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达拉特旗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20 17:35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墙围画  
墙围画也叫炕围画,是一种在炕围子墙上作画的民间绘画艺术。墙围画是北方民间在农耕社会根底上产生的一种地域性很强的装饰绘画艺术,具有明显的适用性和审美价值。墙围画主要盛行于黄河流域的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河北坝上以及内蒙古中西部一带,其中达拉特旗地域的墙围画就是这一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  
据有关史料考证,墙围画艺术始于宋代末期,开展于清朝,昌盛于民国年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为盛行。墙围画艺术传入内蒙古西部地域乃至盛行是在清末至民国年间。由于清廷垦田戍边政策的实行和商品贸易的需求,山西籍移民大量涌入鄂尔多斯地域,不但促进了鄂尔多斯地域农业经济的开展,也带来了中原的民俗与文化,墙围画艺术也被带入了这片土地并传播开来。那时达拉特旗的城镇和乡村居民,全都住的是平方火炕,所以,墙围画艺术也就得到了人们的推崇,成为盛极一时的居家装饰。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城市的开展和市民审美观念的变化,墙围画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特别在乡村,墙围画因其经济、简约、适用、美观的特性成为当时乡村居家装饰的主流。  
墙围画艺术是在农耕社会根底上产生的一种民间装饰绘画艺术,受天文环境和风俗风气的影响,各地呈现出明显的差别。达拉特旗地域的墙围画,题材多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人、事、物,如戏曲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自然景色、花鸟山水、不祥图案等,以反映现代生活的乡村画为主,具有很高的适用性和审美价值。  
达拉特旗地域的墙围画高度普通在70厘米左右,其长度则依炕的大小而定。炕上局部的画是主体,在构造上有一套固定的形式,即以上下两组边道,依照一定的规格布置构成主体框架,中间等间隔布置各种画空,既具完好对称的装饰方式美感,又具简繁比照、主从相映的丰厚表现内涵。边道图案品种繁多,有折子边、卷带边、竹筒边、花边等。画空也称“池子”,有正方形、长方形、扇形、圆形等多种方式。此外,在下边道与炕间隔25-30厘米的范围内是黄颜色的边子,这样的设计是防止炕上物件的遮挡和抬高人的视野,便于欣赏。  
达拉特旗墙围画内容普遍,寓情于景,画风憨厚自然,文化意境高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是农耕社会的缩影,是研讨黄河流域农耕文化、认识形态、民俗风情等方面的重要根据。因此,维护和传承达拉特旗墙围画这一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窝阔台祭典  
窝阔台祭典于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窝阔台(1186-1241)为成吉思汗第三子,跟随父亲成吉思汗参与了统一蒙古高原、征讨金国、灭西夏的战争和震惊世界的第一次西征。1225年,成吉思汗将降服的领土分给几位皇子,树立窝阔台汗国等四大汗国。1229年8月,窝阔台在克鲁伦河畔的忽德阿日剌即蒙古国汗位。窝阔台即位后次年举兵攻金,后攻打南宋,1235年,派术赤的次子拔都率蒙古军第二次西征,占领斡罗斯中部和南部、波兰、匈牙利、捷克及奥天时局部地域。  
窝阔台在位期间办学校,实行科举制度,定赋税,置仓,括户籍,行交钞,铺设驿站,增强各民族的往来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建城镇,打井济水等。《元史。太宗本纪》曰:“帝有宽宏之量,忠恕之心,量时度力,举无过事,华夏富庶,羊马成群,旅不贲粮,时称治平。”窝阔台汗继承父亲的伟业,为蒙古民族的复兴和统一中国作出了不朽的功劳。至元三年(1266年),忽必烈追谥窝阔台为英文皇帝,谥号太宗。  
窝阔台汗逝世后,人们为他树立祭灵宫帐,由鄂尔多斯部世代停止祭奠。1246年窝阔台的长子贵由即汗位,窝阔台祭奠进一步得到注重。窝阔台的祭奠宫帐随守成吉思汗陵鄂尔多斯部于约15世纪时迁至鄂尔多斯,供奉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达拉特旗)。鄂尔多斯人将窝阔台称为“窝阔台伊金”,即“窝阔台圣主”。  
窝阔台伊金祭奠宫帐,早期在达拉特旗巴拉嘎松腾赫斯湖边(今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柴登嘎查北)。乾隆三十年(1765年),丹巴达尔杰袭任达拉特旗札萨克后,把窝阔台伊金宫帐迁至喇嘛尚(即喇嘛府、福茂城,在今解放滩镇五股地以南的罕台川西岸)。光绪三十年(1904年),此地被洪水冲后,窝阔台伊金宫帐再迁至展旦召左近的哈拉扎台营西北处的沃隆塔拉。1917年,逊布尔巴图济农在此处树立一座6米多高的灵塔。1934年,为了规避土匪,守陵人那顺乌力吉把窝阔台伊金银灵匣埋在银肯沙。据《绥远通志稿》记载,窝阔台伊金宫帐在达拉特旗王府之西南约15千米,“有较大于普通之蒙古包一座。包之北面,且有看守此包之达尔扈特人住屋数。盛窝阔台骸骨之银棺,即置于此包中。棺之方式与现代普通寿器迥然不同,乃一矩形银箱。其体积长约二尺余,宽高各约一尺余。置于石砌之台上。其前设有供桌。桌上置有多数银制祭器。且有海灯一盏,不管昼夜,燃点不熄”。窝阔台奉祀之神,还有一柄哈日苏勒德,为三叉式神矛,希利彼(蒙古语意为“柄”)为3米多,用枣骝公马鬃做缨子。  
窝阔台宫帐周虎达尔扈特每日举行例行祭奠,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举行月祭。季祭于正月初三、四月初三、七月初三、十月初三举行。原七月初三举行的秋祭为由伊克昭盟盟长为首的各旗札萨克都参与的大祭。此次祭奠典礼中包括窝阔台伊金金殿呼图克祭奠典礼。季祭中各用全羊5只,奶油25千克,白面25千克,银子20两。窝阔台伊金哈日苏勒德,每年用5只全羊停止祭奠,每逢龙年八月二十四日,即窝阔台登基日举行威猛大祭,用45只全羊停止供奉。窝阔台伊金哈日苏勒德威猛大祭,也是伊克昭盟盟长为首的各旗札萨克参与的大祭,大祭之后还要举行赛马、摔跤等民俗文化活动。  
窝阔台祭奠,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度中缀。21世纪初,在达拉特旗有关方面的注重与支持下,窝阔台伊金祭奠殿和哈日苏勒德恢复,并在传承人那音太等人的努力下,恢复了主要祭奠,为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奠定了根底。  
三、达拉特希鲁格道  
