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保德县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14 17:16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保德九曲黄河阵灯会  
保德九曲黄河阵灯会是传统“阵法”与民间花会分离的民俗活动,取黄河九曲十八弯之意,以灯代兵,布阵游戏。九曲阵通常摆在一块平整宽阔的场地上,用三百六十五根杆子,按等间隔的方位横竖各置十九根,循着一定的规律联合成一条纵横迂回的通道。全阵分为9区,每区有一处360度迂回。每根杆上悬挂一盏彩灯,然后用细竹竿按一定的道路衔接起来。全程1公里左右,迂回重复,但通畅无阻,决不混绕,普通要转30分钟左右方能出来。阵图中心杆比拟粗大,无论从哪个方向数它都是第十根。中央桩顶端插黄旗,旗下安放八卦图,图下是斗,四面上书“九曲黄河”,并设置神位于其下,供游客和蔼信烧香礼佛,阵门标着“进口”、“出口”,以指引游转的道路。整个九曲黄河阵规划严谨、灯光芒煌,气势恢宏,蔚为壮观,是民间文化文娱、体育健身、节日喜庆、旅游欣赏的大型民俗活动。  
二、保德民俗  
民俗,简单说就是民间的习俗习气。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求,在特定的民族、时期和地域中不时构成、扩展和演化,日积月累而成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举凡节日喜庆、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礼俗、宗教信仰、求神驱鬼、文艺体育、游戏文娱,简直一切的民间活动,都在因循着各种习俗习气,表现着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局部,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汪曾祺先生说:“习俗中保存一个民族的常绿的童心,并对这种童心加以圣化。习俗使一个民族永不衰老。习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的组成局部,民族感情常常表现在习俗中,一种习俗对维系民族感情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民俗文化加强了民族认同,强化了民族肉体,塑造了民族品德,凝聚了民族力气。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中央都会因其共同的天文和历史而构成一种共同的民俗,这些民俗起着彰显中央特征,传承中央文化,团结凝聚中央力气的作用,是中央文化的根底。  
保德县地处黄河中游,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商周时期,这里曾经呈现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几千年来,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发明了长久的历史,构成了共同的民俗。这些民俗在保德大地上传播了几百年以至上千年,曾经引导标准过先民们的消费生活理论,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进入新世纪,社会在快速转型,科技在快速开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快速变化,许多古老的事物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被淘汰,许多传统民俗正在不时被新民俗所替代。在这种状况下,及时记载保管古老的传统民俗,关于留存历史材料,传承中央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们编辑出版本书的目的所在。  
《保德民俗》全书一共五局部。第一局部为人生礼仪,讲述的是人生进程中各个阶段所举行的一些重要礼仪活动,包括降生礼、成人礼、婚嫁礼、寿辰礼和丧葬礼等,其中大局部礼仪如今都还盛行,只是有些环节停止了更动,人们看待礼仪的态度也发作了一些改动,大局部没有过去那般严肃忠诚了。第二局部是生活风俗,从衣、食、住、用四个方面停止了讲述。随着社会的开展,当前人们的衣、食、住、用正在发作宏大变化,新旧民俗正处于一种交替共存状态。第三局部为游艺风俗,从民间游戏、民间体育、文娱活动三方面描绘了昔日老百姓劳动之余的一些文体活动,是老百姓肉体生活的一局部。如今,除过少数文娱活动还继续存在以外,多数都已看不到了。昔日乡村里小孩子们喧哗着的游戏,大人们在田间地头的体育活动,都已成了五十岁以上人们的一种记忆。第四局部为岁时风俗,从大年初一到元旦晚上,一年之中节日繁多,作者在此讲述了各个节日的来源、活动内容、详细含义以及演化过程。第五局部为信仰风俗,讲述传播于保德大地上的各种崇拜和宗教。  
保德的民俗,多数安康漂亮、积极向上。有些风俗表面看似原始粗糙,但假如深化研讨,会发现它们有着很科学的内核。各种节日礼仪以及游戏文娱把本来单调平凡的生活打扮得多姿多彩,情味无限,充沛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挚爱,对美妙将来的期盼与追求。当然,由于古代科学不兴旺,人们自觉崇拜鬼神,从而也留下了一局部丑陋风俗,最典型的是人生礼仪中的丧葬局部,繁琐复杂,迷信甚多,糜费严重,急需尽快变革。  
本书作者陈秉荣先生出身农家,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端,他努力于中央文化研讨,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中央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讨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讨范畴广泛,可谓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好像一位勤奋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保德县志》以外,他还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兴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协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发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化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废寝忘食,执笔写下了这部三十万字的《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材料。  
民俗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展读《保德民俗》,好像是在欣赏一卷长长的民间习俗画。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事物与活动,我们习以为常,对它们并不经意,以为无所意义。但是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些事物和活动的来源,看到它们原有的本意以及后来的演化轨迹,好像看到了一则又一则的注释,使我们对许多俗事俗物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感慨,从而进一步领会到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对生活的了解与酷爱。  
民俗与历史息息相关,民俗文化是历史的一个侧面写法。《保德民俗》记载的习俗习气,在黄土地上曾经传播了几百年或上千年,有些以至能够追溯到原始崇拜。展读《保德民俗》,好像是在研读一部古老长久的历史。从书中我们能看到祖先们曾经过着怎样的生活,曾经有过怎样的向往,有过怎样的风俗。从我们祖先的脚印当中,能看出人类社会行进的一局部轨迹。  
民俗是一条从远古而来的割舍不时的文化长河,奔腾不息,变化不停。《保德民俗》摄录了这条长河上的一段景色。间隔产生美,随着光阴的流逝,后来的人们越来越会感到,这一段景色很古朴,这一段景色很漂亮。  
三、保德名人崇拜  
1、祭孔  
《祭法》说:“夫圣王之制祭奠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一句话,就是凡在生前于国于民有功的人,死后都能够祭奠。在众多圣贤先哲中,影响最长远的首数孔子。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先秦时期大教育家、思想家,被人们视为相似神的圣人,成为膜拜的偶像。  
从西汉元帝起,开端对孔子封爵号,以后累有加封,顺治二年,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旧时县以上行政区域,都建有文庙。气势巍峨,可和官府衙门相媲美。今代县尚保管较完好文庙,为全国县级文庙范围最大的一座,一连三进院落。大成殿为单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五间,七铺作,三昂斗拱,八卦攒顶。  
保德文庙,也相当可观。一连四进院。据老人们讲,灵星门前的九龙壁比大同的九龙壁还要巍峨和壮观。可惜1938年被日本侵略军焚毁。  
普通州县文庙塑像正中为孔子,四配为颜回、曾参、子思、孟轲。还有十哲以及后来的名人大儒配享。  
文庙每年的春秋仲月丁日祭,所以称之为丁祭。  
丁祭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凡祭器、祭物、乐器、乐曲、舞蹈人数,以及祭典典礼程序都有严厉规则,一点不得马虎。  
历代祭孔,能够视为儒学宗教化的一种倾向,但对广阔的民众来说,并没有把他尊为神,而且表示出一种淡然的态度。  
2、帝王将相之祭  
帝王将相之祭,是历代政统在宗教祭奠上的反映。最早对三皇五帝的祭奠既是对远祖的留念,也是对圣人的膜拜。然后增祭开国帝王,最后开展到普通有作为的皇帝,到康熙时期官方祭奠的历代皇帝竟多达143人。关于老百姓来讲,他们笼统地信奉一个“君”字,用它代表一切皇帝。保德民间有一种综合性神牌,约二尺多高,下为须弥山座,上为龛式神位,上书“天地君亲师”字样,周饰木雕“火焰边”,上为“公子帽”式的卷云额头。逢年过节,烧香上供。这是一种烦琐而又全面的祭奠办法。  
对大禹的崇拜,较之其他君王则是例外,这大约与他治水有关。旧时河曲保德接壤处有禹庙,是特地祭奠大禹的中央。今忻州有禹王洞、禹王宫,并有不少大禹的传说,已成为小有名气的旅游胜地。  
对历代功臣将相的祭奠,至康熙朝官方祭奠的有名有姓的就有4l位。在保德地域,最受人信奉的只要两位,一是姜子牙.一是关云长。  
姜子牙,名尚,民间称为姜太公。每逢起窑盖房之时,人们总要祭奠姜太公,还要写一副“太公在此,百无忌讳”的大红楹联,以保证顺利施工。  
在年三十晚保德有的人家要“打醋坛”。“打醋坛”就是将烧红的火炭放入盛醋的器皿中,随着吱吱的响声,分发出满家醋香,是请姜子牙禳除灾祸。传说姜子牙在封神的时分,忘了给本人留个空位,最后看见一个醋罐,见机行事,自封为醋坛神。假如用科学的目光看,由于醋有杀菌作用,这种“打醋坛”对人体安康是有益的。  
关云长,就是山西人关羽,三国时蜀国大将,俗称“关公”。各地的关帝庙、老爷庙、武庙,都是祭奠关公的庙宇,在各类庙宇中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保德旧有许多关帝庙,五月十三唱戏祭奠。在唐以前,关羽在民间的影响并不大,至宋以后,威望大震,明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大帝”,成了一位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辟恶、巡察冥司、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的高级万能神。佛道两家争相把他拉入本人的教门,充任护法神,以壮气势。关公生前军衔并不高,只不过是个“前将军”,最高爵位是“汉寿亭候”。但他是一位义结千秋,忠贞不二的好汉,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偶像。统治阶级也应用他的江湖义气和愚忠来教化臣民,维护封建次序。  
旧时,武庙香火终年不时,除定期举行庙会酬神外,平常也有香客拜谒。  
3、孙思邈  
人的终身短不了得病求医吃药,人们感激医药的创造者和历代名医,并把他们视若神明,于是药王庙、医王庙遍及各地。古时分医药没有分家,医王就是药王,药王也是医王。  
被人们称为药王的有三皇、扁鹊、孙思邈、高元帅、韦慈藏、李时珍和祁州(今河北安国)的邳彤。保德地域普遍信奉的是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唐代医学家,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书。  
由于他医道高明,后来大家都称他孙真人,奉他为医药行的祖师、神仙。在三皇庙里,他是一位配角,但在有的药王庙里,他却坐在殿堂的正中,赤面慈颜,五绺长须,方巾红袍,彩带广袖,仪态严肃质朴。两边有书童侍立,一个捧药钵,一个托药包。传说孙思邈活了一百多岁,那时还耳不聋,眼不花,神智清明。  
有一天,他沐浴终了,衣冠楚楚,端坐堂上,对他的子孙说:“我就要去游乌有之乡了。”说完,便仙逝了。  
过去,保德县走西口挖甘草的人很多,甘草是调和百药之王,所以挖甘草的人特别注重祭奠药王。据传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是药王爷圣诞日,这一天要烧香磕头,码锹停产,直至立秋以后再恢复发掘。  
4、蔡伦  
造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创造之一。传说第一张纸是东汉蔡伦造出来的,所以民间的造纸行业便尊蔡伦为祖师爷,每逢农历三月十八日,要给他烧香、摆供、过寿诞。  
蔡伦,字敬重,东汉桂阳(今湖南彬州市)人。他出身低微,但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所以他年轻的时分就被汉和帝招进了宫,做了中常待。出入宫庭,侍从皇帝,传达诏令,掌理文书,成了皇帝的心腹。  
那时分,没有纸,所谓文书就是“简牍”——即用牛皮条串起来的木片或竹片。木质的叫“木简”,竹质的叫“竹简”。  
这种文书真实太笨重了,给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费事。战国时期有个学者叫惠施,每逢出门,总要拉上五辆牛车的竹书,所以后人称誉有学问的人为“学富五车”。秦始皇看一天公文,捆到一同,大约有一千多斤。汉武帝张榜招贤,东方朔应招写了一篇自荐文章,长了一点,共用了三千多片竹简,几个人抬着才进了宫。  
蔡伦是掌理文书的,自然为翻阅、维护、珍藏这些简牍大伤脑筋,决计想方法,用一种新东西替代这些竹片或木片。后来他在沤麻池畔和纺织房边对细纤维的察看遭到了启迪,于是就叫人搜集树皮、麻头、破布、烂絮等东西,破碎、蒸煮、捶打,制成合成纤维浆液,将其溶入水中,最后用竹帘子从水中捞出张张薄膜,贴在墙上晒干,就成了又轻又软的纸。  
经过重复实验,终于在汉和帝兴元年间蔡伦第一次造出了纸张,并把它献给了皇帝,皇帝也很快乐,下令全国运用。文人墨客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古老的造纸技术不断传播到如今,晋北地域的手工作坊,仍用这种工艺流程“抄纸”,因本地域造纸的主要原料是麻,所以管这种纸叫“麻纸”。保德杨家湾村有长久的造纸历史,能造高质量的纸张,抗日战争时期,晋西北农民银行曾用这里产的白麻纸印行过钞票。  
蔡伦的奉献真实太大了,人们用祭奠的方式留念他。  
5、鲁班  
鲁班又叫公输班或公输般。公输是复姓,“班”、“般”通用。由于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所以人们习气叫他鲁班。也有人说公输般和鲁班是两个人。鲁班是古代的一位能工巧匠,有高超的技术,关于鲁班的传说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比方说他创造了规矩、锯子、刨、钻等,他能用竹木作飞鸟和机器人,他制造了云梯和钩强(战船上的武器),他还能像锔锅匠那样修补塔,他还能用蝈蝈笼子为实样,点化人们修成北京城的角楼。  
还传说赵州桥也是鲁班修的,张果老与柴荣和鲁班开玩笑,一个毛驴身上驮着日月,一个小车子上推着“四大名山”,压得桥身直摇摆,鲁班赶忙跳到桥下,将桥托住,二人顺利过了桥,至今桥面上还留有八个驴蹄印和三尺多长的车沟,桥底下还有两个大手印。  
《二人台·四大对》有一段唱词:  
赵州桥,鲁班修,玉石栏杆古人留。  
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碾下一道沟。  
指的就是这件事。听说,张果老过桥后说了声,“桥还修得凑合,只是你这双眼不行!”鲁班恨本人有眼不识仙人,便将本人的一只眼睛抠下来,放在了桥头上。后来马王爷路过这里将这只眼睛按到了本人的额头上。所以后来木匠吊线,总是闭着一只眼,谁要不晓事理,人们总会说:“你还不晓得马王爷长得几只眼哩!”  
