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黑山县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25 17:21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黑山县端午节风俗  
大约公元643年前后,黑山这个中央被高句丽所侵占,并不时地向大唐帝国境内扩侵。贞观年间,大将薛礼(薛仁贵)奉旨征讨高句丽,一路来到黑山。在一次营外巡视时,遇一高句丽族妇女,怀抱一大孩,手领一小孩,慌张逃命,便问其终究。女子说受大孩父母之托帮助呼应,既已容许,便不能只顾本人的孩子逃命。薛礼听后,觉得异邦也有义气人士,是好人就不可一同诛杀。于是让女子到不远处采来一簇艾蒿,让她明日插在自家门上或窗上,便不会遭到屠戮。女子回家后,悄然将此阅历告知家人及亲友。次日,知到此事的高句丽族人起大早到屯外的大地里采集艾蒿。当不明旧理的人问时,不敢以实相告,便谎称这是族内习俗:“早上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艾蒿插上门,消灾避瘟神。许多插艾蒿的人家因而躲过屠戮,正好这一天是端午节,于是本地人不分鲜、汉族人便在每年五月初五这天门上插艾蒿,用艾叶洗脸,煮上几个鸡蛋吃,祈求安全。  
这个风俗慢慢传播开来,在一千多年来的演化中,黑山周边地域都受此影响,因循端午节这天起早走百步,插艾蒿的风俗。  
在端午节行将到来前,家中年岁大的老人就开端手工缝制各种端午节挂件,包括扫帚、五谷粮口袋、荷包、篦子、小布人、彩绳粽子、五彩线等,留着五月初一时给自家小孩子佩带,有的挂在自家门窗上,也有的老人多做一些,到集市上摆摊售卖。  
在农历五月初,家中的主妇购置江米、黄米、粽叶等,将米放在水中泡1-2天,将粽叶用水煮后,在端午节前一天包好粽子,煮熟后,做为端午节当天的主食。  
端午节早上四点钟,每家每户就早早起床,不梳洗就走出家门去走百步。过去,县城内的居民走百步的地点为南湖公园或南北广场,各乡镇的百姓走百步的地点为空气好、长有艾蒿的大地。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开展,交通的便利,如今人们走百步的地点越来越集中,周边各乡镇的百姓也都乘车来到县城,走百步根本上都集中到县城的南湖公园。这一天,南湖公园异常繁华,各地商贩集于此,有的卖端午节挂件,有的卖艾蒿、有的卖烤串……商品的品种繁多,商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再加上络绎不绝的走百步人群,局面十分火爆、壮观。人们走完百步后采摘艾蒿回家,将一两片艾叶插在耳后。回到家后,用艾叶泡水洗脸,将艾蒿插在门和窗户上。早餐就吃煮好的粽子和鸡蛋。  
五月节下第一场雨后将小孩佩带的挂件和五彩线摘下丢弃。这样可保孩子身体安康,一切安全。  
这一风俗能够强身健体,是黑山人民良好的养生习气,同时也寄予着人们对将来美妙生活的向往和祈盼。2015年黑山县文化馆非遗中心将走百步的风俗停止发掘、整理、申报,于2016年被批为市级非遗项目。  
黑山县文化馆非遗中心已连续两年举行黑山县端午民俗节,今年因疫情防控需求,固然不能举行大型节庆日活动,但非遗中心的工作人员到大地亲身采摘艾蒿,在端午节的早晨将艾蒿赠送给走百步的人们。艾蒿在风俗中寓意着祛病消灾,祝福大家端午安康!  
