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丰镇市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21 13:46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丰镇的风土人情是什么  
丰镇的风土人情是什么  
答:1、丰镇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中南部,南与山西省僻壤,东南与河北省相邻。这座塞北的古老小城因其特殊的天文位置从而孕育出蒙汉融合,独具特征的民间美食--莜面饨饨、莜面窝窝、下鱼鱼、山药鱼鱼、荞面饸饹、抿豆面、拿糕  
2、四脚龙扮演艺术在丰镇市隆盛庄有共同的四脚龙扮演艺术,这种扮演艺术来源于民间的祈雨许愿与还愿。与其他舞龙扮演艺术相比拟,共同之处是龙添加了四只脚。是由民间艺人苏太发明的,他以为龙是神,不能少胳膊缺腿。因而,开展成为四脚龙舞。它由11人扮演,1人舞龙珠,6人舞龙身,4人舞龙脚。动作以表现想象中龙的形态和习性为主,有“龙翻身”、“龙戏珠”、“龙出水”、“龙戏水”。根本动作是滚动、缠绕、交叉。在民间音乐《出对子》的伴奏下扮演。夜晚扮演时,龙头、龙身内点石蜡灯,四周点燃4堆旺火,上撒锯末、松香(制造烟雾)。旺火点燃后,龙在烟雾中起舞,似乎腾云跨风普通,现象十分壮观,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在2009年8月入围内蒙古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扮演艺术已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内蒙古卷》  
二、咱家的风俗作文丰镇  
我的家乡-----丰镇市,地处蒙、晋、冀三省区分离部,是自治区通往祖国内地的重要门户,素有内蒙古自治区“南大门”之称。  
我的家乡,它固然没有香山那红似火的枫叶,也没是有浩瀚无边的大海,更没有云奇山异的黄山,但是家乡的美景使我留恋。  
当燕子送进春天的怀抱时,在北山上,遍地开端长出绿茵茵的小草和各色的野花。那红的、黄的、粉的……蜜蜂正忙着采蜜汁,各色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它们嬉戏、游玩着,显得特别悠闲自由。  
六月的风,带着潮湿的芬芳气息悄然的走来了,微风吹过鱼儿湾公园,河面波光粼粼地闪动,似乎是一位仙女躲藏在什么中央向小河里撒下珍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红的、绿的、黄的、蓝的,特别美观。小山坡上的野草莓开花了,固然没有石榴花那样红艳,但是微风吹来,还是能够闻到阵阵的香气扑鼻而来。  
秋天,是最令人憧憬、留恋的时节。秋天的天空很蓝,很少看到白云,即便偶然有朵白云飘过,也像大海上吹来的一片悠悠的帆船。  
三、丰镇结婚风俗  
“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决议青年男女的终身大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重要生活内容。而婚嫁则是人生礼仪中的一项大礼。  
合婚  
即订婚的前奏,也叫“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无媒不成婚”,议婚开端,普通由男方家长拜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求婚,又叫“提亲”,假如女方家长容许思索结亲,男便当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方家讯问女方名字和出华诞期,以便“开八字”,即请阴阳先生“合婚”,就是审察男女双方的命相能否相合。称之为“取四柱”,也叫“换婚单”。丰镇人称之为“送命单”。详细做法就是将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等“四柱”干支写在绢帛或麻纸上,然后请人卜算,看双方互相间命相有无克异。凡男女生肖犯“对冲”的不宜婚配。所谓“对冲”就是指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丑、亥相冲,辰、戌相冲,卯、酉相冲等六种。丰镇民间俗语说“白马怕青牛,免龙泪长流,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就是说这几种属相都是“相冲相克”的。  
传书  
