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襄汾县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17 10:29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花腔鼓  
花腔鼓是盛行于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的一种民间祭奠性乐舞,由傩舞演化而来,扮演时演员戴面具,只跳不唱,内容为“众鬼闹判”的不祥剧,以傩舞的方式从背面威慑、教化民众。  
关于花腔鼓的来源问题,目前尚无史料可查。当地民间传播唐贞观年间鼓师花庆为判官义举(私改生死簿为李世民增寿)感化首创“花庆鼓”的传说,襄汾方言“庆”、“腔”音似,遂变为“花腔鼓”。除此之外,依据目前发现的碑刻遗址,分离花腔鼓的扮演内容和方式来推断,此舞至迟在明代中期就曾经产生。  
传统花腔鼓演出时间在正月二十五,扮演者身着剧服,脸带各种狰狞面具(演奏者面具到鼻子局部,钟馗小鬼面具则遮盖全部面部),口挂胡须。演奏乐器有鼓、小锣、梆子、夹板,四名演奏者为一组,共分八组。演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队列行进,演奏曲牌为[大得胜]和[小得胜];另一种是广场扮演,演奏者分列两边,钟馗头带官帽,身着官服,一手擎虬杖,挂生死薄,一手握笏板,气势汹汹,张嘴怒视,五小鬼跟随判官左右,蹦跳着在人群中寻觅捕捉的对象,引来各种哄笑或是躲闪。演奏曲牌有[过门]、[大得胜]、[小得胜]、[珍珠倒卷帘]、[凤凰单闪翅]、[八仙过海]、[厦坡滚核桃]、[逗鹌鹑]、[摘豆角]、[老虎呲牙]、[单憋脚]、[双憋脚]、[序幕]等。敲击技巧有击鼓心、蹭鼓皮、打鼓梆、滚鼓边、檫边钉、锤相击等。  
赵雄花腔鼓属于傩舞范畴,表达了民众对祈求安全驱除鬼祟的激烈愿望,具有重要的学术研讨价值。  
二、襄汾民歌  
襄汾民歌是当地民众在长期消费生活理论活动中,经过普遍的口头传唱所构成和开展起来的集体创作,是民众表达本人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方式,世世代代随同着人类的消费生活发作、开展、传承至今,也是反映襄汾人民社会生活和开展的历史缩影。  
襄汾民歌体裁多样,有号子、山歌(高调山歌、平调山歌)、小调(秧歌、民间歌舞、说唱歌曲、抒情歌、儿歌、诙谐歌、叫卖调)等;题材内容丰厚多彩,大致能够分为爱情歌曲、生活歌曲、消费歌曲、时政歌曲、历史传说歌曲等几类。  
襄汾民歌的曲调旋法丰厚,表现热情、热烈、激动等心情的常用大跳音阶停止,如“高调”山歌大局部皆是,小调亦常见此类唱法;曲式构造方式多样,有上下二句体的对立构造,还有一上二下或二上一下,三上一下复对应式的四句体构造,还有在根本乐段后加上衬词衔接句和最后一个乐句重复比照,构成较为复杂的乐段构造等;歌词以七言四句为多,也有五言四句的,还有长短不齐奇数构造的句子;调式大局部是“变体燕乐徵调式”,还有不少商调式、羽调式,大局部乐曲盘绕主音四五度停止或级进停止,由于歌曲开展的需求,调式交替、转调等手法也普遍运用。  
襄汾民歌曲调动听,旋法共同,品种繁多。进一步对其发掘、整理,将对研讨当地音乐历史的发作、开展、演化以及民歌与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的关系提供较为详实的音乐材料。  
三、襄汾抬阁  
襄汾抬阁历史长久,源远流长,最早盛行于本县西中黄村,故又称“西中黄民间抬阁”。据老艺人相传,本村地处三官峪洪灌地带,过去每逢岁旱之时都要展开祭鼓祈雨的民俗活动,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手舞足蹈,围观者多时就把化装好的儿童杠在肩上行走,或是站在木方桌上扮演,这便是扛抬和桌子抬的雏形。后经艺人改良曾以戏曲内容、生活内容的方式呈现,日渐盛行,遂成为民间社火中一种文娱主要活动。  
襄汾抬阁有扛台、桌子抬和高抬三种方式,其中高抬呈现在扛台、桌子抬之后,制造和扮演难度较大。高抬分为做台(本地叫绑台)和演出两个局部,做抬要经过试拐、化装、做彩、绑抬几个步骤。新中国成立前,村内按人口和寓居方位划分为几个院(如东院、南院),各院都有组织人员和寄存办台物具的库房和活动场所,村内有专人担任统一指挥,大多由德高望重受人尊崇的老者担任,演出都有一定的行走道路。由各院绑好抬后按序到广场汇合,然后按院排序出走。每院抬前都有院牌和开路锣鼓,阵容非常盛大。抬阁间有路行锣鼓,距离配合,鼓点与扮演者步脚分歧,演员一招一式举止都潇洒自若,每抬配有人数15名,担负着抬抬、扮演、指挥、看管一切事宜,转完行走道路又到广场汇演竞赛。  
襄汾抬阁普通是在每年旧历正月十五时演出,是乡村中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方式之一,融戏曲、舞蹈、杂技于一体,具有重要的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研讨价值。  
四、平阳麻笺制造技艺  
第四批省级扩展项目,第四批国度级扩展项目。  
麻笺即麻纸。平阳麻笺历史长久,据《晋南史料》记载:山西造纸始于东汉永初(公元107-114年)年间,在公元121年(蔡伦卒年)前,蒲州地域的造纸业已具相当范围,产品即为麻纸。平阳麻笺以山西襄汾邓庄所产为上,曾一度作为贡纸、府纸,故被誉为“邓庄麻笺”。明清时期,“平阳麻笺”就被指定为皇宫用纸,蜚声京华,当时各部大臣及中央官员向皇室呈文,大都用的是“平阳麻笺”系列产品之一的“呈文纸”。  
平阳麻笺色泽洁白光亮,质地平均细密,纤维细而长,拉力强而柔,吸墨性能好,保管时期长,不受虫蛀风蚀,不变颜色,宜于书写。著名国画巨匠董寿平先生运用麻笺后,极为赞扬,并作为习字作画专用纸张,其宜书宜画的特性,当时得到许多书画家的普遍赞扬与普遍运用。麻笺的制造用料讲究,以优质自然麻为原料,因循了汉代以来的传统技艺办法加工纸张。它具有“纤维长、拉力强、色泽鲜”等优点。工艺流程合理,计有铡货、折货、泡货、整货、剁麻、燥麻、蒸麻、碾麻、搅海、抄纸,晒纸、整纸等12道工序。更兼该地域水质适合,水份含碱度高,所产麻同样原料同样工序,与他地产纸比,邓庄麻笺纹理细密、吸水性强、柔软性韧等特性。  
