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关区行政区划变化
南关区位于长春市区的中南部,是长春市的中心城区,也是长春市最老的城区。南关区东起伊通河与二道区隔河相望,西至人民大街与朝阳区交界,南起新立城镇、永春乡边境与长春净月国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邻,北至新发路、上海路、克复路与宽城区相接。下辖自强、民康、新春、长通、全安、永吉、南岭、鸿城、明珠、富有、曙光、桃源等12街道及幸福乡,7个行政村,57个社区,和省级开发区——长春市南部都市经济开发区。幅员面积80平方公里,总人口47.6万人。
南关区所在地古为肃慎、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古代民族游牧和渔猎的中央。辽属黄龙府,金为济州,元归开元路,明设易屯河卫。清代长春处于蒙古族郭尔罗斯前旗扎萨克辅国公的封地内。
清入关以后,封禁东北。清康熙九年(1670年),建筑柳条边新边,南关区大部属柳条边外。
清嘉庆五年(1800年),置长春厅。清道光五年(1825年),移建长春衙署于今南关区境内,新建衙署位于西四道街北侧。清同治四年(1865年),为防农民起义,商民筹款建筑城墙。城内南北有南大街、北大街;东西有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四道街,其范围在现南关区自强、民康、南街、全安、桃源街道办事处辖区内,从此长春市在南关区一带初步构成了城市形制。
1888年,长春厅升为长春府。
1908年,长春设置吉林西路兵备道,管理长春府和伊通州的行政、外交事务,道台衙门早期设在城内东四道街北侧。1909年,吉林西路兵备道改为吉林西南路察看使,设开埠局。道尹颜世清筹集巨资改修南关至七马路的道路并铺装了沥清,重建道台府于七马路高地上,监视、阻止“满铁隶属地”向南扩展,这种维护国度和民族利益的措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民国元年(1912年),废弃吉林西南路察看使,设置吉长道。1913年,长春府改为长春县,从属吉长道管辖。1918年,开设商埠新市场于大马路一带。商埠空中积约为4平方千米,在现南关区长通、新春、自强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内。1925年,城内设立长春市政公所,发布了市自治制,这是长春市的开端。1929年,长春市政公所与开埠局兼并成立长春市政筹备处,管辖旧城区和商埠地,区域均在今南关区境内。
1931年“九一八”事故后,长春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完整沦为殖民地。1932年3月1日,成立伪满洲国。同年3月10日,改长春市为伪新京特别市,其中市街区的大经区、长春区、东光区在今南关区境内。
1940年1月1日,公布了矫正市区条例,重新把市街区划为8个,其中长春区、东光区范围在今南关区辖区内。1942年,又将市街区划为10个,其中东光区、长春区、大同区在现南关区辖区内。1943年,行政区划再次改动,南关区境内所含的市街区域未变。陷落时期,区公署下设分会(町会),分会下设班组。
陷落时期,制定了庞大的伪国都建立方案。南关区境内的主要街路人民大街(大同大街)、自在大路(至圣大路)、解放大路(兴仁大路)、长春大街和解放大路南侧、人民大街东侧的建筑物,都是当时开发和建立的。
1945年“八一五”克复后,8月20日苏联红军占领长春,10月22日国民党接纳长春市。1946年4月14日,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次解放长春市,树立了民主政府。5月23日,国民党占领长春。在国民党统治期间除把大同区改为中正区外,根本上保存了陷落时期的行政区划,在现南关区域内设东光区、长春区、中正区。国民党统治实行保甲制,中正区设42个保,1335个甲;东光区设1O个保,272个甲;长春区设31个保,1530个甲。
1948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解放长春,树立长春特别市政府,废弃保甲制,下设12个区、60个村。长春区、成功区为现南关区城区。长春区政府设立东天、桃源、东大、永长、新春、新民、新立、长通、兴运、东莱、东安等11个街政府;成功区政府设立全安、文化、南街、中街、北街、民康、平治、自强、清明、南大经、北大经、南岭、至善、永吉等14个街政府。
1949年5月,长春区政府改为长春区人民政府,成功区政府改为成功区人民政府,街政府也改为街人民政府,取销闾(是古代一种居民组织。五家为比,五比为闾),树立居民组。9月,区、街人民政府改为区、街公所。12月,取销街公所机构。
1950年8月,长春区公所改为第一区公所,成功区公所改为第三区公所。
1952年9月,第一区公所改为第一区人民政府,第三区公所改为第三区人民政府。
1953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居民委员会。第一区人民政府设长春、长通,兴运、新民、新立、新春、东大、东安、永长、东天、桃源等11个居民委员会;第三区人民政府设南岭、南街、北街、南大经、北大经、民康、文化、清明、自强、至善、全安等11个居民委员会。12月,居民委员会改为街道居民委员会。
