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岫岩满族自治县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25 10:49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岫岩单鼓  
岫岩单鼓是传播于岫岩民间的一种古老的祭奠风俗,俗称“烧香”。满族称为“旗香”,汉族叫“民香”。岫岩单鼓自明末进入岫岩以来,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早期的岫岩单鼓,脱胎于满族先民女真人的“萨满”祭奠典礼,其在岫岩的盛行,只限于满族民众之间,有着修旧的历史,后逐步被汉族的文化采借。在以前,岫岩满、汉民“烧香”主要是为了祭神、祭祖、还愿,是一种祭奠活动,后渐渐开展为带有更多的文娱性质的节目。近日,在岫岩满族自治县令沟乡山城村73岁,得老单鼓艺人袁德贵的家里,袁老艺人为记者扮演了单鼓这种民间艺术。  
演出方式灵敏不时停止创新  
在演出前,袁德贵老人将安定鼓拿出来再灶坑边烤了一阵,他引见说屋里湿气大,每回演出前必需烤一烤,这样鼓敲起来才干响。五官帽、彩裙、腰铃、鼓等一系列行头打扮上后,袁德贵老人便左手执安定鼓,右手拿着鼓槌开端随着鼓点和腰铃的节拍,脚左一步、右一步地移动扮演起来。据引见,岫岩单鼓的主要特性为腰部动作大,前后左右均可扭动,是系在身上的腰铃铮铮作响。舞至热潮时有“张飞片马”、“苏秦背剑”、“就地十滚”等前翻后滚的动作。鼓声铃声交错成一种绝妙的印象,使观者为之大振。据袁德贵老人引见,单鼓没有曲谱,都是上辈子的老艺人口传下来的。但很多曾经不顺应如今演出的需求了。岫岩单鼓不只有演唱和舞蹈,有时分还有武术、杂技等民间艺术成分,扮演武场的时分还需求三节棍等家什。袁德贵老人没上过学,但编起词来却是头头是道,一两天就能把一大套的唱词编出来。  
方案培训扮演队  
岫岩单鼓历史上也曾取得多项荣誉。1992年曾代表辽宁省参与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2004年6月在辽宁省“老基地新风采”音乐舞竞赛中获金奖,2004年8月又参与了辽宁省第六届艺术节,安定鼓舞蹈《神鼓催春》又荣获金奖。但就是这样一项艺术,境地却非常困难。在上个世纪中期,岫岩境内有十几个单鼓班有演出活动,但如今却只要几个单鼓班依然从事这这项艺术活动。袁德贵也曾收了几个徒弟,最大的都曾经52岁了,“如今没人爱学,再这样渐渐就要失传了。”目前,岫岩地域有关部门曾经就岫岩单鼓的发掘、抢救、维护工作做了详细的布置和部署。同时,他们还方案在县内培训一支百人以上的单鼓扮演队,参与各类严重节日和对外交流演出,以继承开展单鼓艺术。  
二、岫岩东北大鼓  
据《岫岩县志》记载,东北大鼓在清末传入岫岩。清道光年间就有东北大鼓艺人在岫岩活动。当时最知名的大鼓艺人是杨福祥,书目多以传统小段为主。  
“山前美鹿山后狼,狼鹿结拜在山冈,狼要有难鹿来救,鹿要有难狼躲藏”几句简单的小帽,随同着三弦的弦音,哼着岫岩东北大鼓独有的唱腔,岫岩东北大鼓最鼎盛的时分艺人有300多人,现往常的岫岩东北大鼓曾经濒临灭绝,在2007年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兰芳在岫岩收东北大鼓艺人于晓霞为徒,并为岫岩成立东北大鼓协会剪彩。很多曾经放弃这门民间艺术的艺人们看到了希望,纷繁参加协会重新开端扮演,协会如今人数到达100多人,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维护遗产,为挽救濒临灭绝的岫岩东北大鼓带来了希望。  
历史记载状况  
据《岫岩县志》记载,东北大鼓在清末传入岫岩。清道光年间就有东北大鼓艺人在岫岩活动。当时最知名的大鼓艺人是杨福祥,书目多以传统小段为主。上个世纪40年代,岫岩东北大鼓在演唱技巧、扮演方式上有明显改动。一些成名艺人开端带徒弟传艺,口传心记,涌现许多新人。到上个世纪80年代,是岫岩东北大鼓最鼎盛的时分,当时喜欢东北大鼓的人特别多,镇内也有很多茶社提供场地停止演出,“当时我们一年365天没有闲着的时分,根本演出出单上都排满了。”杨景州引见说,当时岫岩东北大鼓的演出人有300多人,行迹遍及整个岫岩。  
内容引见  
内容丰厚,长短书一应俱全。  
据岫岩文化部门的相关人士引见,岫岩东北大鼓属于奉调,在演唱上继承了奉调大鼓的精髓,又依据岫岩地域的特征有所开展创新。孙景州老艺人引见说,东北大鼓内容特别多,最早的都是传统的小段,后经过老艺人的整理,逐步又中、长篇书卷开端呈现。据岫岩文化部门统计,1983年有《七侠五义》、《大八义》等110卷传统书卷。目前大多数书卷都曾经丧失,只存有50余卷。  
岫岩东北大鼓目前的情况不容悲观,“我们如今就是求人学都没人爱学,主要是干我们这行挣得太少了。”孙景州说,岫岩东北大鼓的艺人请求文化程度必需得高,只要这样才干掌控好大鼓中的韵,而契合这样请求的人也很少。这也成为东北大鼓后继无人的缘由之一。“我们白唱都没人听,主要的听众也都是40岁以上的人,年轻人喜欢这个得太少了。”目前岫岩满族自治县的文化部门开端全面普查岫岩东北大鼓源流沿革和现状。搜集材料,整理音乐、文字、影像材料存档。树立岫岩东北大鼓艺术材料库,《岫岩东北大鼓集》,以期开展持续东北大鼓艺术。  
三、岫岩满族民间刺绣  
岫岩满族民间刺绣,是指传播于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满族大众中的刺绣艺术,是学习汉族刺绣的产物。以缎织物、纱、粗布为主,如绣花衣、绣花袄、绣花鞋等。刺绣绣法较多,有扎绣、缎绣、割绣、补绣、包绣、编绣等。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展示了满族和汉族先民古朴的民风风俗和八旗女人们的聪慧。2008年,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内散布着满、汉、回、鲜、蒙、锡伯等十余个民族,其中满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岫岩满族民间文化沉淀厚重,传统民间手工技艺门类繁多,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历史长远,满族民间刺绣便是其中之一。  
“春季里来柳枝长,大姑娘窗前绣鸳鸯”。在古时分,岫岩满族少女们不管家贫家富,从十三四岁起就描把戏,绣枕头顶、袖头、鞋帮等出嫁用品,谁家姑娘枕头顶绣得越多越美观就阐明这家姑娘手巧,活计好。在清代,刺绣更是深受人们的喜欢,成为满族最具特征的民间艺术而经久不衰。  
满族女人多是耕织多面手,特别是岫岩的满族女性,婚前假如不会绣花或扎刺绣,嫁人是很难的,大多数在旗人家都必需让姑娘婚前学会这门手艺,准备嫁妆。满族民间刺绣适用性很强,在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饰上四处可见,其中以枕头顶刺绣最为精彩。把戏繁多,代表如意不祥的枕头顶,是婚后送给婆婆、小姑、妯娌的最佳礼物。  
