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和顺县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11 20:34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和顺刺绣  
和顺刺绣是传播于山西省和顺县的传统美术表现方式,因其是在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经过运针将绣线织成各种图案,又称和顺牵绣。  
和顺牵绣图案纯朴、颜色艳丽、构图简约、外型夸大、针法多样、绣工精致。作品多为日常用品,主要有鞋垫、肚兜、帽子、耳套、枕头、荷包、针线包、粉线袋、钥匙套、坐垫、香包等,图案多以莲生贵子、二龙戏珠、十二生肖、福海无边、祥龙献瑞、丹凤朝阳、五子夺莲、孔雀开屏、喜鹊登梅、松鹤延年、凤凰牡丹等不祥图案和虎、狗、狮、花草、昆虫等为主。和顺牵绣从款式到整理成形普通需求糊裱、画图、裁剪、手工牵绣等4~5道工序。在牵绣针法的运用上主要用斜针绣、平针绣、散针绣、打子绣、套扣绣、盘金绣等多种针法,规划构造参差有致,构图章法严谨,交叉得体,用色丰厚,比照调和,画面极富韵律感。  
这些来自民间的牵绣艺术品,都出自乡村劳动妇女之手。牵绣工艺初看并不复杂,但是这一工艺有承师传道之迹,又有艺人本人悟性灵感首创之行,是劳动人民长期积聚的聪慧结晶,极具艺术、文化和科学价值。  
二、跑莲灯  
跑莲灯又称“九莲灯”、“耍灯”、“花果灯”,是一种古老的灯舞民间艺术,传播在晋中和顺,晋东南高平、沁水、陵川等地。  
和顺跑莲灯主要讲杨衮《火山王抢亲》的故事,经过几代民间艺人们的代代传承和开展,曾经成为活泼在乡村街头,宅前场院内的民间灯舞艺术方式。关于其来源说法有二:一是源于古代军队战前以戈、钺举起灯火,招魂盟誓的祭奠活动;二是上元节张灯俗走-的古老方式,因扮演者手持花灯,花灯四周用五色小莲装饰而得名。  
跑莲灯参演人数不限,但一定是双数(最少40人)。舞步和局面分离变化多样,走、跑、跳是根底动作,随着音乐和鼓点的起伏,它的舞步和道具摆动构成各种各样的画面,如老龙盘窝、二饼、三环套、蒜辫、四门斗等阵式。曲调来自当地民间传统锣鼓点、小调、吹打乐,以唢呐、笙为主,乐曲有《大开门》、《游场子》、《坐帐调》、《赶紧板》等,打击乐以大锣、大鼓为主,锣鼓点有[七锣]、[五锣]、[三锣]、[跳锣]等。花灯是以当地大山上特产的一种荆条枝经过艺人们手工扎制成型,再用五色纸裱糊,并在上面剪出民间传统窗花,特制成民间莲花灯道具。人物形象为大大王花脸(红脸)头戴反王盔,红胡子,戴双翎,里穿红靠,外穿绿蟒袍,手拿帅旗令箭,袖里藏有走线铜锤。二大王三花脸,八字胡,头戴蒜臼盔,只带一根鸡翎,身穿半身黑大褂,手拿一个木瓜锤。两个活嗦鬼(哆嗦的意义),喳喳胡,头戴猫头盔,外披皮毛,手拿木(古),走灯的兵都手拿莲花灯。演到高潮时,随着愉快的锣鼓,队形的变换,盏盏灯笼恰如流星飞转,火龙回旋,局面壮观。  
三、夫子岭弦腔  
夫子岭弦腔传播于和顺县东乡夫子岭村一带,系河北丝弦戏的一个分支,民间又称其为“先先腔”。据当地艺人口述,弦腔是明末由一位河北落魄艺人带过来的,传入后与当地民歌、方言交融,构成共同作风,相沿至今约300余年。  
弦腔属于弦索声腔系统,是板腔体的组织方式。常用的板式有二板、三板、慢板、介板、甩板、落板等,一切板式(除了甩腔与青叶外)都可分别在不同的调高演出唱。调式分越调和关调,越调为G宫调式,关调为G微调式。唱腔中有本人的派生程式和花腔,如“三倒腔”、“贵子腔”、“锁南子”、“青叶”等。弦腔中男女都用本功嗓(即自然声)和假声相分离的办法演唱,以本功嗓为主,当唱到句末尾音和拖腔处便翻高八度用假声演唱,构成了唱腔真假声交替运用的特性。道白以方言为主,吸收了丝弦与晋剧蒲白的音调,注重音韵吐字,清婉缠绵。传统剧目有50多种,大多为朝代大戏,反映宫廷内部忠奸斗争和军事斗争的故事,代表剧目有《吊梅山》、《大进宫》、《罗裙记》、《访洪调》、《两狼山》、《孙膑下山》等;本戏有《天子落》(连三本)、《松柏林下》(连三本)等;现代戏有《李祥举逃难》、《婚碰》、《白毛女》等。乐器分文武场,文场主要是板胡,配有四弦、二胡、小三弦、横笛、唢呐、笙等;武场以板鼓为主,配以马锣、铙钹、小铰、小锣、鼓、小镲、云锣等,没有梆子。  
