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是生命的终结,死亡关于人们来说是无法防止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活着的时间。那么,关于离去即丧葬的风俗有哪些呢?说起丧葬风俗,可能给大家的印象就是每个地域简直都不会一模一样,依照古话说法就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那么浙江地域丧葬风俗又有哪些特性呢?下面一同来看看本文引见的浙江丧葬请阴阳先生选择坟地做风水风俗。
一、浙江丧葬风俗传统篇
做生寿坟
旧时,除了人亡故后择地建坟安葬之外,在乡村或集镇还有为活人做坟的风俗,俗称“做生墓”,或叫“竖红圹”、“做风水”。做生寿坟的普通在40岁以后,有的中央三十多岁的人就做生寿坟了,大都为富有人家。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坟地,建造椅子坟。这种空坟,叫“寿坟”或“寿圹”,俗称“生寿坟”。破土开工时要点香烛、烧纸钱、燃放爆竹等。做好后,因未安葬死者,圹穴的门空着待封。为了防止作坟的忌讳,坟用“寿”字称号,都含有祝生者不祥延寿的意义。
寿坟置石碑名志,昔日多刻上“故考”、“故妣”及某某处士暨元配、继配某氏安人或孺人,有的上冠以“功名”。后来普通写某公某某暨元配某氏之寿圹,下署子孙名字、建造年月。后逐步简化,做好坟后,竖一块碑,上写“某地某某公、某某夫人之墓”等字。如丈夫先逝世,妻子还活着,其墓碑上死者名讳用黑字,活着的则用红字,以示空穴,供人区别。
打寿方、做寿衣
人到老年,先备办后事,昔时普通50岁要预制棺材叫“立寿”,也叫“打寿棺”或“打寿枋”、也叫“打百岁枋”。立寿要置办木料,请木匠来制造,再请油漆师傅来髹漆。男棺写“福字”,女棺写“寿字”,放在祠堂里或自家楼阁上,叫“陈香木”。假使父母“立寿”,已出嫁女儿要送红布和红烛。
昔时老人过50岁,要提早做“殓衣”,俗称“寿衣”或“百岁衣”。有的下辈在晚辈老人逝世前,即郑重预制入殓用的衣服鞋帽,也含冲喜之意,俗称“压寿”。在给人缝制寿衣时,要选择亲邻中少妇或少女入手,意为借她们的年重活力,将有助于老人短命。在时间上还要选择闰月,也有添寿之意。假使父母做寿衣,已出嫁的女儿要承当一局部衣料。
送终、小殓
送终病人将绝,亲人守候床前,直至气绝。子女必到送终,有的子女在外地也要赶回家给亲人送终,以尽孝道。信仰佛教道教的,在病人弥留之际,请和尚念经,意义是给死者减少痛苦,安然分开人世。
停尸待殓之时,如遇雷雨,要给死者撑伞,以避雷电,并不让猫接近尸体,以免死者惊慌(也有防止触电的意义)。
小殓老人死后,子孙要佩苎麻袖套。要给死人换殓衣。换衣之前,先给死者沐浴,孝子将金银纸烧入水中,或丢入钱币,舀水回来,一人在后执伞遮盖,称“买水”,然后烧汤擦身。蒲门等地,给死者穿衣前,孝子在厅堂椅子上,拿秤给衣服秤重量,报过重量后,用香火将衣服烧几个小洞,意义是给死者衣服做上记号。穿衣后,将金质或银制小管,叫“聪明棒”,裹上红缎,放入死者口中,俗称“含口劲”,是古代含玉之遗意。然后将尸体移到门板上,以待大殓。遂将眠床拆掉,将死者睡过的席褥等物,焚于野外。接着,在尸体脚边点一灯,谓之“照冥路”,并在堂中设饭菜祭奠,取一双筷子插入饭中,绕以苎,陈于尸前作暂时木主。南港、江南等地给死者煮夹生饭,先下米,后下水。还不时给死者点香焚纸钱。
报丧
人亡,家人放声哭哀。把一个盛满饭的碗装在红袋里,系一双筷子,挂在树头,称“吃满饭”。人死,马上去亲戚家报丧。嫁进来的女儿,接到讣音,随即回家,沿途哭号凄绝。
守灵、大殓
