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阳麦秆画
麦秆画,是始于隋唐时期的宫廷工艺品。它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麦秆要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依麦秆自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普通不着色,依据需求停止剪裁和粘贴而成。麦秆画具有光泽透亮、装钸效果好、艺术感染力强等优点,制造出的人物、花鸟、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敏现,给人以古朴自然,高尚典雅之美。
二、固阳剪纸
固阳县现有剪纸人员103人,“剪纸文化大院”3个,民间艺术创作工作室1个。民间艺术创作工作室现由5名专业教员组成民间艺术教研组,对剪纸教材、剪纸教案和剪纸创作工艺停止科研探究,承当全县剪纸人员的创作培训工作。固阳县职业高中在“美工”专业班开设了“剪纸”课程,每周剪纸专业课3课时,其中理论课1节,理论创作课2节,除剪课程纸外,还设有颜色、素描、简史、图案、艺理、麦秆画等六门课程。剪纸课采取理论讲授与理论辅导相分离的办法教学。2011年,特聘徐海凤为剪纸理论辅导教员,成峰鹏为麦秆雕琢画辅导教员。在农牧民培训中,以“夜校”和“六日校”的方式,约请剪纸喜好者参与剪纸创作活动。
三、固阳民俗概说
民俗是一种共同的文化表现方式,它能够形象、直观、详细地反映一个中央的人们的消费生活习气以及包含在其中的肉体心理状态。由于民俗最早来源于人类的消费生活活动,是为特定的人群从事特定的活动提供效劳的,因而,从民俗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了较为明显的适用功用。同时,由于人群、地域、时期以及活动内容的不同,民俗也有着悬殊的差异,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固阳地域因其天文位置特殊、历史较为长远,有着不同于其他中央的民间习俗。境内不少中央发现了早期人类活动的遗存,阴山岩画、摩崖石刻、草原图腾等既是当时人们的生活写照,也是那一时期的习俗再现。一道秦汉长城,编织了许多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抵触、交融的绚丽场景;一座怀朔古镇,诉说了北方强势民族挺进中原后的希图与隐忧;一处处游牧营盘,一峰峰乡间脑包,都在默默展现着昔日人们的生活风俗。清朝中叶以后,随着大青山以北地域私垦、放垦的盛行,大量晋、陕、冀等地的人群纷繁涌入固阳地域,他们不只带来了中原地域先进的农耕技术,也带来了影响至今的习俗习气。这些消费生活风俗一经进入固阳地域,便很快和当地原有的地域特征分离起来,构成了更为这些后来的常住人口所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人们用它们来标准本人的言行举止,指导消费生活理论,引领着本人的生活不时向好、向善开展。
值得留意的是,随着时期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节拍逐渐加快,固阳地域构成多年的风俗也越来越呈现出简化、淡化、弱化的趋向,有些以至面临着后继无人乃至最终消逝殆尽的困境。抢救整理民间习俗文化,继续发挥其原有的积极作用,真实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固阳县常被土默特旗、达拉特旗人、包头号地的人们称为后山或大后山。“大后山”是口语“大山后”的口头表述方式。“大山”普通指的是阴山;“后”,北半球的天文方位普通把向阳、向南的一面表述为“前”,背阴、向北的一面则为“后”,所以“大后山”泛指阴山之北的广阔地域。今天的固阳县境正处于这一地域的中心肠带,阴山以南的人们称固阳为大后山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固阳公开蕴藏有大量的油母页岩和煤炭,远古时期这里曾是湖光山色、水域连天、树木葱翠的中央。就是到了清代,大后山还是一片山野草地,这里水肥草盛,人烟稀少,狼兔出没,百鸟翔集,宜于放牧而荒于农耕。
