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柳林县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18 11:13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柳林桑皮纸制造技艺  
桑皮纸,又叫纱纸、棉纸、纱皮纸,是以山区特有的构树皮、纱树皮、野生植物皮、植物胶等为原料,经多道工序特制加工而成。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前冯家沟村有着长久的桑树种植历史,明清时期,当地桑皮纸运用频率颇高,直至20世纪40年代,许多公文、契约和包装都还在运用。本县孟门镇刘家圪达村民俗陈列室珍藏的古代手抄书及契约、军渡郝宏武珍藏的晋绥边区反动文献中,有相当多的一局部即为桑皮纸誊写。  
孟门桑皮纸完好的保存了中国古代造纸术的传统工艺,以家庭作坊为单位,纯手工消费,从原料到废品,大致要经过剥、浸、灰、蒸、烧、揉、洗、化、捞、转、擞、拣、捣、切、踩、摆、操、晒、分、整等二十余道工序。孟门桑皮纸的制造工具大局部是木制的,对纸纤维损坏很小,所以纸质坚韧耐用,保温性能很好。用它书写文书契约,保管数百年皱折不时裂;用它包鲜水果,滴水成冰的日子包上七层可长途贩运。孟门人经常用桑皮纸包上梨在火上烤的吃,听说对治疗咳嗽有明显效果。用桑皮纸做资料,写出的字,画出的画颜色靓丽,古朴典雅,比传统宣纸更有神韵。  
二、柳林剪纸  
柳林民间剪纸历史长久,主要散布于柳林县孟门镇、王家沟乡、陈家湾乡、三交镇等地,它以丰厚的民俗事象为根底,与农耕风俗亲密分离,是柳林中央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局部。  
柳林剪纸内容丰厚、题材普遍,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用于逢年过节美化环境的岁时季节剪纸。二是婚丧嫁娶时的人生礼俗剪纸,如“喜花”、“蛇盘兔”等。三是宗教礼仪活动的装饰。四是用于制造刺绣,布玩具的底样。从制造手法来看,柳林剪纸大多为单色剪纸,手法有阳剪、阴镂、阴阳分离三种。从制造工序来看,大致可分为起稿、订纸、剪镂、贴裱四个骤。柳林剪纸代表作品有《智取生辰纲》、《哪吒》、《教子》、《十二月民俗》、《柳林三镇》、《后天八卦》、《驱邪不祥虎》、《柳林盘子》、《元宵旺火》、《农耕图》等。  
柳林民间剪纸憨厚淳厚,豪迈粗放,擅长变形夸大,多用块面分离,线条精练概括,人物特征鲜明,作品作风朴素,单纯,明快,充溢野味,极富生活气息,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  
三、水船秧歌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长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汉族舞蹈方式,也是一种集体性民间广场歌舞艺术。秧歌舞来源于古代农业劳动,民众在田间辛劳插秧、耕耘间隙,敲锣打鼓,用来助兴,早在宋代就有农事中唱秧歌的记载。后来人们不时丰厚开展,将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各种歌舞方式都统称为秧歌。秧歌舞队普通由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理想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拍,变换各种队形,因舞姿丰厚多彩,深受百姓欢送。  
柳林水船秧歌又称“跑秧歌”,是一种大型的民间舞蹈,盛行于柳林沿川一带,以柳林镇、穆村镇、薛村镇等乡镇为典型散布区。秧歌队伍由艄公和“装身子的”(秧歌队员)两局部组成。两位艄公(男艄、女艄)不但是主要扮演者,而且是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总指挥;“装身子的”人数依据村庄范围而定,少则十余人,多时可达二、三百人。他们分别扮作各种民间演唱(会子)角色,既有传统剧目中的生、旦、净、丑,又有现代戏中的工、农、商、学、兵,还有傻小子、丑婆等,人物众多,舞姿漂亮,极富欣赏价值。水船秧歌伴奏乐器有:鼓板、圆鼓、铰则、铙钯、马锣、唢呐、硬铰等。音乐分锣鼓声和唢呐曲牌两局部,锣鼓声以配合男、女艄的舞蹈动作为主,也用于其它外型或做技巧动作,唢呐曲牌用于“过街”和“掏场子”,过街时用[得胜回营]、[拉兔子]等,掏场子时用[狼吃瓜]等。陷(Ran)船是水船秧歌的精髓所在,意为船在黄河中行进,突陷泥潭,无法行进,以艄公为首的全船人齐心协力,排难起航的完好过程。整个扮演情节完好、诙谐诙谐,表现了黄河流域人民战天斗地、粗暴豪迈的性格特征,对研讨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四、柳林碗团制造技艺  
碗团属荞面粉制品,山西以柳林城区的碗团最负盛名。  
柳林碗团是一种享誉三晋的中央风味小吃,因其制于碗、食于碗,并取其团团聚圆之意,故称为碗团,也称“碗脱”。柳林碗团来源于西晋战乱年代。相传西晋刘渊起兵离石,派大将石勒驻军柳林三郎堡。当时因战乱灾荒,军士以荞面粉熬粥为食。一次有兵士外出,贻误饭时,回来后荞面粥已冷凝成团,粮食紧缺,只好凑合食用。食后觉得滋味颇佳,兵士便反映给石勒将军,石勒食后大加赞扬,下令推行。后传入民间,几经改良,传播至今。  
柳林碗团用料讲究,制造工序简单。产地仅限于柳林城区方圆5公里之内。柳林碗团以其柔韧、筋道、爽腻、香辣适口,以及食用便当而成为柳林中央名吃。  
