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2-04 16:23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康熙与大庙的传说  
东庙宫位于围场四道沟乡庙宫村,是围场的东入口,是嘉庆皇帝为围猎时拈香、小息所设。东宫庙好像其他皇家建筑一样也是红墙黄瓦,古松参天,皇帝秋狝入围场前总要在此拈香拜“塞罕佛”。  
东庙宫与其他宫廷建筑又不完整一样,他有全国三个“稀有”。一是庙、宫合一为首创;二是供奉的神灵着清装,国内所特有;三是郭仁镇远神的本庙是皇家赦建的最小庙宇。说起“塞罕佛”这个神灵,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传说康熙二十二年七月来木兰围场狩猎,遇到了一位蒙古姑娘,封这位蒙古姑娘为金莲仙子。同时被一个误闯皇帷捉-的农夫救了性命,因他救驾有功,康熙封他为“塞罕佛”,那只-也被封为金蟾。两个被雷击死的兵士封为四品侍卫,侍奉“赛罕佛”左右。同时在农夫救驾处为“塞罕佛”修一座小庙,供皇家拜祭,这就是“塞罕佛”的真正来历。  
自康熙修建“塞罕佛”小庙以来,康熙、乾隆、嘉庆皇帝每年来围场狩猎必去祭拜。嘉庆皇帝屡次来围秋狝,总觉得这个“塞罕佛”小石庙太粗陋,也太寒酸了,且又孤零零地建在荒无人烟的高原上,年年祭拜也不便当。于是在嘉庆十六年,在木兰围场七十二围之一的“伊逊哈巴围场”之处修建行宫后,便把供奉在塞罕坝上的“塞罕佛”神像请到了本人的行宫中来了,以表示对这位救过圣祖皇帝性命的“塞罕神”的敬重。这样“神”和人便同住一个宫了,从此就叫这个行宫为“庙宫”,这就是“庙宫”的由来,这个美丽神奇的的皇家传说在当地传播着。共同的皇家文化,对研讨清代民俗、民风、信仰,充实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丰厚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二、珍珠球  
珍珠球是满族人民传统的体育活动,源于采珍珠消费,又被称作“踢核”、“采核”、“扔核”。在满语里“核”,是“尼楚赫”的简音,即“珍珠”的意义。采珍珠是满族重要的消费活动,满族人把珍珠当作光明和幸福的意味。  
早在清朝以前,生活在白山黑水的满族以渔猎和采珍珠为生,男女青年采珠之余,在欢庆歉收之时,以绣球当珍珠竞相投向鱼篓,投入多者预示着更大的歉收。为了表现采珠时与风浪格斗的艰苦,他们把蛤蚌神化了,张开蚌壳防护着本人的珍珠,以免被夺走,一项攻守兼备的球类竞技项目就这样产生了珍珠球是在长25米、宽15米的长方形场地上停止的,用限制线、-线、隔离线、得分线将场地分为4个区,竞赛为2个队,各队7人,其中一名队员站在一端准备持网捕捞,两名手拿蚌形木拍的队员站在对方捕珠者前面拦截珍珠,其他四名队员下“水”与对方队员抢夺珍珠,夺到后把珍珠投向本人队的持网人,而对方的持蚌人又要设法用蚌形木拍把投来的珍珠截回去,只要让珍珠躲过对方蚌形木拍的拦截,把珍珠投入本人队的持网人的网里才算得分。得分多者为胜。  
珍珠球这项少数民族运动能够丰厚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加强各族大众体质,促进各族大众之间的友谊和理解,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开展。经过展开珍珠球运动能充沛发挥人们的谐和才能、协作才能和个人技术,加强了全民体质,还能进步身心安康程度,发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认识、民族肉体和爱国情怀。  
目前,珍珠球运动曾经被国度民委和国度体育总局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代表队从始至终就参与这个项目竞赛,屡次代表省、市参与“珍珠球”约请赛,均获得了优良的成果。  
三、祭敖包  
萨满教神灵所居和享祭之地。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木、石、土堆。旧时遍及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敖包神被视为氏族维护神,祭敖包为重要祭奠典礼,于每年夏历六、七月间举行,供奉羊、酒、奶酪,点火、焚香,由萨满跳神后,参与者将祭品分食。鄂温克等族也有相似的祭敖包典礼。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域后,萨满跳神普通已改为1念经,祭敖包不再是地道的萨满教的祭奠活动。  
敖包作为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方式之一,在媒体的传播下已到达众所周知、家喻户晓的水平。一首《敖包相会》的蒙古族民歌,更是敖包文化到达无以复加的宣传热度,红透大江南北。  
在无边的草原上,时时会看到用大小石块累积起来的宏大的石堆,上插有柳枝,此谓神树,神树上插有五光十色的神幡。宏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鲜艳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唤着远方的牧人,这就是敖包。  
敖包,又称"鄂博"、"脑包"、"堆子"、"石堆"、"鼓包"。指的是在本人游牧的区域内,选择一个幽静的中央,用石头堆起的圆形堆。《中华全国习俗志·卷九》云:"鄂博随在皆有……其形圆,其顶尖,颠立方角蒙经旗,其上下则埋哈达一方,粮食五种,银数钱,每年必一祭。"阮葵生《蒙古吉林风土记》云:"垒石象山冢,悬帛致使祷,报赛则植木表,谓之"鄂博",过者无敢犯。"敖包,在蒙古牧人看来是崇高之所在。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萨满教盛大的祭奠之一。  
