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襄垣秧歌
襄垣秧歌又称武乡秧歌。是一种汉族戏曲剧种。盛行于山西晋东南地域武乡、襄垣一带。清末已盛行。在展开中受梆子剧种影响,唱腔分慢板、快板、数板。行当比较齐全。传统剧目有《土地堂》等。抗日战争时期,成立“襄垣县乡村剧团”,曾演出《换脑筋》、《送夫上前线》等新戏。
光绪十五年(1889),襄垣县上良村艺人王福锁集襄垣西营、城底、上良、下良、白杨岭、韩唐、店上、源头、果沟和武乡上合、下合、北漳、监漳、陌峪等18个村的自乐班,组成第一个秧歌职业班社,称为“十八村秧歌班”,排演大型蟒靠戏《河灯会》、《富贵图》等,于是呈现了在同一出大戏中“官唱梆子,民唱秧歌;花脸(不包括小花脸)唱梆子,生旦唱秧歌”的秧歌与上党梆子交错演唱的方式。
民国初班社林立,秧歌大兴。较有名的班社是襄垣县公款局出钱,豪绅运营的官秧歌改良班、天义班、三元班、天成班、富乐意、悦意班和武乡的鸣凤班、鸣胜班、永乐义、庆荣班、元落义及屯留的安乐现、长子的安乐义等。
襄武秧歌有传统剧目130多个。襄垣官办的改良班曾试探排演过《戒烟》(指戒鸦片烟)、《禁赌》、《吸金丹》、《一元钱》、《夜爱镜》等时装戏。在此期间,第一代女演员李雪娥、路小梅母女登上秧歌舞台。
民国27年(1938),襄垣送返村组织抗日乡村剧团,演唱秧歌。次年,襄垣县吸收一批青年学生学唱秧歌,组建起抗日救亡宣传队,不久改称抗战剧团。
民国29年,襄垣抗日救亡宣传队与抗日乡村剧团兼并为群众剧团,民国33年改名为农业剧团,1946年调晋冀鲁豫边区,同年又改名为太行人民剧团,民国37年与调归太行行署直接指导的原武乡光明剧团兼并为太行文艺工作团。
在此期间,八路军129师385旅成立前哨剧团,武乡县成立光明剧团,太岳区的襄漳县成立第二分团,屯留县成立群众剧团、襄垣剧团,沁县成立漳河剧团等,先后编写演出《换脑筋》、《打蟠龙》、《三更放哨》、《天灾人祸》、《糠莱夫妻》、《李有才板话》、《年除》、《改动旧作风》、《小二黑结婚》、《打春桃》、《李来成家庭》、《万象楼》等现代戏,以及《邺宫图》、《韩玉娘》、《王佐断臂》、《报父仇》、《铤而走险》等古装剧。
民国32年(1943)12月,八路军彭德怀副总司令为襄垣群众剧团题词:“抗日乡村剧团模范”。次年,武乡光明剧团因编演《改动旧作风》、《义务看护队》,被太行文联授予题为“突飞猛进”的锦旗。
新中国树立后,襄垣县组建秧歌职业剧团,在音乐唱腔、艺术扮演等方面中止了革新,呈现了《洞房装疯》、《玉凤配》、《赵兰英进京》、《忠义缘》、《戏中书》等新剧目,取得了可喜进步。
二、襄垣鼓书
襄垣鼓书是一种山西省的汉族戏曲剧种。来源于山西襄垣,盛行于上党地域。又称鼓儿词、襄垣调。相传清代乾隆初年襄垣的盲艺人成立了“三皇会”,借以传授鼓书和算卦,使鼓儿词代代相传,并在曲调上不时有所丰厚和革新。早期的演出是以矮木架支书鼓,演唱者操挎板、鼓箭击节,另一人操老胡或二胡伴奏。唱腔只需慢板、快板两种。道光年间,盲艺人史金星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和道士的化缘调;咸丰年间盲艺人路永泉又吸收了当地的宫调(即上党梆子)、落子、秧歌等戏曲唱腔。以后的苗喜来、段明和等两代艺人又在板式和曲调方面加以展开,遂使襄垣鼓书基本定型。
襄垣鼓书俗称“脚蹬梆”,主要流布于襄垣县及相邻的沁源、武乡、屯留等地,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融会了当地的“柳调”和“鼓儿词”的基础上构成的。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始称为襄垣鼓书。“鼓儿词”相传直承宋元以来的同名方式而有所展开和变异,“柳调”则兴盛于清雍正年间,相传发源于襄垣县西营镇,最初人称“英哥柳”。光绪年间襄垣县善福乡艺人田维在原有曲调基础上融合了民间妓院柳巷青歌及当地的民歌小调,使“柳调”唱腔愈加婉转悦耳,颜色多样,表现力大为丰厚,此后人们便改称其为“莺歌柳”,俗称“柳调”。
清乾隆初年就有师徒组成的民间演出班社活动。道光年间,艺人史金星在说唱扮演中吸收了当地的中央小调、道士的“化缘调”以及民间叫卖调,使鼓子词的唱腔更趋丰厚;咸丰初年,史金星的徒弟路永泉在说唱汉族民间故事和神话题材节目的基础上,移植和自编了一些中篇和长篇的连本书,并吸收融会了当地的一些中央戏和落子、秧歌的唱腔,使唱腔音乐愈加丰厚漂亮。之后,盲艺人苗喜来在原唱腔唱法的基础上,又创出了“悲板”和“抢板”等功用性唱腔。
民国初期,第五代传人段明和在说唱“鼓子词”上狠下功夫,进一步丰厚了“鼓儿词”的唱腔音乐,使唱腔的板式愈加稳定定型。抗日战争时期,当地的襄垣鼓书艺人自发组成了爱国宣传队,宣传救国。襄垣鼓书是一种以襄垣地域的方音语汇说唱相间的扮演,以唱为主的民间鼓书方式。襄垣鼓书通常为多人协作扮演,其中作为演出掌板的鼓师手脚并用,一人可操作平板鼓、卦板、木鱼、脚梆、小锣、小镲、镗锣、脚打大锣等全套击乐。其他说唱者根据自身条件及内容情节,分行当中止说唱。或轮递说唱,或一领众和,或二人对唱,或众口齐唱;单人扮演则扮演者只操月琴自弹自演;两人扮演则分持月琴和八角鼓自行伴奏说唱。襄垣鼓书的舞台动作方式通常以坐唱方式为主,也有站唱和走唱的情形。和其他同类鼓书相比,其扮演方式特别是演唱方式更为丰厚,几乎包括了声乐体系中的各种唱法,不只要独唱、对唱和轮唱,还有领唱、伴唱、齐唱以及抢唱和帮腔等等,非常丰厚。
三、襄垣祭祖习俗
襄垣祭祖习俗,上党地域的祭祖方式有家祭、坟祭两种,以坟祭为主。家祭是逢年过节时在家里向族谱和祖辈的木(纸)牌位烧香祭奠。坟祭除春节与周年忌日之外,主要在三次,即清明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和下元节(农历十月初一日)。
每次祭扫方式也有不同。清明祭扫要给坟墓添上,压纸条,在墓堆撒豆芽、滚馒头。中元祭扫要献面羊,下元祭扫要送寒衣。三节之中,中北部地域偏重清明节和下元节,中南部地域则尤重中元节。少数县也有特殊,如陵川县的部分中央,一年只能上一次坟,而且扫墓人要同去同归。一些人已烧祭过了,别的亲友就不能再进坟墓。
四、襄垣婚嫁习俗
据《襄垣县志》载,襄垣县旧时婚嫁须经议婚、定婚、纳聘、迎娶、初戚、叫九、回九等程序。后随社会进步不时改造,但新俗源于古礼,一脉相承。
议婚
男方叫“说媳妇”,女方称“找婆家”。民国26年(1937年)前,议婚时,男女双方不得相见,先由男方父母托媒说合,如女方父母乐意,即提供女儿年龄、属相、生辰八字,再由男方请人卜算吉凶。俗称:“合婚”。吉者方可商定财礼,选择定婚吉期,凶者告罢。民国27——38年间,男女双方可在引见人引导下相见,见面后如不满意,双方皆有权拒绝,若认可,再征求父母意见,合婚之举己不严厉。1949年后,议婚名亡实存,男女恋爱成熟常常不能完好自主,父母和亲属仍有较大影响。60年代婚姻自主占主导位置,后期兴起女方由姑、嫂、女友、伴随到男家审视,俗称“相家”,如家境不称女方或父母心意,至此告吹。近年“相家”之风盛行,并分“小相家”、“大相家”二次中止,“小相家”女方一二人前往,“大相家”则乘车结队,男方设宴招待。只是女方借此要男方“钱物”,男方也借此收亲友之贺礼。
定婚
民国26年(1937年)前称“换书”。换书之日,男方要向女方赠送礼物。谓之“纳彩”。其常规为:首饰四样(手镯、戒指、耳环、牙杖),订亲红一疋(实为一块红布、合一件或一身衣料),蓝(拦)布二块和财礼。富豪之家多送绫罗绸缎百尺,金银首饰数件到数十件。清代送纹银50~100两。民国元年后送银元10~25元或纸币百元到数百元。中等人家送红市布若干尺,银或镀银首饰数件。女家除将礼钱回壁四成外,其他全部收受。尔后双方将事前在红绸或红纸上写好的子女生辰八字(俗称庚帖)交流,表示婚缘终定,信守不谕。女方多在庚帖上写出索要聘礼品名、数额。民国27年后减为只送定亲红布一块。1950年后多以红被面一块代之。70年代衣物现钱不下千元,近年则猛增到五六千元之多。定婚当日,要宴请男方来人,女方也借此通知亲友来贺,并根据家境赠新婿衣料数件,现款200~1000元,富有者赠钱千元,摩托车壹辆。
纳聘
民国26年(1937)前,双方父母常为纳聘财礼多寡讨价讨价,多经媒人从中说合商定。交接仪式多在迎娶前两月右左举行。是日,男方将承诺钱物如数装入什盒加封,请友邻抬至女家陈于宅院正面,随往媒人启封后,当着女家约请的亲友、家族、邻里等观礼者,按礼单逐一点交。收礼毕,设酒席宴请来宾,俗称“下送”。下送之物,多为衣料和若干梳妆用具,嫁妆则待迎娶前一日由男家送往女家,次日再由女家抬往男家。“剪鞋霜冻”就是女家什么都不管,从嫁衣嫁妆到迎娶时一切穿戴直至鞋袜,全由男家做好。民国26年后,简化为单、夹、棉衣各一身,被褥一套由引见人送往女家。50年代后,被褥增为两套,改由引见人和女婿送去。70年代初聘礼普添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80年代则由成婚双方相伴到城市置办,增加洗衣机、电视机、收录机,衣服数量倍增,并支付女方现金(钱)500~6000元不等,90年代恳求买电冰箱、彩电、摩托车、金项链、金戒指、金耳坠者随处都有所闻。花费少者近万元,多者二、三万元。
娶嫁
男方称“娶媳妇”,女方曰“嫁闺女”。民国26年(1937年)前有“亲娶”、“迎娶”两种。男家备花轿两乘,抬新郎到女家,再伴新娘而归者谓亲娶。此举多属富户和官宦之家。多数家庭只雇花轿一乘,派一全权代表(俗称“告上头”)到女家将新娘招来,曰迎娶。两者均由鼓乐前导,仪仗紧跟,灯笼火炬随之,花轿在后,日落进村。
女子出嫁前要上坟祀祖,当日要由“全环”妇女(有翁婆、丈夫、子女)为其“开脸”(用丝线将面部汗毛扯净),进食炉耙。更衣后,面罩红绸,项下挂铜锁,由父亲抱至院中天地神像前焚香跪拜,后开锁,然后由“全环”妇女扶持,踏着红毡马褥上轿起程。新婚女子舅、叔、兄弟、姐夫随轿送到男家,称“送戚”。新娘下轿前要包轿底,撒五谷,拜天地后入洞房、坐帐、打醋、喝蜜和油、生面圪塔汤。次日举行家礼,拜见翁婆、亲属、族邻。民国26年(1937年)后,习俗细节大减,民国35年后改乘轿为骑马,婚礼吉期不再卜算,双方随意选定。1966年——1976年,旧俗废弃,不雇乐队,多为步行或骑自行车,陪嫁物为《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语录》及箩头、钎镢等劳开工具。1978年后机关厂矿多数干部、职工子女结婚乘坐汽车、乡村仍骑马或自行车。80年代,城镇乡村青年结婚乘汽车居多,轿车少者4辆,多者8~10辆不等。90年代坐轿车进步。
初戚
