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台市萨满文化
满族是生活在吉林省九台境内的世居土著民族。满族的先祖史称肃慎,西汉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唐朝中期靺鞨七部的粟部兴起,满族先世树立了第一个中央政权——渤海国;宋代改称女真,生女真完额部领袖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公元1115年树立第二个中央政权——金。至今九台市已发现的金文化遗存(古城址、居落址)达二百处之多,可见当时九台境内女真部落林立,人数众多。许多城址、遗址出土了大批金代女真消费、生活中运用的铁器及窑藏汉至宋末的铜钱。绝大多数遗址分布着大量青砖、布纹瓦和雕琢的建筑饰件,还曾先后出土了4枚(上京路副统建字号印、熟吉泊猛安印、撒土浑谋克印、唵母思和掘谋克印)金朝官印。上述金代女真的文化遗存,充沛显现了金政权入主中原后,遭到了先进的封建经济和文化洗礼。
1266年铁木真降服了蒙古各部落在斡难河称汗,号成吉思汗;1218年兴兵灭西辽;1215年攻陷金朝中都(今北京市),实施消灭性的焚掠屠杀,九台境内的女真城池和聚落点亦没能幸免,35处城址变成废墟,近二百处村屯焚于一旦。
清初,努尔哈赤与蒙古贵族联盟,九台西部为科尔沁部落之郭尔罗斯前旗牧地,东部属打牲乌拉管辖。顺治年间,有满族正白旗佟佳氏(佟姓)来莽卡屯拓荒占草。尔后不久,锡克特里氏(石姓)、瓜尔佳氏(关姓)、尼马察氏(杨姓)、鄂济氏(敖姓)、乌拉纳喇氏(赵姓)、钮祜禄氏(郎姓)、奚塔拉氏(奚姓)等一些满洲民族也相继来到九台境内落户。九台依山傍水,是土壤肥美的鱼米之乡,这里有巍峨的山峰,碧绿的江水,茂密的森林和众多的江汊和沼泊。是养鱼、采珠、猎鹿、挖参、捉海东青的最佳宝地。在清代,宫廷所需求的鲟鳇鱼、东珠、鹿茸、貂皮、人参、海东青等均由打牲乌拉(包括九台)进献。由于这里的萨满文化历史长久,底蕴深沉,几百年来历经屡次社会革新,萨满文化寸步难行,历尽坎坷,逐步式微,但寓居在九台这块黑土地上的满族人民,眷恋本族的传统文化,困难地将萨满文化保存、传承并持续下来。有的家族以至保存得十分原始与完好,使萨满文化这颗灿烂的明珠今天再放异彩。
二、九台市的满族人口散布
九台市境内的满族人口较为集中散布在以莽卡满族乡为辐射点的九台市东部地域和沿松花江一带,多为当年打牲丁和八旗屯田兵的后嗣。莽卡满族乡、胡家回族乡,其塔木、卢家、三台、西营城等乡镇都有较多的满族人寓居,其他乡和九台市区,也有不同水平的散布。
九台市境内满洲民族成分较为复杂,海西女真、东海女真、长白山女真、建州女真的后嗣均有。
海西女真辉发部的锡克特里氏(石姓)与来自女真部落的瓜尔佳氏(关姓),是莽卡满族乡境内的两大著姓。锡克特里氏主要聚居在莽卡满族乡的东哈什玛村,胡家回族乡也有一局部。瓜尔佳氏冠以汉字单姓为关,分为:罗关、侯关、大户关、芍药关、蒙文关、纳音关、哈达关等等。人云“七户关、八户赵”言其支派繁多。以上瓜尔佳氏关姓满族,在九台市境内的莽卡满族乡之石屯、江西、莽卡、张庄、舍岭、三道、邱家;胡家回族乡之周家、小韩、宝山、罗吉;其塔木镇之西哈、刘家;卢家的马大屯、卢屯、杨树以及沐石河镇、卡伦镇、火石岭、九台镇等处皆有其氏族。
另外,海西女真乌拉部的纳喇氏(赵姓)、叶赫部的纳喇氏(安姓)、舒穆禄氏(徐姓),东海女真瓦尔喀部的费莫氏(马姓)、富察氏(傅、富姓)窝集部的尼马察氏(杨姓)、长白山建州女真的乌苏氏(吴姓)、穆奚氏(奚姓)、长白山女真依尔根觉罗氏(赵姓),在九台市也散布较广。
除此以外,汉军八旗也有散布。寓居在卢家、胡家的卢姓;莽卡、胡家、其塔木的陈姓、杨姓;九台市内的谭姓、王姓;胡家的万姓;其塔木的成姓;莽卡满族乡的常姓,都是较早参加满洲的汉军旗人。有些已参加满洲共同体,在习俗习气,各种文化方面与满洲人已无明显差异。
三、九台市萨满文化的今昔变化
九台市的萨满文化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清朝树立乌拉打牲衙门以后,作为乌拉打牲衙门的属地——-九台,曾一度呈现过历时百余年的萨满文化的鼎盛时期,不断持续到乾隆年间。之后,萨满祭奠活动呈现了较大的革新。
清乾隆十二年(1747)曾公布一道口谕,指出:由于满族入关和进京后,不时承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说汉语识汉字已成为不可阻挠之势,满语就逐步被遗忘了,而萨满教神歌都是用满语诵唱,充任司祝之人,用满语诵唱神歌也需求“由学而能、相互承受”。所以神歌中的错误甚多,因而就“命王公大臣等,敬谨详考,分类编纂,并绘祭器方式,陆续呈览,朕系加详覆酌定”。经过选择编纂为六卷《钦定满洲祭神祭天仪式》并编入《四库全书》,“与大清通礼相辅而行”,同时发布于世。
这一时期是有无大神祭奠的分界限,也就是说经过“分别编纂”后的萨满文化,大神祭奠就被删掉了,只保存了以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家神祭奠内容了。
但是,九台地处打牲地域边缘,而且交通不便,所居地点其他姓氏较少,传统文化遭到外来影响和冲击较轻,有些家族则坚持了萨满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与稳定性。如锡克特里氏,将大神祭奠不断坚持到今天,仍具民族的特征和传统。
锡克特里家族自二辈太爷起,就寓居在九台市莽卡满族乡东哈什玛村。三百余年,不断没有迁移。族中的很多大事,如五辈太爷斗法白莲教、六辈太爷——神抓大萨满石殿峰“钻冰眼”,均发作在这个松花江边的小村落。几年来,石姓家族以其自强自立的民族肉体,将萨满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持续。
十年浩劫期间,他们同其他满族姓氏一样,几萨满文化的艺术珍品,在“清洗一切污泥浊水”的激流中被巨浪吞噬,几萨满文化的珍贵材料在“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中被“纸船明烛照天烧”的烈焰焚毁。这是历史留下的缺陷,也是人为铸就的遗憾。
但是,不乏一些萨满文化的执着追求者,他们冒着政治风险,把本氏族萨满祭奠所用物品,全部或一局部保存下来。这种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忘我肉体,值得族人和别人敬重。他们不但为我们今天研讨萨满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而且阐明萨满文化凝聚着某些民族的心理态势,还没有完整失去其历史的惯性。它不是“苟处一隅”的残留物,而是深埋广阔满族人民意中的宏大民族文化的沉淀层。
变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六中全会以来,九台市境内的萨满文化又展示出勃勃活力。修谱、祭奠活动再度兴起。其塔木镇西哈村的瓜尔佳氏(关姓)修建了于祭奠和民俗馆为一体的谱房。馆内现存百余件萨满文化遗物,满族传统剪纸在家族成员关云德手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自一九八一年中央政府提出“发掘、整理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后,锡克特里家族先后接待中外专家、学者、社团组织、新闻媒体等前来走访、调查、研讨、交流、摄像的人数达二百多人次,并先后屡次承当诸项活动。
一九八七年三月,在省民委的掌管下,在九台市卡伦镇停止满族萨满祭奠录制活动。
1993年3月,在国度满族研讨会与吉林市满族研讨会的结合支持下,在乌拉街满族镇举行了题为《中国满族萨满祭奠》的大型摄录活动。
1996年7月,东哈村接待了美国、加拿大一行9人的访问调查团,并为其停止了为时3天的萨满祭奠扮演。
