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冀州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06 11:21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冀州三皇炮锤  
冀州市属衡水市辖,位于衡水市南部,三皇炮捶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优秀拳种之一。  
冀州市赵家庄是三皇炮捶的发源地。相传清朝初期,河南嵩山少林寺僧普照和尚得其拳术,由普照和尚(河南嵩山少林寺没有普照和尚的文字记载)传授甘凤池(甘凤池没有传授弟子的记载)、乔三秀。乔三秀传授弟子乔鹤龄。乔鹤龄传授了四个弟子,宋彦超、于连登、张文彩、王双奎。于连登传授于儿子于镜堂,后来于镜堂又拜宋彦超为师。张文彩、王双奎没有传授弟子的记载。宋彦超的弟子广布于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山东省、辽宁省等地,冀州三皇炮捶为宋彦超暮年所传,系其终身武术之精髓。  
目前,在中国练习三皇炮捶的弟子,均为宋彦超所传。1983年10月29日-30日,北京练习“三皇炮捶”的知名人,在赵家庄村召开了研讨会,分歧认定赵家庄村就是三皇炮捶的发源地。祖师爷就是宋迈伦。  
三皇炮捶,质朴无华,具有拳势骁勇、长短兼备、内外统筹的特性。融三皇炮捶各套路之精髓,创建“夫子三拱手”之技击绝技,开展和创新了三皇炮捶。首创的“子路大枪”,是中华武术中独一枪拳合一的武术套路。  
冀州市赵家庄村民对冀州三皇炮捶有着很深的感情。目前,赵家庄村有练习三皇炮捶的喜好者100余人,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老拳师相继逝世,固然赵家庄村练习者众多,但是在新一代年轻人中很少能专心研讨、传承,冀州三皇炮捶呈现后继乏人、急待抢救的情况。  
二、田园棉手织布技艺  
土纺土织是中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种手工织布工艺,历史长久,最早可追溯到石器时期,随着时期开展,技艺逐渐成熟。  
土纺土织是依据纺线和织布这两个最重要工序来命名的,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小72道纯手工工序。重要工序为:1、纺线:纺线车是用来把棉花纺成棉线的一种劳开工具,由纺线车纺织出来的线是手织布的原始资料。2、桄线:将纺好的线穗绕在竹木制成的桄子或拐子上,将单线做成圆圈的线绺。3、络线:用手摇动络子,旋转、绕线。4、经线:将绕在络子上的纱依照织出布的幅宽计算根数并合在一同做成织布时用的经。5、整经:即梳理经线,将粘连处梳通、平整后缠绕在升子上。6、掏综:综是织布机上使经线交织着上下分开以便梭子经过的安装。由于上下层经线都由它支配,梭子带着纬线经过也需它张合,故“综合”一词,典出于此。7、打纬:用网穗子的机子网穗,网多股穗子时不要掉线,不要挂掉穗嘴上,如呈现以上状况要立刻拆下并重新网好。8、织布:把穗子放在梭中,然后能够开端织布。9、缩水:把找好的布匹浸泡在水中1-2天,然后脱水晾干,使布不易变形、缩水。  
田园棉手织布,是在传统土织土纺根底上去除了上浆和退浆工序。在消费过程当选择上好的纯白棉纱和有机彩棉棉纱为原资料,经过整经、寄筘、上机调试、上轴等多道工序停止纺织。此织布法不毁坏棉纤维,织出的布料手理性能好、透气性高、温馨性强,消费出的床品、服装深受消费者的喜欢。往常,在冀东南平原大地上,成千上万的农家妇女还在用神奇的双手续写着土布古朴华美的乐章。在当今社会崇尚绿色、回归自然的消费潮流中,它所具有的纯棉质地、手工织造、民族图案、古老民间工艺等特性显得尤为宝贵。  
田园棉手织布有着十分深沉的文化底蕴,关于研讨中华民族的织耕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持续具有重要的价值。由于它全部采用纯手工织造,工序繁琐、劳动强度大、产量低,在经济效益起飞的今天人们不愿再从事这一行业。为此,河北省冀州市田园棉被服有限义务公司已举行三届“田园棉”杯民间手工技艺展演大赛;组建了粗布产品研发小组,开发更多的、顺应市场消费的粗布产品,以持续田园棉手织布工艺的传承与开展。  
三、冀州岁时风俗  
腊八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日”。这天早晨,家家吃腊八粥,即以小米、黍米、绿豆、豇豆、小麦、红枣等煮粥用。这天天气极冷,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之说。这天用醋腌蒜,叫腊八蒜,色绿味美。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也称过年)。有民谣“二十二,小炮市;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锅肉;二十七,赶个集”,充沛阐明了春节前的忙碌现象。三十日(小月二十九)为小年,彻底打扫院落,贴春联,挂年画,吊灯笼,搭天棚,贴门神,甚是繁忙,中午吃肉菜,晚饭吃隔年饺子,晚上张灯烧香敬神,彻夜鞭炮声连绵不时。农历年底最后一天的夜叫元旦,元旦夜达旦不眠叫“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80年代以后的元旦之夜,举家观看春节晚会。大年初一,五更起床,穿新衣,戴新帽,烧香敬神,燃放鞭炮,晚辈先给自家晚辈磕头拜年,再去给同族或异姓晚辈拜年(磕头或作揖),拜完年后吃饺子,饭后男子由晚辈率领,到祖坟烧纸。初二至初四,闺女走娘家,女婿拜丈人,晚辈走亲串友,为晚辈拜年祝愿。初五为“五穷日”,清晨放鞭炮,叫“崩穷”,早饭吃“破五”的饺子,初六,农户开端做活,商户、摊点开端停业。  
老鼠节:正月十二为老鼠节,午饭吃肉菜,晚饭吃饺子,俗称“捏老鼠嘴”,饭后举家带上炒好的花生、葵花子、黄豆,上街玩耍,称“溜百病”。边吃边玩称“磕老鼠嘴”,儿童们收敛旧鞋、条帚等物,在街里燃烧  
打囤节正月二十五,“打囤”要赶在出太阳之前。用柴草灰,在院子里画圆圈儿,圆圈儿要留一个口,从口向外画梯子,在打好的囤里面放上一块砖头,砖头上放个香炉,点上一炷香,砖头旁边放上谷子、棉花、玉米、小麦、钱,就有了谷子囤、棉花囤、玉米囤、小麦囤、钱囤……五花八门。中午,家家包饺子,说是捏囤边。晚饭后,在囤里放上供品,点上红蜡烛,然后点纸钱,向老天爷祷告风调雨顺。同时鞭炮声响起,打囤节在喜庆的鞭炮声中到达了高潮。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每到此节,人们均摆设瓜果、月饼等,向月致祭,全家聚会,饮酒赏月,吃月饼,喜庆歉收。在节日降临之际,晚辈携月饼、水果等礼品探望晚辈,亲朋好友间互相捐赠。  
十月一:是上坟祭祖之日。晚辈为已故的晚辈上坟烧纸,还用五色纸剪成衣服款式烧于坟前,谓之“给已故的人送寒衣”。  
乡村花会汇演:正月十三是冀州市一年一度的乡村花会汇演,这天11个乡镇的花会扮演队齐聚冀州市区新华市场,近万名男女老少挥舞臂膀,百鼓擂鸣,秧歌翩翩,彩龙飞扬,金狮狂舞,观者如潮,摩肩接踵……冀州市区一片欢跃!好一派恢宏壮观的局面!  
四、戏剧和民间艺术  
在冀州盛行最广的是河北梆子、豫剧、京剧。解放前四铺、西堤北、方家庄、傅家庄、衡尚营等村成立戏班子,他们多为敬神、堂会、祝寿、贺喜、红白大事演出。1972年冀县成立文工团,如今市区有京剧票友协会等组织。  
民间艺术品种繁多:踩高跷(南良、殷家庄曾在县花会扮演中获奖);拉大鼓(全县盛行);击架鼓(近年花会扮演中衡尚营、二铺得奖);拉碌碡,剪纸,铁打花,跑旱船,杠管,跑驴,竹马,彩灯,节节高,二鬼摔交,五鬼闹判等。如今大局部村庄年节前都有了架鼓扮演,锣鼓响起,年节到。近几年市政府在正月十三举行花会扮演竞赛,为冀州市人民添加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五、冀州人与北京古旧书业  
冀州人与北京古旧书业的溯源可谓长远。自民国以来,冀州人在北京贩买古书渐成气候,仅琉璃厂一带,由冀州人开的古旧书店铺就有八十多家,解放后公私合营时,这些书店大都兼并于北京中国书店。冀州人在漫长的贩书生活中,刻苦学习,广交书友,由商而士,涌现出了孙殿起、郭纪森、雷梦水、吴希贤等国内外知名的古籍专家,其功劳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是不可泯灭的。  
版本目录学家孙殿起  
孙殿起,字耀卿(1894.11?1958.7》,今冀州市小寨乡北安阳城村人,著名版本目录学家,曾在北京琉璃厂运营通学斋书店,一生从事古旧书业研讨,主要著作有《丛书目录拾遗》十二卷、《贩书偶记》二十卷、《清代禁书知见录》、《琉璃厂小志》等,普遍传播于世。  
1908年,孙殿起经友人引荐由家乡至北京琉璃厂宏京堂书坊学徒,学业期满后相继在西琉璃厂鸿宝阁书店、文昌会馆内会文斋书店充司帐。1919年开端为大藏书家伦哲如运营通学斋书店,遂结为一生一面之交。孙自1922年初次赴广州访书起,每年屡次南下,脚印普及天津、济南、镇江、扬州、上海、杭州等地,相继访得清嘉靖年间梅花书院本来《二洪遗稿》、清初禁书《翁山文钞》十卷、明刻最足本《宝颜堂秘笈》、道光年间稀有本《西域考古录》、南明弘光年间刊本《甲申经事》及康熙年间泰山磁版《周易说略》等一大批传世稀见之书。仅1947年就访得稀有明刊本十一种。  
孙殿起由商而士,终身著作颇丰。1934年通学斋书店出版了其《丛书目录拾遗》十二卷,此书专记官府本《四库全书》未收的有价值书目,然官本《四库全书》乃由全国学者集体编撰,而《拾遗》则是孙个人倾十年之力所为。1936年,孙殿起又出版了《贩书偶记》二十卷,亦采撷《四库》遗漏之书编成,逐付梓刊,装订八册,共印六百部,内容丰厚,简明适用。该书出版后曾寄日本帝国大学吉川幸次一郎教授,教授复函并赠言“备见苦心,美不胜收”。1948年仲夏,北平国史馆馆长金毓孚赠诗孙殿起,对其精于古籍、勤恳治学的肉体给予高度评价。其中一首诗中写道:“辛劳何曾为贩书,梳篇理叶亦寒儒。似闻天禄添新帙,购到伦家一百橱。”1957年1月22日《光明日报》曾刊发该报记者所撰《访<贩书偶记>作者孙殿起》,在国内古书界惹起较大反响。1959年8月,上海中华书局重印平装本,并附以书名、著者名、四角号码及综合索引,成为古书研讨的经典之作。  
解放后,值公私合营之时,通学斋书店并入由齐燕铭、郑振铎、吴晗等人建议创立的特地运营古旧书刊的专业书店??中国书店,孙殿起亦成为其员工,1956年被特聘为编辑委员。是年,孙由于惠高血压,很难再外出访书,便在其自得门生、外甥雷梦水的辅佐下编撰《清代禁书知见录》,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出版,此书为孙收书时,遇有禁书,辄详记其卷数、著者、籍贯以及刊刻年代等,以补原书之缺,经久成编。1958年元月,孙殿起卧病不能亲事写作,还在病榻上口述其于民国十九年至次年间南下访书状况,后由雷梦水整理成《庚午南游记》。是年7月9日,孙殿起逝世。  
孙殿起逝世后,雷梦水又先后为其整理出版了《琉璃厂小志》、《贩书偶记续编》、《北京习俗杂咏》、《台湾风土杂咏》、《慈仁寺志》等著作,分别由北京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社、北京时势出版社发行,影响甚广。  
古籍专家雷梦水  
雷梦水(1921??1994),今冀州市小寨乡谢家庄村人,我国著名古籍专家,生前系北京中国书店审读员、业务参谋,著有《琉璃厂书肆四记》、《古书经眼录》、《室名别号索引补编》、《书林琐记》、《贩书偶记校记》等著作,并代其舅父、我国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孙殿起编写整理了《琉璃厂小志》、《贩书偶记续编》、《北京习俗杂咏》、《台湾风土杂咏》等著作。  
雷梦水15岁时高小还没毕业,就分开家乡到北京通学斋书店学徒,拜其舅父孙殿起为师。孙常授他以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间》及诸名家目录学,抽暇誉清整理,借以强记书名、作者,逐步能辩各代版本,鉴别内容优劣,涉检诸家目录,进而考证校勘。  
在送书与售书过程中,雷梦水经常携书出入官宦、学者、教授的家庭,认识了很多学者名流,尽受其熏陶。七七事故后,他常挟书到燕京大学求售,认识了特地研讨明末清初历史的邓之诚教授,在二人长达十几年的交往中,雷梦水先后为其搜集到徐嘉《顾诗笺注》、孔东塘《湖海集》、田茂遇《燕台文选》、王鸿绪《横云山人集》、方应祥《来青阁初集》、王仲儒《西斋集》以及最稀见的清代黄仲坚《蓄斋二集》十卷等一大批宝贵书籍,并为邓教授配齐了一部传世极罕的笔记书《土风录》,对邓教授的历史研讨起到了重要作用,故视为珍宝。雷梦水在与邓之诚的交往中,也从教授那里学到了许多版本目录学方面的学问,收获颇丰。1947年,邓之诚教授为雷梦水书写扇面一幅,写的是一面黄瘿瓢诗。邓先生在日记中称其他书商为“书贾”,而称雷梦水为“书友”,足见二人友谊之深沉。  
1946年,雷梦水到清华大学送书时,认识了该校国文系主任、著名学者朱自清先生,从此成为朱家的座上常客。他想方设法为朱先生搜集到明洪武刊本《读杜愚得》、清道光间刊本《杜诗琐证》、明末清初刊本《昌谷诗注》等稀见之书,并经常讨论古旧书业方面的问题。后来,朱自清先生还鼓舞雷梦水向其舅父孙殿起学习,本人拿起笔来写书,为雷梦水后来著书立说起到了重要作用。朱自清为拒领美国面粉,贫病交迫丽死,临终前最后一封信竟是写给雷梦水托买书籍的信。  
