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原平县民间红白喜事都找阴阳先生算生辰八字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14 15:39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麻纸制造技艺  
麻纸制造是山西忻州、原平地域的传统产业,其制造技艺至今仍在忻州市定襄县蒋村和原平市崞阳镇保存持续。据传,蒋村和崞阳从明代始即有麻纸制造作坊,这些作坊的匠人每年二月都要祭拜蔡神(蔡伦),并将此古老的造纸办法传承至今。  
麻纸制造用料考究,工艺流程复杂,有铡货、折货、泡货、整货、剁麻、燥麻、蒸麻、碾麻、搅汗、抄纸、晒纸、整纸等12道工序。所制麻纸色泽洁白光亮,质地平均细密,纤维细而长,拉力强而柔,吸墨性能好,保管时间长,不受虫蛀风蚀,不变颜色。用它记帐写字,不走墨,耐搓揉;用它打顶棚,筋骨坚韧,拉扯不时。崞阳、蒋村麻纸质高价廉、耐用适用,誉满省内外,曾畅销晋、冀、蒙等地。  
近年来,由于价钱低廉的替代品大量增加,麻纸的运用范围逐渐减少;农业消费构造改动,周边苎麻种植大量减少,麻纸制造的原料严重缺乏;加之麻纸消费劳动强度大,年轻一代不愿意从事此项重膂力劳作,古老的麻纸制造技艺已趋于消亡。  
二、原平凤秧歌  
凤秧歌是传播于原平北贾村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方式,其共同的道具、舞蹈方式、演唱作风,在全国独树一帜。  
原平市位于山西北中部,北贾村位于原平城北十公里处。凤秧歌的历史非常长久,最早见于清光绪六年。从最早可考的民间艺人李正环开端,至今已传到第六代。  
凤秧歌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其独具特征的道具竹圈甩帽上。由于受该道具的影响,其舞步也呈现出慢吞吞、晃悠悠的特征。演唱作风不同于山西其它中央的小戏、民歌,它运用了大量虚词,曲调高昂、悠长,较为自在。凤秧歌还具有深沉的民俗价值,因其活动时,在过去常伴有“上院”、“踩街”、“撵瘟神”等民俗活动,对研讨原平乃至晋北的文化传统有重要意义。它的历史价值,从史书记载,到民间传说,具有明显的传奇颜色。  
作为原平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凤秧歌广受大众喜欢,也是忻州市、山西省的一张民间艺术名片,自1955年李二俊率北贾村凤秧歌队进京演出开端,原平凤秧歌先后参与了山西省“两会一节”、“国际旅游月”、第三、四届民间艺术节,和中央电视台“魅力十二”、“星光大道”组织的演出。  
三、云冈大锣鼓  
云冈大锣鼓(也称云胜锣鼓)是传播于晋北地域的一种锣鼓艺术,其中以原平市永兴村的锣鼓队最为著名。  
早在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的第16窟中,就刻有手持小镲的锣鼓乐队的演奏形象,这阐明小镲当时在民间就已普遍盛行。历史上,晋北高原战事频繁,该乐种常用于欢送将士凯旋,战争完毕后,转而主要用于民俗节日演奏。到民国年间,它已有所式微。变革开放后,其传承人邢明轩、张林雨鼎力传承,率队在国内外频繁演出,颇获盛誉。1997年吕骥先生听了该乐种的录音后,将其比作“中国锣鼓交响乐”。  
云冈大锣鼓曲目丰厚,现存133首,具有37种共同指挥法。它与我国其他锣鼓所运用的鼓的演奏法的不同之处是,一到三品二档以上的曲目,演奏员不用鼓棒而只用手指击鼓,且各种乐器皆有鸳鸯打法的绝活。老艺人传言:“晋北大锣鼓的乐器性能是以鼓为君,意味骨骼;小镲乃皇后,小锣是舌头,二者严密配合,起筋脉血液的作用;大镲是皮肉,套锣是装点,起辅助作用;木鱼意味头绪,再加上持鞭指挥是灵魂,就是一个完好的人。”  
云冈大锣鼓不只生动地表现了晋北人民的生活情味,而且折射出诸多的历史风貌,具有较高的艺术研讨价值,但是,近年来,由于各类材料散落民间,无力搜集,致使这一民间艺术方式蒙尘乡间,亟需抢救和维护。  
该项目是第二批省级项目,第三批国度级扩展项目。  
四、原平炕围画  
炕围画俗称墙围画,为古代宫庭与庙堂建筑壁画的一种外延,是乡村住宅里极具装饰性的壁画方式。北宋时期,原平炕围画即在一些官宦人家的居室盛行,到明末已逐步提高到广阔乡村。  
原平炕围画普通由花边、画空子、锅台画、灶画四局部组成。炕围画的内容,早期大多从封建家庭教育的目的动身,宣传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等,后来逐步增加了理想题材的内容,以人物画为主,同时配以花卉、山水、动物等予以烘托。整体上采用意味隐喻手法,多取福瑞喜庆、如意不祥纹样,反映驱邪纳祥、喜庆欢愉、道德教化等愿望。  
原平炕围画在长期的民俗传承中,构成了本人的特征。它在有限的空间里绘出精密、艳丽的图案,工写兼具,作风多样,表达了丰厚的内涵,具有很高的适用价值和审美功用。炕围画直接展现出普通民众的居室装饰文化,既表现了房屋主人的理想希冀,又展示出绘画者的技艺才艺,浸透了普通百姓的审美认识和价值观,在丰厚人们肉体生活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对少年儿童的审美取向的启蒙有着潜移默化的特殊功用。  
五、山西省原平市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一)小孩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幽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外形,结成一串,小巧心爱。  
(二)门口悬挂艾叶菖蒲  
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艾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端午节这天,家家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或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妇人小孩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三)人人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五月五日,也谓之浴兰节。将菊科的佩兰,煎蒲,艾等香草煎水沐浴。不管男女老幼,全家都洗,听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四)饮雄黄酒,并以酒喷洒辟邪  
端午节人们除了饮雄黄酒外,还将酒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或涂于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安全。有的地域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  
(五)五色丝线续命避瘟  
《习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也有将五色丝线称长寿缕、续命缕、辟兵绍、五色缕、朱索等。  
(六)五毒图以防五毒之害  
民间以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需用各种办法以防五毒之害。普通在屋中贴五毒图,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有的还用纸剪出五毒外形贴于葫芦之上,并挂贴在门上,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称为“倒灾葫芦”。  
六、平原订婚风俗  
荞麦三棱,豌豆圆,十里乡俗不普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俗文化,源远流长。随着时期的开展,婚俗也与时俱进,不时更新。订婚,是男女双方,经过彼此理解,阅历相识、相知、相爱的进程,行将踏进婚姻殿堂的前期程序。现就原平城区及周边乡镇订婚典礼引见如下:  
男方家长依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请阴阳先生列出订婚的时间及留意事项。如今,也有的人,由于生活节拍加快,也不大留意请阴阳先生,则取五一、国庆等节假日或者阴历三、六、九日。然后由媒公用红纸划一书写反应给女方家,让其复核及准备,若女方家没有异议,就择定订婚的时间,旧时称“换帖”。  
择定时间后,男方家积极准备,首先是蒸大馍馍,即面塑。在乡村请心灵手巧的面点师,这天家里欢声笑语、繁华特殊,邻居邻居前来帮助,发面、烧火、打炭、捏面塑、彩画,每一道工序都锦上添花,就是烧火工也格外担任,火大火小直接影响着面塑的质量。  
普通捏的大馍,有两局部,一局部是彩画,一局部是面塑。彩画就是用彩笔在圆大馍上描画各种图画,而面塑就是塑造各种动物、植物的外型,之后再彩绘出来。大馍的体积普通是普通馒头的二倍大小。彩画、面塑的外型、图案也有其考究。画塑牡丹、柿子、取义“事事如意牡丹根”,兔子、葱取义“兔子吃葱、俩家结亲”,青蛙、砖取义“青蛙搬砖、辈辈当官”等等。总之,各种面塑、彩绘,寓意着美妙的将来,神往着锦绣前程。男方普通捏24个大馍,放入专制的食盒里,盒底用红纸铺垫,然后盒盖上贴“囍”。现原平城区蒸馍店特地承揽此项业务,以此满足人们的需求。  
