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陵川钢板书
陵川钢板书:因说书者手持钢板演唱而得名。由当地“干板书”吸收河南“四股弦”音乐素材演化而成。盛行于陵川全境,盛行时曾传播泽州、高平、长治、壶关以及河南辉县与陵川相邻的局部地域。以演唱中长篇书目见长,也是演唱传统曲(书)目数量较多的曲种。坐场演唱,以唱为主,说唱相间。构成年代无文字记载。相传,早在清末演唱活动就已浸透到百姓们的婚丧等习俗习气中。一人多角,出进人物。清末民初,呈现了艺人相约二三人协作演唱的方式。1946年陵川成立盲人宣传队,陵川钢板书成为盲宣队主要演唱的曲种。演唱的传统曲(书)目有《包公案》、《刘公案》、《响马传》等80余篇。它的音乐唱腔属单曲体唱腔构造,有[引腔]、[正腔]、[紧腔]、[哭腔]等唱腔。历史上有名望的演员有刘聚发,王秀魁等10余名。
该曲种音乐材料已收编于《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西卷》。陵川钢板书处于濒危:
1、随着乡村消费义务制的施实,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根本解散,民间零散吹打乐者自在相约组成八音会办婚丧挣现钱极为普遍,村传统艺术缺乏研习认识。而钢板书艺人逐步减少,目前只要陵川县盲人曲艺队尚有人可以演唱陵川钢板书。
2、陵川钢板书长期囿于传统方式而较少改造发明,也是它逐步走向衰弱的主要缘由。
二、十不隔
十不隔是一种民间打击乐,主要盛行于陵川县附城南马村一带。无论是赶庙会,还是严重节日庆典,十不隔都是当地大众一种最好的庆贺方式。那么,空间什么是十不隔呢?
十不隔作为民间打击乐的一种,属于上党音乐的有机组成局部。它是劳动人民在消费生活当中,为表达本人的喜悦心情而创作的,随着传统的民俗活动而开展持续到今天。据老艺人口碑相传,十不隔从唐代起便开端在南马村一带盛行,传播至今曾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十不隔这个家伙是很受当地大众的欢送,十不隔的特征就是由慢到紧、由松到快,越打越紧,越打越热火,越打越热潮,这就是我们这个家伙的特征。
十不隔所在的南马村位于陵川县西南部,间隔县城25公里。全村650户人家,2400多口人,是全县比拟大的行政村,素有陵川南门第一村之称。南马村历史长久,古老文化源远流长,这也是十不隔得以一代代传播下来的重要缘由。
要理解十不隔,首先需求认识一下它的乐器构成。
十不隔的东器全部为打击类,主要有雷鼓、则铛、更锣、煞锣、七星、大梆、十不歇等等。下面我们就逐个来认识一下。
雷鼓:打击乐的一种,古典打法,可简可繁,是十不隔的总指挥,节拍快慢全由它控制,这面鼓曾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则铛:周围用绳子固定在铁架上,下方有竹把,演奏者左手执竹把,高高举起,右手执木锤敲击,音量最高,声音传得很远,用它来指挥演奏的起落。
更锣:演奏者左手高举乐器,用木棒敲打,而不用锣锤,声音绝而没有余音。
煞锣:直径约20厘米,左手持锣,右手拿木板敲击。
七星:独一有七种音调的乐器,由七片圆形小铜组成,分别代表1234567。
大梆:又称老梆,为自制乐器,长约45厘米,中间被挖空,能产生共鸣,声音淳厚。
十不歇:自制东器,成对运用,每件由一块木板和五张小铁片组成,运用时声音有跌落的层次感,音质共同。
在十不隔打击乐中,除则铛和鼓只能有一个外,别的乐器都能够有多个。其中七星和十不歇等东器十分共同,在其它打击乐中很少见到。这些乐器各有特征,合在一同演奏,声音调和,铿锵激昂,作风共同。由于这些乐器互相配合,不可分隔,所以这种音乐就叫作十不隔。
十不隔运用的乐器有十多种,演奏时各有各的打法,采用重击、轻击、齐击和音色比照敲击等演奏技巧,显得音乐调和,节拍明快,粗暴豪迈,热烈喜庆,多在行进时扮演,演奏时姿势各异,热潮时以鼓为中心,外型酷似一朵怒放的鲜花,深受大众欢送。
十不隔这种民间音乐是地道的打击乐。它所运用的乐器原始而共同,打法简捷、质朴,这些特性都表现了其年代的长远。过去,老百姓主要是用它来迎神、赛社。当时南马村分为八个会,相当于今天的消费小组。每个会都有本人的故事和音乐,其中十不隔是銮架会的音乐,是迎皇老爷时的专用音乐。每逢过节或者严重事情,銮驾会都要打着十不隔的音乐到村里的东福堂庙请皇老爷。
老艺人李贵宝:我们这个家伙是我们銮驾会的巷口家伙,我们过去敬神呀或者烧香去敬老爷、黄昏送灯呀搞的这些活动,我们就吹这家伙,我们这家伙、銮驾会呢,是在我们南马村是最大的一个会,我们这个家伙的前头呢,是有十八般兵器,枪呢、刀呢、后面是人,也就是兵,兵后面走的有镖,应该是将军,是飞龙旗、飞虎旗,后面是銮驾,就是朝廷的老爷,迎接的是黄老爷,黄老爷后面打的是黄锣伞,这就是我们这个会吹音乐、耍故事的状况。
“十不隔”参与全国跆拳道锦标赛暨奥运选拔赛开赛式扮演。
十不隔的音乐激昂热烈,表达了人们祈求神灵维护全村大1安,降福村民的美妙愿望,所以人们对十不隔十分注重。特别是銮驾会的村民,简直人人会打。解放以后,这种古老的风俗固然日渐淡化,但在节日、严重事情庆典等活动中,依然少不了它。古老的十不隔旧貌换新颜,在晋城市第二届黄河叮会迎亲锣鼓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05年还参与了电影《红山雨》的拍摄。
十不隔由于作风共同,不只本身遭到当地老百姓的喜欢,而且还被其它的打击乐、锣鼓乐等多种音乐方式所采用,同时还演化出一些新的音乐扮演方式。与南马村相邻的鼻良掌村,以锹、镢、锄、犁等农具为乐器的“农具大合奏”便属于其中之一。
陵川县文化局局长陈永清:十不隔是古老上党音乐的有机组成局部,它节拍鲜明、作风共同,深受大众所喜欢,之所以可以在去年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我想它主要是源于三个方面的价值,首先是艺术价值,十不隔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慧和艺术的结晶,它的作风以及它的打法,被八音会和其他艺术方式所采用,对民间音乐整体的丰厚和开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次是肉体价值,开掘、解救、维护十不隔,对继承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丰厚大众的文化生活,推进现代文化、构建调和社会,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再有一个就是经济价值,分离我县旅游产业的开展,将十不隔作为一个文化品牌来打造,作为丰厚旅游区内容的一个具有中央特征的节目来推出,我想它对推进旅游和文化的调和开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古老的十不隔历经了千年的开展与兴衰,往常,有幸迎来了二十一世纪抢救复苏的大好机遇。在民保工程的维护下,不久的未来,十不隔将会迎来再度辉煌!