1955年2月,第一、三区人民政府改为第一、三区人民委员会。7月,第一区人民委员会改为长春区人民委员会,第三区人民委员会改为南关区人民委员会。8月,街道居民委员会改为街道办事处。长春区人民委员会下设长春、东天、长通、新春、东大、桃源、东安、新立、永长等9个街道办事处;南关区人民委员会下设南街、清明、北街、至善、永吉、南大经、北大经、文化、全安、南岭、民康、自强等12个街道办事处。
1957年6月,长春区人民委员会和南关区人民委员会兼并为南关区人民委员会,并保存两区人民委员会所辖的21个街道办事处。
1957年12月,南关区人民委员会所辖的21个街道办事处改划为14个,分别为清明、新春、长通、全安、新立、东天、桃源、民康、北街、南街、大经、东安、至善、南岭。
1959年12月,南关区人民委员会所辖的14个街道办事处兼并为6个,分别为清明、新春、长通、全安、桃源、南岭。
1960年至1965年,街道办事处撤销,人民公社相继成立,南关区人民委员会下设清明、长通、桃源、南岭、全安、新春、南街、东安、至善、民康等10个人民公社。
1961年,从郊区净月人民公社划出4个村,成立幸福人民公社,从属南关区。
1966年,从郊区永春人民公社划出2个村,成立光明、黑嘴子人民公社,从属南关区。幸福人民公社划分为东安、东风、靠边吴、小河沿、大榆树、逯家瓦房人民公社。
1968年7月,成立南关区反动委员会,下设清明、长通、桃源、南岭、全安、新春、东风(乡村人民公社)等7个人民公社反动委员会。
1969年,东风人民公社划归郊区。
1977年3月,增加曙光人民公社反动委员会。
1980年,南关区反动委员会改为南关区人民政府,人民公社反动委员会改为街道办事处。
1983年3月,郊区所辖幸福、净月两乡划归南关区人民政府管辖。
1986年11月,南关区人民政府所辖7个街道办事处划分为14个街道办事处,分别为东安、长通、新春、西五、清明、自强、民康、南街、全安、曙光、永吉、南岭、磐石、桃源。
1989年,南关区下辖幸福乡、净月镇和14个街道办事处(东安、长通、新春、西五、清明、自强、民康、全安、南街、曙光、永吉、桃源、磐石、南岭)。
1995年7月,长春市辖区之间的行政区域停止了相应调整。将东安、长通2个街道办事处划到宽城区,由南关区代管;将郊区的新立城、大南2个镇划入南关区;将净月镇划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南关区共辖东安、长通、新春、西五、清明、自强、民康、全安、南街、曙光、永吉、桃源、磐石、南岭等14个街道办事处和幸福乡、新立城镇、大南镇。
1999年12月,长春市人民政府为进一步增强街道基层政权建立,强化街道办事处效劳功用,充沛发挥城市管理在“两个文化”建立中的作用,调整城区街道办事处设置,南关区撤销东安街道办事处,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长通街道办事处管辖;撤销西五街道办事处,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新春街道办事处管辖;将自强街道办事处的咸阳路、树勋街2个居民委员会划归民康街道办事处管辖;撤销清明街道办事处,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自强街道办事处管辖;撤销磐石街道办事处,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南岭街道办事处管辖;撤销南街街道办事处,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全安街道办事处管辖。南关区共辖长通、新春、自强、民康、全安、曙光、永吉、桃源、南岭等9个街道办事处和幸福乡、新立城镇、大南镇。
1997年,城区面积445平方千米,人口48.7万。辖12个街道3镇2乡。分别为南街街道、桃源街道、全安街道、永吉街道、曙光街道、南岭街道、自强街道、民康街道、磐石街道、清明街道、新春街道、西五街道、净月镇、新立城镇、大南镇、幸福乡、农林乡。
2000年,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南关区总人口576,658人,其中:南岭街道87,902人、自强街道38,946人、民康街道32,315人、新春街道42,536人、长通街道41,822人、全安街道49,651人、曙光街道51,250人、永吉街道44,533人、桃源街道29,707人、永兴街道28,309人、新立城镇21,035人、大南镇20,157人、玉潭镇14,342人、净月镇26,604人、幸福乡47,549人。
2003年5月21日,吉林省民政厅下发吉民行批[2003]8号文件,同意将长春市南关区大南镇更名为新湖镇。9月,长春市人民政府下发了长府函[2003]42号文件,长春市行政区划停止调整,将南关区的新立城镇、新湖镇划归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代管。区划调整后,南关区总面积为81平方公里,其中南湖大路以南的新城区面积为65平方公里,南湖大路以北的老城区面积为16平方公里,辖9街1乡2镇,7个行政村、54个社区,人口47.5万。
2004年8月15日,全区辖新春街道、长通街道、南岭街道、永吉街道、曙光街道、全安街道、民康街道、自强街道、桃源街道等9个街道和幸福乡,54个社区,7个村委会。
2005年12月20日,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临河、东方广场街道办事处的通知》(长府发[2005]53号),经省政府批准,决议在南关区和二道辨别别成立临河、东方广场两个街道办事处,并交由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
