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八廒村李氏家谱
唐海县李八廒村李氏家谱(2011年入选唐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八廒村李氏家谱内容包括历史图片、序文、凡例、大事记、辈分称号解析、家谱世系表、人物、族规家训、附录、后记等,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家庭历史史书。
自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本族始祖李复初由山西山后陆洲迁移丰润县李家沙坨(现属唐海县第八农场),至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李八廒李姓先祖李文举又从李家沙陀迁居李八廒村,历经明清两朝,清嘉庆年间李氏后人开端编修李氏家谱,光绪年间、民国初年陆续不时续修李氏家谱。
唐海县李八廒村李氏家谱后嗣人员触及到—唐海县第八农场、第十农场、第十一农场李氏宗族。天文环境濒于渤海湾北岸,乃鱼米之乡,盛产海、淡水鱼、虾、蟹、稻米等特产。明清时期,先祖以晒盐捕鱼为生,辅助农业消费,在高坨地种植旱杂粮,1956年树立柏各庄农场,以种植水稻为主。
续修的唐海县李八廒村李氏家谱,记载了本族长达600余年的历史,既继承了祖先续修家谱传统,又顺应社会开展,格式适度创新,又顺应新社会开展,在格式、内容上又有创新,图文并茂,言语精练、内容丰厚,具有较强的传承性、普遍性、示范性。
本谱内容包括图书、序文、凡例、大事记、家谱世系表、人物、族规家训、附录、后记等。内容丰厚,方式新颖。本谱首开续修家谱创新之先河,填补域内史料之欠缺,发扬中华民族之美德,彰显族人肉体之风貌,可谓流芳百世之精品。特别是族规家训的攥写,融入了儒家和道家的传统精髓,聚集了中国国学的优秀思想,文字表达精炼、漂亮,寓教于理,浅显易懂,耐人寻味,具有鲜明的启示性、伦理性、传教性。
唐海县李八廒村家谱,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传承国学思想之载体,对唐山地域今后续修家谱具有较强的引导性、示范性、影响性。目前已在全国互联网上办起李八廒李氏家谱网站,关外东北李文举后嗣纷繁来李八廒寻根问祖,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芦苇工艺画
唐海七农场以芦苇工艺画为打破口着力开展旅游经济,该场以“开发建立湿地原生态旅游区,建成曹妃甸港区安居休闲的后花园”为目的,坚持把湿地作为一种资源、资产、资原本运营,依托宽广湿地资源,不时探求芦苇深加工项目。目前,已成立了滨海芦苇工艺公司,加工消费各种规格苇艺制品200余件,并成立了特地的经销店担任营销。滨海芦苇工艺公司的成立,突破了传统的芦苇粗加工、初加工场面,为进一步推进芦苇深加工项目奠定了根底。
三、曹妃甸的传说
曹妃甸的传说(2011年入选唐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曹妃甸因近几年来的大范围开发建立和首钢搬迁工程、南堡油田的勘采,而令世人注目,举世闻名。盘绕曹妃甸称号的由来而构成的曹妃甸的系列传说随之惹起世人的惊奇,曹妃甸的传说故事成为滦南县民间文学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民间文学之珍宝。
