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鄂尔多斯古如歌
蒙古族歌唱艺术主要包括长调与短调的民歌以及呼麦。蒙古族长调民歌和呼麦列入世界级和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需求细化理解的是,2008年,“蒙古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科尔沁叙事民歌、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阜新东蒙短调民歌、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其中,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和阜新东蒙短调民歌都是短调民歌,这容易了解。科尔沁叙事民歌,即科尔沁叙事“胡仁乌力格尔”,是在史诗、好来宝、赞颂词和汉族评书的根底上衍生出来的民间说唱艺术,是内蒙古东部,特别是半农半牧的科尔沁蒙古族喜闻乐见的艺术方式之一;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是指传播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域郭尔罗斯草原蒙古族大众中的民歌方式,以其丰厚的内容,漂亮的旋律,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欢,具有蒙汉兼容、农牧相宜、长短调分离的共同作风。科尔沁叙事民歌和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都能够说是蒙汉兼容、长短调分离的民歌。而鄂尔多斯古如歌,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的一种。那么,蒙古族长调民歌曾经列入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什么鄂尔多斯古如歌又列入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呢?这应该从具有传奇故事的特殊的鄂尔多斯历史文化谈起。
蒙古语“古如”,汉语有国度或朝延之意。古如歌源于宫廷,是蒙古民族独一保管完好的宫廷歌曲,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它集中表现了蒙元时期蒙古宫廷礼仪音乐的共同风貌,是蒙古族古典音乐的活化石。正宗的鄂尔多斯“古如歌”都是一些正统的说教歌曲,吟有吟的规则,唱有唱的规矩,普通都在盛大而浩大的典礼演出唱,而且以三首为一组,称为“三支首歌”或“三首正歌”,旋律缓而不拖,慢而不沓,节拍若隐若现,不即不离,旋法大跳大落,跌岩起伏。古如歌大多是一些宫延或国宴演唱歌曲,内容唱时政,唱佛教、唱父母、唱故土或唱骏马,如《圣主骏马》、《班禅庙》、《绵羊白的房子》等,现存仅七八十首。整个音乐充溢凄凉之美,空灵之美和悲壮之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是古如歌的主要传承地,目前其原生态演唱传播于杭锦旗北部一带,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中国古如歌之乡”之称,为鄂尔多斯市打出了一张国度级“文化名片”。为了更好地维护、传承、开展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杭锦旗从2006年开端抢救性搜集、整理,2008年录制了《杭锦古如歌》DVD集4张共84首歌,尔后又将“古如歌”110首经典曲目停止五线谱简谱记载,编入《鄂尔多斯文化丛书》,并成立了“古如歌”协会,召开“古如歌研讨会”,树立了3个“古如歌”培训基地,编排民族歌舞诗画《古如歌》晚会,拍摄以“古如歌”为题材的电视剧。
鄂尔多斯古如歌,是鄂尔多斯宫廷之歌。古如歌是浓缩的历史,传承的历史,唱出来的历史。要想弄明白古如歌的历史,首先要分明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鄂尔多斯”主要有三个含义:一是天文区域,二是宫殿与部落,三是新兴城市,即地域、民族、城市。从天文区域来看,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黄河环绕即“黄河几字湾”以南,南面以长城为界的这个区域称鄂尔多斯,例如鄂尔多斯古海、鄂尔多斯盆地、鄂尔多斯草原等,都是关于这个天文区域的自然生态而言的。从蒙古族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鄂尔多斯是众多宫殿与一个部落的构成、演化、交融的有机整体,是盘绕着成吉思汗构成和开展的,古如歌所浓缩、传承和唱出来的就是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历史文化。作为新兴城市,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盟设市,使作为众多宫殿、忠实部落、神奇地域的鄂尔多斯与当代新兴城市鄂尔多斯融为一体,从而开启了更开放、容纳、多元、调和的鄂尔多斯新纪元。
