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古族婚俗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婚姻方式。公元13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公元13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求亲,是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假如女方家同意,就能够定亲。
二、蒙古族待客
热情好客,待人诚恳,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美德。一见客人边握手、边问好:"塔赛奴!"(您好)。客人进入蒙古包后,家庭主妇便向客人双手敬献喷香的奶茶。同时摆上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炒米等食品,供客人食用。客人要住宿,晚饭就是手把肉、美酒、面条或蒙古包子等。客人辞别时,全家出蒙古包欢迎,祝客人一路安全,欢送再次莅临。如今的农区普通同汉族一样,炒各种菜加美酒款待客人。
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拜佛、祭奠、婚丧、拜年以及对晚辈和贵宾表示尊崇等都需求运用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普通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五尺左右,宽度不等。有的绣有"云林"、"八宝"等民间花纹图案。对晚辈献哈达时,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哈达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对平辈,双手平举递给对方;对小辈,普通将哈达搭在脖子上。
三、蒙古族年节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日阿",即白色的月。夏季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时节,草原要举行那达幕大会,详细时间自定,这种节日性活动,范围可大可小,以至一个家庭就能够举行。届时方圆几十里、上百里内的牧民都会举家骑马赶车(如今根本已改为现代交通工具)前去参与。其他节日还有由消费活动、宗教祭奠典礼演化成的祭敖包、马奶节、剪羊毛节等。此外,还有一个严重的祭事活动,这就是成吉思汗陵祭奠。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五月十五日、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举行四次盛大的祭奠活动。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严密相关,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开元”之意。关于蒙古年节传说不一。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承受了汉族历法,因而,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蒙古族年节,固然与汉族春节分歧,并吸收了一些汉族风俗,如吃五更饺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传统风俗。农牧区蒙古族在元旦之夜普通都要吃手扒肉、点篝火,以示合家团聚,辞旧迎新。初一清晨晚辈向晚辈敬“迎新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不祥如意。在整个白月(正月)里,在草原上常会看到穿著节日盛装的牧民带着酒香和歌声,和着马蹄或汽车摩托车的伴奏,结伴走亲访友的繁华情形。
四、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文娱”。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期的开展,逐步演化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文娱内容的浩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奠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所举行。