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壶关县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09 19:40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壶关秧歌  
壶关县的秧歌在整个中国是十分知名的,历史长久,壶关秧歌,原名“西火秧歌”。是盛行于壶关、长治、陵川、长子、屯留、潞城、平顺一带的戏曲剧种。源于长治西火和壶关赵屋。约兴起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原为逢年过节打铁挖煤时唱的调子,打地摊演唱,道光年间勃兴,简直普及长治大小村镇。  
清光绪年间,壶关石坡、川底、西关壁等10多个村组织秧歌班社,将说唱方式的“地圪圈”干板秧歌搬上舞台,成为中央戏曲,艺术日臻成熟,呈现与上党梆子争胜的场面。  
21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西火秧歌逐步衰落,1960年10月,壶关县成立专业秧歌剧团,吸收上党梆子的艺术营养,变革、丰厚音乐唱腔,增加弦乐伴奏,编演《叶轮飞转》、《一壶泉水》、《争指标》、《好姑娘》及《雇驴》、《侍女登科》等100多个现代戏和传统戏,被誉为“庄户剧团”,传统小《雇驴》于1962年在省城演出后,《红旗》杂志、《戏剧报》曾发表评论文章。1981年7月,经过改编的传统剧《侍女登科》由山西电视台摄制成舞台电视艺术片。  
壶关秧歌约有传统剧目近20出,以《琵琶调》、《打磨坊》、《清官断》、《白绫记》等为代表剧目,新一代演员有栗良菊、王立明、王石弟、冯桂莲等,颇受大众欢送。如今壶关秧歌仍然在各个壶关的小村里面盛行,也将全国停止推行。  
二、壶关民俗礼仪细乐  
上党民俗礼仪细乐是我省上党地域流布最广、储量最大的民间乐种。它以民间音乐演绎民俗礼仪,以承办民间礼仪乐事“行礼事”为其主要内容,在上党地域民俗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当地民俗礼仪活动的重要方式。  
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西卷》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壶关县麻巷村杜学官至夏辅,年迈告老还乡,朝廷赐予他一家刘姓乐户,世代守护杜学家庙。《长治市文化艺术大事记》载,明弘治十二年(1499),襄垣县萧家垛刘龙尚书告老还乡时,皇帝赠封俱不承受,惟独要了一班宫廷音乐人员,带回襄垣老家。这些人除为刘龙演奏取乐外,还应承担地百姓的红白喜事,并在当地传授徒弟。1985年,在潞城县南社村发现了明万历二年(1574)的古抄本《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1989年,在长子县东大关村发现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古抄本《唐乐星图》。这两部手抄本记载了我国自唐宋以来,有打开党地域民俗音乐礼仪程式和标准,以及近百个演出的剧(曲)目,是稀有的音乐、戏剧文献材料。  