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合婚既成。男女双方各备庚帖,要重新写明双方出生年、月、日、时等事项,选择吉日停止交流,本地人曰“换帖”。双方一经换帖这门亲事就算定了下来。丰镇人便称女方“有主了”。或者说女方已“问进来了”。男方家要备衣服、首饰、羊肉、喜酒装盒随庚帖赠送女方家;女家以金银饰物一、二件附于男帖之中,曰“压帖物”。接着男女双方都要“相亲”,又叫“看门户”,即男女两家商定时间见面,最后肯定婚事成否。双方对婚事都持肯定态度,双方同意便各邀亲友及媒者高筵招待,名曰“下定”。下定也叫“许亲”、“定亲”,“订亲”本地人称为“订婚”。下定还有大定小定之分。富者备礼丰富,谓之下大定,贫者从简谓之下小定。也有的男方人家订婚在未换帖之前先以金银玉质饰物交于女方作质物。  
行礼  
行礼又叫“纳聘”即正式送财礼。通常约在迎娶一月行进行。行礼之日,男方家要置备礼洋数十元至百十元,衣服单、夹、棉三套,饰物为手镯、戒指、簪环等物,开具礼单由媒人送至女家,照礼单点告女方,并决议迎娶日期。叫“过大礼”,本地人谓之“下茶”,也叫“探话”。行礼之后,女家要将出嫁时间通知亲友,其亲友除送嫁助妆外,还要备酒席请出嫁女子吃“离娘饭”,本地人称“梳头饭”。男方结婚前也一样叫“上马饭”。女儿出嫁前,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动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其实是为新娘停止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期的完毕。普通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筵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招待行将出嫁的女儿。本地民俗,女儿一上头,就是以为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普通都很丰富,女儿也被布置在筵席的首位。尊长、邻里除看待嫁的姑娘表示恭喜外,还要吩咐一些尊崇公婆,服侍丈夫及处置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迎娶  
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迎亲的队伍,考究很多。普通大户人家,都有各种仪仗队,即炮手、开道锣、开道旗、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等,官宦人家还要有“肃敬”、“逃避”牌子。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本地风俗新郎亲身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新郎坐轿或骑马。新娘则坐轿。去的时分,新娘的花轿不能空行,要放花糕和馍作为镇物。有的人家则选一个父母健在的小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官”,也叫“压轿官”。在娶亲队伍中,还要从年长的亲友当选择二人叫作“娶亲的”,另外再重新郎的侄辈中找一名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作为“伴郎”,也叫“引婿”。女方也选一女二男相陪名曰“送亲”,女方送亲的人选也有考究。本地俗语:“姑不娶、姨不送,姐姐送了妹妹的命。”就是说,除了这些辈份的人不能送娶外,其他亦可。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叫“送客”,女方“送客”之外再去男方参与婚礼的人则叫作“吃客”。本地还有人家姑娘出嫁时“哭嫁”的风俗。据民俗专家研讨,这一风俗的来源与远古时期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在被掠取时的哭诉逐步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这不是乐极生悲,而是有其真实的内容。普通都是感慨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完毕,感激父母的哺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机甚感惶惑不安。假如对婚事不太称心,感到冤枉,更是小题大作,大哭而特哭一场。每遇这种状况,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们也要陪哭一场。迎娶队伍来到后,女方的家门常常由新娘的弟弟、妹妹或亲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现女方家族的威严,另一方面也成心玩弄娶亲者。迎亲的怕耽搁了时辰,只要付“开门钱”了事。进入女家,男方要备燔肉一方、白面馍五十至百枚纳于女家。俗称“离娘肉、馍”。并有新娘红色装新服套,名曰“嫁妆”。娶亲到家后,女方要备以茶点,款以酒食,热情款待。男方娶亲的还要趁机“偷”女方家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具,本地人谓之“得富贵”。