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汾西县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16 17:08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地灯秧歌  
地灯秧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社火,普通在夜间扮演,传播于汾西县9个乡镇(社区)、100多个行政村,盛行于勍香镇、对竹镇、佃坪乡以及刘家庄、西村等地。地灯秧歌旧时称古秧歌,扮演经常同地灯(亦称“九如意”、“九曲阵”)一同停止扮演,所以也称“地灯秧歌”或“摆灯”。地灯秧歌扮演多在农历正月十九至二十七之间停止,传统摆灯必需摆三年,每年三天。地灯秧歌扮演队普通由11人组成,主演者7人,其中1人扮秧歌头,亦称“伞头”,1人扮卖弦老汉,1人扮卖菜婆婆,1人扮腰鼓手,2人扮媳妇,1人扮跟秧歌的小女子,另4人为乐队。扮演过程大致可分为打场子、走唱说唱、顶四门、拉花等四个程式,先由伞头率演员走大圈、打场子,接着由演员说唱扮演,唱词多为即兴之作,内容丰厚多彩。歌唱方式有独唱、领唱、说唱、二人对唱、三人对唱等。走场说唱之后,由腰鼓手和两个媳妇在场四角扮演四次相同的动作组合,称为“顶四门”。扮演完毕后,由秧歌队带头,众村民跟随,由“地灯”入口走进去,游地灯;游完后还要挨家挨户扮演,三天内扮演终了,每到一家均遭到主人热情招待。  
二、手歌  
手歌是一种运用肢体动作配合口技音乐的原生态扮演方式,它不依托任何道具,单纯依托两只手,同时借助口中的气流,有技巧地拍打分合,可以击奏出旋律和节拍。  
手歌的创作者为汾西县勍香镇人要瑞昌,他师从河北省沧州市刘同赏师父和郭世武老先生,经30多年的探究、创新,逐渐发明出的融口技、杂耍为一体的的民间绝技。手歌的根本技术要点是两手围在嘴边,与嘴里流出的气流相击相呵,发出的音频能够模拟犬叫、鸟鸣、开战车、手打快板等声效,还能够用手歌奏几十首漂亮动听的歌曲、京剧,以至能够用手歌为外国电影配音。要瑞昌手歌的主要扮演曲目有《我爱北京天安门》、《常回家看看》、《社会主义好》、《我是一个兵》、《-》、《泰垣尼克号》、《黄梅戏》选段、京剧《红灯记》等,他还为多部电视剧用手歌扮演方式配音,其扮演艺术赢得中外多名民间艺术专家的高度赞扬,被誉为“中华一绝”手歌大王。  
手歌扮演艺术极大地发挥了口腔和双手的潜能,丰厚了当地农民大众的文化生活,具有比拟重要的社会、文化、经济价值。  
三、汾西添仓节  
添仓节,又称“天仓节”或“填仓节”,是汉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约来源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它的相关风俗集中反映了汉民族农耕区域民众的原始信仰和自然崇拜,以及人们的民俗心理和思想情感。  
汾西添仓节民俗活动从活动时间上,可分为“小添仓”、“大(老)添仓”;从活动的组织方式上,可分为以家庭个体为单位的民间风俗和以村社为单位的祭奠仪俗;从活动的方式上,可分为以晒种子和整理农具为代表的消费风俗,以添水、添炭、捏面灯和撒五谷为代表的生活风俗与忌讳,以供拜祖宗和各路神仙神位为代表的家庭祭奠活动,以庙堂请神、打谷场“安神”、“转九曲”祭神(游地灯)以及“送神”为代表的集体祭奠活动和以地灯秧歌、瓮鼓扮演等挨家(串院子)扮演和“扎场”扮演为代表的娱神娱人的民间文艺活动。不同时段、多种组织方式和民俗活动方式既有时间上的穿插浸透,又有空间上的互为补充,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演进交融,使得汾西添仓节构成了一整套祭奠、崇拜、忌讳和消费生活风俗相分离的复杂的民俗活动现状、典型的民俗事项。  
添仓节作为冬春之交的重要节日,其自身是春节活动的持续,也是元宵节活动的扩展,同时,相关消费生活风俗又为行将开端的春耕活动提供了心理缓冲和肉体准备。但是,随着时期变卦,添仓节失去了其传承的民间根底,逐步被人们所遗忘。汾西添仓节民俗活动有着完好的典礼规程和复杂的祭奠活动,对它的发现、发掘和整理无疑将填补这一空白,丰厚中华民族的节俗文化。  