由于邓庄麻笺用料讲究、工艺均系手工且制造流程繁多,招致消费本钱高,因而1949年前后一度中止消费,在国画巨匠董寿平先生的鼎力支持和维护下,邓庄麻笺的消费工艺保管至今,邓庄麻笺为留念董先生,特地以“寿平”为邓庄麻笺的商标。  
五、襄汾关梁氏膏药制造技艺  
膏药是外用中成药的一种,已有数千年历史,古称薄贴,用植物油或植物油加药熬成胶状物质,涂在布、纸或皮的一面,能够较长时间地贴在患处,用来治疗痈、疽、疖、疔等。关梁氏膏药来源于襄汾县南辛店乡北关村关氏家族,从现存手抄本医书落款年代看,在清朝顺治年间已开端临症应用,在治疗外科烧伤、溃疡、痛、疽、疖、疔、跌打损伤、乳痈、瘰病、发背等症,疗效神奇。此膏药祖辈传流,每一代仅二、三人知其秘方及制法。由于疗效如神,求诊患者从襄陵、汾城一代逐步扩展到平阳府(今临汾、运城)大局部地域。20世纪40年代,随着关家后代关淑兰女士嫁给襄汾县贾庄乡温泉村(今邓庄镇温泉村)梁怀德先生,此膏药在温泉村方圆几十里应用频广,为许许多多患者解除了病痛。  
襄汾关梁氏膏药以香油、白芷、广丹等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二十余种中药材熬制而成,敷贴时,以细铁棒摊开于牛皮纸或布上,外形与大藐视病区大小而定,用以治疗痈、疽、疖、疔、溃疡、扭挫伤、烧伤、冻疮等疾病。关梁氏膏药性质稳定,贮存便当,保质期长,贴敷结实,不伤肌肤,稍加热后摊于纸上贴于患外即可,具有消炎、消肿、活血、通络、止痛、止血、去腐、生肌等成效,是襄汾当地重要的中医药传统制剂。  
六、令伯转身鼓  
转身鼓是一种民间鼓乐方式,因以转身击鼓作为主要特征而得名,主要盛行于襄汾县邓庄镇令伯村,翼城县王庄乡王庄村等地。转身鼓历史长久,建国前不断专为迎神祭奠活动扮演,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步成为广阔大众欢庆节日的一种文娱方式。  
令伯转身鼓的别致在于将四面鼓分别置于架上,八名鼓手两人同时击一鼓,用敲、打、撩、挑、擦、碰、搕等办法或击鼓心、或击鼓边、或击鼓棱、或击鼓帮,或双槌相击奏出变化无常的声响,并在演奏高难击鼓技巧的同时,作出乖巧的踏步悠步、掏腿、迈鼓、绕鼓、转身、换位、转圈等舞蹈动作,鼓点与舞姿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令伯转身鼓的曲牌(亦称鼓点)是当地劳动人民在消费、生活理论中发明出来的,题材普遍,内容丰厚。在四十余个曲牌中,有表现各种击奏技巧的,如[扎唧咚]、[咚击扎]、[咚扎唧]、[咚咚唧咚咚]、[扎咚哪咚扎]、[卿咚扎]、[顶鼓槌]等;有表现各种舞蹈动作的,如[转鼓一]、[转鼓二]等;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消费的,如[抉面片]、[摘豆角]、[缠穗子]、[先生过桥]、[小娃摇耧]、[厦坡里滚核桃]等;有表现人们传统观赏习气的,如[珍珠倒卷帘]、[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狮子滚绣球]、[八仙过海]等;有反映生物和自然现象的,如[鹭鸳跌跤]、[狮子大张口]、[老官绊牙]、[麻雀喳蛋]等。这些曲牌,愉快流利,悦耳中听,无动于衷,从心情上反映了人们欢天喜地的心理,描画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味。  
七、安定面塑  
安定面塑源于襄汾县景毛乡北李村,当地俗称“花馍”,主要盛行于山西省襄汾县及周边的浮山、曲沃、翼城、乡宁、临汾以及运城局部地域。安定面塑具有鲜明的中央作风,在婚丧嫁娶、寿降生辰、人生礼俗和祷告祭奠等方面都有着普遍的大众根底,深受百姓喜欢。  
安定面塑在制造程序和用料方面均有严厉的请求,制造过程普通可分为四个步骤:揉配、外型、笼蒸和点色。主料要用上好的小麦精粉,在发酵和和面时必需留意适时适量。制造工具主要靠手,辅以小剪、小刀、小木梳、擀面杖、菜刀、镊子、笔帽、手电筒、塑料圈、瓶盖、竹签、毛笔及各种颜料等。制造技巧主要有:捏、剪、揉、夹、压、盘、叠、镶、嵌、组合、压纹、纹花、色彩配置等,在制造期间要把握良好的分寸感,做成形但不做足,留给面的自然饧发和蒸汽来完成作品,以充沛发挥面的特性,使蒸熟的面制品既不开裂,又不萎缩,上色后色泽丰满,形态如生。  
襄汾安定面塑特别考究染色,其面塑制品华美别致,其方式、用处和颜色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严密联络并开展变化着。创作取材内容非常普遍,十二生肖、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戏曲故事、花鸟虫鱼、菜蔬水果等样样俱全。此外,安定面塑在外型上讲求笼统性、信仰性和理想性。作品质朴精练,外型夸大生动,用色明朗大方,作风粗暴精练,富有雅拙的美感,描写形象追求神似和意境,具有鲜明的中央特征,是研讨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术等学科不可无视的民俗实物材料。  
八、小米醋酿造技艺  
汾城(安定)米醋历史长久,源远流长。当地生长着一种瑞草,叫“蓂荚”,其味酸,人们用来作调味,即醋的先祖。据考证汾城米醋早在汉魏时期已构成中央优势,明清以降,汾城米醋酿造甚为兴旺,民国初年,仅汾城城内就有八家醋坊,年产在数千担以上,范围较大者有三盛合、五成德、义盛德、同顺和、益升源、发盛奎、涌发源、源兴顺等字号。  
