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馆陶黑陶制造技艺
黑陶即黑色的陶器,最早呈现于公元前2310—1810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出土大量黑陶,从而掀开了中国“龙山文化”光荣的一页,即“黑陶文化”。
馆陶地处黄河下游,自古就有兴旺的制陶业,属典型龙山文化系统。经过数千年的开展,馆陶黑陶已作为民间工艺美术品展示世人面前。它有深沉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构成了独具特征的黑陶文化。
馆陶黑陶选用得天独厚的黄河古道河床下纯洁而细腻的红胶土为原料,经手工淘洗、拉坯、晾晒、修整、压光、绘画、雕琢等几十道工艺,最后采用共同的“封窑熏烟渗碳”法烧制而成。它的制造工艺复杂、精密,每道工序都有严厉的请求,制造全部是手工,且需求特殊的专业技术,烧制难度大,废品率较低。
馆陶黑陶品种繁多,有镂空类、挑点类、刻线类、浮雕类、雕塑类,种类达一千四百多种。造形设计有仿古的瓶、罐、鼎、尊、鬲、簋、垒、简、熏、炉等几十个系列。馆陶黑陶黑如漆、亮如镜、清似水,不褪色、耐腐蚀,坚持年代持久。黑陶愈黑、愈亮愈显宝贵,黑色给人稳健、神秘、高尚、大方、典雅、深沉之感,浸透着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馆陶黑陶艺术品位较高,是陶类中的极品,具有丰厚的艺术内涵和宝贵的珍藏价值。
近年来,馆陶县涌现出一批热衷于黑陶艺术的有志之士,如殷俊亭、李思月等,他们在稳定的仿古陶艺根底上,对传统技法加以创新,又发明出了具有现代神韵的馆陶黑陶新种类,使黑陶制造工艺得到了传承开展。
在原始社会,黑陶的产生标志着消费力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从此,人类社会由石器时期进入青铜器时期,原始社会进入文化社会。今天,黑陶文化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将对物质文化和肉体文化建立产生重要影响,熏陶情操,净化心灵,对现代人的生活有着严重的意义。
馆陶黑陶有长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孕育的一颗灿烂明珠,被美学家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原始文化的珍宝”。但近年因由于陶艺制造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制造陶艺品的专业人才短少、原资料(制造陶艺所必需的红胶泥)稀缺等缘由,馆陶黑陶生存情况极为困难。
二、馆陶冀南四股弦
馆陶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周围与七个县交界,县治驻南馆陶,西北距省会石家庄180公里。
冀南四股弦来源于19世纪初,又名南柳子腔、四根弦,是河北中央戏稀有剧种之一。最早是以民间的花鼓戏开展而成,由山东临清传入馆陶,在民间俚曲的根底上,不时扬长避短,并吸收乱弹、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营养,逐步演化成今天的四股弦。四股弦已有近200年历史,从1920年到抗日战争时期,四股弦有了打破性开展。“七七”事故后堕入低潮,1949年后重又得到复兴。
冀南四股弦在内容上,起初大多是反映民间家庭生活的小戏,后逐步转变为演出历史传统戏和连台本大戏。其唱腔悠长流利、浅显坦率,言语委婉诙谐,至今还传播着“不锄地,不浇园,也要去看四股弦“的民谣。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后演化为现行的生、旦、净、末、丑五大门类。演出时,大伙围桌而唱,伴以简单的动作,俗称罗圈戏或坐板凳头。演出剧目,多是家庭生活小戏。唱词多为七字句。伴奏乐器为四股弦琴胡,其他乐器与河北梆子乐器相同。