席罢,女婿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然后由新娘嫡弟为新郎插金花于帽上,以绿绸与新郎原披红绸十字披扎于身上,新娘则以红纱蒙面,由亲人抱入轿内,新郎在天地神位前行礼,鼓乐启行。女儿临行时,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三圈,默默祝福女儿幸福不祥,父亲则意味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丰镇人考究迎娶道路不走回头路。根据新郎家位置,普通为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迎亲队伍还要随带红毯或红布,除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避免白虎星等鬼祟邪怪相扰。路遇他人家娶亲队伍时,双方都要换“针线”。互相消灾。在乡村,娶亲时新郎、新娘有骑马和骡子的,其他一切风俗根本与城市相通。娶亲这一天,新郎和新娘的装束因地因时而异,不尽一样。在清时,新郎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新娘则要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如戏台上的皇后娘娘形象。到了民国年间,有的新郎改穿制服,新娘也改穿红棉袄或者身着时装了。  
婚礼  
迎亲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齐鸣。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男方门前都要搭彩棚,棚中放一八仙桌设天地神位。前置一斗,内放五谷,插箭五枚,上横一弓,下放剪刀、戟、镜,左右燃花烛。新娘花轿到家,轿口向喜神方位放平。新娘在讨取“下轿钱”后,新郎之母及姊妹掀起轿帘,新娘由一“全福人”相搀,踏着红毯走至花堂。门旁束谷草燃之。傧公(即代东)持五谷、红枣、胡桃、制钱挥洒,口中念诵不祥之语。这一风俗叫“撒草”或“撒喜果”。来源甚为古老,相传早在汉代就已盛行,早先叫作“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后来逐步演化,从赶煞神转为求吉利。新郎、新娘走门后,紧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拜堂的中央普通设在洞房门前,置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前方悬挂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唱导,行三跪九叩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女东男西行对拜礼。此时,还要拜家庭亲戚,名曰“拜人”,族戚于叩拜时须赠拜礼。拜堂终了后,新郎、新娘在众人蜂拥下进入洞房。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灯烛悬挂高墙,通霄不灭,本地人称“长寿灯”。之后,新郎、新娘并肩坐在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的袍襟之上。新郎掀去新娘头上的“盖头红”。新娘的嫂嫂入手脱去新娘脚上的鞋,为她另换一双,即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义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晚上还要“闹新房”,本地人称“闹洞房”。洞房之夜,繁华特殊。丰镇人还有俗语说“新婚三天无大小”。一切宾客、乡邻、亲友不分辈分上下,男女老幼都能够会聚新房参与逗闹新郎、新娘。人们以为:闹新房不只能添加新婚的喜庆氛围,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不祥如意,兴隆兴旺。婚礼的筵席有的在饭店,但丰镇城内大局部人家都在自家院内或门外搭彩棚,大宴宾客。其间,亲友和宾客均向男家恭贺行礼,俗称“道喜”。  
回门  
即新婚夫妇双双回女方家探亲的风俗。但回门的时间不大一样。有的是婚后第二天,有的在婚后的六、七、九、十以致十二天的。这一风俗从女婿方面说,有感激岳父岳母,恩德,拜见、结识女方亲朋好友等意义;从女儿方面来说,则表示出嫁成家不忘父母哺育之恩的心情。新郎在女方家除要拜见女方父母外,还要拜见女方亲友,俗称“认大小”。关于新郎说来,还有一件不轻松的事情,这就是本地风俗,新女婿有女方众亲友面前倍受“品头论足”。特别是新娘的姊妹们,能够恣意耍笑新郎。有放肆的女孩把烟灰或炭黑往姐夫脸上抹,还有的让姐夫吃包有辣椒、花椒的饺子。无所不用其极。新女婿在戏闹过程中不能发怒,即使不知所措,极端为难也还得满脸笑容,任凭发落。岳父家设筵以招待,名曰“回门”。  
