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沁水县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10 11:04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青龙圪栏棒  
青龙圪栏棒是沁水民间舞蹈的一种方式,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和民国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青龙村交通闭塞,古代是兵匪必争之地,这一特殊天文环境是青龙圪栏棒这一民间文化遗产产生的主要历史缘由。  
青龙圪栏棒扮演的根本内容,大多为戏曲武打故事、战争局面。其扮演的根本内容大致为《战幽州》、《瓦岗寨》、《三打祝家庄》、《薛仁贵征西》等戏曲故事。  
青龙圪栏棒扮演主要道具是“圪栏棒”和“圪栏絮”,同时这一民间文艺的扮演称号也是以道具而得名。道具的共同之处在于它既不是从传统戏曲枪棒模拟而成,又不是直接将传统戏曲的斗打武器挪作其用,而地道是从百姓的生活因地制宜加工而成。  
青龙圪栏棒的音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无规律性、固定性的伴奏曲调,以编制各种各样的鼓曲和演员口号声增强扮演的氛围,只是在入场和退场扮演时,在演员扮演时,不说不唱,只配于一定口号和鼓乐氛围加强扮演效果。  
青龙圪栏棒近年来固然在省、市、县的扶持下做了一些开掘和抢救,并在其服装、道具及扮演方式上有了一些新的变革和开展,但由于地域经济贫穷、缺乏活动平台等缘由,其开展和进步举步困难,也同样面临濒危情况。  
二、舜的传统祭奠文化  
传说区域主要散布于沁水县城西历山一带。主要乡镇有中村镇、土沃乡、张村乡及龙港镇等。该地域山清水秀、植被良好,适合古人类生活。这里建有很多舜王庙,人们崇拜舜帝,赞誉他、讴歌他,在这里不只留下了许多舜的传说故事。而且,人们建庙祭奠,以求他的保佑,期盼风调雨顺。传说充沛反映了尧舜时期人类降服自然的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古时期人类社会的生活情况。在人类社会远古时期,在尚没有文字记载的状况下,人类文化靠口头传播,历山下川地域关于顺德传说故事,考证着历史,填补着空白。  
传说的相关作品有《舜王耕治历山》《继母投镯一害舜》《火烧麦二害舜》《尧帝选贤》《大舜娶妻》《娥皇造药》《大舜刀劈东西峡》《林迟木德传说》《女英、娥皇争偏正》《血腥臭味树的传说》等。一九九三年,沁水历山下川籍作家一丁先生,已将传说整理出版,名为《历山与舜的传说》。  
三、沁水鼓儿词  
沁水鼓儿词是传统曲艺艺术扮演的一种方式,它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盛行于民国初年到20世纪50年代,2000年沁水鼓儿词的全部内包容入《中国曲艺志山西卷》一书。  
沁水鼓儿词属曲艺类,以说唱艺术为主,它的说唱板式分为四种,即“流水板”、“一横板”、“二横板”、“三横板”。最早是一人自打自唱,伴奏乐器只用小鼓和挎板。清末至民国年间沁水鼓儿词的伴奏乐器开端增加弦乐、打击乐,发明了一人多用的新的扮演方式。60年代,伴奏乐器又添加了一“京胡”、“二胡”、“板胡”、“低胡”、“唢呐”等民族乐器。  
沁水鼓儿词的艺人扮演道具是“醒木”(也称“惊堂木”)、“鼓箭”、“简板”。  
沁水鼓儿词的说唱曲目大多以传统古书的曲目为主,主要有《包公传》、《烈女传》、《五女兴唐传》、《回文屏》、《汗巾记》、《五猪孝母》、《十八女行孝》、《王祥卧冰》等。从1941年起为配合反动工作需求,后有名艺人曾编写时期曲目,主要有《智取华山》、《送公粮》、《王大娘养鸡》、《周小卷巧治胡不安》、《安家》等。  