四、山西临汾习俗习气  
1、威风锣鼓:  
晋南威风锣鼓是临汾一带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中央传统打击乐艺术方式。威风锣鼓主要散布在山西晋南地域,特别是在临汾市的汾西县、洪洞县、霍州市等地传播最广。由于其鼓声如雷,钹音洪亮,锣鸣镗镗,气势汹汹,所以叫做威风锣鼓。其中,汾西县的下团柏村更是威风锣鼓之村,下团柏村威风锣鼓有着“华夏第一鼓”的佳誉  
2、晋南花鼓:  
晋南花鼓来源于万荣县,后来盛行于整个晋南地域。听说晋南花鼓是在明朝时期由安徽凤阳逃荒的人们将它带到了万荣县。万荣花鼓扮演有三种方式:高鼓(鼓置于胸前),低鼓(鼓置于腰间)和多鼓(身体携带多面鼓)。扮演者边敲边舞,通常还伴有大锣和铙钹。象木偶戏一样,皮影戏也常常演出一段民间故事。戏中人物和道具由皮革制成,它们的轮廓被投影到屏幕上。扮演者在幕后为戏中的人物配音和演唱。  
3、炕画  
山西有在炕四周墙上作画的风俗。这些画用来装饰房间和维护粉刷的墙壁。炕画内容丰厚,从景色,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在原平开掘的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与现代炕画类似的壁画,证明了炕画这种民间艺术至少已有800年的历史了。  
4、刺绣  
山西乡村的这种手工作品非常提高。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共同的方式:有的华美精巧,有的庄严明晰,有的简单精制。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仪式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日常用品中,一种典型的刺绣作品是枕头,有的设计成两只虎头、一只人脸虎头、一只鱼尾虎头或一只青蛙。如今,刺绣更普遍地作在垫子、鞋垫、钱包和旅游留念品。用于仪式的刺绣作品主要有挂在庙宇上的垂帘和殉葬衣服。  
5、平阳木板年画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普遍开展。宋朝沦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大局部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癖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琢印制而成的。取材于当地的风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  
采用夸大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溢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安康、英勇、浪漫的性格。平阳年画依据不同的用处有不同的品种。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6、霍州面塑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不祥的寓意。春节降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意味不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外型是“蛇盘盘”。听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害”。  
五、汾西庙会  