柳林碗团以优质荞面制造而成,不只营养丰厚,而且商品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份,特别是含有其他作物不含有的芸香甙成份,有降血脂、血糖、胆固醇的成效,是合适现代人食用的保健食品。  
五、柳林盘子会  
柳林盘子会又称“天官会会”“小子会会”,是盛行于山西省柳林县县城及城郊穆村一带的浩大民俗活动,来源于古代搭棚祭神活动,是古代“祭盘”典礼的遗留,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日,以元宵节为高潮。  
盘子民俗活动盘绕“盘子”展开,“盘子”是一种制造十分精巧的组合型0式仿古建筑模型,民间庙宇的高度浓缩。明代,柳林镇商品经济开展疾速,原始的神棚不能顺应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开端有匠人模拟唐代之“祭盘”,将民间庙宇与神像按比例减少,精摹细琢,油漆彩绘,易装易拆易保管。这种浓缩的庙宇比用砖木修建的庙宇造价低廉,普通高约三到四米,分四角、六角,有单层或双层等多种方式,内分多个神龛,供奉天官、财神、观音等众神像,一座盘子就成为一处民间祭奠场所,活动场地可大可小。盘子的外观能够用“减少的庙宇,放大的神龛”来形容。活动期间各街巷分段轮值,张灯结彩、高搭彩盘、遍点社火,或配以秧歌、弹唱,或佐以转九曲、斗活龙,会聚十里乡亲,手舞足蹈,共庆节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明末清初,柳林盘子会曾经具有一定范围。目前保管最古老的是清朝光绪二十六年穆村沙曲的木刻盘子。日本侵华期间,盘子会冷落下来,二十世纪50年代初有所恢复,但不久被视为“四旧”遭受批判。“文革”期间,盘子的制造艺人被当作牛鬼蛇神批斗,盘子会活动中止。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端,盘子会又逐步恢复生跃起来。如今,柳林盘子约有两百余座。  
柳林盘子会民俗活动是柳林地域独具特征的民间庙会祭奠活动,以“盘子”为中心和载体,将民间自然神,以及佛教、道教等众多神灵共祭一处,保存和传承了众多民间艺术和技艺,如民间弹唱、传说、社火、面塑、工艺、美术等,是研讨民间艺术的重要根据。  
六、柳林县求子习俗  
多子多福,这种传统观念可谓源远流长。五男二女七子团聚,是历代小说戏剧里大富之人的标志。最著名的是唐朝大将郭子仪,终身有七子八婿,富贵寿考冠绝古今,由此而上了《无双谱》,以此为题材的《满床笏》成了明清两代官场到民间的重头戏。《红楼梦》里贾府唱酬神戏,贾老太太因拈着了这出戏而大喜过望,就是典型的例子。  
长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孕育了共同的文化心理。但是,由于区域环境的不同,各地的习俗存在着差别、因此求子的方式各不相同。在安徽淮南一带为偷娃娃,想得贵子的人家到八公山上泰山娘娘庙的神座上“偷”庙主买来的泥娃娃,偷子果真生子,再买泥娃娃为它披红挂彩,以鼓乐吹打送回原处,称为还子。江苏淮安是,亲朋好友送子,送的东西为一纸糊小红灯或一块砖,悬挂在盼子夫妇床头。而柳林一带则是以偷枣子为主,这是特有的民俗心理与特定的物产交错而成的一种民俗事象。  
柳林有一种别致有趣的求子风俗。女子婚后不孕,家里人就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到他人家“偷”枣子或核桃,或到多子多孙的人家“偷”灯,“偷”面狗、面鞋,被偷的人不但不责怪,佯装没见,而且内心祷告着他们如愿以偿,枣(谐“早”)得贵子。柳林以产枣著名远近,每到秋季,山山岭岭,沟沟壑壑的枣树上挂满了鲜红的枣子,这里的枣子个大、肉厚、核小、色浓、味甜,相传曾被康熙皇帝御笔命名为“油枣”。民间把祈求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民俗心理,寄寓在特有的物产上,赋予枣子以深沉的民俗意蕴,祈求早得贵子。  
七、柳林县民间忌讳  
古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之说。柳林民间忌讳代有传播。有的具有养生道理,有的具有迷信颜色,有的令人莫明其妙。随着社会的革新和科学的提高,民间忌讳愈来愈少,有的忌讳只在山乡僻壤或老年人中保存。  
城乡人为避伤情忌言“死”。老年人逝去称“老了”,称“失迹”;壮年人归天称“殁啦”;小孩亡命称“撂了”。  
乡人忌言毒物,以别名代之。如称虎为“山大王”,豹为“二大王”,称狼为“怕怕”,蝎子为“扛锄的”、“咬人的”。称老鼠为“旮旯家”。  
修造建筑和理发剃头张王李赵四姓忌三、九月,其他姓氏忌六、腊月。外甥忌在舅家理发。  
正月初七忌出门,初八忌回家。十三日为“杨公忌”,主“百事无成”。十四日为“当月忌"。已出嫁的闺女忌在娘家过年、节;不在娘家生孩子。产妇居室不满月忌生人。本运年者忌见死、丧、孝服。晚辈忌呼长者名,起名不“犯”晚辈字讳。嫁娶队伍忌走桥下,忌钻洞,忌遇穿白戴孝者。孩子吃饭忌中途互换碗筷。枕头忌缝单只。闰年忌缝寿衣、忌做寿木(普通取用闰年)。停尸室内及门口忌鸡鸣、犬吠、大声喧哗。出殡棺柩忌碰门框。南山及沿川送礼食品忌双数,北山则忌单件。  
借用他人煎药锅、拔火罐,用毕忌还(待主人自取)。火炉、火堆中忌烧扫帚、谷草、污秽物。撒尿忌向太阳。  
站在屋内忌朝门外泼水。款待医生、风水先生(阴阳生)忌吃拉面。  
吃饭忌敲碗碟。取名忌用“夏"字。如春元、秋花、冬生等名字屡见不鲜,唯不见夏元、夏花、与“夏”有关的名字,以防止与“下”谐音。  
家中有人外出,当日忌扫地。  