岫岩满族民间刺绣以缎织物、纱、粗布为主,如绣花衣、绣花袄、绣花鞋等。此外,民间日常生活中的荷包、烟口袋、桌围子、腰搭子、枕头顶等物品也都要刺绣一些精巧的图案。因而构成了岫岩满族民间刺绣的共同作风。岫岩的满族民间刺绣绣法较多,有扎绣、缎绣、割绣、补绣、包绣、编绣等。岫岩的满族民间刺绣题材上,大都打下了深深的时期印记,或触景生情,或借物言志;手法上不拘一格,或粗暴豪迈或细腻质朴;针法上行云流水,针行龙蛇,套针、抢针、乱针、长针各显其能,锁针、花针、扎针、纳针分离并举,具有一定的中央特征。  
岫岩地域的满族民间刺绣吸收了中原苏绣、蜀绣、汀绣、广绣几大名绣之长。以纱或缎织物为主,家织布、青、白布次之。刺绣题材把戏繁多,或照应对仗,保证立意的完好,或左绣青龙,右绣白虎,或用割绣法使左右的完整一样。外型、构图十分考究,持续了中国传统的“层层剥皮,疏密相间,疏能跑马,密不透风”的民间构图规律,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展示了满族先民古朴的民风风俗和八旗女人们的聪慧。  
四、岫岩民间剪纸  
岫岩满族自治县地处辽东半岛北,东接凤城、东港,西临海城、盖州、营口,南连庄河,北与辽阳交界。岫岩剪纸是富有艺术魅力的民间文化遗产之一。岫岩剪纸是岫岩满族民众在长期的社会消费理论中,逐步构成积聚的民间文化艺术。它在岫岩南部广为传播。  
一、岫岩剪纸的历史渊源  
剪纸在岫岩有着长久的历史,真正构成岫岩民间剪纸的年代是在明末清初,乾隆年间最为盛行,它的创作主体是满族农家妇女,。散布区域较广,每个村镇以至每个家庭都有剪纸作者存在。长期以来,岫岩剪纸与满族民俗严密相连,无论在婚丧嫁娶、时序季节、宗教礼仪等活动中,处处都闪烁着岫岩民间剪纸的亮点。  
二、岫岩剪纸的根本内容  
岫岩民间剪纸艺术是以满族为主要特征的民间艺术,迄今已近4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它的存在与开展与人们的民俗活动严密相连。每当人们婚嫁迎娶都要剪上带有龙凤、鸳鸯图案的大双喜字贴在门旁、窗上和迎娶车上,并剪上“并蒂莲花”、“百年好合”等有不祥寓意的剪纸,以示喜庆。每逢春节,家家都剪刻各色“挂笺”,挂笺或称挂旗、挂钱,长约40厘米、宽5厘米不等,中间镂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或室内大厅等处,五彩缤纷,显出得意洋洋的氛围。《莲年有余》、《岁岁安全》等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剪纸与鸟兽花卉、古今人物等内容的窗花也会贴在各家各户的窗户上,给人们以火爆欢乐的感受。端午节一到,人们就用红纸剪些葫芦挂在门上,蜈蚣等意味着避瘟物贴在围墙上。素日谁家要是有了丧事,必然用白纸剪季节、宗教礼仪等民俗活动处处都闪烁着民间剪纸的影子。  
另一方面,剪纸与人们大众的日常生活十分贴近。鞋底、鞋面及服饰刺绣的把戏、炕围花、墙花、拜佛用的纸人纸马、辟邪用的图案如狮、虎、鸡、牛、门神等,能够说人们的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这些土生土长的剪纸艺术,这即是剪纸艺术生生不息的缘由。民间剪纸作为装点生活的饰物,完成了人们向审美境地的超越。  
岫岩民间剪纸在外型技艺方面,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几代以至几十代人积聚起来的“底样”为根据。在表现主题方面,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如福、寿、娃娃、鱼等以及对称、0等老辈传下来的其它“规矩”,在岫岩剪纸中亦处处闪现。渔猎时与人们生活关系亲密的飞禽走兽,如虎、鹿、熊、豹、马、野猪,以及柞蚕等岫岩当地的特产,自然也成了岫岩剪纸经久不衰的主题,构成了共同的表现内容和艺术作风。  
上世纪80-90年代,岫岩剪纸活动很活泼,剪纸大赛、剪纸展览及创作班、研讨班经常搞,岫岩剪纸作品每年都创作数千幅好作品,岫岩剪纸艺人的作品也数次参与全国、省、市多级剪纸展,近千幅作品取得各级展览的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近百幅作品被民间博物馆珍藏。  
三、相关用具、制品及作品等  
1、剪刀。剪刀是民间传统剪纸的主要工具,没有特别的制造,只是普通家庭所用的裁剪衣服的工具。  
2、刻刀。刻刀是剪纸作者本人制造,多用于挂旗和勾勒出图案后制造剪纸作品的工具。  
3、纸张。纸张是剪纸的主要资料,各种颜色的纸张都能够,岫岩剪纸多用于红纸。  
4、作品。岫岩剪纸作品很多,体裁也比拟广,主要作品有:  
《千蝶图》,由一千只外形各异的蝴蝶组成。  
《水浒人物图》,由水浒一百单八将组成,作品长10米。  
满族作品:《八旗颂》、《坐福》等  
四、传承谱系  
岫岩的剪纸活动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就算满族进驻岫岩也有四百多年了,参照有记载的民间剪纸艺人状况,我们总结了一下大约有5代传承关系。  
第一代代表人物张玉英、耿庆鳌、孔兆娟。  
第二代代表人物冠玉春、关宝国、赵秀芝、侯永勤、关淑清、刘吉英。  
第三代代表人物高星明、吴文芳、曲成泽、尹淑兰、田岐生、陈光泽、任作福。  
第四代代表人物有王可满、李余、王淑珍、齐玉梅、关玉东。  
第五代代表人物有王佳、王新立、田英、邹大伟。  
现主要传承人有:  
刘吉英,女,1939年4月生,岫岩新甸镇石板村人,是岫岩远近出名的剪纸艺术家,她创作的“千蝶图”、“百蝶图”已走出国门,省电视台,凤凰电视台都摄录了刘吉英的剪纸绝活,与台湾电视台交流播放。刘吉英的剪纸作品也屡次获国展、省展一等奖。  
任作福,男,1959年生于岫岩新甸镇石板村,系刘吉英的儿子,他自幼跟母亲刘吉英学剪纸,现逐步构成了本人的艺术作风,他的作品,人物求神似,在手法上采取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分离的手法,画面饱满,工巧纤巧。  
王可满,男,1969年生,石灰窑乡人,80年代开端留恋剪纸,业余时间他简直都花在了剪纸上了,近些年他创作的剪纸作品取得屡次大奖,特别是十米长的“水浒全图”在辽宁省“中光大杯”剪纸展览中一举夺得金奖  
李余,女,1968年生于岫岩镇,读小学时她就喜欢剪纸,初中时就剪得有模有样了,她创作的《九龙图》取得辽宁省剪纸大展银牌奖,在县剪纸展中屡次获一等奖。  
五、岫岩剪纸根本特征  
岫岩剪纸经过400多年的历史演化和我们的总结,其特征有5项:  
1、岫岩剪纸构图多为对称、园、四面、八面等折叠剪刻。  
2、岫岩剪纸外型粗暴、朴拙、单纯。  
3、岫岩剪纸的主题多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底样”为根据。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如福、寿、鱼及各种飞禽走兽、人物、山水等。  
4、岫岩剪纸较之关内剪纸,特别是山东等地的剪纸,总体上觉得古朴、粗暴,手法上不拘方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六、岫岩剪纸的主要价值  
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局部,在研讨民间美术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因而,具有较高的价值。  