二、二人转  
二人转发源于黑山,是特定的历史环境构成的。黑山地处辽西走廊,是通往关内外的咽喉要道,是京城通往东北各地的必经之路。入清以后,随着闯关东大军而来的莲花落、十不闲儿、影调儿、打花鼓儿等民俗艺术流入关外,被统治者视为“有伤风化”,很难在兴城、锦州和广宁等朝廷府地驻足。而黑山地处广宁新民接壤,官府管理疏漏,这里又有各类的集市贸易,有较好的演出市场,于是这里就成为各色艺人落脚营生的第一站,并与本地的唱秧歌儿、凤柳儿调等本地艺术碰撞交融,慢慢构成了早期的二人转。  
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二人转艺人王纶生(1723—1776)出生于锦州镇远堡(黑山)。赵本山常说的二人转有三百年历史,既是从王纶生算起。  
黑山二人转艺术所代表的西派作风特征鲜明,技艺高超,味正腔浓,内容丰厚,尤以板头见长,擅长抱板、滚板等。许多扮演技艺成为东北二人转的主流表现方式。  
黑山二人转艺术具有世代相承的特性。十余支师承体系,300来年传承不时,传人普及辽、吉、黑三省及河北、内蒙等局部地域。早期有赵富、张相臣、王宝珍、庞奉、郭春发、蹇宝生等知名艺人。建国后,黑山成立了东北第一家二人转专业剧团,培育出了李秀媛等新中国二人转扮演艺术家。  
黑山县是东北二人转的发源地,这已在国度集成的《中国曲艺志》、《中国戏曲志》中有明白论述,得到了全国众多专家的普遍认可。1997年辽宁省文化厅命名黑山县为二人转基地县,是辽宁省独一获此殊荣的县。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黑山二人转列入第一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三、皮影戏  
皮影戏是用灯光映照兽皮或纸版雕琢成的人物剪影以扮演故事的剧种。北方皮影早年普通都用驴皮制造,所以俗称驴皮影。  
黑山皮影早在金代就有呈现,但真正有所传承开展的大约始于十八世纪末期,有200多年的历史。属于滦州皮影派系,是在吸收河北乐亭皮影技艺的根底上分离当地的唱腔开展起来的。  
黑山早期的皮影艺人肖勇,生于清光绪10年(1884年),姜屯镇王甸子村人。师承河北乐亭皮影艺人伍秀儒。与其一同窗艺的还有黄俊久(姜屯镇靠山屯人)、杜荣等。肖勇的演出范围除黑山地域外,还有阜新、新民等地,并曾在上世纪初进过大帅府为张作霖演出。肖的传人有彭久仁、马巨田、黄自生、常金鹏等,均为黑山姜屯镇人。黄俊生在解放初期还被约请进县城为县人代会演出。  
除姜屯镇外,黑山皮影戏较为活泼的地域还有胡家、无梁殿、绕阳河等。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上述地域还有皮影戏团停止演出活动。但艺术传承较为系统,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姜屯镇肖勇一脉。其第三代传人马生山生于1921年,与肖勇同村,为肖勇的大弟子彭久仁的传人,是黑山皮影戏最具影响力的传承人。  
2007年7月,黑山皮影戏被列入第二批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满族剪纸  
黑山的满族剪纸全称为“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是以表现满族原始的萨满文化以及民间习俗为主要内容的剪纸方式,传播于医巫闾山周边的满族地域,不只保存了剪纸艺术的原生态,而且融入了满族民间生活之中,如窗花、挂笺、喜花、生命树、祭树、灵幡等等;不只是节庆、婚礼、祭奠等活动中衬托气氛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又是日常生活用品、服装、鞋帽的装饰刺绣图样。它不用繁琐、细密的剪法,不求精致、精确的外型,以简约的外型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其中包含的民俗文化信息曾经成为研讨历史上中国北方各民族与汉民族文化交融过程与形态的宝贵史料。  
2006年,锦州市政府申报的满族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锦州市的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胜利入选结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黑山的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代表人物朱丽红是其剪纸家族的第五代传人,创作特性以古朴粗暴为主,外型简约淳厚。  
胡家镇中心小学作为锦州市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基地,近些年在以剪纸为特征的美育教学上获得了很大效果。全校600多师生,人人会剪纸,个个有作品。2016年4月,胡家镇中心小学参与了第五届全国中小学艺术展,获学生艺术理论工作坊展现奖。  
五、善德寺庙会  
新立屯善德寺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另有一说是同治八年)。光绪七年(1881年),由当地的大户立德堂牵头,联络士绅、商贾及百姓集资把原来的一座小庙扩建成如今范围的关帝庙,取名“善德寺”。早年的新立屯镇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其农贸市场、家畜市场在东北三省赫赫有名。由于商贾们对关公信守“忠、义”的推崇,同时为本人的行商榷个吉利,兴起了庙会活动。他们或祈福、或购物、或看繁华,武术、杂耍等民间艺术也在此尽展风采,这是新立屯庙会的最初源头。  
