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清原满族自治县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25 11:10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礼仪风俗  
满族是一个非常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晚辈、下属对长官,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晚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晚辈的腰,晚辈抚晚辈的背,等等。如今,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晚辈人要让路,吃饭时晚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款待,所许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二、寓居风俗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便当和顺应他们的消费生活习气。满族乡村房屋正房普通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清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达宽阔。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晚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为御北方冰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基础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  
三、服饰风俗  
满族历史长久,文化兴旺。其服饰高雅华美,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开展产生过很大影响。过去,满族男人冬季穿长袍,有的加外衫,套马褂,穿皮、棉、毡单脸厚底鞋,戴毡帽头,三块瓦狐皮或羊皮皮帽,春、夏、秋三季穿长衫,外套单夹马褂,内穿汗褟、背心。女子冬穿棉旗袍、套坎肩,春、秋穿夹旗袍,罩坎肩,普遍加绦子襟上,袖口镶五光十色的双绦子。梳旗头、戴耳套、穿棉、单带脸勾云、绣花厚底鞋。满族姑娘临出嫁前绣门帘、枕头顶,做许多绣花鞋。  
四、婚姻风俗  
满族传统的婚姻典礼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采、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招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晚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前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暂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普通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完毕。  
五、育儿风俗  
满族的育儿风俗比拟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盛大的典礼,让孩子“抓周”。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区依然保存“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风俗。  
六、丧葬风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长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步发作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开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典礼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普通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外形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替代,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激帮助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典礼依然保存了许多古老传统。  
七、民俗风情忌讳  
满族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方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忌讳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另外,满族人不只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奠乌鸦之俗。  
八、同江峪满族特征村寨  