2000年4月,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掌管,在东哈村同韩国全北大学一行23人停止研讨与交流。省社会科学院为穆昆达(族长)与老萨满石忠祥颁发了荣誉证书。
2003年9月29日,应长春龙湾生态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程伟光先生的约请,东哈村参与了该公司举行的颁金节庆贺活动。
2004年8月22日,国际萨满学会第七届研讨会在长春举行,锡克特里家族一行10人参与了会议,届时停止了萨满祭奠精彩片断“跑火池”的扮演。
2004年8月15日,石姓家族穆坤达石文尧被聘为长春师范学院萨满研讨所兼职研讨员。
2005年8月15日,石姓家族萨满参与了九台市莽卡满族乡在龙棚渡口举行的“乾隆古渡”揭碑典礼并停止了萨满祭奠的展现。
我们能够骄傲地说,九台市的广大大地,蕴藏着极端丰厚的萨满文化。特别是东部满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域,空中飘散着萨满文化的气息,泥土分发着萨满文化的芳香。
但许多年以来,由于我们短少相应的组织机构,短少专人管理,未能有效有序地发掘、整理、应用萨满文化,招致一些实物以散存的方式存于民间或被外来人挖走。特别对满族民间故事、满族民谣、萨满治病、萨满预测、萨满文物以及萨满符咒等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更为值得留意的是,作为萨满文化精华的萨满祭奠的传承问题,今天已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与应战。锡克特里家族的萨满祭奠主要是靠“教乌云”一代一代地传承,一辈一辈地持续。
“教乌云”由穆坤达(族长)同神职人员(萨满栽力)共同研讨决议。曾经商定后,所需经费按照生活情况按户分摊(特困户除外)。过去家家户户虽然生活并不宽裕,可是一经决议,即便节衣缩食都积极积极捐献。今天,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观念的转变、族权的萎缩,使得这种方式显得是那样的惨白与无法。更何况在这遥远而又偏远的村落,有些人们维持正常生计有时髦捉襟见肘,也就谈不上为家族贡献了。加之青少年就读和外出打工的人员增加,环境与人选都难以布置。因而说,萨满文化的传承寸步难行。
解救萨满文化,火烧眉毛。
四、萨满文化与“巫婆、神汉”的实质区别
萨满文化主要表现方式是萨满祭奠,祭奠必“烧香”,“烧香”即“跳神”。提到“跳神”,人们难免将其与民间的“巫婆、神汉”相联络,与封建迷信混为一谈。关于萨满文化封建迷信的问题,几年来,中外专家学者先后对它停止重复的比对研讨,并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虽说法各异,但异曲同工,都以为是古朴的宗教信仰,原始的民族文化。当然,不扫除其中所包含的迷信成分,由于毕竟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宗教。试问,现存于世的哪种宗教不包含迷信因子,哪种宗教能完整剔除迷信的糟粕呢?所以说,原始的萨满教不只有别于其别人为宗教,同“巫婆、神汉”更有明显的实质区别。
1.萨满文化同“巫婆、神汉”的血缘区别
萨满文化属于原始宗教文化范畴,萨满教是一种以民族为本位的原始自然宗教。因而,满族烧香,萨满跳神一直以一族一姓为单位,是维系氏族血缘关系的纽带。满族萨满和栽力是一族一姓的领神人或祝神人,仅属赋于他生命的那个血缘团体,萨满,即领神人,一族一姓在—个时期只能产生一到两位,神抓萨满只能一位。栽力,亦即神人。同时必需具有多位。萨满与栽力都只能在本氏族中产生,为血缘群体效能。萨满终生效劳于本身的血缘群体,栽力终生侍奉其家族的萨满,无论呈现什么问题,互不脱离,表现出血缘性、民族性与群体性。
2.萨满文化与“巫婆、神汉”的信仰区别
从满族萨满祭奠的神词中能够看出,萨满教的信仰是讲务实际的,与人们的理想生活息息相关。他所反映的伦理思想和哲学观念,是理想生活的反响和总结。烧香跳神过程中既没有宣传对天堂的神往,也不描绘天堂的恐惧,烧香不烧纸,信神不信邪。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却不崇拜“胡、黄、白、柳”鬼魂与亡灵。它不由锢人们的思想,其中的糟粕,只能阐明原始初民非常低下的劳动力,决议了他们对宇宙空间的自然界简单、直观、朦胧的认知程度。
3.萨满文化“巫婆、神汉”功利性区别
萨满祭奠的目标是“慎终追远”,不忘根基,牢记祖宗。内容是:祭奠祖先,垂念根基,祈祝天地,风调雨顺;祈祝子嗣,人丁兴隆;祈福延年,祛病消灾,祈祝亲人,外出早归;祈求将士,荣升凯旋;祈福祈寿,合家安全。方式是:娱神娱人,人神同乐。经过夜以继日的狂歌劲舞,阖族共聚的喜庆宴会,培育铸就满族人民豪爽开朗、热隋豪放、威武剽悍的性格和为民族牺牲的肉体。以及抵御外侮、共抗强敌,为开辟国土而战的民族凝聚力和义务感。
萨满祭奠演唱的神词中,也比拟鲜明和突出地反映了萨满教务实的功利主义。它的观念是“莫道来世天堂美,只求今生得富贵”。迎合了世俗的愿望和习气力气。所以才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在比它强大、文化、先进得多的现代宗教浪潮冲击下,深深植根广阔满族民众之中,生存、开展、自我完善,直至走到今天。
4.萨满文化与“巫婆、神汉”扮演方式的区别
一是萨满祭奠场景恢宏,并有诸多场地器材。参与人员多且有明细分工。气势宏伟,阵容庞大。
二是萨满祭奠程序考究,神祗固然众多,但大多都有实体偶像,必需依次在偶像前祭拜。
三是响器较多,但多数是打击乐器。如“同恳(大鼓或抬鼓)”、“洪乌”(铃铛)、“因玛亲”(抓鼓)等等。响器与舞蹈和音乐严密配合。抓鼓的节拍明快并富于变化,如行进时用“快五点”,行进较快舞步用“快三点”,后退时用“单点”鹰神的舞蹈扮演用“老五点”,家祭舞蹈时用“花七点”,“旋迷溜”时则用“碎点”。慌张、热烈、火爆的局面,使音乐、舞蹈与打击乐器有机分离,天衣无缝,起到衬托氛围、感染心情的作用。
萨满祭奠的音乐旋律,演唱心情,演唱形似也是复杂多变,依据不同的神祗,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内容而产生情感与曲调上的变化。有时迟缓深沉,有时愉快生动,又时漂亮抒情,有时激越高亢。真实地再现了原始先民“田园耕作的劳苦,渔猎捕获的喜悦,征战疆场的拼搏,开疆拓土的凯旋”等情形。
在演唱方式上,有请神、排神时的独唱,有跳家神和升斗回话时的对唱;有瞒尼神附体时一人唱众人和合唱;也有“玛克己”、“朱禄”等瞒尼神来临神坛后舞蹈时众人齐唱。演唱方式随着内容的请求而多种多样。
神词的表现手法也是把戏繁多,比兴、排比、衬词、夸大和比喻运用得恰如其分。难怪匈牙利学者迪欧塞吉,为《不列颠百科全书》撰写的辞条中写道:“萨满是一个演员,一个舞蹈家,一个歌手和一个整体管弦乐队”。经过他们严谨的扮演,在娱神的同时娱人,最终到达人神同娱的目的。
所以说,萨满祭奠一直坚持着较为原始的“说着唱,唱着说,乐中舞,舞中歌”的方式。人们所谓看神,实践感遭到的是萨满鼓乐之响,舞蹈之形,歌唱之声。
5.萨满文化与“巫婆、神汉”传承方式的区别
萨满祭奠主要是传承方式是“教乌云”。“乌云”满语为数字“九”。为何称之为“教乌云”呢?其缘由有三:一是九天为一学习周期,对所传学问停止检验,检查学习效果;二是九天一改换供品、供酒与供果,清算香案、拂去香灰与积尘;三是整个培训需求九个九天才干完成。固称其为“教乌云”。
“教乌云”前,族长首先要召开有神职人员,各分支族长和一些德高望重的族人参与的家族大会来肯定时间、地点和人选.人品的选拔是经过大伙儿引荐,民主评议,最后选出的品德端正、聪明机灵、富有民族事业心和义务感的未婚男性青少年参与培训。
