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汾阳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18 10:40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汾孝秧歌  
汾孝秧歌也称“圪圈圈”秧歌,传播于山西汾阳、孝义一带,最初以民间歌舞方式撂地演出,故又称“地秧歌”,后来开展成以舞蹈为主的“武场地秧歌”和以唱曲为主的“文场地秧歌”两种方式。“文场地秧歌”吸收了各类民间故事情节,又参加人物扮演,逐步向戏曲扮演方式过渡,构成了集歌、舞、乐、技四位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武场,俗称“掏场子”,是揉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的广场艺术;文场,即戏曲扮演,普通仅有两至三人,故事内容简单,以唱为主,无道白,不配丝弦,又称干板腔秧歌。唱腔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四六句子”,结尾加“哼”、“嗨”等虚词;另一种是“七字句”、“九字句”、“十字句”的大唱段及一些移植唱词。剧目以民间生活小戏为主,同时又改编了大量中路梆子戏目,当地大众中传播着这样几句顺口溜:“三娘教子二进宫,状元祭塔下河东。正德戏凤别窑,二娘写状挑袍。”曲调品种多样,有秧歌板调、民歌小曲、西曲调、数念杂说等。唱词有传统,也有改编,并且可以随时随地即兴创作,艺术构思巧妙,言语形象幽默。  
汾孝秧歌没有专业剧团,艺人平常各自营生,入冬集伙成班,演至年后二月初二搭伙。现今具有代表性的团体有孝义宋家庄秧歌剧团、孝义北头村秧歌剧团、孝义小王营村秧歌剧团、孝义郑兴公园秧歌协会的秧歌剧团等,代表性传承人有李静枢、张锐丰、武杰、武永虎等。  
二、汾阳地秧歌  
“汾阳地秧歌”是传播在山西省汾阳市、孝义市一带的一种共同的民间艺术,分为以舞蹈为主的“武场地秧歌”和以演唱为主的“文场地秧歌”。  
汾阳,为山西千年古邑,乃三晋文化名乡。汾阳位于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融合地带,素有“1旱码头”之称,历史长久。人民尚武习文,文化容纳兼汇,唐代五律诗鼻祖宋之问、宋代名将狄青均降生在汾阳这块土地上。汾阳市还荣膺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汾阳武场地秧歌,演员角色外型共同,其舞蹈方式由武术动作和势法演化而来,扮演套路丰厚,变化无常,主要有收场大阵、二龙出水、蛇褪皮、蒜辫子、单勾心、十字花、三十六连勾、两条龙双引等。  
“汾阳地秧歌”历史长远,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关于研讨黄河流域农耕文化,探求当地人民娱神崇祀等民俗活动有着重要的价值。作为有鲜明中央特征的民间舞蹈,汾阳地秧歌载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  
三、汾阳围铙  
汾阳围铙旧称虢虞围铙(古汾阳乃虢虞二国被灭之后迁移-之所),因扮演时以大鼓为中心,持铙者环鼓排立演奏而得名,传播于汾阳市西南虢城、虞城、阳城、田屯、靳屯、文侯、董和村等地,主要集中于春节闹社火(普通到二月初二后完毕)以及祈雨、祭冷雨(冰雹)、酬神等民俗活动当中。  
虢虞围铙扮演道具很简单,主要是鼓、铙、钹、镲四种打击乐器,鼓有大鼓(代表王)、中鼓(代表师帅)、战鼓(代表兵士),大鼓用于指挥钹(代表司马),中鼓用于配合大鼓指挥铙(代表卒长),而战鼓和小镲(代表乡民)用于渲染氛围,鼓铙钹镲各司其职。演出时,锣鼓多在本村停止,有时临近几个村也相约一同停止,根本程序分为告庙迎神、汇集演练两步骤。首先在寺庙院中停止演出,以迎接各路神仙,有时左近几个村相约一同竞技斗艺,各展风彩;然后,在大鼓的指挥下,大钹发出淳厚凄凉的呼吁,大铙随着中鼓以轻击、重击、闷击、磨击、轮击等手法,发出强悍清亮的回响,小鼓急促,小镲利落,以齐打、对打的方式,用“水吊鱼”“流水急鼓””“得胜令”“迎亲”“回头、秧歌”“霹雳火”的鼓点节拍,展示古人围田狩猎和喜庆歉收的欢乐,以祈苍天保佑幸福安康。  
