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农安县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26 17:10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黄龙戏  
黄龙戏是吉林省汉族中央戏曲剧种,是农安县创作的中央戏曲新剧种,因农安曾是辽代有名的黄龙府而得名。黄龙戏产生之初,只要小生、小丑、小旦三行。后在理论中,充实了刀马旦、老生和老旦。音乐主要分生、旦、丑行当唱腔、扮演及化装、服装等根本上按照京剧的路子。2008年,黄龙戏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龙戏是以东北皮影戏中传播于农安及其周边地域的“此地影”(当地民间艺人对本地皮影戏的俗称)音乐为基调、以由“此地影”演化而来的民间小戏(当地俗称“唱玩意儿”)为根底形态,充沛吸收和自创本地萨满乐舞、民间说唱、口头文学、民间小调等艺术手腕,构成的具有长久艺术传统、普遍文化根底、浓郁中央特征的中央戏曲剧种。因农安在辽、金时期称黄龙府,故称黄龙戏。  
黄龙戏的音乐基调,是以本地皮影音乐为母体,与本地民间小调、曲牌、皮影专调、香调等民间音乐元素相分离,杂揉而成,音乐构造采用乐段体,可屡次重复。整个乐调,似影非影,既不离“此地影调”的母体,坚持当地的乡土气息,又具备戏曲音乐的板式变化格局,表现出民间性和中央性的特性,构成了鲜明特征,亲切宜人。  
黄龙戏的音乐板式,是依据皮影音乐的板眼变化根底原型,分离民间小戏、自创本地民歌构成以“正调、青调”为两大主调的各种板式,其中有平板、快平板、平板三眼、行板、流水板、垛板、散板等。  
黄龙戏的行当分腔,有生、旦、净、丑四类,分腔主要在唱法、旋律、音色上,而不在音区。主要包括男女分腔、年龄分腔、唱法分腔和旋律分腔等,并依据剧中人物心情,运用局部皮影小调来丰厚处置。其唱腔可分为正调、青调两种,有女正调、女青调、男正调三套声腔,都是上下两句、构造严谨的方正乐段。  
黄龙戏伴奏采用小型民族管弦乐队。主奏乐件是本地四弦根底上改造而成的黄龙琴和四弦。弦乐有二胡、中胡、大提琴和倍担琴;管乐有竹笛、唢呐和笙;弹拨乐有杨琴、琵琶、中阮、三弦、大阮;打击乐有板、单皮、小堂鼓、大堂鼓、锣、钹、木鱼、碰钟组成。演奏时,常由一人兼几种乐器。  
黄龙戏的扮演方式,充沛自创了本地民间艺术的演艺特性,多用象形写意、动作夸大、线条粗暴、刚柔相济;在舞蹈上,吸收了本地民间歌舞、萨满舞等艺术手腕,突出契丹(辽)、女真(金)等民族舞蹈作风,服装道具上也突出民族性与中央性;唱念发声以普通话为主,杂以本中央言。唱腔多用真假声相分离的发声办法,把普通话腔调与影腔语气音势相交融,具有浓郁个性颜色。  
黄龙戏代表剧目《无事生非》《风雨菱花》《魂系黄龙府》、《圣明楼》《兀术与鹰格》等。曾先后荣获过“文华奖”、“梅花奖”、“孔三传戏曲音乐金牌奖”、“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传统与现代分离’荣誉奖”等30余项,1985年黄龙戏被收入《中国戏曲年鉴》。  
黄龙戏是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地域性、综合性的共同中央传统戏曲剧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产业价值,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二、二人转  
二人转剧团连出好戏,屡次在全省会演中获奖,吉林省首届二人转新剧目推行会在农安召开。1990年该团受省委宣传部、省计生委的拜托,带着《盼儿》、《这事怨谁》等剧目到全省各地巡回演出,历时7个月,行程万里,演出185场,观众达35万人之多。  