在“教乌云”的过程中,学员不只要学习神词,还要控制日常用语,理解家族历史、家族历代大事、伦理道德、习俗习气,做栽力所需控制的技艺、常识等诸多方面的学问。
“教乌云”后要“落乌云”,“落乌云”实践就是满语培训班的“毕业仪式”。检验一下你此次学习的效果,经过实地的演练,全面理解并控制萨满祭奠中的学问,进步才能,增强记忆。
综上所述,无论是血缘,还是信仰,无论是功利性,还是表现方式,或者是传承方式,萨满祭奠与“巫婆神汉”都不能同日而语,其中的实质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我不想厚此薄彼去逐一品头论足,孰是孰非,千秋功过,自有众人评说。其实,民间早已将二者划分界线,称萨满祭奠为“跳大神”,称“巫婆神汉”为“跳邪神”。虽仅一字之别,却精辟地概括了二者不同的渊源于属性。否则,国度就不会将萨满文化归入被发掘抢救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范畴。
五、亟待开发的九台市萨满文化旅游资源
二十世纪,旅游学与民俗学得以开展,外表这两门学科似乎没有太多的联络,但实践上,这两门学科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络,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能够说,民俗学是促进旅游事业开展的重要手腕。近世已为世界各国特别是旅游业兴旺的国度和地域所承受,民俗学在旅游业中正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是由于,任何国度的旅游者到某一旅游地旅游,除了该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文物令人心旷神怡,一饱眼福外,他必定要接触当地的人和事物,他会被当地特有的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礼仪风俗等所吸收,所熏陶。当地的民俗是该民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逐步构成的特定社会现象,凝聚着浓郁的民族认识。思想认识有集团性和区别性,它必将融入当地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详细的旅游环境而影响到游客。依据大量的旅游理论标明,当前相当数量的旅游者对异国风情、异民族的奇风异俗表现出浓重的兴味。旅游业不只是许多国度和地域重要的产业,成为该地域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局部,而其自身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开阔视野,增长学问,熏陶情操,进步某一地域知名度与佳誉度的一项文化产业。
九台市地处长白山余脉,松花江畔,一局部曾为乌拉打牲衙门的属地。原始遗址,辽金遗址,明清遗存为数不少,康熙在此渡江饮马,乌拉国的最后国王——洪匡长眠山上,锡克特里氏最后一位神授大萨满石殿峰曾在这里名震四方,很多奇闻趣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锡克特里氏家神祭与大神祭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所认同,所推崇。近些年来,瓜尔佳氏的萨满文化也悄然兴起,关云德教师在剪纸与神鼓制造方面可谓萨满文化一绝。
在莽卡满族乡的一些满族家中,保存了萨满教的几种形态,锡克特里氏保存得较为系统,完好且标准。一切这些,是当今世界研讨萨满教不可多得的活标本。
松花江沿岸,至今保存着驯放海东青的风俗,不少满族人一到冬季农闲,便驯鹰放鹰,不计猎物多寡,但求兴趣与情调。
此外,在这一地域还保存了一些其他具有特征的满族风俗,如:春节的满族大秧歌、正月十五请“笊篱姑姑”、“火祭”、“神树祭”、“女真古婚礼”、“祝寿礼”、抓“嘎拉哈”、划“冰爬犁”等等;火锅、猪肉、粘食的吃法更是把戏繁多。火锅有天上锅、地上锅、水中锅之分;肉食有烤肉、蒸肉、红烧、扣肉、白煸肉等多种制造;粘食有椴树饽饽、水团子、火烧、豆面卷子、打糕、花糕、粘糕等诸多把戏;还有其它的如:牛舌’头、锅出溜、甜饼子、散状、样子饽饽、格格豆、疙瘩汤等深受人们喜欢的食品。至今仍是很多满族家中餐桌上的常品。
如此丰厚的满族文化,假如不很好扶植,的确是糜费资源,实为可惜。
我们真诚地希望,九台能成为名不虚传的“中国萨满文化之乡”,让专家学者能有一块研讨萨满文化的基地,让游人能找到—个品味满族风情的中央,让九台人有—个值得骄傲的家乡,让九台经济借此插上翅膀起飞、飞翔。
六、翻九台
翻九台的风俗源于封神榜中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历史长久,传播很广。在封建社会,它属于浩大的活动,传播至今,成为历史传播下来的习俗。翻九台需备办三牲福礼等,又要八至十名道士做道场。道士此时十分慎重,要请神明镇坛,以保证平安。其时,将高桌九张竖着叠起,将选好的四根毛竹用绳分别绑在四面的桌腿上,使九张桌子成为一体,再将桌子抬到已备好的四块石头上。最上面的桌上放饭甑一个,米筛一面,总高度约十米。准备终了,道士便至最顶上的桌子作法。他头扎红巾,身穿道袍,手拿令刀哗哗响,口吹龙角呜呜叫,脚踩米筛边缘渐渐挪动。作法毕,道士要从第九张桌的四个方向分別翻跟斗到下一张桌。如此翻完九张桌子,才算功德完美。若桌子被翻倒,只准毛竹决裂,桌子不能受损。这个过程叫翻九台“受禄”。
作法者多为学艺三年已出师的道士,为使道满功成,听说其必需经过翻九台“受禄”,道根オ会清净,オ算有深沉的道行,成为正式的道师,方可单独行走民间。此外,翻九台活动也是保中央安定的一项民间祭奠活动。
七、九台满族石氏家族祭祖风俗
石氏家族的祭祖风俗传承长远,仅据其家谱、神谕细致记载的,至今即有350多年的传承史。
石氏家族祭礼中,不只传承着满族所共奉的来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祭奠始母神“佛多妈妈”的礼仪,而且有独具家族特征的原始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和随其家族变化而生成的祖先崇拜、英雄崇拜、萨满崇拜等家祭、野祭礼仪。
石氏家族原生态的家祭、野祭礼仪,从历史开展进程上看,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满族祭祖风俗的渊源和历史变化;从内容上看,荟萃了多种文学艺术方式:祭词是典型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既是古今神话、诗歌、传说等文学作品的真正源泉,又是最早记载氏族历史、氏族天文的乡土方志;形态万千的神偶、神像、神器、神服及其佩饰都是别具特征的外型艺术作品,展示着满族先民的审美情味和聪慧;作为沟通人神的特殊言语和手腕——鼓乐歌舞,使许多原始音乐、舞蹈得以传承至今,是满族音乐、歌舞、美术等现存多种艺术的真正源泉。
总之,石氏家族原生态的家祭、野祭礼仪,记载传承着丰厚多彩的社会、自然科学学问。包含着道德观念、原始思想、价值取向、习俗习气、音乐、歌舞、美术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极高的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技艺等诸多范畴的研讨价值。
石氏家族祭祖风俗,现已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技艺等诸多学科的研讨课题,是世界共有的民族文化珍宝!
