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福建丧葬拘泥风水择日风俗

  • 风水民俗
  • 2022-01-27 10:51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注重丧礼的国度之一。民间丧礼,历来因循2000多年前奴隶主贵族用的周礼丧制。福建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在丧葬风俗方面自然也能看到不少周礼丧制的影子,旧时福建地域享年50岁以上的老人死亡,要实行繁琐的丧葬礼俗。下面一同来看看福建丧葬拘泥风水择日风俗。  
一、福建丧葬风俗传统篇  
入厅  
老人弥留之际,亲人须在床前送终。咽气时即撤帐。继而为死者梳洗、整容、更衣,并将尸体安放后厅,谓之入厅。  
报丧  
丧家在大门口贴白、放炮,通知人们这个住宅×府××人丧事(字数须含生旺字)。然后,派人用白帖或口头将死讯告知亲戚好友。亲友则送钱、烛炮、布幛等到丧家吊唁。  
戴孝  
老人寿终,子孙披麻戴孝。孝男要穿戴麻衣草帽;孝女(含媳)罩粗麻布;其他亲人则腰缠一块白布(有的衣披黑纱)。丧家或请道士诵经念咒,并焚化纸人纸马,送亡魂上马离家。  
守灵  
尸停后厅(有的厅堂),厅设灵堂,延请僧道做法事。亲友来吊祭,孝男孝孙要跪着陪祭。  
入棺  
入棺之前,要等直系亲属,男亡者的家族血亲,女亡者的娘家血亲,向遗体辞别后盖棺,抬置椅上,谓之“上马”。  
做七  
这在福州丧俗中较为突出。旧时有钱的人“七七做,八八烧”,棺木放在家中要过七重漆,每漆一次耗时7天,漆与七,福州方言谐音,过七系一语双关。贫穷人家只过一七,便将棺木抬上山掩埋。  
开吊  
豪富和阔绰的丧家,在三七、五七或七七举行开吊。开吊礼仪大致如下:丧家先发出讣告,约请内亲外戚、亲朋好友,灵堂内外张素灯结素彩。大门口挂一对白纸高照灯笼,谓之高照,用蓝字标明×旬(10岁谓一旬)寿考(父)或寿妣(母),以及几代同堂,以夸福寿双全之意。大门口还竖立一块大屏风,写着讣告内容。门口另一角,放着堂鼓。吊唁客人一到,礼生(司仪)便击堂鼓,演奏京宣扬乐,礼生高举名帖,引客人步进灵堂,向亡灵三叩首,孝男孝女跪在灵前陪祭。灵堂四壁,挂满挽联、素轴,异常庄严悲凉。  
出殡  
清晨出殡。队伍排列有严厉的标准。前头是导引队,跟着一合高照(素灯笼),高举在前行;接着有几个人扛着竹丫上绕着红布条的彩旗;接着有一班京宣扬,一路吹吹打打;接着有四个人抬着供奉亡人画像的亡灵亭;跟着十番伬唱、乐队和一班边念经边送葬的和尚。接着红朱漆的棺柩,装在彩结的棺罩下,有八人抬,有十二人、十六人抬,缓步过市。棺柩后紧跟的是一队孝男孝孙等,他们持着哭丧杖(叫孩儿杖、孝男杖)在白布大围中,哭哭啼啼;尾随的是女眷和其别人等,有的步行,有的坐车,有的坐轿。  
发葬  
送葬队伍上山,抵达预先营造的坟地,按事前择定的时辰入圹,然后用砖头封圹,孩儿杖插在墓前。  
回舆  
送葬队伍下山,叫回舆,又叫回龙。凡送葬的人脱下白带换系红带,亡灵亭的画像披的黑纱换上红绸,轿杠上添挂一合“百子千孙”字样的小灯笼,以示子孙繁衍兴盛。到家门,放鞭炮,烧一束稻草,一切的人都要从上面跨过,以示安然无恙。棺柩离家后,即撤下幛、联;门首的丧事讣告,用蓝水墨圈上,阐明丧事完毕。  
二、福建丧葬陋习  
福州丧葬风俗由于诸多陋习,主要陋习有:  