彩礼与嫁妆  
彩礼是指男女双方完婚之前,由男方付给女方作为婚姻关系成立条件的财物。女方承受彩礼后,婚事乃定。彩礼在本地又称为“下财”、“过礼”、“行聘礼”等。彩礼几普通由家境的贫富而定。行聘之前,常常由媒人替代男方开列彩贴,写上:首饰、衣服、布匹、绸缎等若干,送于女方协商。男妇双方常常因彩礼的几而争论不下,常常需求媒人往复数次才能够定下来,还有原本议好的婚姻,就因彩礼几双方不尽分歧而各奔东西的很多。行聘礼之前,男方要开呈礼物帖,一并放入红漆木盘等器皿之内,请专人手捧肩挑,排行成队、鼓乐相随,送到女方家后放在堂屋中央供女方亲友、邻里欣赏过目。以显现排场和富有。  
嫁妆是指新娘带给婆家的钱财和物品的总和。这是女方家中支付的。丰镇风俗,有的是专给新郎及新郎家庭的,也有特地为女儿婚后准备的。嫁妆几也是视其家庭财力而定。本地人考究普通是“合欢被”、“对枕及柜、箱、梳妆台”等等。  
此外,本地还有收童养媳、寡妇改嫁、招女婿、换亲等风俗。  
童养媳  
童养媳即贫穷之家养不起女儿,娶不起媳妇。常将十岁左右的女儿养活在别的男家作妻,称“童养媳”。待女子长到十六岁时完婚,俗称“上头”。  
招女婿  
有女儿没男孩的人家,招女婿作为儿子继承家业,传宗接代。招女婿有“死招”、“活招”两种。死招即男子要改名换姓当作女家儿子,永承家业;活招即不改姓氏,待岳长去世后,仍回原家,所生子女双方开门应世,女婿不继承家业。  
寡妇改嫁  
寡妇改嫁首先要接受社会言论,以为不一而终,有失贞节。原婆家要讨取高额的身价费,霸其衣物及陪妆,故议婚一经决议随之过门,又多在夜间行之。还有因原夫妻不和及各种缘由离婚再嫁者,本地人称“活人妻”。  
换亲  
普通在贫穷乡村,男女双方家境均属贫穷,无力为儿子娶媳妇,经媒人说合,双方各以本人的女儿相互许给对方的男子为婚,这样一切财礼全免。丰镇东山乡村传播一句顺口溜“哥没老婆哥不愁,哥有妹妹能兑流”。“兑流”即“对换”的意义。  
回族婚嫁  
订婚  
回族称为“盖格尔”。假如男女双方的父母同意结亲,女方则经过媒人向男方要“碰门羊”、“喜茶饼”和彩礼十至百十银元。女方也要准备相应的陪送。然后,实行订婚手续,互换结婚证书,结婚证书由“伊斯兰协会”领取。再择吉日举行“盖格尔”典礼。由男方请阿訇当证婚人伴随媒人将订婚的礼品送至女方家中,女方设茶点待客。并赠于他们每人四色糕点。  
下茶  
当男女双方结婚事宜准备就绪,男方父母要请媒人到女方家“道话”,并选定迎娶日期。下茶这天,男方将订婚时所要的“碰门羊”、“喜茶饼”及新娘上轿时的穿戴与首饰送到女方家。送聘礼时,要请两位阿訇伴随媒人到女方家证婚恭喜。阿訇念贺词,女方要将“海捉叶”(即喜钱)连同糕点分别赠给阿訇以敬意。下茶的第二天,男女双方要下请帖邀亲友按择定的结婚日期参与婚礼。女方亲友要给新娘添妆,男方亲友要给新郎家送礼钱。  
摧妆  
就是送嫁妆。在新娘出聘的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的箱、柜、桌椅、日常摆设及衣物列出来供亲友欣赏,再由男方派人前来搬妆。衣物及首饰由女方派女青年送去,男方要热情接待并按人赠送喜钱。  
婚礼  
回族称婚礼为“伊扎布”。是一种具有宗教颜色的结婚典礼。普通都在结婚前一天与摧妆同时停止。当女方陪送的嫁妆送到男方家后,男方要把新娘的父兄、伯叔父、舅夫、姨夫、姐夫等男亲戚请到家里参与婚礼,并约请二到四位阿訇做证婚人,男方要设摆茶点,并在一些碟子里放上核桃、红黑枣、糖果之类,在靠近阿訇座位前放一张炕桌,上铺红色毛毡,新郎的父兄和晚辈们在门外列队迎接女方的亲戚互道“赛俩耳”,即问好,按辈份大小排好座位,男方的父母便依次向女方来客道“省心”致谢,并引见姑爷,接着阿訇念“证贺词”。新娘的父亲要向新郎念“改必勒土”(即我把女儿许配你为妻),新郎接着说“达阿丹”(我承受了)。随着阿訇将碟内的核桃、枣及糖果投向新郎,这时孩子们争抢,青年们便去拍打新郎,表示恭喜。男家摆筵款待。结婚这一天,男家要在院内搭喜棚,并备有丰富的回族传统食品,筵席以各种炒菜为主,禁饮酒。亲友坐完席,由男方雇一乘花轿,选择一名男童坐轿前往迎亲,取意新娘过门后早生男孩,新郎不去迎亲。新娘在婆家不拜天地,临上轿前要吃饼,名曰“翻身饼”。  
圆饭  
圆饭就是在新娘出嫁当天,男方约请女方亲家和亲属作见面礼,也是一种聚会恭喜的聚餐礼仪。  
回门  
婚后第三天上午,女方要雇一辆轿车,由一名少女先将新娘接回,再派一名男青年接新郎。新娘到了娘家要先拜见各位亲友,新郎到岳爷家要站在院内向岳父及亲戚施礼。这时女方家的青年男女便戏闹新郎,新郎还要对给新娘添妆的亲友致谢。回族有“回九”、“住对月”的风俗。  
四、丰镇民间传统文化之红火玩艺儿  
丰镇人把传统的民间文化文娱活动称作红火玩艺儿,组织这种活动的也叫做“闹红火”、“混玩艺儿”。丰镇设厅之后经济日益开展,南来北往的人慢慢在这里集聚和定居。他们带着各地作风不同的大众文化文娱活动经过长时间的磨合融汇,构成了丰镇独具特征的民间红火玩艺儿。  
踩高跷  
