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盂县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08 19:42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盂县河灯节  
盂县河灯节是一种来源于河神崇拜的古老民俗祭奠活动,主要传播于盂县沿滹沱河流域的上游庄里与下游大崔家庄两个乡镇的10多个村庄,以梁家寨乡大崔家庄村的河灯节最为典型。盂县河灯节历史长久,据《崔氏族谱》记载,崔氏祖先崔佰容从山西大同怀仁于南宋末年(1725年)迁来滹沱河边定居。由于河水经常众多,水祸无量,民众为求人身安全和庄稼歉收,遂在河边修建了河神庙,祭求河神,祈望佑护,庙几经冲刷终未保存下来,而祭拜河神的风俗却持续至今。  
盂县河灯节的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届时,家家户户自发地传油、传棉花、传柴、做奉献、烧香。待冰川消融,河川初开,夜幕来临之际,人们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形单影只,集中到村旁岸边七亩大的巨石“望河梁”上,祭拜河神。当地人传言,柴火越旺,歉收在望,旺火照到那里,那里就不受霜冻,不下冰雹,于是,人们把对安全、幸福、歉收的美妙愿望寄予在河灯里,他们用火把将自家的河灯点燃,悄悄托起,放入河中,双手合十,祈祷河神。几十只、上百只河灯随着河流缓缓漂去,刹那间,整个山间、河流都变成灯的海洋,火的世界,祭拜典礼到达高潮。  
盂县河灯节是集花灯制造、祭奠、庆典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祭奠活动,表现了民众朴素的世界观和对大自然忠诚的敬畏心理,深化发掘其民俗内涵,将有助于加深对当地山川气候、民俗风情、民众信俗的理解,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二、盂县牛斗虎  
“牛斗虎”是一种模仿动物形体、习性的传统舞蹈,盛行于盂县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域,其中,尤以秀水镇南白村的“牛斗虎”最具代表性。  
相传这种民间舞蹈来源于当地传播的一间传说。牛斗虎以牛虎争斗为内容,形象地描写了老虎的凶猛威武,又颂扬了老牛忠厚倔犟,不畏-,英勇维护小主人的献身肉体。整个舞蹈由2人扮演牛,2人扮演虎,1人扮演人熊,另外还有乐手5人。牛皮与虎皮均以布制成,披于演员身上扮演。伴奏由大鼓、大锣、大镲演奏锣鼓点“霸王战”。在打击乐的伴奏下,牛、虎在步伐、身段、手势的套路下停止扑打抵斗的扮演。“牛”代表正义、忠厚、坚毅的肉体崇拜,“虎”代表-、凶险的背面角色,两者在“人熊”的诱惑下互不相让,百折不挠,撕战到底。最后,牛的正义打败了虎的-。“牛斗虎”因其步伐、动作的标准化,服装、道具的形象化,音乐、节拍的程式化和正义打败-的肉体内涵构成了它的艺术审美价值。  
牛斗虎作为一种集舞蹈动作、民间打击乐和故事情节、舞台调度为一体的民间舞蹈扮演,既可在广场扮演,也能上舞台演出,是一种极具推行价值的艺术方式。  
三、盂县民歌  
盂县民歌,也叫小曲、小调调,是一种反映盂县人民消费、生活的扮演艺术方式。盂县民歌在全县均有散布,按流派可分为西部、北部、东部和中部民歌。西部主要传播区域在东梁、西潘等地;北部为上社、梁家寨、下社等地;东部在牛村、仙人、北下庄等;中部为路家村、南娄、孙家庄等村镇,其中,又以西部、北部和东部传播最广,这些地域由于交通不便,寓居分散而文娱活动较少,唱小曲便成为当地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局部。  