汾阳围铙历史长远,与古乐“击石挝石、百兽率舞”一脉相承,关于研讨黄河流域文化,探求当地民众迎神祭奠等宗教民俗活动有着重要的学术研讨价值。  
四、德义园府酱制造技艺  
汾阳德义园酱园创建于明末,全称“万记德义园”,是传统老字号店铺。昔日的汾州府人称“三晋旱码头”,各地客商特别是晋陕之间从事皮毛、粮食买卖的商人终年往复于此。德义园府酱因酱香共同、经济实惠、便于携带,而成为广阔民众餐饮之必备佳品。当时,“府酱”除汾州八县(汾阳、平遥、介休、孝义、离石、中阳、临县、石楼)外,还远销太原府、平阳府(临汾)、潞安府(长治)、陕北榆林府等地。  
德义园府酱以汾阳优质小麦为原料,将小麦磨面在一定的温度下停止发酵,直至构成酱。整个消费过程全凭消费者的感官停止制造,详细工艺流程包括:和面,将上等小麦面粉参加适量的清水,搅拌平均;蒸馍,把和好的面团,用刀切成馒头状置于(竹制)笼屉中,蒸40分钟左右;发酵,将蒸熟的馒头放在竹架上,移到室内,将门窗关闭,不使空气流通,生火使室温坚持在30℃左右停止发酵,60天后待馒头生出各种菌毛,即为酱曲;制酱,将酱曲取出晒干,捣碎放入瓮中,参加2倍重量的15%的盐水,充沛搅拌;暴晒,瓮要安顿在窗前阳光充沛映照处,为防止地气过于阴凉,普通要将瓮放在砖石上,然后用干净的白布蒙住瓮口在阳光下暴晒,遇到风雨天要加盖。三天后,开端打耙,每天早晚各打一次耙,每次二百下左右,直到将发劲儿(外表生出的沫状物)彻底打除为止,经过半一百天左右的发酵,即为废品府酱。  
五、汾州民间传说  
古汾州民间文学,系指散布在汾阳市境内,以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划入文水县境内的若干村落中,传播的民间文学作品,主要分为散文体的传说、故事、笑话;韵文体的汾阳文场秧歌(包括过街板)、莲花落、顺口溜、三弦书、小曲、小调、叙事诗等。  
汾阳市境西高东低,依次为山区、丘陵区、平地区、河灌区。由于地形特性清楚,这些地域内的气候物产、民风民俗也有很大差别,如山区、丘陵区的民风较为憨厚,而河灌区由于历史上经常发作争水、泄洪等争斗,因而民风比拟强悍,与之相应的民间文学从内容上就能得到充沛反映,同时古汾州民间文学也反映了市境东、南、西、北各个区域鲜明的特性。  
古汾州民间文学不只方式多样,而且内容非常丰厚,如人物传说有《唐朝诗人宋之问的传说》、《北宋名将狄青的传说》、《明代才子孔榜眼的传说》等;神话传说有《鬼魂告状》、《三十里桃花洞》、《仓颉造字》《水母娘娘》《黑龙泉》、《天人天寿》、《三神祠》、《三贤祠》等;景物传说有《-古道向阳峡的传说》、《神塘水的传说》、《酒乡杏花村的传说》、《荞麦的传说》、《重耳沟》等;说唱作品有《八仙庆寿》、《张四姐下凡》等。此外,还有反映古汾州习俗民情、名人轶事、狐仙狐女、妖魔鬼怪、人文建筑、历史事情、村落市井、物产特产、商家商业、生活趣事、人情世理的作品数百篇。  
古汾州民间文学以大量的传说、故事、说唱作品,构成了共同的文化气氛和艺术内涵,成为分发着黄河流域文化芳香的烂漫山花,至今为广阔大众津津有味。  
六、汾阳王酒传统酿造工艺  
汾阳王酒是我国幽香型白酒的代表之一,其酿造工艺是从唐代名将“汾阳郡王”郭子仪的王府家酒传承、演化而来的。郭氏后嗣中从事酿造者历代均有传人,据艾子村老人回想,民国时期虽受战乱影响,但每逢年节,仍有村首、社首组织村人酿造郭府家酒。  
汾阳王酒是以汾阳优质高梁为原料,将大麦、豌豆与神泉水等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停止发酵,并采用缓火蒸馏而生成。在汾阳王酒的传统酿造过程中,人的直觉和经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关键的配制环节、人工经历和手工操作具有决议性意义,特别是在制曲、酿造两个重要环节中,完整凭觉得、经历和秘诀停止,手工操作起着决议性作用。汾阳王酒传统酿造工艺在漫长的历史开展进程中,还产生、累积了大量的文化史料、文化遗存和众多故事传说,更为其添加了厚重的文化魅力。  