上党民俗礼仪细乐的传承者主要是历代生活在上党地域的“乐户”的后嗣。“乐户”一词最早呈现于北魏的文献典籍中,也称乐人、乐师、乐工、乐伎等,是奴婢的一种。其构成源于刑事牵连,是封建社会刑事处分的一种手腕。通常是将罪犯的家眷没入官府,充任官伎,以吹弹歌唱供人吃苦,世代因循。乐户的社会位置极端低下,他们被编入贱籍,不得与外籍通婚,所生子女也永属贱籍,乐户好像牛马,可任由买卖。在上党地域的襄垣、壶关等地传播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头戴七折八扣,身穿有领无袖,脚踏五福捧寿,手拿一尺不够。走在大街,排成两溜,锅圪拉火,棚匠服侍,走在人前,吃在人后,连毛芽菜,点心不馏”,真实地勾勒出乐户的社会形象。雍正元年(1723),这一贱籍制度被废弃。但是,乐户的这些社会特征仍然不断持续下去。民国初年,还有刘姓乐户后人刘章秋担任壶关县乐户总科头,在杜学家庙中开科班,收乐户子弟30余人传教乐技。新中国成立后,乐户才真正取得人格上的威严,享有了公民应有的权益和公平的社会位置,传统意义上的乐户才真正消亡。乐户在封建时期长期遭到歧视,但客观上却成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主要群体。上党地域留下了许多礼仪细乐生长的历史遗址,如散布在上党地域各地的“咽喉祠”(乐户的祖师庙)以及庙宇中的壁画、砖雕、石刻和公开出土的文物,都真实地记载了乐户的生存轨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乐户的生存方式主要有:为宫廷执事,为王府、中央官宦和军旅应差,为民间的民俗庆典活动和百姓婚丧嫁娶等效劳。上党细乐参与的民俗活动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早期的宫廷礼宴与祭奠(已失传);二是官府的春秋社祭、官宦迎送;三是乡间神庙的迎神赛社;四是乡民的红白喜事的承办;五是行业神的诞辰祭奠等等。  
往常,乐户的概念已悠远而生疏,但源远流长的乐户文化演绎出的丰厚多彩的音乐方式至今仍在传承着,主要效劳于民间的民俗庆典活动和百姓婚丧嫁娶等。  
三、壶关民间艺术  
龙灯  
普通用布或纸做成,闰年用十二节,闰年用十三节,体内装有电灯(古为特制蜡烛)。扮演时,先用铳放三声大炮,紧接着鞭炮齐鸣,一穿短衣装的追龙者,翻跟斗、持红蜘蛛上场。这时,一股浓烟(用狼粪特制的烟料)洋溢演出场地,十几个身穿统一服装的小伙子用木棍分别举着龙头、龙身、龙尾缓缓上场,随即,一条游龙在云雾中上下翻腾,时隐时现,并随同铿锵的鼓乐声,做出各种舞姿外型,威武雄壮、气势恢宏,令人振奋。全县最有名的龙灯是树掌龙灯(纸做),此外还有城关镇沟西坡、北河的龙灯(用布做)和实验小学的二龙戏珠龙灯。  
竹马  
也称跑马。普通由8—12个孩子参与。扮演者各自胸腹前绑扎马头,腰臀部绑扎马股尾,中间与人身相衔接,马身以下用装饰绸布围裹。扮演时,扮演者作骑马状,随着音乐节拍按一定程式做出各种舞姿。本县以树掌镇磨掌村竹马最为有名,始于明嘉靖年间,最初为24匹马,到30年代演化为12匹马。传统节目有《天门阵》、《闯幽州》等。角色为成人扮演,按角色化装,穿盔甲、拿刀枪,扮演时有过场,有道白,有打斗,并有粗暴的老鼓、小锣鼓乐配合演出。  
狮子舞  
由2人扮演,共披1张狮子皮(由布、麻之类做成),穿1条外形如狮子腿脚的连脚裤。扮演时,在鼓乐声中1人手拿绣球逗弄狮子上场,让狮子做出行进、后退、滚翻、蹲卧、挠痒等舞姿动作,俗称狮子滚绣球。有时还扮演钻人桥(10人做成桥状,下面5人手拉手为圆圈,又5人站在下5人的肩上手拉手为圆圈,引狮子隔空隙中钻进钻出,直立腾跃)、跳方桌、攀高山(用桌椅板凳搭成高山状,逗弄狮子攀上攀下)等高难动作。狮子舞在城关镇最为盛行,尤以北河、龙潭河、坛上等村有名气。  