曹妃甸岛是渤海湾中海中的小岛,距滦南县南堡村7.5海里,从属滦南县。曹妃甸岛东西长七里,南北宽四里,潮落后面积为四平方公里,因地险浪恶,又是船只出入大沽口、天津的必经之地,中外船只在此遇险的很多。渤海一带常说:“英雄好汉,难过曹妃甸。”
盘绕曹妃甸称号的由来,在滦南县沿海渔民中,传播着许许多多的美丽故事传说。组成故事传说的根本内容是:1、曹妃甸因唐太宗李世民爱妃曹娴病逝于岛而得名;2、曹妃姿容秀丽,能歌善舞,会赋诗作画,常常陪伴唐王对弈;3、曹妃甸岛上曾有一座李世民下旨建造的三层大殿,殿内塑曹妃像,唐王李世民赐名曹妃殿;4、殿中的曹妃享用人世供奉的烟火,常常搭救海上难船;5、“八仙中”的韩湘子、铁拐李等神仙融入曹妃甸的传说之中。6、传说中有一重要人物——法本和尚。
民间传说赋予了曹妃聪明、美丽、果敢、耿直、救人于危难之中的优秀品德,寄予了渔民百姓企望安全的美丽愿望。抨击假、恶、丑,颂扬真、善、美,不断是这一传说的主题。
曹妃甸的传说由“甸名的由来”、“曹妃救难船”、“古井甘泉的构成”、“曹妃甸爱翻船”、“法本燃指化海灯”、“法本修寺曹妃甸”、“三道杠沙的构成”、“法本离甸”等几则重要的故事组成。其根本特性是:1、传奇颜色浓重,并有很强的神话故事特征;2、现有史料记载相对较少,可参考性不强,致使传说显得愈加丰厚多彩;3、曹妃甸特殊的天文地貌环境成就了诸多传说故事;4、当地渔民的消费、生活、民风、民俗已构成传说故事的根本元素;5、具有明显的教化功用。
原滦南县文化馆馆长、民俗研讨专家、祖父辈都是渔民的杨海光说:“从我记事起,就听老人家讲,唐朝初年,大约有1400左右年了,唐王李世民带领船队东征,开辟大唐国土。高丽降服后,回来路过渤海北部海域的一个无名小岛。据记载有四十平方里左右,岛上长满各种草,没有人烟。李世民的爱妃姓曹,来到这个无名小岛上觉得身体不适,呕吐。太医诊治,没治好,病情严重,死在这个小岛上。死了之后,唐王当时十分痛心,下旨让中央大臣在这个小岛上给曹妃修了三层大殿,所以,后人就叫曹妃殿。”
中国作协河北分会会员、省杂文协会理事、唐山市杂文协会副会长、滦南县民间文化研讨专家、著名文化学者、杂文家汪金友先生对传说中的故事停止了较为详尽的考证,提出五个猜测:1、李世民东征时为观海景携曹妃进甸;2、曹妃原籍山东,东征至滦南一带时,曹妃想看看大海,因“隔海望故土”而受风寒病逝于岛上;3、唐太宗从乐亭石臼坨路过然后到曹妃甸。曹妃献策用船上帷幕拆缝成渔网捕鱼虾,遭到皇上奖赏。4、曹妃在岛上病逝,李世民离岛从滦南蚕沙口古码头登岸,至滦州,令马城县官(马城,在滦南境内,唐朝曾设马城县)在岛上建“殿”或“祠”。5、法本和尚确有其人,在岛上建指航的灯塔,确有其事。我们不难看出,传说是在历史痕迹上构成的。从这一点上也可看出,传说故事的文学“真实性”,有些是在理想生活中曾经发作的历史事实。
曹妃甸的传说创作于滦南民间,传播于渤海湾,为渤海一带广阔大众所喜闻乐见。它直接反映着滦南沿海渔民的消费、生活;反映着滦南渔家民风民俗习气,社情民意;表达着滦南渔民的情感、愿望和请求;推进着时期文学的开展,丰厚着文人文学的创作;熏陶着人们的情操,启迪着人们的聪慧。
四、曹妃甸地域妈祖信仰
(一)妈祖信仰最有可能传入蚕沙口、曹妃甸区域时的背景