1、学术价值: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方式,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艺术,它阅历了迂回的演化过程,构成了满汉交融的特征,抢救、维护、剪纸对研讨民间美术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适用价值:剪纸是人们生活处处都离不开的民间美术,抢救、维护剪纸艺术,将使这一古老艺术逾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肉体文化建立起着积极推进作用。  
七、已无知取的维护措施  
1、2004年初,县文体局下文件举行全县剪纸大展,并对岫岩剪纸的发掘、抢救、维护工作做了布置和布置。  
2、2004年中旬,举行了全县剪纸大展,100余幅作品入选。  
3、岫岩县文化馆和庄河市文化馆结合举行了“岫岩、庄河剪纸联展”。  
4、2004年底出版了《岫岩满族剪纸艺术作品集》,200余幅剪纸作品入选。  
八、岫岩拟采取的措施  
发掘、抢救、维护民间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岫岩文化行政及业务部门力争5年完成发掘、抢救、维护民间剪纸工作的详细目的。  
1、树立发掘、抢救、维护岫岩民间剪纸组织机构,实行义务分工,分片包干,搜集传统民间剪纸。  
2、普查、搜集、整理剪纸艺术遗产,主创人员状况、简介及影像材料,树立民间剪纸遗产材料库。  
3、编辑出版《岫岩满族剪纸集》等学术著作,树立十二个乡级剪纸基地,培育新作者200余人,传承岫岩剪纸艺术。  
五、岫岩皮影  
岫岩皮影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散布在石灰窑乡、哈达碑镇、偏岭镇、黄花甸镇、汤沟乡、兴隆镇、前营乡等十几个乡镇及周边地域,是岫岩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岫岩皮影繁衍生息在岫岩,但在辽东、辽西、辽南地域有着激烈的影响,特别在辽南、辽东地域更受欢送,因此具有宽广的区域特征。  
岫岩皮影扮演构造阅历了“独影”、“溜口影”、“翻书影”三个阶段的演化。演唱构造从随意自在演唱到完好的弦挂、音乐,固定的板式的演唱方式。岫岩皮影分为文场、武场、影箱、影窗四个局部。岫岩皮影史料广、剧目多、卷头大,演唱起来为所欲为,岫岩皮影演唱作风共同,音乐深沉古朴,把生、旦、净、末、丑行当分为大(老生、花脸、丑)、小(旦角、小生)两个做工,唱小的全部是男性,保存了岫岩皮影男唱小嗓的原生态的演唱,具有常唱常新的质朴的艺术特征。  
皮影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经过与满族文化的不时交融、演化,在岫岩境内逐步构成了南、北、中3派,分别以哨子河的赵连信、韭菜沟的方延栋、石灰窑子的赵德怀为班头,作风各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全县有19箱60多部影目,传统影目有《四平山》、《五凤山》、《西游记》、《万宝阵》、《凌花镜》、《破洪州》等。1950年后呈现新编历史故事《黄巢》,并创作现代影目《从军荣耀》、《识字好》、《送公粮》、《刘胡兰》、《中朝两国》等20余部。1953年和1955年,县内皮影艺人参与全省影戏会演,先后获优秀扮演奖。1979年黄花甸乡和偏岭乡艺人于高伟、汪福文,将原23.3公分高的小影人,改制为40公分高的大影人,雕琢美观大方,颜色清爽,使皮影艺术的发掘整理和创作改造又产生了一次打破。1984年全县有皮影10余箱,从影艺人60余名。  
岫岩皮影开展  
岫岩皮影由于融入了大量大众喜欢的满族单鼓、东北大鼓、二人转、东北秧歌、莽式舞等曲调,构成了具有激烈满族特征的满族皮影专调与影词。  
特征  
岫岩大众喜欢看紧锣、紧板、直爽、不粘套的满族皮影,因而岫岩皮影专调粗放、豪爽、能将人们内心世界里的感情充沛喧泄出来,深受观众的喜欢。影挂(即皮影戏的前奏和过门,是唱词中的衔接音乐)分长挂、短挂,影挂的变化依据伴奏者的程度,依照唱腔落音即兴发挥。岫岩皮影的乐器配置也与其他皮影不同,除配有四胡外,还配有板胡、二胡、京胡、三弦、坠琴、扬琴等,演唱起来气势淳厚,漂亮动听。一些老年满族影迷习气于远离影窗,专听唱奏神韵。  
岫岩皮影影词也独具特征。满族有本人的言语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固然如今满族民众已不用满语,但在满族聚居地域仍较普遍地通用很多满语词汇。满族皮影之所以深受满族民众的欢送喜欢,主要是在皮影演唱中普遍运用了满族民间用语和中央方言、土语,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特征。  
近年来,岫岩皮影屡次参赛获奖,曾两次取得辽宁省皮影会演一等奖,并走出国门,参与美国伊利诺斯州皮影影人展出,深受好评。岫岩皮影著名艺人石灰窑子乡孙崇林、黄花甸乡吕正业等仍活泼在扮演舞台上,为丰厚满乡民众的文化生活不时做奉献。  
六、醉心民俗采风的岫岩农民  
岫岩满族自治县有位民间文学作者名叫崔勇。20多年来,他应用业余时间,走遍岫岩的山庄村落,全身心努力于岫岩满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搜集、发掘和整理工作。迄今为止,他曾经出版了五六本有关满族民间文学的书稿;往常,他依然走千家、进万户,脚步不停,笔耕不辍,搜集、发掘并整理出大量的满族民歌民谣,手头还存有六七十万字尚未发表的手稿。崔勇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可是,他的生活并不宽裕。他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作为自在摄影人,他凭着高超的摄影技术,哪个单位需求,就为其效一把力,以此来养活家小;虽然如此,对满族民间文学的酷爱仍初衷不改。  
日前,记者叩开了位于岫岩站前的崔勇的家门。崔勇的书房兼卧室洁净整洁但又显得有些拥堵:靠窗的南面有张双人床,西边的写字桌上方靠墙钉了四格的书架;狭小的北墙是一个不到两米的书柜;而东面墙的空中上堆放着20个纸盒箱子,里面装的全是崔勇的书稿。记者觉得他并不是一个健谈的人,但是,一提到满族的民歌、民谣,崔勇的话语明显多了起来。他饱含感情地讲述着他曾与丹东一位教授协作发表在丹东日报上的关于家乡的传说———  
牧牛河的传说  
在岫岩满族自治县传播着这样一则传说:有个满族的孤儿,天天给财主家放牛。一朝一夕,他与河边的一头神牛成了好朋友。有一天,财主家的一头牛被狼吃了,财主便百般殴打孩子。孩子不堪忍耐折磨找到神牛,向神牛倾吐了本人的遭遇,于是,神牛让孩子坐到本人的肩上,神牛连声咆哮,河水也随之暴跌,很快吞没了财主的庄稼。河床中呈现了一块巨石,状若一头背上驮着孩子的牛。这就是有关岫岩满族自治县内牧牛河的传说,而牧牛河一带就是今天的牧牛乡。  
摇车里的歌谣  
牧牛乡多为满族人,这个勤劳仁慈、英勇悲观的民族,世世代代在牧牛乡勤劳劳作,也创作了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和民歌、民谣……  
劳动发明了人类,劳动也发明了大众文化,同时,在漫长的劳动生活理论中,牧牛乡,这块充溢着浓重满族文化的沃土也哺育了一批农民民间文学作家,崔勇便是其中之一。  