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鄂尔多斯”作为“众多的宫殿”,是成吉思汗创立的。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系成吉思汗时期大蒙古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大蒙古国最初的首都,在当时大蒙古国的政治生活、军事活动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占领着特殊重要的位置。鄂尔多斯宫廷之歌、宫廷文化就是这个时期产生的。蒙古族不只有游牧文化,也有城市文化。例如,蒙古人所建的哈剌和林、元上都、元大都,在当时都是举世注目的“草原皇城”、“国际大都会”。鄂尔多斯宫廷之歌,也传承和开展于这些宫廷之中。特别神奇的现象是,作为蒙元帝国都城的固定城池及其称谓消逝了、改动了,而当时成吉思汗亲身创立以及他逝世后数百年世代守护和祭奠他灵魂的“鄂尔多斯”仍然存在,鄂尔多斯古如歌成为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开展,鄂尔多斯宫廷之歌仍然在传唱。
可见,在“鄂尔多斯古如歌”中,相对而言,更具有神秘颜色和深入文化内涵的不是“古如歌”,而是“鄂尔多斯”。或许正由于如此,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古如歌(长调民歌)、漫汉调都被列入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比起单项的鄂尔多斯的“民歌”来,有机整体的“鄂尔多斯”更是国度级、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因而,鄂尔多斯学研讨会把《鄂尔多斯民歌文化之旅》与《鄂尔多斯历史文化之旅》同时肯定为重点研讨课题。正是在这种综合性、系统性的研讨与应用中,鄂尔多斯文化能够暖和全世界。
二、杭锦旗的新年风俗作文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人们最注重的节日,它代表着团聚、幸福、安全。人们在春节这一天会有很多的考究,也构成了各地不同的习俗习气。下面我就来引见家乡的饮食小习俗。春节这天,人们会早早的醒来,在启齿说话之前,一定会拿出元旦晚上放在枕下的糕点,吃上一两口,我们称之为“启齿糕”。薄薄的糕点吃在嘴里,软软的,甜甜的,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从嘴里蹦出的话也一定是甜甜的了。“糕”与“高”同音,小孩吃了启齿糕,预示着新年中个子长得高,成果节节高;大人们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老人们吃了则希望来年“福寿高升”。正是由于人们对新年的这些盼望,吃启齿糕就成了新年的第一件事。放完开门鞭,全家都穿上了新衣,洗漱完后,都围在桌子旁吃团聚饭,也就是吃汤圆或饺子了,人们把饺子称为“万万顺”,表示新年中做任何事都会顺别扭当。“顺心”的心愿也就寄予在这常见的饺子上了。吃汤圆则预示着新一年中全家人团团聚圆、平安全安地生活在一同。这喝茶也有考究,落座时,北面的位置必需空着,听妈妈说这是为了给灶神爷留的,只要款待好他,才干在新一年里灶台上总是满满当当的。喝茶快完毕时,每个人的碗里须留下一些饺子或汤圆,预示“年年粮食皆有余”。不论是吃启齿糕也好,称饺子为“万万顺”也好,还是给灶神爷留位也罢,在科学技术飞速开展的今天,它们虽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根据,但这些饮食上的小习俗正是人们对新年中歉收、安全、安康、幸福的一种美妙愿望吧!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和发扬呢?
三、杭锦民间节日习俗
腊八是腊月初八,是全年十二个月最后一个月,即农历十二月初八。
中国在过去文化很落后,劳动人都不识字,不晓得什么是腊八,为什么要过腊八。只记住腊八是腊月初八,只晓得过腊八要吃一顿带红颜色的软粥,把它叫成腊八粥。熬腊八粥的质量,由于时期条件不同,也就由低到高越做越好。
先说过去的腊八粥:
熬腊八粥的原料,原本是除了以软米为主外,还应配有各种豆类杂粮、果干、红枣等多种成分,可是过去但凡干旱地域,由于种植条件有限,豆类作物只能种一种耐旱的红豆。恰巧红豆经过熬煮后会变成红颜色,便成了熬腊八粥独一的佐料。由于原料不多,熬粥也很简单,只用软米掺上少许谷米,抓进几把红豆、再放进少量土碱,熬出来的粥黑红黑红,这就是过去的腊八粥。
再说如今的腊八粥:
中国自从变革开放以后,由于交通便当、市场繁荣,干旱地域大兴水利建立,五谷杂豆歉收。加之城乡居民生活进步,只需有钱,需求什么能买到什么,能够说是五味俱全。所以说,如今熬腊八粥的下料条件是再好不过了。除了以软米为主外,其他附料有谷米、红豆、玉米糁、小麦仁、豌豆、杏仁、桃仁、果干、红枣、赤糖、苏打等十几种熬煮成。用这么多的好原料熬出来的腊八粥,既美观又好吃,真是现代人把福享尽了!