夫子岭弦腔是一个较为古老的剧种,在清初即已盛行,绵亘至今。当地的弦腔剧团终年应用农闲,走村串乡,曾经到左权、昔阳、阳泉、榆社、平定、怀鹿等地扮演,深受大众欢送。  
四、凤台小戏  
凤台小戏源于明末清初,是一个剧目短小精悍、音乐洪亮明快、扮演细腻俗气、服饰道具笨重的小剧种。它产生于太行山脊和顺县凤台村,活泼在晋中东部山区,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凤台小戏最初由家传式的说唱方式开展而来,演出内容也多是一些民间曲调和片段词曲,如《张生和莺莺》、《占花魁》、《红娘下书》、《八角鼓》等剧目。经过艺人们的不时完善,到了明末曾经构成曲调清雅流利、剧情精练完好、人物角色丰厚、诗词雅俗共赏的中央小戏。主要剧目有《顶嘴》、《避雨》、《送灯》、《饯别》、《拷红》、《寄简》、《逾墙》、《拍蝴蝶》、《打尿床》、《牧牛》等30余个。  
凤台小戏的音乐,色彩鲜明,韵律共同,乐器也和其他剧种有所不同,唱腔极有情味,节拍平稳舒缓,耐人寻味。唱腔属于联曲体的构造,现留存有37首曲牌,有的能够单独重复运用,有的是几个曲牌衔接运用。凤台小戏的唱词自在流利、朗朗上口,有七字句、十字句、五字句、四字句、三字句和相似元曲构造的长短句,运用自然,不拘一格。唱腔中的虚词烘托和全部唱腔血肉相连,使唱腔饱满动人,神韵更浓,如“哪哈依呀嗨”、“哎嗨呦”等。凤台小戏以“蒲白”为基调,除了唱词间的夹白和简单的对话外,大都以韵白为主,间或也用方言乡语。每句字数相等,句尾必需押韵,并和唱腔前后照应,相辅相成。扮演上唱、做、念兼备,没有武功戏。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凤台小戏处于灭绝险境,局部剧目失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整理剧目、记载曲谱,并吸收了不少中路梆子的扮演技巧和程式,使扮演艺术有了很大进步。  
五、和顺五谷画  
最早从和顺境内开端传播到山西,然后传播到陕西一带。  
历史沿革:  
五谷画是应用纯自然且带有芳香气息的植物果实,经过粘、贴、拼、雕等手腕,运用构图、线条、明暗、颜色等外型手法,对其停止特殊处置所构成的一种共同的视觉艺术方式。  
这类贴画,古已有之。据传明清时期,源于陕西关中。它是劳动人民为祈盼五谷歉收,天下安定,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而制造的一种民间工艺品。也曾作为中央官上京为民请命奉上的特殊珍品,十分宝贵。五谷艺术深深扎根于我国民间,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创新,目前的五谷艺术曾经成为我国以至全世界艺术界的一枝奇葩。  
五谷画不只美观时髦,画面明晰逼真,浓淡相生,平面感强,构图奇特,生动传神,而且它采用纯自然的植物种子作原料,所以五谷画具有清爽自然,安康环保的特性,也表现了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亲切感。工艺流程:  
1、选粒:依据需求制造的五谷画精选植物种子;  
2、用料的初步整理:将选好的种子洗净、枯燥后待用;  
3、创作作品或选题;  
4、拷贝图;  
5、运用鸡蛋清粘合剂将种子颗粒粘接于图上;  
6、运用大蒜汁到达保鲜增亮的效果,花椒、雷丸能够起到防腐、放虫蛀的作用;  
7、裁板、糊裱、装框,整个工艺完成。  
寓意及用处:五谷画是我国劳动人民用乖巧的双手发明出来的艺术品,其中包含着深沉的民族文化。“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这可能是自古到今老百姓对农业最传统最真诚的祈盼。五谷泛指粮食作物,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各种豆类等等。自古以来,五谷素有凝聚天地精髓之美称,在佛教和道教规仪中,视其为夺天地之精髓的不祥物;在我国民间五谷还被大家奉为不祥物,是驱恶避邪之宝,中国传统更将“五谷”尊为中国食文化的灵魂。这些都使“五谷艺术“除形的质朴、神的虚灵、意的深邃、法的自然魅力之外,更赋予了深沉内涵的民族文化功用,给五谷画注入了愈加神奇的魅力。五谷画朴素自然的再现了大自然的风采,令人叹为观止。同时它也唤醒了人们内心一种重返大自然的愿望和感受,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调和。  
