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泽州县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10 10:36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冶底九莲灯  
冶底九莲灯是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所特有的民间歌舞,由于缺乏文字记载,来源于什么年代已无从查考。据艺人们口传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有相关活动,不断持续至今。  
冶底九莲灯是在正月十六夜晚扮演的一种社火项目。演出时,每人左右手各拿一组九莲灯,每组九莲灯高达2米,24人随着社火音乐翩翩起舞,摆出各种外型和字样,沿着村里的街道耍闹。邻村的老百姓也会前来观看,届时摩肩接踵,繁华特殊。  
冶底九莲灯以金蛇蜕皮式动作,快步向场地内呈“R”形道路行进,四周伴着舞狮,腰鼓、大型旱船,局面颇为壮观,其旋灯技巧和交叉舞队的方式颇具新意。舞蹈在设计身段、步伐时吸收了八洞神的横灯方式,跑场中要停止长蛇正反蜕皮及场次扮演,每大段完毕,便摆出一个字型,欢唱一首歌曲,四段四个大字,即“天下安定”。交叉的乐曲内容有“十二月花”以及当地的“十大反”和拜寿戏曲音乐,单项扮演大约在清晨演出。  
九莲灯的制造依然持续着传统的制造工艺,每盏灯面资料还是应用以前的白色麻纸和五光十色的皱纹纸,灯架由木枝撑起,用蜡烛点灯,每盏灯由铁器衔接而成。  
冶底九莲灯历史长久,源远流长,制造工艺共同,经过长期的开展演化,已成为冶底人民肉体文化的一种表现,反映了民众盼望九州大地风调雨顺、天下安定的美妙愿望。  
二、漾杠箱  
漾杠箱是一种民间社火扮演方式,源于古代祈雨活动,传播在泽州县南部山区的大箕镇、犁川镇、晋庙铺镇、山河镇、南岭乡等地。  
杠箱是为皇帝贡银进贡的一种运送工具。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杠箱必需由两人抬行,卫队护送,由于镖队的形象佳,作风好,遭到百姓的好评。泽州县大箕镇南河底村(明末清初属凤台县古河阳镇)是通往京城的一条古驿道,古河阳镇是杠箱进京朝贡的必经之地。明末清初,凤台县南部山区大旱连年,庄稼欠收,当地百姓为了让苍天能下一场及时雨,仿做杠箱(上面插各种粮食作物)由两人抬着打头阵,后面伴有器乐、舞狮、二翘、玉蝴蝶、秧歌、地不摊等一些民间艺术,这就是古河阳镇及四周村落构成杠箱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南河底村每年二月十四定为古庙会(坡头村大庙),在庙会上便可见到模拟漾杠箱的队伍。8个抬杠箱人员抬起杠箱两顶,着黄稠缎子服饰,脚穿白袜、黑鞋,头裹白羊肚毛巾。音乐会、舞狮、二翘、玉蝴蝶、秧歌、地不摊、耍老虎等各种方式的民俗活动紧随其后,以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杠箱还作为中央上耍故事时起到打头或开边的作用。  
漾杠箱是在古代祈雨风俗中演化而成的传统舞蹈艺术,深化发掘其构成过程,对研讨古凤台地域的历史、气候、习俗、艺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  
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创自于明嘉靖年间,是山西冶铁技术开展至明清时期的典型代表。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期是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的鼎盛期。优越的采矿、冶炼条件促进了大阳手工制针业的疾速开展,制针业的兴起又繁荣了大阳的经济和文化,逐渐构成了地域性的“针文化”,大阳也被誉为“九州针都”。  
普及每个家庭的手工制针给当地大众带来了诸多实惠。除春种秋收外,每家每户的老幼都可参与制造,一个家庭是一个小消费作坊,流水作业。每年十月初一吃一顿小米干饭“瞪眼食”后,麻油灯下彻夜轮作,锤敲钻磨,此起彼落,整个大阳便成了全民制针厂。西大阳吴神巷宝居的大局部楼上就是旧时制针工房。东、西大阳的不少老宅是大阳手工制针业的历史见证。  
为酬答神灵的保佑和上苍的捐赠,东、西大阳先后修起了“针翁庙”,这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它不只是当地老百姓祭奠奉神之处,也是针行结集议事和废品包装销售之地。人们把“针翁庙”视作保佑财源的圣地,每年在庙里的舞台上要唱“神戏”。“西针翁庙”补修碑记里说运营制针的字号有“本镇三十九、上村十、中村五、下村九、南庄八、河东三、湾里三、史村一、赵庄一”。东镇的自号更多,共计有二、三百家,那时大阳是四周百里内无业农民的就业之地,他们赁屋而居,与大阳男女老幼一同参加了手工制针行业。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洋针侵销到中国市场,大阳手工制针业才逐渐走向萧条,直至衰落。  
2006年,“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被发布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大阳面塑  
大阳,古称阳阿,位于山西省泽州县西北部,此地历史长远,民风淳朴,传统文化品种众多,面塑就是生长在这片沃土上的一朵奇葩。  
