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藁城区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1-27 18:53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藁城北周卦乱弹  
藁城市北周卦乱弹是民间戏曲稀有剧种之一。据《石家庄地域戏曲材料汇编》载,乱弹在清乾隆、嘉庆年间传入,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了。自清道光五年(1825)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除藁城市北周卦乱弹同乐会及南大章等八个村有乱弹戏班外,晋县、元氏、高邑、赞皇等县都有戏班。  
乱弹戏大致分两路,即东路乱弹和西路乱弹。北周卦乱弹属西路乱弹。乱弹系多声腔剧种。其唱腔根本坚持着清代的音调,演唱以乱弹腔为主。乱弹的男女声腔均为真声咬字而假声托腔,非常强调力度。特别是旦角唱腔,除音调较高外,假声经常带“吼”出的喉音,为乱弹的重要特征之一。乱弹的唱词为上下句构造,以七言和十言为根本句式。乱弹的行当亦分生旦净末丑五大行。乱弹剧目不下200余出,袍带戏占大多数。如《棋盘会》、《銮天带》、《走马荐诸葛》等140余出。  
藁城市北周卦乱弹久负盛名,素有“乱弹之乡”之称。清咸丰四年(1854)树立了乱弹同乐会,每年冬、春两季为演出旺季。1949年,藁城县政府以北周卦村戏班主干为主成立了县乱弹剧团。1955年改为藁城县乱弹剧团,成为石家庄专区该剧种独一的专业艺术团体。1960年,藁、栾、无三县合一,全团人员下放到系井农场劳动。1961年,剧团解散,艺术主干重回故乡,成立了北周卦乱弹剧团。“文革”期间,乱弹禁演。1976年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北周卦乱弹重整旗鼓,现仍活泼于乡村舞台。演出的剧目有120多出,剧目按年代划分红系列,自周代始至明代终,可按年代整本大套系列演出,也可摘出其中一段演出折子戏,全以帝王将相为主角,别无其他剧目,实为共同。主要保存剧目为《岳飞传》、《烈火扬州》、《文天祥》、《刘海砍樵》等40余出。  
二百年来,乱弹以口传手教为主要传艺手腕,全无曲谱、唱词文字记载,有的唱段已失传或残缺,是十分共同和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二、藁城宫面手工制造技艺  
藁城宫面手工制造技艺是藁城市特征产业之一,辐射14个乡镇、239个行政村。各村宫面从业者、加工厂众多,构成了藁城独有的特征文化。宫面产业以贾市庄镇耿家庄村、西关镇丰上村等较为突出,其中当属贾市庄镇耿家庄村的藁城宫面纯手工制造技艺最具代表性。  
藁城宫面手工制造技艺源于隋唐,盛于明清,历时1300余年源远流长,为藁城一大名产。藁城宫面手工制造技艺系纯手工挂面,经无数次技艺改良,在唐代即成为具有中央风味的名特食品。在明朝时期,藁城一带的面食艺人就以精于制造挂面而著名燕赵之地。清光绪年间,中央官吏曾以此进贡皇宫,列为宫廷佳品。《藁城县志》曾有这样的记载:“吾邑之挂面,系土人所艺,味极适口,相传数百载,曾进贡清皇室,故名产也。”至民国时期,藁城“宫面”曾出口朝鲜,并受过孙中山南京-颁发的“国光银牌”嘉奖。林翰儒所著民国十二年出版的《藁城乡土天文》中说:“若食品中之挂面,味极适口,故名产也。”  