由于阴山南北的高差大,再加上气候、降水等自然要素有诸多差别,阴山北麓冰冷、枯燥、多风、少雨,寓居在这里的人们的生存方式和中原地域有很大差异,民俗民风也有别于中原地域。今天的固阳县地处蒙古高原的南沿,这里较北部降水多、气温高,又有山川丘陵交织,地形复杂,草类物种丰杂,牧草长势旺盛,历史上就是高原大漠的经济活泼带。由于阴山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加之阴山南北山麓生存环境优越,所以阴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北疆的自然屏障,“保阴山则保中原”。阴山曾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世代生息的中央,也曾经是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今天的固阳曾经屡次作为雄姿英才的古战场。固阳至今有多代长城绵亘断续,城障遗址遍及。战国时期的赵长城以及秦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金长城均在固阳地域有所发现。特别是原汁原味的秦长城,象一条绶带,在境内绵亘百里,蜿蜒回旋于色尔腾山之巅,使固阳成为长城的故土。长城,作为一种文化堆积,给固阳人留下了一笔无价之宝的旅游财富。
固阳县虽然从秦以后的各个时期,经过战争、和亲、行商、外交等多种渠道,屡有中原汉人进入,但总体来看,阴山以北不断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区域。住毡包、食奶肉,穿裘衣、骑烈马,牧牛羊、祭天神,居无定所,四季迁移,逐水草而生是当时人群最主要的生存习气。千百年来,草原上天寒地冻、风多雨少的自然环境微风餐露宿的生存习气,磨炼出草原人雄健的体魄和豪爽的性格。“每当夕阳西下,牧群归来,马背上驮回一尊尊铜的雕像”。这一尊尊铜的雕像,就是草原人详细形象的生动描画。
金山镇天面此老村北上百幅的长城岩画和境内银号镇北山巨石上的鹿回首岩画,记载了草原游牧民族早期的图腾崇拜,境内上百处的游牧古营盘和祭天敖包诉说着草原人千百年来信仰和生存斗争中生生不息的故事,大仙山、錾字石等多处摩崖石刻文字,被当代老百姓称为“天书”,记载下草原上曾经盛行的宗教活动。时过境迁,苍桑变幻,岩画、古营盘、敖包、石刻文字作为一种文化堆积,永垂固阳。
当历史进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晚清朝政糜烂,帝国主义列强乘虚而入,相争蚕食东方这块肥肉。国内军阀间争雄扩势,战争不时。晋北、陕北地域原本就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薄瘦,水源缺乏,天灾加人祸,民众生活在安居乐业之中。这一时期,正逢清朝廷公布了放垦令,在阴山之北大量放垦。于是就有准格尔旗、府谷县、神木县、保德县、神池县、五寨县、朔县、河曲县、代县、阳原县、蔚县等十多个县的广阔民众,为了寻求新的生存领地,形单影只,倾家、倾族就近北上,向土默川、包头一带的平原迁徒,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走西口现象。假如把土默川、包头一带比作一个大盆地,走西口的人流充盈了这一盆地后,自然又流入距包头最近的“固阳盆地”,使固阳也和包头一样,成为晋北陕北人流的“姊妹湖”,固阳更成为走西口人流的终点站。
在固阳,晋北、陕北移民选择向阳、避风、依山傍水之处,挖窑为屋,伐木为薪,开荒为田。从此,以家族、亲族为根本群体,扎根定居,繁衍生息,停止农耕开发。境内疾速呈现了几百个以“分子地”、姓氏和作坊命名的村落。