上个世纪的1958年,一个男婴在牧牛乡的普通农民家中出生了。和其他的小孩子一样,还在摇车之中,小崔勇每天就听着妈妈哼唱的歌谣———  
“小宝宝,小宝宝,  
快快睡大觉。  
风不吹,云不飘,  
蓝蓝的天空静悄然。”  
……  
“花摇车,摇啊摇,  
红布条,悠飘飘。  
左边挂了箭,右边挂腰刀,  
宝宝撒了个婆婆觉(娇)。  
悠啊悠,悠宝宝,  
摇啊摇,长大了。  
赶上龙虎年,进京去赶考,  
一举中了那个骁骑校。”  
(注:骁骑校是清代六品武官的称谓。)  
……  
许多的满族人都会说书、讲古、演唱民歌、歌谣。随同着摇车的悄悄摇动,在祖母和母亲等人的歌谣中,崔勇慢慢长大。或许是从小潜移默化的影响,崔勇对民歌民谣有着特殊的兴味和喜好。十里八村,不管哪里有演出,崔勇都会跑去看;左邻右舍,不管哪家有人哼唱民歌民谣,崔勇都要赶去听……  
固然,崔勇对满族民歌民谣有着浓重的兴味,但是兴味归兴味,随着年龄的增长,崔勇在心中为本人勾勒出一幅更为威武的形象———当一名解放军战士。是啊,哪个青年没有一个美妙的幻想;哪一个血性男儿不愿当兵,成就一番雄心勃勃的凌云壮志。更何况崔勇的父亲当年曾参与过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战役,是扛过枪、跨过江的老战士,他在儿子的生长中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976年,崔勇从牧牛中学毕业了,合理他趾高气扬地跟在准备应征入伍的队伍中跑步时,被有关人员叫了出来。此时,当村干部的父亲曾经成了走资派,崔勇当兵的幻想自然成了泡影,这是别人生中阅历的第一次严重打击,崔勇由此走向田野地头,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不管是扶犁、播种还是除草,在干庄稼活方面,崔勇可是个好“把式”,地里的活样样做得杂乱无章。一旦闲下来,那些早已浸透到他骨髓里的满族文化又在他的血液里开端滋生、收缩,让他欲罢不能了。为了搜集到更多的让他梦牵魂绕的民歌民谣,从1981年起,崔勇开端应用业余时间,在牧牛乡的各个山沟、村落以及汤沟、前营子等乡以至更远的中央找寻上了年岁老人或能歌擅讲的人们。即便在他担当牧牛乡德合村主任和村书记的时分,也没有放弃对满族民间文学的喜好和追求……  
付出才有报答  
今天我们关于满族大众文化的讨论,对满族来源、风俗、自然科学和宗教信仰等都将有很大的协助。正如崔勇在其论文中所述:“满族大众文化的产生,提醒满族祖先蒙昧期的原始认识和认识自然力,是他们的一种认识形态反映。”今天的崔勇正是自发盲目自愿地从事着这项对后世来说意义深远广阔的工作。  
1980年,岫岩文化馆出版了一本民间文学刊物,崔勇的民间故事《长白仙女》没有被选用。由此,他感到了本人在文化涵养上的缺乏。  
当艰难像一面石头阻止了本人的脚步,有的人选择的是后退;有的人选择了迂回;还有那些顽强的不向命运低头的人则选择了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崔勇就属于这最后一类人。  
文化功底不深,崔勇首先购置了大量有关图书,一有时间便精心阅读。他指着书架和书柜里的书通知记者:这1000多册书都是那个时分买来的。他还参与了县文化馆举行的民间文学培训班的学习,一听到有新的民歌民谣,就立即记载整理下来。20年来,崔勇走了几路,磨破了几双鞋子,付出几艰苦,连他本人都说不分明。  
碰到能说会唱的人,崔勇就紧紧粘着缠着人家不放,非让人给他来一段或唱一曲不可。可是,乡村自打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义务制后,人们都忙着自家地里的活计,哪有闲功夫搭理他呢。  
崔勇自有方法,仗着本人膀大腰圆,有一把力气,免费替人打工。1986年冬天,崔勇找到王某,请他说上几段,老王不以为然地说:咱家的柴禾还没打呢,我哪有功夫陪你聊闲磕儿啊!崔勇立即说道:这样吧,我给你打一天柴禾,你给我说几个歌谣,你看怎样样?崔勇没有食言,第二天上山干了一天,砍了五六十捆柴禾,送到老王家里。当然,他也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还有一次,听说韭菜乡的金大爷会唱歌,当崔勇赶到金大爷家时,金大爷正在田间犁地呢。崔勇让老人在前面领牛,他在后面扶犁,一边干活,一边请大爷唱歌,休息的时分赶紧用笔记载下来。像这样“柴禾换歌谣”、“扶犁集民歌”的例子真实是太多了,几乎不胜枚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天,干了一天农活累得腰酸腿疼的崔勇,听说几公里外有个姓朱的村民会唱民歌,顾不得劳累,连夜骑自行车赶去。他半夜三更骑行在坎坷不平的山道上,途中还要过一条河,崔勇说他至今都分明地记得:那晚走在吊桥上一步三摇,心中好像悬挂了15个水桶似的七上八下。但他那天晚上搜集到了四首歌谣,还是很值得的!崔勇顽强而又执着的性格由此可见。  
每当更深人静的时分,家人都进入了梦乡,崔勇便开端了整理工作。他将搜集到的这些最原始的民间文化———民歌民谣、故事传说等分类整理,同时,遇到一些较为生僻的满族方言、俚语什么的还要加上注解,当他完毕了工作的时分,常常到了下半夜。  
为了使满族民间文化遗产不致于流失,为了满族民间文化得到良好的恢复和开展,崔勇四处奔波,他也不分明本人终究走了几里路,跨过几座桥,只要骄阳、清风和繁星可以为他作证。  
在崔勇所搜集的民歌民谣中,有表现满族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的民歌,如《做旗袍》———  
青蓝布、绿丝条,  
我给阿哥做旗袍。  
右圆领,左捻襟,  
黄布镶边一色新。  
……  
有反映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如《农民四季歌》———  
春季里,春风吹,  
花开草长蝴蝶飞。  
林中小鸟叫,  
树叶正放肥。  
夏季里,农事忙,  
除草铲趟又插秧。  
早起勤耕作,  
回来带月光。  
秋季里,到上场,  
谷像金子粒粒黄。  
身上虽劳作,  
心里多欢乐。  
冬季里,雪初晴,  
新做棉衣青又青。  
一年农事了,  
饱暖笑盈盈。  
正月十五,满族全家男女老少到冰冻的河面上,一边在冰上滚,一边高声朗读具有浓郁满族风情的《轱辘冰》  
轱辘轱辘冰,  
全身不中风,  
察玛干瞪眼,  
气死老帮兵。  
(注:察玛:满族语:巫师;帮兵:满族语:二大神儿)  
……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0余年的勤劳耕耘,崔勇终于开端收获了:《满族歌谣集》于1985年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分卷)中收进了他的局部作品;《民间故事传说》和《歌谣谚语》等都相继面世。崔勇因而也小有名气。  
上海女士来信  
2002年冬天,崔勇收到了来自上海的一封信,可他并不认识上海人啊。原来,年过五旬的满族女作者白玉芳也就是小说《秋霄落雁女儿情》的作者,当她从网上理解了崔勇的状况之后,便经过岫岩县文化馆的原馆长赵朝勋与崔勇获得了联络。她在来信中写道:“我正在写第二本有关满族先民的长篇小说,您能提供一些打猎、采参的歌谣吗?想为先民做点真实的?率俏颐堑墓餐脑浮?  
