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察哈尔服饰
从整体上看,察哈尔服饰继承和开展了传统服饰样式作风,汲取各地服饰的可取之处,构成了较典型的样式作风。由于察哈尔部落曾经是蒙古皇宫禁卫军,所以他们的穿戴还具有蒙古元代皇宫服装的特征,比方领口和大襟都不绣花,领边、领座、大襟、垂襟和开衩衣边则用绸布停止镶边。察哈尔人如此美丽的服饰又演绎出了丰厚多彩的礼俗考究。比方,他们有互相赠送服饰表示美妙祝愿的礼俗,另外,在蒙古族人民的心目中,蒙古袍是非常崇高的,穿蒙古袍就必需头戴蒙古帽、脚穿蒙古靴(至少应是马靴)、腰扎腰带,这样才叫划一、美观,才符合礼节。
二、查干苏鲁锭祭奠
禄马旗徽是蒙古民族最高尚的意味,禄马旗徽自然在心里上成了蒙古民族的肉体支柱,在每家门前或屋后插竖一面禄马旗徽是一种调和安乐,不祥美妙的标志。宁布在“国徽”书中写到两千年的建政的匈奴人就用过鹿皮款式的旗徽,蒙古汗国九大意味中,旗徽占第一位。依据马鬃的颜色分为白色纛黑色纛,黑加白色叫花色纛。
旗徽
旗徽箭镞为星火三股钢叉,中矛代表徽箭两边叉刃钝代表马鞍或弓,长一尺宽二指,旗徽柄孔深二寸宽一寸。
缨盘:宽直径一尺,后一寸,扁平圆形木质版,有时镶银罩,盘周边缘有81个小孔,挂缨用,每孔9999根马尾或鬃,盘中有柄孔,缨穗长三拃四寸马鬃或马尾制造,放生山羊皮压边,有时毡条压鬃镀金或铜圈加固。旗杆二指粗十二尺长白桦木柄旗杆。
护罩:用黄色千眼丝绸或白色绸制造罩袋(衣)。
底座:用花岗石或土台正中插旗杆孔,台大一方尺,有时辰甲鱼图案。
护墙:四周用24根金项柱篱笆圈起来,高五尺。
配徽:离主徽杆2—3仗间隔,四角四边各有一根配徽。比主徽稍矮。用缠黄绸鬃绳与主徽相连,每个高九尺,固定与花岗石旗杆座。
禄马旗
成吉思汗父亲时期,大蒙古国蓝旗上就有一个飞扬的马叫“禄马旗”,后来改为印制,在红、黄、蓝、白、绿色布上印图案。带韂奔弛马驮着如意宝的图案,挂在旗杆上就叫禄马风旗,有的印有弓箭,鹰图案,带三枚游带,青蒙、蓝旗中有白鹰图,带44游带的蓝色旗帜大有名声。禄马旗挂于旗杆或挂在旗徽杆上,也能够横挂。
祭旗徽,祭奠分日、月、四季之分。
三、正蓝旗当地民俗?