晋陕移民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带来了老家多种民俗活动,诸如造形文化中的面塑、布贴、巴花、剪纸等,歌舞文化中的扭秧歌、踢鼓子、办社火等,节庆、喜庆、祭神、祭祖、顶神、算卦、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择业理念、从业习气等等,都有了极为丰厚的内涵。人口疾速增加,商业字号、效劳行业、手工作坊也在全境范围内四处设点运营。由于新来的移民与中原人有着千丝万缕的族缘、亲缘关系,使固阳和中原的经济、文化往来日趋频繁,继而又开通了包固车马大道,交通运输业由驼队演替为车队,今天的固阳金山镇城区疾速地由村落变为集镇。慢慢地,当地原有的草原文化也融入了移民文化中。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不时地融汇碰撞,构成了新的多元文化。
到了20纪纪中叶,固阳县的经济形态以农耕为主,民众以从事农耕的汉族为多数,各少数民族人口仅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三,从主体上看,游牧民俗文化很难显现。境内进入以晋北陕北民俗文化为主的全盛时期。
在国度百废俱兴的大背景下,初来乍到的第一代或第二代黄土高坡的农民,切身感遭到了这里宽广肥美的土地资源和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了极大的宽松感和欣喜感。一些文化文娱性的公益事业,政府一号召,事事能做到一呼百应。比方当年展开全民文化提高,人人肉体振作,积极参与。在民校、夜校识字班上,义务教员教得耐烦,学员提着小油灯学得起劲。逢年过节扭秧歌、踢鼓子、跑旱船等活动,不管男女老少,干部、百姓,参与者极为普遍。那时人人不计报酬,而且民风纯朴,民众真实,社会到达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水平。新中国的成立和农耕族群的到来,使固阳从荒蛮走上了文化,固阳得以第二次大范围开发。
从另一角度讲,固阳毕竟是边塞地域,不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地域,比起中原地域,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相对封锁落后。正是由于固阳的相对封锁,使很多民俗文化得以维护、传播和留存,固阳民俗反到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一块活化石。由于很多的民俗因时间长远曾经退出今天固阳人的记忆,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还将有一大批民俗退出固阳人的生活,所以今天抢救性地记载下固阳人的民俗,留给后人,意义就非同普通了。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变革开放政策的施行,农民凭仗固阳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再加上自主运营,乡村鼎力开展特征农业、特征牧业,黄芪、土豆、莜麦、荞麦、羊皮、羊绒、羊肉、牛奶产量大增,像一束绚丽的山花,引来八方蜂,全国各地的客商争相前来采购。固阳的公开更是寸土寸金,几十种矿藏相继出面。煤炭、蛭石、珍珠岩大量被开采,黄金矿、铁矿遍地都有散布。东北的、中原的、大西南的、大西北的,简直全国各地的投资商、矿老板、生意人进驻固阳,拉动了固阳商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开发业绝后繁荣,使固阳又一次融入了全国各地的民俗文化,固阳的民俗文化得以大范围的输血,使多元文化愈加丰厚了。