踩高跷盛行于城乡各地。扮演者脚踩一定尺寸的木跷(普通在三尺以下),配以锣鼓乐器,边走边舞。扮相大都以古典戏剧人物为主,尤以《西游记》、《白蛇传》全剧主要人物配套扮演最为常见。普通红火队首先以关公等英雄人物开道。接着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白娘子、小青、许仙、法海。这些戏剧人物必不可少。视高跷队的范围中间还能够恣意参加各自以为可行的人物外型。队尾则是一对扮相非常滑稽的老公公和老婆婆。这一对演员常常演技最高,扮演最精彩,是全队的中心。他们的扮演常常引得观众捧腹大笑。凡踩高跷队伍都有这一对扮演者。  
扭秧歌  
扭秧歌最初是由西北一带传来的,带有明显的陕北作风。扮演队人数较多,男女老幼都能够参与。演员只须脸部略为化装,穿上华美的服饰或腰系一条绸彩带即可扮演。扮演者随着鼓点边走边舞,并不时变化队形和步法。秧歌扭的精彩不精彩全在演员的脚步和扭动的腰肢,舞姿也不请求划一划一,可依照本人的意愿为所欲为,即兴发挥,只需与鼓点合拍即可。扭秧歌最大的特性是省钱省事又繁华,扮相简单,参与人愈多愈好,表现了大众的自娱自乐的性质。  
耍龙灯  
耍龙灯是全国性较为普遍的活动。丰镇的耍龙灯是由关内传入的,河北的作风和特性较为显著。龙灯的制造很有考究,全国各地不尽相同。丰镇龙灯普通用木架外型,外用布彩绘龙形,龙身用长疋布连接缝制,用彩绘以艳丽的纹理和龙头更为逼真。在晚上扮演时,龙眼需安两只耀眼的手电筒,射出两道强光,龙口及龙身各个木杆支撑处都点亮蜡烛或电灯,远望近观如真龙普通,活灵敏现。挠龙头的扮演者须身体魁壮、演技精深;舞龙属者则要见机行事,摆尾利索。挠龙身中间数十人持衔接龙体的木杆随龙头而动即可。耍龙灯关键在龙头和龙尾。龙头的舞动要在耍龙人高举的红绣球导引下而动,红绣球在晚上耍时,都要装置亮灯。引龙人依照锻炼的套路和招数舞动,有时龙身飘飘摇摇,蜿蜒悬空;有时龙头昂扬而龙尾低垂,取直入云霄之势;有时龙身腾跃,龙尾摇晃,似游龙出洞;有时尾首相接,似伏似动,卧龙欲飞。耍龙灯最精彩的扮演是在晚间。似乎真龙呈现,悬空腾跃。当然白昼扮演也另有一番情味。  
舞狮子  
舞狮子的方式大抵与舞台上杂技扮演相同,只是动作简单明了。普通是一对大狮子和三、四只小狮子在耍狮人绣球的引导下,随红火队跑动舞蹈,很少有单狮扮演的。大狮子由两人配合扮演,小狮子一人扮演。狮子的外皮有特地匠人制造,也有本人制造的,式样也大同小异。扮演时,普通打个圆场,引狮人舞动绣球,腾挪腾跃,狮子则摇头摆尾,做出各种姿势,耍龙灯和舞狮子大局部与红火队配合在一同扮演,很少单独活动,防止了龙狮各自独立时的单调呆板的觉得。,著名的耍龙舞狮招式有“二龙戏珠”和“狮子滚绣球”等。  
划旱船·跑毛驴儿·推车灯  
划旱船、跑毛驴儿和推车灯,这几项活动大抵与山西无大差别。三种方式的活动普通结合扮演,克制了单调呆板的觉得,单项也有配合扭秧歌活动的。划旱船是姑娘化装成渔妇,驾着木架制造的装饰华美布缝的旱船,随着手握水桨的老翁划水而行。旱船在渔妇的碎步行进中荡漾,极有水乡神韵。扮类似戏曲《打渔杀家》人物。跑毛驴儿普通为一骑扮演,演技方式与舞台扮演相仿。少妇肩挎纸或布做的毛驴儿,由于下面全部被布围遮挡,极像骑在毛驴儿背上。后生手握红缨长鞭赶驴儿。随着乐曲的节拍,毛驴儿奔腾腾跃,遍身系带的铜铃叮铛响声洪亮,非常愉快。扮演者装作少妇回娘家行路时遇到各种险情而做出许多惊人有趣的动作。这项扮演极似舞台上的二人台扮演,深受大众喜欢,可谓百看不厌,常看常新。有时也有两对以至几十对毛驴儿集体奔舞,局面非常壮观。推车灯普通有三人扮演。车灯用木架做成推车形,外部全用彩绸花布围罩,车顶上饰以各种花篮花灯,非常鲜亮绚丽,扮演时,有一人扮作新娘,用布带架起车灯,车下部用布围遮挡,极像新娘端坐在车上。后边有一老翁推车,他两袖交挽,左右扭动彩车,缓缓向前。彩车前有一长绸带,由一老婆婆拉行。最有趣的是老婆婆擦油抹粉,穿红挂绿,似小丑普通。她在车前尽量扮演各种精彩而滑稽的舞姿,常常最受人欢送。假如有两架车灯结合扮演或是车灯与其他项目红火结合扮演,则须配一个装相滑稽心爱的小丑作为联络,使其天衣无缝。丰镇人将这种角色叫作“二小子”,也叫“楞二小”。二小扮相普通身穿肥大的红袄绿裤,头扎红绳朝天辫,手挥鸡毛掸,肩挎一串大铜铃,前后腾跃,恣意交叉,用鸡毛掸戏耍扮演者。他所到之外,铃声洪亮,动作滑稽,插浑打科,不只围观大众捧腹大笑,连扮演者也忍不住盎然开怀,愈加兴高采烈。划旱般,跑毛驴儿和推车灯扮演时都配以鼓乐和以锁呐为主的民间乐器吹奏动人悦耳的曲牌及二人台小戏曲调。假如在夜间扮演车灯和旱船都要安灯装饰,愈加绚丽,毛驴则要两眼放光。有的扮演队在乐队中还配有特地歌唱之人,唱词有传统的,有预先编好的时兴歌词,更有即兴编唱的,常常歌唱者的歌词就是表现当时场景和所见人物,极有感染力。有时划旱船,跑毛驴儿,推车灯和扭秧歌在一个围场内同时扮演,各显其能,非常繁华。  
华灯与河灯会  
从广义上讲,丰镇传统的正月十五华灯会和七月十五的河灯会也是庙会的一种,只不过它们既不供神,也不聚商,纯为文化文娱活动。丰镇城居民每逢喜庆节日总有挂红灯的传统。特别是春节和元宵节,不管贫富都要在自家的门前悬挂自制的华灯,以便讨个红灯高挂,明星高照的吉利。有钱的富豪巨商则高价置办华美的宫灯或大红纱灯。这与全国普庆的元宵节一样欢悦繁华。  
