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广宗县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1-29 19:27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广宗黄巾鼓  
广宗县黄巾鼓,源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黄巾起义以打醮聚众,以击鼓助威,黄巾鼓作为战场助威鼓便应时而生,用于战场助威的黄巾鼓演奏,鼓声撼天动地,很衬托战场助威的浓烈氛围,故其又叫安定战鼓。广宗县是黄巾起义的策源地,起义首领张角实行政教合一,把全国的安定道徒编成三十六方,他所在的广宗一带为中央方。策划起义时,竖立“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旗帜的“点将台”及大战“六路口”等遗址尚存。黄巾起义失败后,黄巾鼓在当地民间传播下来,黄巾鼓演练者为避官府抄拿,遂将其改名为“文鼓”。该鼓便在当地村庄传播至今,后人称其为黄巾鼓、安定战鼓或文鼓等不一,与黄巾起义有关的村名来历、风俗和传说故事至今在民间普遍传播。  
黄巾鼓演形态有三,一出场,执黄巾鼓队旗者领队,其他随后;二演奏,队旗居后,大鼓居中,鼓铙镲十六人列队呈“八”字形列于大鼓两侧,引锣在前。在队形摆布过程中奏“布阵”序曲,然后演奏正曲;三收场,将“八字”型变为“二”字型站于大鼓前,在变幻行进过程中奏“荣归”尾曲,持引锣者引导谢场。黄巾鼓正谱共八节三十二番,完好演奏需十八分钟。演奏撼天动地,铙镲洪亮悦耳,节拍急如-,缓如潺潺潺流水,演奏气势和音乐效果相得益彰。演奏者身着黄色服装,头扎黄巾,以示当年的黄巾军,其意义和目前一些打击乐队的黄衣服装饰有实质的区别。  
东董里村便是黄巾鼓典型的传承村落之一,清末至今,东董里村具有师承关系的二十二代黄巾鼓传承人的传承脉络明晰。演奏艺人有较高的积极性,但遭到市场经济和文化多元化的严重冲击。  
二、翟氏秧歌舞  
近年来,柏城村翟俊成将传统秧歌舞与现代舞蹈相交融,创编出既有传统秧歌之底蕴又有现代舞之气息的新式歌舞。2009年1月,河北省出版局将之命名为翟氏秧歌舞。其特性是伴奏共同,动作伸展、快捷、有力、大方。其内容分两套共40节,前20节为一套属初级,后20节为二套则略有难度,主要表如今扮演者对道具——扇子的控制上,是根本功内容。翟氏秧歌舞的再一个特性是步伐与上肢道具的有机配合,请求甚为严厉。步伐分自然行进步、小十字步、大十字步等,每小节分八拍,前四拍走秧歌步,后四拍为舞蹈动作,四拍、八拍或十二拍为一个完好动作。从左脚起步上肢道具的配合开端到一个完好动作完成后的右脚复原时为止,显得严谨、调和、天衣无缝。  
三、广宗手工木镟技艺  
广宗手工木镟技艺源于明代,世代相传,在手工业为主的过去,几度辉煌。手工木镟技艺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该技术历史长久,其特性是以木为基材,以中心轴线为根底,将原资料经过旋削加工,制成外形不一的消费、生活用品及工艺品,普遍应用于社会的众多范畴。  
广宗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历史文化沉淀深沉,民间技艺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民风憨厚,自然生态良好,百里沙带纵贯南北。其上林深叶茂,灌木丛生,为木镟技艺等农付业加工储藏了丰厚的原始资源。手工木镟技术流程简单,但技艺精密严谨。能够依据所需的请求,制成大小不一的旋削制品,也就是说只需可以找出对称轴线的圆形制品,均可旋削而成。其制品主要有工艺美术类:如木头人、葫芦、花棒锤、木花瓶、陀螺(打不改)等;日常用品类:大、小擀面杖、砸蒜锤、勺子把、刀把、锤布棒锤等。家具制品类:桌子腿、椅子腿、床腿、官椅扶手、楼梯扶手、抽屉园拉手等;其它:锣鼓锤、锭轱辘、皮钱、念珠、公章料、套滑、鞭把、车辕橛、探官笔、文棒、木滑轮等。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该项技术加工在广宗县杨清村曾成为一种农副产业,集体成立了若干个消费做坊,其产品批销到全国各地。