阴山重要的战略位置和阴山南北麓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战国时期就被先民们所认识。从秦以后,南北之间,时而战争,雄姿英才,刀兵相见;时而和睦,商贾往来,笙歌漫舞。这里曾有多个民族的人群生息,也得到了多个民族人群的开发和管理。今天固阳境内岩画、敖包、古游牧营盘、长城障城遗址并存,既有游牧文化的堆积,也有中原农耕文化的堆积。固阳,自古就容纳了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
清末民初,晋北、陕北多个县的民众涌入固阳,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固阳地域这块土地上的人口疾速增加。原来的游牧民族在人口总数的比例中变为少数,早年的蒙古族、汉族人口虽然成了少数,但由于是“土著”和“老户”,不可能遭到移入民众的欺负和排斥。而新来的移民由于是多数而权力大,也没有遭到老户的欺负和排斥。常常是只要百十来口人的村落,寓居有多个县以至是几个省籍的民众,在客观上构成了一种中央权力的多极化。大家都是外来人,在中央民众的群体中,谁也没有老大哥之威,大多数人没有“土著”感,所以在固阳生存没有排外感,而且有一种心理上的宽松。人与人之间都能调和相处,同舟共济。
固阳总体是一个丘陵地域,四处都有土丘。土丘宜挖窑洞,不用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就能够选择背风向阳之处,因陋就简挖窑为屋。固阳有的就是牛羊马粪,不缺烧饭取暖的“薪柴”。有住有烧,已处理了大半个生计问题。在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的双重影响下,讨吃的、避难的、逃荒的人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好多年中,也有不时在此落脚生存的。多年以后,人地两熟,也就经过各种渠道,变为名正言顺的固阳人,也使固阳构成一种容纳肉体的良性循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固阳像一个大海,它有着博大的容纳性,它曾经容纳了和正在容纳着简直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各界人口。由于地域的容纳性,招致了固阳民风的多样性和民俗文化的多元化,而这些多元化的民俗民风,经过相互融汇、掺杂、浸透,又进一步丰厚和完善了固阳县特有的多元民俗文化。
历史地看,固阳是一个大舞台,从古至今,演出过不同民族的“戏”,而且场场演得精彩。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而固阳的民俗文化又像一条长河,波涛起伏,千变万化。它从远古流来,从草原涌出,汇入农耕之水,流入中华的大河,泛起了朵朵文化的浪花,在大中华阳光的映照下,显出了五彩斑斓的美。
进入新世纪以后,固阳受包头这个大城市的辐射作用,老百姓审美、消费等观念有了很大变化。衣物衣着的多样化突破了过去简直青一色的黑蓝颜色的服饰,市场化的经济形式挤占了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老百姓的爱好兴味及生活节拍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动。随着新乡村建立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固阳正朝着城市化的民俗方向开展。
四、固阳县结婚风俗
固阳县的结婚风俗(一)求婚
男方先请“胡达”(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说媒。女方若有意时,男方及其父母要屡次携带哈达、奶酒、糖果、砖茶之类礼品到女方家求婚。屡次求婚才容许,则主贵;少次求婚就容许,则卑贱。
固阳县的结婚风俗(二)订婚
固阳县分小订、大订。小订时,男方置备双数砖茶、点心、豆馅馒头、一只全羊以及给女方的首饰、衣料等物由媒人送到女家。小订数月后或年余举行大订,大订时送礼有所增加。通常男家彩礼甚微,而女家陪送却不少,有“娶起聘不起”之说。宴席毕,媒人朗读联姻祝辞,讨问女方的生肖八字,以便选择迎娶吉日。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婚姻自主,订婚从简。
