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安县节日风俗
传统季节:
本县和各地一样,岁时季节均以农历月、日为规范,至今季节风俗大部未变。
正月
初一,春节(旧称元旦)。黎明,全家老幼便起来洗漱、穿新衣、放鞭炮、祀神、祭祖。其后依次给晚辈磕头拜年,再吃饺子。往常已不祀神、祭祖,有的家庭晚辈也不让小辈人磕头,只是意味性的表示一下。饺子,普通多在元旦夜包好,馅儿荤素不一,均按家庭惯例。包饺子时,普通皆留少量面、馅,取年年有余之意。吃饺子时在桌上多放些碗筷,以示新年添加人口,取人丁兴隆之意。天亮后,村中乡邻相互拜贺,俗称拜年(未婚女子例外)。有的人家年前晚辈逝世,要闭门守孝,上午不开门,下午再去本村亲戚家或关系较好的乡邻处拜年,俗称“拜孝年”。
初二日,旧时以羊肉馅饺子供财神。早晨,家族中一切老少男性,均到祖坟上,焚化纸钱,燃放鞭炮,叩头拜祭。之后晚辈人出村,去亲友家拜年。连续数日方止。
初五日,俗称“破五”,家家吃饺子,叫做“捏破五”,不出门拜年。
十五日,元宵节也叫灯节。晚吃元宵,夜晚各种花灯悬挂于街道两旁,一些较大的集镇村庄常于此夜放烟花、爆竹、耍龙灯,并用麻油浸捻,燃放于村郊野外,俗称“散灯花”。男女老少沿街旅游,共赏灯月交辉的良宵美景。1980年以后,逢此日,县城要举行花会扮演、灯展及焰火晚会等活动。
十六日,用羊肉馅饺子供财神。新婚少妇回娘家省亲,所以此日称妇女归宁期。
十九日,俗称“烟九”,此日妇女不做针线活,不洗衣服,当晚有放烟花的风俗。
二十五日,俗称“仓官(母仓)华诞”,天未明,各家将灶灰圈成圆圈作囤形,内放五谷杂粮数十粒用砖盖上称打囤,取新的一年,五谷歉收、囤满仓尖之意。并让小孩在灰圈内放炮,取囤被涨崩之意。早饭吃小米干饭杂面(绿豆面)汤。
二月
初二,“二月二龙抬头”,是日妇女休息不动针线,恐扎龙眼,并灌满水缸“饮龙”。天亮前,让小孩儿用木棍敲打炕沿或枕头,意为惊走蛇、蝎、毒虫免其为害。家家用绿豆面摊煎饼吃,并给小儿理发,俗称“剃龙头”。
三月
初三日,俗称“上巳日”,为青年男女踏青日,今人仍于此日踏青。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原本清明是节气,寒食是节日,源于焚绵山留念介子推的传说,但多将两者合而为一。此节赶在农历二月或三月,曾有“二月清明老了柳,三月清明柳不开”之说。是日,妇女休息,各家族中一切男性,不分大小,一概上坟,添新土、压挂纸、烧纸钱、放鞭炮祭奠祖先。过去大家族还吃清明会。新中国成立后,各机关团体、学校、工作人员、教员、学生等集体祭扫烈士陵园或墓地。
四月
妇女拆洗被褥棉衣等以备冬季之需。
五月
初五为“端阳节”又称“端午节”,俗称“五当五儿”。旧时于门前插艾枝,贴五雷符以避灾祸,为留念屈原家家吃粽子。而今只要吃粽子风俗,其它已废。
十三日,俗传关公单刀赴会于此日,旧时境内遍及关帝庙,此日演出以关云长为主角的戏剧,以资留念。
六月
初六日,六月六冰雹会;有的于此日晒书籍、衣物。
二十四日,“分龙兵”,如此日下雨,便说分得勤龙:歉收有望,否则降雨误期,庄稼歉收。
七月
初七日,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妇女设瓜果于葡萄架下祭织女,少女以盆盛水放于太。
二、固安丧葬风俗
送终:临终守护即为送终。不可让老人病故在炕上或床铺上。不可让老人直到咽气还没有穿寿衣。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制止哭泣。
报丧:老人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帖,或登门通报死讯,要告知开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他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稚,都要叩首。
批榜。批榜格式如下:
原命于公元一九三零年(甲午)正月初六日吉时生
先妣赵府赵老太君享年七十九岁之灵榜
大限于公元二零零八年(戊子)十一月二十三日午时终
入殓:死者入棺前,要整容,如剃头、刮脸、换发、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掩面。不能给死者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让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
在死者死后24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辰,正式将尸体移于棺中,入棺时,死者普通是头朝里脚朝外。
此刻要写好铭旌,盖在棺材上。铭旌格式如下:
先妣赵府赵太君享年七十九岁寿终正寝安厝祖茔之铭旌
不孝女赵某某泣挽
三、固安笙管乐
河北省固安县位于京、津、保三角腹地,处在大北京经济开展圈,是河北省施行“两环(环京津、环渤海)”战略的重点市县之一。境内自然资源蕴藏丰厚。自元建都北京以来,固安不断地处京畿,故交通便利,文化兴旺,古有“天子脚下”、“京南第一城”之称,著名的屈家营音乐就滋生、繁衍在这片土地上。
屈家营音乐会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现存《玉芙蓉》、《纣君堂》、《骂玉郎》等13支套曲,《金字经》、《讨军令》等7支大板曲,《五圣佛》、《贺三宝》等20多支小曲和一套打击乐。运用乐器中一支饰银8孔白玉管为世所稀有,在唐宋典籍中称为“筚篥”。屈家营音乐是继西安古乐、北京智化寺音乐后发现的又一民族文化珍宝。从乐器形制、乐谱和曲目、演出礼仪都与元明乃至唐宋时期的上流社会音乐一脉相承,而这在全国大多数中央的民间早已失传。屈家营音乐会曲目丰厚,乐谱完好,乐手技艺精深,并有严厉的传承方式,在相对封锁的状态下保管下来,具有“原汁原味”的特性。音乐会所运用的乐器、乐谱、曲目及理论活动,提供了一份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技术标准和宫调系统的全面材料。民间艺人们所运用的音乐技术理论术语将有助于解开中国律学史上的许多疑问问题。