今天的那达慕,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普通是看当年牧业的消费状况,小歉收小开,大歉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竞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五、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主要盛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两天。为欢庆歉收,彼此祝愿,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全羊席等招待宾客,并举行赛马、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和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或放电影等活动。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六、祭敖包
蒙古族的传统祭奠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寓居地域普遍停止的祭奠活动。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等,汉语的意义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接壤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志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会典》所记:蒙古“游牧接壤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后来逐步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奠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奠山神、路神、村落维护神等神灵的场所。而且能够依据需求选址建造。过去内蒙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都有本人公用的敖包,富有的人家还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还有各自的称号。
七、翁牛特旗特产
1、翁牛特大米
(一)草原上的两河流域
在内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发源和流淌着两条美丽的河——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历史上,这两条河水量丰厚,流域内土地肥美,是长久的农耕区。
两河流域曾经哺育过一个强盛的草原帝国----契丹王朝。《辽史》记载:“神人乘白马,仙女驾青牛车至木叶山二水合流而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诗意般地阐释了契丹族的渊源。文中二水合流的地点,也是传说中“神人、仙女”相遇的地点,就在翁牛特旗白音套海镇的大冷嘎查。文中的“二水”,其一水为潢水(现西拉沐沦河),另一水为土河(现老哈河)。
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在翁旗境内穿越科尔沁沙地而汇流成为西辽河,在漫长历史的洪水冲击下,两河沿岸淤积出了宽广的平原。这里气候温和、水草丰美、宜农宜牧,被称为西辽河的“金三角”。就在这个西辽河的“金三角”上,产出独具盛名的中央特征大米——翁牛特香米。
(二)探究水稻种植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十世纪初,辽太祖耶律阿宝机祖父匀德实时“始教民稼稻”。
金代,中原先进的消费技术被普遍地运用到东北各地,稷和水稻已在东北地域开端种植。
元代,注重屯田和边境开发。据1308年统计,全国屯田有一百二十余所,垦田面积约在二十万顷以上。北达漠北,南至海南都停止屯田。翁牛特旗海金山种牛场,在建国后曾出土一枚元代的八思巴文铜印,侧边款刻有汉译印文“兵农运粮百户印”,为元代军中运粮官之印。
明代,翁牛特旗为明“三卫”之地。当时,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两岸四处是宽广的牧场,沼泽、水面随处可见,芦苇、水草、水稗草、蒲草遍及草原。当人们遇到饥馑的时分,就1采集水稗草籽和沙地中的“曲力根”等草籽充饥。人们为了应用当地的水土资源消费粮食,就从燕山南向现翁牛特东部引种了水稻,连续引种二年,种出来的水稻只抽穗不坚固,以失败告终。时间距今曾经有500多年。
(三)清代水稻种植胜利