善德寺庙会是以善德寺为依托,以祭奠活动为动因,以集市为表现方式,融艺术、游乐、经贸为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从准备活动,到庙会全程,都有一套完好的程序,其中每个程序都有其特定的典礼内容:每年农历6月24,传说中关公寿诞这天,普通从清晨2时起,即开端有人进入关帝庙内上香拜祭,庙会还要约请高僧掌管开幕典礼。早7时的关帝出巡为庙会活动的高潮。出巡队伍有主法僧人在前,其后是鸣锣开道,童男童女的灯笼,龙旗、彩旗、鲜花队伍,关帝轿前高举逃避、肃静、义勇、忠精的牌子。轿后是诵经、唱赞的居士,最后还有秧歌队相随,气势浩荡。沿途所经商业门点,家家燃放礼花鞭炮,整条街道摩肩接踵,繁华异常。请关老爷看戏是善德寺庙会特有的表现方式,普通由商家资助约请戏班在大市场搭台唱三天大戏,关公神像出巡后在戏台前落座,大戏才可收场。三天后再将神像请回庙内,庙会才告完毕。  
善德寺庙会是民间相沿成习的传统民俗活动,同时也拉动了当地的商贸活动。善德寺庙会在辽西地域颇有影响,曾经远波吉林、内蒙、河北等省,对当地的经济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007年2月,善德寺庙会被锦州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泥塑彩绘  
黑山史氏传统泥塑彩绘的开创人史广和,1868年出生,黑山芳山镇人,擅长民间工艺美术及泥塑彩绘。其子史宝海,不只继承、吸纳了父辈的技艺,而且擅长动脑,承受新事物快,并能归结出很多本人的心得,技法上独树一帜,在前人的根底上分离本人的理论总结出一套全新的彩绘及雕塑工艺,构成了史氏传统雕塑彩塑的共同作风。在北方彩塑范畴颇具盛名。  
史宝海暮年参与了沈阳故宫的彩绘修复及辽宁省农业展览馆的雕塑工作,其精深的技艺为业内专家所高度推崇,称之为可与天津“泥人张”齐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巨匠。往常,史宝海的孙子史延林、史延春两兄弟很好地继承并开展了史氏传统泥塑彩绘技艺,二人经过多年的探究和理论在传统泥塑彩绘范畴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多年来,兄弟二人先后雕塑了上百个庙宇的塑像、彩绘作品。作品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在继承传统的根底上,史延林、史延春的彩塑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愈加尊重时期风貌,追求形神兼备,注重造像上的人性探求,生动而有意味;其颜色虽明丽但不火爆,调和而不单调;经过精确的外型、生动的形象、漂亮的动态、流利的纹饰,生动地描写了造像的个性特征。著名作家冯骥才为史氏兄弟亲笔题词“立土为神”。  
2011年7月史氏传统泥塑彩绘被省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玛瑙雕  
黑山的玛瑙雕,主要是以玛瑙为主要原料,具有本身共同艺术作风的雕琢艺术,亦称黑山玛瑙雕。  
由于黑山北部出产玛瑙,所以黑山玛瑙加工业历史长久。据黑山县志记载,明代黑山就有了玛瑙加工行业。黑山的六合、火石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玛瑙料开采,七十年代成立了以玛瑙雕琢为业的六合玉器加工厂,雕琢、创作各种玛瑙艺术作品。经过了几十年的开展,黑山玛瑙雕逐步构成了本人共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作风。  
黑山的玛瑙雕琢考究素雅分离,素活古朴,雅活精俏。作品追求设计新颖、外型别致、工艺讲究、独具匠心。想尽方法应用好玛瑙的自然俏色、纹理质感,表现人世万物的栩栩如生。各种作品近年在全国最具权威的天工奖中频繁获奖,不只享誉国内,还走出国门,远销日本、韩国等地。  
黑山玛瑙雕代表人物李铁光和高绍和在全国玉雕界具有普遍影响。李铁光被称为国度级玉雕巨匠,其作品参与过2004——2010年七届中国玉石雕琢“天工奖”评选暨北京2004——2010年七届国际珠宝展,并屡次在省玉雕大赛中担任评委。  
高绍和的作品两次在被誉为中国玉雕界的“奥斯卡”的中国玉石雕琢“天工奖”中取得银奖。现任锦州市玛瑙协会副会长。  
2009年4月,黑山玛瑙雕被省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张三丰文化  
张三丰是元明之际集道学、武学和文学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太极拳的开创人。  
1993年,经锦州市渤海大学区域文化研讨所所长李树基教授考证,张三丰为辽东懿洲粱渔务(今黑山姜屯土城子)人,生于蒙古定宗三年(1248年)。张三丰五岁开端接触道家文化,14岁考取秀才,18岁经元朝平章政事廉希宪推荐任博陵县令,未及二年既辞官云游。1324年至武当山习武修道,成为一代宗师。  
张三丰作为历史文化名人和道教名家,其历史位置和社会影响在全国乃至世界,特别是东南亚地域都十分之大,特别是海外的华人华裔,对中华外乡的道教文化和对张三丰这样的真人崇拜都十分注重。  