从属于曹妃甸区的蚕沙口村,南濒渤海,西傍泝河(今溯河)、北接滦河(1324年前,滦河曾于蚕沙口侧直流入海),曾是古代海运到京东、辽西必经的河海转运兼补给码头,是中国古代北方史上最为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之一。特别是在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疏浚滦河,开发海路漕运之后,经蚕沙口向南可远漂江浙,北可溯大漠草原,东可达辽西,西可指直沽、京师,四通八达,是当时最为重要的黄金水线。《滦州志·漕运》中说:“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置马城县(马城即今滦南县境内马城镇),通水运,幽州刺史领之。元会通河初开,岸窄水浅,不能负重,岁不过数十万石,故终元之世,海运不罢。”此时,蚕沙口北方水路交通枢纽的位置到达鼎盛时期,官粮民商,南来北往,航帆如织。南来舟船上多载粮食、茶叶、竹纸、丝绸、瓷器,可谓名不虚传的海上丝绸之路。
(二)妈祖信仰在蚕沙口、曹妃甸区域的传承
元代初期,随着官船民舟、特别是江浙南人的到来,妈祖信仰也随之来到了蚕沙口,建宫庙、起戏楼。据史学界、民俗研讨学界推论,蚕沙口的天妃宫最晚应建于这一时期,即元代至元初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妈祖信仰传入蚕沙口、传入曹妃甸区域,它的传承开展、起落兴衰和蚕沙口一地航运的兴衰息息相关:蚕沙口、曹妃甸区域的妈祖信仰兴起于海上航运,与海上航运兴衰、国度政策对海上航运的倡与禁存在着一定的联络。
大元之后,历经明、清两代,海禁政策频出,蚕沙口妈祖信仰实践呈下行之势。妈祖信众的开展主流已由航运从业人员转变为本地渔民。虽然如此,蚕沙口天妃宫后来又至少经过明代永乐年间、清代顺治年间、乾隆年间、民国十年四次修缮扩建,“殿堂巍峨,法相庄严,蔚为壮观”。惜其后毁于“文革”期间“四清”运动。
1992年,蚕沙口村贤掌管,四乡八邻集资,以建立滦南县(时蚕沙口从属滦南县柳赞镇)博物馆的名义,开端复建妈祖庙。到2012年,历经迂回坎坷,凡20年才建成三间房大小的“天妃宫”。
2012年,柳赞镇划归曹妃甸行政区后,区委区政府非常注重妈祖文化的开展,给予了政策与资金的鼎力支持。2013年复建古戏楼。2014年撤除原建小庙,重建了两层大殿的天妃宫。2015年开建神龟潭。2016年投资建立蚕沙古埠。2017年扩建神龟潭,并建立旅游根底效劳设备。
2017年底,蚕沙口妈祖文化旅游景区获批国度3A级旅游景区。每年三月二十三庙会期间,信众游客逐年攀升,呈井喷态势开展。从2013年前,每年信众游客不超6万人,到2017年信众游客已达53万。非庙会期间,本地、周边、京津等地信众游客亦纷至沓来,纷至沓来。
往常,蚕沙口妈祖信仰、妈祖文化已在本区域、乃至京津冀地域都构成了普遍、深远的影响力。
(三)妈祖信仰在蚕沙口、曹妃甸区域传承开展过程中的各种表现现象
妈祖信仰传入蚕沙口后,表现了极强的顺应才能和容纳才能,疾速融入当地文化、风俗,因之呈现了许许多多的以妈祖为中心的传说、以至神话。
蚕沙口天妃宫属于航运沿线所建的民间祀奉庙宇,没有官方性质,也没有什么史料的详实记载,以至宫庙称号也曾有过多种称谓。
由于缺乏史料记载,所以很多问题的讨论仍需求借助民间传说,加以合理推论,尽力去伪存真。
1、蚕沙口天妃宫为浙江黄姓富商创立说
蚕沙口天妃宫始建于何人并无碑文史志的明白记载,但据蚕沙口及其周边区域均传说为江南海上航运的黄姓巨贾所建。在此,我们只好借助传说探求根源。中央民俗研讨者桑会林(蚕沙口人)在他的文章《蚕沙口的传说》中说:“蚕沙口村西建有妈祖庙一座,年代长远,香火繁盛。据传,该庙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捐建者为一黄姓浙江富商。黄姓富商行船渤海,突遇风浪,妈祖显灵,佑其脱险,商船安全抵达蚕沙口。富商为感谢妈祖保佑,遂建庙一座,供奉妈祖。”云云。