盂县民歌的旋律高亢响亮、悠扬宛转,多以下行为主;调式运用上,以商调式、徵调式和羽调式为主;歌词内容上,委婉质朴、生动感人、韵辙规整;节拍以2/4、4/4节拍较多,并有民歌中少见的3/4、3/8拍;曲式构造上,以二个乐句和四个乐句为根本曲式构造,同时运用“呀呼嗨”、“啊呀呀”、“哩格儿棱”等衬字。盂县民歌的体裁大致分为劳动号子、秧歌、情歌、山曲、小调五种,主要作品有《叫大娘》、《四报扛长工》、《卖扁食》、《你把良知背到脊背上》、《羊肚肚手巾毛毛多》、《那可怎呀》、《五更调》等。经调查,盂县民歌现存曲目约有400余首,歌手80余人。  
四、盂县赵氏孤儿传说  
赵氏孤儿传说-盂县  
《史记》载,公元前597年,晋景公听信权臣屠岸贾谗言,致使赵氏家族300余口满门抄斩,义士程婴和公孙杵臼将赵盾之孙赵武救出,策马逃入千里之外的深山(今盂县藏山)藏匿15年之久。当地百姓为保忠良之后,送水送饭,程婴带着赵氏孤儿习文练武,把一个婴儿抚育成俊秀少年,直至赵家委屈得以昭雪。  
藏山,以藏匿赵氏孤儿而得名。藏山景区的藏孤洞、报恩祠、育孤园等景点及左近的大围、荒鞍岭、宝剑沟、落箭山等村名、山名都是当年程婴携孤远逃追杀、救孤育孤的证据。赵氏孤儿的故事逐步被后人传成神话,把赵武祀奉为“藏山大王”,以盂县藏山为中心及周边的河北省、太原市等地现存供奉赵武的大王庙134处,其中,盂县108处,盂县和阳曲县的大王庙均为国保文物。2004年元月龚书铎等国内百余位资深史学家列席了在京召开的“发扬民族肉体·赵氏孤儿与藏山文化研讨会”,再次定位藏山为赵氏孤儿藏匿地。后被山西省旅游局认定为“三晋历史文化名山”。  
这段悲壮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史记》,后《东周列国志》、《大元大一统志》、《太原志》、《大明一统志》、《山西通志》均有记载。钟灵毓秀的藏山和纯朴仁慈的当地人们构成了力保赵家忠良之后天时、天时、人和的条件,更培养了国之栋梁和赵氏根祖。能够说,没有藏山藏孤育孤,就没有“三家分晋”、“晋阳古城”、“七国争雄”、“赵宋王朝”,中国的历史就得改写,因而,藏山藏孤为中国的历史开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赵氏孤儿》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作家创作的素材,广为传播。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最早把它改编成戏剧作品《赵氏孤儿》,成为中国十大悲剧之首。十八世纪法国作家伏尔泰将其译成话剧《中国孤儿》在欧洲演出,惹起惊动,是我国最早走出国门的古典戏剧作品。藏山藏孤构成的忠义文化不只是盂县,更是山西和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构建调和社会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本生动的教科书。2006年,“赵氏孤儿传说”被发布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盂县的丧葬风俗  
看过许多志书,各地的丧葬风俗大不相同。就郊区而言,不但有平定盂县的悬殊,而且有南北东西的差异。笔者的故土,旧时归盂县管辖,地处温河以北的“盂县招贤四都”所属之牵牛镇堡、南韩庄堡、西南舁堡、北舁堡。加上牛村、仙人、会里、木口,直至十八盘上与河北平山交界的庆丰二都,人们习气地称之为“东盂县”。这一代传播的丧葬风俗大致一样。现就记忆整理如下:(按段落分开先后次序)  