黑山作为张三丰故里,自李树基教授考据之后,在学术界惹起了普遍的关注。辽西区域文化研讨会为此在黑山还特地召开学术研讨会,明白这一考证结果。特别是2000年,黑山在姜屯镇莲花湖畔的三丰故里修建了“张三丰祠”后,经过了十几年的宣传、打造,在各地及广阔民众中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九、以太极拳为特征的全民健身  
黑山作为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文化在黑山有着普遍的大众根底,黑山的武术喜好者在各级竞赛中摘金夺银,多次获得优良成果。特别是太极拳在黑山更是有着庞大的习练队伍,在黑山的一切广场及小区空地,四处能够见到太极拳习练者的身影。2012年,黑山武林公园落成之际,千人太极的场景蔚为壮观,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入的印象。  
2015年,黑山展开了“武术之乡——太极黑山”系列推行活动,并制定了五年规划。2015年当年就停止了万人太极拳展演及“六进”活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产生了普遍的社会效益,构成了具有黑山特征的全民健身形式。2016年展开的太极拳授段活动,使黑山的太极拳提高进一步走入正轨化、标准化,得到了专家、巨匠的认同。  
随着黑山以太极拳为特征的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化展开,着力构成具有黑山特征的太极文化品牌,使我县的太极拳推行活动逐步构成较强的对外影响力。  
十、义勇军文化  
以高鹏振为代表的抗日义勇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高鹏振报号“老梯子”,英城子乡朝北营子人,于1931年9月27日(距九一八事故仅九天)成立“镇北军”,举起了抗日大旗,创立了全国第一支抗日义勇军队伍。高鹏振还创作了《义勇军誓词歌》,这首歌的歌词及北平抗日救国会派到高鹏振队伍中的张永兴(王立川)后来发表的《血战归来》一文,成为田汉创作《义勇军停止曲》的重要素材之一。张永兴1932年初返回北平,参加中国共产党。高鹏振受张永兴影响,曾给共产党指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以很大的协助。高鹏振于1937年6月牺牲。1987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追以为反动烈士,2015年,被国度民政部列入全国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同一时期,黑山抗日义勇军风起云涌。涌现出了:黑山郑家人郑子丰指导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军团第五支队;黑山人孙宝庄组建的抗日义勇军第一军第二旅;黑山金家岗子人金明宣指导的抗日义勇军混成第三旅第五支队;黑山小东人于会川组建的抗日义勇军独立第一支队;王显廷在白厂门组建的抗日义勇军第一军团第一路军;潘贯儒、苏振生在大虎山龙山组建的抗日义勇军第五路军等等。  
这些抗日义勇军在黑山境内获得了五台子大捷、夜袭32孔桥、奇袭绕阳河车站、攻占秦屯车站、攻打大虎山等战役的成功,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猖狂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十一、阻击战文化  
辽沈战役是第三次国内反动战争获得全面成功至关重要的一次严重战役,黑山阻击战则是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在黑山、大虎山地域停止的一次据守防御战役,为辽沈战役获得最后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黑山地处辽西走廊最窄处,是由沈阳通往关内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极为重要。1948年10月15日解放军攻占锦州后,蒋介石强令由东北剿总主力编成的“西进兵团”由廖耀湘指挥,从彰武、新立屯地域南进,企图攫取黑山、大虎山,以便重占锦州,打通北宁路。为阻止廖耀湘兵团西进,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和第1纵队1个师及内蒙军区骑兵第1师在黑山、大虎山地域组织据守防御。23日,廖耀湘主力先头部队,沿新立屯、芳山镇南下,直逼尖山子、胡家窝棚戒备阵地,战役打响。24日开端敌人以五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我军阵地全线猛扑,“101”高地首当其冲,成为敌我双方抢夺的焦点。经过三天三夜的惨烈战役,在东野战士的顽强阻击下,廖兵团的西进方案不只成为泡影,而且堕入了从锦州昼夜兼程赶来的东野主力的包围之中。26日晚东野发起全面攻击,激战至28日晨,全歼国民党军第九兵团及5个军部、12个师共计10万余人,俘虏了东北剿总中将副总司令兼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等多名高级将领。  
黑山阻击战作为人民解放军以少胜多、顽强阻击的经典战例,被国防大学列为典型教学内容,定期布置学员(包括外国留学生)来“101”高地现场授课。  
十二、黑山县结婚风俗  
一九四九年以前,谁家姑娘订婚时,要向男方提出聘花,如十六两银子,十六块布等。只需媒人在两家之间说和,双方父母一旦容许下来,男女终身婚姻就算定下......  