八、柳林县红枣风俗  
红枣为柳林特产,被乡人视为不祥之物。每逢春节、元宵节,神台上供的“枣山"、“枣囤囤”、“节节高”、平常嫁女蒸的“花馍馍”等面塑,均以布满红枣为喜庆。二月二“龙抬头”家家要吃“枣豆子”。清明寒食节,祭扫祖宗坟墓,家家蒸用“枣篮篮”(子推)面塑品。端阳节包粽子,内包枣和软米。冬至家家吃软馍,内包红枣豆馅子。腊月腊八吃粥时,红枣更是其中的用料。给新婚夫妻缝被褥,四角内要包数粒红枣,企求“早”生贵子;洞房炕窗四角,也要糊入数枚红枣。过华诞吃案糕、油糕,均离不开红枣。母亲给外出子女捎衣服、鞋袜,要挟带一把红枣,盼其“早"日归来。正月里款待亲朋,酒枣是必备的“茶架”;平常走亲拜友,红枣也是可喜的礼品。红枣与当地人生活亲密的关系成了民俗中一大特征。  
九、游南山话柳林  
八十五岁高龄的姑母由我表哥陪伴着从天水回到老家柳林,参与我侄女的婚礼。表哥人忙,礼毕当晚就赶火车回去了。临行前他再三嘱托我,要我带姑母好好转转,遂了老人的心愿。我欣然容许。  
姑父姑母都是柳林人,很早参与反动,随部队征战定居天水,算起来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其间他们也回来过两次,都是小住。他俩对柳林的那份关注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一本《柳林县志》无暇就看,简直能背下来了。终年订阅着《山西日报》,每晚必看电视上的《山西新闻》,为得就是捕捉一星半点有关柳林的音讯。在外都几十年了,还是家乡的口味,小米钱钱饭,碗团大红枣。仍旧说一口规范的柳林话。他们对家乡的一切感兴味,通讯通话总要把柳林的人事问个遍。去年姑父过世,,姑母不住念叨着要回老家。这次回来,我看得出姑母的心情特别好,问东问西,就是绝口不提回天水。我想,她是打算常住了。  
从哪里看起呢?我有点犯难。柳林这么大,姑母想晓得的又那么多,我想来想去,决议还是从南山看起。婚礼终了次日,姑母早早就起来了,洗漱毕,也顾不上吃早点,就一个劲的催我动身。过307国道上吊桥,姑母停了下来,扶着桥栏望清河。清河上一道蓝色橡胶坝截出一段开阔河面,一群水鸟在河面上悠闲地游弋着。河水清幽清澈,泛着一道道微波。姑母静静看了一会问我:“继旺,这和你说的情形基本不一样呀!我明白姑母的意义。那是几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住锄沟村,常带孩子过小木桥进城。孩子年幼,管小木桥叫大板凳。我觉得颇有童趣,就写了一首儿歌:“清河上,搭木桥,走着一个小宝宝。河水哗哗响,小桥悄悄摇。宝宝心儿跳,‘大板凳’它牢不牢?”冠以《小木桥》为题,写进给姑母的去信里,不想姑母牢记在心了。我对姑母说:“以前的确有木桥,不过已成历史了。近些年清河上新建了几座大桥和吊桥,两边往来便当快捷多了,”我向东一指,“我说的小木桥原来就在那儿,旧址上已建了锄沟大桥。”  
开端拾阶登山,我扶着姑母。姑母其适用不着我扶的,她身板硬朗,步履稳健,可我和她都乐的这样。这时一列火车从山脚下鸣笛驶过。姑母回转身来,看了一会问我:“不是已有一条铁路了吗,怎样还要修一条呢?”我说:“不够用嘛!原来的孝柳铁路是条运煤专线,新建成的太中银高铁则特地保送旅客。这些年,柳林经济开展突飞猛进,潜力十足,交通功不可没呀!往常,汾柳高速公路开通了,307国道也拓宽了,村村都通了公路。咱村就有一条循环柏油路穿过呢!真个是城乡成一体,天涯变天涯了。”姑母神色专注地听着,生怕漏掉一个字。  
转身继续登山。姑母被两侧护栏上镌刻的诗词吸收住了,不时停步吟味赏读。姑母是个文化人,阅历深,见识广,情感丰厚,多有诗文见诸报章杂志。我对姑母说:“姑姑,我也作首诗您听听。标题就叫《南山路读诗有感》,诗句是:‘南山一路读古诗,千古名流亦如此。梅兰竹菊空言志,虫鱼花鸟矫情抒。文载口传多虚幻,人性迷失类鹦鹉。今人切莫复如是,是非真假自做主。’评点评点。”姑母笑着说:“还真够狂的。”顿了顿又说:“有本人的见解也好。”我说:“随口胡诌,我并不认真的。往常的柳林,文化繁荣。柳林盘子、民俗节、黄河旋鼓、中国红枣第一镇……这些都多几少熏陶了我。对了,过两天我带您去三交游黄河,到清涧,吃农家饭,听地道陕北民歌,去也不?”姑母忙不及说:“去,去。”  
不觉已到山顶,我们在石阶上坐下来小歇。这是春末夏初时节,山上山下树木葱翠,鲜花争艳。公园里花香扑鼻,游人如织,欢笑声和着乐曲声,甚是美好。几只小鸟在不远处的过道上一跳一跳寻食,全然忽视往来游人。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捡起块废纸扔进果皮箱……一切都是那么调和。我看看姑母,她兴致很高。她直夸南山公园是休闲的好中央,盛赞柳林县委政府给人民办了大实事,大好事。我说:“是啊。如今人们的生活富足了,休闲文娱越来越重要。县委政府为人民着想,不只建了南山公园,还建了北山公园和清河公园。”我恼怒着问姑母:“柳林不比天水差吧!”姑母笑着说:“都孩子的爸爸了,还顽皮。”我认真的说:“姑姑,不用回天水了,就住下来吧。”姑母不语。  
一阵读书声传来,把我们的视野吸收过去了。就在不远处的花坛边有几个学生正在朗诵课文。姑母回过头来问我柳林的教育状况。我说:“大开展了。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已好几年了,高中年内也就要提高义务教育了。每个乡镇都建起了规范化寄宿制学校。薛家湾山上新建的一所普通高中和一所职业高中今年下半年就要投入运用了。这两所高中不只范围大,而且规范高。私立学校也雨后春笋般的兴办起来了……这些年柳林人才辈出,裴亮堂、郭建军、邢利兵、曹建军、毛福昌、陈鸿志、刘笑,还有……姑母边听边感慨:“了不起,家乡的人民真了不起呀!”  