汾城米醋酿造分为八大工序:制曲、发(大麦)芽、煮料糖化、放淋、二淋、(入缸)拌曲、封缸、发酵。汾城米醋以自然绿色无污染的小米为酿造原料,营养价值较高;大麦芽中富含多种复合酶,据现代营养学家剖析,大麦芽含有的γ-氨基丁酸,具有促进脑生机、改善更年期综合症等重要的生理功用;大曲中含有多种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能产生多种酶系及多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构成产品香型物质的主要来源;“多菌培育、多酶作用、低温发酵、长期酿造”,小米经过高温液化、糖化、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协同停止的边酒化、边醋化的双边发酵,不同于其他酿造工艺;采用封缸后熟陈酿、廓清,产品金黄清亮,温和舒顺,稳定性好。  
汾城小米醋质量优秀,其色泽如小米一样呈金黄色,口味具有酸、甜、醇、爽的特征,产品总酸含量虽高,但无锋利刺激感,给人以温和、醇爽、回甜的温馨感。  
九、襄汾七十二呆  
“七十二呆”系列笑话来源于襄汾县刘庄村,在襄汾民间广为盛传,它以浓重的民间泥土气息和强大生命力,在晋南乃至山西久传不衰,是民间口头文学中的一座金矿。故事主角“呆呆”是大众描画发明的一个可亲、心爱、又可敬、可佩,虽流露呆傻,却勤劳憨厚、憨厚爽直、执着认理、急人所急、乐于助人又嫉恶如仇的正义人物。“呆”的面孔,富含喜剧、相声、小品情味,在听者喜悦、欢笑中揭开戏剧的罩衣,抖开相声的包袱,表现了劳动人民大智若愚的聪慧和自我批判、自娱自乐的悲观肉体。  
“七十二”是个代数词,不详细指数量,而是代表这类故事的总和。从目前搜集到的故事数量来看,仅结集出版第一册《七十二呆》一书中就有144则之多,续集的200多则正在中。“七十二呆”每个笑话里既表现了襄汾人的顽强、固执、宽厚、直爽和勇于坚持谬误的诤劲,也逐个道出了襄汾人纯真、诙谐、幽默、机智和勇于追求谬误的性格。  
“七十二呆”是襄汾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明出的民间俗文化的奇葩,能够说是襄汾人聪慧和才干的集中表现。作品中的人物固然表现出傻、笨、愚、拙、痴的面孔,但躲藏在内心的实质是大智、大勇、诙谐、聪明的对抗不平的肉体和机智。呆的形象,智的内心,是一大发明,一大特征,也是襄汾《七十二呆》这部民间笑话的文学价值所在。  
十、天塔狮舞  
山西襄汾其陶寺的狮舞始于隋唐时期,历经宋元明清,经久不衰,被称为“天塔狮舞”。  
天塔狮舞具有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征。塔台高挺拔立,动作大起大落,令人惊叹;扮演过程内含科学的力学原理,再加上平安的维护措施,看上去险实则无险;狮子眼、舌、尾活动自若,能做出口吐条幅之类的扮演,使人感到稀奇;天塔狮舞在力气中融入技巧,特技中浸透文化,可谓一绝;这种高台扮演,空中外型漂亮,显现出动人的魅力。  
天塔狮舞具有共同的扮演方式和高超的绝技。天塔狮舞曾获中国第七届艺术节优秀奖,山西省第一届及第三届广场文化节金奖。当前,抢救、维护、研讨狮舞,对美学、民俗学及音乐舞蹈史的研讨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十一、尉村跑鼓车(尉迟恭)  
尉村“跑鼓车”是发源于山西襄汾县汾城镇尉村为留念唐代名将尉迟恭而举行的一种集祈福与健身为一体的影响较大的民俗活动。作为一种原生态的大众竞技活动,尉村鼓车的精粹即在于鼓与车、韵律与运动的圆满分离,也是豪迈雄壮的鼓乐之美与更强更快的体育肉体的圆满分离。  
“跑鼓车”主要包括三大风俗:祭鼓、踩辕和赛鼓。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和三月十三为祭鼓的日子。过去在尉迟恭祠前祭鼓,如今因该祠已毁,改在村中大庙里停止。由老者掌管,祈求风调雨顺,百姓安全。踩辕,即鼓车祭奠完之后,由二十余名村民拉着游街,德高望重者踩在车上身披绶带,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荣誉。赛鼓是指全村按寓居方位分为西北院、西边、东院、庙巷、南院、后院六个院分,每个院分都有本人的鼓车,竞赛时能够互相约请,两辆鼓车停止竞赛,是村民强身健体,促进友谊的一项重要活动。外村来拉鼓车者,也要依据寓居方位选择鼓车,不得随意。  
村里特地有“鼓车田”,每个鼓车3到4亩,谁耕种,来年拉鼓车的费用就由他来出。有从古就有的“鼓车协会”,担任有关事宜。参与竞赛的队员奋力拉车,亲戚朋友呼吁助威。妇女炸油糕熬热汤送到赛场,氛围非常热烈。近年来,妇女们也参加到了“跑鼓车”的行列中,妇女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更使人耳目一新。竞赛时,随同着飞奔的鼓车,两名乐师站在车上击鼓敲锣,由鼓声锣声和击鼓边而组成的鼓乐,激扬洪亮,乃是古代击鼓进军鼓乐的活化石。  
尉村“跑鼓车”这项憨厚、积极向上、历史长久的民俗活动,具有鲜明的中央文化特征,是不可多见的活态传承标本,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  
十二、襄汾县北许锣鼓制造工艺  
襄汾县北许村锣鼓制造的历史长久。据传,三国时期魏将许褚曾驻扎此地,用敲锣击鼓以壮军威,为当地留下锣鼓制造的传统。《襄陵县志》载:“北许世以造响铜乐器为业,庄人多明七音者。”北许锣鼓制造技艺按父传子,师传徒两种方式,不断传承至今,已传300多代,千余年的历史。  
北许村制锣工艺是将原资料按比例停止配比,熔炼制坯,然后再经过重复锻造和蘸火、铣镞、定音等道工序完成,其中,定音是个技术活,全凭师傅的经历控制。鼓的制造工艺有选料、合成、定型、粘接、抛光、蒙皮、打坯、上漆8个环节。每道工艺精摹细琢、锦上添花,特别是踩鼓技艺必需手脑并用,否则鼓面永远绷不紧。  
北许村锣鼓制造工艺复杂,特别是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高超技艺,表现了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共同感知和了解,更是当地世代工匠的聪慧结晶。  
十三、我想理解一下山西省襄汾县那边结婚的习俗习气?比喻彩礼要几?普通是几?还有要留意哪些事项……  
彩礼普通在6-8W吧。看女方请求了,要房是必需的。车吗那就看女方的请求了。  
追问  
乡村的风俗也要这么多?另外礼貌性的拿钱一共要几呢?听说订婚也要给钱?  