清代,翁牛特左翼旗第四任扎萨克多罗达尔汗贝勒额勒德布鄂齐尔(1687—1730年袭封扎萨克多罗达尔汗贝勒)时期,翁牛特草原上试种水稻取得了胜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翁牛特部受灾严重,民多乏食,清朝遣官往赈。当时,在翁牛特宽广的草原上自然灾祸频发,土地上种的庄稼不是旱就是涝,庄稼或不收或减收。受灾乏食给人们以深入的启示,怎样应用当地丰厚的水土资源种植水稻,又成为人们探究的目的。据海拉苏镇鲜兴村人讲,约在1696年,有三个金姓的朝鲜族人(朝鲜族多结伴外出,勤劳而有种稻技术),来到了翁牛特旗东部西拉沐沦河南岸的今花都什村。他们看到这里土地宽广,水资源充足,便从家乡带来了几样水稻种子,试种了水稻。到了秋天,竟然有一个带红芒的水稻取得了收成。这是翁牛特草原上第一次收获的稻谷,人们为此欣喜若狂,奔波相告。音讯传到了翁牛特左翼旗第四任扎萨克多罗达尔汗贝勒额勒德布鄂齐尔,贝勒派人召来引种水稻的朝鲜族人讯问,晓得了确切的经过,并把大米拿来亲口品味,贝勒品味后满口余香,连声叫好。原来这几个朝鲜族人在翁牛特草原上种植出的大米,就是元代王祯《农书》卷7《百谷谱·早稻》中记载的小香稻:“一种有小香稻者,赤芒白粒,其米如玉,饭之香美,凡祭礼宴宾,以为上馔,盖贵其罕也”。贝勒从未见过此等好米,说道:“此米宝贵,非平民所食者。”遂下令:“我蒙土产米,属祖恩天赐,概不允外传。”贝勒又发令:“有朝鲜族人求入旗为贝勒府种稻者,昭准入旗境。”并且为朝鲜族种稻人划定了50顷西拉沐沦河南岸最好的洪水淤积的黑土地,特地为贝勒府种植水稻。这样一来,先来种稻的朝鲜族人又陆续从家乡带来了族人族亲,到翁牛特草原聚族而居,为郡王府种稻,一朝一夕,繁衍生息,成为一个屯子,称之为“王爷稻子把”。这一专用地名,在民间不断被沿用到“0”后期。当时,翁牛特草原上种出的“小香稻米”,被贝勒进贡到了京城。康熙膳罢,香飘四溢,龙颜大悦,谕令:“此米匿迹已久,可酌量入宫”。从此翁牛特草原上消费的“小香稻米”也叫“翁牛特香米”成为名不虚传的“皇宫贡米”。尔后,除了清皇宫运用翁牛特“贡米”外,就是在康熙北巡,或驻跸避署山庄,或围场狩猎时,食米也必用“翁牛特香米”。翁牛特草原上特产的“翁牛特香米”遂成为清代宫廷的贡米,时间距今曾经300多年。
(四)清末民初开荒种稻
清朝末年(1902~1912),西辽河上游流域的牧民逐步从原有的畜牧业消费转向农业消费。清政府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施行了“蒙古生计在耕不在牧”的放垦政策(清史稿·卷120·食货一)。并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公布了全面开垦之令,同时设立了特地的机构掌管开垦事宜。
民国初期的1917年,热河政府在扎鲁特左右旗开端放垦新开河以北的荒地。1924年,鲁北设治局成立,办理开荒事宜。1925年,在巴林左旗设林东垦务局,掌管放垦事宜。1926年,设天山垦务局,掌管阿鲁科尔沁旗、扎鲁特右旗、巴林左旗和翁牛特左旗放垦事宜。
约从1925年起,热河政府在翁牛特东部的大兴等地大面积开荒种稻。到1929年时,赤峰市的水稻种植面积为15000亩(王汉武、王文仲《赤峰市水稻消费开展对策》)。当时,这些水稻种植面积绝大局部在翁牛特旗东部。
(五)建国后水稻消费走上了安康开展之路
翁牛特旗在建国前的1946年、1947年和1948年的水稻产量分别为315吨、261吨和389吨。到建国时的1949年,全旗水稻种植面积为9000亩,总产315吨,666.7平方米单产仅35公斤。
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注重翁牛特的水稻消费,扶持当地牧民兴修水利,统筹规划,农牧林业统筹,农牧林分离,可持续开展,使翁牛特草原的水稻消费走上了安康有序开展的黄金时期。自进入21纪以来,翁牛特旗立足资源优势,打造有机、绿色、无公害、自然无污染的品牌,目前翁牛特草原上的有机稻米曾经到达全国抢先程度。
建国后,全旗水稻种植面积得到快速开展,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都获得了打破性的停顿。到2010年,全旗水稻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到达169223亩、82523吨和487.7公斤。分别是1985年的10倍、21.5倍和2.1倍;分别是1949年的18.8倍、262倍和13.9倍。
(六)建国后水稻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动态剖析
第一个阶段:自然开展阶段。从建国的1949年至1984年的36年间,翁旗的水稻种植处于自然开展的阶段。这一阶段,根本上处于自发种植状态。水稻种植技术落后,以漫撒籽的水直播方式种植,单产低,效益低。这时分只是零星种植,种植地块儿仅限于局部沼泽地和河滩地。运用的种类为中央种类,红芒圆粒,亩产在百公斤左右彷徨,均匀只要132公斤。种植过程中,除玉田皋从1975年柴春泽引进插秧栽培技术外,全旗水稻种植历来不运用任何化肥和农药,大米是地道的自然无污染,口感香醇,非常受人喜欢。当时,由于大米是紧缺商品,大米被各级单位采购,或者拿小米、玉米到产地去换大米,一斤小米找给一斤大米8分-1角钱,或者2斤玉米换一斤大米。产品不愁销路。
