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山春节风俗
贴春联:平山百姓有贴春联的风俗。春联俗称对联,也称对子。过春节时贴的对联称春联。稽考,对联最早呈现在五代的后蜀。之宋元明清,已很盛行。平山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当年又属京畿近郊,据传朝的楹联本子,至晚在明末清初已普遍传播应用。每逢春节,百姓家门,寺庙佛门、宫门、宦门、民阁都贴,以祝愿不祥。如某家年内遇丧事,这年春节则不再贴春联。春联尺寸有大有小,视门庭高矮大小而选定。每联分上联、下联,有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字数不等。其内容多位不祥安全,美景欢庆、安康短命之类。近年以祝贺发财内容的最为时兴。
附:贴春联的来历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有一条山脉,名字叫桃都山(又名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张了几万年的大桃树。树的枝叶繁茂,遮天蔽日,掩盖方圆三千里之大。树尖上挺立着一只金红的大公鸡,人们叫它天鸡。每当清晨天鸡把宇宙的万物叫醒,把那太阳升起的音讯传到五湖四海。
在桃树东北处的枝叶中间有一个洞,传说这是鬼怪出入的大门。这鬼怪归两个神人兄弟管辖,一个叫神荼(读音shu),一个叫郁垒(读音lu),不管白昼黑夜,都守卫在这洞门的上方。每天太阳下山,鬼怪到人家干坏事,神荼和郁垒都晓得。就把他们用苇子编的绳子捆住,喂给这里一只不怕鬼怪的神老虎吃掉。
传说中古代尧、舜之前的部族领袖皇帝,十分注重神荼、郁垒捉鬼的事,于是便制成一个节日典礼,即在元旦时,在家门口立下两个桃木神像,在门楣上悬挂苇子编的索,在内门上画上老虎,这样能够赶走妖魔鬼怪,求得安全幸福。后来,这个节日活动传下来。到汉代,桃木神像简化成桃木板。人们把桃木板称为“仙木”、“桃符”。意味着桃都山树上的那两位神人。到五代十国时,后蜀一个皇帝吧孟昶[chǎng],想了一个方法,每年元旦叫人拟出对联写在桃木板上。桃木是红色的,到后来就演化成大红纸写春联了。
二、平山北冶抬皇杠
“平山北冶抬皇杠”是来源并传播于北冶乡天桂山一带的极具当地民俗特征的舞蹈。扮演者的装束为红、黄两色相映托的古装装扮,两人抬一杠,杠杆用硬木做成,丈余长,中间粗,两头细,带有韧性,合适抬杠。杠箱四面绘有各种图案,杠箱两头各顶一个大铁环,上系铜铃铛,铁环用竹篾挑起,行走时发出叮当叮当的洪亮声。杠箱上插满五彩小旗,中间是一立柱,柱上挂着鸡毛猴,行进中上下攒动。扮演队伍前头是压杠官做引领,身穿官衣,头戴官帽,手持令旗,扮相幽默逗人,动作滑稽心爱。“抬皇杠”扮演的根本动作内容有:串四门、青龙过道、横队单上、纵队双上、原地十字步、前后转身、杠下单转、杠下双转、双人换位、驼背下腰、腰间顶杠、倒转、顺转、起杠、大顺转、大倒转等。“抬皇杠”行进扮演的杠数8—24套不等,多时达36套,局面庞大,甚是壮观。
相传,明代末年以前,与北冶村毗连的天桂山,曾是春秋战国时期苗庄王大女儿苗英的修行道场,由此在当地民间构成了向“奶奶庙”进香纳贡的风俗,进香纳贡时人们抬杠运送物品逐步构成一套简单的舞蹈方式的动作,俗称“丑杠”。明朝末年,明崇祯皇帝心腹林清德在天桂山修建了皇帝避难行宫,崇祯吊死煤山后,林清德在天桂山把一代帝皇崇祯神化为真武大帝立庙塑像来供奉敬重。于是,天桂山一带民众添加了对真武大帝的进香纳贡。随之,“丑杠”又有了一个相对较美妙的名字“皇杠”,同时舞蹈动作经过重新修正臻于完善,“抬皇杠”由此而来。