三、五鬼盘叉
五鬼盘叉,因扮演者扮演小鬼,又因其中的五个鬼是持叉舞蹈,故名。传播于陵川县赵豁池村。产生年代无考。据艺辈相传,早在清光绪年间就已传播。多在闹元宵和邻村庙会演出。主要表现小鬼奉阎罗之命,到人世活捉一向打骂公,苛刻邻里的刘氏女的故事。刘氏忤悍刁悍,地府净罗决议折其阳寿,令小鬼到阳间捕捉归阴,刘氏四下逃窜躲藏,以至撒泼抵御,五鬼盘旋盘绕,以叉与其搏斗,终将其挑在叉尖,拿回阴间。此外,演出前素有先跪拜祭叉的习气。由8名演员扮演,分别扮演执叉鬼,提牌鬼,土地老和刘氏女。叉皆是一端有三个长铁齿而另一端有木柄的道具,其中一把稍大,中齿可嵌入柄心,专供挑刘氏腹部用,其他四把叉分别挑刘氏的两腿和两臂。有大迓鼓乐伴奏,只舞不唱。具有扮演粗暴,红火,惊奇等特性。特别是五鬼用叉将刘氏挑向空中的舞蹈动作,常给观众以惊险慌张,虚无缥缈的觉得。1987年省文化厅对该舞蹈停止了录像。
五鬼盘叉濒临绝迹的主要缘由:
一、传播地域小,只要赵豁池村人会扮演。
二、健在的老艺人都是年事已高。
三、组织教才难,重组艰难。至变革开放以来,村里人观念发作转变,青壮劳力根本上外出打工,以至有举家外迁。目前,该村只要40户,居民缺乏120人。而该舞蹈用人多,两班乐队连演员需求20人,在家的多是老弱病残者,选择演员、吹奏员是最大的艰难。
四、平腔秧歌
平腔秧歌实为“混场秧歌”,它盛行于太行山巅的陵川县,发源城西北35里的东沟村,所以也叫“东沟秧歌”。据1963年版《陵川县志》记载:平腔秧歌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在很早以前每逢春节、元宵节,人们且歌且舞、自唱自乐,于街头巷尾、家户院落的一种文艺方式,故又俗称“地不轮”,即平腔秧歌的前身。
平腔秧歌原先只在东沟本村演唱,因这里藏煤丰厚,开有小煤窑,常有不少外地人来做工,他们于闲暇时间,也爱学几段,一朝一夕,它就被外籍的窑工们带到全县各处,以至更远的中央。到明末清初,陵川全县境内的近300个业余秧歌剧团,差不多都会唱几出平腔秧歌折子戏。后来,不少专业上党梆子剧团,也常选一些平腔秧歌折子戏演唱。不过,无论是别村业余剧团,还是专业剧团,所唱的平腔秧歌都不及东沟人唱的地道,都没有东沟人那种浓郁的乡土风味。
平腔秧歌的音乐为徵调式,有七字、十字两个板腔和特地的哭腔及五字念板。它虽是一个小剧种,但却具有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其特性是行腔运调时不鼓不锣、不配弦乐,锣鼓家伙仅用于上下场和起送板。一个戏里,只要唱词,没有道白,或者仅有一两句念白。普通是四句或六句为一板,也有十几句几十句为一板的。有时每唱完一段,要混打一阵锣鼓,这可能是该剧种又名“混场秧歌”的由来。固然曲调比拟简单、狭窄,但朴素淳朴,别有风味,演唱起来,非常动听。
平腔秧歌所演剧目,既有《空棺记》、《阴阳案》、《兄妹吵厅》等大型的传统戏和连台本戏,也有《采桑》、《拜节》、《王小二赶集》等折子戏。其中大多数是表现家庭与婚姻爱情等方面的内容。唱词浅显易懂,生活气息浓重,深受大众欢送。
平腔秧歌在历史上没有成立过专业剧团,到外地演出活动较少。因而,名老艺人也就不多。但在本县境内与高平、长治、壶关等地,有几个演员还是挺有名望的,即礼义镇的张蛮货、义汉村的任拴柱等,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都是赫赫有名的好把式。如任拴柱,他原是一个唱泽州秧歌的名旦角,也兼唱平腔秧歌,吐字分明,倍受大众赞扬。他登台演唱时,经常脖子上挂着观众赠送的烧饼串。后来,他被调到陵川县上党梆子剧团改唱梆子戏,每到一地,大众还仍请求他唱秧歌。于是剧团就排演出了平腔秧歌《采桑》等,不只丰厚了演出剧目,还进步了剧团的名誉。
日伪统治陵川时期,平腔秧歌中止了。解放后,它又恢复起来,不只整理了传统剧目,还新编、排演了《王三从军》、《秦富保放牛》、《款待所》等现代戏。此时,有的业余秧歌剧团,还到河南焦作等地向部队慰劳演出。
1979年陵川县化肥厂业余文艺宣传队,还用平腔秧歌排演了反映理想生活的新编现代戏《双订婚》,并配上弦乐伴奏参与了晋东南地域举行的职工业余文艺会演。在会上有姚秀珍、琚全娥二同志被评为优秀演员。后,又在城关、附城、椅掌等地演出,遭到广阔观众的好评。《双订婚》剧本还被选入《山西大众文艺创作选·小戏集》。
五、陵川纸龙制造技艺
扎纸龙、舞纸龙是一种汉族传统民俗,陵川县平城镇每年十月初一举行盛大的龙灯会典礼,一方面感激神龙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同时还能驱鬼辟邪,保佑一方安全。平城龙一雌一雄,成对呈现。舞龙时双龙在前,后面的提灯队伍汹涌澎湃,十分壮观。
平城纸龙以竹篾制骨架,用宣纸(后用牛油纸)做龙头、龙身、龙尾,其中龙头的制造难度最大,由口含龙珠的嘴部、前额、后脑、角、手柄等局部组成,龙身和龙尾所蒙裱的纸上绘有龙的鳞片,鳞片上贴有金银色纸。舞龙正式开端前,经过村中德高望重的老者点睛后,龙头摆动,龙目闪闪发光,龙鳞熠熠生辉。每次舞龙时约由60余人组成,以狮鼓、大钹、锣作打击乐,以唢呐等为吹奏乐器。纸龙舞的内容和动作有许多种,包括“祥龙献瑞”、“龙入禹门”、“金龙缠柱”、“游龙戏水”、“龙逛花园”等外型;通常扮演完毕后,就将纸龙抬到河流侧畔,将其火化,意为“祥龙归大海”。
平城龙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材质、工艺和舞龙套路上。平城龙为纯手工制造,所用原料为纸、竹和麻绳等自然原资料;扎龙是一项十分精密的手工技艺,工艺讲究、工序复杂,制造精巧,成为世代传承的民间艺人的绝活;舞龙也是一项极为盛大和考究的扮演过程,遵照着一系列祖上传下来的固定典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民俗价值。
六、陵川剪纸
陵川剪纸艺术历史长久,其最实质的特征是写实和变形的统一,它是人们在对自然认识的根底上,融入客观情感,经过以心外型,以理外型,以美外型的创制过程而产生。
陵川剪纸在继承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同时,又吸收了国画、版画、铜铬画、布贴等表现手法,以戏曲人物和佛教文化为主要创作题材,代表作品有《戏曲人物系列》、《月华》、《兰闺雅集图》、《山鬼》、《醉仙图》、《四季花鸟》、《梅兰竹菊》《中华盛世》、《醉荷》、《母爱》、《千手观音》、《清明上河图》等。陵川剪纸外型简约夸大,线条疏密得当。它以概括的方式来处置自然物象,保存最实质的东西,使得画面有变化,不致单调贫乏。其次是以点、线、面作为根本表现方式,请求画面线条、板块组合考究颜色比照效果,做到实处不板滞,虚处不空泛,显出一种节拍感、韵律感。
七、陵川布贴画
布贴画原名宫廷补绣,俗称布贴画,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拨花等,最初是一种古老的刺绣技艺,由各种不同颜色、不同质地、不同外形的布块按一定的构图拼接而成。陵川布贴画在民间传播已久,明清时期多为家庭妇女做针线活时用在腰兜、鞋子、衣帽、日用品等上面的装饰,外型多为花鸟虫鱼、不祥图案等,随着时期的推移,经过传承人的改进和创新,逐步变为如今以布为原料单独构图的民间美术,其题材也变得丰厚多彩,主要有历史名画、戏曲人物、民俗风情、自然景色、花鸟鱼虫、动物图腾、古代侍女、梅兰竹菊等。
布贴画所用布料数不等,视画面复杂状况,需求用少则数块,多达数万片的布块拼接而成。制造过程为全手工制造,无法运用机器停止创作,制造工序复杂,创作周期较长,作品较少。布块的裁剪大都凭仗创作者的手感和经历,没有统一的形制。因而,关于同一主题的作品,每一幅都是无独有偶的,且具有高度的平面感。布贴画的创作过程主要分为制样、配色、选布、加工布料、剪贴、组装、装裱等步骤。制造时,首先依据构图将所需的布块制造完成,然后将各布块以自下而上的次第粘贴到丝绸背景上。制造工具主要有:布料、纸、剪刀、镊子、白乳胶、熨斗等。
陵川布贴画最早由民间刺绣开展而来,是一种集民间剪纸、手工刺绣、写意画、水彩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作品剪工巧腻,层次清楚,图像逼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八、烂柯山的传说
关于“烂柯”故事和烂柯山,我国许多中央历史上也都见到过,例如浙江衢州、广东肇庆、四川达县、陕西洛川、河南新安和山西武乡等等。烂柯的故事在长期传播过程中,除了“观棋烂柯”这一共性外,由于各地的风土人情、习俗习气、天文环境、中央言语等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地域差别。
陵川棋子山烂柯的传说在陵川县境内传播已久,散布区域包括古郊、六泉、潞城三乡(镇)接壤处的棋子山及潞城镇局部乡村。由老百姓世世代代口传心授传播至今,特别是在棋子山脚下的苇水村,是全村人集体传承下来的,简直人人都晓得这个传说和传说中的人物。清雍正版《山西通志•山川》、经典文献《尚书•洪范》、《史记》、清武彭龄的《箕山履迹考》、清光绪版《陵川县志》中都有关于箕子山及箕子隐居陵川谋棋的记载。相关作品有《民间故事集成》(1987、陵川县编)、《灵山圣棋》(2007、大型舞蹈)、靳虎松的《传奇》(箕子山传奇)(2010年)等。
相传箕子(本名胥余)为殷纣王的叔父,反对殷纣王的荒淫与暴虐,几次谏阻后却被纣王囚禁起来,贬为奴隶,后来周武王灭了纣王,箕子便逃往陵川隐居。箕子在陵川的棋子山上,用那里的自然黑白石子摆卦占方,借以观测天象、星象、授时制历,却于不知不觉中发明了围棋,并且经常与人对垒,使围棋日益成熟。
由棋子山往西五里有个苇水村,传说村里有个人叫李忏,他进山砍柴时,在山洞中遇到两个白胡子老头在下棋。一盘棋没看完,腰间别的斧头的斧把儿早已朽成了木渣子,全都烂掉了。下棋的二位老人在争论中掀翻了棋盘,撒得比比皆是全是黑白棋子。传说这两个下棋的一个是箕子,另一个是梅伯,他二人常在山中对弈。