解放后,通学斋书店并入北京中国书店,雷梦水又认识了著名考古学家、国度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后来他自著以及先师孙殿起整理的有关中国古旧书业研讨方面的大局部著作,都是在王冶秋先生的关心指导下编写出版的。1960年,邓拓同志建议恢复琉璃厂文化街,适雷梦水整理孙殿起《北京琉璃厂小志》刚才脱稿,由王冶秋引见与邓拓同志相识,得以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文革”期间此书停售销毁,1982年经修订才重见天日。  
雷梦水1981年由中国书店退休后,仍任该店业务参谋多年,1992年享用国度特殊奉献津贴,1994年10月26日因病逝世。  
古籍图书发行家郭纪森  
在1989年中宣部出版局编印的《发行家列传》一书中,有一位我市冀州籍古籍图书发行家,名曰郭纪森。半个多世纪以来,经他亲手贩卖的古籍图书难以数计,全国各大图书馆和许多教授的书斋中,简直都有他所提供的古籍图书材料。  
郭纪森,字松乔,l914年出生于今冀州市冀州镇郭家庄,15岁时经其叔引见在北京隆福寺嵇古堂书铺当学徒,三年出师后当伙计。由于他处处留心和刻苦学习,很快就控制了买卖古书的业务学问,在接待读者和给各大专院校图书馆、教授送书的过程中,对我国古籍图书的理解愈来愈多,对古籍发行经历也越来越丰厚。  
许多专家学者,都把郭纪森当做最可信任的“书友,与郑振铎、顾颉刚、洪煨莲、冯友兰、翁独健等著名专家学者结下了深沉的友谊。解放前,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洪煨莲正在编纂我国古籍经、史、子、集的各种“引得”,由于郭纪森及时为其提供了《四部丛刊》、《静嘉堂密籍志》明蜀潘刻本、《史通》万历张之象刻本等多种古籍,使洪教授的编纂得以顺利停止,后来出版了64种、81册,此书至今仍为国内外学术研讨不可短少的工具书。1940年洪招聘赴美国哈佛大学讲学时,将一批图书交给郭代为保管。郭纪森将这些图书保管了30多年,直到中美建交后,才遵洪嘱交其亲属,献给了国度图书馆。  
1943年,郭纪森在北京琉璃厂文化街兴办开通书社,独立运营,自任经理,1956年公私合营并入北京市中国书店,曾任琉璃厂古书店副经理、收买员等职,多并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退休后,郭纪森任中国书店业务参谋,经常深化民间发掘收买藏在民间的古籍图书,搜集到了元刻本《静修先生集》、明兰格抄本《册府元黾》等善本古籍图书数百种,并找到了《敬录堂丛书》、《晨风阁丛书》、《纪元通考》等多种古籍图书的版片,由中国书店重新印刷发行,使我国宝贵的古籍可以传播后世。  
古书文物审定专家吴希贤  
吴希贤,冀州市冀州镇一甫村槐林街人,我国著名古书文物审定专家,系国度文物审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度文物维护协会会员、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副研讨馆员,一生从事搜集、整理、审定、抢救我国宝贵古书文物,曾获国度文化部颁发的“从事文博工作三十周年证书”。  
吴希贤1911年11月4日生于原籍,1927年到北京琉璃厂南阳山房古书铺学徒。1936年与胞弟吴希江在南新华街创办二希堂书店,收买古书碑帖,至1955年收买到明《皇明史概》(刻本,禁毁玻书)、万历年间《精绘彩图武经总要》(红格抄本)、乾隆年间《平定新疆战图》(铜版印)等一大批善本书籍。1956年,二希堂书店合营到中国书店,吴希贤在收买科工作,至“文革”前1966年,又收买到包括蒲松龄《聊斋》的第一个版本??清雍正年稿本《异史》(比《聊斋》多30多则)在内的一批珍善版本书籍。  
“文革”期间,吴希贤参与了依据周总理关于抢救古书文物的指示,抢救出宝贵图书230万册,旧书320吨,文物字画90多万件,硬木家具退复原藏书户外,其他局部由清算小组珍藏。1969年11月,清算小组改为文物管理处,并设立了图书馆,吴希贤即担任书籍的分类建卡工作,到1971年,共整理出宋、元、明、清各代善本图~48000余件,约45万册。  
“文革”后,吴希贤在北京市文物局指导下,遵照周总理遗愿,编撰全国珍善本书籍目录1200多种,在邮局、海关及书店审定出口图书l万多部,在广化寺佛协分别年代、审定佛经图书1000多部,计3万余册,为维护祖国文化遗产做出了宏大奉献。  
淘书琐记  
新书靠印行,古书靠收买。收买的过程,则是沙里淘金的过程。在京从事古旧书业的冀州入对鉴识版本独具慧眼,能凭版本墨色、字体、样式、讳字、口题、耳格、耳题、书牌以及写书人、刻书人的姓名等,分辨出是哪个朝代所出,是真迹还是赝品。  
冀州人在运营古旧书业上,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奉献,即抄存、写刻、借版、重印、影印、铅印、同业协作影印、出版新著等。孙殿起曾得明万历间刊本《开愿图说》一部,即以此书格式重刻木版,以旧纸刷印兰格数百张,抄存十部。文友堂曾购得明万历丁已(1617年)刻本《金瓶梅词语》,为盖世孤本,由袁同社、徐寿玉、赵万里等冀州人高价合伙购去,并以“古侠小说刊行社”名义影印出版,当时鲁迅先生也在上海定购一部。  
冀州书行的同仁们在淘书过程中,常常能从一堆废纸中找到稀世珍宝。1937年在京创办多元阁书店的冀州人魏广洲,于1949年购得胡适先生以为“生平所见此为第二最古本《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每回都有“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的题字,后四本有“庚辰秋月定本”的题字,书的前后有胡适的题记和跋,并铃有“胡适之印”文印鉴,这一发现为研讨《红楼梦》提供了宝贵材料。孙殿起先生暮年不便外地购书,经常到废纸店淘书,曾淘得《粤东诗文海》百卷,虽尚缺三五册,但世上传播绝少。此外,冀州人在废纸中还发现并购得了《圆明园图》、《政和证类本章》、三百余块唐代写经、半部张之洞旧藏守拓本《礼器碑》等宝贵古籍,虽系残本残卷,但实为罕传之宝。  
贩买古旧书业,不但能使一些珍善本得以传播后世,而且还为古籍研讨提供了大量材料,以至能突破专家学者一向视为权威的结论。《中国丛书总录?前言》曾判定宋代左圭辑《百川学海》、元代陶宗仪辑《说郛》为祖。冀县南良人赵聘卿,在民国初年曾购得大藏书家盛昱旧藏珍本明钞《儒学警悟》一部,系宋朝俞鼎孙、俞经同辑,共收宋人著作六种四十卷。该书成于宋代嘉泰元年(1201年),比宋代左圭所辑《百川学潮》早出世七十余年,因不断未刊印,故知者甚稀。1918年冬,此书由时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傅增湘校毕,1922年刊行于世,使之得以保管传播,并且纠正了前人考证丛书源流的镨误。  
贩书跟其他行业一样,既要讲职业道德,又要讲业务方式。冀州人在京创办的古旧书业,以不辞辛劳,广交书友,学者名师,效劳至上而著称,其贩书方式主要有配齐出卖、零购、伙购、设分店、铃印、淘书、互助、借书、开业、拍贷、换书、重加装裱、补怒缺页等十余种,周到的效劳,良好的信誉在京城专家学者中久赋盛名。修文堂书店孙承温费二十年之心血,配齐了一部殿版丛书《内聚珍本丛书》。郭纪森曾用《祖庭事苑》、《神僧传》、《唐人写经》等珍善本古书,换回佛教学会多余的一部日本印的金口藏文版《大藏经》,为西藏社科院提供了宝贵材料。  
六、冀州方言  
冀州方言属冀鲁官话石济片邢衡小片。它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本人的特性。冀州方言区域性差异较大,也很复杂。建国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时开展,推行普通话工作不时深化,特别是变革开放以来,冀州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步伐加快。  
另外,以冀州城为中心,我们也能够把冀州的方言细分为东乡、南乡、西乡之别。西王一带没有舌尖后音声母,南漳淮一带尖、团音分得很分明(普通话中已不分尖、团音了)。例如:城东声母中没有R的读音,一概用Y替代。肉(ròu)读作(yòu);城南南午村一带把R读作L。肉读作(lòu).码头李一带把zh读作j,“职教”读作(jíjiào)  
七、冀州乡村红白大事  
(一)繁琐负担的程序  
关于一个家庭来说,不管过去还是如今,遇到婚事或丧事都不寻常,均非常注重,故称红白大事,过去在筹办时,其程序是成套的,相当繁琐负担。  
青年择偶成家,从摄合到结婚,要经过六礼方可告成:一是通名,男女双方的家长要互通姓名,停止互访;二是纳采,互换少许东西,作为信物;三是换号,用大红纸写帖,男方提出求婚请求,女方作出允婚回答;四是通书,双方交流通书帖,再次说明求婚与允婚之意,道些吉言,明白姻眷关系,男方要同时交上衣料、钱财等聘礼;五是请帖,男方以红帖方式与女方协商结婚日期,女方以同样方式作出回复;六是娶帖,男方用红帖写明结婚日期递给女方,至此六礼告成。为免日后发作纠葛,如有问题双方均要在通书之前提出来,及早协商处理。到结婚时,又有请执事、通路、迎亲、拜天地、入洞房、回门谢亲等一整套程序。在办婚事之前,互相联络交往的媒介是柬帖,其帖式也非常繁琐:有换帖、通书帖、通路帖、请帖和娶帖五类,每类帖子都有几种不同的式样和写法。到结婚时,还有许多柬帖:男女双方办婚事动亲朋的通知帖;女方各种不同写法的填箱礼帖及其谢帖,对男方各帖的回帖,讯问回门日期的红帖;男方回门时带礼物的谢亲帖;办喜事租借东西、请鼓乐队及喜事过后请媒人、请亲朋也都要写帖,品种繁多,款式复杂。死了人办丧事,也有一套冗杂的程序,除人到古稀之年要准备寿衣、寿材和临危前糊纸马、做孝服以外,人死后办丧事要经九道程序:一是停尸。停尸前要给死者整容换装,然后放在灵床上,死者的穿戴、头脚朝向以及灵床下和供桌上放什么东西,都有惯例与说词。二是烧纸。在人死的当天晚上,孝子与至亲要到土地爷庙去烧“倒头纸”,也叫“押魂”,有为死者到阎王爷那里报到及为死者求情免受阴司苦刑之意。三是停灵。指从停尸到入殓前这段时间,普通三天,还有五天、七天的,个别大户有停“三七”(二十一天)、“五七”(三十五天)的。四是吊祭。停尸后,门口挂起一束影魂幡,亲朋及邻居们前来吊祭,其间有的请唢呐吹奏,有的请小戏班唱戏,还有的大户设祭坛、摆道场礼佛念经,以超度亡灵。五是掘坟。有坟地的,按支派和辈份排列定穴位刨坑;如要从老坟地迁葬,则请风水先生选定新址,叫做看“阴宅”,过去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的人们对此非常注重,以为这能关系当代及子孙后代的兴隆与衰落、富贵与贫穷。六是入殓。行将死人先用棉花蘸酒(或水),把死者的五官各部位擦拭一遍,用镜子放在死者面前照一照,意为让他最后再看本人一眼,然后装入棺内,盖棺楔紧。七是送魂。八殓的当晚,孝子及全部亲眷抬起一把椅子(之前要意味性地把死者请到上面,做些洗面、梳头、照镜子之类的动作),到街心某个空地去,在那里举行一个送行典礼,烧纸哭嚎一番后,便算是把死者灵魂送到丰都城去了;一帮人回归时既不哭,也不回头,说是怕鬼魂跟回来。八是出殡。包括下葬,又有许多程序。九是祭坟。出殡的第二天,孝子与亲眷要去坟前祭奠,称为“园坟”,以后还有三日祭、七日祭、三七祭、五七祭、七七祭、百日祭、周年祭,再以后只是每年在清明节(寒食节)、农历七月十五(所谓放鬼日)、十月一日(寒衣节)三次照例祭坟。办丧事写白帖也相当冗杂:首先,要用白纸写丧告,丧告有不同写法,有丧父的、丧母的、父丧而继母在世的(其中,父新丧、以前丧过两位以上母亲而仍有继母在世的,又有另外写法)、丧妻而丈夫主丧的、夫死而妻主丧的、兄死而弟主丧的、弟死而兄主丧的。其二,死了人要给有关亲朋报丧,有丧父母的、丧叔伯等晚辈的、丧同辈或小辈的三类报丧帖;其三,丧事过后要写谢帖,主要是死者的晚辈(指孝子)对亲朋的,还有祖父母死而由长孙代父(亦死)作的,过继子的,丧妻(丧夫)而由丈夫(妻子)回谢的。上述红、白大事繁琐负担的程序,既耽搁时间,又耗费精神,还花费财物,常常搞的婚、丧者举家大小疲惫不堪,还会带来一些费事,发作一些矛盾,以至欠下繁重债务,因而应该变革简单。  
(二)严厉考究的用词  