婚后第三日,新婚夫妇要带40个白面馍到岳父家拜见。岳父设宴席接待,饭后明赠:叩头钱、麸、齐(面条)、香、艾、铁、铜、米面、竹筷;暗赠茶具或女儿心爱之物。明赠愚快(筷)生孩子。暗赠,实由新郎不言而自取。此日,岳父家亲友中在场同辈或晚辈可与新郎要“样钱”取笑,新郎需大方支付。否则,摘帽脱鞋不能出门。从第四日始,夫妇相伴到双方娘舅、姑姨、姐夫等亲属家中拜见,称“走新亲”,受拜者赠以钱物。
婚后九日,女方兄长接回娘家称“叫九”,住一段时间,由新郎接回称“回九”。
民国26年(1937)前,新妇忌讳多:新婚九日内日落后不得走出卧室,有事必出,要撑红伞遮身;百日内炕(床)上灰尘只可扫到炕角,待百日那天方可肃清屋外;新婚当年不得进入丧房、产妇房;非丧考妣,不得着孝衣孝帽。近年此俗大减。
其他习俗
此外,本县还有童婚、招婿、再婚、纳妾、瞑婚等婚姻习俗。
童养媳民国31年(1942)前,穷苦人家将10岁左右女孩卖给男家,长大后请来三五至戚把辫挽起与男方同居,即算完婚,俗称“上头”或“圆房”。童养媳是买卖婚姻中价值最低的一处,幸运者甚少。民国31年此俗被禁。
招婿男到女家家称“招女婿”,也叫倒插门。民国35年(1946)前,多因男方家境贫寒或兄弟多无力娶妻及孤儿无靠所致。女家普通为有女无儿或孤儿夭折不让媳妇改嫁,招来女婿为其传宗接代,养老送终。有的婚前要写改姓招亲文书或不改姓婚后所生子女先承母姓后承父姓,或养老送终前方可带妻返里。招女婿在旧社会备受歧视,近年观念改动,男到女家政府表扬,群众称赞。
再婚亦叫续偶。旧社会男子再婚不受任何限制,寡妇改嫁翁婆发难,娘家干预、敲诈高额身价,以致家族、中央乡绅与地痞流氓也百般敲诈,多方花钱方可脱身。再婚礼俗极简,不动鼓乐,不设酒宴,傍晚车至,天亮带一通火棍(俗称火柱)出门离村、直抵男家,男不出迎,当夜成婚,无“闹洞房”之俗。次日夫妇拜见晚辈,男有子女要叩头认母,继母要给赏钱;女方若有子女随娘,普通要等到“认门”(三天后)时才可领回,领时依然叩拜继父,叩拜继父,改名换姓。1949年后,子女留带由男女双方商定,但仍为夫妻关系能否耐久和好的关键。
纳妾是封建社会固有的一种婚姻方式,唯权力、剥削者可娶“三房四妾”俗称“小老婆”。小老婆不权受丈夫优待,多为首妻待从,位置极端低下。1949年后,婚姻法定为一夫一妻制,两妻并存者要治重婚罪,纳妾恶习绝迹。
瞑婚即没有娶过妻的男子或男子死后妻子改嫁无以陪葬,由子女或近亲为其找一亡妇(未婚少女或生前虽行婚嫁,死后其夫己再配,无意与其合葬的)作为妻子埋于一处,俗称“冥婚”。两家生者随之以亲友交往,按其血缘排资论辈,俗称“骨亲”(亦称“干亲”),虽为陋俗,至今不废。
五、襄垣县饮食习俗
1、半疙瘩:是襄垣县的一种名小吃,原名酥丝饼,具有色泽金黄、酥脆干香、食后余香的特性。
2、襄垣灌肠:灌肠是上党襄垣、武乡、沁县、沁源一带民间的夏令小吃,清凉透心、老少皆喜。因废品色泽棕黑,故百姓称之为黑皮麦团。
3、荤汤素饺:荤汤素饺也叫腥汤素扁食,是襄垣县传统小吃。其特性是:荤汤香鲜味美,素饺油腻爽口,肉片肥而不腻,素馅淡而入味。
4、上党腊驴肉:长治的名吃中以上党腊驴肉最为有名,上党腊驴肉原专指沙锅腊驴肉,因制造创始于腊月而得名。它以新颖驴肉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香料、佐料、做工极为考究。其色泽鲜艳,醇香可口,以其共同的风味倾倒“美食家”,享誉古今。
5、黑圪条:黑圪条是用红面包住白面或白面包住红面,或混合搅拌和成的面团用手工擀制成大片,再切成8寸长,韭叶宽,或裙带宽的条,下锅煮熟的一种面食,是长治地域传播的一种黑色面条。因煮熟的面条黑红色,故得名“黑圪条”。黑圪条主要原料是高粱面,做时再掺些白面和豆面更好。
六、襄垣县丧葬风俗
【寿材】
寿材,又叫棺椁,是子女为年迈的父母准备的棺木。由汉时兴起,从古韩镇王庄村出土的汉代棺椁足可印证此说。汉以前,大多为瓦罐装骨灰,也有用大瓮装骸骨。汉以后,在一些出土墓葬中,棺椁有杨木、桐木、槐木、榆木等,棺椁的质地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演化、经济情况等诸多要素,变为如今的高档型木质。木质通用柏木、松木,厚度普通为三寸,长度为七尺五寸,一头大一头小,斜方形六面体。底盖帮木板总数为四块、八块、十块、十二块,档头板前三后二,木料选用纹理细腻润滑的柏木,其中四扣瓦和十二圆心为高档。在制造工艺上,经济条件宽裕者请求宽大厚重,大底嵌帮。扣盖,周围精摹细琢,两帮刻有竹圪节、富贵不时头、花草、八仙过海、二十四孝、天官赐福等图案。大档头雕圆“福”字、五福捧“寿”;小档头刻牌位图。大头两帮端头雕镂空寿桃。内部松香圪料里,天平架七星底。
【寿衣】
寿衣也叫送老衣,衣料必需选用绸缎棉布之类,不用毛料呢化纤。由子女购料,大嫂掌管,妯娌缝制,衬衣一件,单衣两件,夹衣一件,棉衣一套,男人加袍和大汗衫,女人加小袄和长裙,多者七件,少者五件,并配制相应鞋袜帽。不管男女均不穿裤衩和背心,说人死后,穿裤衩肯定出差,穿背心难转生。凡穿衣服、裙子上绣龙缀凤图案,犯了阴间法典《玉历宝钞》中“世人若犯第六殿卞城王(十二)在衣裙上绣上龙凤的图像”之罪,即入“牛雕马躁小天堂”,故寿衣皆为素面暗花或一色为宜。
【择茔】
襄垣人择茔始于春秋。羊舌赤请方土为其择茔。据《襄垣县志》中载:“羊舌三公墓,位于县城西三十五公里虒亭镇赤壁村西,为春秋晋大夫羊舌赤与其父、弟之墓。清雍正七年(1729年)钦命巡察宗均题写墓碑,现碑墓冢封土完整。”至今,民间传播有“阳宅主安全,阴宅(即坟茔)出人才”。在择茔上,非常注重太曾祖山,双山五形;二十四向,发脉动手;来水去水,局向宫运;生化制克,名堂岸砂。以此为规范,看山势水口,选坟茔墓穴。凡新建茔地,若要开工券葬,必先破土,也叫“开山”。清末民初时,盛行吉日在黄纸上用朱砂书写“职司载物,德溥群伦,生凭建宅,殁赖安茔,今敬吉日,十此佳城。兹当开圹祈祷尊神来龙落魄,毓秀钟灵。凶神敛迹,恶煞潜形,葵忱上达,冀无震惊”。而今,人们将此俗演化为备三尺红布、十五个馒头、一斤猪肉、一瓶酒,焚香三炷,放一挂火鞭,即可开工。
【天故】
人咽气,俗称“老公开”,又叫天故。在天故前或天故后,家人要给他(她)剃头、洗脚、洗脸、梳头、剪手脚指甲。给死者嘴里放一枚噙口钱,银圆、铜元或硬币均可,也有往口里放一两粒珍珠的。
【小殓】
小殓,俗称装裹,就是给死者穿寿衣。贴身的衫第八章丧葬风俗丛书206裤必需是白绸、白布,外面穿一两套绸缎罩衣。寿衣的样式,采用旧时绅富之
家的装扮,男子头戴衬帽,罩衣是棉袍马褂;女子头戴乌绫首帕,罩衣是大褂绣裙,用麻皮将两臂与躯体束结在一同。若是夏天小殓,还要在身上顺置一条与尸体等长的高粱秆,叫做“等身富贵棍”,之后用白麻纸掩盖面部。
【停念】
将尸体从炕上抬到椿凳或门扇板上,上放犁镝,以示镇之。然后,红纸贴神像,大方白纸贴门首,以示人亡,并忌讳猫狗进停殓房惊尸。
【报丧】
报丧,当地俗称“请人主”或“请后代”。人主来后首先要查看死因,若是暴亡或受优待而死,人主就要孝子给个说法;假如正常死亡,人主要观察死者装裹,验看棺木,并要找出点缺点来责促孝子处理,以示人主对死者的担任和显现“人主”在治丧出殡之间最具有的威严和权利。
【谋殃】
谋殃,就是请阴阳先生理丧。阐明亡灵出殃、压殃、引殃属哪种及治殃办法。依据死者生卒日期时辰推算出入殓时辰、掩埋日期和下葬时辰。指明棺材内和墓穴中所放镇物,如丝麻、木炭、铜、铁、桑条、桃条、花子、神曲、朱砂、雄黄等应放之物。指出丧房中妨忌什么属相人入内。阐明若犯重丧如何处置,用何镇物。
另外,要写出砖瓦和引灵幡。镇墓砖上竖写“雷令”二字,下写“镇墓”二字,这几个字写得很花哨,中间用朱砂勾勒,像一道符。牌位砖(女性用瓦)竖写三行字。头行写享年几旬又几。中行写先考讳、某府君、某某(女写先妣某氏)之灵位。末行写卒于何年何月何日。引灵幡是用纸和高粱秆糊制而成,其外形是一敞开式棱柱体,两边有纸条飘带。上写:“幡引曰,三魂飘飘超仙界,七魄悠悠归地府。”还要剪一叠白纸钱。
【出丧报】
父母丧报
出丧报时,60岁以上曰“享寿”,60岁以下曰“享年”,男写正寝,女写内寝。如长子已死则长孙写在前面,曰“承重孙××”;如父死,出丧报时写“孤子”;如母死,出丧报时写“哀子”;如父母俱已死,出丧报时写“孤哀子”。
【成殓】
成殓,就是尸体入棺钉盖。在成殓之前,丧家先对参与成殓典礼的孝子发放“利市布”(又叫离尸布),凡参与成殓典礼的人都发放一尺白布、半尺红布。入殓前,棺材里面以白麻纸裱糊,棺盖下面贴一张圆形梅红纸剪的纸花,叫做照面天花;棺底铺垫煤末,顺置七棵谷草,铺设新被褥,褥上摆五张黄纸,错对称放两排纸钱,左三右四,共七枚,叫做七星垫背钱;枕头制成鸡形,叫做鸡鸣枕。并把白面制成铜钱般大小的饼子放入死者手头或袖内,称为“打狗饼”,数量与死者年龄同等。传说到了阴曹地府,有一处名叫“恶狗庄”,路过此地,只需扔出“打狗饼”,即可过庄。待按照阴阳先生之嘱核对应放之物无遗漏,去掉犁镝、麻缚和蒙脸纸后,将事前准备好的七个大铁钉将棺盖钉住,其中有一要留一截在外,捆缚五色线,称为“命钉”,在钉棺的过程中,儿女们要喊“躲钉”,直至将棺盖钉好。
【着孝】
着孝就是给死者的儿孙一干人等制孝服。死者的儿女、儿媳,侄儿女、侄媳,外甥、外甥女、外甥媳,干儿女、干儿媳,孙、孙媳、孙女等,均要穿孝服,但有重孝和轻孝之分。亲生儿女、儿媳、侄儿女、侄媳穿重孝,大孝衫,系麻,白鞋,白裤,白帽。其他仅穿孝裤、戴孝帽。曾孙穿黄孝服,玄孙穿红孝服,得溜孙穿绿孝服。戴孝帽有标志性,普通的是挑角帽。亲生儿女要拖后孝,即帽上两条飘带,而且后孝长短也有说法,右边短时以示死了父亲,左边短时以示死了母亲,两条一样长是父母双亡。如系无子户,谁办
谁戴抓角帽,侄儿一门两挑或女儿为娘家扬名留后世戴抓角帽、拖后孝,干儿或义女戴抓角帽。与男人不同的是,女子从头到脸要罩一块白纱巾,名曰“弹纱”。此俗现已淡化。
【做丧棒】
丧棒也称哀杖,俗叫哭棍,是用周长6—10厘米粗,长为80厘米的柳棒,斜贴一寸宽牙边纸条数圈制成的。儿子、侄儿、孙,人手一根。举行丧事时,手扶哭棍,待将死者下葬时,丧棒代表儿女们的哀思一并插入坟前。
【叫画匠】
人死后,就请画匠(多艺匠人)登门扎纸扎、油棺材。纸扎有童男、童女,金斗、银斗(或金山、银山),香幡、颗幡,桃蜜挂纸,摇钱树,男人扎马,女人扎引路菩萨和轿。油材,在襄垣的丧葬风俗中,规矩颇多。第一,画匠在为丧家油漆棺椁时,必需问分明丧家是新茔地还是老茔地。假如是新茔地,油画棺材时不管死者是男性还是女性,整个棺椁的颜色以大红色为主调,立粉金边,开池雕琢。第二,若是老茔地,死者为男性,棺椁的颜色以黑色为主,流金彩塑;是女性,棺椁则以红色为主,立粉彩塑。第三,死者不管男女,若是犯了法,受刑而死或受家族家法而死,棺椁只允许用红土和水胶掺和,刷掩白色即可。第四,棺椁的油漆层数只需不是担任过县官以上官职的,不能超越两遍。这一俗规,是汉时魏武帝曹操在《遗令》中明文规则的“凡王公大臣之棺油彩不过三层(遍)。”邺城(河北临漳)为曹操封地,曹操死后葬于铜雀台之西三十五里(今河南省安阳县境内),时襄垣为魏地,离邺城又近,这种丧俗在襄垣影响很大。旧时,凡官阶不及七品,不管士绅富豪,死者棺椁油漆不过二,此俗不断因循至今。画匠在油彩棺椁时,先是用红土和水胶打底刷匀,俗称“粉棺”,这为一层;其次,再视新茔、旧茔、男女之别,彩油着色一遍,俗称“油材”。若是富有人家,画匠可精心雕塑、彩画一些图案。棺椁两帮书写“肉体不死,勤劳终身”或“流芳百世,浩气长存”,大档头写个大“寿”字,小档头写牌位,盖上面画云朵、七星。