由于鲁班在中国的名气很大,木、石、泥瓦行业便将其尊为行业的维护神。旧时全国很多中央都有鲁班庙,供奉的鲁班是个相貌和蔼的长者。民间把农历六月十六定为“鲁班节”,这一天建筑工人要放假祭奠,并设宴畅饮,与神同乐。另外在保德乡村圈窑洞时,拱顶最后合拢叫“合龙口”,“合龙口”时用的正中那块石头叫“鲁班石”,精工雕琢。在放置“鲁班石”时要烧香、摆供,鸣放鞭炮,以谢鲁班帮助。保德传播许多有关鲁班的故事,比方水寨圪垯是鲁班从佳县拉上来的,天桥是鲁班将石化羊群建造的等等。  
6、窑神  
保德有不少瓷窑,烧瓷工人供奉的行业神统称窑神,有的立庙祭奠,有的在作坊供奉。  
这个窑神是谁,众口一词,有人说是火神爷,有人说是李老君,不少人则说是陶朱公。传说范蠡从越国逃出来后,改名陶朱公,后来到了齐国一个叫定陶的小镇上,在一个自称“姜神”的仙翁点化下做起了盆、碗、罐等泥质用具,拿到集市上去卖,总是一抢而光。人们看到这些用具怪稀罕,就是不晓得是什么东西,听说是姓陶的做的,所以就叫它陶器。  
范蠡的陶器买卖很兴隆,很快发了大财,于是就在每年的三月半和十月半开设粥棚舍饭,让穷苦乡亲来就餐,还经常救济贫困人,施舍衣物、钱财,大家都非常敬重他,很多人跑来跟他学艺。就这样做陶器的越来越多,越传越远,不论在哪儿,陶工都把范蠡当作本人的行业祖师,每年三月半和十月半都要在一同聚餐,称作“散福”。.  
范蠡死后,人们把他奉为财神,商业界也把他奉为本行的行业祖师。  
7、煤神陈奇瑜  
陈奇瑜,字玉弦,明末保德人,官至五省总督。传说他任延绥巡府的时分,有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黑大汉闯进来,他厉声喝道:“什么人?’’黑大汉答道:“山灰。”说完扭头就走,陈奇瑜拔剑便追,追到一个崖头上,黑大汉纵身一跃,便从崖壁上钻进去了。于是陈奇瑜便在黑大汉钻进去的中央用宝剑刻了个“十”字作为记号。回到官府后,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嘴里老是念叨着“山灰”、“山灰”,念着念着,突然醒悟,莫不是个“炭”字?第二天,他便命兵士在他作了记号的中央挖起来,挖不多时,果真挖出了煤,陕北、晋北一带管煤叫炭。这一带人感激他,便尊他为煤神。腊月十九日是煤神诞日,这一天烧香放炮摆供,祭奠后便封窑停产,到第二年春天再消费。  
也有人说煤神是李老君,也就是太上老君。传说晋北一带的煤是李老君奉了玉皇大帝的旨意,亲身用耧种下的,静乐、岢岚、保德一带都有这种传说。  
8、老郎神  
旧时民间花招剧行业称作“吃郎神饭的”,由于他们所供奉的行业神叫“老郎神”。这个“老郎神”是谁:有多种说法,有说楚庄王的,有说李存勖的,有说耿梦,有说是雷海青,但比拟普遍的说法是风流天子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是个热爱音乐的皇帝,他选择了三百乐师和数百名能歌善舞的童男童女组成了一支大型的皇家歌舞团,本人亲身担任指挥,并参与演出。他们排演的中央在梨园,所以后世便将戏曲界称为“梨园行”,戏曲演员则称为“梨园弟子”。  
有时分,梨园演戏,唐玄宗兴致所至、粉黑退场、当他穿上戏剧服装,扮演戏剧角色,一下子改动了帝王威严,演员们也不知该怎样称谓他,唐玄宗便对大家说:“你们就叫我‘老郎’好了。”从此以后,‘老郎’就成了唐玄宗在梨园中的尊称——这就是“老郎神”的来历。  
唐玄宗工小丑,所以小丑演员在剧团中位置很高,除他之外,任何人也不能坐在“头戴箱”上。  
如今演戏时戴的“老郎盔”就是唐玄宗演戏时的帽子式样。  
唐玄宗还擅长打鼓,所以鼓师坐的中央叫“九龙口”,演员出场前要朝鼓师作揖,表示尊重。  
有的说,“老郎神”是“老狼神”,就是一只大灰狼。传说李隆基的乐队在梨园排演时,一只老狼化为童子,充作鼓师兼指挥,后被唐玄宗识破,化作青烟遁去,后人便尊它为“老狼神”。如今有些民间剧团还要在后台设一神位,供一个鸡头,是供奉这个“老狼神”的。  
9、油神  
各行业祖师都有名有姓,唯独榨油的祖师却是个吊死鬼。其实吊死鬼生前也是人,只不过是个没留下姓名的小人物。  
相传,从前有一个技术高超的榨油师傅,协助一个油坊去榨油,可是屡试屡败,老是榨不出油来,他把榨油的整个工艺流程,作了认真检查,发现一点儿问题也没有,他发下宏愿,假如再榨不出油来誓不为人,结果还是榨不出油来,这位师傅一气之下,便在梁头上吊自尽了。说来奇异,就在榨油师傅殡天的一刹那,油似泉涌普通流人油瓮内,油终于榨出来了。究其缘由,是木匠师傅在造油梁时选的木质轻了点儿,力臂短了点儿,梁头上挂了个重物,补足了力气,自然油就压榨出来了。后人为了留念这位榨油师傅,便把他尊为神祗,供奉起来,开榨前和起油前都要给他烧香磕头。油是榨油师傅上吊之后流出来的,后人照着这个样子给油梁上吊了一快大石头,这块石头俗称“坠石”。  
四、保德重阳节风俗  
重阳节是个道教颜色浓重的民俗节日。  
重阳节是农历的九月初九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日月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也称“重九”。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最提高者则为“桓景避难”之说,典出南朝吴均《续齐谐记》。东汉时,汝南有个叫桓景的人,拜仙人费长房为师,从其游学修道。有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今年九月初九,你家里将有大灾来临。”桓景求其摆脱之法,费长房教他,可用绛色小布口袋盛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登山,饮菊花酒,便可绝处逢生。桓景赶忙回到家里,于九月初九这天,率全家佩茱萸,登高山,饮菊花酒。向晚回家,看见家养的牛、羊、鸡、狗都已暴死,深感庆幸。尔后,人们每逢九月初九日,都学桓景举家出游,登高野餐,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祸,相沿成习。  
可见重阳是一个很不吉利的日子,阴阳五行学说以为,此时地气上升,天气降落,天地之气相交,便会产生一种不正之气。为了防止接触不正之气,所以才登高以避邪气。  
其实,重阳节的构成,要比“桓景避难”之说早得多。  
远在战国时期已有重阳之名,也有登高和饮菊花酒的记载。但能否就是后来的重阳节,不可详考。依据古籍记载,至迟在西汉时重阳节已成了固定的节日。椐《西京杂记》载,汉高祖的宠妃戚夫人有一侍儿名贾佩兰,在宫中时,每逢九月九日,便“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花)酒”。  
重阳节的民俗活动有:佩茱萸、登高、饮酒、赋诗、射箭、赏菊、吃糕、妇女休息、请教师吃饭等。  
1、佩茱萸  
茱萸,《辞海》解释说,“植物名,有浓烈香味,可入药。古代习俗,阴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佩茱萸囊以去邪避恶。”《唐诗三百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释说,“俗于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言避邪恶。”  
药用茱萸有两种,一种是山茱萸,一种是吴茱萸。山茱萸气平,味酸,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吴茱萸气温,味辛,温中下气,止痛,主温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咳逆寒热。  
古人所佩之茱萸终究是那种药物不得而知,但二者对呼应该是吴茱萸,由于吴茱萸同木香、藿香、砂仁组方,治中恶腹痛,辟恶气。又枝叶也可入药,所以佩花囊和插药枝,其功用是分歧的。可是王维是山西太原人,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得是山西习俗,而山西产山茱萸而不产吴茱萸,插头的很可能是山里随意采的山茱萸枝,由于随着时期的变化,习俗也在变化,或许到了唐代,已不在乎佩茱萸的原本意义,而是应景随俗而已。  
在汉代,茱萸只是装在绛色布口袋内在手臂上佩戴,到了魏晋时期演化为“折茱萸以插头,言辟除恶气令御初寒”。到了唐代,又采茱萸和菊花一同泡酒喝,以至吃面时也要放茱萸,李欣《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就有“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句。汤饼就是如今的面片儿或面条。除此而外,还有看茱萸,杜甫《九日寓蓝田崔氏庄》就有“明年此会知谁过,醉把茱萸认真看”句。由于古人如此看重茱萸,所以,重阳节也叫“茱萸节”或“茱萸会”。  
2、登高  
重阳节登高风俗也始于西汉,《西京杂记》载:“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桓景避难”之说,又给重阳登高披上了神秘的外衣。其实,九月九日,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云淡山青,山花遍野,一无所获,约几个亲朋好友,登高远眺,观赏自然美景,不失为快事。所以,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古人登高胜迹。如“龙沙”、“湖山”、“戏马台”、“孙陵岗”都以重阳节游人登临处而载入典籍,并引出了许多美妙故事。重阳登高不局限于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而是一项很提高的活动。《荆楚岁时记》就记载,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都要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  
3、饮酒  
重阳饮酒,别具一格,酒中配以菊花,名菊花酒。菊花凌霜不枯,傲寒而开,气息芬芳,是中途夭折的佳品。每当菊花花蕾含苞待放时,人们采集其花蕾、叶茎,杂以黍米酿制,即为菊花酒,待到次年九月九日,开坛取饮。  
菊花酒的另一种制造办法是直接泡制而成。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说,“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王缙在《九日作》中说,“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梦梁录》记载,宋代人每年重阳节都要“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以上这些都是说的这种泡制酒。  
4、赋诗  
文人雅士重阳登高,心旷神怡,才思矫捷,美酒助兴,豪情满怀,留下了许多喜闻乐见的诗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把异乡游子在重阳节下怀乡思亲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反映了古人盼望节日合家团员的一片至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傍晚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的这首重九《醉花荫》词把那种念念不忘的相思,缠绵悱恻伤离怨别之情,经过重阳赏菊咏出,成为千古绝唱。历史上吟咏重阳节的诗词真可谓汗牛充栋,这里只是择其一二。  
5、射箭  
从南北朝到唐代,帝王官僚们除登高赋诗、筵宴欢乐之外,还有射箭、纵马、围猎等活动,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的《同管记·陆瑜九日观马射》和北周王褒《九日从驾》诗中都反映了这种内容。《唐会要》、《启颜录》也有相似记载。唐玄宗重阳射猎,还留下了一段神话故事。据《集异记》载:天宝十三年重阳日,唐玄宗游猎于沙苑,发现空中有一孤鹤,一箭射中,并未坠地,却带箭飞去。原来这鹤是四川青城山道士徐佐卿变的,回青城山后把箭留于壁上。不久“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难往四川,一天,偶尔到青城山道观玩耍,见壁上有一箭,拔下一看,才是本人的御箭。心中非常惊讶,一问道士,方知缘故。  