过去乡村办红、白大事用的各种帖子、告示,用词非常严厉考究,无论彼此称谓,还是表示某种意义,都有一定用语,绝不可乱写,否则就错了辈份,歪曲了本意,闹出笑话与费事;先看称谓用词:在换帖中,因是换号,婚姻还有不成的可能,不算正式定亲,故双方互称“忝新眷”,显不出彼此辈份。在通书帖中,因婚姻已定,成为亲戚关系,在称谓上要加一个“姻”字,如双方家长是平辈,就各称本人为“姻眷弟”,如双方主事人辈份不同,晚辈的自称“姻眷侍生”,小辈的自称“姻眷晚生”。在娶帖中,如父亲主事知名,与对方平辈的家长自称“姻眷弟”;如祖父主事知名,则自称“姻眷侍生XXX暨男XXX(新郎父名)序敬礼”;伯叔主事知名的,自称“姻眷侍生XXX暨侄XXX(新郎之名)序鞠躬(或敬礼)”;亲兄主事知名的,则称“姻眷晚生XXX偕弟XXX(新郎名)鞠躬”。在丧事的丧告和谢帖中,孝子丧父的称孤子,丧母的称哀子。父母双亡的称孤哀子,丧二母者的称哀哀子,父丧、二母也丧者称孤哀哀子,父丧而继母在世者称孤前哀子(或慈侍下孤哀子),父丧、多位母亲丧而仍有继母在世者称孤前再哀子;死者的孙子称齐期孙、侄子称期服侄、亲侄之子称期服孙、堂叔伯侄子称功服侄,亲孙之子称曾孙(或五月曾孙),曾孙之子称玄孙(或三月玄孙)。再看其他用词的含义。办婚事的各种红帖:(1)换号帖。男帖要写“乾造”二字,表示求造婚事;女帖则写“坤定”,表示对男方求婚已定,乾为男求,坤为女定。如用四摺式帖,男帖有“敬求”、“金诺”词,金表示金口,诺是应允,是请求对方回答的尊崇词;女帖则有“来命”、“玉音”词,是称男方来的命令、求婚的金玉之声,为回答男方请求的尊词。(2)在换号帖与通书帖中,有大德望、大硕德之词,与在其他中央用的大公民、大乡望一样,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大称谓,所表示的是恭敬之礼。(3)娶帖。男方的娶帖中有“潭府”之称,这是大称谓,与称贵府一样,有尊崇女方家庭住处的意义,人居房屋,佛居殿堂,帝居皇宫,官居府衙,龙居水潭。(4)结婚过程中的不同红帖,也有表示不同意义的用词。结婚前双方动亲朋的通知帖,男帖写“小儿完婚恭候”,指结束一辈子的婚烟事;女帖则写“小女于归恭候”,指女儿终身婚姻大事已妥,就要归到本人的家里去了。结婚时女方的女眷亲朋要送填箱礼带红帖,这种帖子的帖上方都有“敬”、“箱敬”字样,表示送饭的意义,实践都是折款送钱,或是送些衣料之物;这种帖子的落款称谓考究很多,先写一个自谦的“愚”字,愚字之后姓氏底下不同的辈份要写不同的“XX拜”,晚辈女眷写“裣衽拜”,同辈女眷写“正容拜”,晚辈女眷写“端肃拜”;舅父、姑夫、姨夫因丧偶代妻送填箱礼者,则写“隔帘拜”(包括未出嫁的姐妹);新婚女子对此所写回帖,帖子上除“领”、“谢”二字,落款处上有自谦的“愚字”、姓氏名字,下有按不同辈份请求写有不同词语的“XX拜(如对晚辈要写“端肃拜”等等)。结婚后男女双方的请客帖中,均在帖子的右傍边写上谨定于X月X日X时设宴恭候(或写‘粗酌候’),”在上方部位男帖写“莅临”二字,是赏面子到我家来作客的意义,女帖则写“光陪”二字,是赏面子到我家来陪新女婿之义。办丧事的各种白帖写法用词也不相同:(1)写丧告时,称亡父为先考、府君、正寝;称亡母为先妣、太君、内寝;丧老年人写享年几岁、寿终,丧中年人写行年几岁,丧年轻人写得年几岁;丧中年人和年轻人不写“寿终”,而写“以疾终于XX年X月X日正(或内)寝”。(2)在丧事完后的谢帖里,不同辈份、不同血亲关系的人,悲哀水平不同,其用词也不同,孝子用“泣血稽颡”,亲孙子与侄子用“泣稽首”,期服侄孙(侄子的儿子)用“稽首拜”,堂叔伯侄子用“顿首拜”、曾孙用“拭泪拜”,玄孙用“拭泪”。假如是长子丧而由其父谢亲朋,用“杖生XXX拭泪(表示其手扶拐杖掉眼泪)”,假如是次子等儿辈丧(或长孙丧)而由其父(或祖父)谢亲朋,用“期服生XXX拭泪”;假如是兄长(或弟弟)丧而由其弟(或兄)谢亲朋,则写“期服弟(或兄)XXX拭泪顿首”。目前,随着乡村筹办婚、丧大事的变革及某些程序的简单,上述红、白柬帖中的许多用词已派不上用场。但是,由于过去红、白柬帖的用词严厉考究,在目前仍保存的一些程序中,相应地一些柬帖用语似乎仍可继续采用。比方,填箱礼的各帖用词,确切标明了女眷亲友的辈份和态度,出嫁女回帖中的用词也显现了新娘对女眷亲友恰如其分的谢意;死了人写丧告不算额外,其用词能正确反映死者的性别及根本状况;办完丧事发谢帖也属应该,其用词在表达丧家不同人的悲哀水平上也恰如其分。经过这些柬帖传送,可使婚丧大事办得自始自终,比拟园满,显得礼貌、文雅。  
(三)封建迷信的行为  
过去乡村找对象、定配偶、择婚期,都有一些封建迷信的行为,至今仍有人忠诚地效仿,标明了唯心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应该辨认其错误,着力加以彻底肃清之。  
一、按方位找对象。我们的祖先对大干世界的位置定有“五行方位”(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央逐个即本村属土),考究“五行相生”(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过去乡村人们置信天命,按人的出生年月定有金命、木命、水命、火命、土命这样五种命,依据“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的理论,在找对象时常常要按五行方位去找:属金命的要到西方和中央去找,不到南方去寻;木命的要到北方和南方去找,而不到西方去寻;水命的要到西方、东方和北方去找,而不到中央去寻;火命的要到南方、东方去找,而不到西方和北方去寻;土命的要到南方、西方去找,而不到东方和北方去寻。假如方向不对,既使有适宜的对象也不敢问津,怕方位克命,从而错过良机,真实荒唐。  
二、按属相定配偶。中国人有十二个属相,人人共知,无可厚非。但按属相定配偶的做法却不可取。按属相定配偶俗称合婚,有大相相合、大相不合和小相不合之分。属相大合者是指:子丑(鼠与牛)、寅亥(虎与猪)、卯戍(兔与狗)、辰酉(龙与鸡)、乙申(蛇与猴)、午未(马与羊)相合。大相不合者歌曰:羊鼠相逢一旦休,自来白马怕青牛,兔见青龙如刀断,亥猪终身怕猿猴,蛇见猛虎总有散,金鸡遇犬泪交流。小相不合也编有歌谣:卯兔不与鼠作亲,亥猪不能跳龙门,午马又怕金鸡叫,未羊不能入猴群,巳蛇不和狗相见,寅虎见牛心别扭。置信合婚者控制的准绳是:大相相合的最好,大相不合的不要,小相不合的不用在意,由于连小相不合的都避选,那就很难找到配偶了。过去因合婚属相不对而放弃永结秦晋之好的例子很多,其中有些是两小无猜的热恋者被拆散了,形成悲剧,经验深入。  
三、按行嫁月择婚期。所谓行嫁月,是指按属相肯定的女子出嫁最佳月份,以农历月份编成的歌谣曰:正、七迎鸡兔(指正月和七月是属鸡和属兔女子的行嫁月,以下类推),二、八虎和猴,三、九蛇与猪,四、十唯龙狗,五、十一牛羊欢,六、腊鼠马游。此外,女子定婚期还要避开不少的所谓忌日;如:每年的“四离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四绝日”(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前一天)、“月忌日”(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日)、“暗九日”(每月的十八、二十七日)、“杨公忌”(指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和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听说这十三个日子是宋朝名将杨继业收兵不利之日)。乡村许多事实阐明,按此理论行事的,也有婚姻决裂者;女子出嫁不管什么行嫁月、不避什么忌日的,结婚后生活美满、白头到老的很多,关键是男女双方志向分歧,情味相近、互敬互爱、同床异梦地去艰辛创业,婚姻好坏与行嫁月、忌日没什么内在联络,真实是风马牛不相及。  
八、冀州“北口”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我们北方较为模范的鼓书和鼓曲方式,在冀州市就有几位鼓书艺人至今对它痴迷不已。但是,近些年来,西河大鼓创演凋谢,它的传承与开展也呈现了危机。为此,冀州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展开了调研和搜集工作,着手抢救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开展而来,唱腔调和流利,生动生动,似说似唱,易唱易懂。内容大局部是历代战争故事、历史演义、神话故事和寓言笑话等,其中不少书目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甘愿望,继承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生于冀州市南午村镇田村的孙来奎(已故)是新中国第一届曲艺家协会会员,他在西河大鼓传统演唱方式的根底上,停止了大胆地变革与创新,率先运用冀州方言演唱,在全国曲艺界独树一帜,被誉为我国“北口”西河大鼓开创人。  
近日,冀州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来到孙来奎的家乡冀州市南午村镇后瓦窑村,走访了他的女儿孙桂云和徒弟朱其红,现场观赏了两位艺人的扮演,领略了孙来奎首创的“北口”西河大鼓的共同魅力。朱其红当场扮演的西河大鼓《小两口闹洞房》,亲切的乡音,诙谐的唱词,娴熟的扮演,令在场观众掌声阵阵。唱后,朱其红不无遗憾的说:“我跟着师傅学唱西河大鼓学了十好几年,师傅留下的段子太多了,唱上十天八天也唱不完,遗憾的是如今人们都不时兴唱这个了。我真想把我会的这些段子传下去,要不然这门艺术不就白瞎了嘛!”  
冀州市文化馆调研人员刘汉忠说:“方才听了两位老艺人的演唱,感触特别深。我觉得对冀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停止抢救十分有必要,我们这一次就是要原汁原味地对西河大鼓停止整理,让它可以继续传承下去。”在经过细致地搜集和记载后,冀州市文化馆将把“北口”西河大鼓的唱词、音韵整理成册,印制出版,改动传统曲艺无人接班的现状,让一珍贵的民间艺术再现辉煌。  
九、冀州的戏曲界名人  
王润生(1896~1977年),今冀州市徐家庄乡北褚宜村人。艺名三吉仙,京、津京剧名丑。  
王9岁拜京城著名京剧艺人张吉仙为师,学戏12年,专攻文丑。2l岁开端在包头、太原、承德、热河等地搭班演出,后回北京当“班底”(又称“底包”,即什么角色都饰演,缺什么角色演什么,但主演的是文丑),不久又到天津戏班。曾陪同梅兰芳、谭富英、叶盛兰、裘盛戎、李万春、李和曾、雷喜福、李世芳、黄桂秋、金少山等名角演出,曾陪林玉梅周游全国,巡回演出。他嗓音洪亮、圆韵,扮演细致诙谐,逐有名气,与马富禄被誉为“京津二丑”。  
抗战完毕后,王润生改唱河北梆子,并开端培育徒弟,著名河北梆子演员王淑惠就是他的门徒。王润生在业余时间还从事剧本改编工作。1954年参加天津京剧团。1954年,他曾经随天津京剧团到冀县(今冀州市)演出。  
王润生在50多年的戏曲舞台生活中,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审头刺汤》、《打棍出箱》、《姜子牙卖面》、《法门寺》、《霸王别姬》等。他又演戏,又编剧,又授徒,为中国京剧艺术的繁荣开展做出了可贵的奉献。  
他退休后被聘为天津戏曲学校教员。1977年在老家病逝,时年81岁。  
白登云(1906~1990年),今冀州市冀州镇崔潭桃园村人。北京著名京剧鼓师。  
白7岁随父亲在家乡梆子班学习打击乐。民国六年(1917年),年仅11岁的小登云,去北京投亲访友时,在澡塘巧遇“庆云剧团”一花脸演员,经其引见,到该团打锣鼓并习鼓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拜著名鼓师鲍桂山、郭得顺为师,学习京剧底鼓。并常代鲍为杨小楼伴奏。后曾为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谭小培、王凤卿、俞振飞、童芷苓等名家司鼓。从民国二十八(1939年)年8月始,特地为程砚秋司鼓,对程派艺术谙练通晓,后被众人誉为“一代宗师”、“鼓王”。  
白登云司鼓技艺精深,打文戏不温,伸展细腻;打武戏不躁,宽绰样式。以节拍稳练、尺寸严谨著称。演出《失街亭》时,他依据不同人物伴以4种不同锣鼓出场,能让观众经过锣鼓节拍把4个不同人物辨别出来。1951年张云溪、张春华于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三岔口》时,白登云用锣鼓将剧中环境和人物表达得淋漓尽致,外国人称其锣鼓精彩地扮演了“黑暗里的战役”,是“把京剧打击乐带给世界的第一人”。  
白登云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李鸣盛潦倒时请白登云司鼓,他分文不取;杭子和有病请他代打演出,他把收入全部送到杭子和家。  
1951年后,白先后在中国戏曲研讨院实验京剧二团、中国京剧一团、北京市青年京剧团乐队工作,曾先后陪同程砚秋去法国、日本、香港等国度和地域演出。暮年,他努力于学生的培育工作,1963年,调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后任该学院参谋。  
1990年,白登云病逝于北京,享年84岁。  
耿苓秋,今冀州市冀州镇崔潭桃园村人,著名京剧鼓师白登云之女,母亲也是名伶,1927年生。著名京剧演员。  
上世纪60年代后期,唐山市京剧团排演的现代戏《节振国》曾红极一时,剧中的节振国之妻刘玉兰唱做俱佳,给观众留下深入印象。刘玉兰的扮演者,就是耿苓秋。  
耿苓秋说不上属于哪一派,是作风共同的演员。剧作家于英评价她“演出作风质朴,严肃认真,不玩弄噱头,不追求低价的喝彩声”,已构成“典雅大方,浓淡得体,不纤巧、不雕饰”的艺术作风。她说:“我的艺术主张是:注重继承,博采众长,服从人物,戏由我唱。”  
耿自幼习艺,在近60载的艺术生活中,普遍涉猎各派艺术,在行当上,青衣、花旦、刀马旦、小生,无一不精。她先学“梅派”,主演《凤还巢》、《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又学“程派”,演出《锁麟囊》、《荒山泪》、《窦娥冤》等;还学“荀派”,演出《红娘》、《勘玉钏》、《红楼二尤》等。她学哪派像哪派,融汇众流派之长,构成本人的艺术作风,无宗无派亦风流!  