扛妆  
始于明代。在本县只要两家,一是辛村乡天池村的古式扛妆,一是城关镇西街的新式扛妆。由捞妆者和扛妆者组成。扮妆者为3-5岁俊美女孩,身着古装,手摇彩扇,衣裙遮盖全身,下面另做假脚(三寸金莲),整个身体悬于杆上。空中扛妆者为强壮男子,将杆卡在肩上,随着吹打乐舞蹈,前五后四,左右相转。一行少则十扛,多则十几扛。打妆还随同一把桶形彩伞者随扛妆者在八音会吹奏中翩翩起舞,鼓乐齐鸣,五彩缤纷。  
高跷  
来源于战国时期,由六人以上人员扮演。演员两腿上各绑缚一米多高的木拐,手舞足蹈,方式多样。晋庄镇泉则河村的高跷出名全县,不但跷高(1.5米),而且扮演技巧高超,能打桩,能走弓箭步,能跌八叉,能翻筋斗。  
小跷  
境内传播很广,简直每个乡镇都有。普通由6-12名彩装少女扮演,或摇扇或打花伞、踩着小跷边唱边舞。演唱时由八音会伴奏,民间风味很浓。  
跑旱船  
旱船用竹片或木条为架,船舱和船身俱用布绸装饰而成。扮演者手把船帮站立船中,双脚走动带动船行,胸腹前安放两条穿彩色裤子和花鞋的假腿,看时俨然1个少女坐在船中:其扮演方式,有2-4只旱船不等,但都有2位手握桨板,头戴斗笠的老翁划船。扮演时,旱船或快或慢,走圆场,左右交叉,幽默盎然。春节、元宵节期间这种舞蹈随处可见。  
秧歌舞  
来源于本县赵屋一带,为干板秧歌(只用打击乐伴奏),演出不拘于场地,扮演时随意的坐唱、清唱,不登戏台,也叫地圪圈秧歌。清光绪年间,被搬上舞台。抗日战争时期,秧歌舞方式,其根本步伐是十字步。随着生死水平的进步,又融进了现代舞扮演艺术。扮演程度有了新的打破与进步,落子剧团、秧歌剧团、职工幼儿园、体育幼儿园、财贸系统、农修厂的秧歌舞尤为大众所乐道。  
四、壶关婚嫁风俗  
婚嫁  
男婚女嫁,人生大事。旧社会男女婚姻多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办婚事普通都要经过很多程序。  
合婚  
经媒人提亲后,由阴阳先生推算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属相能否相克,决议成否。(这只是一种古老的风俗,如今多是一种方式。)  
订婚  
也称接订。生庚生肖互不相克,女方调查男方门户、人品能否适宜,双方沟通后,择吉订婚。男方带一定数量的白面、小米、食盐、面食、猪肉及衣料送女家。女方回敬的礼物中有一双用白面蒸的“葫芦”,有些村庄是用白面蒸一双“枕头”,只能让将来的新女婿吃。  
纳彩  
亦称下彩、过礼。由男方家择好婚日,再于婚日前择一吉日下彩。届时,男方将彩礼和现币以及女子的结婚时所应穿戴的一切通通备齐,请媒人送交女方。双方除承受对方的大花馍(俗称枣糕)、饼子,分给亲族邻友外,还要告知婚期。  
迎娶  
迎娶前一天晚上,女方家父母要做离娘饼,让出嫁的女儿吃。迎娶的当天早上,男方家的晚辈引新郎带吹鼓艺人到祖坟祭祖;有些乡村是到神主位牌前祭祖。女方家在迎娶前还要送被褥、衣料。出嫁女子要由已婚妇女用线绳把脸上的汗毛绞去,俗称绞脸,表示从此不再是黄毛丫头。迎娶日,男家贴婚联、红喜字、打红纱灯。新郎穿新衣,披红彩带,同媒人、女客(俗称娶妇)、吹鼓艺人等随彩轿出行娶亲。家里中午用面条款待上礼的亲戚宾朋。娶亲一行人至女家,女家设宴款待新郎。宴间吹鼓艺人要吹奏一阵,女家还要给赏钱。此时,女方送嫁妆人先出门,新娘多由祖母或其他平辈至亲从炕上炮扶至轿内,兄弟姐妹战争共处亲属10多人随行,俗称送亲。沿途吹奏,鸣鞭炮至男家。女眷扶持新娘下轿后,脚不许沾地,用两地红毡铺地,前后倒毡至院中天桌前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拜时,男跪拜、女侍立。有的乡村是双双跑拜。然后,女方要向亲戚跑拜,要当场付给磕头钱物。拜毕,女客扶新娘入新房,俗称入洞房。下午,鼓乐吹奏,设宴招待亲朋。婚日晚饭后,鼓乐收摊,村里青年人聚伙闹新房至深夜。主人视有人闹新房才是好事。  