男方家还要给女方家糖饼。旧时依据女方的年龄,一岁一块,天、地各一块。如女方20岁,就是20+2=22块,原平糖饼不称“块”而称“张”,即22张。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厚,送糖饼不论岁数几,普通送48张或者66张。取义“时时发或六六顺”,然后用红纸包裹,规格是6张糖饼1张红纸,最后用红线捆扎,红线不打结,手捻即可,如打结怕婚后两口磕磕绊绊生气。“糖饼”原平面食的一种,分白糖和红糖两样,其状圆形,烤箱加工,具有香、甜、酥、脆的特性。男方送糖饼后,女方家分享给邻居邻居、亲朋好友,把幸福气享给大家,同时也表示对外宣布“名花有主”。糖饼原平饼铺四处加工,以原平城区教育路上的“老宋食品店”最有名。  
男方还要送女方银元两块,银元俗称“白洋”,送白洋寓意“白头偕老,幸福终身”,银元用红纸包裹备用,等到婚娶之日,连同女方其他陪嫁一并陪嫁男方家。  
依据西方文化的传入,在彩礼以外,男方给女方订婚戒指一枚,成为定情信物。戒指品种、价钱、材质依据女方爱好、及男方经济状况而定。在婚礼现场典礼上,男方求婚,为女方佩戴钻戒。  
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进步,举行订婚的仪程上还有一个“改口”的典礼。以前称“叔叔”、“阿姨”,从即日起,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进了这个门、就是一家人。对着大家的面大声喊出“爸”、“妈”。叫得爸爸、妈妈既快乐又称心,就掏红包钱,普通有660元或者1001元或者更多。“660”意味“六六顺”,“1001”意味“千里挑一”,男女双方家长、晚辈互给准新郎、准新娘。  
另男方还要配冰糖二斤,红糖二斤,喜糖二斤,红毛线二两连同糖饼,大馍馍一并装入食盒,用“囍”字封好,送入女方家。  
彩礼要依据双方的商定,订婚当日由媒公用红纸包好,给女方带去。数目普通是彩礼的一半,或者是大局部,剩余少局部等婚娶当天媒公一并带去。  
男女双方在订婚之前,要互换订婚衣服,原平称“换亲服”。男方给女方普通是红色衣服,质量是上称的;女方给男方是西服或者羊毛衫等。如今曾经演化为男方给女方3000元,女方给男方2000元,或者依据双方经济条件会更多。以上衣服或钱用红包袱皮包裹好,订婚时由男方带至女方家。  
择定订婚日子后,不论在乡村家里还是在城区饭店都要举行宴席,而主食无论多么丰富,“糖饼”这道点心是必需包含在内,每桌五张糖饼,切开分半装盘,诸位嘉宾人人品味,这是有别于结婚宴席的辨别。男方在订婚良辰之日,不论约请指导、亲戚、亲朋好友,其宴席范围大小、菜肴贵贱、来宾均不随礼,以谢素日协助、提携、友谊之恩。男方还需约请女方家父母、兄妹、姑舅等亲戚到家作客。男方举行订婚宴席后,女方再约请准新郎到女方家认识女方的亲戚、朋友,原平称“请女婿”。过去只请媒公和准新郎两人,如今演化为约请准新郎及其父母也参与,这样增加了欢乐的氛围,也加强了双方亲人的理解,促进了友谊,增强了亲情。  
七、民国时期原平婚俗  
民国时期结婚礼账  
情投意合燕双飞,花好月圆人共醉。金秋八月,丹桂飘香,再次掌管了一对新人的新婚庆典,再次见证了一对新人步入婚姻殿堂。新郎、新娘是一对硕士研讨生,大学同窗,相恋五年,情投意合,郎才女貌,天配姻缘。娶亲队伍盛大热烈,时髦前卫,礼炮车前导,六辆“奥迪”紧随,婚礼现场灯光闪烁,音乐悠扬,真正表现了现代社会开放容纳的风气。结婚是人生中的头号大事,因而,民间的嫁娶礼仪自古以来就非常考究,现代如此,那么旧时的婚礼是什么样呢?现回过头,聊一聊民国时期崞地的婚姻风俗。  
据史料记载,婚姻礼仪早在周朝就确立,汉朝后构成范围,历朝历代逐渐完善,传承至今。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地民俗不同,俗话说:“荞麦三菱豌豆圆,十里乡俗不普通。”本文主要引见民国时期崞县(现原平)地域民间婚礼风俗,管中窥豹,使您理解原平旧日的婚俗民情。  
民国时期,即“建国前”,原平乡村各地婚俗稍有差异,但都不外乎遵照《礼记》中“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之六礼,只是在其操作过程中不同地域依据实践状况略有修正而已。民国是新旧交替社会转型时期,固然引进了许多西方元素,但在传统社会里,由于受封建礼教的约束,男女青年婚姻大事绝大局部还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当事人没有半点选择自在。当女十三四岁,男十五六岁,家长就开端着手谋划儿女婚事,“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媒婆、月下佬登门说亲,家长们热情接待。原平地域择偶考究“门第、人随、根基、身体”几大要素。其一:门第。在旧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择偶考究门当户对,家庭相配,双方社会位置、贫富差距不能悬殊太大,只要家庭财富相当,文化涵养、生活方式相近,才干调和相处,否则一方遭到另一方的轻视,以及社会言论的责备,俗称“羊皮对毛毡,土炕配席片”、“金门对金门,柴户对柴户”,当然也有“女攀高门”之说。其二:人随。人随即人缘、人品,主要考察父母的为人处世,生活价值,街道间的名声,如大人好逸恶劳,非嫖及赌,游手好闲,这样给儿女找对象就会留下阴影。著名作家杨绛说过:“好的教育,典范的作用十分的重要。”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典范,崞地有“不多像也少像,要不都像”的说法。其三:根基。“根基”二字是原平俗语,根基即血脉,就是考察有无“狐臭”,如某人有狐臭嫌疑,其子女找对象就会遇到障碍,旧时,这是一大忌讳。其四:身体。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旧社会传统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而,男方在娶媳妇时特别注重女子的身体,其次才是容貌。姑娘脸色好,白里透红,唇色红润安康,即“唇红齿白”,臀部大,体型粗壮,是最佳选择。民间有“臀部大,骨盆就大,易生育”之说,其目的是希望婚后能早生贵子,传宗接代,长相不请求很美丽,只需五官端正便可。至于那些固然貌美如花,但身体衰弱的女子反而不受欢送。再者选择大三两岁女子,俗称“妻大一岁,好过一辈”、“妻大三,抱金砖”,主要目的是为家中早日添加劳力,服侍公婆夫君。经过家长的明察暗访,物色好对象后,便托媒上门说亲。  
说媒  
聊到“说媒”,原平称媒人、媒公。俗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公开无媒不成亲。”旧社会说媒有两种方式,一是延聘以说媒为生的专业人员,二是主人家的亲戚好友。专业人员普通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村人调侃为“媒婆”,其文化水平不高,但伶牙俐齿,会观言察色,用三寸不烂之舌,左右逢源,赢得男女双方称心。由于专吃这碗饭,所以信息闭塞,材料全面,东庄李家花季少女待字闺中,西村王家儿子长大成人,欲配佳偶,谁家的社会位置、家境状况等等,均心中有数,了如指掌。经过其从中撮合,常常能如愿以偿,了却好事,事成后,赚取一定辛劳费,但其中亦有少数媒人贪图私利,故弄玄虚,坦白实情,乱点鸳鸯谱,酿成婚姻悲剧者。亲戚好友牵线搭桥引见就比拟靠谱,他们对双方状况比拟理解,不谋私利,其反映的信息真实牢靠,不会造假,比拟稳妥,易于成事。喜结良缘后,为了答谢媒人的劳而无功,男方捐赠媒人“喜鹊登梅”大花糕一坨,“梅”“媒”同音,不祥如意。固然双方家长称心,男女两情相悦,媒人还要谐和彩礼、习俗等许多事项,因此,在完婚前媒人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理想中常常好事多磨,在谐和过程中,有时由于男女双方的习俗、家境等意见差别,媒人要往复于两者之间数次,有句俗话叫做“媒八顿”,意义是,媒人吃过东家八顿饭,婚姻才干胜利,可见媒人撮合、谐和的工作也是件不易之事。  
在通常状况下,大都是男方家主动托人说媒提亲(当然,不扫除女方家占主动的),当媒人受托到女方家引见状况,阐明求亲之意后,如女家以为适宜,则将其女的生辰八字以及生肖等信息反应到男方家。然后,由男方家延聘社会上的江湖术士占卦算命,卜算男女双方生肖与八字能否相合,或者相冲、相克。民间俗语有“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的说法,男女有以上相犯的属相,婚事就难以说和。相宜匹配的属相是:“鼠配牛,虎配猪,羊配兔,马配狗。”在旧日还有“男人属羊茂堂堂,女人属羊泪汪汪”,属羊的姑娘“命硬”、“克夫”等等迷信之说。经过一番认真卜算后,如属相姻缘不祥,契合请求者,则及时通知对方,然后开端相亲,普通来说是男方到女方家去相看,很少有女方到男方家去的。男方要看女方的容颜、气质,双方能否有眼缘,能否能“一见钟情”。旧社会没出嫁的闺女叫没出阁,而没出阁的女孩是不容易让别人看到,假如未婚女子经常在公众面前出头露面,会被大家以为“少家没教”,缺乏教养,违犯“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古训。到了民国时期人们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进步,不少女方也到男方家去相亲,经过实践理解,看看该家光景过得怎样,房产情况如何,居家生活能否考究等,走马观花调查一番。男方家款待女方来宾,假如女方吃了准备的饭菜,婚事则八九不离十,假如不吃则大有告吹的可能。但卜算结果发现男女双方有相克相冲状况,则直言相谢,婚事告吹,双方只能另找对象。  