耿苓秋生活中有“三爱”:一爱看电影,自创电影的人物描写;二爱读书,进步艺术涵养;三爱看戏,吸收别人之长,为我所用。她说,这是从艺之必需。  
耿苓秋艺精德高,党和人民给了她很高的荣誉。她是河北省第六届人大代表,唐山市二、三、四、五、六、七、八届人大代表,河北省剧协理事。1986年退休后为唐山市京剧团艺术参谋,艺事活动仍然忙碌。  
马紫晨,笔名?柳,今冀州市马家庄人,1933年10月18日生。当代戏曲、曲艺作家、作曲家,导演、戏曲理论研讨家。民盟成员。  
马紫晨自幼兴味普遍,喜好文艺、戏曲、音乐等。5岁入小学,9岁参与彰德儿童武术扮演,以“花枪”、“太极拳”获奖;后在彰德县立师范、安阳省立中学、私立大公中学及河南第五高中学习,寒暑假又从塾师通读了“四书五经”。  
马15岁开端在报刊上发表散文、杂文。1949年参与太行军区五分区文工团,为歌剧、豫剧、洛腔和河南坠子主奏,并兼任文化教员。1950年为《俩相好》和《劳动夫妻》两个歌剧作曲,还参与了《白毛女》、《刘胡兰》等歌剧的演出。1951年被选送到中央音乐学院举行的音乐干部锻炼班进修作曲理论。1952年原文工团改编为平原省艺术学校,他任该校教员,是年春节以曲艺作品《意愿军的未婚妻》获平原省优秀曲目创作奖。1953年至1984年,先后在河南省文化局、河南省歌剧团、河南豫剧三团、驻马店市豫剧团、驻马店市文化局、河南省戏剧研讨所等处任职,从事河南民间音乐整理和戏曲史的研讨;编辑、出版《河南梆子谱》等书;兼任《戏曲艺术》编辑;招聘任《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编委、河南音协理论创作委员会委员;兼搞文化事业开展战略调查;担任《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等。他是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南分会理事、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河南分会理事。  
马紫晨多才多艺,参与工作以来的40多年中,不断坚持民族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研讨,不断坚持文学、艺术的创作活动,不断坚持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杂技和各类民间艺术的考论,不断坚持对大文化群体的宏观战略研讨及追踪调查。创作的剧本有《焦裕禄》、《进城》、《姐弟重光》、《张志新》等;改编的剧本有《红岩》(上、下部)、《送寒衣》(传统戏)、《玫瑰》等;整理的木偶戏有《白蛇传》、《火焰山》等;曲艺专著以及作品集有《河南坠子曲集》(1954年工农兵读物出版社)、《河南梆子唱腔集》(1954年中南文学艺术出版社,1956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再版)、《河南梆子概述》(1955年湖北人民出版社)、《豫剧唱腔选》(1955年东北音乐出版社)、《河南坠子研讨》(1957年《曲艺研讨》连载);此外,历年来还发表小说、诗歌、戏曲评论等百余篇,其中1982年以来的主要著作有《乐理歌诀》、《驻马店史话》、《河南杂技史话》、《河南曲子的渊衍流变》、《中央戏的命运》、《梆子腔家族的兴衰沉浮》、《豫剧源流辨析》等,仅1989年就出版了《中原文化艺术社会调查》、《戏串》、《河南戏曲史论文集》3本专著。获奖作品除上述《意愿军的未婚妻》(曲艺)外,还有《当个人民的好代表》(儿歌)、《木砖顶》(儿童杂技)、《玫瑰》(剧本)、《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导演)、《风鹂歌》(唱腔设计)等。著作非常丰厚,是一位有严重成就的当代戏曲、曲艺作家、作曲家,导演、戏曲理论研讨家,在《中国文学家辞典》和《中国艺术家辞典》(均为“现代第四分册”)上都有他的生平事迹特地引见。  
澹台仁慧,女,今冀州市周村镇北黄家庄村人,生于1935年11月5日。著名话剧演员。  
澹台仁慧幼时在天津、北平读小学,后相继就读于北平女子中学和北京市第33中学,1953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扮演系。她在校学习期间,1956年中央实验话剧院成立时,曾被借去参与了建院剧目《一仆二主》的演出,饰剧中的彼阿特里切,并在话剧《桃花扇》中扮演李香君。1957年毕业后,调中央实验话剧院当演员。1959年,她在参与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中,再次演出《一仆二主》。1980年,中央文化部举行直属院团新创作、新改编、新整理剧(节)目观摩评选演出,她在《一仆二主》中饰演的彼阿特里切,获扮演一等奖,同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20多年来,她演出过许多话剧,扮演的主要角色中还有《上海屋檐下》里的施小宝、《黑奴恨》里的意里赛、《桃花扇》里的郑妥娘、《结婚停止曲》里的黄瑛、《叶尔绍夫兄弟》里的卓娅、《夺印》里的春梅、《爱情之歌》里的杜大娘、《鉴真东渡》里的荣睿母等。在演出之余,她也尝试剧本创作,改编的播送剧有《最后一片叶子》和《红字》等;还发表过一些讨论扮演艺术的文章,主要有《在鉴真搭起的金桥上》、《我演彼阿特里切》、《喜剧扮演艺术问题讨论》、《动作与激情》等。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演员,戏路较宽,演技娴熟,热情丰满,不温不火,流利自然,富有舞台艺术的真实感染力。后中国戏剧协会会员。  
郭文秋,女,今冀州市南午村镇军寨村人,1935年生。著名河南坠子演员。  
郭文秋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她9岁时拜师学艺,立志于河南坠子艺术的追求,11岁在济南登台演出,13岁时到南京、上海等地与众名家同台献艺。她在长期的艺术理论中,博采众长,继承并开展了河南坠子“乔(娟秀)派”艺术,构成了本人的共同作风,演唱吐字明晰流利,唱腔和润脆亮,嗓音上下自若,贯口功夫过硬,灵珑俏逗,洁净畅快,擅长的传统节目有《王二姐思夫》、《玉堂春》、《秋江》、《小黑驴》、《偷石榴》、《蓝桥会》、《黛玉悲秋》等。解放后,她的演唱理论活动显现出“说新唱新”的特性。共演唱新曲目300多个,如《送梳子》、《闹场院》、《红嫂》、《韩英见娘》等,成为颇有影响的优秀段子,好多被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录制成唱片及磁带。她在1952年任山东人民播送电台演员,1955年调济南市曲艺队,1958年任新树立的济南市曲艺团团长,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她在1957年山东第一届曲艺会演中,获扮演一等奖;1958年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中,获优秀演员奖;曾在北京怀仁堂向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度指导人做过汇报演出。她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曲协理事、山东省曲协主席、中国音协委员、济南市人大代表、山东省政协委员、等等。  
孙来奎(1922~1971年),学名寿凯,又名铁链,今冀州市南午村镇田村人。著名西河大鼓演唱家。  
孙来奎从19岁开端,从事说唱艺术活动。1941年的一天,孙来奎经过一个桥洞,见人们正围着街头卖艺的听书,他象被磁铁粘上一样,直至说书的收了场才不甘愿地离去。尔后他日日工闲听书,逐步着了迷,且见说书摊敛钱不少,就萌生出“学艺营生以养家”的念头。他用半月的工钱,买了《济公传》唱本,用旧竹筒做了副节板,凭仗本人的犟性和天赋,摹仿所见艺人的“作派”,哼叽着大鼓“头板、二板、三板”等根本曲调,起五更睡半夜敲击着节点头片,记熟了唱词,端午节前夕,大连街头呈现了一个“撂地”卖艺的青年说书人。后他托门拜师,刻苦勤学,才气大显,22岁时在大连书行里头角崭露。他演唱的长篇大书《呼家将》、《杨家将》等,深受大众喜欢,在关东很有名气。  
民国34年(1945年)大连解放,他以特有的艺术灵感和丰满的热情,探究创作道路,接连编唱了不少新鼓词,有《庆贺解放》、《文盲吃亏》和《乡村乐》等,紧跟形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祖国新貌,有些段子被大连市播送电台录制播放。他还担任了大连书词结合会担任人。  
新中国树立前夕,孙回到故里,为家乡人民演唱鼓书,脚印遍及冀县(今冀州市)、南宫、威县的较大村镇。他“放下鼓板拿起锄杆,放下锄杆又拿起鼓板。”他既演唱传统曲目,也演唱自编新鼓词。抗美援朝时,他编唱了《心爱的祖国》;展开互助组运动,编唱了《互助组的棉花》;协作化高潮时,编唱了《二大娘下地》等。这些新曲目对当时的社会主义反动和建立起到积极煽动作用。  
孙来奎博采众家之长,行腔雄壮,字正韵圆,口齿分明,节拍明快。他靠说唱塑造的古今人物栩栩如生,书中喜怒哀乐,经过他逼真演唱惹起听众共鸣。  
20世纪50年代是他创作和演唱丰产时期。1960年由河北省曲艺工作室编选、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孙来奎鼓词选》。田光所撰《孙来奎的创作道路》一文,对孙来奎创作和演唱给予高度评价。  
1953年,孙来奎作为民间艺员参与了河北省曲艺观摩演出。1958年全省曲艺大汇演,他编唱的《新旧接生法》赢得全场喝采阵阵,获作者、演员一等奖。同年在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中,《五千一》的创作与说唱使他一举荣得“曲艺标兵”的称号,声名鹊起。  
1958年,他被布置在河北省文联,先后在省曲艺队、天津戏曲研讨室、保定曲艺学校工作。1958年,孙来奎参加中国共产党。1960年《曲艺》杂志发表文章,号召全国曲艺工作者“学习孙来奎,赶上孙来奎”。1961年,全国曲协授予他“曲艺标兵”称号。同年,在全国文艺界群英会上遭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度指导人接见并合影并参与了天安门城楼国庆观礼。  
孙来奎后再返故土。回乡后,请孙来奎说书的接踵而至,他带着为本人伴奏的外甥张世卿走乡串村,在基层巡回演出不辞辛劳,演唱的有《平原枪声》、《抗日游击队》等现代书。从不恃艺高而漫天开价,农民喜欢这个鼓书匠,他同时经过大鼓曲艺方式丰厚了农民的肉体生活,占领了乡村文化阵地。1962年12月,他招聘为政协冀县三届委员会委员,并在一次全会受骗选为常委。  
1971年,49岁的孙来奎不幸病殁于故里。  
十、冀州市良风美俗  
学而不厌汉代孙敬“头悬梁”的故事传播至今。《安定御览》载,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终年闭门谢客,以诗书为伴,故世人称其为“闭户先生”。他苦读常夜以继日,为消搅扰,将绳索一端系于屋梁,另一端系于发髻。若低头困睡,绳索将拽其发令警醒。这种刻苦治学肉体,不只使他通今博古,才疏学浅,终成为知名大儒、垂范后世的学习模范。  
《宋史》称:冀州推官李载,字伯熙,少苦学,隆暑读书,尝足于水,虽得疾不舍去。  
清代陈嘉谟,尝自闭门户,整天苦读不辍,有求于外,则捺筐缒绳,缘壁引而上之。隆冬无炉,墨水冻,纳砚袖中,稍溶解,即濡墨而疾书,用此作字,神速绝人。  
诲人不倦《元史》称:信都人冯复字振文,乐道讲学,退居乡里,日与贤士讲学,号为儒者。  
清代麻芳远,尝自念清贫不能济物,愿以成就人才为务。凡执经请业者,无论贤愚,皆谆谆诲之,毫无倦意,游其门者,率多成名以去。  
清代,胡蓥,家居授徒,善诲人,从之游者多成名。  
倡导廉洁明吴惟诚,任登州知州,下车时,吏持金进献,说是“小菜例银”,请他收下。吴却说“俸足养廉,岂容过取”。他素日疏食布衣,洁身自廉。  
明,王瑶,任陕西临洮府通判,性廉介,绝请托,任年余,以不能事上官改河南许州学正。  
明,尚义,永乐三年(1405年)举人,任延安令时,莅县十八载,俭约自治,终身布袍,惟朝祭公服尚用绢。及致仕,贫如故,民为立遗爱碑。  
捐赞助学康孟款,于崇祯十年(1637年),捐资办义学一所,捐学田一亩。  
谢家庄,雷泽中妻刘氏出钱1600缗,创设义学,学名曰育英;又捐2100缗,置田4l亩,为义学提供终年经费。刘勋尧妻王氏捐地九亩五分办学。  
陈体贵,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本村学堂助以千金,被赏以同知衔。  
庠生孙逢年,李有梅、石九奏、李荣光于南陆疃捐设义学。  
助人为乐金朝时,冀州人路仲显字伯达,家微寒。伯达母攻伯达读书不辍,当时新出一本类书,价数十金。伯达母节衣缩食,积聚数年,以数十金为伯达购得一本。其母知此类书普通子弟不易购得,嘱伯达将此书置于学舍,与学友共学,并嘱托:“如你有一点私心,我就把书烧掉。”伯达在母亲的教诲下,勤学上进。正隆五年(1160年)考中进士,官至刑部侍郎。  