北镇东南乡村婚俗小记柳家一带,例如小自然屯小赵家屯的娶亲与婚俗,根本上同无数个北镇东南村庄一样,呈现传统与新风并存的现象。无论是北镇的高山子还是新立,或者是吴家和赵屯,又或者是黑山四家子、台安桑林子、盘山得胜碑,都有相相似的婚俗。论道起来,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辈,我的父母辈以及诸多亲属、乡邻,有的从本乡娶亲,有从临近的高山子、窟窿台、新立、大屯、沟帮子乃至盘山、台安、黑山等地娶亲。就比方说,我的祖母是北镇柳家段(解放前后的行政称号)本地人,我的外祖母是盘山三棵树人,我的祖父和外祖父分别来自兴城南大山和盘山得胜碑。当然,更早的追溯,就是百多年前的山东与河北两省了。  
几十年来,我们在故土的直系亲属极少,非常欣羡周边各家族亲戚系的茂盛。记忆中,凡是为亲属,无论多远的亲属或是三家干亲,都能相处亲切高兴。姑表二姨父李凤海,来自黑山县康家窝棚;我的姑表亲王老舅爷和老舅奶,都是柳家段本地人。小赵家屯早年的老房家媳妇,来自台安县桑林子,这些都是四邻八村的,尚在一省之界内。跨省的婚姻也是有的,当然也在东三省范围内。我们小赵家屯,也有一批外来媳妇本地郎组成的家庭。我的小学同窗张振奎的媳妇,就是从吉林来的。这一带的媳妇,可不止她一个人,而是一批同村的媳妇,都是小屯陆万举爱人娘家那边的人。陆家大姨早年嫁到小屯之后,就肩负起辽吉两边牵线搭桥的红娘职责,前后促成了十多对鸳鸯,并且只是吉林靠山屯与辽宁小赵家窝棚的结对姻缘。比方,鄢友的媳妇,姚爱党的媳妇、姚爱国的媳妇。姚海军小儿子的媳妇,都是陆万举爱人从吉林娘家引见的,并且都是亲戚相互联络。屯屯相连,乡亲姻亲,直接招致小赵家屯老张家、老陆家、老王家、老姚家等多户,都成为了姻亲。广东曾热播的《外来媳妇本地郎》电视剧,与五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反映的状况一样,经济根底决议婚姻走向。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里,由于小赵家屯相对人少地多,吃粮不愁;人们勤劳质朴,口碑较好,特别是这里离几个县城都不远,离海边也较近,属于北镇管辖,但相比之下,间隔盘山县和台安县也很便利,许多村民来自盘山县和台安县,更有的来自渤海之滨的二界沟镇。  
在文化和渊源上,受北镇镇山文化与辽河下游“南大荒”文化影响更大一些。先天的靠近沿河沿海地域,这些自然对吉林山区的姑娘们,有一定的吸收力。何况,还有娘家的媳妇协助引见状况、做好担保、积极牵线呢。小赵家屯的民风总体上非常憨厚,多年来小屯婚姻稳定率在全乡都是数一数二的。  
家乡出嫁的女子,或者说,嫁出村子的女子,在我的少年和童年时期,每年都有,且嫁进来的远多于屯内嫁娶。印象深入的,是三位年龄相差不大的老姨和老姑及小学同窗的出嫁。当然,老姨和老姑都是远亲,但也是近邻,父母亲与各家相处好像近亲,当然老姨和老姑她们年龄也没长我几岁,实践上应叫小姨或小姑。那时,偶然听到屯里的妇女们拉起家长里短,说起女孩儿是长在地里的玉米,十四五岁开端涨苞,十七八岁初具容貌,过了二十岁的坎儿,就黄澄澄的鼓着眼熟透了。好象忽然之间,谁家的女子就出落成了水灵灵的大姑娘,做爹娘的既惊喜又最忧愁,他们心里固然不想但是又不得不给女儿找个婆家。闺女大了要嫁人,这个理儿就像豆荚熟了要炸蒲公英熟了要飞一样,或者说像秋后开镰,晚了,便黄烂在地里。谁家闺女若是到了婚嫁年龄还养在家里没人提媒,那可是做爹娘的最没面子的事儿;谁家闺女若是提媒的挤破了门,彩礼高得令人咋舌,做爹娘的脸上才格外有光荣,因而小村人有女初长成就意味着要面临一场竞争。小赵家屯人思想还不够浪漫,给女儿找对象仍停留在三适宜(长相适宜,钱财适宜,背景适宜)上。一个男孩到了却婚年龄只需三适宜到位,女方托人提媒的也是挤破门。女孩儿找对象常常量才录用,追求一见钟情的效果,这成了大多数女孩儿的喜爱。男方的长相只需看着顺溜,谈吐再不俗,普通都能成就婚事。印象最深的,笫一个是陆华老姨。在八十年代,在我家北面后趟街,正对着我家的二姥姥家的老姨出嫁了。她上有两姐一兄。分别是陆兰、陆青、陆万成。陆兰和陆青分别嫁给了本屯的齐恩余和刘福琴,陆万成老舅娶了五里外东青堆子的女子。自小到大,陆华老姨常来我家,她的年龄介于大哥二哥之间,与叔伯姊妹的母亲关系密切。我上大学期间,秀气安静的陆华老姨出嫁到。当时她极少回屯,与她的哥哥姐姐也走动不频。