七、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  
汾酒也称“老白汾酒”,汉族传统名酒,因产于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故又称“杏花村汾酒”。汾酒工艺精深,源远流长,素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特征而著称,是幽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  
酿造汾酒选用的原料是晋中平地的“一把抓高粱”、发酵剂是用大麦、豌豆制成的糖化发酵剂,采用的是“清蒸二次清”共同酿造工艺。在酿造过程中,酿酒师傅的悟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像制曲、发酵、蒸馏等都是经历性极强的技艺。著名的微生物和发酵专家方心芳先生把汾酒酿造的工艺归结为“七大秘诀”,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共甘,曲必得其时,高粱必得其真实,陶具必得其洁,火必得其缓”的“清蒸二次清”工艺。千百年来,这种技艺以口传心领、师徒相延的方式代代传承,并不时得到创新、开展,在现代汾酒酿造的流程中,它仍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汾酒酒系在开展中逐步扩展,以汾酒为母酒产生了老白汾酒、竹叶青酒、玫瑰汾酒、白玉汾酒等系列酒。但在目前,汾酒的大工业消费给手工作坊式传统酿造工艺的传承带来了宏大的应战,与此同时,汾阳还存在着水源慌张、大气污染、高粱等原料短缺问题,对此应惹起高度注重,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汾酒的正常消费和汾酒酿造技艺的顺利传承。  
八、汾州八大碗制造技艺  
汾阳土地肥美,物产丰厚,交通便利,历史上是一个商贾云集的重镇。优越的天文环境、政治经济与历史文化,催生了汾州传统宴席制造技艺,并且代代相传至今。  
汾州传统宴席集历代汾阳传统菜肴精髓,共分“四盘八碗席”、“八盘八碗席”(二八八席)、“八盘八碗八烩碗席”(三八八席)三种,其中“八盘八碗席”运用最为普遍。汾州传统宴席选料考究细、特、鲜、嫩,炒、炸、烩、熘、蒸、炖等烹饪技高一筹。汾州传统宴席的菜式外型美观、色泽清亮俗气。这种共同作风与精致的食材选用和高超的技艺展现密不可分。汾州传统宴席尤重制汤,汤的运用和熬制是中心技艺,也是区别于周边其他宴席的最明显标志。今日的汾州传统宴席更注重刀工、刀法和上席的感官效果,考究菜品与器皿在颜色、图案、形态上的调和搭配。  
汾州传统宴席制造技艺作为山西中央饮食的重要组成局部,它反映了汾阳民众的生存状态、消费风俗、生活风貌、伦理观念以及当时的社会方式、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和科技开展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九、汾阳结婚风俗  
汾阳早在秦代,即已置县,名为兹氏县,尔后历朝历代均设治所。这里经济兴旺,民风憨厚,民俗众多。大户人家每遇有婚、丧、寿等大事,事前必妥善准备,央请一应办事之人,在事期前日,用柬帖或知单通知央请的诸位,谓之“烦客”。待办事人到齐,由总理事布置各位职责,然后主人挨桌施礼、敬酒、敬菜。办事当日,各位办事人一大早便到,各执其事。正日过后,主人照头一日之酒席酬报各位,谓之“谢客”。事完之后,也有分送些礼物的,也有主家登门拜谢的,但这不过是普通礼节。小户人家则简单多了,仅是约上三五位亲朋来帮办,谓之“帮助”。谚曰:“婚姻喜丧,众人打帮”。  
(一)婚娶的程序和典礼  