在媒人的谐和下,经过相亲、相人家、调查理解,要是两家根本同意,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开端谈彩礼及乡俗等事宜,然后,互换庚帖,并由男方送上若干聘金及礼品,婚约即宣布成立。过去互换庚帖,就是如今的订婚典礼,民间称“换贴”。所谓帖,也叫“龙凤大帖”、“婚书”等。据现有材料考证,民间婚书来源于唐代,虽各个朝代均有变化,但大同小异根本方式和内容不变。过去印刷业不兴旺,多以手书为主,民国时期婚书质地上也多有考究,由宣纸、硬本、绢面、毛边纸等不同材质制成,款式也较为繁多,还分官制和民制,官府印制图案精巧,质地讲究,绘有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牡丹吐蕊等。民间还是多以自制手写,红纸墨书,其成效相当于如今的结婚证书,是男女双方肯定婚姻关系后,互相交流的文字凭证。“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此书为证。不论何种款式,其内容要把男女双方尊姓大名、生辰日月、立书时间、引见人、主婚人、证婚人名字写在上面,然后择定一个好日子,由男方家派媒人持帖到女方家交流。假如换帖胜利,这桩婚姻就算肯定了。在民国期间,但凡村子里有点名望或者家境殷实的人家,双方婚事谈成后,要举行订婚典礼,男方约请女方家长到家中做客,同时向女家送出聘金、礼品、衣料等,其数字是事前协商好的“彩礼”的一半(另一半完婚时如数缴清),女家亦为婿以鞋、帽、笔、墨等物回赠。过去,由于多数人家都不富有,订婚典礼普通只要男方举行,如今,男方举行后,女方也要举行。女家则将男方送来的糖饼、大花糕等,派人送给其亲友及邻居邻里,告知大家“名花有主”。至于普通人家为了省事,不一定举行订婚典礼,只请女方家吃顿“订亲饭”即可,婚事谈成后便直接择日成亲,一步到位。富庶人家订婚后,双方协商选择良辰吉日正式迎亲结婚,举行正式婚礼。以上的活动就是《礼记》中的“纳彩、问名、纳吉”的详细内容。  
娶亲  
娶亲,就是《礼记》中的“请期”、“亲迎”。婚期肯定后,男女双方就开端谋划婚礼的准备工作,通知亲戚朋友届时参与婚礼,同时置办酒席用品,延聘办事人员。在婚前两三天,男家便着手准备,屋内大搞清洁卫生,环境布置一新,门前挂一对大红灯笼,张灯结彩,贴好迎亲对联、囍字,门额挂鲜红布条,一切准备就绪。有些大户人家宴请亲友人数较多,屋内厅堂不够周转,还特地在院中央暂时搭一个大棚,作为接待来宾座谈休息及摆设宴席的场所。厨师们慌张繁忙准备婚宴饭菜,一切工作杂乱无章展开。还有一项重要事项——“请庶”,即祭祖先、请神主,“庶”分家庶、戚庶,家庶就是请男方姓氏的祖先,戚庶就是请女主婚人的祖先。尊崇前辈,不忘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中办喜事是家族中的大事,天人同喜,族人同贺,绝不能遗忘祖先,所以“约请”天堂的列祖列宗、亲戚的祖先前来庆祝。当地风俗以为,办婚事不敬祖先,事宴上就会出怪事。传说有的人家做事宴,蒸糕时风箱用力拉,灶火红更更,火苗呼呼响,就是蒸汽上不来,糕胚怎样也蒸不熟,弄得巨匠傅一筹莫展;还有人家锅里缺了水,烧坏糕圈糕篦;蒸大馍馍时,原本又白又大的馍馍,一出锅看着看着变成又小又疤的黑圪蛋,庄户人称“圪抓了”等等,有人说这是祖先责怪主家。河东一带习俗娶亲前一天上午,东家要穿戴划一,去给祖先上坟,除普通祭奠外,还要在坟头压一块红纸,让祖先晓得家里办喜事。崞地大局部村落,事宴前一天把家中的“神主牌位”请出来停止祭奠,没有固定牌位就用麻纸黑字暂时请“家庶”和“戚庶”。如家族中有“族谱”,还要把“族谱”悬挂大厅中央,除敬香、敬纸外,还要供奉水果、糕、馍馍等各种饭菜,忠诚敬奉。  
吉日订良缘,喜气催人醉。娶亲当日,男方家早早吃过早饭,新郎倒坐门槛,把早已备好的荤素两个“厚暄”各吃一口,两口都要咬出馅儿来。“厚暄”是用发面烙制而成,一个包肉馅,一个包红糖,由父母健在、儿女双全的“全人”来做,此时此刻吃此饼意义是预示今后的日子厚沉兴旺,家业兴隆。吃过“厚暄”,依照择日时规则的时辰动身,新郎要着盛装恭恭敬敬向父母磕上三头,然后,在媒人的陪同下,由叔叔伯伯或诸兄等其中的一位“引亲人”率领,率仪仗队前往娶亲。过去由于交通不兴旺,好些村庄道路坎坷,于是,娶亲时有些人家选择花轿,有些选择马拉轿车,更有甚者是骑枣红大马。崞地人家完婚大多是四人抬大花轿,一顶花轿曾是传统婚礼不可短少的道具,它承载着无数女人对幸福的盼望和幻想,带着她们走过人生最重要的一段路途。由于女人一辈子才坐一次花轿,俗话说“大闺女坐轿——第一回”,所以结婚很注重花轿的选择,殷实家境首选玻璃花花轿,普通家境多是帷幔花轿,大红彩绸装饰,帏绣富贵花卉和百子图。轿夫服装统一,尽心尽力,行走起来温馨稳妥,其面子不比现代乘坐“奥迪”、“法拉利”轿车娶亲逊色。平地水地交通便利,普通是新郎绿帏座轿居前,新娘绣花大红轿随行于后,其他随行人员左右,真是气势汹汹,像是“大老爷”出巡一样,此时此地之新郎,正如状元及第,难怪有人说结婚是“小登科”。家境殷实者还特地请鼓乐队伍在成亲当天演奏,锣鼓喧天,唢呐齐鸣,增加繁华氛围。民国时娶亲和现代娶亲有很大不同,现代娶亲迎娶、仪式、宴席一天完成,民国时崞地娶“黑媳妇”,第一天娶回媳妇拜过天地、喝罢长寿面,便入洞房,不举行其它仪式活动,也不大范围款待宾朋,等到第二天才墨守成规盛大举行仪式等活动。可能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有时娶亲队伍返回家时天色已晚,一天内完成整个典礼时间上赶不过来的缘故,不得已才娶“黑媳妇”,看来办任何事情都得因时量体裁衣,更要与时俱进,灵敏行事。  
好了,闲话少叙,我们继续聊娶亲时的故事。切肤之痛迎新娘,热繁华闹逗新郎。媒人伴随娶亲队伍前往女家迎接新娘,鼓乐队在前面开路,两个成年人高高举起两个迎亲大红灯笼,两个童男童女手捧双喜瓶子紧随(寓意平安全安、多子多福),然后是花轿、马拉轿车,汹涌澎湃,气气度派。娶亲人到娘家巷口或者村口时就响大炮,以此通知娘家人娶亲的到了。来到新娘家门前,新郎为了顺利迎娶回新娘,事前要准备若干“红包”,各包铜元、制钱、或角票等,交娶亲官见机备用。假如女家大门紧闭,娶客在外叩门,催请新娘上轿,这时女家院内必有人隔门要“红包”,娶客就把红包递过去,耍闹一番后,里面才开大门,并令吹鼓手吹打奏乐,总管及众亲戚出大门外作三揖以礼相迎,应酬中把娶客迎入家中,花轿也随后抬入院内,主家以茶酒招待娶客。娶亲队伍进入院内后,大家首先把眼光投向新郎,看女婿生得咋样,穿戴如何?看见女婿机灵的,人会说“也般配,好女婿”;容颜普通但体型不错的,人会说“高高挂挂好身体”、“壮圪实实”。也有好事者第一眼看花糕,这也是人们第二个目的,看婆家能否大方?过逝世道穷,不像如今白面大米充足,崞地许多村落小麦种植很少,白面成为稀缺之货,蒸大馍馍用量较大,家境普通者能省则省,故呈现个别“小气人家”,所以从蒸大馍馍也能折射出婆家的性格。等大家把眼光聚焦过来时,有人会评论一番,庄户人心直口快,心直口快,假如大花糕蒸得白、大、花、艳,做工精密,人们会大加赞扬,假如蒸得没尽人意,更有人叫嚣“毛干”(原平方言小气、吝啬的意义)、“这花糕能从窗眼扔进来”。总管布置好娶亲人员后,揭开婆家拉来的食盝,顶层是两坨大花糕,中间是牛犋花馍,底层放有绿豆、核桃、红枣等食品,花糕留下,牛犋花馍互换,绿豆、核桃、枣等吉庆物品,让家中长男拿着本人的新鞋满满装一鞋壳,剩余的封盒返回。接下来就是安席,主要款待娶亲团成员,按当地的礼数,女婿、男嘉宾由男送亲、家中晚辈陪餐,女嘉宾由女送戚、送酒的陪餐,其他打灯笼的、轿夫、持喜瓶的成员由众亲戚陪客,来宾好酒好菜款待,另还有喜钱捐赠。  
婚礼前的准备工作  
测日:(或择日)男女双方订婚后,下一步准备盛大的完婚典礼,首先,请一位懂《周易》的算命先生,依据两位新人的生辰八字停止测算,肯定婚礼详细日子。普通一方家择出日子后,还要让对方家再复核一下,尽量到达尽善尽美,双方称心。测定内容包括:完婚当日对双方家庭主要成员能否不利;新娘上下轿的时辰;嫁娶当日的喜神方位;婚礼时那些属相的人在某时辰不宜和新娘相见,(新娘的属相前一、五、九个属相)称为“忌三相”。如:新娘属龙,即辰年生,辰前一数巳蛇,五数酉鸡,九数丑牛,所以忌蛇、鸡、牛三个属相。上、下轿时属于忌相的人应逃避一下。假如新郎也属忌相中,那么当新娘上、下轿时,新郎新娘中间挡一块红布,新郎先下或后下,不断到拜天地时还要红布隔着,拜完天地后,撤去红布,方可万事大吉。  
假如选在“五一”“国庆”“新年”等节假日,就免除择日的忌讳,由于是普天同庆,万事如意。另外,当地风俗以腊月二十三以后至二十九,诸神上天,诸事皆宜,百无忌讳,天天都是完婚的佳日,所以,每年在此期间结婚的人比拟多。有“过腊月二十三,娶媳妇不管哪一天”,原平称:“赶乱婚”。  
另外,在选择结婚日期上,普通不在没有“立春”节气的年份结婚,原平称之为“寡妇年”。  
缝喜被:结婚是男女双方一辈子的大事,一切考究一个“新”字。在乡村儿子还是少年的时分,母亲就为儿子买了新棉花、缎被面等为完婚备用。我们原平考究“四铺、四盖、新里、新面、新棉花”,其质地旧时是普通棉布,往常是织锦缎面,颜色为红、黄、绿、粉色等,夏被薄,冬被厚。假如女方家有兄、弟则只陪褥子,不陪嫁被子。独生子女则另当别论。缝被子时必需找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缝制,而且须用红线,不能用黑线,更不能用白线。结婚当天划一摆放在洞房,供邻居邻居前来观看观赏。  
(喜被、牛犋)  
离娘饭:婚期肯定后,男女双方通知各自的亲戚、朋友,如期前来贺喜。本家族晚辈、血缘近的亲戚,看到昔日的毛头小伙,黄毛丫头,将要成为大丈夫和小媳妇,也格外快乐。于是,请准新郎、新娘吃一顿饭,预示着孩子们已长大成人,将要结婚生子,单独支撑家庭,面对生活,像出窝的雄鹰,搏击长空,冲向蓝天。因而叫“离娘饭”。  