明代陈楼,捐资为田村建石桥一座。石九奏为其立碑。娄殿邦,在堤北桥滏阳河施义渡船一只,便当行人。  
韩甫刚,轻财好施,成化年间出米百石,赈济饥民。万历二十七(1599年),施粮千石,以济贫者。  
曹文迪,家至贫,一次赴冀州城卖布时,在关帝庙休息,拾到遗金五两。曹文迪见包裹陈旧,想是贫人所丢,便从晨时等到午时,将遗金交还失者。  
婚丧新风根绝铺张糜费,文化、节省办婚丧事,曾经成为新风气。堤里王村,过去“红事几千元,白事上千元,辛劳好几年,一次就花完。”1986年,树立乡移风易俗指导小组、红白事理事会。1987年办红事39起,白事49起,都从简重新。西野庄头妇联会主任康玉蕊结婚时,不要陪嫁,不要彩礼,骑着自行车到婆家,只在村里演了一场电影答谢乡邻。官道李乡范家庄,1987年元月15日,为四对青年举行集体婚礼。城关镇二铺村第一任武委会主任王殿臣病逝,大众以为他生前给村里办了许多好事,有奉献,丧事办得应排场些,但是在理事会和死者家眷的支持下,不讲排场,只开追悼会,既节约又盛大。北漳淮乡北内漳村自1985起,全村无一位姑娘出嫁要彩礼。  
十一、竹林寺的传说  
古时分,在冀县城北三四里的中央,有一座高山,非常绚丽。山上生气勃勃一片青翠,山坡下有一片茂密的竹林。从山顶飞落的瀑布,像是一条晶亮的银带;流水穿过竹林,绕过林边的八角琉璃井,又流向左近的东海子①湖。湖水荡漾,鱼儿戏水,往来如梭。水里生着一片片荷花,岸边有一群群白鹤;湖面就像镜子那样明,那样亮。晴日,水天湛蓝一色;阴天,云雾旋绕升腾。山水相映,真有一番人世仙境的滋味。  
在依山傍水的竹林内,有一座古老的寺院,名叫竹林寺。寺院周围有粉白的花墙,院中有宏伟的宝殿,殿内有各样的神佛铜像,殿后是幽静的禅房,院内松柏成荫;一个挺大挺大的古钟高悬在殿前的钟楼上,钟声一响,山野发作共鸣。这一古刹奇迹,使得冀州大地显得那么深沉、幽雅和神秘。  
这个喧嚣美丽的寺院里,住着一个老禅师,俗称老和尚。老和尚带着五个徒弟,他们叫碧玄、碧妙、碧清、碧静、碧空。和尚们天天除坐功念经外,还要练武、耕田、种植、收获,做些寺内外的杂务活儿。在老和尚指教下,其中四个小和尚都通文会武,唯最小的碧空和尚经文念不会,武艺练不精。老和尚说他天生愚笨,众师兄也都瞧不起他。因而,老和尚就不愿在他身上破费更多功夫,每日只叫他做些耕种庄田、担水砍柴、烧火做饭、清算寺院之类的活计。  
这一天,一个云游道士来到竹林寺,他听说寺内的和尚武艺不赖,就要和他们比试、商讨一回。老和尚满口容许,就先叫四个徒弟与道士比武,结果道士败在了这四个和尚之手,道士拱手一揖,说了声“后会有期”就走了。  
在这回与道士的比武中,碧空见师兄们都能与道士交手比武,唯本人无能,心里挺急;又见师兄们一个个的都把道士打败,心里又挺快乐,于是向师父提出今后要多学些武艺。老和尚基本没心机教他,可在他再三央求下,又觉得别管怎样说,他也是自个儿的徒弟,就只好容许教他两手。但每天必需把分给他的那些杂务活儿做完,然后才干教他练武。碧空快乐地容许了。  
从此,碧空就愈加勤快了。  
老和尚想:教他点什么呢?笨不流球的!咳,笨人,就先教他点笨功夫吧,反正寺内也不希望他撑什么劲,壮什么威。于是,就先教他练“戳砂子”②。初练,他只能用手戳进二三寸深。不料他练功挺刻苦,慢慢就能戳进半尺深;后来就能把胳膊整个全戳进去了。一年后,老和尚见他挺有出息,就教他练在水里抓胡芦。把一个大胡芦放到水里,叫他往上抓,这怎样能抓起来呢?起初不行,他刻苦练习,后来竟百抓不空了。最后老和尚又教他在水里抓大球和一些拳术刀枪之类的功夫。经三年苦练,他练就了一身强壮筋骨,特别力气过人,干活一人当仨,老和尚对他也逐步有了好感。但师兄们仍是讪笑他又笨又傻。为戏耍他玩,有时要和他比武,可碧空历来没有容许过;虽然常常挨师兄们几拳几脚,也从不吭声,总是一笑了之。  
这天,三年前那道士又来到竹林寺,请求比武,这一比不要紧,碧空的四个师兄都败在道士手下了。老和尚刚想“出马”,被砍柴刚回来的碧空拦住了,向道士双手合实:“阿弥陀佛!贫僧不才,愿向道长讨教一番。”道士一见这小和尚,年岁不过十五六,貌不惊人,神不压众,是个挺不起眼的小东西。他也竟敢口出大言,要和他论什么武艺,于是冷笑一声说:“好吧,来,我教你几手。”碧空头一抬,胸脯一挺说:“你就说今儿我们怎样比试吧?”道士想:真的要比?就说:“说吧,依你!”碧空说:“我站在这儿,你先打我三拳,然后,你站好,我再打你三拳,看谁能打倒谁,你看怎样样?”道士一听,说了声“好!”就运足气力,照碧空就打,一连三拳,碧空文风不动,双目微合,像是熟睡普通。轮到碧空打道士了,碧空运丹田气于“铁砂拳”上,上去一下,就把道士戳坍在地了。只见道士单膝一跪,口称神师,说了声“贫道多有冒犯!”爬起来就走了,尔后再没敢来。  
老和尚见了,颇为诧异;众师兄也觉得自愧不如,于是他们告别了师父、师弟,一同下山,各自云游他乡去了。  
从此,竹林寺就只剩下了老和尚和碧空小和尚。师徒相依为命,诵经修道,普渡众生;日出日落,月圆月缺,不觉又到了一个春光明丽的时节。  
这一天,老和尚突然觉察这几天碧空去寺院东面的八角琉璃井担水,回来很晚。讯问缘由,碧空通知师父说:“这几天我去担水,不知从哪儿来了两个娃娃,他们长的般般高,般般大,一样的容貌,头上都梳着一个小‘朝天锤儿’,粉嘟嘟的小圆脸儿,红红的小嘴唇儿,胖乎乎的小身子儿,胸前戴着红兜肚儿,光着两只小脚丫儿,嘿,美观极了!我打上水来,他们就喝,不喝了,就伸着小胳膊给搅和脏;我再打好水,挑起来要走,他们就前一个后一个拽着筲打转悠儿,缠着我跟他们玩,玩够了他们才走。也不知这是谁家的娃娃。所以我就来迟,耽误点功夫。师父不信,你明天就跟我去看哪!”老和尚一听,很是奇异,他觉得这东海子左近基本没有人家,哪来的娃娃?于是,他掐指一算??咳,原来这就是我朝思暮想的冀州地蕴藏的宝贝??人参娃娃现世了!这人参摄日月之精髓,取天地之灵气,修行了千年才成参精,人吃了就可长生不老,不用修行,速成正果,我何苦整日这样苦修苦炼,倒不如……想到这里,他就对小碧空如此这般地嘀咕了一会儿,叫他明日行事。  
第二天,碧空手拿两朵红花去担水,刚打好水,两个娃娃欢蹦乱跳、嘻嘻哈哈地又来了。碧空说:“你俩来的正好,今儿个我们好好玩玩!”娃娃们问:“你师父晓得吗?”碧空说:“不晓得,他怎样能晓得我们一同玩儿呢?”两个娃娃点点头,笑了。这时,碧空走近两个娃娃说:“来,我给你们戴上朵花,瞧多美观哪!”于是,他就把花往一个娃娃头上的“朝天锤儿”上一扎??娃娃觉得不妙!用手急往下拔,可怎样也拔不下来。你道那是花吗?不是,那是老和尚施的法术??花即刻变成了一团红线绳儿,插在头发上的是一颗引上红线绳的针,这针是镇寺之宝,小娃娃怎能拔下来呢?于是,他撒腿就跑。碧空任他跑去,也不追逐,只要红绳团在手里一个劲地打转转儿。  
碧空拿着另一朵花刚要去扎另一个娃娃,那个娃娃见势不好,撒腿就跑,吓得屙了一地巴巴③,中溜蹦星朝东北方逃去,一口吻儿跑到了东三省。传说如今东北盛产的人参就是早先从冀州跑过去的;而往常冀州的千顷洼里四处生长着一片片的地梨儿④,传说这就是早先逃窜的人参屙下的巴巴。  
回过来咱再说这个被碧空扎住的娃娃。他拼命地跑啊,跑啊,忽儿,不见了。这时,碧空就顺着红绳追了过去。老和尚早就藏在一边窥伺状况,他一见扎住了一个,也背起锨镐踉踉跄跄地赶来了。他们顺着红绳追到一棵青竹旁,红绳消逝在了一片杂草丛内,空中上露着六片很大的碧绿、鲜嫩的人参叶子。老和尚用手一指:“就在这儿,开刨!”于是俩人就顺着红绳往下刨;终于,在离空中约三尺之下,发现了一个好大个的人参,师徒二人掘出之后,就高快乐兴地抱回了寺院。  
老和尚叫碧空把人参洗净,支起锅灶,放好人参、添水、点火、开煮,老和尚在一旁专心致志地看着火候。  
不一会儿,有人来请老和尚去念佛诵经,超度亡灵。老和尚本意不去,可出家人以善为本哪,不去哪行啊?只好跟来人去了。临行时,他对碧空嘱道:“要用文火慢煮,千万不要掀锅,一定要等我回来再说!”碧空按师傅说的煮了一会儿,见锅的四遭儿⑤都冒了热气,这时,他觉得满屋里香气扑鼻,勾起了馋虫,就想尝尝锅里煮熟的人参,掀锅扒了一块一尝,嘿,真香;不尝则已,这一尝,谁知他竟觉得不再吃,几乎就没法忍耐了,于是就又吃了起来,越吃越香,越香越爱吃。这时他把什么都忘了,尽管吃、吃、吃,一会儿就把这个人参吃完了。吃完了,他才想起了师父,给师父只留点汤叫什么话?不如明天再去给师父找一个回来煮煮吃。想到这儿,他就把锅里的汤全舀出来泼出了寺院。倏然间,他觉得身轻如羽,在旋转,在升腾;瞬间,又见云雾裹着寺院,绕过山峰、竹林,直往天上飞去。  
却说那老和尚,别人虽在为人诵经念佛,心却不断在那锅里的人参上;念念不忘早日离凡脱俗,尽早成仙。忽然,他觉得心血来潮。掐指一算??不好!经没给人念完,起身就往竹林寺院跑去。待他赶到,寺院已升到了半空,老和尚用手往天上一指,说了声“停”!就见寺院在半空稳稳地悬住了。碧空一见师父,心里一阵内疚,两行热泪簌簌而落,他向下高呼:“师??父??”这呼声触动了老和尚,随即也向空中高喊:“徒??儿??!”这时,一场大雨倾盆不期而至。听说,这雨就是碧空小和尚独食人参,心内疚痛而流下的后悔的泪水!  
竹林寺飞上天去,碧空就变成了神仙,寺院变成了仙阁琼台,每逢阴天,下雨之前,冀州上空就布满彩云,彩云中隐约呈现这个天上的蓬莱仙境,人们还能听到仙境里那阵阵钟鸣。这一神奥的奇迹异景,为冀州人民带来了悠远而美好的回味与遥想!  
那老和尚怎样样了呢?那老和尚以为碧空心肠纯真,天性仁慈,喧嚣如空,应该成此正果;而本人仍有贪、嗔邪念,今后应增强修炼。老和尚总结了经验,重新开端聚精会神地修行了。他还为冀州人民治病驱邪、摒恶扬善,尽做好事。后来,终于修炼成神,坐化升天,也上竹林寺去了。  
自从竹林寺升天以后,冀州域内年年风调雨顺,百姓乐业安居,疾病减少,繁荣昌盛。听说起初,这是有天上小和尚恩典的原由,后来又有老和尚为冀州人民行善施法,冀州一派安乐安定。  
清朝末年,人们为感恩、留念天上的师徒二人,百姓们自行投资,请来各地能工巧匠,在竹林寺的原址上,建起了一座和原来一模一样的竹林寺,寺院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纷至沓来。后来有一个远方云游的吴道土拉家带口来到这座禅院,当了院主。他效仿古人,修仙炼道,以期中途夭折,普渡生灵。同时,这竹林寺的故事又沿续下来??天上一个竹林寺,地上一个竹林寺,遥相辉映,巧妙异常。这样,竹林寺越传越广,越传越神,越传越奇了。  
东海子:指今冀州市与衡水间的衡水湖,俗称千顷洼。  
戳砂子:用手往砂子里戳的一种武术气功。  
巴巴:冀州方言,即粪便。  
地梨儿:合适于湿润地带生长的一种草本植物,上长细长的叶子,下生手指肚大小的黑皮白瓤的硬疙瘩,去了黑皮能够吃。  
四遭儿:方言,意为周围围。  
十二、端阳节门前插艾的来历  
端阳节,是指的阴历五月初五这天,咱这一带习气的说法是五月单五。这一天,都兴在家门前的香盘上插艾。这个香盘是一种陶制器,平底,带虎头,虎头的两眼和嘴上都嵌有插香艾的小眼儿,一共是三个;香盘就像茶杯口那么大,门前两边的墙上,一边设有一个。从前,人们差不多家家都有这种香盘,专为端阳节插艾用的,过年也可插香敬神。没有香盘的,就痛快把艾捆成小把,挂在门上,这个习俗不断传播到“七•七”事故鬼子进中国,才不怎样兴了。  
这门前插艾的习俗,可是有来头的。  
那还是在明朝朱洪武坐天下的时分。朱洪武把他的四太子朱棣封为燕王,朱洪武死后,朱棣谋反,打着“扫碑”的旗帜带兵攻打京师(今南京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燕王扫碑”。燕王从北京一路往南杀来,他所到之处,朝百姓们要钱、要粮、要人,不从就杀;不论兵士百姓,走一路杀一路,杀的人可多了,那才叫“尸横遍野,尸横遍野”哪!  
这天,正是五月初五,燕王带兵走到冀州空中,忽见一个妇道人家身上背着一个孩子,手里拉着一个孩子,正往前跑,看见官兵,跌跌撞撞地扭头又往回跑。燕王一见,提刀摧马赶到,喊了声:“过来!”这妇人双腿“扑通”跪在燕王面前,连连磕头,口中哀告:“军爷开恩,你要杀,就把我和我手里拉的这孩子杀了吧,千万别杀我背的这孩子啊,求求啦!”把头磕了个没数。燕王认真一看:妇人手里拉的孩子不过三四岁,且衰弱;身上背的孩子呢,足有六七岁,且强壮。燕王见她拉着小的背着大的,又舍小的,护大的,心里犯了疑惑,就问妇人:“你为什么让我杀小的,留大的呢?”妇人哭着说:“军爷,真实不敢瞒你,这大孩子是我大伯子哥、嫂的骨肉,他们都被乱军杀了。哥嫂死前,把这孩子托付给我,要是他被杀了,我就对不起他们了,倒还不如杀了我和我本人的孩子!求军爷留我侄子个活命吧!”说完,放下背上的孩子,护着;把本人的孩子往前一推,她也扬起脖子,等候着燕王入手。  
燕王一见,不由大吃一惊:哎呀,这中央竟有这等大方大义之人,又何况是一女子。这妇道人家心肠这么好,真实不该杀他们啊!于是,他不由动了怜悯之心,忙叫妇人起来,说:“好啦,我不只不杀你的侄子,连你和你的孩子也一概不杀!你呀,就别跑了,跑了,更是难保活命;这样吧,你回家去,在你家门上插上一把艾,就没人再敢进门杀你们了!”妇人诧异地问:“那是为什么?”燕王说:“谁敢进门,我就杀他的头!”说完带兵摧马走了。  
妇人想:这准是个当大官的,咳,管他什么官呢,回去试试再说吧,反正兵荒马乱,跑到哪儿也活不成。于是她就又背起大的,拉起小的回了家。按燕王说的,在门前插了把艾。果真,乱兵到了,谁也不敢进门捣乱、杀人了。妇人一见,这法儿真灵,她就去四处鼓吹。很快,村里的人们也都在门前插上了艾,这样,好多村民免遭杀害。  
原来,门前插艾,这是燕王的一种戒令,凡插艾的人家,都与燕王有各种各样的关系,谁敢闯入插艾人家,就要杀头。所以,乱兵谁还敢去自找苦吃呢?  