2006年4月27日,长春市人民政府成立鸿城、明珠街道办事处。截至2006年底,南关区下辖11个街道、1个乡,54个社区、7个村。
2009年,新设富有街道。
2012年至今,南关区行政区划上辖新春、长通、南岭、永吉、曙光、全安、民康、自强、桃源、永兴、净月、临河、鸿城、明珠、富有12个街道,玉潭、新立城、新湖3个镇,幸福1个乡。其中永兴、净月2个街道,玉潭、新立城、新湖等3个镇,由长春净月国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代管,临河街道由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南关区实践管理街道12个,1个乡(幸福乡)。
二、南关区驻区重要历史遗址
1、长春文庙
长春文庙位于南关区头道街,东、北邻南关区东二道街小学,西、南近长春市四十九中学。长春文庙创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据史料记载,文庙最初由当地乡绅朱琛捐资修建,光绪二十一年(1894年)和1924年,由长春知府杨同桂、长春县知事赵鹏第掌管过两次大范围的维修和扩建。当年文庙占地10000平方米左右,门前古木参天,花草满坛,门口有泮池,虹桥尺架其上,过桥就是高大壮观的棂星门,门高7.5米,宽8米,门楼上书有“棂星门”、“取土”、“必得”等字,字迹苍劲挺拔。进门后,中院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当年华丽堂皇,轩昂严肃,殿内供奉着孔子及其弟子72贤人的牌位。西院是孔子家庙,东院是孟子庙和文昌阁。文昌阁是藏书楼。这里曾呈现出“门前古榆参天,花草满坛,泮池如新月,虹桥飞架其上”的动人现象。过去,长春文庙每年都要举行二次盛大的祭奠典礼,即阴历二月、八月,名曰“祭丁”。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日,举行的是祭孔典礼。文革期间,长春文庙遭到很大毁坏,祭奠活动遭到制止,孔子像被丢弃,文庙成为校舍。其中,原崇圣殿被撤除后改建为3层楼房,成为长春市九十九中学校舍。西院落盖满房屋成为民用住宅,东院落东部成为东二道街小学校舍。仅存的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配殿、亚圣殿、文昌阁也年久失修,毁坏相当严重。为维护仅存的不完好遗址,2002年,2012年分别由长春市政府出资对文庙停止了恢复重建,主营旅游观光,祭奠活动等。复建后的长春文庙是一座由殿堂和门庑围合而成的三进院式仿古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照壁、泮池、泮桥、棂星门、东西更衣厅、孔子家庙、孟庙、东西配殿、大成门、大成殿以及崇圣殿组成,整体规划严谨,参差有致。吉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已将文庙列为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2、道台衙门
道台衙门也称吉长道尹公署,俗称道台衙门。原址位于东七马路2号。现位于亚泰大街克复路高架桥南侧路西,最初官方称号为“吉林西路兵备道衙署”,现为道台府展览馆。道台衙门于1908年初(清光绪三十三年底)设置,为长春最高官府。道台衙门占地1.5万平方米,不同于我国传统官衙坐北朝南的旧制,而是坐西朝东,开东大门,且立面局部采用了希腊神庙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外型,其中大堂和官邸采用围廊式建筑,是我国近代围廊式建筑最北的实例。初驻东四道街名为吉林西路兵备道,主理行政兼办外交事务,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现有建筑。1910年(宣统二年)7月,改为西南路察看使,下辖长春府和农安、长岭、德惠三县。1914年,改为吉长道,管理吉林、长春、伊通、农安、德惠、长岭、舒兰、桦甸、磐石、双阳、靖宇、乾安等12县。1927年2月,民国政府撤销吉长道尹公署机构,设交涉员,担任办理外交事务。1931年,日本侵占长春。1932年3月9日,在道台衙门内举行溥仪就职伪满洲国“执政”仪式,成立傀儡政府。为维护历史遗址,吉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已将道台衙门原址列入市级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三、南关地名由来
1825年清道光五年,长春厅衙署北移20千米,迁至宽城区。早在长春厅设置前,宽城子就和长春堡齐名,是长春一带较大的两个村落。到长春厅北迁时,宽城子已是方圆几百里内最大的村镇。有人说:“宽城子曾筑有城垣,其外形东西宽南北窄,”所以俗称“宽城子”。据《大清一统志》记载,长春厅迁此之前有过古城,但到长春厅迁来时早已荡然无存。还有人说:“迁来衙署时,该地虽称宽城子(又名宽街),但并无城墙。”这里终究为什么叫宽城子?宽城子在历史上能否建过城墙?这些还有待于考古界和学术界进一步讨论。
当时宽城子的主要住户是农民,聚落里有宅院、农田、手工作坊、店铺、相互交织,还没有进化为城市那样的邻居。当时在宽城子这个大聚落内包含了十几个小屯落,如位于东三道街的田家大院屯、位于西头道街的西下坡屯、位于吉顺桥左近的朱家大屯、位于西二道街的五虎屯、濒临黄挂沟畔的义和屯、老南关浴池西侧的毛家大院、大马路北侧的常家大院、儿童公园东墙外的罗家大院等。