守灵尸体未入棺时,亲人日夜轮番伴守尸体,直至入棺,谓“守灵”。
大殓即入棺,又称“大殡”。寿棺不用松木,怕生白蚁,普通用杉木制成,最好为楠木、梧桐木、柏木。棺内放木炭、柴灰等枯燥物,铺以素席。棺木进厅堂,子女焚香礼拜,鸣锣,称“接棺”。择时辰将尸体移入棺内,称“见棺”,或称“入木”、“落殓”。大殡时,锣鼓齐鸣,放双声炮,子女披麻执杖,六亲下辈穿麻、戴白,跪伏阶前。加棺盖、封口后,焚香围丧。然后将棺木抬出室外,旧时江南一带亦有停置众屋中堂的后堂或停放家中。
大殓时,普通请道士、和尚和佛、道教徒念经“超度”亡灵。时间为一夜或二日、三日的。昔时山区有请吹打班在晚上唱曲一二夜的。信耶稣教的,大殓晚上,请牧师聚会“讲道”,众信徒齐唱“赞誉诗”,祝死者“荣归天堂”。
设灵堂
中堂悬挂青布,上写死者生卒年月,中挂遗像,前置方桌,上放木主、香炉、烛台。还有一盏昼夜长明的菜油灯,叫“灵前灯”。桌下放一踏脚凳,凳上放一双死者生前穿过的鞋子。桌上还放一个纸糊的望仙台。桌旁放纸糊的金银山、金童玉女;桌后放纸屋一座,称“银屋”。银屋的楼台厅堂、院墙窗户、桌椅几案及其他摆设,一概齐全。近年则添加纸的家用电器。每日三餐茶饭面汤供奉,俗叫“供饭”,也叫“礼鬼”,直至“满七”。
做七旬
死者从寿终之日算起,每隔七日祭奠一次,称“做七”。四十九日满七,有的二十一日满七。做七时请和尚或尼姑、道士念经,燃烧纸烛,四七安静不用僧道。满七时,亦有请和尚、巫师“放焰口”。有的在死后满一百天,满周年,有奠百日,做周年羹饭的风俗。旧俗丧葬之礼烦琐糜费,昔人已予批判。清末洪炳文《东瓯采风乐府》中“闹喜丧”云:“高年之人寿终后,丧礼典礼都从厚,子妇孙曾既成服,苫块之中无人哭。七七祭奠又唪经,酒肉之气每熏腾,亲串咸集事铺缀,拇战酣嬉吊客悦。忘哀即吉礼则非,宁独不畏达士讥”又“做佛戏”云:“平常不解佛经趣,死后乃求佛超度,昼诵大乘作道场,夜则焰口散鬼粮。升天堂,入天堂,试问吾亲何罪恶?钟鱼鼓钹响丁冬,僧度人兮人度僧,老妪又买莲花经。”均切中弊端。
解放以后,丧事从简:先用黄纸贴出讣告让戚友知晓,中厅摆设灵堂,书“居丧”横额,下辈戴孝,臂缠黑纱,出殡送花圈,一二日内即入土掩埋。停柩三年、守孝三年及寄厝等陋俗已清除。亦有不设灵堂,实行葬礼新俗。假如干部、职工死亡,单位成立治丧委员会,举行遗体辞别和追掉会。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逐步富有,旧习又开端抬头:丧事花圈越来越多,送赙仪的越来越丰,酒席桌数也大增。出殡时自行车、以至摩托车开道,小轿车、面包车后随,一路鞭炮不绝,前有“将军令”开路,中有西乐队,至少有锣鼓班子,吹吹打打吸收行人驻足。送葬回来,大吃大喝。土葬之风盛行,坟墓也修得讲究,毁坏山林。“做七”等旧俗虽已复生,但时间已缩短,范围也已减少。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的,教友携横额、挽联等固定一套居丧用品至亡者家,同做祈祷、唱赞誉诗,也有乘机布道的,普通不吃请,其出殡典礼也比拟简单。
出殡
起丧时先祭方弼氏(金面、三目),或祭方相氏(金面、四目)的大开路神。并设上马祭,桌上摆木主、香炉及祭品。子孙亲属向死者拜祭。然后出丧,前为开路神,继为高灯、锣、旗、伞、“执事”、香亭(内放木主、香炉)、容亭(内放死者头像)、乐队、棺木(八人抬,上盖方盖),后跟亲属、宾朋,最后亦有锣鼓相送。一路上放鞭炮、发路纸钱,有的还有亲友在经过的街道上设“路祭”,迎送死者。
出殡时,全家披白,孝子长孙戴“三梁冠”,身穿丧服,脚穿反唇蒲鞋,手执哭丧杖,亲者穿戴白布衣冠,疏者戴白帽或白头巾。第四代曾孙辈头戴蓝头巾,第五代玄孙辈头戴红头巾,第六代末孙辈头戴黄巾。主家赠曾孙辈“利市包”。棺木抬至城门口、三岔路口或桥头、山脚下,孝子、长孙跪于道旁,以谢亲友免送。
