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法库县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24 14:50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彩石镶嵌画  
彩石镶嵌画是以自然大理石为主,并以枯石、玛瑙、汉白玉、金星石等彩石为原料,运用大理石各种彩石的自然形态特征、纹理脉络和丰厚的颜色,吸取古代壁画艺术制成的石质画工艺品。  
二、沈阳羽毛画  
羽毛画是我国传统工艺品,以娟秀淡雅,风格新颖,作风共同,方式兼美而尽人皆知。沈阳羽毛画题材普遍,方式多样,无论古代神话还是今人故事,它都能表现得活灵活现,山川、人物、花鸟、鱼虫均可入画。  
是运用各种禽鸟毛羽,吸取国画构图技法制成的一种工艺画类。沈阳羽毛画绚丽多彩,富有浓郁的装饰性,别具一格。外型方面,按内容不同请求,分别采取平贴、浮雕和圆雕三种表现手法,层次明晰,形象逼真。沈阳羽毛画擅长应用各种羽毛的自然色泽、纹彩、亮度和质感,以到达圆满的艺术效果。卷轴羽毛画,主要吸取中国水墨画艺术方式,以绫绢装裱,以供欣赏。纱衬羽毛画汲取双面异色绣方式,可正反两面观赏。羽毛壁挂,自创艺术挂毯方式,用羽毛层层叠贴而成,适合表现山村风光。现有几十种不同种类,畅销五十多个国度和地域。  
专利产品金丝羽毛绣是用金丝线和羽毛纯手工绣制,绣制办法简单用金丝线和羽毛手工绣制。  
三、节日  
春节。是法库各族的共同节日。解放前过春节和如今过春节有很大差别。春节是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也叫“过年”。传说,“年”是古时一种怪兽、它在人们歉收时到各家争夺果食。它怕红色、响动,因而,为避免“年”的侵扰,各家各户过年时、要放鞭炮,贴红色的对联。每年腊月下旬就开端作过年的准备,并构成谚语:“二十三灶王升天(过小年,升灶王爷),二十四写大字(用红纸写对联、福字等),二十五扫尘土(清扫卫生),二十六买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倒酉(贴对联),三十坐一宿,初一上街走(拜年)。”农历三十晚称除タ,午间就开端供大纸,半夜子时接神,开门,去院中摆上供桌,生木头火,放鞭炮。向神佛叩头,晚辈向晚辈拜年,然后煮饺子吃。初一早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问安。  
元育节。即农历正月十五,过三天。这是全民庆歉收之节。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吃元宵。农历十五、十六日晚上全家都要上街走一走,叫“十五、十六走百病”。这是满族的习气,其他民族效仿,不断持续至今。  
清明节,亦称寒食节。这是汉族的节日。史书记载,春秋时晋国的大臣介子推,有功于晋,但他不愿受封赏,背着老母躲到绵山,晋文公派人去找,介子推不出。有人倡议放火烧山,介子推就能出,结果把介子推和其母烧死于山上。这天正是清明,老百姓为了留念介子推的高尚品德,每到清明这天,不烧火,吃凉食,故叫寒食节,由此,每年到清明节这天,老百姓都要扫墓,上坟祭祖,传播至今。  
端午节。史书记载: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为保卫祖国,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老百姓为了留念他的爱国行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都要过节,吃“粽子”、粘糕,挂葫芦,插艾嵩,小孩绑五色线等。俗称端午节,亦称五月节。  