三、民俗  
农安一带的风俗,既有关东的共性(关内汉族风俗与东北少数民族风俗的交融),又有当地的特性。东北地域传播一首“关东城,三宗宝,人参、貂皮、靰鞡草”的民谣。关东除有“三宝”之外,还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十七八的姑娘叼个大烟袋,生个孩子吊起来”。  
在饮食上,农安盛产谷子,当地人喜欢吃小米饭,尤喜用大白菜叶包“饭包”,也称“捧包”。农忙时节和腊月,家家淘黄米,蒸豆包。  
在寓居上,因当地多大风,又有渗水性能差的碱土,故民户多建土平房,春季用碱土抹房盖不漏雨,不怕风剥。1978年以后,局部土平房逐步改成砖瓦平房。  
在言语上,农安一带土话较多,“嗯哪”(是)、“不远遐”(近),被外地人称为“农安县三大乏”。  
农安有一种较共同的活动,俗称“打单鼓”,也叫“烧香”。由于有病“还愿”叫“还愿香”;庆贺歉收叫烧“安定香”,迷信颜色很浓。解放后,这种活动根本根绝,但单鼓有多种鼓舞方式,音乐“九腔十八调”,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解放后文艺工作者应用单鼓有唱有舞的方式,编写新词,做为大众一种文娱活动,称作“安定鼓”。  
四、辽金时期文化园  
辽金时期文化园创立于2014年,园区位于农安县前岗乡新开村,占空中积300公顷,是集文化旅游、生态康养、农业种植养殖、观光采摘、休闲度假、餐饮、民宿、拓展培训、研学教育、国防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景区。  
辽金时期文化园以“辽金文化”为底蕴,以“生态农业”为特征,以国防爱国主义教育为基本停止开发建立。园区依据特有的辽金文化地域特性以及生态农业特征产业划分出了辽金民俗文化游和农耕文化游两大主题旅游产业。40000平米辽金民俗村,120米长的辽金文化长廊,上百种特征美食,数十座民俗庭院,向游客们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了园区极具地域特征的辽金文化。  
走进生态农业区,空气中洋溢着果蔬的幽香和泥土的芬芳,置身于果蔬采摘区内亲手采摘、放心品味绿色安康的新颖果蔬,来到这里似乎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农耕文化游还包括了农耕用具参观、农耕、农事体验等项目,2017年园区建立了占空中积5000平米的“吉林印记”农展馆,展馆内展出了百余件的农耕具展品,这里铭记着时期的印记,来到这里让您近间隔触摸东北农耕文化的沧桑,感受这片神奇的土地独有的文化魅力。  
目前,辽金时期文化园已被农业部和国度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被吉林省旅游局评为“吉林省4A级乡村旅游运营单位”,被吉林省农委评为“五星休闲旅游农业产业”。2018年被评为“国度3A级旅游景区”,2019年被评为“吉林省5A级乡村旅游运营单位”,园区现已建成运营有辽金民俗体验区、辽金生态农业区、辽金文化园3大功用分区。  
据辽金时期文化园旅游部担任人引见,今年还将会有一些新的项目建成,如辽金民俗村项目,里面包含辽金文化展览馆、中华民俗展览馆、契丹祭火广场、辽金大戏楼。在农业方面,将新建农业创业体验园、人民公社、消费队等项目。分离全县的全域旅游来增加新的亮点,吸收更多的游客。  