休息起来,我又带姑母看了枣园、游乐场等景点,最后来到柳林宝塔下。我们凭栏远眺。这时,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四周的一切顿时披上了金色的盛装,愈加美丽了。初升的太阳照在姑母慈祥宁静的脸上,更显得老人神采奕奕。姑母不再看我,也不说话,低下头来沉思着。她在想什么呢?是在回忆过去,还是在神往将来,还是……或许都有吧。我望着老气横秋的姑母,觉得有一股不可名状的情感从心中升腾起来,越来越激烈。终于,我不能自已了。积习凑成几个句子,我匆匆记了下来:“南山晨阳春回早,柳林景美怡人心。远客怀旧眷眷意,游子思归故土情。姑侄携游说长短,老少交心话古今。几度浮沉沧桑路,而今万事气候新。”  
十、转九曲  
“转九曲”民间也称“转灯”,它城城连环、城城相套;复杂多变,范围庞大,盛况绝后,属于一种民间习俗性祭奠活动。人们为的是求神灵保佑,在一年内驱赶邪魔,消灾免难,人畜安全,五谷丰收,安宁安康,幸福美妙。  
此种传统习俗与宗教信仰是分不开的,据传:《封神榜》中三仙岛的三位娘娘(云霄、琼霄、碧霄)为报杀兄之分在西岐布下一座战阵,叫做“九曲阵”。自立了玉帝、三官庙(天官、地官、人官)和古佛殿后,为留念三位娘娘替兄报仇丧命而改为“九曲灯”。此习俗从此在民间中,盛行起来,并一代一代地传播至今久盛不衰,如今人们把它列入民间文化艺术的行里。  
转灯普通在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停止,局部村庄也有固定日子,如正月初七、初八等。也有不少村庄在正月闹起秧歌后,或来外村秧歌停止慰劳之时,随意停止,没有固定的日期。  
灯场普通设在平整、宽阔、避风、路平离村子较近的中央。栽灯场时普通用高粱杆剪生长一米左右,横、竖各倒栽十九行,共三百六十一把,意味全年的天数。杆间相距一米,在把顶上坐上泥,然后按上用面捏成或者用洋芋、萝卜挖成的“灯碗”,倒上清油,放上棉花捻子(有时也用蜡烛),罩上五色纸灯罩。栽好以后,也正好构成一个四方城城图,城内设有九个小城,九个小城以金、木、水、火、土、日、月、罗喉、计都九个星宿,也意味九道门。  
灯场的进、出门挽松柏枝、插红旗、粘吊子、贴对联、挂红灯。东、西、南、北、中贴五方贴。真是大城套小城,小城连大城。灯场栽好未点燃,便有一对对刚结婚或者结婚多年至今还没有小子(男孩)的夫妇们提早来转此灯(也叫转黑灯),据传说转了此灯能生小子。  
另外还要在灯场一侧用一块席子围成房子形的容貌,里边放上桌子、桌子上放上一只盛满米的插香斗,把一切的神位写在纸牌上,插于中,两边放上香、黄裱、酒盅、祭品等,这就是转灯时请来各路神仙就位的中央,俗称“神台”(也叫“神堂”)。  
而在灯场的另一侧,还要放上一张四方的高桌,高桌上放上炕桌,炕桌上扣上斗,斗上扣上升子,升子上扣上半升,半升上扣上各升,然后在每层的四角都放上面灯,这便是所谓的灯山,供各路神仙欣赏。  
转九曲起场后,首先去谒庙(祭庙)。谒庙,由本村的会长或年老者提着灯笼,拿着黄香、黄裱及面卷、白面圪塔、捞饭等祭品在前引路,随后跟着由伞头领头,在锣鼓家什伴奏下的秧歌队到本村的庙院前祭神。谒庙终了,秧歌队来到灯场后,伞头便用唱秧歌的方式,在神堂前安神,请先生念祭文及背灯山围风,然后转灯开端。在整个灯场灯光闪烁,焰火通天,鞭炮齐鸣时,伞头领头秧歌队在锣鼓家什的伴奏下唱一首进门秧歌。然后以求来年消灾免难,四季安全,心想事成的男女老少,手拿黄香拖儿带女依次进城,共同游转。转罢灯,出灯场后,伞头又要用唱秧歌的方式,来到神堂行进行送神。随后人们开端偷灯。偷灯在默许的状况下停止,每人偷一两只,回家放在财神灶君前或者门楣上,让没有能来转灯的人也共享快乐,永世安全。民间有偷灯是偷福之说。也说偷了绿灯生女子,偷了红灯生小子……这样红炽热闹的转灯就此完毕  
弯弯曲曲的黄河,一泻千余里,河水哺育着岸边的儿女,同时也给沿途留下了许多漂亮动听的故事。传播于黄河中上游一带的民间灶火———转九曲,即“九曲黄河阵”,既是一项道教活动典礼,也是黄河留给人们的一种游艺及文娱活动方式。其局面壮观、吸人,因此世代相袭,经久不衰。  
相传在殷纣时期,三仙岛的三位云女——云霄、碧霄、琼霄,为了给兄长赵公明报仇雪恨,费尽心机,用母亲河布下“九曲黄河阵”,乱拿阐教门徒,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闻知门徒被困,便下凡挽救,破了“三霄”的黄河阵,致“三霄”阵破身亡。后世道教徒为了留念教祖的丰功伟绩,用灯盏相连意味黄河,精心设计了所谓的“九曲黄河阵”图,屡屡举行道教活动时,形单影只的人们沿曲迂回折的阵道转来转去,祷告国泰民安,不祥如意。  
九曲,民间也称“九曲连环阵”或“九曲迷惑阵”。整个阵呈正方形,横排19行,竖排19排,阵内361个座标点,东、西、南、北、中共分为九个曲阵。每曲中又有曲头,听说一个曲头就是一个死胡同,即进阵门只需按特定的道路行进,可顺利出门,反之会误入歧途。阵中东西走向的曲叫“平曲”,南北走向的曲叫“立曲”。有的阵图是进门先转周围后转中宫,有的阵则直取中宫后转周围,有的阵平曲多于立曲,又有的阵则立曲多于平曲。曲阵的平与立、多与少及次第走向在于设阵人的精心摆布、变化。但是,九曲中九大星君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九大星君分别为金、木、水、火、土、太阴、太阳、罗候、计度等,逐个按东西南北中位置布设。“金”的位置在正东方,“木”的位置在正西方,“火”的位置在正南方,“水”的位置在正北方,“太阴”的位置在西北角,“太阳”的位置在东北角,“罗候”的位置在东南角,“计度”的位置在东西角,“土”的位置在正中央。整个阵容鳞次栉比,严阵以待,大有崇高不可进犯之势。  
民间道教活动中的转九曲,用361根竹杆或高梁杆(连同阵门共371根)围成阵,杆高3尺许,杆距为5尺,前后杆之间用绳子串连,行成曲直通道。每杆设有灯盏,灯盏底部由硬纸片做成,用铁钉固定于杆上端,纸片上放一灯瓜瓜,有磁烧的,也有用洋芋之类挖的,灯瓜瓜内放灯芯和大麻油。371盏灯皆由色纸围筒罩着,夜幕下显得五光十色,姹紫嫣红。后来有了电,九曲中的灯自然由五光十色的彩色灯泡取代。  
转九曲来源于军事,运用于祀神,后来逐渐开展为民间游艺文娱活动。陕北转九曲普通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期间举行。上灯时分,人们将九曲灯点着,转九曲的人流由一老道领头,并有唢呐、秧歌队开道,从阵门汹涌澎湃进入,弯弯蜒蜒,迂回向前。每曲中有星君牌位,并设有特地看曲人,当人流进入曲头时,看曲人要点香、烧纸、放炮,并有道人诵经,以示战捷。  
参与转九曲的人常常很多。有很多是求财的、求官的、求不祥的、求安全的,随着时期的开展,人们的迷信观念逐步淡化,如今参加转九曲的人也并非求这求那,大多图的是红炽热闹。新时期的黄河儿女秉烛夜游,他们图的是今宵红火,深信明朝更辉煌!  