离娘肉:母亲十月怀胎,生下女儿这块“肉”,经过二十多年的精心培育,体恤关心,今天这块“肉”,长大成人,将要远嫁他乡,为了感激父母的哺育之恩,男方要割一块肉,以肉换“肉”,以此报答恩情。结婚时用食品袋包裹,外贴“囍”,送女方家。如今普通是市场上现割猪肉,割时请求一刀,不论几,一刀到底,不加不减,重量是三根肋条骨。此乡俗轩岗地域比拟盛行。  
聘总管:婚礼的活动中,延聘一位或者数位熟习当地礼仪的人员,担任婚礼的全部筹办工作,俗称“总管”。总管依照东家的企图来布置各项事宜,如婚礼在饭店举行,则主人提早依据亲朋好友的几,去预定饭店桌数,并预付定金。如在家中举行,要提早约好荤、素厨房的巨匠傅。总管依据喜宴的范围,请求有礼账先生、保管、照席等若干名工作人员。其烟、酒规格,席宴丰富水平,能否请婚庆公司,依据东家经济实力而定。这场喜事办的能否红炽热闹?主人花钱几能否得当?亲戚宾客能否称心?礼仪能否周到?就看总管才能大小,因而,也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开脸:(或剃脸)女子在未出嫁以前是“黄毛丫头”,出嫁后变成“小媳妇”,出嫁时要“剃脸”。开脸以两条坚韧的细线,双手使线呈两角穿插状,紧贴出嫁女子的脸部,然后一弛一张,拔除脸上之汗毛,使脸部光荣明净,不在是“黄毛丫头”,也是女子成熟的标志。如今美容技术的提高,“剃脸”只是典礼而已。  
备聘礼:男方娶亲时准备:白面两小袋;棉花两斤;绿豆、红枣、花生、核桃若干;红盖头一块;白面、棉花红纸包裹,以上物品一并放入食品盒,加封“囍”字备用。  
女方送亲时准备:红色脸盆、红色梳子、红色包袱皮、红色针线盒、红色洗漱用品、红色筷子、红色碗、红色箱子等各一对,一切考究成双成对,脸盆用红“囍”贴封。  
绣鞋垫:经过订婚典礼的举行,“名花有主”,准新娘仔细地量好女婿的脚码,精心为其绣制一双鞋垫,原平称:“全鞋衬”,结婚时随其它嫁妆一并带入婆家。原平好些村镇媳妇还要“鞋衬钱”。很多新娘同时给新郎家的其别人绣一双,娶新媳妇一进门,就要将满满一包裹鞋垫展开,铺在新床上,供参与婚礼的人们评论观赏,假如鞋垫针脚细致,绣工出众,把戏新颖,人们就祝贺婆婆娶了位巧媳妇,鞋垫上面绣满了各种有意味意义的图案,寄寓着对爱情和婚姻生活的美妙向往,针针线线寄予着对心上人的等候和期盼。鞋垫图案有蛤蟆搬砖,辈辈升官;剪子绞佛手,两口好相守;兔子吃葱葱,来年抱孙孙;大鞋套小鞋,葫芦盗宝来等,每个图案寓意都有一个美妙的祝愿。  
(全鞋垫)  
捏花糕、大馍馍:吉日订良缘,喜气催人醉。良辰吉日择定后,男女双方家提早蒸许多面食、花糕、大馍馍、牛犋、拜人娃娃等。男方家蒸大花糕四坨,其中送娘家两坨,女方姑姑一坨,媒公一坨。女方给男方蒸大馍馍面塑30个。男女双方家都要捏面塑“牛犋”一对,不过两家的牛犋外型是有区别的,女方家捏大牛身上背小牛犊的母子牛,而男方家捏只要大牛的一对。迎娶当日,男方家用一坨花糕换女方家的大馍馍,另一坨则作为礼物送新娘家,而牛犋则互换回去,牛犋牛角用红线拴住,不打结,寓意千里姻缘一线牵,今生今世不别离。牛犋在拜人时和拜人娃娃一同摆放在席口前面,然后第二天给媳妇吃,寓意生下孩子像牛犊一样壮实。  
大花糕普通都有直径80公分左右,分三层面两层枣,由于有枣,所以也有“早生贵子”的寓意。其图案也有考究,给媒公的捏“喜鹊登梅”,因“梅”“媒”同音,古人有“鹊能报喜”的传说,寓意吉庆到,好运来。给娘家的捏“龙凤呈祥”“金牛送福”“鱼戏莲花”“连年有余”,鱼儿双栖卧于莲叶上,以莲藕心通,比喻夫妇同心同德,相守到老。蒸花糕预示以后的生活像花糕一样,有滋有味地节节攀高。  
女方给男方蒸大馍馍,其体积是普通馍馍的二倍,彩绘或面塑各种动植物外型,塑喜兔子吃葱,两家亲,塑石榴开百籽,塑鲜花、柿子、金鸡等,石榴、柿子多籽,“籽”“子”同音,寓意婚姻美满,多子多福。双方交流时,把带“籽”图案的留在男方家,其意落地生子。以上大花糕、大馍馍,用红包袱包裹,装入食品盒,外贴“囍”,婚礼时交流。  
拜人娃娃是一个露着小鸡鸡且光眉俊眼的男娃娃,坐在花丛中,彩笔描画,神态喜人,是一件精巧的面塑工艺品。拜人时供放在喜棚正方,增加喜气的气氛。  
男方家另捏“和合二仙”面塑一个,“和合二仙”是汉族民间之喜神,主婚姻和合,寓意夫妻和睦,福禄无量,婚礼当天在洞房供放。  
(牛犋)  
车辆布置:男方家备车辆前去娶亲,过去迎娶新娘时用高头大马,红围幔轿车,如今都是开着汽车去娶亲,普通是由六辆车组成车队,考究“六六大顺,一路顺风”,前一后五,前面一辆颜色为白色,意为“白头偕老”,后面五辆为黑色,彰显大气、奢华、严肃,有条件的请求车辆型号统一,普通家庭也是请求颜色统一,车型差不多即可。在车队主婚车后面还要绑一把扫帚,寓意姑娘出嫁啦,不能留下出嫁时的足迹,“嫁进来的女,泼进来的水”,不走反复路,再不嫁人,祝福二位新人永不变心,幸福终身。假如特殊状况,有人再婚,也不能再从娘家出聘,只能找不是同族的人家出聘。坐车次第普通是:第一辆坐摄像师、炮手;第二辆坐男送亲和男迎亲;第三辆是主婚车,坐一对新人和伴娘,其婚车装饰也比其他车更华美、奢华;第四辆坐女送亲;第五辆坐女送久;第六辆拉陪嫁物品。当然给司机红包喽!普通是男方给88元,女方给66元,取意“一路发”、“六六顺”。  
婚礼前一天准备工作  
“搭棚”:婚礼前一天,原平称:“搭棚日”,主婚人要约请亲戚、本族家人到家做客,有些重要的客人还要备车前去迎接。男女双方家里要贴对联、挂灯笼,张灯结彩,布置洞房,努力做到窗明几净,有条有理。玻璃上、院子里、楼梯踏步间,就连家里苹果、香蕉上,都贴满“囍”,地毯通红,彩门宏伟,院子、街道上空,彩旗飘飘,灯笼点点,整个庭院一片红色的海洋,得意洋洋,一派欢乐现象。  
(大馍馍)  
“看锅人”:如婚宴在乡村举行,锅沿外边用红线盘绕一周,并且红纸堵住水渠口,盖住窖口、井盖,还在灶台对面墙上贴一个小纸人,该纸人用红纸剪,女性没有嘴巴,原平称:看锅人。寓意由看锅人保佑,本宴席吃喝充足,不抛米撒面,安全周到,顺利停止。  
“喝杂碎”:晚上总管召集工作人员开准备会,顺便会餐,原平称:“喝杂碎”。这时总管要排兵点将,交待各位人员的工作,请求大家分工明白,各负其责。同时检查东家给对方家的礼物能否完备,如:花糕、大馍馍、彩礼等。还要和对方家沟通相关礼节,求同存异,到达两家称心,进一步肯定迎、送亲团成员名单。原平男方娶亲团成员普通是:新郎、媒公、迎亲(新郎哥哥或者家族晚辈)、炮手、摄像师、司机、现演化为伴郎若干;女方送亲团成员:新娘、男送亲(普通是新娘哥哥或者伯伯、叔叔)、开箱人(普通是新娘弟弟或者侄儿)、女送亲(新娘姑姑)、还有送久的若干名(新娘婶婶、大娘、舅妈、姨妈等)、如今演化为伴娘若干,不管娘家来宾几,婆家都盛情款待,热烈欢送。  
婚礼当日风俗  
吃“厚喧”:第一天晚上,请儿女双全,父母健在的“全”人和面,然后发酵。第二天早上,母亲或长者,为新郎、新娘烙制两个圆饼,内包肉馅和糖馅的各一个,俗称“厚喧”。寓意以后小日子红红火火,厚厚沉沉,吃穿不愁。此饼作为新郎、新娘早餐之一,由于该饼做的普通比拟夸大,大多数人吃不完,就绕圈咬几口表示吃过了。  
(花糕)  
绑扎草把、垒旺火:假如婚礼在乡村举行,早上,工作人员要用谷子秸秆(乡下人叫干草)和葵花杆绑扎草把,用作迎接新人到村时仪仗所用,草把里面有一根干草,那是在新郎刚生下的时分,在本人家街门上挂的那根干草和红布条,草把长度视村口至家门口间隔而定,制造时用红线绑扎,一定要坚固、耐燃,数量为两根,接上娶亲队伍点燃,边走边燃,不能熄灭,直燃到新郎家门口。(乡村生下孩子后,在自家街门上挂一根干草,门环上拴一红布条,表示该门有坐月子的,生人请勿打搅,同时也驱邪避凶)。  
旺火用大炭垒制,考究大、圆、旺。外型底圆、肚大、顶尖、内空,像宝塔一样垒制在院子里,娶亲队伍动身后点燃,娶新娘到家时,红红的火苗从各个孔洞中喷涌而出,仿佛吐火的龙舌,绚烂辉煌,热气蒸腾,红红统统为最好。  
总管依据事前看好的时辰和距女方家路途远近,决议娶亲队伍相关人员几点到位,东家准备简单的早餐,普通是四个冷盘(四季发财或四季安全之意),然后有面茶、烩菜、馒头、红粥、鸡蛋等。吃过早饭,依照商定的承诺,把要带给新娘家的礼物装车,然后,新郎身着盛装、腰系红腰带、手捧鲜花、兜揣小红包、满脸笑容,恭恭敬敬向父母三鞠躬,三声礼炮响后,婚礼车队汹涌澎湃驶出家门,奔向新娘家。行车的道路也是事前商定好的,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动身走一条线路,回来走另一条线路,这叫不走回头路。寓意男女双方真心相爱,永结同心,幸福终身。  
八、原平民间丧葬风俗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人从出生到寿终,各种礼俗相伴终身,“过满月”“成人礼”“婚礼”“葬礼”等等,而葬礼又是民俗中重要的组成局部。据考证,丧葬礼俗从周朝确立,到汉朝构成范围,代代相传,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原平丧俗文化,历代县志也均有记载。我国地域宽广,文化差别有别,习俗礼仪不同,俗话说“十里不同俗,隔河规矩异”,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传统风俗,山区、平地不一样,一村一庄有区别,因此丧葬礼俗又表现出多样性。过去丧葬礼仪具有很浓重的封建迷信颜色,如今随着科学文化事业的开展,丧葬礼仪逐步变革,封建迷信之风俗逐步减少,但还有不少中央仍因循着一些旧丧葬礼仪,特别是乡村地域普遍存在。  
现就原平乡村的丧俗礼仪整理归结成文,管中窥豹,呈现给大家,望去糟取精,批判中吸收,从而增加一些中央人文学问,让更多人理解原平,解读原平,这就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落炕  