石氏家族祭祖风俗集各种扮演艺术和满族民俗事象于一体,丰厚的内在思想内涵和多样的外在动态表现方式,具有极强的教育和文娱功用,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有效地开发应用这一资源,对中央经济的开展,将产生宏大的推进作用。
(一)所在区域及其天文环境
九台市位于东经125°25’—126°30’、北纬43°51’—44°32’之间,地处吉林省中部,吉长两市之间(距长春市49公里,距吉林市76公里),是长吉两市交通走廊地带和长(春)、吉(林)一体化经济区西靠东移的重要“支撑点”和“接力站”,素有“吉林腹地明珠之称”。九台市东及东北隔松花江与舒兰、榆树两市相望,南及东南与双阳、永吉县(区)毗连,西与长春市宽城区为邻,北与德惠市交界。九台市属松嫩平原东南边缘与长白山余脉过渡的台地,境内地形地势呈西南东北狭长状,东南高,西北低。境内河网密布,低山耸生。一江三河(松花江、饮马河、雾开河、沐石河)纵贯南北,长白山余脉即大黑山脉横亘东西。境内平原、台地和丘陵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44%、34%和22%。
自清顺治时期在吉林设立乌拉打牲衙门后,吉林及九台一带成为供给皇族生活材料的重要基地,满族人口回迁逐年增加,今天的满族人多为当年打牲丁或屯田兵的后嗣。因而,这一地域有着丰厚的满族文化遗存。2006年九台市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协“萨满文化之乡”。
(二)散布区域
活态的满族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祭祖风俗,以九台市莽卡乡为中心,辐射流布于今吉林省永吉县、舒兰市、集安市和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等满族石氏家族后嗣聚居地。
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祭祖风俗,固然是本族族传礼仪。但近百余年来,其家族原生态的祭祖风俗,对东北地域其他满族家族的祭礼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
石氏家族祭祖风俗,不只在国内有着普遍影响,而且其影响已涉及国外,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亚各国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民间艺术学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对满族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这一原生态的祭祖风俗,停止普遍而深化的研讨。目前已有许多国度的专家、学者的研讨著作,对其祭祖风俗作了专题研讨。
(三)历史渊源
满族石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家族历史长久。据清史、方志记载及满族历史学家考证,石氏家族原居于黑水之滨三江交汇处的招远、抓吉一带,明永乐年间(1403—1424)开端向南迁移,途经今阿城、扶余、安图等地,抵达桦甸境内的福兴屯,在此寓居约20余年,再次迁移至今辉南境内的扈尔奇山脚下,经与土著部族多年征战,在扈尔奇山上,构筑辉发城并树立了辉发国,即史书上所说的“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辉发部。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便是辉发部部主直系后嗣。17世纪初努尔哈赤定都盛京(沈阳)后,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被迁至盛京西南花月堡护城。清朝顺治初年,乌拉定为打牲地后,石氏家族迁至乌拉辖地郎通屯,不久石氏家族又迁至九台市莽卡,至今已有310余年。
石氏家族(家谱、神谕)的祭祖礼仪的源起,非常长远,但由于当时满族没有文字,只在其家族萨满神话中,可知总体概略,礼仪详情,已难于核考。
石氏家族的祭祖礼仪,有文字记载的(家谱、神谕),始于清朝顺治年间的第一代大萨满,即头辈太爷—崇吉德(生于1650年前后),至今已有350多年的传承史。
石氏家族的神谕中明晰地记载了祭祖礼仪中家祭、野祭的完好程式和传承方式。从此即以神谕及口传心授的方式稳定地传承着,而且每代萨满都依其家族的生存环境的变化,社会大文化圈的改动,不时丰厚祭祖内容及方式。从较为单一的原始的自然崇拜、动物崇拜,扩展到祖先崇拜、英雄崇拜、萨满崇拜等丰厚多彩的内容。石氏家族的祭祖礼仪,成熟完擅长清代同治至民国前期(1862-1930),因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中央政权内忧外患频仍,对满族祭祖礼仪的统一约束日渐松弛,故而石氏家族的祭祖礼仪,愈加自主地开展,到达了鼎盛时期,不断持续到建国前后,这一时期石氏家族涌现出了多明阿、石殿峰等大萨满,祭礼中的“跑火池”、“吞炭喷火”、“钻冰窟窿”等绝技扮演在这一时期愈加完善,这一时期石氏家族的祭祖神器、神偶、影像及祭礼内容愈加丰厚,并传承至今。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石氏家族祭祖礼仪濒于失传状态,祭祖活动中止30余年。80年代中后期,在宽松的政治形势下,石氏家族在族长(穆昆达)石文尧及传承人(大萨满)石宗轩、石宗祥的精心组织下,按族规恢复了祭祖活动。
这一原生态的满族祭祖风俗的复生,遭到民俗学、萨满学、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学、言语学等范畴的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纷繁前往该家族停止调查研讨,以其为典型素材,出版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和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宏大影响,欧、美、亚各国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民间艺术学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对满族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这一原生态的祭祖风俗,停止普遍而深化的研讨。已有许多国度的专家、学者的研讨著作,对其祭祖风俗作了专题研讨阐释。
自本世纪初,石氏家族在有关科研单位的鼎力支持下,开端了祭祖礼仪传承人的培训工作,现已有3名萨满传承人和众多助手,控制了根本学问和技艺,但还不能独立掌管祭礼。
石氏家族的祭祖礼仪,不但为学术界所关注,而且倍受旅游界喜爱,近年来,长春、吉林地域的旅游景区,纷繁约请石氏家族到景区停止祭祖礼仪演示,博得了国内外游客的盛赞。
石氏家族的祭祖礼仪,从石氏家谱、神谕记载中统计,截止目前已传承了十一代。
(四)根本内容
石氏家族祭祖礼仪的目标是“慎终追远”,不忘根基,牢记祖宗。内容是:祭典祖先,垂念根基,祈祝天地,风调雨顺;祈求家族,人丁兴隆;祈福延年,祛病消灾;祈祝行人,安全早归;祈祝将士,凯旋荣升;祈福祈寿,合家安全;娱神娱人,人神同乐。方式是:经过夜以继日的狂歌漫舞、游戏竞技,阖族共聚的喜庆筵宴,培育铸就族人豪爽开朗、热情豪放、威武膘悍的性格和为民牺牲肉体。以及抵御外侮、共抗强敌,为开疆拓土而战的民族凝聚力和义务感。
