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海城市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24 17:31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海城皮影戏  
海城皮影戏是辽宁鞍山海城的特产。海城皮影戏俗称驴皮影。它是用驴皮刻制的人物外形,用灯光映照以表现故事情节的戏剧。皮影艺人边演唱边支配,并伴以音乐伴奏。在过去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深受海城老百姓喜欢。海城皮影戏属于河北滦州影调,详细于清嘉庆年间传入海城牛庄,道光年间吴老秀等皮影艺人的演出活动非常活泼,其弟子等活泼于大石桥、盖县、复县一带构成了辽南影调戏。民国初年,山西的吴志甸来到海城南台烟台村后,教柳元邦、苏乐天等六人唱皮影戏,号称“六大将”。  
他们把山西羊皮戏同滦州影调戏相自创后开展,创建了海城皮影戏曲。演唱的共同作风,源于板腔体音乐,它的板式较全,有原板、快板、带板等。海城皮影戏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演出的剧本称“影卷”,每部影卷有六至十本左右,每场可演唱一本,参与演出的演员除每个人要演唱外,还要有拿影一人,接影一人,打鼓一人,主弦一人,贴弦二人,中楼手锣一人,这便是戏班全部人员。它的演唱办法近于京剧的唱法,全由男演员用小嗓演唱戏文。伴奏乐器有四胡、板胡、三弦、和打击乐器,普通由五至六人组成一个戏班沿村演出。  
海城皮影戏历史长久,多取材于历史题材,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故事生动、情节迂回,加上人物扮演的形象性以及漂亮动听的音乐唱腔博得了广阔民众的喜欢,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在传播文化学问,保存、传承民间有价值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等方面,起到了宣传和教育的作用。  
海城皮影戏在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为辽宁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二、海城高跷  
海城高跷秧歌历史长久,清代文献材料显现其可考的历史有三百余年。清末海城高跷日见成熟,构成一支职业半职业的艺人队伍。艺人们身怀绝技,各有所长,故其传承谱系蔚为壮观。从1820年的第一代传人小金子、大来子,到1887年第二代的红、粉、黄、蓝、白、青六朵菊花(艺名),1902年第三代的张久荣(艺名白菜心),1940年-的吴奎一(号抓地虎)、王凤翔(号滚地雷),1951年第五代的王连成(号王小辫),1970年第六代的陈士友(小生)、秦丽(小旦)等,呈现了许多出色的高跷艺人。  
海城高跷秧歌是民众非常喜欢的民间舞蹈,欢跃、豪放、热烈、火爆是其基调,漂亮、抒情、幽默、诙谐是其特征,二者的统一构成海城高跷秧歌的艺术特征,衍生出“扭、浪、逗、相”四大技法要素。在海城高跷秧歌的扮演中,气势恢宏的大场和轻快细腻的小场包括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方式,构成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性民间广场艺术。海城高跷秧歌不只在当地,而且在国内外都有普遍影响。1988年它在全国广场民间舞蹈大赛中一举夺冠,1997年以来屡次参与国内外各种浩大演出,其扮演独树一帜,显现出东北地域高跷秧歌的特征。  
海城高跷秧歌历史上曾辉煌一时,并不断在民间传承不绝。但是由于一些老艺人相继逝世,后继乏人,目前其扮演技艺正面临失传的风险,亟待抢救和维护。  
三、海城喇叭戏  
海城喇叭戏,是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以当地言语声韵,民歌风格为根底,吸收柳腔耍孩儿,义腔等外来腔和民歌、秧歌等融汇开展构成的民间喇叭戏声腔,属于柳子声腔体系。  