固阳县的结婚风俗(三)下聘
娶亲前夕,男方要给女方家送聘礼。富户每种礼品多达八个九数或九个九数;极贫者不能具九数则凑奇数一、三、五、七头(只)不等。陪嫁物普通为随身衣服、衣箱、马鞍等。富户还另赠以家畜、车辆、被褥以及四季衣服。
固阳县的结婚风俗(四)娶亲
旧时,婚礼前一天,新郎头戴红缨帽,身着长袍,负弓带箭足登马靴,与武士装束伴郎骑马前行,成双数的'其他迎亲宾客骑马跟骡驮或轿或车随行。至女家门前,将牵来碰门羊等礼物交予女家。女家迎亲人用鼻烟壶迎接;新娘嫂子手端木碗,用手蘸少许牛奶在新郎弓箭上抹一下。进院前,伴郎要给新娘嫂子敬酒3杯。进屋时,新郎将弓箭挂在门外。入座后,女家先茶后饭款待。饭毕,男方走礼人用鼻烟壶向女家亲朋行礼。接着新郎、伴郎按长次或座位次第给女家亲朋敬酒、行跪拜请安礼。敬酒一遍后,新娘嫂子给新郎系腰带。敬第二遍酒后献哈达,每献哈达一次,新郎、伴郎行礼一次。敬第三遍酒,走礼人请求大家共同举杯,新郎、伴郎下跪,走礼人恳求大家干杯。黄昏,女家把来客请到屋里,新郎、伴郎由女家走礼人领着认亲。认亲毕,男家向女家讨新娘名字。假如新娘名字与男家近亲名字相同或同占一字,还须更名。晚间,食罢“五叉”和腥汤粥,停止饮酒弹唱,繁华十分。第二日新娘出阁前,新郎、伴郎要向神佛和新娘祖先行大礼,并停止一项“掰羊脖”礼仪:新娘嫂子们事前成心在煮熟的羊脖间穿一木棍,不让新郎一下掰开;而伴郎则用刀偷偷将木棍和筋割断,以便新郎一掰就开,以示新郎有臂力、对新娘有诚意。接着,新娘由其兄抱上轿(车),娶亲送亲者上马,新郎抽弓搭箭,先射岳家窗户一箭,再射一箭重新娘坐轿(车)顶飞过。然后一行人驱马奔向男家。新中国成立后,娶亲缛节繁礼渐减。娶亲送亲人由过去骑马坐轿改为乘自行车、摩托或小汽车。沿黄河一带走礼、系腰带、讨名字等典礼至今仍保存。
固阳县的结婚风俗(五)迎亲
娶送亲队伍行进到离男家一二里路时,送亲车马停站,娶亲一行人策马先回,然后再折返与走礼人迎亲。迎亲人施礼、敬酒毕,再次返回。送亲车马再行一程停下。迎亲人再次迎接,这样往复3趟。最后一次新郎、伴郎上马绕新娘轿(车)正转3圈返回。随后,送亲小伙子们驱马追逐,争夺新郎伴郎帽子。假如夺其帽,席问男家向女家赔情,并饮酒唱歌。送亲人行至男家院门,鞭炮齐鸣。新娘姐姐或嫂子从院内跑出,将盘内羊头和食物倒于轿(车)底下,并绕轿(车)一圈跑回。喜轿进院停下,新娘由其兄抱下轿(车),由扶持人蜂拥着踩毡走向喜房。新娘走到门口,梳头娘右肩搭一条哈达站门旁,女家把预先准备的哈达搭其左肩上。当新娘走人喜房后,男女两家抢夺门坎上毡子,抢到者为胜。新娘稍事休息,梳头娘给新娘梳头。梳头时,新郎、新娘背靠背坐着,梳头娘把新娘长发搭在新郎头上梳三下,接着把新娘发辫改梳成“连垂”。新中国树立后,迎亲不请梳头娘,由三次迎亲改为一次,新郎、伴郎伴随走礼人用鼻烟壶到每位送亲人前点一下即可;掰羊头、抢帽子等典礼有时仍停止。
固阳县的结婚风俗(六)宴席
宴席开端后,走礼人手执酒具,新郎嫂子或姐姐领着新郎、新娘逐桌敬酒,行礼认亲席间,琴弦伴着歌唱声、猜拳行令声以及向新娘讨喜糖喧哗声不绝于耳,充溢欢乐喜庆氛围。
固阳县的结婚风俗(七)闹洞房
夜晚宴席毕,亲友欢聚,边饮酒边弹唱,唱“蛮汉调”、“爬山歌”、“二人台”等,歌词内容丰厚多彩,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合唱,其中以男女对唱为主,常常唱到夜半更深,乃至夜以继日。小河套蒙古族,过去多唱一些民间传播蒙古叙事民歌,如《阿日特物太》、《哈彦席勒》等。
五、固阳人过年风俗
朝幕交替,日月轮回。一晃,又过年了。年少时,关于年之将至,盼望着,盼望着春节早早来到,穿新衣,放鞭炮,吃美食,是那么的盼望与欢悦。孩子们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老人们含饴弄孙、闲情俗气;父母们忙繁忙碌、除尘打扫、准备年货,各属其乐。那时分,没有电视、没有春节联欢晚会、没有音乐、没有手机,但儿时的乐是自然的、自然的,如今的乐终归是抵不过过去的乐了。这愈加使我对儿时过年所留下的一些美妙印迹,而去追随,便愈使我向往了。