达拉特希鲁格道(蒙古语“说唱”,是达拉特旗特有的长调民歌的歌唱方式),是一种古老的蒙古族长调歌曲,是用蒙古语口传下来的一种歌唱方式。它的音色纯洁、音质丰满、音域开阔,且富有穿透力,演唱时多运用真假声分离的办法。达拉特希鲁格道的演唱作风和礼俗不同于其他地域,过去除了在宫廷里演唱外,还在蒙古族传统婚礼及那达慕大会演出唱,后来逐步传播到民间。民间的希鲁格道,在蒙古族人民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它的深沉底蕴也逐步吸收了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民学习传唱。大到古稀老人,小到黄发幼童,不管男女,不管民族,大家都喜欢在婚礼、宴会、节日等喜庆的场所唱起希鲁格道。  
专家研讨标明,过去达拉特旗的各个地域都有希鲁格道的踪迹,在往常的包头市及大青山南北地带也广为传播过。清朝末期,由于遭到中原农耕文化的影响,希鲁格道开端走向衰退。随着大量汉民移居蒙古族地域,使得原来蒙古族地域以游牧为主的单一经济形态逐渐多样化,构成农业、半农半牧、牧业三大经济区域,而希鲁格道就保存在牧业和半农半牧区域。达拉特旗是希鲁格道维护和传承最为完好的中央,保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蒙古族人民聚居的展旦召苏木、恩格贝镇和中和西镇一带。  
历史上的希鲁格道演唱人数不多,呈现出规格高、局面盛大的特性。传播到民间的希鲁格道主要以在婚礼、宴会、节日等场所演唱为主,演唱人数不受限制,呈现出活动范围自在、自我文娱的特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都会在7-9月组织30-50人的演唱活动,内容以学习、演唱、培训、研讨为主。自2007年以来,每年的9月还会参与由鄂尔多斯市举行的老年原生态蒙古语民歌文艺汇演。  
在达拉特旗人民政府、文化部门、民间团体、民间艺人的推行提高下,达拉特希鲁格道从展旦召苏木、恩格贝镇和中和西镇慢慢走向了全旗。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希鲁格道,在旗政府和民间团体的注重及努力下,先后成立了达拉专长调民歌(希鲁格道)研讨协会,特地担任希鲁格道的搜集整理、研讨维护、传承指导等工作,以及定期组织活动和参与演出等。  
达拉特希鲁格道的代表性传承人郝交仁不只是原生态蒙古族民歌老年合唱团的主干,还是达拉专长调民歌(希鲁格道)研讨协会的成员。出生于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柴登嘎查的郝交仁,从小就喜欢演唱民歌,曾跟随有“达拉特旗蒙古民歌王”之称的色仁吉德学习民歌及希鲁格道演唱办法。色仁吉德曾经在旧达拉特旗王爷府任专职歌手,他能完好地演唱几百首鄂尔多斯民歌,演唱真假声分离自然,音色漂亮伸展。此外郝交仁还跟随出色的民间歌手阿拉腾查干学习了蒙古族传统婚礼歌曲及礼俗。  
郝交仁在达拉特旗乌兰牧骑工作期间,经常被约请在蒙古族传统婚礼演出唱民歌,参与过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40周年和50周年大庆的文艺汇演和接待工作。除了停止扮演外,他还在停止希鲁格道的搜集、交流和研究工作,同时将各种古老的艺术方式传授给更多酷爱蒙古族歌曲的年轻人。退休之后的郝交仁仍然活泼在文艺阵线上,继续传承和发扬着这一共同的艺术方式。  
希鲁格道是用蒙语口传下来的一种歌唱方式,记载了几百年蒙古民族在这一带消费、生活的历史,具有很高的民俗民间文化价值。同时有利于发扬民族文化和进一步发掘整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目前,达拉特希鲁格道的传承维护工作已获得了一些成果,比方成立了原生态蒙古语民歌老年合唱团和达拉专长调民歌(希鲁格道)研讨协会,出版了蒙文版的《达拉特蒙古族原生态民歌50首》等。  
四、达拉特纪事剪纸  
达拉特纪事剪纸以乡村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作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为创作题材,用剪刀和刻刀记载下了一幅幅宝贵的历史画面,饱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激烈的感情颜色。达拉特纪事剪纸的内容丰厚多彩,乡村的劳作场景、消费用具、房屋树木、田野风光以及奥运会等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度大事都是表现的对象。达拉特纪事剪纸以写实的手法,近间隔反映生活,刀法细腻,外型漂亮,细致逼真,反映出达拉特旗农牧民对历史、社会、生活憨厚的认识和了解。其传承人赵美玲是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东海心村的一位普通农家妇女,自幼在奶奶和姑姑的影响和教诲下,喜欢并学习了绘画和剪纸。她的剪纸深得达拉特纪事剪纸的真理,三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创作了近千幅作品,典型的代表作有《中国好运图》、《农民纪事图》(上、下卷)和《蒙古族风情图》等。“达拉特纪事剪纸”被列为第三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项目。  
它的价值主要表如今以下几个方面:  
1、达拉特纪事剪纸用剪纸的艺术方式记载了乡村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作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表现了现代农牧民对生活的美妙追求,关于研讨旧社会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农牧民认识形态、民俗风情的开展变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2、达拉特纪事剪纸的历史价值很高,《农民纪事图》上卷记载了从建国到如今乡村的开展变化,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濒临失传的乡村消费生活工具和办法,也能看到党和国度在每一年出台的各项惠农利民政策,关于研讨历史具有严重的文献价值。  
3、达拉特纪事剪纸的艺术价值很高,能够与中国传统字画媲美。在技艺上,剪纸上的人和事物,构图栩栩如生,细腻传神,与其他剪纸艺术相比拟,从制造工艺和内容上显现出其共同的发明性,表现了民间剪纸艺人较高的审美情味和美学追求,具有极高的珍藏价值。  
五、达拉特道情  
达拉特道情是主要传播于达拉特旗沿黄河各乡镇的戏曲剧种,吸取了山西道情的扮演技艺。山西道情随着近代“走西口”的人们传播到了达拉特旗,而山西道情戏中晋北道情是成戏最早的,它以代言体演述故事,内容普遍触及社会生活。晋北道情分为神池、代县、应县三个艺术流派,达拉特道情的唱腔、曲牌与神池道情极为类似。  
达拉特道情富有浓郁的中央颜色,生、旦、丑等行当齐全,包括“唱、念、做、打”四功,不过由于它演唱内容的关系,以“唱、念、做”三功为主。音乐体制主要为曲牌连缀体,同时吸收了中央小戏与北路梆子的音乐元素,又兼有中央大戏的局部唱腔曲调,演唱方式以坐唱为主,乐器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音乐婉转缠绵、节拍明快,曲调开朗而流利,唱白多运用中央方言,艺术作风优美而抒情,充盈了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1955年山西神池人赵四毛眼在达拉特旗九区(现达旗白泥井)成立了达拉特旗第一道情团,全团人数达30人,绝大多数人员是当地招募而来,剧团最初以参与庙会居多,一年简直都在外演出,靠自傲盈亏维持生存,脚印踏遍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东胜县、土右旗等地。  