祭奠开端,先举行赛马,然后摆上供物,由1念经行祭,参与祭奠的人们纷繁往敖包上添加石块。事毕,停止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敖包多设在草原的山头上,用石块或土块堆成的圆锥形祭坛,上面挂五光十色的彩布或彩纸。  
旧时,敖包分氏族的、毛洪的、索木的、旗的和盟的等不同范围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敖包在不同的范围内祭奠。例如氏族敖包只在本氏族内行祭,祭物及费用都在本氏族内分摊;盟敖包则由全盟祭奠,祭物及费用要在全盟范围内分摊。也有自愿捐赠的,富有人家一次可赠数只羊。当年用不完的祭物,主要是家畜,则指定专人放养,留作来年运用。节日那天,人们从五湖四海汇集到左近的敖包参与祭奠。  
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奠载体。在古代,蒙古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大地的其他各局部或掌管这些局部的神灵。这种圣地能够分红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个别的圣地就是敖包。这种圣地也是各家族在本人的领地建起来的假山。蒙古族祭奠敖包并崇拜有加,大约缘于古代的祭圣山。祭圣山又与成吉思汗时期不无关系。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尔乞特人追逐时,藏在不罕山里蔑尔乞特人绕山三圈没有抓住成吉思汗。蔑尔乞特人远去,成吉思汗下山后说:不罕山掩护了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将每天祭奠,每日祝祷,让我的子孙都晓得这件事。说完,即“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拜,酒奠而祷。”元代,忽必烈曾制典,封建皇帝与蒙古诸王,每年必需致祭名山大川。由于有的中央没有山或离山较远,大众就“垒石像山,视之为神”(见《蒙古风记》)。这种山只是“像山”,不是自然的山,是人用石头或土堆起来,所以蒙古语称“敖包”。  
敖包是树立和祭奠,在古代比拟简单。由萨满宣布,所谓的村落维护神选择某一座山或丘陵,作为本人的所在地。人们就在这个中央用土或石头建成堆子,举行若干圣化典礼,就算建成了敖包。这是一种土殿堂,每年一定时期,左近居民到这里来祭奠中央神,祷告家畜开展,人丁兴隆。礼毕,人们围坐在一同,喝马奶酒、吃羊肉、奶食等,并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三项文体活动。  
建敖包的中央多选择明快、宏伟且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敖包均有称号,其名大局部以所在之山名或地名定。敖包多设于山丘之上,或水泉边,多数用石块堆成,普通呈圆形,顶端围有柳条圈。在蒙古族心目中,敖包意味山神,外出远行,遇敖包必下马参拜,祷告安全,并随手拣石添上。  
每年农历五月,绿草遍野,燕子北归,本旗蒙古族开端祭敖包活动。牧民从五湖四海云集于敖包下,用松柏、红柳、五彩花卉将敖包装饰起来,在敖包前摆设奶食品、“阿木苏”、糕点等供品,正面桌上摆放全羊。祭奠典礼由深孚众望的长者掌管,掌管人亲身向敖包焚香,敬酒,献哈达,唱祭歌,并请1念安定经。此时,比比皆是前来祭奠的人们跪伏于地,三拜九叩,默祷“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畜兴隆,无灾无病,万事吉利”。祭奠典礼终了,掌管人将供品分送大家享用。同时开端游戏,主要项目为“男子三技”。  
四、围场的满族、汉族、蒙古族习俗习气  
木兰围场的满族、汉族、蒙古族在习俗习气,生活方式,言语文字,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性,并随着历史的开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时开展变化。在长期的开展过程中,塞罕坝的满、汉、蒙古等各族人民,逐步摒弃本人的陈规陋习,向着现代文化迈进。  
蒙古族习俗习气:蒙古族有着待人热情诚恳的传统美德,以粗暴豪迈、襟怀担荡、老实热情著称的民族。寓居蒙古包。服饰,男女老幼皆穿长袍腰带,穿高腰靴子。饮食以粮、乳、肉、奶茶为主。其中奶豆腐、奶茶、黄油、奶酒最具特征,全羊、手扒肉是款待贵客的宴席,独具民族特征。  
蒙古族的最高礼节是敬献哈达。您来到美丽的御道口会遭到当地人民的热情招待,下车(俗名下马酒,是蒙古族欢送贵客时的一种礼仪),蒙古族的姑娘小伙会唱着漂亮动听的敬酒歌,为您敬上一碗香甜的马奶酒,当您一饮而下,姑娘小伙会给您敬献哈达。您行将辞别美丽的塞罕坝会遭到当地人民的热情欢迎,上车(俗名上马酒,是蒙古族欢迎贵客时的一种礼仪),蒙古族的姑娘小伙会唱着包含深深祝愿的歌曲,为您敬上一碗香甜的马奶酒,祝愿你一路顺风。  
祭敖包、草原盛会--那达幕是蒙古族的传统活动和特有的民族风情。每年农历6月13日在塞罕敖包举行祭奠先祖的敖包盛会。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祭奠活动,同时举行那达慕,其项目主要有博克(摔跤)、赛马、射箭,还有民族歌舞扮演等,充沛展现绚烂的马背民族文化  
那达慕,蒙古族语意为文娱游艺,是蒙古族传统的大众性集会。那达慕始于13世纪初,当时那达慕只举行射箭、赛马或博克的某一种竞赛。往常的那达慕除了传统的男儿三艺博克、赛马、射箭竞赛之外,还添加了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放映电影、篝火晚会等等新内容,同时展开经贸活动,停止物资交流,还要惩处劳动模范,其内容和方式都有了很大的丰厚和开展,那达慕这一古老的活动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已成为融文体、经贸、旅游于一体的草原盛会。至今那达慕盛会还保存的传统项目为男儿三艺竞赛,即博克(摔跤)、赛马、射箭。  