记忆中,过年是我和姐姐妹妹最期盼的。年前,父亲会带着母亲到供销社,给我们买身做衣服的布料,去乡里找个裁缝铺,做身新衣服。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成衣一是价钱贵,二是短缺,都是买布料找裁缝做。衣服做好后,我们试穿过衣服,母亲怕我们整天想念,会叠的整划一齐放在红躺柜里,用一把铜锁锁好,仿佛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放在这个红躺柜里。姐姐到不在乎,可是我和妹妹只想翻开柜子,摸一摸,看一看本人的新衣服,让心里美一下,仅此而已。
过年除了新衣服提早置办,其它年货也需提早置办,如糖果、鞭炮、烟酒等。父母亲年前也是最劳累的,除了置办年货,还要炸麻花、炸糕、蒸馒头、炸油饼、生豆芽、压粉条,做蒸锅等。那时分用的是本人家种养的猪羊米面油,谁家炖肉或炸东西,隔着好几户都能闻着。
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即农历十二月初八,传说是古人祭奠祖先和神灵,祈求歉收和不祥的传统节日,我们这里有喝腊八粥的风俗。相传这一天是佛祖释迦摩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的浩大节日之一。为什么要喝腊八粥,相传古印度北部迦毗罗王国的太子,29岁那年出家传道,来到摩揭陀国的尼连河边,因饥俄和劳累过度,昏倒在地,一位牧女看到后,把身上所带的谷粮,加些野果,用泉水煮粥喂给他。食毕,这位王子神清气爽,若有所悟,便在菩提树下修行,于十二月初八这天得道成佛。腊八前一天晚上,母亲就开端繁忙,洗米、泡果、扒皮……,然后开端煮,用慢火,不断熬到第二天早上,我们就能吃到香喷喷的腊八粥了。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也就是“灶王爷”上天成仙的日子。这一天母亲是最忙的,做一桌子好菜,进贡灶王爷。祈愿来年歉收,饭菜越来越香,生活越来越好。
腊月二十四,除尘打扫,父母亲和我们姐弟妹三人,全家总发动,清算房屋、院落、刷白灰,擦玻璃,把每个角落都清扫的干洁净净,寓意清清新爽过大年,干洁净净做人。
腊月二十九,熬浆糊,贴对联。
盼啊盼,终于盼到大年三十这一天了,全家天不亮就起床了,穿上母亲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拿着父亲递过来的鞭炮,一个一个拆开,放在裤兜里,燃着放炮的香,出门约上儿时的同伴,三五一群,看谁的炮最响。我小的时分,胆子小,不敢用手拿着响,把炮放在地上,再用火点着引线,着了就赶紧跑,然后捂着耳朵,砰的一声,就乐开了花。那时分,很少看到烟花,鞭炮都是一个一个拆开响的,当时的印象和感受,这辈子不会遗忘。
最忙的是父亲和母亲,一整天都在准备年夜饭,那时分穷,只要年三十才干吃上这些丰富的美味。我们家,年三十中午简单吃一顿,晚上就比拟丰富了。饭前,父亲会进来响俩个大麻雷,预示着开门红,来年大吉大利,顺顺利利,红红火火。年夜饭开端了,我家会炖猪骨头,拼几个本人家做的凉盘。父母亲给爷爷奶奶敬杯酒,祝老人身体安康,一家人边吃边聊,其乐融融。吃完饭进来约上小同伴们,挨家挨户串门,直到清晨十二点被父亲喊回家,开端点旺火,响炮,接财神。终了,回到家里,父母已提早包好了饺子,一家人吃顿暖洋洋的水饺,大人们还会聊一会,聊来年的打算,来年的规划。我和姐姐妹妹打扑克,会熬一整个晚上,这就是俗话说的熬年。
这就是我儿时记忆中的过年,那时分,固然不富有,物质生活匮乏,但很天真的快乐,相比方今,还是觉的儿时的过年有意义,有期盼,有快乐,有画面,有回想。
六、固阳县饮食风俗