十一、水磨悠悠转乾坤千年唐窑古风存  
明清时期,柳林镇清河沿岸一带,计有48盘水力木轮石磨,昼夜不停磨面。河边筑河引水,激动深处特制木页,页旋带轴,轴动磨转,一盘水磨昼夜不停可磨面3石,48盘水磨日夜欢歌,声震四野,成为旧时柳林清河一线的共同景致。  
经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考古专家的共同认定,柳林县锄沟村200余间古代砖窑距今1060年,为唐代建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窑洞建筑群,200余间中保管完好的有30余间,外型共同,全国稀有。  
十二、柳林县方言  
柳林方言属晋语体系,古朴诙谐,古音古义的保管较为完好,充沛表现了柳林共同的人文风情和中央文化。由于历史和地域归属等缘由,柳林境内截然分红三种不同的方言:北山方言,近似临县方言;南山方言,近似中阳县方言;还有就是沿川“正宗柳林话”。  
北山的“兀”(那的意义)、南山的“奶奶底”(山崖底),沿川的柳林人听了就会大笑不止。沿川的柳林人会笑话山里的人“偶声妖气”,而沿川的柳林人去了离石,却被笑“昂声妖气”,殊不知,离石人“你先‘死’(洗),你‘死’(洗)了俺再‘死’(洗)”早曾经把人笑吐血了。个中的诙谐、诙谐非外人所不能得之也。不论如何,方言是不变的乡情,是一杯浓郁的热茶……  
本站搜集了一些柳林方言,让久在外乡的柳林人饭后一笑,让来柳林的人增加对本地言语的理解,千万别由于言语不通惹起不用要的费事。  
昂――我(沿川话)  
偶――我(南北山话)  
荷――拿  
卷――骂人  
候――小  
梯――听  
鸟(嬲)――痒  
削话――说话(不晓得话怎样削?)  
卷卷――奉献神仙用的一种小馒头(这可不是骂人)  
哈子――瞎子  
韦厢――隔壁的家  
杀杀流流――洒掉  
夺跳不俩(lia)――不稳健  
欢吗夺跳――指身体好,行动矫捷  
周起――端起  
希呼――差点  
便意了――准备好了(晕倒!千万别按字面意义了解)  
在呀嘞――在哪  
好埋――好象(埋了谁也不好)  
怕想的――懒(懒的连想一下都不愿意,不可思议有多懒了)  
难活――身体不适  
当豁间――正中间  
恶水――脏了的衣服、被褥  
惹亲――惹人亲(在柳林泡MM的必修语)  
熬人――累人(放进锅里?惨)  
重茬――多余做了第二遍  
聒(guo)人――吵扰人  
行门户――遇到婚丧嫁娶,去吃饭送礼  
腰腰――背心  
卜孩――鞋  
机迷――分明、明白  
呆迷――傻瓜  
地懂――思索  
害不哈――不懂  
热头――太阳(当然离头最近的缘故)  
月眉(音mi)――月亮  
稀宿(音xai)――星星  
哈雨――下雨(不是哈日哈韩那个意义)  
吼雷――打雷  
年时――去年  
夜(音ya)来――昨天  
白(音pie)影(音yi)――白昼  
黑(音he)地――晚上  
早期――早上  
前晌――中午  
后晌――下午  
日脏――脏的凶猛(别想歪了)  
吼――喊  
各兴撵(nie)肚――洋洋自得  
球毛鬼胎――小气  
球迷性眼――德性(说这句话容易招来老拳)  
周年――骂人的话(有点狠毒)  
瓯子――坏小子  
难郭嘞――指摘人的话  
鬼子子――骂人的话,估量是小日本留下的后遗症  
宅(音cha)压(音nia)――迷信有鬼或者指凶猛的人  
韦圪切――那个  
牺惶――不幸  
拴宰――诚实(就是被拴住让人宰,呵呵)  
剃脑――理发(理发师都成屠夫了?)  
黄尘――灰尘  
山水(音xu)――洪水  
甚――什么  
才将――方才  
外起――外面  
浮头――上面  
哈面――下面  
男子泄――男人(成年)  
婆姨人――女人(成年)  
老泄――老汉或者指丈夫(哈哈……太生动了)  
居霞的――爱人  
细眯――孩子们  
胰子――肥皂或者苍蝇  
猛子――蚊子(特别是夏天的,就是猛,嘿嘿)  
茶不则――估量咬字不清,把杯读成不了  
迷光出烂――明光绚烂(把明光绚烂读成这样,真是惨不忍睹)  
汝子――闺女  
二干(gie)子――愣头青  
赤夺――光屁股  
齐则――面条  
熬水――开水(这样的语法错误,唉)  
膊脐――肚脐眼(不是勃起,嘿嘿)  
信虎――猫头鹰或者指傻瓜  
呲怪则――猫头鹰或者指大喊大叫的人  
兀白――老鹰  
没鸽子――鸽子(没有怎样叫鸽子?呵呵)  
哑鹊(音qiou)子――喜鹊  
黑老娃――乌鸦  
各麻――青蛙  
谢各麻――蟾蜍,谢估量是旱的舌音  
切虾――凶猛(敢切虾就算是凶猛?)  