“平山北冶抬皇杠”在平山县北冶乡天桂山一带民众中世代研习传承,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传统长久,方式共同,特性鲜明,幽默美观,是平山民间舞蹈的代表作品之一。“北冶抬皇杠”承载着明末崇祯皇帝天桂山行宫的拜坛礼事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关于研讨平山道教历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和传统舞蹈历史演化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关于推进北冶、天桂山、沕沕水及反动圣地西柏坡一带的经济开展特别是旅游文化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沕水瀑布
“沕水瀑布”是平山县八大景之一。沕沕水村坐落在间隔西柏坡约45公里的天桂山左近,是一个青山绿水掩映下的小山村,因村后山上有一个泉眼,一年四季清泉不竭,泉水清冽甜美,泉水自高处落下,近100米的高度落差,构成瀑布,其声呼呼做响,故名“”。
1947年5月,中央工委抵达西柏坡后,非常留意开展军工消费和经济建立,很快在北冶、罗汉坪一带建起了许多军工厂,为了供给军工消费的动力,经晋察冀解放边区政府批准,修建一座水力发电站。由当时华北财经办事处的黄敬、何庆施、工业局姚依林、刘鼎同等志担任组织建立,他们沿滹沱河停止重复调查,最后找到了沕沕水,经勘察,沕沕水瀑布落差为89米,水量为0.3立方米/秒,每秒可发电150千瓦,这一数字和解放井陉煤矿时缴获的一台德国造发电机刚好吻合,于是决议在此地建一小型水力发电站。1947年6月21日,沕沕水发电站破土开工,12月31日完工。此项工程共动土石方800立方米,浆砌一条一公里长的引水渠,架设高压线路46公里,电话通讯128公里,安装配电8处。1948年1月15日,沕沕水发电站试机一次胜利。朱德总司令亲身参与了沕沕水发电站的落成仪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如今,我们修建这个发电站,可以协助消费军火。未来,在新中国建立中,这个发电站对太行山区的小山村的开展将会起到不可估价的作用。是属于社会主义建立范围的一局部……”朱总司令还将边区工业局制造的“边区创立”的留念铜匾颁发给电站。
发电站建成后不久,架设线路27公里,将电送到了西柏坡中央大院,从此西柏坡中央大院里有了电灯,沕沕水发电站照亮了山村的千家万户。后人有诗曰:“飞流直下三千尺,催开太行万盏灯。”
沕沕水发电站是华北我党指导的解放区第一座水力发电站。解放战争期间,它为军工消费提供了用电保证,直到如今,仍为当地的乡村发电。1975年沕沕水发电站改建,那台德国造150千瓦发电机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后,被作为文物保管了起来,成为那段辉煌历史的见证。往常,沕沕水已成为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座外貌陈旧的机房还默默地坐落在瀑布旁边,那块“边区创举”的铜牌还挂在机房的墙上。
四、平山西调秧歌
平山西调秧歌在《平山县志》早有记载,在平山传播已久,来源考证不详,至少达数百年以上。现今只要刘家沟、白龙池、辛庄、柏树庄、观音堂等几个村庄有人能演。其中,刘家沟村和白龙池村,同属古月镇辖区,是目前平山西调秧歌最主要的传播地。刘家沟村在古月镇东5华里仅靠西煤东运的冀晋大道通衢边,四面环山,全村110户,600多人。白龙池村,古月镇东10多华里临近温塘、西煤东运冀晋大道北边的一个小山窝里,村子不大,只要几十户人家。