大阳面塑终究来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可考的文献记载和实物材料,但是,当地丰厚的民俗生活为面塑艺术的传播提供了丰厚的文化空间,民众循环往复大量运用更使之昌盛不衰。  
大阳面塑主要以大气、恢宏著称,其中的“青狮白象”、“八仙下凡”、“凤催牡丹”、“枣山”、“寿桃”、“十二生肖”等作品特别被人们所喜欢。面塑作品中还插有戏剧中的人物和百样以上的花鸟,如孔雀、蝴蝶、荷花、二龙戏珠、鹿驮梅、鱼拱莲等。这些动物制造好后要蒸熟,依据外型特性要涂染各种颜色,然后再用竹条插在蒸熟了的猪羊、青狮、白象身上,组成蘑菇外形,摆在一张直径1米多的餐桌上,敬献前要用两个男人抬着游街示众,观者甚多。面塑所用的用具与大众生活中的相差不大,有大陶瓷盆、发面缸、擀面杖、切面刀、面板、筷子、食用色素、蒸锅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兴起了许多面塑专业户,民间艺人应用隐喻、暗喻等意味手法,创作出多层次、内涵非常丰厚的面塑作品,而这些面塑作品又表现着劳动大众的纯朴意愿与真诚的感情,显现着民俗风情的肉体奥妙,美化着人们的生活,慰藉着老乡们的心灵。每逢过年、过节、诞辰、婴儿出生以及婚丧嫁娶,都要蒸出外型不一的面塑,以祈幸福、不祥之意。因其作品工艺外型精巧,具有浓郁的民俗性,不时走向市场。  
五、大阳馔面制造技艺  
大阳馔面是盛行于山西省泽州县大阳镇的一种中央特征面食。相传馔面源于周代,本来是宫廷美食,后传播到民间,成为百姓婚丧嫁娶、款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主食。  
馔面的制造办法可分为11个环节:1、兑料,先选好精制面粉,再准确地按比例配兑盐、碱、槐叶汁、野菜汁等其它原料;2、和面,古时分用擀面杖压面,传播至民间后,进一步得到开展,在石碾上压面,和面考究将面揉出汗来,否则达不到请求;3、将面切成块,重量要同等,然后抹油。4、擀面,面要擀匀,擀成桑皮纸厚,韭菜叶宽才行;5、切面,一块面要精确地切一百八十刀左右;6、切好的面还要去余粉,捋、盘、按等多道工序;7、装食盒密封发酵。发酵时间依据时节不同、温度的不同而定;8、煮面,煮面也相当有考究,请求锅大、水多、火大,在沸水中煮,时间长短要凭经历而定;9、过滤,煮熟的面出锅后,要及时放入冷水中过滤两遍;10、捞面也有考究,面要捞浅一点,不能满碗,否则吃不出风味;11、吃面时,将凉水里的面用滚烫开水浇两遍,便可浇臊子食用了。  
大阳馔面作为山西面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包含着深沉的文化底蕴,关于研讨当地社会开展和民间习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六、王泰来的传说  
王泰来是明末清初富泽州晋商巨子,依托雄厚的经济实力最后在京城做了大官,后被奸臣诬告屈斩于京都。关于王泰来,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以为王泰来是王氏家族几代生意人的统称;二是以为王泰来所指的是王璇。王璇(1636—1706),字在只,泽州大箕镇人,主要生活在明末至清顺治、康熙两朝。早年曾入贡,后经商,由于运营有方,最终成为富甲一郡的巨商大户,泽州望族。王泰来故居位于山西省泽州县大箕镇南沟村与秋木洼村中间地段,今依稀还可找到从前的围墙根基,关于王泰来的传说在当地传播甚广,能够说是家喻户晓。  
相传,王泰来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王国宾是一个勤劳仁慈、乐善好施的“煤黑子”。王泰来出生时,正值大年三十,王国宾见刚刚出生的儿子呱呱乱叫,家中无米无粮,急的王国宾犯了愁,走出家门,突然见晋普山的山坳中有亮光,顺着亮光而去,只见是一草屋发出的亮光,屋中是一对老夫妻,王国宾阐明来意,老者便递过半袋米送与国宾,说:“否极泰来,你的好日子快要到了,好生育护重生之婴吧”。王国宾谢过老人,拿起那半袋米,一路小跑回到家,取启齿袋一看,全家人被惊呆了,原来是几块金砖藏在袋中,从此王国宾给儿子取名“泰来”,做起小生意,王泰来长大后把“泰来”作为商号的名字,本人起名“自振”,在他经商的道路上,从未中止过施舍穷人,救助灾区的义举。今泽州地域传播着大量有关王泰来的传说故事,如《王泰来诚信经商》、《王泰来开茶庄》、《王泰来与丝茶古道》、《王泰来与金头的传说》等等,这些民间口头传播正是王泰来经商与为官之路上留传下来珍贵的文化和肉体财富。  
七、松林积雪的传说  
“松林积雪”传说传播于山西泽州大箕镇晋普山周边地域,它是以“松林积雪”(晋城四大景观之一)作为论述对象而产生的中央景物类传说,在当地民间久负盛名。  
松林寺是“松林积雪”景观所在,该寺又名灵岩寺,乃泽州县境内最大的0禅院,坐落在晋普山东部山腰,创立于北魏时期,隋大业年间由慧观头陀重建,金元时期曾予维修。山门为0式建筑,三进院落,整个建筑范围庞大,作风共同。古寺后院建有大雄宝殿,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及文殊、普贤、十八金刚、千手观音等塑像,佛像后有一深井,炎炎夏日,井口白霜如雪,水质冰凉,古人将这一奇特景观誉为“松林积雪”。据传,深井水为“无根圣水”,只要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贤士”能喝到,而能喝到“圣水”者便格外遭到上苍溺爱。因而,每逢庙会,善男信女们更结伴而行,或三三两两,或三五成群,上山烧香许愿,到井边求得圣水,祈求上天赐福于本人和家人。千百年来,寺院一直香火旺盛,出名遐尔。  