尔后,冀州一带端阳节门前插艾,是为留念这个人们幸免于难的日子;可后来,在传播中,插艾又成为驱邪去病,保人们安全的不祥之举了。于是又特制了插艾的香盘,端阳节门前插艾的习俗就这样传播下来了。  
十三、刘罗锅子和乾隆对诗句  
清朝乾隆年间,头名状元刘墉很有才学,能文善辩。由于有些驮背,所以人都称他刘罗锅子。乾隆皇帝爱作诗行令,他也爱作诗答对;乾隆皇帝爱游山玩水,他也爱饱览各地风光;真是敲锣的遇到打鼓的,对了“当当”。  
刘罗锅子跟随乾隆下江南,有次路过冀州空中,驻在行宫。因冀州是个古城,建筑奇特,别具作风;自然村落,景致宜人。俩人便磋商着愿在这里逗留两天,想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一天,他俩脱掉龙衣宫服,穿上长袍短褂,头戴帽垫儿,脚踏老铲鞋。一个肩背褡子,一个掖下夹条布袋,扮做平民百姓,步行去城南乡间私访。  
这天上午,他们走到一个村庄,天空有片乌云,风吹一变,立即哔哔公开起雨来。他俩便跑进一家百姓的大门洞避雨。  
这家地处高台儿,是砖门楼儿,起脊顶,砖墙山,黑漆门扇。大门框下,一边设有一个石门墩。大门框上新贴着一幅红纸黑字的对联。横披是“寿比南山”。门框上联、下联只贴两条大红纸,上面并无一字。而在一旁放着一张小饭桌,上有毛笔、砚台、块墨和研好的一砚墨汁,门前空无一人。他俩看看别处没有可坐的中央,便一人蹲上一个门墩,象俩石头狮子对摆着。  
这时,从门洞里走出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太太,端着一个盆子,出来扔泔水。她出门一见雨下得紧,只凝视雨了,没注意门前有两个大活人,便伸手“唰”地一下,将泔水泼到大街上。她一手拿空盆往回一带,盆内余下的脏水底子,正好洒了乾隆一身。  
乾隆一见,立刻火了,冲老太太张口就骂:“你瞎眼了?”  
这老太太赶忙满面赔笑地抱歉:“先生,对不起,对不起,没留意到!”  
刘罗锅子再三劝慰,才算了事。  
乾隆觉得本人是个皇上,受乡下佬的窝囊,真实冤枉。  
气得他,嘴象拴驴橛子,面对刘罗锅子,老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后来,他看到桌儿上那笔墨砚台,便站起身,上前操笔,狠劲饱蘸墨汁,伸手在门框红纸上,写了一句骂老太太的话:“这位女子不是人”。  
刘罗锅子一看,惊地“啊”了一声,忙上前拽住乾隆。一手夺过笔,对乾隆抱怨道:“你呀,你呀,不晓得今天我们来干什么!”  
事悔已迟,把字纸揭下来吧,怕主家不让,不揭下来吧,定惹气生。二人对面苦笑,进退维谷。  
刘罗锅子,掂掂手中笔,低头一想,伸手在门下框红纸上,仿照乾隆上联,写了一句和联:“九天仙女下凡尘。”  
乾隆看了,一拍刘罗锅子肩膀,快乐地赞道:“爱卿,真乃高才。善哉,妙哉!”  
原来,这天是这位老太太的六十六岁寿辰。依照当地习气,人活六十、六十六、七十、八十岁,都要由亲戚朋友、邻居邻居,赠送寿桃、寿礼、点心、肉食什么的前来恭喜。主家准备酒席、饭菜,宴请宾朋。大门口上,由主家备纸贴对联,自填横联,对联由前来贺寿的宾朋、邻居中的文人或自家请先生填词,以示赞祝。  
这时,雨过天晴,祝寿乡亲,吆呼喊喝,一齐拥上门来,看到对联,一念一听,大家嘻嘻哈哈,谈论纷繁。有的赞扬字迹、词语写的绝妙;有的批驳词句对仗不工……  
这家人们,听到门外动静,都走出门来笑脸相迎。邻居见到刘罗锅子和乾隆,以为是主家请来的填词先生;主家看到刘罗锅子和乾隆,以为是邻居邀来的墨客。于是就是你拉我拽,谦辞让让,说说笑笑,将刘罗锅子和乾隆,也拥进上房屋。  
上房中央墙上,挂着一幅寿字堂画,上有“福如东海”四字。大家将这老太太,蜂拥到画前桌旁落坐。大家献上寿礼,随即主家拉桌献茶,让大家围坐。  
在品茶中,众位免不了向老太太说些祝愿、高寿的话。这个说:“咱乡下人,就是以勤为本,以劳致富,勤劳为荣。”那个说:“老太太厚道待人,自根儿敬老爱幼,和乡亲和睦处事,亲如知己,心胸开阔,必得高寿。”  
有个壮年汉子说:“老大娘,教子有方,儿女孝道。”说着指指刘罗锅子和乾隆,又讲:“正象这俩老兄所写的门对,‘这位女子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老大娘象活神仙,德高望重啊!又有三个儿子,个个精明、强悍,团结邻里,待人厚诚。”  
乾隆觉得一个泼他一身脏水的乡间老太婆,过个华诞,竟占用了“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这类美妙的字眼,我皇上寿诞之时,应当如何?这是一气;又看到这老太太,坐在上座,大摇大摆,也受他皇帝的拜望,真有些造改年景。闷在心中,无处发作,这是二气。又听到赞誉老太太的儿子,更是火上加油,愤慨难平,再也按捺不住心头怒火,便挺起胸,“啪”地把桌子一拍,震得壶碗一跳,茶水四溅。恶狠狠地随即说道:“生下三子皆为贼!”说完把他拉长的脸一扭,闷了缸。顿时,惊得满堂雅雀无声,大家你看我,我瞅你,又齐望乾隆。  
刘罗锅子,一见这局势,急中生智,冲老太太慢条斯理哈哈笑道:“盗窃仙桃敬母亲。”  
乾隆和刘罗锅子的一急一缓,一怒一乐,一骂一颂,把大家可闹蒙了。还是那位壮年汉子,脑子活,敏理性强。他揣摩一通,喜得猛一拍巴掌,说道:“这两位老兄,是高才干手,今天为大娘作诗答对,唱喜歌来了。我们试把二位填的门对,和席间言语一连,正好是一首祝寿的好诗句:  
这位女子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生下三子皆为贼,  
盗窃仙桃敬母亲。  
大家一揣摸,都豁然开朗。把刘罗锅子和乾隆,让到上座,视为贵宾。老太太,一时被大家赞颂得心里痛快,便高喊一声:“给客人上酒上菜,宴请众位。”  
乾隆原本恨透了这老太太,基本没想喝她的喜酒,但她无意中冒立了祝寿头功,被推为上宾,便趁坡上驴,转怒为喜,暗自快乐。再见到桌上民间香菜野味,闻到扑鼻酒芳肉香,他肚子里又正饿得肠子咕噜噜叫,便只等人们,一声酒令下,他就和刘罗锅子跟大家一同吃起了蹭嘴儿①。  
①蹭嘴儿:冀州俗语,白吃白喝的意义。  
十四、冀州市婚丧风俗  
(一)婚嫁风俗  
普通有议婚、定婚、完婚3个程序。  
议婚旧时婚姻为包办婚姻。由媒人提亲,双方父母权衡各方面条件,互要当事人生辰,由卜者占其能否相宜,以肯定订婚与否。新中国成立后,婚姻由男女双方做主,其别人不得干预。有的经人引见,再经过双方互相理解肯定恋爱关系;有的在工作和劳动中自找对象,肯定恋爱关系。  
定婚旧时以“换贴”为准。男女双方的庚帖经媒人相互交流,意为亲事已肯定。庚帖交流之后,男方即向女方送彩礼。  
新中国成立后,换帖风俗渐废。普通由男女双方互赠信物,或男女相伴为女方购置定婚礼物。女方要彩礼者,由媒人传于男方置备。双方由各自工作单位或村出具证明,到当地民政部门注销,实行结婚的法定程序。  
完婚完婚吉日普通由男方主选,双方商定。娶亲前一日通路,男方备礼物、礼帖送往女方,沿途张贴“喜”字,将女方嫁妆接到男方。吉日晨或上午,男方娶亲队伍在鼓乐鞭炮随同下到女方迎娶。到女家,新郎先行求亲礼,再到坐客处坐待女方梳妆后登轿(车)回返。娶亲队伍回到男家后,接新娘者扶新娘下轿(车)。乡村有“三天无大小”之说,即不管大辈小辈皆可到新房与新娘戏耍。接着举行“拜堂”典礼。新郎、新娘在司仪掌管下向男方晚辈依次叩头,男方晚辈则应声随礼。典礼完毕后即大宴宾客。洞房花烛夜,有情“全人”铺炕和在新人被褥、枕头中装栗子、红枣、花生的风俗。次日,领新媳妇上坟祭祖。婚后,农历双日,新娘偕同新郎一同回娘家“回门”探亲。  
新中国成立后倡导新事新办,新式婚礼剔除封建迷信糟粕,逐步构成4种方式:一是新旧夹杂。即在旧方式根底上,娶亲由骑马坐轿改乘马车、骑自行车(60年代)、坐拖拉机(70年代)、乘汽车(80年代以来)。新婚夫妇身穿新式服装、佩带红花。二是新式婚礼。不迎娶、不会客,仅行结婚仪式。首先主婚人、证婚人讲话,继之新郎新娘引见恋爱经过,后请宾客吃喜糖、喝喜酒。三是游览结婚。注销后,男女双方赴城市或名胜之地旅游,归后向亲朋乡邻分发喜糖喜烟,此方式由城镇渐向乡村开展。四是由社会团体或组织若干对新郎、新娘举行集体婚礼。  
续弦或再嫁旧时,男丧妇能够续娶,称为“续弦”,妇女嫁于此类丈夫称为“填房”。女亡夫则倡导“守节”,若改嫁则为人嘲笑,以至遭到阻拦。偶有改嫁者,改嫁日期概在下旬,其礼甚简,称之为“二婚”。离婚妇女亦如此。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贯彻《婚姻法》,妇女改嫁与否全凭个人意愿,改嫁者不再遭到干预。  
招赘有女儿者招婿,旧时称“入赘”或“倒插门”。入赘须随女姓,所生子女亦随母姓。入赘者常常遭到乡里轻视和家族欺负。新中国成立后,女子与男子同样享有继承权,上门女婿不再改姓。  
(二)丧葬风俗  
初丧人病危时将寿衣备好。死后,立刻洗脸、洗脚、理发、穿寿衣。于堂屋支“灵床”,将尸仰卧其上。设灵桌,置祭品,燃香烧纸,家中男女哭泣尽哀。门幡挂于大门外侧(男左女右)。之后,家人至土地庙或十字路口“报庙”。随即派人给亲友报丧。  
停尸人死后至入殓普通停尸3天,老人长些,有父母在者短些。其间有亲友、乡邻吊唁时,死者之子女、儿媳披麻戴孝于灵前恸哭。灵堂门外搭灵棚,死者侄、孙辈于灵棚同吊孝者同哭,称“陪灵”。每日晚间赴土地庙烧纸,至入殓方止。  
入殓普通为晚间。入殓之前先行“开光”,孝子或孝女以棉蘸水,擦拭死者眼、耳、鼻、手、脚、口等。然后孝子亲朋向棺内撒“垫背钱”(旧时为铜币,现为硬币)。接着由乡亲抬尸入棺。就序后,即行钉棺,举家恸哭。  
出殡是日亲友乡里前来吊唁,主家备饭款待。午饭后,由乡邻将棺木移至灵架,上盖棺罩,由乡亲轮番抬往坟地。长子持招魂幡与众孝子在灵前边哭边行,抬灵者换人时孝子回头跪谢。女眷乘车按长幼次序排列。执事人前行,沿途撒“买路钱”。一路上鼓乐吹奏,鞭炮鸣放,哭声不绝。至坟穴处,将棺木降至穴内,在众亲属嚎啕声中由开坟者埋之。丧事毕,孝子孙对乡邻、亲朋行“谢孝”礼。  
祭奠俗称“上坟”。初次上坟为葬后第二日,晚辈携供品赴坟墓烧纸痛哭。死后一周年为“忌日”,每逢“忌日”均上坟祭奠。  
少妇亡故,暂不进坟,等丈夫死后再合葬并骨。夭亡子女,多葬于坟地边沿。  
新中国成立后,丧葬典礼逐步变革,政府鼎力废弃陋习,推行火葬。人死后,通知亲友向遗体辞别,此后择日举行简单葬礼即毕。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政府推行殡葬变革,严厉执行火化制度,推行平坟复耕,获得很大效果。  
忌讳风俗  
一、婚嫁忌讳  
忌姑家女儿嫁舅家儿子,有“骨血不倒流”之说。  
忌不出“五服”者结婚。  
婚期肯定不能更改,有“动一动,死公公;错一错,死婆婆”之说。  
新婚前男女双方捐赠礼物,忌讳送梨。因“梨”与“离”谐音。  
六月、腊月不订婚,不做结婚用的被子。  
女子出嫁,姑不接,姨不送。  
二、丧葬忌讳  
忌说人“死了”。人将死亡,用“不行了”替代。死后则说“没了”或“老了”。  
报丧者忌中途串门。  
老人死后忌穿褂子。寿衣用绸子或其他布做,忌用缎子,忌缀扣子。棺材用时要刷漆或涂色,忌白茬。丧礼中不白用他人家的东西。破土、出殡、圆坟,孝子来去须走同一条道。  
父母死后一月内不理发,第一年春节不起五更,不贴对联。  
身穿孝服不能串门。  
死了老人,当年不嫁女。  
三、生育忌讳  
孕妇不吃兔肉。  
小孩的尿布、垫子等忌在露天过夜。  
忌孕女坐产妇的床。  
妇女忌在娘家生孩子。  
四、节日忌讳  
年三十忌说不吉利话。  
正月初一出太阳前忌动笤帚,忌动针线,忌打碎盆碗和哭泣。  
忌正月初一至十五空锅,要在锅内放点食物。  
新媳妇须在婆家出正,有“不出正死公公”的说法。  
五、生活忌讳  
忌用红笔写信。  
待客倒茶,壶嘴不能对着客人。  
不能在下午或晚上探视病人。  
药锅只借不还,等谁用谁来拿。  
忌正月里理发。有“正月剃头死舅”之说。  
初五、十四、二十三为月忌日,有“初五、十四、二十三,新人不走月忌天”之说。  
遇人办喜事不送缎子,忌缎(断)子之谐音。老人做寿不要送钟,忌钟(终)之谐音。赠送礼物忌单数。  
抓来的中药忌放在窗台、锅台和炕上。  
不能对着人打喷嚏、咳嗽、擤鼻涕、松裤腰。  
起名忌与晚辈名字同音。  
庭院内不种梨、杏、槐、杨、柳、松、柏树。  
(三)忌讳风俗  
1、婚嫁忌讳  
忌姑家女儿嫁舅家儿子,有“骨血不倒流”之说。  
忌不出“五服”者结婚。  
婚期肯定不能更改,有“动一动,死公公;错一错,死婆婆”之说。  
新婚前男女双方捐赠礼物,忌讳送梨。因“梨”与“离”谐音。  
六月、腊月不订婚,不做结婚用的被子。  
女子出嫁,姑不接,姨不送。  
2、丧葬忌讳  
忌说人“死了”。人将死亡,用“不行了”替代。死后则说“没了”或“老了”。  
报丧者忌中途串门。  
老人死后忌穿褂子。寿衣用绸子或其他布做,忌用缎子,忌缀扣子。棺材用时要刷漆或涂色,忌白茬。丧礼中不白用他人家的东西。破土、出殡、圆坟,孝子来去须走同一条道。  
父母死后一月内不理发,第一年春节不起五更,不贴对联。  
身穿孝服不能串门。  
死了老人,当年不嫁女。  
3、生育忌讳  
孕妇不吃兔肉。  
小孩的尿布、垫子等忌在露天过夜。  
忌孕女坐产妇的床。  
妇女忌在娘家生孩子。  
4、节日忌讳  
年三十忌说不吉利话。  
正月初一出太阳前忌动笤帚,忌动针线,忌打碎盆碗和哭泣。  
忌正月初一至十五空锅,要在锅内放点食物。  
新媳妇须在婆家出正,有“不出正死公公”的说法。  
5、生活忌讳  
忌用红笔写信。  
待客倒茶,壶嘴不能对着客人。  
不能在下午或晚上探视病人。  
药锅只借不还,等谁用谁来拿。  
忌正月里理发。有“正月剃头死舅”之说。  
初五、十四、二十三为月忌日,有“初五、十四、二十三,新人不走月忌天”之说。  