6、赏菊  
菊花有花相之称,有人以为菊花是中国国花。她绰约多姿的艳容使人爱慕,傲然坚强的气质令人折腰。仲秋重阳,芳菊绽放,为秋风萧瑟的园林里添加一番艳丽风光。历史上文人无人不赏菊、咏菊、赞菊,而且还簪菊。就连农民起义首领黄巢也曾咏菊铭志,写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的绚丽诗篇。在唐代几乎是无菊不重阳,到了宋代,痛快把重阳节称之为“赏菊节”或“菊花节”了。  
7、吃糕  
重阳节考究吃糕,因“糕”与“高”同音,所以,重阳节又登高,又吃糕,取意步步登高。重阳吃糕,非常考究,《梦梁录》云:“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丁,插小彩旗,名‘重阳糕’。”还有一种“狮蛮栗糕”更为精致复杂。清代所食为“花糕”,相似今天的“发糕”,而今则多食油炸糕。  
8、妇女休息  
干宝《搜神记》记载了一则故事,淮南全椒县有一位丁氏女,嫁到谢家,常遭婆婆优待,强迫干繁重家务。丁氏不堪忍耐,在重阳节这天悬梁自尽。冤魂附在巫祝身上说:“为人妇者,终年累月作息不倦,九月重阳日,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劳累了。”尔后,每逢重阳日,便让妇女休息。娘家接女儿回去吃重阳糕。所以,明代将重阳节也称“女儿节”。  
9、请教师吃饭  
九月九日也是古代的“教员节”,每逢此日,各村以学董带头,组织学生家长杀羊一只,以好酒大肉款待教书先生,同时商榷下一年的教书事宜,决议先生的去留。而今,学校教员多为公职人员,不少乡村持续了在这天宴请教师的风俗。  
重阳节是个文化内涵丰厚多彩的节日,因而而留下了不少典故。  
1、孟嘉落帽  
据《晋书·孟嘉传》记载:晋朝永和年间,明帝的女婿桓温为征西大将军,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任从军,颇有才气,很受桓温赏识。有一年重阳,桓温大宴僚佐于龙山,众人饮酒赋诗,好不繁华。忽然一阵风起,将孟嘉官帽吹落,孟嘉并未觉察,依照当时礼俗,官帽落地不觉,有伤大雅。趁孟嘉入厕之机,桓温暗令人取帽还孟嘉座上,并作诗讪笑。孟嘉逞兴作文以答,由于他学问广博,文词俊雅,语出四座皆惊。后人便把“孟嘉落帽”变成一个著名典故,比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纵情诗文文娱的神态。所以,也称重阳节为“落帽之辰”。  
2、陶公咏菊、白衣送酒  
据南朝宋人檀道鸾《续晋阳秋》记载:有一年重阳节,陶渊明正在赏菊,忽然酒瘾大发,难过篱畔,猛然抬头见一白衣使者,载酒而来,原来是江州刺使王弘派来的送酒差使。陶渊明畅饮后吟出了《九日闲居》这道名诗。后人将“陶公咏菊”和“白衣送酒”变成两个文人爱好的典故。在李郢《重阳日》、王勃《九日》、李白《九日登山》等诗篇中都援用了这些典故。  
从前,我以为重阳节只是南方人过的节日,殊不知我们县也曾过此节日,乾隆版《保德州志·艺文》就有吟咏重阳节的诗赋,反映了重阳登高饮宴的情形。民谚也说“收不收,一颗糜子吃一秋,剩下半侧过个九月九”,阐明过重阳节既提高又盛大。  
解放后,我国广阔城乡居民每年仍欢度重阳,有的出行旅游,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有的参观菊展,沉醉在万紫千红之中,有的饮酒食蟹,一饱口福。新定的“敬老节”又给重阳节赋予了新的内容。  
五、保德饮食风俗  
1、保德碗托  
保德碗托是山西省忻州保德县的一种传统小吃。风味共同,为小吃之上品。碗托,望文生义是将荞麦面制成的糊放入碗中,上笼蒸熟晾凉后,拔出一个和碗外形类似的"托"来。地道的保德"碗托"用的荞麦面,是把粗的、黑的筛去,留下白的、细的,称为"上荞面"。保德县盛产荞麦,所制荞面碗托,观之晶莹光亮,粉白微青,质地精密,柔软,润滑,细嫩,幽香利口。  
2、保德黄河鲤鱼  
黄河鲤鱼尤以保德县天桥峡及河曲县唐家会一带所产最负盛名,其特性是嘴大、鳞少,脊梁上有一道红线,肉肥味美,独具风味。  
3、保德荞面灌肠  
其他中央也有荞面灌肠,但是保德的还是和其他中央有区别的,保德的荞面灌肠必需是真正的荞麦灌进真正的肠里面,而且普通是和猪头一同吃的,热乎,绵软的荞麦灌肠加上猪头肉肥而不腻的咸香,那叫一个诱人。  
4、保德玻璃饺子  
用去了皮的熟山药参加山药粉面,揉和成润滑的面块,面捏成饺子皮儿,包以荤或素馅儿,捏成饺子,上笼蒸熟,蘸醋、油炝辣椒等食之。饺皮乳白半透明,从外能够隐约看出内馅儿,故名曰玻璃饺子。食之筋、香、松、软,独具特征。  
5、保德羊杂碎  
保德羊杂碎首先在选羊上很考究,要选上等的山羊。在配料上也很有一套,听说烧羊杂碎都是在夜间,老板要偷偷放十几味中药和数种调料,至于加的什么,那绝对是机密。在煮的火候上也要控制得十分好,过了有些腻,欠了不适口,要不温不火,恰如其分。煮熟了,要分门别类放置。厨师的刀工也要好,肉丝要切得十分薄,要平均。加上辣椒、芜荽、味精、醋等佐料就能够开吃了。  
6、保德红枣  
保德红枣的主要种类是油枣,是山西省名枣之一,栽培历史长久。这种枣核小、肉厚、糖分大,外形椭圆,大小平均,肉润如油,糖丝长亮,质量佳美,誉满省内外,远销陕西、内蒙、东北等地,进而打进国际市场,很受欢送。  
六、保德春节风俗  
春节,古时叫“元旦”。元,始也;旦,晨也。即新年的第一个早晨,寓新年开端之意。晋北民间俗称“过年”和“过大年”,时序已进入腊月,这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时节,人们衣着厚厚的冬服,匆匆的步履掩饰不住脸上的喜悦神色,街头巷尾,门店超市…….保德大地处处弥漫着迎接新春的不祥氛围。  
过了腊八就是年,家家开端置办年货,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杀猪宰羊,准备过年,这段时间统称“忙年”。  
一进腊月,就忙和起来了:推上碾子压糕面,当地人有一句俗语:初一饺子、初二糕。大年初一,简直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寓意为“交子”即越过了大年三十的亥时和大年初一的子时相交的时辰。经过油炸以后的糕,色泽金黄,口感柔软劲道,吃糕意味着来年节节高。  
在保德乡村,首先制造的年食是擀豆面,又叫长豆面,是保德的中央风味食品,主料是豌豆面,在农家炕头上擀成大片,切成又细又长的豆面条,吃起来细腻滑嫩,并留有豌豆的芳香。  
乡村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生豆芽,有绿豆也有黄豆的。昭示万木峥嵘,生根发芽。豆芽能够凉拌,也能够和肉炒。  
北方的冬季比拟冰冷,有热饮老黄酒的习气,黄酒具有活血祛寒成效,过年做黄酒也是保德乡村特有的风俗。  
保德粉条是用纯粹的土豆淀粉制造,其口感劲道、爽滑,营养丰厚。  
年夜饭不可短少的是红烧肉,用五花肉洗净切块,冷水下锅,参加调料,大火煮开后、撇去浮沫,炒糖色,将五花肉倒入锅内,快速翻炒,让每块五花肉都裹上糖色。  
还有一种面塑是煎油花儿,油花儿是煎炸成熟的面制食品,作为茶点的时分,看起来心旷神怡,吃起来香甜可口。  
过了二十三,扫房子、擦玻璃,二十五做豆腐,过去的乡村磨豆腐大局部运用石磨,这样坚持了黄豆原有营养成分,用浆水点出来的“酸浆豆腐”滋味甘美,出锅后经过挤压水分使豆腐成型。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花馍,花镆是过年特有的习俗,保德方言年馍馍,其花色多种多样,各有各自的不祥寓意。  
三十早上开端换新衣、贴春联、剪窗花、挂灯笼、贴年画,在孩子们新衣服的肩膀上缝花炮铜钱,祈求来年不祥如意,春联映出了家家户户的祈愿,年画贴出了心中美妙不祥,窗花妆点了农家的干净美丽,大灯笼在招摇着节日的盛装,倒贴的福字接着不祥的话语,一切展示着家乡浓浓的年味。  
三十晚上,摆旺火、发火笼,孩子们帮着父亲点火、扇风,等火笼发起来之后,一同围着火笼取暖、烤馍、点香响炮,也是几人童年时的欢乐记忆。  
在平和的灯光中,亲人聚会,游子归家,团聚相聚在丰富的年夜饭桌上,叙旧话新,举杯同庆,吃完年夜饭还要煮的吃一个瓜,以讨口彩,取意为“今年吃个瓜,明年往上爬”  
等到新年的钟声响起,家家户户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一片得意洋洋,新的一年又开端了……  
七、保德八怪  
1、城墙比山高  
第一怪“城墙比山高”。是说保德旧城建在平整的山顶上,高大坚实的城墙溜着山崖回环耸峙,成为天涯方圆的绝对制高点。其实,这是晋陕峡谷许多古代城市的共同特性,并非保德专利,大河对岸陕西的府谷老城和稍远一些的佳县县城也是这种格局。其目的无非有二:一是防洪。有了比山还高的城墙,大河上下再迅猛的凌汛和洪水都能够付诸笑谈;二是防卫。便于冷兵器时期的军事守御。  
2、黄河西流水滔滔  
第二怪“黄河西流水滔滔”。大多数人来到保德会找不着北,由于你无法依照河流惯常的东向活动或晋陕峡谷中黄河的南向活动来判别方位,“南去的黄河西流的水”,这是黄河西流形成的为难。  
3、大街中间人行道  
第三怪“大街中间人行道”。人行道修在街道两旁似乎理所当然,相关于车辆,行人历来都处于附属和被压榨的境地。但在保德做行人,您将体验到一种散步天坛丹陛大道般的风光与至尊。这是由于保德县城的主街道——梅花大街顺狭窄的山谷铺展,中间是一条深而窄的梅花溪涧,街在涧的东西两侧。过去两街间经过几座小桥衔接;90年代时,为了拓展县城空间,便当大众生活,在涧上铺设了水泥盖板,构成悬空的集贸市场;进入21世纪,县城向黄河滩方向开展,市场随之移出,县政府于是对水泥盖板停止了彻底翻修,加灯柱、铺彩砖,美化一新,严禁车马行走、不准小贩设摊、只做人行道路。盖板宽达5米,和街道宽度相仿,又均匀高出车道1米左右,俨然一道纵贯全城的千米长桥。两旁街道车水马龙、喧闹拥堵、不胜其烦;盖板桥上的行人却是闲庭信步、悠然观景、好不惬意。  
4、公交汽车两省跑  
第四怪“公交汽车两省跑”。有人说保德、府谷两座县城间隔之近足可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此言的确不虚。据测算,两县城直线最近间隔缺乏600米,宛如一座城市隔河而望的两个城区,夜幕降临,两城灯火辉煌、依山映河、连成一片,组成了晋陕峡谷最绚烂亮丽的夜景。曾几何时,对岸府谷的开展超越了保德,高楼拔地、市场繁荣,于是府谷成了保德消费游乐的后花园,割肉、买菜、置衣、请客、歌舞、消闲、过节、赶会盖莫能免。早先是花五毛钱坐船去;后来通了大桥,选择余地就多了,坐船、做嘣嘣车、自带“11”路专车(双腿)均可;往常,两县痛快结合开通了稀有(不知能否绝无仅有)的省际城区公交车,一开端定价一块,后来降为六毛,真实能够算得上全国最廉价的省际客运线路了。  
5、盆子垒墙墙不倒  
第五怪“盆子垒墙墙不倒”,城东北黄河边的铁匠铺就是盆子的主产地,以致于老百姓的院墙都用盆子垒砌。粗瓷盆子非常厚重,砌墙不用泥灰,却比砖头还要坚固。  
6、乞丐进门狗不咬  
第六怪“乞丐进门狗不咬”。俗话说“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挑苦菜。山高露石头,黄河往西流;富贵无三代,清官也难留。”因而,不是说保德的叫化子德行高、狗缘好;不是说保德的狗作风懒散、消极怠工;也不是说保德民风高古、“夜不闭户”,而真实是叫花子气势浩荡、人口众多,狗儿曾经见多不怪。况且就算叫花子到人家做个客、串个门,一贫如洗、灰锅冷灶,也没什么好讨、好要的,所以连狗都觉得穷吠瞎吼,省心费神、毫无意义,何苦?  
7、新娘盖头给驴盖  
最有意义的是,“新娘盖头给驴盖”。山西简称“晋”,陕西称“秦”。自古以来有“秦晋之好”一说,山西人和陕西人通婚时,要渡过黄河,过去没有汽车,只要坐小毛驴。到了河对岸,要把毛驴牵到船上过河,为了避免小毛驴惧怕,新娘把本人的盖头盖在驴脑袋上,顺利过河后再摘下盖到本人头上。  
新娘盖头给驴盖,反映了俭省的美德,也是山西商贾的运营之道。  
8、烙饼还有石头块  
烙饼用的是黑石头块,先在铁锅里把石子炒热了,烙饼时把饼放在上边,再铺一层石子。石子饼,当地的一种特产,纯手工制造,香脆可口,别有风味。烙饼还用石头块,的确是一怪。  
八、山西保德的结婚风俗?  