幺么――估量  
怂包――不凶猛(贬义)  
凉乌――外行  
合闻――内行  
天(tie)每――每天  
撇壳子――闲谈  
善铁――舒适  
十三、柳林县传统节日  
春节  
柳林民间称元旦夜到正月初一(俗称大年)为过年,俗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者即是。广义的过年包括整个“新正寿月”,届时家家灯烛,户户红联,老者欣喜,儿童雀跃,共同沐浴着普天同庆的欢乐。元旦俗称年除。早饭习吃油炸糕,以庆贺一年终结。晚上合家聚会,调凉菜、喝烧酒,称“年宴”。宴毕点燃院中炭垒火炉称“点旺火”(城区沿川一带称塔塔火)。睡前给旺火炉及家中灶膛里填放柏叶、柏木片或柏柴香,使香烟燎绕。元旦夜大人小孩成心迟睡或彻夜不眠,俗称“熬年”,也叫“守岁”。50年代前,元旦夜有接神典礼,阖家男子老少提灯笼,捧礼盘,盘内摆放香表、酒器、供献,从居室到大门内外诸神位前上香、焚帛跪拜,此后燃放爆竹。大年早上,又行醮纸典礼。开门先放炮,然后点神灯。屋内供南海观音、灶君、财神、夫子爷(孔丘)、馗星爷(钟馗)。大小门口贴像供俸门神。院内供天地爷、土地爷、牛王菩萨、马王老爷等,诸神位前,敬礼如仪。此时,大门外灯笼高悬,满院中香烟旋绕,灯火通明,爆竹声声,此起彼伏。  
元旦下午大小门前、诸“神”位前均贴大红对联。“守孝”之家头年贴黄联,次年贴蓝色,第三年恢复红色。大小门外两侧摆放“拦门炭”各一块,上贴红签,或红绿纸条束腰装点。或书“黑汉在此,百无忌讳”字样。  
大年早饭吃猪肉哨子(肉片汤菜)挂面汤(或长豆面条汤)。午餐主食羊肉水饺。饭前烧黄二酒以凉菜、炒菜为押品。  
大年早饭后,儿子、儿媳携幼抱雏,手执酒具,登居处给父母敬斟喜酒,行跪拜礼,祝愿老人中途夭折。平辈年幼者给兄嫂拜年,行拱手作揖礼。拜年礼成,回礼者捐赠行礼者压岁钱。初三、初四日,上年成亲的新婚夫妻须携酒、肉、粉、点四色水礼给岳父母、舅、姑、姨、姐等近亲拜年。  
拜年礼在40年代前被以为“正伦”大事,不能苟且。60年代后渐被废止,但分发压岁钱不断因循不衰。80年代后,有的视交往关系分赠多寡,或有求于人时带有受贿颜色。  
破五  
农历正月初五日古称破五,意在破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大年初一同,家中扫地不倒土,积至初五太阳出山前持至十字路口倒之,谓作“送穷土"。旺火炉燃剩的煤渣煤灰,不过破五不清算,届时分离清街扫院一并拾掇。该日传统吃食为五谷面水饺,今已不传。  
人日(人起)  
正月初七为人日,俗有“人日补大年”之说。故柳林民间人日饮食与大年相同。该日晚上不令儿童外出串门,意恐“失魂”。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称灯节。柳林秧歌多在正月十二三出场,以元宵节为中心,古有“正月十五闹元宵"之说。  
元宵节期间家家悬灯结彩,灯笼上多写“吉星高照”或字谜字虎。元宵夜观灯猜谜,是柳林人民寓教于乐的活动,富有历史文化传统。  
正月十五晚上,家家门前又有“打夜火”之俗。于大门外近街畔处堆放葛针(酸枣枝条)或竖置高粱秸杆(俗称棒棒,成捆状),待日落之后,月华初升之时,家中大人手捧托盘,内置香表供献清茶一盅对天焚化祝祷,然后点燃街畔柴禾。瞬间家家门前烈焰升腾,处处儿童喝彩雀跃。高升、二起脚响遏行云,火光灯光照射好像白昼。火势稍小时,儿童开端“扑火”,从火堆一侧跃过火焰跳向对侧。年幼者由父母抱越,俗传“扑神火”能够消灾免难。  
正月十五前,按地域或按宗族姓氏推出的纠首社家在村中(或街面)公地搭设天官神棚(柳林城川一带称盘子,为一木制神龛),张灯结彩布置灯会。神棚前插立木杆,杆头安顿灯碗,排成九曲黄河阵灯油会,以十五晚为正会,前后持续数天(夜)。届时男女老幼接踵而至转九曲,庆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秧歌队、弹唱班、放焰火,人们纵情欢乐,在新正寿月一切节日中最为盛大。  
添仓  
农历正月二十日为小添仓,二十五日为大添仓。是农家预祝人丁兴隆、五谷丰收的节日。届时凡外出经商、拜友、串亲者必需连日赶回,以应添人进口之吉。家庭主妇捏蒸米面“仓官”,分别摆置炕头、窗台、水缸内(漂浮水面)、粮仓等处。炕头的仓官面塑男女老幼团坐炕头,意味“五男二女七子团聚";打场式仓官,老者执木锹,幼者扛谷袋,牛拉,碌碡,粮食成堆;水缸内放漂一只面塑鸭子,窗台上摆一只面塑小狗……各式仓官均附带面塑灯瓜一只,加捻注油,晚上点燃,别具风情。此时,儿童唱起歌谣:“仓官爷,添仓来,糜子谷,扛回来。大瓮圪堆小瓮满,盔盔钵钵都装满”、“仓官爷,添仓来,扛回个胖壮小子来,有吃有穿大发财。”儿歌反映了人民对美妙生活的企求和愿望。60年代粮食艰难,人们以玉茭面加糖精替代小米面,敬神典礼废去。70年代后,城川一带逐步不蒸仓官,南北山村偶然有蒸塑者,但因米面疙瘩不易消化,蒸的数量甚少。青年人对此置之不顾,外出者届时也一定赶回。  
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时近惊蛰,春雷一声,“蛰龙醒而抬头”,故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北山一带是日不挑水,男女届时剃头剪发,以应蛰龙抬头之凶兆。古传二月二日炭围壁根,以避蛇蝎诸虫,今已不行。民间二月二传统吃食为蔓菁枣豆子,料用上年晒干的小蔓菁加大红枣、红豆、小豆、豇豆、绿豆、扁豆以及莜麦等,入开水锅文火闷煮烂熟如干饭,食之醇香粘甜,有健脾养血之功。  