1984年以来,屈家营音乐会惹起了音乐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艺术研讨院定期派专家停止指导、培植,并在固安召开了“全国首届宣扬乐艺术研讨会”;1987年赴北京参与结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的亚太地域音乐学术讨论会,20多个国度的一百多位专家观看演奏后,给予高度评价。
由于古乐拘于师傅口传心授,以及乐手缺乏现代乐理学问、乐师不外传技术等种种要素都限制了古乐的开展。老乐师逐步去世,能教授古乐的两位老人均已80岁高龄,村里其他乐师无一人会吹奏大套曲,古乐面临失传的可能。
四、固安婚姻风俗
旧社会,男女六七岁家长做主选择门第相当者为之订婚。先请媒人说合,俗称呼媒。有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礼,贫富略同。两家同意,即以庚帖相交流。名曰换小帖(帖上写明男女生辰八字)。过三日无防碍,将庚帖请算命先生合之,如属上等、中等婚可相定,下等婚则无成。待庚帖合好,男家以首饰(如簪、镯)使媒人送至女家。女家以大帖相交流并以靴帽等答之(贫者无),俗曰“过大帖”,又称“下定礼”,婚姻始定。
(二)旧时期结婚风俗:
旧时期男婚女嫁全以男方为主,这一风俗在境内传播长远。
结婚前,由男方选定婚期,俗称“择日子”。多请阴阳先生选出“好日”,写在红帖上,由媒人送至女家,此帖名“嫁娶帖”。
结婚前一天叫“催妆”,男家各门贴喜字、楹联,并备酒、肉、米、面等装入食盒送到女家。女家送嫁妆到男家。是日黄昏,男家亮轿,让一男童入轿,鼓乐引导串游村街,晚上新郎在天地牌位前敬天地、拜亲友,俗称“演礼”。
迎娶时,多在清晨,鼓乐前导,男坐轿去女家。轿分天蓝、花红二色,天蓝轿称官轿新郎坐,花红轿称彩轿新娘坐。
女家设酒席或者茶点宴新郎和陪客(伴郎)。此时男家娶女客请女更衣,用红巾包头,俗称“上头”,并穿男家带来的裤子叫作“翻身裤”。打点终了,由新郎迎门作揖请新娘上轿,然后由女家叔、伯将女抱入轿内,临别时女多哭泣,且为哭为凶兆。女方送亲者由请来的送女客及兄、嫂、弟、侄等组成,并与男方迎亲人成偶数,男女各半。新娘乘轿,兄、弟把轿杆,护于左右。俗称“帮轿”。送亲者所乘马车上放有新娘包袱,普通由侄儿或年幼的弟弟守持,非给红包不让抱走,名“押包袱”。同时,男家还给车把式喜包,谓之“鞭前”。迎娶往复途中,皆以鼓乐仪仗为前导。
过去因用轿迎娶,故男女双方相隔路远者,多采用“就亲”之法,即婚前一天(催妆)下午,将新娘送到离夫家较近的亲朋家,晚上以宴席款待,以便次日能够就近迎娶(程序与到女家娶相同)。
花轿到男家,停置堂前,燃放鞭炮,伴娘(送女客)扶新娘出轿,由女家送亲人背新娘到“天地”牌位前或用倒红毡之法,使新娘脚不触地踩毡走到“天地”牌位前,然后,女立于“天地”牌位西侧,男焚香三叩首,名为“拜天地”。此刻与新娘属相犯忌者,规避一旁,不让观看。
在“天地”牌位前放有一柳斗,内装红高梁,上插三支箭,箭上横担一弓。等拜完天地,娶女客引新娘入洞房,新郎即用箭将新娘蒙头红布揭去继入洞房。之后娶女客煮熟预先包好的饺子送入洞房,男女同吃,门外有人喊“生、熟呀?”无论生熟,都答复“生”,以取生儿育女之意。礼毕,有男家小男孩踢帘子,掀铜盆等过节儿,小儿得红包喜钱,喝彩而去。
然后新郎新娘到席前遍拜家长、亲友、受拜者均掏礼份,俗称拜钱。席间女家送亲人要给厨房红白案各一份红包,俗称“安灶”。
午间,乡亲、邻居等来贺喜,出礼份,男家设宴席款待,新郎新娘轮番来席间拜见。
洞房花烛夜,亲友小辈人作种种戏谑以逗新娘一笑,直至夜晚方散,俗称闹洞房。睡前由全福妇女(有丈夫且子女双全者,多为嫂辈)铺合子被(两褥并排铺于底层,女被仰铺褥上,男被盖在女被上)。被角缀有枣儿、栗子、花生等,取早立子、花胎生之意。然后,嫂子将灯熄灭。入夜,弟、侄等辈来听窗根,至午夜方散。
次日或隔日,女家用车接新郎、新娘到女家中拜见父母等,享以盛宴,俗称接回门。住日不等,也有当日送回者,并商定会亲日期,或单八、双八或单九、双九,女方至亲去男家会亲,凡参与会亲者,便与男方接上关系,日后便可礼尚往来,互相走动。
新婚月满,新娘由新郎陪同到娘家探亲,备礼物,以表敬意。返回时仍备礼物敬营私婆。
次年正月,女家备迎新夫妇来住,俗称住正月,但必在元宵节前返回婆家,因有新婚第一年的元宵节不观娘家灯之说。在女家,夫妇同宿,取鸳鸯不独宿之意。一年内新妇住娘家日期不等,但必在二月二、清明节、腊月二十三、腊八前一日送回,端午、中秋、元宵各节,女家要送食物于男家,名曰送节礼,年久则不拘此礼。
(三)新时期订婚风俗:
1950年新婚姻法执行后,境内婚俗发作变化,但仍较复杂。少数人家,家长顽固,儿女婚姻仍由父母包办,一切风俗依旧不改;不过绝大多数青年特别女青年反映激烈,坚决反对父母包办,力图婚姻自主。普通经过自在恋爱,和对象交往,以为适宜,便自找引见人和父母通气,压服家长同意后即可订婚。免去许多合帖、换帖、过礼等旧风俗,只是双方认定,引见人作证而已。
1960年以后,父母包办者根本铲除。经过引见人两头融通,说合,双方家长各把对方家庭、人品考察后,男女个人当面交谈,交往屡次,各认定对方不错,便以钢笔、笔记本等简单信物相交流。作为订婚凭证。然后,男方设简单宴席,邀女方父、母、兄、嫂、姐等到家,共进一顿午餐。席间也有男方家族中派叔、伯、姑舅等参与。男方父母拿出10--20元钱给姑娘,作为见面礼(以后叫认公婆钱)。婚事即订。
1970年以后,构成新的订婚程序:(1)引见人引见;(2)双方约会交谈;(3)共同调查人品;(4)正式过礼定婚。双方自己同意后,通知引见人,商定日期由引见人率领女方父、母、兄、嫂等到男方家,会同男方父、母及本家叔、伯、姑、舅等,吃一顿由男方备好的高规范的乡村宴席,席间男方父母掏认公婆钱,凡男方晚辈人也即席掏认钱。