1966年文革破四旧运动,达拉特道情遭到极大冲击,不能公开演出。  
1983年,赵四毛眼的徒弟李果仙召集师兄弟和新学员们在树林召文化站将道情戏重新搬上舞台,在当时许多乡镇文化站文艺队和达拉特旗乌兰牧骑都演过道情戏,深受广阔大众喜欢,但剧团因经费缺乏,人员流失严重,演出场次愈渐减少。  
2001年,出于对道情戏的酷爱,以李果仙为代表的道情剧团的老艺人们自发组织道情艺术团,自筹资金置办乐器、道具等用品,恢复了道情戏演出,除了演《李大开店》、《老少换妻》等传统剧目外,还创作、移植演出了《茶瓶记》、《三家福》、《赶花轿》等一批新戏,这支民间道情艺术团队伍长期活泼在了达拉特旗的乡村牧区和树林召各大广场,遭到广阔农牧民观众,特别是中老年人的欢送。  
达拉特道情在唱白上保存当地作风外,根本持续了晋北神池道情的扮演方式和音乐表现手法,以其鲜活的艺术形态浓缩的保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厚的文化信息,具有共同的艺术价值。  
六、老油坊卧式木制压榨油传统制造技艺  
传统榨油办法与酿酒制造技艺一样在我国有着千年以上的历史,早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古籍中就有榨油办法和器械的记叙。在达拉特旗白泥井镇至今还保存着传统的卧式木制压榨油技艺的老油坊。  
达拉特旗老油坊始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最初归当地公社一切,变革开放后承包给个人运营至今。每年的七八月份,油籽成熟后,老油坊开端榨油。在初始榨油之前,人们都要举行共同的拎生典礼,即选取白绵羊一只,牵到主管榨油的神龛前,用清水涂抹羊的全身,并口颂祈福的颂词,以示幸福安全、买卖兴隆。  
达拉特旗老油坊在组成部件上包括油梁、大将军、二将军、插板、坠犊石、天盘、地缸、绞油架、压梁石、梁垛石等。它采用古老的卧式榨油术,应用杠杆原理,从采集原料、炒籽、磨碾、上水拌革、蒸革、包垛、垒垛、压榨、沉淀成油等,历经十多道工序,纯手工制造,且不依赖任何现代机械设备。榨出的油质纯、色亮、口感好、不易蜕变,可谓民间手工榨油技艺的“活化石”,具有共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普教育价值。  
七、烫画  
达拉特旗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的北部,坐落在奔腾不息的黄河南岸。它东与呼和浩特毗连,南与绒城鄂尔多斯市府东胜相连,西近煤城乌海,北与稀土之都包头隔河相望。达拉特幅员广大,区位优越,总面积8200平方公里。达拉特历史长久,源远流长,古为骑射之场、游牧之所、农耕之地,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多民族文化与鄂尔多斯民族风情调和共生,孕育了独具中央特征的达拉特烫画技艺。  
达拉特烫画技艺的显著特征主要表如今以下几个方面:1、内在特征:以蒙元文化、黄河文化等中央文化特征为创作背景,富有浓郁的中央特征和民族作风,内容多反映蒙古族历史典故、人物、宗教和汉族的农耕生活。2、工艺特征:以前的达拉特烫画技艺仅限于在木板、树皮、葫芦等材质上烫绘,如今大胆创新,采用纸、布、毛毡等材质,从而丰厚了烫画这门艺术方式;变革和创新制造工具,主要用电烙铁停止创作,配上不同型号规格各异的烙头。3、艺术特征:线条流利明快,着色平均别致,搭配过渡色自然完好,明暗浓淡变化层次清楚,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  
达拉特烫画技艺关于当地和民族文化都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首先,达拉特烫画艺人在研读历史文献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察看及了解的根底上,创作的内容多以反映蒙古族历史典故、人物、宗教和汉族的农耕生活为主,有助于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传播发扬,关于当地历史的研讨同样具有一定的社会文献价值。其次,达拉特烫画技艺以中央文化主线为创作背景,是中央文化传承开展变化的真实反映,对研讨当地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再次,达拉特烫画技艺是对传统烫画的创新和开展,赋予了烫画新的内容,变革和创新了制造工具和资料,从而丰厚了烫画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最后,维护和传承达拉特烫画技艺,能够有效促进民间文化的繁荣开展,有利于民间美术的普遍传播和开展。  
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烫画技艺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上无独有偶的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宝。达拉特烫画技艺在秉承传统烫画的同时,赋予了烫画浓郁的中央特征和民族作风,是具有达拉特蒙汉中央文化元素的典型表现,是对烫画技艺的创新和开展,表现了达拉特儿女对美的追求和对草原文化的敬重,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综上所述,我们正式提出申报达拉特烫画技艺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进一步做好达拉特烫画技艺的传承和维护工作。  
目前,达拉特烫画技艺的存在现状非常令人堪忧。一方面,具有较高技艺水准的烫画艺人屈指可数,且艺人的年龄偏大,简直没有新一代的传承人。另一方面,短少特地从事烫画技艺研讨、开发的人才,烫画市场的经济社会价值没有被开发。这些都对达拉特烫画技艺的传承和开展提出了严峻的应战。以前烫画技艺的传承多靠口述,在一定水平上影响了技艺的传播和开展;烫画普遍盛行于上世纪70—80年代,多用于室内装饰,如今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为人知;缺乏资金也是限制烫画研发的一个主要要素。这些都是招致达拉特烫画技艺濒危的缘由。  
维护规划:  
1.在全旗对达拉特烫画技艺进一步展开调研,积极展开抢救性档案维护工作,对我旗烫画艺人停止全面调查、注销;  
2.对现有年龄较大的资深烫画老艺人停止走访和调查,记载技艺流程及工艺特性,树立特地的档案数据库,并有效保管;  
3.制造达拉特烫画技艺视频光盘,为广阔中小学生及烫画喜好者提供烫画技艺教程,促进该技艺的维护和传承;  
4.落实好传承人员,扩展传承队伍,约请资深烫画艺人定期在我旗各大社区展开烫画技艺培训及竞赛活动,使达拉特烫画技艺在传统的根底上,不时创新,不时开展;  
5.对烫画艺人停止重点扶持与维护,经过举行展览、对外交流展现等活动,展现艺人们创作的烫画作品。  
八、请问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地域嫁娶风俗.....  