五谷艺术以其共同的艺术创意、制造手法和高雅的视觉效果被人们所喜爱,收到了社会各界人士、艺术权威的好评。  
和顺坡地多,温差大,适合种植小杂粮、中药材,五谷艺术所需的原资料资源丰厚。另外和顺的劳动力资源也很充足,为五谷艺术的范围化开展奠定了根底。不只带动了我县的经济开展,也为县内劳动力发明了就业时机。  
六、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该传说相关的节日是七夕节。  
牛郎是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哥嫂过活。嫂子马氏为人苛刻,经常1他,他1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取织女的衣服,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非常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送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逐。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突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打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逾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娘娘无法,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  
由于农历的七月七日合理雨季,所以这一天常常下雨,人们便说这是牛郎织女的眼泪。乡村中的一些少男少女还会趴在葡萄架的下面,听说能够听到牛郎织女的悄然话。由于牛郎织女的故事美好动人,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常以“牛郎织女”来描绘夫妻的恩爱。  
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牛郎峪、南天池村一带,地处晋冀接壤的太行之巅,这里世代传承着牛郎织女的美丽神话,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地名、景观、习俗以及传承形态,已深深融入民间百姓的肉体生活与物质生活之中,成为当地特有的文化现象。  
以南天池村为轴心,方圆2-3公里之内,散布着与故事情节相关连的20多处地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诸如牛郎峪、牛郎沟、牛郎洞、南天池、南天门、天河梁、簪峪(磨子峪、磨峪)、喜鹊山以及牛郎庙、织女庙等等。大多村民对牛郎织女故事津津有味、一五一十,并传播着故事手抄本和戏曲韵文。当地的七夕习俗原始而浓烈,至今遗存着七夕之夜“看天”、“祭牛郎织女”的风习;至今坚持着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这些文化传承至少能够追溯几百年以上。  
南天池村一带的牛郎织女文化传承,表现了扎根于民间的文化发明与群体性的聪慧,具有民族文化认同和加强社会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推进社会稳定与调和的积极意义。同时,为多学科的研讨提供了典型而鲜活的材料。  