从70年代末开端,直到90年代,时兴订婚后逢年过节,接女方到男方家过节。详细时间为春节后,元宵节前一段时间,中秋节及男方家左近庙会期间。每年至少2至3次,每次约住2至3天,每次女方来住,男方父母给钱。
(四)新时期结婚风俗:
1950年到70年代,结婚风俗有所变化,内容有所更新,如:
(1)结婚前双方须持村引见信到男方户口所在地的区或乡政府注销,办理结婚手续,领取结婚证。
(2)绝大多数人家,普通不要彩礼。
(3)除少数1953年以前用轿迎娶外,大多数人家不用轿,改用马车迎娶。
(4)拜天地改在毛主席像前行鞠躬礼。
(5)农业协作化后,境内已无用轿娶亲者,因双方均在消费队劳动挣工分,无暇顾及陈规陋习,旧风俗日渐淡化,如婚前催妆,送嫁妆,婚时押包袱及婚后接、送等持续下来的风俗还按原步骤停止,只是走一下过场,不像过去那样认真。
80年代初,时兴婚前女方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俗称三转儿一响。然后再要200--300元买结婚用具。在注销结婚时钱、物必需到位。
之后,择日结婚。催妆送嫁妆,迎娶押包袱,婚后接送等还按原次第。
迎娶时,迎、送亲人员和过去一样,取偶数,男女各半。多用马车、小四轮拖车迎娶。新娘进门后举行新式婚礼典礼(已不设毛主席像),典礼范围不大,普通在北房东面设两张桌子数把坐椅,由送亲人及男方家长等坐在桌后面,引见人当司仪,按程序停止。程序大致内容为:
(一)给晚辈人行鞠躬礼
(二)新郎、新娘互行鞠躬礼。
(三)主婚人、证婚人讲话(致鼓舞词)。
(四)新郎新娘致谢词。
(五)自在讲话--致恭喜词。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结婚风俗不变而消费进一步进步。
过去和如今境内有“赘婿”风俗,但新旧时期大有差异。
旧时期,有女无子,家境又不太富有者,采取赘婿入门方法,以图养老送终。俗称“纳婿”,婿自己多因家贫,无力婚配而入赘岳父家,更名改姓,为人歧视。稍有才能配偶者,不走此路。
新时期则不然,特别在80年代后,倡导男到女家落户,并与家庭人等享有同等权益,更不更名改姓。
五、屈家营音乐会
屈家营村在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是华北平原一个历史长远、民风质朴的小乡村。“屈家营音乐会”为民间笙管乐,相传源于元明之际的寺院佛教音乐,它既有北方音乐的古朴粗暴,又兼备南方音乐的婉转清幽,主要用于祭奠和丧礼典礼,有管、笛、笙、云锣等传统乐器,“工尺”方式记谱,传承至今。屈家营音乐的乐队编制固定,24名乐手演奏为“满棚”音乐,12名乐手演奏为“半棚”音乐。现存《玉芙蓉》等十三支套曲、《金字经》等七支大板曲、《五圣佛》等二十多支小曲和一套打击乐。屈家营音乐会历史长久,相传系以师旷为祖师。“音乐会”经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习学者须背会一切曲牌方可接触乐器。屈家营笙管乐曲目丰厚,乐谱完好,乐手技艺精深,在中国古代音乐及寺庙音乐与民间音乐融合衍变的研讨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六、固安戳脚
戳脚拳术是农民起义首领武术巨匠冯克善和共举义旗的战友杨景、唐有义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河北饶阳、蠡县、固安一带创建的一个优秀拳种。由于成型较晚,继承者又不肯随便传授,所以致今盛行地域主要在河北中部、北京、沈阳、山西一带。
我国武术历来有南拳北腿之说,戳脚在套路练习中常常是一步一脚,手领脚到,以练腿为本。在技击格斗中攻击对方要用三只手,三只手的意义是两条胳膊一条腿,常以一条腿为支撑,而另一条腿左右勾挂前踢后打,明圈暗点,与手严密配合,构成一个密集而颇有力度的攻防体系。戳脚最突出的特性是拳脚并重,突出用腿,以其丰厚多变的腿法见长。戳脚腿法概括为八类,各类腿法都有不同的变化,方式多样,相互分离,包括八十一种腿法。“戳脚”被武林界誉为“北腿之杰”。其作风特性以腿法见长,手脚并重而突出腿法,动作伸展,架势较大,攻防办法明显,硬攻直进,快速骁勇,放长击远。请求腿脚要像手臂一样灵敏多变,运用自若,在技击攻防时请求手领脚出,手到脚到,手防上脚踢下,手脚并重,上下配合。总而言之,戳脚的技击千招万法是由其最基本的“八腿”组合演化而来的,即:丁、踹、拐、点、蹶、错、蹬、碾八法。所以,武术界常称此八腿为“戳脚八根”,及“戳脚八母”,可见此八腿的重要性何等之高。
戳脚内容丰厚,技艺全面,经常练习可加强灵活度,加强膂力和灵敏性,加强内脏功用,使人身强力壮,祛病健体,益寿延年。近年来,随着老拳师的相继逝世,使戳脚拳术逐步衰落,后断乏人。
七、固安八卦掌
固安八卦掌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南固安,京畿重地,北距天安门60公里,有“天子脚下”、“京南第一城”之称。交通便利,文化兴旺,武术历史源远流长。内家拳刘派郭氏八卦即降生于这块丰腴的土地上。八卦之构成独立的拳种,始于董海川,后人对八卦的继承和开展做出了严重的奉献。既呈现出八卦的一枝独秀,又发明出八卦自身姹紫嫣红的斑斓世界。
刘派八卦掌的开创人是河北固安县的刘宝珍。据《固安县志》记载:刘宝珍,固安县东红寺村人,自幼习武,擅戳脚,功高艺厚。清末在顺天府充御马快,因擅腿功出腿快,人称“飞腿刘”。据传,董海川闻刘宝珍为人不错,遂乔装来访。刘宝珍扎实的功底和快速有力的身手博得了董海川的观赏,遂收刘为弟子。住刘家三年,传刘宝珍八桩、八式、八掌及器械。刘宝珍的功底好,进步颇快。分离所学,刘宝珍创出了别具特征的转掌功夫。刘宝珍的八卦掌与转掌有所不同,考究步法快、出手快,而且不拘泥于转掌的一步一趋。在器械方面他也有创新,以“夜战八方”之八卦刀博得了“飞刀刘”的美称。刘派郭氏八卦以其丰厚的内容,深沉的底蕴,共同的作风,耸立于莽莽武林,历经数代,经久不衰。突出特性表如今步法上,脚步,以摆为主,脚掌外侧先着地,内侧后着地,五指抓地,屈膝上步,自然跟随。以快取胜,快而不浮,轻灵沉稳,刚柔相济。他人的掌多用顶、掐、撑,刘派郭氏八卦掌则有带、领、撩、挂之功。