1、注重酒食,盛设酒宴  
福州地域的丧葬活动常常盛设酒宴招待宾客,不只官宦人家如此,贫困人家也宁愿变卖田产来准备丧葬。这种奢靡之风自古以来便构成了。北宋仁宗年间,蔡襄任福州知州,就曾在《五戒》等文章中批判这一陋习。  
民国《连江县志》中也曾记载办一次丧礼需求摆上百桌酒席,中等资产人家以至因而破产。  
直到今天,这种现象仍然没有改善,特别是变革开放以来,长乐、福清等沿海富有乡镇的局部居民办丧礼的规格不降反升。  
2、迷信佛道,举行道场  
宋代以来,福建佛道两教开展疾速,反映在丧葬礼俗上面,则是对佛道的狂热迷信。当时,人们在举行丧礼时,每逢七日、百日、周年忌日及除丧,都要“饭僧、设道场、或作水路大会、写经造像、修建塔庙”,即便负债也要为之,从而使死者能够“灭弥天罪恶,必升天堂,受种种快乐”,否则将入天堂受各种折磨。  
建国以来,僧道活动曾经极少见了,但依然有很多福州居民在亲人逝世后,将骨灰寄放与寺庙。  
3、拘泥风水,停柩不葬  
丧礼中引入风水之说由来已久,福州民间丧葬中特别拘泥于风水之说,常常为了选择所谓的风水宝地,宁可拖延时日,常年累月不予安葬。以至由于此地风水不利于家中某人,而引发家庭争论,以致于亲人久久不能安葬。  
4、鼓乐葬亲,丧礼高歌  
福州民间举行丧礼时,常常多用鼓乐,目的是使死去的人更快乐些。但是每有葬礼,鼓乐喧哗,不晓得的人还以为是在办喜事。除了不合时宜之外,也容易影响邻里休息。  
在死亡如此严肃的事情面前,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做到内心的忠诚,而非外在的渲染。  
二、福建闽南丧葬风俗  
闽南传统的丧礼也是渊源于周礼的。民间崇尚古人死后灵魂不死的观念,遵行儒家倡导的孝道,又盛行鬼神迷信。社会习尚以大操大办丧事为孝,不如此为不孝;丧家也以为不如此缺乏以表达本人的悲痛,不能表达本人的遵礼尽孝之心和求得逝者灵魂的保佑。大户人家更借丧事办理之机,眩耀门风,显赫家族。传统丧礼常常儒道佛三教合流,人鬼神轮番上场,典礼盛大纷繁,颜色斑斓;宗教迷信众多成灾,消耗无度,成为闽南第一大陋俗,遭到古今有识之士的讥贬鞭挞。  
闽南传统丧礼中的陋俗,解放后屡经废除,直至开放变革之初,才得到基本的改变。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闽南人大破封建迷信思想,移风易俗,丧事新办,蔚成习尚,思想取得有史以来的大解放。  
现代闽南丧礼,奠祭如故,却俭朴卫生,朝着更科学更顺应社会进步潮流的方向开展。  
大街上充溢民俗风情的大"出山"已不复见,但是做功德超度的诵经声、精致的彩礼"灵厝"还时而可见,吸收着年轻一代惊异的眼光。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不随便退出人们的头脑。先行富足的人们,面对财富,还有怅惘思想。但是,在科学与迷信。文化与愚蠢之间选择了科学和文化的闽南人,是决不会被传统的糟粕永远困惑的。团此,回忆过去的岁月,对传统停止深思,是十分必要的。  
闽南人忌讳说本人亲人的死亡是"死",而是称为"老了"或"过身"。人死而不言死,意味深长地表达了闽南人对死的传统观念的留恋。  
在闽南人的传统观念中。至亲是不死的。每个死去的人都有本人的活着的亲人,都是活人的"至亲"。这样,每个死去的人都不死,通通还活着。  
那么,死去的是什么?活着的又是什么?  