【总管】
总管人选,必需德才兼备,老成练达,有一定组织才能的人担任。封建社会的总管是由家族或村里最有势力的人担任,具有特权。依据当事人家庭经济情况,要动用你几经济,一经决议,当事人不敢不依,否则以族规处置。个别户为办一件丧事,搞得倾家荡产,不知凡几。解放后,当事人的丧事由当事人作主,依据本人的经济实力,针对中央习气,拜托有德望才干的人辅佐办理,让丧事办得到达预期目的。民间叫“荐总管”。丧事总管普通不少于两人,一个掌管全盘,一个详细施行,相互配合,大磋商,小划算。总管人选肯定后,由总管提名,挑下列人员:账房,2—3人,具有一定文化学问和家礼学问,字写得好,懂计算工作,义务心强,主要职责是管好钱财,记好收支账目,写好治丧执勤人员名单,出榜发布;写出请客帖子格式交总管派人打印分发;写好挽联;辅佐总管选聘灵棚灵轿业主。厨房,主厨1—3人,助厨6—10人,勤杂人员3—5人,主要职责是租赁锅碗灶具,安锅看火,担水洗菜洗碗等,遵从主厨派遣。香祝一人,主要职责是移灵后丧家亲朋好友来吊唁时,帮助拈香,行初上香、二献香、三焚香之礼数,并附带扶老助幼。总管在料理丧事时,有三个重要场所要出面讲话。移灵前的讲话,总管在副总管的掌管下,手提播送筒,站在一高凳上向治丧、帮助撺掇人员的讲话,现抄录于后。
“各位宾朋世好,左邻右舍,今有××老大(孺)人于本月×日逝世,停柩在堂,谨诹今明两日随俗下葬。今天下午黄昏举行移灵堂奠,明天下午×时送柩
归葬,入土为安。我和大家一样,受丧家众孝子重托,把××老大(孺)人的丧事管理停当,荣葬归天。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责无旁贷的义务。我自己才疏学
浅,才能有限,愧任总管之职,请大家能各失职责,既分工又协作,一条心,一股劲,相互沟通,相互体谅。今有丧家孝子向各位稽首和南,望其海涵。”
丧事告竣,坟工回来后,总管率丧家孝子在席前答谢的讲话。
“诸位宾朋,世友戚族,闾里睦邻,男男女女,帮助撺掇。承蒙各位厚爱,百步千行,耽搁整工,发费钱粮,前来殡葬,茶饭不恭,照顾不周,怠慢各位,深感愧疚。帮助撺掇人员,日以继夜,不辞劳苦,失职尽责,衷心感激,以图后报,本应登门,逐个叩谢,奈丧家众孝子因孝服在身,抱愧殊深,就此席前,我责成丧家众孝子向大伙下跪叩谢!不妥之处,望其海涵。”
总管在迎接、安抚人主时的讲话。
“各位人主后代,×府显考(妣)老府(太)君恸于×年×月×日时寿终正(内)寝,享寿(年)×十×岁,孝男×等兄弟姐妹等要视含殓迎礼成服,停柩在堂,朝夕哀奠。谨诹×年×月×日随俗下葬至×日云降千竣,×日举行移灵开悼堂奠,×时发埋,葬祖山之阳,承蒙×府舅父及众表兄弟妯娌姑婶,前来哀悼,放下家中一切重活营生,耽搁大好光阴商机,重情重礼何以敢当。×兄弟应铭感五内,衷心感激!以图后报,今余某受丧家众孝子拜托,作为治丧担任总管之职,但才疏学浅,礼貌欠周,不妥之处,请其体谅,恕其海涵,作为丧家总管,我责令众孝子们向×府舅父及众宾爬行行三跪九拜之礼,拜
毕侯魄柙布置,放铳按序,移灵官祭。”
【打葬】
首先择日,由大孝子入茔烧香破土,然后坟工(普通为5—7人)入茔打葬。墓穴位置必需按阴阳先生画定的线印,不能走样。墓坑(阳坑)要挖七尺至一丈深,在坑下大头挖一个窑洞叫旁窑,高三尺,宽六尺,深八尺,券葬尺寸可稍放大一些。坟中有三项忌讳,一是打葬、埋坑时家具不能碰撞;二是棺材下葬时不能叫名字;三是新茔地须昼夜看坟,不得让野兽入内。
【定乐班】
办丧事都要请乐班助兴,大丧事2—3个乐队,普通请一个乐队。乐队分为两种,一种是音乐队,即八音会,也叫行里,10人左右,以吹唢呐为主音,配器有笙、弦、笛,打击乐有锣鼓、钗和小锣。主要是吹奏曲牌迎送和坐场吹戏,以哀乐为主。旧时,凡吹奏哀乐哀腔好的音乐班,丧家总管还要让账房先生为其赠一白布红字招幌,上面书写唐代诗人杜甫的“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豪竹”,并赏其钱物。另一种是管乐队,即铙钹队,10人左右,以吹管拍铙钹为主,配笙、箫、执鼓波玉、金钟、银铃,主要效劳于道士和开天堂和尚升桥上坐,设道场,作佛事活动,也兼分内迎送。
【搭灵棚】
灵棚是举行丧事的灵堂,用木杆、麻绳、棚布等搭成。高级的灵棚要请棚位,立杆缚架,用黑、白土布,遮顶起脊,挑角,前檐用布带装饰,两侧和后面围棚布,前额镶嵌“极本堂”三个大字,两角挽布花朵,棚顶和两侧及后面均用棚布掩盖遮挡,檐前斑花淤面,两边挂布花竿,极具庄严之壮观。灵棚,前檐中悬挂四个纸码,俗称大字,上书“可当大事”四个大字。檐前四根明柱均贴挽联,其内容繁多。
【丧联】
襄垣的丧联文化底蕴很浓,丧家的丧事办得严肃与否,丧联就是整个丧事的“眼睛”。办丧事,男丧有男丧挽联,女丧有女丧挽联,葬墓有葬墓联,丧棚有丧棚联。现将丧联范围及内容分叙如下:
其一,葬门常用联:
山明水秀地,龙左虎右城。
(或)头枕青山宝地,脚登绿水山河。
其二,灵棚常用联:
扶桑此日骑鲸去,华光何年化鹤来。
其三,金银桥联:
金光去接莲台佛,桥路渡来阎苑仙。
其四,丧客棚楼常用联:
客尽高贤未尝饱,棚非广厦暂留宾。
其五,冥棚常用联:
钟鼎仪器夸出色,盔盘仑库巧布置。
其六,挽父母常用联:
念遗言垂为家训,非去日适隔春风。(父)
风吹蕙帐萱花落,月冷霜寒绣帏悲。(母)
其七,挽祖父母常用联:
子名孤哀双亲候忍归西去,
孙日承重两眼难禁泪下流。
其八,挽伯父母常用联:
红日难留暮景生愁黯夕照,白云不返竹林挥泪洒经筵。(伯父)
慈训夙亲承高枝秀茁田荆箕扫无嫌资冢母,遗容今宛在几树荣分窦佳埙篪有韵协诸孤。(伯母)
其九,挽叔父母常用联:
小子愧庸才平常杖履跟随辄喜竹林叨训诲,吾家多旧德尔后门庭辑睦永教棣萼入诗歌。(叔父)
大好竹林游厚谊比儿竞日清谈慈眷注,无故萱草萎传言诸弟急时御侮孔怀吟。(叔母)
其十,挽兄嫂常用联:
乐事叙天伦正喜春园共把酒,孔怀称手足奈何南浦竞销魂。(兄)
云路仰天高谁使雁行分只影,风亭悲月冷忍教荆树萎连枝。(嫂)
其十一,挽弟媳常用联:
同气遽分途原隰秋风魂不返,异时谁共被池塘春草梦难逅。(弟)
与我季共挽鹿车久传郝法,奈王母倏催鹤驾想伴何仙。(弟媳)
其十二,挽夫妻常用联:
今霄杵捣蓝桥月,何日笙吹白鹤来。(妻)
碧水青山谁做主,落花啼乌总伤情。(夫)
其十三,挽丧子常用联:
生来富贵人家却怪怪奇奇祗落得终身贫贱,赖有聪明根器原生生世世莫造此各种因缘。
其十四,挽丧女常用联:
由来当作掌珠看纵非赋落清才差喜乘龙偕伉俪,到此难禁心境劣闻道拈花笑容傥教控鹤作神仙。
其十五,挽丧外祖父母常用联:
原谊附饴人从前雅嗜枣梨辱赐宠言蒙眷爱,深思承岳戴尔后傥闻然竹缅怀往事益唏嘘。(外祖父)
属纩恨迟来宅相怀惭空忆音容符祖德,抚棺悲遽游孙行泰附逞将色笑为娘恩。(外祖母)
其十六,挽丧岳父母常用联:
公不少留风木伤心分半子,吾将安仰音容回首隔垂泉。(岳父)
获选昔乘龙自入婿乡蒙厚爱,游仙今驾鹤何堪甥馆杳慈云。(岳母)
其十七,挽丧义父母常用联:
情好笃两家粥子恩勤叨并渥,劬劳原分歧丧亲哭踊痛应同。(义父)
兰砌昔相依渥荷深恩同保赤,萱花今倏萎感念遗训断垂青。(义母)
其十八,挽丧舅父母常用联:
为外家宗族望何一夕登仙,苍凉永诀那堪再诵渭阳诗。(舅父)
懿训昔难忘霜萎灵萱自顾庸愚惭宅相,慈容今顿杳风嘘小草不曾报答到春晖。(舅母)
其十九,挽丧姑父母常用联:
内侄昔来庭只云玉体违和意语声移薤露,姑丈今去世自愧金丹莫续伤心泪雨滴素花。(姑父)
谊属先姑光耀门楣叨慈荫,恩深犹子诗赓萝茑寄哀思。(姑母)
其二十,挽丧姨父母常用联:
少日有何知唯怙恃相依当年敬谒高门早识邢谭通雅谊亲情原最厚痛音容顿杳今日来凭灵衬不堪萝茑失乔羽。(姨父)
恩谊略同甥舅与吾母姊妹成行顿失慈容劳想像,往来无间邢谭唯小子童蒙寡学缅怀懿训寄悲痛。(姨母)
【挽幛】
据有关史料载,挽幛这一方式在襄垣始于唐,兴于宋。挽幛除了写清××敬挽之外,还要看进挽幛者在向谁敬挽。一朝一夕,构成了一种丧俗文化。旁观者只需一看挽幛上的挽词(诗),就一清二楚。
挽舅通用幛词:
南极星沉驾返蓬莱硕德流芳
挽舅母通用幛词:
彤管流芳女宗失仰各耿百世
挽岳父通用幛词:
泰山其颓半子失恃年高德邵
挽岳母通用幛词:
泰水西流瑶池永乐望泰水寒
挽叔伯父通用幛词:
梅冷之寒竹林风寒遗徽长在
挽伯叔母通用幛词:
慈训夙亲觞晋椒樽婺焕弧南
挽姑父母通用幛词:
嘉风永传诗赓萝茑常怀模范
挽兄弟通用幛词:
雁行失序泪弹荆树林梢夜寂
挽外祖父母通用幛词:
痛切含饴寿高德望遗训长昭
挽姨父母通用幛词:
里赞楷模音容遽渺顿失慈容
挽姐妹通用幛词:
手足别离飞去一凤分痛有谁
挽师长通用幛词:
后人典型竹帛流芳壮志千秋
挽同窗通用幛词:
一脉师承兰摧蕙折星陨人世
挽邻居通用幛词:
德及梓里闾里称贤诚逾手足
挽友父母通用幛词:
德泽难忘云暗半天空忙白云
【点主】
点主,是丧葬过程中一种可有可无的俗规,从宋初兴,原于皇家。此俗见于《宋史·礼志九》:“今太祖授命开基,太宋缵成大宝,则百世不祧之庙矣。”只要创业的始祖或影响较大的祖宗可称神主,又称“不祧之祖”。借办理丧事,对祖上伟人再渲染、再追想。后,此礼俗传入襄垣。普通平民百姓在办丧事时不搞点主典礼。
点主,首先要制造神主。神主的制造有下列几个工序:一是用杨木一块四寸正方形做神主底座,代表岁之四时的春夏秋冬;二是用杨木板二寸宽、高一尺二寸,代表着年之有十二个月份,以及日之有十二个时辰;三是一尺二寸长的身座板薄度为三非常,代表着月之有三十日;四是用水胶将身座板粘于底座之上。制造终了,在身座板上题主祀之名,左标明亡者生卒年月日时,右书葬某地、某山向。主祀之名下用金粉写就“人神王”三字,待点主典礼时由点主官用朱笔在“王”字上点一点,然后奉祭,烧化,即为点主。点主官一为风水先生担当,也可聘乡里有名望之人担当。此俗至今极为简化,丧家只在黄纸上书“某府之×××人神王”,届时由点主官用朱笔在“人神王”的“王”字上点一点,后由魄柙简述其身前功德后奉祭、烧化。
【祭哭文】
祭文是写在纸上或布上的文章。哭文普通是指孝子边哭边念的文章。祭文的品种较多,哭文的品种较少。祭文的品种有以下十余种:祭父母文、祭久故父母文、祭岳父母文、祭祖父母文、祭姨父母文、祭舅父母文、祭伯叔父母文等。现将最常见的祭父文、哭母文范本抄录于后。