订亲:除少数至亲厚友自行为儿女订婚外,绝大多数或依亲朋引见,或托媒妁说合,而为儿女订终身大事。有姑舅联姻或两姨结亲者,但婆媳关系大都处得不好。故有“姨姨做婆,刀尖厮磨;姑姑作婆,一辈子不和”之说。订亲之前有相亲者,有不相亲者。相亲则是引见人引上男方到女家看女方的长相。辛亥反动前后重点是看女方的脚大小,开展到如今主要是看面容,看身体。女方的父亲(近来多由母亲和女方本人),有时也去男家看看房屋住室,探听一下社交名声。订婚的中心内容是讲求“门当户对”,对年龄的大小并不在意。普通五、六岁便给儿女订了亲。有小孩聘大媳妇的,也有大女婿娶小女孩的,通常是女的比男的大。订婚时,男家赠送彩礼,一切礼品竟由女家指定。项目有:“三盘两对”,即三副项圈、二对手镯。花红彩礼,即红布、蓝布各一丈二尺,生米猪卷,即一斗白米、一斗白面、一斗绿豆、一斗红枣、白条猪一口、卷子(馒头)二十四个;另外白洋若干,多寡不等,最多不超越一百元,二十四元为中等。彩礼讲妥后,在女家喝酒为定,互换“庚贴”(上写姓名及生辰八字)。纳聘:俗叫“交财礼”或“送钱”。“送钱”有“大送钱”和“小送钱”之分。“小送钱”没什么考究,由引见人分期把钱交给女家就完了。“大送钱”则是一切财礼一次送齐,白条猪上贴“梅花”和“双喜字”图案,女家要用上等酒饭相招待。此外,还有“两交钱”之说,第一次交一斗白米、一斗白面、一斗绿豆、一斗红枣。再四斗交一次、两次共八斗。(斗,量器,一斗约二十五斤)。  
九、保德县民俗风情  
第一章民性  
保德县人喜善厌恶,崇尚温良,具有中华民族勤劳、英勇、仁慈的特性。  
保德县人诚实忠厚,虽性刚好强,但心肠纯粹和蔼。待人正直,不会虚情假意。  
保德人办事,当心慎重,办则求成。言而能信,反常现象极为少数。  
保德居民无论男女、老少,勤劳简朴,自给自足是本县的传统生活方式,力争万事不求人。普通说来,富不骄奢,穷不嫌乡,乡土观念浓重。遇灾年向外赴熟,顺应性较强,不久即归。  
本县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然尊卑有序,内外有别,遵纪违法,通情达理,饶有古风。  
第二章习俗  
第一节日常生活  
一、饮食  
1、家常饭食以餐次习气划分,保德可分为两个食区,朱家川河以北地域,终年日食三餐,早午干饭,晚食稀饭。朱家川河以南地域一年之内,大部时间日食两餐:春、秋,早、午餐;夏,午、晚餐;冬,早、晚餐。  
过去,中产人家的饭食通常是:早晨糜子面窝窝呵(蒸)山药、豆面拌汤或小米稀饭。午饭多为捞饭或杂面。晚饭多为和子饭或豇豆稀粥。一年四季,酸菜下饭。西梁、尚家塔一带有吃钱钱饭的习气。靠近河曲的村子有吃酸米饭的习气。  
普通每年仅吃白面四、五次:大年三十、正月初二、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各吃一次。其他则待生病或贵客临门,方可享用。近年来,生活进步,常吃白面(且多吃面条),蒸、煮、煎、炸间或有之。  
较考究的食品有:饺子、荞面圪儿、油炸糕和肉烩菜。  
2、风味食品碗托:是用荞面做成的食品。其色白亮,质嫩而坚,味美可口,是下酒之上品菜。  
荞面去皮叫糁子,糁子再去青(即一层极薄的绿皮)用石磨加工,细箩箩下,取头遍面,用盐水拌成穗子,蘸水揣成糊状,舀入碗内,急火蒸,蒸至半熟,用筷子搅一次,以防沉淀而构成的上软下硬。蒸熟后置阴凉处,冷后佐以醋蒜食用。  
加猪肉末的碗叫肉碗托。  
钱钱饭:黄豆用开水泡过,逐粒捣扁,形如制钱,和小米一同下锅,煮熟即成,食之味美,营养丰厚,为补益之品。  
灌肠:也是一种荞面制成的食品,但它的滋味和碗迥然不同。  
将猪肠子去油,刮尽肠绒,洗净装入荞面糊(略稠于碗糊),装至半饱即两头扎紧,放入笼内,急火蒸。蒸至半熟,即用竹钎扎孔放气,以防憋破。蒸熟后,晾至半冷,便可食用。调味用姜、蒜、盐水。忌用醋,放醋则有猪粪气。  
酥鸡:保德人喜欢吃酥鸡。  
酥鸡又叫黄焖鸡。将鸡宰后,煺毛去内脏及嗉囊,切成小块,拌入作料、鸡蛋粉面糊封裹,上油锅逐块炸成金黄色。将炸过的鸡肉放盆内炖熟,参加清汤即可食用。这种吃法,调和不宜过重,葱、椒、姜、胡椒为主要调味品。保德酥鸡在太原和包头一带享有盛名。  
黄酒:为冬令佳品,农家自酿自用。  
软米面蒸成素糕,参加麦芽和白酒装入罐内,置暖和处,四、五日即可酿成,取而兑水煮食。此为面黄酒。用软米做粥,加、酒酿制而成,舀清液食者为干榨黄酒。其渣过滤得酒叫“箩儿黄”。  
黄酒浓度低而味醇厚,常饮此酒,有益无害。  
长豆面和捏钵子:  
长豆面和捏钵子都是用豆面制成的食品。长豆面最好用豌豆面,捏钵子最好用豇豆面。  
长豆面的做法是:将豌豆面加蒿籽和起,醒一夜,第二天再揣一次,俗称“叫面”。将揣好的面分红计子,置案上擀成纸薄的大片,折迭起来,切成极细的面条。这种面条既长又薄,较挂面好吃,别有一番风味。可现食,也可干放。食时加卤汤即可。  
捏钵子也是一种面条,形同,食之有别。做法是,将豇豆面参加少量榆皮面,用温水搅起,用捏钵子(一种特制灶具,形同床而没有支架及压杆,直接用手挤压操作)直接挤压入开水锅内,现做现食,作料用盐、油煎葱、辣子和腌酸菜。食之,饶有风味。  
3、宴客饮食每有客到,多以油糕粉汤、蒸馍肉烩菜招待,民间酒不常备。正月间待客习气用扁食炒盘,即凉拌豆芽一盘,猪肉炒板粉一盘,羊肉炒细粉一盘。酒罢食饺子(即扁食)。  
婚丧事宴客,便多坐席。席面有“顺六碗”、“八八”、“九围碟”、“十三花”、“海菜席”等项目。  
顺六碗:全席为六大碗,即红条肉(猪)二碗,肘子一碗,酥鸡一碗,清蒸羊肉一碗,肉丸子一碗。  
八八:在顺六碗根底上加八宝粥、拔丝山药两道大菜。再加八热炒即是。  
九围碟:在八八席面上再加一大碗、一热炒,再加冷菜九道即是。  
十三花:比九围碟多四道凉菜,四道炒菜。  
海菜席:在九围碟上加几道海味,即称海菜席,如海参、鱿鱼等为常用海味。加一道海味称一个头的海菜,加二道海味称两个头的海菜,最多不超越四个头。  
坐海菜席要用馍馍、点心做衬食。  
二、服饰  
1、发型头饰  
(1)男子。明代以前,汉人满发,拢到头顶挽一髻。清入关后强令发式以满族为准,行将头发周围剃去寸许一圈,留脑后头发用锁钱编成辫子。官吏富户,常垂于背。平民百姓,平常将辫子盘起藏入帽内,若遇婚丧事或出门作客、上堂见官,必需将辫子放出拖于背后,否则为不礼、不敬。剃发留辫,当时遭到激烈反对。于是强令执行,有所谓“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说法。  
民国树立后,下令剪辫子。官府派专人在街上巡查,发现留辫子的男人,即用剪刀剪断,令其剃光头或平头。这个剪辫子运动不断持续至民国十年左右,才根本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城乡青年大都留发,有偏分头、小背头,中年人多留大背头。而今城镇少数男子留长发,名为苏州头。  
民国至今,男孩发型无大变化,满月剃胎毛定发型,多留“三拐毛”,即后留一圈,左、右前各留一块,保存契丹男子的样式。渐大,发式有:“马鬃头”,仅前顶留一小片短发;“后纠毛”,枕窝内留一小撮毛发或梳成一小辫;“两拐角”,左、右头顶各梳一小辫。普通十二岁后,发式同青年。  
清末民国初年,普通士绅戴青缎“瓜壳子”(即瓜皮帽)、礼帽,农民戴毡帽,“紫绒壳”为上。五十年代,一概罩毛巾,圪有的后挽、有的偏挽。如今青年多不戴帽,有戴帽者,春秋戴解放帽、鸭舌帽,冬戴火车头麻绒帽。  
(2)女子。小儿无定式,唯梳若干小辫,一至数个不等。渐大则合为一个,用红、绿毛线扎辫根,约寸余,余发或三股,或五股,编成辫子拖于脑后,以粗、长为美。  
1949年前,已婚女子梳“元宝头”,简称“元头”。行将辫子散开,盘成发髻,状如馒头,用网子罩住,再用钗子别住。富家女子首饰多,穷家女子首饰少。少者仅为铜钗四个,分头棍子一枚,多者有金银钗、玉蝴蝶、步摇子等。  
清末民国初年,时兴戴帽条子,俗叫“箍儿”。为黑色呢绒制品,上有绣花或珠花,花型多为“鹿鹿转枝莲”、“老鼠闹葡萄”等。  
1949年后,妇女发型大变。兴起了烦琐朴素的剪发头。保德叫“二毛子”。中年妇女则将长发剪去一半,留下下一半折起来,卡住,称“卡卡头”。到五十年代初,不管姑娘媳妇,又皆梳成双辫垂于前胸。后又嫌其不雅,将辫梳在背后,姑娘扎辫根,媳妇不扎辫根,叫做“散辫”。  
六十年代,成了一色的剪发头。发稍长后,又多有人将发梳成两个刷刷,有的朝前,有的向后,也盛行几年。八十年代初,烫发流行,无论城镇乡村,皆有不少人用电烫、冷烫之法,将发蜷曲,项目繁多,有波浪式、宝塔式、大卷云、小卷云等。  
保德妇女皆不戴帽,而罩毛巾。而今,平常无饰,劳动时罩纱巾或头巾。  
保德人以头扁为美,特别是女人。所以胎儿坠地,便令其仰卧,并用两个装有绿豆或豌豆的布袋,俗称“豆裢”的夹住,不让翻身,久之,枕骨变形,后脑勺便被压扁。  
过去,保德女儿有穿耳习气。胎儿满月,便在耳垂部位扎一孔,用棉线引过,备长大戴耳坠用。耳坠有耳环和耳坠之分,以“三穗金环玉棒棰”为最名贵。近来,此风又从城镇复兴,穿耳坠环者多为成年女子。  
2、服饰  
(1)男子。清末民国初年,平民皆小衣小裤。用本地土布或平山布手工缝制。将裤腿用带子扎住,腰束腰带。布多不染色,染色则只要青蓝两色。  
春秋穿夹袄夹裤(棉衣抽去棉套),外套羊皮坎肩;夏穿单衣单裤,内穿贴身布背心,俗称“拓(ta)汗子”;冬穿棉衣棉裤,内穿夹布背心,俗称“主腰子”。严寒时穿白茬子羊皮皮袄。  
若遇婚嫁做娶送客,则借来长袍马褂略用一时。  
衣服样式:衣分右大襟袄和对门子袄两种,都缀桃圪瘩扣。裤为大裆裤,不分前后,可换穿。商人、读书人则穿长袍马褂,常佩一鲨鱼皮眼镜盒为饰,拄手杖,谓之“文化棍”或“品棍”。  
本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穿着较为统一,农工商干根本相近。衣料由土布逐步变为市布、斜纹布、哔叽、卡叽、华达呢、双面卡叽、确实良、涤卡、涤纶、呢绒毛料。上衣样式为军干服、中山服。下衣为西裤。近年男子亦时兴筒裤、皮夹克及西式上衣,但多不系领带。青年男子多戴手表。  
(2)女子。清末民国初年,平民妇女皆小衣小裤,为土布手工制成。青年人不扎裤腿,中年老年皆扎裤腿。若遇婚嫁作客,则穿挽袖大袄、系裙子。挽袖大袄怀头大镶边。富有人家,衣服样式战争民相同,只是衣料昂贵,装饰华美。衣料普通用曲绸、湖绉、齐霞缎、闪缎、克利缎等。  
出门作客穿挽袖大袄,披油领,系百叶裙,戴顶圈三个、手镯两对,胸饰有“银圪疤”、“牙钎子”、“麒麟送子”宝锁等物。  
1944年前后,因反动依据地受敌方封锁,人们自种棉、自纺线、自织布,用黑豆皮煮水染一下,便做衣服。到1947年左右,市布渐多,衣裤兴窄长。1953年以后,布料有了冲服呢、灯心绒、海虎绒(即平绒)、花达呢、贡呢、卡叽等。样式兴宽袖宽裤腿。七十年代以后,有了确实良、涤卡、锦纶、尼纶、涤纶、大纹哗叽等。但是高级衣料仍是毛哗叽和呢子。  
八十年代,妇女穿着大变,一改正去的春秋衫、军干服。时兴西装上服、喇叭裤、筒裤,色泽华美,由淡装转向艳服。青年女子多戴手表。  
3、鞋袜  
(1)男子。农民为劳作便当,平常不穿袜子,只要外出或遇婚嫁等大事时才穿袜子。商人、士绅平常也穿袜子。  
1949年前多穿白布袜子。1949年后穿“洋袜子”,如今多为尼纶、锦纶丝袜子。  
1949年前,农民多穿实纳鞋,有圆口鞋、牛鼻子鞋。商人、士绅多穿粘帮鞋。  
1949年后,农工商干穿鞋根本分歧,有方口鞋、小圆口鞋、六眼鞋,农民家做鞋也日渐减少,青年人多穿皮鞋。  
保德农民在春秋两季穿一种温鞋,即在实纳圆口鞋上再加一截夹布袜筒,劳作时避免湿土进入鞋内。有劳保价值,久用不衰。  
(2)女子。旧时女子布帛紧扎双足,使足骨变形,脚背隆起,脚掌卷合成一条沟,五个脚趾成笋尖形,站不稳、行不快,难事劳作,痛苦万分。陋习以脚小为美,有“三寸金莲”、“步步莲花”之说。  
清康熙三年,有诏禁裹足,七年又罢此禁。  
辛亥反动后,废弃裹足,掀起放脚运动。1917年前后,省里派查足委员到各县检查催促放足。放开的脚叫“文化脚”,也叫“产脚”或“大板脚”。  
清末民国初年,妇女多不穿袜子,仅缠裹脚布。平民穿实纳鞋,富有之家穿绣花鞋和高底子鞋。五十年代初,妇女穿洋袜子、绣花鞋。如今妇女穿尼纶袜、锦纶袜,多买鞋穿。高跟皮鞋非常盛行。  
三、用器  
1.炊具有大小锅(生铁铸成):小锅叫前锅,大锅叫后锅。后锅的口径普通在一尺六寸至二尺四寸之间。前锅有片锅、牛头锅、手锅、两耳锅之分。两耳锅保存了鼎的形制、圆腹、双耳、底有三足。  
其他有杓子、笊篱、铁匙、铜瓢、切刀、案板、擀面杖及大小瓷盆、碗盏。  
2.卧具保德人习气睡热炕,不铺席,铺毡、褥,乡村多铺羊皮褥。喜欢大花被子。枕头为圆柱形,长尺许,内装荞麦皮。机关单位多睡床。  
