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临漳县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1-29 16:13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临漳西狄邱落子  
西狄邱村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城西南五公里处,从属于临漳县狄邱乡。据传说,该村因有唐代宰相狄仁杰的坟丘而得名,具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  
西狄邱沙东落子来源能够上溯到清乾隆二十年。当时,由民间艺人吕双宝,依据当地人称做“野腔”的一种民间曲调加工整理而成,开展为落子腔剧种。沙东落子的主要唱腔板式有二板、流水板、散板、娃子、腹腔、念板、赞子等。该剧主要演出剧目有“老八本”,即《大隔帘》、《二隔帘》、《跑沙滩》、《王定宝借当》、《清官断》、《卖妙郎》、《玉堂春连本》、《洗衣计》、《合同计》、《忠烈图二本》、《丢印合印》等。由于落子腔唱腔的共同作风,深受广阔农民大众的欢送。民国时期,西狄邱落子艺术代表性艺人有吕自友、李现瑞等人。他们领着戏班在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广阔乡村活动演出,深受农民大众欢送,剧团越办越红火,沙东落子的名声也越越来越大。  
目前,西狄村现有沙东落子剧团三个,分别为以李少臣为团长的新兴落子剧团,主要有李爱如、冯爱如、李海凤、郭云昌等演职员37人;以李五妮为团长的狄邱落子剧团,主要有吕新娥、李秀平、吕新弟、李伯寅等演职员34人;以吕俊明为团长的沙东落子剧团,主要有吕运娥、张九的、吕玉所、吕长庆等演职员3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0%,同时还配置有机载活动舞台车3台。  
1957年,该村落子剧团被临漳县政府正式命名为临漳县落子剧团,成为县职业剧团。1960年,剧团被解散。“文革”期间,落子艺术也随之走向低谷。  
“文革”后,西狄邱落子得以恢复,村内的落子艺人又纷繁组班办起了落子剧团。剧团最多时开展到四个,从业人员到达200多人。1987年该村筹集资金建起了一座大舞台,为剧团排演和演出提供了便当,也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文化文娱场所,使该村成为一个名不虚传的落子戏剧村。  
二、临漳郭小屯坠子  
郭小屯村从属于河北省临漳县称勾镇,位于临漳县城东南12公里处。  
郭小屯村的坠子文化,具有长久的历史渊源,早在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796年)左右,坠子就已在该村盛行。郭小屯村因盛行坠子戏、坠子曲艺而出名遐迩,方圆百里一提起郭小屯来,没有几个不晓得的,都说那是个“坠子窝儿”,戏称郭小屯村里的人“上坟哭的都是坠子调”。坠子的前身叫“英歌柳”,是老艺人柳茂林爷爷的爷爷柳丁奎(1749年生),从安徽一带学来的一种民间小调,后几经传唱、改造,逐渐构成了坠子这种曲种。1948年,经柳茂林、邓丰林、王计生、陈秀生等几个老艺人的努力,把坠子由过去的打地摊说唱搬上了舞台,称为化装坠子,使这种曲艺方式开展为舞台戏剧。从而在全村构成了非常浓郁的坠子戏剧、曲艺文化气氛,上至八十老翁,下至几岁孩童,大都会哼几句坠子腔。据不完整统计,仅全村会演唱、说唱几段坠子折子戏或几段坠子书的人数,占全村总人口的比例分别:1950年至1960年约占45%;1963年至2006年上升到80%。  