旧时,病人一旦病魔缠身,沉疴不起,谓之“落炕”,“落”,灵魂下落,凡晚辈一旦病危,如在医院或外地,病人在弥留之际,都要匆忙赶回老家,如在偏房寓居,要迁回正房或主房,因正房是最尊贵的中央,死后即所谓“寿终正寝”。病重期间贤子孝孙守候其左右,日夜服侍,仔细周到,一是祈盼亲人起死回生,病情有所好转,二是静听亲人有何遗言布置,另要看亲人什么时分归天,以昭后人铭刻。如今科技兴旺,最好留有影像录音材料,便当缅怀仙人的音容容颜。  
入殓  
古代“衣尸为殓”,近代叫穿寿衣,俗称“装裹”,衣殓为小殓,棺殓为大殓。  
【衣殓】:见病人势在必亡,要抢在咽气之前装裹好,迷信以为人断气时穿什么,阴间的灵魂就穿什么,若未穿上,那便是“光着身子走了”,亲人将感到遗憾和内疚。弥留之际,亲属儿女要给其洗脸、洗脚、整容、理发,让亲人“清清白白留人世,干洁净净赴黄泉”。理发只理前额和两鬓,后面不动,谓之“留后”,剪手足指甲,把生前掉落的牙齿等,盛于小布袋内,一并放入棺内。  
寿衣有的老者生前就已备好。做寿衣要选择闰月年的闰月,旧时,男性普通为蓝色宁绸棉袍,红青宁绸马褂,内衣白布裤褂,头戴瓜皮小帽,脚穿白布棉袜,圆口鞋,鞋底绘有莲花图案,头枕金线绣莲花的“平金枕”,白布枕中间凹,两头翘。女性为上身古铜色大衣襟褂子,下身是长至脚的夹裙,颜色有深蓝、浅蓝、豆绿,依亡人年龄和生前爱好而定,红腰子、红裤头。寿衣无论内外衣,一概不钉纽扣,只钉飘带,取后继有人之意。衣料不用缎子,由于缎子与“断子”谐音,鞋穿布鞋,不穿皮鞋,更不穿皮衣,怕下世转生为有毛的畜类。如今没那么多考究,一切也与时俱进,好多亡者穿时髦服装入殓。衣殓时考究亡人戴首饰,特别是女子,戴特制银戒指,戒指善于指甲,听说假如戒指短于指甲怕后代出“乞丐”。有些村落考究亡人袖子必需掩于指头,也是怕后代出“讨吃”。以金玉含口中,如亡人咽气时口未紧闭,更要口含金玉或者铜钱。置五谷、铁器、色线等物于袖内,谓之“镇恶”。原平有些村庄衣殓时,置尺许木棍于死者手中,谓之“打狗棍”,怀揣面饼,谓之“喂狗饼”;有些村风俗,家人请寡妇老人用面粉烙制圆饼和棍状食品,村民称:烙圪拦,也是让亡人手拿棍、怀揣饼;还有村子风俗,做一碗小米饭,谓之“倒头饭”,上插三根三寸长的秸棍,每根棍端插一面球,称“打狗棒”,然后供于灵前。各村虽习俗各异,但异曲同工。传说,人死后去阴间报到,要经过“恶狗村”,亡人经过时,恶狗拦路来咬,故给亡人准备打狗的棍子和喂狗的食物,好让其顺利经过。如今一切赶时兴,“打狗棍”用火腿肠替代,“喂狗饼”用超市圆状食品替代。  
装裹终了,将尸停于门板之上,用一张白麻纸蒙于亡人脸部,也有风俗用黄绸蒙脸,俗称“蒙脸纸”。如在医院死亡,工作人员都用白布遮体。其缘由:一是人死后脸色会变得十分的白,脸色发青,面目狰狞,活着的人不希望看见本人的亲人特别难看,为了避免吓到小孩和一些心里接受才能差的人,所以用纸或白布遮住脸部;二是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人死后人体寄生的病菌失去宿主,而五官又比拟脆弱,则会从宿主的嘴里分开,并且分发出有害气体,所以会用白布盖住脸,能避免病菌从嘴里飞出;三是出于对死者的尊重,用白纸、白布遮住脸部,能够避免尘土等掉落到死者脸上,给予死者洁净的面容;四是古代医学不够兴旺,容易呈现假死现象,为了有效地判别能否假死,就采取用纸盖脸,一旦有了呼吸,便会把纸吹落或者把纸打湿,从而肯定死者真的死亡。当然还有迷信说法是让鬼魂见不到亲人,不要再恋家,安心去阎王爷那里报到,故而用纸蒙面。原平歇后语“好好吹吧,当心吹塌苫面纸——显露鬼脸”,以此语挖苦、鞭挞说大话吹嘘之人。如亡者是暴亡,寿衣棺材未备,一时不能衣殓,其尸停放板上,俗称“停尸”,有的还请和尚、喇嘛、善男信女给亡人诵念“倒头经”,从而超度亡灵。  
【棺殓】:衣殓终了,用门板移尸于棺内,下炕时,孝子贤孙跪地燃烧金银纸叠成的元宝,谓“烧倒头纸”或叫“烧下炕金银”,并将燃烧金银元宝的纸灰,用白麻纸或黄纸包好,揣于亡者胸部。听说只要这钱,亡者才干本人花上。孝子再跪炕沿下面,门板载尸从孝子头顶移过,以示“父母在上”“亡人升天”。棺殓终了,棺盖不全合盖,在古代医术不兴旺,对人死亡不肯定,家人希望死者是被小鬼错抓而成,万一阎王开恩还能够还阳。这种传说民间多有留传,特别是女性临产而卒,假死现象难免发作,所以棺不盖严,望其复生。将亡人生前的枕头扯开一个口子,放于灵床之下,称“红门早开”,用过的被子扔在房顶,天为被地为床升入天堂。原平乡下有一笑话:一傻女母亲逝世,傻女哭娘,“我的娘呀,盖的(被子)上了房呀。”再设供桌于灵前,点香烛,供食物祭奠。民间相传,幽冥茫茫如夜,需燃灯给亡人照路,故用棉花捻成灯芯,铜钱孔穿过,碗里盛植物油,浸油点着,谓“长明灯”,亦称“照尸灯”,放灵床下面。现丧俗专卖店有粗白祭奠蜡烛,可燃几天不灭,省事便当。在棺盖上用铜钱摆出北斗七星的外形,谓之“七星引路”,寓意着亡人顺利前往天国,也寓意“七星引路,后代齐全”。现也有许多人家用红漆在棺盖上画北斗七星图案。入殓毕,原平有些中央给参与入殓的亲朋族人每人一件红背心,以示“辟邪”。  
棺材  
原平称:棺材、寿器、斜头。家有年岁较老的长者,要在闰月年打造棺木,听说能给长者安全、增寿、安康、不祥。请村里的好木匠,好吃好喝款待,匠人精工巧作。棺材均为大头小尾,有钱人家用上好的松木,人称“松木棺材,柏木安头”。木板组合时全部开卯榫,而不用钉子,为使该物愈加巩固,用熬胶粘合。普通人家多以杨柳木为棺,但也要在安头局部上一块柏木,“柏”“辟”两音相近,“辟邪”之意。忌讳用榆木做棺,以榆为“愚”,怕子孙后代呈现愚人,即“呆子”。殷实之户,棺内底部另附一块凿有七个孔的衬板,叫做“七星隔板”,表示死者“驾鹤仙去,身入西天”,上面还要配有“纱罩”。棺材做好后用黄纸裱糊,取“黄金入柜”“遗泽子孙”之意,放五谷杂粮在内,忌讳空棺放存。如家有人亡,在外买棺,空棺材抬至家门口,不能直接进院,让主人家用容器装些炭块、五谷杂粮、钱币倒入棺内,然后众人再将棺材搬进院里,谓之“不进空财”,殓后,钱币归抬棺者所得。  
假如亡人年岁较轻,而且在外死亡,或者是有非正常死亡的人,旧时,不能进入家中设灵堂,只能在村外设简易灵棚,众人前去吊唁祭奠。外地死亡后,拉尸体回村时,在运输工具上拴一只大红公鸡,俗称“引魂鸡”或“引灵鸡”。听说,人死亡之后,前去阴间报到,漫漫黄泉路,幽幽冥世界,方向难觅,灵魂找不到它的应该去处,需求有个导游前来招引。过去人们都视鸟儿为人的肉体负载体,以至以为鸟儿就是亡人的灵魂,它能够引渡亡人的灵魂飞临天堂,而公鸡既是家禽又是飞禽,容易逮捉,所以,孝子们选用公鸡为引魂载体,俗称领魂鸡,引领亡人到天堂世界。另在运尸车上系红布条一块,给司机红背心一件,用以辟邪驱鬼。  
破孝  
“孝”,用白布剪成面积不等的布块,作为祭奠人祭奠亡人时穿戴所用。家有丧事,孝子买白布料若干米,按孝子男女、亲戚家人,人数几,远近亲疏,做衣服帽子等,谓“破孝”。原平风俗:儿子、儿媳、女儿称为“重孝”,每人剪一丈五尺,缝制孝衫、孝裤、孝帽等;男亡者给其舅舅家,女亡者给其娘家,原平称“人主家”,送孝布一丈五尺,可做长袍孝衣一件,另加长约1.5米,宽约0.5米小块孝布一块,作为头上顶戴;普通亲戚给每家同上小孝布一块,作为头脚孝布;女儿婆家,孙女婆家,孝子岳父家这些亲戚为“大祭”,给女婿、孙女婿每人做长袍孝衣一件,布料一丈五尺,儿媳、孙媳父母亲家,准备小孝布一块,以备而用。  
孝子要全身穿白衣,戴白帽,幔白鞋,里外穿素色,不得带红色半点,以示重孝。有些村子或者有些家族,儿子早亡,孙子也要同伯伯叔叔一样着重孝服饰,替父行孝。孝衫男女同为大襟样式,即前襟一侧开,不缀扣子,用布带拴系,裤口袖口毛边向外,为便当跪拜,普通孝子服装做得宽松肥大,俗称“丑孝子”。孝帽款式,原平东、西山地域有异,男女更是不同,孝子、侄儿、孙子标志清楚,原平河东、同川一带,男女孝帽白布做成桶式帽样,没有帽檐,原平周边一带,男孝子一块白布,用麻绳箍于头顶,怕麻绳与布别离,用白线缀缝在一块,女孝帽白布围罩头部,俗称汗巾,怕掉落别针缀系。男女孝子都幔白鞋,父母双亡,整个鞋面全部用白布幔缝,叫“全幔”,父母一亡,在鞋后帮局部留一寸数空隙,叫“半幔”。  
吊唁  
入殓终了,讣告亲友,首先给人主家送孝。过去到人主家报丧十分考究,孝子要披麻戴孝,手持哭丧棒,亲身上门,到家后先跪灶君神位前不语,磕头三个,礼毕才谈送孝事宜。收到孝后,人主家三天内到家烧纸祭奠,一是哀悼,二是来检查死者能否正常死亡,后事安排的能否适宜,如今就是走个过场。孝女、孝媳、儿媳也着孝服哭着给公婆和娘家送孝。原平风俗,这些亲戚谓“大祭”,其他亲戚可捎书去信传话告知,大祭必需亲门报丧,如今时期开展,由孝子打电话最为适宜。总之,以种种方式告知大家,让其前来吊唁,原平称谓奔丧。丧家街门外悬挂“倒头纸”,以示家有丧事,向外报丧,凡族亲及乡邻看到门侧悬挂倒头纸,便上门吊唁。  
“倒头纸”:用白麻纸剪制而成,整张麻纸对折裁开一半,沿边剪成花折,纸的张数与亡人享年分歧,另加天一张,地一张,麻绳中间穿过,下端拴一块黑炭,柳木棍挑起,按亡者男左女右悬挂街门外,太阳日出挂出,日落收起,放置于棺盖顶。听说是为亡人招魂,实践是向外报丧。亡人气绝当日始,本家未出五服侄儿男女,给亡者烧夜纸三晚,以示悲哀哀悼。  
亲朋吊唁:吊唁,吊是对亡人的祭奠,唁是对家眷的慰劳。凡亲戚朋友家落丧事,不管能否收到报丧条子,只需闻讯,指导、亲属、朋友等,即前往家中吊唁,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对家眷的慰劳,来宾给丧家一些现金或礼物来助丧,也有送挽幛、花圈、挽联等风俗。吊唁时,来宾戴小白花,或系白布条,向灵柩三鞠躬,以示哀悼。在出殡之前,除了各种吊丧供祭外,孝子心目中死者仍像生前一样,享用人世烟火食。所以,早、午两餐由家人亲身端碗供祀,直至出引。  
择日、出殃  