回面  
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新郎到岳父家以上宾款待。小舅子、小姨子和同辈年小者要耍新女媚,口口声声要喜钱,新郎不给,就得被摘帽、脱鞋,临回前拿重金才干赎回。新郎返家时,可随意拿岳父家一些本人喜欢的东西。有些乡村是取碗筷,岳父家不得阻拦,叫做偷富,俗称偷三。  
接九  
也叫住九,婚后第九天,由娘家差人将一双新人接去,住九天。然后再回婆家。  
新中国成立后,繁琐礼节渐趋简化,大局部军政人员和读书人结婚不再跪拜,行鞠躬礼。城内新郎新娘过街时,商号(街上的店铺)放一条长凳拦住,让新人唱反动歌曲,后逐步向乡村推行。  
新中国成立后,国有公布了(婚姻法),废弃买卖婚姻和旧婚俗。倡导恋爱自在,废弃包办婚姻,男女相偕,年龄合格,去当地政府注销,领到结婚证书,即为合法夫妻。改坐轿为骑马,改吹鼓手为八音会。1966年,废弃骑骡马和八音会,男女步行至家,举行简单婚礼典礼,向亲朋好友分些喜糖,以表示夫妻甜甘美蜜,白头到老。如若大办嫁妆、大办酒席、复生旧俗为人所鄙,党政干部要受处分。70年代开端,恢复乐队迎娶,男女或骑马,或骑自行车。进入80年代,迎亲多改用小汽车、面包车。索要聘礼,高规范置嫁妆之风又逐渐抬头。从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沙发、洗衣机、声响、彩电、冰箱、高级床椅、摩托车、金银首饰,摆阔气互相攀经。为此有关部门一方面加大刹风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引导节俭办婚事,倡导新风新俗的集体婚礼。  
招赘  
有女无子人家上门女婿。女家托媒人到预选的多子人家说谋,男家同意后,女家准备好一切办喜事所需用品,择吉日把男子“娶”到门、宴请一下本人的家庭、亲戚即完事。男到女家后,要改成女家姓氏。1950年,《婚姻法》公布后,倡导男到女家落户,女婿可不改姓,但生育的子女要有一个随母姓。  
五、壶关育子习俗  
壶关旧时,妇女分娩后百日内特别是满月前忌讳颇多。产妇住房门上及巾帽上都要以红布作标志,制止生人及男士进入。产妇也不能随意出门。在产后一个月内只能吃稀不能吃干,特别是前3日内只喝米汤水。接生也用旧法,新中国树立后逐步有所改动。近年来,不管城乡,产妇分娩多到医院。  
同时,小孩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风俗。孩子从出生到满周岁要过许多"节日",包括三日、十二日(或半个月)、满月、百日,亲朋分别致贺。第一胎满月时(满30天或另行择定日期)多数要大会新朋。百日或1周岁、3周岁华诞时也较为盛大。到满12岁或15岁时要举行"开锁"礼,众多亲朋都要亲往恭喜。  
六、壶关“圆十五”风俗  
壶关的“圆十五”,又称“圆羊”"开锁"、"迷魂锁"、"圆锁",它是专给长到15(或12岁)岁的孩子举行的华诞典礼。这种习俗在壶关地域普遍盛行。开锁,其目的,是要给那些年行将成人的男孩子翻开聪慧的锁链,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从幼年的蒙昧中摆脱出来,踏进少年的里程,向着聪明才智的方向开展,向着成人成才的方向开展,让孩子感到本人曾经脱离童年,产生参加到大人行列中的信心,自立起来,摆脱依赖心理。  