在闽南人的传统观念中,死去的只是死者的肉体,活着的则是死者的灵魂。民间又以为,人活着的时分,灵魂主宰着本人的肉体,不能支配别人;人死后,灵魂还存在着,它分开本人的肉体,能影响以至支配还活着的人,能给他们带来灾害,也能给他们带来幸福。亲人之灵保佑子孙后代。灵魂是令人敬畏的。死者的灵魂寓居在另一个世界――地府,过着和活人没有两样的生活,要吃要喝要穿要住要钱花,逢年过节还要回到原来的家里四处走走看看。这种"灵魂不死"的观念来源于远古的原始人类,当今天的现代人还常常为在梦中与死去的亲友相会而心挂震动的时分,就不难了解远古的原始人类日在梦中会晤死者而产生死者灵魂不死的念头了。  
灵魂不死的观念不只根扎在闽南人的传统观念中,在中国,在全世界,这种灵魂的信仰和崇拜都是普遍的。只是西洋人以为死者灵魂上了天堂,由上帝供养,吃"大锅饭";而中国人则以为死者在阴间地府的供养,全靠活着的家人供奉。无人供奉者则成为俄鬼,作祟于人。闽南每年旧历七月的普渡,就是敬供这些无人祭扫的俄鬼,祈求他们不要作祟于己而已。"灵魂不死"、"阴间地府",现代人听起来,真是神话故事,或者是像"飞碟"、"外星人"一样的现代风闻。但是,在闽南人的传统观念里,则是千真万确,至少也是应该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的事。死者灵魂既然不死、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了,所以闽南人不称死亡为死,而称为"老了"。在这里,"老"就是"终结"的意义、"老了"意即死者的灵魂完毕了它在人问的存在阶段,但是没有绝灭。  
在传统的灵魂不死的观念上,佛教、道教起了严重的影响。在闽南人传统观念里,死者的灵魂还得再受摆布,面临着令人惊讶的悬殊命运:虔城从佛的死者,灵魂直上西天净土的极乐世界;得道成仙的,则定居仙岛神山,都可吃苦;凡人落入阴间地府,一概被押往天堂,承受十殿阎罗王的审讯。依平生善恶判处,善者直送第十殿,投生为人;生前有罪恶者,依次过十殿审问,历尽惨绝人囵的酷刑后,或投生为家畜,或投入最底层的天堂,永受折磨,不得投生,惨不可言。天堂之说原来自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说,道教接过此说,对天堂作了更详尽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描画。民间不敢奢望本人的亲人死后能成仙成佛,唯恐  
死者灵魂在阴间饱受折磨,无不希望死者灵魂早早免罪投生为人。闽南人说死为"过身",就有祝福死者灵魂安然投生人性的含义。"过"即"转移","身"为"身体"或"身孕";闽南话称妇女怀孕为"有身","过身"即灵魂已转世投胎,重新取得重生,不受天堂之苦了。  
这不死的鬼魂,恐惧的天堂,千百年来不断搅扰着我们的祖先,为历久不衰、五彩纷呈的闽南传统丧礼,奠定了信仰根底。  
丧礼来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  
远古的原始人类在构成灵魂不灭观念之前,不掩埋死者,无礼可言。《孟子?滕文公》篇说;"盖上世尝有下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把死去的亲人的尸体马马虎虎扔到荒野山沟里。原始人类的灵魂观念构成以后,才掩埋死者,并举行典礼,安抚灵魂,布置死者死后生活,构成丧礼。我国考古发掘发现:距今约18000年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将死者掩埋在本人寓居的山洞深处,并随葬石珠、骨坠、有孔鲁牙等装饰品,尸体四周地上撒上红色的赤铁矿粉末。这是我国最早的葬俗遗址。