农安县文旅局副局长表示,近年来,农安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开展全域旅游的布置部署,创新提出打好“五大战役”、完成“九个打破”战略开展目的,将全域旅游作为“五大战役”之一,以全域旅游为主线、以乡村复兴为统领、以产业开展为支撑,全面施行旅游富民战略。依托农安综合区位、区域经济、旅游资源等优势,深化发掘“两代王城、五朝重镇”、“黄龙文化”等资源要素,把旅游业作为区域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百姓的富民产业,努力完成全县旅游业的转型晋级和逾越开展。下一步,文旅局将抓住农安县被评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有利契机,依照制定的农安县全域旅游总体开展规划,本着“远近分离、建改并进”的项目开发建立准绳,加快推进黄龙府古城文化旅游区、波罗湖生态维护区、滨江休闲度假区等旅游项目,以及富有吸收力的一批乡镇旅游景点项目建立,实在推进全县旅游业快速开展,把农安的区位优势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变为致富农安人民的金山银山。  
辽金时期文化园作为农安县旅游产业的一张名片,将农安的旅游项目与繁盛的辽金时期文化融为一体,从吃、住、行、玩全面复原辽金时期民俗特征。来到这里,犹如散步于历史的长廊之上:护城河上泛舟览翠、四合院里梦转千秋,畅游辽金古城远离喧嚣的都市,使众多游客在梦回千年般的玩耍体验中恋恋不舍。  
五、消费风俗  
解放前,农历正月初六为上工日,地主、种地大户和雇工的人家要准备酒席,叫“合班酒”。即东家或当家人向长工伙计交待当年消费布置和分工,边吃边唠,人称“合班饭”。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为龙凤日,家家在院中撒灰仓。用柴灰从房门口撒到院门,撒成一条灰“龙”,并在院中心用柴灰撒大圆圈,圈中分红几个仓,每个仓里放进一种粮食,预祝当年五谷大歉收,粮食堆满仓。  
每到农忙时节,拂晓收工,午饭提早,有“庄家饭,十点半”的说法。一到夏季,由于天长,又加忙铲忙耥,在下午4时许,由家人往田里送水送饭,田间劳动的人,在地头或树荫下,席地而坐,边休息边喝水用餐,叫“吃贴晌饭”,然后不断劳动到日落才回家吃晚饭。麦收时节,俗称“拔麦子”,由于平常农民很少吃面食,收获新麦,都要吃顿面食,同时也有恭喜麦收之意。冬季打场,即脱粒,扬好的粮食先堆成一堆,然后一袋一袋地扛回家中,倒进粮仓。此刻,有许多忌讳,普通都不说话,更不说忌讳的话,如“快了”、“完了”之类,意在粮食打的多,扛也扛不完,粮仓装不下,俗称“打饱场”。更忌妇女进场院,此种歧视妇女和迷信的风俗,解放后已不存在。  
解放前,马是农业消费的根本动力,是农安的主要资产之一,把看得很重要。农历六月初为马王爷华诞,这天养马人家都蒸馒头给马王爷烧香上供,祈求保佑骡马安全,在马棚的顶梁上,拴个用黄布做的小猴,意味弼马温孙悟空在此,维护全圈骡马膘肥体壮,不闹瘟疫。  
六、生活风俗  
解放前,在服饰方面,农民夏季戴草帽,冬季戴四耳毡盔皮帽,春秋多不戴帽子。草帽用秫秸皮刮成糜条编成,尖顶圆檐,形似蘑菇,巧手可编出各种花纹图案。解放后,购进外地用麦秸编制的圆盔大檐草帽,秫秸草帽逐步淘汰。四耳皮帽也称四喜帽子,前后各一小耳,左右为大耳;俗称“帽扇子”,多用狗皮、兔皮或羊皮等缝制,富有者多用狐狸皮和貉皮等。帽盔圆形用羊毛擀成,上部为盔顶,下部剪成四个帽耳,均呈半圆形。在屋里或天气不冷时,把帽耳折在盔内。解放后,戴四耳皮帽的逐步减少,被两个长耳皮帽替代。  
衣服按季改换,天暖穿小布衫、单裤,男人多着黑和蓝色,年轻女人穿花布衫。小布衫也叫小褂,男人是对襟系纽扣;女人带大襟,在右大襟腋下系纽扣,纽扣是用布缝制的圆条,再结成圆球状的结,俗称“蒜头”疙瘩。上年岁的人,也有用铜扣、玻璃扣的。在家或劳动时穿小褂、单裤,出门时普通外套大布衫。大布衫蓝色较多,老年人多穿黑色,老太太也有穿半截大布衫的,富有者穿绸缎制做的长衫,妇女多穿旗袍。解放后,大衫、棉袍被风衣、棉大衣替代。  