耿家庄消费的宫面以精粉、精油、粗盐为原料,经和面、醒面、开条、盘条、上轴、分面、上架凉面、拽条、拉丝、阴干等13道工序手工精制而成。制造时间十分考究,通常要在清晨两0钟起床和面,制造中还要遭到时节、气温及空气湿度的影响,普通都会在冬、春季来做。历时一整天,经13道工序做出的宫面,条细空心,油亮洁白,粗细平均划一。煮熟挑入碗中,半汤半面,汤清味佳,既可作主食,又可佐餐,尤宜病人和产妇食用。又因其系手工制造,故耐火而不糟,回锅而不烂,嚼有口劲,食用烦琐,富有营养,深受人们喜欢。  
往常,藁城宫面手工制造技艺在坚持传统技艺根底上,依据人体微量元素的需求成分及摄入量,精密选料,科学配方,种类多样,搭配了不同的营养元素,多以营养丰厚且纯自然的鸡蛋、蔬菜、牛奶等为铺助原料,研制出高营养适用于孕妇、儿童、老年食用的系列宫面,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三、耿村民间故事  
耿村从属河北省藁城市常安镇,西距藁城市12公里,古属中山国。明太祖朱元璋义父耿再辰死后封王葬于此地。为留念耿再辰而设立的四月初一到初四的耿王庙会吸收着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和各路商贾。庙会中有唱大戏、说书、担经舞、打扇鼓等丰厚多彩的民俗节目扮演。20世纪40年代,耿村仅有四百余人,大小店铺、作坊却有一百余家,故有“小村大集”、“一京二卫三耿村”之佳誉。外出经商、游历、当兵的耿村人,返乡时带回了天南地北的故事和传说。天长日久,这里逐步成为了商品集散地和民间文学传播地,沉淀了丰厚的民俗文化。特别是村民中讲故事听故事的传统至今仍很盛行。  
1987年以来,相关部门组织对耿村故事传承情况作了11次普查。目前,耿村的故事讲述者有二百三十余人,其中67人已被确以为“民间故事讲述家”。另外还呈现了故事家庭、故事夫妻、故事兄弟、故事母子、故事父子等传承形式。  
耿村因故事资源丰厚,讲述人集中,被命名为“故事村”。该村传承的故事内容触及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和文学等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耿村故事表现出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科学认识、道德教化和文娱功用对建立社会主义肉体文化、丰厚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进步人民大众素质、构建调和社会有着积极的理想意义。  
截至目前为止,已记载、整理出耿村民间故事六千余万字,先后编印内部科研卷本《耿村民间故事集》5部,公开出版了故事家专集和研讨性著作10部,计955万字。耿村民间故事现象惹起国内外学界关注,日本等外国学者曾专程到耿村调查,还举行过国际学术研讨会。近年来,现有故事家都年事渐高,新一代对故事的兴味越来越冷淡,耿村民间故事面临传承断代的风险,急需抢救、维护。  
四、藁城刘海传说  
刘海庄村位于藁城市东南15公里,东临定魏线南邻衡井线,藁贾公路从村中穿过,交通便当。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刘海庄就是十分有名的堡垒村和支前模范村。2009年2月,在刘海庄村出土了刻有“汉朝刘海大仙”的残碑,让广为传播的“刘海大仙”的传说得到了印证。  
相传,刘海原名刘强,乳名“海儿”,父亲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母亲是郭圣通皇后。刘海自幼受佛、儒、礼文化的熏陶,倡导礼让、容纳、调和、贡献,腻烦战争,主动把太子位让与其弟刘庄,并协助刘庄成就帝业。据《通史》记载:这次太子位的改换是中国历史上独一一次没有流血和-的战争改换,这足以阐明刘海是位大德、大贤、大孝及淡薄名利之人。汉明帝刘庄为感恩其兄刘强,把刘强封名刘海,并在刘海出生地建造豪宅家庙,供其颐养天年。后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后又在豪宅家庙旁修一名寺,封为刘海寺,护持豪宅家庙。汉明帝刘庄为思念刘海又在刘海名字后加上本人名字的“庄”字,把该区域封名为刘海庄,从此刘海庄做为天下第一庄而存在至今。  