由于“沁水鼓儿词”的道白和说唱言语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扩展市场范围,而且“鼓儿词”说唱艺术大多是盲艺人,他们对“鼓儿词”的创新和再生有极大的艰难。几年来,他们不只无创新,就对原来的唱腔、板式等也逐步削减,再就是受现代艺术的冲击,逐步-退出市场,呈现出了无队伍场面,形成使“鼓儿词”将要失传的状态。  
四、霍家山龙灯  
龙灯舞是我国特有的民间传统舞蹈,又称“龙舞”、“龙灯”、“耍龙”等。霍家山村位于沁水县端氏镇南部山区,耍龙灯的风俗历史长远。据霍家后人追想,当地的龙灯舞是明代嘉靖年间先辈在汉口经商时,学习并移植回来的,至今已有480余年历史。  
霍家山“火龙”主要用竹篾扎成圆筒,构成笼子,披上透明的龙衣,内燃蜡烛或电灯。龙头高0.85米,长1.2米,宽0.7米,龙口0.6米,后圈直径0.4米。用料有竹子、棉纸等。火旦直径0.4米,长1米。龙身共七节,每节长1.65米,直径0.3米。身长共11.55米。用料有竹篾、细麻绳等。龙衣用白纱布制成。  
火龙的主角是“火旦、龙头、龙尾”三个人,一组八人是一个整体,碎步起跑。舞龙共有六场:一、老龙遨游;二、蛇脱皮;三、双龙会;四、大翻身;五、盘龙戏珠;六、收尾退场。音乐以唢呐为主,锣鼓伴之。巨龙摇头甩尾,翻腾遨游,气势宏伟,舞兴浓处放几把烟火,更有腾云跨风之势。  
霍家山龙灯经久不衰,往常每年元宵节都要参与县里组织的传统民间文艺展演。它将艺术性、欣赏性、大众性和可操作性融为一体,从收场到下场,六场舞姿各有不同作风。配有上党宫调和中央音乐,龙在场上有慢有快,有张有弛,忽高忽低,时而激昂,时而温柔,翻腾滚打,运转自若。  
霍家山龙灯凝聚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艺术精髓,记载着沁河流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神灵间的复杂关系,蕴藏着民众无量的聪慧和发明力。  
五、元王高跷  
元王高跷盛行于沁水县郭村镇元王村周边,后辐射至定昌镇西渠上村、段柳、长胜村及郭村的开村、南沟村等地,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元王高跷有武高跷之称,因这种高跷鼓点快,以扮演高难度动作著称,扮相常以“三国人物”及戏剧人物为主,如《白蛇传》、《西游记等》等,演出时间大都在每年春节期间或元宵灯节,演出场所不固定。  
六、柳氏清明祭奠风俗  
西文兴村柳氏家族“始自唐末,自河东迁沁历”,世代以仁处世,以礼治家,信守忠孝,遵祖报本。柳氏家族人生礼俗就是西文兴村柳氏家族存续的传统礼仪民俗,世代不衰。  
西文兴村是一处保管完好的河东柳氏族人世代聚居的千年古村落,保存着柳氏明、清时期,具有封建宗法制度特征的品种齐全的古建筑群,集中反映了柳氏民居的历史文化真缔。该古村落迄今仍寓居着56户人家,220余口一脉同宗均为唐代政治改造家、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的后嗣,构成了一个以血缘聚居的柳氏家族独有的一种民间民俗传统文化,并为周边四乡五邻的家族广为效仿。  
柳氏家族的人生礼俗,包括降生礼俗、行冠礼俗、婚嫁礼俗、丧葬礼俗等。每一项礼俗都有一整套完好的程序和典礼,关于参与者的言谈举止、衣冠装束、献食祭品、感告时日等,都有严厉的请求和标准;关于不同礼俗的礼节、宴请,都有明文规则。柳氏家族人生礼俗,是目前最典型的家族式庆典、祭奠活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也是上承虞舜忠孝美德,下传当今民间民俗文化的活化石。传承柳氏家族人生礼俗关于继承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构建当地调和的人际关系都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柳氏后嗣持续人生礼俗规约,开展到如今,家丁兴隆、相处调和,带动周边村庄和社区,安定团结,共同开展。