凡婚姻之前,先由媒人(即引见人)联络双方父母,两家互相查访是不是门当户对,即或女方家条件稍差些也可结亲,俗谓曰“养女嫁高门”。双方访问适宜后,再由媒人通知择日相看,如男女自己没什么问题即可订婚。如不让双方父母晓得,私自订婚者,即违犯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谓之“不合礼”。定亲后即择吉迎亲。订婚时,男方应给女方首饰一二件作为定礼,并当面给新妇带上,双方再换出生年、月、日和三代名字之帖,俗称“庚帖”。接着是行聘纳采。男方家把要送的各种礼物写在礼单上,用全盒或冠盒装着,叫媒人送到女方家中,即行聘。女方也将要回送的礼物装在其中让媒人带回,即纳采。迎婚前,由娶方雇用喜轿、吹鼓手,有功名的还要雇些执事人夫、设内里厨夫、跟后等人,到喜日时一齐入手,搭喜棚、撑帐布、贴喜对、挂喜画、糊喜斗等。一切完备后,则打发新郎上轿,赴嫁方迎娶。街面上的排列是:炮夫一,大吹四或六,执事夫无定,年酒(又叫食盒),宫礼,高照夫四人,伞扇夫三人,新郎官轿,小吹六或八人。到了嫁方门口,放炮三响,由跟随前去报到,嫁方有候亲二人,将新郎迎进内宅,设座招待,午饭用普通席。待新娘打扮妥了,由嫁方给新郎披红绸,插喜花,打发上轿,然后央请子孙兴隆之人把新娘抱到花轿内。另有守亲婆一人同坐轿中,起程回返。女方另有送客一人,大户用轿(平常人家有用车跟随),执帖、灯夫一同到男方。到娶方门口,放鞭炮,一齐下轿,送客另有人款待。男方的跟后引新郎进院,再由家长率领向天地、祖宗礼拜,然后将神前供奉的“喜斗”由新郎抱入新房内,放在炕角,并把斗内的弓、斧取出向四方各空射、挥舞一下,立在四角,将红毡铺于当炕,备新娘来坐。  
喜斗内应插的东西有:宝瓶一个,称一个,上挂五色绸几条,小镜一面,熨斗一个,勺一个,筷子一双,尺子一把,剪子一把,弓一张,羽箭四根,红绸一块,斗面用红纸糊边。另有二人在神前锄草一束,装于枕头之内,安顿新房,另放一盘备好,插成个款式,放在院心天地前案上,以便新娘下轿时洒草之用。然后请老年妇女二人,一个抱宝瓶,一个抱天秤称,另有一人端盘,内放胭脂一盅,吉葱一苗,到花轿前将宝瓶交与新妇抱上,将新妇盖头撩起,用葱沾胭脂点在新人脸上,谓之“开面”。接着,有人手捧草盘,一边洒草一边口念喜歌,同时有少女二人将新娘扶持下轿,另有小孩二人用黄绸铺路,让新人在上走,谓之“脚踏黄道”。走到新房炕前,新娘上炕,坐于红毡之上,新郎将新娘脸上的盖头红绸揭下,交与婆婆藏起,以备未来生下孩子时做兜肚儿用,然后夫妇喝交杯酒,谓之“合酒”,嗣后改以糖水替代。  
午饭后,由亲朋说喜令,闹新房。到晚上,则由新郎之姐妹将被褥代为铺陈,并将尿具安设炕角,做这些事时都要说些吉语,然后,让新郎新娘入房安息。安息后,另有一些青年还要在暗中偷听新郎新娘说些什么悄然话,准备第二天编喜令说笑。第二天早晨梳洗后,女方要派人到男方家来道喜,随送来妆奁衣物等,其衣服首饰用四屋食盒安装。接着,众亲朋同乐礼拜贺喜。中午,新郎新妇一同参拜天地、祖宗、长幼亲戚(俗谓见大小)。第三日,女方请新婚夫妇回门,一切礼拜、贺喜,均与男方一样。下午,新夫妇返回,对灶神礼拜。第四日,新娘即下厨房,会同家人做各样的饭食(如拌尖、饺子等),名曰:吃子孙拌尖,子孙角儿(饺子)。至第九日,娘家的父兄们依然依照梳头的礼节,重到贺喜,惟其食盒仅抬一架,内装生肉、熟馍、囫囵面羊儿、粽子四样,每样各一格,谓之“安九”。大户人家举行,一概亲朋,凡有贺礼者皆用柬帖于此日请去吃饭,名曰“谢客”。小户人家此日的礼节,则凑第二天道喜梳头就兼并办了。以后的请吃就简单了,无非是些家常便饭。  
以上是民国初年以前的习俗,到抗战前后,有的将坐轿改为新郎骑马,新妇坐轿,再后曾用自行车迎娶,如今大局部改用汽车迎娶,但有的乡村又用起轿来,不过轿子已改为玻璃轿子了。  
(一)喜轿的方式:  
1.官轿:按新郎家官职用之,平常人家无官职,则通用兰帏轿。  
2.花轿:仿照皇宫的轿式,用线金做成,其花式也是九凤朝阳之轿。  
3.玻璃轿:用木架做成,通常镶嵌玻璃,玻璃上画有一切喜庆把戏。  
(二)各种喜歌喜话:  
1.切草歌:切草切草,夫妻和好,长寿富贵,白头到老,活到七老八十,拐棍还要厮敲。  
2.装枕头喜话:今日给他俩装枕头,荣华富贵在后头。搂三搂,抓三把,养下孩儿不像他妈像他爸;勺子挖,擀杖填,荣华富贵万万年。  