接到上海女士白玉芳的来信,崔勇立即将平常搜集到的素材邮寄过去,满足了白女士的心愿。  
1990年,一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读研讨生吴女士要写有关满族风情方面的论文时,主动与崔勇联络,崔勇也为素昧平生的吴女士提供了一些相关的资料。  
崔勇的“孩子”  
崔勇有两个孩子,一个是他的女儿,正在读初中;另一个就是他的作品。20多年来,崔勇倾其全部精神、心血和物力,努力于岫岩满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搜集、发掘和整理工作。唯因如此,他的这个孩子才愈发显得生动心爱。  
10多万字的《民间情歌集》反映了满族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20多万字的《满族民间歌谣》、在14万字的《中华本草传奇》中,崔勇不只引见了中草药的故事、来历和药理,最后还有附方;有20多万字的《药山寻幽》;有10余万字的《岫玉魂》;还有174篇谜语故事……这些是满族的先进文化遗产与后世开展的民间艺术的结晶,但是,由于资金的缘由,崔勇发掘、搜集并整理出的这些满族文化难以面世,崔勇多么盼望有识之士或有关部门能伸出援手、共同来完成这项有意义的工作。  
自在摄影撰稿人  
假如说以前的崔勇是出于兴味和喜好,碰到了新颖事便向市、县等报投稿,那么,现往常,摄影与撰稿则成了他生活的来源之一。崔勇通知记者,他均匀每年会用掉50个胶卷,在搜集发掘的走访调查中,遇到他以为有价值的东西,立即按下快门;听到有人哼唱,赶紧掏出小本和笔……遇到新颖事儿,及时写成通讯报道。他撰写的稿件曾在丹东日报、丹东电台刊播。往常他的摄影作品经常见诸一些专业报刊杂志。20多年来,崔勇走访了上千人次,其中不少人曾经作古;他拍摄的一些满族民风民情,有的曾经成为“绝版”。  
虽然自在撰稿摄影人的月收入得不到保证,但是,崔勇依然一如既往、乐此不疲。  
崔勇在泛黄了的笔记本的扉页上写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在用屈原探究谬误、追求光明、理论理想的进取肉体和坚持到底的毅力来勉励本人。  
崔勇的头衔很多:辽宁省文艺家协会会员;丹东市民间文学研讨会会员;鞍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鞍山摄影家协会会员……但是,最让他钟情的依然是“农民”二字。采访完毕的时分,崔勇语调平和地说:到任何时分我都不会遗忘:本人是一个农民。  
人杰地灵,正是满族这块钟灵毓秀、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沃土和牧牛河滚滚不息的浪花哺育了崔勇这位质朴无华而又废寝忘食的民间文学作者。  
七、辽宁岫岩满洲完颜汪氏的来源  
岫岩县志《汪氏族谱》的原序中说:“……兹与族兄七成额等秉笔修谱,以为君子务本,张骞寻源之一助焉。尝闻先代老父云:汪氏系大金之苗裔,原在盛京北铁岭范河南居焉,因国朝太祖扎营于范河南岸,夜间营帐失火,汪氏偕族努力救止,而太祖因用为军校。后世祖进京,汪氏一族遂而进京。生于斯、善于斯,竟聚族于斯,遂为京师人焉。至康熙廿六年(1687),拨为驻防兵。是时,三世祖“三各”“四各”“五各”奉母刘氏、偕嫂李氏、并侄常保六名,又自京来奉天岫岩城南蓝旗营,住多年,后移居城东南陡沟子,住多年,后移居孤家子。蹙蹙縻骋,无有底所。后移居哨子河西蓝旗屯处,世世子孙,遂永住此焉……又云,宗谱推始祖为吾蓝泰唉……慎宗追远,殆更有祖唉,然年代长远,湮不可考唉……由今追昔,自大金迄明末垂500余年,所历累朝,养精蓄锐、沐浴安定,传播至今,可谓故家也……”落款是:“嘉庆七年,正月初十日”。清太祖营帐起火,汪氏族人参与救火,因功被封为军校,从此入旗跟随太祖努尔哈赤东征西讨战,随顺治皇帝进了北京城,身经百战最终树立了统一中国的大清帝国。康熙廿六年时,三各等六人离京来到岫岩驻防,经过几年的迁居最终定居哨子河乡西蓝旗屯,奉京始祖“吾蓝泰”为一世祖。  
辽宁岫岩满洲完颜汪氏的来源辽宁岫岩满洲完颜汪氏的来源  
为家谱所记叙“盛京北铁岭凡河南”在《明代开原沙场防御图》中的位置,该图图标信息显现应是太祖吞灭哈达部之后。  
为《明代辽东边墙全图》能诠释出《开原沙场防御图》在其中的位置,然后比照如今的地图,能判别出1610年(太祖进攻铁岭屯兵明边墙之外范河南的时间,正是家谱中记叙的“太祖扎营范河南,营帐夜间失火……”的描绘)之前的乌蓝泰及其族兄依山建寨的集聚地,该地域应该是原海西女真哈达部的属地。  
原谱书在沿用近300年后,于康德9年,重新修订了一次。在康德9年正月15日记载的这次重刊谱书序中说:“溯我汪氏之来满州迄今将300年,已传及14世。原系白山之遗脉,金国之后嗣,世居京师,供职清庭。于康熙26年拨驻防兵来居岫岩,户落哨水之西蓝旗堡焉,墓葬洋河之北西甸山焉,此我汪氏之所由来也。及嘉庆七年,六世祖永升额念及宗族日繁,散居各处,日远年深,恐长幼颠倒,视亲族若路人,故纛编族谱,以记终始……”右下角落款:“七秩十世大营子逢荣谨咏……”  
这段记载通知我们:  
1、汪氏一族来满州将近300年之久,已传14世人。自康熙26年起,落户岫岩,到逢荣时,是第十世人。  
2、祖先居于长白山一带,乃金国后嗣,世居京师,供职清庭。既是说,300年来,汪氏一族不断是在清庭当职,并寓居在京师。东北地域俗称白山黑水。金史上说,籍契丹者,号熟女真;在北者,名生女真,有地黑龙江、长白山,所谓白山、黑水是也。既汪氏一族是地道白山之遗脉。  
3、来岫岩后,汪氏的祖坟墓葬地是在哨子河以西与洋河环绕的蓝旗堡南面的西甸山上。  
另外,在康德9年夏历七月初一日,第十二世族人汪世业,在续编族谱自序中说:“原夫汪氏者,姓本完颜,源出金国,推求遗脉,远在白山。只闻居岫以前,来自北京,住京以先,去从铁岭。清太祖朝,曾为军校,顺治定鼎,随龙入关。康熙26年,京兵拨防,只祖孙母子六人来至岫岩,入镶蓝旗哈什哈佐领下当差……”汪世业是大营子人。大营子系地名,既如今的岫岩县大营子镇,清朝时是一座重要的守卫兵营。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晓得:  
1、汪姓的满族老姓是完颜氏,与金主完颜阿骨打同宗。元人陶宗仪的《辍耕录》中说,完颜氏,汉化后为汪姓、王姓。  
2、汪氏一族确切的进京时间为清顺治(1644年)随龙入关,那就是应该是从沈阳(盛京)动身的。  
3、在康熙廿六年(1687)三各奉旨携母(刘氏)、嫂(李氏)、弟(四各、五各)、侄(常保)共六人作为驻防兵来岫岩的,入满洲镶蓝旗,在佐领哈什哈帐下当差。由于头两年,中俄之间在东北发作了著名的雅克萨之战,康熙皇帝觉得东北防务空虚,调京兵八旗回防东北。  
陪由本姓完颜一句,可推断出汪氏一族居铁岭范河南之前、最初的住地应是在“按出虎水”,既今天的松花江主流——阿什河(阿勒楚喀河)流域的“完颜故地”。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打败契丹后,在今天的哈尔滨南面的阿城(阿勒楚喀)树立了都城,完颜一族,遂居于此,南进北逐。按日本学者鸟龙藏先生的考证,1115年阿骨翻开始建都开原(即如今的铁岭市开原县老城镇),23年之后迁上京会宁府。  
称名不称姓,族谱显现汉化过程,在这本汪氏宗族谱书中,固然提到汪氏一族本姓完颜,可人物的最初称谓却只要满语名,并不称姓。如永升额、色楞额、福在、巴哈布、苏力通阿……等等,这与满族风俗称名不称姓有关。另外,族谱中还有众多的数字名。如雅力泰支观音保系中,福住的两个儿子称谓分别是:六十七、八十三。德住系中,九尔的四个儿子分别称谓:七十六、七十八、七十九、八十……这也与满族风俗有关——指数为名。直到第八世时,才有排字呈现,如“舒、毓、逢、盛、世、振、作……”但这时还没有完整按汉化次第排列名姓。而是呈现了满汉称号并存的场面。如七世德令阿的儿子哲锦、哈钦,他们的汉文名字分别叫舒琴、舒玉。孙辈人的满语称号分别是:苏力通阿、康福、付令阿,这三个人是第九世人,他们的汉语名则按排字呈现。如康福的汉语称号是毓发,他弟弟康喜的汉语称号是毓财。直到第十世,才开端完整按汉俗称号和排字呈现。如付令阿的儿子名叫逢财,苏力通阿的儿子叫逢有……  