刘派郭氏八卦是对武术遗产的继承和开展。其中饱含戳脚、太极、形意、八卦的精粹,又有一种质的升华,于健体养生、防卫技击均有较高价值。
八、小冯村音乐会
小冯村位于固安县中南部35公里处,从属于渠沟乡。固安县是河北省中部平原县,地跨北纬39度,东经116度,气候四季清楚,物产非常丰厚。幅员面积696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39•5万。小冯村音乐会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由陕西一牛姓道长传教后村民辈辈承传至今。俗称“道乐”。音乐会吹奏谱用十个音符,即:四一上尺弓六五凡合乙。采用平仄变声和阴阳变调技法,以及变化莫测的“那口”垫音,从而使音乐愈加悠扬悦耳,卓雅不俗。本村吹奏时采用是大弓调,即如今的降B调。小冯村音乐会现存九支套曲,六支大板曲,和三十多支小曲,还有一套打击乐。九支套曲是:《颜回》(包括颜回、下山虎、金字经等),《小花园》(包括雁过南楼、大通法界、接佛歌、小花园、三归赞),《骂玉郎》(包括骂玉郎、山坡羊、柴茶歌、感皇恩、三刹板儿、喊洞山),《普坛咒》(包括普坛咒、三宝、大赞、小通法界、兴豆章、大沙骆儿),《红绣鞋》(包括红绣鞋、红绫被、大红袍),《返魂乡》(包括上香赞、返魂乡、送佛子),《斩貂婵》、《将军令》(包括哭城、讨军令、将军令、赶子、张飞递枪),和《春夏秋冬之韵》,六支大板曲是:《四上板》、《翠竹帘》、《闹花灯》、《金字经》、《选圣记》、《五圣佛》。另有鹅浪子、三公赞、小翠帘、三节礼、琵琶令、雪梅挂白、浪淘沙、汤头令、顺水令、兴盛令等三十多支小曲。打击乐谱是:开坛曲、收坛曲、清坛曲七节,风入松、七字白、阜里胡同、挂玉带、玉女儿、训河、大合器、小合器共十七节。音乐会运用的乐器有:小管、笙、笛子、引铃、云锣、木鱼、小钗。打击乐有:鼓、铛子、大镲、大铙、小铙钵。演奏阵容为八支管,八支笛、八攒笙、两架云锣、木鱼、引铃,再配上全套打击乐器共计三十余人,故音乐会阵容庞大,气势磅礴,远近出名。小冯村,辽金时期称冯家巷。元代改称小冯村。该村历史长久,文化绚烂。村子虽小,庙宇却多。元至清末村东修有“老爷庙”、村南修有“玉皇阁”,村西修有“奶奶庙”,村中间靠北修有“全佛庵”。每日暮鼓晨钟,诵念-伴有吹奏乐,经年累月便招来不少香客,一时香火旋绕、人来人往、纷至沓来。自1368年左右传入民间,成立了音乐善会,声名鹊起。据村内古稀老人讲,明永乐年间皇帝一个妃子下江南路过小冯村听过该会演奏,后奏明皇帝,皇帝下旨在在村西“奶奶庙”后面又建了一个大庙,铸了三尊奶奶铜像,高九尺九寸;铸大铁钟一个高六尺六寸(铜像1958年被北京博务院拉走,铁钟被砸坏炼了铁。)皇帝赐音乐会大锣一块,云锣一架,大镲、大铙各一付,笙两攒,盖有御印的赦旨一枚。至今保管完好的乐器有:大明宣德五年造的五年爪龙大镲一付,铙一付,木斗笙二攒,另有保管完好的清代大镲一付,大铙一付,铜斗笙三攒,小镲一付,云锣一架,手抄古乐谱三本。六百多年以来,随着时期的变化,音乐会兴衰交替直到文革期间中缀。小冯村音乐善会,第一代会首应是牛姓。第二代会首是李姓。李姓听说是当时的一名武官,守护“牤牛河”,李姓兄弟五个,人称李家五虎,有权有势,后因私铸钱币,在明万历年间被皇上派兵满门抄斩。因之音乐善会便日逐衰落,时兴时衰,明末清初时由潘姓掌管,清朝入关后孙姓迁到该村,因孙姓是“旗人”(正蓝旗),于是音乐善会便由孙姓掌管,不断到1966年文革前中缀。音乐会自1997年冬重新恢复,频繁活泼在固安城乡,2001年8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文化与生活》栏目的编导来小冯村采访摄像,9月19日做了新闻专题,并在电视上播出。同年8月中旬小冯村音乐会在廊坊日报刊出新闻。同年十月参与河北省举行的吹歌大赛,荣获河北省文化厅授予的“优秀班队”称号,并发给了荣誉证书。2005年5月16日参与廊坊国际商贸会文化活动周的演出,荣获优秀演出奖。往常全体学员经常在劳动之余有组织、有纪律,并且在一种盲目友好的氛围中排演,屡次得到县乡有关部门的肯定。2006年,小冯村音乐被河北省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项目。2007年1月,胜利举行了首届小冯村古典音乐节。由于传统文化、传统认识和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激烈冲击,农民在农闲时节从事商贸活动或劳务输出成为主流,因此经济问题成为了搅扰音乐会开展的头号大事,小冯村音乐会正面临它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艰难:乐谱需求抢救性整理出版,以便交流、传承、保管。新乐手需加鼎力量培育,以防断代失传。乐器需求改换,一些明、清乐器不应继续运用应妥善保管。应想方设法建立活动场所(现多在农家院里活动)。录制全部乐曲光盘。以上种种缘由都限制着小冯村音乐会的传承开展,因而,必需加大维护力度,使小冯村音乐会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艺术闪放出愈加耀眼的光荣。
九、焦氏脸谱