3.铺床喜歌:铺毯铺毯,儿女双全,多生贵子,少生姑娘,生下姑娘,还要缠脚梳头心烦。先铺被子,后铺褥子,先生儿子,后生女子。铺一铺,翻一翻,百年偕老,短命延绵。  
4.提喜盆(即尿盆)喜话:姑姑提盔盔,侄儿男女一堆堆。姑姑提进来,侄男侄女跟进来,一拳头给促开,侄儿男女都出来,盔盔放在炕头棱,侄儿侄女成一群。  
5.洒草喜歌:喜轿到门,高秉吉星,凶星退后,吉星来临。前有金童引路,后有玉女随从;婚姻百世地天长,良时吉日配成双,满门喜气皆和合,二人相守定持久。一洒东方甲乙木,一支梅花轿内出;二洒西方庚辛金,二人和合吉庆临;三洒南方丙丁火,三元及弟金榜科;四洒北方壬癸水,四季满院生光芒;五洒中央戌已土,五子寺魁甲登科。真是佳人美跨凤,才郎喜乘龙,东边一朵紫气来,西边一朵芙蓉开;两朵花儿对面开,但等新人下轿来,新人下轿喜盈盈,怀抱尺称聚宝瓶,脚踏黄绢应黄道,胭脂点到脸上红,和凤吃动盖头红,显露新人面芙蓉,左右二人扶持行,好似仙女下天空。新人进门,吉星护身,喜神福神分左右,财神贵神随后跟,福禄寿三星共照,和合二仙从空来临;行至中央,分开四方;南松不老,东海流长。一洒金炉香案,二洒银烛放光;三洒火香三柱,四洒满斗金黄,五洒荣华百世,六洒地久天长,七洒长寿富贵,八洒福寿绵长,九洒百年偕老,十洒贵子兰芳。今日拜天地,拜罢天地入洞房。手执桃弓射四方,诗、联、喜对挂满堂,新人入洞房,使女在两旁,坐是喜神位,必生状元郎。  
(二)老人过寿、小孩过华诞及过满月的程式  
自古以来,汾阳所流习下来的凡父母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耄耋,百岁期颐均有庆贺。逢四十、五十这些整十寿,有子女给过者,也有本人举贺者,不过局面较简单。儿女给父母过寿(六十以上),就比拟铺张了,犹如婚嫁之设备,搭寿棚,撑喜帐,备酒席,请办事人,烦谢。过寿正日,亲朋祝寿者一来,在寿棚前先对寿神礼拜,抱跪磕头,名曰“祝寿”。然后再与寿者(星)礼拜,谓之“拜寿”,另有寿者子女在旁行礼。寿者依据祝寿者的称谓与辈份,该受之即受之,不该受之即拦截谢绝。拜贺毕,吃早饭,午饭毕后送走客人。次日酬报与婚娶谢客大致相同。  
小孩过华诞及满月与大人过寿大致相同。客来礼拜,谓之贺喜,一揖而已,至于酒饭,不用全席,有用四盘六碗的,有用六盘四碗的,其它烦谢均与过寿同。  
(三)丧葬白事的程式  
凡父母故后,其全家均换为孝服,为孝子者赴亲戚、朋友家报讣,谓之曰“报丧”。第二天晚上,请僧念经,放施舍,叫“见阎王”烧毕回,吃饼和粥,谓之“红世饼、“红世汤”。至第七天过首七,亲朋同事奠祭,其二七、三七、四七(七天算一个七)……到七七以后就是百天。百天后再过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不断过九周年即完。其中的五七、百天(俗称“百儿”)和周年,至亲举行,其他的仅自家人祭奠。祭品有:头七馍馍,二七糕,三七通来吃火烧,四七桌儿,五七角儿(即饺子),六七饼子,到了七七不用等。烧的有“五七花”、“百日斗”,谁家烧上谁家有(“五七花”是按故者的年龄,每岁一枝,外加一对。如故者活至60岁,则烧62枝花,以此类推。用白纸、绿纸剪做把戏插为两树。“百日斗”是一黄一白,用花纸糊成,并成一对)。  
择定出殡吉日后,请帮办与喜寿同,惟通知吊祭是用讣闻或引状。到办事日,院心的棚叫灵棚(灵棚以致桌围等均为白色),按古礼谓之“移灵”。亲朋来吊祭,男客在灵棚,女客在灵前,至亲直属均在内室灵前祭吊。录棚旁有一小棚是孝子的停住处,凡有客到灵前吊毕后,棚旁则有人持有梆子,吊人一敲,孝子在内即磕头叩谢,谓之“谢吊”。  
出殡时,排头一人扛一大枝柳树为引魂幡准备到墓前栽植,在前头带路;次一人担浆水饭担;再则扛绫子旗四杆或六杆;依后为大乐鼓,普通为4到5人,接着是铭旌楼(在红绫中间写上故者的衔名,后行写金榜案题),由4人或2人抬着,(也有由一人扛的,这就无大乐鼓了)。以后是护灵官武职装扮,后跟跟役,腰挂腰刀、骑马。然后是小吹一班六七人。接下来是挽帐挽联,一应纸扎,有香幡、绣幡、四盆时花,一对金童玉  