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日古称上巳节。柳林民间有当天日出前上山采艾之风俗。艾可备灸,有拔毒祛风之力。错过是日采摘之艾,功力大减,视同蒿草不用。  
清明寒食  
寒食节是春秋时期晋臣介子推的忌日。县人为留念这位不矜己功,耻与争功者为伍的、耿介名人,当日不举烟火,称之寒食。从头年冬至起至当日正好105天,故寒食又称一百一五。寒食节的次日为清明,届时人们携带香纸、供品去祖宗坟茔弼纸、培土、祭奠称扫墓。  
柳林民间清明节有面塑子推、燕燕之风俗。料用白面发酵上碱捏成飞鸟燕雀以及十二生肖等各种外形统称燕燕。燕燕出笼后扎于成束的酸枣葛针上,悬挂居室内,意味燕雀当’年连同子推被焚绵山。或以线穿成串,间以一颗颗红枣(取其易干),悬挂屋内壁上。“子推”是一种面塑供品,北山型小如桃子,城川及南山一带如三角蒸馍。内卷红枣一枚或数枚,与燕燕同是留念介子推的面品。清明节的饮食有凉菜、烩菜、摊醐、软米馍、油糕等。摊醐做法取小米或黄米面粉和水成团发酵,上碱稀释为糊状,用铜杓舀摊于油鏊上煎熟,对折双层如扇形,里面发白,外部焦黄,食之香甜焦软,为当地传统名吃。工具有专制醐煎鏊。  
80年代后,清明蒸燕燕逐步减少,但上坟扫墓因循不衰。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为“娘娘”(女娲)庙会日。本县境域内届期原有数十处庙会唱神戏。当地妇女上会出卖本人编结的麦秸草帽者甚多。50年代以后娘娘庙多被拆毁,四月八日神戏亦被废弃。80年代后小麦种植面积减少,编结草帽也已失传。端午农历五月五日是爱国诗人屈原愤投汨罗江的忌日,时属芒种、夏至之交,蛇、蝎、蜈蚣等毒虫渐趋活泼,故柳林民间有承传很久的喝雄黄酒以避五毒之风。是日清晨,家家插艾叶于窗,插柏枝干门,并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额头、耳、鼻、肚脐等处。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软米、大枣为主料,用苇叶(粽叶)包成三角形拳头大,文火闷煮,出锅后泡水中冷食,当地俗称“枣凉粽子”。端午节儿童又有戴“百线”之俗,以棉线染成红黄蓝绿各色,届时系于儿童双脚腕、双伎俩处。  
六月六  
农历六月六日为天贶节。50年代以前,已出嫁闺女当日有回娘家之俗,今不被人注重。其时合理麦收时节,民间以新麦面蒸馍猪肉菜恭喜夏粮歉收。俗云:“六月六,新麦子馍馍熬猪肉”。80年代后由于白豆调价,乡村种植小麦甚少,新麦面蒸馍来料不易,但农家用白豆换取外地白面,生活进步,蒸馍猪肉并不稀罕。  
乞巧  
农历七月七日晚上称七夕。柳林民俗姑娘、媳妇七夕设瓜果拜“织女”以乞巧。今已不传。  
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日古称中元节,旧俗以瓜果祭祖,今仍之;寺院设斋,陈列“水陆道场”替人“超渡亡魂”,称为“盂兰会”,故中元又称盂兰节,今不传。从农历七月七日起至十五日喜鹊忽然一只不见,俗称“上天河为牛郎织女支桥”去了。七月十六日喜鹊重现时,只只羽毛不振,缘由不详。又,七月七日至十五日肯下雨,民间称为“雨笼头”,传系牛郎织女久别重逢撒泪所致。  
中秋  
八月乃仲秋,故十五称中秋节。是日晚上,柳林民间以香烛、瓜果、月饼敬月。50重阳坟。冬至传统饭食软米面蒸馍或油糕。休息之举今已不行,祭祖仍之。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传为佛祖成道日,俗称过腊八。是日县人家家吃腊八粥,以软米大枣熬煮而成,食之坚软,香甜可口。  
送灶  
腊月二十三日,旧有送“灶君”之习,民间以粞瓜瓜作献品,同时以切碎之谷草和料豆各取一撮填入炉灶烧化,意在给灶君坐骑喂草料以备起行。民间从当天开端翻箱倒柜扫窑糊窗,停止一年一度的家庭卫生大扫除。俗有“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穷拾翻”之谚。中华人民共和国树立以后,大局部人家不供灶王爷了,但二十三日大扫除和刷窑糊窗的习气却不断持续至今。  
十四、赶牲灵  
在小说《驮炭》里,以“北京娃”的所见所闻描写了吕梁柳林特有的风情——“赶牲灵”。“他”的视野是塞满了又脏又圆的驴屁股。驮炭的驴正在上坡,坡既陡又窄,于是眼晴里就只能看见这些又圆又肥的东西。领牲口的同伴从嗓子眼里冒出两句歌词:“说西庄,道西庄,西庄里有位好姑娘”,只要这两句,再唱还是这两句。到了前面一个解渴的中央,一个强健的农妇闻声迎了出来。领牲口的同伴和她你来我往,打情骂俏。返回的时分,领牲口的同伴把毛裢里的煤给那农妇送去,把剩下的一块煤一分为二,放在毛裢里,准备回去后给本人那婆姨。上路了,领牲口的同伴又唱起了那支只要两句歌词的歌。  