如题,越细致越好,突出细节。谢过各位大侠。  
阐明~女方是汉族。  
郁闷了,女方是汉族啊,搞些蒙古族的东西来干什么?  
1看八字  
2合婚探话,找引见人。  
3去女方家提亲,带上彩礼和糕点等  
4择日(办宴会的日子)  
5办婚礼(这个礼节两家磋商)  
这是大约流程,详细细节,需求理解我再补发。  
《鄂尔多斯婚礼》将鄂尔多斯岩画、青铜器等游牧文化元素与婚礼情节相交融  
蒙古人以为:“没有羽毛,有多大的翅膀也不能翱翔;没有礼貌,再美观的容貌也会被耻笑。”所以千百年来,他们遵守礼仪传统。产生于蒙古远古时期,构成于成吉思汗时期的“鄂尔多斯婚礼”需求联欢三天三夜,因循至今,仍能比拟完好地保存着早年的一整套典礼程序,入选首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月26、27日,这种别具特征的婚礼将有时机与沪上观众见面,同名民族舞蹈诗应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之邀于美琪大戏院演出两场。据引见,民族舞蹈诗《鄂尔多斯婚礼》运用夸大、笼统和版画式等多种创作手法,将鄂尔多斯岩画、青铜器等游牧文化元素与婚礼情节相交融,将长达三天三夜的婚礼浓缩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扮演之中。  
哈达定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分发出嫁等一系列典礼,汇合了鄂尔多斯祭奠、民俗、音乐、舞蹈、服饰之大成。据鄂尔多斯歌舞团团长郭明利引见,用艺术手法加工而成的这一民族舞蹈诗生动描写婚礼所表现出的鄂尔多斯人激烈的生命认识。他以为,人们习气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停止博物馆式的保管,但事实上却远离百姓视野,倒不如将其停止艺术化的处置,由所在地的传承者重现至全国各地。  
鄂尔多斯婚礼中有许多都市人不足为奇的传统风俗,均显现出子女关于晚辈的敬意:未出嫁的女子都留有一条独辫,只要在出嫁的婚礼上,才特邀德高望重的两位长者为“分发父母”,将一条发辫散开,顺着两鬓梳成两根辫子,然后在辫子上系戴由新郎送来的华贵首饰。普通家庭的女子成亲,只装备重约三四斤,价值约三四百个银元的头带,而富家女子出嫁都要装备重约十余斤,价值可达上万个银元的头带。头带无论昂贵的还是低价的,都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已婚妇女必备且不可随意离身的饰物,只要到夜晚入睡时方可将头带解下,不然就是对晚辈的不敬。(  
鄂尔多斯,  
是成吉思汗长眠的中央。这里的一切都带着神密的颜色和神奇的光环……  
鄂尔多斯婚礼,产生于蒙古远古时期,构成于成吉斯汗时期,是马背民族聪明聪慧的绚烂结果,是蒙古民族综合文化的灿烂结晶。  
大型民族舞蹈诗《鄂尔多斯婚礼》,就是植根于这片丰厚的文化沃土,绽放于这片温馨的艺术摇篮,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美丽心爱的鄂尔多斯……  
序曲:日.月.火  
一个浩大的草原婚礼,将在这里盛大举行。意味蒙古人理想与希望的金色马鞍,像凯旋门矗立在人们的眼前。亲人们弹洒着圣洁的马奶酒,巫师们挥舞着牛胛鼓,献上了心中美妙的祝愿。  
美丽的新娘和俊秀的新郎,踏着铺满鲜花,洒满祝愿的不祥路,步入辉煌的婚姻殿堂。日月在相会,圣火在点燃。草原恋人的心与日月同辉,幸福新人的情与圣火共旺,这是一个生命的礼赞,这是一个民族的升华……  
1、祈缘  
敖包,是草原崇高的祭台,是牧人心中的偶像;敖包,是与天对话与神对话的神秘场所。  
情窦初开,含苞欲放的牧羊姑娘们呈现在敖包山下。她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绚烂,像春天的阳光洒满了草原;她们的笑声是那样的甜美,像春天的百灵飞满了草原。热血沸腾,阳气旺盛的牧马青年们也走上了敖包山上。他们将各自心中的机密,梦中的寻觅,默默向敖包诉说,逐个向苍天倾说。  
经过不祥老人的牵线传情,新郎和新娘终于相见相识了。他们一见钟情,相见恨晚,彼此产生了激烈的爱慕,热恋的倾慕。他们真诚而甘美的爱情打动了苍天,打动了大地,便博得了太阳神绚烂的祝愿……  
2、迎婿  
新郎娶亲来到了新娘家。  
嚯!这是怎回事儿?泼辣潇洒的女方伴娘们却挡住新郎不让进家门。请不要见怪,这就是鄂尔多斯婚礼中特有的风俗??“挡门迎婿”。这是蒙古古代抢婚制和部落内部禁婚制的产物。  
伶牙俐齿的男方伴郎和能言善辩的女方伴娘们,经过一番幽默诙谐的针锋相对和喜形于色的对歌对诗,女方终于弄清了新郎的姓名和身份,便掀开门帘,恭请新郎等走进了新娘的家。于是,草原的祥门敞开了,牧人的襟怀敞开了!  
3、沐浴  
鄂尔多斯贵族婚礼上新娘出嫁前必需承受洗礼。洗礼有奶浴、茶浴、药浴、盐浴、泉浴、雪浴、风浴、沙浴和日光浴九种之多,其中沙浴最为特别而稀奇。  
落地的沙似金,喝饮的水似泉。  
新娘来到人世的时分,这片金色的沙漠首先迎接了她,拥抱了她,亲吻了她。她在这里爬着、滚着、跳着、飞着,渡过了本人天真的童年和绚烂的少年,迎来了靓丽的青春。圣洁的沙漠,就是她生命温馨的摇篮。她沐浴着故土熟习的馨风,神浴着家乡圣洁的沙瀑,得到了肉体的洗礼,也遭到了心灵的洗礼。  
今天,新娘就要分开落地生根的故土,走向那悠远生疏的异乡。沙漠绿洲呈现了!一片金色的胡杨,一汪银色的湖水,这是新娘对故土深切的眷恋,这是姑娘对故土亲切的祝福……  
4、惜别  
女儿就要出嫁了!  