受现代文化冲击,和顺牛郎织女文化传承面临宏大要挟。国度级贫穷县的现状以及来自文化观念、经济实力诸方面的困惑,使得这一弥足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陷于濒危的境地。2006年“牛郎织女传说”被发布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和顺县发现清代家族墓地  
因阳黎高速公路建立,为了使公开古文化遗存免遭毁坏。山西省考古研讨所疾速组建了阳黎高速考古队于2011年5月26日进驻和顺县喂马乡河绪村,对河绪村东南约1公里,小地名叫庄户嘴台地上探明的古墓葬停止科学性考古开掘。  
由于该墓地墓葬散布密集,我们只能采用10×10米探办法停止开掘。经过细致的密探和勘察,采用分层开掘揭露墓地的根本状况。该次开掘分为Ⅰ区和Ⅱ区,两区总面积540.75平方米,均匀深度2.5米。  
经过为期七十天的开掘,共清算清代早中期墓葬25座;其中Ⅰ区开掘23座土洞墓、1座砖室墓;Ⅱ区开掘1座土洞室。发现的墓葬散布较规则,根本呈东南——西北向,墓室居东南向,墓道居西北向;土洞室墓墓室均已严重塌陷,砖室墓保管较好,墓道均为长条形竖井斜坡式。  
葬具均用木棺,分为大、小两类,均已朽蚀。  
葬式有三种,可分为仰身直肢葬、二次葬、俯身屈肢葬。其中夫妇合葬居多,单人葬次之;合葬有二人合葬、三人合葬、四人合葬三种;两座土洞墓存在迁葬现象。男性存在二次葬居多,女性大多为一次葬,二次葬次之。双手抱腹为女性葬式的主要特性,并且女性居右侧,男性居墓室居左侧为普遍规律。  
保管较好人体骨骼头向均为东南向,面向各异。  
随葬品主要以瓷碗、瓷盏、铜钱、写字画符的条砖、板瓦为主,小件次之;墓底不同方位置放置有不同颜色、质地的镇墓石是此次开掘最具特征的发现;其中M2出土条砖外表墨书记载“嘉庆六年六月初六日,宋弘”、M4出土板瓦表写墨书记载“道光二年十月初六日”。这关于古代墓葬制度、镇墓习俗的研讨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开掘墓葬出土器物共257件,其中瓷碗28件、瓷盏24件、瓷片8片、铜钱70枚、铜簪1件、铜耳环4件、铜扣3颗、骨扣4颗、铁器3件、铁钱5枚、采集铁棺钉1个、条砖55块、板瓦36块、镇墓石19块。另采集M19砖室类墓室得门楼建筑构件9块,墓室券顶条砖1块,合计267件。  
经过科学开掘,并且按照墓葬内出土板瓦上工记载,及墓葬方向(墓向280~320度之间)使我们的确理解到清代早中期太行山腹地和顺、左权地域富有家庭的丧葬风俗,为进一步研讨和顺县南乡明末清初时期人类生活方式、经济情况等有关相关历史文化提供了一批详实的资料。  
八、和顺县饮食风俗  
1、莜面栲栳  
在过去艰辛的自然条件下,锻炼出了和顺山区人们杂粮细做的身手,和顺的莜面栲栳,工艺考究,成形美观与口感劲道圆满分离,是和顺县一道有名的家常美食。莜面栲栳,微量元素含量高,可健脑醒目,还可降低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2、莜面瓜丝饺  
莜面的营养成分是其它面粉营养成分的七倍以上。莜面中含有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人体需求的营养元素和药物成分,能够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同时莜面中含有一种特殊物质——亚油酸,它关于人体新陈代谢具有明显的成效。  
3、炒拨烂子  
拨烂子,是一种粗粮食品。品种较多,有土豆、豆角、茴子白菜等等。常吃类型以土豆为主。先将土豆去皮,擦成丝放罩笠中,用水龙头冲涮(不要把水控得太干),接着将土豆丝倒入面盆中,取面拌。面与土豆丝的比例大约为1:1.5,边加面边用筷子搅拌,直至每一根土豆丝都裹上面。最后把裹好面的土豆丝放入蒸笼蒸大约20分钟。在蒸的过程中,将葱切成葱花,韭菜切成小段。亦可依据本人爱好准备其他食材,譬如胡萝卜、青椒、洋葱等。待20分钟后,关火,将土豆丝掀锅凉凉。后,再开战,热油,油温适中时放入花椒少许,带葱花一同翻炒,加盐。随后放韭菜等其他食材,煸炒后,再将蒸好的土豆丝入锅,一同翻炒,炒至淡黄色,那么又一道家乡风味出锅了。  