后来我理解到,陆华初中毕业,她妈妈因再嫁而与全家闹掰,只能在两个姐姐的协助下,嫁到离屯五公里的纪家街。出嫁没有排场,以至颇为冷落,但是嫁的人家是个过日子的。老姨夫是一个木匠,后同时做豆腐卖,日子过得殷实。生一子,后到大连造船厂工作,合同完毕后到营口大石桥工作。据母亲讲,陆华老姨如今已到大石桥协助儿子一家带孩子去了。三十多年,我不断不曾再见到陆华老姨。印象最深的,第二个是王丽老姑的出嫁。排场要风光一些。当时舅爷和舅奶给闺女找婆家更多的是偏重于门当户对,他们不希望闺女的婆家离娘家远,三五里地正适宜,有点事儿好招之即来,更主要的是找个离娘家近的婆家便当闺女回娘家,还是为闺女思索,说到底是千刀割不时的亲情在作祟。契合上述条件的亲事当爹娘的会很直爽地容许,然后选个黄道吉日把亲事定下来,这样女儿和将来女婿的交往才走上合法化。实践上,舅爷舅奶家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外屯农民,二女儿最漂亮,在七十年代,锦州城里一青年工人一见钟情,托人做媒,惊动了全屯。当年城里铁饭碗的工作,人皆羡慕,有点白马王子找灰姑娘的觉得,这位二姑夫,婚后对岳父母照顾有加。老姑王丽,只大我一岁,人如其名,好像鲜花怒放,这时她再找城里的工人,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老姑初中毕业后经人引见,与相隔二里路的大赵家屯的王铁子订婚。王铁子是四哥的同窗,前柳东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山的儿子,壮实纯朴,肯下力气干活。  
普通状况下,村里女儿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会坐在女儿面前给女儿上最后一堂政治课,交待女儿到了婆家怎样做人:一要孝敬公婆,二要体恤丈夫,不能像在家里那样任性撒娇,千叮咛万吩咐,生怕有所忽略。第二天男家的迎亲队伍一到,这边可忙坏了女家,当娘的和婶子大娘们忙着给女儿装扮梳洗,叔伯们忙着把嫁妆填柜,搬出来装到婆家的车辆上,当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女儿面前走来走去,真舍不得女儿离去,就像一件心爱之物已容许送人可到了眼前又舍不得出手一样,总觉得本人辛辛劳苦种出的庄稼他人不该收割。  
记得王丽老姑女儿出嫁那一刻,大门外迎亲的唢呐吹得震天,迎亲的个个满面春风得意洋洋,看繁华的乡亲也陪着快乐,可舅爷舅奶人快乐不起来,一脸的繁重。最小的女儿也要成为人家的人了,这边少了一口那边多了一口,双方心机不同,可又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女儿究竟坐在了迎亲的车上。舅奶抱着女儿一顿大哭,执手相看泪眼,这叫哭嫁,旧时期的产物,是让他人看的,其实女儿的心早已飞进了新郎的怀抱。迎亲的队伍早已不耐烦,但还是要耐着性子等娘家人的伤分手。终于熬到娘家人发亲,迎亲的队伍早已迫不及待,一路里吹吹打打招摇而去。老姑出嫁几年后,如今看也是二十年前了,我见到过她,固然沐风栉雨的农活,柴米油盐的家务,使人的青春褪色了,不复昔日婷婷少女的容颜,但是老姑的生活美满,她与老姑夫寓居在大赵家屯,称得上是小康之家。我的小学同窗靳雅芹的出嫁,只是耳闻了。靳雅芹娟秀多姿,是个公认的漂亮姑娘。初中时曾来我家还书,被二哥赞为小屯第一美女,但刚二十岁就出嫁到离家五里路的东青堆子了。老靳家是屯里的富有人家,女儿的婚礼一定繁华吧,只是当时我在外读书,未能亲见。总体上,小屯哪家的闺女出嫁后,留下来的是做爹娘的无尽的失落。但是失落归失落,还是有如释重负的感受的,由于他们晓得闺女迟早要走这一步,更何况闺女找到了一个面子的婆家。做爹娘的在渐渐享用婆家人礼品的同时,又开端思索下面的事情,何时给女儿送满月,要准备哪些礼物给外孙。  
我的中学语文教师田长兴,今年也曾经八十多岁了。他给我讲述了柳家乡多年来婚丧风俗的状况。婚丧嫁娶,自古到今,历朝历代上至亲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无不视为人生的第一件大事。虽在不同时期各不相同,方式各异,但人们遵照着一个共同观念,即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一九四九年以前,谁家姑娘订婚时,要向男方提出聘花,如十六两银子,十六块布等。只需媒人在两家之间说和,双方父母一旦容许下来,男女终身婚姻就算定下。那时订婚实行父母包办,父母说了算的社会风习。  