穿装裹衣。老人下世叫“老驾”,行将下世为其穿衣服叫“装裹”。“穿装裹衣”,大局部老人在行将“老驾”的时分就由儿女或者族里人给气息奄奄的老人穿好“装裹衣”也叫“老时衣”。装裹衣普通是,贫穷人家穿三件套,光景好的人家穿五件套。在穿装裹衣前都要叫人给洗洁净脸,剃了头(女人是梳了头)。装裹衣绝对不能给穿皮毛质底的,特别不能穿皮鞋,迷信说法是怕下一世转生牛马家畜。穿起以后要把人从毛毡、毛毯上抬下来,说是怕到了阴曹地府阎王爷让其数清了毡、毯几根毛才承受死者的灵魂。  
停铺。老人“老驾”的时分,大多儿女守护在旁。一旦咽气,孝子便去告请紧近的当家族人。来齐后,先到野外刨一大块白土块,用刀砍磨成一个枕头样子的东西,把一个用红布缝制,叼一粒玉茭豆的鸡形,垫在上面作为枕头。然后摘下一扇门板,把亡人的遗体安放在上边叫“停铺”。“停铺”头朝的方向有考究,普通是人一咽气,就得看印在灶王爷像上的“皇历”,按皇历说的,头朝太岁不在座的方位(曰“空方”)安放即是。解放以后,大局部人家曾经不循此例,把亡人遗体头朝天上太阳所在的方向安放好则可。  
在“停铺”的时分有几件事要做。  
1、挎“打狗饼”。就是把用玉米面或二谷面烧成直径一寸左右的饼子挎在死者遗体的胳膊上。给挎上的“打狗饼”是按死者年龄一岁一个,再加天一个地一个。“打狗饼”的作用是说,在去往阴曹地府的路上,有许多饿狗,把打狗饼扔给就能够顺利经过。  
2、放“口含钱”。儿女把用红头绳拴好的两枚铜钱放到死者的唇边,叫“口含钱”。说死者赤条条而去往西天,含在嘴里的钱能够当路途盘费所用。  
3、捆足手。当家族人中的长者用一缕皮麻把遗体的手足拢住,说是怕死人有“动作”。实则是门扇窄切,以防死者的胳膊甩下来难看而这样做的。  
这些事办完了,随即选出当家族人中辈分最常年龄最大者为“主丧人”。由主丧人掌管,研讨商榷事情办理的大小以及破孝的范围。此事依照“葬父由子”的俗话普通由孝子依据本人的才能提出,主丧人吸收大家的意见定妥。  
放“起身”炮。死人的临终事情办理终了就出门外放炮,以告村闾,有人新亡。此炮只放一声,有别于其他诸如搬家、暖房、做三周年等事。  
烧断气纸。起身炮放毕,孝子孝女在遗体下面点起“照尸灯”(旧时“照尸灯”是一盏“灯竖”。放一个油灯碗儿或平放一只油灯钵儿,用棉花搓捻加蓖麻油。如今已改用白蜡烛),孝子烧一炷单香。然后孝子、侄儿男女一齐跪地,醮一封五色纸曰“断气纸”,爬行大哭,以示悲哀,也告慰亡人一路走好。死人断气的时间古话遗留是早上最好,说是三顿饭都给儿女留下了,奈何,死亡的时辰一概不能由人。  
请阴阳。哭过以后,就派人去请阴阳先生。我们这里多请的是苇泊家、霍树头家、五里庄家、山南石涧沟家(这几家中,头数苇泊阴阳不管贫富贵贱一概看待,而且纸扎活儿也很精干)。等阴阳先生一到,先是“罩面”。就是在一切供着的神龛和祖宗像上面贴一张五色纸,以通知神祖们丧事期间请你逃避,不惊扰诸位了。死者的脸上也掩一张,以示成了祖宗,跟祖宗一概看待。阴阳先生常规性的吃过饭后就是坐在丧房开端铰剪门吊、门幡、岁数纸、引魂幡(引魂幡中间的纸条上有字语曰:慈父(母)发引引魂幡)、写位牌、糊粘男手捧“孝经”女手拿蝇帚的“童男女”(夫妻都下世的)或男女都拿蝇帚的“孝白童”(一个老人下世的)之类的冥品。这时分家人贴起门吊,把白纸糊在一切的门板两厢。把岁数纸用皮麻拴一块瓦片绑在一根“拉咯”(连枷)柄上挑在大门垛上。岁数纸,每一岁一张,再加天一张地一张,以示亡人享年几岁。上世纪60年代以后,不请阴阳先生来了,普通都是去问一下出殡的日期和所用“镇物”,写回位牌就算是请阴阳了,下来的“门吊”“引魂幡”都是请村里的巧手人给好歹铰把一下就算。请阴阳需求特别提到的是:  