襄汾那边不是娶媳妇,那叫卖媳妇,我只能说哥们你悲痛了,哈哈  
擦,你娶了俺们襄汾的媳妇啊,10W+房+车,谢绝讨价哦  
追问  
怎样这么肯爹?习尚不好……哎  
十四、请教襄汾的结婚风俗  
听说结婚仪式的时分不让女方父母上台,也不给新娘红包,更不是中午十二点准时仪式,别的中央该有的风俗这里都没有,想讨教下本地人,由于我是外地的,不太分明,谢谢。  
襄汾赵康永固这边彩礼挺高的,三金包十五万左右万,但结婚后根本上都陪过去,女方也不会要什么衣服钱亲戚红包。礼数很少。  
十五、山西一村禁披麻戴孝风俗  
社交媒体上,关于“山西一村禁披麻戴孝”的话题触发普遍争议。据悉,山西省襄汾县大邓乡赤邓村一则公告显现,10月1日起,该村不允许“过满月”、“一周岁华诞”、“六十岁华诞”、“搬家宴请”等,“葬礼不准披麻戴孝”、“不准停止祭奠活动”、“不准送花圈纸扎”等,一切从简。违背上述公告者,贫穷生、转学、上户等手续不予办理。  
避实就虚,公告的“即视感”有些让人惊诧。固然,相关担任人曾经廓清,这主要针对“大操大办”,并曾经供认“公告不严谨”,“处分流程及对象”都没有说分明。但是,关于“传统次序”的“一刀切”,还是触发言论的围观。  
毕竟,以“乡土次序”为中心的乡村,“红白喜事”算是日常重镇。通常来讲,“现代文化”关于“传统次序”中的一些繁文缛节,并不认同。但这不代表“传统次序”中的一些“典礼感”就该被“切除”。事实上,我们也分明一点,在以“乡土次序”为中心的乡村,“重死不重生”曾经是一种世俗圭臬。  
当然,并不是绝对的的“重死”和“不重生”,而是人们关于生命的体味,更强调“死后的存在感”。这其中包括“亲属的面子”和“死者的面子”,总而言之,是为让生命更有威严感。可事实上,随着人们关于生命自身的不时追问,现代人关于生命来讲,更强调“活着的意义”。  
而死亡的到来,自身意味着完毕。最少,当事者的意义曾经终结。但是,“传统次序”自身,又不能一蹴而就地翻篇。所以,我们会发现,城乡的“丧葬次序”,曾经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分化。不过,普遍来看,人们关于葬礼,仍然较为注重。  
至于,“过满月”、“一周岁华诞”、“六十岁华诞”、“搬家宴请”等,比起“葬礼不准披麻戴孝”显然不在一个级别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关于“典礼感”的内容,我们能够倡导从简,但是,要是将根深蒂固的次序,短期内“一刀切”显然是不妥当的。由于,这里面触及“人情次序”,一味的硬性从简,显然是不合法理的。  
很多人将“披麻戴孝”奉为“迷信行为”,其实也并不精确。从某种意义上讲,关于“丧葬礼仪”,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特别,关于部落或者村落,因人们的活动范围较小,社交活动简单,所以任何人的离去,都会触发关系的撕裂。所以,当所处其中的个体离世后,葬礼总会很盛大。  
而关于“披麻戴孝”,这其实是“典礼感”的表达,由于,关于“识字率”较低的人群,很多人并不会深入地表达悼词,这种时分,“披麻戴孝”可能就是最直接,最通用的方式。特别,关于50后,60后来讲,这简直是葬礼的标配。  
而关于很多90后,00后来讲,因承受的文化较为多元,会觉得“披麻戴孝”比拟方式主义。所以,才会让“披麻戴孝”堕入存留的窘境。这种文化之困,实质上是认知的问题,由于不同时期,都有特定的“典礼感”,以至,包括食物多样性,也是如此。  
“传统次序”自身“没有原罪”,但因世俗的裹挟较重,就会失去原本的面目。目前来看,无论是乡村,还是都市,关乎“红白喜事”,都成为生者之间的一种社交道场。一切人都深恶痛绝,一切人都不得不办。由于,有一种“恶性循环”,叫“你不办我,我办你”(份子钱的往来问题)。  
基本上讲,一切的“典礼感”都是在探寻生命的意义。每一个人在确切的“典礼”和“风俗”中,才干找寻到本人的“存在感”。所以,“典礼”和“风俗”自身是有存在的必要。但是,在一些乡间,因社交的需求,招致“典礼”和“风俗”被一定水平的扭曲。  
这就招致,“典礼”和“风俗”意义自身彻底别离,却与利益完整绑定。所以,呈现人们厌恶的“你不办我,我办你”的逻辑,也是不可思议的事实。并且,从理想的状况来看,这种问题的确很严重。不但影响人们的生活格局,也在影响人们的关系互动。  
不得不说,“典礼感”被虚荣化后,就会招致攀比的习尚横生。坦白讲,关乎虚荣的问题,算是陈词滥调的话题。但是,几年过去,这种习尚照旧存在。很多人强调这是社会习尚使然。可事实上,我们要晓得,实质上的问题,在于人们的“社会性自卑感”形成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乡土次序”中的人们,普遍人格不独立,并且将一切的面子,树立在虚荣的根底上。比方,“典礼感”的浩荡水平。而非,将面子活成理想。以至,有的人宁可“人前显贵,背后辛酸”,也要硬性地扛着,着实值得深思。  
事实上,在乡土次序中,人们的互动完整是人情化的,这就招致人情会被刻意包装。于此,“虚荣感”就会乘虚而入,很多“地道的典礼感”也就变得改头换面。就拿“披麻戴孝”来讲,假如只是为追悼逝者,的确没什么好苛责的,但是,当“披麻戴孝”被构造性的搞成虚荣的气派时,一切就意味着畸形化。  
当然,也要供认,任何社会都不会突变根本次序,无论是文化的,还是次序的,都是逐渐的完成蜕变。所以,“一刀切”的初衷再好,也要思索详细的理想影响。否则,很容易堕入人群和次序的不适之中。由于“习气的次序”,关于很多守旧的老人来讲,太难被改动。  
旧的生活方式有习气的惰性,但是,它假如不能回答人们的需求,它终将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守住一个没有效能的工具,是没有意义的,会惹起生活上的不便,以至,遭受损失。而关于“披麻戴孝”来讲,与其去干预,不如让它随着历史的进程,顺其自然地完毕它的任务。  
由于,关于太多人来讲,他(她)们的存在,并不会因真实的好坏被圈定,而是因他(她)们固化的认知去取得“根本的幸福”。所以,最好的布置,就是让他(她)们沿着本人的方式,继续生活,直到死亡的到来,伴他(她)们一同消亡。  
十六、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  