长春厅迁到宽城子后,衙署建在位于中心肠带的西四道街上。从此宽城子便生长春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厅名照旧称“长春厅”,尔后在整整一个世纪的岁月里,不断是“长春”与“宽城子”两个字并存,长春侧重政区称号,宽城子则更便于指位。这样长春便有了宽城子这个别称。
1863年(清同治二年),在梨树县城东南15公里的团山子迸发了“马傻子农民起义”。指导人马振龙,原名马国良,绰号马傻子。这支队伍是这一时期气势较大的不断农民起义军。马振龙从小给地主家干活,受尽了官府、地主的严酷压榨和剥削,迫不得已起来造反。最初,他结合本屯左近的一些壮年农民树起了大旗,在梨树举行起义,队伍有几十人开展到500多人,慢慢地名声大震。起义军破城陷阵,杀富济贫,势不可挡。梨树、昌图一带农民都称马振龙为马大人。1865年(清同治四年),起义军攻克昌图、法库后北上,攻长春,克农安,入夫余,直逼双城堡。所到之处,商民切肤之痛,将马大人迎入城中。1866年(清同治五年),起义军进入吉林境内,长驱南下。3月下旬在朝阳坡与清军发作一场大战,杀伤了很多清军,起义军也遭到很大损失。4月经开原、铁岭,复至清河门一带备战。后因起义军斗争纲要不明,战绩不佳,战役失利后军心松散,个别领袖反叛,加之与敌军兵力相差悬殊,马振龙牺牲后,终因寡不敌众,致使这次起义失败。
当1865年(清同治四年)马振龙起义军迫近长春时,为避免起义军攻城,长春厅衙署组织商民捐款建筑城池。当时宽城子固然已是一个大集镇,“呈半城半乡之势”,但经济并不富有,又因仓促决议,时间紧迫,便凑了些钱匆匆建起木板城墙。木板城墙为不规则的多边形,周长约10千米,高3米左右,用木板中间夹泥垒起。还有少局部是用土垒起,有些中央索性把商铺、农家的连起来,城内面积大约7平方千米。
当时城区位于今长春大街以南。城墙大致走向为:南起今大马路南端,向西经解放大路至民康路,然后向西北,沿民康路南侧至西三道街,再折向北,穿过四道街、平治街,经长春市第七中学东侧折向东北,至大经路与长春大街穿插口,在沿长春大街南侧向东,穿过大马路、亚泰大街至东门里路折向南,顺东门里路东侧沿伊通河西岸台地向西南至大马路南端。
初建城墙时,筑城门6座,以后又增加4个便门、2个内门。各城门楼最初为板筑构造,后改为砖木构造。南有全安门,俗称南门、南关。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重修,高8.25米,宽6.6米,门两侧有砖墙66米,门上有望楼,檐下前额题有“众山远照”四个字,楼前及两侧有雉堞31堵,每堵砌有炮眼。1930年(民国十九年),重修大马路时被撤除。西南有永安门,位于全安街与大经路相交处,与永安桥相对,高6.6米,宽3.3米,城门上方刻有“永安门”字样。1926年(民国十五年)被撤除。西为聚宝门,亦称西门,为砖木构造,城门上有雉堞19堵,高8.25米,宽6.6米。西北有乾佑门,砖木构造,高8.25,宽6.6米,上有望楼雉堞。北有永兴门,俗称北门,位于大马路与长春大街穿插口。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重修,形势与南门相同,砖木构造,门上有望楼,望楼悬额题有“关左通衢”四个大字。1912年(民国元年)因阻碍修路被撤除。东有崇德门,又称东门,位于东门里路与东路径相交处,砖木构造,高2.85米,宽6.6米,门两侧有砖墙,上有望楼雉堞,门楼与南门略同,筑有炮眼,城墙根有排水洞。1923年(民国十二年)补修为砖瓦构造,1952年被撤除。另外,6个小门,即马号门、小东门、小西门、东北门、东双门、西双门。
城外有自然河流和人工水壕盘绕,城东是伊通河。西、南有自然构成的西河沟(黄瓜沟、兴隆沟),西起今儿童公园西南部,流经今平阳街,再经永安桥汇入伊通河。西河沟在解放前大局部为明河,1952年修成暗渠。城北建有人工壕,西起乾佑门,经今平治街、长春大街至亚泰大街,壕宽3米左右,深3米左右,长2千米,在壕沟内充水,为护城河。
长春这个木板城防御工程,1865年9月3日和1866年2月13日(清同治四年和五年),在两次防御马振龙异军攻城的战役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尔后板城墙阅历风雨腐蚀逐步坍塌、消逝。各城门自1912年(民国元年),开端逐一撤除,1952年修建东路径时撤除最后一座城门——东门(崇德门)。如今,整个旧城(当年的城墙及其城门)已没有任何遗址可辩。长春木板城墙固然是简易粗糙、不规则的防御工程,但他是吉林将军辖区内,继吉林城之后建筑的第二座木城。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长春厅升为长春府。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吉林将军达桂下令长春开埠,尔后在宽城子北门外又开拓一片街区。南起旧城北门,北至今上海路,东起伊通河,西至今人民大街。它是今南关区的第二块街区。1913年(民国二年),长春府改为长春县。1929年(民国十八年),长春市政公所与开埠局兼并,设长春市政筹备处。1931年“九一八事故”陷落时期改长春为“新京特别市”。全市分为城内、商埠地、隶属地、宽城子四局部,其中城内和商埠地在今南关区内,此时宽城子之名已移至今长春火车站北。1940年伪新京特别市划为10个区,其中大同区、长春区、东光区在今南关区。