遇人办喜事不送缎子,忌缎(断)子之谐音。老人做寿不要送钟,忌钟(终)之谐音。赠送礼物忌单数。  
抓来的中药忌放在窗台、锅台和炕上。  
不能对着人打喷嚏、咳嗽、擤鼻涕、松裤腰。  
起名忌与晚辈名字同音。  
庭院内不种梨、杏、槐、杨、柳、松、柏树。  
十五、冀州市信仰风俗  
旧时,冀州市人多置信上有天堂神灵,下有天堂鬼魂。因而,境内城乡寺庙颇多,多供奉观音、关帝、龙王、城隍、土地等。各户供有天地、灶王、财神、观音、仓神、门神、钟馗等。逢年过节,要烧香上供。若遇灾异,则搞大型活动,以借助神灵,消灾免祸。解放后,迷信之风有所收敛。  
看风水  
亦称“相宅”,观住宅或坟地四周的风水流势,以图避祸得福。旧时,人们迁坟、建屋,多由“风水先生”观看然后行。  
算命  
依据“八字”推断终身。将人的生年、月、日、时,各配以天干、地支,每项两字,依次排列,俗称“八字”,然后找出其所属五行。再以相生相克之说推断其祸福寿夭。旧社会多有盲人专司其业,称“算命先生”。  
祈雨  
旧时,遇久旱不雨,有“祈雨”、“谢雨”之俗。“行雨”时,由一伙童男童女取水,用柳条甩清水,搭台唱戏,求雨,敲锣打鼓。另外,遇阴雨连绵或雨量过大,人们以朝空中放火枪、爆竹等方式向上天表示恼怒。新中国成立后,祈雨活动随着水利建立的开展逐步消逝。  
十六、节日风俗  
(一)传统节日  
春节俗称过年,系民众辞旧岁迎新春之浩大传统节日。腊月中旬,碾米磨面,准备食品。下旬赶集上店,置办年货。腊月二十三祭灶神上天,以糖瓜供之,意在灶神食之可粘住嘴巴,上天见玉帝之时免说坏话,祭灶时,将灶王像同烧纸一同烧掉,焚香叩拜并祷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不祥”。继之家家户户打扫房屋、粉刷墙壁、糊裱窗户、张贴年画、剃头理发、磨豆腐、蒸年糕、蒸馒头,同时杀猪宰羊,置做新衣。  
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普通上午大扫除,贴对联,摆牌位,供神祖;中午家人聚会欢宴;下午和面调馅包饺子。入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烟花、院内铺芝麻杆,踩碎(岁)。家人聚会在一同,共叙骨肉之情,齐享天伦之乐,夜以继日,谓之“守岁”。随着电视提高,元旦夜全家围坐电视机前观看文艺节目。  
正月初一为大年伊始,五更起床,烧香燃蜡烛,煮饺子,上供品,放鞭炮。清早,穿戴一新,晚辈向晚辈叩头拜年,晚辈赏小儿压岁钱,数量不等。兄弟叔侄逐一向同族、邻居晚辈叩头作揖跪拜,恭喜“发财”。该日停做活计,妇女忌拿针线。如年前家遇丧事,则关门闭户(俗称闭丧)。初二到初十走亲串友拜年,被拜者以美味佳肴招待。  
在春节期间,乡村有聚族上坟之习,正月初一上午,合族男子俱往,坟前摆供品、烧纸钱、放鞭炮,或元旦请家堂回宅过年。  
新中国成立后,春节机遇关、工厂放假3天。节前展开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召开军民联欢会,党政机关干部赴烈军属、残疾复员退伍军人、病退休干部职工家登门慰劳,或召集上述人员开茶话会、座谈会。青少年学生为烈军属、五保户担水扫院、张贴对联等。节日期间,乡邻亲友来访待以烟、糖、瓜子、茶水等,并互赴酒宴。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吃饺子。过了初五,商店开端停业,农民下田劳动。  
正月十二,俗称为“老鼠娶媳妇”之日,儿童敛旧鞋,烤粘窝、灯盏,谓之吃了不心里疼。各户仍包饺子,谓之“捏老鼠嘴”,以免老鼠咬东西。  
元宵节正月十五,又称灯节,又叫上元节。街巷皆悬灯、放烟火、踩高跷、猜灯谜、花会、秧歌、舞狮子、赶旱船等文娱活动。燃灯避邪,以求不祥。夜晚打铁花,欢度佳节。  
正月十六,妇女走百病。是夜,祭灶。  
正月二十五俗称“打囤”或“添囤”,在院内以草木灰画大圆圈意味粮囤,分别放入不同粮食(放入钱则称钱囤),早、午、晚烧香、上供,祷告丰年。  
正月,采茵陈(蒿棵)入药。谚云:“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砍来当柴烧。”  
二月二相传是龙王上天的日子。常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烧香、焚纸以祷告龙王抬头上天,多降春雨。有早晨用笤帚敲炕沿之习,“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蛐蜓不见面”,“二月二敲炕头,金子银子往家流”。连念三遍,祈求安全无恙,发财致富。  
二月二十八“掐猫眼”(“发眼棵”,植物)。此日采集,棵入药。  
三月三俗称为药王爷华诞。医生、卖药的过此节日。传说:“蟠桃宴会三月三,王母娘娘会群仙”。民间省亲看老人,以恭喜老人短命。缁村每年三月三有浩大庙会,踩高跷,舞狮,演戏六天,市商云集,百货并陈,远近百余里香客前来赶会,昌盛十分。  
惊蛰天气转暖,农事始忙。旧时,县官扶犁,二衙牵牛,衙役拉耙。县官所耕之地,谓之“天坛”。冀州的“天坛”,在县城南关西边。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乾隆《冀州志》载:是日“家长率子弟妇女祭墓”。男子上坟扫墓并添置新土。出嫁之女回娘家,以五色纸剪作衣裤样,为过世晚辈上坟烧纸,名之曰送单衣。清明时节,民间有植树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干部职工及学生祭扫烈士陵园、烈士墓。  
四月初八境内寺庙有佛事活动。  
端午节(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又称端午节,俗称五月单五,有吃粽子风俗。粽子用竹叶或苇叶包江米、黄米、大枣,蒸煮制成。乾隆《冀州志》载:是日户户“贴门神,男女戴艾叶于项耳曰去疾。童幼系百岁索于项腕,曰蛇虫不螫。”  
五月十三雨节。谚云:“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又传:关公单刀赴会之日。  
五月二十八冀州城隍庙会,会期五天。庙会有商业活动,还有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唱大戏,耍杂耍、演武术等,非常繁华。经费由商会、商号及赴会摊集敛。解放后,改为“物资交流大会”。  
七夕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乞巧节。传说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之日。夜间,老人领着孩子遥望星空,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旧时青年女子于是日晚摆香案,供瓜果,向织女学织布做针线活,哀求乖巧。还有“在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说话声”之传说。  
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鬼节”。是日上坟烧纸。乾隆《冀州志》云:是日“祭墓,献麻谷盒,告穑事将成,荐新也”。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给祖先祭扫。  
中秋节八月十五,又称团聚节。是日夜晚,家家户户吃月饼并以瓜果祭天,互邀饮酒,以庆歉收。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合家团聚庆歉收的节日。  
重阳节九月初九,家家吃饺子。旧时有“九月九,财神爷往家走”之说,故是日烧纸焚香迎财神。新中国成立后,此俗根本消逝。1990年将此节定为老年节。  
寒衣节十月初一,是日上坟祭祖,用五色纸剪衣裤,上坟燃烧,为祖先送寒衣。  
腊八十二月初八,是日早饭用黄米、大米、小米、花生米,各种豆、红枣等熬粥,称“腊八粥”;并用醋泡蒜,叫“醋八蒜”。  
(二)新节日  
元旦每年1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度法定假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均放假庆贺。  
三八妇女节每年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各界妇女举行庆贺活动。  
植树节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是日,党政军指导及广阔机关干部职工、学生参与义务植树劳动。  
五一国际劳动节每年5月1日。机关、团体、工厂、企业放假庆贺节日。  
五四青年节源于五四运动。是日,青年学生组织活动,予以留念。  
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6月1日。各小学、幼儿园组织儿童、小学生,举行庆贺活动。新参加少年先锋队者举行入队典礼。  
中国共产党成立留念日每年7月1日。中共各级组织以上党课、开会、学习等方式予以留念。  
八一建军节每年8月1日。党政主要指导到当地驻军、武装部停止慰劳,并组织展开拥军优属活动。  
教员节每年9月10日。各级指导慰劳教员,各界为教员办好事、办实事,组织各种尊师重教活动。  
国庆节每年10月1日。是日,各机关团体升国旗并举行庆贺活动。  
十七、礼仪风俗  
(一)问候  
早晨相见,习气问:“起来啦?”、“您早啊!”;饭后相见,问:“吃饭啦?”;平常相见,普通问:“干嘛呢?”、“到哪里去?”;老年人相见或青年人见老年人,问:“坚固不?”;送来客出大门时说:“慢点走!”、“有空还来”;久不相见者见面后普通说:“少见啊!”。亲戚朋友相见,要问候家中晚辈、孩子安好。近些年来,相见时问:“有事吗?”、“有事请言声”。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你好”、“谢谢”、“再见”、“对不起”等成为通常礼貌用语。  
(二)待客  
客人来家,热情诚恳接待。起身欢送,请客入座。随后主人沏茶、递烟,双手捧送,茶不斟满,壶嘴不对客人。来男客,主家普通备酒款待,待客人酒足后再吃饭。中间添饭忌讳问客人“要饭不?”,主人待客人吃完饭后再撂筷,还要问客人:“您吃好了吗?”客人告辞时主人挽留。客人带礼物来,主人家留一局部,或赠之其他物品,不让客人空手而回。  
(三)称谓  
文人交往多用文字,如喜帖、丧帖、拜帖、名片等。对人称谓用敬词,如先生、兄台、令尊、令堂、令郎等;对己用谦称,愚兄、愚弟、鄙人等。对亲人称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大爷、大娘、叔、婶、哥、嫂等;见生人,对长者称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对同龄称大哥、大姐;对年轻人称老弟、大妹妹。在市区、城镇,多称师傅、同志。年轻人互称“哥们儿”。对教师、校长、厂长、经理等有职务者,可在职务前冠以姓氏直称。  
(四)礼风  
稽首  
亦称“磕头”、“叩首”。双膝跪于地,两手掌触地引首至地且作短暂停留,是晚辈对晚辈表示毕恭毕敬的大礼,普通为一次,严重礼节需三叩首,民国以来,稽首典礼渐衰,但局部乡村中过年、婚、丧事宜仍沿用。  
拱手  
亦称“作揖”。两手抱拳至胸前向上拱举至额前。旧时亲朋或乡邻相见多用此礼。今正月初一拜年时同辈人仍用拱手礼。  
拜  
旧时,女子拜仪。两手抱拳至侧,上下微动,头微低。此式只要局部老年妇女偶用。  
鞠躬  
脱帽,两脚并拢,两手垂于大腿两侧,弯曲上身以表敬意。民国以来,开追悼会,公职人员吊唁、结婚及庆典留念场所等典礼中多用鞠躬礼。  
握手  
新中国成立后,同志之间见面时,右手相握,行握手礼。  
点头  
素常常见面者以点头表示。  
十八、亲族风俗  
(一)家族  
域内家庭以父系血缘为根底,有“五服”内外之分。办丧事时,“五服”之内者服孝,以外者普通不服孝。婚嫁喜庆活动,“五服”之内者共同筹办,之外者参与较少。“五服”再延伸构成家族。旧时,以族中辈份最大者为族长,族中大事由族长定夺。每年族中男子聚会一次,吃会饭,费用由族产或按户分摊。多数家族有续家谱之习,每年续修一次,春节期间将家谱挂出。这些风俗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淡化。附“同宗九族五服图”表3-  
分家家产及债务,普通只分给男子,未嫁女儿可留些衣物浮财。旧时分家,多请本族晚辈及母舅掌管,先给老人留下养老地,其他各股均分。新中国成立后多请晚辈和村干部掌管,粮食按人分,其他财富或债务按股分。家产搭配终了,多由小兄弟先挑一份,其他抓阄。分家单写明财富(债务)分配、老人奉养、未成年弟妹照顾等内容,分别由当事人、中证签字、盖章或按手印。随后吃“搭伙饭”。按《继承法》女儿有继承权,但乡村多沿用旧习。  
(二)亲友  
亲友亦以血缘为根底,其风俗主要有:  
拜年  
春节拜年,世代沿续。除未嫁女外,晚辈给本族本村亲友晚辈拜年。均双腿跪地叩头。亲友乡邻平常有些隔阂,一拜即解。小孩拜年,晚辈要给“压岁钱”。  
婚丧  
娶媳,邻里送喜幛或现款,亲友拿拜钱,设宴款待。嫁女,亲友邻里送衣物,称“填箱”。丧事,乡邻送糕点、挽幛或现款,亲友“摆拱”(祭礼);如遗属贫穷,至亲祭礼从简,有的押现钱助丧。  
生育  