据传说,平山西调秧歌源于农民萌秧所唱的田间小调,由民间“串街秧歌”、“-腔”、“秧歌舞”等脱胎开展而成的,后来开展成为演绎演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属于平山土生土长的中央剧种。与大街上腰系红绸、手拿绸扇扭的秧歌大相径庭。凡演出都化装勾脸谱、穿戏服,一派整装。曾有“大罗腔”、“调0身歌”等称谓,最大特性是乡音配土调、浅显易懂、唱腔坦率动听、唱词长短不一、方言土调浓郁等特性。所演剧目多半为乡村的生活琐事、民间故事和家长里短的轶闻趣事,也有一局部朝廷戏。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平山西调秧歌具有共同而重要的戏曲艺术和民俗文化研讨价值。平山西调秧歌剧目内容多半为乡村的生活琐事、民间故事和家长里短的轶闻趣事,也有一局部朝廷戏。
民国15年时,平山西调秧歌在平山县仍相当普遍,简直村村都有秧歌戏。清朝末年,在著名艺人崔天宝的口口相传下,呈现了著名秧歌传人李同祥(艺名“抓心旦”)等人,并构成了几大流派。其中“同祥派”影响最大,民间曾传播“看了抓心旦,三天不吃饭”的谚语。解放后,有所创新和开展,改编加工了一些朝代戏,在声调和音乐方面停止的变革,尝试改动秧歌不带弦的传统,开辟了秧歌卦弦先例。目前,在平山县古月镇刘家沟村、白龙池村还传播手抄西调秧歌剧本30余个,这两个村还有演出活动。但总体上处于传人少,难开展,需政策支持,亟需维护的状态。
五、温塘桃花浴
温塘桃花浴”是来源并传播于平山县温塘镇温塘村一带,以温泉水为载体而衍生、开展起来的一种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三月,是洗桃花水的最好时节。五湖四海的人们纷繁前往温塘沐浴“桃花浴”,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洗去一冬的秽物,迎接崭新的春天,构成一年一度的温塘“桃花浴”民俗。“桃花浴”期间,各地村民纷繁到汉武帝庙上香祈福,有镇村主办的大型文艺演出、各种展览以及来自县内外的各种民俗活动纷繁演出,如民间歌舞、抬皇杠、拉花、渔家乐、武高跷、霸王鞭等。“桃花浴”时节,青年男女举行婚事的也特别多,在新郎新娘洞房中婚床正上方都贴有“桃花女在此”几个字,以示吉庆平和。整个温塘“桃花浴”民俗节庆活动持续一月有余。温塘桃花浴民俗中的民间传说内容包括七仙女洗桃花水、汉武帝骑鹿寻泉、南蛮子盗宝、刘秀饮泉等。
“温塘桃花浴”以水为载体,把休闲洗浴、民间文学、历史故事、道教文化、医用学问和民俗演艺连结为一体,构成鲜明的水文化、水风俗特征。唯美奇幻的民间传说和丰厚多彩的民俗活动相互印证,相得益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隽永的民俗文化神韵,带给人们共同的休闲文娱感受。
“温塘桃花浴”民俗,民间有“姑嫂节”之俗称。西汉时,汉武帝刘彻东游泰山时,途径常山,曾拜谒王母于平山城西北八里王母阁,宴饮间见王母貌丑,语涉戏谑,王母唾之,面生奇疮,久治不愈。汉武帝无法拜求王母,王母示曰:欲疗疾,当浴此。于是,汉武帝乘鹿巡游以寻泉,在平山城西四十多里处,寻得“冷泉”。又行六里,见一片浅滩泉水突涌,两岸桃花映水而红,试之汤烫,遂命人挖塘池,浴之。闲暇野游春山,武帝封池塘西南一山曰白鹿台。归来再浴,恶疮即愈。武帝感王母之神奇,封温塘温泉为“宝泉圣水”,并于房山新立王母祠。东汉章帝刘炟巡视北方时,也曾祀拜房山,临幸温泉。隋代大业四年,为铭刻汉武帝幸临温泉开挖塘池之功德,邑人立汉武帝祠于温塘村西。清代康熙、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均留下许多碑刻记载有关温泉的故事,历代许多文人在泡汤后留有诗词歌赋,康熙十年白岩老人留碑刻“浴沂归咏”。清代温塘村称“温汤”,后演化成“温塘”。自汉武帝开挖塘池后,温泉水也为各方百姓所洗浴享用,每年农历三月桃花怒放时节,温泉水温最高,水中矿物质合成充沛,成为浴疗疾病的最好时节,后开展成为三月“桃花浴”风俗,有“姑洗月”之称。期间,过庙会,各地村民纷繁到汉武帝庙上香祈福,并举行各种演出和民俗活动,以示感激天地造物神奇,欢度“桃花浴”好时节。“桃花浴”时节,青年男女举行婚礼者甚多,洞房中婚床正上方贴有“桃花女在此”字样,以示吉庆平和。整个“温塘桃花浴”民俗活动持续一月有余,素有“一日桃花浴,三生无炎凉”之赞誉。