五、河北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结婚都有哪些风俗?  
河北省的承德一带,有结婚挂门帘的风俗。在举行结婚典礼那天,新娘的嫁妆要先送到男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陪着新娘和送亲的人们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进入新房之后,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条门帘挂在新房的门上。门帘多为红色或粉红色,上绣鸳鸯戏水或秀水奇峰,绚丽多姿,甚是喜庆。新娘弟弟挂完了门帘,男家要送一个红色的小纸包做喜钱,包里装着四元六元八元不等,不过都是双数,意义是希望新婚夫妇成双成对白头偕老。  
围场的各个中央就不一样,像大唤起,普通都是6600、8800、100001,到了四合永以至更少,女方的陪送不用特别的,家里面缺啥补啥就好了,最重要的是婚礼前的引见人一定要晓得的全面,能张罗的人,习俗嘛还真的没有什么考究的,不过,家与家不一样。有的直接把钱过给女方,多过一些,愿意买什么就买什么。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重的特性,又交融了不少汉民族的习俗礼节,普通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方式。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拜完北斗后誉满天下行“撇盏”典礼。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祈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  
蒙古族人普通在金秋八月开端谈婚论嫁。小伙子的父母拜托信任的说亲人,择个好日子带上儿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说亲。姑娘及父母假如看上了小伙子就收下献上的哈达和一盘饼食,这事就此定了下来。冬天是举行婚礼的好日子,经双方选定日子后,新郎家于黄昏时分到姑娘家接亲,至此婚礼曾经开端,民族作风浓重、兴趣横生的各种婚礼节目连续演出,不断到东方发白;接新的队伍才跨上骏马,同送亲的队伍一道往新郎家进发。在离新郎家不远时送亲的队伍停下,迎亲的队伍到家后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亲人前来第二次迎接。在婆婆为儿媳妇掀开盖头后,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亲戚们行磕头礼并敬酒。众人也会兴奋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欢乐在草原上荡漾。  
过去,蒙古族的娶亲十分盛大,并保存着男到女家投宿娶亲的传统婚俗。娶亲普通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氛围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1只和其他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典礼。次日清晨,娶亲者启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启程离去。  
如今随着生死水平的进步,民族交融大团结,风俗也不是原封不动的,通常各族典礼之间杂糅交融。除了本民族衣着以外在民族交融地域根本都差不多。只需资金聘礼到位,一切构成都可磋商增加和减化,没有原封不动的风俗。有房、有车、有钱啥都好磋商。  
去接亲的时分一定要带上皮袄,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娶媳妇带皮袄一代更比一代好,新娘上车要有他的哥哥或者表哥背着上车,新亲坐车规则,例如车里有二十二人,那就不能坐二十三人,车里敢双步敢单,当车队抵达新郎家了以后,新娘要和其别人在一同等候结婚仪式的时间了,当时间到了以后,就要配压腰钱了,例如新娘拿出二百元,新郎就要拿出二百元,总之要和新娘要一样了,当然新娘不可能拿出两万了,那就属于无理取闹了,然后在有新郎的妹妹和弟弟给夫妻双方带花,不是亲的也能够,带花的时分要放鞭炮,然后给他们红包,仪式就算完成了。  
首先,订婚的时分男女双方要交流定情信物。  
订婚典礼上,男方要把首饰,衣服,彩礼交给女方。  
结婚典礼上,要有德高望重的亲戚参与,新娘上车时要有他的哥哥或堂哥背她上车。  
结婚仪式完成后,新郎要把新娘背到新房。  
在举行结婚典礼那天,新娘的嫁妆要先送到男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陪着新娘和送亲的人们再到男家去;新娘进婚房之后,有新娘的弟弟挂门帘的风俗,男方要给红包,红包里面必需是双数喜钱。  
六、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满族春节风俗  