过去,先要在三天或五日停止祭奠,以后再择日下葬,特别是老者逝世,更要等好长时间。其目的:一是希望亡人起死回生;二是过去交通不兴旺,外地亲戚想见死者一面,了却心愿,路途也得三五日;其三做事宴准备工作也费时复杂。如今亲戚想见,交通四通八达,一日可赶回瞻仰,做事宴一条龙效劳到家。因此,大局部村落是在死者七日内安葬,逝者已去,入土为安。不过也有人家较为考究,请阴阳先生择日出引,先生要依据死者生辰八字和死亡时间,参照天干地支,配合《周堂图》,思索长子长孙的生辰属相以及人主家的避讳,原平俗称“妨忌”,再肯定出引日期。这样常常就得等候好长时间,现同川一带以择日出丧为多,原平周边以七日出丧居多。日子肯定后可停止聘总管、定鼓手、定席面等一系列事宜。  
出殃:所谓殃是指死者的三魂七魄而言,亡人的七魄按一定的日时出来,化为某色气,向何方而去,谓之“出殃”。旧时为了避凶,请阴阳先生开具“殃榜”,亦称“殃书”,写出亡人灵魂哪天出走、方位高度,及出殃时间和妨忌。相传普通妨忌为:正、四、七、十月,亡者妨忌属相虎、猴、蛇、猪;二、五、八、十一月,亡者妨忌属相鼠、鸡、马、兔;三、六、九、十二月,亡者妨忌属相龙、狗、牛、羊,但亲丁不忌。出殃后要净宅,要给土地爷、天地爷、门神、灶王爷等神灵上香致祭。  
烧七  
烧七,中国汉族丧葬文化的重要内容,人们以七为期,逢七必祭,七七为终。死者逝世之日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满魄了,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原平风俗不烧六七和七七,至五七为止。二七由家人、族人烧祭,出嫁闺女不烧此七。头七祭奠更是考究,传说,人死后经“恶狗村”,过“奈何桥”,到“阎王殿”报到,阎王爷准其在七日子时去“望乡台”眺望生前儿女。过去原平崞山神庙阎王殿塑像栩栩如生,亡人在望乡台探望儿女,旁边牛头马面小鬼看押,四周云雾旋绕,显然是天庭局面,下面儿女跪望亲人,眼泪滂沱。现逛南坡洞嘴庙会,也会看到墙壁公案画,望乡台儿女相会这一章回。其实国度对严重伤亡事情也有七日公祭之例,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5月18日举行国度公祭,即民间七日祭奠。相传,头七当天子时至亥时,也就是半夜一点多,是逝者走后第一次返阳,回来探望本人六亲眷属,七七祭日内正是逝者中阳期,也就是民间所说“阴魂不散”,亡人阳间认识还没有彻底断除,还称不上所谓“鬼”。这天,牛头马面、大小二鬼四位阴兵,护送逝者魂魄返阳,从烟筒、窗户等地入宅,鸡叫天明前由房门走出,亲属可在家中摆设供品,备酒席犒劳四位阴差鬼兵,不让其刁难优待逝者,同时供品中也能够摆放祖先生前爱好的食物,以备在返阴间路上享用。所以头七这天,逝者家眷要缅怀祖先,万不可为家庭琐事发作矛盾,让逝者伤心遗憾,留恋红尘,不肯离去。过去儿女们为遗产分配,矛盾时有发作,最后让世人耻笑,留有不孝骂名。  
犯七,死者的整天与日历上的七数对应汇合,整天始往后推算,如遇到日历上七和整天烧七堆叠,即为“犯七”。头七、十七、二十七除外。如犯七,阎王要鞭打魂灵,家眷在秸秆上糊白小旗祭奠,如未出殡则小旗插在盆里,放在灵柩前,如已出殡插在去墓地的路上和墓地四周,让魂灵藏在小旗下避难。亲人身逢大难,须生者助其免罪,原平也风俗不同,有的村死者寿终几岁糊几面小旗,有的不考究数量几,烧七这天,家人手拎火柱棍,提一壶水,再拿麸皮,每到一个十字路口,用火柱在空中扎一个洞,插一面小旗,然后扔点麸皮倒水;也有的村茶壶内盛白面拌汤,在坟头四周用火柱扎洞,然后倒拌汤插小旗。如遇到死者犯五七,不只插旗还要包饺子,做纸花,由于五阎王爱吃饺子,又非常喜欢花卉,以此来讨好、巴结阎王。  
聘总管  
葬礼活动中,延聘一位或者数位熟习当地礼仪风俗的人员,担任整个葬礼的全部筹办过程,俗称“总管”。总管要依照东家企图布置各项事宜,如丧葬范围大小、席面丰富规格、人员方案布置、行动时间道路等等,编制事宴执事清单,排兵点将,依据需求设有礼账先生、保管、照席等若干工作人员。该职既是事宴总管还是东家“顾问”,以效劳好东家为己任,好多时分还要担任兄弟间事宴费用分摊乃至遗产分配。丧俗礼仪较为复杂,特别是发丧出殡当天,总管要统揽全局,谐和各方面事务,组织人事布置,让其各司其职,确保丧事按部停止。此人必需有资历、懂礼教、会沟通,头脑精明,品性真诚,能言善辩。事宴办得能否尽如人意?花钱能否得当?礼仪能否周到?就看总管才能大小,因而,这也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定纸扎  
纸扎,由于是在框架上糊上纸,做成各种不同外形的物件,所以叫“纸扎”。原平地域的纸扎非常考究,灵棚前要挂两长串纸做的葫芦幡,棚内要放置摇钱树、童男童女,灵前要有引路菩萨、轿子或者马,灵后有聚宝盆、藏金楼,街门口挂引魂幡等等。亡人故后就开端雇佣纸扎匠,做纸扎种类繁多,工序复杂,因此要提早布置此项工作。如今纸扎匠已成为一种产业,纸扎店遍及城乡各地,城区“三吉纸扎”最为知名,随处可见。原平纸扎普通可分为建筑交通类,有纸院,也有叫“库殿”,门匾、财源楼、轿子。过去考究女人死糊轿子,男人死糊白马,如今不论男女均糊汽车;人像或神像类,有引路菩萨、童男童女;生活类,有锅碗瓢盆、吃食桌、各种假食品,有棉帘、纸衣服、箱子、柜等;装饰花卉类,有花圈、金山银山、摇钱树、引魂幡、八宝幡等等。总之,按活人世间规范应有尽有,真是“人亡魂归地府,享物好像凡间”,这些纸扎做工非常精密,颜色鲜艳,远远看去,既有欣赏性又富有民间情味。  
库殿:亦称“院”,是丧葬中不可短少的纸扎,它是亡者阴间的住所,由四件组成,一座正殿,两座配房,还有一个门楼。正殿最大,五角六兽,宏伟壮观,左右两偏殿较小,门楼最小,院内有水井、锅灶、粮囤、洗脸盆、狗狗等,人世有什么,阴间就应有什么,全凭纸扎匠的手艺和想象。燃烧时,用黄纸铺地,把纸院置上,方方正正,白线缠绕周围,用刀把正殿、配房里的门缝、街门缝划开一道口,好让亡人光明磊落步入宅院。  
引魂幡:也有叫招魂幡、引坟幡。竹竿或秸秆扎成五角外形,大小二三尺,白纸扎糊,五角下部做成白穗,每穗之间有白花一朵,二三米长,顶端做仙鹤头型,颈长冠红,俗称“驾鹤西游”或“仙鹤引路”,中间红纸条剪成莲花状独条长幡,上书亡人名讳,外罩白纸网套,砍柳树枝二三米,鹤头绑于树枝顶端,幡子悬挂其上,幡穗随风狂飘,伤感苍凉。普通长子、长孙在出丧时肩扛。原平风俗孙子扛引魂幡阐明该家庭后继有人,人丁兴隆。如亡人无后,可由继承死者遗产的亲属代之,或者将该幡放棺材上面,让死人本人打着,谓之“顶幡”。土葬终了,将引魂幡插墓前,掩埋时边埋边由孝子往上连拔三下,寓意人家江河日下、节节高升。以后烧七等祭奠时,再左右摇摆,使其不能生根发芽,如生根对家族安康不利。原平歇后语:引魂幡成材——鬼胎,比喻该人办事不果断,与人相处吝啬、小气。  
哭丧棒,亦叫“插孙棒”,长约二尺,粗约三厘米,柳棍制造,棍表用白纸缠绕,漏碎纸条于外。哭丧棒是传统葬礼上的重要道具,在守灵、出引、烧纸、磕头乃至谢宾时都要用到。原平风俗:男孝子、五服内本家侄儿都要手持,侄儿持棒谓之“下头”,男孝子双亲单亡持一根,父母双亡持两根,下头侄儿持一根。其来历,孝子在丧事中,常常因哀痛过深不能自持,须靠手杖支撑,于是就有丧事用杖,此即“哀杖”的前身。史料记载,“孝子之杖,哀杖,为扶哀痛之躯”,后来演化为丧事的意味。插孙棒要用新颖柳木制造,不能用枯木,制造时在烧纸盆上用火烤一烤,这是为了避免该棒发芽生根,假如该棒成活,对后代安康不利。迷信讲,树根会长棺内遗体上,长到身体什么位置,则后人什么中央患病,所以,人们忌讳哭丧棒成活。哭丧棒除了表示孝子悲哀不能自持寓意之外,还有葬礼上根数越多,阐明该家族人丁兴隆,后继有人,财福满门。  
吊灵、破土  
吊灵,亦称“搭丧棚”“搭灵棚”。原平风俗,在出丧前两天,为使祭奠典礼庄严、便当、盛大举行,早上太阳未升起,清晨四五点,家人、亲属将灵柩从屋内移到院中央丧棚内,称谓“吊灵”。旧时,人们对尸体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听说是怕遭到“日晶月体”,更怕冲犯天上过往神灵,所以,停灵柩必需在屋内或者棚内。灵柩停好后,大头朝外,左右摆放花圈纸扎,棺床底放置孝子盆、衣饭钵、扫帚、照尸灯,亡人生前运用的枕头,并扯开一个小口,灵前设桌子,摆放亡人遗像,即灵牌、(灵牌:白纸上写***一位之灵,纸贴秸秆,插馍馍之顶端)供器、酒壶、供品、烧纸盆等。原平一带,棺材普通用红漆涂刷,靠近忻州、定襄一带也有用黄漆涂刷风俗。街门贴白对联,街门内照壁前立“引状板”。“引状板”:以孝子口吻书写,白纸黑字,自右向左竖着书写,第一行写生于*年*月*日*时,第二行男女有别,如死者系男性,则为“故显考*翁讳**享年*岁寿终正寝”;死者系女性,则为“故显妣*门*氏讳**享年*岁寿终正寝”,第三行卒于*年*月*日*时。院内黑纱围幛,素笼悬挂,白幡飞扬,庄严庄严。这天总管、保管、礼账等工作人员全部到位,磋商事宴相关事宜,原平称“尝酒”。后四天孝子、本族家人每晚再烧夜纸祭奠,原平谓之“前三后四”,出引准备工作进入倒计时。烧纸在特地的瓦盆内,原平谓之“孝子盆”,亦称敬纸盆。在家停柩期,每次烧纸集中于盆,孝子盆原平也有不同风俗。原平周边地域,起丧前不再往盆内烧纸,而是把纸灰压实,盆口用黄纸糊面,黄纸上粘金银元宝若干,由担浆水人运往墓里,因盆内烧金银冥币应随亡人而去。也有村子孝子盆由长子出殡时,头顶往地摔碎,民间俗成规矩,谁继承死者遗产,谁打幡、摔盆。  
破土,打墓谓之“破土”。打墓时,定好方位,鸣炮、敬纸、祭土,并将墓穴的第一锹土保存好,原平称第一锹土为“厚土”,待下葬时,由长子再把“厚土”扬洒于墓坑。解放前家家都有自家的墓地,家中有人亡故,按辈分在祖坟位置掩埋,后来国度破四旧,移风易俗,拆葬平坟,统一陵园。现村民亡故都在集体陵园掩埋,有钱人家砖石碹葬,夫妇双亡筑宝顶圆墓,墓前立碑,没钱人家堆起坟头,立石为记号,以便凭吊。破土打墓毕竟是给死人造屋,挖土数米深,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也有许多忌讳,半晌午该给众人送干粮和水,去时由孝子用盛粮食的斗装食品,到现场忌讳喊叫人名字,只用手轻拍斗沿即可,人们心照不宣,起来休息抽烟、品味食品,并且送去的食品如有剩余也不得再拿回,孝子返回时拾柴禾数根放斗内,回家灶里点燃。墓打或碹好后,主人赠送揽工头红背心一件、馍馍七个,如本家人朋友义务打墓则不给红背心。  