女,阴宅、床铺、皿器桌、脸盆架、衣架(这四宗只在夫妻合葬时才用),僧经或道经一行9人,孝男、棺材(用白缎罩或青缎罩遮盖)。架扛用24人或16人抬之。后是孝女的送殡车,有三五辆,依据人数几而定,至亲者靠灵,次及稍远,按亲疏排次序,最后是阴阳堪舆的车。如是大家庭出殡则不拘破费,局面更大。  
(四)婚丧喜寿的响器  
普通婚丧寿均要约请响器(即吹鼓手),至少一班,有钱的大家庭请两班,每班7—9人(乐器有锣、鼓、唢呐、古笙、二胡等)。办事当日清早即来,先翻开门鼓,一切乐器全部吹奏,会合一场,名曰“开门令”或“十样景”。有客到,鸣锣惹起,接着吹打将军令、打败回营令。如女客到,则吹打细乐,叫小开门、迎亲等。送走时相同。行礼时则吹些大小牌曲,如洞房令、拜伤令、大小开门、观音谱等。早、午饭后闲暇时,即吹打山西梆子等。  
丧葬的音乐有所不同,普通是哀乐、苦音、哭调,如苦伶仃,俗谓丁丁当当响器。  
(五)婚丧寿喜的宴席  
一等席:又名八八席。八碟八会八大碗,也有外加鲜果四样或八样的。  
二等席:又名碟碗席。有四碟四会八大碗,也有外加四盘干鲜果的。  
三等席:又名盘碗席,有四个盘子八个碗。  
以下是碟、碗、盘内的用品:  
1.碟内的用品:有干果、鲜果、“冷荤”等。如五香瓜子、糖粘花生仁、糖粘核桃仁、梨片儿、苹果片儿、葡萄、桔瓣、鲜桃、荸荠、山楂果等干鲜果。其他如松花蛋、薰肠子、十香肉、芥菜肚丝、肴肉、肘子、肘花肉、芥花肉、片羊肉、香肠、熏鸡肉、酱油笳子、干炸丸子、冷荤菜,又如黄瓜拌鸡丝、鸡大腿等也是冷荤碟用的。  
2.会碗内的用品:蛏干、鱿鱼片、桃仁烩、口蘑、烩鱿鱼、烩鲍鱼、熘鸡片、熘鱼片、烧海参、过油肉、樱桃肉、烩荸荠、熘蟹黄、熘鸡丝、青椒肉、烩三鲜、熘虾仁、虾子烩、面筋、烩百合、葛仙醪精、炒黄豆芽、韭菜、烩鱼(骨、肚、筋等)、烩腰花等。  
3.大碗内的用品:海参、海茄子、洋粉、鱼翅、清蒸鸡、红焖鸡、芙蓉鸡、块头鱼、红烧鱼、糖醋鱼、烧肉、酥肉、炉卜肉、清蒸羊肉、红焖羊肉、酿山药、酿葫芦、鹌鹑茄子、杂烩丸子、糖江米、八宝粥、东坡肉、白炼肉、糖醋肘子、糊肘子、鸡蛋汤、苜蓿汤、黄菜豆腐汤、三鲜汤、杂拌汤、鸡鱼豆腐汤、虾米白菜汤。  
4.盘子内的用品:虾米白、粉皮肉、辣子酸白菜、油糊茄子、炒肉丝、过油肉、熘丸子、糟肉、十香肉、薰肉、肴肉、藕片、春笋、腐皮以及烧制的即时之菜疏,如白菜、蒜苔、窝笋、茄子、藕丝、烧羊肉、豆芽、青豆角、面筋、韭菜、羊肉丝、豆腐、拼盘、拔丝山药、拔丝面筋、拔丝藕根等。  
十、汾阳市民俗风情  
汾阳市为古汾州、明万历以后的汾州府治所在。这里吕梁西踞,汾水东萦,是晋中盆地衢通晋西以致宁、陕、绥、蒙等地的咽喉。兰包铁路未开通前,京、津等商埠的洋货和日用工业品经汾商之手,由汾阳西过金锁关,经吴城、离石、碛口、西越黄河,直趋宁陕。而西部的皮毛、桐油等畜牧产品,也由此转运到加工业兴旺的沿海和京津地域。所以,新编《汾阳县志》在民俗编中叙说汾人"民情民性"时,有"重誉轻利,擅于经商"和"粗粮细作,精于烹饪"之说。我以为,此两条较好地从民俗的角度,反映了汾商和汾阳饮食的文化。  
汾阳社会习气:"重商轻农,士人、工人尤居少数。"、"汾民经商,向称干炼,人民不喜宦游远方,而经商则可远出数千里之外,久达数十年。"经商者祟尚运营发财,憎恨坑蒙拐骗,且"勇于冒险,矢志据守,男子多在十五、六岁离家远游……东北乡人多在京津徐济;西南乡人多在内外蒙古、恰克图、吐鲁蕃;南可达汉口以致两广,北可至库仑、恰克图以致俄国莫斯科、西欧英法等国者。有定居一地开设店铺的座商,也有运营各种货物往复各大商埠的行商。运营项目大到钱庄票号,小至烟酒杂货。"皮毛颜料,金玉布匹,无所不有。只需有利可图,便不惮千里而往。"  
清末民国年间,县内商户达千余家。经商流居在外者,简直各地通衢大市皆有,而县内之富家,也多由经商而发迹。  
汾俗饮食向来考究,即使家常便饭也做工精密,香美可口。历代人民生活虽贫苦,但粗粮细作五花八门,至今仍有汾阳籍家庭妇女在美国传授家常便饭者。而普通小康之家妇女,更精于烹饪技艺,各种莱肴考究刀功火候,无论爆、炒、熘、烩、蒸、炸、烤、焙,都有独到之处。日久年长,构成了颇有特征的传统技艺和制造办法。同样饭菜,一经汾人之手,总会做的色、香、味俱佳,在临近县均有吃在汾阳之感。因此,汾人在省内外为名厨者甚多。面食制造,尤以粗粮细作,细粮精做著称。如杂面制造剔稼、擦稼、抿稼、包皮面、实窝子等粗粮细做和扯稼、斜旗旗、圪垛儿,长剔稼等细粮精做,均为邻县人纷繁效仿。  