正蓝旗是从属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一个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天堂草原锡林郭勒盟的南端,距首都北京直线间隔仅有180公里,是离北京最近的典型草原地域。东经116.02°,北纬42.25°。正蓝旗总面积10182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人,顶峰期人口10.5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它北部为浑善达克沙地,呈现出沙地草原的自然风光;南部为低山丘陵,展示出草甸草原的美丽现象。正蓝旗水资源丰厚,有大小河流21条,湖泊147个。旗内野生动植物资源蕴藏丰厚,全旗有各种植物708种,珍稀野生动物资源20余种。
四、正蓝旗敖包:只允许男人祭奠,女人必需止步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正蓝旗,有这样一个敖包,名为乌和尔沁敖包,蒙语翻译过来就是放牛人的敖包。它位于上都镇东北约30公里,也是正蓝旗的最顶峰,有材料称其海拔高度为1794米。据记载,元朝时老百姓将这里称为万寿山,是皇家狩猎场所,忽必烈皇帝经常在此狩猎,到了清朝,才被划为察哈尔正白牛群苏鲁克祭奠敖包。当地牧民每年五月都要来这里停止大大小小的祭奠活动,方圆几十里的牧民都会从五湖四海赶来参与,共同祭奠,祝愿不祥。
乌和尔沁敖包山的周边有着茂密的原始次生林,各式的奇树异草和野生动物。当登上乌和尔沁敖包的高峰时,向南望可尽观金莲川的诱人风光;向北望可看到浩瀚的浑善达克沙地风光;向西则是山峦叠嶂,烟波浩渺;向东则林涛碧波,绿海无边。站在乌和尔沁敖包的位置上,向远方瞭望,元大都一览无疑。当年忽必烈就是站在这个山头上指挥他的千军万马,操练他的军队。所以乌和尔沁敖包也是在正蓝旗的重要天文位置,闭上眼睛,当年的雄姿英才便会浮如今眼前。
不过它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在当地,它只允许男人登顶祭奠,女人则必需止步。至于为什么如此,还要从敖包的分类说起。
敖包的分类
提起敖包,很多人可能只晓得敖包是内蒙特有的,以至不分明敖包长什么样子,就好比院长的一位朋友,不断以为敖包和蒙古包是一种东西,这就有些太没文化了。在内蒙的各地都有敖包,敖包普通位于高坡或丘陵之上,外形多为圆锥体。从远处看,真仿佛一座座尖塔,傲视天穹。当我们走到敖包时,可按风俗顺时针绕包三圈、添加石块祈福。忌讳踏、坐等。
其实敖包文化在内蒙分很多种,用如今的划分办法来讲,分为政府敖包,家庭敖包和宗教敖包。前两种其实是不分男女的,大家都能够去。只要在内蒙正真意义上的敖包,也就是宗教敖包,女的是绝对不能上的。由于在内蒙的话,祭奠敖包是男人的事儿,并且我们经常唱的那首歌《敖包相会》,在理想生活中也是完整不存在的,由于蒙古的女人是基本上不去的。
不过敖包山下相会还是十分靠谱的。由于每次祭奠敖包的时分,敖包山下都会举行大型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上男女青年结识是可行的,并且理想中也确实如此。
那么女人就跟祭奠完整无关了吗?其实女人有她们能够去中央,女人们需求走到敖包的西南方向,那里有一个相对的高地,在那个高地上也会堆着一小堆石头,这个中央被叫做女儿石。女人能够走到女儿石的位置,再之后就不能向前走了。普通蒙古女人就是在这里遥望男人们祭奠敖包。
不过就乌和尔沁敖包的敖包品种还有过一些争议。当时一位同行的教师与蓝旗的民俗专家和当地指导共同讨论了乌和尔沁敖包的定位问题,有人定义它是家庭敖包,缘由是历史上乌和尔沁敖包是一个贝勒爷建造的,因而也属于个人建造。我们这边的教师当时则坚决这里是宗教敖包,由于它的祭奠方式没有发作过变化,完整是依照宗教仪轨来停止的,所以最后还是将这里定义成了宗教敖包。
为什么女人不能上?