就是说在1943年左右或者说东北解放前后,东北满洲渐渐汉化。期间阅历新中国成立、文化大反动……直到1985年1月成立岫岩满族自治县。然,好多满洲民俗已丢失矣……其实丢失的不只仅是民俗了。  
八、岫岩满族自治县过年风俗自述  
我是在鞍山市出生的,爸爸的老家是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雅河乡胡堡的。  
由于奶奶逝世了,我们只在每年的大年初二的时分,和爷爷回老家给各家亲属拜年。固然我没有在老家过过年,但爸爸每到过年的时分都会跟我讲他小时分老家那里是怎样过年的。老家那里在腊月二十三就开端过年了,这一天被称为“小年”。爸爸说小年那天,家家都要喝雪鱼汤,一方面意味着年年有余,另一方面也是犒劳犒劳本人从春到夏种田的繁忙。家家户户还会买一种糖吃,不用我说你一定能猜到,那就是灶糖——黏黏的,甜甜的,我也十分喜欢吃,我想灶王爷的嘴肯定被粘住了,他再也不会向老天爷报告了。到了大年三十更繁华,早晨早早起床贴对联,家家户户的门上、仓房上都变得红红绿绿的,就连猪圈、鸡架、玉米囤上都有,什么“肥猪满圈”、“金鸡满架”“粮食满仓”呀都贴上了。嘿嘿,就连爷爷家里的那辆马车也会被贴上“出入安全”。爸爸说,对我来说最最新奇的要属春节供家谱这件事了。老家里有一张大大的家谱,上面写满了祖先的名字。每年贴完对联后,大人们就要将家谱请出来,挂在一进大门的屋里,这样便当家族里的人们给祖先拜年。还要摆上供桌,上面摆好用生菜、香菜,还有胡萝卜等制成的小山。爸爸说有些人家还要摆上猪头、鸡、鸭、鱼,我们家的传统是摆素供。哈哈,确实是没有一点荤腥的,爸爸说就连盛素供的盘子奶奶都要事前刷洗很多遍呢,那一天奶奶是最繁忙的人。  
听爸爸说的太有意义了,真想回到爸爸小的时分,过个不一样的春节。  
九、岫岩满族自治县结婚风俗  
岫岩的满族人家儿女长大成人后,议婚由双方父母先去对方家窥看,叫做看门,正式婚礼活动举行三天,头一天称柜箱日也叫过柜箱,  
第二天为婚礼正日,双方迎送亲车午夜相向动身,新娘由胞兄或族兄同车护送。第三天,新郎新娘早起,偕拜先祖后,双手捧镶好枕头在顶的长方形枕头,依次拜见族中长者,俗称认大小,以使长幼有序。婚后七日回娘家,俗称回门,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俗称住对月,  
在满族人婚礼中,还有很多反映满族人心理愿望的行为,抱宝瓶喻为得到富贵,抱栗子木喻为早生贵子,坐福取不受平稳之意,小姑小叔打新娘几拳再下地,取今后相处不恼怒之意,看日头红取日子过得红火之意,  
随着时期变化满族婚俗逐步由繁至简,男女自在恋爱,不要彩礼已成风气,但在现代的满族婚礼中仍能表现很多满族特征。  
十、岫岩满族自治县特产  
1、岫岩玉雕  
玉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岫岩被称为“玉乡”,岫岩玉以其质地细腻纯洁、储量多而出名中外。岫岩玉雕消费始于道光初年,岫岩玉雕以小件制品为主,如笔筒、镇纸、茶具、酒具、鼻烟壶、首饰等,销路多是各地玉器商。清光绪二十六年,当时县城南门里有玉器作坊,“列肆而居,日夜揣摩”,时称“玉器街”。清末,县内杨朝工、杨朝华、徐魁元等人分别在大连、营口、安东等地开设商号,特地经销岫岩玉器,除内销外,还销昔日本及东南亚国度和地域。岫岩玉雕经过历代艺人的努力,不时新陈代谢,逐渐构成了独具中央特征的艺术作风,产品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度和地域,并在国内屡次获奖,岫岩已成为全国玉雕工艺品主要消费基地之一。  
岫岩玉雕工艺品主要有素活、人物、花鸟、兽四大类。主要珍品有:《鹿鹤迎春》,县玉器厂工艺师孙国财设计,陈元清雕琢,获1976年全国工艺质量量评选优质奖;《哪吒闹海》,县玉器厂雕工李忠谦设计并雕琢,1980年被评为辽宁省玉雕工艺一等奖;《蝈蝈篓》是一件正色巧精品,由县玉器厂工艺师李洪才设计,王雪文雕琢,1978年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展出,并被选送到法国展出。《岫玉塔薰??华夏灵光》,县玉器厂工艺师贺德胜、史延海设计,史延海、白石、姜凤杰、李伏敏、李恩普,吴运兰等制造,1985年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并被评为国度珍品。此外,还有许多佳品。80年代,在岫岩县城建成了玉器城,参观选购者纷至沓来。  
2、岫岩滑子蘑  
滑菇(Pholiotanameko)又名光帽磷伞,滑子蘑,珍珠菇。属真菌门、层菌纲、伞菌目、球盖菇科、环锈伞属。其营养丰厚,味美可口,滑菇因菌盖外表有粘液而得名,这种粘液对肿瘤有抑止作用。在东北三省已得到大面积推行,是一种很有开展出路的食用菌。  
今年岫岩滑子蘑产量到达3000万盘,占全国总产量的55%,占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出口量已占全国的70%。  
作为全国滑菇第一县,岫岩在滑子蘑的加工和销售上下了很鼎力气。往常,鞍山东达食品有限公司、永安集团万吨滑子蘑消费线,“深山秀”滑子蘑罐头以及全县各乡镇的20多个滑子蘑加工厂家都在对滑子蘑停止深加工,滑子蘑产品除了销售到全国各地外,还远销到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度  
地域范围  
岫岩滑子蘑产于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简称岫岩县)境内的24个乡镇。岫岩县地处辽东半岛北部腹地,东及东南与凤城、东港两市毗邻,西与大石桥、盖州两市为邻,南与庄河市相接,北及西北与辽阳县、海城市交界。天文坐标为东经122°52′-123°41′,北纬40°00′-40°49′。北部山区均匀海拔500m左右,南部丘陵均匀海拔200m左右。县境纵向间隔91.8km,横向间隔75.5km,全县总面积4507km2,总消费面积2万公顷,年总产量1.95万吨。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要素  
(1)土壤地貌状况:岫岩县土壤分为棕壤土、草甸土、水稻土、沼泽土4类,并以棕壤土为主。土壤pH值在4.26-8.2之间。土壤肥力情况良好,富含有机质和全氮、有效磷、有效钾。岫岩县地质构造处在天山-阴山复杂结构带的东端和新华夏系结构第二隆起带的中段交接复合部位,又称“岫岩地台”。全县地势北高南低,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间有小块冲积平原和盆地,构成“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  
(2)水文状况:岫岩县境内共有大小河流500多条,聚集成大洋河、哨子河两大干流,构成大洋河水系。另外还有小洋河、大沙河两条外流河流。境内河流总长882km,流域总面积4466km2。岫岩县水资源丰厚,总贮量约  
23.23亿立方米,水质明澈、纯洁,是理想的工农业消费和生活用水。  
(3)气候状况:岫岩县四季清楚,属北温带潮湿地域季习尚候。春季三寒四温,多干旱少涝,大风日多,光照较好;夏季湿热多雨,雨热同期,多偏南风;秋季两温五寒,阴晴多变;冬季干冷少雪,盛行西北风。年均匀气温8.0℃,全年无霜期136-152天。年均匀日照时数2355小时。全年降水86-106天,年均降水量818mm。  