松林积雪的传说是源于松林寺奇特的自然景观而逐渐构成的民间文学作品,主要内容包括:松林寺平顶松的传说、松林积雪的传说、松林积雪的来历、金牛的传说等等。这些传说大都有明白的倾向性,贯串了民众的道德评价,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审美观。景观由于传说性的解释,使无生命的自然物似乎变得有了灵性、有了生命,更具欣赏性,更能吸收游人;传说由于粘附在某一景观上,加强了它的可信度而喜闻乐见,两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八、泽州打铁花风俗  
打铁花是泽州特有的一种习俗之一,这种传统风俗由来已久,与当地兴旺的冶铁业有关,大约起始于民国年间(约1850年——1930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每年的元宵节,各冶炼大户除了出二跷、旱船、小车、竹马等多种方式的故事扮演外,到了晚上还要放焰火、锅花、打铁花。十里八乡的人们齐聚来村,主要是为了欣赏气势磅礴、恢弘壮观的“打铁花”盛况。据传,“打铁花”可趋鬼避邪,来欣赏“打铁花”的人也可祛除身上的邪气,所以来村“打铁花”这一传统风俗被人们冠以迷信颜色以后,便显得愈加虚无缥缈。  
巴公镇来村“打铁花”通常在夜间开阔的场地上停止,活动前搭一个丈余高的大棚,称花棚,花棚顶部中央位置竖起一根高杆,称老杆,周围梆上一些新颖的柳树枝,顶部挂上鞭炮、烟花等,称为彩棚。花棚旁边设一座化铁水用的方炉,一尺多长,拳头粗细的新颖柳树棒两根,其中一根在一端掏直径约3厘米大小的圆形凹槽,用来盛铁水。打铁花者一手拿着盛有铁水的花棒,一手拿另外一根,光着上身,蹋拉着鞋(上身摸油,铁水溅在身上容易滑落,蹋拉鞋是铁水进入鞋内,脱鞋容易,这些都是打铁花自我维护的办法),疾速跑到花棚下,用木棒猛击盛有铁水的花棒,十几个打铁花匠一棒接棒,一人紧跟一人往来于熔炉和花棚之间。夜空中,只见铁花在老杆树枝上飞溅,如流星似瀑布,霎时铁花引爆了老杆上的鞭炮,顿时把当日活动引入高潮,观者惊叹不已,如一片花的海洋,夜幕中梦境般的美景倾倒了远道而来的人们。  
泽州打铁花是中国民间一种庆贺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它与图腾崇拜、原始歌舞有着很深的联络,经过驱傩典礼由宫廷传入民间,演化成乡村祭奠、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社火扮演,具有重要的学术研讨价值。  
九、高都三月二十八传统庙会  
高都古镇位于泽州县东北部,境内遗存有建于金大定年间的东岳古庙,是古镇标志性建筑,现为省级维护单位。高都三月二十八庙会因东岳大帝(天齐仁圣帝君)诞辰而设,历史长久,庙内现存嘉庆十六年(1811)《谓定各社该行花车事故碑记》载:“天齐仁圣大帝历有年所每岁三月二十八虔备油席宣扬大戏,旗伞花车,故事恭祝圣诞,绕村行会,相沿已久……”。  
高都庙会会期五天,从三月二十八到四月初一,各项活动由五社街及中央绅士全面担任。三月二十七为“公(供)展日”,当天由各社社首、绅士聚首东庙,布置大会活动事宜,敬摆献供,祈祭风王爷,宣读《祭风文》祝文。三月二十八日上午八时,东岳庙掌管焚香叩首,宣读《祭东岳大帝》祝文,宣毕撞钟、放铳、放鞭,善男信女叩拜,焚香化帛恭恭喜天齐爷圣诞。下午一点起会,东岳大帝神主出山,由八抬大轿抬神像绕村行会,后面跟着数十伙民间故事,队伍从北城后起首,途经西门口、西东下社、直入南社村,从南社穿街而过,经江沟返至东岳庙。庙会期间,来自河南、山东、晋东南地域和临近乡镇的商户、杂耍艺人众多,届时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正会过后的三月二十九、三十、初一赶会人相对减少,但还有不少是看戏的、购物的,还有到庙上抽签问事求安全的(因三月二十八正会为天齐爷华诞不抽签),至此传统庙会活动全部完毕。  
高都三月二十八传统庙会是神诞日祭奠活动的产物,它承载着人们求吉纳福的民俗心理,具有重要的学术研讨价值。  
十、泽州鼓书  
泽州鼓书是由徐廷荣(晋城韦匠人)从绥远学艺带回泽州而传播开来的以大鼓京腔为母体的一种曲艺方式,后经过第二代传人崔小红几十年的不懈追求和变革,在原来曲调的根底上,吸收上党梆子、河南豫剧、坠子、四弦书等姊妹艺术的精髓,创作而成。  
泽州鼓书扬弃了最初鼓书中节拍拖拉,多有反复的积弊,顺应社会快节拍的生活现状,以其易于表现情节惊险,打斗剧烈的书段之艺术特性,遭到了大众的欢送。泽州鼓书传统书目有《呼延庆打擂》、《刘公案》、《雷公子投亲》等长篇书目12部,中小段传统书目60多部,中小段现代书目30多部,共计100余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是说唱新书的时期,为了顺应时期请求,艺人改编创作了大量现代曲目,如《糖衣记》、《借驴》、《财迷精》等,为在乡村站稳脚跟,打下了根底。  
十一、牛拉桩  
泽州县下村镇大南庄村传统故事牛拉桩被列为晋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再现原生态艺术,由过去的“铁牛”拉桩恢复为牛拉桩。  
(牛拉桩故事是把扮装故事的桩放在特别的牛拉车上),为了桩的稳定,用沙袋压座,铁索紧固,靠两头牛拉动运转。主立桩高达6.6米,由主桩派生出十五支左右子桩,每个子桩布置一个人物。牛拉桩分为前中后三大乘,分别扮装戏曲《天门阵》《三阳阵》《黄河阵》。  
1986年至2006年,牛拉桩一度改为用汽车载运的“铁牛桩”。去年,牛拉桩故事被列为晋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年的大南庄古庙会上,牛拉桩故事再现原生态艺术,恢复为以牛拉桩。  