祭父文
呜呼,父逝矣,父长逝矣,从此诗废蓼莪,悲深风木恸哭无量期矣,缅想吾父生平立身处世,可纪可风,守谦和,明礼义,见乡党老成极表尊崇,待家庭子侄尤钟慈祥,事父母孝训兼全,待兄弟友恭笃尽,守简朴,戒豪华,章身者,四时不外布衣,果腹者每日无非粗食,摒档家事,有条不紊,披星戴月,沐雨栉风,几艰苦,竟能以碗米杓水之家,仰视俯畜,皆无缺憾,其劳心劳力真可罄笔难宣者,呜呼,恸哉,吾父之于儿兄弟姐妹也。当年无知时,以饮食寒暑不善颐养为虑,及其长也。又恐所学不精,无恒业以营生活,自少至长,在在关心,无时无刻不在愁苦中也。数十年,日养日教,不知费尽几许劬劳,日嫁日婚,不知费几劳瘁,欲报之德,真昊天罔极矣。今者,儿辈皆已成年,满拟以从前所学职业,供职社会,获微利以终养余年,使吾父得享数年清闲福,谁知昊天不吊,一病不起,致儿长抱皋鱼之恸,莫报罔报之恩,不孝之罪诚有不计其数者矣,呜呼痛哉。人之所最难忘者,恩也情也,恩情之最笃者,父也子也,吾父与儿千秋永诀,回想父子恩情,又何能割断也,而今已矣,儿亦无多言矣,彼苍者天,儿之命薄亦何至于斯之极矣,今然后谁来顾复我耶,谁来经验我也,惟有陟彼岵兮,展望父兮,痛哭而已矣,兹当堂奠之期,谨以清酌庶馐,含哀致诚,哭奠灵座,不知我父仍如在生之日,欣然来赏否耶,呜呼痛哉。
哭母文
哭母赴幽京,难舍难分,寸草痛无益母灵,终天惟有恩亲泪,空望白云。
哭母无了期,泪泣沾衣,倚门深得子规啼,惊春花染杜鹃血,儿失瞻依。
残月夜能圆,愁向谁宣,月临中秋月不圆,思念慈母泪染血,死不瞑目。
母爱有谁知,儿失瞻依。三更月冷杜鹃啼,而今失去慈母爱,好不孤凄。
母德实堪夸,慈祥有加,空余血泪泣萱花,莫报春晖伤寸草,寒月无暇。
房空昔雨寒,月落西山,泣杖悲儿五夜寒,倚门人去三更月,永诀人世。
母恩实难忘,恩似海洋,晚萱经雨不留香,慈竹临风空有影,哭断肚肠。
凉月写凄清,忆母情深,怎奈哀情是真情,但愿此景成梦景,能再相亲。
苦雨更添愁,人去空楼,终身劳苦到白头,往常放手归阴去,格外添愁。
出身就吃亏,少食少衣,有苦不肯向人提,世人只知黄莲苦,能有谁知。
萱萎月光寒,痛失慈颜,苦雨添愁泪难干,望母驾赴蓬莱岛,位列仙班。
放手万事空,何日相逢,半世勤劳树嘉风,终身简朴留模范,谁不钦崇。
千古留芳名,德昭后人,欲闻教导杳无音,想见音容云万里,只在梦中。
慈母永诀离,驾鹤西归,哭音相随野鹤飞,悲声难挽留云驻,泪泣沾衣。
忆母在堂前,四德俱全,幼娴姆训是名媛,养大儿女受的苦,能有谁知。
儿偶感伤风,母急心胸,求神问卜请医生,千方只求儿病好,感激天穹。
儿女到学龄,操碎心机,早饭半点不差移,只望儿女成果好,首屈一指。
儿女到成人,还未放心,如无恒业怎营生,为了儿女谋路径,四处求人。
儿女已长成,男娶女婚,一用就是数千金,只需喜事办的好,从不抠门。
娶媳又望孙,操碎母心,头胎最好是男丁,添了孙子无限喜,后继有人。
为女选夫君,费力劳心,才貌双全艺要精,家道富有相抵好,母才放心。
母寿宜期颐,寿与天齐,大限到来各自飞,人世万般哀苦事,死别生离。
夜月影茫茫,灵堂哀丧,哀词奠语忆老娘,母亲灵泉路有知,驾鹤翱翔。
【殡仪程序】
三昼二夜丧事
一日下午移灵
鸣炮(殡仪开端放铁铳)、移灵(迎灵棺入灵棚)、送孝(孝子给人主送孝帽)、祭风、祭门、祭祖、请宾客(孝子请人主上香)、吹棚(音乐吹奏戏曲)、压庙(和尚到神庙敬香)、立金堂(和尚设坛供佛祖)、迎佛像(和尚迎佛祖到灵前)、开天堂(和尚转走八卦图)、跑幡(两和尚领孝子在广场上转跑)、打哀致鼓(音乐打悲痛鼓点)。
一日夜招请
鸣炮(招请开端放铁铳)、招请(到村口迎列宗列祖回家)、放路灯(石灰墩点燃放火光照明)、请祖(在村口向祖坟烧香)、过桥(大儿女引先祖牌位从桥走过)、叫门(招请回来街门关着,大孝子叫开门)、梳妆(给先祖梳妆整容)、上茶(给先祖端汤敬茶)、请宾客(孝子请人主上香)、上座(和尚高台上做佛事)、点香幡(依次点燃香幡上倒挂神香)、送先祖(送先祖牌位到村外燃烧)。
二日早进馔
鸣炮(天拂晓时放铁铳)、跑幡(两和尚领孝子二次广场转跑)、进馔(孝子给亡灵端供席)、请宾客(孝子请人主上香)。
二日上午挂牌
鸣炮(本场开端放铁铳)、迎菩萨(女儿端纸扎菩萨迎放灵前)、桃蜜挂纸(儿端蜜,孙挑纸迎放灵前)、挂牌(迎“同堂牌”游村后挂大门上)。
二日下午点主
鸣炮(本场开端放铁铳)、迎颗幡(大孝子端颗幡迎放到灵前)、请宾客(孝子请人主上香)、上座(和尚高台上做佛事)、点主(点主官用朱砂笔点主,名颂功德)、哭念祭文或悼词。
二日夜转灯
鸣炮(本场开端放铁铳)、转灯(将全部灯盏分次迎到灵前)、请宾客(孝子请人主上香)、上座(和尚高台上做佛事)、迎戏(将纸扎一台戏迎放到灵前)。
三日早跑幡
鸣炮(本场开端放铁铳)、跑幡(两和尚领孝子三次广场转跑)、吹棚(音乐吹奏戏曲)。
三日上午祭奠
鸣炮(拂晓时放铁铳)、吹祭棚(人主孝子点戏音乐吹奏)、坟祭(人主到坟内祭奠)、迎祭(音乐吹奏迎祭品)。
三日下午起灵
迎马轿(男人迎马,女人迎轿于灵前)、送琐(给亡灵送三道琐牌,于灵前燃烧)、鸣炮(准备起灵放铁铳)、起杆转灵(和尚敲打执鼓铙钹引孝子左右转灵棺)、起灵(抬棺材入棺罩,八台或十六台出丧)、搭腰灵(抬棺材到村外放下,人主上香辞别)、掩埋(棺材入坑下葬掩埋收墓冢)。
昼夜丧事
一日下午移灵
鸣炮、招请、送孝、请宾客、吹棚、压庙、立金堂、迎佛祖、开天堂、打哀致鼓。
一日夜招请
鸣炮、招请、放路灯、过桥、叫门、梳妆、敬茶、请宾客、上坐、点香幡、转灯、迎颗幡、送先祖。
二日早进馔
鸣炮、进馔、请宾客、跑幡、吹棚
二日上午祭奠
鸣炮、吹棚、祭奠、送琐、迎祭。
二日下午起灵
吹棚、鸣炮、起杆转灵、起灵、搭腰灵、掩埋。
一日丧事
早上移灵
鸣炮、转灵、送孝、请宾客、吹棚。
上午祭奠
鸣炮、吹棚、坟祭、送琐、迎祭。
下午起灵
吹棚、鸣炮、转灵、起丧、搭腰灵、掩埋。
【下葬】
在棺材下葬前要扫葬,大儿媳往里扫三下,大女儿往外扫三下。然后从下往上扔三把铜元、小钱或硬币。棺材下放到墓坑后推进窑内,经阴阳先生封径吊线,放准方位。放入盛食罐、长寿灯、镇物、砖瓦、东仓西库(米罐、面罐)、常流水(即用罐在河中打一罐水)、童男、童女、金斗、银斗、摇钱树,陪葬物品还有唐三彩的陶俑,金瓜、银碗等真金白银。多数陪葬品也由死者家人视其生前爱好,陪葬一些水烟袋(含铜、银质品)、酒、酒具(酒杯、酒碗、锡壶)、古籍书、画。现往常,也有陪葬自行车(纸折)、摩托车(纸折)、小汽车(纸折)、电视机(或纸折)、手机(或玩具手机)、收音机、收录机、手表等。用砖或篷墓石将窑洞封住,用土填平阳坑堆成墓冢,中间插上柳栽,三姓人(大孝子和坟工两人)背三下柳栽,念:“起,起,起。”大孝子用锨朝脑后扬三锨土,将锨扔后,哭棍插入墓与祭台中间,整好墓,放上有关纸扎,撒上五谷,孝子上供烧香,掩埋终了,点旺火将工具过火后,带上回家。
【坟祭】
其一:是复三。葬后第三日,太阳不出山,儿女和侄儿女身穿重孝到坟内墓冢前上供烧纸,尔后大、二孝子从坟中直奔其姥姥家(人主家)谢丧,回来后守孝到尽七,脱孝服戴黑纱或孝字,过百日解除。
其二:做七,俗称过七。从死者亡日起,逢七日灵柩在家家祭,入坟坟祭。普通只做“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一七”祭品为馒头,“三七”祭品为饺
子,“五七”祭品为饼子,“七七”祭品为麻糖或油糕。如今人们在这些祭品之外,又增加了蛋糕、果脯、饮料、牛奶、水酒、时令水果等。
其三:过百天。说是过百天,实践不到一百天就上坟祭奠,短几天依儿女数减少天数。这样就构成了短百日的习气。
其四:过周年。每逢一周年、三周年、五周年、七周年、九周年,儿女们都要到坟里上供烧纸。人们非常注重“孝行纯至,哀毁三年”之礼俗,而且又分离生活实践将“不出庐寝”巧妙地演化为凡家里死了人,三年之内过春节不贴大红对联,俗称“一年不贴二年灰,三年贴副黄对对”。九周年还要给亡父母送衣被,纸衣两身,布衣一身,被褥一套及鞋袜,以感激和追思父母的哺育之恩。
【请魄柙】
魄柙,望文生义,就是有气魄,能言善辩,依照俗成商定的规矩格式毫不走样办事,特别在祭天、祭地、祭神、发丧埋人中,魄柙的作用很重要,相当于司仪之职。魄柙,不只要根据丧家总管既定的殡葬仪程临场指挥,而且还要对一些突发的事情停止应急调处。现将魄柙在办丧事中的一些活动简述如下:
移灵,就是将盛殓好的棺椁抬摆至让广阔亲朋好友、邻居邻居祭奠吊唁的特地场所灵棚内。
放铳后,魄柙就要高声喊道:
××府(太)君升了天,移棺灵堂马上办。
孝男孝女跪门前,坟工帮助把棺端。上香、起鼓带乐(音乐班吹奏迎仙客曲牌)。
祭风,即为孝男孝女到村外东南大路边告神,主要寓意是请天公帮助。
祭风走之前,魄柙喊道:
大孝子身穿黑衣,看日光日落偏西。
祭风走排成一行,男孝子手扶哀杖。
到了村外东南大路停下,魄柙喊:
神位前明灯蜡烛,众孝男女俯首在地,通告风伯雨师尊神在位,下有不孝男××为主丧,兹定于×月×日出殡安葬,严父(慈母)在发引安葬佳日,愿
苍天晴空万里,风和日丽,为大吉大利。
待孝子上香献酒毕,魄柙喊:
风伯雨师尊神位,晴空万里降不祥。
祭风毕,起鼓带乐。
祭门,即是祷求门神在丧事间把好门户,不让野鬼外鬼窜入宅中。上香,献酒毕,魄柙喊:
门神护卫尊神位,一事安全降不祥。
祭灶即祷求元皇灶君,保佑办丧事安全。上香,献酒毕,魄柙喊:
元皇灶君尊神位,维护一家得安康。
众孝子入灵棚,依序拈香祭奠前,魄柙喊:
××府(太)君之灵位,儿孙满堂同上香,孝子灵堂就位,起鼓带乐《满堂红》。
送孝,即是为人主送孝衣孝帽,请人主到灵棚祭奠,魄柙大喊:
孝男孝女穿衣整帽,文武乐队前头开道,
人主宾客上门守候,端盘送孝孝子同叩。
“人主”上香毕,魄柙要喊“谢客”,人主转身回上房时,魄柙要喊“候客”,提示孝子行稽颡之礼(即双手紧握哀杖,双膝跪地,额头贴地,屁股撅起之状)跪拜礼。招请就是到村口迎请列祖列宗回家之意。
魄柙在招请前大喊:
男女孝子留意听,
准备招请列祖宗,
该谁担汤就担汤,
谁拈香的手不空,
墩石灰的做路标,
点蜡点火放路灯,
音乐要吹迎仙阁,
孝子不能带哭声,
准备好了就招请,
起鼓带乐走一程。
招请走。
守灵,指孝男孝女在灵棚下守夜。魄柙俟当晚吹棚奠祭典礼终了,要安咐孝子守灵留意事项,大喊:
牲宾酒礼,聊伸报本之恩;
守灵尽孝,乃人伦之常情;
莫忘烧香,上香献香焚香;
常添油灯,光亮光明长明;
孝子互替,你守他守都守;
俯伏沉思,忌笑忌喧忌混。
开悼,即祭奠活动。民间俗称烧纸。烧纸的说法颇多,普通是先老亲后宾客(人主),先姑亲后姨亲,先内亲后姑姨亲,内亲又分先媳妇娘家后女婿娘家,先侄女侄女婿,后外孙女婿,然后是干亲朋亲。开悼过程且繁又长,魄柙的布置调度作用很关键。
该什么人烧纸,只需魄柙喊出开悼词句,什么人就到灵棚前吊唁烧纸。如请老亲先开悼,魄柙就喊:
魂散白云飞,老亲不胜悲,人已隔幽冥,上香酒三杯。请××老亲烧纸啦。孝子们稽颡,起鼓带乐!