七月节,农历七月十五祖先祭,亦称鬼节。这是汉族的节日,有的少数民族不过。这天上坟烧纸。祭祖先。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亦称团聚节,外出人都要回家,全家在一同吃月饼、赏月,表示团聚之意。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要登高,观菊。  
回族固然也和汉族一样过年节,但不烧香拜神佛,不贴对联。每年要过三大宗教节日,即大尔代节(大开斋节)、古尔邦节(小开斋节)和圣纪节。这些节日到来都要做丰美的食品,自食或作为礼品送人。  
满族比拟注重续家谱、敬祖、给老人拜寿等活动。他们保存了原女真人颂祖的遗风,寿宴间除有寿酒、寿桃、寿面外,还伴有满族的歌舞。据《柳边纪略》记载:“满族有大宴会,全家男女,必要迭起舞,大率举一袖手额,反一袖手背,回旋作势曰莽势,中一人歌,众皆以空齐二字和之,谓之空齐,盖以此为寿也。”此外,拜寿的亲族晚辈,要为寿宴献活牲,然后团团围坐,共飨满族特有的火锅。  
蒙古族的季节更多,更考究。一年之中有供佛、祭星、祭鄂博、祭火等节日。  
锡伯族过“西迁节”,又称“怀亲节”。乾隆二十九(公元176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从盛京(今沈阳市)及所属凤城、辽阳、开原、岫岩、熊岳、锦州、抚顺等十五个城镇,选调善骑射的锡伯族官兵1020人,携同家眷3273人,调往新疆伊犁驻防戍边。这样农历四月十八日,便成了锡伯族的传统节日,叫作“杜音拜专扎坤”。  
四、婚丧  
法库地域各民族,由于长期寓居在一同,相互影响,婚姻丧葬风俗逐步大同小异了。解放前的婚姻丧葬风俗既有安康的传统,也有糟粕的内容。  
婚姻。解放前,在婚姻问题上,各民族的青年男女都考究门当户对,都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都讲求属相能否相忌或相克。偶而也有恋爱结婚的,但必需与上述不成文的规则相分歧。结婚亦需双方家长同意,实行旧式的婚烟礼仪。比方提亲、订婚、议娶、结婚、圆房等过程。  
汉族的婚烟风俗,大致是经媒人引见,双方父母同意,即举行“定亲酒”。这时男女双方父母能够到对方家相看,喝酒,叫作“定婚”,但是男女自己还不能见面。过一段时间,择吉日举行婚礼。先由男方父母到女方下聘礼,商定结婚日期。结婚时,新娘提早一天被送到男方村屯的某一家(称下处)住下,第二天寅时或卯时娶亲。男方用扎彩绸的轿或车到“下处”接新娘。新娘无论冬夏都要穿上红棉祆、绿棉裤,蒙上红盖头,由娘家哥哥或叔叔把新娘抱上车或轿,婆家给“下处”二块肉,称“离娘肉”。当喜车或喜轿启动时,鼓乐齐奏,鸣锣开道。路过井或庙时,要用红毡遮住喜车或喜轿。到了婆家大门口时,婆家要打开大门,叫“憋性”。过会儿オ开开大门,喜车或喜轿进院。新娘由人扶着,在红毡上走到天地桌前。新郎身着长袍马褂,头戴帽头,狮子披红,也站在天地桌前。天地桌上摆着香斗、斧子等,由司仪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进入洞房”。新娘进洞房时,要迈过门槛上放着的马鞍和两串铜钱,表示福贵安全之意。还有两个小女孩递宝瓶壶。新娘上炕要登一个高粱口袋,意为步步登高。新娘要向一个方向坐一个时辰,叫“坐帐”。“坐帐”后,由新郎揭去新娘的盖头。这时娘家给新郎摆上一桌酒席,由小舅子陪着吃,叫“管大饭”。新郎吃完饭,新娘下炕,换上时装衣裤,梳洗装扮,给晚辈叩头、装烟、认亲。之后,娘家人就回家了。晚间入洞房,新郎、新娘吃宽心面。  