当时,婚烟有三种方式,一是包办买卖婚姻。所谓“包办”,就是女子的婚烟完整由父母做主。父母一手遮天说了算。所谓“买卖”就好像把婚姻当作生意,女方父母向男方父母讨价讨价要“财礼”,把女儿当作商品卖。男女没有自在恋爱的权益,不能完成双方真诚相爱、真诚相伴的愿望,否则就是大逆不孝。买卖婚姻财礼是以银票、根食、耕牛、土地补偿方式停止。六十、七十年代柳家地域还有半包办的婚烟。  
二是童养媳。童养媳是指女孩七、八岁时就由父母为她定了亲,肯定给某家儿子当媳妇,男方预支局部财礼给女方。女方父母将本人女儿送到男方家抚育,到了却婚年龄再择良辰吉日拜堂成亲。  
三是换亲。双方父母都有儿女,经过协商两家儿女互换,各为其男方家儿子做熄妇,两家协商不要财礼。  
结婚年龄不限,普通男女在十五、十六岁以上就能够结婚。结婚时,男方要把财礼提早交给女方,选定“吉日”备辆喜车(马车),新娘要有陪新婆陪着,新娘头上有块红方布遮头盖脸,只要到新房后由新郎将盖头红布揭下。在迎亲的路上,鼓乐队吹吹打打繁华特殊。新娘下喜车时,要脚踏放在小方桌子上的装有粮食口袋走下去,意味着“登金山”,以后日子好过。还要举行典礼,新郎新娘并肩而立,由喜事掌管者高声呼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拜完后接着喊:“进入洞房。”新郎扶持着新娘走进洞房。  
解放后,实行移风易俗,倡导婚烟自主,反对父母包办。一局部青年男女自在恋爱,自订终身。另一局部青年男女经媒人引见,两人对相对看(相对相),相互理解一段时间再定终身。1950年结婚年龄国度有婚姻法规则,法定婚龄为男二十岁,女十八岁,到八十年代修正为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结婚时普通不举行典礼,女方家到男方去几人,以示欢迎。有的新郎一个人把新娘接回家。到了八十年代人情往来只要十元或者二十元。  
关于父母结婚事,讯问二老,就讲,我们就是简单办的。不象传统典礼拜天地什么的,新风新俗,也有个过程,鄢凤余大队书记掌管,先拜毛主席像,再拜双方父母,只行礼不嗑头。也没有穿什么结婚礼服,就是穿点新衣服,特别简单。供顿饭,四个菜,沒怎样喝酒,1957年乡里好象也沒有卖酒的。那时随礼都是五毛一块的。请了一个说书的,尚驿站曹大河说书,说的《封神演义》,没有拉三弦的,就敲敲鼓,是花几块钱请来的。  
近年来,在回忆故土嫁娶的同时,我也关注关于移风易俗的田野调查。近年来,家乡一带经济开展,大众生活明显改善,但一些陈规陋习有所抬头,特别是在婚丧嫁娶等喜庆事宜的筹办方面,呈现了相互攀比、大操大办、铺张糜费、收钱敛财的不正之风。这种不良的社会习尚,带来的是外表繁华,满足的是短暂虚荣。县里有关部门采取入户调查、电话讯问、发放调查询卷、剖析典型个案和召开调研会等方式展开调研工作。经过对9户近期办理婚丧事宜的村民停止了走访,召开关于乡村婚丧嫁娶调研活动座谈会,与多名大众代表停止了深化交流,分发调查询卷,对典型个案停止了详细剖析,对婚丧嫁娶事宜筹办状况停止了专题调研。  
1.刘望佳四口人,贫穷,儿子结婚,花销六万五。  
2.章富春,五口人,普通,儿子结婚,花销八万。  
3.李多宽三口人,普通,母亲逝世,花销两万。  
4.刘石辽,五口人,较为贫穷,儿子结婚,花销四万。  
5.狄秀城,四口人,富有闺女出嫁,陪送车一辆。  
6.王申山,四口人,富有,父亲逝世,花销三万。  
7.于长青,五口人,普通,儿子结婚,花销五万。  
8.陈玉山,四口人,贫穷,儿子结婚,花销四万五。  
9.李蒙寻,三口人,普通,闺女出嫁,陪送电动车。  