据1981年9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戏曲曲艺词典》(183页)(海城喇叭戏)条目刊载:盛行于辽宁海城的喇叭戏,渊源于山西省雁门关外的民间小戏"耍孩儿",清乾隆年间传入海城牛庄时,被称为柳腔喇叭戏。道光年间,牛庄的秧歌会也加以演唱,在方式上和内容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但大都是时节性演出。春节期间或庙会时演出尤多。主要唱腔有"咳咳腔"、"苦五孩"、"打枣调"、"娃子调"等一局部与二人转曲调相同,传统剧目以民间生活小戏为主。对喇叭戏的溯源,当然还有其它一些论证:有的说,大约于清乾隆年间,由山西商人经海路传人牛庄的;有的说,其老家在山西与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带;也有的说,是从雁北和圻县专区一带的民间小戏都能寻觅到它的渊源。  
早在公元1662年至1890年之间,由于当时牛庄所处天文位置及经济开展所致,外地剧种如秦腔、山西梆子、柯北  
海城市喇叭戏梆子、皮簧、昆高留曲等,在前往辽阳、沈阳各地彼出时,多在牛庄作短暂演出,有的长期停留,因而,海城喇叭戏便从这些剧种里自创吸收,加以融汇开展,丰厚了本身。尔后,不只牛庄的喇叭戏更趋成熟.海城其它地域的喇叭戏也很活泼。这一代喇叭戏艺人,以"口传身授","以师带徒"的授艺方式培育了一批批艺人,他们将海城喇叭戏传播于海城的平原、山区和沿河城乡。  
由于其剧目的浅显性、唱腔音乐的大众性和可听性及扮演上的泼辣性、生动性,与海城秧歌队相分离,而传播日趋普遍。除盛行于海城境内,并普及辽南。东至丹东、新宾、通化、都河;北至铁岭、昌图及吉林、黑龙江;西达辽中、黑山、锦州等地。  
海城喇叭戏的传统剧目,多为反映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三小戏"(即以小旦、小生、小丑为主的小戏),其中,局部的系依据当地民间传说、故事编成的。如(茨儿山)或《大茨儿山》、神州会(亦名《张山赶会》)、《摔镜架》(又名《王二姐思夫》)、《合钵》、《梁祝下山》、《双拐》等。另一局部由取材于元明传奇及其剧种,但又撷取其间与劳动人民生活有关的一折,如从"弋阳腔(也叫义腔)目莲戏中的取其第十六折(王妈骂鸡)改编的(王婆骂鸡);从明代传来"钵中莲"里采其"补缸"一折,开展为(锯大缸)(亦名"白草山");从山西梆子《牧羊记》中取其《杏花春》一折,整理为《小放牛》,剧情具有情节简单、词语质朴、浅显易懂的特性,雅俗共赏,为当地人所喜闻乐见。  
海城喇叭戏的角色,大致为生、旦、丑三行。因其剧目大多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故在上述三行中,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艺人除必备唱、做、念、打四种扮演功夫和口、手、眼、身、步五种根本技术办法外,尚须练就跷功和亮相两种根本功。民间喇叭戏艺人均善踩高跷,虽不要象高跷艺人那样在跷上扭、浪、逗、耍翻、腾、跌、匍等特技,但也需求练出走、跑、站、摆、扭等过硬身手,由于海城喇叭戏扮演特征是动作的节拍性、舞蹈性极强,一举一动锣鼓节制,举手投足以打击乐相配合练就表现各种人物,各种姿势的亮相,实为海城喇叭戏扮演的特殊功力。  
建国后,海城喇叭戏的某些新编剧目,在舞台演出时,有专业人员停止舞美、化装、灯光设计,运用影片、纱幕、穿幕、彩色灯光等诸种手腕,真假分离,突出剧情主题,使演出的扮演情形融合,真实可信。但在跷上活动演出时,则与早年传统剧目演出的情形略同。  
四、毛祁大悲寺  
大悲寺位于海城市南端毛祁镇境内,始建于1668年(戊申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受过皇封的大悲寺七眼透龙碑立在院中,曾有两位明君亲临,添加了寺院的对外影响力,成为本地最有影响的寺院。吸收了方圆百里的高官及百姓纷繁前来朝拜,整天香火不时,盛极一时,其范围、影响清代超越千山。修复后的大悲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千佛殿(在建)和东西安全。年接待香客达3万人左右。大悲寺四周人杰地灵,这块圣杰的沃土曾哺育了吕正操、吕东等一代俊杰。  
五、海城市饮食风俗  
1、海城馅饼  
海城馅饼,又称海城牛庄馅饼,是泛指辽宁省海城市这一地域传统做工馅饼的一种统称,它从当地老百姓的日常食品中来,以其外皮薄、酥、嫩(面皮与南方馅饼不同之处在于,海城馅饼温水和面,面醒而不发,煎烤之后外皮薄而嫩香,内馅鲜美,无论从色泽、口感都极为诱人)内馅品种繁多,以文火渐渐煎烤,其口感以鲜香著称,在北方的传统美食中占有极端重要的位置。  
2、小白皮酥  
小白皮酥用料讲究,制造精密。皮料为面粉,馅料用熟面、白糠、豆油、花生仁、核桃仁、桂花、青红丝、芝麻拌匀而成,酥料用面粉、大油和成,用文火烘烤,底火稍大,上火要小,烤成白色,熟显露出炉,皮酥馅香,入口酥软,层次清楚,色泽洁白,把戏繁多,被评为鞍山地域优质产品。  
3、海城三里桥烧烤  