这跟蒙古族的文化密不可分,从古至今,人们总是用祭奠这种充溢典礼感的方式与神灵对话,祈求庇佑,他们置信,只需把本人最好的东西贡献给神灵,就能趋吉避凶。由于对神灵的至高无尚尊崇,对祭奠之严谨,在古代,女子是不能参与祭奠敖包活动的,古代其实说远了,就算今天,也有很多祭奠的中央也不允许女子涉足。
当然,其实不难了解的,古时分的蒙古女性以至连自主婚嫁权也没有,女性是男人的战争成功品,男人看上了哪家女孩直接就抢回来,就连成吉思汗的皇后孛儿帖也因部落争斗被抢走过。然后才激起了成吉思汉的部落联盟,为日后的横跨欧亚埋下了伏笔。因而,古代象祭奠敖包这样的浩大庆典是不允许女性参与,妇女们只能在另一座山头远远着看着祭奠大典。
现往常的蒙古女人的位置还是很高的,不过蒙古女人也十分辛劳。天不亮就要起床,首先要把火点着,然后进来挤牛奶。回来当火曾经点着以后就开端烧茶,等烧完茶啦,外面的小牛犊也放进来了,这时分男人才起床。女人们再过去给男人端茶,男人喝完茶后,骑着马就进来爱德格斯纳(玩去啦)。这时分女人才干坐下来喝口茶,紧接着就是做奶食,捡牛粪,照顾羊群,还要给本人的男人做蒙古靴子,蒙古袍子。等到了晚上要回来继续做晚饭,把男人服侍睡着了以后女人们还要下夜(时辰听着外面的动静,狼来了,女人就要担任把狼喊跑,假如狼还不走,就点一堆牛粪火)。大家还记得《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吧,牧羊姑娘放声唱,这是由于放牛放羊都是女人做的,男人只放马。
那么有人问,我们作为游客也不能上敖包吗?其实游客伪装不晓得也是没有关系的,毕竟大家不是当地的蒙古族。到了敖包能够看状况,假如当地牧民不在就能够上的,公职人员完整不会介意。不过宗教这个东西毕竟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尊重当地文化还是很有必要的,假如真有牧民阻拦你,就不要上了。不过牧民在也是有的人管有的人不论,由于在他们眼中是伤害的你本人。当然,很多女人上了以后也无大碍。
五、正蓝旗美景
1、正蓝旗有十三世纪的元上都遗址
正蓝旗被史学家称赞为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相媲美的都城遗址,就是十三世纪的中心元上都,我曾想象他当年是有多么的繁华鼎盛。
正蓝旗不只是一处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游牧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固然一把火让他变成断壁残垣,但那种凄凉和古朴从未消逝。
站在元上都的断壁上,迎着草原的风,向南望去,270公里就是首都北京。一南一北,一座上都城,一座大都城,成为了元朝的两座首都。
2、正蓝旗有80吨重的忽必烈铜雕像群
高约7、5米、长34米、厚度6米总重量达80吨,分别意味着元上都遗址的750年历史、位居中央的便是忽必烈汗。他是元朝的创立者,右侧是蒙古骑兵的场景,左侧是元朝大臣,主要有刘秉忠、马可·波罗、郭守敬、姚枢、八思巴以及波斯使者等。
3、正蓝旗有世界上最具设计感的博物馆
元上都博物馆建筑由中国建筑设计研讨院副总建筑师,“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所设计,分离山体并充沛应用废弃的采矿场设计和布置博物馆,正蓝旗浓缩了从元朝树立到蒙元文化构成开展的历史轨迹。
馆内收藏约6万余件珍稀的陶瓷器、铜器、玉石器、古生物化石、木器、古钱币等保管其中。更有失而复得的汉白玉雕龙角柱。
4、正蓝旗有世界上最后的净土
洪图淖尔意为天鹅湖,位于正蓝旗扎格斯台苏木境内。是正蓝旗最美丽的“淖儿”。几抹绚烂的颜色,渲染了天边,由深及浅,平铺开来。
此时天鹅的翱翔,大约是这世间最美的景色。
正蓝旗集结了上百只天鹅、鸿雁等迁移留鸟,它们三五成群在水中悠闲地漫步或嬉戏,与波光粼粼的水面交相辉映。
夕阳下的湖面宁静谦和,远远的望去天鹅的曲线令人怦然心动。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美丽的捐赠,一抹斜阳中她们自豪的翱翔。
5、正蓝旗有崇高的乌和尔沁敖包
他位于海拔1597米,是元朝时的万寿山,同时也是是皇家狩猎场所,忽必烈曾在正蓝旗狩猎,在清朝时被划为察哈尔正白牛群苏鲁克祭奠敖包。
敖包是蒙古民族祭拜天、地、先祖的崇高中央,是万物调和、生态均衡、人畜兴隆的意味。
(祭奠敖包是不允许女性前往,此处因拍摄需求经当地相关部门批准方进入其中,特此阐明!)