十二、泽州对鼓  
泽州对鼓是传播于山西省泽州县大箕镇的一项传统音乐扮演方式,当地传播有“朝天一扇碑,祈雨一对鼓,三十一孔桥,二百零俩狮”的说法。据对鼓老艺人常小和回想,泽州县大箕镇小箕村自古以来就有对鼓参与取水、祈雨、闹红火等民俗活动。  
泽州对鼓共有曲目十套(局部艺人以为十二套,但目前无人会打第十一、十二套),以“小闸”与“大闸”(近似于小过门、大过门)衔接各套。早期乐队编制普通为8鼓2马锣2“小叫狗”(小锣)1小钹,共13人,近年来参加若干大镲,乐队可达几十至上百人。扮演时以小钹击拍,头鼓领奏。演奏中以鼓击打根本节拍,马锣与击鼓心同步,并不时加花,“小叫狗”与击鼓边同步,多为弱拍弱位。传统的乐队规划为三列若干行,中间一列以马锣与“小叫狗”交叉站位,两边全部为鼓。泽州对鼓独具特征的乐器配置、音色组合特别合适队列行进扮演,具有较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各种民俗活动的弱化,取水、祈雨等典礼逐步消逝殆尽,不只使对鼓扮演场所转变为以“闹红火”、游街为主,而且从艺人数骤减。目前在泽州县境内,对鼓扮演仅有小箕村、南庄、大阳等地仍有传播,全县对鼓艺人不超越百人,传承形势严峻。  
十三、泽州中秋风俗  
中秋的传统风俗在泽州得到了很好的维护与代代传承。珏山的自然风光与传统中秋节风俗、天体崇拜、月亮崇拜相得益彰,使得中秋文化在此展示出与众不同、独具特征的风姿,号称“珏山月,天下奇。”具有了极为丰厚的人文底蕴。  
珏山位于晋城市区东南二十公里处,其中心地域是以今泽州县珏山为中心,幅射至三晋、豫西北、冀南等中原地域。“珏山吐月”为古泽州八景和晋城四大名景之首,这一胜景尤以八月中秋为最佳。自然环境的优势,加上持久战争的创伤以及泽州地域自古对天体文化的崇拜风俗等,使得中秋节在珏山一带集中展现与表现,这里成为极具中央特征和维护价值的中秋节文化传统示范地。其文化影响力已构成以珏山地域为中心,包括泽州县的南村镇、巴公镇、高都镇、山河镇、柳口镇等,向西可延至阳城县、沁水县,向北可延至高平市、长治市,向南可延至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向东可延伸至陵川等地。  
据文献材料和古代碑刻记载,珏山早在南北朝时期即有盛大的祭月、拜月、赏月的风俗,至唐宋更甚,而且已在古泽州地域以及其周边的晋东南、豫西北、冀南等幅射区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并逐步由祭月、拜月向赏月转变。据青莲寺宋元符元年(1098)石柱题记记载:泽州通判段约同晋城令耿敏、县尉黄叔敖等“步月临流,传觞赋诗”。金代状元李俊民在中秋节游珏山赏月有“山吐三更月,松摇万壑风”的诗句。金代泽州刺史许安仁在中秋节游珏山赏月留有“今宵掷笔台边月,来照幽人物外游”。到明清两代,赏月之风盛行,八方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在此赏月作诗已成风俗,并留下了许多精巧诗篇。与此相关的作品有:《珏山咏月诗词集》、《珏山》、《珏山志》、《历代珏山赏月诗钞》、《灵瑞珏山》等。  
关于泽州地域的寻常百姓而言,中秋节来珏山集体祭月、拜月、登高、赏月、逛庙会、品月饼、饮茶苏,既是祖辈人传下来的习俗,也是携亲伴友、欢庆团聚的愉悦。  
珏山中秋赏月文化,早已浸透在当地文化、新闻、食品、餐饮等各个范畴。如:相邻的河南省有月山县,珏山左近有村名叫月湖泉,寺庙有大月寺、小月寺;当地女孩常以月命名;泽州县文联会刊刊名为《吐月》;泽州县电视台台标为“珏山吐月”;晋城市面粉厂消费的面粉,注册商标为“吐月牌”等等。  
变革开放以来,市、县两级政府投资修缮了过月亭、款月亭,新建了专线公路、山间步道等,与此同时,对中秋节传统文化风俗进一步发掘、整理、维护。从2000年开端,举行一年一度的珏山中秋文化节共计8届。同时举行中秋庙会、中秋赏月诗会等活动,其影响已涉及三晋大地和广阔中原地域。目前当地正在积极筹备建立“月亮文化博物馆”。  
十四、泽州秧歌  
泽州秧歌是一种盛行于晋城市全境的汉族戏曲剧种。因境内古称泽州而得名。又因发源于高平东部,也称高平秧歌,陵川人称州腔秧歌,此外还有干板秧歌等称谓。泽州秧歌构成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年间搬上舞台,到咸丰年间到达极盛。20世纪初,高平、晋城、陵川、阳城、沁水的泽州秧歌自乐班,曾达数十个。  
泽州秧歌也叫“高平秧歌”或“州五秧歌”。山西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盛行于晋东南地域高平、晋城、阳城、陵川、沁水一带,清末已盛行。演唱时用锣、鼓、钹等按节拍,无丝竹乐器伴奏,故又名“干板秧歌”。演唱时只要梆子击节、锣鼓伴奏,故又称“干板秧歌”。由坐摊说唱开展为一个独立剧种。演员行当齐全,板式有十字腔(三三四)、夹四腔(三四三)、倒板、垛子、双名倒(三三七)、站板、落板、数板、选板等。演唱内容多属诙谐幽默的汉族民间生活故事,代表剧目有《打捧捶》、《打酸枣》。秧歌剧针砭弊端,很受大众喜欢。清同治六年官府虽明令禁唱,但演出活动愈加昌盛。著名作家赵树理非常喜欢秧歌剧,60年代曾编写秧歌剧本《开渠》。  
泽州秧歌的剧目大都表现的是家庭矛盾、婚姻纠葛、人生伦理,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贴近大众,贴近生活,有着深沉的大众根底。在民间传播着“遍地秧歌遍地戏,人人都会唱几句,黑夜唱上台,白昼唱到地”的顺口溜。其秧歌剧团、自乐班在鼎盛期简直普及古泽州府的村村庄庄。泽州人民关于秧歌能够说到了入迷着魔的水平。三里五庄,庙会社火,没有几台秧歌戏压轴就过不了瘾。民间就有“热圪瘩秧歌冷台子戏”的说法。能够说泽州秧歌反映了泽州人民的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不可短少的重要组成局部。  