随着时期的开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手工木镟技艺日渐淡化。其制品的应用范围逐步减少,并且其技艺也被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所替代。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端,作坊停工,人员转行,个别家庭作坊也处在半瘫痪状态。从业人数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400多人聚减为如今的17人,并且这17人也仅在农闲时节偶然加工一些。旋技艺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载体,为中华文化的持续发挥了宏大作用,也是劳动人民长期的聪慧结晶,折射出人类开展的进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广宗梅花拳  
梅花拳古称梅拳,是中国较为古老的汉族传统拳种之一。《梅拳秘谱》上说:“梅拳之始因年代长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至今已有百余世矣。”梅花拳也叫梅花桩,是干支五势梅花桩的简称,属昆仑派。梅花拳的组织方式分文场和武场,文场指导武场。文场指导层偏重研讨集中教学说精义的文理及担任管理拳内事务;武场弟子经过武功锻炼体悟拳理拳法。武功锻炼的层次和方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局部:架子是梅花拳根本功锻炼,其“桩步五势”是练静功,“行步三法”是练动功;成拳是在根本功架子的根底上两人或多人对练的办法,主要套路有抓、拿、摔、打,各有要领,其招式达78种;拧拳无定手定步,是实战技击;器械是人手的延伸,是梅花拳武功发挥的借助工具。梅花拳武功的动作、套路质朴大方、威武雄壮,既有扮演的欣赏价值,又有技击制敌的实战功用。梅花拳的武功锻炼是文武合一的文化现象,其指导思想和套路均遵照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原理。1997年,河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和省体育总会授予广宗县“河北省梅花拳之乡”称号。2006年6月列入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五、广宗安定道乐  
广宗安定道乐是发源于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的汉族宗教音乐。属于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定道乐源于安定道起义,安定道乐即是在起义的言论发起和起义过程中构成的。东汉末年,巨鹿郡人张角为推翻汉家王朝,以《安定经》为经典教义而创建安定道,于公元184年发起誉满天下的黄巾起义。张角将本人的思想主张和对神的祷告一同编成1,让徒众诵读。在众多道徒咏诵1过程中便构成了一种咏诵韵律——经乐。广宗安定道乐多用于汉族民间庆典、祭奠、节日联欢。  
邢台市广宗以保管安定道乐而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与注重。安定道乐源于安定道起义,安定道乐即是在起义的言论发起和起义过程中构成的。东汉末年,巨鹿郡人张角为推翻汉家王朝,以《安定经》为经典教义而创建安定道,于公元184年发起誉满天下的黄巾起义。张角将本人的思想主张和对神的祷告一同编成1,让徒众诵读。在众多道徒咏诵1过程中便构成了一种咏诵韵律——经乐。经乐曲调普通起伏不大,旋律线条平稳,氛围庄严、庄严,这是安定道乐的最初方式。后来为了使咏诵韵律划一统一,开端先参加了木鱼、铛子、碰钟等简单的打击乐,使经乐有了轻重缓急的拍节。  
以后在庆典、祭奠等大型道场,为了壮大气势,吸收更多的人承受教理教义,又增加了吹管和弹拨等器乐,器乐上下音间变化较大而且频繁,有的曲子达两个8度,使音乐内涵愈加丰厚,音乐表现的心情变化更为深奥。依据曲牌所表现内容的需求,有的节拍速度张弛相间、凝重中庸、高雅脱俗,有的节拍明快、虚幻轻盈,以至有的曲牌从头到尾都是用的切分节拍,使人沉浸在一种愉快腾跃的气氛中。安定道信徒以为道乐有通神、悦人、乱世、和天地的功用,因而无论在招徕民众的道场,还是在战场上助威,均演奏安定道乐。  