生育前,本户备足食品,娘家缝制小袄、小褥。产后,母亲侍候“月子”。第三天,邻里赠送鸡蛋、挂面、红糖等。第12日,亲友带鸡蛋、挂面、红糖前来探望,本户设宴待客。满月,产妇回娘家小住。  
华诞  
婴儿周年时过“华诞”,是日,邻里赠送花布、?子,亲友多送挂面、豆芽、石榴、花篮、童装、华诞鞋。考究姥娘挂锁,长寿百岁。“姑做裤子,姨做袄,妗子的袼喇跑不了”,均取不祥意。有的连做3年,12岁还做一次。  
寿诞  
旧时,有钱有势者,到50岁开端作“整寿”(每增10岁做寿)。普通农家,老人66岁作“六十六”,80岁作“大寿”。亲友前来恭喜,晚辈给老人拜寿。寿礼多为寿桃、寿面、寿联、寿幛。酒席待客,吃“短命面”。  
走亲访友  
亲朋之间,或多日不见,或省亲问病,或对方遇有严重事情,互相走动看望,多带有一定礼品。走亲访友多在春节及亲朋中有婚、丧事宜或有生病者之时。麦收后,有携带礼品看出嫁闺女之俗。  
温锅  
迁居新房或分家另立锅灶,亲友携礼前来庆祝,称“温锅”。礼物中要有一张饼,且只烙一面,另一面在新居锅灶烙熟。近年烙饼之俗渐淡,普通送礼品,以贺乔迁之喜。  
十九、冀州古城遗址  
位于冀州区冀州镇北关村西北,是汉代冀州古城东北面的一段土城墙,距今约2200年,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总长约4500米,最高处8米,底和顶最宽处分别为30米和10米。最近处间隔北关村约500米,东北接衡水湖西堤,两侧是大片洼地和坑塘,以及少量耕地。由于年代长远,夯土流失严重,城墙残缺,起起伏伏,断断续续,如今城墙的夯土层仍明晰可辨,上有绊马球、碎瓦片等物体。1993年7月,被肯定为省级文物维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文物维护单位。  
二十、呼家道口三件宝:古钟神井圣母庙  
“呼家道口三件宝,古钟神井圣母庙”,是传播几百年的两句民谣。呼家道口村是今官道李镇所辖的一个只要1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自立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朝初期,呼氏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古清水河东岸一道口建村,故名呼家道口。  
第一宝:古钟。古钟记载了该村的建村史及人口繁衍外迁状况。铭文曰:“元末明初,战祸连,民息奄,洪武帝颁诏移民,有呼氏家族自山西洪洞广济寺由官府发凭照川资,护送至冀州古清水河东岸一要道口处,立灶定居,曰‘呼家道口’……”虽说古钟是铸铁的,但不怕风吹雨淋,永不生锈。可惜,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直到2009年,由原籍呼家道口村、现居北京的杨淑贞、杨德山建议,并带头捐款,经本村退休教员高金浩(现已故)等人依原样设计,全村各界人士积极捐款,重新铸成此钟。当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举行揭幕典礼,并由村中年岁最长者杨彦茂敲响了大钟。  
第二宝:神井。呼氏定居后遇旱年,河枯禾干,呼氏女为救患病双亲,寻水觅药,遇一丛芦苇,深挖丈余,竟自涌成泉,泉水喷吐不绝,饮之冷冽甜美。后被乡亲们砌为饮水之井。此井在今村西偏南村口处,不论旱涝,从未干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被誉为“神井”。笔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回村时,这眼井还是家家户户的饮用水,大旱之年,周边村的井都干涸了,外村村民便拉着水桶来呼家道口村这口井里来取水,直到村里都用上了自来水,这眼井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此井往常已成为衡水市水文监测点,几十年来每年都定时派人来此观测记载水文材料。  
第三宝:圣女庙。呼氏药女采药行医,用“神井”之水煎药,煎制药液,为本村及周边百姓治病,令盲者复明,哑者复音,福泽乡里。因其行七,被后人尊为“七圣母”,并建“圣母庙”奉之,开光盛典日为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农历三月十八日。自此之后,每年三月十八日举行圣母庙会,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纷沓而至,好不繁华。“文革”时,圣母庙被破坏,庙内古钟亦被敲碎。2009年春,村民们集资铸造新钟,并镌文记载圣母庙之历史沿革,而且恢复了三月十八的古老圣母庙会。  
二十一、田园棉民俗文化节  
1《织布》  
一架织机一把梭,  
三两清风四季歌。  
七彩生活谁织就,  
千双巧手万里河。  
(技艺传承人:阴宗杰,男,52岁,冀州市北漳淮乡景家庄)  
2《刨笤帚》  
腰缠玉带披蟒袍,  
脚蹬天梯手握刀。  
街头响起八仙板,  
笤帚扫出路万条。  
(技艺传承人:陈振禄,男,78岁,冀州市徐家庄乡冯家庄村)  
3《锔盆锔碗》  
拉弓钻孔入愁肠,  
锔盆锔碗锔大缸。  
揽活全凭金刚钻,  
残梦复圆甜又香。  
(技艺传承人:黄殿臣,男,66岁,冀州市北漳淮乡南黄家庄)  
4《磨剪子戗菜刀》  
磨完剪子又戗刀,  
一声呼喊过老桥。  
几钝重视尖利,  
裁衣砍柴刃不凋。  
(技艺传承人:石根炎,男,63岁,冀州市北漳淮乡南榆林村)  
5《嘣爆米花》  
人称行为艺术家,  
摇滚明星又算啥?  
一声惊雷云雾起,  
芳香粒粒爆开花。  
(技艺传承人:孙庆泽,男,58岁,冀州市冀州镇大罗村)  
6《冀州焖饼》  
手艺源自码头李,  
冀州焖饼可谓奇。  
两任总理都尝过,  
不是御膳是小吃。  
(技艺传承人:杨运华,男,51岁,冀州春海饭店)  
7《编筐》  
春风乍起盈衣袖,  
荆条化作百指柔。  
编风编雨编日月,  
背粪背柴背歉收。  
(技艺传承人:吴金亮,男,78岁,冀州市码头李镇吴家庄)  
8《宫廷剪纸》  
剪刀飞处看落霞,  
宫廷燕到百姓家。  
装点春色凭巧手,  
剪出生活美如画。  
(技艺传承人:康晓燕,女,35岁,冀州市码头李镇南顾城村)  
9《烙画》  
千块木板做画屏,  
一支铁笔烙丹青。  
我自胸中藏丘壑,  
氤氲袅袅墨香浓。  
(技艺传承人:刘汉中,男,66岁,冀州市文化馆)  
10《补锅》  
风箱呼呼炉火旺,  
钻孔锔补缀锅忙。  
包你黑锅背到底,  
煮出三餐格外香。  
(技艺传承人:杨宝聚,男,63岁,冀州市北漳淮乡南杨家庄)  
11《冀州大锅菜》  
庭院架起一口锅,  
田间美味大汇合。  
邻居四邻都来到,  
分享幸福欢乐多。  
(技艺传承人:阴学忠,男,43岁,冀州市北漳淮乡景家庄)  
12《手工挂面》  
揣摩时间赖手艺,  
三揣三行合理时。  
阳光之下顶风挂,  
亮如银瀑细如丝。  
(技艺传承人:张志考,男,66岁,冀州市北漳淮乡南内漳村)  
13《卤水豆腐》  
恰如其分点豆浆,  
高手无招心自藏。  
白里透黄真本性,  
卤水豆腐有醇香。  
(技艺传承人:胡满仓,男,76岁,冀州市冀州镇周胡刘村)  
14《小磨香油》  
两盘石磨磨月光,  
一口大锅炒太阳。  
葫芦沉浮油泛起,  
乡村十里芝麻香。  
(技艺传承人:吴德涛,男,46岁,冀州市南午村镇孟岭村)  
15《严缝》  
单手推刨腿曲直,  
严丝合缝不透隙。  
机械催得手工退,  
班门绝技正消逝。  
(技艺传承人:邓凤群,男,67岁,冀州市周村镇东马冢村)  
16《葫芦烙画》  
葫芦里边有乾坤,  
山水人物俱传神。  
一支铁笔行天下,  
团聚不祥寓意深。  
(技艺传承人:何胜旺,男,36岁,冀州市南午村镇南午村)  
17《微缩农具》  
祖宗三代是农民,  
农耕文化守望人。  
复生农具传后代,  
保存历史赤子心。  
(技艺传承人:陈洪英,男,69岁,冀州市北漳淮乡西南王村)  
18《三皇炮捶》  
天人合一万象微,  
出拳如炮落如锤。  
喜看故里新气候,  
万千后生把春催。  
(技艺传承人:赵恒通,男,60岁,冀州市北漳淮乡赵家庄)  
19《郝记驴肉》  
一锅老汤四十年,  
沸腾至今日日鲜。  
真实生意才持久,  
郝记驴肉最自然。  
(技艺传承人:郝存友,男,51岁,冀州市码头李镇码头李村)  
20《藤编》  
南方藤条北方爱,  
善解人意量体裁。  
靠手说话巧编制,  
四代祖传亮名牌。  
(技艺传承人:常群强,男,29岁,冀州市周村镇杨洞村)  
21《打坯》  
乡村街舞伴斜阳,  
空中漂浮泥土香。  
你填土来我夯实,  
打坯为儿盖新房。  
(技艺传承人:阴济连,男,66岁;阴济田,男,63岁,冀州市北漳淮乡景家庄)  
22《泥塑》  
人类原本自泥土,  
泥土之中生万物。  
捏人捏狗捏岁月,  
捏个娃娃胖嘟嘟。  
(技艺传承人:张晶霄,女,50岁,冀州市职教中心)  
23《虎头鞋》  
虎头鞋,虎头样,  
飞针走线纳不祥。  
不为生计不为钱,  
只为儿孙保安康。  
(技艺传承人:刘新国,女,70岁,冀州市北漳淮乡北漳淮村)  
24《打锡壶》  
雪落屋檐静无声,  
坩埚融得夜色浓。  
锡壶烫酒心头热,  
不为浮名累此生。  
(技艺传承人:段长武,男,68岁,冀州市南午村镇孟岭村)  
25《做风箱》  
风箱声声声声响,  
慈母叮咛在耳旁。  
万水千山不寂寞,  
心中永驻是故土。  
(技艺传承人:石志浩,男,83岁,冀州市官道李镇衡尚营村)  
26《二鬼摔跤》  
锣鼓响起看好戏,  
你推我搡摔跤急。  
二鬼本是一人饰,  
对手原来是本人。  
(技艺传承人:常双歧,男,60岁,衡水市滨湖新区魏屯镇)  
27《剃头》  
银光闪闪舞秋风,  
刀起发落自由行。  
剃头挑子两头热,  
担回晚霞挂窗棂。  
(技艺传承人:谢计皂,男,72岁,冀州市门家庄乡东堤北村)  
28《麦秸画》  
天蓝云白地生金,  
麦秸作画也传神。  
贴出幸福好日子,  
开启艺术致富门。  
(技艺传承人:赵晓玲,女,40岁,衡水市桃城区)  
29《修鞋匠》  
补缀钉掌任臭熏,  
街头巷尾吸烟尘。  
蜷缩城市屋檐下,  
只为路人稳脚跟。  
(技艺传承人:王保安,男,72岁,冀州市周村镇)  
30《铜刻》  
铜铁相搏金石行,  
以刀代笔刻人生。  
铿锵奏进开辟曲,  
冀州老刀不虚名。  
(技艺传承人:陈洪超,男,48岁,冀州市冀州镇陈家寨村)  
31《京胡制造》  
虚心耿直曲高雅,  
金筒玉弓圣手拉。  
紫竹弄调传京韵,  
蟒皮发音醉天涯。  
(技艺传承人:王建民,男,65岁,冀州市门家庄乡王海庄村)  
32《打铁》  
铁锤落砧响叮当,  
归鸟惊散铁花香。  
精敲淬打出水火,  
件件精品赛金刚。  
33《弹棉花》  
人称乡村音乐家,  
弯弓弄弦弹棉花。  
床床锦被叠成垛,  
不怕雪飘寒风刮。  
34《劁猪》  
一声呼喊万家催,  
劁猪本意为增肥。  
方案生育从猪起,  
割裂阴阳断是非。  
35《泥瓦匠》  
一把瓦刀走城乡,  
砌砖和泥论短长。  
几新房平地起,  
夏凉冬暖采春光。  
36《手工装裱》  
脱筋白面熬成浆,  
书画全凭锦凌装。  
能使蓬荜生光芒,  
乐为别人做嫁裳。  
二十二、冀州饮食风俗  
1、冀州焖饼  
冀州焖饼是河北省传统的面食小吃。色泽黄亮,筋道松软,不粘不连,滋味香醇。每年二月二,冀州人有吃焖饼的风俗,意味着烙干大田不生虫。依照传统工艺制造的冀州焖饼色泽黄亮,筋道松软,不粘不连,滋味香醇。焖饼的品种很多,有素焖、肉焖(肥肉为大炒焖、瘦肉为小炒焖)、黄菜焖饼(即鸡蛋焖饼)、鸳鸯焖饼(一盘中有两个把戏)等几种。  
2、冀州焖杂面  
冀州焖杂面主要食材是杂面、肉、豆角。杂面,是绿豆或者黄豆等其他豆类磨成的面。焖杂面要用羊肉或者猪肉,最好是羊肉,焖杂面没有肉,口感会比拟差。焖杂面的辅材,是食用油(最好加些羊腥油)、盐、酱油、姜、蒜八角、花椒、葱、香菜等要留意,焖杂面忌加醋,加醋会涩。  
3、大饼卷肉  
就是烙的大饼卷着熏菜吃。熏菜是熏后的熟猪肉。配鸡蛋汤、小米粥等稀食。  
4、肉龙  
就是用发酵的白面,裹上用油拌好的猪肉馅后,好像蒸馒头一样蒸熟。配鸡蛋汤、小米粥等稀食。  
5、煎灯盏  
二月初二日,俗称“龙抬头”的日子。家家户户煎“灯盏儿”吃。“灯盏儿”用黍子面做成窝头蒸熟,再用油煎、炸。  
6、大锅菜  
又称猪肉干粉菜,以前遇红白事时,冀州人都是吃它。大锅菜用料很简单,猪肉、粉条、白菜三大样,配料也不过就是家常用的葱姜大蒜等,但选料又很考究:猪肉要选精五花肉,平肋太肥,并且不耐久煮。臀尖太瘦,熬出的菜不够香。只要这种纯五花肉,肥瘦相间,煮出来不时层,香而不腻。粉条也是三六九等,有种掺了胶,发脆发挺,真正的好粉条劲道耐嚼,有些粘牙,却不软烂。挑在筷子上,能看出颤劲。一碗大锅菜,有荤有素有菜有汤,又营养又美味,顾客们既快朵颐又饱口腹。  
7、吊炉烧饼  
冀州吊炉烧饼的外形为圆形,其特别之处在于,正面中间鼓高隆起,像似汽车前面的大灯,中间是空的,底面为平形,周围比拟硬一点儿。冀州人吃烧饼时,还常常在饼子里面夹上猪肉、驴肉、熏肠等。  
8、冀州驴肉  
冀州的驴肉远近出名,各种名号林林总总,曹记、白记、岳记、郝记等等,灿若繁星,滋味都十分不错。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景县民间习俗
下一篇:沧县民间习俗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