陶寺村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处塔儿山西麓,从属于陶寺镇。陶寺北两周墓位置于陶寺村北约800米处,因近年盗墓发现。陶寺北墓地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总面积在24万平方米左右。目前探明长度4米以上的大型、大中型墓葬40余座、长度3米左右的中型墓葬100余座,车马坑8座,大型墓葬多数被盗。2017年布方面积5600平方米,暴露墓葬230座,依此推算,陶寺北墓地墓葬总数可能到达10000座。墓葬随地势大致由早到晚沿西北——东南方向排列,从西周末期持续到战国时期。陶寺北墓地墓葬间没有突破关系,应该有统一的规划,墓葬因等级的不同存在小的分区:大型墓葬通常沿西北——东南主线排列,中小型墓集中分布于大墓四周,并与大型墓葬小有距离。以南北向墓葬为主,东西向墓葬仅占4%。  
历年开掘状况  
2014年、2017年Ⅰ区、Ⅱ区开掘  
2014年在墓地西北部(Ⅰ区)开掘大中型、中小型墓葬7座。M3被盗扰,其他除M2头南向外,均北向,仰身直肢。其中M7出土青铜器11件,有鼎、簋、壶、盘、匜;玉器有缀玉覆面一套,口琀玉璜、束发器、玉璧、玉蚕、玉蝉(图五:1~5)等。棺椁之间的东西两侧分布大量铜鱼饰、蚌币、陶珠、薄铜皮饰品,应是荒帷上的饰件。出土器物中未见武器、工具,墓主人应为女性,属大夫阶级。  
2017年在2014年开掘区的东南部(Ⅱ区)停止开掘,暴露墓葬230座,祭奠坑90个。目前曾经开掘墓葬111座,祭奠坑30个。8座大中型墓葬散布在开掘区南部,均被盗;小型墓葬十分密集,与大型墓葬有一定的距离,散布在开掘区北部。目前曾经开掘小型墓葬109座,大型墓葬2座(被盗),年代集中在春秋早期。小型墓葬葬具为一棺或一棺一槨,仅一座墓葬头西向,2座南向,余均北向,葬式为仰身直肢或屈肢,直肢葬约占33%,屈肢葬占67%。随葬器物普通为1件陶鬲,个别有小玉饰等。  
2015~2017年Ⅲ区开掘  
2015~2017年在墓地的中西部(Ⅲ区)开掘春秋晚期墓葬36座,其中大型墓葬4座,为两对东西并列的“对子墓”,大中型、中型墓葬9座,有四对东西并列的“对子墓”,其他为中小型或小型墓葬。墓葬均仰身直肢,头北向。  
2015M1口大底小,呈斗形。口长6.3、宽5.2米;底长5.8、宽4.7米,现存墓口距墓底深11米。椁壁和墓壁之间填满鹅卵石,与椁室等高,构成一周“积石二层台”。随葬青铜器中其中鼎7件,其中镬鼎2件、3件列鼎、2件盖鼎;方壶、铜鉴、铜敦、铜舟各2件、盘、匜、簠、鬲、甗各1件;乐器共计有编钟、编磬;还有铜车马器、铜兵器、铜工具等。棺椁间东部发现有大量铜贝、骨贝。陶器皆为仿铜陶礼器,可识别有鬲、盖豆、壶各2件。棺椁间东北角还发现包有金箔的饼形饰1件。从出土器物判别,墓主人为一男性,是一名大夫。  
2016M1与正在开掘的M3011是东西并列的“对子墓”,均为积石墓葬。2016M1墓口长6.5、宽5.4、深10米,椁上铺一层积石,椁周壁填满积石,构成积石二层台。葬具为一椁二棺。出土青铜器有M1青铜器有鼎8件,其中镬鼎2件,内有动物骨骼;列鼎5件;小盖鼎1件。鼎盖、腹、耳上多饰繁缛细密的蟠虺纹。豆4件,鉴、壶、簠、舟各2件,盉、盘、甗各1件。铜壶2件,形制相同,制造精巧。长方弧角形,长束颈,垂腹,高圈足。壶颈两侧有兽形耳,颈部饰高浮雕的鸟衔蛇纹,颈腹间以凸棱相隔,腹部宽面饰高浮雕双身蟠龙纹。另有铜镈8件,石磬2套10件;车马器4件,陶鬲1件。墓主人仰身直肢,为一名三十岁左右的女性,腹部有八个月的胎儿,应是M3011的夫人,属大夫阶级。  
M3011在2016M1的东侧,6.4、宽5.1、深10米。墓室西北角有一盗洞,被盗扰的面积约3平方米。目前清算至椁盖板,露头的青铜器有西南角的鼎、壶,西北角盗洞处的椁盖板下有被毁坏的铜鉴。  
大中型、中型墓葬中,“对子墓”M3017、M3018东西并列,M3017长4.5、宽3.1、深7.5米,出有铜器鼎3件、敦2件、盘、舟、匜、甗各1件,还有车马器、武器等,另有陶壶、陶豆各2件,陶鬲1件。是中型墓葬中范围最大、出土器物最多的1座墓葬,是高等级的士。  
M3015、M3014是东西并列的“对子墓”,M3015属中型墓葬,墓葬范围大于其东部的M3014,出有青铜器5件,其中鼎、盘、匜、等各1件,敦2件,墓主人是士一级的低等贵族。M3014属中小型墓葬,外棺南北两端的立土上暴显露红色的纺织品痕迹,其上绘黑、黄彩色图案,应为“荒帷”遗址。外棺长约2.6米、宽约1米,目前高度不详。由于棺椁之间的空间小,被淤土塞满后,罩在外棺上的荒帷附着于淤土上,荒帷的遗址得以保管下来。因荒帷附着的立土有断裂的状况,现场条件不利于荒帷的加固、维护,对外棺东西两侧的荒帷未做进一步清算,目前曾经套箱提取,将在实验室内继续工作。  
陶寺北墓地M3014中的荒帷遗址,在目前北方地域两周时期是第三次发现,是独一的春秋晚期荒帷实物材料,保管较完好,实属难得,对两周丧葬制度的研讨意义严重。  
墓祭遗存  
2014M7北部距墓口0.2米处有长12米,宽6米的玉石器祭奠掩埋层,多为碎石圭,也有少量玉圭、玉璧、玉环、玉玦等。石圭是有意打碎的,玉器中完好的较多,有的玉环断裂成几块,能拼对完好,应该也是有意毁坏的。这些玉石器散置在空中上盖土掩埋。  
2017年开掘区中部有一对东西并列的大中型对子墓M2009、M2010,西侧的M2009范围大,应是大夫一级的墓葬,揣测墓主人是一名男性,东侧的M2010范围略小,墓主人自然是其夫人。M2009、M2010周边有祭奠遗存,动物祭奠坑30个,多数集中在M2010的北部,个别祭奠坑在M2009的东北部、M2010的西部、西北部,马坑散布在祭奠坑的外围。M2010的北部还有玉石器祭奠遗存,因距地表较近,局部被毁坏,有玉环、石圭等,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与2014年M7相差甚远。另外有2座大型墓葬的周边共有近60个有动物祭奠坑,多数散布在墓口北部。  
陶寺北墓地是继北赵晋侯墓地、曲沃羊舌墓地之后又一次发现的有祭奠遗存的墓地,其中的玉石器祭奠遗存仅在陶寺北墓地发现,且仅限于女性墓葬,为进一步探究古代“墓祭”制度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对墓地的认识  
有学者以为:“到目前为止,凡可肯定属姬姓贵族的墓葬,无例外都是南北向,这应是姬姓贵族墓葬葬制之一。”陶寺北墓地从西周末期持续到战国时期,随同了晋国的兴衰,无疑是晋国的一处“邦墓”,墓地曾经开掘的春秋时期贵族墓葬均仰身直肢,头北向,与姬姓贵族的葬制相符,大中型墓葬的主人应是晋国分封到此地的贵族。  
从开掘状况看陶寺北墓地春秋早期小型墓葬的葬式、头向方式多样,头向有北向、南向、西向,葬式有直肢、屈肢。阐明春秋早期墓地人群来源比拟复杂,姬姓贵族是实践的统治者。春秋晚期,晋南的小国早已被晋国悉数兼并,晋国的生活风俗、文化教育也随之推行,文化一体性加强,人群之间的差别减少乃至消逝,葬俗上渐趋同一。表如今葬式上,陶寺北墓地春秋晚期均为仰身直肢,头北向。  