六、平山坠子戏
平山坠子戏是传播于平山县苏家庄乡树石村一带的独具特征稀有中央戏曲剧种。该剧种具有丰厚的内容和共同的艺术个性,以连台本戏、故事情节迂回、扮演细腻为主要特征,兼有浅显易懂,吐字明晰,言语流利,中央神韵浓重,唱词以十个字为一句,唱腔共同等特性。平山坠子戏剧目内容多是一朝一代的朝代戏和民间传说、轶闻趣事,如:《石元救母》《访苏州》《刘墉下南京》《少国公》等。
平山坠子戏在平山由来已久,至今已达110年以上,溯其源头为传播于河南、山东一带的民间曲艺。据传,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山东平原县遭遇旱灾,生灵涂炭,盲人坠子艺人董梦清说书讨饭来到平山,寄栖在树石村,依托走乡串村说书营生,他的演艺方式是一人连拉带唱的说书方式。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董梦清收树石村人秦绍珍为徒,授其技艺,逐步将原来的一人单口说唱开展成为多人说唱,并辅之以简单的扮演动作,不久又把从走街穿巷的摞地摊说唱演艺方式搬上了土台子,至20世纪40年代,初步构成了坠子戏雏形。随后,又逐渐开展到平山县内的郭苏、文都、马冢村一带,疾速传播开来。为了让说唱方式愈加美观,艺人们本人手工做了简单的演出服装、头盔。到了20世纪50年代,平山北马冢村、主投沟村、王家湾村相继成立了坠子戏班和坠子戏校,培育培养了一批唱坠子戏的演员,在以后的开展过程中,平山坠子戏又吸收了河北梆子、河南豫剧及京剧的白口、动作和鼓点,逐渐完成了坠子曲艺转型戏曲的进程,构成了共同的坠子戏剧种。目前,平山县圣地坠子剧团已成为我国北方颇具演艺实力的民营坠剧团,剧团不重场剧目演出达70余场。
“闪板”和“哭腔”可谓是平山坠子戏唱腔的“两大绝技”。在叙事唱腔上,平山坠子戏非常富于变化,特别是在表现剧情抵触与剧情0时,唱腔运用了被称为“闪板”(又称为“快口”)的大段快节拍唱腔,极富表现力和张力,热情热烈,无动于衷,打破了其它中央坠子戏唱腔平淡、节拍迟缓、缺乏热情的扮演作风。在表现悲情时,平山坠子戏运用了共同的“哭腔”,其“哭腔”唱腔在发声上,调动了腹腔、胸腔、头腔的气息,三腔气息共鸣发声,给人以发自肺腑之真情实感,从而能深深地感动观众,催人泪下。此外,平山坠子戏还自创交融了京剧的“倒板”,在坠子戏中表现为“尖板”,凸显了平山坠子兼容并蓄的作风。
七、平山王母祭典
平山王母祭典是平山县王母村一带村民为祭拜外乡出生的女神王母娘娘而自发构成的以道教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的民俗文化活动。
传说,在汉代以前,王母村一带因桑姓聚居而被称为桑家街。该地传播有这样的传说:“王母娘娘本系该村桑氏之女,因哥嫂不贤,常逼其牧牛、纺织,后遇仙人,嫁配天庭,赐封王母”。西汉时,汉武帝听说王母的故事后,曾“谒王母于此(王母村),饮以琼浆,奏以霓裳,修建王母阁于其(仙台山)上,后人于阁下定居,以其取名王母。”明清两代《平山县志》对汉武帝拜谒王母并建王母阁一事均有记载。之后,王母阁香火日盛,遂在王母村一带构成了王母祭典风俗。王母阁影响很大,县邑内外参拜进香的人纷至沓来,以至全国各地都有人慕名前来,历代皇家也多有参拜。王母阁在唐、宋时曾历经数次修缮。清康熙十一年,平山知县汤聘也曾重修王母阁。据见过王母阁旧貌的老人讲,王母阁高三层,房屋八十一间,设有“三皇姑”、“龙王”等塑像及“鼓楼”、“钟楼”等建筑,佛道两修,总占地十亩之多,范围庞大、气势特殊。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日寇占领作为侵略据点,抗日政府和王母村民商议后,撤除了王母阁,祭典活动中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们筹资重建了王母阁局部建筑,恢复了祭典活动。同期,王母阁(祭典活动)被政府指定为对外开放宗教活动场所。