这个描写是非常真实而有趣的。当我们行进在吕梁山脉,从晋中汾阳西行途经向阳沟、黄芦岭、吴城、离石到柳林的砣口,就会看到一队队日夜兼程的赶牲灵的队伍。赶牲灵这种特有的交通民俗,是由吕梁柳林特殊的地域环境形成的。柳林县位于晋西吕梁山脉西麓,黄河中游东岸,北靠临县,南通石楼,西与陕西吴堡、绥德隔河相望,东和本省离石、中阳毗连。这是一块古老文化的中央,从战国起直到元代至元年间(公元1271——1294年),本县黄河岸边的孟门镇曾是地跨个柳林、中阳、临县以及陕西省吴堡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东有寨东烽台,西为军渡要塞,地处秦晋通衢,所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由于天文险要,为晋陕交通要道,加之有优质煤炭等物产,所以这一带商人巨贾很多。而侧身脚行,以出卖劳力为生的赶牲灵跑运输的人也很多。在柳林,解放前传播着一则民间谚语:“驮不尽的砣口,填不满的吴城。”砣口,是黄河岸口的水旱两路码头,西通陕北的绥德、榆林、靖边等地,大量的盐碱、皮毛、粮食从水旱两路运往这里。吴城即今吴堡,东连汾阳、平阳、介休、孝义,南达侯马、运城,东南路来的“洋广杂货”以此为中转,运往西北。所以,往砣头经吴城,通往三晋平地的坎坷山路上,整天牲口不时,铃声叮咚,山道弯弯,人稀路长,赶牲灵的人耐不住寂寞,常常放开喉咙用浓厚的乡音唱着小曲,表达着内心的欢乐与不幸。  
十五、柳林县饮食风俗  
1、柳林孟门“熬”  
在柳林古镇孟门,提起“熬”,当地居民会通知你能够吃但没人卖。孟门“熬”实践上是一种经济小吃,做起来又很便当,浅显地讲就叫豆腐熬饼子。与隔河陕西的“羊肉泡馍”有类似之处。先把鲜嫩豆腐切成如炖肉大块状,用少许葱油小炒几下,然后添上开水,加精盐佐料,坐火上熬一阵子,再买几个三角“油斜”饼,每个用手扳成十来小块、放锅内一同熬片刻,加上一些鲜芜美,再浇几滴香油盛在碗内,就能够上饭桌了。吃起来滑腻可口,食后耐人寻味,特别当作冬春早点最上口,既经济又实惠。  
2、柳林芝麻饼  
柳林芝麻饼是一种山西省柳林县中央特征小吃,是用上好白面,配以芝麻、酥油、碱面等上炉烘烤而成。芝麻饼香酥味美、口感筋道、酥脆可口,可以健胃消食,特别对慢性胃病患者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芝麻饼以其香酥的特征而誉满秦晋,成为人们访亲问友的必备佳品。  
3、柳林碗团  
柳林碗团,也被称为碗脱或碗秃。碗脱之名的来源是由于它用小碗蒸,熟后晾凉,可从碗中脱下。在柳林方言中,“团”、“脱”、“秃”,音节类似,故有多名。我自己喜欢碗团这个名字。用圆圆的碗蒸出来,意味团团聚圆!碗脱多冷食,切条、刀扎均可,以蒜泥、辣椒、醋、姜沫、香油为调料,就碗刀扎,以稠辣椒酱为主。辣椒十分重要!冬天,多配豆芽炒食,有时也与羊杂碎混炒。  
4、柳林煎饼  
柳林煎饼看似薄薄一层,但却坚韧有嚼头,在煎饼内抹上香而微辣的辣椒酱,再卷点黄瓜丝,加点红萝卜丝,吃了就上瘾。这煎饼不同于我们素日所吃的煎饼。它相当薄,制造需求过硬的技术;韧性强;辣椒滋味与众不同,香味逼人。  
5、柳林油茶  
想必大家也都喝过油茶,我觉得我们柳林的油茶特别有味,用米面、莜面炒熟,加荆芥五香调料,入锅熬成浅咖啡色糊状,参加葱花、板油渣、五香豆,食之香暖入味,是天寒时的便当饮食。冬天一碗下肚,暖肚有香嘴!  
6、柳林豆腐脑  
柳林豆腐脑色白而嫩。是极盛行的早点小吃。豆腐脑:又叫老豆腐,系用糖饧起色,加火烧开后,参加湿粉芡,放入泡好的油粉丝,加豆腐脑适量,葱盐椒调味。其色泽金红透亮,质微稠,舀入碗中再参加海米、海带丝、金针、韭菜丁、胡椒粉,淋点芝麻香油,浓香无比,豆腐脑泡食饼馍或加油条是柳林人喜欢的早餐。  
7、柳林小米捞饭  
柳林小米捞饭等锅里的水开了,就把小米倒进锅里,和熬稀粥一样,只是火候要控制控制好,火太小,熬不出小米的香味,火太大,就把米给熬烂了,要把米熬至七八成熟左右,用笊篱从锅里捞出来。这就是捞饭的制造过程。  
8、柳林搓鱼鱼  
搓鱼鱼,这也是山西人常吃的一种面食,好吃也好做,做法是用手搓莜面后,成为两头尖、中间粗的鱼状,故而得名。凉吃可拌各种汁料,热吃可浇羊肉臊子、羊肉酸菜卤,炒着吃可用酸菜、豆菜、韭菜焖炒。做法很有考究,火候要到,料要恰当!  
9、羊杂割  
“杂割”在柳林,能够分两类,一类是羊“杂割”,一类是牛“杂割”,仿佛前者更正宗一些,用的是羊肚、羊血和羊汤做成。特别在冬天的早晨,吃一碗是又香又辣,填饱了肚子,又暖和了身子,那真叫痛快。正由于这样,以前吃“杂割”,大都在冬季,但如今一年四季都有人吃了,而且,以前大都在早上吃,如今中午也有人吃了,在凤桥市场里边,就有一家专开“杂割”店的,吃的人也挺多。而牛“杂割”呢,放的是已炖好的牛肉细条,用的血块大局部是猪血。在夏季,由于羊“杂割”易上火,而第二类“杂割”就能够在冬季以外的时间食用了。  
10、荞面凉粉  
凉粉有两种,一种是用山药粉做的,一种用苦荞面做的。每逢夏季,在市场上简直四处都能够见到凉粉摊。出卖前不断泡在水里,顾客一到,便从水里捞出来用特制的“粉刀”切成细条,浇上盐水、酱油、辣椒油、醋、香油、味精、芥末、葱花,可谓应有尽有,五味俱全。再佐以黄瓜丝、萝卜丝、香菜、豆腐干丝,则相当可口。他们运用的作料,都是经过特殊加工制造的,别有一番风味。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兴县民间习俗
下一篇:岚县民间习俗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