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浮山剪纸
浮山县素有“剪纸之乡”的美称。这里的民间剪纸艺术象绚烂的花朵,遍及全县城镇乡村、山庄窝铺。浮山剪纸有数百年的长久历史。剪纸艺人将其高超的技艺代代相传,锦上添花,不时创新。剪纸的内容非常丰厚,它包括人物、花草、走兽、飞禽、鱼虫、山川云树、亭台楼阁、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等。这些有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有的粗扩豪迈,有的淳厚古朴,有的纤细秀丽,有的小巧剔透。共同的装饰作风,纯朴的艺术气质,反映了太岳山区人民的审美情味。
二、乐乐腔
乐乐腔俗称“家戏”、“土戏”、“闹戏”、“乐戏”,是盛行于浮山、襄汾、翼城、曲沃和尧都区一带的中央小剧种,因常演喜剧、闹剧而得名。乐乐腔历史长久,起初由民歌、器乐分离地摊说唱,明朝末年逐步构成较为完备的独立剧种,清末民初开展至鼎盛阶段,后因灾荒等缘由日渐衰落。
乐乐腔的演出俗称一小二土,服装以软折为主,大多演出“小戏”、“土戏”、“家庭戏”和“回回戏”,代表性剧目有《五福捧寿》、《双拜寿》、《拐骡子》、《张公赶驴》、《张三赶脚》等。演员行当以生、旦、丑三门为主,曲调愉快、悦耳动听,扮演且歌且舞,突出“喜闹”的特性。唱腔以联曲体为主,唱段根本上是四句体乐段,也偶有上下句乐段和多句体乐段构造。伴奏乐器文场只要小唢呐、笛子,以吹高音为主,武场则用大锣、大钗、大鼓、小鼓、云锣和碰铃。根本节拍为一板一眼、一板两眼和无板无眼,板式有慢板、平板、顶板、散板等。文场曲牌有[乐乐蔓]、[喜蔓]、[平板]、[花腔]、[慢板]、[反溜子]、[娃娃]、[大钉缸]、[靠山]、[月儿圆]等十余个;锣鼓经有[十七钱]、[穿龙尾]、[十样景]、[十三板]、[夹山]五套。演员根本上全用本音(真嗓),但也有局部唱腔用到复音(真假嗓的分离),念白早期是本中央言,后来开展为中央官话,如今则沿用蒲白,节拍上略有差别。
浮山乐乐腔是明代在本地秧歌的影响下,同民间音乐和中央小调分离而成。在200余年的开展中,经六、七代人的不时传承和创新,乐乐腔在唱腔板式、扮演技巧、装饰伴奏等方面都产生了宏大的变化,为中央剧种的研讨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材料。
三、浮山木偶戏
木偶戏,在山西的传播历史长久,这种又称之为“傀儡戏”、“傀儡子”的民间戏曲,源于汉代,是由殉葬木俑演化开展而来的。
清末民初,浮山地域木偶昌盛,当地有许多人以制造偶制箱而出名,涌现了许多木偶戏艺人。1949年,浮山县成立了木偶剧团,剧团吸收蒲州梆子和眉户戏的音乐唱腔,排演了《金刚庙》、《闹堂》、《斩子》等剧目。之后,浮山木偶剧团参与了山西省第一届民间艺术观摩演出并随国度文艺代表团赴朝鲜慰劳演出,赢得各界人士的赞扬。70年代,木偶戏进一步开展,编演剧目达三百多出,在山西各地演出频繁,还到左近省份及四川等地外出扮演。但是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外来文化的冲击,木偶戏演出日渐式微。
浮山木偶集杖头、提线扮演为一体,并可同台演艺,俭省人力,一人多用。木偶戏艺人一人多艺,支配演唱配合亲密,水0融。扮演中,木偶挥刀动、舞拳弄棒、抖袍提袖、甩稍摆翅、耍扇抛彩、卸帽脱衣、吹胡子瞪眼、盘脚打座、摇头、跪、拜翻、跳等等,全凭艺人支配。演出内容既可扮演古装剧,又可扮演现代戏、小品,还可扮演民族歌舞、杂技等高难度动作,特别擅长扮演神话故事,如《通天河》、《火焰山》、《三打白骨精》、《孙悟空智取芭蕉扇》、《西游记》等。
浮山木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精深的舞台艺术,将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编成剧情搬上舞台,表达了劳动人民向往美妙生活,祈求幸福不祥,盼望饥寒交迫,企盼调和美满的愿望,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予发扬和维护。
四、庆唐神鼓
庆唐神鼓也称“浮山架子鼓”,主要盛行于浮山一带。据《浮山县志》记载:“天圣宫在县南三十五里羊角山之麓,唐武德二年建祠(庆唐观),天圣五年,诏改观为天圣宫……”,庆唐神鼓正是在天圣宫道乐根底演出变而成的。