解放前大多数人穿家做的布鞋,冬季普遍穿靰鞡。靰鞡是用牛皮缝制而成,形似小船,底宽帮深,前尖翘似船头,前脸捏有多褶。将靰鞡草砸软,平均的絮入靰鞡中。在靰鞡帮的前后两侧用皮条穿上耳子,穿进绑绳。穿时把靰鞡靿子捆绑在小腿下部。靰鞡适于冬季户外劳动或长途步行,冬季乘车远行笨重遂脚,保温耐寒。春播时多穿靰鞡踩格子,面宽踏实。  
在饮食方面,解放前以小米为主,兼食玉米面、玉米碴子和高粱米。当地出产少量旱稻,俗称粳子,加工后称粳米,并种少量小麦。普通民户逢年过节时,才干吃点粳米和面粉。平常一日三餐,早餐普通是玉米面饼子(俗称“大饼子”),玉米面掺少许大豆面,或掺适量小面,俗称“杂合面”,贴在饭锅内,下面炖菜或煮粥。午餐小米干饭,晚餐玉米碴子粥,有时放进芸豆,别有风味。  
农忙时节和腊月,家家淘米蒸豆包。黄米面发酵后,包上芸豆或小豆馅,团成圆形,蒸熟食用。农安出产荞麦,解放前用荞面包饺子、擀面条、削面片、压面片,替代面粉改善生活。荞面是用木制的床子压出来的,打卤面是圆形的面条,浇上炸酱卤,别具风味,农民特别喜欢食用。  
60年代以前,大多数农家副食较差,只要夏秋两季能吃到新颖蔬菜,冬季只要白菜、马铃薯、萝卜、葱、渍酸菜和干菜。每到春季,俗称“苦春头子”,冬储菜根本用尽,只要少许干菜、马铃薯、咸菜。稍富有人家,有时可吃一些黄豆芽或豆腐、粉条之类。直到冰消雪化,地里长出野蒜(小根蒜)、苣荬菜、蒲公英,妇女儿童采回家中,洗净蘸酱吃生菜习气,生菜多是白菜、葱、芫荽(香菜)、辣椒或野菜。用白菜叶包“饭包”,把白菜叶铺好,将撕碎的葱、辣椒、芫荽与大酱拌匀,放在菜叶上,再将小米饭包进去,捧起来吃,中央风味浓重,尤为妇女所喜食。平常熬菜,多用小米饭米汤,加上适量调料,固然没油,比清水熬菜好一些。至于鸡、鱼、肉、蛋,除年节和待客外,平常很少食用。  
在寓居方面,初来开荒农户,用土垒墙,树杈当梁,蒿草为盖,搭成简易小房,俗称窝棚或窝堡。后来有些屯名便沿用窝堡的称号,如程家窝堡、腰窝堡等。马架也是暂时小房,用木杆、蒿草搭成人字架,“四马架”、“六马架”等屯名即由此得名。拓荒定居后,随着消费开展,开端修建永世性住宅。房屋以木料做柁、檩、椽、柱,支起房架,用土坯垒墙,内外用泥抹光,用秫秸或苇子编成房箔,在房箔上压上土和碱土,后用碱土泥抹光,这种房屋叫土平房。  
全县多是土平房,只要少数草房和砖瓦房。每座房屋三间或五七间不等,多为单数。南向为正房,两边的配房叫厢房,前门两侧的房屋叫门房。独门独院由一家人寓居,有正房、东西厢房和前门房的叫“四合院”,皆是大户人家。普通人家三间住宅,多在中间开门,也有一头开门的。进门这间叫堂屋,即厨房。中间开门的堂屋两边有锅台。灶火直通左右两屋的火坑。正房火炕均在南窗下,称南炕;南北皆有炕,叫“对面炕”。炕是人们休息睡眠的中央。室内摆设主要有长方形木柜,富有人家有放被褥的“地琴”或“炕琴”,木柜上放有大镜、掸瓶,屋地中央放有方形八仙桌和木椅。进入80年代,砖瓦构造房屋逐步增加,乡村室内家具也换成立柜、组合柜、茶几、沙发、写字台等,富有人家火炕变成了钢丝床。  
七、岁时习俗  
主要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春节俗称过大年。农历腊月初八开端筹备过年,有些人家先杀年猪,请亲邻吃猪肉,习气煮猪血脖肉和灌血肠,以吃肉、吃血肠为主。把猪肉和头蹄下水全部冻起来。准备春节食用。腊月十五前后,淘米磨面蒸豆包、撒粘糕。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从这天往下排:“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对首(春联),三十晚上坐一宿(守岁),大年初一满街走(相互拜年)。  