棺木到了坟地,择时辰推入墓室,称“进棺”或“入室”。泥水匠立刻封坟圹外口,称“封龙门”。泥水匠假如属死者晚辈,要跪着封龙门。封龙门时,子孙跪地大声哭丧。在墓前,龙门封毕,孝子肩背布袋,内装谷印,在坟头印了几下,意为代代相应,然后回山。
回山时,孝服全部脱去,肩或臂缠红布(红绒),白旗均换成彩旗。将木主、香火及遗容迎归,置于厅堂。如有几个儿子,则力争上游提“子孙灯”回家,名为“抢风水”。回山后,开筵宴请亲友宾客,酒至半筵敬酒,孝子跪在堂前,头顶茶盘,上放盛酒碗,放鞭炮,各筵席来人,用酒杯向碗内舀酒,倒入酒瓶,分给宾客饮用。
三日后,家人省墓,俗称“探三天”。近年,有的中央改为当日省墓。
祭奠
祭奠是人们缅怀死者和对神明崇敬的一种典礼。其目的是愿死者死后能脱离苦海,升登极乐,愿神明威灵显赫,庇佑一方。
祭奠繁多,有寺庵祭、道观祭、桥梁祭、凉亭祭、上梁祭和殡葬祭等。寺庵、道观祭,分上梁、开光和仙佛庆旦三祭;桥梁、凉亭及房屋上梁都属上梁祭。祭奠以殡葬祭和祠堂祭典礼最繁。殡葬祭,又分白祭和红,白祭内容由阳保阴,红祭下段祈死者成神,保阳世子。分别用白红纸写成祭文宣读。死者棺木将送墓山,先行起马祭,到墓山后设后土祭(祭土地公);棺木将入墓圹时,设入室祭;在墓山点主后回归自家门前时,设阳子婿路头祭;木主升入厅堂,设归堂祭;木主送进祠堂门前,设门神祭;进入宗祠,先设土地公祭,然后才举行祭祖安位。如宗祠新建,祖宗木主改换,还要设天地祭和文武祭。
祭仪有简有繁,因地而异。祭品除寺庵、道观用素品外,其它祭品荤素配搭。昔日普通分单幢、三幢、五幢、七幢、九幢、十二幢祭。单幢祭共九叩首,祭桌可用一张、二张、三张。单张桌摆祭内素外荤,先进香三叩首;次进酒三叩首;再献礼读祭文后三叩首;两张桌内外摆单行,中间空数尺,神位放内桌,祭品桌内要素外荤;祭时先上内桌跪进香,起退下桌三叩首;再上内桌跪进酒,起退下桌三叩首,在下桌献礼读完祭文后三叩首,亦九叩首。三张桌进酒在中桌,其它与两张桌一样。
三幢祭以上都行廿四叩首,祭桌用九张、十二张和十五张不等。九张桌摆横、直各三行,中行上置神位,左行上置鼓,右行上置钟,中行中桌设酒,左行中设水果,右行中设金银纸,左行下置毛巾脸盆,右行下置镜、木梳。祭时礼生先喊鸣钟、发鼓、奏乐,祭者就位;就位后,喊盥洗、照容,祭者上中行内桌进香,退中下桌三叩首,次上中行中桌进酒,退中下桌三叩首,又上左行中桌献果,退中下桌三叩首、三鞠躬;再上右行中桌献宝,退中下桌三叩首、三鞠躬;最后在中行下桌读罢祭文三叩首;共廿四叩首。建国后,此俗局部地域仍存。
木主是死者牌位,普通用杉木做成。点主是用笔把木主上“王”字点上一点成“主”字,所以也称成主。写木主分内函、外函:外函上横写点主朝代,如“大明”、“皇清”、“中华”、“共和”等两字,中行直写死者某某之神主,左行写“左昭”,右行写“右穆”,右边行下写“阳男某某奉祀;内函写死者生卒日期、坟地山名和坐向。
写木主字数考究“生旺”。“生旺”是按生、老、病、死、苦五字循环推算,前二字为“生旺”,即一、二、六、七、十一、十二、十六、十七等皆可用,其它数目字都属病死苦,一概忌用。
因木主系木料制成,基本没有灵气,必需经有名望者(或有官职或高文化涵养者)用笔点过才生灵气。所以在写木主外函时将死者某某之神主写作之神“王”,留待点成“主”字。经点后的木主,方许进入宗祠附祖,享用子孙祀典而保佑子孙兴盛。