抗日战争成功后,1946年5月,国民党再度占领长春,将原大同区改名为中正区。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市内各区重新命名,下设12个区,将二道沟一带称宽城子区,原宽城子旧城称长春区。还有中正区、东光区均在今南关区内。后将动光区、中正区兼并为成功区。1950年长春区改为第一区,成功区改为第三区。1955年2月第一区改为长春区,第三区改为南关区。1957年6月长春区与南关区兼并,称南关区。
关于南关区名的由来,一说取旧城南门外,南关大街之名为区名;二说因宽城子旧城的南门位于南关区城区中心,俗称“南关”,故取名南关区。无论是由于“南关大街”而取名,还是由于南门在南关区城区中心,来源都是由“南门”而来,这是一系列的派生地名:南门——南关——南关大街——南关区。
四、南关区主要街路名字的来历
1、人民大街
人民大街建于1907年,北起站前广场,南止南四环路。它的寓意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大街在伪满时期分两段命名,成功公园以北称中央通,即中央大街之意,成功公园以南叫大同大街,以年号命名。国民党时期,中央通改称中山大街,南段大同大街改名为中正大街,分别以孙中山、蒋介石之名命名。解放后,将两段兼并,统一命名为斯大林大街。1996年改名为人民大街。
2、自在大路
西起新民广场,东止洋浦大街的自在大路,寓意是“人民真正享有民主自在权益”。据史料记载,自在大路始建于1933年,当时称至圣大路,1946年更名为自在大路。1987年9月1日在伊通河上建起大桥,命名自在大桥,将自在大桥以东的直升路也改称自在大路。
3、解放大路
解放大路,东起南关大桥,西止西解放立交桥,为留念中国人民取得解放而命名。这条路是1933年伪满时期修建的,当时名为兴仁大路,解放后改名为解放大路。
4、南湖大路
南湖大路,西起开运街,东止工农广场。此路位于南湖边,故得名。
5、亚泰大街
亚泰大街,1933年开端修建,原名南岭大街,后来亚泰集团购置命名权,更名亚泰大街。近年来,它向南向北均延伸很远,成为长春的南北大通道。
6、长春大街
长春大街,西起人民广场,东止东大桥广场。长春开发商埠地时修建,当时是土路,后改建。这条街始建于1933年,当时名为二马路,东起大马路,西止大经路,长约500米。1935年向东、西方向延长扩宽。解放后,这条街大马路以东称东长春大街,大马路以西称西长春大街,1982年地名普查时取消东西之别,统称为长春大街。
五、南关区结婚风俗
1、择亲
那时,男女自13岁起,父母便托人给儿女选择对象,理解对方家庭基本(普通往上推三辈祖宗亲路,有无狐臭者、外地人、吹鼓手、轿夫和拉驴公子等),门风(普通指一家人为人处世状况,若外界影响不好,称其人气不正)、光景(主指钱、粮、家产)、人品(泛指一家人的品德,主指所择对象的品貌)、八字(指所择对象出生年、月、日、时能否“犯月”相克)等状况。门当户对,即约请一适宜的中间人(即媒人)说合提亲。期间,男女均不知其中缘由,更不曾会面。如今不同了,男女青年自在恋爱,谁也不乐意搞这种名堂,少数思想落后的家长也只能背着人搞。
2、提亲
普通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即便女方家长相中的,也是经过媒人表示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此时,媒人扮演主角,对方家长体会来意后,经过亲戚朋友侧面理解其基本、门风、光景、人品、八字等状况,视其适宜与否,拿出主见,经过媒人传话,媒人发现是小阻碍,必用三寸不烂之舌来说合。
3、定亲
经媒人说合,双方家长认可,选吉日(普通为双月双日)举行订亲典礼。普通县北在男方家举行,县南在女方家举行,由男方拿出烟酒喝订亲酒,后媒人依据提早与双方家长分别议定的钱物而宣布“彩礼”及订亲衣物,并由男方家长把钱物逐个交予媒人,再由媒人交予女方家长。女方也经过媒人送男方(即新女婿)鞋袜及裤带,民间称鞋为“稳根鞋”,裤带为“长寿带”,以示婚姻关系能稳定、持久。
4、商话
若男女双方到结婚年龄,男方准备结婚迎亲,由媒人传话,在结婚前几个月与双方家长商定婚嫁日期、新娘衣物及迎亲典礼等事宜,后双方均按协议筹备婚嫁之需。年老的延安农民,有很大一局部人置信迷信,崇敬鬼神。关于何时迎亲嫁娶,必定要请阴阳先生看生辰八字,先利月吉日。比方“鸡三月,猪九月,兔子怕的四五月”;“蛇蟠兔,猴赶猪,两头黑年不迎亲”等等。其实,这只是人们依据生肖属相推算,臆想出来一种约束本人行为的形式,并没有科学根据。他们定好了吉日时辰,由男方家给女方家下庚贴,打课庄(把写好的庚贴放在为新娘准备好的衣裤里边),连同彩礼一道送给女方。这就是说:姑娘该出嫁了!
吉日前三天,新娘挨户拜族里长者,为长者斟酒,亲朋共饮。新郎的父亲为儿子加冠。次日,用红纸写明“乳名××,今值弱冠,更为官名”,贴在门首,表示成人。同时,女家开端收房头,摆席请娘舅,请户族人。这时,待嫁的姑娘早已藏入深闺,不再出头露面,整天跟母亲学礼仪,做针钱,叙谈母女情份。姑娘心里像有只小兔子似地突突地跳个不停,忐忑不安地等候吉日佳时,上轿起程,可直到要上轿的时分,却又要大声啼哭,以示对父母的恩恋。
5、嫁娶
嫁娶在民间,男家称“引(迎)媳妇”,女家称“出嫁女”。旧时,办喜事普通为三天。第一天,亲朋好友前来贺喜或帮助,称“聚客”。由延聘的总管莅位掌管,布置相伙(村里或来客中的亲友)干帮厨、待客等杂务。当晚吹手动乐,喜事开端。次日早饭后迎亲队伍准备动身。迎亲队伍普通由七人组成,其中有一名迎人妇女(或婶娘、或嫂子),俗称迎人婆姨。(民间考究“姑不迎,姨不送。”)。迎亲队伍中必需有一名懂礼节及伶牙俐齿的领头人,若遇女方出难题,能擅长对付,巧于化解,动身前要准备携带新娘的衣服被褥、首饰银器,大馍(10个)、猪肉(1块)、离母糕(2卷)、清油(半瓶)、筷子、白面(1小包),揣怀钱、坠箱钱以及未交完的彩礼钱。一切完备,鸣炮三声动身,吹鼓手在前奏乐,迎人婆姨居中,其他人畜随后。若逢庙宇、村庄须鸣号、吹乐而过;过河、过崾崄也得吹号(俗称“张号”)。