母亲和女儿不谋而合、情不自禁地走到了一同,默默无语,久久相偎。此时此刻,母亲没有眼泪,只要欣喜;此时此刻,女儿没有抱怨,只要祝福,真是依依不舍,依依惜别……  
一曲《送亲歌》感天动地,女儿慢慢离去了。母亲心中空空如也,只是由衷地感慨道:“女儿长大了,迟早是婆家的人呢!”  
母亲捧着奶桶,弹洒着奶浆,默默地、久久地祝福,祝愿女儿终身幸福、终身安全!这就是蒙古草原母亲巨大的爱!  
5、婚庆  
蒙古包穹顶像光辉万丈的太阳,悬挂在草原的上空。盛大的婚宴正在热烈停止,敬酒歌在唱响,马奶酒在飘香……  
美丽的新娘终于娶回来了!四方的贵客嘉宾带来了美丽,带来了欢欣,肥美的羊背子摆上来了,快乐的姑娘们舞起来了!  
人们唱啊唱,跳啊跳,整个草原荡漾在不祥喜庆里,新娘和新郎沉浸在幸福里。这真可谓是“蒙古人最大的乐事,就是婚礼喜宴。欢庆的人们能将高坡踏平,欢跃的人们能将平地踩凹”......  
6、摇篮  
天作帐、地作毯,星光也更绚烂。  
百花怒放的大草原,是牧人生命的摇篮,是恋人幸福的天堂。爱在这里无拘无束,情在这里如火如荼......  
从此,在广大美丽的草原上又多了一个平和温馨的牧人家。  
序幕天.地.人  
蒙古民族,是马背民族;马背民族,是游牧民族。在蒙古人心里“天、地、人”得到了最完善的统一、最圆满的调和。天地人和,山河秀美,牛肥马壮,五畜兴隆,草原一片繁荣,草原一片不祥……  
牧人是草原的主人。新郎和新娘肩并肩,手挽手,跨上了金鞍宝马,顶天立地,光荣照人。这是一个生命的礼赞,这是一个民族的升华!  
主要局面有乘马娶亲、闭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女家晚宴、新娘上马、迎新拜灶、放夜送客等八个主要局部。全部过程要持续三天三夜。  
开婚典礼上由双方的父母商定举行婚礼的良辰吉日。选定吉日,各自约请宾客,慌张筹备,到举行婚礼这一天,被约请的人们带着礼物,衣着各式颜色艳丽的服装,妇女们佩带着闪闪发光的头饰,骑着跤马,分别来到新郎和新娘家中  
婚礼仪程中,有一项是闭门迎婿,男方家要亲身带上足够数量的哈达、美酒、羊背子等礼物来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女方家却闭门迎婿听凭年轻人玩乐  
九、达拉特旗著名景点  
1、古人类遗址遗存地  
位于达拉特旗树林召镇瓦窑村罕台川东岸,响沙湾对面的瓦窑遗址,是鄂尔多斯地域发现较早、范围较大、文化内涵较为丰厚的一处重要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为认识当地新石器时期晚期至汉代古人类社会组织、经济形态、消费力开展程度、生活风俗等等,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材料,在鄂尔多斯地域远古历史的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瓦窑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距今约55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晚期(即海生布浪文化),历经春秋、战国,持续到汉代。发现了古人类寓居的房址和用于储存东西的窑穴、烧造陶器的陶窑以及掩埋小孩的瓮棺葬和成人的竖穴土坑墓等。出土了一批宝贵的陶制器皿及日常消费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其中有“海生布浪文化”阶段的彩陶钵等各类宝贵陶器、磨制而成的石斧等各类精制石器;春秋、战国时期和汉代的折沿陶盆等,展现了达拉特古人类文化。  
达拉特境内的二狗湾古城、赵长城、魏长城、塔尔召白塔等诸多历史遗存,成为宝贵的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秦直道穿越之乡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建筑的秦直道起于云阳县林光宫,迄于九原郡(今包头),北段穿越鄂尔多斯乌审旗、伊金霍洛旗、东胜区和达拉特旗。在达拉特旗的吴四圪堵等地至今还能看到断断续续的秦直道遗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中原后,以为“六国已灭,独一危我大秦皇朝的是盘踞阴山一带的匈奴族”,因此为了防御匈奴和运回黄河南北的粮,“堑山湮谷”修了一条宽阔平整的直道。秦直道修通后,事实上打通了南北通道,加速了汉、匈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融合,推进了社会文化进程。达拉特,作为秦直道穿越的中央,留下诸多中原农耕文化遗存,为在达拉特构成多元文化奠定了根底。  
3、王昭君经过之地  
王昭君,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汉元帝后宫的待诏。公元前33年,在汉匈两族人民迫切请求民族和好的形势下,王昭君自愿出嫁匈奴,与呼韩邪单于相亲,为汉匈两族的和亲,做出了重要奉献,成为民族和睦的佳话,世代传颂。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当年,汉元帝下诏将这一年的年号改为“竟宁元年”,表示边境安宁,民族友谊世代相传。后王昭君受封为“宁胡阏氏”。王昭君远嫁匈奴胡汉和亲时,顺着秦直道途经达拉特境内,为达拉特留下汉匈文化遗存。  
4、成吉思汗八白室集中之地  
十五世纪中叶,鄂尔多斯部大批进入宝日陶亥时,漠北的四大鄂尔多等奉祀之神与鄂尔多斯的白宫兼并,使八白宫全部集中于鄂尔多斯。随着蒙古王朝及守护部落的变化,八白宫辗转南北。因政局不稳,成吉思汗八白宫随守护者鄂尔多斯部在河套地域迁动。约1520年(正德十五年)以后,在博迪阿拉克可汗(1504—1547年)时期,成吉思汗八白室随巴图蒙克达延汗的四子巴尔斯博罗特(1488—1531)的长子衮必里克图1531年袭任鄂尔多斯济农后进入黄河南岸的乌兰淖尔左近。巴尔斯博罗特的后代额璘臣于1627年袭任鄂尔多斯济农后,为了管理和祭奠便当,将成吉思汗八白室安放在他父亲博硕克图济农灵塔所在的王爱召左近供奉。1649年,随额璘臣济农王府的搬迁,成吉思汗八白宫迁至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即郡王旗。因而说,成吉思汗八白宫,迁往伊金霍洛之前,在达拉特境内至少集中供奉一百多年,为达拉特留下共同的成吉思汗祭奠文化。  