6、正蓝旗有成群的骆驼,飞驰的骏马
蒙古族养驼风俗源远流长。在历史悠远的消费生活理论中,骆驼在为人类做出杰出奉献的同时,也成为人类最忠实的同伴,游牧民族将骆驼看作为天赐之神物。
世界上只要一种马能在80°的温差内驰骋纵横,这便是蒙古马。
它耐力超强,它膂力无量,它抗逆性强。
凝望蒙古马明澈的眼神,才晓得什么是:伫立是传说,奔腾是传奇。
7、正蓝旗有著名的忽必烈影视基地
或许你也曾想在正蓝旗感受当年的雄姿英才,在豪情万丈间醉卧疆场,也不失为一种英雄豪迈。
8、正蓝旗还有最憨厚的牧人
他或许不会教条的通知你骑马的要领,但他一定会默默的跟在你身后随时维护你;
他或许看似缄默寡言,但他会默默看着你,而他仁慈的妻子会向你腼腆的笑容,然后在他的表示下亲身给你端上上好的奶茶和奶食。
他或许闷闷的坐在蒙古包里抽一口,可我晓得他心里的歌早已唱遍整个草原。
正蓝旗是世界上真正最纯真的一片净土
也是尚未被开发的处女地
正蓝旗是正蓝旗
他就在“祖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
六、正蓝旗结婚风俗
蒙古订婚送礼多
假如蒙古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订婚前,要托媒人带着象徵调和、甘美、旺盛的白糖、茶叶、胶等物品,用一块白手巾包着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则能够停止。随后男方父母及自己要带着哈达、奶酒、糖块之类礼品求婚,普通要停止数次才干定婚。女方收下订婚礼后,男方还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将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这件婚事便肯定下来。当接近婚期,男方要给女方送一次礼,普通是煮整羊一只,还有酒、茶、哈达。女方对送礼者热情款待,双方祝酒,口颂不祥语句,对歌庆祝。新郎受掰羊脖考验鄂尔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亲队伍抵达新娘家后,总会被女方家当作上宾热情款待,大家在一同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繁华,这时,男方祝颂人会悄然地分开宴席领着新郎来到新娘的房间里。待他俩在客位上坐下以后,陪娘们就会端上来一个煮熟了的羊脖子款待新郎,并请新郎把羊脖子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大小。为了戏弄新郎,陪娘们早就将一根红柳棍或一根铁棍子巧妙地插进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假如事前有人指点,他就会识破其中微妙,取出柳棍或铁棍,很容易地将羊脖子掰断。有的新郎则不识其中机密,因此费尽力气,弄得满头大汗,像狗咬乌龟一样,又焦急,又惭愧。而陪娘们则趁机用非常辛辣苛刻,但不怀歹意的言语讽刺,取笑新郎。被嘲笑得满脸通红的新郎,此时恨不得脚底下忽然有一个能够藏身的地洞。
娶亲路上巧争先