第二个阶段:科技进步阶段。从1985年起至1996年,翁旗的水稻种植进入了依托科技进步的阶段。这一阶段最为显著地特征是科学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行应用,包括水稻插秧、机械插秧、旱育秧、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一大批先进的科学技术得到了提高,有力的促进了全旗水稻产业的大开展。水稻种植面积突破了26年内在一万亩左右彷徨的场面,开端了科学的大面积种植。在此期的12年间,全旗均匀每年净增加水稻种植面积一万亩,水稻单产和总产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到1996年,全旗水稻种植面积到达131484亩,亩产到达349公斤,总产到达49838吨。分别比1984年增长了10倍、2.87倍和15倍。水稻成为翁旗的大宗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占全旗粮食播种面积的%。
第三个阶段:有机富硒种植阶段。从1997年起至2012年,翁旗的水稻种植进入了依托科技进步的阶段。这一阶段最为显著地特征是鼎力展开了有机富硒水稻的种植。
翁牛特旗开展有机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天文、气候、环境、产业资源优势,旗委、旗政府早在1998年,以前瞻性的战略目光,科学地提出了把开展有机农业作为翁旗农牧业的主导产业。从1999年到如今,翁牛特旗的有机农业异军突起,开展势不可当,从东到西,遍地开花,翁牛特旗的有机农业在全市、全区乃至全国慢慢有了名气,有机食品成了各大中城市、香港等地居民的抢手货。
旗委、旗政府坚持政府规划引导,企业自主运营,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全力推行公司(协作社)+基地+农户+科研单位等产业形式,胜利地构建起一条从种子、有机肥料、生物农药供给到有机食品消费、加工到市场开发的完好的有机产业链条。在开展有机农业的方式上,初步构成了协作社方式、公司方式、农场方式、村企方式、订单基地方式等五种运作机制。
为了推进全旗有机农业安康快速开展,旗委、旗政府着重抓着重抓了四个环节:一、健全组织,政策扶持。旗里成立了开展有机农业指导小组,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加大了有机农业的资金投入,对消费运营有机食品的龙头企业和销售大户,减免税收,优先发放贷款。与高等院校树立了长期的协作关系,并延聘了十多位专家学者担任有机农业参谋。《翁牛特有机农业开展规划》经过国度级有机农业专家评审论证。二、抓宣传,重培训。三、打品牌,创市场。立足发掘翁牛特旗深沉的文化底蕴,全力铸造“天枢一品”品牌。四、制定规范,抓监测。为了抓好有机食质量量平安管理工作,翁牛特旗成立了“翁牛特旗有机食质量量检测中心”,制定出了有机水稻、有机杂粮、有机牛羊养殖等中央规范和操作规程。
强有力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开展。目前,全旗已有8个龙头企业的18个种类取得国度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全旗有机水稻认证面积到达3万亩,有机杂粮面积到达5万亩,中草药及林果面积1500亩,饲草料基地1万亩,自然草场到达4万亩,有机牛羊总头数到达7.8万头只,有机肉蛋禽到达20万只。已具备年产有机富硒大米12000吨、有机杂粮5000吨、有机牛羊禽肉1000吨,有机禽蛋1500吨的综合消费才能,全旗220万亩耕地全部被自治区认定为“无公害消费基地”,是自治区独一一家“全区有机农业示范旗(县)”,也是全国以旗县为单位、整体推进有机农业的第一旗(县)。
2、蒙都系列风干肉
蒙都的风干牛肉精选科尔沁草原上等黄牛,提取优质部位,100%选自三扒一霖,每头牛只能出3—5公斤,可谓牛肉中的“黄金肉”。有着严厉的制造工艺,现代排酸工艺加工,每3斤牛肉出一斤牛肉干,将精选牛肉粗加工后切割成形,经30余种秘制调料腌制数日后挂出自然风干,一周后的牛肉将调料充沛吸收,再将风干的牛肉放入烤箱中烘烤三小时出炉。这样加工出来的牛肉干,肉色深褐、喷香扑鼻、口味自然、嚼劲十足、口感极佳,营养非常丰厚。
八、翁牛特旗饮食风俗
1、奶饮品
奶茶用鲜奶加水、砖茶熬制而成,是蒙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短少的上乘饮料。谚云:“学之初啊(a,蒙文的第一个字母),食之初茶”。茶是蒙古人的面子,又是蒙古人的主食。古时,蒙古人款待宾朋或为客人送行,都要献上一碗雪白的奶汁,祝他们不祥如意。后来以奶茶替代奶汁。不断到今天,牧区的蒙古人还是早上、中午喝茶,晚上吃一顿饭。有时忙起来,晚上的饭也用茶替代了,这就是“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