安定道乐演奏自汉末至今在广宗县传承持续了1800多年,这一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时得到补充、开展与完善,吸收佛教音乐和宫廷音乐的成分,更多地是吸收交融这一带汉族中央戏曲和民间小调的韵律,逐步构成一套由经乐与器乐组成的完好的安定道乐。  
安定道乐的乐器以管、笙、笛、箫为主,以坛鼓、云锣、铛子、铙、镲等为辅。演奏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静乐,演奏时或坐或立;一种是动乐,边吹奏边行进,又称舞乐或道舞。安定道乐演奏的乐器同全国各观道院的丝竹、管弦不同,曲谱韵也和“全真”、“正一”两大派有很大差别,它既有道教音乐清超的神韵,更有源起于农民展开起义粗暴、雄壮、质朴的特性。其曲调有的亮堂、高亢,有的深沉、悲切,旋律起伏跌宕,幽雅婉转。  
在广宗,安定道乐过去的演奏者均为民间职业艺人,在乡村道场演出。往常的演奏者均是民间半职业艺人,多用于汉族民间庆典、祭奠、节日联欢等,他们不注重修道悟性,而刻意追求演奏技艺的进步。广宗县安定道乐演奏团能演奏演示70多首曲子、8种道舞图案,现今传播下来的曲谱主要有《安定十八番》及“三仙曲”《朝天子》、《经堂乐》、《玉芙蓉》等,还有大型民间舞蹈《抬黄杠》等。  
2008年,广宗安定道乐被列为第二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六、广宗传统纺织技艺  
广宗县传统纺织技艺已有600多年历史,世代相传,口传心授。传统纺织技艺源远流长,在以前是农民(主要是妇女)必需控制的技艺。近些年来,特别是变革开放以后,现代化的纺织逐渐取代了过去传统的手工纺织技艺。如今可以纯熟控制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主要散布在广宗县夏家庄及四周几个村庄。夏家庄村有长久种植棉花历史,家家都有纺织女,是有名的纺织村庄。老少妇女用手纺、手织、手砍、手染的办法制造被面、包袱带、捆脚脖带等生活用品,它有耐脏、耐磨、坚固、适用、图案不祥等特性。持久以来,传播不衰,成为最具有代表性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之一。  
据传明永乐年间从外地来一女子嫁到夏家庄,心灵手巧,为了生计,日夜劳累,分离当时织布技艺,经过多年的理论,逐渐构成了如今传播下来的织砍技艺,并且,织砍把戏很多,至今世代相传。土布经过多年的改良,应用经、纬线的粗细和颜色不同,经过多把梭子,在完整手工操作的状况下,可织出厚薄、宽窄不同、颜色各异的大花布。每次国外友人来广宗,都特去夏家庄购置手工土花布、包袱带、捆脚脖带。  
在历史的开展过程中,土布是农民生活必需品,也是主要经济来源之一。20世纪70年代前比拟兴隆,80年代后逐步减少,以致构成如今从业人数屈指可数的场面。  
七、广宗柳编技艺  
广宗县的柳编源于清代,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世代相传,口传心授,没有构成完好的文字资料,主要有家传和师传两种方式。主要特性是用柳条编制成消费生活用具、工艺品等。  
柳条砍下后趁湿捋去皮,在阴凉处放置几天,具有柔韧性前方能编制各种制品。柳编对湿度请求很严,普通状况下需到地窑中完成制造。柳编运用的工具均为艺人自制,主要有镰刀、锥子(环锥、草锥)、麻绳、线刀。一切制品的大小、宽窄、式样都靠艺人的制造灵感和制造经历。其制品有簸箕、篮子、圆簸箩、方簸箩、盒子簸箩、盛面粉用的八斗、结婚时女人用的八角盒子等。  