娶亲路上,按照风俗,彼此都想抢先到家,男女双方相互追逐戏逗。有时,女方的送亲人抢去新郎的帽子,挑在马鞭上,或扔在地上,新郎没法,只好下马拣帽,这样就耽搁了时间。有时,聪明的男方也有方法,在离新郎家不远的中央设一桌酒席,招待送亲人,女方盛情难却,只好下马喝酒,男方趁机抢先到家。一路上这样纵马奔腾,你追我赶,氛围热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不拜天地拜炉火.娶亲的日子,由男方杀鸡占卜选定。当天,由女方父母与引见人一同把姑娘送到新郎家。新郎家准备酒、肉款待。新娘到后与新郎一同握刀杀一只鸡,看鸡肝纹路所示吉凶如何,如不吉利则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杀一只,待杀到鸡肝呈现吉象纹路为止。接着,新娘新郎举行喝酒典礼,每人面前放一碗酒,碗边抹上酥油,本人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喝完交杯酒,还共同款待引见人和一切客人。然后双方客人以及来贺喜的亲戚朋友一同不时地饮酒、唱歌和跳舞,直至夜以继日。
七、正蓝旗丧葬风俗
我家先世是满洲正蓝旗人。依照清代《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属于“加哈中央佟佳氏”。乾隆年以后不断寓居在盛京(沈阳)城南郊。由于民族感情和工作方面的关系,比拟留意搜集有关满族习俗的资料。如今就依据本人的见闻,参考文献记载,简单地谈一谈满族传统生活风俗的几个主要方面。
早期女真族的丧俗,有的火葬,有的土葬,有的树葬,有的天葬,还有的水葬,这是由于生活地域不一,经济条件各异而构成的。到了努尔哈赤时期,就以火葬为主。用火葬,和当时满族生活环境有关,和他一同去打猎的同伴很难将其尸体运回来,只好将死者的辫子剪下来带回,将火化死者的骨殖捡回几块,意味这个死者遗体,放进鹿皮制做的口袋里,回到本人的部落(家乡)再埋掉,到了后期又用骨殖匣子。清初,仍持续这个风俗。入关后康熙时期改为土葬。土葬逐步被农耕地域和城市里的大多数满族人所承受,这也是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辽宁地域满族丧葬大致上能够分为小殓、大殓、服丧、祭奠等几个主要程序和典礼。
小殓是指从死者逝世到装入棺材前的阶段。老人临终之际,儿女们给他洗净手脸,换上装老衣服鞋帽,无论男女都须穿本民族传统服装。从里到外普通是七层(套),也有少于或多于此数,但必需用单数,以免把成双和死联络在一同不吉利。如死者是有官职爵位之人,也能够穿官服入殓。
人死后,还要有一系列的典礼,在死者的口内要放一枚铜钱,一些中央叫“含殓”。手里要握着铜钱。在死者的头前还要放一长明灯,俗弥“倒头灯”。这盏灯直到大殓时才熄灭。
死人要避祖宗,满族在屋里西墙供祖宗匣,不能让死人的煞气冲了阻宗。在死者刚刚咽气时,就用红布将祖宗板挡上。也有的将祖宗板上的神位请下来,用红布包上,在治丧期间妥善珍藏,出殡后一百天再放上祭奠。
挂红幡(也称丹旐),也是满族丧葬礼中共同的风俗,在《清会典》中有记载:“满用丹旐,汉用铭旌。”丹旐又叫魂幡、引魂幡、领魂幡。像一个长条旗,用一丈左右长的红布做成,其长短跟死者的辈分与年龄大小有关。年龄大的就长些,年龄小的就短些。幡两头用黑布装饰。’挂幡的办法是在丧家的大门外,竖根约两丈高的杆子,将幡挂在杆子上。假如死者是男性,便挂在大门外的左边;女性就挂在大门外右边。假如放在庭院里,以屋门为界,也是男左女右。每天早、午、晚三次在幡前祭奠早上挂出,晚上收回,直到出殡。长者死后,亲友们开端吊唁、守夜、陪宿,至近的亲友晚上不睡,陪着家眷守灵。早期满族的丧礼,死者的家眷和至亲族人要减食三日,与这个相关连的是“馈粥”礼节。清入关后,一些人家的“馈粥”变成酒宴,雍正皇帝曾批判这种朴素风俗。从这天开端,亲友们前来吊唁、烧纸。大殓,也就是民间所称的“盛殓”,将死者尸体放入棺材里,普通在死后的第三天举行。满族的棺材外形与其他民族不同,棺材盖是起脊式的,俗称“旗材”。棺材里铺褥子,还铺树枝干柴,这是昔日火葬风俗的遗风。满族风俗以为死者的住房应与生者住房一样,也应当起脊。‘有钱人家的坟里还带炕,将棺材放在炕上。