平山王母祭典民俗的主要特性有:一是在供奉祭奠对象以天神王母娘娘为主,兼以供奉三皇姑、龙王、目光、文昌、阎王及观音菩萨等道佛两教人物。二是在发扬传播的内容以传播道教文化为主、兼以发扬佛教文化,道佛两修。三是包含的民间传说奇幻丰厚,内容触及远古、夏、商、周、两汉、唐、宋、清以及近现代社会各个历史阶段。四是在活动时间全天候对外开放,每年农历三月三和七月十八两次典礼盛大的祭典活动。五是名誉和影响深远,与许多历史人物有关联,涉及平山、井陉、灵寿以及全国各地,是河北境内范围较大、影响较大的民俗文化活动。六是活动内容丰厚和方式多样,组织香客诵读《王母经》和《道德经》等道家经典;县邑内外的花会、武术、神驾、马戏、杂技、书场、买卖、饭棚、茶栈、歌舞、戏曲、各种法事、道场纷繁前来赶会;善男信女们进香烧纸,祈福求安全。
平山王母祭典民俗包含了王母成仙的故事及诸多与王母有关的民间传说,如助阵黄帝战蚩尤、周穆王瑶池会王母、汉武帝蒙羞留汉塘、王母施救李世民、王母智斗胜鲁班、吃“地梨”王母除病等。历史上,每逢农历三月三和七月十八两大祭典日,庙里人员组织香客诵读王母经和道德经等道家经典;王母村的街头巷尾摩肩接踵,县邑内外的花会、武术、神驾、马戏、杂技、书场、买卖、饭棚、茶栈、歌舞、各种法事、道场纷繁前来赶会;善男信女们进香烧纸,祈福求安全。王母庙会是方圆百里范围最大、影响最大的民俗文化活动。
八、张果老传说
平山张果老传说系传播于平山县岗南镇、大吾乡一带的民间传说故事,是平山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局部。张果老,姓张名果,传说是“八仙”中的长者,故称张果老。据传,张果老的家乡是平山县霍宾台村。霍宾台又叫侠门台,该村距平山县城20公里,北临岗南水库,西靠驴山,依山傍水,物产丰厚。全村480多户,2200多口人,以张姓为主。据该村80岁的张玉廷老人讲述,张果老出生在霍宾台张家胡同,排行0,哥哥叫张能。兄弟分家后,张果老分得一个破盆、一头小毛驴和0亲的抚育权。母子艰苦度日,张果老靠砍柴、种田维持生计。一日,回家途中在山神庙庙前桃树下,见到两位老者(北极仙翁和南极仙翁)在对棋。张果老把驴拴在一块石头上,然后到老者跟前看下棋。期间,他和驴子各吃了老者施舍的半个桃子,竟不知不觉地成仙。待他回转到家时,村人皆早已不认识他了,而村里关于他成仙的传说已历好多代人了。
平山民间文学张果老传说在霍宾台一代世代相传,早已家喻户晓,而今在村西驴山之上还可看到与张果老有关的山神庙(原址已毁,仅存根基和随处可见的瓦砾)、张果老庙原址碑、棋盘垴、揽驴橛、驴蹄沟、果老梁、果老洞、果老屋、驴蹄窝、宝葫芦石、揽驴橛山等所谓的仙踪仙迹.以及史书记载“唐玄宗封其为“银青光禄大夫”,并为其建造“栖霞观于恒州隐所,在蒲吾县(现平山县)”。据平山县志记载“蒲吾故城为八仙张果老之仙乡,唐复为恒山郡,又改为常山,即今直隶正定府。恒山在直隶曲阳县西北,亦曰常山。”溯史追源,足以印证张果老是平山人。但关于张果老的出生地,也有山西之说,其理由是山西省也有个恒州,但山西的恒州并没有因循成蒲吾县的历史过程,以此可知张果老不是山西人。
有关张果老的传说和遗址首数平山县最多。而平山县大吾乡西荣村退休教员闫振芳经多方搜集材料编撰的《张国老传奇与驴山神旅》,详尽地记载了有关张果老与平山的传说,佐证了张果老传说在平山的普遍性、系统性、典型性。
九、西王庄丝弦