一次,周武王访道太行,在陵川棋子山找到了箕子,武王恳请箕子出山助理国事,箕子不肯,遂带领随从分开陵川,从黄海乘木伐向东而去一岛,即今天的朝鲜。箕子在朝鲜传播故国文化,同时也把围棋传向了五湖四海。
该传说以箕子造棋、观棋烂柯、武王访道、箕子东渡为主要内容,与当地的地名、天文环境、民风民俗、民间游戏以及古文献中的相关记载相互交融,浑然天成,反映了围棋文化的深奥、厚重、古老与神秘。陵川县于2007年6月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指导组”,对烂柯的传说停止重点维护。
九、韩式正骨术
中医正骨系诊治损伤专科,是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也称骨伤科或骨科。陵川韩氏正骨术有据可考的历史已有200余年,目前独一的传承人韩高举,师承于岳父王文公。王氏系晚清生人,祖籍陵川县附城镇峰西村,终身治病救人,乐善好施,救济乡邻,人送绰号“大恶人”。王氏师承西河底镇冯山村冯得孩,冯氏医术高明,人称“及时雨”,当时与上党戏王赵清海(勤孩)齐名,民间有“唱戏的是勤孩,正骨的是得孩,补锅的是良孩,小偷王是五孩”的说法。冯氏师承晋城白杨泉河李氏(姓名已不可考),人称“李半仙”,在当地名声很大。再往前历年代长远,传承状况已不可考。
陵川韩氏正骨术治疗骨伤疾病,徒手整复,以自制的骨伤药部分外敷,小夹板绷带一同固定,恰当的药物内服,经治患者自行疗养短期内就能够恢复正常。韩高举将本人多年临床正骨手法总结为摸法、提法、拔法、拉法、晃法、推法、拿法、接法、端法、按法、摩法、揉法,共十二种。这些手法是伤科诊断和治疗的必要办法,也是伤科治疗的特性。骨折的诊断主要依托望、闻、问、切并分离摸法和比法互相配合停止。民间正骨医师只要不时进步本身的诊治才能,不时发现并处理问题,积聚学问,总结经历,才干更好地继承先辈的精深医术并发扬光大,将正骨治疗技术不时向前推进。
十、山西民居砖雕
砖雕艺术在我国有着长久的历史,它以砖为根本资料,雕以各种图案,具有浓郁的民族作风。山西砖雕的历史长久,早在金代便已获得了极端辉煌的成就。特别清中期以后,富甲一方的晋商开端大范围地修建气势庞大的宅院,在砖雕装饰方面不惜工本,极为考究。该时期的砖雕不只工艺熟练、精到,构图丰满、繁复,题材普遍、多样,技师更是综合运用了圆雕、浮雕、线刻、透雕等工艺手法,充沛反映了中国传统民居对美的追求。
陵川书鼓砖雕散见于陵川县全境的古式民居以及庙宇、道观等建筑上,以潞城镇较为集中,且保管完好。这些砖雕图案多位于房屋挑檐下墀头的上方。书鼓砖雕反映的人物和内容多来源于当地十分昌盛的陵川鼓书的传统书目,图案以鼓书说唱中的主乐器扁鼓作为主形象,以其他的人物情节图案作为辅形象,内容丰厚,题材普遍,含有各种不祥寓意,表达各种美妙愿望。
陵川书鼓砖雕用料讲究、方式多样、内容丰厚、工艺精深、规划合理、构思精巧,以其特有的巧夺天工般的雕塑嵌筑工艺,赋予建筑以灵动的美,同时也鲜明地折射出当地民众传统的建筑观念、习俗习气、道德伦理、价值取向、审美情味,包含着丰厚的艺术、历史和文化价值。
十一、种牛痘
古时,人类普遍患有一种叫做“天花"的疾病。患者满身生出麻疹痘疱,轻者变成麻脸,重者致死身亡。为避免天花病,孩子长到三四岁时,都要“种牛痘",俗称“栽痘"。孩子栽上痘,亲朋邻居都要摊上起面熬糕“送发物"。待牛痘结痂后,要敬神“拔痂"。之后,每年的阴历四月奶奶庙会时都要敬神烧痂。种牛痘本来是人类根治“天花"疾病的一项严重的医学成果。1769年,英国一位学医的20岁青年名叫爱德华·琴纳,他的家乡格洛斯特盛产牛奶。他见到陵人生仪在众多的天花死者当中,没有一个是挤牛奶的妇女,而且自古以来不断有“挤奶姑娘长得漂亮"的传说,由于她们没有麻子。他经过认真察看发现,人为正在出痘的奶牛挤奶时,手里沾上了牛的痘浆,就会得牛痘。于是手指间会呈现水痘,并随同有低烧,同时感到轻度不适和淋巴腺肿。但是很快就会康复。这些接触过牛痘浆的人,没有一个麻脸的。经过20多年的察看和研讨,琴纳得出这样的结论:人身上假如染上少量的牛痘疱疹的浆液,就不用担忧会死于天花,也不会变成麻脸。1796年5月14日,在众目睽睽之下,琴纳从一个患了牛痘的挤奶姑娘身上,取出一点鲜痘浆,接种到了一个叫菲普士的8岁男孩身上。两个月以后,他再一次给这个孩子接种了他培育出的真正的天花浆液。结果,小菲普士却没有染上天花。自此,人类终于找到了扼制“天花"病魔的疫苗。这个科学成果传入中国后,经过人在长到三四岁时接种牛痘,逐步在全国根绝了天花疾病。民间把这项人类医学成果,归功于了神的恩赐。
孩子到三四岁以后,便分开母亲怀抱,进入独立游玩的童年期。绝大多数的孩子满两周岁,民间称“两生三岁''后,便可脱离“生命自然夭折"的风险期,进入正常的生长发育阶段。人生在童年期,“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无猜疑、无懊恼",其最佳状态莫过于“能吃、能喝、能游玩、能睡眠"。因而家长们对祈求神灵保佑的礼仪逐步少了,代之的是父母,家庭乃至社会对儿童的理想的关爱,呵护和教育。人在童年时道貌岸然游玩的诸如“成人家家"、“做饭饭"、“用桃杏核当赌注输贏"等被叫作“儿戏"的各种游戏,实践都是理想的社会事象在他们刚要构成以至还没有认识才能的脑子里的反映。各种社会事象在儿童时脑子里还没认识时留下的印象,和成年后人们有时发作的“直觉"或“潜认识"或许有着某种关系。人的童年期也是人生的启蒙时期,人在童年启蒙时期留在脑子里的“无认识的、含糊的或有认识的"各种印象、对构成其成人后的性格、兴味、喜好、智力等都是至关重要的。除了极个别被誉为天生的“神童"外。普通人的学问才能,除了有基因遗传的先天要素外,根本上都是后天取得的。同时,儿童启蒙时期的脑子在承受着外界的各种影响外,也在逐步地显露着自身对外界事物的喜好、兴味、抵抗、厌恶等。因而,对未成年儿童停止启蒙教育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不只关系着儿童个人能否可以安康生长和其终身的命运,而且也关系着整个民族的素质优劣。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传统是从父母到教师,从家庭到社会,普遍都怀着“望子成龙"、“投桃报李"的急迫好意,把我们以为是最对的,超越孩子的承受才能,违犯孩子的承受意愿,分歧对一切儿帝停止强迫、有时以至是暴力的灌输。传统上,人们都置信人的命运是天生必定的,而却又都在不遗余力地按本人的意愿为孩子布置命运,这是一个荒唐的矛盾。假如我们可以让未成年儿童在人生的启蒙期都可以充沛地显现其各自的天性喜好,针对其意愿施行积极的教育引导。并为其发明出充沛自在发挥个人专长的环境和条件,置信他们成人后都会把握好本人的命运,以他们的实践才干来报答父母及一切前辈的培育教育,并为社会的开展进步作出各自的奉献。
十二、周岁
孩子生下来三年内,父母要每年为孩子举行周岁华诞祭奠恭喜典礼,俗称“做赘"。除姥姥、舅舅、姑姑外,普通不动外客。三周岁做三赘时还常举行“抓周"典礼,有的中央又叫“试儿"旧时,普通是把笔、书、算盘、刀剑、丝线、脂粉、玩具等小物品摆放在孩子面前,让小儿随意抓取,借此占卜将来,预测孩子的志趣喜好。这一风俗极为古老,南北朝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已有细致记载。
孩子满周岁时,各地都考究给孩子制造象形衣帽。普通男孩是麒麟、老虎、狮子等兽形,女孩则是鱼帔、莲花八宝等。各家还要给孩子穿上新做的虎头鞋。这种虎头鞋用黄布缝制,鞋尖上绣一虎头,虎头额顶绣一“王"字。民间以虎为百兽之王,以为孩子穿上虎头鞋,就能够壮胆、避邪,长寿百岁。除了虎头鞋,孩子的姥姥、妗妗、姨姨、姑姑都要给孩子做“兽鞋"。这种鞋有棉的、夹的两种,手工绣成,绰约多姿,外型夸大,常见的兽形有狮、龙、牛、豹、羊、兔、猫、狗等,都是生命力极强的动物。做鞋仿其外形,取繁衍昌盛、易养好活之意。各地考究送鞋不少于3双,多的有5双、7双,均取奇数,忌用偶数。孩子穿兽鞋,不断要穿到3一4岁。有些中央,自周岁以后,每逢华诞,舅舅都要送给外甥一只或一对“老虎枕头",表示祝愿。这种枕头除供适用外,还是孩子乐不释手的玩具。
为了把孩子抚育成人,人们竭尽心机,想出了许多方法,这些方法世代口耳相传,逐步演化成种种十分忠诚的风俗。如戴“长寿锁'',是各地都实行的育儿风俗。早先的长寿锁多为银制,呈古式锁状,普通正面镌刻着“长寿富贵"“长寿百岁"等字样;反面镌刻着麒麟图案,表示“麒麟送子",也有镌刻“龙"、“虎''、“寿''等字样的。人们把长寿锁戴在孩子脖子上,表示根基永固,不祥长寿,并祝愿孩子以后生龙活虎,前程远大。除了普通的银锁外,还考究每逢华诞和春节给孩子挂“红线锁"。红线锁是用红丝线或五色线编成线辫,连起来挽一个结作锁,有的下面还要坠数枚铜钱后在神像前点燃供神的黄表纸,把线辫燎一燎,给孩子戴一卜,以此祝福孩子无病无灾,安全生长。孩子长到12岁后,要戴上一切的红线锁,去神像前献供还愿。孩子小经常流涎水(口水),各地都时兴给孩子戴“围嘴"。“围嘴"是用布缝制的一个圆环形垫子,套在孩子脖子上,涎水打湿一片,就转动一下,使下巴颏接触部位总是干的。“围嘴"有做成老虎形的,还有做成青蛙形、莲花形的,等等,既适用,又美观。
十三、断奶
孩子长到一岁左右,普通都要断奶。除了逐步减少哺乳次数,逐步添加米面、鸡蛋、蔬菜等食品,为断奶做好准备外,有的还要选择黄道吉日,即“看日子"。民间人多以十二地支与二十八宿中的利宿配合日,为断奶吉日。
十四、百日
婴儿降生100天为“百日",本地叫百天。自身即含有祝福孩子短命的意义。旧时婴儿出生100天内死亡率很高,如能安全渡过百日,便有了长大成人的希望。所以人们把“百日"视为一个极点,以往的担惊受怕告一段落。人们又把“百日"视为一个新的起点,对孩子的将来充溢了自信心,家庭要为孩子做“三满月”,也叫“大满月"。不过不像做满月那么盛大,普通只敬神,不动客。满百日后,产妇带婴儿要回娘家住一段时间,称为“离窝"。走的时分点一柱线香,从房门口起沿途用炭块压小块方形纸,男孩用白纸,女孩用红纸,有的压黄纸,直到外公家,以示所行途径,来时仍沿此路回家。民间迷信,以为这样婴儿的灵魂便不会迷失归路。也有祭奠神灵恳求沿途护佑之意。