满族只是说法不同,其过程被称作“相门户”、“小定”、“问话”、“过礼”、“完婚”等程序。但某些过程或环节上也有差别。锡伯族男女青年在新婚之夜“抢骨头”(后改为抢“肘子”)的习俗迄今尚存。蒙古族也有相似的风俗,称之为“抢太阳”(即当清晨太阳刚出来之际,男女双方奔向太阳)。朝鲜族“爬子窗"(“子昌”之意,新郎从正门进入洞房,新娘从窗口进入洞房,但在窗子内外加上梯子,新娘让人扶持上下)。过去回族除了规则制止与其他民族通婚外,每当姑娘出嫁时,娘家都要陪送一个铜壶叫“汤瓶壶”,作沐浴用。回族是一个爱清洁的民族,清洁习气的养成与作礼拜时要停止小净(洗脸面、口鼻和手脚)或大净(洗全身)有关。伊所兰教以为人结婚是圣行,新娘新郎要大净,女家还要为新娘用线绞去脸上的毫毛,称“绞脸”。  
丧葬。满族与汉族没有什么不同。解放前,当某个人死了,儿女们乘老人没咽气时,穿上寿衣(包括寿鞋、寿帽),抬到停在屋地中间的门板上,然后指路、报庙、停尸、入殓、守灵、送殡、下葬等许许多多陈规陋习,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化停止,有些已不复存在,但剩余犹存。由于蒙古族笃信喇嘛教,因而在解放前,当老人死了,要请喇嘛诵经、超渡亡灵的事经常发作。在满、汉两族有势力的人家老人死了,也请和尚或道士通经,以使死者升入天堂享福,免坠天堂享福。法库境内汉、满、蒙、回、锡伯各族,解放前都盛行土葬。灵柩用车拉或人抬,视坟茔地远近而定。讲排场的人家茔地虽远也尽量用人拍;抬杠几,不单由棺材的大小轻重而定,在某种水平上也是势力大小和财富几的显现。起灵时要由长子摔坏烧纸的泥盆,点燃死者的枕头和衣物,用灵幡引路不断送到坟茔公开葬。富有人家,还请画匠扎车马人,也要在下葬时燃烧。灵车经过途中要漫撒纸钱,亲人们可纵情哭诉,但掩埋后归来的路上不准再哭。回族的丧葬则不同,当老“无常”(即死了之意)主张当日掩埋,俗称入土为安。要下葬前,分贫富贵贱,将死者用清水冲洗后用布包身,放在经匣(装尸的灵匣)内,由阿訇掌管者“纳在”(殡仪)后,抬到事前准备好的墓穴中。解放前朝鲜族的送葬典礼与其他族略有不同,普通灵厘较小,四至八人抬杠即可。在起灵后要唱丧歌,走三步退两步。每抬一段路途把灵匣放下饮酒。坟地固然不远,但一次送葬简直用去半天的时间。解放后这种情形很少见了。  
五、礼仪  
生活在号称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都是很考究礼仪的。假设你走到满族聚居的中央,不管你走到哪家农户,主人都会热情让你脱鞋上炕,越是贵客越是往炕里让。蒙古族更是以热情好客著称,蒙古人见面互致问候,邂逅相逢的生疏人,也要问好。不管贫富客来敬茶,是蒙古族传统的礼节。敬茶时,一定要用双手。如是贵客,除了茶点外还要敬酒,并唱传统的敬酒歌劝酒。当你接过主人盛情的美酒一饮而尽时,的确能领会到那种“相逢意气为君饮”的豪情。蒙古族的礼敬用品,最上者为哈达。哈达的料为丝绸、绢、布等几种,大多为白色,其长短不等。普通礼尚往来,一尺三至三尺,严重的礼仪用三尺以上的。蒙古族礼节颇多,每逢客至,全家老少出门迎接,由家中人依次向客人问安。男子曲右膝下垂,俗称“打双千",如今普通状况下人们多握手问好。客人进屋,要掀门帘左边,不能踩门坎。进屋后多坐左边,即“西边”,上首(即北面)多为尊长者所坐。如拜见父母尊长以及喜庆场所时,均以哈达相献,以表示敬重之意。主人献奶茶,客人要用右手接。喝奶茶时,喝毕可再要,不喝时以示不要了。主人沏好的茶,不能不喝,对主人的敬献不可推让。主人给客人敬酒时,要用双手接,将酒一饮而尽,还要给主人还敬酒,席间唱赞誉友谊的歌曲劝酒敬酒。  