点主者称“题主翁”,司礼者称“礼生”。点主典礼由礼生唱礼,首先是发炮、鸣锣、发鼓、奏乐,方请题主翁就位,接着是升东盥洗,洗毕归位,整冠、撩衣、束带,再请题主翁升东就座。题主翁到上首坐定后,礼生即喊开木主,请题主翁举起朱笔(红笔),指日高升,题主翁便举笔朝天;又喊盘绕香烟,题主翁便把笔盘绕香炉转三圈;接喊先点内函、次点外函,题主翁便将木主中“王”字点成“主”字;又喊放下朱笔,举起青笔,乌纱盖顶,翰墨留香,题主翁便在“主”字上一点盖上青色;紧喊“开水路!”,题主翁便在神主二字两边写个“八”字,礼生即喊合主,请题主翁举起朱笔,点天天圆、点地中央,题主翁在木主顶端画个圆圈,下端画个四方,点左耳敏,点右耳聪,题主翁在木主左边画个“3”字,右边画反“3”字;点左眼明,点右眼亮,题主翁便在木主上“左昭、右穆”上各点一点,以作开眼。接喊放下朱笔,举起青笔,盖天天高,盖地地厚,盖左耳听千里,盖右耳辨四方、盖左眼明秋水、盖右眼闪灵光、合主,请题主翁题主,题主翁便在木主背后写上四个字,或“克昌厥后”或“五世其昌”等等。最后,喊簪花结彩,题主翁便用五色线把两条红、蓝布红上蓝下扎在木主顶端,两边插上神花,由孝子接主即终了。整个仪程以音乐配奏,一丝不紊。
主山呼龙
呼龙是死者棺木入墓,墓门将封时,由天文师主山唱驱邪退煞不祥语。天文师每唱一句,两边锣手鸣锣三声。
呼龙内容例如:天门开、地门,吾乃杨救贫仙师到此来。
伏以天地开旅,日吉时良。
吾奉当年白鹤仙,身带雄兵百千万。
今日下山来主葬,凶神恶煞尽无踪。
吾奉当年郭朴仙,口中吐出真金言。
口念大挠星甲子,清楚手抱金锣经。
一抱锣经照四方,凶神凶煞尽伏藏。
一摄银钱散此飞,祈祷山神及地祗。
诸位龙神听吾说,二十四向听吾言。
龙在云头眼未开,今朝得见白云埋。
此日得见杨公眼,现开此地是牛眠。
亡人入葬长安乐,禄马山现旺人丁。
禄到山头人丁旺,马居山后大发兴。
廉贞破军居水口,左辅右弼两边分。
左有青龙来进喜,右有白虎进田庄。
前有朱雀招财宝,后有玄武送贵郎。
奉请太阳星君到,太阴圣母到,罗天大进到,禄马贵人到,二十山星君到,七十二龙星君到,六十甲子星君到,二十八宿星君到,郭朴仙师到,杨公仙师到,利年利月到,吉日吉时到,鲁班师父到!
即封墓门。
理想行殡葬变革,境内城镇和乡村,自2001年11月28日零时起,死亡人员(包括此前死亡未安葬的遗体),一概实行火化。至此,诸旧俗陋习皆禁。
二、浙江各地丧葬风俗简化版
1、杭州地域
送终
当病人弥留之际,应力图全家人全体赶齐“送终”,诸如子女、兄弟姐妹远在异乡,怕赶不上,家里人总要想方设法,让病人喝参汤“吊命”。在外的亲人闻讯后,心急如火,日夜兼程,尽可能赶回家“送终”。当病人喘大气,快要断气时,“送终”的亲人抓紧为垂死者洗手脚、揩脸面,并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寿衣给他(她)换上。
报丧
晚辈逝世后,即遣族人或近邻向亲友家报丧,杭人俗称“报死讯”。
2、丽水地域
接娘家:
是浙江丽水地域畲族的丧葬习俗。当稍上年岁的妇女死后,家人要通知其娘家人来吊唁。来人多是其兄或其弟。假如来人是长者,不戴孝帽,假如是死者的弟弟,则穿孝衣。娘家人来时,在村外放鞭炮。这时孝子孝孙们拿香,按长幼依次跑在门外迎接。娘家入第一个过来时,收拿跪者手中的香,第二人将他们扶起来。
3、嘉兴地域
送终、入殓、守灵
死者临终前,子女近亲须随侍在侧,听取临终遗言,断气时急速为死者用准备好的“寿衣”更衣,有位置者用礼服,普通百姓也用新制的“寿衣”。死者咽气后,立刻移尸中堂,用衾被遮盖,设为灵堂,备香烛供品致祭,点“长明灯”。灵床左右置草栅,子女爬行哭泣致哀,在其地守灵。此时即筹办葬事,请迷信职业者阴阳先生作“批书”。
4、崇明地域
土葬
旧时盛行土葬,葬礼繁缛。人死,须向亲族报丧,并为死者揩身、整容、更衣。次日,请僧道立牌位、诵经、送西方、烧床柴,晚辈穿孝服,陪夜守灵。第三日僧道继续诵经做道场,亲友吊唁送丧礼,入殓,化库。棺材质量视经济条件而异,贫困人家只用薄板棺材,官商大户则备黑漆厚棺。厚棺盛尸后,普通要在家中放置三年,然后入土。