事前,女家也按协议准备,办嫁妆,备酒饭,约亲朋,组织送人队伍(普通由8人组成,其中有2名妇女陪送,俗称“送人婆姨”)“迎人的”一到,女家院内设一桌案,摆上烟酒,由管事人向迎亲领头人敬酒三杯,以示欢送,迎亲领头人将所带之物逐个摆于桌案交待,谓之“表礼”。饭后,女方家总管向迎亲领头人交待陪嫁之物,添坠箱钱、揣怀钱、油、面、筷子等各加一倍退回。一切就绪,准备起程。新娘换上嫁妆,蒙上“盖头”(用红花被面或红绸子挽结成的)上轿,迎送婆姨抢着上马,长号一鸣,吹手先行。迎送队伍以迎人婆姨为先,新娘居中,送人婆姨在后,有序而行。此时,唢呐声声入耳,摇摇晃晃、汹涌澎湃出村。若遇好事者,可摆烟酒于路旁,迎送队伍必需中止行进,吹手就地吹奏三曲,三起三落,刚才放行。
途中,若有两家迎送队伍同向而遇,则有“抢路”之俗。抢路时,普通双方领头人为免纷争,经协商,常常让先者用圪针条耱路,表示为后行者的新路;若相向而遇,双方新娘应互换裤带或针线包,都用圪针条耱出新路而行。进村时,速度须放慢。吹手大显神通,或吹“得胜令”,或吹“将军令”、“大摆队”等乐曲。村人围观,繁华特殊。此时,公公婆婆入洞房,夹起枕头走一圈,俗称“抱孙子”,家人应遮盖碾、磨,怕青龙白虎“冲喜”。一切就绪,专候新人进门。
迎送队伍进门后,分设专房款待,新娘需“送人的”领头人扶下马(或轿),由新郎揭“盖头”,两人一前一后踩着红毡走向洞房(俗称“帐房窑”)。在此之前,吹手须进去张号,叫“冲帐”。随即有一人手端一碗麦叶、小钱、五谷边撒边唱,谓之“撒帐”。新人入洞房后,由一小孩端水让新娘洗脸,新娘得给少许钱,以示酬报。新娘上炕,将席四角已压之物(有针线、核桃、红枣、钱币等)收存起来,谓之“踩四角”,后静坐前炕。随后,“送人的”坐席(吃“八碗”)。新郎要敬酒施礼,送亲领头人应以钱相报,民间称之谓“折席口”。
饭后举行上头典礼。由姐(夫)或姑(夫)掌管,让新人背靠背坐于水桶上,将二人头发拢在一同,边梳边唱:一木梳青丝云遮月,二木梳两人喜结缘。三木梳夫妇常和气,四木梳四季保安全。新女婿仿佛杨宗保,新媳妇仿佛穆桂英。荞麦根儿,玉米芯儿,一个看见一个亲。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子戴顶子;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炕跑。天作良缘配好的,夫妻恩爱一辈子。随即,将红枣,核桃重新人头部倒下,夫妻二人争抢捡入本人衣兜。接着,掌管人还要将新娘头盘成髽髻,意为结发夫妻能白头到老。随后,姐夫、姑夫老姑夫以及结拜兄弟还要闹房(俗称“骚房”)即让两个新人当众做出各种亲近动作。客人出节目,新人扮演,令观者捧腹大笑。闹房毕,婆母由窗口向里撂儿女馍,盼望早日抱孙子。此晚“帐房”(洞房)灯光应彻夜不熄。
第二天清晨,小两口要吃儿女扁食,饭后举行“拜人”典礼和“亮箱”及见婆婆典礼。是日,男家发客,新娘回门,新郎带认亲礼品同去。翌日,小两口又由岳父母送回,谓之“送回面”。八日后,新娘需到娘家住七天再归,曰“对七对八”。
六、南关区丧葬风俗
生老病死,人生的自然规律,俗话说“有生必有死”,死亡关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然的归宿。丧葬是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只是需求他人来完成了。正因如此,每个家庭关于丧葬礼仪极为注重,一切谨按老习俗打理,皆不从简。
有人故去,在南关区称为“老了”、“没了”。
当人将气绝或刚老了之时,做儿女的要急速的给穿上早已准备好的送老衣裳(寿衣)。送老衣裳男为长袍马褂,头帽足靴;女的为大袄裙子绣花鞋。寿衣不能带扣,全用布条系上,取“带子”即后继有人的意义。并在街门上贴白纸,以告之村人家里死了人。
同时,要请人帮助料理后事,先请一村中老者或有威信之人作为统管,统领丧事。统管要布置内外执事各一人,分别担任外务和接待事宜。然后差人分头给亲友们打丧(报丧)、布置灵堂、缝制孝服、选挖坟穴、买菜备物,有的还要去请吹鼓手等。帮助料理丧事之人,女的叫作“办孝的”,男的叫做“举重的”。
灵堂位于正间,正北用门板搭制灵床。一切妥当,移尸于灵床之上,头东脚西仰卧。为死者口中、手里放上碎银,并用碎玉封住七窍,以免死者不安生。死者身下铺黄草纸,身上盖白布单,叫做“铺金盖银”。灵床前摆供桌,桌上置死者牌位、长明灯、香纸几个色供品。桌下放一烧纸盆。
灵堂中,用稻草铺地,子女按男右女左跪于两侧,烧纸焚香守灵。所烧香纸灰用黄纸包起,为死者的“盘缠”。如有亲友客人来拜祭,子女们要叩拜行礼。
南关区丧葬风俗报庙
一切布置妥当,子女亲友们身着孝服,腰系稻草绳,手拄用柳树枝做的孝杖,由一执事人带路,绕村慢行痛哭,至村外路口土地庙,朝西烧纸焚香,跪祭哭泣,然后沿原路返回,叫做“报庙”。“报庙”意为给死者在阴曹地府报名,通告阎王准备接纳亡魂。
本地与第三日才将死者入殓,期间每天早中晚各报庙一次。第一次叫做“头道庙”,第二日中午“报大庙”。
南关区丧葬风俗出殡
第三日中午前要将死者出殡,俗语称“出大殡”。早起,孝男孝女跪于灵前痛哭一番,然后帮助之人将尸身移入棺材。到了测算好的时辰,盖棺起灵。在用长钉钉棺盖时,儿女们要喊“爸(或妈)你左(或右)闪身,别碰了头(或手或腰或脚)。