牧民一日三餐奶茶不时,普通要掺加炒米、黄油等奶食品一同煮熟食用。它不只营养丰厚,而且含有益于身体的无机盐,长期饮用奶茶能够解除疲倦,生津止渴,促人兴奋,协助消化,加强食欲,还能降低血压,避免动脉硬化。
炒米是蒙古人的主食。牧民每日两顿茶一顿饭,茶不离炒米,不可一日无茶,也不可一日无米(炒米)。炒米的原料是糜子,经泡、炒、碾等工序加工制成,因制造的办法不同,炒米又分为脆炒米和硬炒米两种。
炒米便于贮存,易于携带,营养丰厚,含有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炒米食用办法简单多样,即可用奶茶泡食,也可干嚼,还可与多种奶食品搭配食用,是蒙古人的最佳食品,也是用作旅途干粮的最好食品之一。
奶食品蒙古语叫“查干伊德希”,是用五畜自然纯奶制成,种类繁多,营养丰厚,滋味芳香,品味奶食品是一种口福,令人向往。奶食品是牧民的主食之一,也是待客的佳品,具有共同风味。
鲜奶也叫甜奶、生奶,既是美味、营养食品,又是加工各种奶制品的根本原料。鲜奶可分为牛奶、羊奶、马奶和驼奶。
奶皮子鲜奶在空气新颖、阳光充足的房间里经六、七个小时即可取奶皮子。有的中央把熟奶上的皮层叫奶油干,生奶上的皮层叫奶皮子。普通状况下,五公斤奶可取一至一点五公斤奶皮子。奶皮子有丰厚的营养,亦有医疗作用。
奶嚼口也称凝固奶油。把积存的奶皮子放人白布袋里,悬挂空中,待乳清渗漏下来,然后把纯奶皮子放入容器里,用木棍搅拌,再加凉水,就可把奶皮子凝聚成团状,即是凝固奶油。
黄油把凝固奶油倒入铁锅加热,呈现明澈的黄色油脂叫黄油。煮黄油最好是铁锅,烧牛粪火,不会毁坏黄油的营养,而且色泽更黄,滋味更甘纯。常吃黄油可安心养神,润肺通络、明目短命。寒冬腊月若有人冻僵,黄油可有急救之奇效。
奶酪冬天,牛奶很难发酵,所以要放进铁锅加温,一边扬,一边把浮起的泡沫取出放进容器,直到不沫为止。放进容器的泡沫会变成固体,即成奶酪。奶酪不只是美食,还可治小儿食积,有提神养心之成效。
奶豆腐把酸奶放入铁锅加热后,会析出浮清,继之酸奶聚成团块,这时边淋出乳清,边加温,使奶进一步凝固,再用铁勺搅拌。然后取来奶豆腐模子,把团状物放入模子成型,放在阴凉通风处,即成奶豆腐。奶豆腐是牧民日常不可短少的食品。
2、肉食品
烤全羊即烤整羊。过去是由蒙古王府伙房烘制,常用于节日庆典活动款待客人。现今为草原牧民接待尊贵客人的传统名菜。以烤全羊为大菜的宴席,也称为整羊席。
蒙古族的烤全羊,选料精密,工艺讲究。传统烹制是选择草原上的肥尾羯羊,用蒙古杀羊法宰杀,去毛、去内脏后,将佐料填装在羊胸、腹腔内,吊在专用烤炉中,烘烤4—5小时。出炉的烤全羊,色泽红、皮酥脆、肉鲜嫩、味香浓,上席时将全羊以平卧状置于大木盘,脖子上系一红绸带以示盛大。
现代烤全羊,多用去皮整羊,在烤制工艺上汲取了“烤鸭”的办法,烤前在羊表皮上涂抹糖或酱油等,用大型烤炉烤制,色香味佳,并与葱、酱、薄饼一同上席,主人行食肉礼仪后,用餐者即可用刀割肉蘸调料食用。
烤羊腿是由烤全羊演化而来的。据传在成吉思汗征战期间,伙食官员为缩短烹饪时间,又能保证成吉思汗吃到最好的烤羊肉,就将平常的烤全羊,改为卸开大块烘烤,每次烤一块上桌,成吉思汗忙于战事并不留意。侍从每次都选择最好吃的部位烤羊后腿端给成吉思汗吃,肉质酥香,外皮焦脆,不膻不腻,成吉思汗十分爱吃。从此烤羊腿便在蒙古饮食中传播开来,成为一道特征名菜。经过长期开展,烘烤羊腿的技法汲取了各民族烧烤的办法,参加多种配料和调味品,使其形、色、味更圆满。
手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来最喜欢的传统食品,因用手拿着吃肉,故名手把肉。手把肉是牧民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佳肴,常有“到草原不吃手把肉,不算到过草原;蒙古人不用手把肉款待客人,就未表达真情”的说法。
制做手把肉要选膘肥肉嫩的小齿羯羊,用蒙古杀羊法处置洁净,去头蹄、内脏,将全羊按羊的骨节卸成数十块带骨肉,放入冷水锅中,用旺火煮开,撇去沫子,不加调味品煮约半个多小时肉变色,普通以用刀割开,肉中微有血渗出为熟。捞出装入木盘上桌,用蒙古刀割吃,肉鲜嫩,味纯粹,易消化。传统吃法有的煮肉不加盐,吃时醮盐、葱的肉汤;有的煮时加盐,并蘸分配的佐料。
3、风干牛肉
风干牛肉:其原料精选于草原红牛新颖部位精肉,以传统制造办法的精华,经秘方腌制、集现代工艺流程风干、熟制而成,其色泽红褐发亮、口感外脆里嫩、风味共同、浓香无比、咸淡适中,滋味好、口感佳,食之回味悠长、口味可分为:原味,孜然,五香,麻辣等系列。肉干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绿色自然、安康,具有低脂肪、高蛋白、休闲营养食品。它含有人体所需求的多种矿物质和氨基酸;具有补脾益气、养精血、强筋骨,可补充人体每天所需的营养元素。是居家游览、休闲茗茶、老少皆宜的纯自然食品;更是捐赠亲朋首选之佳品!