汾商的特性有那些呢?粗略地剖析一下,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捕捉机遇,开辟市场。清初,朝廷以晋商在征讨准葛尔战争中资助军饷有功,特许山西商人可持部颁龙票在中俄边境经商,并开拓恰克图等商埠。汾商抓住机遇,姗姗来迟,与祁、太、平、介商人一同,根本上垄断了当时恰埠的贸易。在一份尚书查克丹呈送军机处的文书中,即有如下记载"……朱成龙是系山西汾州府汾阳县民。去年十月持部发龙票,携带货物,由张家口出塞。"由此看来,汾商中有一些人以至是经过清廷理藩院批准的皇商。当时,由晋商苦心运营的"茶叶之路"均由汾阳南来北去。"汾商为此呕心沥血,苦心运营,使得中俄双边贸易呈现出超,俄方不得不以粗制滥造的银锭来补充逆差。"  
(二)考究信誉,诚恳待客。省政协委员崔汉光先生在记叙民国时期汾阳巨商王子谦先生一文中,除谈及王处事机智,应变有方等特性外,说:"这个商店的运营作风也值得一提,如名副其实,童叟无欺。顾客进店,店员一定站立接待,笑脸相迎,每问必答,百挑不厌,绝对不准坐着接待顾客。或在顾客面前吸烟,打哈哈。顾客购置量稍大,店员可肩背手提,送货到家,还实行电话送货。店内还有裁剪师傅,做工精密,式样考究。"事实上,每一个店铺,都有这方面的经历。  
(三)擅长运营,生财有道。汾阳著名的"三义合"药铺最后一任财东廉竹川老先生讲:"三义合"可以由白手起家开展到两万两资金,除注重公积金的积聚,扩展活动资金外,一直坚持名副其实,质量为首的运营之道。无论丸、散、膏、丹,严厉如方配制,从不掺假。药材炙、炒、炮、制从不模糊,以此招徕顾客,进步名誉。  
四注重文化,仁义处世。汾阳多儒商。明时即有足以代表当时我国数学最高程度的《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由汾商王文素精心编撰而成。为当今数学界一大发现。明正德四年《李公弘济墓表》则开门见山地叙说了成化年间商人赈灾的史实,"成化九年癸巳旱灾,李公以一商人而重义好善,出藏粟九十石济里人,人称弘济"、"李公虽为商贾之靡,而耽于诗书。"由此也可见汾商多儒。  
(五)吃苦耐劳,坚定不移。汾阳有一支庞大的旅外经商队伍,他们有的载运各省间的中央土特产等货物于内外蒙古及俄国。艰辛创业,奔走万里。《汾阳遗事》中屡次提到"汾民擅于经商,只身走出数千里而运营者甚众"。他们固然"不好宦游远方,但经商则可远涉千里,久至数十年而不归。"他们"勇于冒险,且能坚忍",为了博得更多的利润,不惜奔波于各大商埠之间。脚印遍全国。  
明、清汾商的崛起,直接影响了汾阳的民俗和文化。以饮食为例,即可表现其典雅、实惠、开放和科学的特性。  
(一)日常饮食,杂粮精作。  
汾俗,早餐分干粮与稀饭。稀饭为小米粥或油茶(冬季),有时加煮各种瓜、豆类。干粮则视家境略有差别。多数家庭食玉米面窝头,发糕,烧饼,炒面及时节性的瓜薯类,并以各种风味小吃调剂。小菜则以新颖凉拌和咸菜为主。考究洁净,精致,决不粗制滥造。午餐以各种面食为主。有剔稼、抿稼儿、面条、揪片、拉面、拨面、圪垛等。山区多食莜面。食用时以炒菜拌搅,并有盐、醋、酱、辣椒、韭花,葱、蒜、芫荽为调料。调料多为农家本人精制,风味共同。家家有调和盘放置多种调料。吃饭普通用豆青小碗,分两次食之。晚餐与早餐略同。旧社会固然生活条件有限,但家庭主妇食不厌精,锦上添花。外乡人食汾阳家常便饭,的确成了一种享用。  
(二)待客饮食,茶酒相与。  
汾俗日常饮食随意。多为手捧一碗小菜几碟。但如有客人,不管常客生客,身份位置,均热情款待。家家备茶,用氽子滚水,细瓷小盅双手敬致。午饭酒菜款待,要请客人坐上席,请客人先举杯举筷,主人热情劝酒,唯恐客人缺量,有"茶七饭八酒满"之说。茶与酒,历史长久,与汾商千里贩茶有关。酒乡杏花村所在,以为汾酒必喝,应为待客之意。而且,许多事情如生意等,多在酒足饭饱之后讲述完成。汾阳人爱喝茶,已为外地人所乐道与喝油茶(牛油)之俗,均应来自茶商古道,南北食俗。  