冀南四股弦作为传统戏剧的开展,以唱的艺术诠释着近代文化,演绎着传统戏剧的结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四股弦作为传统戏剧的开展,以唱的艺术诠释着近代文化,演绎着传统戏剧的结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随着人民大众文化素质的不时进步,人际、单位、城乡之间交往的不时加强,这支民族传统戏剧的奇葩,也成为馆陶县的肉体文化交流的主要手腕之一,曾惹起了传统戏剧界的反动,鼎力推进了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等地的传统戏剧开展,影响宏大。
三、馆陶木偶戏
馆陶县位于邯郸东部,与山东交界。
木偶剧,历史长久,据传汉朝时就已呈现。在上世纪中期曾活泼于冀南鲁西北一带,方式共同,唱腔喜闻乐见,颇受大众喜欢。木偶剧又称傀儡戏,为戏剧性的扮演,现存的木偶剧方式有三种,即布袋木偶、杖头木偶和提线木偶。
馆陶县滩上村的木偶剧系杖头木偶,老艺人称之为肘大偶(方言音hou)。馆陶县滩上木偶剧的扮演者用三根木杆操作木偶,主杆置于偶人后背中部,控制身的前后仰俯;侧杆两根,分置于两臂,控制两臂及手的动态。木偶扮演动作丰厚,特别手的动作,可细腻地扮演出人物的各种神态。馆陶县滩上木偶剧,由木偶、支配演员、配音演员和乐队四局部组成,多用戏曲曲会演出,有的用对话或歌舞扮演。人们称誉说:“木头人,木头人,真正像个人;木偶剧,木偶剧,活像真人在演戏”。这种用木头人“虚拟”扮演的戏早于人演的舞台剧,具有扮演性先于、优于文学性的特性。是“民间戏剧”、“平民戏剧”的重要组成局部。
经过对滩上木偶剧的扮演方式、身段、场所、风俗等方面的研讨,有助于木偶艺术的开展。滩上木偶剧是普遍性的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是研讨华北方言在民间戏曲中运用的活例证;具有丰厚、共同的民族外型艺术和服饰文化价值;其每件作品都有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我国民间戏曲的集中反映,为我们理解民间戏曲近代的开展提供了活化石的作用。
四、馆陶礼俗四大怪
冀南鲁西馆陶一带有一些乍看非常反常但却自古有之且至今仍普遍存在的民间风俗,称得上咄咄怪事,很值得人们研讨、玩味。
外甥虽小却要称“老”。人们之间的称谓常常标明一种礼节和习气,普通应随双方身份的不同而不同。外甥串亲戚(馆陶北部通称“串亲家”)去姥姥家,遇到的大多是晚辈(也有平辈),对他们普通称“小×(×指姓)”就能够了。但馆陶北部一带习气上却称“老×”。同辈们见面称一句“老×”非常亲切,姥爷、姥娘(又称姥姥,南方称外婆)、舅舅、妗妗、姨姨等晚辈也要以“老×”来称谓。对带胡须的成年以至老年外甥,人们称“老×”在其它地域似乎也还说得过去,但对呀呀学语的幼儿大人小孩们也总是“老刘”、“老王”地叫。呼者感到非常自然,受者也觉安然,双方均无任何不妥的觉得。小外甥普通甚受姥娘一家的喜欢,常常被亲切地称为“外甥袴子”,馆陶北部地域传播着这样的顺口溜:“外甥袴子姥娘家的狗,又吃又喝又拿走。”这样的身份加上“老张”、“老马”之类的称谓,可算是沾尽廉价了。相比之下,外甥女遭到的待遇就有点降低。年岁轻一些的外甥女,人们普通称之为“小张妮儿”、“小李妮儿”什么的,对年岁较长一些的称谓也不过是“孙妮儿”、“黄妮儿”之类地叫唤。
岳父是父但不称“父”。一男一女结为夫妻,对双方老人当然都应视为亲生父母,称谓上双方父母也都应有同等的“待遇”。这在其它中央非常平常,但是馆陶一带民间长期以来直到今天,在这方面总是表现了一种不对等,而且长期因袭,一朝一夕想改也难。姑娘出嫁当了媳妇,天经地义地称谓男方父母“爹”、“娘”,只不过有的大方一些,豪爽一些,叫得多一些,喊得响一些,而有的腼腆一些,害臊一些,因此叫得少一些,声音小一些,在不叫也过得去的场所下,也有可能就痛快不叫了。但男方结婚做了人家的女婿之后,却理直气壮地称岳父为“大爷”,称岳母为“大娘”,称谓者安然、亲切,并无丝毫不敬之意,而承受者却也不以为忤,欣然容许。其实称谓什么倒也无所谓,只需人们感到习气,只需人世有真情,挑剔它做什么?