5、兰溪地域
兰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游,金衢盆地北缘,东西长67.5公里,南北宽38.5公里,总面积1313平方公里。兰溪老人死亡称"过辈",丧葬以衣衾棺椁,修坟树碑。葬礼以死者家族位置定繁简,普通都要经过送终、落地、报丧、入殓、封材、开吊、做道场、点主、出殡、安葬、谢孝等礼俗。人死后要"烧六七",自"一七"至"六七"终丧,孝子过了"六七"才可理发。死后二年内的春节贴蓝纸白字或黑字门联和柱联。
6、宁波地域
做寿域旧时,富家老年人多择地做寿域,域内放“寿砖”、茶壶、油瓶(称“寿油”)各二。墓碑“寿域”两字涂以红漆,以示空穴,日后进柩则改涂黑漆。做寿域须择双日,以初十为吉日,自己不可在场。
丧事送终——病人弥留之际,家眷环侍床前目送,小辈要跪在榻前。也有长子扶父趺坐,俗谚“知道死,爬起坐”,谓坐着死去,死者坐化,灵魂可升夭。
三、浙江诸暨市民间丧葬风俗
【成敛】
旧时,老者逝世的第二天,即要举行“成敛”之仪。首先,一家子孙儿女都要披麻戴孝、放声大哭,与材夫一同将素日放置的寿材(棺木)抬至香火间,继而又将祖先遗体护送到香火间,遗体抬扛时不可露天,而须用一把雨伞遮住遗体上半身。寿材一放在香火间,成敛大礼就要开端,一家老幼、亲朋至戚,都围住棺木,作最后的辞别。
“材夫头”首先在棺木底铺上四十九个石灰包(又称石灰粽),听说灵魂在阴间要路过一个恶狗村,这些石灰棕是对付那些恶狗的。但是,再在上面铺上草席和棉被。
等这些准备就绪后,成敛典礼开端,首先是“买水”。由长子穿上亡人之“寿老衣”(父母的外套衣衫),背挎招魂袋,腰系黄丝带,是母亲逝世的还要穿上百褶裙,与兄弟一同用一根称杆扛一酒壶。长子穿著“寿老衣”,头上有人高撑雨伞,由敲锣者开路,亲属家眷随后伴行,至山脚田边的江河池塘,摆上贡品,烧过纸钱,点燃香烛,此后再丢三枚铜钱入水,然后舀上半壶清水,遂回香火间。
“买水”归来,就要给死者沐浴了。死者家人皆跪拜于地,“材夫头”手持毛巾,将壶中之水倒出少许,作洗浴状,口中念念有词:某某公(婆),给你洗头,给你洗脚,给你沐身。沐浴毕,又手执剪刀,作修剪状,口中复念念有词,给死者修指甲、趾甲。
(实践上,为死者“沐浴”这一风俗相传长远。早在《礼记·丧大记》中就记载:“管人汲水,交给沐者,御者差沐于堂上。”)
“沐浴”终了后,为死者穿上方才长子穿过的“老寿衣”,挂上招魂袋,腰间缚上金丝带,是女性的还要穿上百褶裙,并从死者口中拉出“含口菱”,听说不将“含口菱”拉出,下世投胎是要成哑吧的。
接下去的典礼是为逝者梳头。“材夫头”执木作梳状,每梳一下,高声唱喏“一五”,家人跪拜着齐声答道“远”;又唱“一十”,齐声答复“远”;如此十五、二十、二十五……依据死者年龄数完好数,再数零头。
(依照诸暨的风俗,家慈实足年龄75,虚岁76,逝世后加上闫年闫月报数为78,数到“七十五”“远”后,再数“七十六”“远”、“七十七”“远”,“材夫头”唱诺到“七十八”,众人便放声大哭。)
继而是遗体入棺典礼。此时由长子捧头,幼子捧脚,“材夫头”用一块白布(谓之“千斤布”)提腰,众亲扶持,悄悄将遗体放入棺中。此后,将一件件四季衣衫放入棺中,每放一件,“材夫头”必大声唱诺,谓之“报衣单”。衣衫放毕,再放入小被,每一个女儿都需有一床,小被只二尺来长,一端不缝口。还有各种日常用品,最后还要放入几样用糯稷菽杆做的特殊物品,如梯子(“天梯”)、拐杖等。
一切该入棺的东西都放入了,子孙们见过最后一眼遗容后,就在棺面上扯上丝棉,谓之“千香面”。并在棺材头尾两侧挂出几缕红绿线,谓之“引道路”。然后,推上棺盖,但暂不落钉,众亲人此时必扶棺恸哭。真可谓“宁可隔千里,不可隔层板”!