农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为过大年,这一天贴春联、年画、门神、立灯笼杆、接财喜神;供天地、祖宗、灶王;吃饭吃炖鲇鱼,以求富贵有余、年年有余;午夜在院中生烟火,摆供桌,燃放爆竹,烧香烧纸祭神祭福;晚辈给晚辈磕头,晚辈给晚辈押岁钱;吃年午夜饺子;玩“嘎拉哈”(羊猪的膝关节骨)直到天明。解放后,迷信活动逐年减少。  
旧习俗: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犬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初八为谷日。哪日天气好,预兆这一年就收成什么。初七人日这天,家家吃面条,叫拴小孩子腿,面条也称“泰面”,寓时断时续康泰之意。  
元宵节又叫灯花节,节日在农历正月十五。从农历十四到十六日,吃元宵、看花灯、扭秧歌、放焰火。十五晚上,城乡处处秧歌锣鼓,家家彩灯高悬,男女老少都要到外边走走,叫“走百病”,意指可驱走各种疾病。妇女儿童有到井沿刨冰块吃的风俗,后来用雪糕或冻梨替代了冰块。  
端午节俗称“五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早餐吃“荷包蛋”,午餐蒸包子馒头,也有吃粽子的,但乡村不多。许多人家到野外挖草药、采艾蒿,将艾蒿放在水缸里,插在房箔上,男人夹在耳朵上,女人插在鬓角上,以示驱毒灭病。  
用五色纸叠葫芦,将染色的苘麻扎成小笤帚,拴于杨树枝挂在门窗上,意在扫除疾病,驱除毒虫。妇女用绸缎绣成荷包,内装香草,大人小孩子佩戴在胸前。在小孩的脖子、伎俩、脚脖上系五色线,意为拴住,以防生病遭灾。  
中秋节,俗称八月节。每年农历八月,正是瓜果蔬菜和五谷成熟时节,十五这天,多数人家蒸包子、炖猪肉。晚上,摆上月饼、瓜果,在院在供月,也叫“圆月”,指一家人团聚在一同,共同赏月。  
传统时令节日还有很多,龙王爷、马王爷、虫王爷华诞,乡村有烧香上供的风俗,祷告风调雨顺,不闹虫灾,家畜安全。解放后,很少有人再过此类的时令节日。二月二、立春、清明、暑伏、立秋等时令节日,却持续下来。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家家用秫秸梢和花布条穿成“龙尾”,挂在屋内,钉在小孩帽子或上衣上面;早晨用香火给小孩熏耳朵、鼻孔,防除疾病和毒虫侵咬。这天,吃过年留下来的猪头,俗称“二月二啃猪头”。  
立春打春,每到立春这一天,人们吃生萝卜叫“啃春”,后用吃水果替代。  
清明是祭扫坟墓的日子,解放后,机关、团体、学校,组织职工学生祭扫烈士墓。  
暑伏即初伏第一天,通称“入伏”。当地有句农谚:“头伏萝卜、二伏菜(白菜)、三伏种荞麦。”是指这几种作物播种时间。入伏后,正是收割小麦的时节,杏、甜瓜、西瓜等瓜果相继成熟,茄子、豆角、辣椒等蔬菜开端大量上市,暑伏这天家家吃伏面(面条)。  
立秋是瓜果、蔬菜的旺季,庄稼歉收在望,家家包饺子叫“抓秋膘。”  
八、婚姻风俗  
解放前,男女订婚讲门当户对,由媒人到双方家中提亲,称“保媒”。经父母同意,双方再停止“相亲”,叫“相姑爷”和“相媳妇”。男女青年多不见面,由双方父母包办。女家分两次索财礼,一次叫过小礼,二次叫过大礼。订婚年龄多在七八岁到十三四岁。  
男家假使贫穷,很少有人来保媒,订婚年龄较大。早婚较多,普通十六七岁,有的十四五岁就结婚。女方到二十二三岁尚未结婚的,就被称为“老大姑娘”。贫穷人家男人缺财礼聘媳妇,有的到二十七八岁结婚。因而男多大于女。较富有人家,多女大于男,有“女大三,赛金砖”之说。结婚俗称“办喜事”,男家叫“娶媳妇”,女家叫“姑娘出门子”,也叫“打发姑娘”。女家在结婚头一天,置办酒席,款待亲友,亲友赠送礼物和礼钱,称“填箱”,也叫“押腰”钱。布置较接近的亲邻送亲,俗称“送闺女”,少者去两大车人,多者去四大车人。  