十五、满月
“满月",指婴儿出生后满一个月,为孩子举行满月庆祝典礼,即“做满月”,又称“祝满月"。满月是汉族的一种育儿礼仪,盛行于境内各地。做满月的日子,普通考究男孩要比实践满一月早一天,女孩则要晚一天。做满月时,一切的亲友及邻居邻居都要携带各种礼物前来恭喜,民间俗称“动客"。前来恭喜的人带的礼物除挂面、小米等食物外,主要的亲戚如姥姥、舅舅、姑姑、姨姨等还有小儿衣服、鞋、帽等,贵重一些的有银饰品,如银锁、银项圈、银镯子一类。近年来,各地普遍兴起一切来客都要拿现金“上礼洋"习尚。姥姥家除送衣褥、饰物外,还要带一份献供(一篮子馒头)。其中一定要有两个“奶头馍馍",状如乳房,听说吃了能下奶。同时送一外裹红布的银项圈,一卜连银锁。孩子带上银项圈,每年加裹一层红布,直到十二岁为止。
体弱多病的婴儿或者独生子,许多中央都考究认干爹、干妈。做满月时,有的家庭给重生儿“寄拜"干爹干本地称为“寄拜"妈,对象普通为多子女的人家或短命老人,以求人丁兴隆或寿命持久。有些中央还时兴认残疾人为干爹干妈,取其不幸代人受难以保孩子安全安康。有的是把孩子的无病无灾寄予于神灵的庇佑,让孩子在神或僧道前“寄名"为弟子,但不剃度出家。民间以为,既然是神或僧道的弟子,自然会得到他们的保佑,长寿安全。大多数人家是祭拜当地有名的一块大石头或一棵大树替代;有的是依照巫师指点找一属象适宜的熟人。还有的是让孩子的父亲早起出门后,在街上或路上遇见的第一个人,不管这个人是安康还是残疾,也不管疯傻穷富,就认这个人就是孩子的干爹或干妈,这一风俗当地叫“撞亲”。
给孩子起奶名,又叫“乳名''、“小名",也是盛行于各地的风俗。“歪名好养活",人们以为奶名起得不好听,阎王爷也不想要,因而孩子就不会夭折。这一风俗十分古老,汉朝著名的辞賦家司马相如的奶名即为“犬厂"。人们给孩子起的奶名,如“毛亲"、“臭臭"、“狗狗"、“黑头"一···固然是“歪名",其中却有相当大的亲昵成份。有的奶名具有符咒作用,如“拴柱",“锁柱"、“引弟"、“改花"等,表达了人们对孩子命运的关注或对男孩的企盼。更多的奶名则寄予着人们对孩子的良好祝福,男孩叫“铁蛋"、“有才"、“金龙"、“来福"、“有富"等等,女孩则叫“牡丹"、“百灵"、“金花"、“秀兰"、“桃叶"。固然孩子在人学时要由教师或父母及亲友中的晚辈取正式名字,即“学名",但奶名常常不断被晚辈沿用,有的以至会替代了学名。
有的要向神灵许愿,保佑孩子安全生长,到孩子成人后向神灵还愿。关于寄拜干爹妈与起奶名、许愿,民间的说法是因孩子生下来命硬,怕保不住,这样能够保证孩子安全安康长大成人。究其心理本源,可能因古代社会生活和医疗程度很差,婴幼儿成活率很低的缘由。
婴儿满月以后,家人要选择吉日给孩子剃头,称为“剃胎发"。有的中央还要把剃下的胎发揉成圆珠,装人布囊,缝在婴儿的背心上。民间以为,血为精气之本,毛发则为血余,佩带在身,能够消灾避难。这也是考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剃胎发的时分,好多中央都考究在婴儿前脑门上留约1一2寸见方的胎毛。“毛''、“髦"同音,所谓“髦"常用来指俊秀出色的人。留胎毛,表达了家人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
做满月的庆祝典礼,第一胎很盛大,第二胎以后就简单了。普通只要全家人和姥姥家的主要亲戚参与,敬敬老爷,不再动客。做过满月以后,婴儿就能够随母亲一块回姥姥家了。普通是过了四十天,产妇要抱上婴儿到姥姥家走上一趟。
十六、婴儿礼节
婴儿出生后,父母家人为了孩子安全安康生长,要为襁褓中的婴儿举行各种传统的礼节典礼,三朝是婴儿降生后第三天所举行的礼仪。境内民间俗称“第shé"。这一天要给婴儿洗浴,并招待亲友,所以又叫“洗三。由接生婆或婴儿的姥姥、祖母等在热水中放人艾草、槐枝、花椒等中草药,然后为婴儿洗身。一边洗,一边还要念诵祝辞。洗完以后,用红布将婴儿浑身擦干,并用姜片、艾草团涂擦关节之处。有的中央还要用葱悄悄打三下,取葱和聪明机灵的“聪"谐音,以示祝愿。民间以为“洗三"能给婴儿去“风",并驱恶避邪。这一风俗来源很久,远在唐代即已盛行。由于它具有清洁卫生的作用,至今在乡村仍有盛行。洗后,普通都要用秤称称婴的体重,以视出生时体魄的肥瘦大小。有的就把称的体重作为了婴儿的名字。
这一天,重生儿的父亲要到岳母家报喜,俗称“报生"、“回奶"去时提一系着红布的酒盂(生了男孩红布系于壶把,生了女孩红布系于壶嘴)和礼盒。路上碰见人不能答话。在得知女儿平安分娩的音讯后,娘家要把准备好的下奶食物炒豆半装在酒盂内,小米装在礼盒或红布袋内,让女婿带回来,供女儿喝米汤。“第三日"这天,主要亲友都要前来恭喜,馈送各种食物。依照地域的不同,有送鸡蛋、挂面的,有送小米、红糖的等等不一。这一风俗叫“下奶",意在慰劳产妇,祝她早下乳汁。家里考究以面条为主食招待亲友,还要向邻居邻居挨家挨户“花喜面",与乡亲们共享添丁进口之“喜"。在产妇的奶未下来时,好多中央都考究让婴儿先吃吃他人的普通是男孩要吃生女孩妇女的奶,女孩要吃生男孩妇女的奶,称为“开奶"。在吃奶之前,有的中央还要让婴儿“尝五味",舔食醋、盐、黄连、糖等。祝福婴儿安全长大成人,在尝尽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后,能苦尽甜来,取得幸福。
十七、孕育分娩
孕育期
一个人的降生,关于其家庭乃至家族来说,是一件至关严重的事情。在我国汉族人民意目中,添丁进口是家庭兴隆兴旺的重要标志。和全国许多中央一样,本县境内人们称妇女怀孕为“有喜",婴儿出生为“添喜"。旧时习俗重男轻女,生了男孩为“大喜'',得了女婴为“小喜"。人们以为生儿育女是出于神灵的恩赐,假如婚后久不怀孕,有的当事人要去“娘娘庙"拜神求子。各地有许多幽默别致而又为人们忠诚奉行的求子风俗。怀孕以后,为了保证胎儿在孕育之始就遭到良好的影响,民间请求孕妇的思想、视听、行为、举措要符合礼仪,详细地说,就是请求孕妇思想坚持纯真、肉体坚持高兴、举止坚持端庄“·一这与现代科学是有相通之处的。在怀孕期间,民间关于孕妇的饮食有许多考究和忌讳。各地都有“酸男辣女"的说法。有的孕妇怀孕期间喜欢吃酸,便以为怀的是男孩;有的喜吃辛辣,便以为怀的是女孩。有的家庭因而想要男孩,便常常制止孕妇吃辛辣食物。由于兔子嘴豁,人们以为孕妇吃了兔肉生下的子也会是豁嘴,所以孕妇禁吃兔肉。这些荒谬考究和忌讳,表现的是一种古老的原始思想习气。
分娩
过去,孕妇分娩都在本人家中。各村民间都有特地的接生婆,有的中央叫收生婆,临产时请来家中接生。孕妇临近产期,家里要在炕上铺谷草或粟秆,另外再准备一捆谷草,让孕妇靠卧其上。这种习俗叫“坐草",古代又叫“就草"或“在草"。民间有“落草铺哭三声、命中关就了"的俗语。意义是说人终身下来就决议了终身的命运好坏。随着社会医疗卫惹事业的开展进步,如今人们大都要到医院去消费。这种“坐草"的风俗已极少见了。生了小孩,民间普通都叫“坐月子",指的是产妇分娩后调养身体、哺育重生儿的最初一个月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产妇的饮食有许多考究。各地都不准产妇吃肉食面,都请求产妇要喝一个月“清得照见人影"的清水米汤,有的开端还要先喝一段谷水。有的中央,产妇忌食辛辣、油腻,怕的是把奶水“逼"回去。产妇不能出房走动,日常生活要由专人侍候。侍候女儿坐月是母亲的义务。在临产前,母亲就守在女儿身边,直到外孙满月为止。“坐月"期间,“忌门"的风俗各地都有。孩子出生后,要在产房门帘上挂红布条子,一来避免生人冲克,二来产房的血气于来人也极为不利。许多中央还考究孕妇不能在娘家生孩子。这一风俗十分古老,东汉应劭的《习俗通义》已有记载,说是孕妇在娘家生孩子,母子身体都会不好。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怕以女婴掉换所生的男孩。在封建宗法社会中,男子与传宗接代有严重干系,男孩的降生便表示血缘、家业有所继承,不能不遭到家庭以及整个家族的高度注重。由此看来,后一种担忧或许才是不让孕妇回娘家分娩的主要缘由。
十八、天主教
天主教传入陵川的时间,大约是在清朝光绪三年(1877)大灾荒发作以后,当时河南林县田家井教友郭玉和等迁居本县远望村(今太和村),在当地停止传教活动。修建了天主教堂。光绪十六年,境内天主教划归山西省南境教区管辖。由于有组织地停止传教活动,天主教便在远望有了较快开展。至光绪二十六年,共有20余户。他们依仗外国权力,横行乡里,火烧了二仙庙,霸占了玉皇观,并包揽诉讼,不纳社粮,处处欺负当地居民。义和团起义时,火烧了远望教堂,杀死了一些教徒。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天主教变本加厉地欺压汉民,强迫给他们修建教堂,并勒令陵川义和团领袖和远望村社首,给被杀死的教徒拉灵举哀。民国元年后,为理解决村民和天主教的纠葛,将远望村改为太和村,即安定和睦之意。
天主教为了便于传教,在远望村还先后设立了一所普通学校,称作国民学校。
自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天主教在陵川县的开展疾速起来,逐步蔓延到龙头沟、马家庄、东尧、德义、椅掌等村。至陵川解放前夕,全县天主教徒共有250余户,1500余人。他们独一的活动场所是太和天主教堂,也叫若亚教堂。如今的教堂是1901年荷兰场神甫掌管重建的。面积是790平方米,后来荷兰楚神甫指导维修过。内有祭台、省公楼、讲道台,十四处苦珞像。教堂外挂一个铜铁合金钟,早晚打钟念经,中午打钟吃饭。教堂内外的设备于1943年被日军烧掉。
天主教在远望教堂经常驻有外国神甫和修女,尤以荷兰籍神甫寓居时间最长。据查,有殷神甫、江神甫、粟神甫、利神甫、冯神甫(以上均系荷兰籍人),王神甫(中国籍长治马场人)等。教堂除了每年举行四次“瞻礼”外,每三年要举行一次范围较大的“游街瞻礼”,在举行瞻礼时,要来两三个或三五个外国神甫,陵川解放后,教堂关闭,宗教活动时断时续,天主教堂被用作粮库。