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化,葬礼日愈繁琐,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对丧礼作了标准,构成一整套礼仪――周礼之丧制,是帝王将相丧葬之礼。周朝时,诸子百家之一的儒家极重丧礼,发表阐述丧礼的著作最多。这些著作分别收辑在儒家论礼的《仪礼》、《礼记》中。这两部书与《周礼》被后世称为"三礼"。"三礼"记载的丧葬制度和阐述的各项丧葬礼仪标准,为后世所因循。后世盛行的葬前礼仪、五服制度、居丧守孝、祭奠亡灵等丧礼,根本程式都出于"三礼"。  
儒家极重丧礼,同时又倡导孝道。儒家的祖师爷孔子把"孝"的内容概括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儒家的另一祖师爷孟子以至说:"养生者缺乏以当大事,唯送死能够当大事。"把治丧抬高到比奉养更高的位置,成为权衡孝的最高准绳。  
儒家后来被中国历代封建帝王所独尊,其学说儒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统理论,儒家的道德伦理也成了社会的原则。儒家将人人应尽的"孝"和统治阶级的  
"礼"分离起来,按官家的礼办丧事就成了每个人都要*的了。原来民间朴素的灵魂崇拜,变成充溢繁褥礼仪的"事死如事生"的厚葬表孝心的竞赛。  
佛教的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开展了灵魂的"来世"迷信。人们不再只为亲魂在阴间的供养操心尽孝,开端担忧阴间的阎王。判官、小鬼对死者灵魂的优待、虐待和死者灵魂不能投生人世。从此盛大的善待死者的丧礼中又增加了侍鬼神的内容。  
闽南的传统丧礼因循儒家以"孝"为中心的周礼丧制的根本程式,以厚葬死者和做佛事敬鬼神为根本内容。千百年来,闽南传统丧礼,分离了中央颜色,典礼有所简化,但是事鬼神之风却更强盛了。灵魂不灭和宗教迷信观念一直支配着人们在丧事中的活动。死者的死亡被当作死者灵魂的生活转机点――阳世生活的完毕,阴间生活的开端。面对死者的遗体,人们以人礼待之,孝敬以四季衣裳、丰富宴席,痛哭惜别,为他送行;关于死者的灵魂,又以理想社会生活的需求,想象灵魂在阴间生活的需求,而加以布置,以鬼礼待之,燃烧纸做的奴仆、楼宇巨宅、车马轿、成箱的纸钱…以尽孝心。这种"视死如生"、"事死如事生"的做法,是闽南传统丧礼的根本准绳。  
阴间的社会,历来传说和人世一样有种种弊病。人世的包公,传说死后成鬼王,也尽管十阎王殿之一。即便最公正严厉的十大天堂的鬼官,也贪污腐化,更不用说小鬼们的歪心了。善魂怕吃冤狱,恶魂惧受酷刑,丧家敬奉鬼神,以求保佑死者灵魂早日超生的丧礼,在人一死就举行了,不断贯串整个丧期。佛教说诵经能够赦减灵魂的罪恶,于是请僧诵经之风盛行。佛经上一个有功德的佛教徒,曾打入天堂,救受难的母亲,于是请僧人做法事"破天堂"解救亲魂之风再盛。  
闽南传统丧礼,充溢了亲人对死者的哀思和慈亲之孝,也充溢了愚蠢和迷信。但是,当我们理解了我们的祖先曾经是这样充溢了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希望,我们只能先予饶恕和可惜――他们的确话得太辛劳了。  
人临终的时分,不能继续睡在床上,要移到住屋的正厅,睡在用两条板凳和三块木板暂时搭起的"水床"上。夭折者或父母尚健在者或位置低微的家庭成员(如填房小妾)不能置正厅的,也要移到床前地板的草席上,或把"水床"搭在护后里。这叫"搬铺"。民间迷信,人若死在床上,则灵魂会被床架困住,不得摆脱。"木床"用三块板,取其单数,表示死者的灵魂将独身上路,不会拉一个家庭成员作伴。灵魂和鬼的观念,在人未死时就在人们的脑子里活现起来了。  