5、窝阔台汗祭奠圣地  
窝阔台为成吉思汗三子,继成吉思汗之后于1229年即大汗位。窝阔台于1241年逝世,1246年其子贵由即位后为父树立祭奠白宫,与成吉思汗白宫一同供奉。后来,窝阔台的祭奠宫帐供奉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达拉特旗)赞丹召左近的哈拉扎台。鄂尔多斯人称它为“窝阔台伊金”。据史料记载,窝阔台伊金宫帐在达拉特旗王府之西南约三十里,“有较大于普通之蒙古包一座。包之北面,且有看守此包之达尔汗特人住屋数楹。盛窝阔台骸骨之银棺,即置于此包中,棺之方式与现代普通寿器迴然不同,乃一矩形银箱。其体积长约二尺余,宽高各约一尺余。置于石砌之台上。其前设有供桌。桌上置有多数银制祭器。且有海灯一盏,不管昼夜,燃点不熄。”窝阔台奉祀之神,还有一柄苏勒德,为三叉式神矛,希勒彼(柄)为一丈多,用枣骝公马鬃作缨子。窝阔台白宫,不断由达拉特部特地达尔扈特守护、祭奠。窝阔台伊金祭奠,构成一整套祭奠制度。守护达尔扈特每日举行例行祭奠,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举行月祭。季祭于正月初三(香火祭)、四月初三、七月初三、十月初三举行。原七月初三举行的秋祭为由盟长参与的大祭。窝阔台伊金哈日(黑)苏勒德,每逢龙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即窝阔台的华诞,举行威猛大祭,用四十五只全羊停止供奉。  
6、古日别勒津哈屯陵所在地  
据文献材料记载的传说,当年成吉思汗娶西夏国美丽的古日别勒津皇后(赵君)来到宝日套亥(河套)。成吉思汗病危行将咽气时,这位哈屯趁机逃走。当兵马得知后追逐到黄河岸时,只见哈屯的两只鞋丢在河边。成吉思汗得知后,令兵士在河边掩埋这两只鞋,并堆泥石构成小山包,便成为古日别勒津哈屯的陵墓。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古日别勒津哈屯投黄河死后,把她的遗体捞出来放进铁棺材停止掩埋,因而,当地蒙古族把这小山包称之为“特木尔敖勒忽陵”(铁棺陵)。因古日别勒津哈屯投河而死,从此把黄河称之为“哈屯郭勒”(夫人河)。  
据专家考证,在达拉特旗黄河南岸的昭君坟,应为古日别勒津哈屯(赵君)陵墓。  
7、鄂尔多斯济农的故里  
北元时期,济农仅次于可汗。可汗统领全蒙古,坐镇左翼三万户,济农统领右翼三万户,坐镇鄂尔多斯万户。  
16世纪初,巴图蒙克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各部,并划分六个万户,鄂尔多斯属右翼三万户之一。巴图蒙克达延汗的四子、右翼三万户济农巴尔斯博罗特(1488—1531)统领鄂尔多斯万户。巴尔斯博罗特的长子衮必里克图1531年袭任鄂尔多斯济农后进入黄河南岸的乌兰淖尔左近。衮必里克图的长子诺延达拉1551年袭任鄂尔多斯济农,接着宝颜巴特尔洪台吉1573年袭任鄂尔多斯济农,诺延达拉之孙博硕克图,1575年袭任鄂尔多斯济农,博硕克图的长子斯楞额尔德尼1626年袭任鄂尔多斯济农,博硕克图之子额璘臣1627年袭任鄂尔多斯济农,1649年任伊克昭盟首任盟长,当年济农王府搬迁至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鄂尔多斯最早的六位济农曾经在今达拉特的土地上统领鄂尔多斯,使达拉特成为鄂尔多斯济农的故里  
8、历史巨著《蒙古黄金史》产生地  
《蒙古黄金史》,与《蒙古秘史》、《蒙古源流》一同成为蒙古民族世界三大巨著之一,出名于世。《蒙古黄金史》,原名为《古代蒙古诸王奠定的国度制度之著作扼要汇总黄金史纲》,简称《蒙古黄金史》或《黄金史》。  
《蒙古黄金史》的作者罗卜桑丹津,是鄂尔多斯左翼后旗(达拉特旗)原蓿亥图乡热西却凌庙(俗称“旧召”)活佛。他是一位非常博学的喇嘛,通晓蒙、藏文,曾经编写诸多经书和蒙藏词典,取得国师称号。罗卜桑丹津,还是一位历史学家,除编纂有《黄金史》外,还著有《五台山志》一书。从各种文献材料的研讨标明,《黄金史》成书年代在1669年-1675年间。  
《黄金史》主要是一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统一草原并登上汗位的历史,是一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统治蒙古的历史。此部史书可分为两局部,前一局部为记载从蒙古先祖到成吉思汗逝世的历史,其时间跨度大致相当于《蒙古秘史》,后一局部分为从窝阔台、贵由到元朝的树立者忽必烈薛禅可汗至林丹汗时期的历史。《黄金史》是一部具有神话、传说性质的历史传记文学作品,并且还是一部散韵相间,诗文并茂,荟萃各种文学款式的历史传记文学作品。  
9、伊克昭盟建盟之地  
1636年(明崇祯九年),漠南蒙古十六个部,包括鄂尔多斯在内的四十九个封建领主供认后金皇帝皇太极为合汗,后金改国号为清。之后,清朝在蒙古地域实行盟、旗制度,严厉控制蒙古地域。1649年(顺治六年),清廷派臣到鄂尔多斯济农所在地,今达拉特旗境内的王爱召(伊克召),将鄂尔多斯划分为六个旗,设六个札萨克,并六旗札萨克王爷会盟于王爱召(伊克召),六旗合为一个盟,即成立伊克昭盟。1736年又增加一个札萨克,从而伊克昭盟下属七个旗。  
10、敖包文化故土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通常立在山顶丘陵之高处微风水之地。敖包的品种包括祭奠长生天的祭天敖包,意味山水神灵的神灵敖包,祭奠祖先的氏族部落敖包,留念英雄人物的留念敖包,留念聚会的“胡日呼”敖包,宗教性质的寺庙敖包,显现道路方向地界的标志敖包等等。敖包,在蒙古人心目中是崇高的,人们在行程中遇见敖包,须下马敬献哈达、美食、香等,以示敬重。并十分留意对敖包四周环境的维护,不损一草一木,忌讳动土和乱扔东西。  
敖包是用石头堆成的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上神矛或树枝,系着经文小旗或哈达。普通在农历五月十三祭奠敖包,举行祭奠活动之后,停止赛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传统男子三项技艺竞赛。在鄂尔多斯地域敖包通常有独立敖包和十三敖包之分。蒙古族自古以来崇尚十三,以为天是由十三重天组成。  