天主教徒每年过四次大节,分定期和不定期的两种。定期瞻礼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和十二月二十五日。不定期瞻礼普通是每年清明节前后一次,农历的四、五月一次。太和村的天主教徒,分七个片活动。星期日早上、晚上各念一次经。每次念经的时间按农时而定。普通状况每次念经一小时左右农忙时每次念经最少非常钟,特殊状况下不念经。共有经书300多套。
陵川解放以后,天主教徒绝大多数爱国违法,有20余人参与了天主教内反动组织“圣母军”,1953年被人民政府给予以取消。1956年在教徒中展开了爱国运动,消弭了教徒和当地大众的历史隔膜。1959年,全县共有教徒274户,1485人;到1986年,教徒为302户,747人,其中太和村有教徒255户,651人,占全县天主教徒总数的87.1%。他们中间有修女一人(已死),大姑娘三人。其他教徒散布在东尧、平居、池下、寺润、椅掌、韩庄、龙头沟、秦家庄、司家河、柳义、宋家坡、德义、炉家、石末郊、蚂蚁街、圪台河等5个乡(镇)17个自然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党政军的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多方谐和,太和天主教堂的大局部房产,于1992年出借了教会。后来,太和天主教徒自筹资金11万余元重新停止了维修。从此,陵川天主教徒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长住的神甫有杨忠义、任永清、陈景生等三人。天主教徒成立了本人的宗教教务指导组,组长先后由李福见、元栓民等担任。太和天主教堂是经过注销受法律维护的天主教活动场所。2003年,全县天主教徒开展为305户,1500余人,其中男782人,女718人。主要散布在杨村、礼义、秦家庄等5个乡(镇)70个自然村,其中95%以上集中在太和村,太和村是晋城市天主教徒人数最集中的村庄。
解放战争时期,陵川天主教徒有20余人参与了民兵,并先后到河南等地参战,有30余人从军。抗美援朝战争中从小入教的郭文秀在上甘岭战役中荣耀牺牲。1990年以来神甫任永清、教徒李福见,元栓民还被引荐为县、市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
十九、基督教
基督教,也称耶稣教。清末民国初,该教曾在潞、泽两府创办“光道城”(后改为光华兴)商号,停止传教活动。当时陵川东乡苗恒玉和城关商人武小山,即首先入教,以借本求利的办法,在城内开设一座运营洋货的“信道成”商号。这样就在本县安下第一个传教基地。同时,苗恒玉经常在大集市、庙会等场所,停止传教活动。至民国10年(1921)以后,权力大增,教徒日多,大约全县共有教徒三四百人。同时,在南关设立“福音堂”(教堂),组织讲道和分发书籍,并举行瞻礼和祷告等典礼。常驻晋城的英国牧师司来德不时来陵川传道。1939年“十二月事故”后,基督教在本县逐步绝迹。1990年以来,基督教又在陵川活动。据统计,现有基督教信教300余人。其中教徒109人(经牧师受洗),主要散布在西河底镇、附城镇、礼义镇、潞城镇、杨村镇等乡镇,近30个自然村。基督教在本县的活动大致分西河底、杨村、潞城三个区域。他们的活动方式主要是家庭式聚会。全县没有一个基督教组织,没有一个正式活动场所,没有一名神职人员。
二十、伊斯兰教
陵川县伊斯兰教是随着回族的移民而传入的,传入的时间大约在清代末叶,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大局部回民来自河南、宁夏。当时附城有六七户回民。约20余人。后来,礼义、平城、城关,陆续从河南逃荒来了不少回民,加上一些汉民入教,教徒逐步增加。据2003年统计,全县回民共有279户,1100多人。普通都是和汉人杂居,主要散布在城关、附城、礼义、平城、西河底、马圪当等6个乡(镇)的18个自然村,有附城、城关、平城三个清真寺,其中附城清真寺始建于1906年,于1978年、1986年、1996年三次停止了扩建修缮。三个清真寺都住有掌教的阿訇。
回民每年有三个严重节日。每个节日和过年的时间不固定,十二个月为一年。凡遇农历闫月年,来年的时间就得向下错一个月。过年那个月的前一天,为开斋节。开斋节后70天为古尔邦节(也叫宰牲节)。开斋节后半年为圣纪节。除三大节外,回民每七年有一次聚礼(星期五)。主要是朝拜真主,每天有五次礼拜,念、礼、斋、课、朝,也叫“五功”。回民的生活习气,仍因循历代风俗,禁烟,禁酒,不信卜易迷信活动。忌讳说猪。婚、丧事从简。实行土葬,夫妻不合葬。由于汉回杂居,两族通婚现象不少,相处和睦。
回民根本上以农业为主,同时运营饮食业和皮革手工业消费。有特长、善交际、开辟性强的人才日益增加,经济收入和生死水平较当地汉民同一些。据2003年统计,全县回民中有养牛、养羊、运输、经商办企业等各类专业户80多户。仅卖肉丸、开饭店就有50多户。
二十一、佛教
据旧志记载,可上溯到三国和两晋;至迟也在南北朝时期。当时的佛教徒主要是削发出家的和尚,均以看守寺院为职业。全县大小寺院10多个。崇安寺向为全县僧侣活动的中心。远在明太祖洪武年间,就开端设置僧会司。民国时期,开端设佛教分会。
和尚的主要活动是诵经与化缘。在每年正月初八、四月初八、十月初八、腊月初八四个留念日里,一些较大寺院还要举行盛大的祭奠和念经典礼。同时,民间普祭孤魂、丧葬父母与祭奠祖先时,常常延聘他们设坛念经,有的还要停止升桥、破狱、招亡、取水、观灯、施食等典礼。到各地停止化缘是和尚本人生活和修补庙宇费用的主要来源。
斋公是在家的佛教信徒。境内多数村庄都有“斋公会”。
佛教教徒大都不吃腥荤和葱韭薤蒜,其中和尚在举行念经典礼的忌食。
陵川解放后(1945年),僧人出家,从事各项消费活动,佛教活动在境内根本绝迹。1983年,本县有教徒-5人在五台山南山寺寓居,为境内建国后一批佛教居士。1986年开端恢复佛教在陵川的聚会活动。1995年成立佛教协会筹备组。2007年1月陵川县佛教协会成立,会长冯玉庆,全县共有居士3000余人。正武注销的活动场一切:崇安寺(崇文镇)、宝应寺(礼义镇沙河村)、国道寺(西河底镇冯山村)、古贤寺(西河底镇积善村),其中宝应寺有固定住寺僧人5人,国道寺有田定住寺僧人1人。陵川县佛教协会的现代化办公条件和其兴办的网络场所为省内县级双佛协第一家。冯玉庆同时担任省内首家佛教刊物《晋城佛教》主编。
二十二、良风美德
郭台铭先生为一中捐资五十万
郭台铭先生是晋城市泽州县人,少小离家,终身历经坎坷,苦心运营,往常事业兴旺,功成名就,享誉海内外。多年来,他为我市的不少中央扶贫解困,为不少失学儿童和莘莘学子贡献爱心,在我市人民意中享有崇高声威。2002年,当他得知陵川县一中办学条件差,师生至今仍住着暗淡、湿润的破房子时,爱心再一次差遣他作出决议,捐款50万元,为陵川一中新建学生公寓楼,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
杨雪荣孝敬婆母的事迹
人们说,整天与锅碗瓢盆打交道的总少不了磕磕碰碰,当媳妇的与婆母终年在一同总少不了别别扭扭。但是,陵川县土产日杂公司职工杨雪荣这个中年妇女,却以细腻的情感和无微不至的爱戴,敬养着80高龄的婆母。被街邻和众姐妹传为佳话。
老人有六个儿女,雪荣是五儿媳妇,为使妯娌不讲闲话,也为了不使老人遭到委曲,雪荣总是事事让着婆母,去年正月十四,县常校礼堂唱戏,她爱人找了两张戏票,想让雪荣过过戏瘾,谁知婆母不同意,说“我不去,我一个人也不敢在家里”。两句话,弦外之音十分明白,甭看。固然看大戏是雪荣一件最开心最喜好享用的事。但为了不使婆母生气,只好忍育割爱,与婆母翻开电视机看起元宵晚会来。
在家里,为让老人愉高兴快地欢度暮年,她总是迟睡早起,把家里一切生活杂事处置得有条不紊,不让老的操心锅台,找事去做。她经常与婆母拉家长,谈事务,听老人的见地剖析老人的心理,无话找话,让老人驱掉了孤单感,忧悉感,坚持一种高兴的肉体状态,老谈笑之中治病去疾。
为把老人照顾好,特别是处理好老人身体脆弱发病多的矛盾,隔三差五,就给婆母做顿营养丰厚的饭菜,让老人采取食物疗养法,补一补身了;四季之初,就找几个郎中给婆母把把脉,量量血压,实行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把病消灭在萌芽之中。在家里,最暖和的房间是老人越冬住的,最温馨的床被是老人睡觉用的,最好的食品是老人吃的。为避免老人走路摔倒跌伤,给家里人规则一条制度,当老人外出串门漫步必需有扶携照顾。但是常常是本人与婆母相伴随行,好多不知内情的人还当是闰女呢。其实雪荣也就是把婆母当作新娘看待的。
婆母虽然年岁大了,但特别关怀雪荣她们几个妯娌的关系。雪荣就在这方面下功夫,坚持做到不争家产不攀比,不说闲话不责备,不耍脾气弄心情。每当谁家有艰难,她就主动协助,大方解囊。为让婆母安享暮年每年春夏秋冬她季季为婆母缝制新衣新裤新帽,而本人却哪样不穿旧不换新,每月发下工资,她都给婆母一些零花钱,让老人本人支配,但本人却从严请求,不乱花一分钱;每天她都是妈长妈短的用语,使婆母甜咝咝的乐哈哈的,肉体格外好。她以腿勤、嘴甜、心好、人热情厚道而博得了家人的赞道,博得了街邻的信服,博得了同事和亲朋的好评。
老红军熊文庆留下绿色遗产
86岁的老红军熊文庆,是附城镇庄里村人。1999年3月老人去世后,留下的巨额绿色遗产一事,成了人们纷繁谈论的抢手话题。
祖籍四川浪中的熊文庆老人19岁参与红军,25岁参加中国共产党支部,长征途中,10次负伤,5次犯罪。1948年因病转业定居现籍。他时时势事以一个共产党员,老红军战士的规范严厉请求本人,从不居功自傲,坐享其福。该村南坡山有一片幼林无人照看,荒的象乱草坟。熊文庆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主意向村干部请缨,义务承包管理这片荒山。从此他早出晚归,边干边学,对一棵棵小树停止修枝打杈,围土培肥,施药浇水,并用石块垒起50处制止牛羊上入山标志。10多年来,他在这片荒山上开垦了荒地30亩,自费3000多元购置苗木停止荒山造林20亩5万余株。如今这里已不再是满目苍凉,而是葱葱郁郁,树木参天。行家估量,这片林木价值少说也值50万元。看到这些,村干部屡次要给他报酬,但老人却说:国度已给我不少了,这些就算我留给乡亲们的遗产吧!