1、莜麦面:固阳莜麦属“裸燕麦”,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耐寒耐旱,生长期长,生善于高原高寒地域,叶子细长而尖,花淡绿色,小穗有细长的芒,籽实能够吃。莜麦所含蛋白质和脂肪量为五谷之首,还含有磷、铁、钙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莜面是由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经过精密制造,成为食品。在内蒙古以固阳莜面为最,素有“固阳莜麦甲天下”之誉。
2、汤粉饺子:汤粉饺子俗名“皮条拉石头”。饺子馅可用猪肉或羊肉,配以白菜、萝卜和各种佐料,采用传统办法包成饺子,再选粉质丰盈的扁豆,制成粉坨,这种粉坨放在锅里有弹性,略透明,久滚不糊。烹调时,先在翻腾的汤锅里放入切成条状的粉坨,将另一锅里煮好的饺子和粉条,一齐倒入汤锅中。临出锅时,调放食盐、生葱、醋、油泼辣面子、味精等调料即可。
3、炖羊肉:将羊肉焯水,去除血水后倒入压力锅,放入葱、姜、花椒、大料、香叶,炖15分钟左右,将炖好的羊肉倒入锅里加盐,和萝卜一同煮,同时放入少量的陈皮,在萝卜熟之前放入少量枸杞,再煮几分钟,最后放入味精调味即可。
4、山药丸子:山药洗净上锅蒸熟去皮,切小块后,放入保鲜袋中,用擀面杖压成泥,在山药泥中放入盐、胡椒粉、海鲜粉、熟江米粉拌匀,揉成球状,在熟江米粉中滚一下,码盘即可。
5、荞面圪坨:荞面和白面对半和面,面团捏成细条,用手分红小块,在掌根推成圪坨,煮熟,浇上面汤即可。
七、固阳县丧葬忌讳风俗
1、逝者安葬的忌讳
(1)逝者的服装忌讳用缎子面料
老人们习气把逝世后穿的衣服称为“寿衣”,过了六十岁后就有老人开端准备寿衣了。
寿衣的件数、质地都是很有考究的。件数普通是五、七、九等单数,而不会是双数;材质上则多用绸子,由于“绸子”和“稠子”谐音,寓意后世儿孙多子,而忌讳用缎子,由于“缎子”与“断子”谐音。
(2)棺木忌讳用柳木
棺木忌讳用柳木,相传是由于柳树不结籽,担忧会绝后。
2、葬礼的日期忌讳选在重丧日
重丧,(音CHONGSANG),重,反复,双重之意,意义是不止一同丧事,指的是一个人逝世后近则百日内,远则一年左右,家人或者亲戚中又有人相继逝世的情形。
风俗考究,举行葬礼的日子一定要避开重丧日,以免家中再发作亲人逝世的情形。
3、热孝期间忌讳走亲访友,特别是参与喜事
直系亲属逝世一百天内,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需,不要外出旅游、省亲访友等,以免将本身的悲伤气息带给别人。
特别是婚礼、开业、庆祝小宝宝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参与。
4、守孝期间,子女忌穿红带绿
守孝期间,古代的子女考究披麻戴孝,百日内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来守孝,忌讳穿红戴绿,浓妆艳抹。
现代社会,固然由于工作生活等缘由,很多朋友不穿那么长时间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替代;但是,还是不可穿红带绿。
5、守孝期间,子女忌参与文娱活动
古时分父母逝世,子女要普通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间,不能够举行婚嫁之事,也不得举行吉庆之事。
古代考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官做得多大,父母逝世后,都要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假如官员不回乡守孝,就可能遭到御史弹劾,遭到处分,严重者以至会永不录用。
假如官员在丁忧期间,有嫁娶、生子、分家、作乐等行为,都被视为不孝,也是会遭到弹劾的。
现代社会,很多人们将守孝时间缩短,为一年以至更短,但是都忌讳子女寻欢作乐。
6、直系亲属逝世第一年,春节门前忌贴红对联
过年贴红对联是我国大多数地域的风俗。
但假如家中有直系亲属逝世,第一年春节,门前是忌讳贴红对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