三里桥烧烤各具特征,其招牌遍及海城、岫岩、鞍山、营口、大连等地。如今三里桥社区从事烧烤的业主有20多家,构成了三里桥烧烤街,他们不时学习烧烤烹饪技巧,精心烘焙,使一切废品都能到达外焦内嫩的水平,撒上恣意资料后,它们的颜色、滋味和口味都很齐全,温馨可口,吃完后,令人难忘,倡议到了海城一定要去尝一尝。  
4、西柳码头干豆腐  
西柳码头干豆腐薄如纸,色泽微黄,细腻醇厚,熟食可炸可炖,生食筋满,嚼劲极强,香味扑鼻,难以放弃,当地人特别以干豆腐卷配葱、蘸自制酱为最佳食用方式,真的很好吃。  
5、温泉草莓  
腾鳌温泉草莓种植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以个大味甜,颜色鲜艳,包含了大量的微量元素而著称,遭到当地人民的喜欢。  
6、枫叶肉枣  
枫叶肉枣,是选用不带肥膘、筋鞘和韧带的纯精瘦猪肉为主要原料,纹至恰当碎度,配以各种调昧辅料,用小口径猪肠衣灌装,再经风干、煮制而成。其特性是色泽鲜艳,宛若红枣,外型美观,滋味鲜美,甜中有咸,醇香可口。  
7、烧鸡  
海城特征美食,肉质酥烂、滋味鲜美。  
8、南果梨  
海城特产水果,果肉细腻、口感酸甜。  
9、小白皮酥  
海城传统小吃,入口酥软、皮酥馅香。  
10、温泉草莓  
海城特产水果,入口绵柔、滋味酸甜。  
11、枫叶肉枣  
海城特征小吃,口感劲道、甜中带咸。  
12、羊汤  
海城特征美食,汤汁浓稠、滋味正宗。  
六、海城市端午节风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民间非常盛行的民俗大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由于地域广阔,加上许多故事传说,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留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留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各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风俗,也是都寄予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妙愿望。在现代社会还有哪些风俗被保存了下来?记者走上海城街头问问大家伙儿都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在街头,发现不论是包粽子的原资料,还是废品粽子销售状况都是比拟火爆。看来这食物和文化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关于大局部传统节日来说,特征美食确实算得上是重头戏了,这舌尖上的端午当然也离不开粽子。南北饮食习气的不同,培养了北方以甜口为主,南方以咸口为主的两大派系。如今在我们海城除了传统的江米、黄米粽子外,一些从南方盛行起来的咸肉粽、蛋黄粽也很受年轻人的喜欢。  
端午节家家户户在大门上挂上艾草、桃枝和手工做的粽子工艺品,还有身上绑五彩绳的这些典礼感,也是随同着我们大家的记忆。在采访过程中有位市民说,她小时分过端午节,都是父母趁天亮之前就把五彩绳系到她的脖子上、手上、脚脖子上。一觉睡醒了就觉得挺新奇的,也是儿时满满的回想。如今她也成为了一名母亲,也会趁天没亮的时分给孩子把五彩绳绑上,她以为这就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也愿意把持续下去,我觉得这是一个十分好的传统。  
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是文化自信的源头死水。更是人们理解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增加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它们已随着中华民族走过千年,在我们这一代更要带着儿时的记忆把它们继续传承下去。  
七、海城庙会  
海城庙会是辽宁省鞍山市的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作为一种社会习俗,它的构成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亲密的关系。同时他又是随同着民间信仰和活动而开展、完善和提高起来的。  
2007年6月7日被肯定为辽宁省级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别为民俗。申报单位:辽宁省海城市文物保管所,地域为辽宁省海城市。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