目前,借助古村历史、文化、人文等优势,给本村及周边地域带来了疾速开展,直接或间接布置周边社区人员就业达200多人,对周边村庄起到了良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为更好的维护这一民间历史文化遗产工程,沁水县政府于1999年成立了柳氏民居维护指导组。2003年西文兴村被评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04年该古村落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6月,西文兴柳氏民居被国务院肯定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从此,柳氏民居的名声更大,柳氏后嗣愈加稳定,为古民居今后展开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七、土沃老花鼓  
土沃老花鼓是传统的大众艺术扮演方式,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阅历了清代至民国的产生、构成期,建国初至“文革”期的成熟、昌盛期,“文革”期间的寂静、消亡期,“文革”以后的复苏、抢救期。土沃老花鼓之所以称为老,有两个含义:一是土沃老花鼓在沁水传播历史长久;二是共同的扮演方式长达200多年,人们久看不厌,老戏新看,非常有趣,土沃老花鼓是集打、唱、跳三个局部融为一体的舞蹈扮演方式,扮演队伍由二十人到五十人均可,主要角色有老丑、小丑、花姑、老婆、腰鼓手、报马童、担鼓,主要扮演步法是“曲曲步”,请求全脚擦地行进,身体左右宁转,如风摆杨柳,轻柔漂亮。全场扮演的队形分为“双龙出水”、“三盏灯”、“十二连沟”、“双龙摆位”、“双插花”、“九道湾”、“荷花转”、“单闷葫芦”、“枣化形”、“双分头”等,最为精彩的是“四丑退场”。  
土沃老花鼓的乐谱有两种,一种是舞蹈谱(走场锣鼓),分为走场谱和退场谱;一种是曲调谱(花鼓调)分为“老调”和“新调”两首曲目,歌词随时期自编。  
土沃老花鼓自制的乐器、服饰和道具分为三品种型。打击类,主要有口噙鼓;服饰类,主要有串铃、丝麻胡嘴、蝴蝶帽圈、对襟袄等二十余种;道具类,主要有羽毛扇子、拂尘。另外还运用小堂鼓、腰鼓、大锣、小锣、小钹、小镲、小勾锣等乐器。腰装和化装根本模拟戏曲的生、末、净、旦、丑名行当,从头到脚全身本人设计,本人加工制造,既有模拟性又具特征性。  
土沃老花鼓在十年文革1之后,在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在开掘、抢救、传承、开展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由于受人们对传统民俗的日益淡化、后继无人,认识不到继承和开展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等诸多缘由,只是土沃老花鼓开展滞后,濒危情况很难改动。  
八、柳氏家族人生礼俗  
柳氏民居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位于沁水县西文兴村。这是一处保管完好的河东柳氏族人世代聚居的千年古村落。目前该古村落照旧保存着柳氏明、清时期,具有封建宗法制度特征的品种齐全的古建筑群,它典型地反映了柳氏民居的历史文化真缔,更为重要的是,此地还沉淀了我国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传统,该古村落迄今仍寓居着56户人家,220余口一脉同宗的柳氏后人,别无外姓。据现存金石碑记和《河东柳氏族谱》考证:该古村落的柳氏后人,均为唐代政治改造家、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的后嗣。柳宗元后嗣自唐末隐居沁水历山,世居西文兴村,世代遵训守礼,传承了河东柳氏家风和柳氏先祖美德,持续了河东柳氏共同的人生礼俗,并立石永记于西文兴柳氏宗祠,为子孙传世至今,构成了一个以血缘聚居的柳氏家族独有的一种民间民俗传统文化,并在周边四乡五邻的家族中广为效仿。  