史志民俗学者、作家朱永远(蚕沙口人)先生在故事《鱼骨庙》中说:“古版《永平府志》有载,‘黄百万行船遇难,修鱼骨庙于此。’”其虽假借史志,但却归在故事一类,可见不一定当真。但其传说经过与桑会林上文中说法乃至与蚕沙口一带传说,均大同小异,根本分歧。且蚕沙口一带及其周边区域,并无第二个版本传播。代代相传,似可采信。故,结论为蚕沙口天妃宫始建于浙江一位黄姓富商。即:浙江黄姓富商创立说。
2、蚕沙口天妃宫最晚始建时间
许多中央史志学者均推论说,蚕沙口天妃宫最晚建于元代、或元代至元年间。如郁立安教授即推论说:“蚕沙口妈祖庙最迟应建于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朱永远先生则结论为:“蚕沙口天妃宫与闽、粤、台、港的天妃宫同源,始建于元代(见朱永远《蚕沙口天妃宫》)。”朱永远先生还在他为蚕沙口天妃宫复建撰写的功德碑碑文中说:“蚕沙口天妃宫(亦称妈祖庙)始建于元至元年间”。桑会林在他的文章《蚕沙口的传说》中则说:“蚕沙口村西建有妈祖庙一座……据传,该庙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
以上结论审慎,表述严谨。蚕沙口天妃宫始建于元代,有其合理性,可能性也最大。但严谨起见,这些研讨者对其始建年代均不置上限。只说最晚,不言最早。
3、蚕沙口天妃宫之前的各种称号
据蚕沙口当地传说,蚕沙口天妃宫最初的名字叫鱼骨庙。其中桑会林在他的文章《蚕沙口的传说》中说:“因岸上沙石木料难寻,遂以鲸鱼脊骨为梁,建成妈祖庙。故此,民间俗称之‘鱼骨庙’。”
中央民俗研讨者杨彩霞(蚕沙口人)在她的文章《蚕沙口随笔小札》中则收录的更为全面:“因而,700多年来,虽然历朝历代对该庙有过鱼骨庙、渔姑庙、娘娘庙、妈祖庙、天妃宫等各种不同的称谓,但是,人们忠诚供奉的妈祖没有变。”
可见,蚕沙口天妃宫曾有过鱼骨庙、渔姑庙、娘娘庙、妈祖庙、天妃宫等各种称号,特别是“渔姑庙”这一称谓,又引出了以下这个问题。
4、蚕沙口天妃宫始建最早会是什么年代
曾经有过一种说法,说蚕沙口天妃宫应建于宋、元之间:“蚕沙口妈祖庙,自宋时的鱼骨庙到元初初建的天妃宫……”(见《蚕沙口妈祖护佑的村庄》第29页,朱永远《天妃仙驻蚕沙口》)建于宋、元之间,表述不妥。由于滦州(含蚕沙口)一地简直没有宋代的历史。精确地说,只在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六月,金国南京(平州,治所今卢龙)留守张珏归宋时,营州、滦州及义丰、马城、石城三县才为北宋一切。同年十一月,金兵攻平州,滦州等地复归金国。北宋于此前前后后缺乏一年,立足未稳,且尚在辽、金、宋三方战乱之时,应当无暇顾及兴建神庙一事,所以,建于宋、元之间一说不妥。如此表述,极易产生历史上的错误诱导,即使假定时间相合,也应表述为“建于辽、元之间”,而非宋、元。
从妈祖最早在蚕沙口的称谓上看,应该是“渔姑”,而非“天妃”或者“娘娘”。众所周知,妃或娘娘是北方人对已婚位置高上女性的极度尊称,和福建沿海一带尊称女性为妈祖一样。而渔姑这一称谓在时间上应该确切早于妈祖获封“天妃”(至元十五年,即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封禅妈祖为: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的时间。否则百姓出于尊崇,也不会叫妈祖“渔姑”,而应叫“天妃”或“娘娘”。