(4)人文历史状况:岫岩县人工栽培滑子蘑已30多年。上世纪70年代从日本引进滑子蘑人工栽培技术,经过多年的研讨与开展,岫岩滑子蘑消费范围到达4000万盘(袋),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5%,出口量占全国的70%。1998年,岫岩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滑菇第一县”。2005年,岫岩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适合的气候、优越的消费环境条件,岫岩消费的滑子蘑不只滋味鲜美,脆嫩爽口,风味共同,而且营养丰厚,质量良好,省内外客商纷繁上门收买,产品经常供不应求。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端,客商们便把岫岩消费的滑子蘑统称为“岫岩滑子蘑”,岫岩滑子蘑菇形正、个头匀、口味佳、质量高,深受各地客商和消费者喜爱,不只在国内外大中城市畅销,还远销到日本、韩国、俄罗斯及西欧等国度和地域,岫岩县如今是辽宁省“食用菌出口基地县”。  
消费技术请求  
(1)产地选择:岫岩滑子蘑的消费必需是在岫岩县境内停止,栽培基质必需契合《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平安技术请求》(NY5099-2002)。①农户小范围种植可选在较枯燥的农田或空地上,请求离水源近而地势高,排水好,空气流通,既能坚持一定空中湿度,又极易通风排湿,四周远离工厂、畜禽栏舍、牧场、仓库、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以免遭到其它微生物或蝇虫损害。②菇棚设计要依据当地风向来肯定菇棚方向,通常以东西向为主。菇棚不易过高,空间高度2.0-2.5m,均匀摆放8层为宜。菇棚跨度为7-8m,长度不限,依据接种盘数而定。菇棚上盖做成拱型,上面盖草帘、玉米秸等遮阳,周围有栅栏,既要挡光又要通风。棚内顺风搭设菇架,周围要留70cm宽  
的作业道。菇架人行道宽1m,菇架宽1m,摆8层左右,层间距25cm,底层距空中60cm,上层距棚盖50cm-70cm为宜,菇棚建立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到达既能遮阳、保湿,又能透风、排湿效果。  
(2)种类选择:①种类选择:依据岫岩气候特性及市场需求状况,特别是近几年来夏季高温干热天气多,消费上应选用抗高温的高产优质种类。目前在岫岩表现较好的种类有:CT1、西羽、C3-1、森15等种类。特性是耐高温,菇体壮,不易开伞,产量高,出菇的适合温度为8-20℃。②菌种选择:选择菌丝构造密集,棉絮状,上下平均,手指按有弹性,菌柱断面呈橙黄色或白色,颜色分歧,捏碎成大块的优质菌种。  
(3)消费过程管理:岫岩滑子蘑消费过程必需严厉执行《无公害农产品滑菇栽培技术规程》(DB21/T0301-2006)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置:目前岫岩滑子蘑的加工办法主要有速冻、加工罐头、盐渍3种,其原料请求见下表:  
级别速冻品原料规范1加工罐头原料规范2盐渍品原料规范3  
L级1M级2A级3不开伞,柄长2.5cm以内,伞径1.8-2.5cm不开伞,柄长0.5cm以内,伞径1.8-2.5cm不开伞,柄长2cm以内,伞径1-2cm  
M级1S级2B级3不开伞,柄长2.5cm以内,伞径1.2-1.8cm不开伞,柄长0.5cm以内,伞径1.2-1.8cm不开伞,柄长3cm以内,伞径0.8-2.5cm  
S级1T级2不开伞,柄长2.5cm以内,伞径0.8-1.2cm不开伞,柄长0.5cm以内,伞径0.8-1.2cm  
(5)消费记载请求:岫岩滑子蘑消费的全过程,要树立田间消费档案,全面记载并妥善保管,以备查阅。  
产品典型质量特性特征和产质量量平安规则  
(1)外在感官特征:岫岩滑子蘑子实体多丛生,菌褶密集直生。菌盖半圆形,深褐色或淡黄色,外表润滑,有蛋清状粘液,菌盖直径2-2.5cm。菌柄粗短,长4-5cm,直径8-15mm。岫岩滑子蘑脆嫩爽口,风味共同。  
(2)内在质量指标:岫岩滑子蘑富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铁、钙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还含有抗癌物质核酸。干滑子蘑粗蛋白含量为35g/100g。  
(3)平安请求:岫岩滑子蘑执行《无公害食品食用菌》(NY5095-2006)规范。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则  
(1)分级:岫岩滑子蘑依据加工办法不同而分红L、M、S级,M、S、T级或A、B级。  
(2)包装:岫岩滑子蘑包装容器应按产品的大小规格设计,同一规格应大小分歧,结实、整洁、枯燥、无污染、无异味,内壁无尖突物,无虫蛀、腐朽、霉变等。纸箱应无受潮、离层现象,塑料箱应契合相应国度规范请求。  
(3)标识:标志运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运用农产品天文标志(岫岩滑子蘑称号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  
(4)贮藏:干品在避光、阴凉、枯燥、干净处储存,留意防霉、防虫。鲜品在1-10℃保管。  
(5)运输:运输时轻装轻卸,防止机械损伤。运输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物、无杂物、防日晒、防雨淋,不可暴露运输。鲜品最好在4-10℃条件下运输。  
3、岫岩玉  
岫玉是一种软玉,因主要产地在辽宁岫岩而得名,属蛇纹石,以其质地温润、晶莹、细腻、性坚、透明度好、颜色多样而著称于世,自古以来不断为人们所垂青和珍爱。  
它构成于镁质碳酸岩的蜕变大理石中,外观呈青绿色或黄绿色,半透明,抛光后呈蜡状光泽,硬度为3.5度至5度。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所用玉材,产于铀岩境内细玉沟,俗称老玉,为透闪石软玉。商代妇好墓出土玉器多数玉材与岫岩瓦沟矿产铀玉近似。瓦沟矿岫玉开采历史长久,储量丰厚。为我国当前主要产玉矿区,产量占全国60%左右。  
产于中国辽宁省岫岩,岫岩县是一个山清水秀、物产丰厚、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经过千万年的自然演化,凝聚了千万年的日月山川之精髓,从而蕴育产生了出名于世的国宝珍品--岫岩玉。  
岫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产量之大和用料之多,在"四大名玉"之中均占首位。但因其硬度低,在玉器被擦拭保洁的过程中,容易被磨损而使原本不强的光泽逐步变暗淡,远不如翡翠玉器那样越擦越亮,故岫玉属低档玉料。而在制造大型玉雕座件和中小型摆件中,因对玉的硬度请求较低,所以仍是颇受欢送的玉种。  
大致分两类,一类是老玉(亦称河磨玉),其质地质朴、凝重、色泽深绿,是一种宝贵的璞玉。另一类是软玉,其质地坚实而温润,细腻而圆融,多呈绿色,而其中以纯白、金黄两种颜色是罕世之珍品。  
岫玉大多以绿色的居多,所以,除了以上的作用外,关于命理五行喜木的人来说意义格外严重,假如在家里或办公室内摆放绿色的岫玉,或本身佩带,都会给自己带来好运,假如可以从心里喜欢它,从心灵里去接近它,久而久之,就会与美玉心息相通,命运从此将会改动。  
岫玉是中华宝玉石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是最早被发现和运用的玉种,且为历代所注重,可谓"古玉之光,万年珍宝"。从中国最早的玉制品到世界最大的玉制品,以及当代许多被誉为国宝的玉雕精品,都出自岫玉,其质地细腻温润,可谓"天地之灵,华夏奇珍"。在传统习气上,蛇纹石玉又称岫玉,是以辽宁岫岩县产地命名。但有些中央呈现了信宜玉、陆川玉、台湾玉等称号,这些称号在市场上常惹起紊乱,使购置者无法理解其实质是什么,因而在国度规范中规则宝石级蛇纹石,均以"蛇纹石"来统一命名,产地不介入命名。仅岫玉作为蛇纹石玉的一个种类单独命名.  
