一、树皮画
有桦树皮画和银芝画。桦树皮画以中国山水画、界画构图,经过精摹细琢便产生了设色典雅、雕琢、精刻高浮雕效果的精巧树皮壁画。银芝画是以老牛干为主要制造原料,经过切片、搭配、粘贴,制成飞禽走兽等银芝圆雕作品,活灵敏现,形象逼真。
二、山东昌邑春节民俗
谁晓得啊?我要是问爷爷奶奶他们肯定会说就是吃饺子、放鞭炮啊,本人想啊,晓得就和我说。
我也是昌邑的,我是柳疃镇的.我们民俗有很多啊正月不能理发.过年不准清扫卫生.贴对联.上坟了.男孩随着大人拜年,女孩要留在家里守岁!
贴窗花、贴对联,请自家逝世的老人回家过年。大年初一各家串门
三、昌邑区结婚风俗
当男女双方到了一定的年龄时,第一个举措称之为“问门户”。首先由媒人代表男方家向女方家求婚。女方的讷讷(母亲)要向媒人理解男方的姓名、年龄、家庭情况。特别要细间其祖籍、三代阅历——满族人最注重门第,特别是军功。
女方家对媒人的引见假如称心,就说一句活话:“这件婚事前停止到这儿吧……”这等于通知对方,亲事有了希望。媒人赶紧讨问道:“什么日子听准信儿?”女方家说某某日。于是,媒人告辞而去。
女方的讷讷送走媒人后,便向丈夫引见男方的状况。丈夫好像意,讷讷就向姑娘引见状况,同时也谈了丈夫和本人的意见。姑娘如对男方状况较为称心,便点点头说:“由讷讷和阿玛(父亲)做主吧!”有的满族地域盛行着双方父母相互窥看对方的“看门户”风俗。“看门户”主要是理解对方的门第和人品,而不是钱财。“看门户”后,接着便是“小定”。
小定,就是媒人第二次带着求婚任务来到女方家里,讨得女方家的肯定回答之后,便带着男方的呐呐来到女方家里相看。男方的讷讷若对姑娘的人品、举止、容颜等诸方面都称心,便留下簪珥做定礼,这就是俗称的“小定”。
“小定”后是“返礼”。返礼,指女方家承受男方家的“定礼”之后,选择吉日,到男方家赠送礼品。从前在女真族早期,男子娶妻可取得妻子的一份资产。
“返礼”之后是“放定”。“放定”,是指女方家返礼后,男方家要备下首饰、衣物、猪、酒等礼品,选择吉日,会同宗族亲友多人到女方家,女方家也邀集宗族、亲友多人相迎。女方家中堂设置供桌,男方家将礼品放置供桌上。男女双方的阿玛并肩跪在供桌前,斟酒两盅互换,俗称“换盅”,然后女方家设宴款待男方家来的客人。
双方人席后,果方家的宗族长者站起来致辞,正式向女方家求婚。普通是这么说:“某家小子某某,固然不肖,曾经长大成人,到了娶亲的年龄。听说某家姑娘贤淑聪明,今天前来求亲。如蒙应允,我们全族都感到光采。”女方家宗族长者则站起来致谦辞,经男方家宗族长者再三央求,女方家族长者刚才应允。
这时,男方在媒人的引导下,跟随女方的阿玛入拜女方家的祖宗板(就是汉族的祖谱,或称大谱);然后再认阿姆哥(岳父)、额姆哥(岳母)等女方尊长。至此,两家的姻亲关系算正式定下来了。“放定”之后便是“问话”。
男方家经过一番筹备,以为迎亲的条件曾经具备了,便设宴请媒人和女方的父母一同商定迎娶的日子叫问话。“问话”后是“过礼”。
迎娶的日子定后,男方家便在迎亲前的一个月,将为女方准备的服装、首饰、布匹以及赠送给女方父母的猪、酒等礼品,一并送到女方家,这就是俗称的“过礼”,也叫“下大茶”。“过礼”之后是“开剪”。
满族人很考究穿戴,姑娘也都是巧手之人。所说“开剪”,是指女方家选择吉日,将男方家送来的布匹,陈放进中堂的桌案上,由阿玛或达达用剪子剪开,然后姑娘按着本人的身体和喜欢的样式,自行裁剪缝制。开剪这天,姑娘要认真梳洗装扮,并且将发式由辫发改为盘髻(这是满族的一种传统头式)。头发盘在头顶上,使人显得非常严肃。姑娘梳这样的头,表示姑娘曾经许配别人了。“开剪”之后是赠嫁妆,也叫“过箱柜”。