陶寺北墓地丰厚的公开文物是填充构筑晋国史的珍贵材料。在晋国史中陶寺北墓地充任了什么样的角色,有着什么样的历史位置,当时的社会层级构造、族群之间的等级差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隶属关系、婚姻情况、家族形态等等都是需求讨论的学术问题。  
十七、襄汾县饮食风俗  
1、襄汾油粉饭  
油粉饭,学名应该叫粉浆饭,只要在襄汾才叫油粉饭。油粉是绿豆的副产品,将浸泡好的涨鼓鼓的绿豆上石磨推,经石磨推过的绿豆变成了豆浆,豆浆再经过过滤,除去渣子,便剩下了淀粉,而这时的淀粉是和水混合在一同的,后几经沉淀,淀粉别离后的水在淀粉沉淀中发酵,这就是油粉。襄汾的油粉饭又以汾城的最为正宗。油粉饭之妙,一在酸,酸中带馊的怪味;二在烫,大口吃面,小口吸溜吸溜地喝汤;三是红油辣椒的辣,辣得舌尖发麻,辣里溢香,香中渗鲜,鲜里溢酸,酸中含咸,各种滋味尽在其中。  
2、襄汾臊子面  
臊子面是山西晋南临汾、运城一带的面食,各空中食制法不一样,各有特征。臊子面在山西尤以襄汾县河西地域(原汾城县一带)最为著名,故称“汾城臊子面”。臊子面不只富有特殊的中央风味,而且饱含深沉的文化底蕴,代表着咱大襄汾人热情好客、礼仪待客、欢乐同庆、不祥共享的传统风俗和对丰年稔岁、不祥止止的赞誉与祈求。  
3、襄汾烧饼  
襄汾烧饼是襄汾人们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襄汾烧饼(饼子)以皮酥口感好,香气四溢取得了很多人的喜欢。它在和面、饧面、刷油、调味、火候方面都有着独门秘籍。不只制造精密、用料讲究,而且在继承传统饼子技艺和手法上,又将现代风味融入了饼子的制造中。饼子种类从单一的饼子,开展为油酥饼子、糖饼子、芝麻饼子、豆沙饼子等;外形从圆形到半圆形、三角形等。  
4、襄汾哈哈馍  
襄汾街头有一样美食,一根一根黄澄澄的,像大号金条,当地话叫哈哈馍。面里有鸡蛋有油有盐有花椒叶,看着就好吃。  
5、襄汾藕盒  
藕有养阴强热之功,对身体虚弱、食欲不振者,有补虚醒胃之功。藕在食用上,有多种吃法、生食、炒食、煮食、烹制成蜜饯、制成藕粉均可。襄汾县烹制的藕盒菜肴,滋味酸甜,口感脆嫩,颇为共同。  
6、襄汾羊肉锅子  
襄汾羊肉锅子,普通选择7-8个月的羔羊停止烹制,羊肉要提早炖熟,过程中不参加花椒、八角等常见香料,要保证汤味吸足,肉烂而不柴。除此外,锅内还能够参加各种蔬菜,再来一碗羊肉锅子做浇头的面,既得以裹腹,还能大口吃肉,是襄汾地域的平民美食。  
十八、襄汾节日习俗习气有哪些  
县民习性,民国《襄陵县新志》称:“节省力穑,敦本思源,士有儒雅之习,民获盈宁之庆。民风敦朴,力农、急公、尚文”。随着时期的行进,县民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构成憨厚良善,崇文尚礼,勤劳俭省,乐于农商,尊老爱幼,邻里相帮之风。  
安定王氏面塑地处襄汾县汾城镇南贾岗村,在那里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很早这里就盛行着一句名言:“金襄陵,银安定”,是由于安定镇(今汾城)盛产小麦,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每逢浩荡节日和婚丧嫁娶的时分,用小麦粉做成人物、花鸟、动物来祝贺祈福,慢慢构成了面塑,以外型艺术的身份呈如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过去它只是一种被装饰过的食品,故从历史上讲既无作品记载也无珍品传世,真实是一大憾事。  
安定王氏面塑地处襄汾县汾城镇南贾岗村,在那里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很早这里就盛行着一句名言:“金襄陵,银安定”,是由于安定镇(今汾城)盛产小麦,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每逢浩荡节日和婚丧嫁娶的时分,用小麦粉做成人物、花鸟、动物来祝贺祈福,慢慢构成了面塑,以外型艺术的身份呈如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过去它只是一种被装饰过的食品,故从历史上讲既无作品记载也无珍品传世,真实是一大憾事。  
安定王氏面塑在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捐赠、祭奠、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气久而沉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中央文化。  
当今面塑称之为艺术,并且以它绝美的身姿倍受世人喜欢,这正是由于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沉淀和创作者绝无的功利思想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也正是借助于世代少有的“注重”,且落身于宽广的民间,才使得它有了条件自由地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展开,有了它少受污染的乡间特征,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对流中以其共同、完好的形象俏立于民间艺术之林  
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降服自然的沉淀物。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奠活动显得特别浩大,精巧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  