择功夫。就是选定“发引”的日期,俗称“看天气”。择功夫考究很多,打发死人固然是丧事,但也要选择吉利的日子。吉利日子多是“除、危、定、执、成、开”所谓的“黄道吉日”。但是又据阴阳先生说,“建、满、平、收、闭、破”的所谓黑道日也一定没有“吉利功夫”,那就看你择准择不准。择功夫最好是与五天七天碰上,但又要考究“七不出,八不入”的成规。所以说“功夫”说好择也好择,说不好择也不好择。好择是只能顾及一两头,说不好择是全顾及了就很难择得起来。  
当然也有遇在四天六天的。往常看来“功夫”好坏在人“迷信”去了,大可不用非阴阳所择的“好功夫”不行。回想“文革”那几年,谁家也没有择过功夫,谁晓得哪天是“吉利”日子,哪天是“不吉利”日子,不是也一样的打发了死人。  
定镇物。镇物是按死者死亡的日子和时辰定的。大局部是一些朱砂、桃条、柳条、五色石头、柏木人、小木盒、面鸡、面人、桃核、杏核、黄牛皮、黑狗毛、某种中药等东西。有的要放进棺材里,有的则放置棺材外边。镇物中还有一种最凶猛的就是“黑炭”。普通的死人都不用,就是专为“犯动作”的死人准备的。古话传播说放了黑炭就是把死者的灵魂压在“阴山背后”,永远不得转世。  
写位牌。写位牌首要分朝代,亡人一概叫处士,比方:前清处士、民国处士,建国以后改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接下来男为显考、皇考(对亡父的美称),女为显妣、皇妣(对亡母的美称),男是某(姓)府君,女为某氏太君(五品以上官职者的夫人或母亲)、硕人(本意指高尚美丽的妇人,写位牌用于普通人的母亲)、孺人、安人(明清时七品以上官职之母或妻子的封号)。某府君某太君之下写一讳字(偏左),接下来写薨者名字。名字下写享艾寿(50岁—60岁),花甲寿(60岁左右)、古稀寿(70—80岁)、耄耋寿(80岁以上)。最下边写“之灵位”,左边低两格写生于年月日时(时辰记不清就写吉时)。右边写卒于年月日时。如今都以公元纪年,加岁在夏历月日。  
砍孝棒。与此同时是派出人去砍孝棒,孝棒多数来自野外老坟墓冢的柳树上。男女孝子的最粗,糊裹上剪成条状花边的白纸条。其别人的粗细以远近亲疏类推,凡穿孝的每人一根,在必要的场所拄上。  
破孝。有“大破孝”“小破孝”之说。光景好的普通都是大破孝到五服。小破孝是到直系亲属。但都得请家族中有裁剪技术的上年岁老太,或是村里老者的女人把事前准备好的或者暂时扯回来的白布(也叫孝装)拉开,做成孝帽、孝衫、孝裤、孝带,给孝子、孝媳、孝女、孝侄、孝孙等穿戴,男女孝子均腰系一缕皮麻。孝帽和孝衫两肩上缀“麻圪都儿”,过继子、养子、奶子、义子不缀,以示己出与否。孝子绷的鞋子是,曾经亡故了一个“老人”的后跟绷得留一指宽,父母双亲都下世了的要绷满,但进来的时分一概踩倒后跟。侄儿孙子戴“铲铲帽”,侄女孙女、娶过闺女戴“来回条”,没有嫁人的戴“不来来”。曾孙铲铲帽前面缝一块小三角黄布,玄孙缝一块小三角红布以区别辈分。此两辈的女者娶进来的戴“来回条”,没有嫁进来的戴“不来来”,也分别染黄头和红头。拉孝的老人普通要坚持到央倒“人主”戴起孝为止。  
守灵。普通是多子的长子在丧房守灵,没有特殊状况不出丧房。头不能梳脸不能洗,晚上和衣而卧一时儿。多数时间救济给“照尸灯”添油拨,给死者烧香,有的孝子长跪守灵。丧房的地不能清扫,家不能收拾(形容父母下世好像塌了大天,顾不了许多)。不断到出殡“服三”完后。  
报丧。报丧有说道。“人主家”,死者的岳父家(通称小人主)外祖家(老人主)必需是孝子亲往(普通是次孝子),其他亲戚大都是侄儿、孙子前往。去了以后把孝棒立在大门外,进屋先给人家祖宗爷磕头,通知人家,谁下世了,几时出殡。不论跑几家都得吃饭,就是水你也得喝一口,说是人家最后给死者招待一顿。你代表死者吃下去是必需的。报丧回来哭着进大门,一进丧房在死人灵前磕头算是交差了事。  