在结婚的前一天,娘家向姑娘赠送嫁妆,并派姑娘的女伴和弟妹将嫁妆送到男方家。男方家收到嫁妆后,新婿要携带“离娘肉”(猪的肋条肉),骑马到女方家向阿姆哥、额姆哥致谢。
在结婚的前一天,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来到男方家左近预先借好的住处住下,这叫“打下墅”,也叫“打下处”。新娘住的炕上要放置几枚钱币,叫“压炕钱”。“打下墅”是八旗军中的古老遗风。当年八旗兵驻守边陲几年不归,远在故土的满族姑娘信守婚约,千里来完婚,先要在军营左近借房子住下。
迎亲这天到了,新郎、新娘家里的人五更天就起来忙活。新娘家用篷车送亲,新郎家用彩车迎亲。送亲时,新娘的兄弟或族兄要走在车辕两边护送,而且要时时留心,严禁快速行车,这叫“押车”。“押车”的风俗同古时氏族社会抢亲习尚有关,也和后来的军中完婚千里护送有着严密的关系。
新娘家的送亲篷车,从“打下墅”的中央五更动身;新郎家的迎亲彩车,也是五更动身。两车在途中相遇时,外车厢相互交织。新娘在送亲篷车上换好结婚盛装,由阿玛抱到迎亲彩车上,叫“插车”。这一典礼也同满族古老的军旅婚姻有关。
四、昌邑民俗风情
昌邑的民俗风情,属北方类型,典型齐鲁文化,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等与周边县市区大同小异,但也有独到之处。
(一)民俗风情
节日主要有过年、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阳节、六月六、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十月朔、冬至、腊八、辞灶等农历世俗节日,但尤以过年、元宵节、中秋节尤为盛大。
(二)民间艺术
剪纸早在晚清就比拟盛行,普及昌邑南北。建国后,1954年本市陈光宗突破剪纸系闺阁艺术的常规,在继承传统的根底上,对民间剪纸艺术停止了发掘、整理、研讨、创新,刀剪并用搞创作。他的处女作《看书报》发表于1954年第17期《儿童时期》。同年,他倡导成立了“龙池剪纸小组”,该组创作了大量作品,有力推进了剪纸艺术的开展。到1985年时,市内有12名作者的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和参与省级以上展出。其中陈光宗创作的《刘海戏金蟾》、《赶鸭》,1985年分别应邀去法国和日本展出,被中国美术馆珍藏,并收入《中国民间剪纸选集》。
(三)传统文艺体育
1、民间杂耍主要有龙灯、高跷、狮包、旱船、跑驴、闹海等。这些杂耍,历史长久,大部普及全市。正月初二就开端活动,持续十几天,元宵节到达高潮。在民间杂耍中,小章竹马独具一格。
小章竹马据马氏宗族历代传说,至今已持续24世400余年。扮演方式,马队由9人9马组成,男4女4分别左右,中间有1穿元朝服的督军,骑黄骠马,称老座马。男骑手元代兵卒装扮,头扎手巾,身穿背有“勇”字的兵服,画粉面小生脸谱,手挽马缰,身佩刀剑,一派骑士护卫风度。女骑手头戴珠翠,身着红绿缎袄,腰系彩裙,全是古代闺秀装扮。并有1马童,手提马鞭,作为马队指挥。马队前面,由武术队引导,1面“马”字大旗率先开端,随之便是众多的化装武士,其中4人抛马叉,2人滚马叉。此外要大刀、双刀、拐子枪、梢子棍的各2人,扛扎枪的20人。耍钢鞭、绳鞭的几不限,但人数对等。马队之后,18名手持腊杆的护马队员分别两侧,以便维护竹马平安。整个演出队伍,最少六七十人,多则百余,阵容之盛。竹马的制造,外型精巧,装饰艳丽,栩栩如生。