男家娶亲筹办三天,头一天为“响棚”(开端搭席棚,雇鼓乐班子吹奏),也叫“做菜”(杀猪、搭锅灶、准备酒席)。次日为“走轿”,装饰娶亲轿车,做迎娶新娘的准备,到祖坟祭祖。“走轿”这天开端摆酒席,普通为“六顶六”即6个盘子和6个碗的菜肴,款待前来随礼的亲友和帮助人员。第三天为“正日”,起大早,新郎和伴郎骑对子马,带轿车(用骡子拉的带棚车),车前有专人鸣锣开道,由娶亲客率领到女家迎亲。当喜车(新娘坐的轿车)迎回男家门口时,娶亲客扶新娘下车,燃放爆竹,鼓乐齐鸣,红毡铺地,新郎在前,新娘在后,新娘头上蒙着红布“盖头”,新郎新娘扯着红布带缓步走到桌前拜天地,然后进入房门,新郎揭下新娘头上的红布盖头,男女双刚才见面。  
女方送客(俗称娘家客),让到正房座席。正日这天酒席为“八顶八”,即8个盘子、8个碗的菜肴。其中有4样菜必备,即面鱼、丸子、粉条和烧肉。送走娘家客后,继续款待亲友。凡来参与贺喜的亲友,均到写礼帐处送上礼物或礼钱,叫“随礼”,也叫“赶份子”。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1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端实行婚姻注销。  
按国度发布的婚姻法,制止包办买卖婚姻,青年男女婚姻根本得到自主,旧的婚姻风俗得到改动。职工干部多举行新式婚礼,乡村结婚的传统方式也有所改动,一些迷信活动逐年减少。  
1978年以后,人民生活有很大进步,男女青年结婚的物质条件逐年升格。由于无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女方在订婚时索要财礼,结婚时大操大办,人情往来随礼款额逐年增高。乡村订婚索要财礼普通为3000到5000元,高者达7000元。一些干部和职工虽名为不要财礼,但置办家用电器、家具、衣服被褥、化装品、首饰等,普通要破费六七千元,高者达万元。办婚事需摆20至40桌酒席,礼份少则20元,多则上百元,职工年均随礼钱二三百元。筹办婚事和人情往来所需求费用,已成为人们的一种过重担负。对此,党和政府虽做一些宣传教育工作,仍屡禁不止。  
九、丧葬风俗  
解放前不断为土葬,丧葬方式有简有繁,以贫富而别。贫穷人家多在人死后当日买口较小的棺木,亲邻协助掩埋。买不起棺木,用本人家装衣木柜替代,以至用炕席或秫秸卷起掩埋。富家掩埋死者,最低祭奠3天,多者7天。搭灵棚、吹唢呐,请僧、道诵经,摆酒席款待新友,送葬时几十人抬杠(抬棺木),掩埋在自家坟茔地里。不管贫富,从死者咽气到掩埋公开,有许多风俗,属迷信活动。  
解放后,党和政府教育大众废除思想,制止采坟地、看风水,请阴阳先生净宅,烧纸人、纸马和纸牛等迷信活动。1950年至1953年,县人民政府四次下达文件,严禁殡葬中的迷信活动,严禁在耕地内掩埋。  
1965年,县人委发出《关于殡葬变革的通知》,请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反动干部必需带头废除殡葬迷信思想,执行政府法令。“文化大反动”十年中,特别是1975年和1976年,殡葬迷信活动有所抬头,在一些偏远乡村,上供、烧纸、披麻戴孝、扎纸人纸马、看风水择葬地等迷信活动屡见不鲜。1976年,县反动委员会依据省的指示肉体,在全县展开平坟、深埋活动。  
1977年初建成火化场,3月创办火化业务。  
1978年3月,县民政局发出《关于殡葬变革问题和工作意见》的通知,请求党团员带头,在处置殡葬事宜中执行火葬规则。农安镇、城郊、三宝、华家、滨河、榛柴、柴岗等公社,全部取消坟地,实行火化。距火化场较远的公社,统一规划,深埋深葬。  