(三)季节饮食,诸神皆敬。  
年节期间,不管贫富都精心细做年饭。初一祭天地,初二祭财神,初三敬祖,初四拜姻亲,初五为开市之日,谓之"破五"。八日"祭星"日,食羊肉馅火烧(饼),俗称"祭星火烧"。十五日吃元宵。二十、二十五日为大小添仓,家家设仓官神位,供"添仓饼","素糕"。二月初一为中和节,家家食对月饺子,为"祭日"。二月二,"龙抬头",食煎饼,谓之扯龙皮。三月十九,民间以蒸馍为祭品供奉日神。四月初八为浴佛日,民间举行集会,家家请客庆贺。五月初五为端午节,食粽子,饮雄黄酒。六月六日,以王瓜"碗旋"祭醋。七月七日为中元节,民间设宴祭祖。八月十五,家做团聚月饼分而食之,希冀家家团聚。九月九日为重阳节,祭土地神,食重阳花糕。十月初一,做酒菜祭祖,送寒衣。十月十五为下元日,家家以丰厚食品菜肴上坟祭祖。冬至,家家食羊肉胡萝卜饺子。腊月初一,爆炒黄豆;玉米等分而食之,意在消弭一切恩怨。腊八食粥。二十三吃粞瓜祭灶,使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不祥。  
四礼仪饮食,考究客套。  
每遇婚丧喜庆,必备酒筵,招待亲朋。早宴视家境有四菜至十二菜不等。午宴或"四盘八碗"或"六盘六碗",或"八盘八碗"等。席面选用八仙桌,每桌设六席位或七席位。席位座次有序,按辈份入席。盘碗内容鸡、鸭、鱼、粗茶淡饭均有。  
由上可知,汾人饮食融汇了许多中央的风俗与吃食,与四通八达的商路和日复一日的商业行为亲密相关,许多食俗是做商人的从"柜上"带回家的。  
十一、汾阳市美食文化  
1、虾酱豆腐  
“虾酱豆腐”是山西吕梁交城、汾阳一带的经典名菜,一道制造精良的虾酱豆腐,必需是每一片豆腐的外表都平均的被虾酱包裹,无论是在锅里还是装在盘里的豆腐外表都冒着大量的气泡,相似蟹眼泡儿,因而,虾酱豆腐在当地也称“睁眼豆腐”。  
2、肉饼子  
烤包子是山西汾阳市传统的风味小吃之一,俗称“肉饼子”。当地人逢年过节上集赶会,迎宾送友,常食此包。它是将发面配以酥面做皮,包上羊肉胡萝卜馅捏成包子,经烤制而成,金黄焦酥,馅嫩香醇的特性。烤包的馅料能够换成了韭台素馅的,夏季的韭台脆绿绿很惹味,比韭菜有嚼头。韭台的营养价值也不少,益肝健脾,行气理血,润肠通便,补肾温阳。  
3、盅盅肉  
一进腊月,汾阳大大小小的酒楼饭庄便都开端张罗着招徕“定制盅盅肉”的生意。盅盅肉又叫“肉盅盅”,制造盅盅肉的黑瓷盅直径约三寸,粗瓷挂釉浅底小碗。用这种碗蒸制的肉菜,都被统称为“盅盅肉”。这种盅盅肉只要在过年时才会有,临近过年家家户户都会蒸好多待客。  
4、掐疙瘩  
掐疙瘩就是汾阳人最喜欢吃的家常便饭之一。掐疙瘩的别名很多,往常已被各县市异化,太原人称其为揪片,平遥人叫“猫耳朵”。  
5、旋粉  
是传播于汾阳市境内的一种传统凉拌菜类特征食品,其表面呈浅黄色,晶莹透亮,其质柔软光滑,食之清凉快口。长期以来,它不断是汾阳人引以为豪的一种美食,同时也是汾阳人逢年过节或待客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6、栲栳栳  
“栲栳栳”一定要用莜面。莜面是面中之上品。山西有一首童谣这样唱:“三十里的莜面二十里的糕,十里的豆面饿断腰。”便是佐证。做“栲栳栳”用的莜麦要炒熟后再磨成粉,用滚烫的热水和了面,再放在一块润滑的石片上揉,然后用一根木杖子把莜面擀成片,捏成一个一个小圆,让它们挤在小蒸笼里,加大火蒸熟。  
7、汾阳石头饼汾阳石头饼是中国最古老的铁板烧食品。又称石子馍,唐代称石傲饼,经久耐储,携带便当,口感酥脆咸香。  
8、油糕  
油糕也是汾阳传统饮食之一。油糕面最好就是用大糜黍面,先把面用开水拌成疙垒状,用拳头揣到,留意这个揣就是一定要揣到,揣不到不行。之后再用油碱揉,油碱就是麻油和碱子。揉到了不烫手时,就能够一块块揪下来了。馅有多种馅,有桃仁、红糖、青丝玫瑰、枣泥,豆馅等。主要说这个豆馅和枣泥馅,也必需揣到,就是把馅拌好后放到瓷盆里,用擀面杖揣上两个小时,把馅子揣的烂碎如泥才行,这样把糕油炸出来才好吃,才灵味可口。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