春节安定王氏面塑的主要功用是对天、地、神的祭奠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表现。春节的面塑在外型认识上,大多是笼统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忠实之意。晚辈送儿孙后代“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汾城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这是由于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呈现的。人们以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气,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制造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装点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构成颜色上整体的对比效果。大年初一迎神之时供于神位之前是说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一些中央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利。晋南面花中还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万事如意”等外型。  
无论是枣山、饭山还是花糕、可说是在这一浩大的节日中,乡间的百姓们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予心愿的方式。至于钱龙,则是一种类似于蟾的三足理想动物,表达民众一种向往富有的思想。有些中央在腊月廿三祭灶时还要灶马灶鸡等作为供奉。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实质上仍是食品,未了总要分而食之的。正是这些复合性功用使它成为一种最易进步、最易传承的艺术方式。  
安定王氏面塑外型简约淳朴、质朴雅洁,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认识、外型言语的综合凝聚物。外型普通是外型整洁、概括,内蕴饱满丰厚,既有几何直线方式,又有饱含秦汉遗风的适宜纹样,还有愈加具象的独具民间外型作风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将各种不同的外型认识融合一体构成了共同的民俗节日内容,构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方式  
清明与寒食合二为一是唐代的事了,那时作为远古岁时标志的风俗节日已加进了敬神、祭祖、崇念圣贤的复合性内容,因此;扫墓之风尤盛。要说祭神是春节习俗之特征的话,那么清明则主要是祭祖祭人。孔之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因此极讲究“事死如事生”。宗庙,祖坟便是种性之魂,家族之根。山西晋南晋北、祭扫时都要用面做贡,晋南叫蛇盘盘,有的分单头蛇与双头蛇,祭祖前绕坟一周,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这种蛇盘盘外型简约、极少雕饰,似有汉唐凝练明快浑沉之遗风。  
寒食节之本质内容已由古代原始的禁火俗转化变异为纪念晋国贤臣介子推。民间普遍制造的昭示春天来临的百样寒燕面食,也被易名为“子推燕”。事实上按山西自然天文位置和气候特征,春燕腾空正是万物重生的时节,于是乡村巧妇感自然之变而为之,借柔软的面团、籍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个鲜灵活物,一片片盎然生机,展示出一个美妙神奇的民间艺术世界。特别是山西代县一带所作的寒燕天飞地走,水生土长、目中所见、心中所想自然万物无一不在塑造之列。这些面塑精巧别致,方不盈寸。所塑动物如虎、狮、马、牛、猫、龙、猴、羊等,着重夸大头部比例,增强尾部动感,描写四肢的灵活,使人感到神似而形美。飞禽类如鸡、鸭、孔雀、凤凰、喜鹊及各种小鸟,则夸张表现其尾羽的动感,夸大其嘴部、眼部,使其具有拟人的效果,与观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所塑人物外型都大于动植物,有各种戏剧人物,爬娃、抱鸡娃、莲花娃娃等,外型独雅而生动有神。植物类有各种瓜果、蔬菜、花卉以及不祥图案纹样。蒸出后用品色点染开脸,设色浓艳、对比鲜明,极合理地适用了对比色的比值关系,产生剧烈的艺术效果。清明时节互相捐赠,做成花架系插,悬挂于室内墙壁,顿觉春风拂面,生机盎然。究其根源,可能是这些花色食品是为寒食节禁火时准备的干粮,后禁火俗废,面塑食品作为一种艺术随风俗保管了下来。  
清明节固然由于寒食习俗的复合揉进了一些深沉神秘的气氛,但还是一个希望之节,是一种对春的回归的祝福和万物兴隆的祈望。面塑艺术则理所当然地成为这种祝福的主要伎俩和心灵表现天地。面塑使习俗成为一种充实的文化,习俗又为面塑的发作和展开提供土壤和空气,最终使民艺和民俗成为一种文化整体。  
每个民俗节日的构成,都有它特定的含义,这含义又都有它的文化指向与表达方式。  
七月十五家家做面羊,上坟祭祖,捐赠亲友,是晋南汾城民情风俗的一大特性。从传统风俗讲,七月十五称为“鬼节”,源于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弟子目连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后灵魂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既化为烈火,其灾难忍,目连求于佛,佛祖告他于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置五味百果,靠众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挽救其母。此说又与我国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说相融合,深深地影响到民众生活,于是构成了每年七月十五百姓都蒸做面羊贡祭祖上坟的风俗。其实七月十五祭祖本意正象《东京梦华录》所说是“……乃告祖秋成之意”,是一种祈望歉收的愿望。富有宗教意味的鬼节,展开到后来已全无鬼的踪迹,已是一种人与人的祝福和情感交融的节日。节日前几天,乡村的巧妇们三个五个聚在一同,发好精细白面,家长理短谈言笑语中,搓的捻的,剪的压的,一扎一挑,盘枣点豆,一个个活物生生从手下蹦出:急蹦的兔、憨威威的虎、绵善善的羊、活溜溜的鱼、狮子,小猪、小鸡、小狗,每个物象身上施之于聪明,注之于情爱。待饧好上锅急火蒸出,一个个白白胖胖,鲜嫩灵活,娇态可掏,然后点施丹青,打扮齐整,便成为捐赠亲友的最好礼品。晋北风俗送男孩为羊,羊为祥瑞之阳物。送女孩为鱼,鱼属阴,是为顺乎阴阳次序之作法。晋北的面羊外型淳朴饱满,内蕴力极强,又加之身上点线的对比,使之极富汉魏作风,这与当地历史文化和天文环境有关。晋南的走兽花馍外型琳珑精巧,神态狞厉,设色浓烈。所谓面羊实质是代称,飞禽走兽其实什么都有,还有组合的十二生肖,二子戏桃,五子争腚等。  