(如今推行火化,普通租用一口同时也是冰柜的棺材,不断用至到殡仪馆为止,故无需落钉。)
然后,家人手牵着手,围着棺木顺走三圈、逆走三圈,成敛仪毕后,锣鸣炮响。
灵柩定放处,灵堂周围挂出亲戚朋友挽送的花圈、丧礼,灵柩前悬一白帏,中书一“奠”字,前置供桌,桌上点香烛、立灵牌(如今普通用遗像)、置供品,供品中必有一只全鸡,谓之“材头鸡”。
在旧时,这日晚餐,四方至亲友好均聚首,东家设酒席款待,谓之“吃成敛大饭”。但女儿、媳妇则将菜肴放在灵柩上,围住棺材吃饭,谓之“盖瓦爿”。(如今,由于死者的遗体要赶紧送去火化,常有改在出殡当天中午才吃“成敛大饭”的,我亦从之也。)
【伴灵】
在旧时,这日晚上,全家上下、亲朋好友,长夜不睡,并得请道士做“道场”,谓之“伴灵”。
道士普通七人一组,是夜,道士们穿起道袍,手执宝剑,尘拂仙帚,又念又唱,还有音乐锣鼓伴奏。道士轮番上场,一人要扮演好几个角色,前面一人唱,唱腔的拖腔由数人帮腔,调子抑场顿挫,有时激昂,有时悲切,愈加丝弦,锣鼓、耍头伴奏,至于道士们唱的调子和内容,都很难听清。俗语说:“亮眼道士,瞎眼戏子。”就是说道士“伴灵”有一定的书本记载,其中的规矩、仪程和演唱内容,大约也只要道士晓得。
诸暨民间有句俗语:“三坛不入木,四坛要吃粥。”说的是道士每演完一个段落称“一坛”,也就是说到第四坛时,就要吃夜点心了。吃过夜点心,伴灵人均有些怠倦困意,而此时道士最精彩的扮演开端了,谓之“破狱”。一道士扮作丑角容貌,称“命官”,一道士道貌岸然,一本正经,称“真人”。真人神态严肃,命官表情幽默,真人依规矩程序演出,而命官却能够现编现唱。两人遥相呼应、一问一答,甚为逗人,伴灵众人皆被命官诙谐、戏谑的言语、夸大的动作引得哈哈大笑,睡意也被赶得无影无踪了。
“破狱”之后就到清晨了,道士们还要到东家厨房念唱一番,谓之“慰灶司”。
(如今已没有道士“伴灵”了,普通人家都用锣鼓队。家慈生前看中的那个锣鼓队确实不错,除了吹、打、敲以外,竟然还有一个“土歌手”,那晚扯着嗓子唱了大约有三个小时。)
四、浙江丧葬风俗细节
旧时在浙江金华,死者进棺材前须“买水”浴尸,买水时子女和亲人三个披麻戴孝,长子撑破雨伞,擎香、端碗或提水桶结队而行,等到溪边或井旁,抛进铜钱数枚,舀半勺或一碗水归来,此所谓向海龙王买圣水。
等到家后,把水倒入小锅内,烧草纸一张,由收尸抬棺承头,即“棺材头”手握巾布作入水搓状,在死者头、身、脚上各擦三次,或用“利市”蘸水给死者头脚淋几滴水,或口中含水喷于死者脸部,此在当地称为“浴尸”。浴尸终了,取长子所撑的破雨伞,用脚踏碎,然后扔在背阴处,取其镇邪的意义。
义乌一带浴尸终了后,还有“敲七”的风俗。敲七由职业男巫仗剑作法,击钹歌唱,念咒号啕,以示驱邪作妖。此时死者的长孙必需手捧“魂幡”立在旁边,每次锣响,长拜一次。“魂幡”用红纸剪成,背衬白纸,剪纸图案多为诸路神佛,上端虎头八卦,用竹枝挑之,“敲七”风俗至今不多传。
在湖州一带,要先把放在棺木中的衾枕、被褥及寿衣裤等用条箱装载,用千金带捆好,另挂秤一支,由披麻戴孝的孝子护送,在街巷兜一圈,必需过一座桥,再到河边或井边取水一桶,烧银锭一串,称为“买水称布”。
取水回家后,把水烧热,用竹筛过于盆中,给尸体沐浴,沐浴终了后,穿上殓衣殓裤,并用丝棉从肩至足紧紧扎住,称为“殓绵”。城里人在死者脸上盖上手帕,称之为“盖脸布”。若死者生前患肺病等传染病,脸上须覆以丝棉。