请宾客开悼,魄柙就喊:
雨洒天流泪,人主最痛心,风号地也哭,献香进灵棚,请××宾客烧纸啦,孝子们稽颡,起鼓带乐!
请姑亲开悼,魄柙就喊:
追远筋连筋,难割姑表亲,一双流泪眼,焚香忆深情,请××姑亲烧纸啦,孝子们跪拜,起鼓带乐!
请姨亲开悼,魄柙就喊:
抱恨哭终天,姨亲泪不干,痛心异味陈,前来烧纸钱。请××姨亲烧纸啦,孝子们跪拜,起鼓带乐!
再往下,如内亲、外甥、外甥媳等,魄柙只喊:
××外甥烧纸啦,带乐,××侄女婿烧纸啦,带乐;××干亲烧纸啦,带乐;××朋亲烧纸啦,带乐,即可。
进馔,就是为死者贡献馐膳。俗规为三进四转,儿女们要为父母晚辈进献三次,绕灵堂棺椁四圈。
进馔开端,魄柙要诵进馔词:
深恩犹未报,今献孝子心,肴馔猪鸡鱼,杯浮竹叶青。进馔啦,带乐!
读祭文魄柙要大喊:
高堂面目非,儿女血成泪,痛语下黄墟,相见在梦里。×儿哀情念祭文或×女哀情哭祭文,停乐,
肃静,念祭文(或)哭祭文!
出殡,就是起丧埋人。魄柙的工作职责行将完成,但也是最忙碌的时辰,一个好的魄柙要将丧家总管的指示布置请求,用最浅显、明快、简约、引人瞩目的言语表现出来:吃罢午饭铳三声,摔了老盆要起灵;一应事情要提示,一切人等认真听。孝男孝女灵堂就位,文武乐队定弦安咪。富贵馍馍孝子装上,绳索炮杆布置得当,十六个抬丧正好八对,大小个子各自搭配,柳栽在前金童一对,箩头衣罐五谷完备,命灯笤帚东仓西库,锡箔纸钱撒满一路,乐队吹奏要卖力气,孝子拉灵大小排队,帐房先生抓紧折柜,大收大支认真核对,主厨帮灶还得劳累,炒盘温酒丰富美味,坟工抬丧又苦又累,埋人回来吃好喝醉,稍有遗漏相关事宜,还有总管沉着应对。
【寄埋】
寄埋,也俗称“非丧”。非丧,望文生义就是非正常死亡,包含了不满八岁之人死后的一种特殊的葬礼。史载:“公元前455年的战国时期,赵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取名襄垣,并在该城北关东、漳水西畔,按八卦方位建起一座别具一格的孤魂台。台高出空中一丈八尺,台中央有一根直径为一尺八寸的青石塔,高度为一丈八尺,用一石雕琢而成,每三尺有一石轮,共六轮,取意为六大轮回。青石塔上镂刻有‘孤魂台’三字,专为孤魂野鬼修了个去处。孤魂台不供十殿阎君,也不供都城隍,而只供奉黑白无常两尊恶神。”这
就是襄垣最早把属夭折或死于外乡、寿终正寝缺乏8岁者视为孤魂野鬼,尸体不得入宅,停在村外或庵观寺庙,向黑白无常焚香祈祷后,急速挖穴,匆匆掩埋,永远不得入祖茔。民国二十七年,孤魂台被日本侵略者炮火摧毁后,人们虽不再焚香祈祷黑白无常前来收容,但丧事极简,不得入祖茔,不得占棺木之俗仍延袭至今,用芦席或蒲席将尸一裹,寄埋他处。
【清明扫墓文】
清明扫墓,对活着的后人来说特别是父母辈死后三年内非常重要。不但要扫墓,还要念祝(就是念扫墓文),此种风俗不断延传到1949年之前。再则要将孙男孙女在清明前佩带的清明卜穗挂到坟头树枝上。扫墓文的文本格式很多,从搜集整理的清明扫墓文来看,最盛行、最常用的现记叙于后:
“时雨又时新,春来草木荣。尧光天地满,触目总伤情。节气到清明,家家扫墓门,山南与山北,几交往人。怀念祖宗恩,泼汤酒三樽,烧香化冥钱,陪
土又上供。祝万代芳香,庆俎豆长存。鹤唳洒千行,难报先辈恩。我祖佑后人,辈辈出精英,衣冠续百代,俎豆庆常新。”
如今,襄垣人清明扫墓,已将扫墓文淡忘。只要一些老年人扫墓时,边烧香泼汤奠酒,边念叨“列祖列宗来收供,来喝汤,来收钱”之语了。
【立墓碑】
立墓碑之俗传入襄垣无考。从已开掘的墓穴来看,唐朝时已在襄垣广为盛行。立墓碑是旧时风水先生常采用的一种维护茔地风脉的举措。普通是在安葬死者之后次年的清明节方可立墓碑。立墓碑,说得浅显点,就是镇墓去邪之石,从考证的清时一无名墓的墓碑文来看,足以标明。“仰继厚德,允协无疆。魄藏福地,维护弥彰。坚碑表墓,镇静五方,永垂福荫,感佩不忘。”而今,襄垣人为其祖上立的墓碑中,曾经与前大有不同:一是立墓碑的时间由过去次年清明提早到掩埋之日;二是墓碑内容有了基本性的变化,把勒石的墓碑文除了记载生殁时日外,竟变成了为其晚辈祖先树碑立传的华美辞章,有的还夹杂了不少祭文之语,故不再赘述。
襄垣丧葬极具共同的“送死多厚于奉生”之风俗,从县域内历代墓葬遗址出土的实物考证推断,始春秋,兴于唐,臻于明,延于今,显现了襄垣人看待生死,从始到终,周到、圆满的人伦道德风气。
七、襄垣岁时节俗
襄垣的岁时节俗,细细品来,皆以农业传之,这也顺应了我国以农业立国的国情国本。自盘古开天地至今,几千年来,农业位置极端稳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位置的主要是农业,绝大多数人赖以生存的生计是农业,在人们的认识里,也就逐步产生了“三十六行,种地为上”的观念。脚踏实地地说,数千年来,是农业哺育了中华民族,哺育了中华文化。《汉书》有言曰:“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由此可见,农业的这种突出位置,无疑也明晰地反映在岁时节俗之中。从二十四节气到一年中的喜庆节日,等等都是农业文化在礼俗活动中的反映。
八、农历正月初一,谓之春节,也叫元旦。南北朝梁萧子诗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在襄垣,元旦(即大年初一)也叫鸡日。襄人的老祖宗将春节期间的前八天赋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物相称。据传,这种习俗从三国时就已开端。三国魏董勋《问礼俗》中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那时,襄垣作为魏国的辖地,对这种习俗非常注重且盛行。时至今日,在广阔乡村中还传播着雄鸡测年。过大年,人们将从山上砍来的柏木圪枝点燃后,将木灰用簸箕放在大门口,让鸡去簸箕中啄食,如见鸡啄大粒,则预测今年种玉米歉收,啄小粒则种谷歉收,啄大圆粒,则种豆歉收。传说,“鸡”与“吉”不但谐音,而且鸡还有五德。《花镜》中将它详细解释为:“首顶冠,文也;足博距,武也;见敌能斗,勇也;遇食呼群,仁也;守夜有时,信也。”鸡测年的习俗至今还在一些乡村传播。二日为狗日。襄人旧时多在一大早起床后,切一块肉,拿两个馍,先喂狗吃了。传说,在远古时,老百姓不珍惜上天垂怜,粮食糜费非常严重,有的人竟用油饼给孩子垫屁股,被神农炎帝知晓,下令仓官开山伯将一切种子全部收回,开山伯在收缴种子时,见一农舍家犬口衔一个谷穗,顿起怜悯之心,竟睁一眼闭一眼,放了一马。后人种地的种子是由狗保管下来的,因而,每逢正月初二,人们为了感激狗为后人保管了种子,故将肉和馍馍喂狗,以示感恩。在襄垣,人们除了喂狗馒头和肉外,还要喂黄蒸、豆包、红面煎饼。传说,狗先吃哪种食物,当年哪种粮食就会大歉收。至今,在襄垣一些遥远山村,还盛行这些习俗。尔后羊、猪、牛、马日,皆有此说,故不再叙。
《说文》中释“年”为五谷成熟,而五谷成熟之后,就要感恩,于是有了“腊”。《说文》中释“腊”为十二月,合祭百神,把一年的收获贡献于祖先灵前或诸神的祭坛,如家家户户院中都有“天地之神”神龛。襄民在过年时,对大自然和祖先来一次集中答谢,知恩感恩,这就是襄方古国后嗣的逻辑:在享用五谷丰收喜悦的时分,在享用佳肴美味的时分,在享用阖家团聚天伦之乐的时分,感念天地化有,感念风调雨顺,把对一年的农事丰盛用祭天祭地的方式停止总结,把对来年的农事希冀也寄予在祭奠祷告之中。
【春节期间的拜年活动】
何谓拜年?清人顾铁卿《清嘉录》里有一段话说得好:“(大年初一早晨)男女依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相互往拜于门。门首设籍,书姓氏号为门簿。鲜衣炫路,飞轿生风,静巷幽坊,动成关市。”就是说,大年初一早晨,拜年的活动从家里开端,先向晚辈跪拜磕头,祝愿安康短命、不祥如意、连年顺利,这时,晚辈便将事前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然后,家人(过去主要是男子)出门到五服以内的同宗同族和近邻挚友家里拱手相拜、祝贺发财。
重家族、重宗亲、重血缘,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观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不团结、不衰亡、自强不息的凝聚力之所在。而春节(辛亥反动后把古之元旦改为春节)无疑是一年中人们尊亲重友的最重要的一个节点。
在襄垣,初二拜年到姥姥家,初三到丈人家,初四到姑姑、姨姨家,初五到师傅家,初六是新女婿到丈人家,初七是干儿干女到干爹家,初八是表兄弟互拜,初九到相好朋友家。据已故民俗学者常鸿亮先生研讨考证,在宋代,襄垣就呈现了庶民百姓春节拜年的记载。根据是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叙了开封府拜年的状况:“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祝。”(“关扑”乃北宋政府规则放的年假。)老百姓在年节里要相互走访拜年,拜年的方式大致有两种:宗族、亲戚等要亲身趋访致拜,而对普通友朋同事,则派人致送贺年片或名片,古代叫“投刺”。赵翼《陔余丛考·名帖》中云:“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虽用纸,而仍相沿曰刺。”不断持续到明代,这种投送贺谒(贺卡)拜年的风俗,在民间十分盛行。明代诗人文征明的《贺年》诗中写道:
不求见面惟通谒,
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
世情嫌简不嫌虚。
可见春节拜年情形之一斑。
清初依然按照宋代旧例称“投刺”,在民间则俗称“拜年帖”。到了康熙年间,改“投帖”的称号为“红单”,即在红纸上写上某人拜贺的字样,投送到朋友家。
有记载中说,清代人过年时,“遣仆投红单刺至戚或友家”。这种不需求主宾见面的投送“红单”拜年的风俗,又叫做“飞帖”,在民间十分盛行。为顺应这种“飞帖”,普通人家常“粘红纸袋子于门以接帖”,投送来的拜年“红单”,就放进粘贴在门上的红纸袋里。我们今天有的人家在门上挂一个纸制的信插,就是这种用来接帖的“红纸袋”的遗俗。
被派来“投刺”的仆人,把主人的“投刺”放进对方的纸袋里后便可拂袖而去,不用非要见到或许连主人都并不认识的朋友。清人写的《艮斋杂记》中说:“拜年无论识与不识,望门投帖,宾主不相见,登簿而已。”这种投刺、投帖、投红单(贺年片)的风俗,盛行于普通士人庶民阶级,看起来好似虚于应酬、冷冰冰的、缺乏人情味,实则不然,寄予着人们发送人际关系的拳拳真情,无怪乎诗人范来宗在《拜年诗》中写道:
走贺纷闻岁龠更,
素非识面也关情。
添丁夸列怀中刺,
过午飞留簿上名。
羽士禅师同逐逐,
东家西舍尽盈盈。
春明旧梦还能记,
驰遍轮蹄内外城。
这种用贺年卡替代亲趋登门拜年的风俗,是应运而生的,既节约时间,又省却送礼应酬,故而持续下来,长盛不衰。
清末民初是大革新的时期,社会上兴起了“团拜”的方式。关于在机关团体、工商企业里做事的群体性人群,在岁首以团拜的方式拜年,以增广联谊、加深情感、强化凝聚、稳定社会,是时期的需求和召唤。这种习俗,不断持续至今。
【春节期间的调和活动】
在襄垣过大年,可窥视到“和”的演义及“合”的演义。由于在襄垣人的心目中,和是调和,合是团聚,一年斗争和汗水,只要回到团聚、落实到调和上才有意义。这就是势不可当的回家潮的缘由。在古代,人们痛快把“和”、“合”尊为“和合”二大仙。无论是万里之遥朝发夕返的“万回”之说,还是亲如兄弟爱如夫妻的“寒山拾得”之说,都不离“和合”二字的转义。一年是如此,终身也同样。把终身落真实“和合”二字上,才不虚度、不白过。正是基于这样的了解,襄垣人便对“和年生财”、“和气致祥”、“和和美美”、“和为首贵”演绎出种种金科玉律来。如:过大年不打骂小孩,相互说话不带“脏”字,吃饭时端好碗,以免打碎;凡有乞丐上门,一概给予钱、物及食品;协助孤寡老人担水劈柴,清扫环境卫生,扫净心中的私心邪念和灰尘;不准打狗打鸟等。襄垣人留意的事项很多,如:出门见了左邻右舍年长者要呼“大爷、大娘新年好”,对串门的亲友邻居要主动热情敬茶、递烟、奉干果食品。人们还把行为方面的规矩编织得十分缜密,什么时段可干什么,什么时段不可干什么。譬如:腊月不提亲,正月不娶亲,新婚少妇不得在外留宿,正月亲友家死了人,孝子不能穿孝进门报丧,脏水污物不准乱泼乱扔,见了百岁老人要叩头问安等。
【春节期间的祈福喜庆活动】
纵观襄垣人的过年,祈福占的比重很大。人们把祈福寄予在“连(莲)年有余(鱼)”中,寄予在“五福临门”中,寄予在“出门见喜”中,寄予在“抬头见喜”中,寄予在“天官赐福”中,寄予在“万事大吉”中,寄予在“前程似锦”中,这是襄垣人公认的统一符号,也是古襄方后嗣文化的中心意象。如襄垣人在过大年期间最喜欢盲人上门贺岁唱的《刘海撒钱》:
一撒风调雨顺,
二撒国泰民安。
三撒三阳开泰,
四撒四季安全。