安定王氏面塑更以其饱满挺秀,淳朴博大的外型力度而享誉民间。形制大至三、五斤白面一个,小至三五寸之间,视捐赠对象而定。在外型作风上准确地把握住了随意性这一特征。在简括整体的形体上以梳子、锥子等器物压出点、线或以面做成精巧的纹饰,构成一种力度上的强对比,极象汉霍去病石雕上刻线的运用。制造技巧上把握了良好的分寸感,做成形但不做足,留给面的自然饧发和蒸气来完成作品,以充分发挥面的特性,表现面的质感,自然天成、质朴淳朴、令人爱不释手。特别是一种叫“辩不清”的外型,几个小胖娃娃缠身交臂盘在一同戏耍,使你辨不清是谁的胳膊谁的腿,只看到一组漂亮的外型,精绝的构思,让人惊叹不已。  
在岁时时节风俗中面塑充任了无足轻重的角色,在人生各个展现生命意义的仪式中,面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位置。  
满月,是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个比较浩大的仪式,其时面塑也颇为讲究。霍县一带,外婆要做一个直经尺余的叫“囫囵”的食品,上有精细的十二属相外型,孩子属什么,就在那个属相上点一个红点,谓之“点头脑”。“囫囵”中间放置精巧的龙、凤或虎头叫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送与孩子,分给来探望庆贺的亲友吃,取免灾之意。晋北人家则多做花馍,叫“桃”,外形似乳房,乳头点红,馍上装饰各种花草,纹饰不祥图案。桃在古俗中本为驱邪之物,谐言“逃”,意为免灾。做成乳房状,表示成熟,是乡村民俗母性特征的一种隐喻手法。到孩子周岁时也要做相似的大花馍馍或十二属相,外型或拙或巧,或雅或俗都随中央而变。  
婚礼迎娶之俗历来是极为浩大的人生大典。俗语道“结婚胜如小登科”,晋北风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对“欢鱼吉兔”,洞房门顶上放一对用红线连在一同的面兔以意味玉兔金缘。实则兔之本意为虎,是民间镇宅驱邪的护佑之神。婚礼面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县一带的“宫食”,普通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对,大部分外型是玉兔驮仙桃,金鱼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外型,细加装点,外型生动,情味悦人,五彩缤纷,鲜丽明快,线与面、点与块、塑与画、拙与巧的别离与对比,构成剧烈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喜庆的气氛,丰厚了民间婚俗的内容,更为民间艺术添加了美丽的一枝。  
老人们年至花甲,晚辈们惯常要为之祝寿庆贺,祝贺者蒸做漂亮的大寿桃以祝愿老人安康短命,表达对老人们的孝敬之心。  
宗教的教义通知人们,当每个人匆匆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后,人的灵魂将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永生和升华。因此,人们将葬礼的种种程序铺排得格外的浩大和复杂。这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赞颂和肯定。这项活动中的主要面食供品,视接近程度而区别不同方式,有“大供”,“小供”之分,直系的儿孙之辈所做的大供又叫馒头,圆形上面饰以明快简约的花瓣,插上枣花,源于古时三牲祭奠之遗俗,其他亲朋则敬奉类似蛇盘盘的小供。定襄宏道一带则要塑出几响—个以致上百个的面塑人物系列,戏剧人物、天神、地官等等,再以彩纸作装点打扮。所不同的是在五官描画上用色甚怪,画眼不点睛。在分寸上明显与人世享用品有着美学结构上的区别,让人在浓艳中感遭到一种阴冷的悲凉。  
安定王氏面塑在人生仪礼中普通是以食的面目呈现的,只是把它赋予了一种文化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种复合的价值,从而成为研讨民间文化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料。  
民俗使生活充溢了神秘和乐趣。大的如岁时仪礼的活动若比作人们生活的节拍高潮的话,普通的交往礼仪活动自然使每时每刻的生活变得丰厚多彩,面塑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新房起架,上梁大吉,画八卦,贴贺联,点灯放炮,亲戚朋友邻居邻居做好花桃花馍来庆贺,谓之“扶梁”。  
新房落成,乔迁入居。当新麦上场,要磨一斗白面做雪白的大贡,油炸出各种精巧的面花,酬谢五土,恭请土神安家,保佑金梁玉柱,千年永固。  
七月七乞巧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共诉衷肠。织女巧手早巳成为人世妇女崇拜之偶象。于是每到这一天,姑娘媳妇们要吃面做的“顶针”、“针线笸箩”,希冀自己心灵手巧。  
八月十五中秋节,月饼成为人们传说的食点。在外型纹样上都精巧别致,心旷神怡,当称面塑艺术别样之花。  
新媳妇过门的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馍。穷人家送几个,富有一点的人家要送卜几个乃至几十个。都配成套,与生命认识,生殖崇拜有关的外型图案很多。  
安定王氏面塑,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祥”,有着“不祥”的寓意。  
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当地习俗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的面塑制品,以意味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祝愿万事如意。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下一篇:古县民间习俗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