3.摆设保德家庭摆设,乡村和城镇大不相同。乡村摆设躺柜、橱柜、穿衣镜。五十年代后,缝纫机也作为一种摆设。  
城镇摆大衣柜、小衣柜、组合柜、扣箱、写字台、大包沙发、大包床,小摆设有电视机、收音机、大座钟、花草、金鱼。  
如今乡村经济开展,城乡差异逐步减少,家用电器日益提高。  
4.代步工具过去出门普通步行,或妇人骑驴、丈夫执鞭。而今多骑自行车或坐汽车。  
四、居室  
保德农家院落根本为四合院。考究的四合院多为清末建筑物,称“四大四小”,为官宦士绅所建,存者不多,仅马家滩、下流碛、东关有零散几处。其格局为:北面为正,正房三间至五间建于高台基之上,个别有抱厦。东西配耳房。东厢房、西厢房各为三间相对称。南房普通为三间,明间较大为过厅,次间较小,放什物用,亦配有东西耳房。中央为院。  
这种院落多为两重门,称大门、二门。门外有石鼓石阶。大门里有照壁,俗称“影壁”,浮雕福寿图案。  
这类建筑均为砖木构造,飞檐斗拱,起脊立兽。门窗刻工精密。  
普通为“三合头”院。即正面为窑,有土窑和石窑两种。东西为房,中央为院,南为大门。  
较次的为“一门一院”。即正面为房或窑,东西圈墙头,南面开一小门。中央为院。  
1.房房架为木构造,墙有砖墙、毛石墙以及砖石用的“四眉墙”。屋顶为硬山顶,灰板瓦铺盖,有简单的屋脊号鸟尾。檐为“封裹檐”。普通为面阔三间,明间次间普通大,进深二架椽。  
如今由于木料较难买,新建房屋多为钢筋水泥现浇顶的砖房。内又分若干小间,有的一单元三居室,有的一单元四居室。  
2.窑保德居室中,石窑占绝对优势,被当地誉为“冬暖夏凉的神仙洞”。石窑由砂石或青石或青砖石旋砌而成,过去多为“枕头窑”,如今皆为“筒子窑”。枕头窑面阔三间,一门两窗,取一佛二菩萨之意。进深一间,拱顶。筒子窑面阔一丈零五寸,进深二丈,高一丈零五寸。拱顶。双开门、偏窗子。“狗牙子”檐头。城镇窑洞进深多为二丈五,中有夹墙,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客室,后室或橱室或卧室。  
乡村,不少人家依山而居,穴土为窑,名为土窑。居土窑者夏不畏酷暑,冬不畏严寒,唯光线缺乏。土窑面积,或大或小,视土质软硬而定。硬则大、软则小,普通为高、宽八尺左右,深一丈八尺左右。王家寨村多为大土窑。土质松软的土窑洞,要上楦加固。即墙壁挖槽,立柱于其中,柱头横置云柁,云柁上放长木名为“顺水”,三至五根不等,以托窑顶。好一点的土窑要在外面用砖或石头砌门面,这种窑叫“包面子窑”。  
3.炕灶凡家即有炕,与灶相连。灶生火,火生热,热暖炕。烟为烟洞所引,达于户外。谚云“家暖一盘炕”。  
炕面有水磨砖炕、石头炕和水泥炕。大众最喜欢的是石头炕。其做法是:将落浆石(砂壤中的一种钙质结核,俗称“石孩儿”)捣烂碾面、细箩箩过,兑纸筋、砂子、胶水和起,抹平、打光,打的数越多越好,用红泥和胭脂刷红,每天用麻油擦拭,经久,红油锃亮,大众叫“红油炕”,妇女百倍保护,终身颐养。乡村多在这种炕上擀长豆面。  
七十年代,有一位县主要担任人,推行原平打炕积肥经历,大众不能承受。  
保德人在新家落成后都要画炕围。俗称“油腰墙子”。底为红色,画边。其边普通为三道,头道边为花鸟、人物、景色,即钩边留池子,池子内绘图。二道边为夔龙万字,三道边为水绳纹。  
灶有地灶、炕灶之分,客室多置地灶。满地通热。卧室多置炕灶。炕灶有前后两个炉口,前安小锅、后安大锅,便于日用。此种炉灶只宜烧煤,不宜烧柴。  
4.街院属物街外多植树,榆槐常见,杨亦有之,余则少见。  
院内喜整洁,不种庄禾,唯垒一小台,叫做“花台”,或种花,或栽韭,或种黄瓜、西红柿,欣赏兼食用。  
五、礼仪  
保德人热情好客,但礼仪朴素简单。  
1.见面亲朋见面,不握手,不敬礼,常以笑脸待之,问语则以“身体安康”、“庄稼好”为主要内容。若遇生客,谦恭之态则为礼,不娴应酬,笑容相迎,给人一种憨厚的印象。  
2.客至每有客来访,则让坐、倒水、递烟,不管什么时分,立刻生火做饭。  
3.客走主人说“再来”,并送出大门外。  
4.求人有事求人协助时,过去喊“拜识……”,现有多喊“嗳(i)……”不说“请”,事后不说“谢”,只是笑一笑,轻轻颔首。  
5.礼让轻躲重、少避老。  
6.参拜过年小孩要给家长拜年,即磕头,家长给其压岁钱。过去新娘婚后第二年正月要给满村长者磕头。长者说:“让新着吧”,给几个铜元为答礼。新中国成立后废此礼。而今新婚夫妇第二年正月要去舅舅家拜年,舅舅妗妗给赏钱,多寡不等。之后要去岳父家拜年,岳父、岳母也要给新女婿赏钱,新女婿要给小舅、小姨压岁钱。  
7.宴客宴客时尊者坐首席首位,诸桌中,公开者为大,炕上者为次。在公开诸桌中系桌围的为首席,不系桌围的类推。一桌坐六人,北东西各两人、南面不坐人,称“席口”,供上菜用。北面二位中居东侧者为首席,居西侧者为陪席,其他为配桌拐子的。婚嫁舅舅为尊;丧葬,女是娘家兄弟、男是舅家表弟兄为尊。俗称“客王”,不敢怠慢。  
8.供奉过去多信神、信鬼。家里多供奉“神主”、“天地君亲师”及各种神道牌位,土地变革以后,肃清此道。如今仍保存清明、中元节、冬至、春节、元宵祭祖的习气。过春节时也有少数人烧香敬神、祈求赐福。  
六、忌讳  
1.子、女不呼父母名,起名字避父辈及祖辈的讳。  
2.大伯(兄长)和弟媳绝少交谈,互不称谓。  
3.有婴儿的人家,不喜欢行路人或生疏人直接进屋,以防带入冷风,酿成疾病。所以进院以后应该先问一声:“有小孩儿没有?”如若答“不忌人”,即可进去。否则,得在院内站上一会儿,方可进去。  
4.过去,婚嫁、丧葬择吉日;修建既要选择吉日,也要选择方位。如今多不大考究。  
5.过去正月禁针,妇女不缝,现无此说。  
6.言语忌讳。  
坐船忌说“烂”、“开”等字。“米烂了”说“饭熟了”。“水开了”说“水煮了”。  
棺材叫“寿木”。  
人死了叫“老了”或“殁了”。  
“和尚”为骂人之语。  
第二节婚嫁  
1949年前,男婚女嫁,概由父母掌管。从择婚不断到结婚,都是风俗相沿。  
结婚程序大致上分为五个步骤:1、订亲,2、纳聘,3、探话,4、娶亲,5、回门。  
订亲:除少数至亲厚友自行为儿女订婚外,绝大多数或依亲朋引见,或托媒妁说合,而为儿女订终身大事。有姑舅联姻或两姨结亲者,但婆媳关系大都处得不好。故有“姨姨做婆,刀尖厮磨;姑姑作婆,一辈子不和”之说。  
订亲之前有相亲者,有不相亲者。相亲则是引见人引上男方到女家看女方的长相。辛亥反动前后重点是看女方的脚大小,开展到如今主要是看面容,看身体。女方的父亲(近来多由母亲和女方本人),有时也去男家看看房屋住室,探听一下社交名声。  
订婚的中心内容是讲求“门当户对”,对年龄的大小并不在意。普通五、六岁便给儿女订了亲。有小孩聘大媳妇的,也有大女婿娶小女孩的,通常是女的比男的大。  
订婚时,男家赠送彩礼,一切礼品竟由女家指定。项目有:“三盘两对”,即三副项圈、二对手镯。花红彩礼,即红布、蓝布各一丈二尺,生米猪卷,即一斗白米、一斗白面、一斗绿豆、一斗红枣、白条猪一口、卷子(馒头)二十四个;另外白洋若干,多寡不等,最多不超越一百元,二十四元为中等。  
彩礼讲妥后,在女家喝酒为定,互换“庚贴”(上写姓名及生辰八字)。  
纳聘:俗叫“交财礼”或“送钱”。“送钱”有“大送钱”和“小送钱”之分。“小送钱”没什么考究,由引见人分期把钱交给女家就完了。“大送钱”则是一切财礼一次送齐,白条猪上贴“梅花”和“双喜字”图案,女家要用上等酒饭相招待。  
此外,还有“两交钱”之说,第一次交一斗白米、一斗白面、一斗绿豆、一斗红枣。再四斗交一次、两次共八斗。(斗,量器,一斗约二十五斤)。  
城关左近还有一种附带条件:“西瓜月饼吃三年”。在订婚后的三年内,每逢“中秋节”男方用“食盒”两抬,给女方上好大西瓜四个,月饼一塔。(大小月饼若干、垒成塔形)  
乡间,七月十五,男女双方互送面人,每个面人约有五斤重。共送三年。还要在娶亲时男方送与女方油糕八十个。  
探话:探话是男家和女家双方协商结婚的吉日。吉日先由男家请阴阳先生选择。日期既定,由引见人拿上羊肉(羊前胛)、烧酒和馍馍通知女家。普通女家都同意男家的日期。详细准备一切应有的妆奁物品,并通知各亲族朋友。仔细的女家还要另请阴阳先生兑日子,看有无“妨忌”。  
腊月二十三以后,娶亲就不择日子了,哪一天都行,谓之“赶乱岁”。  
娶亲:娶亲是人生最重要、最欢乐的事,称为“小登科”。探话后,双方就着手详细准备,首先要通知亲友,最主要的是舅舅。中产之家还要订花轿、请乐工,乐工有去女家迎亲的,也有不去的。  
娶亲这天,迎亲的人要早早动身,迎亲队伍的范围,由家境穷富而定。  
富有之家,朱红轿一乘(新媳妇用),蓝色玻璃轿两乘(娶、送客用),乐工若干,男、女娶客各两人。还有城隍庙借的仪仗。  
中产人家,朱红轿一乘、吹鼓手四名、男娶客两人、毛驴一头(也有不备驴的)。  
贫穷之家,雇不起轿子,只用毛驴接回来就算了,叫做“明搬”。  
娶客到女家后,响三声炮,女家即迎回,款待酒饭。食毕,催新人上轿。新人哭哭啼啼,母女不忍分别。女家趁此提一点小条件,习气上叫做“养女头一炸”。待到午后,由“送客”抱新人上轿起程。  
将到家门,院里人先把火笼点着,然后炮仗齐鸣,鼓手吹“得胜回营”,氛围繁华十分。“送客”仍抱新娘出轿,喜娘挽其手,足踏红毡走到当院,新郎也至,对天地牌位和祖宗三代牌位叩头。俗叫“拜天地”。乞丐“说喜”,信口开河,祝福多子多福。拜罢被导入洞房,青年男女争闹洞房。  
是夜,新娘要“背灯斗”,“常明灯”夜以继日,新娘彻夜不眠。  
次日早饭罢,举行“拜人”典礼。大清早,将新娘寄于喜娘家,饭罢,伴郎化装成小丑容貌,将其接回,一路上要给新娘出许多“难题”,如点烟、满酒等。成心磨蹭时间,意义是让全村人都能看一下新娘。然后将新娘导入院内,设坐位、供桌。其后拉一根绳,搭被褥作为天幕。礼炮三声,亲戚宾客、新人、新郎就位,遵唱礼人的倡导,依次叩头,先拜祖宗,再拜父母,然后亲戚宾朋。拜毕“抓钱”,典礼完毕。礼毕即入席就餐。  
结婚食谱,因穷富不同而差异很大。但最穷也要吃一顿“油糕”,取步步登高之意。其次要动荤。贫穷之家吃“浇头”,即素菜上浇一点肉汤。再好一点人家则是“三圆盘”:一盘猪肉、一盘羊肉、一盘鸡肉,谓之“上三圆”;一盘豆芽、一盘肉炒粉、一盘素大杂烩,谓之“下三圆”。  
殷实之家,以“顺六碗”为主。  
富有人家,席面就更丰富了,有“八碗八碟子”,有“九围碟”,有“十三花”,还有开海菜的。  
回门:吃席之后,“送客”要请新娘新郎回门。随即,新娘新郎回娘家,娘家要款待客人。小舅小姨要耍笑姐夫,多是给饭食里特别的多放一味调味,如辣椒、醋、花椒等。还要给新郎吃一顿饺子,叫“捏嘴扁食”,以避免女婿说不好。  
第三天岳父大人送女儿、女婿回婆家“送三”。也叫“会亲家”。送三回来,婚礼的全过程就完毕了。  
1949年以后,婚礼由繁入简,有不少变革。大局部男女的婚姻,都由本人作主。有些虽由父母作主,但都要征得女儿们的同意,订婚也不论什么“大相不合”,只需情投意合就行了。再者,结婚中的迷信颜色、旧习气也废弃了。近年来,青年人盛行集体婚礼。  
封建社会,倡导守节,并立牌坊惩处。寡妇再嫁,极端不易。再嫁典礼极端简单,常常由新郎备一驴,半夜偷偷驮去。如让家人晓得,则要抱驴头,以钱要挟。婚姻法公布后,妇女得到解放,寡妇再嫁,无人干预。  
有女无男者,多招赘回家。有的改为妻姓,有的不改。改姓者叫做“为儿招亲”。招赘者普通受女方支配。如今倡导男到女家落户,男女对等、共建家务。  
清末民国初年,有纳妾和童养媳的现象,但为数不多。婚姻法公布后革此陋习。  
本县有换亲的习气,即两家兄妹互为夫妻。此种姻亲,大多不睦,常常一损俱损,不能耐久。  
第三节生育  
旧社会,妇女生育,多请有经历的妇女(称“老娘婆”)助产。断脐带后,不消毒,用破布烂棉花包住,以待自然零落。胎儿坠地,产妇要喝“定心米汤”。以后连续喝一个月谷米稀粥。很少给吃干饭。第三天要给小儿洗澡,俗叫“洗三”,洗完后给穿袄,不再围襁褓。满月要庆祝。百日也要庆祝,俗叫“过百岁”。  
旧社会重男轻女,生男孩为大喜,生女孩为小喜。生男孩在门外贴一对红纸剪的葫芦,生女孩贴一对梅花剪纸。  
往常,一改旧习。对孕妇、产妇备加关心,既得到营养补充,又得到医疗卫生保证。产妇再不单喝稀粥,多吃鸡蛋、羊肉、麦乳精等滋补食品,奶水充足,母子安康。近年来实行方案生育,宣传只生一个好,生男生女一样快乐。  
第四节丧葬  
富豪人家,葬礼复杂;贫穷人家,葬礼简单。故有“有钱的是埋钱,没钱的是埋人”之说。不过,不管贫富,从死亡到掩埋一些程序大致上是分歧的。  
停尸:人将咽气时,即放于木板上。接着给其剃头、洗脸、穿丧服;然后于死者口中放一金属币,谓之“口含钱”。停当后即入殓,棺材盖虚掩。儿孙披麻戴孝,其他人也都戴孝。  