小孩长到15岁时,表示孩子已长成大人,要举行开锁典礼,亦称开锁。日期的择定,有闰年和闰年之别。闰年在15岁,日期要比华诞短两月;若15岁逢闰年,则提早一年开锁,日期要比华诞长两月。沁县、襄垣则在孩子12虚岁圆锁,称"做十二"。  
开锁前,先要在家里的祖宗牌位前摆设一定的祭供物品,像各种糕点、果品、菜肴,穷人家摆些馒头、米饭也可供祭。供桌上,点燃香炉里的香。全家老少汇集到祖宗牌位前,燃香磕头自不用说,晚辈要在开锁的孩子前训示,然后,开锁人向祖宗祈祷,被开锁人要在祖宗牌位前跪拜。之后,开锁人(普通由被开锁人的舅舅担任)用钥匙翻开事前挂在被开锁人脖子上的锁(锁上有十二层红布围裹的标志,一年一层),这样,开锁典礼即行宣布完毕,然后全家人聚在一同摆设一顿家宴,以示庆贺。  
圆十五典礼普通在中午举行。时辰一到,就把一切送来的羊和礼品都摆在院中央的大桌子上,把头绳拴的锁子带在孩子的脖子上,同时再带上一条铁链子,用铁锁将铁链的两端锁在一同,先面对天地爷烧香叩头,再向家长叩头,放最后孩子的母亲要头戴毛巾站在孩子身边,陪着孩子叩头,此后用三个姓的人为孩子开锁子,口里念着:"长大了,开窍了,一定有长进"等词。然后共进午餐。筹办圆十五范围的大小要依据自家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交往而定,但圆十五的方式和操作的程序根本相同。圆十五要看吉日举行。这一天,姥姥家要发挥一番自家的具有。首先,要带上3至5个面粉蒸的大羊,羊的眼要衔接在一同,不能断裂,成为圆形;蒸15个小羊,4个支羊馒头和一条用五尺多长红头绳、17个小铜钱(一岁一个钱,天一个地一个)拴起来的"锁子",以示成人长大后,要像羊群一样,人旺性温。其次,还要带上被子、毯子、衣服和一些有关的礼物,其他亲友相应赠送。沁县、襄垣圆锁,亲友多以钱物作贺礼,姥姥家的礼品德外重,有蒸食、圪脔、衣裤、长寿锁等。是日,在院设置、摆供、烧香、放炮,过12岁华诞的子女要穿新衣,戴长寿锁。长寿锁普通由姥姥家送,用一根红线穿12个铜钱作成,以示12年锁圆,孩子长大成人。  
圆十五华诞过后,孩子的家长要把早已准备好的礼物,如裤子(布)鞋等送给"干娘",感激干娘为孩子15年以来华诞的操心。这标明,从孩子16岁起,干娘就不再为孩子蒸"羊"做华诞了。开锁,是民间传播的一种风俗。这习俗,主要盛行于壶关乡村,是给那些年龄已到12岁或15岁的男孩子停止的一种肉体启蒙活动。旧社会,开锁的对象普通只限于年龄刚满12岁的长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大大超出了这一范围。  
往常,乡村中的这种开锁活动曾经简化,简化到全家人聚在一同,给被开锁的孩子脖子上挂一只锁,然后在全家人面前,由舅舅翻开锁在脖子上的锁,聚餐一顿,高快乐兴地庆贺开锁,开锁活动即行宣布完毕。孩子仿佛到了另一个境地,肉体上很快得到了一种超脱。  
七、壶关祭祖风俗  
壶关地域的祭祖方式有家祭、坟祭两种,以坟祭为主。家祭是逢年过节时在家里向族谱和祖辈的木(纸)牌位烧香祭奠。坟祭除春节与周年忌日之外,主要在三次,即清明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和下元节(农历十月初一日)。每次祭扫方式也有不同。清明祭扫要给坟墓添上,压纸条,在墓堆撒豆芽、滚馒头。中元祭扫要献面羊,下元祭扫要送寒衣。三节之中,中北部地域侧重清明节和下元节,中南部地域则尤重中元节。少数县也有特殊,如陵川县的局部中央,一年只能上一次坟,而且扫墓人要同去同归。一些人已烧祭过了,别的亲友就不能再进坟墓。  