4、炒莜面鱼  
炒莜面鱼儿是山西经典小吃。莜面是由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经过精密制造成为食品。  
5、抿蝌蚪  
豆面少许掺点白面搅拌成稠糊状,然后放到特制抿床上往熬锅里抿面,前头圆后面拉着一条尾巴的面蛋蛋,会如蝌蚪般落入沸腾的锅中,上下翻腾,漂浮游动,这就叫抿蝌蚪。  
6、荞麦河捞  
河捞是山西有名的面食之一,因制造时需求把河捞床架在大锅上,锅里煮开了水,压好的河捞直接进锅,煮熟后捞出,就像从河里捞出来一样,所以叫河捞。  
7、和顺糊嘟  
糊嘟看似制造简单,其内容却丰厚,锅里放清水,把洗尽切块的土豆、豆角等辅料一并搁进锅里煮,待到锅里的水煮开,菜半熟时就能够撒面了。  
8、酸菜窝窝头  
窝窝头的做法,窝窝头普通是用玉米面做的,黄色的,在旧社会人们都吃这,它的样子和名字是一样的,圆锥形锥底部有一个向里面凹进去的口,故得名窝窝头。  
九、和顺县花朝节习俗风俗  
现代多数人都把花朝节时间定在农历二月十二,这固然说不上错,但是过于板滞了。  
比方说,有人就以为“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而最能代表四季的就是“风、花、雪、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物了,所以就有了和秋夕(中秋)对应的“花朝”。准确到日,“春序正中”就是二月十五。所以把花朝节日子定为二月十五,这有一定的说法。  
但是“花朝节”,又叫“百花华诞”,跟花期息息相关的。而花期受时节、气候的影响,并不绝对固定。所以各地的花朝节日期能够不同,只需大致上对得上花期,都合理。这个时间。大致是在“惊蛰”到“春分”之间。由于这时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绽或怒放。  
虽说花朝节时间特殊,但是一旦定下来了,就不要随便改动,这样就免得人们对日期产生误解了。  
至于说花朝节的来历,有两个传说。据传武则天嗜花成癖。她执政后,每逢夏历二月十五,总要令宫中女眷采集花瓣,和米一同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恩赐群臣。从那时起,民间就流行起花朝节吃花糕的风俗。在当时,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十五花朝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三个“月半”,都被视为极端重要的节日。  
还有另一个传说,神话颜色就比拟浓重了。<博异志>记载了一个故事,大意是:唐天宝年间,有一个叫崔元徽于园中品茗赏花,忽见一群容貌艳丽的女子来访问,其中有个小巧小巧的姑娘叫醋醋。女子们称要借此地与封姨相见。接着,便来了一位明眸皓齿的少妇,众人口称封姨。其间的过程不表,总之结果是,会面双方不欢而散。  
十二花神  
次日晚,那位醋醋姑娘再度登门——原来昨晚那些女子皆是花精,她们要来人世花苑迎春怒放,可是那位叫封姨的风神出头阻挠。花精们本想借机向封姨求情,不意结果不欢而散。往常她唯有向崔元徽求助,她要崔元徽准备一些红色锦帛,画上日月星斗,在花朝节当日五更悬挂在园中的花枝上。崔元徽依言行事。当日果真有狂风,可是枝上的花卉有了彩帛,所以没被吹落。  
当夜,众花精又幻化成人向崔元徽致谢。还各用衣袖兜了些花瓣劝他当场和水吞服,崔元徽因而延年至百岁,且年年此日悬彩护花,最终登仙。后来此事流成风俗。由于悬彩的时间布置在五更,故名“花朝”。这大约也是花朝节赏红的由来。  
赏红  
习俗方面,不胜枚举,归结起来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就是饮食,无论是直接食用花瓣制成的花糕,还是食用意味春天的野菜,这都跟花朝节所处的时节息息相关。  
二是游赏,扑蝶和赏花,带起了迎春的高潮。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