报丧:死者入殓后,孝子首先要去死者的舅家(女死者则是娘家)报丧,请其和遗体辞别。其次是请阴阳先生选择日期,并出讣告及“冲天纸”。第三日,死者的舅家(或娘家)前来吊唁,死者的儿子要引见穿戴及棺材质量,然后将棺材盖坚固,叫做“下函”。尔后停灵在家,择日出殡。  
过七:从死后第一天数起,共数四十九天,每数一个七日,正好碰上农历的七或八日,叫做“犯七”,迷信说法是死者逢灾。有钱人家请和尚念经、“放焰口”、“做七”,没钱人家则是用白麻纸粘做小旗,从灵前插到墓地了事,如今即便是有钱人家也不“做七”了。  
出殡:出殡典礼,繁简不等,要看死者的年龄和家境而定。如死者是三十岁以里的年轻人,或属非正常死亡,或家境清贫,普通是三天,最长七天就出殡,而且要火葬。不用鼓乐,不宴宾客,但舅家必不可少。食品也简单,早上“红粥”,埋了回来吃顿豆腐捞饭就行了。  
中产以上人家多考究排场:棺材用松木、柏木。衣服单、夹、棉俱全。还要请鼓手吹打、和尚诵经,道场有一天、两天、三天之分。一天叫“当日经”、两天叫“昼夜经”、三天叫“予报经”、四天叫“四昼三夜全法事”,个别的还有七天的。如今多是一天或两天。  
在出殡的前一天,亲戚宾朋都要到灵前烧纸,然后停止“央娘家”,即请舅家(或娘家)上座,死者儿孙跪地,引见安葬准备状况,直到舅家(或娘家)称心为止。“央娘家”后开端行道,孝子端灵牌在前,戴孝者在后,列队绕村一周。晚饭后,其别人疲惫不堪,唯丢女婿伴灵,照看灵前的供品。鼓乐直吹到明,叫做“暖灵”,也叫“灵”。  
第二天,早饭吃得很早,饭食很杂,有“红粥”、“油糕”、“面条”等。饭后举行祭奠活动。城四周馒头大祭,馒头十七个,每个约用一斤白面。祭即是做就的八八席面一桌,用食盒抬去。林遮峪一带祭猪,其他乡下祭羊。村里人只用点心九个祭奠。  
祭奠终了即烧纸扎。纸扎有人马、纸轿、金童、玉女、窑楼斗库、金银斗、摇钱树等。  
接着便是拆灵棚、起灵。引魂幡、贤孝幡为前导,孝子扶灵,女戚哭送,直到墓地。  
服三:即是“孝服三年”的意义,如今是安葬后第二天停止,早晨孝子带柴、炭、熟食到墓地吃饭祭奠,意义是结庐守孝。迷信说法是给死者安锅。  
这些程式,逐步变化,到如今,一切从简了。  
第五节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叫做“春节”,春节前一日叫“元旦”,从“元旦”到“春节”叫“过年”。  
节日前,家家普遍要停止大扫除、糊新窗、贴窗花、贴对联、垛火笼、挂彩灯……“元旦”晚上,全家人不睡觉,守岁熬年,轻声说话,慢取东西,不往地上洒水,不说不吉利的话,忌口舌,忌喧嚷,不让猫叫狗咬,家院不熄灯,炉内不灭火,水缸要担满,氛围欢乐且庄严。  
是夜,门环上挂红布裹起的葱、蒜,小孩肩上也要缀葱、蒜、古钱和小纸炮。  
入夜,全家包饺子吃,俗叫“揣元宝”。南乡有煮倭瓜吃的习气,意为“今年吃个瓜,明年往上爬(Bǎ)”。待到鸡叫,响开门炮发火笼、放炮仗……,晚辈给晚辈拜年,晚辈给孩子们“压岁钱”。这天,人们衣着一新,相互贺喜,求得吉利。  
初一:全天食素,早上面茶就茶食。茶食为醉枣、麻糖、小麻花、点心。中午油糕粉汤,晚上各取自便。  
正月初五:拂晓即起,洒扫庭除,送渣滓于十字路口,谓之“送穷”。  
正月初八:传说诸神下界,人世迎新,燃灯放炮。  
元宵节:城内最为繁华,乡下人也过此节。红火水平,仅次于春节。垛火笼、放焰火、挂彩灯,屡屡有秧歌助兴。  
二月二:有“引钱龙”的习气。用灰将住宅围住,避免毒虫侵入。晚上用面捏灯,四处点燃。俗有“二月二,点灯盏,明年发财数你家”之说。  
清明:扫墓添土,烧钱挂纸。是日,家家吃煎饼,村人戏秋千。  
端阳节:人人戴五色线,插艾、喝雄黄酒、吃粽子。没粽叶之家,则以软米粥代之。  
七月十五(中元节):相传隋朝麻叔谋喜食小儿,民间捏面人代之。是日,农家取一株谷、一株麻共缚一处,供之以面人,日出即去。现不再祭。  
家家捏面人、面鱼、面狮等,相互馈送。此日,上坟祭祖。  
八月十五(中秋节):即团聚节。农家烙月饼,城镇居民买现成的,改善生活。晚上用西瓜、月饼,煮黄豆荚,凉水供月,举家聚会。  
冬至:上坟烧纸,给死者“送寒衣”。  
腊八:天不明则食杂粮粥,倡导勤劳、节省。家家粪堆上立冰一块、上顶一红豆汤冻成的冰子,不知何谓。  
腊月二十三:祭灶、送诸神上天。旧时,穷人在祭灶时要说:“灶王爷爷你姓灶,我的甘苦你晓得,三年穿的鞋没底子,三年的夹袄没里子,穿的裤儿没腰子……”“上天言好事,回宫降不祥”。  
如今普遍庆贺的新节日有“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和新年节。  
第六节庙会  
元宵节:在城内举行灯营会,十四日起会,十六日末会。白昼有文秧歌(二人台)、武秧歌(社火)、高跷、抬搁——木架铁杆上站十一、二岁小孩二名,扮戏装,由八个人抬着游街—共五架。又有狮子、大头人等。晚上家家摆火笼、挂灯笼、鸣鞭放炮,纵情欢乐,直到第二天清晨。  
正月二十五古会:正月二十五古会在东关举行,二十四至二十六共三天。游艺项目多于城内元宵灯会,有转“九曲”、“独龙杠”、“西洋秋千”等活动,比城内其他聚会更吸收人,游人常在万人以上。  
三月二十八东岳庙抢抱娃娃会:其时,唱戏三天,看戏的人很多,并要向左近的奶奶庙布施香表,祈求赐与子女,如生下孩子,来年还要还愿谢神。  
四月初八,花佛塔抱娃娃会。  
四月十八,阎郎殿抱娃娃会。  
五月端午,瘟神庙古会:唱戏三天,以求安全,不生瘟疫。  
五月十五,城隍庙古会:唱戏三天,以求短命。  
五月二十五,帝君庙古会:唱戏三天,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六月六,东关龙王庙会:赶会人仅次于正月二十五。妇女们竞穿新衣,故有“亮行头”之说。又新瓜鲜肉上市,家家尝鲜,有“六月六,葫芦包子鲜羊肉”的谚语传播下来。  
六月十五关帝庙古会:唱戏三天,祈求关云长维护城乡安宁。  
七月初二马家滩河神庙古会:为河神爷唱戏三天。由于马家滩扳船的多,坐船走口外的人多,又住于河畔,最怕水患。  
九月十四日吕祖庙古会:此时天冷,赶会的人不多。  
以上除正月十五、二十五、六月六古会外,余皆中止活动。保存的古会也演化成为物资交流会。  
第七节喜庆  
一、华诞  
普通人家,第一个男孩过第一个华诞,都要设席待客。从小孩刚懂人事起,就要告给他过华诞,为了加深记忆,每逢华诞,都要改善生活。  
另外,有钱人家考究做寿,满五十岁者方可做寿。做寿要请客,客人要备寿礼拜寿。但如今做寿的人很少。  
二、满月  
新媳妇头胎生下男孩,普通要“大过满月”,宴请客人。客人多为女性,礼物多为小孩用物。谚云:“姑姑家的帽子,姨姨家的鞋,老娘家的铺盖拿未来”。实践内容则是吃几顿饭,让大家夸奖夸奖孩子。  
三、买房买地  
要请中间人、代笔人,有的还请亲朋。  
四、盖房  
盖房到了上梁、压栈时要请人,俗称“上梁馍馍压栈糕”。若石旋窑,合顶时要宴客,并鸣鞭放炮。  
五、过继  
兄弟之间,一人无子,要过门另一人的儿子,并要请众亲友吃酒道喜。  
六、杀猪  
要请客,叫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吃猪圆领肉。饭后,主家送屠家一块带尾巴肉作为酬报。  
第八节其它  
一、走西口  
由于生活煎熬,保德人多去口外营生,春出秋回,年复一年,运营力作,养家糊口。  
走西口起于清朝嘉庆年间。活动范围主要是河套、后山一带。劳务内容主要是挖甘草,其次是挖渠、折蒲、挖盐、背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贫困农民从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走西口的历史也至此完毕。  
二、封建迷信活动  
旧社会本县迷信活动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敬神。逢年过节,烧香磕头,祈求安全,招财进宝。  
2、跳神。神汉击鼓而舞,扬言能降妖治病。诈骗大众,讹诈财物,误人性命。  
3、唱神神。神婆胡诌小曲,打扮神仙,祈药治病。  
4、算命。玄学者所为:以天干地支相配,推断人的流年运气及祸福。  
5、领牲、祈雨。久旱不雨,人们以为龙王发难,便牵猪一口或羊一只去龙王庙,将水浇其身上,等到牲口一抖身,即杀而分食之,名为“领牲”。假如五月二十三以后,仍不下雨,村人合议,公推“善友”去芦芽山祈雨。此任多由西南沟村人充担。  
6、看风水、看日子。弄此玄学者,称“阴阳”。修屋、建坟要请阴阳看风水,寻求宝地。婚丧嫁娶、破土兴工、迁居出行等要请阴阳看日子能否吉利。  
上述积弊陋习,1949年前带有公共性,致使局部人家家败人亡。1949年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教育,提高科学文化学问,废除迷信,人民醒悟进步,陋习根本改动。  
三、赌博  
赌博之风,在本县亦传播较久。赢者贪婪缺乏,输者不甘心失败,故越陷越深,致使倾家荡产、妻离子散、为乞为盗。流弊长久,害人无数。  
赌博方式主要有:押宝、耍牌儿、打麻将、丢骰、顶骨牌、推牌九。  
盛行最盛、赌注最大的是押宝,其次是耍牌儿。男人耍牌儿多“碰和”、“默和”,女人多“编棍子”。  
解放后政府禁赌,施以刑罚,但至今仍留残迹。  
四、抽大烟  
鸦片战争以来,鸦片充满中国各地。保德这个偏远小县,也不例外。鸦片,保德叫大烟,也叫洋烟,少服有止痛止嗽、提肉体作用。经久则慢性中毒,俗称“上瘾”。上瘾后,肉体倦怠,四肢瘫软,筋骨酸疼,非吸大烟无解。几人因之家业凋谢,人死财尽。解放后,人民政府公布禁毒令,违者强迫劳动,到1950年,便被禁绝。  
五、打拼和  
秋后夜晚,几个人买一羊,宰而共吃,叫做打拼和。也有吃其它食物的。此事常常糜费东西,极易惹起家庭不和。  
第三章良风美德  
舍己救人  
1966年7月31日,贾家梁小学少先队员曹凤歧,为抢救3名在大黄坡水库落水的少年而献出了本人的生命,年仅14岁。团省委追授他优秀少先队员的荣耀称号,团县委特地举行了曹凤歧事迹展览,山西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烈士。  
义务植树  
新畦村人张候拉从十九岁(1920年)开端植树,到1955年共植树(杨柳树)2万余株,无偿入社。1956年被选为植树模范,列席了省劳模大会,授奖章。尔后,植树从未连续,至1981年,共植树30.75万株。1982年8月11日,他把这些树全部献给国度。县委、县政府奖励他3000元钱,并赠匾“义务植树功臣”。1983年11月17日,省人民政府授予“造林英雄”荣耀称号。  
酷爱家乡  
本县籍老干部高彦斗,于1966年11月将本人节约下的1000元钱寄给保德县,援助家乡建立。县委将这局部钱买成书籍赠送给全县人民。并给高彦斗去信,表示感激。  
孝敬婆母  
东关居民黄锡兰,原籍河南宁林县,十九岁嫁于本县,丈夫在太原当工人。  
1968年,婆母患青光眼,她节衣缩食,四方求医,后来又将房子卖掉为婆母治病,但其婆母久治不愈,终于双目失明。  
婆母失明后,锡兰照顾得愈加周到。每天给婆母梳头洗脸、端饭熬药,有好吃的,省下来给婆母吃,婆母患肠胃病,她除请医买药外,有时还接屎倒尿,但她从不厌弃,十几年如一日,遭到邻里好评。1981年她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她的家庭被评为“五好家庭”。  
相互协助  
本县不少村庄保存着一种相互协助的良好习气。每当有人起窑盖房,邻居们便自动帮助,他们不赚工钱,有的连饭也是回自家吃。这种互助方式,促进了乡村的根本建立。  
第四章姓氏亲族  
第一节姓氏  
本县境内有白、班、曹、柴、常、陈、成、崔、代、戴、党、狄、杜、段、朱、范、冯、傅、富、郭、高、葛、巩、韩、和、何、贺、侯、胡、黄、霍、姬、冀、贾、姜、降、焦、康、亢、可、孔、雷、李、廉、栾、梁、廖、刘、柳、芦、鲁、路、吕、罗、马、孟、倪、聂、牛、庞、裴、彭、郝、钱、乔、秦、裘、任、阮、尚、石、司、宋、苏、孙、田、王、魏、温、吴、武、夏、谢、解、辛、邢、徐、薛、阎、杨、姚、殷、袁、岳、张、赵、智、周、续、苗、翟共101姓。以张、王、李、赵、刘、袁、陈、马、高为多,亢、阮、廖为稀有。  
明清以来的世居姓有张、王、李、赵、刘、袁、陈、马、高、杨、郭、孙、韩、徐、康、贾、白、崔、薛、吴、霍、周、党、乔、曹、姜、雷、尚、冯、田、翟、阎、武、傅、秦、郝、牛、吕、岳、冀、狄、孔等姓。  
新中国成立后,客姓增加。因婚嫁迁入的姓有:常、成、柳、裴、裘、苗、柴等。因工作迁入的姓有:班、范、富、葛、巩、廉、栾、倪、聂、彭、石、司、夏、谢、辛、邢、续等。  
第二节亲族  