小女婿坐上席。中国是礼仪之邦,什么时分都讲个长幼、先后,宴席上更要“排定座次”,不能乱来,特别女婿到了岳父家,有岳父母,有各位晚辈、各位年长的人在场,更要守规矩,万无坐主席主位之理。凡是事都有个例外,馆陶一带就有个特殊。新女婿过十二天(如今普通在第三天,但仍称“十二天”)后随妻子“回门”到岳父家“认门”,岳父必要设宴款待。这桌宴席上不论有丈人(即岳父)、叔丈人(岳父之弟)等晚辈,还是有其它大舅子、一担挑(也称一条杠,还戏称杠子头,即连襟)等比本人年长的人在场,不论本人年龄多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常有十三、四岁或者更小的小女婿),不论怎样推让,都要坐在首席。大家轮番向新女婿敬酒,新女婿也向大家敬酒,氛围非常融洽,也非常客气。当然最拘束的还是新女婿,由于说不定哪个时分、哪个小舅子之类会乘机来个恶作剧,陷你于为难境地。新婚之后第一个春节过后,新女婿要送媳妇回娘家拜年,当然本人也要有个磕头拜年之礼。这个时分,过去新女婿会得到岳父母少则几元多则几十元上百元的磕头礼金(这样的状况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很常见)。此外,新女婿依照岳父母的布置,随人到岳父亲族近门逐一拜过,然后就能够在早已摆好的酒宴中坐下了。当然不论有多尊贵的客人,新女婿年龄多大多小,也不论怎样推让,还是要坐主位。推杯换盏一过吃罢饭,新女婿还要当心遭到舅嫂子、姨子们的“骚扰”。她们会“入手动脚”,以至在新女婿脸上抹上一道道的黑锅底灰。当新女婿非常狼狈地与妻子一同走出岳父家门口的时分,自然也会认识到:从此以后在岳父家坐主席主位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了。
说到小女婿坐主位吃宴席,馆陶一带还传播着一个有趣的传说。一个年龄幼小的新女婿过十二天在岳父家遭到了贵宾一级的款待,吃的是鸡鸭鱼肉,喝的是玉液琼浆,但因好酒好肉吃得太猛,上饭时却什么也没吃下。回家之后爹娘关怀地问吃的什么饭,在听了幼稚的儿子说没吃之后,便借机向亲家表示了不满。岳父母十分生气,新女婿拜年时便不再酒肉款待,只端上了一碗小米饭(小米粥),小女婿趁机大吃大喝一顿的念头落了空。回到家爹娘又问:“这回你丈人让你吃饭了没有?”儿子便非常沮丧地答复:“吃了。可这回吃饭还不如上回不吃饭呢!”
娘亲“移驾”看闺女。自古以来都是出嫁女儿带礼物回娘家探望父母双亲,哪有娘亲带礼品“移驾”女婿家探望亲生闺女的道理?但馆陶一带却有个特殊状况,而且非常普遍,不过规则的只要一次。每年端午节前的几天,大路上常可见到一辆辆载着“青丝亲娘”的车辆来交往往,车上不少是“送粽子”(又叫追节)的人。普通是新嫁闺女之后过的第一个端午节前,老太太们会在阴历5月上旬拣一个好日子,带着本人包好的粽子、蒸好的馍馍、一刀猪肉(买的肉必需是一刀割下来的)以及一些蚊帐、凉席之类,到闺女家串门(民间称串亲家)。其目的有两个,一是探望闺女,送一些过夏天的用品,二是与亲家母联络联络感情。自然,老太太会遭到非常盛大的欢送和招待。母女们、亲家们话一话家常,沟通沟通感情,欢声笑语,心意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