1985年山西省文化厅为维护传统优秀剧目,拍摄了泽州秧歌《打棒槌》作为档案材料留存。从1985年到1990年这几年间裴洼秧歌剧团每年都排演了局部传统精品剧目,并培育了一大批年轻人学唱秧歌剧。2006年被列入晋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2008年被列入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裴洼秧歌剧团曾在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和第二届国际围棋节民间艺术展演中,获二等奖。  
目前,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相继去世,依然健在的老艺人年事已高,逐渐退出了舞台,泽州秧歌的开展面临严重应战。  
十五、泽州四弦书  
泽州四弦书以四弦(四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构成年代无文献材料可考。已知最早擅演泽州四弦书的艺人,是清光绪年间泽州县犁川镇的盲艺人程天和(约1872-1932)。据此推知,泽州四弦书至迟在清代光绪年间之前即已构成,距今已有150年以上的历史。  
泽州四弦书扮演方式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采用泽州方言。早期只要一人用四弦和腿板自行伴奏扮演,后来呈现多人伴奏。唱腔曲调属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平板、紧板、介板、三倒板、官韵等。伴奏乐器有主奏乐器四弦和三弦、胡胡、二把,以及腿板、(大中小)钹各一个。伴奏方式为间奏式,即演唱时不伴奏。唱词格式根本为七字上下句体,下句押韵。  
泽州四弦书节目以“贯”为单位,“一向”指节目故事的一个段落,通常约演一个小时。一个长篇节目由若干“贯”组成,称为“大贯”。  
新中国成立后,泽州县曲艺队在传统坐着扮演的演出方式之外,呈现了站立扮演和走动扮演。同时,伴奏乐器用二胡取代了四弦,增加了唢呐、小鼓和梆板。  
泽州四弦书的代表性传统节目有《回文屏》(三十二贯)《三1》(二十四贯)《烈女传》(十三贯)《红罗山》(九贯)等。另有中篇节目《百鸟朝凤》《杨八姐游春》《二老比子》等,短篇节目《小寡妇上坟》《光棍哭妻》《小两口吃粽》等。  
旧时演出泽州四弦书的都是盲艺人,大都是三俩结伙,并无班社组织。乡民的酬神、还愿、庆祝是演出的主要机遇。通常“说神书”演《游天台》《大八仙》《富贵长春》《斧劈华山》等节目;过华诞、做满月演《度林英》《三姐落凡》《天仙送子》等节目;祝寿演《徐公子拜寿》《龙三姐拜寿》等节目;婚庆多演《西厢记》《梁祝下山》等节目。  
泽州四弦书以四弦(四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构成年代无文献材料可考。已知最早擅演泽州四弦书的艺人,是清光绪年间泽州县犁川镇的盲艺人程天和(约1872-1932)。据此推知,泽州四弦书至迟在清代光绪年间之前即已构成,距今已有150年以上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泽州县成立了以演出泽州四弦书为主的泽州县曲艺队。编演过《考神婆》《吴全有接闺女》《河神娶妻》等新节目。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老艺人年龄增大和相继逝世,演出场次日渐减少,泽州四弦书濒临消亡的风险,急需抢救和维护。多年来,当地不断在展开相关的维护工作。  
十六、泽州县饮食风俗  
1、浆水菜  
浆水菜可分为新浆水菜和老浆水菜。新浆水莱是以春天新颖的苦芨菜、刺芨菜、麦里花等野菜为原料,亦能用开春后才上市的小白菜。其做法也很简单:野菜及其它莱切碎煮熟,放在缸里,加几碗现成的浆水,拌入面粉做的糊,加开水封存,最好煨在炉火边,两三天翻开,上面飘着白花。这时,能够舀浆水喝,也能够捞菜吃,倘用带莱的浆水下面条,叫“浆水面”,不只能够待客,夏天也是清凉食品。三伏夏天炎热难当,吃上一碗新浆水菜下的面,炎热顿消,野菜的幽香直入丹田,沁人肺腑,齿颊留香。  
2、石子干饼  
石子干饼是大阳地域一种制造奇特、风味别致的古老食品,由于饼面被石子压得凹凸不平,人们又称它石子擀饼。干饼大多是甜饼,石子干饼酥脆可口,易于消化,经久耐放,携带便当。  
3、大阳馔面  
馔面是大阳镇有一种传播很久的传统面食,深受大家的喜欢,相传馔面源于周朝,本来是,后传播到民间,成为百姓人家办喜事,用来款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主食。馔面的制造工艺比拟复杂,配料考究;制造好的馔面色泽光亮透明,风味共同,口感润滑如玉,吃一口耐人寻味。馔面是寄存在木制食盒里的兑了盐和碱的手工面条。它色金黄,味幽香,煮熟滤水后加上高汤配以红绿菜梗间杂的或荤或素的菜,再撒上香菜和芝麻,其色、香、味俱全,俨然有之,可使数百人同时就餐。  
4、油馍  
油馍最大的特性就是香,极解馋的那种鲜咸香。这一可能是由于它的佐料,既要将花椒、八角等五香粉细细撒匀,还要再把猪油刷得八面玲珑;二可能是由于它的口感,承载了各种调料的面饼渐渐卷起,再缓缓摊开,入鏊煎熟,外面是一层脆脆的酥皮,内里是筋道绵软的面饼;三可能是由于它的配料大葱。我曾经无意中闻过葱的种子,芬芳扑鼻,幽香典雅,能够媲美百合,当时绝想不到这居然是葱籽!这样芳香的种子种出的植物,当然神奇,而油馍将它提到伴侣的高度,那就难怪会如此好吃。  