同江峪满族村寨位于本溪县西入口,全长1100米,由小市镇人民政府于2015年延聘鲁迅美术学院设计专家停止整体设计,构成了划一划一的满族特征商业街,2020年小市一庄被评为国度4A级景区,近年来,以小市一庄景区为龙头企业的满族村寨吸收了更多的优质商户入驻,带动周边商户的开展,极大的拉动同江峪村集体经济开展。小市镇同江峪村成为远近出名的满族村寨一条街,2020年被辽宁省商务厅定为“辽宁省十二条重点培育特征旅游商业街”之一,2019年被国度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九、西征会议遗址  
西征会议遗址。该遗址位于草河掌镇胡堡村汤沟笔架山下。该遗址是为留念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政委杨靖宇将军在这里掌管的第一次西征会议而设立的。1985年5月4日,由县委党史办、县文化局等14个单位建议,多方筹集资金,修建了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留念碑。碑高3米,碑帽1米,基座高3.5米。碑身用花岗岩制成。主碑反面碑文中记叙了1936年春杨靖宇将军挥师南下,于4月30日在梨树甸子痛歼汉奸邵本良部,5月中下旬率军视察和尚帽子依据地,并在汤沟掌管军事会议,部署一师西征事宜,6月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一师顾问长李敏焕等摔部西征,抵辽阳、海城、凤城、岫岩边境,后于7月4日回师摩天岭,全歼日寇今田部队,获摩天岭大捷。  
十、红色抗联文化路  
本溪县共具有抗联遗址、遗址60余处,列入维护项目24处,建立了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杨靖宇留念馆,开发了老边沟、关门山、龙道沟抗联密营遗址,对全县的红色抗联文化遗址遗址停止了维护开发应用,其中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被中宣部命名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杨靖宇留念馆、第一次、第二次西征会议遗址曾经成为全国红色抗联教育的胜迹。2020年本溪县被国度列为全国红色反动文物片区,2021年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和杨靖宇留念馆被评为建党百年百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  
十一、马家城子  
马家城子。马家城子即明代一堵墙堡,位于南甸镇马城子村。建于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城为长方形,长400米,宽250米,城墙四角筑有守台,城设东、南两门,东门稍偏北,宽约6米,外有瓮城,南门宽约8米,城墙残高2米,最高处可为3米。明王朝为处理日益锋利的民族矛盾,从明英宗时起,便陆续修建长达数千里的辽东边墙,并沿边墙设置成堡,树立墩台。“一堵墙堡”是著名的河东七堡之一,西北接清河堡,东南连碱厂堡,管辖抚顺小增,以马性为多,便将“一堵墙堡”改为“马家城子”。因观音阁水库的建成,马家城子已吞没水中。  
十二、清河堡  
清河堡。城址位于清河城镇所在地。清河堡始建于1468年(明宪宗成化四年),呈正方形,四边各长495米,墙宽约3米,高6米,砖石垒砌,白灰抹缝,外设箭垛,内设女儿墙。城四面均筑有眺望台,墙间建筑马面;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城内平常驻军600余人,城外有护城河,并设烽烟台16座。建筑此城的历史背景是,明正统年间发作“土石之变”后,建州女真李满柱率兵攻抚顺、碱厂,使辽东地域呈现动乱不安的战乱场面,明王朝为防女真的军事进攻,1468年(明成化四年)派辽阳副总兵韩斌督建清河堡。由于多年战乱毁坏,古城已面目皆非,现仅存局部城基。  
十三、九龙山城  
九龙山城。城址位于碱厂镇黄堡村东北九龙山一块台地上。1633年(明崇祯六年、后金天聪七年),由努尔哈赤之孙杜度见勒督建而城,名曰“碱厂新城”。因其建在九龙山上,亦称“九龙山城”。该城为土城,呈三角形,周长316.66米,墙基宽7米,顶宽6米,墙高5米,城西部有瓮城,设有城门。  
十四、太子河沿岸洞穴群  
新石器时期遗址。太子河沿岸洞穴中,既有早期遗存,也有晚期遗存。其中,马城子B洞遗址,位于本溪县南甸镇马城子村,洞内上层为青铜时期墓地,下层为新石器时期遗址。1983年停止开掘,发现新石器时期房址1处,平面呈圆形,东西两侧边缘分别有红烧土台,并有狍子角、鱼骨、野猪牙齿和其他动物碎骨。依据土器物剖析,马城子B洞下层文化遗存,属新石器晚期文化,距今约4500-5000年。北甸A洞遗址,位于本溪县南甸镇北甸村。1984年开掘,发现房址1座,房内出有石磨盘遗物。出土打制石器较多,有石锄、石铲等。陶器多为筒腹罐,出土骨、角、牙器较多,有骨刀、牙刀等。北甸A洞遗址,距今4500-5000年左右。本溪水洞遗址,位于本溪水洞内。1983年开掘,洞穴下层发现一批新石器时期遗物,主要有打制石器、筒形罐外表饰描写网格纹、斜线纹。这批器物均为新石器时期晚期遗物,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  
十五、孤山新堡  
孤山新堡。位于蓝河峪乡新城子村。孤山新堡始建于1574年(明万历二年)五月十一日,筑成于1575年(明万历三年)八月三十日。当时称新堡是对原孤山旧堡而言,旧堡在新堡西南5公里的南孤山子(今县农牧场所在地蓝河峪乡孤山子),系明世宗巡查御史张烽于1546(明嘉靖二十五年)奏请设置的。后因孤山堡地处边陲,时有战争,1573年(明万历元年)兵部侍郎汪道昆阅边,辽东总兵李成梁倡议将孤山堡移至张其哈喇甸子(今东营坊乡红土甸子村),既“可控要路,又可收耕牧之利”。然王未将孤山堡移建,仅于旧堡东北十里处建了新堡(今新城子)。新堡城墙用青砖、杂石和泥土筑成,高8.33米,底宽6.66米,收顶3.33米,周长1200米。“文化大反动”期间,文物失于管理维护,城已被拆毁多处,现西墙已破损严重,其他三面墙体尚留存局部,高者丈余,低者缺乏五尺。现保管有建成碑一块。  