满族,旧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1911年辛亥反动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主要散布在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北京等省区市,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构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性。  
主要聚居区已树立新宾、清原、岫岩、桓仁、本溪、宽甸、伊通、青龙、丰宁、宽城满族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个享用自治县待遇的城市凤城市、北镇市,以及在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贵州、安徽等地树立了若干个满族乡。  
年节将近时,家家清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考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竞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相比我们汉族,则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互相恭喜新年不祥富贵,万事如意。  
固然很多满族家庭过春节的内容与汉族大致相同,但在满族聚居地,特别是重传统的满族家庭里还保存着本民族的特征。  
春节关于满族和汉族能够说是一个共同的节日,满族人也将春节称为“过年”。  
满族引见  
满族,旧称满洲族,中国少数民族。满族历史长久,满族历史据揣测最早能够追溯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开展为女真。满族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树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  
依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现,满族人口数量约为1041.0585万,目前主要散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地域,其中寓居在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四省的人口最多,占满族总人口的80%以上,此外,北京、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的满族人口均在100万左右。满族的主要聚居区为伊通、新宾、清原、本溪、岫岩、宽甸、桓仁、宽城、丰宁、青龙等10个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个享用自治县待遇的城市凤城市和北镇市,以及在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树立了300余个满族乡。  
满族的传统节日  
1.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乡村家家考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义是马往家驮粮食,饥寒交迫。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乡村保存着。  
2.春龙节  
满族人十分崇拜龙,随着八旗的旗子中的图案是龙,在满族人的生活中,各种变形的龙的图案应用非常普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龙的形象地呈现,考古学家在5000多年前辽河流域的历史源头上,找到了这一地域文化时期的考古根据。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龙的形象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这件龙形玉雕形体酷似甲骨文中象形的“龙”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定形的龙。自三星他拉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在辽宁和内蒙古等地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十几件玉雕龙。同时还在辽河流域比红山文化时期更早的赵宝沟文化和查海文化中,相继发现了描写龙和摆塑龙的实料。此外,辽河流域考古发现和早期龙还有浮雕形、木雕形、彩陶形、泥塑形和彩绘形,发现数量总数为21件。(丁铭:红山文化为中华五千年文化史提供实物根据,2007年10月9日《参考音讯》)在满族生息之地发现这样多的考古材料,阐明满族人以“龙”为本人旗帜是有其历史文化渊源的。但是,古代满族人所用的龙的形象与中原地域有区别,无论在北京出土的金陵文物,还是辽宁清远祖的永陵,其龙的形象均是坐龙,身形似狗,而不是蛇。自皇太极称帝之后,其所用龙的形象才与中原类似。  
3.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普通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4.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风俗。  
5.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典礼,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