再回看妈祖神化之路。妈祖从人到神的演化,一共阅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大约公元975年到公元987年之间的“里中巫”(宋绍熙《莆阳志》中说:“为里中巫”)阶段。这一时期妈祖是替人诊治疾病,并可“预知风雨”,“乘席渡海”救人于风浪之间的巫女。是有神异身手的人。这一阶段妈祖声名未远,更无庙宇;二是从公元987年妈祖逝后不久,即频于海上现身救人,“后屡显灵应于海上,渡海者皆祷之,被尊为‘通灵神女’”的阶段。这一阶段不断持续到公元1278年,即至元十五年;三是至元十五年,元世祖忽必烈初次封禅妈祖天妃后,妈祖始奠定了巨大海神的位置,至今。
有人说,南宋皇帝也曾封禅过妈祖“夫人”或者“妃”呀,那蚕沙口的百姓(时已继辽属金)为啥不在这个时段叫妈祖“娘娘”或者“妃”呢?这并不奇异。由于南宋朝廷虽有封禅,宋、金相隔,可能也不会涉及到时属金国的蚕沙口吧。显然,“渔姑”这一称谓、这一形象,最为合适的就是妈祖公元987年到公元1278年这291年的时间内。
公元987年,即妈祖谢世的这一年,宋太宗雍熙四年,辽圣宗统和五年。黄土有界,大海无疆。辽、宋国境属政治军事割据权力的边境,一北一南,隔渤海相望。但是浩瀚渤海中间,却没有一条明白的国境线。且两岸百姓多为汉民,又同文同种,怎样会没有海上交集呢?而有明白记载,早在宋宣和四年(1122年,时辽保大二年)已在庙岛群岛树立的庙岛显应宫,其中妈祖信仰怎样会不向北传播呢?单从时间上看,蚕沙口天妃宫最早可能始建于辽保大二年(1122年),但此际正值辽金激战,且恰于是年金夺辽平(州)、滦(州)之地,其时蚕沙口战乱之中必定无暇顾及,最早建庙的可能也必延至金朝滦州地界相对稳定之时。因而正确的结论应为:蚕沙口天妃宫最早始建于金代早、中期,最晚建于元代蚕沙口航运鼎盛时期。
5、所祀主神为谁
和普通妈祖宫庙不同,蚕沙口天妃宫主殿供奉三尊女神像,且无前无后,无主无次,无尊无卑,三神并坐,容貌分歧,只在服饰颜色、手执法器上各自有别。那么这三位女神又都是谁呢?
遍访当地,说法各异。有说这三位是“三仙娘娘”,大姐、二姐、三妹,亲姐妹三人。并说大姐喜食果品,留在北边山上;二姐喜食谷粟,站在山南平原;三妹喜食海味,留驻海边蚕沙口。三妹即三仙中中间一位,大姐、二姐分祀左右,为陪祀神。
朱永远先生则在他的文章《蚕沙口天妃宫》中说:“天妃宫正殿。塑三位女神像。主神为天妃,两侧为送子娘娘、子孙娘娘”。
民国十年(1922年),蚕沙口重修天妃宫的时分,著名书法家华世奎巨笔一挥,挥洒自如,又在蚕沙口天妃宫正殿匾额上写下“碧霞元君”四个大字。碧霞元君,女性,泰山主神,怎样又移驾到海边蚕沙口了呢?多方查证,终于在闫化川先生的论文《妈祖信仰在山东地域的传播研讨》中找到了答案。据其考证,山东中央志有载,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也曾获“天妃”封号。更有趣的是,听说妈祖也曾在“明崇祯时复封碧霞元君。”山东的中央志对此也有记载。这就缺乏为怪了,既然山东可使二神混杂,蚕沙口又有什么不能够呢?华世奎先生沿前代所传,或弄墨极趣,笔走偏峰,“碧霞元君”四个大字也就写到了蚕沙口天妃宫上头。混杂了,就应该厘清,分个你我,这就用到了一个明白例证——庙会。