石氏家族祭祖礼仪局面恢弘,并有诸多场地器材;全族参与,分工明细;阵容庞大,气势宏伟。祭奠程序考究,神祗众多,且大多都有实体偶像,必需依次在偶像前祭拜。根本过程是:
【1】、起坛
“起坛”即是祭祖风俗礼仪的序幕,主要工作是检查祭奠前的准备工作,场地器材、神器、牺牲品与不牺牲品能否完备,再进一步添置或购置。准备就绪后,萨满焚香请示并祈祝太爷神保佑此次祭礼顺利胜利,并对祭奠所需辅助器材停止忠诚地逐一置放。
【2】、正祭
“正祭”普通依据时间或内容可停止三天、五天或七天。
1、家祭
起坛的当天晚上先盛大地悬起家神案子,在祭奠前,要停止淘米、击鼓震米、打打糕、做供糕等活动。然后跳起腰铃舞,萨满率领族人对家神案子叩拜,击鼓颂唱祭拜南炕家神、西炕家神、敖都玛发、佛多妈妈等神祗。这段祭礼不断持续到天明。
2、大神祭
家祭后稍事休息,便开端石氏家族独具特征、丰厚多彩的大神祭礼。
(1)、悬大神案子
萨满与族人忠诚的焚香礼拜后,从西墙祖宗板上庄严庄严地请下祖爷匣子,从中请出绘有石氏家族六位大萨满——太爷神像以及各种动物神象的大神案子,悬挂在西墙上。
(2)、摆供品
大神案子悬挂终了后,要将一切供品逐一有序地摆放在大神案子前面的供桌上。其供品主要有:供酒、供糕(即打糕)、供果、供馒头、香炉,个数也有考究,神案上有几位太爷,就摆放几份供品。同时,要将诸多木雕瞒尼神偶依序排列在供桌的前面。一切就绪后,族人按照长幼辈份分批拜祭。
(3)、排神
全族人拜祭后,举行盛大的排神典礼。排神分室内、室外两个场地停止。室内也称神堂,由德高望重的老萨满承当。室外也称神坛,由家萨满协同两个助手完成排神任务。承当排神的两位萨满都要穿上神服、系上腰铃,击鼓诵唱。诵唱的内容是:恳请各位太爷神、瞒尼神、动物神下山享祭,并祷告各位神祗保佑其家族安全康泰、子孙兴隆,保佑本次祭祖活动一切顺利、圆满胜利。
(4)、放神
首先恳请首席瞒尼神——按巴瞒尼来临神坛,巡视检查此次活动还有哪些不周缺乏之处。按巴瞒尼神降后详细表现为手执两面铜镜,四处巡查,边歌边舞,驱魔除邪。
其次,要将一切瞒尼神统请一遍,逐一扮演,每一位瞒尼神所用的兵器(即神器)均有所不同,刀、枪、剑、戟、棒、叉、锤、鞭等无所不有。所谓看神实践上感遭到的是鼓乐之响,舞蹈之形,声乐之音。
再次,是对动物神的祭典。该家族主要崇拜的动物有:狼、豺、虎、豹、蛇、蟒、鹰、雕、野猪、黑熊等等。在其虎神中,又分为飞虎、卧虎、悬虎等不同类别。动物神祗来临后,多数为模拟动物的寻食、奔跑、嬉戏、哺乳等动作,其中也有夸大的表现。如飞虎神上到树梢游玩,悬虎神从大墙内外纵跳,白水鸟神的飞沙走石等。
最后是该家族不同绝技的扮演。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跑火池
在庭院中,铺一条宽2米,长13米,厚0.2米长方形熊熊熄灭的炭火池。萨满请下头辈太爷后,手持钢叉在前,众栽力随其后,在熊熊熄灭的烈火中,往复穿行数次。
②含炭喷火
由爱心托亚拉哈盗取天火的神话故事演化而成,降神后,萨满将烧红的柳木炭火含在口中吹玩,映出一道道火红的光柱。
③钻冰眼
在数九寒天的江心急流处,逆流一字打出十数个冰眼,每个冰眼间距2米左右。降神后,萨满身裹白布,从最下游的冰眼依次逐一向上钻出。
(五)传承谱系
石氏家族祭祖风俗的传承,有两种方式:前六代传承人(萨满)的产生均为“神抓”,即已故萨满修炼成圣后,又抓弟子,被抓之人称之为“神抓”萨满。后五代传承人(萨满)全部由“教乌云”(即祭祖风俗培训班)这一方式产生,从其当选取最为优秀的学员担负萨满职责,这种方式也叫族选,完成祭祖风俗的传承任务。
第一代:大萨满,崇吉德(太爷神抓),约为顺治四年—十五年,据今三百五十余年,同时期众多栽力名讳已不详。
第二代:大萨满,打卡布(太爷神抓),约为康熙三十年—六十一年,据今二百八十余年,同时期众多栽力名讳不详。
第三代:大萨满,乌林巴(太爷神抓),约为乾隆十一年—四十年,据今二百三十余年,同时期众多栽力名讳不详。
第四代:大萨满,东海(太爷神抓),约为嘉庆二年—道光三年,据今一百七十余年,同时期众多栽力名讳已不详。
第五代:大萨满,多明阿(太爷神抓),约为咸丰二年—光绪七年,据今一百二十余年,其栽力有海郎阿,余者名讳不详。
第六代:大萨满,石殿峰(太爷神抓),生于光绪十八年,卒于1959年,同时期栽力有海郞阿、石刚、石殿发、石文才、石殿昆、石殿奇、石文尧、石文玉、石宗祥、石继尧、石文胜等。
第七代:大萨满,石宗轩(瞒尼神抓),生于1914年,卒于1991年,同时期栽力有石殿发、石文才、石殿昆、石殿奇、石文尧、石文玉、石宗祥、石继尧、石文胜等。
第八代:大萨满,石宗祥(族选),生于1939年,同时期栽力有石殿发、石文才、石殿奇、石文尧、石文宝、石文常、石继新、石文太、石继忠、石继伟、石权、石宪、石继成、石键。
第九代:萨满,石忠超(族选),生于1980年,同时期栽力有石殿奇、石文尧、石文宝、石文常、石继新、石文太、石继忠、石继伟、石权、石宪、石继成、石键。
第十代:萨满,石光华(族选),生于1986年,同时期栽力有石殿奇、石文尧、石文宝、石文常、石继新、石文太、石继忠、石继伟、石权、石宪、石继成、石键。
第十一代:萨满,石宗朋(族选),生于1996年,同时期栽力有石殿奇、石文尧、石文宝、石文常、石继新、石文太、石继忠、石继伟、石权、石宪、石继成、石键。
(六)主要特征
1、满族石氏家族祭祖礼仪,是目前在满族各氏族中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厚的家族,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原始图腾崇拜、祖先英雄崇拜等家祭、野祭典礼,是满族祭祖风俗最典型的代表。被国际萨满界称为当今少有的萨满文化“活化石”。
2、满族石氏家族祭祖礼仪中的神歌曲调、共同的仿生舞、鼓舞、腰铃舞及棍、枪、鞭、锤舞以及清一色的打击乐器的制造均为族内世代传承。
3、满族石氏家族祭祖礼仪中的“跑火池”、“含炭喷火”和“钻冰窟窿”等野祭典礼,具有绝技扮演的特征。
4、满族石氏家族祭祖礼仪集祭奠、歌舞、餐饮、竞技等于一体,具有极强的文娱欣赏功用。
(七)重要价值
1、历史学价值
萨满歌词记载了家族、民族发作、开展、历史沿革的历史。记载了本民族的历代英雄,记载了历史上的较大战争,是历史的见证。具有史料价值、文献价值。
2、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
石氏家族祭祖礼仪作为满族传统文化中最稳定的要素,承载着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包含着道德观念、原始思想、价值取向、习俗习气等多方面内容,具有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研讨的重要价值。祭祖风俗作为萨满文化的组成局部,已成为世界性的研讨课题,遭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
3、综合的文学艺术价值
石氏满族祭祖风俗荟萃了多种文学艺术方式。祭词是典型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它们既是原始神话、诗歌、传说等原始文学传承的重要源泉,又是最早记载氏族历史、氏族天文的乡土方志;形态万千的神偶、神像、神器、神服及其佩饰都是别具特征的外型艺术作品,展示着先民的审美情味;作为沟通人神的特殊言语和手腕——鼓乐歌舞,使许多原始音乐、舞蹈得以传承至今,充沛展现了满族民间艺术的丰厚遗存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是满族音乐、歌舞、美术等现存多种艺术的真正源泉。具有综合的文学艺术价值。
4、物理学价值