达拉特境内具有影响的敖包有20多座,位于响沙左右的翁贡(银肯)敖包和诺颜敖包,过去是达拉特旗札萨克王爷掌管、全旗范围参与祭奠的两座敖包。  
11、宗教文化盛兴地  
十六世纪末,佛教在蒙古地域盛行。1613年(万历四十一年),鄂尔多斯济农博硕克图,依据三世达赖喇嘛索德纳木扎木苏的提议,在黄河南岸乌兰淖尔树立了“乌哈尼格巴达日古拉格齐”庙。由于这是鄂尔多斯君王所树立的寺庙,故俗称王根召(王爱召),这座寺庙又是鄂尔多斯最大的寺庙,因而又称伊克召(大召)。博硕克图济农逝世后在王爱召为他又树立了灵塔。博硕克图之子额璘臣于1627年(天聪元年)袭任鄂尔多斯济农后,为了管理和祭奠便当,将成吉思汗八白室安放在他父亲灵塔所在的王爱召左近供奉。  
在达拉特旗,从1613年以后曾经树立61座寺庙,为鄂尔多斯各旗之首。其中,王爱召、热西却棱庙(旧召)、树林召、展旦召等寺庙具有很大的影响。  
12、森吉德玛出嫁之地  
鄂尔多斯民歌中有个《森吉德玛》的歌。是以真人真事所创作、传唱的民歌。民歌《森吉德玛》,无论是音乐、歌词,都是鄂尔多斯民歌的经典代表。而歌中所唱的森吉德玛,是鄂尔多斯人心目中的美的化身。森吉德玛,是一位嫁抵达拉特草原的美丽、聪慧、仁慈的姑娘。森吉德玛的故事,反对封建制度,寻求自在,盼望美妙生活,不只在蒙古族当中具有很大影响,而且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森吉德玛》,以其它的魅力,经久不衰,一代代鄂尔多斯人在传唱。  
13、北鄂尔多斯歌舞之乡  
达拉特旗蒙古族歌舞,是本地域文化艺术的代表,具有鄂尔多斯北部草原歌舞的特性。由于达拉特人的祖先来自成吉思汗宫廷,他们世世代代传承了蒙古民族优秀文化,使这里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鲜明的特性。其特性,一是宫廷礼仪文化特性。达拉特旗,是蒙古族传统礼仪保管较为完好的地域之一。  
这里的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具有元朝宫廷文化的共同颜色,构成了达拉特浓郁而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丰厚多彩的民俗中带有宫廷礼仪,其服饰中表现浓郁的礼仪颜色。在古老的民歌中就有“礼仪歌”,特别是这里传承的古老的达拉特婚礼以及鄂尔多斯著名民歌《送亲歌》,是蒙古宫廷文化的集中表现,展现了鄂尔多斯蒙古族婚俗礼仪的神秘和壮美亮丽;二是祭奠文化特性。成吉思汗祭奠浸透于这里的文化艺术,使达拉特民族民间文化中祭奠文化颜色十分突出;三是草原文化特性。达拉特旗,是鄂尔多斯蒙古族长期游牧之地,使这里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浓郁的草原作风特性。比方,这里的那达慕会、敖包盛会等具有鄂尔多斯草原特性。  
达拉特旗是歌的海洋,悠扬的民歌,以其特有的魅力为鄂尔多斯民族文化添加了绚丽的颜色。这里是舞的故土,传统的民间舞展现着达拉特的风土人情。达拉特,具有丰厚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些内涵丰厚的文化遗产成为了达拉特人发明奇观的沃土。  
14、草原上的黄河文化开展之乡  
黄河农耕文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鄂尔多斯草原上的黄河农耕文化;二是黄河古渡文化,即商贸文化。从夏、商、周到元、明、清,黄河岸边富庶的达拉特不断就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之地,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碰撞之地,是黄河农耕文化逐步开展起来,成为鄂尔多斯黄河农耕文化的摇篮。“打鱼划划渡口船,鱼米之乡大树湾”,是对达拉特农耕文化的最好的形容。达拉特旗除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之外,还有浓郁特性的蒙汉融合的文化。这种文化,主要是以歌曲为典型代表。民歌《打鱼划划》、《瞭见王爱召》等就是典型代表。  
今天,黄河南岸的肥美土地上,应用达拉特黄河文化,开展黄河渔村“农家乐”、“四季青”等绿色园区,使这一文化得到开展。黄河古渡文化,展示了蒙汉人民的商贸往来,具有别具特征。  
15、反动烈火熄灭之地  
达拉特是反动烈火熄灭之地。20世纪初,鄂尔多斯地域反对民族压榨而掀起了震惊中外的反洋教运动。当时,达拉特旗蒙汉人民参与了火烧大发公、小淖两座教堂的斗争,毁坏了铺隆的耶稣堂,被清朝廷看作是“仇教酿祸、案情严重”的旗。1915年,发起了以阿尧尔扎那梅林为首的反对蒙古封建统治的“独贵龙”运动,产生很大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抗战前沿阵地,发作诸多事情,产生普遍影响。  
16、文学巨著《玉泉喷绿》产生地  
现代长篇小说《玉泉喷绿》,于20世纪六十年代初正式出版,成为鄂尔多斯市第一部长篇小说,惊动全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普遍影响。长篇小说《玉泉喷绿》的作者,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贺政民。贺政民为达拉特旗人,是鄂尔多斯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享誉盛名。文学巨著《玉泉喷绿》,是达拉特旗文化的一个亮点,具有普遍影响。  
17、沙漠文化发源之地  
达拉特旗,位于著名库布其沙漠边缘。这里具有著名的响沙湾和恩格贝沙漠。这些沙漠,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说故事、民俗风情以及沙漠生态分离在一同,构成引人瞩目的共同的沙漠文化。其中,响沙湾以其大漠风光、传奇故事、沙漠文娱、民俗风情、传统风俗等丰厚的内涵,构筑鄂尔多斯沙漠文化,走进全国、走向世界;恩格贝则以沙漠绿洲、沙漠湖泊、沙漠植物、沙漠动物、沙漠休闲以及民俗风情构成著名沙漠文化景色,出名遐迩,成为鄂尔多斯沙漠文化发源之地。  
18、工业文化复兴之地  