石家庄丝弦于明代降生后,很快传到了河北大局部地域和山西一些中央。清光绪以后,丝弦戏在民间逐步开展成东、西、南、北、中五路,盛行于正定、平山及其四周的为中路丝弦。清末民初时,丝弦在平山各地均有戏班,非常活泼。之后,经过多年的剧种交流、吸收、交融与开展,传播于平山的丝弦戏逐步显现本人的地域特征,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著名丝弦艺人“平山红”封广亭创始了“封派”唱腔,推进了丝弦艺术的创新开展,对丝弦的开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封广亭曾在家乡平山县及石家庄周边多地授徒传艺,其中包括学唱丝弦人数最多的村庄——小觉镇西王庄村。丝弦自清代从外地传入西王庄村以来,西王庄研习丝弦的人代代相传,20世纪80年代传播的顺口溜“西王庄办俱乐部,没有钱了砍松树”,生动表现了西王庄人对丝弦艺术的喜欢。
西王庄丝弦所演剧目既有一朝一代的历史大剧,又有反映百姓生活的民间小戏;既有催人泪下的悲剧,又有令人捧腹的喜剧;既有文戏,又有武戏。但剧情不同水平地触及因果报应倾向性,比方奸臣害忠臣,最后把奸臣被擒,不得好下场的故事较多,比方:《白罗衫》《天子禄》《困雪山》等。此外,西王庄丝弦还有局部连台本剧目,比方《天子禄》(3本)、《蝴蝶杯》(3本)、《九灵山》(3本),能吸收观众连续观看。
西王庄丝弦在扮演技艺上在追求热烈豪放、本嗓吐字、假声拖腔的根底上,更注重官调和越调的组合运用,激越悠扬,口白清,唱得稳,善于叙事和抒情。继承发扬了“封派”唱腔,加强了丝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艺术价值很高。
西王庄丝弦的剧目有历史剧、民间小戏、喜剧、悲剧、文戏、武戏,题材普遍,发扬真善美,针砭假恶丑,包含了很高的文化价值,并且保存了一些独具特征的丝弦剧目,如《顶灯》《钉大缸》《赵飞搬兵》等,其调门和板式与众不同,《顶灯》颇有平山民间小调气息,《钉大缸》全场唱腔以唢呐伴奏为主,《赵飞搬兵》伴奏共同、板式少有,引人入胜。
十、南冶脸子会
南冶村地处平山县西南部深山区北冶乡,太行山在这里构成的断层特征明晰可见。在断层山之间的河谷狭地上,生活着一辈辈聪慧憨厚的南冶人。南冶一带,历来是平山县西部山区有名的“文艺窝子”,文艺活动昌盛。
南冶“脸子会”,是当地俗称,化装武术的一种。以传统戏曲剧目中的武术对打故事为主要演示内容,有“凡演必化装、所演皆打戏、有套路、无对白”的特性。化装包括:勾脸谱、戴盔头、髯口,穿长衫短褂,足蹬快靴等。南冶“脸子会”集传统历史文化、服饰文化、戏曲艺术、武术技艺、忠义肉体于一体,是广阔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花会文娱节目之一,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学和艺术美学研讨价值。
据南冶“脸子会”传承人之一杨福海引见,南冶村于宋代慈宁年间建起瑜伽寺庙后,外来人众日渐增加,庙会文化兴起,“脸子会”由此被外地人带入本村。明清时期,庙会文化到达鼎盛阶段,“脸子会”传到其它中央,并构成“头会子”、“二会子”、“三会子”、“四会子”。上世纪70年代,南冶“脸子会”照旧很红火,多时达百余人。南冶“脸子会”可追溯者11代人,杨福海自己是第9代传承人。近代以来,因战乱、灾荒频仍,“脸子会”的局部“会子”剧目开端失传。并随着工业化加快,学演的“脸子会”年轻人少,而老一辈又相继老去,固然尚有三四十人,但有一半长期在外打工,过年节时刚才拿出行头活动一下,且也只要“头会子”“三英战吕布”了,其他“会子”已无演示。南冶“脸子会”急需加以维护。
十一、平山民歌(尤家庄小唱)
尤家庄村地处平山县中部,北邻滹沱河南岸,南靠横山,西邻大吾乡政府,东临东柏坡村,位于平山县城西北15公里处。东、西、北三面带较为平整,地貌近似河套平原。尤家庄小唱的发源地——尤家庄村,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文化人才,文艺活动较为昌盛,是全县出名的文化村。