4、有机烤羊排
烤羊排色泽金黄、滋味香醇、焦香酥脆,深受蒙古族及外地来客的喜欢,成为蒙古族款待贵客必不可少的特征食品。其做法是将羊排切块用葱、姜、料酒、老抽、盐、味精、糖等抓匀腌制一小时左右,加水煮七分熟后用炭火停止烘烤,至外表金黄焦脆即可装盘食用,也可蘸料食用。
5、烤全羊
内蒙古传统名菜。普通选用草原上膘肥、体重在40斤左右的绵羊宰杀后去毛带皮,腹内加葱、姜、椒、盐等佐料整体烤制而成。此菜羊形完好,羊跪在方木盘内,羊皮酥脆,羊肉嫩香。烤全羊是一位大菜,主人先要唱歌、献哈达、敬酒,在呼伦贝尔地域,主人先用到将羊头皮划成几小块,首先献给席上最尊贵的客人或长者,然后撤下羊头,再将羊背上划一刀后,从脊两边一块一块地割肉,逐一送给客人。此礼仪后,请客人本人用刀随意割肉吃。吃时蘸调味汁。在烤全羊席上,可布置适量凉盘及热菜。现代烤全羊,多用去皮整羊,在烤制工艺上汲取了“烤鸭”的办法,烤前在羊表皮上涂抹糖色或酱油等,用大型烤炉烤制,色香味更佳,并与葱、酱、薄饼一同上席,主人行食肉礼仪后,每人都戴用一次性手套,用刀割肉蘸作料食用,卫生且便当。
6、马奶酒
蒙语称做“艾日戈”。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成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宝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是用马奶酿制的一种酒精含量颇小的饮料,制法是将鲜马奶装入生皮囊中,挂在向阳处,用一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搅拌数次,使马奶逐步发酵变酸。当马奶变成油腻透明,滋味酸辣时,即成为马奶酒。
7、蒙餐
蒙餐、蒙古族的饮食与草原的生态环境,物产资源,文化特性,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气有关,同时也遭到元朝时期大范围军事行动的影响。蒙古族食物的突出点是“白食”和“肉食”。“白食”即“乳制品”,此外还有谷类食品和野生植物,蘑菇等。农业民族多用筷子就餐,而食用大块的肉和奶酪的蒙古民族用的更多的是刀。蒙古民族爱饮茶,也用茶款待客人,对茶有着深沉的感情,能够食无肉,但不能够食无茶,也有以茶代饭的时分。蒙古民族的茶文化非常丰厚,有奶茶,面茶,酥油茶等十多种。
8、蒙古凉粉
原为清宫中的小吃。康熙年间和硕端静公主下嫁喀喇沁王后,先传入当地蒙古上层人家,作为夏季消暑冷食,后又传入民间,并以此为高雅事,故又称为“蒙古凉粉”。
当地汉人也吃凉粉,但用淀粉制造。而“蒙古凉粉”则以荞麦为原料,经碾轧、过箩等工序,以清水和成糊状,放在锅里煮,待稠时舀出摊于盖帘、案板上冷却。吃时,使一种薄铁片斜下穿孔一层层向下刮,则成一根根长条,盛入碗内颤颤巍巍,呈半透明状,浇酱油、醋、芝麻酱及葱丝、芥末等佐料,并点一两滴香油即可食用。蒙古凉粉幽香扑鼻,色泽鲜艳,凉快可口,且有清馨之荞面香,一看即令人垂涎,为夏季消暑之佳品。
9、奶茶
蒙古民族传统的热饮料。由砖茶水加鲜奶煮制而成。喝时,通常要加少许盐,还可加黄油,泡炒米和奶制品食用。有暖胃、解渴、充饥、助消化的功用
蒙古族嗜茶,且视茶为“仙草灵丹”,过去一块砖茶能够换一头羊或一头牛,草原上有“以茶代羊”捐赠朋友的习俗习气。蒙古族牧民日常饮用的茶有三种:酥油茶、奶茶、面茶。奶茶,蒙古语叫“乌古台措”。这种奶茶是在煮好的红茶中,参加鲜奶制成。在蒙古族牧民家中做客,也有一定的规矩。首先,主客的坐位要按男左女右排列。贵客、晚辈要按主人的指点,在主位上就座。然后,主人用茶碗斟上飘香的奶茶,放少许炒米,双手恭敬地捧起,由贵客晚辈开端,每人各敬一碗、客人则用右手接碗。否则为不懂礼节。假如你少要茶或不想喝茶,可用碗边悄悄地碰一下勺子或壶嘴,主人就会明白你的意图。奶茶、炒米是蒙古族茶俗中的一大特征。
10、奶豆腐
蒙语称“胡乳达”,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见的奶食品。滋味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浓郁,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远门当干粮,既解渴又充饥。还能够做成拔丝奶豆腐,软韧牵丝,是宴席上的一道风味名菜。