经过走访和座谈会调研,绝大局部大众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份子钱越随越多、酒席越摆越贵、局面越来越大等陋习恶习坚决反对,倡导节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召唤崇俭抑奢的传统美德。但还有少局部大众以为红白喜事就该大操大办,请客吃饭就应该宁剩毋缺、宁多勿少,否则就是丢面儿、跌份儿的事情,因社会要素、环境要素、习俗习气以及攀比心理形成的大操大办以及彩礼过高的现象一时半会难以消弭。在婚事方面。有的大众以为,结婚是人生的一大喜事,过去受穷没方法,往常有钱了,无论花几都舍得;也有相当一些大众虽不甘愿大操大办,但迫于社会大环境的压力,也不得不倾囊为之,以至东借西贷,硬是咬牙把婚事办得“比上缺乏比下有余”。据反映,十年前在乡村办一次婚事费用约1000元,往常增至8000~20000元(不包括置办新房),过万元者亦不为鲜。大约状况,一是订婚时大要彩礼,互相攀比。有的中央已构成不成文的程序,有小见面、大见面、定亲、认家、会亲家、照相、注销等环节;且订婚后双方互相交往,看媳妇、送年礼,项目繁多。每个环节、项目都有一定的费用规范,集中起来约需3000-5000元。再就是置办衣物时攀比成风,许多青年结婚要置办十几套衣服,并且还要有新式的成套家俱和家用电器。这方面的开支普通是3000~8000元。二是结婚时讲排场,比阔气。这种现象比拟突出。往常,城里青年结婚大都用小轿车,没车就感到寒酸,因而,四处求亲告友联络车辆,少者两三辆,多者六七辆,而且时兴婚礼摄像。在婚宴方面,则是范围越摆越大,摆一二十桌已属常事,有的已超越50桌;烟酒的层次不时上升。人情费逐年看涨,据反映,有的户用于这方面的开支年达1000多元。三是结婚时必需有新房,有的还请求在县城有家。如今乡村没有新房子是不能结婚的,而且房屋的规范也越来越高,根本都要在县城购置楼房。为此,不少大众节衣省食,筹措资金,以至抵押贷款等结婚时为儿子置办楼房。这项开支普通几十万元不等。  
婚丧喜庆事宜宴请宾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但是讲排场、比阔气的奢靡习尚,大操大办、朴素糜费的“面子工程",不只增加农民担负,而且损耗乡村的社会财富和资源,乡民们无人可置身其外。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提到要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移风易俗需求一个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动,只需党员干部带头,乡村的习尚一定会越来越好。”县委宣传部刘干事说。  
十三、黑山县美食与特产  
1、水馅包子  
水馅包子,是一品种似灌汤包的包子,具有皮薄馅稀、色白褶匀、油大不腻、滋味鲜美四个特性,水馅包子在东北广为传播,以辽宁省锦州市沟帮子水馅包子最为有名。往常,沟帮子水馅包子仍是传统小吃中的上乘佳品,吸收着南来北往的食客。  
2、黑山锦丰梨  
锦丰梨由中国农科院果树研讨所以苹果梨为母本,兹梨为父本杂交育成,锦丰梨在黑山地域9月底、10月初果实成熟。均匀单果重240克,果圆球形,果皮黄绿色,贮后金黄色,果点大,明显,果肉质细,松脆,汁持多,味酸甜,有香气,含可溶性物135%,质量上等,耐贮藏,贮后风味更佳。  
3、黑山花生  
黑山花生,辽宁省黑山县特产,中国国度天文标志产品,黑山花生以质量好、粒形圆、含蛋白质高,特别是以未检出黄曲霉毒素而享誉中国国内及国际花生市场。  
4、锦州干豆腐  
锦州的干豆腐(外地又称豆腐片),色微黄,熟食可炒可炖,千烹万滚不变形色,生吃则筋筋叨叨,极有嚼头,满口余香。辽西人尤以干豆腐卷大葱,再蘸以农家自制的黄酱为最佳食用之法,又抗饥又下饭,百吃不厌。  
5、雪白杏  
雪白杏散布在黑山县白厂门满族镇。果实圆形,缝合线显著,果顶平有凹,在干旱山地均匀单果重59.1-71.8克,最大果重80.0克;果皮底色浅黄白,蜡质中等,茸毛中多,厚度中等,较脆,难剥离;果肉黄白色,近核部位肉色白,汁中等,肉质细,纤维较少,味酸甜,有香味;离核,核扁圆,甜仁。  
6、锦华烧鸡  
锦华烧鸡被辽宁省政府命名为“辽宁名牌”产品。它是选用一年半生的蛋鸡为原料,辅以20多味中草药,经浸泡、煮制、熏烤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废品外开通丰满,外表呈深棕泛金黄色泽,胸腔内膛爽净无杂物,口感幽香不腻,咸淡适口,风味共同。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上一篇:义县民间习俗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