如今,该村现有坠子曲艺班20个,从业人员约380名;坠子剧团12个,演职员500余人。他们终年在晋、冀、鲁、豫四省边区演出,每年演出千余场,观众达十五万余人次。为了便于在乡村活动演出,他们还自行组装了10台机载活动舞台车,直接把坠子戏曲送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极大地丰厚活泼了乡村文化生活,深受广阔农民大众欢送。当前,愿意唱戏、学戏的人越来越少,坠子戏剧、曲艺的传承遇到了应战。  
三、西街撵花  
临漳县西街撵花来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每逢春节、庙会,临漳城到外闹社区,惟独西街一无一切,居民们都感到脸上无光。为了给西街争口吻,在西街以卖水饺为生的开封人刘子东,把本人晓得的撵花中的小故事教于当时的西街村人王孟华(第一代)。从此,撵花便成为西街独有的民间艺术。  
撵花舞队普通为一男一女组成一出戏,扮成近似戏曲中的人物,并以戏曲剧目里的角色命名。如《千里送京娘》即赵匡胤(红脸)和京娘;《打渔杀家》即萧恩和萧桂英。还有《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牛魔王”等。人物按剧目所需,手执必要的道具,但无严厉请求。舞队中除众多戏曲人物外,还有老道、包奎、傻小子(脖子挂一装水夜壶)、琉璃鬼(花头)、丑婆等。  
撵花的活动时间主要在农历正月。每年正月初一拜完年后,即集中排演,在领头的指导下,舞者都要练习走“圆场步”,请求走得快、稳、漂,行如流水普通。“琉璃鬼”则要选择腰、腿灵敏的少年停止各种技艺的锻炼。撵花扮演分“串街”和“打场”两种方式。串街舞队成两路纵队,领头手持令旗在舞队之前。琉璃鬼随后,面向舞队走“半蹲平步”,手执铁链倒退行进。老道、包奎在舞队最后面(花尾)。老道手执拂尘走“跛子步”。其他舞者大都按戏曲人物排列,男女相间,均走“小碎步”跑“编篱笆”队形。此时乐队用管乐演奏,小镲随管乐队敲击。舞队走各种队形,如“珍珠倒卷帘”、“卷白菜心”、“二马分鬃”、“长蛇脱裤”、“八字”等。此时,琉璃鬼可随意在场中央舞蹈并与舞队中的丑角做些幽默滑稽的即兴动作。打场扮演时,其他角色绕场走“圆场步”,琉璃鬼和丑婆的扮演是整个活动的热潮。主要特征动作有钻凳子、钻桌子、头顶油碗灯、跪行、卧、翻、滚等,在桌子上则做“凤凰展翅”、“探海”、“金鸡独立”等,待丑婆、琉璃鬼配合扮演“大推磨”,乐队伴奏速度加快,领头高举令旗,打场完毕。撵花吹奏的乐曲多为抬花轿、快赞子及其他民间乐曲。由于许多角色为即兴扮演,故乐曲的长短、速度、强弱由演奏者严密配合扮演。  
撵花风俗从产生至今从未连续,不断在西街村传沿下来,每有撵花扮演,不论老人还是小孩都兴致勃勃、有滋有味的争相观看,甚是喜庆和繁华。  
四、临漳李家庄高跷皇杠  
李家庄属邯郸市临漳县临漳镇,位于临漳县城东区。人口2345人,因盛行皇杠而出名县内外。  
李家村的皇杠来源于明朝末期崇祯年间,源于民间的求雨和祭奠龙王典礼。经过历年的丰厚和开展逐步构成了包括高跷、皇杠、帏子、威风锣鼓、探马、三眼枪、坐地炮等方式的民间花会艺术综合体。其中皇杠两付,由一根五米长的木杠为一中心杠,中间上设一平台,平台上安放菩萨、寿星、仙鹤等供奉偶像,由二人分别各抬一付,在街头行进间扮演,祈求新年不祥如意,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俗你皇杠。平台四周还装饰有诸如彩绸,谷穗、仙桃等饰物,非常鲜艳耀眼。加上木杠用有弹性的榆木制成,抬起来上下颤抖,再配以抬杠人漂亮的动作,扮演起来令人心旷神怡。特别是演到高朝时,抬杠人还要绑上高跷加以扮演,更是0迭起,新奇喜人。皇杠扮演过程中,四周还有24杆大头纬子,由持纬杆的姑娘媳妇们踏着鼓点随皇杠跑动,煞是壮观。整个演出需求有120余人参与,气势非常威风壮观,出名远近。  
李家庄的皇杠演出难度大,道具和演出方式新奇,别具一格,极具欣赏价值,深受广阔大众欢送。当地凡遇严重庆典活动或正月十五元宵节,皇杠扮演必不可少,为当地广阔大众所挚爱。  
五、临漳鬼谷子传说  