自清乾隆年间,丰镇设治筑城以来,丰镇城居民便在元旦之夜高挂华灯在自家门前,以示一年大吉大顺。正月十五元宵节,除居民家挂灯结彩外,官府也要请工匠制造宏大的宫灯和华灯悬挂。或挂于官道两旁,或悬于人们聚会的广场上,以便男女老幼前去观灯。内蒙地域传统的二人台《闹元宵》戏里就有描绘元宵节观灯的繁华局面。还有每遇歉收年景或是国度安定之时,官府和商绅还要出资施放焰火助兴。华灯节晚上大局部民众团体和结社都在家或店铺门前拢起炭旺火,取兴隆兴旺之凶兆,迎接各社团前来庆喜的高跷、龙灯等红火大玩艺儿围场扮演。每逢这时,丰镇大街上人流涌动。摩肩擦背,常常观灯者堵街塞巷,以致不可通行。  
河灯节按时间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按习俗讲这是个送鬼的节日。但丰镇居民不论这些,在这天举行传统的送河灯节。河灯节正值秋高气爽,明月高悬。丰镇居民和左近农民扶老携幼,手中提华灯,云集在东河湾两岸。一时间,河两岸人潮涌动,长达数里,喧哗笑语,人声鼎沸。河岸上手提华灯鳞次栉比,随人流而闪烁跳动,尤如宏大的火龙蜿蜒游动。东河湾水波粼粼,水流哗哗,人们将本人制造的华灯点燃后放入河中。灯随河水逆流而下,悠悠荡荡,情味百出。有时有几盏特好的华灯浮在水面,惹起万人喝彩。有些孩童追逐着河里本人的华灯,穿越于人群中,乐不可支。河水中活动的河灯相互辉映,点点如火如星,河中倒影绰绰,煞是美观。间或也有孩童跳入水中拔动本人的河灯,岸上观灯者雀跃喝彩,情形可谓冲动。最为人们喜欢的也就是最为传统的河灯要算是“荷花灯”、“鸭子灯”、“龙船灯”。每年总有无数只这类灯竞放河中,新颖别致。河灯逆流飘浮,愈浮愈远。这时,便有孔明灯腾空而起,这是一种用极薄的万能纸糊制而成,普通为浅蓝色和白色。这种灯没有骨架,只用纸糊,非常轻巧,相传是三国时诸葛亮创造,因此称为孔明灯。孔明灯点燃后,灯内充盈热气,冉冉升入天空,闪闪烁烁,逐步与明月为伴,与星星为伍,分不出哪个亮点是星星,哪个是孔明灯。人们喝彩雀跃,骄傲古人之聪明,欢渡今人之灯节。直至夜静更深,河灯逆流逝去,孔明灯也化作星斗,人们依然不愿离去。  
抬阁和挠哥  
抬阁和挠哥也是丰镇红火玩艺儿的一种方式。它由山西传入。是隆盛庄六月二十四酬神庙会的一项共同的民间文娱活动。当地人称之为“架子”。清乾隆年间,隆盛庄就开端了这项活动。普通架子由福隆社承办。架子派人到山西太谷订制,衣服装饰到苏州织造。儿童选定后,量体裁衣定做。抬阁的活动范围普通较为庞大。所谓“阁”是指约高两、三丈的木架置于车底板上,中间有二人扭动轴把,能够圆周旋转。木架的外围由民间艺人用布或纸巧妙地裱糊油画,做成各种戏剧人物活动的山水楼阁。山水楼阁分上下两层,上层可安顿孩童二人,用架子固定不动,只用手臂头额来扮演,下层也置二童,可随架子旋转,出入于楼阁山水之间。脚底不能自在行动,但身体和手臂皆能活动自若,穿戏装扮演。架子最大的须二十四人抬行,后改为十二人抬行。抬阁扮演时须在四对架子以上同时出动扮演,每个架子由一组鼓乐吹打节拍。每年抬阁的扮演变化不大,普通均由儿童扮演各种戏剧人物。阁为演员扮演的特定场所道具,大致为《西游记》、《水漫金山寺》、《李红秀推磨》、《王二小卧鱼》、《狐狸缘》、《天河配》、《小放牛》、《李彦贵卖水》、《双锁山》及《千里送京娘》等。  
“挠哥”,当地人也称叫“跑哥”。有人还写为“脑哥”。挠哥这种玩艺儿是由强健的男子腰束铁架,铁架用布垫在肩上,架子高出男子头的一米左右,上面端坐五、六岁孩童,称为“哥儿”。开端,这种挠哥只许男童上架扮演,不许女孩上头。地道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陋习。这些孩童清晨被绑在架子上,而且要绑牢,避免扮演时绑绳松脱,掉下来摔伤,因此凡被选中的孩童上架前大小便净,上架后便不再饮水,口渴时只能吃些水果。整日扮演普通不允许儿童再大小便,由于非常费事。要想大小便,还得退出演出场地,捆绑绳索都得解开,到外去大小便。男童即便呈现不测,也很容易处置,假如是女孩那就更难了。还有一个缘由是男孩比女孩的膂力强,扮演的儿童是非常疲倦的。由此可见这种方式的扮演也只能叫“挠哥”。后来固然也有女孩被选中上架的,但也是男孩较多。虽然架上的儿童扮演的非常辛劳,但隆盛庄人不断以为凡能被选中上架扮演的儿童都是有福气的,都能交好运,终身安全安康短命。因而家长们都愿让本人的孩子参与扮演。一旦选上,家长便为本人的孩子能上架扮演而感到十分骄傲。挠哥的扮演队通常有二十多架。挠架子的壮汉化装成武士,一身着黄色衣裤。架子通体用彩绸裹绕,架子端坐扮演的孩童,或男或女,浓抹艳装,上身着戏装,下身穿较为宽大的彩裤,外观似悬空而立,其实是坐在架子上,两腿为空裤腿与铁架子巧妙衔接。扮演时,武士随着鼓点乐曲,依照既定的套路或慢或快碎步行进。“哥儿”们便在架子上挥舞手臂,凭空戏耍,潇洒自若,如花似玉,煞是心爱。挠哥中的人物也以古典戏剧人物扮相,但以彩旦小生为主。有的挠哥架子上平行两个或三个分架,同时挠起两个或三个儿童扮演。这便是挠哥最精彩最拿手的绝活儿。有的武士架子上再置一横架,形似扁担,两端各置一分架,各端坐一位儿童扮演,当地人称为“担哥”。俗话说“抬阁挠哥不要耽阁(担哥)”,便是由此取其谐音演化传播下来的。担哥的扮相主要有《刘二姐逛会》、《李彦贵卖水》、《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五、丰镇市过年风俗  
