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平乡县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1-29 20:20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冰神祭奠  
冰神祭奠又叫祭冰神,祭冷神。它是平乡县后张范村一项民俗祭奠活动。祭奠活动是每年的立夏日,由村民自发成立的非宗教性村社组织“龙神会”掌管展开,以祭奠108位龙王为主,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免受冰雹之害。  
关于活动的来源没有确切记载。但依据相关民国、明清旧的县志记载和村里老会首的陈说,这个活动在后张范村也有200年左右的历史。  
立夏当天,村里忠诚的善男信女们抬着供奉一百零八尊龙王的轿子,停止沿街。回来后,在醮棚内举行一场严肃的祭典活动。  
祭典典礼由四名衣帽齐整、身着礼服,名曰:鸣、通、引、亚的四名礼宾先生掌管。行礼过程中,“鸣”礼宾领众人举祭就位;“通”礼宾率领众人行三跪九叩之礼;“引”礼宾将水盆移至香案前,盥洗后担任跪拜上香,行初献、亚献、终献之礼;最后“亚”礼宾诵读祭文。同时,吹手奏乐,炮手鸣炮。  
祭典活动完毕后,全村男女老少一齐出动,去村西祭奠点举行浩大的移驾祭奠大典,一路上鸣锣清道,大轿紧随,鼓乐齐鸣,旗幡伞扇,局面浩大、盛大、繁华,煞是壮观。  
抵达村西后,等到立夏时辰一到,便开端祭奠。首先由四名礼宾先生率领众信徒翻开轿门和幔帐请出神牌,对神而祭,鞠躬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行献供品、祭品大礼,诵读祭文,奏乐鸣炮。行祭品之礼时,由会首把100斤桑木干柴放入挖好的二尺见方、深三尺的土坑中,将干柴点着,待火烧旺后,把准备好的一尾活乌鱼、一头活乌猪、一只活乌鸡及三张油饼、三棵大葱、三盘甜面酱等祭品依次放入坑中。相传,下冰雹是乌龙作祟。三种动物均为黑色,它们升天后,乌鸡变成头、乌猪变成身、乌鱼变成尾,组成一条乌龙飞走,此地也就没有冰雹之灾了。  
二、石家庄丝弦·南路丝弦  
丝弦又名弦子腔,是河北省特有的、颇具影响力的古老中央剧种之一,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是元、明弦索调的遗音,清康熙年间曾遭制止,清末和老调同台演出,后来吸收了昆曲、河北梆子等剧种唱腔,逐步构成了本人单独的作风。由于盛行地域的不同,分为东、南、西、北、中五路,南路丝弦主要活动区域在冀南、豫北、晋东南、鲁西北一带。平乡南路丝弦就是南路丝弦的出色代表。  
南路丝弦戏属于板腔和曲牌体相分离的音乐方式,板腔主要有二板、三板、垛板、散板、快板、慢板、起板等,曲牌有《山坡羊》、《娃娃》、《点绛唇》、《柳青娘》、《海青歌》等。  
南路丝弦唱腔独具特征,全部音域为两个八度,下方八度用真声,上方八度用假声,唱腔最后一句常以六至十二度向上跳翻高,然后用假声下行级进甩腔。这种尾腔翻高的唱法,构成了极为浓郁中央颜色。也就是南路丝弦唱腔独有的特性。  
南路丝弦在平乡的历史已有170多年。据记载,清道光十七年(1837),平乡县就有了丝弦班。1956年,平乡县丝弦剧团正式宣布成立,南路丝弦由平乡县丝弦剧团继承并发扬开来。这意味着它那饱经沧桑的历史文化底蕴行将开端在滏漳流域发挥应有的价值,它那光芒的进程也由此开端书写。  