5、巴公烧大葱  
巴公镇盛产大葱,这种大葱个大、香浓、辣烈、肉厚心实、质地细密,被称作“巴公大葱”是晋城的特产。把大葱切成段,只取葱白,过一遍热水,去去葱自身的呛味,然后倒进油锅里炸,要大炽热油,放进去别急得动,这时分葱容易散,一定要等葱都定型再捞出来放好,选取上好的里脊肉切丝,加上姜丝蒜末放入油锅里炒,少放点料酒,加盐加酱油翻炒出锅,这时分把炸好的葱段和肉放到一同摆好开端蒸,蒸是为了出味,把大葱的香味蒸出来和肉味混合,蒸好后放在盘里,大葱这种和姜蒜一样普通辅料就华美转身变成了一道佳肴的主角,呈如今我们的眼前。  
6、炒凉粉  
炒凉粉是泽州民间传统风味小吃,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先将凉粉切生长宽各3—4厘米、厚约1厘米的方块,放置待用。锅内放少量食油,烧热后将切好的凉粉块入锅翻炒。再将醋汁蒜沫浇入,加盖,待蒜、醋味入里后出锅。口感软嫩,香辣可口。  
7、酸菜不烂汤  
不烂汤,一种只属于泽州人的情怀。酸菜不烂汤里放十几颗豆芽,薄薄地切几块豆腐,再放几根粉条,出锅时用红过的油放入葱花,“呲”的一声香气便溢满整个房间。  
8、饸饹  
泽州面食中的经典,众所周知的中央美食,可谓是家常便饭吧~把和好的面投入特制的饸饹床(中间有圆洞,下方有孔,上面有与圆洞直径相差略小的木柱圆形头伸入洞中挤压)迫使面从下方的孔内落到锅里,整个饸饹床用杠杆原理,横跨锅上。待面压到一定长度,用刀从下方把面条截断,煮熟后配上各种浇头或打卤食用,便当又可口。  
9、卷白馍  
卷白馍是泽州地域有名的风味小吃,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家家必吃卷白馍。卷白馍,望文生义,就是在馍里面卷上上百种菜,当然了,那只是从字面上去了解,卷上百种肯定不可能,不过只需本人喜欢想卷几就卷几了。这里的馍不是白白的馒头,而是在油锅里摊的面饼,稍稍有些劲道的那种。  
10、大烩菜  
泽州人逢年过节,总爱做一锅大烩菜款待客人,大烩菜就是把白菜、粉条、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炸土豆块、炸红薯块、红烧肉、炒肉片等放在一同,再加上葱花、姜片、蒜片以及其他佐料炖成一大锅。  
十七、泽州特产  
(一)泽州黄小米  
清朝大臣陈延敬(山西泽州人)当年将乡米进贡给康熙皇帝,皇帝见此米色泽金黄,食之香甜,即赐名“泽州香”,又名“泽州黄”,后被列为贡米。此米内含丰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较高的营养保健及美容价值。主要营养成分是由脂肪、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组成的,贡米色泽金黄,米香浓郁。  
(二)山萸  
山萸亦称山茱萸,俗名红奶。欣赏兼药用植物。落叶乔木。树皮褐色,片状剥落小枝四棱,花簇生于小枝顶端。先天花后出叶,花小,为黄绿色,成散形花序。可供欣赏或佩戴。核果呈长圆形,润滑,熟时红色,果内有一核。去柄去核的干果可供药用。  
(三)羊肉火烧  
羊肉火烧的制造资料:  
面粉1000克,羊肉1500克,葱花500克,调和粉、姜粉、酱油各100克,芝麻油、味精、精盐、熟猪油各少许。  
羊肉火烧的特征:  
色泽金黄,香脆可口。  
如何做羊肉火烧:  
1、羊肉切成小丁,放入各种作料拌成馅料。  
2、盆内加面粉、温水、少许精盐和成面团,静饧30分钟,搓成条,分红25个剂子,逐一按扁,包入肉馅压成饼状。  
3、鏊子烧热擦上熟猪油,放上肉饼,不时翻动,烙至两面金黄色时即成。  
羊肉火烧的制造要领:  
1、面团要揉匀饧透,揉至外表润滑为宜;  
2、烙制时鏊子受热要平均,火不宜太旺,以免焦煳。  
(四)泽州黄豆  
黄豆营养价值高,是生活膳食的良好调剂品,是食油、饲料、豆制品、化工等工业极好的原资料。特别是我县推行种植的复播黄豆“晋豆15号”和春黄豆“科丰6号”属高产优质种,具有色泽好,质量优,产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等优势。现全县黄豆种植面积36万亩,黄豆总产量已达5400万公斤,是我县种植业中的主要粮食作物。  
(五)泽州甜柿  
泽州甜柿喜暖和,适生区主要为阳城、泽州、沁水、高平、陵川等地海拔1100米以下的丘陵区和土石山区,多善于山麓。  
甜柿在晋城市栽培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为传统土特浆果类果品。据清同治年间《阳城县志》记载:“县旧无柿,明万历中,知县新郑王良臣悯其地瘠寡产,人少物利,乃自其乡携种至,使户植之。初以烦苦,后嫁接成林,取材落实,民悉受其利。”  
泽州甜柿含糖高,质量佳。暑黄柿、造柿,早熟迎节,果肉橙黄,质地严密,纤维少,味甜汁多无核。熟柿质假如浆,味如蜜糖,是秋季滋补佳品。柿叶可制茶,有消暑、降压、减肥之功。柿叶所含维生素C很高,比被称为维生素宝库的柠檬的维生素C还高一倍。  
柿子具有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柿子脾胃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咳止血之功”。现代医学以为:柿子有清热润肠、降压之成效,对痔疮出血、便秘有一定疗效。  
(六)泽州山楂红酒  