汾西庙会大致是山西省集祭奠、歌舞、民俗活动于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以汉族农耕文化及民俗信仰文化为主,每个庙会都突出了人们与生活严密相关的主题:比方,明姜庙会是以麦收为主题,提供夏收所需用具而取名“杈耙会”;六门村二月二的骡马会,会上以交流牛、马、骡子家畜为主,以备春耕,为主要贸易交流活动;还有北羊打春牛、祭社神等方式的庙会活动,民俗信仰为庆典、祭奠、求子祈福、还愿等。  
作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盛会,“二月二”庙会,地点在六门村,位于县城西门外约一里许,紧靠汾河,也是河西、河东交通衔接处,那时河床较宽无法建桥,人们在此设一渡口,取名为大槐树渡口。河滩上有数平方里的[1]柳树林,林中有二处庙观,一为河神庙,二为菩萨庙,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河东、河西的人们在此地停止家畜贸易,为春耕准备,因是在河边,河滩较为开阔,家畜也可寄存,慢慢成为人们交流家畜的中央,一朝一夕,人们根据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构成了骡马大会,会期五天,届时庙会主要是家畜交流买卖,从而也产生了牲口牙子的行当。  
六、汾西县对竹村的婚礼风俗  
对竹村有两位村民结了亲家,一家娶媳妇,一家嫁姑娘。我在村里扶贫,两家我都熟习所以两家我都得去。9月2日的上午,两家的红色拱门就开端一个个的竖立起来。有的拱门是主家本人请婚庆给竖的,大局部的红拱门是由宾客花钱请婚庆给竖的,上面还写着道贺人的姓名。在太原参与婚礼都是上现金,没有送拱门的习气。  
对竹村结婚的过程是:上午11点多钟男方的迎亲队伍抬着两个轿子去女方家,等男方迎亲人员落座后女方选定吉时举行婚礼典礼,典礼完毕后男方迎亲人员在女方家参与宴席。宴席完毕后新郎新娘上轿随迎亲队伍来到男方家,等到男方宴席完毕后结婚典礼才正式拉开帷幕。如今乡村结婚有的人家也是请婚庆公司来掌管婚礼.男方先宴请宾客后仪式,仪式完毕整个婚庆也就完毕了。  
当地结婚主家给宾客敬酒也是很有意义的:在男方家或是在女方家的婚宴上,新人的父亲手端一个圆形盘子,盘底放一块红布,红布上摆放着若干小酒盅。主人将盘中的酒分别敬给客人喝,假如遇见远道而来的宾客,客人喝三盅,主人陪一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风俗,婚丧嫁娶最能表现出一方人的不同风俗和特性。(请大家可是千万不要误解,这两家村民是村里有方法的人家,可不都是这样办婚事。对竹村还是一个地道的贫穷村。)  
七、汾西县春节民俗  
汾西县位于临汾北部,地处吕梁山山麓地带。其春节民俗大致与晋中南地域相近。就整个县而言,各乡镇之间的春节民俗又有细微差异。本文就我所在的永安镇后加楼村的春节民俗停止描绘。  
同山西大局部地域一样,在以前,我们这里的春节也是从腊八开端,直到正月十五,并且有“进了腊月不说不吉利的话”的考究。但如今由于农耕文化的毁坏和如今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过年(或者春节)的兴味也有所降落。所以普通人家等到了腊月二十三,才把它当做是春节的开端。民间传有“二十三,打发爷爷上了天;二十四打清扫扫是桩事;二十五,瓶子提上倒壶酒;二十六,杀猪杀鸡准备肉;二十七,蒸馍馍;二十八,照凉菜;二十九,小元旦;三十扫院贴对联”。下面分两条线索对春节期间所触及到得祭奠活动、民谚、忌讳等停止引见。  
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中午由男主人供奉灶神;供品为糖瓜瓜、蒸饭,意在粘住灶神的嘴,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替家里美言几句,盼来年一切别扭。在这一天,人家午饭也多吃蒸饭,有江河日下之意。  
腊月二十四,各家都大扫除。在乡村,人们把家里的家具都搬到院子里,拿着一根长棍子绑着大扫帚把房内的墙壁上的灰尘扫洁净。然后再把窗台、墙根、门角等角落位置都清扫擦拭一番,最后将擦洗洁净的家具摆放回原位。以这样的方式将一年的倒霉都扫走,并以崭新的相貌迎接新年的到来。但如今好多人寓居在楼房,屋子环境坚持的较好,但到了二十四这天,他们也会将玻璃、家具擦拭一番,盼来年好兆头。  