吃蜡八粥的时间也有考究,吃得越早越好。最佳时间是在腊月初八早上东方发亮以前吃了最好。听说谁家先吃腊八粥,来年庄禾能早熟,取得大歉收。
这天,有的人家还用熬腊八粥米汤冷冻的办法,试测收成丰歉方位。做法是:腊八粥快熬熟时,舀出一碗米汤,在碗沿上横放两根筷子,即成十字外形,正好是四块,表示东南西北方,鸡叫时分把米汤碗平放在墙头上,结冰高起方主庄稼收成好,低处方主庄稼年景不好。在过去出门受苦人,用此办法选走向。
腊月二十三祭灶马爷
灶马爷在民间也叫炉神爷。腊月二十三是祭奠灶马爷的日子。
人的生存,不能短少穿衣吃饭,还是吃饭第一。衣服少穿或遮住羞也能过得去,但少吃一顿饭也不行,俗话说“一顿不吃饿的慌”。人要吃饭总离不开灶火,哪怕是行路在外的人,固然带着锅碗,但也要暂时掏个灶火才干烧火做饭。灶火太重要了,灶马爷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人们为了知恩报恩,在这天总要祭奠一番。
腊月二十三是个百无忌讳的日子,即便是六腊月忌月的人家,到这天算忌满月了。家家户户都泥灶火和清扫房子,准备祭灶马爷和过大年。这天晚上吃完饭后,由家庭主妇操作祭灶马爷,首先在预先舀好的一碗清净凉水里放几颗黑豆或豌豆,再放进几根谷草圪节,手握一把黑糖,口念“灶马爷爷本姓李,一圪疸黑糖糊你的嘴”,边说边把黑糖抹在灶火小锅口的转圈儿上,同时又说“干草黑豆料,把马喂得欢马独跳,柴炭烧火剪戳,不要计较,上了天只说好不说歹”,随即把一碗水和草料倒进炉膛里熄灭,祭奠终了。
忙里忙外过年
过年,庄户人叫大年三十或年三十,文化人叫元旦。不论叫什么,反正是一年最后一天的意义。
民间百姓,从过罢腊月二十三后到年三十前中间这几天时间,
是最忙的日子,忙里忙外忙过大年。
——买年货:
家庭当家主事男人,除了把室内室外的卫生清扫洁净以外,还要四处奔波采买年货——买烟买酒、买糖果、买红纸、买麻纸、滚碾子围磨……总之,要把过年用的吃喝都置办完备。
——做年饭:
做过年饭,是家庭主妇的事。一个家庭的女主人,在临近过年
这几天是大忙人,除了给大人娃娃缝新补旧外,还要备办年饭——
生豆芽子、磨豆腐、压粉条子、做黄酒、捣米蒸糕、发酵面蒸馒头、炸糕炸油园囵……这些营生白昼做不完,搭上夜也要把年饭准备好。
——写对联:
解放前,劳动人都不识字,过年写对联成了大问题。假如本村没有富户识字人,走上几十里路也请求人写两幅对联,贴在门窗上才称心。真实找不到会写对联的人,只好把红纸裁成条子,空白红纸贴受骗对联用,总比不贴美观。
——上坟点纸:
民间老百姓,从腊月二十七开端到年三十前这几天是上坟点纸、祭奠过世亲人的日子。过年点纸和其它节日点纸不同,由于过年用钱多,人的觉得可能阴间也一样,总要买上很多纸钱和香表,再把准备好的年茶饭各拿一点作为奉献,深表过年不忘祖宗和其他亲人亡灵,以烧钱挂纸的方式,尽孝道心和亲人情。
——贴对联、糊窗子:
过年贴对联和糊窗子,在年三十或提早一天都行。也有人家要去亲人家过年,也能够提早在离家时贴上对子和糊好窗子都行。糊窗子是这么一回事儿:过去农民住的房子都是土打墙木头门窗,而且窗眼子很小,终年用麻纸裱糊,经年累月,烂了补住,越补越厚,加之油烟污垢,乌黑一片。在过年时分撕掉旧纸,用新麻纸裱糊一新。也有心灵手巧的老婆女子,用红纸剪成各种各样的窗花贴在窗眼子上,把门窗装扮得十分美观,越发添加了过大年的亮丽颜色。
——守岁熬年:
大年三十的年饭,要比平常吃晚饭的时间早一点,由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一是在天亮之前,要在家门口、窗台下面、凉房门口、牲口圈口等处,分别放上一把沙蒿(柴)或牛粪片子,叫照门柴,也叫上门财(柴),有招财进宝之寓意。也有的人家把菜刀或铡刀立在大门口和家门口,作为防卫武器,意即妖魔鬼怪不敢近前,确保年夜平安、大吉大利、人畜安全。二是点香敬神、燃火塔子、放炮。