11、全羊宴
全羊宴是将整只羊宰杀,有烤、有炒、有炖,烹饪的八道菜肴,草原特征尽含其中。全羊宴虽以荤为主,但配有冬瓜、芹菜、蕨菜、白蘑等克制了过“荤”的缺乏,从而使全羊宴营养更丰厚,更具蒙古民族特征。
12、手扒肉
手扒肉,蒙古语称“布和力麻哈”。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人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名。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招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本人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味少许,便可将酒出借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以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13、对夹
对夹:对夹是一种特征食品,吃起来香脆适口,滋味鲜美,就餐时买上几个,亦饭亦菜,非常便当,是人们喜欢的群众化食品。赤峰对夹自1917年苏文玉创立“复生隆”对夹铺后而逐步出名四方。对夹源于一种“杈子烧饼”,其用一定比例的油水和面,外用小米面或糜子面擦稣,并涂以酥油,食前火烤片刻既成,内夹熏肉,外焦里嫩,滋味极美。这种烧饼与普通芝麻烤饼除了在和面和制造工艺上有所不同外,还在于从吊炉取出之后,再摆到一种铁制杈子上,回炉以微火重烤一遍,这样做成的烧饼,外脆内软,别有风味。对夹内的熏肉也非常考究,精选十几种配料调味,香而不腻。对夹表面金黄,层次清楚,具有北方特性,香酥脆,肉细嫩,瘦而不柴,肥而不腻;亦有南方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具有理气、养脾之成效。
14、涮羊肉
涮羊肉传说来源于元代。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他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叮嘱部下杀羊烧火。合理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飞奔进帐报告敌军迫近。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厨师晓得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忽必烈连吃几碗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马到成功。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那道羊肉片。厨师选了绵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种佐料,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厨师忙迎上前说:“此菜尚无称号,请帅爷赐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从此“涮羊肉”就成了宫廷佳肴。
15、羊盘肠
羊盘肠是蒙古族特征菜肴之一,其滋味共同,民族风情浓郁,深受牧人的喜欢。其做法为:将羊宰杀时,接羊血,向羊血中参加少量荞面及葱、姜、蒜、盐等调料,拌好待用。将刚宰杀羊的小肠取出,不毁坏羊小肠原有外形的根底上洗净,然后将备好的羊血灌入小肠中,直至灌满,放入温水中慢煮,熟透后,整个取出置于盘中,用刀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