尤家庄小唱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传18世纪初,外地木匠师傅来尤家庄村做活计时,将其民间小曲曲牌传入。随后,又加以乐器伴奏、道具高跷,再由村中艺人尤富荣用这种方式将《封神演义》中的南极仙翁老寿星和燃灯道人嫁接进了小唱情节中,加强了尤家庄小唱的文娱性和欣赏性。由此,尤家庄小唱便逐步演化定型为一种以踩高跷为辅的手舞足蹈方式的民间音乐艺术扮演方式。1937年七七事故前后,在燃灯道人骑神鹿内容的根底上,随之又添加了观世音菩萨盘坐莲花台的情节,这样就使得尤家庄小唱兼有了佛、道交融的宗教气氛浓郁的文化款式。新中国成立前后,尤家庄小唱这种音乐艺术扮演方式还传到了两河、王坡、三汲一带的一些村庄。
尤家庄小唱是集歌、舞、器乐合奏于一身,是一种传统教化功用非常突出的民间小调。小调中用十多个器乐曲牌演唱四、五十首小唱曲目。曲牌有:《八板》、《十对花》、《腊梅花》、《打秋千》、《打油牌》、《胖娃娃》、《姑娘表》、《大开门》、《算盘子》、《万年花》、《西方战》、《五乐香》等。这些曲牌能够填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题材的词,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民风民俗、历史典故、历史人物、爱情、兴修水利等内容,可以反映丰厚多彩的历史风貌、民俗风情和社会消费生活场景。普通状况下,尤家庄小唱的民间小曲是与高跷艺术分离在一同展现的,但在某些场所下可不与高跷艺术分离,只以器乐合奏加民间小曲演唱的方式展现。尤家庄小唱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兼具佛、道两种文化颜色,文娱方式不得人心。
尤家庄小唱在传播过程中,对传播区域内民众良好社会品德的构成起了一定作用。其唱词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内容,特别是关于历史典故、历史人物的作品,对研讨平山的社会历史及我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尤家庄小唱曲风憨厚淳厚,舞风俗气文化,唱词内容与时期相辅相衬,倡导调和向善、教化民众,包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民族文化特质非常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十二、平山县特产
1、平山绵核桃
“平山棉核桃”因果粒匀称,皮光色润,仁饱适口,兼具出仁率、出油率高等特性
平山绵核桃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的特产。平山绵核桃在国内外久享盛名,其大小平均,外壳色泽光润,果仁丰满味美,与普通的核桃相比,有着许多优势。绵核桃的“绵”字是相关于夹核桃来说的,就战争时说的棉袄、夹袄差不多。简单的来说,很容易能拨出整个或者半个核桃仁的种类,就是绵核桃了。平山县农业兴旺,物产丰饶,旅游资源丰厚,长久的历史文化,让这座县城充溢了浓重的人文风姿。与这古老的历史同样长久的,就是美名远扬的金奖干果——平山绵核桃。平山绵核桃在平山县栽培历史长久,散布普遍,有上千年的历史,由于核桃的抗虫、抗病、抗逆性强,所以成为了深受当地大众欢送的乡土树种。平山绵核桃在国内外久享盛名,其大小平均,外壳色泽光润,果仁丰满味美,与普通的核桃相比,有着许多优势。绵核桃是相对夹核桃来说的,绵核桃的“绵”字是相关于夹核桃来说的,就战争时说的棉袄、夹袄差不多。简单的来说,很容易能拨出整个或者半个核桃仁的种类,就是绵核桃了。