八、壶关过年风俗  
壶关过年,每逢年节,乡村的家家户户都要备一捆谷草或干柴,初一五更点燃。熊熊的火光揭开了年节的序幕。  
长治,古称上党。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坚韧不拔等奠定中华文化根底的神话传说均降生于此地,被誉为中国的"神话之都",由此这里的"年"民俗也格外共同。  
在壶关的大多数乡村,大年初一人们起床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点年火。相传古时分,有一种怪鸟叫九头雉鸡。每到大年初一,就会飞出四处寻食。九头雉鸡头部褴褛,不时滴血,血滴在哪里,哪里就遭殃。后来,人们发现九头雉鸡非常惧怕火光,于是就用烧柴火的方法防御它飞来。一朝一夕,构成了烧年火的风俗,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在这里,每逢年节,乡村的家家户户都要备一捆谷草或干柴,初一五更点燃。熊熊的火光就揭开了年节的序幕。  
条件好的、有煤炭的村庄,家家户户都垒"火狮子",狮子肚子里盛上百公斤炭块,足足能够熄灭十几天,人们一边"耍笑",一边取暖,有"火罗汉"、"火狮子"、"火高塔"等。夜幕来临,户户门口雄壮的狮子口鼻喷火,头顶冒烟,站在高处望去,一片红火、一片烟云,整个山村覆盖在一个梦境的世界里。  
九、壶关元宵节风俗  
壶关过元宵节除举行看灯、放焰火等活动外,还有一种风俗,就是在大门外垒一炉膛,点燃炭火,名曰"人火"。其外形为人物,中空吐焰,光荣腾灼,既非常美观,又增加了热气,使得街头巷尾都暖和如春。十五前后三日闹元宵。传统文娱活动,主要有花灯、社火、八音赛、烟火等。进入60年代,社火中的某些传统项目,如腰鼓、竹马等相继淘汰,汽车装饰的各种彩车占了主要位置。  
十、壶关迓鼓  
壶关“迓鼓”始于宋,昌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它来源于本县百尺镇鸦村、赵村一带,是当地大众迎神驱邪的一种民间民俗祭奠活动。  
壶关“迓鼓”民间音乐的演奏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大鼓、马锣、小马锣、钹(包括大钹、小钹),狗嘶咬、点头(也叫扎)等。在不时开展演化中,壶关“迓鼓”融打击乐(鼓乐)、扮演为一体,以韵律多变的锣鼓曲牌,奇特多样的扮演方式,古朴典雅的服打扮相,局面壮观的新奇阵法,构成了共同的锣鼓艺术特征和扮演作风。“迓鼓”打击乐的品种繁多,曲目丰厚,有五大种类:迓鼓、武术鼓、龙舞鼓、将军锣鼓、伴舞锣鼓,这五种全为锣鼓打击乐。“迓鼓”打击乐技艺精深、形象逼真,鼓乐雄壮、有力、火爆、粗暴、节拍明快,扮演到高潮时鼓腾、锣舞、镲飞,不断深受当地大众的喜欢。“迓鼓”打击乐在长期的传播中,由于地域差别和乐班传承不同,现已构成了5种流派:以百尺镇鸦村为中心的迓鼓片;以百尺镇石南底、赵村为中心的武术鼓片;以树掌镇树掌村为中心的龙舞鼓片;以龙泉镇北河、龙潭河为中心的狮舞鼓片;以常平开发区为中心的将军锣鼓,伴舞锣鼓片。但由于各种缘由,近年来“迓鼓”的生存、传承都比拟艰难,亟需抢救和维护。  
十一、壶关鼓书  
壶关鼓书是上党地域民间说唱的另一种方式,曲调简单易学,唱腔漂亮动听,扮演朴素自然。从道罢“大纲板”,开门见山,开门见山。其歌词浅显易懂,合辙押韵;其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践,深得广阔大众喜欢。  