特别是变革开放后,平乡丝弦剧团不时新陈代谢,创演的一些优秀剧目深受观众好评和专家赞誉。1980年,平乡丝弦剧团参与邢台地域戏曲汇演时,演出的剧目《汉宫泪》获一等奖。1982年和1986年,平乡丝弦剧团代表邢台地域参与河北省第三届、第四届戏曲节,演出的剧目《糟糠情》、《皇孀恨》均获一等奖,并在河北电视台录制播出,还由中国戏曲出版社摄制《糟糠情》连环画,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销售。《小刀会》、《杨门女将》、《三休樊梨花》等优秀剧目在中央电台、省电台录制播出,并由中国唱片总公司灌制出版发行但是。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展,戏曲市场的普遍萎缩,曾繁荣在各地的丝弦剧团逐步退出了演出市场,平乡县丝弦剧团于1991年解散。目前,有民间的私营丝弦班仍活泼在乡村的戏曲舞台。  
三、平乡乱弹  
乱弹是深受平乡县大众所喜欢的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中央戏,曾被专家称作戏曲活化石。它来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乱弹分东西两路,在唱腔板式上各有所长,平乡乱弹属于西路乱弹。明末清初,平乡县东马延村艺人谭文玉走南闯北,学得一身唱功和技巧,在自创昆曲艺术的根底上,创建了东马延乱弹的雏形艺术。到清朝晚期,收谭新民为入室弟子,吴发甲(威县人)和吴发须(隆尧县人)为门外弟子。谭新民传谭代禄,谭代禄传谭奉元,延传到民国三十七年,才有第五代谭东玉、谭保群、赵东贵、谭东贵。当时,乱弹班社众多,名伶辈出,极盛一时,东马延乱弹剧团就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一个。  
解放后,东马延乱弹屡次参与省市戏曲汇演并获奖,排演了《石佛寺》《临潼关》《桃花洞》等多部大型古装戏。长期以来这个分发着泥土芳香的中央剧种,对冀南一带人民的肉体文化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其主要板式有[一鼓头]、[二鼓头]、[慢板]、[流水板]等,偶然也唱昆腔。其唱词是上下句构造,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根本句式。乱弹的伴奏乐器和伴奏特性独具特征,以唢呐为主的吹奏乐伴奏,红炽热闹具有民间吹鼓乐作风,音繁节促。传统文场伴奏乐器为唢呐两支、七孔笛一支(七孔笛较曲笛细,比梆笛略粗,七个音孔)和小方笙两把。生角多用唢呐、笙伴奏,旦角多用笛子、笙伴奏,文角多用笛子、笙伴奏,武角多用唢呐、笙伴奏。乱弹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扮演古老浑朴、粗暴热烈,注重唱、做、念、打。乱弹扮演追求热烈、火爆,泥土气息浓重,粗暴豪迈,具有质朴清爽、激越高亢、大方豪放的艺术特征。  
乱弹的音乐采用“纯律”,唱腔与伴奏采用“支声复调”的多声部音乐表现方式,每个声部在整体限制下单独停止,构成共同而奇妙的旋律比照效果,这在中国戏曲声腔中是无独有偶的。研讨乱弹对丰厚中国多声部音乐理论有着重要的价值。  
目前,东马延乱弹剧团已于1989年转交到第六代弟子谭明刚、赵连军手中,如今主要在春节或有严重庆典活动时才搭台唱戏。观众也越来越少,乱弹赖以生存的根底也日趋单薄,乱弹艺术濒临灭绝。面对乱弹开展的窘境,如何抢救和维护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遗产,如何把民族艺术之根留住,这就需我们为乱弹艺术的维护与开展,认真的考虑,实在的拿出科学的对策,一步一步地施行。  