在温州等地,父母亡故后,儿子要身穿孝服,脚穿蒲草鞋,头顶一把轻轻张开的油纸伞,伞定束以青麻,手拿钵头,在河边把一枚铜元丢入河水中,用钵体盛水而回,叫买水。
水买回来后,子女把毛巾浸入买回来的水中,绞干,在亡父或亡母的前胸后背各抹三把,然后由亲人换下死者的旧衣服,穿上寿衣。寿衣也叫归老衣,穿寿衣时只能穿单数。
普通为11件、13件、15件,上衣要比裤子多穿一件,如上衣七件、裤穿六条,合起来是单数,所以归老鞋的鞋头要缝上一颗珍珠。传统风俗以为,冥间黑暗,珍珠可为死者照明,也有中央上衣、裤子均为单数的。
五、浙江金华丧葬习俗
金华地域的丧葬习俗包括:幼儿丧失的要以稻草捆包放畚箕内,再由老年人拎往山坞中掩埋。七、八岁以上的只做简单的棺材,出外挖坑,草草掩埋。十六岁到二十来岁的则有坟无碑。二十岁到六十岁以上的,不管病故或者其他缘由死亡的,都属不满
花甲的“短命鬼”,死在外面,运尸不能进屋;经过他人家门口,这家要在门口烧堆火,用米筛挂在门口拦邪。掩埋的时分,有子孙的要为其立碑。没有子孙的只立块姓名碑。二、三十岁的亡者葬后,要停止“赶杀”典礼:在典礼中倒是要带着四名手持刀、
盾、火把、桃枝的人,在他的钤声和咒语下,从屋内的一切角落处“赶”出大门外,直到水道口。无钱人家的“赶杀”,普通用破扫帚赶到水边,破扫帚用破蔑片盖掉。
六十岁以上的嗓子那个,典礼盛大。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转床收敛”,断气后嘴塞“含口钱”,头盖“遮面纸”身盖寿被,然后全家披麻戴孝,四处报丧,同时还要替死者“买水洗澡”、“焚送稻草”,并将尸体转到堂前右侧的门板上,
头垫七块瓦片,脚下点灯,女的要梳头,换上寿衣、寿鞋、寿帽等,此时晚辈们都要迟香跪拜,连续烧纸钱,昼夜点灯。用纸包石灰银将棺木内垫好后,请来道士摆香案念咒祭尸,选择吉时入殓,入殓的时分,要由长子抬头,女婿拉脚,放入棺内,盖上所
有寿被和放入死者生前喜欢的衣物等。盖棺的时分儿子要跪地顶棺,叫做“天压下来,儿子尽孝。”接着一切同辈小辈和亲友,都逐个焚香敬酒跪拜烧纸钱,女儿媳妇要扶灵柩哭诉,报丧者姓名,呼丧灵保佑,再由道士压咒安柩。
第二阶段是“孝堂招魂”,立亡灵牌位,竖招魂丧幡、建孝堂、做“三七”,请和尚念经颂德,邀道士数咒惊鬼。儿孙后背,披麻戴孝,点香烧纸银,敬酒摆三牲,晓得“三七”时,更要大排场,这天晚间,由道士画符镇妖,舞剑开道,率领丧魂亡灵男破天堂、女劈血湖,施善缘,行超度。
到第三阶段,是“安土”,就是送灵柩上山。要焚纸的屋座,纸糊的“金箱银柜”等,看风水,选择吉日,进入安土立墓。出殡的是偶,儿子们要三跪三拜敬献香酒,上路要打锣,丢纸钱放鞭炮。棺落土、立坟碑,牌位接回家或放进祠堂,丧葬才算终了。穷人家则会烦琐很多。
谢者:出殡日举行晚宴,俗称烧香酒,吊唁者都来聚宴,并分发每人五、六尺白布作为会赠品。如今则每人分发一条毛巾。
六、浙江崇明丧葬风俗
浙江崇明的丧葬风俗——土葬
旧时盛行土葬,葬礼繁缛。人死,须向亲族报丧,并为死者揩身、整容、更衣。次日,请僧道立牌位、诵经、送西方、烧床柴,晚辈穿孝服,陪夜守灵。第三日僧道继续诵经做道场,亲友吊唁送丧礼,入殓,化库。棺材质量视经济条件而异,贫困人家只用薄板棺材,官商大户则备黑漆厚棺。