六、饮食  
满族喜欢吃黄米面饽饽(粘豆包或粘火勺),白片肉和灌血肠早就遭到满族的喜欢。满族农民普遍养猪,相传满族狩猎者第一个降服的对象就是野猪。吃猪肉喜肥不喜瘦,猪腿上的关节啃后卸下来给孩子们玩。这就是东北姑娘至今还很喜欢的传统玩具“嘎拉哈”。满族不吃狗肉,忌带狗皮帽子。每逢喜庆的日子,全家共享满族特有风味的火锅。火锅又分专吃飞禽的天上锅;专吃江海鲜味的水中锅;专吃林中野性的地上锅。也有混合吃法,在火锅里,既有雉鸡肉,又有海蟹,还有免肉。近代又呈现了“什锦锅”、“三鲜锅”等别具风味的小吃。  
法库地域的蒙古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喜吃白面、大米、黄米炒米和炒面。副食喜吃牛、羊肉及其他肉类。还用面食、蔬菜和肉类做肠,即面肠、血肠、肉  
肠,色泽滋味俱佳。不吃驴、马、骡肉,忌食病死的牛羊肉。喜饮奶茶、红茶,俗语说:“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吃了肉食之后,饮茶使人感到清新、温馨,油腻之感顿时消逝。这一癖好,已影响到法库境内寓居的其他各族。  
回族以米面为主食,吃牛、羊肉,忌吃猪、狗、驴、马、骡和一些凶猛野兽的肉;禁食自死的动物和血制品。每逢节日喜炸油香(将和得较软稍加发酵的面粉,用手拍成大碗口大的饼,用豆油炸制而成),并把它作为礼品送给邻居邻里。虽然各地回族习气不一,但回族婚宴有一个特性,普通不款待烟酒,即席吃饭,吃完散席,非常利索。这种宴席比起烟雾腾腾、吆三喝六、觥筹交织、又吐又呕的婚宴来,显得愈加文质彬彬,清爽共同。  
锡伯族由于受满族的影响,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  
朝鲜族在饮食上,主食主要是大米,特别喜欢的是吃狗肉,每顿饭离不开辣椒;特殊风味的食品有打糕、冷面、辣白菜、辣椒酱。  
七、叶茂台辽墓  
叶茂台辽墓群后族萧氏祖坟  
叶茂台镇叶茂台村,距法库县城西南45公里。叶茂台村北面、西面有座较高的独立小山。小山从村北起始,向西延伸,然后蜿蜒向南,平面呈曲尺状。当地人称“西山”、“北山”。西山、北山南坡地势开阔且平缓,“叶茂台辽墓群”便散布与此。  
“叶茂台辽墓群”分为三个墓区:东墓区,位于北山东端南坡,有八角石室壁画墓、7号墓、15号墓、21号墓、22号墓等5座墓葬;中墓区,位于平面呈曲尺状山体折转处南坡,有1至4号墓、8至14号墓、17至20号墓等15座墓葬;西墓区,位于西山的东面、南面山坡上,有5号墓、6号墓、16号墓(萧义墓)等3座墓葬。  
其中,八角石室壁画墓,于1953年6月被种地农民发现;1至6号墓,于1972年9月考古开掘清算;7至9号墓,于1974年5月发现并考古开掘;10至14号墓,于1974年秋季考古开掘清算;15号墓,于1975年5月发现并考古开掘;16号墓(萧义墓),于1976年4月下旬发现,9月考古开掘完毕;17号墓,于1976年7月,在西山建鹿场推土时发现,随即考古开掘清算;18号墓,于1976年10月考古开掘清算;19号墓,于1978年8月考古开掘;20号墓,于1980年10月考古开掘;21号墓,于1988年6月下旬发现并考古开掘;22号墓,1989年8月发现,但因该墓葬早已毁坏严重,所以并未考古开掘;23号墓位于“叶茂台辽墓群”中部区域,当地人称“老虎窝”,于2004年8月发现,10月考古开掘。  
早期契丹树葬辽国之初筑墓  