搬铺之后,人未断气之前,绝对制止家眷痛哭;抑止不住悲伤者,只能转身掩面啜泣。被搬铺者,知本人时日已到,即叮嘱后事。临终时,子孙能齐到者被视为"有福气"。在肯定搬铺者已咽气后,亲属才干放声号哭举哀。这时,家人穿戴的鞋、帽、装饰品都要脱下,妇女更要披头分发,取"分发出千尾"、于孙后裔兴隆之吉意。华美的服装要改换为素净的布服。男子不能理发,直至服丧期满。  
死者咽气后,要立刻"净厅",即撤走供有祖龛(内置祖先灵位)和神龛(内直神明像)的长第桌,或用布把它们遮盖起来。在正厅拉上布帐子遮住"水床"。在门前摆放供桌,上摆"桌头炯"一对,点燃白色的蜡烛和线香。来探铺者必先拜,然后入内安慰丧家。  
死者被从头到脚盖上一条中间缝着红绸布的白被单――"水被",头下的枕头被换上了石块。死者脚边点上了白蜡烛或油盏,为他照亮了通往阴间的黑暗的路。脚边又供上一碗饭,插上一双筷子,这碗饭就叫"脚尾饭"。脚边再置两个纸做的女仆――"脚尾切",担任照料死者。一个已"上头"(已婚)的家眷跪在死者脚边,边号哭,边不时地烧"银仔纸"(阴间用的纸钱),供死者在去阴间的路上用。  
大门被斜贴上白色的长纸条,父丧贴左边,母丧贴右边,双亲皆已亡的左右都贴;有的两边都贴成白色的X,以示"失双头",这叫"挂孝"。大门外还摆上一顶半人高的纸轿,供死者乘着去阴间,叫做"过山轿"。轿前轿后都立有纸做的轿夫,旁边放着插着线香的乌糖发糕――"碗糕??",给轿夫作点心。放置纸轿时,要串上几串"银仔纸",给轿夫挂上,作为工钱。"过山轿"是丧家最显著的标志,又显现死者的性别。男性的过山轿为绿色红顶,女性的"过山轿"为白色红顶。旁人一看到住家门口摆出了"过山轿",就晓得这家有了丧事,同时也晓得死者是男性还是女性了。辗转相告,死者的讣音很快就传开了。  
丧家除了贴纸条,置"过山轿"外,还要派人把死讯疾速报告与死者有关的亲属。死者是已婚女性的、一定要报告女方家庭――"外家"。女方代表未到,或到后未作答应,均不可殓葬。闽南俗语说:"死老爸扛去埋,死老母请外家来。"报告死讯的使者普通走得飞快,行色匆匆,故闽南人戏称赶急走路的人为"报死"。报死者抵达目的地后,不能进人家家门,只能在外呼叫,待人家出门来才报告死讯,随即分开。死者已出嫁的女儿接讯后,要立刻奔丧,在接近家门的街头巷口,要边走边放声大哭,叫着"哭路头"。  
丧家亲友见到"过山轿"即知有丧,多会送上银纸,或白纸包的现金。让丧家自购纸钱,赞助死者上冥路。丧家答以缠着红丝线的白布块,后改为手帕、红色示吉,巾帕寓"送巾断根",即与死者断线之意。这种送金银纸钱的礼节。在"过山轿"烧化后就不能再行。  
死者初丧,繁忙一阵之后,家人便开端分头张罗各项事宜。孝子孝妇长跪在灵前,向闻讯前来"探铺"的亲友磕头,陪着亲友号哭,不能脱身。刚遭丧事,孝子肉体遭到很大打击,头脑紊乱,也不能视事。丧事千头万绪,丧家常常请亲族中一位熟习古礼,有经历、威信高、身体好、熟习本家而又信得过的长者代主丧事,凡事由他坐镇指挥,喊起喊落,孝子则依从他的布置。所以闽南话称一时失去主张的人为"憨孝男",极为形象。在长者布置下,一些人担任注销来探丧的亲友姓名及所给祭礼;一些人带着写有死者姓名、生死年月的字等去请择日师择定入殓的时辰;一些人忙着缝制或租借丧服;一些人去选购"寿板"(棺材);妇女不时折叠纸钱;厨房里不时浇菜煮饭,招待来探望或帮助的亲友。这种从举丧开端到"出山",不断不连续的"流水席",虽不丰富,但要吃掉大量的食品。有的住在近处的亲友带全家老幼一同来连吃数日,丧家不得辞赶。这种吃丧的陋习,形成丧家很大担负。  
灯火必需昼夜通明、这叫点"长明灯",为死者照亮阴间黑暗的路.丧家昼夜守灵。家里猫的脚被绑起来了,以免它跃过死者遗体。民间传说,尸体被猫跳过,会站立起来,见人就抱,一同倒下。人们繁忙不停。隔天,死者遗体就要人殓。  
闽南丧俗,老人死后第二天才入殓纳棺。年轻夭折或死于恶疾者,当日就入殓出葬。  