浮山架子鼓是一种大型的鼓乐扮演。在乐器运用上,架子鼓只要鼓、钹、锣三件乐器,平常多用钹领奏,偶然也用锣领奏;在乐队编制方面,其编制比例普通是一鼓、两钹、四锣;在节拍方面,主要由根本节拍与节拍的根本字节、变体字节和混合节拍与节拍的混合字节构成;在扮演上沉炼刚健,泼辣火爆,既有翻江倒海、威武雄壮的磅礴气势,又有平铺直叙、跌宕起伏的温雅风姿;在曲式构造上,浮山架子鼓的“大锣鼓”和“路行”属联牌体锣鼓套曲构造,每首曲牌既可作为单曲演奏,又可联缀成套曲方式,二者能够互相交替套用,又可分而演奏,且衔接自然、调和,曲牌流利、节拍紧凑。
浮山县庆唐神鼓始于唐代,最初产生于道家祭奠活动,表现了初唐盛世国力强大、物阜民安的繁荣现象,后来流入民间,与百姓的生活相分离,运用于迎神祈雨、节日庆典、民俗活动中,从而逐渐演化为具有一定范围的,乐章完好、阵容划一、铿锵有力的民间锣鼓艺术。
五、浮山人结婚包饺子风俗
在乡村
很多中央结婚时
都有新娘新郎吃饺子的风俗
结婚吃饺子,双数有爱意
浮山有些中央的结婚习俗中,在成亲那天
男方到女方家迎亲
一定要吃饺子
饺子是婚宴中必不可少的食物
每当村里有人结婚
乡里乡亲们就跑来帮助包饺子
人多力气大,两个擀皮五个包
不一会儿一大盘饺子就包好了
寓意不祥如意、早生贵子的饺
子融入了众乡亲们浓浓的邻里情中
最近
一户人家嫁闺女时
丈母娘准备了特殊的水饺
给圆饭送亲的人
这么漂亮的饺子
浮山老乡惊呆啦!
小编也还是第一次见
在这里
小编也祝愿这对新人
可以永结同心
白头到老
六、浮山县饮食风俗
1、浮山烧麦
烧麦是晋南地域传统名食,形如石榴,洁白晶莹,馅多皮薄,幽香可口。
2、神山贡米
神山贡米是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的特产。浮山县有着种植谷子的长久历史,所产小米颗大粒圆、色泽金黄、口味纯粹、营养丰厚,曾被作为进贡朝廷之物,有“神山贡米”的佳誉。
3、浮山莲菜
莲菜又名莲藕,微甜而脆,非常爽口,可生食也可做菜,而且药用价值相当高,是老幼妇孺、体弱多病者上好的食品和滋补佳珍。在清咸丰年间,莲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了。
4、浮山六六席
浮山六六席,是指六盘干鲜果,六盘荤素冷拼,六碗大菜,六碗中菜,还有六盘面食点心,共三十道菜品。食品丰厚营养齐全美味可口,菜品的品种随着应季的食材而定。
5、浮山干面
浮山干面,指的是捞面,区别于汤面。其实,捞面在晋南一带乡村均较为盛行,即:煮好面条,浇上提早炒好的各种拌面的菜、卤等,调和后运用。
6、小米捞饭
浮山县有着种植谷子的长久历史,因生长周期长,所产的小米颗大粒圆、色泽金黄、曾被作为进贡朝廷之物。当地人把小米当作主食来吃,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先蒸后炒,这就是小米捞饭。
七、浮山的传说
《浮山的传说》是许多有关浮山的传说故事的总称。这些故事极具神话颜色,既有关于浮山来历的,又有历史人物和事情的,其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是浮渡和石小姐的故事。
浮山秀美挺拔,像一位云鬟高挽的古代女子。千百年来,浮山漂亮的风光与动人的传说,吸收了无数文人墨客。1983年浮山被列为省级景色名胜区,1992年被列为“国度森林公园”,2001年被列为“国度地质公园”,其摩崖石刻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度级维护单位。
《浮山的传说》属于民间口头文学,传至今日,已构成了一个系列的传说故事,在唐、宋、元、明、清及近代一些文人的诗作中也经常闪现。这些传说歌唱了真、善、美,抨击了假、丑、恶,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美妙幸福生活的向往,是枞阳人民肉体史和心灵史的真实记载。2012年2月发布为枞阳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3月被发布为安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2018年5月,铜陵市人民政府发布疏获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