十六、草河城堡  
草河城堡。城址位于草河城镇草河城村北街。1467年(明成化三年),为防御女真部族,辽阳副总兵韩斌督建了草河城堡。该城呈长方形,东西墙长96米,南北墙长140米,墙基为宏大石条砌筑,城墙为板筑,城仅建南门。古城已完整破损,现只遗留城基于地表之上,其东北角和西角的墙基存高20米,空中尚可见到残留的大石条和青砖碎瓦等遗物。  
十七、碱厂南城子  
碱厂南城子。位于碱厂镇二道河子南岸,建于1468年(明成化四年)。1575年(明万历三年),辽东总兵李成梁将碱厂堡改为碱厂城(即碱厂南城子)。城周长1000米,南、西各设一门,前后皆有小河。西北接一堵墙堡,南连孤山堡,统辖蓝河峪至苇子峪之间17座墩台。现城墙全无,城基仍可见,残基之下可觅得残砖断瓦。  
十八、庙后山古人类遗址  
旧石器时期遗址,本溪县庙后山古人类遗址是迄今为止全国最靠东北部的一处旧石器时期早期遗址。庙后山坐落在本溪县山城子乡山城子村东,遗址位于山南坡的一个自然洞穴中。1978—1983年,经过4次开掘,出土了人类牙齿化石2颗,小孩股骨化石、人工打制石器及少量骨器,并发现有用火遗址。同时,还出土了72中哺乳动物化石,经过铀系法测定,是当时东北地域开掘已知人类化石中年代最早的。庙后山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距今40万年前,与北京人在华北生活的同时,地处关外的辽东地域也有人类活动。对庙后山文化的研讨还标明,这支早期人类文化和华北的旧石器文化有亲密的联络。这关于探究中国远古文化的来龙去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发现,为我国东北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学的研讨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十九、邓铁梅留念碑  
邓铁梅留念碑。该碑位于山城子镇磨石峪村与朴堡村接壤处二道河子,小草线公路南侧。碑高3.5米,正面碑文刻有“东北民众自卫军司令邓铁梅将军流芳千古”字样,反面碑文记叙了邓铁梅的生平。  
二十、本溪满族自治县饮食风俗  
本溪县满族长期生活在依山靠水,与先祖生活时期相近的自然环境中,物产种类逐代根本相袭,因而,饮食上的习气保存的比拟完好。  
养猪食肉  
满族养猪食肉的历史长久。从三千多年前的满族先祖肃慎人开端,就已有记载可考。  
满族过去不管婚丧嫁娶或祭奠祖先必杀猪。每到年底各户所杀肥猪,主要是将肥肉炼油,以做一年之用。  
杀猪第一顿,必用大肠以血灌满,与骨、肉加酸菜一锅煮熟,请亲友吃白肉血肠。食用时,片白肉一盘,盛一碗肉菜汤,将切好的血肠放入碗中,然后都端入桌上。  
也有的人家用宽沿火盆,将菜锅坐在支起来的铁架上,锅中炖满白肉、血肠、酸菜或粉条之类。  
众人盘膝而坐,从锅中直接夹菜、肉、血肠吃,并喝汤。面前有一酱碟,内放清酱、大蒜等调味品。每吃饭,习气围桌盘膝坐在炕上。  
本溪县满族特别是乡村至今仍因循这一风俗。只是随着生死水平的进步,请亲友吃白肉血肠时,又要另炒几个菜。有的人家还用上了新式火锅。  
用粘米制糕  
满族人喜欢粘食,由来已久。《绝域纪略》、《宁古塔纪略》中就有“有打糕,黄米为之,甚精”和“磨粉做糕,糕有几种”的记载。《吉林通志》等其他文献中也有相似记载。  
长期以来,本溪县满族一直保存着这一风俗。及至如今,用粘米制糕或做粘饽饽,在乡村仍是因时节不同而变换。  
每到过年或清明节,用黄米磨成干面,待蒸锅水开之后,顶气往屉布上撒布干面,见气则撒,撒约二指厚,盖上锅盖或合上笼屉蒸熟。然后,将蒸熟的面饼切块取出,晾凉后做成饼,再将炒熟的黄豆磨成面,平均地撒在黄米面饼上,卷起后,切成大小适中的小块,即可食用,俗称豆面折子。  
五月节前后,趁柞树叶鲜嫩,上山采回。用粘米面包菜馅,再包上大而鲜嫩的柞树叶,上锅蒸熟后剥去树叶食用。俗称包波罗叶。  
夏季,用小黄米或粘高粱米泡好磨成水面,以小豆泥为馅,做苏子叶。  
秋冬两季特别腊月,满族人家都要烙粘火勺、撒粘糕。  
粘饽饽过去为祭奠必备品,因其耐饿,八旗兵行军打仗,常用做军粮。因是满族人所喜欢的食品,虽然这类作物产量极低,但家家户户总要种植一些,以便应其季节或款待客人。  
粘食中,还有黄米饭、粘高粱米饭,油炸糕等。  
做酱  
《北盟会编》记载:金时女真人“以豆为酱”。至今,乡村中满族以至长期生活在本溪县的汉族或其他一些民族家庭仍习气于用黄豆制酱。  
其做法是,头年腊月,将黄豆上锅烀得熟烂。再放入缸中趁热捣碎,取出打好大小适中的酱块,放置到来年四月,将酱块洗刷洁净打碎,放入缸中,加盐、添入清水,待发酵后食用。可调味、淹渍咸菜,简直是一日三餐必备的食品。  
各种酸食  
其一,将玉米或高粱米浸泡发酵磨成水面,用箩去皮等粗物,使汁液沉淀,俗称汤子面。做时将铁皮汤筒套入拇指,用力攥面,面从筒中挤出成条状甩在锅里煮熟即可食用,俗称汤子。本溪、新宾等地吃法均相似,但岫岩等地满族在食用时。普通要加菜卤作料,俗称馇子。  
其二,每到秋末冬初,各户必淹渍酸菜(新宾、本溪,凤城、岫岩等地均如此,办法相同)。就本溪而言,不但乡村习气攥汤子、渍酸菜,就是迁居城镇寓居的皆如此。  
此外,还有几种酸食取自于山上,如酸浆、山里红、山葡萄、山梨等。《绝域纪略》记载宁古塔“有酸梨、大如栗,贮之木罂(ying)之中,令之烂,斯啜焉。”本县也是山梨盛产之地,食用办法与之相同。  
窖藏蔬菜  
每到秋末冬初,乡村家家户户房前或房后挖近二米深之穴。依据穴口大小,上面横放若干根园木,覆玉米或高粱秸子,再盖上土,此即为菜窖。  
窖内藏白菜、土豆、萝卜、大葱等鲜菜,可保管到来年四月。  
菜窖上有一口,仅容一人出入,取菜时登梯上下。其式样似满族祖先冬居的地穴,从窖藏蔬菜以及春采山菜,秋采山货野果,冬猎野物等现今满族人的生活习气同满族祖先的穴居生活,有着自但是调和的联络。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下一篇:义县民间习俗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