柳氏家族的人生礼俗,包括生人、行冠、迎娶、嫁女、丧葬等,都有一整套完好的程序和典礼。关于参与者的言谈举止、衣冠装束、献食祭品、感告时日等,都有严厉的请求和标准。关于不同礼俗的礼节、宴请,都有明文规则。2006年,柳氏家族人生礼俗被发布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沁水县乡村共同的嫁女婚俗  
山西沁水县十里乡处于太行、太岳大山深处。“铁链挂锁”这种传统的嫁女习俗非常共同,随着时期的变化和寓居环境的改动,沁水县十里乡这种共同的嫁女传统习俗,或许用不了几年真见不到了。  
新娘的家人早早就在村口迎接新郎了。见到了迎新的车队,鞭炮齐鸣,乐队领路,霎时闹翻了整个小山村。  
在山区,乡村婚嫁、乔迁、上梁、生子、过满月等喜庆大事都要祭奠祖先,以求祖先对后人的佑护。  
压箱的礼品。每个箱子里有十双鞋垫,是妈妈一针一线缝出来的,代表着妈妈对女儿的不舍与爱。看到妈妈哆嗦的手和眼睛里噙着的泪花,摄影师的内心情感也被触动了。  
大锅炒菜,大锅炖肉。这个偏远的小村庄固然经济还比拟相对落后,但主人把最好的酒菜拿出来分享。白酒、啤酒、饮料,摆满了一屋子、一院子。  
婚礼的正式典礼马上就要开端了。供桌上摆着天地牌位、香火、蜡烛、马鞭、铁链、锁头、馒头……这些东西是婚礼典礼中的传统道具。  
家族中辈分最大的长者先点燃香火及蜡烛,拜天、拜地、拜各方神灵,保佑行将出嫁的姑娘。这也是新娘做为姑娘最后一次在家中承受最盛大的典礼了,盖了上红盖头,就是嫁进来的姑娘,从此回娘家便是客人了。  
晚辈忠诚地叩拜完天地神灵之后,便带着新娘叩拜祖先,吉辰一到,她就要分开这个生她养她的小山村了。这种传统典礼,这种“根”文化,深深地震动人的心灵,触及到人的灵魂。  
从家里叩拜完祖先后,在乐队的伴引下,新娘由晚辈带着到儿时经常游玩的中央叩拜神灵,辞别乡土。  
新娘脖子上挂着马鞭,马鞭上的三个铜钱也是有寓意的。关于其中的寓意,我也特地咨询过当地的一位老年人。他通知我,脖子上挂着的马鞭寓意婚后的生活如马不停蹄,三个铜钱寓意事事顺通。  
仪式上,晚辈带着新娘在小院里拜祖先、拜天地神灵,这是新娘作为姑娘在娘家中最后一拜了,上了“轿”了出了门,这个从小生活的“家”便是娘家。  
晚辈们戴着草帽举行典礼。为什么要戴草帽呢?这是晚辈们祈求天地神灵,保佑孩子们婚后饥寒交迫,生活如意,大富大贵,是当地农耕文化的传承内涵。  
关于新娘出嫁挂铁链,山村里的老人是这样解释的:姑娘在13岁以前没有挂锁开锁过华诞,所以在结婚这一天,父母要把这两个喜事一块给办了,姑娘长大成人就能够出嫁了。  
挂锁、开锁,这项典礼十分盛大、有次第而且有很多考究,从双脚、双腿、腰、上身、脖子、头部都要挂锁、开锁。这种传统的习俗是爱的传承,也是民间文化的传承。随着青年人走出大山,这种山村民谷文化估量难以再传承下去。  
每开一次锁,晚辈就要把钥匙举过头顶,面对天地神灵及祖先的牌位作揖祈祷,让女儿在祖先的护佑下开端美妙生活。  
最后一道锁开完之后,晚辈把铁链和铜锁重新娘的身上取下来。新娘掀开盖头,要把供桌上的馍咬一口,头也不回扔到身后。这是姑娘出嫁前在娘家最后的一口饭,也寓意姑娘嫁进来后,要把心机用在今后好好过本人的小日子上。  
一切典礼举行完后,姑娘就算是曾经嫁进来了。娘家人用扫帚把新娘身上扫一扫,扫来好运。扫帚上的香包、红带,小院子里的人们会争先过来抢走。大家都要想沾沾好运,沾沾喜气。  
十、沁水县饮食风俗  
沁水县美食有烧三鲜、羊杂碎汤、李圪抓、馔面、炒凉粉、酸菜黑圪条等。  