大年三十的香火、炮声、火光,从天亮星全时分开端不断要持续到天亮为止。点香很辛劳,由于应该敬神上香的位置很多,比方在家里进贡的财神爷,在外面进贡的土神爷、天地爷、碾磨房、畜圈口等多处。加之一炷香的长度很短,熄灭的时间不长,还必需不等灭了再续上,一晚上要走出走回屡次。火塔子不用续柴,由于都是预先准备好的硬干柴和羊砖(羊圈里的羊粪碎面经雨水浸泡、羊踩踏、沾沙土变硬后,用锹裁成砖型)或是半干牛粪——耐烧,彻夜火旺亮堂。三是穿过年衣服。过大年穿的衣服,除了新和洁净外,还有个民俗考究,要在大人娃娃的上衣上配戴几种避邪去魔、维护安全的不祥物,即葱、蒜、红枣。做法是:取葱一节、蒜一瓣,用红布包住,另加一两颗红枣,用红线针缝在大人和娃娃上衣的左胳肢窝。假如家里倒换回来的红枣多,用红线针穿上两大串,缝在娃娃上衣的左右肩上,像两条大辫子,既美观吃也便当。也有换不上衣服的穷人家,缝在烂皮袄上也美观。过大年穿过年衣服的时间,最好在年三十前半夜。前半夜穿上新衣服,是为了守旧岁迎新岁的吉利。第四是守岁熬年。首先要把过年准备下的烟酒和好吃的东西都摆放在炕头(那时多数人家没有炕桌)或炕桌上,大人娃娃围坐一圈儿,全家人欢聚一堂,叫大团聚,彻夜或茶或酒或黄酒(米酒)不时,边吃边喝边说笑,纵情欢乐。这是前半夜,叫守岁。从后半夜开端,是辞旧岁迎新岁的时间,大人娃娃都到室外观火、放大炮、看天气、听动静,活动筋骨后,又回家重新入座拉话、吃喝,直到天亮为止,这叫熬年。假如在中途有坚持不了,想睡觉的大人或娃娃,也只能和衣入睡,听说这是古人传播下来的习俗规矩,有的人家至今也没有改动。
有的人还在年三十晚上,用听动静和看牲口动作的办法,预测雨水几和收成丰歉。有两句俗语说:“大年三十晚上羊抖耳朵,一年四季雨水多。大年三十黑夜驴吼,扁豆豌豆歉收”。
四、杭锦旗结婚风俗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娶亲普通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氛围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祝颂人,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一只“碰门羊”和其他的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典礼。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娶亲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娶亲普通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氛围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祝颂人,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一只“碰门羊”和其他的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典礼。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婚礼
蒙古族很注重婚礼典礼,虽然地域不同,方式各有差别,但都十分盛大、繁华。普通牧区的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承受火神的洗礼。表示爱情的纯真,重生活的兴隆。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候婚宴的开端。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晚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随同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常常要持续两三天,亲友才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分别时,母女拥抱,痛哭,表示依依不舍。
五、杭锦旗忌讳