2、美术、书法自明清以来,不乏工书善画之人,但作品多已流失。新中国树立后,我市或本市籍专业从事或喜欢美术、书法人物不时涌现,并产出不少有影响的作品。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立志,多年从事美术创作,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数以千计,不少作品屡次参与省、国度和出国展览。有的被各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珍藏。他的代表作品有,油画《荒原十月》,水粉画《牡丹花》、国画《鱼》等。同时,也将绘画应用于刑事侦查方面,王立志亦曾做出过一定奉献。孟庆甲的楷书,真草隶篆,苍劲有力,出名中外,他的名字已载入《书画名人词典》。市内作者李洪修,1984年创作的年画《三月》,在全国第六次美展中荣获银牌奖,被中国美术馆珍藏;齐述仁与孙广田(字南园)的书法,1985年曾去日本展出。
(四)寓居文化
在聚居特征上,多年来,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聚居形态发作宏大变化。一是点状形,住户少,面积小。多在不能提供较大面积平整的山地、丘陵上。二是线状。沿山埠、河岸、道路展长散布。有直线形、弧形、人字形、丁字形等。三是块状形,多在地形平整,人口较密的地域。大小不等,大部无规则,略呈长、方、椭圆等形。四是复合形。是上述形态开展到一定范围,占有相当平面位置,与另一居民点并存入一体的村落。以上村庄,由于不时开展,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近年规划重建,大局部成为块状,复合聚居,呈有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1、建筑旧日,各村房舍上下不一,院落大小不齐,大多数是土打墙、草拍房、小院落、矮门窗。规划新建后多是砖瓦房、院成方、大门口、玻璃窗。有的已建楼房。
2、街巷通常街称道,巷称胡同。旧村中,均不正轨。普通是弯曲不平,阴雨难行;或半截道、死胡同。改建后,街道开阔平整,巷口等距划一。百户内的村落通常是一条街或十字街或前后街;二百户内的常常是双十街或井子街;二百户以上的有主街、街巷多呈网格状或楼盘形。
五、昌邑区特产食品
昌邑区特产食品有吉林煎粉、浦江豆腐皮、长春木雕、吉林排骨炖豆角、吉林人参鸡、翡翠人参茅台鸡、吉林酸菜炖生熟、鹿茸、葵花籽仁、白城烤烟、龙胆、中国林蛙、茯苓、白肉血肠、特征菜满族八大、松花石砚、小鸡炖蘑菇、山珍炖猪蹄、越桔、吉林貂皮。
六、昌邑区特征植物
野生山参、鹿茸、灵芝、野生木耳、猴头菇、参茸。
七、昌邑区名胜景色
水上旅游:土城子乡的雾凇岛(打渔楼),长约80公里。吉林市雾凇是国度肯定的共同人文景观,全国知名。土城子乡的江心岛(雾凇岛),集吉林雾凇之最。
文化古迹旅游:吉林市文庙坐落在松江东路,是为留念中国古代巨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开创人孔子,在1907年由当时的吉林巡抚朱家宝、提学史吴鲁聘人临摹南京文庙,规择东莱门外天坛胡同(文庙胡同)开端修建,于1909年落成的。吉林文庙面朝松花江,整个院落占地16354平方米。有殿堂64间,南北长221米,东西宽74米,富丽堂皇,气势雄伟,是全国五大孔庙之一。为了维护文物古迹,又树立了文庙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