夹核桃的出油率普通就是百分之三四十左右,而且皮相当难剥,得用针挑着吃。绵核桃果实比拟大,颜色比拟好,出仁率比拟高,能到达百分之五十到六十,能够取出整仁和半仁,含油量能到达百分之八十多。它的营养价值也比拟丰厚,口感十分好。平山县核桃种植面积到达35.9万亩,建成了1800亩绿色核桃中心示范基地、6个绿色核桃规范化示范基地、10个以核桃为主导产业的科技示范村,规范化绿色核桃消费技术推行面积达10.5万亩,良种掩盖率达98.1%。往常,核桃成为该县倾力培育的“第一特征富民产业”,平山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平山绵核桃两次荣获金奖核桃人均株数、面积、产量和收入均为全省第一。平山绵核桃为天文标志证明商标。
平山绵核桃地域范围为平山县平山镇、东回舍镇、温塘镇、南甸镇、岗南镇、古月镇、下槐镇、孟家庄镇、小觉镇、蛟潭庄镇、西柏坡镇、下口镇、西大吾乡、上三汲乡、两河乡、东王坡乡、苏家庄乡、宅北乡、北冶乡、上观音堂乡、杨家桥乡、营里乡、合河口乡。
2、平山姬菇引见
平山姬菇是河北石家庄平山县的特产。
姬菇,是共同的平菇品种,侧耳属,学名姬菇,与玉蕈不是一种。由河北省微生物研讨所引种于日本,在日本销量普遍,用于面食佐餐。姬菇的抗逆性和顺应性都很强,可应用的栽培原料也十分普遍,与平菇栽培办法略有不同。目前多采取生料/熟料袋栽墙式出菇。
姬菇也叫“1菇”或者叫“侧耳”,它们都同属于菌藻类食品。姬菇是日常食用菌中最普通的一种,姬菇菌盖为贝壳状或扇状,幼时为青灰色或暗类色,后变成浅灰色或黄褐色,老时黄色;菌柄侧生或偏生,肉质较不老,嫩滑可口,有相似牡蛎的香味。平菇无论食素炒还是制成荤菜,都非常鲜嫩诱人,加之价钱廉价,是百姓餐桌上的佳品。平菇食用以鲜品为主,罐头和干制品很少食用。平菇以色白、白厚质嫩,滋味鲜美者为佳。
姬菇的生物学特性与平菇根本相同,只是子实体发作量较多,也较密,出菇湿度和子实体分化温度请求较低。姬菇由于采收较早,产量较平菇稍低,相对生物学效率多在120%~150%。
3、平山油鬼
谈起油条我想大家都晓得吧,但是油鬼呢?你还晓得吗?油鬼,又叫嘎叉油鬼,是我们平山最独具特征的风味小吃,可谓平山一绝。这是一种油炸食品,色泽金黄,吃起来洪亮喷香耐人寻味。每年春节的时分,每家每户都会炸油鬼,等到正月的时分吃。这曾经成为了我们家乡的一个风俗了。但是油鬼的典故你们可曾晓得呢?让我为大家来引见一下吧。
炸“油鬼”乃油炸桧的意义。宋朝秦桧卖国,世人痛恨,便将两块面团儿抻长了,一做奸相秦桧,一做其妻王氏,相互缠绕做捆绑状,下油锅烹炸而食。而平山的一个厨师,又别出心裁,将“油鬼”中间折叠而炸,炸熟后呈跪状,可见其对奸臣的痛恨。尔后油鬼这个名次便传播开来。成为我们那里的特征。
油鬼来源于哪朝哪代,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比山东武大郎的炊饼要早得多。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司令员在平山县政府所在地洪子店第一次品味了嘎叉油鬼,伸出大拇指赞不绝口:“真香!”1948年5月毛主席、周恩来和任弼时从陕北来到平山县西柏坡,平山老区人民用嘎叉油鬼款待中央首长,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异口同声地夸道:“真好吃!”往常的油条,麻花都是从嘎叉油鬼演化而来的。但是有条也好,麻花也罢,无论表面还是口感都没有方法与嘎叉油鬼相比。嘎叉油鬼是一种绝活,更是一种艺术品。它的做法十分考究,有着“一碱、二矾、三钱盐”的说法。刚做出来的热腾腾油鬼和大蒜一同吃包治百病。这就是我们平山一绝的油鬼,关于他的故事还有好多,以后还会和大家陆续分享的。假如你来到平山一定要吃正宗的平山油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