焦氏脸谱一、根本信息焦氏脸谱的开创人居于固安县北马村。北马村位于县城西部10公里,北临永定河,西望大清河,专为永定河泄洪的忙牛河亦在村边流过,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美,水源丰厚,公开水特别充足而甘美,历史上向来是果园成片,树木成林,庄稼繁密,林茂粮丰。居民憨厚,崇尚礼仪,对文化和文化的追求执着而激烈。正是上述天文要素和人文条件,才有焦氏脸谱的产生和开展。二、项目阐明类别:民间工艺。散布区域:河北省固安县宫村镇北马村及固安县城和城区左近村街。历史渊源:1、京剧脸谱当然来源于京剧。京剧之成为国剧,阅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的传统戏剧,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武术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要素的综合艺术。来源于秦汉时的乐舞、俳优和百戏。唐有从军戏,北宋有宋杂剧(金称“院本”),南宋时温州的戏文是较为完好的戏剧方式。元杂剧、清传奇,将戏剧推向成熟期。戏剧舞台百花齐放,中央剧种奇光异彩。弋阳腔、秦腔、皮黄、昆曲成为四大剧种。其中的皮黄,湖北叫汉调,安徽叫徽调。到清乾隆时,秦腔、汉调、徽调相继传入北京。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是戏剧开展史上闪光的事情。在这样的根底上,于嘉庆、道光年间,构成了京剧这一具有圆满艺术体系的高雅剧种。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调,京剧的另一个俗称叫“二黄”,其缘由就在这里。著名的《打渔杀家》、《四进士》、《群英会》、《宇宙锋》等京剧剧目,疾速闪现出灿烂的光华。京剧之作为一个独立的成熟的剧种,有近200年历史。据1959年统计,中央剧种360余种,京剧的传统剧目1000余个,京剧作为国剧,可说是鹤立鸡群,独领-。京剧脸谱在京剧的根底上产生。先是京剧艺人的自娱自乐,然后是民间艺人的制造,开端时如殒石般稀少,后来随着人们对京剧的深情钟爱,脸谱艺术竟然如雨后春笋般开展和生长起来,成为一种行业,成为一种事业。老外来北京,说中国有什么?长城、京剧、烤鸭。既然京剧成了中国的一个特征艺术,那么京剧脸谱也就像朝阳一样,冉冉升起了。2、工艺京剧脸谱之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迄今100年历史。最早在纸上画,后来搞成平面脸谱,又有泥塑。平面脸谱不知始于何人,但焦影明是重要的传承人和开创人之一。3、焦氏脸谱历经三代,而昌盛于当代的焦影明。焦影明的祖父焦树芬,是一个文化人,热爱书法、绘画,对京剧情有独钟,不只熟知《三岔口》、《借东风》、《单刀赴会》、《失空斩》等京剧剧目,而且唱念做打都有一些根本功。早年从艺于白沟泥人张,控制了泥塑的的根本功。因热爱京剧,开端做泥塑的京剧脸谱。生于1916年,卒于1988年,享年73岁。焦树芬的喜好与才气熏陶影响了其子焦伯芳。焦伯芳也是一个文化人,学过戏,画过画儿,从喜好与从艺的角度动身经常搞一些京剧脸谱的泥塑。但以在财政局上班为主。1996年逝世时,年仅54岁。焦影明自幼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和传授,6岁学书法,12岁学美术和泥塑,自幼打下了美术、书法和泥塑的结实根底。1980年从军,在云南二炮。1981年上军校,没提干,但搞了四年宣传工作,天天搞美术,美术的功底愈加扎实。1985年10月复员回家,有人请他到外边上班。由于当时政策曾经很宽松,他就不想去上固定的班,而是搞起了本人的专业——做艺术脸谱。尔后,焦影明的脸谱一步步走上了高超的境地,得到了中国和外国的肯定。而焦氏脸谱也呈现了众多的传承和推行。根本内容:脸谱,艺术价值深入,迄今曾经构成一种标示。1985年以前,多是老艺人做脸谱赠送友人。1985年以后,逐渐走向市场。从平面脸谱到平面脸谱是一个飞跃。最初的脸谱是画在纸上的,后来做成平面的。泥、陶、纸浆、海绵、石膏、树脂等质地的都有。1986年,北京第三特种工艺厂要焦影明做脸谱,并请求创新,于是有了焦影明的平面脸谱。最早最正轨的是京剧脸谱。焦影明正式做平面京剧脸谱始于1986年。其次是制造各类中央戏脸谱。如川剧脸谱、河北梆子脸谱等。中国封建文化的开创人孔子是山东曲阜人,曲阜、山东乃至全国都推崇孔子,因而有了孔子的脸谱。中国素称龙的传人,崇拜龙图腾。河南濮阳有龙的发源地之称,那里有九龙图,因而在焦影明的手中,又有龙的塑造。纸浆脸谱是戴在脸上的。树指脸谱是放在水晶里面,这是纯为欣赏的。这一艺术成果乃焦影明所开发。焦影明发明了工艺脸谱。如关公脸谱。焦影明正在研讨愈加古老的脸谱。焦影明熟知全国各地脸谱工艺的历史和现状。熟知北京杨玉栋赵梦林等脸谱艺术家,焦影明积训家所长新陈代谢。大连的一份脸谱是机械化操作,再喷上颜色,外表很精密,但艺术价值不高。焦影明取其精髓,去其操作而另辟蹊径。赵孟林的脸谱,人们认可,其中包含了更多的个人的东西。这对焦影明是一个严重的启示。幼学广博,青年刻苦,理论中博采众家之长,而又勇于探究与创新,从而成就了焦影明,成就了焦氏脸谱。自1986年算起,20余年间,走出了一条疾速提升的光明大道。就个人而言,完成了由匠人到艺人的艺术升华。就脸谱而言,完成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浮浅到深入的艺术转变。如今的焦氏脸谱,将美术、书法、雕塑、摄影、电脑设计等等古朴的、传统的、现代的、深邃的东西融为一体,似今而古,似古而今,虚无缥缈,深不可测,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给人以现代的前位感,在古今分离的艺术范畴观赏聪慧的灵光。主要作品《西游记》、《闹天宫》、《四大天王斗悟空》、《九龙图京剧脸谱》、《刘关张》、《义薄云天关公像》、《窦尔墩》、《穆桂英》、《梁红玉》、《杨贵妃》、《皮画系列京剧脸谱》、《寿字脸谱》、《福字脸谱》、《二十八星宿》、《十二生肖》、《百丑图》、《福禄寿喜财宝》等等,数十种,上百种。光头的,戴头盔头饰的,头部的,半身的,全身的,单个的,群体的,式样繁复,五彩缤纷。而在画法上,不拘一格,表现传统,贵在创新。在当今脸谱发明的艺海中,独树一帜,领异标新。流布传播状况:焦氏脸谱降生在北马村,首当其冲是在焦氏家庭中传布。焦影明传给了二弟焦影光、三弟焦影亮、四弟焦影杰,还有大女儿焦多多、二女儿焦学子、儿子焦雪峰。北马村成了焦氏脸谱的发源地,又向固安县城开展,并向县域内其它村街辐射。