吃大锅饭。一切在家或是进来办事的人,都在事主家吃饭,过去吃食不占,人们都很差于那一顿饭,吃起来三大五碗的,仿佛没有个饱,这才留下“死人不张嘴,一天一斗米”的说法。如今大不是前了,有时分还得上门叫吃饭了。  
早晚烧纸。死人普通放三至七天(旧时富人家也有入棺停灵正寝月余的,但毕竟少数),三天者叫“短三天”也叫“紧三天”(死小口居多)。如今大都放七天,最少五天。期间每天早午晚烧纸,放大炮或响鞭,女孝子们“歌歌摆摆”哭嚎。暂时有邻居朋友来吊祭也得有人陪着哭泣一会儿。一日三顿吃饭,不论是谁在灵柩前,第一筷子总得挑给供在桌子上的碗里,说是死者还没有断了人世烟火,让他先来品味。  
看死人。死人停铺起以后,每天晚上要有两三个当家陪守灵的孝子,说是怕猫狗等长毛的东西进了丧房惊扰了死人,一惊扰就会变得难看怕人。看死人不能吃炒瓜子、炒黑豆,更不能吃烙饼,说是怕死人翻转身伸出手跟你要,一晚上饿了就勉强吃现有的玉茭面饼子窝窝头。这或许是旧时家不富有,吃食寡有生出来的说辞和防范别人花费的法儿。  
入殓。普通是在第三天或者第五天傍晚时分将遗体放入棺材内叫“入殓”。入殓前在空棺材里放一把干草(过去避免尸体腐朽流出液体,还要在最底层撒寸数厚的白灰“把干”),摆七张毛头纸(白麻纸),用七枚铜钱压住。棺材小头朝里架进丧房,按铺单不铺双、论长次、讲亲疏、分远近、由下而上的规矩把一切送来的褥子铺现成(长孝子的最贴身)。褥子上不能有飞禽走兽的“活物儿”(苫的覆面也是如此),然后把遗体安放进去,去掉“口含钱”,解开足手。然后再放一些桃条柳条桑条之类的所谓“镇物”。在入殓时严禁叫任何人的名字,只用手势指挥。不许哭泣,不敢将眼泪掉在遗体上面。迷信说是怕把人的灵魂叫走或带走。入殓毕大哭,燃放大炮响鞭。  
筛灰。入殓完后家中长者领孝子到五道庙筛灰。其所用工具和步骤是:新笤帚一把(拴红布条),簸箕、箩子各一张,先把一白灰(如今改用白面了)筛在棺材底,然后就去五道庙如法把灰筛在神台下。路上不得跟任何人说话,一路哭回,在灵柩前磕头,事毕。  
六、盂县饮食风俗  
盂县美食有椒叶窝窝、枣介糕、山药丝饼、盂县卤土豆、黄瓜干、豆角土豆糊糊、红枣黄米面糕等。  
1、椒叶窝窝:盂县特有的美食,做椒叶窝窝主要原料是花椒叶。  
2、枣介糕:遇上结婚这样的喜事,这道美食在饭桌上是不可或缺的。  
3、山药丝饼:主要用料是辣椒粉与花椒粉,过程中不需求加面粉,用山药丝制造而成。  
4、盂县卤土豆:是山西阳泉孟的特征菜肴,有共同的做法、长久的历史。  
5、黄瓜干:盂县的黄瓜干是每年夏天,将新颖,吃不了的黄瓜搜集起来,经过浸泡、焯水、阴干等一系列工序制造而成。  
6、豆角土豆糊糊:土豆、豆角、面粉放锅里熬制,熬成固定状,夹上沾上特别熬制的辣椒即可食用。  
7、红枣黄米面糕:当地人称为“枣介糕”,是一道喜宴上必不可少的美食,黄米面和红枣相间,蒸熟,甜糯软劲是这道菜的精华。  
七、盂县民间饮食传说  
1、河捞矬和河捞矬底的传说  
盂县人远古传来就爱吃玉茭面河捞,做河捞饭首先的必备工具的用河捞矬子。古时的河捞矬子是用弯曲的硬木头做成的。就像凳子一样前后有四条腿支撑。弯曲的木头中部要凿一个圆眼,圆眼的下面要订一个硬铁皮做成的底,底的上面要凿八十一个像十号铁丝粗的圆眼。河捞矬子的上端做一压杆,压杆的中部正好对着下面这个河捞矬子挖好的圆眼处,要旋一个木头的压塞。当把在瓷盆里和好的做玉茭面的面团塞入河捞矬子圆眼中后,用压杆上的木塞,塞入这个圆眼中后,用臂力向下挤压,这八十一根河捞面条平均的就压出来了。而且是直接压在滚开的热水锅里,这河捞就做成了。说了半天只是引见怎样做河捞矬子和怎样压河捞,没有切入主题故事。  