鬼谷子降生地遗址位于临漳县香菜营乡盐食村,占空中积76亩,建筑面积26亩,建有仿古建筑6处,多为二层垂檐四坡顶建筑。临漳还建有鬼谷子生身圣地龙虎茅草庵,最吸收人们眼球的是鬼谷子降生时的血板地,成为鬼谷子传奇降生故事的生动载体。2010年,临漳被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分会肯定为“中国鬼谷子文化之乡”。  
“鬼谷子”姓王名禅,字诩,道号鬼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军事教育家,被世人誉为纵横家的鼻祖。他不只兴办了中国第一所军事学校,还培育了张仪、苏秦、孙膑、庞涓、毛遂等一批叱咤风云的军事家、纵横家,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关于其身世,最多的一种说法是战国时期魏国邺地人,也就是今天的邯郸市临漳县香菜营乡谷子村。  
传承现状  
据当地人传说,鬼谷子是其母“食谷而生”,因此取名鬼谷。临漳县谷子村有一座清代的鬼谷子祠堂,保管着一块完好的光绪年间碑刻,上面叙写了鬼谷子的生平事迹和成就。在邻村盐食,还存有一块明朝的圣母碑。近年来,临漳县将鬼谷子文化与邺城文化、建安文化相分离,启动了鬼谷子文化景区建立,先后建立了祠堂、战1校馆、鬼谷子文化展馆、先秦文化展馆等。2010年,临漳被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分会肯定为“中国鬼谷子文化之乡”。  
2014年7月24日,临漳“鬼谷子传说”已胜利入选第四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文化部组织专家依照评审规范对全国各地申报的1111个项目停止审议,提出第四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引荐名单298项,其中新入选151项,河北省14项,临漳县申报的《鬼谷子传说》名列其中,也是该县第二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六、邯郸东填池赛戏  
东填池村位于邯郸市正东偏北五公里处。赛戏是在迎神赛社中构成的以娱神为主兼以娱人的古老戏剧方式,赛的本意是报祭,即具仪仗、鼓乐、百戏的迎神祭奠活动,迎神的目的是敬天地,求得风调雨顺,以使民众免受饥馑之苦。  
邯郸东填池赛戏剧目全是军事题材的君臣戏,不演才子佳人,不演家庭和朝廷生活戏。赛戏唱腔最初是曲牌体,如今用的有[小调]和[截子鼓]等,唱腔是念中有唱,唱也似吟,相似古代书生吟诵古书的神韵。唱腔与道白分离,使赛戏在艺术上构成本人共同之处。赛戏的道白,一种是有节拍的以四字句为主的“韵白”,另一种是平仄很考究的以七字句为主的“念白”。伴奏乐器只要鼓和锣,节拍明快,相似古代的军乐(击鼓进军,鸣锣收兵),与扮演内容相谐和。收场也多用求雨时“神鼓”套路,演出时普通用双锤两击,武打时用“三不落”鼓点。角色以须生、红净为主,丑角仅作陪衬,无旦角或偶有旦角也是男扮,且无唱白,只要动作。  
东填池赛戏所敬的主神是“天地神”,乃是自然造物的化身,保存着对原始自然神崇拜的古遗风特征。搭好戏台(又称“鹿台”)、坛棚、神棚后即展开活动,主要内容是:一、由总掌管人老板头(如今俗称领班的)率众人前往坛棚请神。所请之神是以“天地神”为首的包括城隍、龙王、雷公电母在内的十六位-。老板头带头呼请诸神入坛,并吟唱祭词、安神词等。二、下午开戏前(如今改为晚上)举行“祭鹿台”典礼。主要参与人有老板头、众板头和扮作一皇帝、四大臣、六百姓的演员,大众在台下陪祭。台正中挂有天地神位,下面祭桌上放置香炉、烛台等祭器。首先老板头致祝词,磕头后再由老板头读祭文,之后台上众人磕头,台下大众鞠躬,再以“皇帝”率群臣行初献、亚献、终献礼。先后向神位前献帛、献酒,伴之屡次跪拜,祭后大家饮福受胙(分享祭品)。整个过程有序停止,吟唱不时,并有乐器伴奏,祭毕撤席送神。三、祭罢鹿台大戏开演,首场为《庆八仙》,以取不祥。以后每日下午和晚上都有戏演出,连演五天。演出的戏目以三国戏为主,以汉代戏、宋代戏为辅。四、最后一场演毕,晚上将戏装、道具、乐器经一定典礼送入库房,同时举行送神典礼。第六天中午前撤台、撤棚。中午全体板头、演员和工作人员欢聚一堂吃饭,名曰“破盘”。届时还公选出掌管下次赛会活动的老板头和板头。至此,全部活动完毕。  