入殓前要"哀求"给死者擦洗遗体。"乞水"由孝男孝女执行。他们往左近溪边或水边,一到水边,扔下两个用红丝线系着的铜钱,说:"用土地公买水!"然后取水,啼哭着回家。亲属在门口等候,等到他们"乞水"回来,一同啼哭入门。这种"乞水"的习俗与我国西南某些少数民族极为类似,惹起社会学家们的极大兴味。"乞水"之后,要"乞灰"作铺棺底用。"乞发"由孝男手提竹筐,一个米斗倒盖在竹筐中,到间隔自家三户以上的人家的门口,下跪哀求人家的柴草火灰(旧时闽南举炊都用柴草)。被乞灰的人家将灶里的火灰放在孝男的斗上,丧家答谢以红烛一对。孝男乞得三家不同姓的人家的火灰后,啼哭回家,孝女孝妇在门口啼接。乞来的水倒在磁钵里,请来父母双全的"好命人"为死者洗净。"好命人"用一双筷子夹着白布,为死者洗头面,梳头,再拭擦全身。但只作拭擦的样子,比划一番而且。一边拭擦,一边不时对死者说好话,通知死者已为他拭净了,能够去见以前先到阴府的先辈亲人了。民间相传用"长流水"拭身,可使死者投生乐土。  
死者遗体洗净后,即为他穿上"寿衣"。寿衣又称"张老衫仔裤",多在死者生前择"大生肖年"(如龙年等)制下,也有暂时赶制或到"寿衣店"购置的。"寿衣"外套,男性多为长袍,另加马褂、瓜皮帽,女性多为衣裙披风。女性内衣"白布杉仔",有的还是当年结婚衣着过的。死者常要穿好几套衣服,以"重"计算,每件算一"重",夹衣算二"重"。通常是穿三领(衣)五"重",或正领(衣)七"重",最多的有十三"重"。男性普通着两条裤,问女性三条裙。"寿衣"忌皮制,俗传衣着动物皮制的衣服,到了天堂,阴官分派投生时,常常被派生为家畜,故为大忌。  
在给死者穿衣之前,要举行"套衫"的典礼。在厅前的院子里放一个竹编的大"加箩",孝男手持竹筒(撑地,让孝男站稳),头戴新竹笠,签上插一枝红春花。另一个人与孝男面对面站着,将寿衣按内外次第一件件套在孝男身上。穿套终了,以麻绳穿入两袖筒,在袖口处扎住,然后孝男抽出双臂,脱出套成的寿衣,置新米筛上,端进正厅,给死者穿上。竹笠则往屋顶上扔。孝男或孝女完成"套衫"典礼后,要吃一碗甜汤圆。  
"套衫"的风俗,从普通的角度看,是为了给死者换衣的便当,一次便可穿上,不用一件件地折腾。孝男或孝女站在竹凳上,套起来也便当。但是头戴竹笠,竹椅下又垫着"加箩",却是令人费解。原来,这出于历史上闽南人民对抗清朝残暴压榨统治的传统。头戴竹笠,表示"头不戴清(朝)天";足下垫"加箩",表示"脚不踏清(朝)地"。满清时期的闽南人民,在世时不得不忍耐清朝压榨,死后绝不愿灵魂再受压榨、这种激烈的反清心情,透过"套衫"典礼,才得以发泄。以后代代相传,直到清朝毁灭之后,依然因循不变,蔚然成俗。  
从"乞水"净身到给死者换上寿衣,称为"张穿"。"张穿"意即给死者穿上"张老衫仔裤",古礼称为"小殓"。"小殓"之后,便是死者遗体纳棺的"大殓",俗称"入大厝"。厦俗忌直呼"棺材"两字,而代之以‘大厝"或"寿板",是死者寓居处。死者"入大厝’,表示死者灵魂生活的严重转机点,要举行盛大的辞别人世的典礼。  
死者人棺大殓之前。要举行"辞生"的祭奠。  
"辞上"要备12碗菜肴供祭死者,荤素各6碗。若死者是虚诚信佛者,则12碗全是素菜。祭时由"好命人"或请来的道士(俗称"师公")逐一拿起每一碗菜,口中说着好话,边用筷子夹起菜肴,做出喂食的样子,将12碗菜―一敬献给死者。"辞生"是死者灵魂告别人世的最后的盛宴。  
祭后请和尚诵经,叫做念"铺前经",多念"往生咒"。  
迎接棺材的典礼叫"接板",反之运回棺材叫"接板"。"接板"时,死者全家被披上丧服,列队跪伏在大门外迎接棺材。棺材运抵后,烧银纸,丧家将白米一包、干柴二把放在棺材上,然后才抬入门,寓"载柴米归来"的富足之意。  
"人大后",即死者迁居新住所,是吉事,政棺盖翻开时不能号哭。死者全体遗属汇集一堂,乞来的火灰铺在棺底,再铺上金银纸钱或纸屑。有的还铺上成片成封的"库纸",这也是阴间用的货币。最后放上金银纸一叠,作为枕头,随葬金银玉器一并放入。  