客官别急,听我渐渐讲来。原来这河捞矬子的长度必需是依据本人家做饭用的铁锅直径的大小,灶台的宽窄度来决议制着这个河捞矬子的长度、大小。原来这河捞矬子叫龙矬,古时只要大户人家才有这样的做饭制着工具,普通人家缺衣少食,是吃不上河捞的。就是大户人家也是在家人过华诞和严重节日、事项,才干吃得上河捞的。既然叫龙矬,那在家做饭的妇人是不能用龙矬的,压河捞也是个力气活,所以就的家里的壮男来压。那么这个河捞矬子底部的铁皮上,凿八十一个洞是由于什么呢?原来这八十一是暗喻九九重阳之意,这河捞也寓意了谁能吃上河捞面,谁就能安康短命的意义。吃了河捞就能最少活八十一岁了。  
2、糊嘟和瓜把子的故事  
旧时盂县城东部和北部家家年景粮食不够吃,在秋天时种着的玉茭穗子刚刚立浆的时分,就掰下玉茭穗子,早早的要做糊嘟吃,这糊嘟里还要配豆角、山药、倭瓜。一个倭瓜一顿饭是吃不了的,这一个倭瓜只要一个瓜把子,这个瓜把子是不能食用的,但必需将这个瓜把子洗洁净带瓜肉,要混在这糊嘟中煮熟食用。但吃这个瓜把子的专属食用权必需是家中的长子或心爱的男丁才干吃。当吃了这个瓜把子上煮熟的瓜肉后,这个瓜把子不能当渣滓扔掉,要把它用清水洗洁净,然后嗮干。干透后用红线绳穿起来,再加一把木锁串在一同,给家中的长子戴在脖子上挂于胸前。意为这个瓜把子干透后就像男孩子的小鸡鸡,赋予孩子安康生长,传宗接代的意义。  
3、旧社会老百姓勤劳耕作,打下的粮食不够吃,便在秋天时选出上好的蔬菜类藏于地窖,剩下的剩余蔬菜清洗洁净、煮熟,也有局部蔬菜生着用特制工具,镲子、弯刀等,制成片或丝(比方红萝卜、白萝卜、芥疙瘩、梅豆角、倭瓜丝等),便在太阳下面晾晒起来作为来年青黄不接的时节里当干粮和饭食里配菜食用。  
八、盂县乡村结婚风俗  
盂县乡村结婚很考究,不论是结婚的时间,结婚的地点,以及方向什么的都有关,很迷信,不断沿用着老祖宗留下来的方式。下面我们就一同来看看乡村结婚习俗都有哪些吧!  
媒说  
这个程序是必需的,不管你是两小无猜还是两小无猜,也不管你是如胶似漆还是曾经好到了肉里头,更不论你是生死与共还是难解难分,这个程序是必需要的。倒不是父母有多大面子,也不是说要传承“父母之命媒说之言”的古训,实践上是父母为你站的一班岗,也就是说,当你的开展产生危机的时分,这是一张挡箭的牌子。  
当然,有的父母自然会思索所谓门当户对要素,也有的父母会对你选中的对象来个二次调查,把好进口关,还有的女方父母的确也有明媒正娶的思想,总之,父母自有父母的一番良苦用心。  
看亲  
即“相亲”。由媒人向男家引见女方晶貌、家庭状况后,男家初步同意,便遣媒人请庚帖,叫议亲。也有先相亲的。普通未婚男子都怕羞,由已婚的兄弟或叔伯去代看。而被看的姑娘又常常成心避开,只能看到她兄弟姐妹,藉以揣测她的容貌,俗称“摸姻缘”。所以有“相亲相舅”的谚语。新式婚姻就没有这猜谜式的前奏。  
合婚  
媒人将女方庚帖送交男方父母,男家就将庚帖压在灶君神龛前,如三日内家中无盘碗突破、小孩跌伤或与人争持等不吉利的小事,便初步经过,也有再去问签诗或请算命先生合婚。解放后,此种习尚在乡村尚存。即便不迷信,但在熟知女方家况不宜作亲后,正好借口神灵表示以免结怨,女方家眷也能乘机收回“面子”。  
定亲  
男家合婚称心后,就由媒人将男方庚帖送女家“开合”,然后双方商定聘金数和嫁奁厚薄等,称“议聘”。再由男家遣人到女家“小定”,以戒指及四样礼物为聘,女方以鞋袜等回礼。再由男家送聘金、彩礼及“糖金奶”。待择定婚期,通知女方,名“送日”。双方都设宴请客,称“饮定酒”,客人要送陪嫁品。  
送年月  
就是到了水到渠成的状态了,就去找算命看年月的先生选择结婚的日子,也就是算得上是最后一次向女方家作一定补尝。  