游牧在我国北方的契丹民族,不只创立了辽国,更发明了兴旺的物质文化、绚烂的肉体文化。其中,最能集中展示契丹民族文化的,莫过于契丹葬俗。“叶茂台辽墓群”的墓葬形制、掩埋方式、葬具、葬服、葬俑、壁饰、随葬品等,大致复原了辽国契丹人的丧葬礼俗。  
由于常年游牧,契丹人居无定所,致使契丹早期没有建筑墓地的风俗。那么,契丹人死后怎样处置呢?《北史·契丹传》记载,契丹人的父母等晚辈逝世之后,不准悲伤痛哭,只是将遗体放置在山里的树木之上,三年之后,再收殓骨殖燃烧。《旧唐书·北狄传》记载,契丹人并不为死者建造坟墓,而是用马车将遗体送进大山中,放置到树上。此外,《隋书》、《契丹国志》等史料均有相似记载,契丹人的这种古老葬俗,称之为“树葬”。  
从“死不建墓”到呈现墓葬,契丹人的葬俗转变,阅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契丹墓葬终究啥时分开端呈现的?史料、文献均不曾记载。但是,考古工作者们却终于发现了契丹人的早期墓葬。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内蒙古通辽市发现了7座契丹早期墓葬。其中,有土坑墓、石棺墓、火葬墓,出土了陶制生活用具、铁制武器、铁制消费工具和马具。此前,在辽阳市三道壕也曾出土过两座相似的契丹墓葬。经专家考证,辽阳市三道壕契丹墓葬的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域的北齐至隋代;通辽市契丹墓葬的年代,为唐代初期至辽国初期。这些契丹墓葬足以证明,在6世纪至辽国建国之初,契丹人曾经呈现了筑墓风俗。  
契丹圆形墓葬效仿居室毡帐  
契丹人的墓葬,多以砖、石建筑,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多角形等等。其中,圆形、多角形墓葬,为最具契丹民族作风的墓葬方式。  
契丹人的墓葬很考究,墓室范围分为单室墓、多室墓。单室墓有墓道、甬道、墓室;多室墓有墓道、甬道、耳室、前室、主室。契丹人的圆形墓葬,源于契丹人的居室毡帐。契丹人逐水草而迁移,四处游牧,作为居室的毡帐自然不可或缺。契丹墓葬的穹隆顶均留有圆孔,是为了让死者灵魂出入便当,表现了契丹人“视死如生”的丧葬风俗。  
不管单室墓还是多室墓,也不管砖砌还是石筑,契丹圆形墓葬的墓门全都非常低矮,致使成年人不能直立经过。契丹人崇尚东方,所以墓门大多朝向东南。墓室的立壁较矮,在一米多高处便向内收拢,最后叠涩成穹隆顶。墓顶正中留出直径30厘米至50厘米的孔洞,然后用大石或楔形砖掩盖。契丹人的圆形墓葬形制,根本再现了契丹人居室毡帐的形制。  
契丹人的居室毡帐,与如今的“蒙古包”相同。“蒙古包”的门也朝向东南,并且非常低矮,人们出入“蒙古包”时必需低头弯腰。“蒙古包”周围内壁较矮,站在“蒙古包”内边缘,伸手便可以到帐顶,但帐顶中间局部却距空中较高,也是穹隆式,顶部中间也有直径30厘米的圆洞,用来透气、透光、排烟,与契丹圆形墓葬形制一模一样。  
契丹圆形墓葬主室最北面安顿墓主人遗体,这是契丹人以为的最尊贵位置;东耳室随葬生活用具;西耳室随葬马具、消费工具。而“蒙古包”内的北面,均供奉佛龛,为最尊贵位置;中间偏东南为火塘;东侧放置生活用具;西侧放置马具、消费用具。显而易见,在运用功用方面,契丹圆形墓葬与“蒙古包”也完整分歧,表现了契丹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无棺级别无关石棺雕琢精深  
葬具者,棺椁也。早期契丹人“死不建墓”,所以基本无“葬具”可言。即使后来筑墓下葬,也不大运用棺椁,成为契丹人的葬俗之一。“叶茂台辽墓群”的墓葬中,考古开掘的5座墓葬,便均未运用棺椁装殓遗体,而是采用砖石、木材砌筑“尸床”安顿遗体。  