随着经济的日益活泼,柳编制品依然普遍用于人们的生活范畴,并逐步演化成了商品,成为了人们增收的一种渠道,在这些开展过程中,这一编制技艺也被完好无损地传承了下来,如今广宗有两个村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最多,其它村庄也有不少柳编能手,其中柳编范围最大的是葫芦乡大辛庄村,柳编技师占到了全村的60%,该村也因柳编而知名,俗称“簸箕辛庄”。在这个村子里,简直一切人都会用柳条编东西,一根根普普统统的柳条在他们手里不小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个漂亮既适用的工艺品。如放刚包好饺子的盖垫、馒头坊里用的簸箩等,以前还有筐子、篮子,如今的篮子被人们演化成了放置花卉的装饰花篮,筐子演化成了塑料筐,炊梳演化成了塑料炊帚或钢丝球,固然仿佛这些新替代品用着更便当,但塑料遇热反响与钢丝屑却又是对人身体的潜在要挟,所以如今,人们又明智地喜欢上了植物制品,这些柳条在柳树生长中都是自然生长,生长和制造期间不用施用药物,应用本身柔韧的特质即可加工成形。  
柳编制品集自然之美和创作之美于一体,充沛展示了历史、文化的精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2008年6月,广宗柳编技艺列入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八、广宗县春节打醮风俗  
广宗县的“打醮”是一项历史长久的共同道教文化的民俗活动。来源于东汉末年张角指导的黄巾起义之时,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2009年广宗打醮被列入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公元172年,巨鹿郡人张角为了推翻汉家王朝,创建了安定道,他将鞭挞地主阶级坐享其成、人人对等的思想编成经文,在村中设立醮场,在木鱼、铛子、笙、管、笛等乐器伴奏让信徒咏诵(安定道乐的来源),打醮,是当时聚众宣传安定道教义的主要方式,也是安定道乐的演奏载体。经过12年的精心准备,公元184年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定道起义,起义军以头裹黄巾为标志,故称“黄巾起义”。张角按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学说,结合5个县的9个村一同打“阖天大醮”,醮期为9天。其中张角所在的广宗柏社村为中心,设“总坛”,其它8个村呈“米”字型散布,设8个“分坛”:向东40里是威县雪塔,东南50里是威县的第什营,向南40里是平乡县的河古庙,西南40里是平乡县艾村,向西40里是平乡县的节固,西北40里是巨鹿县的王六村,向北40里是广宗县南庄子,东北50里是南宫县的天宫。届时,5个县的9个村同时设醮场打醮,管、笙、笛、箫,锣、镲、鼓声,响彻大地,其气势和影响之大能够想见。起义军和汉军在广宗地域曾屡次大战,在起义中,张角病逝于广宗,被破棺抛尸,其弟张梁也战死在广宗。“黄巾起义”固然失败了,但张角创建的安定道乐和道教打醮在广宗不断传播至今,成为一种具有激烈道教文化颜色的风俗和民间艺术。  
如今,广宗县的“打醮”主要集中在塘町、城关和葫芦三个乡镇各村,普通在每年的正月或严重节日举行。届时,各村纷繁建醮棚、设醮场、挂神符,在醮棚内外由道士掌管扮演安定道乐,同时还演出“扭秧歌”、“抬杠子”、“唱神戏”等多种民间演艺节目,局面壮观、严肃而又繁华。给节日的氛围。经过举行打醮活动,既使当地百姓表达了祈求神灵的维护,禳灾解厄,祈福延寿、求财嗣子、安康安全、消灾祛病的愿望,又添加了高兴的节日氛围。  
广宗县的打醮活动具有很强的组织性。首先由村民自愿组织起来在村当选举具有丰厚经历并且德高望众的老人担任“总会首”,下设总务组、财务组、炮手组和伙房组等不同的“组”,每个组都有一位“分会首”担任。每年打醮时,在“总会首”的指挥下,精心搭建醮棚,请当地的道教音乐班前来打醮。  
打醮天数和打醮的范围,由村中会首依据财力与道士班提早商定。过去普通的民间打醮多为三天或五天。如今的打醮普通为三天,普通布置在正月初九到十二,从前一天晚上开端,直至第三天晚上完毕。一天能够分为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共四个道场,三天加在一同共计十三个道场。每个道场都有其独立的科仪程式,不同的科仪程式相应随同着不同的音乐曲牌。主要道场有:开经借地、禁风取水、接土地、迎銮、接太阳、请天师、拜九皇、接太阴、祝寿、接赦、卸醮。  