达拉特旗的工业文化,在鄂尔多斯现代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达拉特电厂、东达蒙古王、PVC化工、阿维菌素、四季青等大型企业集团,发明了具有中央特征的工业文化,为达拉特多元文化添加时期气息,成为鄂尔多斯工业文化复兴地之一。  
19、生态文化复兴之地  
达拉特的响沙、银肯沙等,以其共同的沙漠文化出了名。而恩格贝、东达蒙古王沙产业基地等,以管理沙漠,恢复生态,开展沙产业而出名遐迩。其中,恩格贝总面积30万亩,过去全部是荒漠化土地。往常已被国度环保局命名为国度级生态建立示范区,尽人皆知。  
十、达拉特旗饮食风俗  
1、腌猪肉烩小白菜:腌猪肉咸香浓郁,小白菜幽香翠绿,在熟烂土豆的包裹下,其美味可口、软糯醇香。  
2、豌豆豆面:手工豆面加上土豆和肉丁的臊子,其香气四溢、清爽爽口。  
3、抓饭:主要运用胡萝卜、洋葱、羊肉,大米制成,羊油将每颗饭粒浸润闪亮,鲜香味美、非常可口。  
4、排骨焖山药丸子:山药丸子吸收了排骨的肉汁,软绵油润,味美浓香;排骨被山药丸子汲取了油脂,香而不腻,唇齿留香。  
5、鸿运牛头:牛皮软糯、胶质丰厚、牛脸细嫩、肥瘦相宜、牛肉筋道、耐嚼入味。  
6、风干羊肉:其肉质嚼劲十足、咸香不腻、肉汁丰厚、满嘴生香。  
十一、成吉思汗魂归何处,是被秘葬的吗  
依据现有的材料来看看关于成吉思汗陵位置的几种说法。  
一是葬于蒙古国的肯特山。肯特山位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面,其蒙古语意为"三神山"。是蒙古民族圣山之一。依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生前曾在肯特山上的榆树下静坐,随后对手下随从说:“我百年后就葬在这里。”在南宋史籍中也记载成吉思汗当年病逝后,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遗体寄存在独木棺里。独木棺下葬后,墓土回填,然后“万马踏平”。2002年4月,一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考古教授及富商组成的美国探险队进入蒙古国肯特山区的巴士利特镇,考古人员发现了由城墙环绕的墓地,在发掘过程中,探险队又发现了一条2英里的墙壁围护的陵墓,而墙壁内侧葬有两具尸体。探险队正在迷惑不解时,一段护墙忽然倒塌,从墙壁中游出多条毒蛇将许多探险队员咬伤,当探险队逃出陵墓返回营地时,他们停放在路边的汽车莫明其妙地滑落山谷,一切的探险设备和工具全部被毁。在一系列奇特的事情发作后,蒙古国副总理出面阻止探险队。并严正责备考古队惊扰了成吉思汗的亡灵,亵渎了成吉思汗崇高的陵墓,假如不立刻中止发掘,探险队将遭到成吉思汗亡灵的诅咒,死无葬身之地。鉴于以上种种缘由,这支探险队无法放弃了发掘行动。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二是葬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山。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脉所在的清和县三道海左近,考古专家此处发现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据揣测这有可能是成思汗的陵墓。证据之一就是马可波罗在他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在把君主的灵柩运往阿勒泰山的途中,护送的人将沿途遇到的一切人作为殉葬者。这里也能够说和成吉思汗颇有渊源。史载成吉思汗曾六次逾越阿勒泰山脉,青和是蒙古西征大军的必经之路。在三道海左近,有成吉思汗当年西征时开拓的栈道,有他当年驻扎的军帐遗址,还有他父亲也速该的拴马桩。此外,在这个人工改造过的大山以西400米,有一处高20米、底座直径78米的锥形石墓。考古人员引见:这很有可能就是成吉思汗的孙子贵由汗的陵墓。”  
三是葬于内蒙古鄂托克旗境内的千里山。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偕夫人率大军在今鄂托克旗与西夏军队隔黄河对峙。军旅之中,成吉思汗在阿尔巴斯山围猎野马,坠马受伤,就在阿尔寨石窟养伤。除了养伤,成吉思汗也在此与大臣商议军事大事。在攻克西夏中,成吉思汗病倒了,病重期间,他招次子窝阔台与小儿子拖雷立了三条遗言——1、立窝阔台为大汗,齐心抗敌2、取道南宋,共同灭金3、秘不发丧。成吉思汗戎马终身,最后的军旅生活在阿尔寨石窟渡过,石窟内也相应绘有“成吉思汗及其家庭成员受祭图”,局面浩荡,人物最多,可见其备受尊崇。成吉思汗逝世后,阿尔寨石窟旁矗立起一个土堆的敖包。所以说很有可能成吉思汗也葬身于此。鄂托克旗传播着一句俗语,“阿尔寨石窟是上天埋藏宝藏的中央”。这些宝贵文物在这里已留存千百年,那里有着祖先的故事。  
四是葬于甘肃的六盘山。六盘山位于宁夏西南部、甘肃省东部。因山路迂回险狭,须经六重盘道才干抵达高峰,故称六盘山。依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病逝后,他的儿子们商议:大汗的陵寝就地葬于六盘山谷底,凿空千年楠木,合盖为棺,置遗体于其中,以黄金包裹,一共九层。将墓穴旁一切浮土移去,万骑踏之。假如成吉思汗真的葬于盘山,为什么在六盘山找不到成吉思汗的寝陵呢?这与蒙古人的葬俗有极大关系,蒙古人死后最忌讳的是尸体腐朽,即便今天蒙古人死后停置也不得超越三天,成吉思汗在六盘山病逝后随地葬埋也有极有可能。《元史》中说:“葬起辇谷”。有些专家考证“起辇”就是指六盘山下的泾河,而且这里也有开阔地,所以成吉思汗病殁后,就地机密葬于六盘山下的泾河之谷。而且蒙古人信奉萨满教,以为人的灵魂是藏在血和骨中,因而特别注重血和骨的保管完好,故采取秘葬,以示对亡者的崇敬。所以不止成吉思汗陵墓未被发现,元朝历代帝王的墓葬均未被发现。这无疑加剧了这个黄金家族的神秘颜色。成吉思汗逝去已近800年,但关于他叱咤风云的故事仍然在传播,英雄最终魂归何处,我想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一定会找到一代天骄的万年之所。朋友们你以为哪里才是成吉思汗的归葬地呢?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