东填池赛戏演出  
时全村人都参与,戏中的一切角色分别由村民扮演,且世袭所扮演的角色。村民扮演原始朴拙,没有严谨的戏曲程式,武打简单。东填池赛戏的存在和较完好保存,为研讨我国戏曲的历史衍变,提供了宝贵的实体性材料。  
七、临漳人的习俗  
临漳人性格豪迈,热情好客,民风憨厚。上千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构成了临漳人的共同民风。其民风随同着经济情况的改动,时期的更替也随之变化。昔日生活困苦,民众养成了崇尚节省的风俗;而新社会生死水平进步后,婚丧之事大操大办,相互攀比,形成了糜费现象。政府一再倡导简办,但效果不佳。习俗一旦构成,想改动甚难。破千年旧俗,立一代新风,乃是一项长期而困难的任务。  
封建社会,境内富户人家常以“四世同堂”,“五世齐昌”为光彩,视分家为无法之事。大户人家男子不只娶妻,还要纳妾.家庭人员庞杂,’上下重直数代。妻室有正偏房之分,同辈有同父母、同父异母、叔伯和堂叔伯兄弟姐妹之分,实行家长制管理。家庭中等级森严,夫为妻纲、父为子纲、长子与次子,正房与偏房,嫡子与庶子等级界线清楚。至于普通百姓农家,男子治外,女子治内。家长制造风影响深远,女子位置低下。仅以有人串门,询间有人在家没有为例,若只要女子在家,即答“没人”。连女子也不能正确看待自已。  
解放后,旧的家规家法逐渐根除,倡导男女对等,同工同酬,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是社会一公民,妇女儿童遭到法律维护,不允许男子恣意伤害,否则将遭到法律制裁。家庭范围逐步减少儿辈婚后不久将另立炉灶。父母需求奉养,则供以粮、莱、生活费用等。若生活不能自理,儿子便主动与父共同牛活,精心照料.  
八、邯郸临漳县过年带冰糖葫芦去拜年风俗  
“糖葫芦美观,它竹签儿穿,意味幸福和团聚;把幸福和团聚连成串,没有愁来没有烦……”糖葫芦是不少人心中的美食。但是,在临漳县一些地域盛行大年初一带着冰糖葫芦去拜年的风俗,串亲戚,看朋友,人们总要带上一串串红彤彤的糖葫芦作为礼品,让节日变得愈加喜庆。  
据引见,过年送糖葫芦的风俗在当地曾经传播了多年,起初过年买糖葫芦只是儿媳妇给公婆买,寓意祝愿公婆短命,后来演化成亲戚朋友之间互赠祝愿之意。60多岁的袁大爷通知记者,在他还是孩子的时分,初一那天会看到亲戚朋友在拜年时拿着糖葫芦。那时分过年,大街上会有好多叫卖糖葫芦的商贩,用麦秸或者还有其他什么植物编制成一个靶子,插着一串串鲜艳、脆爽的糖葫芦,“糖葫芦喽”,一声声拖着长调的叫卖声,把小孩子们都吸收了出来,继而也有大人出来凑繁华。  
拜年送糖葫芦的习俗在临漳不断传播至今,关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而言,那时分送糖葫芦不只仅是图个团聚。刘奶奶说:“本人刚嫁到这个中央时,初一给公公婆婆买糖葫芦,觉得特别新颖,后来才晓得,这样做不只是表达对晚辈的尊崇,更意味着红火与喜庆。固然糖葫芦在那个时分就几分钱一串,不过,关于小孩子来说,能在过年那天吃上一串糖葫芦,随同着阵阵鞭炮声,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除了糖葫芦,当地一些中央还有相互赠送芝麻糖、糖块等食品的风俗。当地有“吃了芝麻糖,公婆寿仙长”的俗语,就是为了表达美妙的祝福。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