藁城县志记载有刘海成仙的故事和刘海系金蟾、金蟾吐金钱的传说。1995年前村里有一座刘海庙,庙内供奉着一尊刘海头顶金蟾的塑像,院内有一口系过金蟾的古井。本村87岁的长者张秋用回想说,此庙建于汉代,原来占地90多亩,庙房有81间。当时来敬财神的香客终年不时,常有高官名流造访。可惜在民国二十八年被恶霸侵占了大局部庙址,1995年刘海庙被彻底拆毁。目前在刘海庄出土的文物有:石碑11块、供案1张、画像多张、古井1口、供桌一张。遗址废墟多处。刘海庄、刘海庙、刘海寺如此巧合的同时存在一处,在全国来说也是独一的。  
刘海在当地积极倡导三纲、五常、容纳、礼让、无争、放下、忍辱、静心的儒礼佛思想,刘海庄的后人受此教育和影响,至今作为八千口人的大村,人与人之间没有你争我斗,户与户之间礼让容纳,一派调和、繁荣现象。  
藁城刘海的传说历经上千年的口耳相传,派生出多种不同的版本,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对当地社会生活和民众心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内涵可总结为:礼让、容纳、调和、贡献。其特征是:1、历史上实有其人,藁城刘海的传说是在历史真实的根底上停止的再发明。2、以出土的文物记载为主,传说与地名分离严密,中央颜色浓厚。3、藁城刘海的传说文化内涵丰厚,特征明显,作风共同。  
2012年11石家庄电视台走进刘海庄录制《实话实说—石家庄100个村庄印记》。2013年2月27日,燕赵晚报走进刘海庄大篇幅报道了《盛传刘海戏金蟾》和《刘海庄:藁城东南一村庄》,让藁城刘海的传说愈加不得人心,极大地发扬了藁城刘海的传说的积极思想。  
五、藁城战鼓  
藁城战鼓是藁城乡村大型的传统的汉族民俗舞蹈。据传,它来源于唐朝天宝年间。古时,战鼓是祈雨拜庙祭奠的必备舞队,久沿成习。新中国成立后,战鼓摆脱了旧的迷信约束,成为严重节日庆典活动必不可少的扮演项目。1949年10月1日,藁城战鼓四大流派之一的马庄鼓会,曾应邀参与了开国大典,其战鼓风采被永远定格在开国庆典新闻纪录影片的镜头之中。  
藁城战鼓是一种以大鼓、大铙、锣镲为伴奏、以钹为舞具的男性群体广场艺术。其吸收采用许多武术动作,有“武术战鼓”之美称。清末,藁城战鼓队曾赴天津参与皇会演出,惊动京津,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藁城战鼓源于祭奠,产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旧时,寺庙极多,庙会频繁,庙会祭奠活动都要击鼓舞蹈。在本村参与祭奠叫“打蘸”,到外村赶会叫“闯蘸”。旧时把雨,战鼓也是必不可少的扮演项目。而春节是战鼓最活泼时期。普通农历腊月二十三之后,各村便齐始整理队伍、抽暇练习。元旦之夜,人们有“熬五更”的风俗,村村敲起大鼓,通夜不停。这一夜,只需听到有鼓声,本村便不能中止敲击,以防驱邪不尽,反招灾害,直到听不到鼓声,各家鞭炮齐鸣,方可中止。初一开端在本村扮演。初五之后,村与村之间相邀互访扮演,直到农历二月二为止。  
新中国成立后,战鼓摆脱了封建迷信的约束,成为严重节日庆典活动的重要扮演项目,普遍传播。战鼓演出方式分“走队”和“扎场”。走队通常是会头举旗在前,鼓跋居中,大鼓车压后,在车上站立三人,击鼓者在鼓后,大钹分立左右,边行边击。会头发出指令便中止行进,做扎场扮演。  
六、篙城宫灯  