李俊秀4年助读特困生79名
民营企业“金都商场”经理李俊秀,1999年大方出资设立“金都助学金”,逐年以校方调查核定的特困生为对象,举行现场发放典礼,每人每年最多获1000元,最少也得到400元,同时寄以苦口婆心的叮嘱,希这些特困生笃志苦学,成才报国。连续4年出资4.44万元,助读陵川一中高中班特困生79名。目前已毕业的66人中有41人升入大学,其中32人升入本科,19人就读于各大学,13名在校生则无学资之忧。
在2002年“金都助学金”发放典礼上,李俊秀对陵川一中师生严肃承诺:只需金都在,金都助学金就在,他将把助读高中特困生这一功德无量的义举善事做到底,以尽国国育才的匹夫之责。
赵雪花精心服侍瘫疾公公
乡村妇女赵雪花不怕脏、不怕累,精心服侍瘫疾在床的公公5年,在附城镇岭西村传为美名。
赵雪花的丈夫赵银生是一个民憨厚诚实的庄稼人,8岁的时分母亲逝世,13岁的时分父亲又弃他而去,到外乡再组家庭重重生活。
不久,继母捎话给赵雪花两口子,说公公半身不随,大小便失禁,住进了县医院。待他们风风火火赶到医院,继母却悄然地离去再也没有回头。在县医院和长治战争医院治疗的40多天里,赵雪花没白昼没黑夜地守护在公公的病床前:一口一口地喂公公吃药吃饭,按时为公公洗脸梳头,经常为公公拆洗又脏又臭的被褥。累了就趴在公公的病床前小憩一会,饿了就着热水炮袋便当面充饥。同病房的病人都羡慕的不得了,夸赵雪花“真是个孝敬的好闺女”。
40多天的精心治疗,公公的病情有所好转。出院的时分公公用哀求的眼光望着赵雪花说:雪花啊,我能回咱本人的家么?雪花说:爸,当然是回我们本人的家,我曾经让人把你老住的房间清扫洁净了。当赵雪花两口子把老人接回阔别30多年的老家时,公公缴动的老泪纵横:闺女啊,我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摊上了你这么贤慧孝敬的儿媳妇啊。
张广林裸身斗歹徒
2001年4月22日清晨2时许,陵川地税局平城所48岁的税干、共产党员张广林,置生命于不顾,裸身赤手与窜入所里偷盗作案的4名歹徒停止了生死格斗,迫使盗贼仓皇逃离,又不顾右肩被刺的巨痛向公安机关及时报案,3个小时后,歹徒全部落网,税务所除被歹徒撬坏门锁外没有形成任何财富损失。这一事情在陵川地税局局所上下乃至全社会传为佳话。
二十三、消费风俗
境内居民自古以来以农为本,崇尚勤劳细作、节省持家之风。由于交通闭塞和自给经济的约束,农民普通是男耕作,女理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消费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开展,乡村妇女移风易俗,逐步从家务中摆脱出来,从事务农务工和经商者渐多。
一年之中分为春耕春种、夏锄夏种、秋收秋种和冬藏等几个农忙环节,尤以秋收秋种最为忙碌,有“三春不如一秋忙”之说。农历八月中旬粮柴草料即收拾、珍藏终了,便进入冬闲。夏季锄过地后便到了立秋时节,西河底、马圪当等地即准备秋收秋种。“秋分”时节,秋收秋种进入高潮,边收边耕边种,家家没有闲人。
20世纪90年代后,农业抵御自然灾祸的才能逐步加强,讲求科学种田渐成习尚,农作物的产量,质量不时进步,种植构造也得到合理调整。消费和运输工具不时改造,拖拉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得到普遍应用,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农业消费力得到进一步进步,传统的消费风俗有了很大改观。
当地居民除从事农业外,亦注重林业的开展。主要以县境东部为林业重点产区,素有“靠山吃山”之说。每年春季开端植树,并对成林停止修整和管理。2000年以来,各种名贵树木、用材林、经济林均有不同水平的开展,经济效益明显进步。同时,境内还非常注重开展畜牧业,主要有猪、羊、牛、马、驴等。传统的饲养方式是夏、秋两季放养,冬、春两季圈养。
二十四、婚嫁风俗
婚嫁
20世纪80年代后,男女青年自在恋爱和婚姻自主成为主流。但也有一些男女初婚或再婚,仍由亲朋好友引见才开端认识和交往的。在乡村还存在一些兼职“说媒”的人,同传统的婚姻方式根本类似,联姻过程中相家、追节、下彩、会亲等环节,在乡村按照盛行,在县城有一定水平的简化;结婚仪式典礼上根本上继承着传统做法,但更讲排场和铺张,轿车成为迎娶队伍的代步工具,车辆数目因经济条件不等,由新郎背着新娘过街转村,在城乡普遍盛行。仪式典礼戏耍新郎新娘之风普遍。县城婚嫁宴席设在大型酒店,乡村宴请亲友的酒席也逐步丰富;新人的服装也日渐高档化,男性西装革履,女性盘头化装、身着婚纱;一套婚纱摄像价值数千元,婚礼全过程摄像、照像;亲属,朋友的礼金也逐渐增高;从开端到完毕,一场婚礼费用达数万元之巨。进入21世纪,嫁妆也开展到电脑、小轿车等。婚后的回面、对九、送十五等风俗仍旧保存。此外,新式婚姻与传统风俗最大的区别是;入赘女方不再让人感到有失威严,男到女家被普遍认可;离婚、再婚不再被亲朋干预和社会言论的非议;换亲等陋习被清除。
喜庆
新增了高考、升学、从军入伍、招干招工、入党、选拔等,喜庆之事,亲朋好友均要前往恭喜,当事者必好烟好酒设宴招待。乡村有结婚仪式典礼上戏耍新郎新娘之风。
生育境内妇女生孩子谓之“添喜”。门口挂红布条,避讳生人。从孩子出生到100天内,共有回奶、满月、过百日三项庆祝活动。到15岁时要圆十五,表示孩子已到成年。
回奶孩子出生后第三天,要向邻居邻居花喜面,孩子父亲要带一系红布小壶去女方娘家;生男孩,红布系于壶把;生女孩,红布系于壶嘴,此一为向娘家报喜,二为祈求孩子母亲奶水充足。
满月孩子出生满一月时,男女双方亲戚要共同为孩子办满月,男孩普通缺乏一月,女孩子则要足一月或超出一月,女方娘家在满月这天要为孩子准备拴驹石(现改为锁),各式衣服,各种花式的白面馍,双方亲属共进酒席。
过百日孩子出生一百天时,其外祖父母、姑、姨等晚辈要齐集庆祝,并为孩子赠送衣服或衣料,称之“百岁衣”,意祈孩子长寿百岁,谓之“过百日”。20世纪90年代以后,“满月”和“过百日”的礼品日渐丰厚,对前来恭喜的亲友宴请的规格越来越高,有渐趋铺张之势。
圆十五圆十五为境内传统风俗之一,男女育子到15虚岁这年,父母及双方主要亲属要为孩子圆十五,其意大约取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圆十五的时间不一。普通为农历四月中上旬,有的中央为七月七届时双方亲属均到场,典礼由孩子外祖母主办,仪程有拜祖先、开锁等,完毕后摆酒席宴请来客。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圆十五范围日趋扩展,宴请范围延伸至邻居、朋友、同窗等,礼金数目从百元至千元不等。
祝寿祝寿也叫上寿或过华诞,有子女均已成家的老人,在华诞这天由其子女亲友各备礼品前往祝寿,礼品必需有自擀或机制的面条或挂面,谓之“寿面”,其他不均。已结婚的儿子和出嫁的女儿全家到齐,以示盛大。其他亲戚家的平辈、晚辈及好友均前来祝寿,设丰富的宴席热情接待,直至老人寿终。近年来,城镇居民祝寿,寿礼增有“寿桃”、“寿糕”等。
开张境内行商者开业或改换门面,多约请同行及亲友前往支持开业典礼,以制造影响,企图买卖兴隆。主要以礼相待,并备宴席款待来客。近年来,恭喜开张之风大盛,有日渐铺张之势。
送行按传统观念,民间若逢喜事出门,如委任外地就职,会考中榜或被外地大户聘为先生等,均要告知亲友,择日邀他们前往,并备酒席相待。被邀者,必备礼物前往恭喜。来者若为晚辈,还要对其多方叮咛,以示教导。现时,送行之风扩展到干部职工选拔调动、大中专学校录取学生及应征入伍者等,欢迎的范围亦愈显盛大。
二十五、岁时风俗
春节
俗称过年。大年初一,人们很早起床,放开门炮,在当院点烘年火,接着家家都要敬神祭奠鸣炮放鞭。室内外排设神位多则二十处,少则七八处。诸神位,供品丰厚,焚香一柱或三柱。早饭后,小辈穿上新衣服于家中先拜父母尊长,然后再偕同到族家晚辈家里拜年。从初二开端走亲戚,互赠礼品,促进感情,并给拜年的小辈发“压岁钱”。普通闺女同女婿回娘家拜年单选初四。有些中央初五不串亲,在家过“破五”,烧香祭神,祈求五谷丰收。拜年时,晚辈们要发给小辈“压岁钱”及干果糖等物。压岁钱由几元、十几元、以至百元不等,近年逐年上升。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也是商家的“开市节”。过节前后三日,村村张灯结彩,唱戏、耍故事。晚上,家家都在门前或街头挂灯,有的中央还搭灯棚、放烟火。各村传统文娱节目,如狮子舞、龙灯舞、大头娃、小车、高跷、旱船、抬阁、抬桩、扛桩、竹马、八音会、武故事等,除在本村和邻村活动外,还都要到乡、镇会演竞赛。县城更是繁华,除各社区搭台演唱外,各乡镇都要选择好的节目赶来游行和参与文艺竞赛,展开赛彩车、赛花灯、赛彩楼等活动。