参与打醮的道士人数最少不低于十二人,最多不超越二十四人。二十四名道士称为“满坛”,十二称号为“半坛”。参与道教音乐的扮演者均为“家道士”,他们寓居在家中,而不是道观内,也就没有每天的早晚功课和观内法事。这些道士一年中的大局部时间在停止打醮活动,其他的时间务农或外出务工。  
“醮棚”是停止打醮活动的场所,醮棚位于村北空地,坐北朝南,普通由村民在打醮之前暂时搭建,醮棚的外观和内饰都由村民精心布置。醮棚整体上能够分为两个局部、三个殿,前面的局部为正殿,道士们在这里停止打醮科仪;后面的局部为中殿和后殿,整个醮棚内部围墙都悬挂着神仙的画像,道士会依据不同的“醮”依照神谱指挥村民摆放各位主神的神位,悬挂神像,供人祭拜。正殿供奉的是“天地三界十方万靈真宰之神位”,中殿供奉的是王母娘娘,后殿供奉的是玉皇大帝。画像上的神仙形态万千,栩栩如生,令人驻足。这些画像均由当地民间艺人手工绘制,共计三百余幅,其艺术水准令人赞赏。每次打完醮后,村民把神像卷起,放入神箱中保管,以供来年打醮。除了神像以外,醮棚内部还有很多村民手工制造的彩灯、剪纸、条幅等,上面大多书写着“敬神”、“天下安定”、“风调雨顺”等祈福语句。  
参与打醮活动的道士有12或24人,依照角色可分为“高功”和乐器演奏者。“高功”担任法事活动的掌管工作,如念经、上表、做法等,另一局部道士担任乐器演奏。乐器主要包括两类,即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乐队中没有弦乐器。吹管乐器主要包括管子、笛子、笙、箫、埙等。管子能够依照音高分为:高音尖管、高音大管、中音管、低音雅管和次低音管。管子都是艺人手工制造,运用枣红木,手工刨制、打孔、镂制花纹,用锡灌注镂空处。吹管乐器中以管子为代表,是主奏乐器。笛子、箫、埙等乐器也根本为艺人手工制造,而笙普通需求置办。打击乐器主要包括大鼓、手鼓、铛子、铙、镲、铃、木鱼、云锣、罄等。  
在乐队中普通有3名高功,担任不同的工作。乐器演奏者依照运用乐器的不同也能够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是指吹管乐器,武场是指打击乐器。  
依据扮演场所的不同,能够分为醮棚内和醮棚外的扮演。醮棚内以坐乐为主,还有转供时所特有的“乐舞”,醮棚外以行乐为主。①棚内坐乐:三名高功面对供桌,一名高功在中间手持手炉,一名高功敲木鱼在桌子右侧,一名高功持法铃在桌子左侧。吹管乐坐在右侧,打击乐坐在左侧。②棚内转供乐舞:转供是一种共同的程式,香客主动恳求由道士率领,向神表达忠诚敬畏之心,祈求神灵维护。转供时香客面对供桌跪拜,双手合十,心中默念祷告。局部道士手持乐器随高功在供桌前走阵奏乐,高供手持供品交叉走阵。正殿中间放置“上供桌”,上供桌上有意味“十供养”的十种供品,香客也可自备供品,可简可繁,但转供时,道士只意味性的转供“十供”。高功每次从上供桌拿起一件供品,在供桌前走阵,其他道士随高功唱奏《十供养》,然后由西华门入,祭拜各殿神灵,自东华门出回到正殿将供品放在供桌上。依照上面的步骤,将十种供品依次转供,其间边奏边舞,令人头昏眼花。③棚外行乐:打醮过程中,道士们经常要走出醮棚到村中不同的中央去请神或送神,如起师、送三宝、接太阳、取水等等。在请神送神的途中,局部道士手持乐器跟随高供边走边奏。  
附:金塔寨村三天打醮的科仪程式:  
前晚:  
一、开经借地:1、化坛;2、卷帘;3、请全神;4、八神咒  
第一天:  
早晨一、禁风取水:1、禁风、取水;2、按灶;3、梓童表  
上午二、接土地、接城隍  
下午三、发文:1、监斋;2、灶吒  
四、挂杨幡:1、启师;2、安剑  
五、请五老  
六、启水、醋坛  
晚上七、焚灯  
八、迎銮、接三宝  
九、立十方,按镇(按五老)  
十、送天师  
第二天:  
早晨一、接太阳、献梳巾  
上午二、请天师  
三、转供  
下午四、转表  
五、花米经  
六、伍朝供养  
晚上七、拜九皇:1、拜九隍;2、拜北斗;3、接太阴;4、北极星上表  
第三天:  
早晨一、祝寿  
二、上表  
上午三、接天师  
四、拜忏、拜表  
五、送天师  
下午六、接赦、放赦  
七、送五老  
八、迎大供、转供  
晚上九、进供  
十、卸醮  
十一、送神  
十二、放施食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下一篇:威县民间习俗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