县城里边有焦氏脸谱的制造者,雀台寺有焦氏脸谱的摊点,又传到了涿州。其作品流布于全国各地。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内蒙古、沈阳、深圳、大连等地,不只有焦氏脸谱,而且名声大振,货高价昂。天津有一家开端仿制焦氏脸谱,但要想畅销于市场,必需盖上焦影明的印章。在国外的传播也是日益兴隆。在加拿大、法国、韩国、汉堡,等等若干个国度,焦氏脸谱都在热卖中。1999年焦氏脸谱开端上网,制造了焦氏脸谱主页,互联网各大搜索引擎前10页都是焦氏脸谱。在国内,在国外,在市场上,在互联网上,焦氏脸谱以其强劲的实力绽放于脸谱的百花园中,雍容华贵,尽显风流。三、项目论证:1、根本特征:(1)底蕴深沉,制造古朴。每一个脸谱都是一个历史的缩影,都是一个历史的特写镜头,都是一个历尽沧桑的历史故事。刘关张的义载千秋,孙悟空的智勇绝伦,窦尔墩的英雄霸气,穆桂英的统帅风度,杨玉环的美艳无双,经过反朴归真的艺术手法,再现于当今。(2)画工精密,新陈代谢。在脸谱的制造中,画笔所起的作用至少要占总成果的1/3。这是由于,原型只是毛坯,艺术的展示根本上靠画笔来完成。这既需求传统的美术功底,需求脸谱绘画的根本手法,又需求大胆的创新肉体。精摹细琢,新颖诱人。焦氏脸谱更注重每一个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微风格,人们看到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历史故事,都是一段中国的历史。(3)今古分离,融会贯穿。焦氏脸谱在古老的传统上,登堂入室,到达了很高的境地。假如仅仅局限于此,那么也不会有当今的成果。摄影和电脑,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本来与脸谱无关,却被焦氏脸谱率先巧妙天时用了。犹如在古老的花园中,不只有传之长远的名花异草,而且有了嫁接而成的新颖种类,并且有了喷绘、霓虹之类的高新技术的应用。这就不是传统的匠人所能摩仿的了。2、主要价值:(1)焦氏脸谱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京剧之后降生了京剧脸谱,脸谱成了京剧的定型产品。这一特定的文化遗产,将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发作和开展着。(2)焦氏脸谱是对传统工艺的应战。她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她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在最古老的荒原上,吸纳和运用最先进的科技信息和手腕,含宏万汇,溢彩流光。
十、固安柳编技艺
固安柳编技艺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固安县交通便利,文化兴旺,四季清楚,物产丰厚,永定河、大清河流经本县。北部多为沙质蒙金地,树木繁多,杞柳遍野。自明朝以来,杞柳种植得以鼎力倡导,同时柳编技艺也疾速兴起和日益兴旺。据县志记载,固安柳编来源于明嘉靖43年。
固安柳编历史长久、种类繁多,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清代乾隆皇帝曾诏谕永定河“两岸堤里近河之堤以及软滩之上应多种笸箩柳”,其意在防水患,同时也给柳编提供了原料,柳编业相应得到了更大的开展。永定河道游智开曾有记载:“捆载担负者踵相接……贩竖麋集,皆柳器也。笸箩尤工致,日中一哄千万立尽。贫家夫妇昼夜编织,以资糊口。”光绪32年(1906年)固安县筹备成立商会,民国3年(1914年)商会下设柳器同业工会。1931年3月,成立固安县柳编职业工会,会员416人。民国初设杞柳公司,继而成立胜大公司,收买柳货,加以油漆彩饰,产品主要是柳箱、柳斗、柳升、栲栳(猪食窠),以及娥冠、屏风、鼻烟壶等工艺品。另有筐、篮、笸箩、簸箕、笊篱等。新中国成立后,柳编有了突飞猛进的开展。主要产品:笸箩、簸箕、马料斗、水斗、水罐、提粮斗、舀斗、窖斗、灯笼斗、平安帽、提箱、茶几、果篮、花篮、面包篮、礼品篮、餐具盘、多层吊篮、首饰盒等。
固安柳编技术的全面和精深,到达了极高境地。但是随着山东柳编异军突起,大有领全国之先的趋向。再有固安本身的柳编事业也呈现出衰微状态。杞柳种植从1951年全县8000亩到如今已缺乏百亩。编工如今减少了90%以上。柳货多走内销,打入国际市场的也少多了,气势和范围今非昔比。
十一、官庄诗赋弦
官庄诗赋弦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官庄诗赋弦固安县官庄村位于县城北五华里处,北依永定河,西邻大清河,是固安境内较为古老的村落之一。现仍在该村生存繁衍的诗赋弦是流布在京固一带的中央稀有剧种。诗赋弦的前身是明未清初盛行于北京地域的一种曲艺方式,称为“十不闲”,“十不闲”吸收了凤阳花鼓、莲花落等民歌腔韵。清光绪六年,即1880年左右,直隶宛平县(今大兴)朱家务村贾万全和张家务村朱广达在吸收“十不闲”精髓的根底上,始创独具中央特征的诗赋弦。当时它盛行河北省的北半部,特别是在大兴,宛平,固安,涿县,良乡,房山一带,曾一度成为上述地域的主要中央剧种.五十年代末,它逐步衰落.目前,仅固安县官庄村保存下来一个诗赋弦剧团。诗赋弦的传播办法,既不是举行科班,也不是师父收徒传艺,而是业余传授。它的传授,根本上有三种办法:第一种是请师父教授.。哪个村庄愿意学习诗赋弦,请教师来村教授,农闲来,农忙走,三年为期(实践上是三冬)。三年期满,就能够“挂衣”演出了。第二种是经过亲戚朋友以及喜好者的互相学习传播。第三是代代相传,也就是第一代演员传授第二代,第二代传授第三代。诗赋弦的剧目有一百多出,均为本人编创,由于年代长远,目前可以找到的传统剧本仍有六十多出,其作者为朱广达、谷兴、潘显宗、邓西恩、辛庭云等。这几位剧作者多已作古,潘显宗老人现已101岁。