封建宗法社会中,凡血缘近的同姓本族和异姓外族的成员及配偶都算亲属,在保德,其关系如下:  
父之父为爷爷,父之母为娘娘。爷爷之父母为姥姥。以上统称姥姥。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  
父之兄弟以排行为大爹、二爹、三爹……。其妻为大妈、二妈、三妈……。  
五世以后称叔叔、大爷(伯伯)。  
父之姊妹为姑姑,其夫称姑夫。  
爷爷之兄弟以排行为大爷爷、二爷爷等,其妻为大娘娘、二娘娘等。  
姥姥之兄弟及其妻以排行为大姥姥、二姥姥等。  
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兄弟家。兄弟之子为侄儿,兄弟之女为侄女。侄儿之子女,统称侄孙。  
姊妹之子为外甥。女之夫为女婿。  
父之姊妹之子为姑舅。  
母之父母为老爷、老娘,以上统称姥姥。  
母之兄弟称舅舅,其妻称妗妗。  
母之姊妹称姨姨,其夫称为姨夫。舅舅之子称姑舅。姨姨之子称为两姨。  
妻之父母为外父、外母。妻之兄为大兄哥,妻之弟为小舅儿;妻之姐为妻姐姐,妻之妹为小姨子。  
妻子兄弟之子为妻侄,妻子姊妹之子为外甥。  
夫之父为公公,也有叫爹的。  
夫之母为婆婆,也有叫妈的。  
夫之兄为大伯,其妻为嫂嫂。  
夫之弟为小叔子,其妻为兄弟家。  
夫之姊为姐姐,夫之妹为妹子。  
妻之父母与夫之父母互为亲家。  
第五章宗教信仰  
第一节佛教  
佛教传入保德年代无考。据《永乐大典》记载,宋时桥头村即建有资福寺。由此可知,至少有近千年的历史。  
信奉佛教的人,有出家与不出家的区别。出家人男性为僧,本地习称和尚;女性为比丘尼,本地习称姑子。不出家的为居士,本地习称恶人。  
民国七年(1918年),全县有和尚44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有和尚141人。1940年,保德有较大寺院11处,和尚33人。1943——1944年和尚绝大局部出家。  
土地变革时期,大众拆庙打圣像,无人信佛。至今,全县还有和尚3人,遇有葬事,往以奏乐,不作法事。  
保德境内的佛教派系有:曹洞宗、法相宗、法眼宗和禅宗。  
第二节耶稣教  
耶酥教为基督教的派系之一,习称新教。民国十一年(1922年)传入本县。教会牧师是挪威国人任子卿(中国名)。初在东关二道街租赁楼房数间,开设教堂。宣讲基督教义,分发福音画册,每逢星期日做礼拜,虽洋鼓洋号喧然氛围,然信奉者很少。抗日战争迸发,日军未动教堂,人们以为入会能够避难,入会者达300余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成立贫儿工读院,收留13岁以下清贫子弟半日读书、半日做工。不给工资,只给吃饭。工种是纺棉、毛线,织布。后改称毛织工厂。  
另外,还开设有红十字医院,为当地大众治病。  
1940年,国际形势关系发作变化。德、日、意猖獗轰炸以英、美为轴心的各国教会,保德耶酥教会闻风迁往府谷。到1943年,保德教会组织根本完毕了。五十年代初,仅留教徒76名,现无人信奉此教。  
第六章方言  
保德县内大致有两种口音:以县城为代表的包括中部、北部、东部、西部广阔地域人说的话,通称保德话;南部靠近兴县的局部村庄人说的话,称兴县话。本文举例以范围较广、权力较大的保德话为准。  
第一节语音  
一、声母  
保德方言有23个声母,列表如下:  
b[p]布步p[p‘]怕盘m[m]门帽f[f]冯飞  
v[v]围午  
d[t]到道t[t‘]太同n[n]难怒l[l]兰路  
g[k]贵根k[k‘]开跪h[x]化话  
j[t]精经q[t‘]秋丘x[]修休  
zh[t]招主ch[t‘]昌处sh[]扇书r[]若日  
z[ts]糟祖c[ts‘]仓醋s[s]散苏  
[θ]衣弯元  
1保德方言中,把一局部舌尖后音zh[t]、ch[t‘]、sh[]读作舌尖前音z[ts]、[ts‘]、s[s],如下表所示:  
4保德方言中,把少数声母为s[s]的字,读为x[],把z[ts]读为j[t],如下表所示:  
5保德方言中,r[]声母和ong[n]拼合的字,大都读作[y],将r[]声母变为零声母。如容、荣、融等字。  
6保德方言中,以u[u]充任零声母的字,运用方言声母v作声母。  
7切口在保德方言中运用比拟普遍。将“棒”说成“不浪”,“杆”说成“圪栏”,“环”说成“忽栏”,“滚”说成“轱轮”,“埂”说成“圪塄”,“绊”说成“不栏”,“巷”说成“黑浪”,“摆”说成“不来”,“刨”说成“扑劳”,“套”说成“特唠”,“扒”说成“不拉”,“奔”说成“不楞”,“趿”说成“拖拉”,“精”说成“机灵”,“勾”说成“圪柳”……。  
8与切口相反,保德方言中也有急声字。如把“偷懒”说成“瘫”,“今日”说成“今儿”,“明日”说成“明儿”,“后日”说成“后儿”……。  
二、韵母  
保德方言有韵母44个,列表如下:  
-i[-·∫]支知er[r]耳  
ɑ[a]爬八e[]河蛇  
i[i]第地u[u]故  
ü[y]虚  
ia[ia]架uɑ[uɑ]花[u]过ie[iε]野  
üe[yε]靴ai[ai]白uai[uai]帅ei[i]培  
uei[ui]贵ao[au]保iao[iau]流ou[u]桃  
iou[iu]条[ɑn]胆[iɑn]连[uɑn]关  
üɑn[yɑn]圆  
ɑng[b]党iɑng[ib]良uɑng[ub]光eng[]根庚  
ing[i]紧星uen[ug]温红iong[y]云穷  
[A?]辣[iA?]夹[uA?]刮  
[?]绿  
[i?]北[u?]割[y?]足[iε?]铁  
[yε?]月  
[r]歌儿[ir]梨儿[ur]枣儿[yr]鱼儿  
1保德方言中,没有普通话中的o、en、in、uen、n、ong6个韵母,而多9个普通话中没有的喉塞音[?]作韵尾的入声字母。  
2普通话中的o韵母,在保德方言中大局部脸桑郗讥/],少局部读成[iε?],如:迫和魄读作[p‘iε?]。  
3保德方言将前鼻音韵尾的人辰韵,一概读成后鼻音韵尾中东韵。  
4在保德方言里,ei[i]的变化状况如下:①[i]变为[ɑi],如“内”读作[nɑ],“馁”读作с[nɑ];②[i]变为[i],如“糜”、“眉”读为c[mi],“备”、“被”读为[pi];③“北”、“黑”、“没”等字读为入声。  
5普通话中一局部韵母为e的字,保德方言读成[u],如:“和”、“科”、“棵”、“课”、“嗑”等字。  
6普通话中少数韵母为u的字,保德方言读为[ɑu],如:“奴”、“努”、“怒”、“炉”、“虏”、“路”等字。  
7普通话中ɑo[ɑu]韵和ou[u]韵,在保德方言里根本颠倒。  
8普通话里韵母为uo的字,在保德方言里变化比拟复杂,如下页表所示:三、腔调  
普通话调分5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不标号。  
保德方言,调为6声,即阴平c,阳平〖ZZ1Z〗c,上声c,去声,入声,轻声不标号。  
普通话腔调和保德方言腔调的异同如下:  
1上声、去声字根本相同。  
2普通话中阳平字,在保德方言中根本读为阴平调。  
3普通话中阴平字,在保德方言中一局部读为阳平,一局部读为入声。  
4普通话没有入声,保德方言入声较多。  
第二节词汇  
普通话保德话  
太阳——阳婆  
雹子——冷蛋子  
彗星——扫星  
昨天——夜来  
后天——后儿  
上午——前晌  
清早——早起  
中午——晌午  
白昼——白儿  
晚上——黑夜  
什么时分——甚时、几寻  
水坑——水圪卜  
土块——土圪  
热水——滚水  
开水——煮水  
煤——炭  
锡——白铁  
住宅——盛处  
厕所——后楼  
褥子——条子  
毛巾——手巾子  
暖水瓶——温壶  
高粱杆——棒棒  
扁担——担杖  
已婚女人——婆姨  
小孩子——猴孩儿  
脖子——脖颈  
脑门儿——脑子  
后脑勺——后把子  
酒窝儿——笑面圪卜子  
眼珠——眼晴仁子  
单眼皮——一鄂子眼  
双眼皮——花眼  
眼睫毛——眼扎毛  
唾沫——涎水  
右手——正手  
拳头——锤头  
屁股——子  
腿——腿把子  
膝盖——圪膝盖  
脚——脚片子  
痣——眼  
伤风——习尚哩  
泻肚——跑圈、跑肚  
恶心——费事  
雀斑——蚕沙  
驼背——背锅子  
麻子——疤子  
煎药——熬药  
办婚丧事——做事  
新郎——新女婿  
新娘——新媳妇子、新人  
闹洞房——耍笑新媳妇子  
洗脸——洗眉眼  
篦头——刮虱子  
上工——动弹  
玩儿——耍  
抽烟——吃烟  
困了——乏的  
小便——尿尿  
大便——巴屎  
晒太阳——向阳阳  
休息一会儿——缓一缓  
纳凉——歇凉凉  
打盹——丢盹儿  
打呼噜——打鼾睡  
睡午觉——歇晌  
说呓语——睡说  
斟酒——满酒  
袄——袄儿  
裤子——裤儿  
兜儿——倒插子  
鞋——鞋卜子  
围巾——围脖子  
围嘴——涎水牌子  
尿布——垫子  
米饭——捞饭  
馒头——馍馍、卷子  
麻花——油花儿  
酱油——清酱  
红糖——黑砂糖  
小米——谷米  
谷子——粮食  
黄米——糜米  
玉米——玉稻黍  
高粱——稻黍  
蚕豆——大豆  
公牛——犍牛、臊牛、扑牛  
公马——儿马  
母马——骒马  
母牛——乳牛  
牛犊——牛乜子  
公驴——叫驴  
母驴——草驴  
公羊——羯羊(骟过的)  
——圪羝(未骟绵羊)  
——臊胡(未骟山羊)  
当年羊羔——绵羔子  
——红水子(山羊)  
公猪——羯猪(骟过的)  
——牙猪(种猪)  
——臊猪(种猪)  
母猪——科婆  
仔猪——猪拉子  
母猫——米猫  
母鸡——草鸡  
翅膀——扇子  
喜鹊——野鹊子  
灰喜鹊——麻野鹊  
啄木鸟——千树雀儿  
老鹰——吾伯  
猫头鹰——兴虎  
蝙蝠——夜蝙蝠  
蜗牛——二母牛  
壁虎——蝎虎儿  
蚊子——蝇子  
臭虫——壁虱  
蟋蟀——秋蝉蝉  
蝗虫——蚂蚱、麦军  
蝴蝶——蛾儿  
蝈蝈——叫蚂蚱  
蝌蚪——圪扭儿  
路费——盘缠  
文盲——瞎汉  
砚台——砚瓦  
枪毙——枪崩  
地契——纸  
扔了——掼了  
追住他——断住他  
聊天——啦答  
吵架——嚷架  
吩咐——安排  
骗人——诳人  
放下——搁下  
停住——搁点儿着  
羡慕——眼红  
捉迷藏——藏迷喽喽  
打水飘儿——漂水花儿  
扔石头——扔点点  
折跟头——栽弓头  
什么——甚  
大家——众人  
甜头——油水  
强些——好些  
丑——不顺眼  
坏——赖  
繁华——红火  
坚固——耐的  
脏——邋遢  
淡的——甜的  
舒适——沙气  
大方——大气  
浑身流汗——满身出水  
天气不好——灰天气、埋人天  
坏人——灰鬼  
那就是——那不是  
一块儿走——相跟上走  
捣乱——圪搅  
千万别这样——长短不能  
加油干——勤干  
随意吃——勤吃  
放心走——勤走  
狠狠地打——勤打  
再往上放——勤往上放  
这人力大哩——这人可威哩  
这人文化水平高哩——这人可威哩  
这人工作才能强哩——这人可威哩  
这人胆大哩——这人可威哩  
这人有本领哩——这人可威哩  
第七章谣谚  
第一节歌谣  
一、儿歌  
1拍爪爪,叫狗狗。  
狗狗哪里卧?  
瓜瓜地里卧。  
瓜瓜咋(zo)么大?  
这(zheng)么大——  
一拳打的吃了吧!  
2山神打卦,打着老鸹,  
老鸹撩油,撩着黄牛,  
黄牛耕地,耕着老义,  
老义掏炭,掏的个黑鼻子老汉,  
一脚踏成扁片。  
3解锯、解板……,解下些些,  
缝上个靴靴,解下圪尖尖,  
缝上个坎肩肩。  
4过大年,响大炮,  
爷爷戴的圪锥帽。  
5圪扭儿圪扭儿磨(wei)豆腐,  
磨下两碗臭豆腐,  
你一碗,我一碗,  
隔墙冒给狗一碗。  
二、喜歌  
一进大门喜气生,  
高搭门楼挂彩红。  
好一个喜门双扇开,  
一闪闪上我说喜的来,  
来的也不迟,也不早,  
单等新人拜堂来。  
新人拜堂贵人搀,  
亲戚朋友倒红毡,  
倒的倒,搀的搀,  
一搀搀到八宝龙凤庵。  
龙凤庵,四季鲜,  
男女两家结良缘,  
女的好比天仙女,  
月里天仙配状元。  
状元头上一枝花,  
荣华富贵数你家,  
状元头上两枝花,  
荣华富贵两亲家。  
拜天地,拜高堂,  
拜罢天地入洞房。  
说罢喜,抬头看,  
空中过来上八仙,  
张的张大仙,  
李的李二仙,  
刘海本是上八仙,  
脚踏云头撒金钱,  
金钱撒在喜桌内,  
辈辈起来大发财,  
老主家:  
祝贺啦!  