死者遗体入棺之前要举行"放手尾钱"的典礼。"好命人"或"司公"将12Q枚铜钱经由死者的手,溜放入米斗,再将铜钱一枚一枚分发给死者的遗属。这时,"好命人"或"司公"高喊;"放手尾钱,子孙富贵万万年!"表示死者将财富留给了后代子孙。取得"手尾钱"的子孙得将铜钱用带子穿过,系在伎俩上,孝男用麻带,其他用白带、青带,叫做"结手尾钱",既是带孝,又感谢死者将富贵的凶兆传给了本人。  
死者遗体入棺时,必由孝男扶头。媳妇女儿扶脚,其他子女扶双手。安放好遗体后,盖上"水被",将写有死者姓名、生辰年月的木制神主牌覆在死者身上,并呼死者之名,请其灵附木主,再请出木主。然后才由工人盖上棺盖,丧家要赠给工人一个"红包"。  
盖上棺盖后,要举行"祭棺"典礼,死者亲属按辈分依次跪拜。如棺材要久停待葬的,拜毕,由工人钉钉封棺。不日即出葬的,则临出葬才封打。  
死者遗体入棺大殓之后,门外放置的"过山轿"燃化掉,让死者灵魂乘轿前往阴间报到。这时不能再赠丧家金银纸或送金银纸钱。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瓶、碗筷、草席等物,要丢弃野外旷地,或再放一把火烧毁。  
在"大殓"过程中,僧、道不时敲钟鼓并诵经。  
闽南的习俗还有"敲棺材头"和"跳过棺"。若死者父母健在,人殓后,父母持棒敲击棺材头,谴责死者为人子而未尽养老送终之孝。若死者为女性,其丈夫准备再娶,就要手持雨伞,身背包袱,从棺材上跳过,高喊一声:"我去番边(出洋)。"这样,男人以后再娶,亡妇的阴魂便不会再来计较。死人就这样好蒙骗,所以闽南又有一句"憨死人"的俗语,用以戏谁随便就上当的人。  
"大殓"之后,死者亲属必需都正式着丧服,古礼叫做"成服"。也有死者咽气后就着丧服的。  
闽南的丧服原依古礼分为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分别用粗细生熟不同的麻布制成。死者家眷及其亲友,依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不同而着不同的丧眼,准绳上是,关系越亲的,着越粗糙的丧服;越疏远的,着越精密的丧服。  
晚清起,五服不行,闽南都以白坯布制丧服,再套麻服于外。外套的麻服只分"大麻"(粗麻布制成)、"二麻"(细麻布,又称"地仔布"制成)。着"大麻"的,是死者的孝男孝妇及未嫁女。本家晚辈着"二麻"。丧服上,父丧不授缝前襟下摆,母丧不授缝后襟下摆,以示区别。  
成套的丧服,除衣服外,还包括"孝鞋"和"头白"、"孝帽"。  
孝鞋;孝男的为草鞋,内已编织进麻带;女为布鞋,加缝一小块的"大麻"或"二麻",依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外孙的鞋上加维青包布块。  
"头白":即死者亲属头上戴的白色孝巾,用白坯布制成。制孝巾时不能用剪刀,必用手撕,撕成方块,再对角一折,折成三角巾,扎在额头上,孝巾围于额头正中处再加缝一小块"大麻"或"二麻"。外孙的"头白",用漂白的细白布(俗称"白西洋")制成,上面加缝一小块青色布。其他外亲是用"白西洋"布加缝小块红布,不佩头上,而缠在左臂。不曾戴过孝的小孩,在他们孝巾上的"大麻"、"二麻"或青色布上还要加缝一小块红布,以减沮丧。  
"孝帽":已婚孝男戴白纸做的两侧挺拔的纸帽,两侧垂下麻丝,直到耳边,帽上面再加缠有麻布条的"孝箍",也分"大麻"、"二麻"。女则戴白坯布制成的"甘头"。"甘头"呈长方形,像一只相邻两边豁开的面粉袋,不豁口的窄边罩在头顶,其他局部披在肩上,直垂后腰,大人小孩都戴。  
依五服穿戴着丧服的服丧带孝期,与所着丧服相顺应,从三个月到三年不等。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