辽墓不用棺椁装殓遗体,与死者生前身份、位置毫无关系。“叶茂台辽墓群”为辽国后族“萧氏家族”祖茔,死者生前个个身份显赫,不可能由于级别问题,死后连一口棺材都混不上。内蒙古通辽市出土的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中,也未见棺椁,只见砖砌“尸床”。两具遗骸置于狭小的“尸床”柏木板之上。陈国公主是辽国景宗皇帝耶律贤的孙女、耶律隆庆亲王之女,待遇与辽国皇帝女儿相当,死后的一切丧葬所需,均由朝廷公款支付,致使墓葬内随葬品极为丰厚,惟独不见棺椁。因而,辽墓不用棺椁下葬,并非死者生前不够级别,乃契丹传统葬俗使然。  
但是,及至辽国中期之后,契丹墓葬中开端普遍运用棺椁。棺椁多为石质、木质,并且雕琢、彩绘精巧图案。其中,辽国契丹贵族的墓葬运用石棺较为多见。“叶茂台辽墓群”的6号墓、7号墓、16号墓、18号墓、19号墓等墓葬,都呈现了石棺。  
其中,7号墓石棺通高93厘米、长212厘米,砂岩材质,除棺底之外,通体雕有浅浮雕花纹,并填色绘彩。棺盖雕琢大株龙牙蕙草、十二生肖等图案;四壁分别雕琢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青龙、白虎均腋下生云,如御风而行;朱雀站立于云间莲花之上;其间,还装点些火焰状云形纹。棺前及内侧雕琢了门扉、人物,上有伎乐仙人飘但是下。石棺雕琢构图严谨、雕工流利、浑然天成、精巧绝伦,可谓辽国稀有的大型雕琢艺术精品。  
“叶茂台辽墓群”7号墓中,还为石棺制造了小帐。小帐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周板壁,前有破子棂窗。小帐前设两阶,各为三级踏道。小帐屋顶为九脊顶,龙首鸱吻。小帐置于一张外有围栏的须弥座式木棺床上。木棺床遍施彩绘,钩阑华板绘制牡丹、跑狮图。7号墓的棺床、小帐、石棺同时出土,成为辽国契丹葬俗、中国建筑史的一大重要发现。  
辽墓精巧壁画尽显契丹风情  
壁画、画像石、画像砖,是辽国契丹贵族墓葬中常见的壁饰款式,且题材、内容丰厚多彩,再现了墓主人生前的荣华富贵生活。  
契丹墓葬中的壁画,直到辽国中晚期才开端大量呈现。壁画题材分为契丹人物、游牧生活、四季风光、车马禽兽、建筑装饰五大类。契丹墓葬中的壁画最早呈现时,竭力讲求装饰性,大多绘制在墓门两侧、耳室、前室、甬道上,且内容简单,以人物肖像、男女侍者为主;描画出猎、游牧等草原生活的壁画,以人物、鞍马为主,气势雄壮豪迈;自然风光壁画中,有野鹿、天鹅、海东青(猎鹰)、各种野花等等。辽国中晚期之后,契丹墓葬的墓门、甬道、墓室、墓顶等处,全都画满壁画,内容多为出行、归来、宴饮等局面,并装点花鸟、蜂蝶、湖石、梅竹等。有的墓葬墓顶,还绘制了天文星象图。  
这些辽河流域辽墓的壁画,再现了契丹族共同的民风民俗、契丹贵族的豪华生活、辽河流域大地的漂亮自然风光。其中,“车骑出行”是契丹壁画中最为引人瞩目的题材之一。  
契丹习俗中,皇后、贵族出行时,多用骆驼、鹿驾车。这些宝贵的驼车,多为长辕、高轮、粗辐,车上设篷,饰有垂幔、流苏、金顶。皇后、贵族乘坐驼车出行时,仪仗随从人员或骑马侍卫、或牵马前导、或执杖举旗,在广大的草原上车马相接,前呼后应,汹涌澎湃,尽显契丹贵族奢华显赫气度。  
辽墓中的画像石,采用线雕、浮雕、半圆雕等工艺手法,有的雕琢在墓门上;有的雕琢在石棺上;还有的在石板上雕琢,然后镶嵌在墓壁上。画像砖为浮雕造像,镶嵌于墓壁之上,在辽墓中并不多见。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