泽州为全省多样化果品基地之一,栽培历史长久,种植面积较大,散布范围较广其主要栽培树种有山楂、苹果、梨、桃、杏、葡萄等,特别是以盛产山楂(也称红果)出名全国。山楂栽培历史在我县已有300多年,是全国八大红果产地之一。主要栽培种类“泽州红”果实个大,色泽鲜红,果肉粉红,酸甜适度,医用价值高,为中国山楂种类中的姣姣者。(泽州)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境内高都镇的大兴村、北上矿村、小峰头村、大峰头村、岭后底村、大泉河村、湖里村、岭上村、黄三河村、任圪套村、玉寨村、东玉寨村;巴公镇的陈沟村、二仙掌村、柏杨坪村、庄头村、甘润村、李峪庄村、山耳东村、郭家庄村、北连氏村、南连氏村以及李寨乡、南岭乡等行政区域内。  
(七)巴公烧大葱  
间隔大阳镇20公里的巴公镇盛产大葱,这种大葱个大、香浓、辣烈、肉厚心实、质地细密,被称作“巴公大葱”是晋城的特产。相传慈禧太后西逃时路经泽州,当地1盛大设宴款待。但在开宴时,厨师发现慌乱之中少做了一道菜。为了免遭杀身之祸,厨师急中生智,马上把菜案上的巴公大葱拿来一把,几刀切碎,烧成一道菜,端了上去,叫做烧大葱。谁知慈禧品味后,以为满桌菜中数这道菜最有滋味。传说归传说,慈禧西逃时并未经过晋城,但烧大葱作为当地一道名菜,口感香软不腻,不断传播至今。这里的人宴请宾客款待亲友都喜欢来一道“巴公烧大葱”。  
把大葱切成段,只取葱白,过一遍热水,去去葱自身的呛味,然后倒进油锅里炸,要大炽热油,放进去别急的动,这时分葱容易散,一定要等葱都定型再捞出来放好,选取上好的里脊肉切丝,加上姜丝蒜末放入油锅里炒,少放点料酒,加盐加酱油翻炒出锅,这时分把炸好的葱段和肉放到一同摆好开端蒸,蒸是为了出味,把大葱的香味蒸出来和肉味混合,蒸好后放在盘里,大葱这种和姜蒜一样普通辅料就华美转身变成了一道佳肴的主角,呈如今我们的眼前。  
烧好的葱吃起来脆的很,咬一口葱香洋溢,肉由于和大葱一同蒸也感染了葱香不再有原来的油腻,整道菜恰如其分。  
“烧大葱”不只滋味鲜美,且由于葱含有蛋白质、维生素A等物质,大葱中所含的“烯丙基硫醚”能刺激胃液的分泌,还能够促进食欲。同经常吃大葱对感冒、风寒、头痛疾病等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八)巴公大葱  
“巴公大葱”是山西省早期四大名优土特产之一,因其具有共同的质量,与山西汾洒、清徐陈醋齐名。其特性是葱白肥大,单株独茎,葱白肉厚心实,构造细密,味浓辣烈,其营养成分和杀菌素比普通大葱高,抗癌指数能到达26%,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功用。泽州县巴公镇地处岭岗,属红粘土壤,空气枯燥,顺应大葱喜凉快的生长习性,极宜种植。从2000年开端,泽州县巴公双丰园大葱专业协作社为了维护这一传统种类,重新开发巴公大葱,经过选育传统的优秀种类、合理的种植方式,严厉依照无公害食品消费的规程停止种植,使巴公大葱的种植面积扩展到5000多亩,并树立了相应的营销网络,加速了巴公大葱种植业的开展。  
地域范围  
泽州县地处太行山南端,是山西通向中原的重要门户,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东与陵川县相连,西与阳城、沁水县衔接,北与高平市毗连,南与河南省济源、博爱、沁阳等县市接壤,县域环绕晋城市城区。巴公大葱农产品天文标志地域维护范围主要触及泽州县的巴公镇、高都镇、大阳镇、下村镇、陈沟乡等泽州县的14个镇3个乡,巴公镇为巴公大葱的主产区,现有巴公大葱种植面积666.7公顷,年产量19250吨。自然天文位置位于北纬35°12ˊ-35°42ˊ,东经112°31ˊ-113°14ˊ。东西长62.75公里,南北宽58.85公里,约占山西总面积的1.2%。辖14镇3乡,632个行政村。消费总面积666.7公顷,年消费量1.925万吨。  
产品质量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葱全长普通1米多,葱白长60余厘米,头部有拳头大的疙瘩,普通每根重500克左右,大者重750克。因巴公大葱又长又壮,被大众形象地呼为“扁担葱”。巴公大葱具有崩花多和耐储存的特性。其他中央的葱用到切不易碎,即便先用刀拍打,切后也难免呈现块状。把一株巴公大葱放在案上,只需用刀面一拍,层层鳞茎便自动崩开,小片葱白似满案飞花,用其烹、炒、炸时抢火候,效果好,滋味美。葱白肉厚心实,组织构造紧密。单株独茎不分瓣,味浓辣烈。收获3天后葱叶刚才慢慢由绿变黄。叶干后放于阴凉枯燥处保管一冬一春,葱白仅干表面一层皮,其葱不腐朽、不枯槁、不跑味。2.内在质量:大葱属百合科葱属中以叶鞘组成的肥大假茎和嫩叶为产品的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成效。每百克巴公大葱含磷量为45.8-48毫克、含钾量346-349毫克、含钙量61-63毫克、含镁量为15.5-17.0毫克、维生素C含量为17.9-18.3毫克、维生素AIU/100g5.8-6.3毫克,具有解热祛痰、促进消化、抗菌抗毒、防癌抗癌、消减脂肪、防治感冒、补充能量、降胆固醇、降低血压的成效。3.平安请求:巴公大葱种植契合无公害食品规范NY5001-2007《无公害食品葱蒜类蔬菜》规范,加工产品冻干脱水葱花契合NY5184-2002《无公害食品脱水蔬菜》规范。在包装,标识上须契合农业部《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方法》,进入市场的必需恪守《农产质量量平安法》及其它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则。  
(九)馔面  
在泽州县大阳镇有一种传播很久的上品面食——“馔面”,深受大家的喜欢,相传“馔面”源于周朝,本来是宫廷美食,后传播到民间,成为百姓人家办喜事,用来款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主食。  