诗赋弦的剧本和题材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1)、清末明初的一些奇闻轶事及民间传说,如《秃子换》、《双拜堂》、《换尸》、《苏落元》、《双全扫雪》、《瞧亲家》、《循环报》、《先生传》等。(2)、莲花落本以及唱本、子弟书、弹词、宝卷等民间说唱文学,是诗赋弦创作的另一个主要题材来源。这方面的剧目有《访良乡》、《千里驹》、《老妈进京》、《小姑贤》、《马红眼受骗》、《看瓜园》、《吕蒙正赶斋》等。(3)、依据著名古典文学作品改编创作的剧目有《老少传》、《乱点鸳鸯谱》、《美凤楼》、《火焰山》、《盘丝洞》、《陈光蕊上任》、《施万金》、《能人寺》、《武松杀嫂》、《狐狸缘》、《陈玉梅告状》、《珍珠衫》等。(4)、取材于以劝善为目标的宣讲文学和二十四孝故事的有《王祥卧鱼》、《郭巨埋儿》等。(5)、由其他剧种移植和改编的剧本有《赵连弼借粮》、《四件衣》、《李桂香打柴》、《孔雀东南飞》、《下河南》、《小上坟》、《杨三姐告状》、《白蛇传》、《花子拾金》等。诗赋弦剧目的思想内容有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同时还有对科举制度的鞭挞,对卖官鬻爵的官吏制度,以至对整个糜烂社会的揭露。诗赋弦剧目的另一重要的思想内容就是反对封建落后的婚姻制度,赞扬美妙的爱情,讴歌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忠贞,其次讴歌正义批判-,劝人向善的思想,在诗赋弦剧目中也尤为突出。诗赋弦剧目的艺术特性,一是擅长运用喜剧和闹剧的方式,让坏人在台上丑态百出,自我暴露,对-权力恼怒怒骂,极尽挖苦讽刺。二是留意戏曲效果,考究戏曲的传奇性,特别是一些大型剧目,普通都是剧情迂回,起伏迭荡,环环紧扣,出奇制胜。三是构造比拟灵敏,分场非常明显,人物上下场比拟自在。四是盛行于京南、京西一带,念白和唱词大量运用了当地经过提炼加工的言语,是具有民间化群众化的特性的浅显文学剧本。五是曲牌体音乐,是以长短句为主的戏文词格。六是唱词考究音韵,其辙根本上和北方曲艺的辙相同,共有十三个韵部,主要有天仙、人辰、中东、江阳、由求、遥迨、姑苏、梭波、乜邪(叠雪)、花发(麻沙)、怀来、衣期、灰堆。除十三辙以外,还有两道小辙,即“小天仙”、“小人辰”。诗赋弦从降生到如今曾经一百多年了,它是中华民族光芒绚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目前,虽然县委宣传部、县文化体育局非常注重该剧种的发掘与解救工作,并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但由于社会革新,特别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诗赋弦仍然到了频临灭绝的边缘:大量剧本需求整理出版,以便传承保管;剧作者后继乏人;演员青黄不接;以及短少活动场地、短少活动经费等。因而,必需加大维护力度,使诗赋弦这一民族文化珍宝得以传承开展,成为民族戏剧百花园中一朵奇葩。
十二、固安相子(邢氏纸雕)
固安相子(邢氏纸雕)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固安相子”俗称邢氏纸雕,因作品栩栩如生和实物真实相像,所以取名为“相子”。作为我国无独有偶的民间艺术,固安相子是一种以经过特殊处置的纸张为原料,塑形为主、雕琢为辅的工艺,最早来源于寺庙里的1造像和油漆彩画。产生于清代中期,发源廊坊市固安县,目前的传承人为第五代传人邢坤。
“固安相子”(邢氏纸雕)其作品体质轻、巩固、不怕水,以“抓胎一绝”而著称,在民间影响力很大。其作品多种多样,作品精致而共同,做工复杂而细腻,有戏剧用的帽子、头饰;有形形色色的京剧脸谱,来源于民间的题材也很普遍,像民间故事中的麻姑献寿,表现喜庆的吉庆有余,表现日常生活的小马拉车,还有龙头风筝的外型等等。
固安相子有30多道工序,七种工艺类型,取泥塑、脱纱、木雕工艺之精髓,必备深沉的雕塑和彩绘根底纯熟的手工技法才干完成作品。这里将“固安相子”中最有特性的泥支撑直接雕塑工艺引见如下:
1、先将第二层胶土加水浸泡24小时后澄浆。取出摔熟,泥的体积以作品大小而定。
2、选用棉浆纸(生宣),用桐油或动物胶一张一张的粘合数层,厚度以作品大小而定。
3、将粘合后的纸放在泥的外表,以泥为支撑,用雕琢刀和自制的专用工具,应用泥的柔软性,同用胶剂粘合后潮湿柔软的纸,一同直接雕塑。
4、成型后晾晒半天左右,将泥取出(泥能够屡次运用)
5、晾干后的纸坯外型停止修整,精密的作品需用纸面雕琢。
6、外表处置,1、打底2、打磨3、调白4、彩绘5、上漆。或者外表抛光。
“固安相子”(邢氏纸雕)历史长久,底蕴深沉,是对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扬。2011年,固安相子被列入河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三、圣纪节
圣纪节,此节日是为留念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的降生和归真,时间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在大厂地域,回族人民习气把“圣纪”和“圣忌”兼并留念,称为办圣会。普通的留念方式主要是举行大型聚会。
由于范围大,所以在特殊状况下日期能够提早或错后几天。清真寺管委会决议哪一天办圣会,穆斯林便奔波相告,自愿向清真寺捐献数量不等的乜贴钱和柴、米、油、面等。寺管会依据实践状况谋划举行圣会的范围和方式。
每逢圣纪节穆斯林聚集到清真寺。第一天,由阿訇掌管“开经”典礼。第二天,穆斯林们集于清真寺大殿内,先由阿訇给参与圣会的穆斯林讲“瓦尔兹”,主要引见穆罕默德的生平、功劳,然后“圆经”,就是诵读《古兰经》的完毕典礼。聚礼终了,全村老幼到清真寺聚餐。主要食用油香、肉粥、清真八大碗等回族风味食品。圣集聚餐时,清真寺内外弥漫着阵阵欢歌笑语,人人得意洋洋,局面非常盛大繁华。