众所周知,庙会多以所奉主神的圣诞之日为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庙会多半会选在她传说的出华诞,四月十八;而蚕沙口天妃宫的庙会则是每年的三月二十三,恰为妈祖降世之日。数百年来相继,每当庙会之期,杂剧登台,南腔北调,舟船繁盛,车水马龙,游人如织,市上买卖不绝。以此辨别,子丑立判,因而能够结论:蚕沙口这里供奉的正是海神妈祖,而绝不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且不断不曾有过改动。
那么,蚕沙口天妃宫三位女神终究都是谁呢?蚕沙口一地又有“一神三像”的说法传播。如朱永远先生就曾在他的文章《敕封灵慈天妃宫》中提到:“至今蚕沙口天妃宫仍是主祀天妃娘娘,另有女神两位左右配祀(配祀之说有待商榷)。两位女神为谁年代长远,诸说不一。一说为天妃娘娘一神三像;一说天皇、地后配祀天妃;一说为护法娘娘、送子娘娘。但人们不断尊称三仙娘娘,这倒是众口如一,别无二致,至今还是这样称谓。”
其中一神三像的说法来源于一个传说,说是渤海之上三位富商(一说为三兄弟)异地同时遭遇险风恶浪,均于一时同获妈祖显灵救助。三人上岸到蚕沙口天妃宫中拜祭,互诉情形,大感妈祖崇高,故而相邀同修宫庙,再塑金身,以谢妈祖分身救护之恩。于是便有了蚕沙口天妃宫“一神三像”的呈现。种种说法相互比拟,三仙娘娘三位姐妹一说似乎有脱胎于云霄、碧宵、琼宵三宵娘娘的嫌疑,多半为庸俗化附会。送子娘娘、子孙娘娘一说并无确切根据,且殿上三位女神容貌相同,更是不可解释;碧霞元君一说又属混杂之误。以此而论,“一神三像”似乎更应取为正说。
6、配祀神明
民国以前,蚕沙口天妃宫配祀神明都是谁,已无确考。民国十年(1922年)重修宫庙之后,不断到“文革”期间,“大殿两厢把门耸立青龙、白虎二神将。在正殿中东西两侧还供奉关公、海龙王、火神、药王、千里眼、顺风耳、平浪将军、赶鱼郎等神像。正殿主祀天妃,后殿观音圣母(见朱永远《蚕沙口天妃宫》)”这种描绘没有异议,精确无误。
7、古戏楼
蚕沙口天妃宫前,自古便建有一座戏楼延传至今,与神庙相望,为的是以戏酬神。木制卯榫构造,整座楼不用一根铁钉,精巧至极,巍峨挺拔。古时登楼南望,涛涛渤海尽收眼底。
天妃宫前的这座巍峨壮观的戏楼,民间传为元代所建,错。其实践始建于清顺治年间、或稍前明末之际,但不会更早。至于其前的天妃宫庙,则还是一座“地不盈亩,椽不满百”的小庙,而那时也还没有一座庞大奢华的戏楼。清顺治癸巳年(1653),滦州人孙如林的一篇名为《天仙圣母行宫记》的游记,把天妃宫重修和戏楼初创讲了个清分明楚,明明白白。
孙如林文章中说:“大海之滨有水口,曰蚕沙,实滦之南鄙也。距郡门百二十里,潮汐如泻,居人患之。旧有天仙圣母行宫(敬称,即时天妃宫),有祷必应,历年既久,难免颓雨飘风。余昔过此,甚讶世人之受其福利,而不知所以报也。顺治癸巳,携二三同治观涛海上,重游是地,而轮奂维新矣。先是,地不盈亩,椽不满百。兹拓而展之,正殿则马鸣龙树,飞厦则鸳瓦鼍梁,神堂则莲花贝叶。考钟伐鼓,两楼峙乎其旁;刻羽引商,戏阁列於其侧。月台可资凭眺,周垣势若长虹……”不过那时的“戏阁”还在宫庙或左或右的一侧,而不是与宫庙正南对坐,也不致影响遮盖孙如林和朋友们站在月台上凭眺的视野。后来对面而坐的那座高巍戏楼,也还是后来的重修之作。
8、妈祖信仰参与发明了渤海神话
海神妈祖信仰传入蚕沙口后,表现了强大的容纳才能和顺应才能,逐步融入渤海、融入当地,并构成了以妈祖为中心的丰厚多彩、成熟完备的神话和神话体系。比方著名的龙王建戏楼的神话传说,蚕沙口的神龟崇拜和神龟化石背负旗杆的故事,以及神龟化土承载村庄规避风浪的神话,神龟伐木,河口蚕沙等等,故事精彩传奇,均为蚕沙口妈祖文化的详细表现。篇幅所限,恕不逐个罗列详述。
(四)近些年,蚕沙口天妃宫的复建及开展
1、随航运衰而衰