结婚程式  
好了,进入正题了。婚礼普通是三天,第一天称为搬弄,也就是搬东西,第二天为正宴,每三为复宴。  
请客,这是为婚礼作准备阶段。乡村结婚不象城市里去发请柬,要在婚礼前一天,由新郎或新娘挨家挨户去相请,“自己明天结婚,请早点来帮助。”由于乡村普通寓居较分散,俸请的人一天都会筋疲力尽。一家有事百家帮,同时也忘不了吩咐一句:“代床被盖。”  
九、孟县民间艺术  
1、霸王鞭  
用一米多长的木棒,彩画各种条型花纹,两头扎彩色布条、铜钱或铜铃等。最初霸王鞭扮演时只要几人,后来开展到几十人集体扮演。扮演者手执霸王鞭,排列成行对打或停止跳打,故亦称“打霸王鞭”。  
2、狮子舞  
狮子舞大多以5人为一组停止扮演。两头狮子各由2人打扮,另1人手持彩球,逗弄狮子扮演仰卧、侧翻、摇摆、腾跃、扑腾、抢球等各种动作。龙灯也叫“龙舞”。身长20米左右,直径60---70公分,内用铁丝做成圆形,安上灯泡或蜡烛,外用纱布包裹涂色而成。舞龙者由数十人组成。1人在前用绣球斗龙,其他全部举龙,扮演“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火龙起飞”、“蟠龙闹海”等动作。  
3、高跷  
用两根1至2米的木棍,各固定一块登脚板即成。扮演者用绳将木棍绑在脚与小腿上边走边舞,叫“踩高跷”。通常是数人扮演传统戏或现代戏中的人物,行进中翩翩起舞,多姿多采。低于高跷者“踩茶”。南关的高跷扮演最为出色。旱船用竹条或木条制成船的模型,四周用各颜色布遮盖。扮演者每人一船。以历史或现代剧目为内容,扮演时,一人在船前划船引导,数人在后驾船,翩翩起舞,并变换各种队形扮演。东寨的旱船扮演最为壮观。  
4、牛斗虎  
牛头、虎头用纸张裱糊,着色描画,分别用布、绸、麻做的牛皮和虎皮衔接而成。牛与虎各由2人组成。扮演牛与虎扑打抵斗的各种动作。据考证,这种文艺方式为本县大众发明。白水村的牛斗虎扮演最出色。  
5、秧歌舞  
秧歌舞扮演十几人至几十人不等,男女老少皆可参与。扮演者化装成各种人物,腰系各颜色绸,舞步翩跹,身姿轻盈,大众称为“扭秧歌”。  
6、背搁、托搁、脑搁  
均为2人扮演,1人选“底座”,身上固定铁制框架,将一少年置于其上,少年普通扮作戏剧人物中的角色,其衣裙稍大,裙下著假脚,并配以小型导具,表示所扮角色。扮“底座”者以“十字步”、“剪子步”的舞行进。与少年双臂摇晃严密配合,舞姿漂亮,非常吸收观众。城关的白水、城武、北庄等村的扮演独具特征。  
7、灯火  
用竹、彩纸制成。以竹扎成花、鸟、鱼、用具杂物等状,糊以彩纸,中心燃烛。元宵节时张挂于县城广场周围或村镇集会之地,供人欣赏。  
8、彩车  
在车辆上装饰各种图形、模型,或由人在上面停止扮演,气势雄壮,灯火辉煌,是70年代后新呈现的一种喜庆扮演方式。  
十、孟县传统庙会  
庙会日期庙会称号会期会址  
二月初二财神会3清城村  
二月十九观音庙3洞门坡(后移至后元吉村)  
二月十九观音庙3苌池村  
三月初三奶奶庙3关头村  
四月初三奶奶庙3西吉村  
四月初四水神庙3水神村  
四月初四千佛庙3兴道村  
四月初九千佛庙3北蒋村  
四月十五千佛庙3乌玉村  
四月十五藏山庙3藏山村  
四月十六龙王庙3西烟东村  
四月十八圣母庙3仙人村  
四月十八天齐庙3南娄村  
四月十九龙王庙3温池村  
四月二十二天齐庙3青崖头村  
四月二十三天齐庙3御枣口村  
五月初五文昌庙3东水沟村  
五月二十七城隍庙5县城  
六月十五龙王庙5清城村  
六月十五大王庙3东庄头村  
六月二十三火神庙5白土坡村  
六月二十三火神庙3县城  
七月初一火神庙3神泉村  
七月初一火神庙3土塔村  