壶关鼓书的源流、沿革,没有详实史料记载。因是在当地民间俚歌、小曲等根底上产生,所以也就不用再细加追查。  
壶关鼓书,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大众充沛应用这种烦琐快捷的曲艺扮演方式,宣传反动,鼓舞抗战士气,特别在乡村广为传播。1948年,壶关县成立了曲艺宣传队,说唱方式以鼓书为主,除此而外,还有评书、快板、顺口溜等,当时只要18人。50年代后,县文化馆的平忠厚擅长演唱壶关鼓书,嗓门宏亮,扮演热情豪放,为较有名气的艺人。70年代以来,省、市经常组织曲艺会演或汇演,在参与历届活动竞赛中,壶关涌现出常新德、魏海玲、陈秀花、贾金花、崔香菊、宋小霞等一批曲艺新秀。创作人员有:牛逢蔚、王根龙、王贺悦、梁忠文、梁栋等。主要作品有:《巧姑娘》、《三个馒头》、《钱迷心窍》、《农家乐》等。作曲人员有:陈晓峰、杜米胖、马义芳等。1976年,陈秀花演唱的壶关鼓书《回击》,参与原晋东南地域曲艺汇演后,经过精心修正,又被引荐到“文革”后期的山西省首届曲艺大会演,由山西电台录音播放并选送北京。1979年,仍由她演唱的壶关鼓书《嚏喷姻缘》,参与原晋东南地域春节文艺会演获一等奖后,被引荐赴省演出。1988年,魏海玲演唱的壶关鼓书《山汉娶妻》,获长治市曲艺会演一等奖。殷梅芳、郭书茂、王树芳等获优秀伴奏奖。1990年2月,魏海玲代表山西队演唱的上党鼓书《九月九》,获“长治杯”全国曲艺大赛扮演一等奖。  
面临变革大潮,80年代后期,壶关县自发组织起一大批个体曲艺演唱队,仅石门一村同时能拉出3个曲艺队。这些曲艺队深化山庄窝铺、走乡进村串户,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说唱当地风土人情和好人好事,很受大众欢送。  
十二、世界奇峡·自然氧吧  
宏伟的太行山,蜿蜒的淅水河,孕育了一处奇山丽水、佳景胜地。  
大峡谷,一幅雄奇的山水画。走进峡谷,有如步入百里画廊,壁立千仞的奇峰怪石,生气勃勃的林海,喷珠溅玉的悬泉飞瀑,妙趣横生的岩溶桥洞,令人琳琅满目。徜徉其间,纵览青龙峡之雄,八泉峡之奇,红豆峡之秀,黑龙潭之幽,动静相谐,如入桃源仙境。四季轮回,春花秋色溢彩,日月更迭,朝晖夕阳现象万千。  
大峡谷,一座自然的博物馆。遐想五亿年前,此地还是一片水乡泽园。不知何时何代,天崩地裂,群峰突起,又历经亿万斯年流水切割,长风雕琢,铸成了今日的殊颜。一层层堆积的丹霞岩层,记载了岁月的演化轨迹;一片片遗存的三叶虫化石,提醒了自然的物种繁衍;一块块有棱有角、千奇百态的山岩,诉说着造化的神奇功力。  
大峡谷,一卷厚重的历史书。峡谷山顶峰险,自古为兵家之所争,古道舟车流转,历来是人文荟萃地。曹操北征高干,写下过“北山太行山,困难何崔巍”的大方诗篇;王安石拒受紫团参,留下了清正廉洁的千古佳话;于谦策马大峡谷,表达着“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的人生慨叹。唐代的真泽宫,元代的三嵕庙,明代的白云寺,一个传说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写就一段传奇。  
大峡谷,一处生态的养生地。大峡谷山也魏巍,水也潺潺,风也冉冉,绿叶郁郁。散步峡谷,走一走羊肠古道,登一登猫嵝险关,爬一爬攀岩现场,坐一坐漂流皮筏,看一看北国红豆,听一听壶关秧歌,住一住农家客栈,喝一喝壶关羊汤,零间隔接近自然,忘却了世事纷扰,洗尽了物欲尘心。  
雄哉大峡谷,秀哉大峡谷!如此好山水,何不乐游来!  