四、平乡县丧葬风俗  
平乡县民间丧葬典礼普通分为停灵、入殓、出殡、掩埋、复三等。  
停灵  
普通在人断气之际速著衣冠,谓“穿送老衣”,里单外棉,女戴首饰、著裙,男戴帽著袍。装裹毕,将事前备好的纸马焚于死者头前,谓“烧倒头马”,遂用木床停尸于老宅正屋。尸仰卧,床上铺褥,床边束草(谓隐身草),就绪后,子女及晚辈方痛哭于侧。并插“纸骨朵”(以亡人享年为数目)于巷侧,男左女右,至人入殓后燃烧。  
停灵门外搭灵棚,悬挽联(吊挂),置祭品香炉,纸扎童男童女、金斗银斗、摇钱树、车马等。置油灯1盏,谓“万年灯”。小瓷罐1个,称“献食罐”,3日内,死者子女每餐添饭少许,添满为止,待葬时抱至茔地,埋在棺材前边。  
停灵后,即到土地庙烧纸,谓“报庙”亦称“点纸”,死者子女披麻戴孝痛哭,如是1日3次,至入殓止。人死后尚须报丧于亲戚。至亲女眷须去婆家向公婆叩头示丧,谓“谢孝”。  
入殓  
通常停灵次日,备棺入殓。棺内先撒草木灰,铺棉花,置“垫背钱”7枚,死者头顶“金砖”,脚踩“银砖”,怀揣香纸,左丝右麻,红花(草药)遍身洒,头顶曲(中药),脚踩木(柳木炭),另将“打狗饼”7枚,麦麸1把分别置于死者左右袄袖内,妥后,亲人次第探视死者遗容,取净籽棉、脸盆添水为死者擦洗面部,谓“净面”,不许哭号,避免泪滴尸身。逾时,封棺钉盖,合家举丧。  
吊孝  
吊孝即吊唁活动,本族及亲戚中的晚辈多在停灵后入殓钱吊孝,而同事、朋友、乡亲多在入殓后出殡前吊孝。本族、乡亲及亲戚吊孝时多行三叩首礼。吊孝者持花圈、挽帐、烧纸、饺子等祭品,相厚者也有赠现金的,几元、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亲戚在出殡前为死者纳钱上祭,款额不等,喊祭者普通喊上祭款额的倍数。女儿婆家祭礼较重。在有人吊孝时,孝子、孝女、至亲晚辈及近亲晚辈于灵前或灵棚内痛哭,谓之“陪灵”。吊孝的整个过程有响器班奏乐或播放哀乐。吊孝之后,孝子、孝女向吊孝者磕头致谢。过去,名门望族之家死了人,出殡前举行“点主”典礼,礼仪甚繁,今已不多见。  
出殡  
出殡前夜,“喂马”然后,在西东路上死者晚辈络绎致祭,谓“送路”。之后,于夜静时将纸骨朵、纸扎马车燃烧,完成出殡前一切程序。出殡时,燃放爆竹,鼓乐笙吹,孝子执“引魂幡”,普通由他姓相扶,躬身前行,嚎啕痛哭;孝女亦手执丧棍,号哭于棺后。棺行至大街宽阔处,罩以驾(俗称“大架子”),孝子绕之三圈,将一瓦盆摔碎于灵前,谓“摔老盆”。之后,孝子在前执“引魂幡”,有乡亲将灵柩抬至墓地。  
葬埋  
灵柩至墓地,拆去灵轿,安放于墓穴,“献食罐”置于棺前,孝子、孝女反向绕墓穴三圈,将所执哭丧棍放入墓穴,“引魂幡”插于棺上,遂号哭于墓旁。灵柩由抬棺者掩埋,之后,子女烧纸于坟前,原路返回,至村口跪等掩埋棺柩归来的乡亲。  
复三  
葬后三日,近亲晚辈随孝子孝女携祭品上坟祭奠,并为新坟添土,谓“复三”,亦称“圆坟”。自死者逝世之日起,每七天上坟烧纸一次,至“七七”烧纸后即摘孝,谓“烧七纸”。至百天,死者之女执柏枝,并饰以百朵白花,随死者晚辈上坟烧百日纸。  
丧葬为民间大事,旧俗典礼冗杂,极事铺张,且带有浓重的迷信颜色,如看风水、择坟地等。父子之间、子先亡不能入祖坟;夫妻之间,妻先亡亦要“寄埋”,待夫亡后始迁于祖坟。  
建国后,倡导废除迷信,丧葬典礼从简,六、七十年代,“破四旧”流行于世,封建迷信典礼渐少,近年又趋复苏,新旧典礼杂揉。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