年又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不能走亲访友,不能串门唠嗑,只能任由本人的思绪浮想联翩。想起妈妈做的新衣裳,想起父亲买的花纸糖,还有村口繁华的秧歌儿队......往事记忆犹新,似乎就在昨天。  
这些天,脑海里总是浮现着乡村过年“眊媳妇儿”的情形,久久环绕,挥之不去。  
在乡村,青年男女一订婚,就以女婿媳妇儿相称了。眊媳妇儿,就是新女婿去丈母娘家探望未过门的媳妇儿。那个时分,没有手机没有微信,写信也不多,订婚后俩人相处的时机很少。只能在逢年过节时,女婿到媳妇儿家眊一眊。  
那个时分,家里孩子一到了十七八岁,假如不上学,父母就托人给找媳妇儿寻婆家了。假如二十多岁了还没头绪,父母会没面子的。那会儿找对象很简单,普通是媒人先带着女婿到女方家相看,假如相中了,再定个日子女方家去男方家相看,俗称相人家。假如男方家条件还能够,有几间房、几个大红柜、几瓮莜面,十有八九能成。媒人看着火候差不多,就开端撮合,把给女方父母几彩礼、给姑娘几身衣服、几大件回头还是不回头都磋商妥当。择个日子,女方家再到男方家吃顿饭,女婿带着姑娘到供销社扯几块儿布做几身衣服,俗称爬栏柜,婚就正式订下来了。  
订婚后,假如没有什么变数,隔个一年半载,家人就张罗着给仪式了。平常没什么事,女婿是不能随便眊媳妇儿的,否则村里人会笑话,说女婿没调货,时不时晌不晌地往来跑。所以,仪式前仅有的几次眊媳妇儿,可是重头戏,事关成败,马虎不得。  
老家有个风俗,过了正月初五才开端走亲访友。对那些已有婚约的青年男女来说,元旦一过,就该扳着手指头按捺着冲动的心情数日子了,女婿忐忑不安,姑娘彻夜难眠,等候着那一天的到来。普通初六开端就有眊媳妇儿的了,但从初八开端才陆陆续续多了起来。乡村考究多,来的早了,村里人会笑话,说新女婿没成色,压不住重量。  
找了媳妇儿的人家,父母在年前就开端整天合计着眊媳妇儿要拿的礼物了。媳妇儿一个村里的晚辈、亲戚有几家,谁家拿什么,都得思索周全。一家没眊好,可能会鸡飞蛋打,没过门前,媳妇儿家亲戚说的话无足轻重。  
平常省吃俭用的父母,儿子去眊媳妇儿时可是卯足了劲儿,炸麻花油要大糖要多、包饺子肉要大、蒸馍馍面要好碱要匀,就连馍馍上红点的颜料也得调了又调。不幸天下父母心!  
准备拿饺子的,头天晚上就得包好,那时没有冰箱,家人轮番在院里看着冻好。遇到好天气冻不坚固,拿到媳妇儿家假如粘在一同,就事半功倍了。有一年,席麻滩那边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女婿,一前一后背着两布袋饺子步行去永昌茂眊媳妇儿。路远又赶上天气好,走到海流太村时,饺子就开端消融。到了尔克营村,村里好几只狗追着他咬,小女婿吓得把装饺子的布兜拿在手里摇摆着恐吓狗。结果到了媳妇儿家,饺子成了一块面团,后来这门亲事差点黄了。假如是如今,也不会呈现这样的状况,那个时分的条件太有限了。  
女婿家里有自行车的,早早就把车擦得锃光瓦亮,车轮辐丝闪着光,辐丝上卡的红色塑料小片也洗刷一新。骑着崭新的自行车去眊媳妇儿,那可是“张牙舞爪”的事。自行车辐丝上的红色塑料片随着车轱辘的转动,构成一圈圈红色的光晕,在众人羡慕的眼神中,再不失机遇地捏两下车铃铛,那觉得比开着奥迪车还风光。  
偏远闭塞的小山村,过年是村里最繁华的时分,谁家来了亲戚,谁家的女婿来眊媳妇儿了,村里人一五一十。对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来说,或许很难了解。但对我们来说,一年难得几次见外人的时机,是弥足宝贵的。  
记得五姨和丽姐找了婆家后,一过年我们几个孩子就算计着新女婿啥时分能来。那些天,空气中都洋溢着跳动的音符,枝头的喜鹊喳喳叫个不停,我和团员舅、富哥一群孩子一趟又一趟跑到村口瞭女婿。暖暖的阳光照射着村庄,照射着远处的山川,村口那条慢慢消融的小河氤氲着缕缕热气,我们的额头都渗着汗珠。  
“来啦,来啦!”远远瞭见新女婿,我们拔腿就往村里跑,回去通风报信。如今想起来都忍不住想笑,那种傻傻的快乐伴我渡过了少不更事的童年。快乐啊,其实很简单,心简单了,人就快乐了。思念那时的事,也思念那时的我,更思念那回不去的光阴。  
女婿上门,鸡子头疼。丈母娘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女婿一到,村里人便纷至沓来地去串门,炕上坐的,地上站的,抽烟的喝水的。问长的、问短的、多大啦、属啥的,姊妹几个......各种问题接踵而至,这也是考验女婿的时分,答复不好村里人会说女婿带愣的哩。精心装扮的姑娘则在地上端茶倒水,红扑扑的脸蛋藏着掩饰不住的甘美。  
丰镇过年眊媳妇儿  
婶子大娘帮助做饭,男人们则被热情地约请到炕上吃饭喝酒,兴致来了还会划上几拳。屋内如火如荼,被撵到院里的孩子们手里攥着刚拿到的喜糖,踮起脚尖朝屋里喊着:“红公鸡,绿尾尾(yǐ),媳妇儿寻下个好女婿;红公鸡绿脖脖,媳妇儿寻下个好婆婆。”  
......  