“馔面”的制造工艺比拟复杂,配料考究;制造好的“馔面”色泽光亮透明,风味共同,口感润滑如玉,吃一口耐人寻味。  
制造“馔面”最重要的一步是和面,面粉选高筋粉最好。先将碱面、食盐和水按一定的比例勾兑,把面粉倒入水中,参加适量的豆面,用手将面打平均。  
制造“馔面”第二步是压面。将打好的面放在案板上,用一根长2.5米的钢管,有节拍的弹压,这样弹压出来的面更劲道。  
面团在木棍下,被压成平整的一层,但这时分的平整显然是相对的,上面明显有不平均的面粉颗粒和气泡,仿佛一层棉被,把面叠起来,再压平,直到面团被压到润滑如丝绸般水平,才干算压好了。压好的面切成大小平均的面块,再揉成面饼,上油,上好油的面饼在阳光的映照下成金黄色,把上好油的面饼放在面盆里,一个挨一个贴着边,放好一层再放一层,最后黄灿灿的面饼在面盆里摆出了花瓣一样的外形,密封好放着发酵。  
制造“馔面”第三步是擀面。擀面的时分手法要到位,面要多换位置,这样擀出的面饼才薄厚平均,擀好的面对着阳光看是透明的,且没有破损,这才称为上品。  
制造“馔面”第四步是切面。切面靠的是功夫,将擀好的面皮,叠生长条,就开端切了,这样的面需求切280刀,切出面条如韭菜叶宽,每根长度都在80厘米以上。切好的面条放在专用的食盒内捂严实,不能透风。  
浇馔面的菜是花菜,花菜是用豆角、蒜苔、海带、油豆腐、胡萝卜等资料切丝过水后,调制而成,鸡蛋饼是用来款待素食的客人。  
把准备好的面条下到沸腾的水里,煮熟的面条在凉水中过两遍,捞出来放在碗里,面在碗里要搁浅一点,浇上用鸡肉、胡椒等调料熬制的高汤,再浇上花菜,一碗地道的“馔面”就能够享用了。  
(十)泽州红山楂  
晋城自古称“泽州”,而山楂又是泽州的传统资源,有长久的栽培历史;共同的天文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这里生长的山楂有极好的内在质量,酸中带甜且个大,俗称“山楂王”,因地名所得“泽州红”。陈沟乡杨坪村古庙的碑文中(光绪十六年十日立)记载:“吾村向来山多地少,衣食无赖,祖先因而扶植红果树已糊口之资。”光绪三年,泽洲大旱,颗粒无收,这里的人们全是靠山楂果换粮食和山楂叶充饥求得生存。新中国成立,东北的商人就赶着驼队来收买山楂果,每家每户都能以山楂果卖与客商驮到天津口岸,运销海外。  
产于山西晋城。泽州红山楂是全国山楂之精品,味酸中带甜,个大,被称为“山楂王”。  
据化验剖析,泽州红山楂含碳化合物22%,蛋白质0.7%,脂肪0.2%磷,0.025%,铁0.0021%,钙0.085%。铁和钙含量居水果之首。总糖量10.15%,含酸量4.93%,总黄酮含量0.44%,含维生素C91.3mg/100g,,比苹果高17倍。此外还含有丰厚的红萝卜素、核黄素C、维生素B2,,尼克酸等营养成份。药用可配制成49种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散淤、化痰、提神、止血、醒脑、消食开胃、降低血压之成效,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有明显疗效。近年研讨,泽州红山楂内含抗癌元素牡荆素较高。其叶能提取“山楂黄酮”,是安神类药品主要水成份。  
地域范围  
泽州红山楂农产品天文标志地域维护范围主要触及泽州县的高都镇、巴公镇、下村镇、李寨乡、南岭乡等14个镇3个乡,触及632个行政村。自然天文位置位于北纬35°12ˊ-35°42ˊ,东经112°31ˊ-113°14ˊ。东西长约62.75公里,宽约58.85公里,维护面积2023平方公里。消费总面积2000公顷,年消费总量45000吨。主产区包括高都镇的大兴、大路、善获、丰头、北上矿、麻峪;巴公镇的东四义、山耳东、二仙掌、柳坡掌、郭庄;下村镇的塔里、瓮山、杨山、王坡;李寨乡的李寨、陡椒、坚水;南岭乡的李沟、黄沙底、闫庄等23个村。  
产品质量特性特征  
山楂,又叫“山里红”、“仙果”,“牧狐狸”,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树皮暗灰色,有浅黄色皮孔,小枝紫褐色,单叶互生或于短枝上簇生,叶片宽卵形,伞房花序,花白色,后期变粉红色,果实球形,熟后深红色,外表具淡色小斑点。生于海拔400-1000米间的向阳山坡、杂木林缘、灌丛间、蔬林内。山楂果实酸甜可口,能生津止渴,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1.外在感官特征:泽州红山楂属中央名优种类,该种类红圆个大,单果重达20g左右,果肉呈粉红色,果肉味醇、酸甜可口,素有全国“山楂王”之美称。2.内在质量指标:泽州红山楂不只皮红肉红、酸甜味美、质量共同,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其除满足国度行业规范SB/T10092-92《山楂》的规范请求之外,共同的质量指标包括:含糖量≥6.0%,总有机酸(以枸橼酸计)≥1.5%,总黄酮(以芦丁计)0.10-0.25%,总膳食纤维35-50%,果胶含量1.0-2.0%,维生素C≥25mg/100g,β-胡萝卜素可达20-70μg/100g,总磷10-25mg/100g,铁4-20mg/kg,钙480-1200mg/kg,铁和钙的含量均居水果之首,营养丰厚。3.平安请求:泽州红山楂的卫生平安指标契合国度行业规范SB/T10092-92《山楂》以及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相关规则。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