入殓时死者的儿子们用棉花球蘸酒为死者擦额、擦眼睛(俗称开目光)。灵柩放在房前西侧,并设有灵棚、供桌、祭品,供亲朋好友来吊唁。过去城市里的满族还有供“饽饽桌子”的,用馒头、点心摆成塔形,放置在灵前,一切的祭品以及全部的供具,城市的冥纸铺均有,能够租赁。
旧时出殡普通是在停灵7天或9天之后,但过去城里的官宦人家或富有人家停灵的时间就长了,可是普通不超越“七七”四十九天。他们要做法事,请和尚念经超度亡魂等。城乡不论穷富,出殡前必需有辞灵典礼。出殡时孝子背着白布带子,将一头拴在灵柩上,孝子走在前头或紧跟在灵柩后。
出殡的队伍最前头由死者的儿子打红幡,然后是灵柩。灵柩后边是家眷家族亲友,乡村的道远,送灵的亲友就坐在大铁瓦车上。出殡时假如路过道口,也得烧纸。
旧社会有钱有势的人家亲朋多,当出殡的队伍行至中途,亲友们有的为之搭路祭棚子。灵柩到此停下,亲友为之祭奠一番,丧家也陪着吊祭,然后再走。有的途中不只一个路祭棚子。到了墓地,人们把灵柩埋在墓圹里,堆成坟山,死亡的亲友们抢红幡,撕成条条,回家为孩子们拴在衣服上,人们以为它能够避邪。
服丧,也就是治丧过程中的穿戴。长者死后,他的儿女晚辈要穿孝袍,均是粗白布做的。男孝衣前后开契,女的不开契。男子有的戴白毡帽,普通在帽子上套白色帽套,当官为宦的要把帽子上的红缨子摘下来。入关前女的有剪发风俗。死者没出阁的女儿和死者的妻子要剪一绺头发,男的从辫子上剪一绺,放在死者的棺材里做殉葬品,代表本人身体一局部,陪着死者到阴间。这种风俗到康熙年间还有,是满族治丧的传统风俗之一。到了后期,女的在头上扎一寸宽的白布条。男人在治丧期间不能剃头。女的将头发散开,扎个孝条子。满族的服丧时间一百天,较之汉族服丧时间短。清朝当官的当差的只服丧27天。服孝时期不可饮酒、文娱,不能结婚。三年之内,女不戴花,男不穿红。妇女戴的首饰只能戴银的,不能戴金的或其他颜色的,不穿花色衣服,只能穿素色衣服。男女均扎白腰带子。
入关前,满族是七天一祭奠,俗称“烧七”,均到坟前烧纸。下葬以后,等到三天去坟前培培土,称作“圆坟”。满族早期有个习俗,将死者生前用的某些实物,如衣服、马鞍子、弓箭等,在坟前烧化,当然不是一次焚化,均是在祭奠时焚化。在皇太极时期规则,多大官烧几件,普通是3套9套,官职越高,烧的越多。到了人关前后,就被烧纸所替代,烧纸钱、金箔银箔做的元宝锞子(冥镪)、纸扎楼库,还有用纸画的绸缎。每次大型祭奠都烧,祭日有“烧七”、“满月”、“百日”。到百日这一天服丧期满,脱孝服,因而是大祭日,百日大祭后还有周年也是大祭。平常对死者传统的祭日是清明节,它不同于汉族的清明扫墓,满族在清明祭奠日要在墓前插“佛朵(佛花)”,“佛朵”是用柳树枝儿,或用苞米棒子,在上边糊彩色纸条或彩色布条,将它插在坟头上,其意图是为死者祈福。这是满族所独有的习俗。其他祭奠日子是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十月初一(送寒衣)烧包,将纸剪成衣服样子,装在纸袋里,上边写着死者的姓名,即送给谁。再有元旦要去祖坟为祖宗送席,按嫡系祖先次第摆供桌。
满族的坟茔地与汉族没差异,普通是靠山面水。墓地的坟排列方式由长及幼,成燕翅形。祖父的坟与孙子的坟在一个线上,均是这么往下参差着。立祖中间,父子不同行。一些做官的坟前有诰封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