在石氏家族祭祖风俗中,有“吞火”、“跑火池”等典礼,在这些典礼中,参与者均无被烧、烫伤现象。这其中蕴涵着诸多科学原理,如对火的物理原理理解和控制,具有重要科学技术的研讨探究价值。
5、是凝聚氏族的肉体中心
祭祖风俗具有突出的氏族性,祭祖活动均以氏族为单位展开活动,萨满的传承也是在氏族内完成的。关于任何一个群体来说,在其追求生存与开展的历史进程中,都要以一种为群体认同的方式来加强内部凝聚力,满族石氏家族的祭祖风俗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以祭奠共同的祖先为纽带,使族体的肉体信仰得到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调和,从而加强族体的内聚力。这种肉体中心为于培育铸就满族人豪爽开朗、热情豪放的性格和民族肉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
祭祖风俗集各种扮演艺术和民俗现象于一体,具有丰厚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方式。近年来,随着民族民间文化调查与研讨的深化展开,吉林地域的祭祖风俗作为一种活态民俗文化不只日益遭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注重,而且已成为民俗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已建成的长春龙湾萨满欢乐园和伊通牧情谷旅游风情园,都是以满族祭祖风俗为内核,将祭祖风俗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八)濒危情况
随着新时期强势文化的冲击,满族祭祖风俗日渐式微,只要为数不多的家族,还偶然举行祭祖典礼,但也仅仅是传统祭礼中的一局部,即家神祭礼,惟有寓居在吉林省九台市莽卡满族乡的石氏家族(满语,益克特里哈拉),完好地传承沿续着家神祭、野神祭这一古老的原生态的祭祖礼仪。
目前,该家族在世的老一代传承人年事已高(68岁),且因生活条件艰辛,身体情况不佳。急需对新的传承人强化培训,使其尽快全面控制祭礼仪规和技艺。传承人的培训不只需求大量的时间、精神,特别是需求培训经费,石氏家族目前本身已无力再承当这笔费用,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石氏家族祭祖风俗行将失传。
八、九台市关东民俗风情文化园
八台岭位于吉林省长春和吉林两大城市中间的九台市沐石河镇境内,海拔688米,为长春市第一顶峰。
八台岭景色区占地240公顷,森林掩盖率为80%,野生植物、中草药材极端丰厚。沿八百级台阶向上至主峰第八烽烟台,南面颠峰峻峭,宏伟壮观,北峰险峻挺拔,层恋叠嶂。峭壁上悬有远近出名的狐仙洞,民间传播多种神话传说。站在高峰西看九台市和饮马河,东看吉林市和松花江。八台岭山峦起伏,云遮雾障,山下万亩良田,蜿蜒百里,是长春地域少为人知的独一可攀爬的高山。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旅美画家牛连和开端开发八台岭景区,并陆续对八台岭文化旅游项目停止投入,拟打造吉林省关东文化风情旅游第一品牌。同时屡次约请吉林省著名民俗专家曹宝明、长影著名影视艺术家靳喜武、著名导演李前宽等对八台岭停止调查与筹划。最后把八台岭定位于以展示关东与闯关东文化为主线,以东北地域特有的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多民族交融的文化调和为载体,集旅游、观光、影视、度假、青少年传统教育、餐饮文娱为一体的大型关东民俗风情文化园。
九、九台节日风俗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节日。岁时节日民俗是一切民俗民风中最常见、最繁华的一种,临颍的人们借助于岁时节日,追想似水流年,感悟人生百态,享用生活乐趣,鼓励生活热情。
年,是四季的通称,我们所说的过年专指一年的开头,也就是农历正月上半月。古书记载,古时改朝换代,王者易姓,新王朝就要“矫正朔,易服色”,也就是把每年开头的月份次序改一下,官员品服和吏民穿着的款式色泽、车马和祭牲的颜色都要改动一下,与旧朝不同。矫正的第一个月叫正月,《尔雅》日:“正,长也。一年的第一个月为十二个月之长,故称为正月。”正月读成“征月”是从秦始皇开端的,秦始皇名政,政与正同音,为避讳将正月读成征月。以正月为首,其他十一个月的次序以此推论。夏代历法的正月和如今农历正月一样。商代以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代以十一月为正月,秦代汉初把十月作为正月。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依据史学家司马迁的倡议,采用太初历,才恢复了夏代排列法,以孟春正月为岁首之月,这样不断到清代末年。所以如今的农历叫阴历,也叫夏历。
农历正月过年节,历史长久,是全国性的,有“普天同庆”之说。民国成立后,以阳历元月一日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各机关、学校都要放假一、二日,但民间百姓仍习气过传统阴历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些报纸开端把阴历年称为“春节”,时间上从年内腊月十五日到过年正月十六。腊月下半月是春节前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年集”开端,集市上年货买卖生意兴隆,如香纸鞭炮,门神灶爷、猪肉、牛羊肉摆满街市,但凡过年的干果蔬菜一应俱全。到腊月二十四以后,人们开端准备过年的食品,杀猪、宰羊、磨豆腐、蒸馒头、蒸菜包、蒸豆包、做枣花等,准备的这些东西人们至少吃能到元宵节。充盈的食物不只仅是为了吃的需求,这些东西更多地意味了人们期盼新的一年能有个好收成。
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夜”,这天晚上家家户户要“祭灶”。多数人家将灶爷在厨房里敬着,到二十三黄昏,家中年老的长者把旧灶画撕下来,在院子里点燃燃烧后,先送老灶爷上天,再在灶台处帖张新灶画,给灶爷、灶奶奶换身新衣裳。过去灶画是地保挨家送的,后来地保取消,年画由各家本人买,人们买了灶画一查,上面人物若是单数,预兆新年增加人口。灶画两旁贴有绿纸对联,上面普通写者:“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横披是:“一家之主”;也有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不祥”的,其它不及备载。祭灶时由家长(必需是男的,有“男不愿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抱一只红公鸡(送给老灶爷当马),跪在灶爷位前,上香、点蜡烛,灯火辉煌,还放鞭炮。鸡子面前放一反着的鏊子,上有五谷杂粮,杆草棒儿,希望来年五谷丰收。祭灶的家长用三杯酒倒鸡子头上,鸡子遭到刺激,扑楞头,越扑楞的凶猛,以为是灶爷领的好,主不祥,大家欢欣。烧了黄表,同时主祭人祈祷:“灶爷上天好话多说,保佑全家四季安全,人旺财旺”等等。还有特殊祭品是锅盔灶糖(成块的饴糖),让灶爷吃了,粘住他的嘴,以免他上了天见了玉皇大帝说闲话。
腊月二十三干儿走干大(干爹)的很多。有些小孩生来娇弱多病,家长怕孩子长不成人,认给朋友家做干儿,希图孩子能安康生长。家长普通爱找姓刘姓成的人家、或子女多的认做“干大”。到二十三那天下午,由晚辈引着小孩,抱只红公鸡,提着灶糖、锅盔,香表等,去“干大”家祭灶。“干娘”给干儿用铜钱串挂锁子带脖上,意义是锁住了,生命得到保证了。以后孩子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这样走“干大”,并且有的小孩华诞也到干大家过,不断持续到十二岁才不走“干大”。