七月十五玉帝庙3清城庙梁  
七月十五天子庙3曲曲城  
七月十五千佛庙3兴道村  
七月十五大王庙3交口村  
七月十八大王庙3韩家庄  
七月十七大王庙4山北村  
七月二十七大王庙3牛村  
七月二十九大王庙3白土坡村  
十一、孟县特产  
1、花椒  
盂县花椒,著名遐尔,是当地有名的特产。主要种植于盂县北部地域,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盂县花椒饮誉之晋,颇负盛名,主要种类有:大红袍、小红袍、黄金椒等。盂县花椒的特性是色泽鲜艳,外红内黄,香味芬芳,人称“十里香”。具有皮细、籽小、粒大、色鲜、味香、耐储存、椒籽含油量高等特性。全县现有花椒树60多万株,年产花椒40多万公斤。花椒晒干后,可寄存3至5年,其香味不减,是一种理想的调味佳品,入药,有温中散寒,除湿、开胃、止痛等作用,夏季用纱布包成小包,放入衣柜或米缸中,可防虫蛀。除供给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国外。  
2、核桃  
核桃是盂县的主要特产之一,年产量约160万公斤。盂县核桃果形美、果实大、皮薄,取仁容易,出仁率高。核仁呈浅黄色,含油率70%左右。既是高级食用油原料,又是油漆、肥皂、化学墨汁的上等原料。桃仁可生吃,也可做糕点、糖果等食品的辅料。入药,是名贵的滋补品,具有健脑、补气、益血、化痰、温肺、润肠等作用。产品主要销往西欧、东南亚各国。  
3、葵花籽  
葵花,又名向日葵,是盂县的大宗农副产品,年产量迈30万公斤。主要种类为“三道眉”。其特性是籽长片大,果仁丰满,含油量高,油质好。它还是人造奶油的重要原料,是油漆、肥皂、梁料、医药和纺织等多种工业用油。所含的亚油酸,有减少人体脂防积聚,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畅销全国各地。  
4、王村梨  
主要种植于王村一带,故称王村梨。这一带果树栽培历史较长,开展较快,尤以皮薄、汁多、酥美可口、种类繁多的鸭梨而出名,素有梨乡之称。现有梨树3万多株,年产梨30多万公斤。  
5、西烟小米  
西烟镇是盂县主要产粮区之一。这一带土地平整开阔肥美,自古即有“米粮川”之誉。地处温寒区,年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上,年均积温2922度,宜种谷子。西烟小米粒大丰满,色泽金黄,味美可口,远近出名。  
6、小豆  
主要产地西烟镇、东梁乡、南社乡。年产400吨,特性是含蛋白质脂及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用其煮粥、熬汤香甜可口;磨粉做面条白、软、薄、长,不涩不糊,易消化,其中红小豆有消肿、解毒之成效。  
7、土豆  
主要产地西烟镇、东梁乡、西潘乡。年产6875吨,特性是含淀粉22%以上,个大、易熟、沙绵,除炒菜、蒸食外,还可加工粉条等。  
除此之外,本地特产还有:柿子、水果、药材、黑枣、山贷、蜂蜜、麻纸和畜产品100多种,1950年,产柿子14万公斤,1986年产36万公斤,比1900年增长15%。1985年黑枣总产量15万公斤,比建国初增长1倍。  
苹果林是建国后逐年增植开展起来的,1965年苹果总产10万公斤,1985年到达209万公斤,1990年99万公斤,上述产品最高年产量收买产值为505万元。  
另外,我县西北部地域多产荆条、柄把,每年采购篓子、箩筐7万余件,价值15万元,柄把10万余根,价值30多万元。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