添仓节
正月十九日是添仓节,是农家祈祝丰年的节日。当晚家家都要用小米和玉茭面蒸成的“窝窝”,敬神祀祖。之后,将窝窝分别放入箱柜缸坛等一切的用具内,这就叫添仓。假如这天下了雪,人们都很快乐,意味着要收好秋。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为“龙抬头”日子,意在春耕消费行将到来。这天大多数人家要吃糯米面胡角和其它好饭,以示庆贺,盼雷声。同时要吃“添仓节”留下的窝窝,喝用炒玉茭面加豆腐、豆芽等熬成的茶。有民谣曰:“二月二,不吃窝,去到地,打了锅;二月二,不喝茶,去到地,打了铧”。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也称夏节。境内居民家家都要吃粽子,并相互赠送。为祭瘟神、避五毒、祛邪恶,家家儿女手上,脚上或颈上均系五色钱,也叫百索。妇女、儿童大多还佩带五色香包。
六月六
俗称天贶节,也称羊奶奶节。许多中央要在这天祭奠山神爷,希望不要降雹灾。羊工们要祭奠山神、土地及圈神、希望羊群安全。不少农户这天要吃好饭,普通是“新瓜菜、不律面”,一些行羊户,还要犒劳羊工。
仲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养牲口的农户,很早就赶牲口去山上“抢头草”,相传是为了抢吃灵芝草。当天要给牲口做顿好饭吃,民俗云:“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吃顿饭”。牲口吃饱饭后,还要牵着去遛,惧怕撑着。这天也是敬神祭祖日期,有些中央要祭奠山神爷,预防冰雹,哀求天神保佑五谷丰收。有些中央要上坟烧纸祭祖。七月十五前后,姥姥家均要给外甥家送蒸的面羊,就叫“送羊”。
仲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也称团聚日。在外人员普通都在节前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晚上,在月下陈列香灯、月饼、瓜果和煮熟的嫩玉茭、毛豆角、山药蛋等祭月、俗称为“望月”。同时,也要在家院内外烧香敬神。祭毕,人人都要吃月饼和各种食品。节前后,亲友之间常以月饼为礼互相赠送。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如今为老年节。境内有一敬老传说:有一老翁,名叫老九,村人皆呼其名,唯儿媳在其面前从不谈“九”字,他常在同龄人中夸奖,有两个老人不置信,精心编了一段话,商定让他逃避,于是九月九日到他家难其儿媳,说:“老九不在家,回来告说‘张老九、李老九、今天本是九月九,请你老九去喝酒’”。说毕而去。老九返家后,儿媳早已胸有成竹,说:“张三三,李四五,今天本是重阳节,请你老去喝一壶。”这话一传开,人们愈加信服其尊老的美德。旧志载:“登高设宴,以茱萸泛酒饮之”。这是士大夫和文人们的活动。在人民大众中传播有“九月九,家家有,九月九,阳畅走”等谚语,意义是指秋收已近序幕,家家都要吃顿好饭。
十月十
俗称“小过年”。这时五谷杂粮全入库,家家都要用稷米蒸食祭福神,俗称接财神。大局部地域都要油炸胡角饼作供献,有的也敬祖先或相互赠送。
元旦农历年最后一日,腊月二十九或三十。家家贴对联、门神,挂年画,坐油锅煮供,剁铰子馅或捏成饺子。当天晌午或晚上,户户吃用黍米或小米(后来改成大米)做成的捞饭,并有意剩下些饭放到年后再吃,所以叫作“隔年捞饭”。黄昏,纷繁迎神、接祖先、备年柴、放鞭炮。
庙会
境内传统庙会大多是为祭神而构成的集会,普通都设在寺庙左近,而且离村落、乡镇较近,交通便利,有固定的时间、地点、范围等特性。全县较大庙会有70余处,庙会期间要在庙亭前举行祭奠活动、祈求庙内所供奉神仙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保佑当地百姓无病无灾短命安康。庙会时乡人云集,客朋纷至,戏班助兴,以物易物,也谓之赶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统庙会照旧停止,但注入了新的内容,成了左近百姓的物资交流大会。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商业网点的增加,一些古庙会逐步消逝,至2007年,保存下来的主要古庙会有(启动日期):崇文镇三月初三、六月十三、九月初三;附城镇三月二十、七月二十、十月二十;平城镇二月十五、五月十三、七月初七、十月初一;礼义镇三月初三、四月二十、七月初七,这些物资交流大会为促进城镇物流和经济繁荣做出了奉献。
暖房
境内居民建新房时因循了传统的在门框、窗框、脊榱、屋梁上贴红对联,燃放鞭炮以图吉利的风俗。在奠基、上梁和完工时,分别宴请工匠与帮工,以完工时宴请最为盛大,谓之“竣工酒”,新居建成后要谢土。居民迁入新房后,亲戚朋友相约置办礼品前往恭喜,称作“暖房”,现多盛行赠送现金作为贺礼。主人要置办酒席,约请邻居作陪与恭喜者饮酒,恭喜家庭事事如意及邻里和睦。
清明
为盛大的祭祖节日。家家户户都要与家族中人,带着纸、纸缎、钱纸、鬼票、供品、浆水汤及铁锹之类,到坟地烧纸。也有不少仁慈人于清明前后,到路旁或野地遥烧,祭奠无后人烧纸的鬼魂,谓之行好。在清明节这一天,县城机关、学校、厂矿等,还要到烈士塔给反动烈士扫墓。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相传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未婚女儿或其它妇女希望在织女手上乞点巧,常常与当天正午端水于院中曝晒一会儿,放针于水面,看水底投景如何,如景形如花、鸟、鞋、剪之类,就为乞得巧。当晚,设瓜果于院中,从屋内投穿了钱的针,若有投中瓜的,谓喜,也谓乞得巧。
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家家都要备香箸时馔,煮胡角和油饼祭奠祖先。有些中央还要上坟烧纸和遥烧。意为“送寒衣”,换冬装。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事节日。过去家家都要吃用粘米、红豆、枣、大豆、红薯或山药蛋等八样做成的粥,叫“腊八粥”,也称“八宝饭”。这种饭先敬过神,然后再吃。
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故有“二十三,祭灶官”之语,这天晚上,家家都要“祭灶糖”,敬献祭灶。同时燃鞭放炮送灶神。
按传统观念,祭灶日为新年的前奏。持续传播口决是:二十四,扫灰日;二十五,和煤土;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都圪塔(蒸馍馍);二十九,打壶酒(或家家有);三十,家家挂胖孩;初一,小孩改变屁股作揖。
丧葬
境内照旧实行土葬方式,民间丧葬大致沿回传统典礼,人逝世后,有守灵、报丧、装殓、检殓、搭棚、开祭、吊唁、路祭、出殡、安葬等诸项环节,葬后有复三、百日、周年等祭奠活动,如今丧礼较前愈加讲排场。请道士、斋公做道场等现象也有恢复。
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逝世后,生前所在单位普通都成立不同规格的治丧委员会,发布讣告,召开追悼会,念悼词,协助逝者家眷安葬逝者,并处置善后事宜。其他程序同民间丧葬根本相近。
忌讳
妇女生孩子在门上挂块红布,百天内忌生人入室;产妇缺乏百日忌进他人家门;寡妇、光棍汉忌迎送新人、忌做嫁妆;身穿孝服,忌入庙门,忌入他人新婚洞房;运用他人家的小桶、箩头,忌挑着送还;借人药锅,忌送回,待人用时来取;探望病人,忌下午去,只能上午去;晚辈起名,忌重晚辈名字的字;过年忌说不吉利的话;忌坐在门槛上,忌一脚门外一脚门里说话;家户不打蛇,窑洞不灭鼠。
新节日
新中国成立后,国度规则了留念性节日,如“三八"妇女节、"三月十二"植树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华诞、“八一”建军节、"十月一日"国庆节等严重节日。此外,还有"九月十日"教员节、“五月十二“护士节、”五月十七"助残日等。现今应用五一、十一、元旦休假期,举家外出旅游,逐渐成为时髦。
二十六、服饰