过了腊月二十三,准备过年的活动排有日程。旧时民谣曰:“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灌壶酒;三十包扁食。”根本如此,也有灵敏性。每年春节前都要清扫院落街道,干洁净净过新年,不断相沿成习地坚持下来。腊月二十八百姓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门画,过去春联都是写的是封建颜色浓重的联语,或吉利话。
过年也不是完整快活事,民谣:“腊八祭灶,年下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要衣裳,老头打饥慌”。逼年节到,债主逼债,药铺杂货店一到腊月专派徒弟下乡讨帐,因而穷人怕过年,称为年关。
一到年三十元旦,要帐的就不要了。普通都要烧香放炮接神,包饺子,吃团聚饭,守岁。饺子是素馅(民谣:要得富,吃顿素)、元宝形,名为猫耳朵,在饺子里包一铜钱,谁吃住了谁有福。这时,“爆竹声中辞旧岁,梅花香里迎新春,”年节氛围越来越浓重了。
正月初一五更,鞭炮连天响,不断响到天明,堂屋里红烛高烧,给神前烧香表磕头,给祖先牌位烧纸拜年。神多的很,院子里敬天爷牌位,上写“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考究的还用一领新席钉在墙上,牌位贴在中间,再用两颗青竹杆名为“神竹”,竖在两边,竹枝上插红枣。牌位前用升子装麦子糊上黄表作为香炉插香。普通都敬财神(在堂屋),灶爷(在厨房),马王(在牲口屋),土地爷(在大门楼),门神(大门上)等等。乡村的小庙香火最盛,家家都要去烧香磕头,有人说,过去中国是多神教,这话是有依据的。
春节里,男女老少都要换上新衣服、新帽子、新鞋袜,上街玩耍。乡村初一早上,青年小伙子要挨门挨户拜年,给人家的祖先牌位,不论有人无人磕了头就走。见了晚辈也要拜年。城里人在街上,新年初次见面,相互拱手,相互祝愿说,新年过得好。商店闭市,元旦夜里,或初一早上,互送贺年片。
当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到新年必需给子孙儿女们分压岁钱,少者三、五角,多者一、两元,从前是三百、二百钱不等。到走亲时亲友们要相互给孩子们压岁钱。
从年三十开端,妇女们休息五天,不做裁剪的针线活,把剪子压到床席下,不过“破五”不准动剪子,固然是迷信忌讳,但意图是让妇女们好好休息几天,加上神意就执行得认真了。确实妇女们从大年初一到初五,除了包饺子做饭走亲戚,也真的休息了几天。
到初二妇女要走娘家,特别是新婚夫妇,必需到岳父家去拜节。这几年新婚夫妇到岳家去拿的礼物----肉、糖果、干果、比旧时还要丰富。初三是新夫妇去外祖家去探望。初四也是普通人走亲戚。
正月初五叫“破五”,意义是大休时间过去了。春节期间家里扫的灰尘不准往外拆,到了“破五”这天才能够把渣滓清算进来。农民也开端干活,往地里送粪。有些杂货铺,药铺也开端停业,叫小开市。过了元宵节布行、花行、杂货行、大商号则择吉日大开市。而旧社会私塾不断到正月二十日才开学。
正月初六娘家请出门的闺女回娘家,名为归宁,俗名“圆饭”。正月初七日是火神爷华诞,中午吃蒜面条,给火神爷过华诞。
正月初八是玉皇大帝华诞。正月初十日是石头华诞,同样中午要吃蒜面,固然给神过华诞,得到实惠的却是人们。
元宵节要算是一年最繁华的节日。据传,很早以前,空中上善良禽兽,形单影只,伤害人畜,糟踏庄稼,人们组织起来追打,一次打死一只天鹅,惹下了滔天大祸,原来打死了天宫守门的神鹅,玉帝大怒,要正月十五火烧人世,为神鹅报仇。
玉皇大帝的丫环得知人世要受火灾,一心搭救黎民百姓,偷驾祥云,来到人世,把这个音讯通知了大家,人们共同想了个方法,在正月十五晚上,人人提灯,家家挂灯,燃放花炮焰火,伪造火灾,到时分,玉皇大帝派的上神到南天门上一看,人世四处起火照射宇宙,响声震天,便向玉皇大帝报答,人世曾经被火烧罢,玉皇大帝听了大喜说好,也算给神鹅报仇了。从此每年构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元宵节。
民国年间,临颍城里,从正月十四到十六三个晚上,大街、商店门前悬挂宫灯,各街口搭有灯山,街上横扯着一道道彩色纸吊挂,顶风飘飘,每道衙的火神会搭有火神棚,献有猪芋花供,这个节看来是专为火神而举行的节日活动。俗言:平地敬火神,山上敬土地”。在节日里,白昼吃饺子,晚上吃元宵(俗名汤圆),近儿年更为普遍,市场上卖元宵的比旧时还多,买者也不少。一到黄昏,小孩们掂着各种灯笼上街玩耍,大街上万家灯火,男女老少上街观灯。大商店燃放大花,起火、拉火鞭,炮火连天,火树银花,蔚为奇现。临颍城内四街普通年头,要唱六台戏,东、西、南、北四大街各一台,大布市街、鸡鱼市街各一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县长赵一鹤好玩乐,唱了九台大戏,除原有各街六台外,又加拐角、小南街、火神庙戏园里各一台,真是繁华极了.四乡进城赶会玩狮子、龙灯、高跷、早船等故事的摩肩接踵,把鼓楼西边当人碑胡同南口一通石碑都挤倒了。
二月二龙抬头。这是我国广阔村很盛行的一句俗话。但是这些都不过是虚幻的假想和传说,而实践并不曾有如今我们所见的:“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麟似鲤、爪似鹰、掌似虎”的龙。能够了解,龙的身体各部都是用许多种动物的一局部拼凑成的,这就足以阐明龙是虚拟的。
二月二这一天,太阳不出来,不打水,取水怕撞伤龙头,就烧干锅炒着吃。本县普通人家早晨摊煎饼吃,大约也是为此。这种食品一年只吃一次。也有烙油馍或菜馍吃的。还把神前供食的枣花要在二月二把它吃光。
普通男性青少年,在年前腊月下旬一定要剃头理发过新年,大多数到二月二这一天再剃头理发。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家家门上插柳条,听说是为了留念春秋时期晋文公的功臣介子推的。这一天不动烟火,吃冷食,喝凉水。取名寒食节。日久,并不吃冷食,照常做饭吃,仅在门上插柳条以作留念。到祖墓上扫墓添坟。次日清明节再带着供品去坟上烧纸。也有新丧烧纸房子的。近几年有在清明节到公墓上给亡人立碑的。
五月初五,名为端午节,俗称五月端午。是留念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而死的节日,也是防疫节口。门上插艾,做黄布艾虎。早上,喝雄酒黄,用雄黄酒抹小孩耳朵,手心、脚心、防蜈蚣蚰蜒钻到耳朵里。吃煮熟的鸡蛋和蒜。有些仔细缜密的人在这一天日头泛红时,砍削些槐、榆、杨、柳、桐等五样树枝,准备治百病。年轻妇女,头几天就用丝凋缝香囊给小孩带。老婆们有带苍术的。这些都是为了避瘟疫。还要吃粽子、糖糕,油角等食品。中午吃酒席。商号给财东、房东送大肉、保子、粽子、糖糕等节礼,赁房住的房客也同样送这些节礼给房主。名为“缀节”。出闺女儿也要给娘家送礼物,多是果子、大肉、油馍。近年来,订婚的女婿送的更多。
六月六是蚂蚁的华诞,农家都要烙芝麻焦馍吃,撒点馍花让蚂蚁吃。
七月七日,在晴朗的夏夜,人们在院中乘凉时,望着天空的银河和星星,常常给孩子们讲起《天河配》的故事。
七月十五为中原节。上坟给祖先烧纸。正值农忙,不很普遍。
七月二十九,有盂兰会,来历不明。这天,有人扎纸船,精工巧作,十分美观,观者如堵。夜晚还要请和尚念经,名为“放焰口”,听说是给无有后人的鬼魂送布施,纯属迷信之举。曾见武汉,开封两地此风甚盛。临颍旧时有些年头曾在南关西家后有此举措。