五撒五谷丰收,
六撒六畜兴隆。
七撒北斗七星,
八撒八大金刚。
九撒九天不祥,
十撒十方如意。
假使谁家正月喜得贵子,会唱挑高的艺人上门手打八角鼓,用淳厚的襄腔高声挑起行腔:
大门楼来高院墙,
麒麟落脚窑垴上。
凤凰展翅人发旺,
儿孙辈辈状元郎。
除此之外,人们更把祈福化作祭祖的行为,一日三餐,上供摆品,焚香膜拜,把“儿孙福自祖结来”的因果观积为认同认知之中。
祈福和喜庆历来是一对孪生兄弟,在襄垣范围内,过年的喜庆好像汪洋大海,人们把它演化在香喷喷的饭菜和茶饮里,把它演化在红彤彤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碧花瑶草门第,富贵不祥人家”春联里,把它演化在夜以继日、翻江倒海的爆竹声中,把它演化在老老少少的新衣服和满脸喜庆之中,把它演化在火苗窜高的旺火中,把它演化在门神、年画、窗花、过街马、彩幡、流苏中,把它演化在老百姓相邀饮酒话桑麻之中,把它演化在瑞雪兆丰年的期盼中,把它演化在普天同庆、锣鼓喧天的声音中,把它演化在腔高板急、起伏跌宕、荡气回肠的襄垣秧歌震动力之中……
【春节期间的教育和传承活动】
过大年好比是襄方古国这个古老汉民族的文化胎记,斑驳古韵的年文化在悠扬的春风中再续新曲,深沉优秀的历史传统也在清明调和中再颂高歌。每到大年期间,遍及城乡、家家户户门首的对联、年画、祭祖、拜年、守岁并不是一个俗规,而是为了唤醒人们的真如见,让人们回到真善美。《朱子家训》、《弟子规》这样的条幅及“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的格言是襄垣人特有的聪慧和情感,难怪上党府八县皆称襄垣人聪明,其中这种聪明就是把文化教育浸透在节俗的细节之中。又如,襄垣人贴门神,秦琼和敬德一定要面对面,面对面是个合相,脸背脸是分相。还如,大年期间不能行“三恶”,不恶口(骂人脏话亵渎神灵的话)、不恶行(偷窃、恶作剧等)、不恶念(欺辱寡妇少女)。
总之,透视解析襄垣的年文化,是一出真善美教育和传承耕读之家的全本戏。它把华夏文化的骨和髓,经过连绵不时的典礼,崇高化、民间化、节俗化、出神入化了。
八、清明节
在襄垣,清明节是最大的祭奠节日之一,诗人魁柱“家乡老少箪酒浆,处处坟头挂纸幡”的诗句点出了清明节祭奠的特征。需求阐明的是,清明节不只是个追思吊唁祖先的祭奠节,也是一个寒食节。
为啥清明节扫墓祭奠活动如此强固?《旧唐书·玄宗纪》中云:“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正是得到官方的肯定,才构成了“任事之官,吉凶请假,定省扫拜,动辄历十旬”(见《魏书·高阳杰传》)及“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坟”(见柳宗元《与许京兆书》)。
【祭奠】
平民百姓祭是指普通平民百姓祭奠祖先。多数为五碗菜(油煮豆腐、凉拌三鲜、煮鸡蛋、猪头肉、海带丝)、一壶酒、十五个馒头、黄表纸、纸钱、金白银串。先摆供品,后焚香,然后焚化纸钱,最后泼汤水,边泼边念:“×××来收钱喝汤。”泼完汤叩首,即祭奠礼成。这时男女老少用锨在坟头周边铲土开端复墓,普通是先复墓后,再复墓两侧。
官宦人家祭则与平民百姓祭有些分别。譬如:明朝兵部尚书刘龙后嗣在清明祭祖时,祭品为五牲大祭(全猪、整羊、整鱼、全兔、整鸡),食品还有二十五个大馍馍,干果类有红枣、柿饼、核桃、花生;蔬果类有南瓜、北瓜、红薯、白萝卜、豆角干;纸钱类有纸折金马、金银山、金元宝、银元宝、黄表纸。
摆供祭奠时,由族人中德高望重者宣读扫墓祭文:
“山川盘泊,龙干纵横,特将干气,终于人形。绕九曲水,拱五罗星,左立大阳,右立大阴,来龙落胍,穴滴龙真,佳城古壤,留锡福人,顶峰七十二座狗首,低洼三十六处兔行,高马长啸,牛眠永固,看诸峰之罗列,尽是儿孙,仰触目之肖然,犹然矩矱,虔陈牲礼,祗事祖茔,伏冀长发其祥,个个尽勤耕苦读,克昌厥后,人人是孝子贤孙。”
叩首毕,在故茔周围要栽树,并燃放醒铳十二响。
子孙戴“长荣幡”(俗称清明卜穗),即把五色布绞成小钱普通大小的圆片,用丝线距离串成一串,戴在儿童肩上。清明前戴十数天,到清明这天扫墓时挂在坟头柳树上。
【寒食忌火】
清明忌火(又叫禁火),是指在清明这一天,家家以冷食果腹。此日尽量不烧火做饭,民间传说此俗为留念绵山介子推。
在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了规避后母骊姬的虐待,在国外逃亡多年。一次路过卫国时,被人发现追击,重耳情急慌忙,逃到一个人烟稀少的中央,口干舌燥,腹饥难奈。
这时,重耳发现大臣介子推不见了,别人皆言介子推乘危脱逃,重耳不信。过了一会儿,介子推给重耳端来一碗肉汤。重耳狼吞虎咽,一饮而尽。吃罢,方知这碗肉汤是介子推从本人腿上割肉熬成的。
后来重耳回国当了国君,犒赏功臣时,介子推不愿邀功,悄然返回乡里,携母上了绵山。有人对此不满,给晋文公重耳门上挂了一封信:
“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走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反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晋文公见到此信,猛然想起了介子推,遂派人去请他出山,介子推不从。晋文公便差人焚山撵他出山,不料介子推宁死不出,与母被大火烧死在绵山。晋文公有感于此,下令以后每年介子推被烧死这天,全国禁火,吃干粮、冷饭。
传说,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正巧是后来的清明节,故两节合一,又成了寒食节、禁火节。
【农事节】
清明前,种蓖麻,
清明后,种瓜豆。
清明前后不栽蒜,
种园收成减一半。
清明季节忙送粪,
秋天粮食打满囤……
上述农谚是襄垣人民对清明时节农事活动的理论总结,是因循几千年来劝励农耕、祈求丰稔的仪注,也是广阔乡村老百姓不违农时的岁时节俗的活动反映。清明时节,在襄垣盆地上,赶着牲口驮粪送粪有之,种瓜种豆有之,打圪垃耙耢地有之。清末秀才韩子经写的《清明》诗中,就翔实地记载了襄垣人民清明时节的劳动场景:
清明清日农家忙,
担浆荷锄走得慌。
祖先坟头祭奠罢,
手抡镢头肩挑筐。
平整土地汗满面,
天将午时啃干粮。
日落西下暮色起,
犬伴拙妻门首望。
九、端午节风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重五、重午。周处《风土记》中云:“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固然称号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风俗还是同多于异的。襄垣人过端午节,主要活动有以下几种。
【防疫五毒】
公共防疫五毒是襄垣人千百年来构成的最大的一个民俗。在长期的消费生活理论中,襄垣人曾经认识到仲夏之月容易遭到来自各方的毒害。
恶五月,五月恶,
暑热蚊虫瘴气发,
食易腐,毒虫恶,
农耕活累病多接,
驱除恶癖在人为,
留意饮食勤洗涮。
这首古老的襄垣鼓书,真实地反映了襄垣人在五月除瘟避毒的手腕和办法。办法之一,挂艾去瘟疫。每到端午之日,家家门首挂艾,以驱虫疫。办法之二,户户居舍置放昌蒲,以期获得“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之效。办法之三,众采柳条、桃条、桑条、茵陈、地黄、兰花,辅之姜黄煎汤沐浴。《大戴礼记》中亦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用乔维堂先生的话说:“兰汤沐浴之俗,从俗信的角度来看,是为病驱瘟,从科学的角度看,则可收卫生保健之效。”办法之四,食黍米姜黄粽子,喝雄黄酒,调理本身免疫功用。办法之五,早晨闻鸡而起,漫步于原野之中,吐故纳新。正由于五月五日人驱恶辟邪,在民间又将整个五月称为“恶五月”,构成了五月不给孩子剃头、不搬家的俗规。
【留念屈原】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肉体和感人诗辞,已不得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而,五月初五留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领主流位置。在民俗文化范畴,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留念屈原联络在一同。传说屈原投江身亡之后,人们投放食品于水中以喂鱼鳖虾蟹,不让其伤害屈原尸体。故而,襄垣历来就有“节分端午自谁音,万古风闻为屈原”的追想和祭奠之习俗。每逢五月端午节,沿浊漳河两岸的民众纷繁将包好的黍米粽子抛向河中,还有的民众专程到合河口处焚香祭奠。
【祭奠神农】
在襄垣王桥镇一带,将五月初五视为神农炎帝的祭奠日。《潞史·三皇纪》中记载:“炎帝在百谷山尝百草。”顺治版《潞安府志》中载:百谷山,在襄垣县东南二十里,以神农尝谷而名。乾隆《襄垣县志》中载:“百谷山,县东南二十里,其山百草丛生,世传神农氏尝百草于此。”百谷山,在今王桥镇南偏桥一带。五月五日,神农为后人选出了种子,奠定了农耕之基。故每到五月五日,人们便将黄米粽子供奉祭奠于海拔1128米的百谷山主峰之巅。
时至今日,在襄垣县王桥镇南偏桥、官道、安德、安宁一带,还传播有一首民谣:
五月五,挎篮走,黄米粽子摆山头。
祭神农,奠米酒,红枣红糖撒一路。
采百草,折桃柳,回家熬汤洗脚手。
去百病,避瘟邪,百谷山上磕响头。
十、二十四节气风俗
襄垣的农事活动是依据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来停止的。
【立春】
襄垣把立春俗称“打春”。前一天叫“迎春”。民间以立春日为一年农事之始,是植物开端萌动生长、人们开端备耕之时。史载,周武王曾责令中央官每年举行“迎春”典礼。立春前一天,各中央官浴身素服步行郊外“迎春”,次日汇集乡民,焚香上供,叩头礼拜,使“芒神”举鞭抽打土牛,意在打去春牛惰性,迎来全年歉收,宣布春耕播种大忙开端。后来,用竹篾扎成牛状,以纸糊成,内装花生、核桃、枣,于立春之日,用鞭击牛,击破之后,人们争食散出之果以庆祝春季之到来;也有内装五谷的,意味五谷丰收之意。如今没有打春牛的活动了,但襄垣四周仍把立春说成“打春”,并有“春雷动,阳气生”,“春打六九头,种上芝麻吃香油,春打五九尾,种上谷子也吃米”的农谚。立春日天气与年景有关,俗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有民谣云:“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假使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又有“晴则诸事吉,阴则万事愁”,“立春晴一天,农夫好种田”,“立春三日晴,今年好收成”的说法。关于一年两个“立春日”的年份,有“一年两个春,黄牛贵似金”,“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农谚。关于一年内没有“立春”这一节气的年份,襄垣人称为“黑年”,迷信说法“黑年”不利嫁娶。
【雨水】
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端增加。农民历书说:“门指壬为雨水时,东风冻结,冰雪皆散而为水。”雨水过后,开端植树。有“春雨贵如油”,“冬春雨水贵似油,莫让一滴白白流”,“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雨水无雨天要旱,清明无雨多吃面”的农谚。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的农谚。
【惊蛰】
惊蛰意味气温上升,天气变暖,公开蛰伏的各种动物开端清醒、爬动。有“雨水早,春分迟,惊蛰育苗正适时”,“惊蛰不过不下种”之农谚。是日,闻雷兆年景歉收,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民间有“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过了惊蛰节,耕地莫停歇”,“雷打惊蛰前,高岗能种田”,“雷打惊蛰后,河湾能种豆”,“惊蛰打雷,小满发水”,“惊蛰云不动,寒到五月中”,“惊蛰不放蜂,十笼九笼空”的俗语。此外,惊蛰前后要种大蒜。
【春分】