女婿来丈母家呆上一天,便会和丈母娘说:“我妈说过年这几天不忙,想让她也去我们家走几天。”大多数的丈母娘都会通情达理地说:“行,去哇,你早点把她送回来。”家人回头会对女儿吩咐着早已吩咐了好多遍的话,去婆家要留意的各种礼节,吃饭怎样吃说话怎样说。  
丰镇过年眊媳妇儿  
姑娘跟着女婿走后,村里人茶余饭后便聚在一同对新女婿品头论足。这个说女婿好人才,肉头面蛋的,那个说哈哇哩,他大大就长得不赖;这个说你看捏他妈给纳的那鞋垫多好,那个说捏他姥姥就可爽利哩,一支子心灵。  
几天后,村子又归于宁静,直到女婿把姑娘送回来,村里便再次繁华了起来。  
记得那年,麻迷图那边一个姑娘刚从女婿家回来,家里人就要给她退婚。村里人不明原委,后来姑娘的妈和村里人说:“枪崩他的,找了家牲口人家。”原来,女婿把姑娘叫回去当天,就把堂前的双扇门取下来,在平常不住人的一间闲房搭了个床,要俩人另住。姑娘不同意,回家通知她妈,家人气不打一处来:“这要给有个肚,让全家人脸往哪搁?”不久便退了婚。这件事也给未过门的女婿们提了个醒,心急吃不得热豆腐。  
假如村子大了,村里年轻姑娘又多,一到过年就更红火了。俗话说比妯娌赛弟兄,村里订了婚的姑娘们可就有得一比了。这个女婿给拿的什么,那个女婿穿的什么,这个女婿拿的什么烟,那个女婿拿的什么烟,村里人要谈论好几天。那些年,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村里人津津有味的话题只要本人的一亩三分地。  
记得小时分,有一年过年我跟着姥爷去乱营滩村探望老姑姑。乱营滩村子大,村里姑娘也多,来眊媳妇儿的女婿真多。姨姨家建英领着我东家跑到西家看女婿,着实让我大开眼界。  
吃过午饭,元山村的人也来乱营滩串门,好多人汇集在村口聊天说笑。姑娘们装扮得花枝招展;女婿们留着小平头,抹着头油的头发油光可鉴,不停从衣兜里掏着烟给在场的男人们散。大前门、青城烟,还有白底红花的迎宾烟,男人们嘴里抽的,耳朵上别的,那局面真是壮观。可别小看了这个散烟环节,散好了增光添彩,散不好适得其反。村人们或许成事缺乏,但败事有余。女婿们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们是百般热情,村里的男人也借机大饱口福。如今想想,那个年代,做个新女婿可真不容易,一家找女婿,全村人把关。  
半大孩子们,这个时分也是兴奋不已,不时地把点燃的小鞭炮扔向人群,然后拔腿就跑。人群刚安静,他们又站在不远处,挺起肚子扯着嗓子可劲儿喊:“凉城的戏,没猴气,乱锣乱鼓乱铜器,吹梅(笛子)的不出气,拉胡胡(二胡)的瞎圪锯。”人群中一阵哄笑,原来村里有个姑娘找了凉城的女婿。这边的笑声还没褪尽,一个二声响的炮又从头顶飞了过来,人群又是一阵喧哗。  
我当时好是羡慕,那么大的村子,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年轻姑娘,还有那么多新女婿。后来,一到过年,我就盼望着去乱营滩村老姑姑家,那里给我留下了美妙的回想。其实乱营滩村也是个小山村,只是比我们村大好多,但对当时的我来说,觉得它好大。  
也是从那时起,我有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心愿:什么时分,也能有那么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去我的村里眊我。可这个愿望终没能完成,上高中时我就分开了村子,便没人骑自行车去村里眊我,这成了我心头一个深深的遗憾。  
我在想,假如当时我没分开村子,也有那么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去村里眊了我,那如今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他挑水,我浇园?他耕地,我种田?在蓝天白云下,在青山绿水间,细数流年?  
光阴一去不复回,往事只能回味。那些思念,那些留恋,都随着光阴的车轮渐行渐远了,唯有美妙的回想,永留心底。  
六、丰镇市饮食风俗  
1、封开杏花鸡:采用杏花鸡,骨细皮薄、肌肉饱满、脂肪散布平均,有清、鲜、甜、爽、骨香之感。  
2、贺江河鲜:贺江有40多种河鲜,如桂花鱼、鲈鱼、骨鱼、鳝鱼、河虾等,贺江无污染,其河鲜质地佳,滋味鲜美。  
3、罗董牛肉干:用封开罗董镇特有黄牛肉,经过多种工序秘而成,质量极佳、营养丰厚、滋味一流,可红烧、焖煮、炒、蒸等制造成各式佳肴,鲜韧味美、齿颊留香。  
4、莲都山羊:放养于当地石灰岩石山上,仅次于野生山羊,可经过红烧、焖煮、炒、炖、煲等烹饪办法制造成各式美味佳肴,也可用火锅边烧边吃。  
5、龙潭莲藕:生于莲都龙潭的野生莲藕,枝叶兴旺,花卉呈粉红色,质地细滑多粉、洪亮爽口、入口酥化、滋味鲜美。  
6、长岗油栗:产自广东封开县长岗马欧村一带,皮薄、油亮、润滑茸毛少,脆甜口香、耐贮藏。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