三、小令  
1、绕口令  
(1)树上挂的六支斗,  
地上卧的六只狗,  
跌下来——  
斗扣狗呀狗扣斗?  
(2)红凤凰,粉凤凰,  
粉白墙上画凤凰,  
红的红凤凰,  
粉的粉凤凰。  
红粉凤凰,粉凤凰。  
(3)东场畔,西场畔,  
八个老汉忙不办,  
东场畔,簸谷瓣,  
西场畔,颠谷瓣,  
一气簸下二斗秕谷瓣。  
2.喜令  
(1墙上拔花花,  
当年卡(卡娃娃,抱娃娃)娃娃。  
(2)房上一捆柴,  
风刮腰子(腰子,捆柴的绳子)开。  
(3)韭菜芫荽半罐罐,  
你是哥哥的命蛋蛋。  
(4)新开畦子种白菜,  
你是妹妹的心上爱。  
3.猜拳令  
(1)螃蟹一个爪八个儿,  
两头尖尖这儿大的壳儿,  
横着爬呀竖着过,  
横爬竖过该谁喝?  
单请你,该你喝,  
哥俩好,该你喝,  
三桃园,该你喝,  
四喜财,该你喝,  
五魁首,该你喝,  
六大顺,该你喝,  
巧七梅,该你喝,  
八马跑,该你喝,  
酒(九)到了,该你喝,  
全福寿,该你喝。  
(2)一根扁担软溜溜  
担起担担走绛州  
绛州爱我的黄小米  
我爱绛州的好烧酒:  
一位高升,  
二个不错  
三星高照,  
四季发财,  
五魁首呀,  
六六六呀,  
七七相会,  
八仙到了  
酒(九)到酒到,  
满的满的(十个)。  
四.民谣  
1.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  
男人走口外,女人挽苦菜。  
2.山高露石头,黄河往西流,  
富贵无三辈,清官也难留。  
3.穷遮不得,丑瞒不得,  
裤子烂了,手鞔不得。  
4.过了腊月半,这(zhǒ)汉撵那汉,  
二十七、八,活拘活拿。  
——要账  
5.推着走,挪着走,推挪不动走他州,  
正月初一“回荆州”,含着眼泪喝稀粥。  
——躲账  
6.一天两顿饭,不见阳婆面,  
受得顶对苦,吃的猪狗饭。  
——长工苦  
7.长工打烂瓮,挨(nai)头子受扫兴,  
掌柜打烂瓮,两头都有用,  
底子做尿盆,上头做烟洞。  
8.蓝布夹袄包子,  
洋纱手巾打鼻子,  
大底鞋上剜窟子(指布凉鞋)。  
——五十年代时装  
9.海昌蓝一身,大底鞋一登,  
顺风烟一根,咱俩个结婚。  
——婚姻法公布后自在恋爱  
第二节谚语  
一、俗语  
一人说话一人理,二人说话见上下。  
一只手难遮两耳风。  
一疙瘩臭肉,坏了满锅腥汤。  
一好难遮百丑。  
一样的神神两碟子菜。  
一家有事,四邻不安。  
一窝狐子不嫌臊。  
人多相靠,倒了锅灶。  
人心没尽,留下戥秤。  
人心隔肚皮,里外不相随。  
人若无刚,不如一把粗糠。  
人比人,活不成。货比货,卖不成。  
人多智量宽,发财没深远。  
人争一口吻,舍上十亩地。  
儿多母受苦。  
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力大欺人,财大气粗。  
大人不记小人言,宰相肚里转开船。  
上梁不正下梁歪,柱子不正倒塌台。  
山高怕慢汉,路远日子长,  
千日打柴,不够一炉烧。  
小庙放不下大神神。  
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为人为彻,杀人见血。  
天塌有大家,地塌有邻家。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听老人话,手背朝了下。  
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  
宁和好人打一架,不和灰人说一句话。  
宁吃鲜桃一颗,不吃烂杏儿一筐。  
打着骡子马也惊,  
打蛇不死反为仇。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死猪不怕滚水煺。  
吃人碗半,由人使唤。  
吃饭穿衣称家当,擦脸抹粉称人样。  
有钱难买自掇量。  
有理不在高言,山高档不住太阳。  
多一位神神多一炷香。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好事不出门,坏事转周城。  
没吃过猪肉,见过猪跑。  
这山望见那山高,到了那山没柴烧。  
名高惹祸,树大招风。  
牡丹虽好,还得绿叶扶。  
伸手不打笑脸人。  
驴粪蛋子外面光,谁知里面受凄惶。  
官大必有闪损。  
官向官,民向民,和尚向的出家人。  
官家不打送礼人。  
官人嫌民贫,阎王不嫌鬼瘦。  
庙大神神大,水浅王八多。  
美不美,泉中水,亲不亲,故土人。  
话不可说死,事不可做绝。  
英雄不怕战,只怕中暗箭。  
枪打出头鸟,雨打出头椽。  
狗肉不上抬秆秤。  
狗改不了吃屎。  
砍的不圆旋的圆,赖的卖得好的钱。  
看本人一朵花,看人家驴疮痂。  
廉价没好货,好货不廉价。  
家有十两银,外有十杆秤。  
病急乱求医,见庙就烧香。  
铁棒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秤砣不大压千斤。  
趁热打铁,趁水和泥。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教的曲子唱不响。  
栽起招兵旗,便有吃粮人。  
眼不见,去一半。  
得理不饶人。  
失势狸猫凶似虎。  
新开的茅房三日香。  
跟好人,出好人,跟上神官就跳神。  
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  
二、农谚  
惊蛰闻雷,米面如泥。  
春风麦入土。  
谷雨有雨,猪狗吃米。  
立夏慌忙混种谷。  
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芒种糜子急种谷。  
夏至不种高山黍,还有十天小黄糜。  
小暑大暑,灌死蛤蟆老鼠。  
立秋糜子四指高,出穗拔节参至腰。  
齐白露,拔麻挽小豆。  
秋风糜子割不得,寒露谷子等不得。  
齐霜降,大家小家菜腌上。  
羊盼谷雨牛盼夏,人过芒种说大话。  
九月雷声十月雾,子父老子不相顾。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三伏不热,一冬无雪。  
夜刮南风井底干。  
东虹空雷西虹雨,南虹河里发大水。  
刮风不过酉,过酉连夜吼。  
第三节歇后语  
八斗、六斗——淡事(石四)。  
半夜打阎王——想死等不得明。  
半夜借尿盆——空张口。  
半斤面放了四两碱——拿死了。  
半间房里摆銮架——调不转势力。  
半夜丢炸弹——冒诈(炸)。  
半崖上掏窑——没怨(院)。  
抱着香炉打嚏喷——扑一鼻子灰。  
抱住夜壶亲嘴——不知香和甜。  
背上二斤棉花——渐渐访(纺)去。  
被子里伸脚——你算第几把手。  
鼻涕流到眼里头——倒流了。  
鼻梁洼里摆摊子——眼界放宽。  
鼻梁洼里打夹壁——两看着哩。  
布袋里买猫——捉迷糊(眯虎为猫的别称,迷糊谐其音)  
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口里上不来。  
城街上的半头砖——踢打出来了。  
城头上耍大刀——里外叛变。  
赤子拜了个灶王爷爷——天知地知。  
搐鼻骡子卖了个驴价钱——吃了嘴的亏了。  
穿上皮袄喝烧酒——里应外合。  
穿山甲吃了死人脑子——凉不塌塌地。  
苍耳苗开花——一眨眼功夫。  
突破砂锅——问(纹)到底。  
打上灯笼卖煎饼——贪(摊)得多啦。  
打上灯笼拾粪——寻死(屎)。  
大年三十贴对子——自说吉庆。  
大豆喂雀儿——不为(喂)不死。  
店房里的壁虱——吃客。  
电线杆上的铁丝——平常(长)。  
电线杆上挂暖壶——高程度(瓶)。  
吊死鬼抹粉——死不要脸。  
豆腐烩豆芽——一姓不一家。  
豆腐渣捏扁食——忽沙沙的不行。  
第三道扣子——打心锤锤。  
饿老鸱吃鸡毛——图多哩。  
二郎爷的鞭杆——神棍。  
二、八月过河——各看各的下路。  
二两米捞捞饭——吃不住匙杖。  
二两烧酒请客——合(喝)不来。  
二女子踢飞脚——抬头就见上下。  
高粱杆筷子挟凉粉——滑头遇滑头。  
高粱面捏人人哩——配对色气了。  
跟上汽车拾粪——瞎混。  
公公背上媳妇游五台——落不下好名。  
棺材里唱曲子——死人音调。  
关住门坐朝廷——在家为王。  
罐子打了耳子——不能提了。  
灌肠里吃出头发来了——粗中有细。  
喝上凉水掏牙——撑硬棍儿。  
黑老鸹飞在烟洞上——谋黑窟哩。  
黑老鸹飞在猪身上——看见人家黑,看不见个人黑。  
黄河岸上打拼伙——吃鳖。  
黄河里下挂面——显不出几条条。  
黄河里调豆面——碗大又汤宽。  
黄瓜烩豆芽——粗细不平均。  
火烧皮筋了——两头圪就。  
脚片子烤火——不像手。  
脚底踩的轱碌棒——自家感到不稳妥。  
脚片子上吊——哄鬼。  
脚后跟上拴绳子——拉倒。  
揪着胡髭过黄河——谦逊过度(牵须过渡)。  
九、十月的沙蓬——无处下落。  
九、十月的狐子——坐卧不安。  
芦沟桥塌啦——替古人担忧。  
裤裆里放屁——往两岔子走。  
裤带上打补丁——穿折腰了。  
捞鱼鹳跌到河里了——全凭嘴支着。  
老母猪追兔子——上气不接下气。  
老母猪打早起——扑一口热食。  
老鼠舔猫屁眼——舍命溜沟子。  
老鼠拉葫芦——大圪蛋在后面哩。  
老鼠眼——看近不看远。  
老鼠拉炉条——倒贴(盗铁)。  
六指子划拳——全来了。  
六指子挠痒痒——多了一道道。  
龙王庙上领狗——神不收。  
驴啃脖子——工变工。  
落窝鸡的屁股——要球没蛋。  
骆驼撒欢——大没样。  
麻秸打狼——两家惧怕。  
雀儿头包扁食——尽嘴。  
马尾拧绳绳——不合股。  
蚂蚱腿上害臁疮——没大的脓水。  
买马买成牛了——跑手不好好吃手。  
猫喝烧酒——够呛。  
猫不吃肉——憨虎虎。  
没油吃花卷——多扭几道圪褶。  
眉棱骨上流水——不觉天阴。  
庙院里筛灰——糟蹋善神神。  
南天门上青杨树——顶天立地灰圪桩。  
碾钩子打火柱——扯展。  
尿脬打人——固然不疼,臊气难闻。  
牛骨头敲梆子——磕骨打髓。  
潘仁美的脚片子——里勾外连。  
潘仁美吃扁食——禄贯满盈。  
炮仗跌到河里了——没想(响)。  
皮条打人——软拾掇。  
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  
墙里柱子——暗中出力。  
墙头草——随风倒。  
荞麦皮炸油——越炸越干。  
青石盘上栽葱——扎不下根。  
青石盘上害淖淖——没闹(淖)。  
瘸子走偏坡——本人扶就本人。  
三个钱买的个老驴——死活普通大。  
三个人说的两家话——轮到你没啦。  
山羊顶圈门——想露花脸脸哩。  
闪电婆丢了鞋——不知云里雾里。  
烧红不打——楞(冷)着。  
蛇跑、兔窜——各有各的预算。  
十两银子——一定(锭)。  
石匠打铁——不看火色。  
粪巴牛哭他妈——两眼墨黑。  
属鸡的——刨一爪子吃一嘴。  
霜打茄子——灰圪蛋。  
水牌上的名字——浮人。  
四两豆面揪圪瘩——少卖片儿汤。  
四天王弹琵琶——不觉你那铮铮。  
蒜钵子生豆芽——有点屈材。  
寿星佬骑狗——有福没禄。  
太岁头上动土——没事寻事。  
糖人人烤火——自流了。  
提着汆壶作揖——墩底。  
铁黑豆——炒死不爆。  
土默川的狼——善眉善眼吃人哩。  
土地爷牵狼——神拿。  
魏虎的家具——干多不顶事。  
五月的兔子——灰眼睛。  
五月拔谷苗——何差你一半苗。  
仙人掌开花——背时直片。  
馅儿饼上抹油——白捎。  
响马打蹬脚——贼手摸贼脚。  
杏核子熬稀粥——零汤利水。  
秀才往香炉里屙——通文不说理(礼)。  
雪地里埋死孩儿——迟早要出来。  
牙疼吃眼药——去狐疑。  
衙门前的包子——臭了也是你的。  
烟洞上招手——往黑路里引。  
眼上坠磨盘——瞧不起。  
腰里掖二胡——不惧(锯)。  
药铺的晃子——吊蛋。  
野地里的黄鼬——有的算数。  
一吊钱放在门限上——里外半吊子。  
一锹挖出两个瞎老——一对对灰。  
一手拿扇子、一手拿斧子——夹扇带骗(劈)。  
榆皮面包青石——又滑又硬。  
月亮地里耍大刀——明来明去。  
枣核子解板——没有几句(锯)。  
枣核子搭牌楼——尖对尖。  
蘸着稀粥吃扁食——越吃越懵懂。  
张飞做皇帝——脱度元年。  
珍珠没眼——瞎宝。  
种上荞麦上来豌豆了——灰得没棱子了。  
猪八戒抹粉——人材不称。  
坐上飞机吹喇叭——想(响)得高。  
头到豆塔——还不是个还(韩)。  
马蹄罕过赵家庄——得从理(里)上来。  
马蹄罕家当娘家——入手。  
王家洼家下骡子——由指导决议。  
铁匠铺家卖碗——顶上一纣子。  
花园子家放炮——处咧。  
康家滩家打会——只要楼院里家。  
张家寨家下麒麟——下开了下呀。  
二圪旦走包头——甩活身子。  
徐开疆坝地——干事不成。  
圪柳头椅子——心中不服。  
圪柳棍打平地——有一下没一下。  
圪狸爬在土圪上——伪装巡山王。  
板达子扭秧歌儿——一阵不如一阵。  
海子庙的龙王爷——鸡狗都收容。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