十四、灵山庙会
灵山庙会始因灵山寺。灵山之巅建有辽塔,山之西侧半山腰有灵山寺,不知建于何年,只知清同治年间对灵山寺停止修缮,并将完工之日定为“灵山庙会”。据民国二十四年《三河县新志》载:清同治元年正月至二年四月,以众护法募化之资,重修灵山寺的正殿、东西配殿和寺门、围墙,并于寺前建戏楼。此工程完工于同治二年四月十五日。是日,灵山寺重新“开光”庆典,香火旋绕,戏楼唱戏,各路花会也前来助兴,各地商家闻讯也纷繁赶来,有买有卖,十里八村,男女老幼齐来观光,好不繁华。从此,这一天就被定为灵山庙会,传承至今。
每年逢庙会期间,商贾云集,高跷、旱船等道道花会,游人如织,买卖兴隆;善男信女,烧香拜佛,求财求子,保佑安全;民间艺人演戏卖艺,各显绝活;丫环小姐,公子哥儿,老幼妇孺前来观光,好一派繁华现象。
灵山寺毁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日军侵华的战乱中。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发扬民族文化,开展中央旅游事业,复兴一方经济,灵山寺所在地大唐回村符中平携众村民集资重建,遂遍请三河市内外瓦木塑画能工巧匠,于1998年10月1日奠基,1999年5月30日告竣。依旧址建正殿三层四座并东西配殿,建钟楼、念佛堂、佛经交流处等大小共15座89间,总建筑面积达3125平方米,围墙2000米,院容共8千平方米,于各殿内塑佛像39尊,并配以彩画。纵览寺院雄伟壮观,又依山傍水,与古塔相衬,显圣洁、壮名胜、增景观,圆僧侣向佛之志,启民众为善之心。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欣然为大雄宝殿、天王殿题写匾额,更使殿宇增辉。完工当日,特邀北京佛教协会理事北京灵光寺演道0师亲临掌管开光典礼,更为该寺增辉不小。
往常,寺院香火旋绕。每逢节假日都有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其中不乏北京、天津等地远道而来的游客。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庙会之日,更是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游人摩肩接踵,再现了昔日繁华繁华的现象,促进了一方经济的开展。
十五、盂兰灯会
中元法会在胜芳又称为盂兰灯会,说的是美丽少女玉兰与俊秀书生辛生相爱,他们两小无猜,恩爱十分,但是美满的爱情却埋没于封建纲常,由于双方父母的反对,形成了辛生和玉兰双双投河的爱情悲剧。
盂兰灯会
当地村民在玉兰与辛生跳水的中央发现了两朵怒放的并蒂莲花,深为打动。自发地组织盂兰灯会,奏乐放灯为一双痴情的恋人送上千年不变的祈福,也庆贺一年的歉收在望,生活美妙。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七月十五盂兰灯会期间,夜幕来临,中亭河边人声鼎沸,家家烧香,人人放灯,古乐奏鸣,礼炮升空,河灯、满月、烟花辉映成一色,中元法会是胜芳游不可错过的又一景。
十五、固安县美食风俗
1、固安炉糕
固安炉糕,俗名:冷糕、和尚。制造炉糕的原料主要是小米面、玉米面。摊炉糕的过程先用洁净的素布捆成一把刷子,在油碗里蘸少许的麻油,抹在微热的锅上,右手用长柄勺在大缸盆里舀一勺面糊,分别倒在锅上,摊平。一个炉糕就做成了。紧接着就是起锅,把摊熟的圆圆的炉糕一折叠,呈半圆形,即可。
2、固安饹馇
固安人都很爱吃饹馇,特别饹馇汤,糖醋饹馇。“饹馇”主要是以绿豆为原料。将精选的绿豆磨成豆瓣,用水发泡,漂去豆皮,然后上水磨成汁,再加水过箩去渣,经过三次去毛浆,待成洁白的淀粉后,再兑好汁,搅成浆糊状,用尖锅缓火摊制成圆形大约2毫米厚的饼,一张饹馇就做成了。这样做的饹馇色泽金黄,幽香诱人,吃的时分把饼切成5厘米的段,炸制后可做拔丝饹馇、糖醋饹馇、饹馇汤等。
3、固安驴打滚
固安“驴打滚”是用黄米夹馅卷成的长卷,因卷下铺黄豆面,吃时将长卷滚上豆面,样子颇似驴儿打滚,因而得名。“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它的制造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固安的驴打滚更有特征,外加驴打滚大叔的特别呼喊,成为固安独有的一道景色。
4、炖吊子
炖吊子,也就是猪大肠、小肠和猪肺等为主料,配各家秘制的调料炖在一同,是固安的特征名小吃,深受京津冀地域人们喜欢。炖吊子作为满汉传统小吃,由来已久。炖吊子以猪大肠、小肠、猪心、猪肺等猪下水料为主料,配秘制调料一同炖制。要说固安炖吊子滋味很香,有炖肉的香味,肥而不腻,很洁净,没有骚臭味。
5、鸽子肉馅饼
鸽子肉馅饼就是鸽子肉馅加生抽、盐、等辅料拌匀,和好面团,爆上陷锅中放油,两面煎熟而成的馅饼。由于鸽子自身的营养价值极高,所以馅饼为当地人所钟爱。
6、熏乳鸽
熏乳鸽具有很浓重的固安风味。熏乳鸽这道菜以至曾经做成礼盒并构成本人的品牌销往各地,熏鸽子的糖用的都是粗粒的蔗糖,这种糖比普通的糖造价要高很多,滋味也要比用普通糖好很多。
7、油酥饽饽
油酥饽饽,我国北方人习气把许多面制食品统称为“饽饽”,固安制造各类饽饽历史长久。听说康熙、乾隆及后世帝王每年来避暑山庄,简直都要吃饽饽。最受欢送的饽饽是油酥饽饽,其特性是酥脆、松软、层多。
8、李臣酱肘
固安李臣酱制品因食之烂而不散、肥而不腻、自然原生态而深得本地居民喜欢,近年来走上了京津百姓的餐桌,成了一道将传统酱制技艺极致发挥的“固安一绝”。
9、油炸千子
炸千子是固安传统小吃。是用肉馅、鸡蛋经过一系列工序制造而成的油炸食品。香酥嫩滑,外焦里嫩,吃起来十分享用。
10、缸炉烧饼
缸炉烧饼是固安的汉族特征小吃之一。就是以缸横卧,内壁贴饼,外温内烘是其共同的制造办法,缸炉烧饼呈圆鼓形,色焦黄、味鲜美,香酥可口,别有风味,是外地游人极喜欢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