往常先要火化才干入殡,会在第三日的清晨,由一个儿子和几个亲属陪同,由灵车拉往火葬场火化。普通三四点钟就要动身,以免回来晚误了出殡的时辰。通往火葬场的路上,要在车上不停地往外撒纸钱,叫做“买路钱”。“火化”本地俗语“殓”。
盖棺终了,在执事人的“起灵了”声中,长子将一瓦盆举过头顶摔碎,俗称“摔老盆子”同时由八个人抬杠上肩,抬起灵柩。接着,一执事人手拿纸钱,边走边撒,前头引路,去往坟地。后面吹鼓手大吹长杆奏哀乐,再是灵牌桌和灵柩,由死者的外甥手持的纸扎童男童女在灵桌两边。长子手持引魂幡和孝杖紧随其后,再是按长幼远近排序跟随的身穿孝服手拄孝杖的其他子孙和亲友们,普通女眷在后。最后是花圈纸钱等。
送葬队伍缓缓前行,行至村中街上十字路口,要停灵设供摆“路祭”。子女跪于两侧,亲属朋友两三人一组依次至灵前,行三拜九叩大礼,子女两边叩谢行礼。祭后,扔掉孝杖,在哀乐和哭声里继续向坟地前行。
送出村外,将至坟前,女眷脱下孝服,兜一把黄土,即刻返回,有“女不得见下葬”的考究。至家后将土撒于院中。
由子孙和男性亲友将灵柩送到坟地,先由执事人手拿小笤帚作清扫坟穴状,然后放棺入穴,前南后北向。棺入穴,放入长明灯、镜子、梳子等物,子孙亲友每人一捧土撒入棺上。撒土时长子要喊“爸(或妈)啊,你闭闭眼,别迷了眼啊。”然后帮助料理丧事者持锨掩埋培土,作圆形坟体。
下葬终了,长子将引魂幡插在坟头,一切人脱下孝服,把腰间所系稻草绳解下围于坟周,谓之“圈坟”。执事人用树枝绕坟体划一圈,意为“圈住”后,手拿装有麦子、玉米、小米、大米、豆子等五谷的“子孙袋”在前引领,边撒五谷边念叨“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子孙一大群···”,其别人在后跟随,顺时针以圈绕坟三周,分开回家等候丧宴。
南关区丧葬风俗送盘缠
出殡的当晚,也就是死者死后第三天黄昏,子女本家们要去村外路口“送盘缠”。所谓盘缠,有邻居亲友等送的纸钱(俗称“包袱”),扎制的元宝箱、摇钱树、金山银山等,主要的是要扎制一辆用来装盘缠的车,习俗为男扎马车,女扎牛车。
到了路口,把盘缠装车,孝子孝女面向西跪于两旁。先由执事人宣读写在草纸上的“通行令”,大意为:死者的生卒、功德,儿女们尽心筹办丧事的过程,所收的“包袱”等等。最后还要说“此人终身行善勤劳,大鬼小鬼让让路啊,让他早上路吧,游魂野鬼别尴尬啊,箱里有钱,各拿各散啊···”。
宣读终了,点燃盘缠,同时,子女们要哭喊“爸(或妈)啊,给你送钱啊,别不舍得花啊,西方大路上啊,难处使钱,甜处安身啊···“,其形甚悲。短短几句话,道出了人活一世几的艰苦困苦!
南关区丧葬风俗圆坟
下葬后的第三日,子女们要到坟前培土压纸钱,叫做“圆坟”。
南关区丧葬风俗烧七
人死后之日起,每七天子女们要到坟前设供烧纸祭奠,直到过了七七四十九天,俗称“烧七”。其中五七和七七最为注重,除了儿女,近支亲友们也要来祭奠亡者,还要扎纸。
南关区丧葬风俗烧百日
人死的第一百天要“烧百日”,情同烧七。
南关区丧葬风俗烧华诞
死者故去后的第一个华诞,儿女们要为其“烧华诞”,也是上坟烧纸祭拜。
南关区丧葬风俗烧周年
人死一周年、两周年、三周年三个祭日,儿女亲友们要给其“烧周年”。一周年,特别是三周年要办的盛大一些,二周年次之,有“五七三周年,儿女要齐全”的俗语。
烧完三周年,整个丧葬礼仪也根本完成,只待每年的清明、十月一、过年等节日时儿孙上坟祭奠了。
另外,关于丧葬,南关区本地还有一些的传统风俗说法:戴孝三年不向亲友拜年;第一年过年时不贴对联,第二年贴白联,第三年贴紫联,以后正常贴红联;戴孝期间家中不能办嫁娶喜事,也不宜参与他人的喜宴;未成年的孙辈在出殡时的孝服为红腰带红帽子;孝子在出殡时拄的孝杖越粗越短阐明越孝敬等等。
往常,在南关区城里这些风俗中一概从简了,但南关区市周边村庄,如南关区南关村,西至泊村等,也会经常看到衣着白色孝衣送葬的队伍。
七、南关区小年(灶王节)风俗
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过小年的旧俗是祭灶,因而又称灶王节。解放前民间在灶旁墙上供灶王爷、灶王奶奶像,两侧贴有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全”,横批为“一家之主”。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分。为送灶王爷上天,以秫秆劈成细蔑儿做马、犬、鸡等,并备草料喂上。吉林地域又有在灶门脸粘灶糖的风俗,长春地域则用灶糖直接抹在灶王爷的嘴上,以为这样就把灶王的嘴给粘住,上天不能说坏话。祭灶在黄昏掌灯时停止:给灶王爷烧三炷香,全家向灶王爷磕头后,将灶王爷像揭下来与所扎马、鸡、犬等物一同烧掉,鸣爆竹以送之。浑江等地东南部山区,送灶王爷上天时,口里还念道:“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上方,见玉皇,好话多说,坏话少讲,过年回来多给你供香火。”扶余等西北地域,局部信佛的人家还传播给灶王念长经的风俗。自新中国树立后,信奉灶王的观念已很淡薄,供奉灶王爷的风俗已根本绝迹。
旧时,蒙古族祭灶坚持原始祭火遗俗,有其共同民族传统。祭灶时全家人都到院中或灶门旁;家长上香之后,点上一捆柴草,把牛羊肉、烧酒、黄油等祭品投入火中。在晚辈的率领下,全家人依次跪下,向火堆磕头。主祭(家长)望着熊熊火焰,向火祈祷,请神庇佑,保佑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人畜兴隆。此俗今已改动。
祭灶之后至春节期间家家忙年,每日均有布置,俗说:
二十四写大字。
二十五扫房土。
二十六做豆腐。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糊香斗。