4、辽宁绒山羊  
辽宁绒山羊原名盖县绒山羊,是辽宁特产的宝贵山羊种类。其产绒性可与世界著名的“普列顿”山羊相比美,被誉为我国的“国宝”主要产于辽宁有盖县、复县、岫岩、庄河等县。绒山羊体质强健,顺应性强,以终年放牧为主。绒山羊惯于产春羔,普通小雪前配种,第二年皮旺,谷雨间产羔。山羊绒主要生长在冰冷的冬天,绒毛的成分为角质蛋白,是极为宝贵的纺织原料,山羊绒制品轻薄精巧,鲜艳保暖,巩固耐磨,松紧自若,市场上很受欢送。  
产地与散布:辽宁绒山羊主产于辽东半岛。盖州市是全国“辽宁绒山羊”育种、繁衍基地。盖州绒山羊即为“辽宁绒山羊”。“辽宁绒山羊”是我国著名的绒山羊优质种类,是经各级畜牧专家、科技人员、农牧民精心选育而成的中央优秀种类。  
外貌特征:辽宁绒山羊皮毛洁白,体质强健,构造匀称,头较小、额顶有长毛,颌下有髯,公、母羊都有角,公羊角粗大,向两侧螺旋式伸展;母羊角向后上方呈捻曲伸出,颈宽厚,颈肩分离良好,背腰平直,肢蹄坚固,短瘦尾,尾尖上翘。绒毛白色,毛绒混生,绒无髓、密而长,自然绒长5.5cm以上。绒细14-18UM。净绒率70%,毛为无髓毛,有髓毛及两型毛三种,有丝光、长而稀、无弯曲。辽宁绒山羊体大,产绒量高,顺应性强、耐粗饲料,遗传性能稳定,绒毛细度适中,改进各地土种山羊效果显著。  
种类性能:辽宁绒山羊的初情期为4-6月龄,8月龄即可停止第一次配种。适合繁衍年龄,公羊为2周岁-6周岁,母羊为1周岁-7周岁。每年5月份开端发情,9月份-11月份为发情旺季。发情周期均匀为20天,发情持续时间1天-2天,妊娠期142天-153天。成年母羊产羔率110%-120%。断奶羔羊成活率95%以上。辽宁绒山羊产绒量是国内外最高的种类,因其绒毛具有洁白、细、软、暖等优点,所以有“软黄金”之称,被誉为国宝。二岁以上成年公羊体重40kg,产绒量750g成年母羊体重33kg,产绒量500g。母羊产羔率110%以上,屠宰率50%。  
饲养方式:放养、舍养。冬季补料,北方冬季需用暖棚。山地为灌木丛和山甸草丛草场,以禾木科、豆科、菊科植物为主。平原以玉米、高梁、大豆、花生、苹果、山楂等叶茎为主。  
辽宁绒山羊产于辽宁地域,天文坐标为东经118°53′-125°46′,北纬38°43′-43°26′,辽宁省东北与吉林省交界,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与河北省毗邻,与山东省隔海相望。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南濒浩瀚的渤海和黄海。主产区包括大连市的旅顺口区、金州区、庄河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长海县、大连经济开发区;营口市的鲅鱼圈区、老边区、盖州市、大石桥市;鞍山市的岫岩县、海城市、台安县;辽阳市的文圣区、雄伟区、弓长岭区、太子河区、辽阳县、灯塔市;丹东市的振安区、凤城市、宽甸县、东港市;本溪市的平山区、溪湖区、明山区、南芬区、本溪县、桓仁县、本溪开发区;抚顺市的东洲区、望花区、清原县、抚顺县、新宾县、抚顺经济开发区;铁岭市的清河区、铁岭市经济开发区、调兵山市、开原市、铁岭县、西丰县、昌图县等8个市的44个县(市、区)407个乡镇。饲养量1000万只,产绒量2500吨。  
5、岫岩绒山羊  
绒山羊是岫岩中央特产,是优秀的山羊种类,具有体大、产绒量高、顺应性强、遗传性能稳定、抗严寒等多种优点,羊绒被誉为“纤维宝石”和“软黄金”。岫岩绒山羊饲养范围大,数量多,是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之一。  
6、岫岩辽五味子  
辽五味子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抗疲倦、进步免疫力的成效。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自古以来就是辽五味子等名贵中药材的正宗产地,所产辽五味子因皮薄、肉厚、粒大、药用成分高而著称。出口销售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地域,成为岫岩地域的特征产品,2009年施行国度天文标志产品维护。  
五味子顺应性很强,喜肥喜潮湿喜光。岫岩属于中温带亚潮湿季习尚候,年均匀气温7.9℃,最冷的一月份均匀气温-9.9℃,均匀最低气温-15.3℃;最热的七、八月份均匀气温23℃左右,均匀最高气温28℃。年均匀降雨量800毫米左右。.  
消费状况  
21世纪初,岫岩不时调整农业产业构造,一大批农事企业应运而生。2图2岫岩辽五味子干品  
.002年,辽宁益民药材开展有限公司以中国农科院为技术依托,树立辽五味子消费示范基地,人工试种辽五味子2000亩取得胜利,填补了岫岩地域无人工种植辽五味子的空白。在益民公司的辐射带动下,岫岩共有2300多户农民种植辽五味子2万余亩,人均增收4000余元,使6000多农民脱贫。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营形式下,2006年至2008年,辽五味子连续三年经过欧洲组织和国度质检总局认证验收,由于质量上乘,销售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地域,成为岫岩地域的特征产品。  
长期以来,岫岩辽五味子不断以原料方式销售。为了做大做强辽五味子产业,2007年鞍山聚缘食品有限公司投资4000余万元,建立了一条辽五味子深加工消费线。研发出养生酒、保健茶、饮料等十余种食品配方,每年可加工辽五味子干果5000吨。.岫岩韭菜沟乡荣获“2009年辽宁特产五味子之乡”称号。.  
天文标志产品维护  
岫岩辽五味子,于2009年,经国度质检总局检查,决议施行国度天文标志产品维护。.  
维护范围  
岫岩辽五味子天文标志产品维护范围为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所辖行政区域。  
7、益林香菇  
牧牛镇在岫岩县最北端,山林面积23万亩,森林掩盖率达70%,林木蓄积量1.5万立方米,为香菇消费提供了丰厚的原资料资源。几年来,牧牛镇党委、政府盘绕建立“调和牧牛”、“富庶牧牛”的总体目的,立足资源、气候、环境等共同优势把香菇产业作为强镇富民的特征产业,全镇实行区域化规划,规范化消费,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效劳,产业化运营,推进了香菇消费安康、持续、高效开展。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全镇种植香菇的农户到达70%以上。2010年,牧牛镇种植香菇5千多万段,总产量达53吨,完成产值两亿元,纯利润1亿元,人均增收2000元,布置劳动力就业5000余人,产品销售量占辽宁省市场总量的50%以上,2010年被国度评为“中国香菇第一乡”。  
益林村是全国出名的香菇消费基地,也是东北著名的香菇买卖中心。村里成立了香菇产业协会,树立了两个香菇买卖市场,修建了两个香菇保鲜冷库。益林村构成了“协会+市场+菇农”的产供销一条龙消费效劳体系,吸收了天津、山东、山西、浙江、广东等地的客商。  
8、岫岩羊汤  
羊肉烂汤甜,可饮汤食肉。羊肉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l、维生素B2、尼克酸、钙、磷、铁等。其性温味首,温中散寒,化滞,健腺益气,温补肾阳。  
9、大尖把梨  
大尖把梨是岫岩中央名牌梨,被辽宁省农作物评审委员会命名为岫岩大尖把梨。该梨果肉细腻,酸甜味浓,香气浓郁,皮薄肉厚。特别是冷冻后食用风味更佳,在辽宁省水果评选中屡次获金奖和银奖。金瓜梨果面金黄,皮薄肉细,酸甜可口,香味浓郁俄被辽宁省农作物评审委员会命名为金瓜梨。此外,比比皆是的野生元枣子(猕猴桃)也是岫岩中央特产,其营养非常丰厚。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