挽联、挽幛、祭文  
原平乃文化大市,文人辈出,书挽联、送挽幛、写祭文由来已久。  
挽联普通是布置灵堂时,在街门、棚口、灵前粘贴,由家人或账房先生书写,内容简约,言语直白,对仗工整,哀悼思情,契合人们心里哀思特性。现举常见几例:终身简朴留模范,半世勤劳传嘉风。横批:流芳百世;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横批:一别永诀;世上痛无救父药,灵前苦煞断肠人。横批:天人同悲;前世模范后人楷模,名留后世德及乡梓。横批:永垂不朽。  
挽幛,布料做成。朋友、亲戚吊唁亡人时赠送家人的礼物,内容由来宾书写,也是挽联的延伸,普通没有横批,挽幛内容较长,对仗工整,辞意相辅,表示逝者生平、成果和美德,以及死后对后人的影响,句句催人泪下,字字哀声凄凄。普通依布料做底衬,白纸黑字书写,粘贴布料之上,悬挂街墙,供众人观看。好多时分挽幛书法也是一大看点。现也举几例赏析:学生送教师挽幛:“恩师赵老先生千古,典型顿失耳提面命难见音容空有泪,师道长存以身作则欲闻训诲杳无声”;朋友送医生挽幛:“师长**先生千古,杏林世家德艺双馨悬壶济世普惠乡民,医药传人扶危济困俯仰无愧堪为师尊”;“张老夫人千古,寿逾八秩睦邻友里高风可仰,含笑九泉子孝孙贤门楣光耀”。  
祭文普通以孝子口吻而写,本人书写或找别人代笔,写好配照片,喷绘成幅,悬挂街道墙壁,让众人吊唁观看,出引时化为灰烬,随逝者一同归于尘土。内容是为逝者盖棺而论,书写逝者生平简介,为人处世,料理家务,养儿育女,丰功伟绩,每人都有感动人心的一面,都有闪光点,都有悲喜交集之处,身后都留有几串闪光的足迹。用挽联、挽幛、祭文等不同的方式寄予我们的哀思。  
人主家祭奠  
假如死者是男性,其亡者外祖父母、舅父母和表兄弟;假如死者是女性,其娘家父母、哥弟、侄儿、姐姐、姑姑、姨姨之类亲戚,这些人谓之“人主家”。人主家在出丧前一天晚上,太阳落山后,哪怕是住在左近,也必需天亮以后(原平称“黑人主家”),由本人备车,身穿长袍孝衣,派人舁食箩,车拉纸扎,前来吊祭。人主家来者人数不限,来人越多,越能阐明娘家是望门大族、大户人家。相传,原平磨脑村黄家去后沙城村当人主家,人夫马匹,光马拉轿车就去了八辆,汹涌澎湃,以示气度。人主家抵达门口后,总管在棚口拖着长长的尾音高喊“孝子出灵堂”,这时,哀乐阵阵,鼓乐齐鸣,孝子跪门前夹道迎接,总管着专人接食箩、花圈纸扎,摆放灵前,女人主按辈分大小,低头掩面哭泣而进,到灵前行礼祭奠,小辈磕头,同辈行万福礼。然后,男人主家也是按身份大小俯身痛哭而进,来到棚口,人主家代表双手高举,齐眉至脚,作揖一个,然后退一步跪下,磕响头四个,伸手接过陪奠人递来的香四炷(陪奠人,即灵前接待,普通是女婿充任),点燃插于灵前香炉内,接着从供桌上取酒盅,由陪奠倒酒,举酒盅洒于灵前空中,重复三次(这个动作称“奠酒”,寓意:敬天、敬地、祭人),燃烧五色纸一份,然后起身再作揖一次。礼毕,孝子磕头行礼致谢,在主家的引导下分开棚口。安席就餐时,人主家男女各在首席主宾位置就坐,其他客人陪席。  
大祭  
大祭、小祭是相对而言,普通亲戚是小祭,儿女亲家、孙女亲家、人主家、副人主家(合葬人主)是大祭。参与祭奠的时间有所不同,小祭亲戚第一天上午前来祭奠,人主家第一天晚上前来祭奠,儿女亲家、孙女亲家第二天上午前来祭奠。礼俗来看,小祭蒸四十五个馍馍,纸扎等自带前来祭奠。大祭原平也十里乡俗不普通,阳武河以北、苏龙口一带,大祭请人蒸“大饭”一对,来时放食箩里派人舁来。其大饭为白面蒸的食品,二尺来长,六七寸宽,弯曲似牛角,彩画上面,与喜事宴大花馍馍一样考究;阳武河以南、原平地域,大祭是蒸六十五个馍馍,不蒸“大饭”。其它礼俗一样,捏大小如枣,小巧小巧、颜色装点的食品小艺品,如小花、小动物等若干,原平称“祭礼饼”或“小食”,也有叫小点心,两把香,两根白蜡,一份五色纸,行交亲礼钱数元(可由各村而定),一并装食箩内。原平地域还拿白布六尺,作为女儿搭孝,纸扎随意而定。出引当日上午,本人备车,礼品纸扎着专人运送,前去吊唁。过去大祭亲家来时有四个随从,一个赶车,两个舁食箩,要是女儿公公逝世,还要跟个收头的(收头,即照料服侍女儿的人),这些人总管要代东家赏钱犒劳。旧时亲家到来,礼俗繁琐,光棚口礼俗就有作揖、叩头、上香、奠酒等典礼,如今一切从简,亲家前来祭奠,孝子们到门口跪着夹道迎接,男女并行到棚口作揖三个,免去其它繁琐礼节。现原平地域更是馍馍也不蒸,只是到礼账处留点心款100元即可,花圈纸扎派人送到。安席就餐时,亲家在首席陪人主家就座。  
跪灵、吵灵、开光  
出引前一天,孝子夜以继日陪灵守孝,谓之“跪灵”或“守灵”。这天,男孝子、众侄儿按长幼排列个个手执哭丧棒,男女孝子披麻戴孝,侄儿穿孝衣,谷草或草垫铺地,跪守灵柩左右,欣喜若狂,声泪俱下,烧纸盆内燃烧金银元宝、五色祭奠纸不时。守灵是祭奠的最后一日,也是对亡人的最后一次总祭奠,因而守灵范围比烧七要盛大许多,如有作佛事超度,这一晚更是管箫阵阵,佛乐彻夜。  
祭奠活动请来八音会(亦称鼓手、响器)送别,鼓手艺人吹奏戏曲、歌曲,如今又请歌手参与。守灵当晚,孝子、亲戚在灵棚举行祭奠典礼,鼓手按传统风俗要“三吹三大”,唱吹分离,吹打交织,平铺直叙,三起三落。人们对逝者哀思万千,哭哭啼啼,特别是孝子更是身心疲惫,肝肠寸断。为减少众亲的痛苦,约请鼓手用乐器渲染氛围,模拟人的哭声,长杆唢呐悲痛、消沉,喊爸哭妈调韵苍凉悲婉,谓之“吵灵”。最经典的是“哭灵堂”“吊孝”选段,桃园老将卫明有(小二毛)、茹庄新秀冯彦卿等,演奏得更是腔调悲切,如哽如咽。这时,逝者的闺女、外甥、侄儿男女,要捐款酬报鼓手。如今,原平普通鼓手预先已讲好价钱,吵灵捐款归东家支配,第二天,把捐款花名及数额发布于众。  
吵灵同时,还要停止开光典礼,众人把棺盖翻开,让人主家、孝子瞻仰亡者最后一次遗容。孝子手端一碗清水,用筷子头裹棉花球,蘸水给亡人脸部点蘸清洗,此时不准参殓人落泪,更不准将眼泪落入棺内亡者身上,如泪落棺中对死者转生不利,众人瞻仰以后再将棺盖上,亡人终身功过就此了却,即盖棺定论。实践上让人主家瞻仰遗容,是看亡者能否正常死亡,如有异常而亡,入殓几天后会自然流露出来,人主家验后,丧事才干墨守成规停止。  
烧夜纸、送行或送魂  
原平风俗,出引前一天黄昏时分,邻居邻居与死者生前有交往的人家,都要前来烧纸祭奠。逝者家中派未成年的孙子、侄孙或外甥小男孩,身穿白衣,头戴小三角孝布,腰系红裤带,手端盘子,站在街门口等候乡邻送纸祭奠,有人前来,把五色纸放盘内,小孩领来宾到灵前,邻居作揖祭奠,陪奠作揖行礼,整个过程谓之“烧夜纸”。烧完夜纸,经开光、吵灵等典礼,也就快半夜,12点后夜深人静,马上停止送行典礼。将写有亡人名字的灵位贴纸糊轿子里,灵位前燃一支蜡烛,然后安抚纸扎轿夫或马夫或司机(女亡备轿,男亡骑马,现均为小汽车),孝子给他们起名“张三、李四、王麻子、赵五等”,再给其怀揣纸金银元宝等冥币,希望他们尽心尽责,稳稳妥当舁轿、开车,效劳好亡人。全体宾客都要穿孝衣,众孝子依序跪于灵前,孝长子拿着“倒头纸”在灵柩顶端左转三圈,右转三圈,然后肩背倒头纸哭出街门,其别人再依次相随,响器前导,有人前面打灯笼谓之“引路灯”,有人拉两根用谷草绑制的草把点燃照明,众孝亲拿纸扎一齐去掩埋方向的村口外送行。到村口后烧掉纸轿、汽车,点亮路灯(路灯,用半块砖头,周围白纸糊,里面点燃白小蜡烛),洒草灰为界送亡人去极乐世界。听说,天上界神、诸佛对亡灵也接引而去,灵魂到“望乡台”上与家人做最后诀别,所以,送行典礼较为盛大。送魂返回时,鼓手中止吹奏,谁也不许说话、哭泣,更不能喊叫名字,各自低头赶路,不许回头张望,假如回了头,怕鬼魂跟着回来。孝子们半夜送行,清晨太阳未出宫前,再一次行孝,还要去清扫墓穴,原平称“扫墓”,好让亡人次日入住,意味性清扫终了,倒着身退出,边退边扫去足迹,生怕亡人灵魂跟着回家。  
出引  
出引当日,是丧俗中最盛大的一天,亲戚朋友邻居都要前来吊唁送别,原平谓之“吃糕”,风俗“送殡不能空腹”,丧家准备酒席款待诸位。灵前设男女首席,原平普通是人主家坐主首席位置,也有许多村庄,如来合葬人主,则首席位置留给合葬人主家,其他大祭亲戚陪首席就餐。所谓合葬人主,夫妇双方有一先亡,后亡者为合葬,合葬,阴间团聚,如男性先逝,女性后亡,夫妇双方合葬,则男性人主家为合葬人主家,女性先亡,当然男性人主家为首席。孝子们个个身着重孝服饰,腰系用麻编织的腰带,腰带后留有长长的麻辫子,长度垂至脚跟,父母单亡者一根,双亡者两根;白纸条糊成帽框,套原来孝帽外面,这一头饰原平谓之“良冠”;帽子耳部位置,白线左右各拴吊棉球一个;肩搭幛子布料,谓之“搭孝”,以亡人为尊,男左女右,单亡者搭一块,双亡者搭两块;怀揣“富贵馍馍”,单亡一个,双亡两个。  
开席前,男孝子们手拄插孙棒,披麻戴孝,一字排开,由总管率领,给人主家及诸位来宾磕三个响头,谓之“孝子谢席”,感激诸位前来吊唁,不妥之处望多包涵。有些村子出引前,由年长家人领着孝子到街上叩头,表示家里不幸恳请大家帮助舁材掩埋。原平风俗村里有死丧者,舁材打墓,盲目自愿,不计报酬,最多给发盒烟抽,叩完头后假如没人来舁材,阐明你人缘不好,这就给后人留下笑话。相传,某村一男子,在城里工作,手中还握有一定权利,可是村民找其办事,不分里外,百般刁难,素日回村趾高气昂,目无乡邻,街道间舁材打墓更没换往。母亲亡故,出殡当日,起丧炮响后许久,众亲戚穿戴完备,鼓手嚎嚎,准备出引,可是仍不见舁材人抢丧起灵,只见门外众乡邻壮汉不着不急,搭肩交臂抽烟看繁华,一方是热油烧心,另一方却是东吴招亲,局面非常难堪,原来大家看到孝子素日的为人处世,想借此时机侮辱他一下。人主家看到后,知其原由,再次领孝子到街上给众乡亲叩头,孝男泪悔交集,央求众邻原谅,看来真是:“树高千丈也不能离根”。  
出引  