1、烧三鲜:沁水县名菜,三鲜为猴头、木耳、黄花菜,皆是沁水境内特产。经名厨精密加工,配以佐料,勾兑成汤,即保存了其特有的营养价值,又使滋味愈加鲜美。  
2、羊杂碎汤:是一道街头常见小吃。在一只大锅中放入羊肝、肺、胃、肠、心、蹄筋等煮得烂熟,然后参加葱、姜、香菜、粉条、豆腐同等煮,熟后盛入碗中,浇上羊肉汤,再放香菜、醋、盐、辣椒等调料即可食用。该汤香气扑鼻,汤色乳白,热辣鲜美。  
3、李圪抓:李圪抓,是晋东南的方言的译音,是一种小吃,相似馅饼,但制造工艺上有别。李圪抓,又写作“里圪抓”,全名羊肉李圪抓,以羊肉、韭菜、粉条拌馅,也有素的。皮薄馅大是李圪抓的最大特性,抓出的皮儿薄如纸。  
4、馔面:馔面是寄存在木制食盒里的兑了盐和碱的手工面条。它色金黄,味幽香,煮熟滤水后加上高汤配以红绿菜梗间杂的或荤或素的菜,再撒上香菜和芝麻,其色、香、味俱全。  
5、炒凉粉: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先将凉粉切生长宽各3-4厘米、厚约1厘米的方块,放置待用。锅内放少量食油,烧热后将切好的凉粉块入锅翻炒。再将醋汁蒜沫浇入,加盖,待蒜、醋味入里后出锅。口感软嫩,香辣可口。  
6、酸菜黑圪条:酸菜黑圪条,当地人又叫浆水菜黑圪条,是晋城的一种中央名吃。旧时由于白面紧缺,人们为了调剂生活,用白面包高梁面擀成面条,又因晋城酸菜腌得好,用酸菜作卤配以黑圪条,撒上香菜、芝麻、也可参加辣椒。  
十一、沁水县特产  
1、七须黄花菜  
七须黄花菜产于晋城市沁河流域的加丰镇。其优点,一是颜色鲜黄,洁净划一;二是角苞长、肉厚,粗壮肥硕;三是脆嫩清口,久煮不烂。  
2、沁水刺槐蜂蜜  
山西省沁水县被命名为中国蜜蜂之乡,不只使晋城市和沁水县的知名度大为进步,而且对开展特征农业集群开展、建立生态晋城、提升优质蜂蜜的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3、沁水黑山羊  
沁水县所辖中村镇、土沃乡、张村乡、龙港镇、樊村河乡、郑庄镇、苏庄乡、端氏镇、加丰镇、郑村镇、胡底乡、固县乡、柿庄镇、十里乡14个乡镇。  
4、沁水黄小米  
沁水黄小米在2003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开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颗粒丰满,食之米饭香味浓郁,软而不黏结  
5、沁水黑木耳  
沁水黑木耳形如“飞”,状如“燕”,不但肉质细腻,脆滑爽口,而且营养丰厚,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与无机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短少的食物。  
6、沁水紫皮蒜  
沁水紫皮蒜产于沁水县端氏镇。特性是蒜头大,蒜瓣大,辛辣味浓。为山西省晋城地域名土特产品。  
7、烧三鲜  
沁水县名菜。三鲜为猴头、木耳、黄花菜,皆是沁水境内特产。经名厨精密加工,配以佐料,勾兑成汤,即保存了其特有的营养价值,又使滋味愈加鲜美。  
8、太行山灵芝  
太行山中生长着白、紫、黄三种灵芝。其中最宝贵的白灵芝,形同人体,五官俱全,帽缨皆备,极尴尬得。  
9、羊杂碎汤  
是一道街头常见小吃。在一只大锅中放入羊肝、肺、胃、肠、心、蹄筋等煮得烂熟,然后参加葱、姜、香菜、粉条、豆腐同等煮,熟后盛入碗中,浇上羊肉汤,再放香菜、醋、盐、辣椒等调料即可食用该汤香气扑鼻,汤色乳白,热辣鲜美,是冬季常见小吃。  
10、李圪抓  
全名羊肉李圪抓,是沁水风味小吃中的一朵奇葩。相传一个姓李的牧羊人喜吃羊肉包子,食多生厌,他就突发奇想,借来邻居做煎饼的鏊子,想把包子用油煎一下,可包子皮厚难熟,他就在手上抹了点油,把包子皮拽薄,这样做成后油而不腻,别有风味。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