喜双不喜单,送礼忌赠单数礼品(九除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火(祭灶)典礼后,不再出借物品。交际中忌说“不”“没有”“坏”之类不吉利话语。出入忌踩门槛。忌用破碗给客人盛饭倒茶,不准坐锅台上或用脚碰锅灶。忌将绳索拖地而走,如此则视为办事拖拉,凡事不能成就。制圆饼须切开四道或划上花纹,由于无缝无花的饼是专给死人供奉的食品。还人家器皿,须盛少许食物。刀丶剪之类刀器须置平安处所,且刀面朝里,若给别人,则将刀面朝本人,刀背朝对方递。忌携马鞭丶绳索丶棍棒丶弓抢之类入户,不然被视为对主人的不尊。宰绵羊要在下面铺白毡,由于视绵羊为天赐的生灵,不如此宽待,老天将责怪其主人。忌讳打马头,不然马会记仇。忌打击牛角,由于常言道“击一牛角痛及千头牛”。忌从右侧上马,由于潜逃者才如此。忌抚摸没有奶水的母畜的奶头,以免不下奶。忌讳用烧火棍赶羊群,以为这样做凶多吉少。出卖畜,主人要剪留一缕毛,以示畜去福留。打雷时忌立鱼啊门槛上。
六、杭锦旗忌灶
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日,也有少数牧民二十四日祭。此日清晨,搬出家中一切的物件,打扫,清洗。在火撑中生火,将羊胸骨薯块佐一以乳酪丶红枣丶红糖等烹炖,煮熟捞出后,将肉剔下。用白纸或红纸“瓮滚羊”(畜群中留的“神羊”)毛线缠绕羊胸骨,置于盘中,献于灶前,主人率领全家向“火神”行九叩大礼,把胸骨和其他祭品投入灶中,每人将盛有祭火饭的盘子双手举至齐眉,随着《祭灶词》的旋律高呼“呼列!”“呼列!”,意为召福。然后用祭火饭涂抹或火撑子,吃用糜米和糖枣丶奶酪调煮的灶饭。
旗扎萨克用牛胸骨或绵羊胸骨祭火,其数在27个以上。平民普通用9个绵羊胸骨,清贫人家键位3个。
七、杭锦旗丧葬
户主或晚辈逝世,家人行将风马旗御下或用黑布缠绕,在49天内中止文娱,不予人请安问候丶说不祥话,不理发须,女子要御下发套,用黑布缠绕连垂。旗扎萨克逝世,举旗发丧,在百日内不举乐丶不迎娶。过世的第二日同一时辰或三日后下葬。忌从屋门和院门出殡,而从窗户和院墙上出殓。若停尸于蒙古包,则要翻开一处哈那,从那里出葬。家人低泣而忌嚎哭。出葬后办丧宴,款待致丧礼的相邻和亲戚。新中国成立前,还请喇嘛念经,超度阴魂。葬式有3种:
野葬:将死者殓入白布袋中,置于草木茂盛,视野宽广,阳光充足的阳坡地。使尸面子朝太阳升起的方向侧卧,头枕一手,两膝夹另外一手,置如卧眺太阳状。
土葬:把死者装入木轿式棺木,箱柜或垒制的坑中,上覆沙篙和树枝。
火葬:婴幼儿死亡或产妇难产而死,燃烧处置,僧人和上层贵族死亡,也焚化。
八、杭锦旗草原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语文娱、游艺的意义。那达慕大会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是一个众多商品的展销买卖大会,是具有普遍大众性和文娱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主要的活动有体育竞技项目,包括赛马、摔跤、射箭、马术、民族歌舞等竞技竞赛扮演。
九、杭锦旗饮食风俗
1、蒙古铜锅茶:先用传统办法将奶茶熬好,然后参加风干肉、奶酪、奶皮子等在锅中边吃边煮。吃的时分将奶茶盛在碗中,加上奶豆腐、炒米、黄油混在一同,越往后炒米和奶豆腐泡的越软,滋味口感越好,喝的时分再配上蒙古果子、牛排、鸡蛋等那口感就更棒棒哒。是杭锦旗民族特征产品之一,
2、蒙古馅饼:蒙古馅饼以荞麦面为皮,牛羊肉为馅,用干烙水煎的办法制成。蒙古有常语“好吃不如馅饼”,看来馅饼和饺子一样同是上乘佳品。
3、奶皮:将鲜牛奶入锅煮熟后,控制火力,微火烘煮,并不时搅动,使水分渐渐蒸发,奶汁浓缩,在锅底凝结成一个圆形的黄色奶饼,放凉处阴干,即成。
4、炒米:它是用糜子经过蒸、炒、碾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幽香爽口,充饥耐饿,是别具风味的传统食品,在杭锦旗的牧区,一碗奶茶泡炒米,是牧民一天勤劳劳作的开端。
5、蒙古包子:包子普通是用面粉发酵做成的,大小根据馅心的大小有所不同,最小的能够称作小笼包,其他依次为中包、大包。常用馅心为猪肉、羊肉、牛肉、粉条、香菇、豆沙、芹菜、韭菜、豆腐、木耳、干菜肉、蛋黄、芝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