春风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将春风、秋风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风秋风,昼夜平分”的谚语。春季过半,气候转暖,昼渐长,夜渐短。麦子生长疾速,开端起身,有“麦过春分昼夜忙”,“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俗谚,应增强麦田管理,施肥,严禁家畜吃青。春分有雨,兆人们身体康健,有“春分有雨病人稀”之俗谚。
【清明】
清明空气清爽,草木返青,是植物播种的大好光阴。有“清明十天种高粱”,“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时节在眼前”,“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喂个饱(上肥),瘦苗能长好”等农谚。清明节忌讳天阴、下雨。是日天晴,兆大歉收。有“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明清明,暗谷雨”,“清明无雨多吃面”之说法。俗以为清明不明,即为荒年之兆。清明有西北风,主旱,有“清明西北风,旱了不会轻”之说,但也有“清明南风起,收成好无比”的俗谚。清明夜落雨,对麦子不好。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
【谷雨】
谷雨为公历每年四月二十日前后,太阳抵达黄经30°时开端。普通天气变暖,断霜雪,雨量也较前增加,是播种的重要时节,开端种高粱、玉米等秋作物,有“谷雨下秧,立夏栽”,“谷雨麦怀胎”之说。此外,谷雨无雨,亦为荒年之兆,民间忌之,有“明清明,暗谷雨”,“清明要明,谷雨要雨”之俗谚,也有“谷雨到,布谷叫,前三天叫受干,后三天叫受淹”的说法。雨后开端碾场,“三月不碾场,打麦土里扬”。
【立夏】
立夏是为夏季之始,小麦齐穗,开端扬花上浆。此时,各种留鸟相继入境,并继续播种秋作物。农谚云:“立夏茭子小满谷,芒种玉茭大疙哚。”立夏日忌无雨、无风。俗以为立夏日无雨,主旱,有“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高挂犁耙”,“立夏刮东风,药铺把门封”之说。立夏是多雨的时节。传说,古代君王常在这一天到京城外迎接夏天。
【小满】
农民置办农器家具,做收麦前的准备工作,并开端套种晚秋作物。有“小满不满,芒种不忙”,“小满十八天,不熟也要干(指小麦)”,“小满种谷,憋满仓屋”的农谚。
【芒种】
进入典型的夏季,天气相当酷热,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收、夏种、夏管统称“三夏”。三夏消费突出四个“抢”字。一是抢收。“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小麦蜡黄就收,“麦穗发了黄,绣女也下床”,“七成收,八成丢”,“麦熟八九入手割,甭等熟透子粒落”,“等了一粒青,损了十粒黄”,“要保粮食大歉收,一粒一穗不能丢”,“麦天弯弯腰,拾个白卷糕”,“夏收有五忙,收、运、打、晒、藏”。二是抢种。小麦收后趁墒抢种改茬豆、黍、红萝卜等晚秋作物。三是抢打(脱粒)。“拉到场里算一半,装到囤里才算完。”四是抢管。“种子落地,管理上马”,及时定苗,锄草保墒。“一种得九管,收成才保险”,“五黄六月去种田,一天一夜差一拳”,“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锄头有火,锄头有水”,“夏天撞破皮,胜似冬天犁一犁儿”,“人勤地不懒,全在人看管”。夏收时,进场不带火,不吸烟,不许光肚娃儿进场,忌“净光”、“少见”、“没风”、“净啦”等话,过去有“妇女不进场,进场不不祥”的说法。
【夏至】
夏至是农事很重要的节气,是收割小麦、秋田管理的慌张时节。气温升高,天气变热,忌连阴雨,有“荒谷烂麦长玉茭”之说。“春争日,夏争时,中耕锄草不宜迟”。夏至三庚入伏,伏有三十天或四十天,分头伏、中伏和末伏。每伏十天,中伏有二十天的。民间有“热在中伏”和“三伏里头加一秋”之说。俗以为夏至天气变化会对农作物形成很大影响,因而农家在夏至忌讳很多。夏至最忌有雷雨,有“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掏钱难买五月冷,一棵豆子打一捧”,“七月连阴吃饱饭,八月连阴干纷乱”,“夏至西北风,十雨九场空”,“夏至翻白云,平地见鱼鳞”,“夏至风从东南起,夏秋不时雨淅淅”的俗谚。还有“夏至五月端,麦子贵三千”,“夏至五月头,不种芝麻也吃油”,“夏至五月终,十个油房九个空”之说。不种芝麻也吃油,阐明其他庄稼长得好,歉收了。十个油房九个空,则表示整个年景的歉收、萧条。
【小暑】
天气逐步酷热,汛期到,作物旺长,要增强秋作物管理。可犁地,农谚有“小暑前后种绿豆”。小暑忌旱,有“六月怕干,九月怕淹”,“六月旱,喝稀饭”,“六月要雨难得雨,八月要晴难得晴”,“小暑南风十八天,坑里泥巴都晒干”,“伏里无雨,谷里无米”的俗谚。
【大暑】
大暑为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正值伏中。谷子甩大叶,黄豆二棚楼,要留意治虫、防旱、防涝。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不热,五谷不结”,“小暑大暑,热死老鼠”,“小暑不算热,大暑压草肥”,“头伏有雨,二伏旱,三伏有雨吃饱饭”,“伏里有雨,多种麦”,“大暑到立秋,割草压肥不能丢”,“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荞麦”,“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的农谚。还有“伏里带九里”,“冬病夏治”的说法。
【立秋】
秋季开端,时在三伏之中。有“三伏不到,秋来到”之说,但天气依然酷热难耐,有“秋老虎”之说。农事有“立了秋,挂锄钩”之说,意为庄稼不再锄了;还有“立罢秋,万事休”,“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意为此时各种作物不能再种了。但此时要播撒葱子,育出小葱苗,待第二年春天移栽。还可种菠菜、青菜、芫荽。立秋是当地农家的大节气,是庄稼接近成熟的时节。“立秋三天遍地红”,指高粱穗变红成熟。立秋日忌雷、雨、风,有“雷打秋,晚禾折半收”,“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到底”的俗谚。
【处暑】
暑尽天凉,酷热的天气将于是日完毕。农谚有“处暑不种田,想种等年”,“处暑不露头,割倒喂老牛”,“过了处署不种秋,就是种上也不收”,“处暑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白露】
时值中秋,天气转凉,夜间露水发白,开端收获高粱和早玉米。农谚有“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地(小麦)”,“白露没有雨,犁地要早起”,“秋收打谷又犁田,来年又是大丰年”,“八月初一洒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秋分】
秋季的一半,尔后,北半球渐短,夜渐长。秋分后,既要抓紧送粪犁地,积极备播小麦,又夹带收秋,是秋季最忙时期。农谚有“白露早,寒露迟,秋风种麦正适时”,“秋分分断根”,“秋分过五,小麦入土”,“秋天弯弯腰,强似春天转一遭儿”,“初一不下盼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一年勤劳在于秋,粮不入屋不算收”,“三春不如一秋忙,收不到屋里不算粮”。秋分前后,月亮落地的变化,将直接预示着来年年景的好坏。俗谚云:“七月十五早看天,强似抽签问神仙;月亮落地接云彩,年景好的说不得;月亮落地光塌塌,明年粮食打不发。”
【寒露】
进入寒露,气候明显转凉,夜有冰冷之感。农谚有“哪有寒露不割谷”,“寒露不刨葱,等到立了冬”,“打蛇打在七寸上,庄稼种在节气上”,“一早三分忙,一壮三分旺”,“割寒露,打霜降”之说。
【霜降】
以天冷、露水结成薄霜而名。霜降无霜,主来岁饥馑。有“霜降有霜,米谷满仓”,“十月不下霜,种地一包糠”,“有墒不等时,到时不等墒”,“犁犁耙耙种下田,最晚不过立冬前”,“前耧后耧,差一穗头”的农谚。
【立冬】
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太阳过黄经为225°。古有“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珍藏起来的意义。谚有“立了冬,把地耕,能使土里营养增”,“冬耕深,出黄金”之说。立冬日忌讳吃生冷食物,如萝卜、水果等,否则会损伤身体。立冬忌无雨,有“重阳无雨立冬晴,立冬无雨一冬晴”,“男人不忘秋刹地,女人不忘夜纺花”,“地冻牛铃响,萝卜白菜正在长”的俗谚。立冬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把街院清扫洁净,以免脏东西冻在街院上。
【小雪】
气温降落,始飘雪花。开端农田水利根本建立,整修道路,展开副业活动。农谚有“千家万户,沫子粪土”,“修渠筑坝,天旱不怕”,“修好水渠筑好塘,年年歉收有保证”,“修好水利,一本万利”,“光靠本人莫靠天,修好水利万年甜”,“修渠如修仓,积水如积粮”,“不修沟渠不修塘,五六月里水汪汪”,“地埂不修,有田也丢”,“条条沟渠都打通,排水浇地不费工”,“农闲全在冬,水利莫放松”,“没雨先修房,没旱先修塘,没涝先筑坝,没荒先备粮”。小雪到冬至是冬灌的好机遇,有“小雪到冬至,浇麦正适时”,“冬浇半年墒”,“麦子浇五水,馍馍送到嘴”,“有水无肥一半出,有肥无水望天哭”的俗谚。小雪忌无雪,有“小雪雪满天,来年是丰年”,“小雪要是下雪多,来年五月旱天多”,“小雪封地,大雪封河”之说。
【大雪】
因天寒地冻、大雪纷飞而名。“瑞雪兆丰年。”“麦盖三床被(大雪),头枕蒸馍睡。”农事活动继续以水利建立、整修道路水渠为主,并开端磨粉,消费粉条、粉皮,从事商业运营及商品消费等活动。农谚有“场光地净,五沟挖通”,“薄地想歉收,冬闲挖深沟”。大雪忌无雪,俗谚有“大雪不见雪,来年不收麦”,“今年大雪把门封,来年一定好收成”,“雪水化成河,麦收不会薄”,“大雪歉收来,无雪少吃麦”之说。
【冬至】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日交九,尔后天气渐入严寒。有《冬九九歌》:“一九二九闭门塞手,三九四九冻死鸡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农业消费上,除继续停止防冻、积肥等工作外,还要留意人畜的平安过冬。“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白昼将逐步变长。冬至忌无雨,俗谚云:“立冬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雪一冬晴。”
【小寒】
进入严寒天气,“小寒大寒,滴水成团”,“小寒冻土,大寒冻河”。
【大寒】
进入一年中最冰冷的时段,时在农历十二月,准备过春节,“小寒、大寒、杀猪过年”。
十一、生育习俗
观音赐子,贺秦晋十月辛劳成美梦
金风送爽,盼佳儿一朝成名奏华章
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人类繁衍的必然,是社会文化进步的根底。哺育后人,是一切家庭的首要任务,是一切父母的愿望和祈求。喜得贵子,希望他未来能掌起门庭,续继香火,光宗耀祖。子女是父辈们的心血希望和肉体支柱。
唯其如此,千百年以来,人们才把生育子女看得如此崇高,构成了许多商定俗成的规矩。
【求子】
《长治新年岁俗诗》中曰:“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麒麟送子来。”表达了人们求子的急迫愿望。
食瓜求子
俗语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们以为吃瓜能够得子,于是婚后让媳妇多吃南瓜、香瓜、西瓜,并且将瓜内的子也炒熟吃掉。更有甚者,冒着骂名当面去地里“偷瓜”给媳妇吃。听说看瓜人骂得越凶,偷瓜者越乐意,得子就越容易。亲戚朋友、媳妇娘家人也多带滚圆的西瓜探望婚后新人,望其早生贵子。
食子求子
“有子不愁果,种下就能收。”只需是瓜果子、葵花子、花生、松子、核桃仁、杏仁、桃仁、大枣等,都让媳妇吃,望其早生贵子。
食蛋求子
“鸡生蛋,蛋生鸡。”人们以为吃鸡蛋可生男孩。无论是婚嫁交往,还是时节访问,“红蛋”是必备礼品。
食菜求子
有意让媳妇生吃蔬菜,取“生”之意。
饮水求子
“水为万物之母,水是生命之源。”夫妻各饮一杯每年正月的第一场雨水,求早生贵子。
燃灯求子