藁城宫灯为藁城特产,始于东汉、盛于隋唐,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为了庆祝统一天下之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所挂宫灯盏盏精致,宫灯之名由此而生,后来宫灯的制造技术传入民间。在河北藁城,每逢元宵佳节,家家宝灯高挂,宫灯普及全城,同时又有游园赏灯猜谜活动,半月不息。  
据传,明代藁城县屯头村李师傅手工制造的纱灯,以美观亮堂、耐风耐用为特征,默默无闻,州府县署、豪门富户多有悬挂。及至清代,乾隆皇帝南巡,目见其灯,喜其工艺精深,遂命侍从精选数盏,悬挂宫  
藁城传统工艺“纸雕宫灯”  
廷。宫灯因而得名,生意愈发兴隆,其艺传世而不绝。  
相关传说  
关于藁城宫灯的传说,一种说法:清代雍正年间,屯头村有一个老汉,此人心灵手巧,热爱民间工艺,有一套做灯笼的手艺,每到年节,他都要做几对鲜艳耀眼的灯笼挂在自家的门前,为新春佳节添加了平和、喜庆的氛围,每年都吸收众邻居邻居围观观赏。有一年老汉做了几对灯笼到藁城集上来卖,恰巧被游集散心的县太爷看见了,便把一切灯笼都买下,挂在府邸整日欣赏。灯笼做工别致,华丽堂皇,县太爷视为珍品,爱不释手。这年又到向皇上进贡日期,县太爷正苦思冥想送什么物品来取悦皇上,有人指点他送几对灯笼试试。县太爷虽有点舍不得,但为讨好皇上只得忍痛割爱。果真,皇上一眼看中,龙颜大悦,重赏藁城知县,并把灯笼定为贡品。后来皇宫内外四处挂上了这大红的屯头灯笼。屯头灯笼被定为贡品取名贡灯,成为皇宫专用品,后来人们把“贡”字换作“宫”字,就成了如今的“宫灯”。  
七、藁城订婚习俗  
订婚又称“文定”,昔称“纳吉”及“纳徵”,订婚固然不像结婚般繁复,但传统风俗仍十分注重,男女双方均需准备若干礼品,其过程如下:  
·新郎先在家行完家祭,然后与媒人同乘一车前往女方家迎娶。下了车,进了门,红包可跑不掉哦!  
(一)贡礼官:俗称“押箱先生”,特地担任送礼行聘事宜。贡礼官必需控制人数(凑成双数)、车辆(六辆或十二辆)、聘金(双数且用红纸包装妥当)、六件礼。  
(二)家祭:动身前往女方家纳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典礼,这时将纳采所用之“盒仔饼”或大饼,上香祭告列祖列宋,将前往某处女方家下聘,请示列祖列宗保佑这段姻椽美满幸福。  
(三)动身:行完家祭后,贡礼官担任将一切聘礼搬上车,新郎与媒人同乘一事,前往女家。  
(四)红包:动身前贡礼宫除了打理人数、车数、聘礼外,也得提示新郎多准备红包。如:前来开新郎车门的舅爹、“压桌”、六名随去的亲人都需备有新娘见面礼、捧洗脸水的女方新友、媒婆礼。  
·订下终身后如何下聘  
“吃米香,嫁好婿”,六礼中要有米香饼。  
·为什么要准备四色糖呢?  
是意味新人甜甘美蜜,白头到老的意义。  
聘礼不只代表男方报答女方家长的心意,感激女方家千辛万苦抚育行将过门的新嫁娘,同时也代表了男方的面子。所以大多数都愿意添置得风风光光、体面子面,而且每件聘礼也都包含了讨吉利、增圆满的意味意义。  
聘礼通常分简单的六件礼或考究的十二件礼,聘礼的多寡按照个人的预算布置,同时无妨托媒人向女方家长讨教,讯问女方意见,做个一举两得的排场。  
·男婚女嫁正式退场  
霹哩叭啦!鞭炮声响起,男方迎娶的人到啦!当天要停止祭祖、奉茶,直到戴上牵手到白头的戒指后才算礼成。  
·大礼过后,女方如何回礼?  
中国人一向考究“礼尚往来”,在男方过大礼后,女方自然也要备回礼,可不能让男方空手而归啊。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上一篇:赵县民间习俗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