20世纪80年代,境内男人多穿中山装、夹克衫、军干服、颜色上以蓝、灰、黑为主。妇女多穿西装便衣、夹克衫,服色以红、粉、黄、绿、蓝、紫等色为主;下穿喇叭裤,筒裤、登带裤,颜色以蓝、黑为主。男女青年人冬季普通不再穿棉衣棉裤,以毛衣、毛裤、绒衣绒裤代以保暖。陵川人的服饰款式与外地通行的款式差异减少。20世纪90年代,服饰趋向多样化运动服、休闲服、牛仔服、羊毛衫开端盛行。毛料西服、皮衣皮裤是人们追求的高档时兴服装。女性穿着在夏季盛行连衣裙、短裙、半袖衣、无领衣、短裤、裙裤等。
进入21世纪,唐装、猎装、中袖衣、牛仔裤、八分裤开端盛行。男式上衣的颜色样式日趋丰厚,增加了灰、橙、米黄、乳白、墨绿、铁绣红等颜色;女式服饰愈加新颖多样,颜色繁多,艳丽耀眼。冬季多以羽绒服、保暖内衣取代毛衣毛裤来保暖。2007年,境内居民穿衣有西装、学生装、青年装、军干服、牛仔服、休闲服、运动服、燕尾服、登山服、羽绒服、校服、职业服、夹克衫、羊毛衫等。面料有华达呢、毛哔叽、全棉、纯毛、真丝棉、柳纹麻、确实良等,手感温和温馨,坚固耐穿。根本成衣化,居民很少有人再自做衣穿。成衣消费率由1998年的81.5%上升为93.8%。
与20世纪比拟,人们在服装上特性变化是:颜色上,年轻人中已不再有明显的男女之分。式样上,老年,中年,青年也没有严厉的区别。
穿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根本由废品鞋替代了手工做鞋,以皮鞋最为盛行。颜色多为黑色,款式也随着盛行变化。男式皮鞋有火箭式、大头式、圆头式等。女式皮鞋有丁字口、方口深腰、低腰等。乡村人耕作干活多穿黄球鞋、运动鞋、松紧鞋。20世纪90年代,女式皮鞋的颜色日渐增加,样式也日突变化。有高跟、低跟、坡跟、平跟等。21世纪,高档旅游鞋、皮靴、老虎鞋、狮子鞋、绣花鞋,开端盛行,人们穿鞋更注重鞋子的品牌和质量。
20世纪90年代初期,金银首饰悄然兴起。尔后,珠宝首饰遭到女性青年喜欢。青年人结婚,男方普通都为女方添置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谓之“三金”。进入21世纪以来,手提包也成为女性随身携带的时兴用品。
二十七、出行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摩托车已在城乡提高。出境公路四通八达,并实行了村村通公路、通小客车,多数人无车不出门。同时,富有家庭置办私人小汽车。县人出行到省外、国外旅游、调查。多数是乘火车、坐飞机等。高陵高速通车以来,县人出行愈加便当,随着高新高速的贯穿以及正在修建的太焦高铁的开通,我县与外界的沟通联络会愈加便当快捷。
二十八、寓居
境内住宅历来多为砖包楼房,院落考究“四合头”、“七裹三”、“七裹五”等方式。20世纪80年代后,乡村居民住宅根本突破了“四合院”格式,兴建的是成排成行的庭院式二层五间出檐楼房,楼梯设在院内,楼下为客厅、卧室,楼上堆放粮食、杂物、院内另修厨房、厕所。城镇民居则盛行“五改四”,即把五间大的宅基地修建成四间大的独院式二层楼房,楼梯设在屋内,客厅与卧室相别离;院内修有厨房和厕所,建筑资料多为砖木水泥构造。暖气设置也从城镇向乡村开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还呈现了建筑方式共同的小康村。居民建房开端运用水泥、钢筋,门窗多用铝合金、塑钢。木材用量逐步降落,经济条件好的外墙都贴瓷砖、封阳台;室内装饰包门窗、铺地板、装吊灯、壁灯,条件好的铺地毯。
进入21世纪,居民住宅考究宽畅、温馨。呈现了三层楼房、单元楼房,面积均在100平方米以上。客厅、卧室、餐厅、厨房、浴室、厕所等齐全配套、便当适用。2007年,乡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5.54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34.06平方米。
燃煤,20世纪90年代县城居民开端用型煤,煤球炉洁净卫生,省时省力。进入21世纪后,煤炭价钱爆涨,城镇居民很少有人烧原煤,不少家庭用液化炉、微波炉和电磁炉。乡村用煤球也根本提高,较为宽裕的家庭备有液化炉,以便急用。
二十九、饮食
境内吃饭习气为一日三餐。20世纪80年代前,早饭以玉米圪糁稠饭和小米稠饭为主,午饭以小米焖饭为主,晚饭以稀、汤饭为主。80年代后,饭菜种类逐步增加,早饭米汤配蒸馍或油条开端由机关、厂矿向城镇居民开展,午饭由以往过节或待客的大米、白面成为家常便饭,晚饭也逐渐改善,以细面汤、角片汤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早餐冲鸡蛋、喝豆浆和牛奶者日益增加,午饭中鸡、鱼、各种肉食和木耳等,也由城镇机关进入了乡村,晚饭则以大米、面条、馒头为主,与午饭主食相差不多。
吃菜乡村多为混菜。夏秋种类较多,有豆角、瓜、茄子、西红柿、青椒、黄瓜等,随吃随摘,十分新颖。冬春以储菜为主,有红白萝卜、土豆、白菜、酸菜、干豆角等。城乡居民都有贮存白菜、萝卜、熬西红柿酱的习气。进入21世纪,冬春两季根本以新颖蔬菜为主,种类也日益丰厚;青椒、豆角、蘑菇、菜花、蒜苔、小瓜等一应俱全。副食以肉、蛋、豆腐、豆芽、粉皮、粉条为主,海带、木耳、香茹等黑色食品渐受青昧。许多家庭一食多菜,围桌而吃。食用油也以色拉油为主。
饮品城乡居民的饮品逐步丰厚多样,20世纪80年代以小香槟、汽水、健力宝及各种果汁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期,居民饮食开端考究营养保健,冰红茶、核桃露、杏仁露等低糖类饮品所占份额逐步增加。进入21世纪,种类越来越多,有纯奶、酸奶、高钙奶、果味奶等。此外,保健饮品还有黄金伙伴、脑白金、娃哈哈、生命1号等。饮酒,除节日喜庆之外,亲朋、同窗联会也多要饮酒,夏季以啤酒为主,清凉解渴;冬季喝白酒,舒筋活血,经济宽裕人家还考究酒的层次和名气。
宴席常见的有八大酒席和十全席。乡村的普通宴席,称作四小、四大、一壶酒、三道饭、八大碗。四小是四个二寸小瓷盘调味品终席摆设;四大是四个四寸小瓷盘,盛炒菜用以饮酒;一壶酒是一小壶白酒;三道饭是挂面汤、点心、大米饭;八大碗是白粉炸、红粉炸、假烧肉、丸子、江米饭、海参汤、假酥肉、蛋汤。变革开放后,居民生死水素日益进步,举行宴席增加,普通婚礼、丧葬、贺子、祝寿等,均要举行宴席,饮食规矩更为考究。饭菜考究凉热、荤素的搭配。
特征小吃境内的传统特征小吃主要有汤饺、桂花馍、黄蒸、煎饼夹黄蒸、油酥(芝麻)烧饼、羊肉里疙抓、油糊角等,这些小吃的创制微风味表现了陵川习俗民情和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日益亲密,又有一些外来小吃进入陵川,主要有黑面皮、江南竹粽、莜面、酸辣粉、烧烤、羊肉串等。
三十、陵川县美食
1、石头炒鸡蛋
在山西陵川,有一道传播很久的特征菜--“石头炒鸡蛋”。选用的外表润滑石头,如核桃般大小,选用新颖的土鸡蛋,在做熟后面试投中富含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释放,与鸡蛋的营养圆满分离,香味怡人。
2、陵川羊肉火烧
陵川羊肉火烧是陵川一种传统名吃。羊肉火烧的特性是香酥可口,软硬适合,暖胃祛寒,风味共同。是当地一道让人食后难忘的美食。
3、陵川小米
山西晋城陵川小米,产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陵川是一个气候宜人,土地肥美,周边无任何大型污染企业,为小米提供了一个绿色的生长环境,小米无公害,常吃可加强体魄,可做粥、做稀饭、做小米面等,是绝对的绿色食品。
4、陵川核桃
陵川县核桃湾山位于丈河乡丈河村东7公里处。盛产核桃,该地核桃仁含蛋白质15.4%,含脂肪40%~63%,含碳水化合物10%,还含有丰厚的钙、磷、铁、锌、胡萝卜素、核黄素及维生素A、B、C、E等。味美多脂的核桃仁不只营养丰厚,还有其特殊的疗效。
5、不烂汤
不烂汤做法简单,是一道极易上手的快手菜,但又风味多变,依据用菜的不同,能够变换各种各样的口味。普通来说是坐锅热水,水开后下入切成丁片的配菜,西葫芦、红萝卜、西红柿、嫩南瓜……都能够,菜到半熟,把搅成糊状的面粉下入锅内,边下边搅,喜欢吃疙瘩的面糊调稠一些、或者搓成干疙瘩也行,不喜欢疙瘩的面糊稀一点,锅开了后打个蛋花,调入香油、盐、醋即可,还能够加点青菜叶子,色香味俱全。
6、浆水菜地埋圪丝
“浆水菜地埋圪丝”是一道由土豆、酸菜等食材制成的食品。夏天能够当凉菜吃,制造办法简单,酸脆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