1984年,县民政局规则,火化区死亡人口一概火化,非火化区的死亡人口深埋深葬于公共墓地。各乡成立平坟指导小组战争专业队,实行有主坟限期平,无主坟由专业队突击平,全县平掉6.8万个坟头,还田1005亩。  
1987年火化场新装82B具有国内先进程度的火化炉2台,全年火化3562具尸体,火化率为84.6%,居全省第二位。同年,城乡树立红白理事会410个,展开移风易俗、废除迷信、文化节约办丧事等宣传教育活动,但一些大众以至少数干部大办丧事、搞迷信活动的依然存在。  
十、农安县黄龙府传说  
世人皆知长春市农安县被称为“黄龙府”。但这一称谓背后还有一则不为人知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英雄、一只神鹰。  
英雄是完颜阿骨打,神鹰是海东青。  
《本草纲目》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  
900多年前,契丹族树立的辽帝国称雄中国北方,并向东北地域扩张权力。当时,生活在长春周边地域古老的肃慎人演化成女真族。  
女真人传承了肃慎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风俗,包括对鹰的崇拜。满语“达敏包”是“鹰家”或“鹰户”的意义,就是以贡鹰为生的人家。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每年逼迫女真人的“达敏包”替本人捕捉鹰雕,用以玩猎。但海东青十分难于捕猎,有“九死终身,难得一鹰”之说。辽国人拿鹰户的妻子儿女做人质,如不按时交鹰就砍杀活埋。“达敏包”中有个老鹰达(即头领),为理解救本部落人的危难,带着儿子沿冰冻的大江寻鹰,遇到风雪,简直冻死在山上,被领兵路过的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所救。  
阿骨打对老人说契丹族欺负女真族人少,假如一味屈从,等候他们的只要更多的欺凌和侮辱。阿骨打曾经召集2500名女真子弟,在来流水南岸,今拉林河南岸吉林省扶余徐家店乡石碑崴子,举行了誓师。准备进攻辽国的粮仓重镇黄龙府,就是今天的农安县。  
被救的老鹰达为了协助阿骨打打败残暴的契丹人,设坛祭拜九凤鹰神,哀求庇护,并赌咒假如打败契丹人,就从此禁猎海东青。  
为恳求鹰神饶恕本人捕猎海东青的行为,老鹰达自杀谢罪。此时,一只宏大的海东青从远方山顶飞至上空,回旋鸣叫。  
完颜阿骨打为了鼓舞士气,对女真战士们说:“快看!鹰神现身了,成功一定是我们的!”女真战士们斗志高昂,喝彩声响彻山谷。  
完颜阿骨打率领2500名女真健儿攻打黄龙府,但久攻不下。  
与此同时,天祚帝耶律延禧听说黄龙府被女真人围困,亲身带领七十万大军来突围,前有坚城,后有强敌,恐惧开端在女真将士之间蔓延。  
完颜阿骨打为了鼓励众将士,将女真兵士召集一处,卑躬屈膝地说:“当初,我领你们起兵,是为了我们女真人不再受契丹人欺压,不想,耶律延禧不肯容我,亲身来征讨。我们如今只要两条路,一是拼以死战,化险为夷;另一条是你们抓我一个,献给天祚帝,杀我一个,你们投诚契丹,或许能转祸为福。”将士们听罢无不泣下,决议与辽军决一死战。  
完颜阿骨打重新组织兵力,增强了对黄龙府的进攻。就在战事堕入胶着的场面下,九凤鹰神引几千只海东青飞至,专啄城墙上辽兵的眼珠。阿骨打乘势一举攻破城门。  
此时的契丹大军也抵达黄龙府城下,阿骨打趁其不备,发起夜袭,击溃了辽国大军。  
女真人乘胜追击,将被作为人质的族人全部救出,又经过艰辛卓绝的斗争,终于打败了辽国。回到家乡后,阿骨打亲身祭拜鹰神,并依照誓词,从此严禁女真人猎鹰。  
这就是农安和“黄龙府”一则不为人知的故事,它表现了东北地域人民百折不挠的斗争肉体和与自然调和相处的生存理念。这种肉体至今仍对这里的人们产生着影响。  
十一、农安县美景  
1、农安辽塔  