腊月二十五,人们就开端倒油、买菜,置办年货了。以前人穷,必等到这一天才置办。但如今,由于冰箱的保鲜才能的加强,人们从腊月十五以后就开端陆续准备些食物了。通常家里是买些易保管的食物,如牛肉、火腿、饮料、苹果等等,那些新颖的蔬菜都是快到元旦了才买。换到以前可不这样,人们通常是在这一天洗洗蔬菜之类的。等到了二十八在做成现成的熟菜。  
腊月二十六,人们开端准备一些肉食的东西。例如炸排骨、酥肉、红薯、豆腐等。人们普通在这天早起就开端繁忙了,准备油、鸡蛋、盆、淀粉、检查火侯等,小孩子从早到晚就围着炉子转了。每炸好一样东西,孩子们总是迫不及待的要吃点,由于能这样吃肉在一年中是很少的事情。  
腊月二十七,多数人家开端蒸馍馍。普通是分为两种:祭奠用的和本人吃的。传统的有枣se、枣花(意味短命)、圆馍等,如今还有好多人家捏手,意为一抓一把钱。普通状况下,每家蒸的馍足够吃到正月二十左右。正月里很少人家吃面,但客人又较多,所以必需蒸好多馍馍。  
腊月二十八,老以前这一天是准备照菜的日子。人们多将萝卜、胡萝卜、土豆等切成丝在开水里煮熟,然后浸在凉水里,用作正月里拌凉菜。如今这些东西也还照,只是多了莲藕、海带、粉条等等。  
腊月二十九,又称“小元旦”,这天没什么详细的事情。大多是看什么东西还没准备好就准备准备。还有的就给家里贴些新画、换个新挂历。或者是洗洗床单、被罩、沙发罩等。  
腊月三十,也就是“元旦”,这天的活动根本上最多的。早起我们先是清扫院子。包括院子的每个角落都清扫的干洁净净得。早饭吃枣糕,意味步步高升。吃过早饭,就开端贴对联了。每个房子都要贴,包括一对对子、横批和方子。在家里也贴个细长的条幅,上面写着大吉大利、家和万事兴的话语,养牲畜的还要在圈口贴上鸡鸭安全的小条,有车的普通是贴“出入安全,好事多磨”。自家有独立大门的都挂两个大红灯笼。等贴好了对联、挂毕了灯笼,就开端垒火炉了。先是要挑一些好点的煤,要大块的、有光泽的。并用斧头劈成扁长状的,以砖为底座,逐圈垒成一个塔状的小炉,在里面装上柴火。中午我们吃扯面,我们家的惯例是用杂酱的。下午男人和小孩根本没事,就是换上新衣服在村子里逛逛。女人则在家里捏饺子。到晚上,每家都吃年夜饭。不跟城里得订餐,村里的人们都是在自家吃。炒上几个菜,荤素搭配开,全家举杯庆祝,父亲酒罢,畅谈来年的方案,和对家庭成员的希冀。吃完饭,家里的女性开端看春晚。男士则要停止整个家族最盛大的祭奠活动——奉神祗。神祗普通是家族的哪家有新婚的,神祗就放在那家,他们将神祗挂在一间空着的屋子,底下摆个大桌子,点上蜡烛,全家族人从晚上七点到九点之间,带上几碟小菜和供祖先的东西,对祖先停止祭拜。等到第二天在送神祗。拜送神祗有严厉的规则,不满十二岁的男丁、未出嫁的女孩不能拜神祗,但嫁过来的媳妇必需上拜祖先。  
正月初一,从元旦晚上开端算起。十二点,各家爆竹齐鸣。年景好时,鞭炮声能持续半个小时;年景差时,最多十五分钟。普通在十二点半到三点之间,村里的年轻人都集聚到某一家,要不玩扑克,要不聊天,等到三点的时分,都解散各自回家去扇火炉。谁家的火炉烧的旺,阐明谁家来年的运势旺。到了四五点钟,开端祭拜诸神。包括男孩的书字爷、女孩的巧爷爷、财神爷、灶君爷、佛爷爷、门神、土地爷、天地爷、养牲口的还要拜畜生爷、开药店的要拜药师爷。到六点左右,全家人起来。出门先放鞭炮,意为辟邪。然后吃饺子。饺子里面包有硬币,谁吃出来就阐明谁来年好运。不过这根本上是心理暗示,由于根本每个人都会很“侥幸地”吃到硬币。还有的人家早上喝油茶,吃枣花。在我们家,吃完早饭就是去送神祗。一切十二岁以上的男丁都要去。送神祗要等到一切人去了才能够,提早去的人总是互相议论着神祗上的祖先的事迹,讨论着神祗上的摆位。等到人齐了,我们再开端送神祗的典礼。典礼很简单,由青壮年取下高挂的神祗,并卷起。再由老者将之迎送至院子外面向祖坟的中央,鞭炮鸣响,全体人下跪磕头拜送祖先。送完神祗后,一切家族的男丁分红两伙拜年。父辈们一伙,我们小辈们一伙。从村头到村尾,父辈们拜他们的叔伯,我们则是拜爷奶叔伯。整个拜年过程需求持续到八点半。回家吃完早饭,就开端串朋友。中午的饭是全家人一年中最盛大的饭了。在我家,惯例是十二道菜,很丰富。到了下午,大人们就开端打牌,打麻将,享用一年中最闲适的光阴了。初一还有个习俗,每个人必需出门,曰:野灾。就是把一身的灾气撒在外面。在早晨太阳还没升起时,是不能开柜子、抽屉的。一切吃饭、拜神要用的东西都必需在前一晚准备好。早上扫地时也不能在地上洒水,要不然会生疮的。  