阐明大搞卫生、送旧迎新是吉林人民的共同美妙愿望。
八、南关区饮食风俗
(一)长春地三鲜
我国民间历来有立夏之日尝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的习气。说起这地三鲜,指的是新颖下地的时蔬:苋菜、元麦和蚕豆(或是蒜苗),炒在一同吃的就是鲜嫩。到了长春,地三鲜成了当地的名菜。如今也有把土豆、茄子、辣椒炒在一同三鲜。这可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菜。
(二)韭菜烙盒
韭菜烙盒的制造资料:
面粉2500克,猪肉1250克,韭菜750克,姜末、花椒粉、酱油、熟猪油、芝麻油、味精、精盐各适量。
韭菜烙盒的特征:外脆里嫩,鲜香可口。
制造办法:
1.猪肉剁成茸,韭菜洗净,甩净水,切成末。
2.炒锅烧热,放入适量熟猪油,油热后放入肉茸,炒至变色时参加姜末、花椒粉、酱油,熟后盛入盆内,晾凉,放入韭菜,参加芝麻油、味精、精盐拌匀成馅。
3.用1250克沸水将面粉和成烫面团,晾凉揉搓成约2厘米粗的长条,摘成100克5个的剂子,逐一按扁,擀成直径约6.5厘米的面皮。左手托皮,右手挑馅,另取一皮掩盖在馅上,将皮边四周捏严,再用圆周带花梭的铁圈压一下(用茶杯口亦可),即成生坯。
4.平锅烧热,刷少许油,将盒子逐一放入,烙约4分钟,见两面呈深虎皮色时即成。
九、南关区名胜古迹
南关区名胜古迹有护国般若寺、地藏寺、清真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文庙、孔庙,马家岭、红石砬子、净月潭国度森林公园、新立城水库景色区,清政府设置的长春厅遗址和末代皇帝伪皇宫遗址。
1、护国般若寺
1923年,佛教天台宗大德释倓虚法师(湛山巨匠)来长春讲“般若心经”,随后创立寺庙,取名为般若寺。般若寺最初建在南关区西四马路。1931年迁到西长春大街现址重建。1934年命名为“护国般若寺”。该寺占地七千二百平米,是长春市最大的佛教寺庙。
2、地藏寺
长春市地藏寺创立于1926年,由比丘尼祖圆法师创建,是吉林省主要的尼众道场。1983年,被国务院肯定为汉族地域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屡次拨款修缮地藏寺。1956年,地藏寺接待了东南亚七国僧侣代表团,遭到东南亚各国佛教界的称誉。
1983年,地藏寺被国务院列为人画重点寺院以来,国度又两次拨款对寺庙停止了全面修缮。地藏寺新建了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都陆续修复,民催的四大天王像,释迦牟尼像、地藏王像、观世音像都重新塑贴金,大雄宝殿两壁新彩绘了十八罗汉壁画。整座寺庙建筑雄伟,法像庄严。
3、文庙
长春文庙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士绅朱琛捐资兴建,位于当时老城内二道街。清光绪二十一年(1894年)和1924年由长春知府杨同桂、长春县知事赵鹏第掌管停止过两次大范围维修和扩建。解放后,被学校占用,后因年久失修,损坏殆尽。2002年长春市人民政府出资,对文庙停止恢复重建。
4、伪皇宫遗址
伪满皇宫博物院是由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寓居的伪满洲国傀儡皇宫改建而成的博物馆。它是中国现存的三大宫廷遗址之一,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克复路北侧。同时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中国东北,推行法西斯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博物院是集伪满宫廷、红色旅游、文化休闲区、旅游商服于一体的特征人文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独具特征的宫廷遗址型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度AAAAA级旅游景区。
伪满皇宫博物院占空中积25.05万平方米,开放的景点到达了30多处,其中展览面积4.7万平方米,推出各类原状陈列、根本陈列和专题展览50余个。
5、净月潭国度森林公园
净月潭是一个民国时间树立的蓄水池,因其弯月状而得名,被誉为台湾日月潭的姊妹潭。净月潭国度森林公园是指包含净月潭、森林浴池、东北虎园等诸多景点的国度级景色名胜。
净月潭国度森林公园位于长春郊区东南部,距市中心仅18公里,公园面积为96.3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为5平方公里,森林掩盖率到达96%以上,公园内的森林为人工建造,含有30个树种的完好森林生态体系,被誉为“长春都市森林”、“亚洲最大人工林海”。
公园以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随同碧松净月塔楼、安定钟楼等人文景观,于2011年被正式评为国度5A级旅游名胜景区。
6、新立城水库景色区
新立城水库位于长春市南关区南郊,距市中心20千米,是以供水为主,兼有防洪、养殖等功用的大型水库。业主为新立城水库管理局。
2002年以新立湖国度水利景色区之名被水利部列为国度水利景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