农安辽塔是吉林省重点维护文物,是农安县的标志性建筑,又称黄龙塔、龙湾塔,是辽代黄龙府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建于辽圣宗耶律隆绪安定三年至十年间(1023-1030),有近千年历史,是中国最北端的一座佛塔。辽塔为砖砌实心、密檐式,八角十三层,通高44米。由塔座、塔身、塔刹三局部组成,外型漂亮端庄,展示了辽代建筑艺术的风范。  
2、金刚寺  
金刚寺是1929年(民国十八年)开工,1936年建成。由开山和尚定海法师本人设计,从北京、上海、扶余等地请来的著名工艺师,模拟宋、明寺庙的作风,几经琢磨揣摩,锦上添花,才建成了这座具有古刹作风的金刚寺。寺庙占空中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山门名曰“极乐门”,正门楼上镶一宝珠,四面飞檐翘角,飞檐下按八卦方位雕琢十二条龙,正门楼上横额是三个涂金大字“金刚寺”,步入山门,两侧是钟楼和鼓楼,再向北是东西厢房,分别是五观堂和僧寮,中间为前、后殿,前殿是天王殿,后殿是大雄宝殿。近些年,金刚寺又陆续新建了观音亭、地藏殿、念佛堂、仿古楼、千佛塔等殿宇,扩建了文殊普贤殿、三圣殿。金刚寺有比丘尼四十多人,是东北三省最大的尼众道场。  
3、人民公园  
人民公园坐落于县城东北隅,毗连金刚寺,总占空中积30公顷。公园设备齐全,功用完备,正门、人工湖、廊亭、甬路、环形沥清路、路灯、健身器材、旱冰场、门球场、休闲椅、茶舍、护坡、温室、景色墙、凉亭、艺术长廊、声响、喷灌泵房、排水沟等设备样样齐全。  
4、雕塑  
1985年在吉林省农安县左家山遗址出土了一件石灰岩琢制后雕琢的石龙,出土石龙长4.1公分,宽3.9公分,厚1.4公分,按出土层位剖析年代距今6100—7000年之间,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石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对研讨我国龙文化的方式开展有着重要价值,现珍藏于国度博物馆。  
为赏析上古图腾,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龙文化,用花岗岩石雕琢了此件作品。雕塑高7米,座高1.5米,用石24块,重约210吨。  
十二、农安县饮食与特产  
1、鼎丰真糕点  
鼎丰真糕点已有60余年历史,风味共同,著名各地。其中最奇特的有:萨其玛,满族传统食品,外形美观,色泽鲜艳,酥松绵软,有蛋香味;冰蓼花,传统油炸点心,其特性是内部起发平均,甜脆可口易融。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推行创新了多种把戏繁多的品牌,构成了共同的食品作风。  
2、翡翠人参茅台鸡  
翡翠人参茅台鸡是吉林长春传统的名菜之一。是将中国佳酿茅台酒做为调料之一,借以去除人参固有的土甘味并且使鸡肉增香提味。主要食材是将母鸡、茅台酒、吉林人参。  
3、回宝珍饺子  
回宝珍饺子是回族风味食品。因创制者为回宝珍而得名,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其特性是皮薄馅大,汤鲜味美,不破肚,不塌腔。  
4、长春老茂生糖果  
长春老茂生糖果它的前身是老茂生糖果,历史长久,大约是清光绪十五年的秋天老茂生糖果作坊就正式在长春开业,其品种繁多,是长春市老茂生食品厂消费的系列糖果。  
5、毛葱  
毛葱,学名叫做“分蘖葱头”。适合黑土地生长.生育期58天,不怕冻,每年的4月份栽植,出叶后根部呈6—14个葱头,属高产作物。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