正月初二:给姑姑、舅舅拜年。走朋友。  
正月初三:也是正常文娱。但在我家是个特殊,由于爷爷过寿。所以每年的初三都是我们家最忙的时分。全家几十口人齐聚,一年少见。  
正月初四:正常文娱。  
正月初五:又叫“破五”。就是在这天过后就能够出远门了。在初五之前,是不能将家里的东西突破的,要不然不吉利。在这一天早起,要将初一到初五积涨下的渣滓和炉灰倒掉。在倒炉灰的时分,一手哪着用纸叠的“姑姑”和一炷香,一手提着炉灰。边走边念“穷姑姑走,富姑姑来,金银银元宝带回来”。倒完灰,将纸叠的“姑姑”插到灰堆上。  
还有一个比拟特殊的现象。关于新结婚的新人,从初二到初五之间,要被村里的本家亲戚请吃一遍饭。等到了初六,新婚之人要行礼,从各家本家中请出一名,汇合到家里回请吃一顿饭。但在如今,人们不是很恪守这个规矩了。  
正月初六: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出嫁的女儿在没过初五是不能出村的,所以只能等到初六再回娘家。  
正月初七至正月初九,正常文娱。  
正月初十:吃饺子或者包子。相传这一天是老鼠的华诞。为了不让老鼠偷吃,维护粮食平安,人们需求捏住老鼠的嘴,故吃饺子或包子。同时这一天又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传说人们只需耳朵里塞上驴毛,蹲在wei碾下,就能听见老鼠嫁女的锣鼓声。在这一天晚上,人们还要放鞭炮。  
正月十一至正月十四,在以前,各村各自组织活动闹红火。到了如今,人们逐步失去了闹红火的热情,所以就淡化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社火。俗话说“软十五,硬二十”,所以在这一天一切人简直都吃元宵。到了晚上,还有灯谜,放烟花活动。听老人说,在以前,人们还用荞麦面捏“爬水娃”放在水瓮中,倒上油点上灯,然后祭拜。还有的在炕头捏个猫娃,在门前捏个狗娃,都要逐个祭拜。等到了第二天在把它们炒着吃掉。  
社火活动是每年最大的一次集体活动,普通持续两天。各乡镇政府,县机关,学校,行政村等都选送较好的扮演在县体育场停止汇演。但主要还是锣鼓,近年来在外引进了腰鼓,高跷等民间扮演方式,繁华特殊。  
八、汾西县饮食风俗  
1、汾西擦圪斗  
汾西擦圪斗是用专用的擦子擦下来的,有的中央叫抿圪斗。做擦圪斗的面普通是杂面(白面和玉米面、豆面等搅和在一同),把擦子架在锅上,直接把面一条一条擦进锅里。由于擦子孔是圆的,所以擦下来的面条也是圆咕噜的,吃杂面擦圪斗是对生活的一种调剂,吃腻了玉米面做的擦把把儿,吃碗擦圪斗,无论从外形和口味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2、汾西枣糕  
山西特产汾西枣糕为汾西县传统的风味食品,其风味共同,余香流长,其营养价值很高,深受当地人们欢送。  
3、汾西抿节儿  
抿节在方言中读“抿节儿”,所以也写作“抿尖”。所用杂面系由豌豆和麦子磨合而成,调水和成软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抿节床上,用手掌抿压而下,只要寸长。抿节营养丰厚,油腻可口,易于消化吸收。  
4、汾西核桃  
汾西核桃是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的特产。汾西核桃树体生长繁茂,抗风耐寒,优质丰产,果形美观,果实个大、皮薄,易取仁,色泽白,口感香等优秀性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名誉。  
5、黄米油糕  
黄米油糕以黄米为主要资料烹饪的做法为主。以熟黄米面包红小豆泥茸,油炸而成。吃时撒少许白糖。外焦里嫩,色泽金黄,香味扑鼻,甜香可口。  
6、汾西擦蝌蚪  
也叫擦面,制法简单、操作便当,合适集体人多食用,常用于款待异地宾客和上级指导。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