“灯”与“丁”谐音,因此“灯”就含了“丁”的寓意,添丁进口。夫伴妻正月十五去观灯,自扎“子孙灯”、“南瓜灯”、“鲤鱼灯”、“龙灯”,以求生子。
麒麟送子
传统风俗中,麒麟取代了真龙的神位,龙头,狮尾,鹿身,马蹄,身披鱼鳞,特殊的形象,演化成了不祥送子的神灵。多数人将“麒麟送子”的金牌、银牌当作本人的定亲或结婚礼物,媳妇娘家人更是送给闺女的必备礼物。
拜神求子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俗为老奶奶华诞。不少人家前去奶奶庙烧香进拜,并偷一双老奶奶的小红鞋,揣在怀里,回家后放在炕角,求子得孙。婚后多时仍无喜讯的男女,更是逢庙必拜,遇神位就祷告,求“送子观音”恩赐。
引子
多年不生育的媳妇,可先抱养上他人家的一个孩子,听说本人就可能“开怀”,可引来本人的孩子。
【孕子】
媳妇一旦怀孕,特别是第一胎,举家欢欣。无论是丈夫还是双方父母,都会对媳妇倍加呵护,由于她孕育着全家人的将来和希望。
怀孕的媳妇吃东西有说法。人常说“酸儿辣女”,自己喜欢吃酸味的,听说怀的是男孩;若喜欢吃辣味的,恐怕怀的是女孩。不能吃兔肉,怕生下小孩是“豁嘴”、“兔唇”;不能吃生姜,怕生下小孩长六指;不能吃葱蒜,怕生下小孩有狐臭;不能吃葡萄,怕生下“葡萄胎”、“怪胎”。
怀孕的媳妇言行举止有考究。所谓“目不见恶色,耳不闻非声,口不出恶语,行不到野地”。应该心平气和在家中养胎,不能参与他人的婚礼;除父母逝世外,不能参与丧礼,不能穿丧服;不能参与任何祭奠活动;不能看建房修屋,特别不能见“上梁”;不能参与商店开张、庆典;不能看戏;不能见打井;不能在雨天出行;不能挪动房内器物;不能在媳妇屋内打灶、开窗、铺地;不能说脏话、骂人;不能与人吵嘴、生气、打闹;不能到任何繁华人多的中央。走路若先跨左腿,听说生男孩;若先迈右腿,就会生女孩。媳妇临产前,娘家姐妹姑嫂通常会蒸上面馍,带上红鸡蛋等礼品去媳妇家“催生”,有的要去两次,期盼安全生子。
【生子】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亲是最巨大的,也是最辛劳的。旧日里,襄垣县医疗保健条件差,没有接产医生,而是请乡村中生育子女多的中老年妇女(接生婆)帮助。往常,大多到医院消费。
坐月
媳妇消费,也叫“坐月子”。只能在婆家本人家的屋内作产房,不能在娘家门上消费,更不能借住别人屋子消费。女人消费固然是喜事,可迷信说法中却是犯大忌。什么“借死不借生”,什么“宁借死人抬出门,不借血气来冲门”。意义是宁愿借给快死的人屋住,也不敢借给生小孩的女人来住。女人生小孩的产房忌生人、闲杂人入内,通常在门帘上方系一红布条为标志。旧日女人坐月后,不准洗脸,不准照镜子,听说怕给小孩照来“后娘”,这都是迷信。
下奶
过去人们不懂保健营养学问,女人坐月子后为了“下奶”,即催生奶水,只能喝“稀米汤”、“稀汤面”,不敢吃干饭,更不敢吃肉食。一天五顿饭,都是米汤。过了满月,才让喝汤面。如今大都不考究此规矩。若奶水不多,则要多吃醋,少吃盐。有的还请求“下奶药”,“山楂公英王不留,奶母吃了奶水流”。
报喜
生了男孩叫“大喜”,生了女孩称“小喜”。特别是生了第一胎,婆家要请专人抬“食盒”或挎“小食盒”到媳妇娘家去报喜。到了娘家,若抬“食盒”者是抬在右肩上,阐明是生了男孩;若抬在左肩上,则标明生了女孩。见面后,大家都会贺道“好”、“也好”。
送三天
生小孩第三天,娘家人要来“送三天”。通常带的礼品是:红糖2斤,鸡蛋6斤,小米9升,红肚兜一件。左邻右舍也要来送些红糖、小米等,以示关心。中午时分,媳妇的婆婆会用煮熟的鸡蛋在小孩的身上从头部往下滚动,并口中叨念:“滚滚头,终身不用愁;滚滚手,富贵年年有;滚滚脚,长大能登科。”用一盆泡着十枚铜钱的温清水给小孩洗手脚,取十全十美之意,也叫“洗三”。“三天不起名,长大懵懂虫。”三天后,小孩通常要起个“猫”、“狗”之类的小名、奶名,俗称小孩这样“好活”。
送十二
媳妇生小孩第十二天,娘家人要来“送十二”,也有的是送十五天。礼品仍然是红糖、鸡蛋和小米。
满月
小孩出生一个月,要“闹满月”。本地习俗通常是以男孩少一天、女孩多一天来计算日期。当日,太阳出山时,用5碗菜、15个点心焚香拜谢天地后,由媳妇婆婆或请专人给小孩剃头,叫“剃胎毛”。并将烧香点心送给邻家年长者受用,年轻人不能吃。给小孩换洗一新,等候客人们到来。中午要支大锅设酒宴,款待媳妇娘家人和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小孩满月,添人进口,也是家中的一件大事。媳妇娘家人要备厚礼一份,结队乘车排排场场来贺喜。贺礼除礼金、小米一斗、白面馒头60个、红糖若干外,还备大红被褥一套,大人交换衣两身,小人衣服两身,红肚兜两件,老爷帽一顶,老虎鞋两双,布老虎一个,长寿锁牌一件。有的中央,小孩的舅父特地来贺喜,中午还要亲身在灶王爷神位前替小外甥焚香跪拜,就像给小外甥报户口一样。午宴后,家人要端上饭菜给邻居四邻送去,以表同喜。满月当天,要请族中晚辈或爷爷给小孩起大名,也叫“学名”、“官名”。
挖奶
满月当天,媳妇亲娘要给闺女“挖奶”。闺女下炕站在公开,母亲将亲手蒸的面馍60个让闺女挖到炕头上,寓意让闺女焙成干馍片随手吃点零食,补充营养,可促其奶水增加。当晚,亲娘要住下,睡在闺女身旁,俗称“压奶”。
叫四十天
到小孩出生的40天头上,娘家人要赶上大车来将闺女接回去,住一段日子,少则十天半月,多到小孩百日前。意义是让闺女婆家人休息一下,服侍坐月人不容易。起程前,婆家人要用大小红被将小孩包裹好,并折下自家院内的桃枝夹在小孩被内,以避邪气。
认干亲
有些人家生了小孩,为了盼小孩能顺利长大,安全幸福,喜欢找适宜的人家结成“干亲家”。普通找那些姓“程、成、陈、王、刘、安”等大户人家,取“成、留、王”之意;找那些生育子女多的人家,以为子女多了好养活。假如对方应允,就由小孩的晚辈备厚礼一份前去认亲,称对方为小孩的“干爸”、“干妈”,两家从此以儿女干亲交往。干爸干妈认下“干儿”或“干女儿”后,每逢孩子过华诞,除带礼品外,要给小孩送锁辫一把(锁辫通常用红头绳将铜钱穿辫在一同做成)。从小孩1岁华诞送起,直到12岁圆锁为止。孩子1岁时的锁辫穿一枚铜钱,以后孩子每长1岁,锁辫的铜钱就增加一枚,直到12岁时变成12枚铜钱辫子,寓意孩子由好多人拉着辫子扶持着,能够安全快乐生长。当然,小孩在年头节日里,也要由父母陪伴,带礼品去拜见“干爸”、“干妈”,直到为其披麻戴孝、养老送终。
过百天
小孩出生后第一百天,要“过百天”,也喜称为贺“百日”。当日,父母晚辈要将坐月屋子打扫拾掇一番,中午要设宴招待娘家人和亲朋好友。旧日里,人们以为女人坐月子过了百天,身体就完整恢复安康了,小孩过了百天,也就相对安全了,自然要摆设香案,烧香跪拜,祈求诸事安全。俗话说“三翻六坐九爬撒,十个月抱个大南瓜”,是说小孩生动心爱,三个月大就会左右翻动,六个月大就能坐起来游玩,十个月大就有了点力气,可抱一个南瓜了。过百天,娘家自然少不了给小孩挂“长寿百岁”金银铜锁牌,换百日新布肚兜、新老虎鞋、新老爷帽,祈盼外孙长大当大官。另外,还要给小孩喂食“龙须短命面”,祈盼小孩能长寿百岁。
抓周
通常在小孩过百天或过一岁华诞时举行。正午时分,开宴之前,在炕头摆放上书本、算盘、瓜果、印章、点心、毛笔、纸张、胭脂、玩具等,让小孩本人去抓他喜欢的东西。若抓到书本、毛笔,就标明孩子有志向,长大会求取功名;若抓到印章、礼帽,就标明孩子长大会做官;若抓到算盘、纸张,就标明孩子长大会经商赚钱置办产业;若抓到胭脂之类,则标明孩子长大会考究装扮;若抓到瓜果点心,则标明孩子长大会贪吃好玩。“抓周”只是一种逗乐活动,当然不会有什么印证之说。
【养子】
生育孩子,父母付出了百倍的艰苦,且毫无怨言。为了传宗接代,为了光宗耀祖,为了养老送终,也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人类的文化。
十个装
孩子出生十个月时,本地时兴“十个装”。娘家人要来给小外孙换衣裳,从里到外“三表新”,从头到脚一身红。特别是红老爷帽、红肚兜、红老虎鞋,很是考究。人常说,娘家是“帽子下面寻来人”的。同样,婆家要设宴招待娘家人和邻里乡亲。
过华诞
孩子出生满周岁时,要过华诞,特别是第一个华诞,礼俗盛大。要发请帖,请戏班子、乐队,要铺地毯,设香案,支锅开灶,大摆宴席。当日要三上香:早晨,孩子父母在天地神位前三叩首,全供跪拜;午时开宴前,小孩要在娘家人换洗一新装扮后,由本姓族长抱着,在天地神位前三叩首,全席跪拜;晚上掌灯时分,小孩要在父母的牵拉中,在灶王爷神位前三叩首,烧香跪拜。乐队要吹奏坐场戏,戏班子要唱到深夜方罢。亲戚朋友、邻里乡亲都要来贺喜。
剥痂
小孩种“牛痘”半个月后,娘舅家、干爹干娘家要带用白面烧制的可戴在脖子上的圆形面饼(俗称“圪垃”)来探望孩子,俗称“剥痂”。
圆锁
小孩生长到12周岁,华诞当天要“圆锁”。听说,小孩出生以后至12岁前“魂魄”不全。每长大1岁,就会增加一分,到12周岁时,就和大人一样,有健全魂魄了。所以,孩子从1岁起,拜认的干爹干娘就开端给其送“锁辫”,意指能锁住孩子的魂魄,不怕跑掉,孩子到了12周岁,脖子上应配挂有12条“锁辫”。有多个干爹干娘的孩子会更多。还有满月、百天、第一个华诞,爷爷、奶奶、姥姥、舅舅、姑姑、姨姨为其挂的“长寿百岁”等金银铜锁牌就更多了。孩子到12周岁,表示已长大成人了,举行个“开锁”(也叫“圆锁”、“圆年”)典礼,寄予着大人们的良好愿望。寓意给行将长大成人的孩子翻开聪慧的锁链,让他们从顽童走向少年求知的里程,向着聪颖聪慧的方向开展,向着成人成才的方向开展,同时也增加孩子的自自信心,摆脱依赖家人的心理,逐步自立起来。典礼要在午宴前举行,依然是在自家院内天地神位前,铺地毯,设香案,摆供桌,将姥姥家、舅舅家、干爹干妈家、姑姑姨姨家送来的大“面羊”献上,将孩子大舅、姑父、干爹三家送来的红毛线拴的三把锁挂在穿戴一身红的孩子胸前,有的人家还要带上一条铁链子,用铁锁将链子两头锁上,全家老小烧香叩头拜天地,孩子再向父母三叩首,孩子母亲头戴毛巾跪在孩子身旁,由孩子大舅、姑父、干爹共同用钥匙为孩子开锁,并叨念“长大了,开窍了,孩子定会大富大贵,有长进,当好人”之类的言辞。最后重新戴上姥姥家送的“长寿锁”。
圆锁过后,孩子要在家长的随同下,到干爹干娘家谢礼,感激干爹干娘十二年来为孩子操心费神。礼品通常为糕点、衣料、鞋、被面等。之后,干爹干娘就不用每年再给孩子送面羊和锁辫了。孩子以后一定要在年头时节登门访问干爹干娘,以表孝心。
束发
旧日男女孩子都不剃头,儿时将头发向上收起结住,俗称“总角”。男孩到15岁华诞时,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烧香跪拜,俗称行束发礼。
及笄
女孩子到了15岁,过华诞时要行“及笄”礼。摆设香案,烧香跪拜后,由母亲或奶奶将“总角”散开,向上绾起,表示已成年了。
弱冠
有考究的人家,男孩到了20周岁,过华诞要行加冠礼数。冠礼典礼由孩子父亲掌管。有的在本人院内天地神位前,有的大家族还要到宗庙中举行。摆设香案,供品,一家人烧香跪拜后,由父亲或爷爷把男孩的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或绾上冠巾,并由家中大哥给其加冠三次,就是连戴三顶冠帽。孩子父亲或爷爷还要给孩子赐一表字。尔后,男孩就表示长大成人了,不只有学名,也叫官名,还有表字。因身体还不非常强健,所以20岁男孩也称“弱冠”。
冠礼,实践上是中国古代男子的成年礼,也叫“成丁礼”、“入社礼”。男儿行了冠礼,就表示能够承当社会义务了。男儿有了表字,也表示本人有了社会位置,有了威严。古人以为男儿成年后,只要晚辈才干叫其“名”,普通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取“字”主要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一个做儿女的都应终身永念,是父母把本人带到人世,是父母千辛万苦拉扯本人成人,教养本人做人做事。每一个做儿女的,都要用终身的孝心去报答父母的哺育之恩。
十二、拜师学艺
旧时,手工艺人自持一无所长,独立营生。开店设铺者少,活动运营或帮工者居多。走乡串户,俗称“做上工”,东家除供吃喝外,另付工钱,故有“家有千亩地,不如随身带手艺”、“天下饿不死手艺人”之说。特定的营生条件,构成“艺不轻传”的风俗。传艺条件苛刻,学艺甚为困难。若有共同技艺,只能家传,不传外姓人。有的家传则规则传男不传女,此谓“门第师”。
旧时,拜师学艺要先求师,即请亲朋好友从中说合,征得同意后,才干认师。认师时,由学艺人的家长置办酒席,请师傅到家,由中间人作陪,议定学艺条件,然后到师傅家里拜师:向行业宗师牌位行大礼,再拜师傅,最后拜师娘。一日之师,终身之父,师徒如父子,对师傅的子女以兄妹相称。普通从师三年,师傅尽管吃穿,不给工钱。
学徒期满后,随师傅在外做工一年,取工钱的局部,其他留给师傅,以表达教导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