十三、壶关县饮食风俗  
1、壶关羊汤  
壶关羊汤是上党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历史长久,长盛不衰。它同我省雁北一带的羊杂割汤,晋南一带的羊汤泡馍,称之为山西羊汤三大流派。壶关羊汤的做法是把煮熟的羊下水切成丝,浇上羊骨头老汤,并配上盐、醋、味精、香菜、辣椒等佐料,鲜香味美具有暖中补虚之成效。壶关羊汤为全羊汤:头蹄下水胡椒粉,水饺丸子加炖肉,正是“荤素干汤巧分配,一碗汤里有全羊。”因其营养丰厚,民间有“冬天喝羊汤,驱寒暖身增营养。伏天喝羊汤,温胃止泄去肚胀”的歌谣之说。  
2、小车刀切糕  
小车刀切糕为壶关粗粮细做的一种传统食品。这种刀切糕是选用上好黍米、红枣等蒸制而成,其质地细腻,甜香宜人。逢年过节壶关人总是蒸上黄米枣糕,互相赠送,大户人家还推上小车给亲友赠送,走一处切一片,这便是小车刀切糕的来历。  
3、西柏林豆腐  
西柏林位于壶关县西南边百尺镇,西柏林原浆豆腐已有500年传统制造历史,主要特性就是沿用手工制造工艺,原浆点制,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从而使该豆腐构成了共同的中央风味而名扬三晋大地。其制造过程十分考究,特别在点浆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速度和温度(即火侯),从而使消费出的豆腐具有入汤漂、入油鼓、炒不散、口感鲜嫩、质地细腻、水煮不缩等特性。其高蛋白低脂肪,具有养颜健身之成效。也成为壶关著名的特产。  
4、壶关酱肉  
壶关酱肉,也是壶关美食之一,来到壶关喝点小酒,再要上一盘壶关的一盘酱肉。壶关酱肉,熟而不烂、甘而不浓、咸而不涩、辛而不烈、淡而不薄、香而不厌、肥而不腻、瘦不而柴。  
5、炒捞饭  
壶关盛产小米,小米也好似十分美味,营养价值极高,米蒸熟,同蒸大米一样,记住不要加水太多,以免米太软,蒸好后晾凉,隔夜更好,米更筋道。常用的配菜有酸菜、红萝卜丁、黄豆(煮熟,也可和小米一同蒸熟)等。炒锅加油,油热用蒜末爆香,依次放入配菜翻炒即可。这就是壶关众所周知的“炒捞饭”。  
6、刀拔面  
刀拔面是山西一绝.在壶关美食中也是特别的有名,拔面用的刀是特制的,长约60厘米,两端都有柄,刀刃是平的,成直线,不能带"鼓肚".每把刀约2.5公斤左右重.用这种刀拔出的面非常划一,粗细分歧,断面成小三棱形,条长半米有余.1964年山西省技术比武会上,新道街面食馆的胡乃花师傅,每分钟可拔106刀,出面条630根,5公斤以上湿面团霎时即完,条条散离,不粘连,速度之快,似闪电一样,围观者头昏眼花。  
7、口水猪肝  
口水猪肝是壶关美食之一,来源于宋代,距今曾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猪肝含有丰厚的铁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矿物质,食用猪肝可调理和改恶人体造血系统,维持安康的肤色,对皮肤的健美具有重要的意义。肝是体内毒物中转站和解毒器官,所以烹调前,应把肝放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洗10分钟,然后放在水中浸泡30分钟,这样就能够烹调了。口水猪肝口感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你到壶关不可错过的美食。  
8、水煎包  
壶关县,传统风味小吃颇多,“水煎包”也算得上是壶关名吃中比拟有名的了,“壶关水煎包”是将面粉发酵后,兑好碱,揉匀,下剂,包入馅心做成包子,放入测过油的平底锅里面,加水面糊,以半煎半蒸(炯)的方式制熟.废品具有两面色泽金黄,馅料味鲜,外皮酥脆,香味浓郁的特性。“水煎包”的馅,多种多样,分为羊肉、猪肉、素菜水煎包等,能够依据本人的口味经行选择。搭配壶关本地的胡辣汤那就是另一番滋味。  
9、野菜鸡蛋饼  
壶关,传统风味小吃颇多,野菜鸡蛋饼在壶关名吃中十分有名。野菜鸡蛋饼,做法简单,表面金黄色,滋味超赞,不只入口有淡淡的野菜幽香,绝对令人耐人寻味!  
10、小米腌蛋醋  
壶关县辛寨是久负盛名的上党醋乡。据碑文和县志记载,早在南宋庆元年间就开端制醋,小米腌蛋醋配伍二十多种中草药材,温凉中和,阴阳均衡。其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复合氨基酸,生物活性因子,铁、钙、硒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营养成分的合成吸收具有巧妙之成效。长期食用能够软化血管,促进循环,降压降脂,促进食欲,恢复疲倦,改善睡眠,乃一健身强体之调味佳品。本产品被国度绿色食品开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并跻身于“山西省十佳安康食品”之一。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