元代末期,蚕沙口的航运业实践已呈下行趋向。到了明、清两代,大一统外,又都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蚕沙口航运呈急剧衰落态势。能够说,这时的蚕沙口水陆交通枢纽位置降落,航运业疾速衰退,蚕沙口实践曾经遥远化了。蚕沙口妈祖信仰的信众人群主体已从航运从业人员,如从国度漕运兵丁、南北商客转化为本地渔民,廖以支撑。
2、毁而重建,信仰持续复兴
到了“文革”时期,蚕沙口宫庙、戏楼毁于一旦。1992年,蚕沙口村贤掌管,四乡八邻集资,以建立滦南县(时蚕沙口从属滦南县柳赞镇)博物馆的名义,开端复建妈祖庙。到2012年,历经迂回坎坷,凡20年才建成三间房大小的“天妃宫”。
3、政策引导,政府支持,妈祖信仰重现辉煌
2012年,柳赞镇划归曹妃甸行政区后,区委区政府非常注重妈祖文化的开展,给予了政策与资金的鼎力支持。
2013年复建古戏楼。
2014年撤除原建小庙,重建了两层大殿的天妃宫。
2015年开建神龟潭。
2016年投资建立蚕沙古埠。
2017年扩建神龟潭,并建立旅游根底效劳设备。
自2013年后,蚕沙口天妃宫庙会期间,信众游客逐年上升,井喷式开展。2013年以前,每年庙会的信众游客均不超越6万人;2014年信众游客到达16万人;2015年信众游客到达27万人;2016年信众游客到达47万人;2017年信众游客到达53万人。
4、曹妃甸大港的兴起,又一次拉动了妈祖信仰的开展
无疑,曹妃甸大港的开发与建立,再一次拉动了妈祖信仰,拉动了社会各界对蚕沙口、曹妃甸区域妈祖信仰的关注,从而引发了众多的察看、研讨与讨论。而一切的这些关注、研讨、讨论,又都返作用推进了妈祖信仰的物质表现与肉体表现。如天妃宫宫庙群的建立、多么许多多关于妈祖信仰书籍出版与发行。这一切,又都共同构造了、并仍共同构造着蚕沙口、曹妃甸区域的妈祖文化。特别是今年,曹妃甸区委区政府在研讨学界初次提出了“丝路妈祖”的概念,努力把妈祖信仰、妈祖文化融入曹妃甸大港乃至“一带一路”的建立,这是其从理论转化为行动的号角。
5、妈祖信仰承载的文化符号
妈祖俗名林默,曾经是历史上理想存在的人,从人逐步演化成神。神,是人们在同大自然、同凶险邪恶的斗争中赋予某种肉体、某种事物或详细个人的高上尊崇。人们赋予其超越自然的才能,即神力,从而发明出种种神话。神话是人类力气的持续。神话,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妙质量的载体及保鲜剂,为人们普遍运用。运用于林默,海神妈祖这一巨大的神格化形象也就降生了。人们从妈祖耿直英勇、大爱容纳、惩恶扶善、护国佑民的美妙质量和美妙行为中取得无限的肉体力气和鼓舞,与海斗、与天斗。妈祖身上的正义英勇、无私无畏、大爱容纳也正是中华民族肉体的意味,表现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符号。
纵观蚕沙口、曹妃甸区域妈祖信仰的传承与开展,能够发现:蚕沙口、曹妃甸区域的妈祖信仰兴起于海上航运,以及国度政策的拉动引导,跟海上航运的兴衰、国度政策的倡与禁存在着一定水平上的联络,随海上航运兴而兴、衰而衰。这也充沛表现了妈祖作为海上维护神,其维护海上安全,以使海上航运八方向远的主要神职功用。同时,妈祖又因其身上所表现的美妙传统质量而不得人心,即使在明清海禁、“文革”废除等极端不利的状况下,依然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虽起落沉浮,但传承不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