八月十五仲秋节,是全国性的节日。相传,封建社会的皇帝每年都要举行祭日,祭月的活动。“朝日、夕月”,按习气是春季二月十五早晨祭太阳,秋季八月十五晚上祭月亮。有人说:“祭日祭月不宜迟,仲春仲秋刚适时”,就是这个意义。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这种习俗才逐渐传到民间,构成了一个传统活动,到了唐代由于有唐明皇(玄宗)游月宫的故事,传播开来,仲秋节愿月,吃月饼,省亲送礼、宴请等风俗更普遍地盛行起来。
九月九是重阳节,又是登高节。登高时戴茱萸和饮菊花酒,这个风俗从汉代开端。传说那时有个叫费长房的,雕虫小技,能呼风唤雨,遣神捉鬼。一天,他对他的徒弟桓景说:“九月九日您家将有天灾人祸,要作准备。”桓景问:“有无方法免除灾难?”长房答道:“有”,到那一天作一个红布袋,装些茱萸挂在胳膊上,再带些菊花酒到高山上去饮,可免这场灾难。”于是到了九月九日桓景照师傅的方法带着全家去山上过了一天,安然无恙,从此“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而相沿成俗。
临颍地处平原,无高可登,向无此举。旧时,染坊酒馆敬葛仙,九月九这一天杀白公鸡祭之。普通人家也有杀白公鸡祭神仙的,实践是改善一次生活,解放后这个节无人过了。
十月初一是鬼节。普通都要到坟里烧纸祭奠祖先。新丧也有在这一天成主、立碑、烧纸房子的,跟清明节相同,只是不添坟。
冬至,在二十四节中是一个重要节气,又叫交九。俗言,“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这阐明从冬至起白昼渐长,夜晚始短。冬至后约一个月进入三九真正到冰冷的时节了。每九天算一“九”,冬至是头九头,以次类推,不断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天气就暖和了,即所谓“九尽桃花开”。民谣;“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猫狗。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这是人们从长期理论经历中总结出冬至后由冰冷到暖和的变化规律。
冬至这天,普通都要吃饺子,大约是为了增加脂肪营养,抵御严寒的意义。
腊八,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书记载,腊字古时称为“蜡”;“腊(蜡)本祭名。”这种祭奠要在岁终的一个月内举行,所以后人就把农历的十二月叫“腊月”。听说腊祭始自神农时期,到夏商周的帝王都很注重,每到年终,总要杀鸡宰羊祭奠祖先百神,希望天地祖示保佑,获得来年歉收。
每逢腊八,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粥”。什么叫腊八粥?就是在腊月初八日这一天用米烧成米饭,就叫腊八粥。
这些民俗民风是临颍长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沉淀、传承和向民间浸透的最自然又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临颍人士文化世俗化的必然结果,并在其源远流长的开展中不时解读和丰厚着颍川文化的经典文本。与这些民俗活动及其与之相伴的民风民情有许多明显的特性,这些特性凸现了临颍文化的特有质量及其肉体内涵,同时也是颍川文化民间伦理、民间想象、民间记忆的特征性标志。
十、九台丧葬风俗
五七”是九台民间丧葬风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五七”即人死后第三十五日,传说死者只到那天才晓得本人曾经死了;此夜亡灵要回到阳间的家“探亲”。
依照传统,人死了之后的留念典礼是很有考究的。刚死的时分是做七——就是从刚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断七。之后就是百日,周年,三年,十年……慢慢的拉长间隔,再大的哀伤也该慢慢的淡了
这些之中,五七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说死了的人会在这一天回家,最后看看他的家人,然后去投胎,或是去阴司寓居。为什么选死了后的第三十五天呢,乡下有这样的说法:一开端魂灵浑浑噩噩的,没有分开身体,也没有认识到本人曾经死了,等过了一个月,他想起来却发现身体里的骨头都松开了,再也起不来的时分,终于真正认识到本人是真的死了,于是那个魂灵长叹一声,爬出坟墓,来和家人做最后的辞别。想晓得人死后这些日子都干什么了
五七祭奠活动格外盛大,亲友都要前来吊祭,最后还要燃烧亲友为亡者准备的纸人纸马、灵屋花轿、城垣桥池和用火纸做成的“包袱”等物品,听说这样能够使死者在阴间有房可住,这叫做"化库",如今则把纸糊的家电焚化给死人,好让死者在阴间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五七的典礼很考究,要在灵堂摆一桌菜,倒上酒倒上茶,在生前住的房间里摆好洗脸水和洗脚水,在生前睡的床上放好生前常穿的衣服——总之就是为他最后一夜的休息做好准备。到晚上10来点,召唤的典礼就开端了(怕他忘了回家么?),大儿子拿着灯笼(怕他看不清夜路么?)爬到灵堂的屋顶上,掀起三张瓦片(??),向着夜空大叫几声“爹爹你回来啊~~”之类的话,余下的人则在梯下跪成一排,该哭的哭,该叫的叫。
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断七"。断七过后就出了孝期,丧家都很看重。亲朋好友参与"断七"礼仪活动。"断七"这一天,请道士和尚来做道场,美其名曰"保安定"。由于这一次则是为活人祷告。念经拜忏之后子女们便脱下丧服,换上常服。
十一、九台饮食风俗
1、海参席:海参席中最有特征的是烩乌鱼蛋,乌鱼蛋产于山东日照沿海,聚德成名师张仲三的徒弟黄永澄在乌鱼蛋的发制、烹制上别具特征,软而不烂。齿颊斗留芳,耐人寻味,1956年在全内蒙古烹饪竞赛中名列第一。
2、纸包羊肉:聚德成将粤菜纸包鸡技法改良烹制纸包羊肉。选纸要质柔韧,耐油浸,炸时不易脆烂。在制计、包制、炸制上都有独到之处,吃时将纸包翻开,香气四溢。1943年10月,包头第一次解放。11月17日,联防军区司令员贺龙和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来包头慰劳指战员,包头卫戍区司令员赵冠英特意在聚德成请他们品味纸包羊肉。贺龙和杨成武吃后赞不绝口,纸包羊肉的昧道鲜美。我们还真开了眼界,饱了口福。
3、奶酪:奶酪俗称酪蛋子。将别离出白酥油的酸奶,经微火煮熬后,装入布袋,挤出酸水,成碎块状晾干即为酪蛋子。酪蛋子是奶制品中最普通的食品,为蒙古民族所喜欢。酪蛋子质硬,味酸,泡奶茶炒米吃,咀嚼时酸中带有香味。奶食品中的饮料主要有鲜奶、奶茶、卧奶子和奶酒等。
4、西湖鱼:黄河流经包头,黄河鲤鱼早已出名天下,特别每年黄河冻结开河之鲤鱼又肥又鲜,所以有韭菜二寸高,鲤鱼打断腰的说法。鱼店和饭馆称1.5斤以上的鲤鱼方为鲤鱼。缺乏1.5斤的称花鱼,缺乏1斤的称莱鱼。包头饭馆用鲤鱼烹制的五溜鱼、松鼠鱼、红烧鱼、糖醋鱼、清蒸鱼都颇有名气,而最为有特征的是西湖鱼。1918年,林竞先生来包头入东门,住万义生店,.…晚至酒家楼用饭,黄河鲤鱼,每盘千二百文,味颇佳。(《环海倚松楼西北日记》)1934年,作家冰心来包头在其〈平绥沿线游览记〉中亦写到,食黄河鲤鱼清腴肥嫩,入口即化,其昧又美,只要西湖醋鱼能够似乎一二。
5、烧罗汉珠:回民饭馆义和轩的名师武凤鸣、刘来宝用牛羊下水烹制的烧羊脑、烧脊髓、烧肚片、油爆肚等备受顾客喜爱。武凤鸣的徒弟王广顺烹制的烧罗汉珠最为有名,烧罗汉珠是用鸡脯肉捣成肉泥,加鸡蛋清粉团搅拌喂好,下开水锅汆成丸子,捞出后加油炒,再加玉兰片、口蘑片、油菜片、胡罗卜片辅料,色泽鲜丽,滋味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