饭后,由人主家在灵前敬纸,谓之“起灵纸”,总管宣布起灵送丧,鸣炮三响,原平谓之“起丧炮”,这时,木匠封棺木,“叮叮当当”,声声刺心,鼓手哀号“呜呜”,天哀地泣,孝子们嚎哭,示诀别大哀。担浆水的把一切供品倒入浆水桶,众人撕去对联、挽联等祭物,亲朋好友持花圈送别。孝子排列跪于街门口,亲戚家人个个身穿孝衣,悲声一片,七八个壮汉,前呼后拥,有人腰背棺材大头,有人搬棺木两侧,齐心协力把灵柩舁门前丧架上,原平谓之“抢丧”。人主家在棺材头上打碎“照死碗”,以示亡者再不食用人世烟火,着人把灵床下亡人的枕头拿当街,将荞麦皮倒撒出来。靠近忻州、定襄等地村落,棺木抬起之前,死者长子双膝跪地,手捧烧纸的瓦盆,痛哭失声,然后把盆在地上摔碎,谓之“摔丧子盆”;东社一带此盆是由女婿摔碎。民间以为,摔破丧盆,死者就能够把一切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去花用。一切礼毕,准备出引,这时有的人主家要为亡人作主,不让众人抬棺启程,在大庭广众诉说东家的种种不是,为死者作主伸冤。传说,有一人家,婆婆优待媳妇,媳妇含冤上吊自尽,人主家在街头演讲,控诉婆婆的罪行,众人义愤填膺,最后让婆婆在媳妇棺前磕头谢罪。送葬队伍有序而行,众友手拿肩扛花圈、纸扎开路,鼓手随后,长子或长孙肩扛引魂幡垂首啜泣前导,小孙捧遗像紧随,男孝子随遗像(灵位)按长幼手拄插丧棒欣喜若狂,泪洒满街,家人侄儿们、男亲戚众亲跟孝子于后,灵柩套棺罩之内,八人舁棺,在孝子贤孙的哭泣声中缓缓行进,孝女、女眷白薄掩面,哭诉中跟随灵柩最后收尾。出引队伍中,有专人拿容器“斗”,里面放香烟、麻炮和“买路钱”,香烟分发给众人,感激大家对送殡的支持,路过十字街、五道庙还要响炮敬纸,告慰各路神灵,过河过桥更要暂停灵柩忠诚供奉一番,打通河神桥神,另边走边向空中抛撒纸钱,安排各路孤魂野鬼,“留下买路钱”,让开一条道,顺利把路过。“买路钱”用白纸裁剪而成,径3至4寸,圆形,中间剪一小方孔,相似古铜钱样。原平乡下有拦灵的风俗,也就是在灵柩行进中,走一段路途,村里好事之人拦住队伍,其目的是想听听八音会。吹鼓艺人也很懂规矩,让观众点曲子,吹完一曲,再点一支,一路上总得拦四五次。有时两班鼓手轮番上阵,耽搁好多时间,更苦了孝子们,男孝子拄哭丧棒,弯着腰不断哭到村外,假如觉得想直一下腰,就得落个不孝罪名。  
原平把舁棺的工具谓之“丧架,棺罩”,人死先用棺殓,后以土埋,从丧居家往坟地抬灵,都必需用丧架和棺罩,丧架、棺罩为配套运用,丧架用粗木料制造,坚固耐用,棺罩细或轻木料做成,棺罩起装饰作用,其状如长形轿体,周围用布料彩绘,画有“八仙”花卉等图案,四角龙首昂扬,上有锡顶葫芦头金顶,中间置彩球,旁边彩穗飘飘,形如八乘抬轿。八十年代以前,出丧全部是人手抬棺,八抬,十六抬,二十四抬,原平民间普通是八抬,俗话:“八个人舁一死人”。舁棺也有许多考究,抬棺不能说沉,否则会越抬越沉,深受其累;半途棺木不能落地,众人必需齐心协力,两班人马轮番上阵,中途休息,必需放棺木于备好的木凳之上;如夫妇两人先后亡故,同时出灵,行进时,夫在前,妇在后。如今已改为灵车,经济平安,停行自在,省事省力是普通百姓的首选。送葬队伍到村外路口,孝子、亲属、众友止步,花圈纸扎装车,鼓手吹响最后一支哀曲,孝子向灵柩磕头,哭天喊地,肝肠欲断,最后一次向亲人诀别,哪怕是再看一眼亲人的灵柩,原平谓之“收头”。众人揭去棺罩,只留丧架,轻装上阵,飞快地舁棺而去,男孝子代表、人主家随舁棺队伍到坟安葬,其他亲属孝子孝女等原路返回,孝子孝女返回时不能哭泣,边走边拆腰间麻辫,孝女还要边走、边跪、边拾土块若干,用衣襟包回,最后倒灵柩放过的中央,以示包回“厚”土,光景后沉。家有丧事就带有“晦”气,穿孝服是方式的表现,故发引终了,返回家时,考究不能穿戴孝服再直接进入院中,而是把孝服从院墙上扔入,人从门入,让“晦”气留外。到街门前,门口瓦盆里放菜刀一把、硬币若干枚,凡孝子、家族下头侄儿夫妇,从盆里捞钱,寓意家族人丁兴隆,钱财充盈,捞时持刀柄沿盆边,左转三周,右转三周,孝子捞两枚,侄儿夫妇各捞钱一枚。原平河东白石一带,这典礼是在出引第二天“复三”时停止。  
下葬  
下葬是葬礼的最后环节,也是死者享用哀容的最后时辰。下葬时,有的哀家请阴阳先生看下葬时辰,有的不考究,大家用绳子把灵柩吊入墓穴,棺材大头朝前,按墓穴方向,摆放好灵柩。原平考究,亡者头枕什么山,脚蹬什么位,即什么相?这一切由阴阳先生而定。普通大致方位为东南——西北向,当地有“头顶紫金山,足蹬雁门关”的说法。假如亡人配偶先逝,还要用红线拴系铜钱搭两棺之上,红线牵连,阴间再次相配,再依次把衣饭钵、童男女、金山银山、烧纸盆等祭品摆放两边,童男女要把脖子扭后,让其一心一意效劳亡人。衣饭钵:一个小瓷罐,内盛糕与馍,出殡时由担浆水的担内挑走,下葬时,放棺柩前,男左女右,作为亡人的永世供养。一切妥当后,力壮心细人把墓门封好,以防水灌鼠盗,众人掩土将坑填满,堆起坟头,填埋时把引魂幡插入坟坑,边埋边往上由孝子拔三下,寓意人家江河日下,节节高升。人主家代表向诸位安葬人员作揖感激,孝子向大家下跪致谢,分发香烟略表心意。人主家完成安葬任务后,脱去孝衣,当日再不能返回亡者家中,只能含泪辞别,各自回家,真是“人走茶凉”。最后将一切纸扎花圈一齐燃烧,插丧棒划一并排插于坟前。礼成后,孝子脱孝衣,向众亲友再次叩谢,然后返家。原平风俗,从出引当日起,三晚上给亡人燃火祭奠,寓意逝者和在世时一样,红红火火,一人不再孤单,依火为伴,当晚在墓穴旁,第二晚在村路口,第三晚在家街门口,一步步远离,一天天淡忘。  
复三、三周年  
出引第二天,子女与家族近亲,孝子家眷身着孝衣,带纸院(库殿)等祭品到墓地再次祭奠。去时,亲属们扛铁锹、扫帚,由孝子及儿媳整理打扫墓地,墓穴前面做祭奠平台,即锅烙灶,有条件在坟四周垒砖加固,然后烧纸院,谓之“复三”,也有称“复二”。祭礼终了,孝子用孝衣把引魂幡顶端仙鹤颈打折,以示仙鹤完成引路任务,逝者入土为安,魂归故里。西山地域,在回家路上,孝子每走一步弯腰挖一点土,然后,将土倒在院内棺木停放过的中央。听说,这叫断后路,其目的是断鬼魂的路。同川南白一带,假如家里在守孝期间还准备做红事宴,复三时顺便谢土脱孝。复三终了,丧葬礼俗根本礼成。最后,总管按孝子几结算事宴费用,分配剩余物品,做到公正、公开、合理,中午东家备几桌酒席感激为事宴辛劳帮助人员,原平谓之“谢办事人”或“谢人”。  
花开花落,日月无情,转眼到逝者三周年忌日,家人设宴款待前来祭奠的亲友,原平有“歪周年,正百天,三周年死的那一天”说法,即:亡人一周年忌日在死亡日期的前一天;二周年忌日在死亡日期的后一天;三周年忌日在死亡日期的当天;百天,就是从死亡之日实数天数为百天。普通二周年出嫁女儿不到坟头祭奠。听说,人亡三年已再转世投胎,是喜事一桩,这一天亡人在阴间宴请亲朋,因此,这一天家中贴红对联,放鞭炮,欢声笑语,有条件的家人还要约请鼓手庆祝,做纸扎(库殿)一套,摇钱树、聚宝盆若干,如今又增加了时髦的冰箱、彩电、汽车、手机等祭品,还要糊一桌活灵活现、形象逼真的酒席。亲戚朋友家人男女,拿纸扎、供品到坟头祭奠燃烧,到坟头后不许哭泣,去者中必需有一人穿红色衣服。不论如何,烧去的是纸扎,寄予的是哀思,表现的是孝敬。有条件家族三周年要立石碑、碹墓栏、种松柏。逝者安息,名垂青史。  
守孝期间忌讳  
父母亡,孝子孝女要去头饰,素颜装,少梳洗,忌剃头,百日后整容,以表孝心;过去“丁忧”三年,即为官者三年内不去上任,在家守孝;如今如出外工作,要以亡者为尊,男左女右,孝子孝女臂戴“孝”章,百日不去文娱场所;孝子家中第一年春节,用黄纸书写“守”“孝”二字,贴街门对联,第二年春节对联用蓝纸书写,第三年方可贴红纸对联,二年内不贴红窗花。原平风俗忌讳说死,人们把“死”隐晦地叫“老了、走了”。守孝期间,一年内不娶媳妇聘闺女,做红事宴。  
小贴士:一方水土哺育一方人,丧葬风俗在原平大地千古传播,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本文零零散散引见了原平地域的丧葬礼仪风俗,由于受宗教、地域、信仰的影响,以及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不难看出许多典礼充溢浓重的封建迷信颜色,鼓吹唯心主义“神、鬼”论调,但这些活动又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摒弃陋习需求顺势引导、顺势而为,我们要解放思想,废除迷信,在传承中取舍,批判中吸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用科学文化礼仪寄予我们的哀思,让丧俗这株小花在民俗花园里安康生长。总之,人去魂归天,子女孝领先。在世百般顺,西游心方安。  
十、原平市饮食风俗  
1、原平锅魁  
原平锅魁是山西省一种烤制的中央传统名点,面饼呈黄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性。依据包馅与不包馅能够分红空心锅魁和实心锅魁两种。  
2、崞阳麻叶  
崞阳的“麻叶”,酥酥的,香香的,还带有许些甜味。赶集或庙会时四处是“崞阳麻叶”的招牌,后来县址迁到了原平有人就称它为原平麻叶了!  
3、原平酥梨  
果实近圆柱形,色泽金黄美观,肉质细嫩酥脆,皮薄汁多,甜美可口,具有酥、脆、香、甜四大特性。  
4、莜面栲栳栳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十大面食之一。它工艺考究,成形美观与口感劲道圆满分离,加上"羊肉臊子台蘑汤,一家吃着十家香",便成了地地道道的美食,就连康熙皇帝朝拜五台山时,也以品此为人生快事。  
5、原平干酪儿  
产自原平崞阳镇,酥咸香脆,具有耐热,易保管等特性,做法与口感相似于陕西的烧饼。  
6、下神头槟果  
下神头槟果,皮更红更薄,味更香更灵,通体附着一层极薄的白霜,好象罩上了雪白纱巾的少女的脸蛋,白里透红,煞是喜人。更奇的是白霜擦去还会再生,这是其它中央的槟果所没有的。下神头槟果过去销得很远,远销集宁、丰镇、包头一带,可谓一路驼铃一路香。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