厚棺盛尸后,普通要在家中放置三年,然后入土。选墓地,须相风水。墓有土坟、白云葬(棺材入土时,上下周围围上熟石灰,以求枯燥)、砖坑、石坑之分。土葬多年后,后代掘土破棺,捡出尸骨,装入甏中,易地重葬,叫做拾骨,也叫积骨。今火葬盛行,土葬绝迹。
浙江崇明的丧葬风俗——火葬
清代中叶,本县曾推行拾骨火葬,骨灰珍藏在乌瓶中,后遭中央绅士反对而中止。60年代中期,倡导火葬,1972年以后全面实行。火化后,骨灰由家眷带回寄存,或寄放,或入土。1966年以后,迫悼会替代了陈旧的繁义缛节。与会者臂缠黑纱。胸戴素花。典礼由死者生前所在单位或家眷掌管。
程序普通是:奏哀乐、默哀、宣读参与追悼会单位个人名单和送花圈者名单、致悼词、亲友代表讲话、绕场一周与遗体辞别。典礼完毕,火化遗体。
浙江崇明的丧风俗与礼仪
送终
人类丧葬的系列活动,实践上是由死者快要断气的那一刹那曾经开端。崇明地域的丧风俗东西部大同小异。家人关于行将逝世的老人或危重病人,如朝南宅,普通先把人移至中堂屋靠西的墙边,用连子(一种用干芦苇杆和麻绳制成作晾晒被子等的用具)搭个铺,(普通不用门板),撤去蚊帐,如不然死后会落入“枉(网,蚊帐如网)死城”,家人围床前哭泣,守候病人断气,并不时地察看,因病人呼吸微小,也有人把少许棉丝放在病人鼻孔下,从棉丝微动中察看能否还有呼吸。如有现成的红枣,给未亡人喂点红枣(崇明人称红枣为果子,有“顾子”顾儿子之意),如再考究一点煮一点莲心参加,即有死者到“阴界”顾儿子连到心。民间传说,此时给未亡人换上衣服,到阴间才是真正的穿到了,并在未亡人手里放些钱,让亲人握钱离去,最后等候“送终”,普通以为送终既是老人的福份,也是男女的孝心。待肯定病人断气后,家人放声大哭,意为纪念,并立刻放炮仗3——5个(不能成偶数)意义有两个,第一是告示邻居,家有丧事;第二,炮仗别名为高升,意为灵魂“高升”阴界,从此时始不时地烧锡箔或黄纸,叫“引路钱”。
报丧
旧时,民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因无时钟,以十二个时辰的子时为一天的开端,设深夜十一点始为子时(后来随着钟表的提高,慢慢习气改为深夜十二点始为一天开端),如死者断气在前半夜,普通大殓为4天,如在后半夜为3天。死者亲属应推派比拟熟习状况的人向死者亲戚报丧(堡镇一带避讳“丧”字,称报“活”,意为报告活人),报丧人普通都是两个人同去,不论晴雨要带一把伞,右腋伞柄朝后,如骑自行车,伞放在书包架上,同样伞柄朝后,明人一望便知是报丧人,报丧人向死者的'亲戚阐明大殓日期,邀亲戚参与丧礼,如近亲则邀在大殓前一天“烧床柴”前赶到,被报亲戚应给报丧人报丧钱,或煮3个鸡蛋款待报丧人,也有给一包烟的,以示感激。
烧床柴
大殓前一天的晚上“烧床柴”,标志着丧礼正式开端。旧时,死者的儿媳妇应在“烧床柴”前回娘家报丧,并承受晚辈的白布“还扎”,如死本人的父或母,应在“烧床柴”前向公婆报丧,承受公婆和同族晚辈的“还扎”。
“烧床柴”当天,近亲赶到,午后应将死者擦身换上寿衣。听说,寿衣是小辈专给晚辈尽孝,给死者在黄泉路穿的“礼服”。寿衣分三个领、五个领、七个领直至十几个领,领头数必需成奇数,越多表示“富有”或“郑重”和“孝敬”。寿衣不用扣子(以为“扣子”把“子”扣住了),改用带子,穿寿衣时只时把两根衣带穿插了一下,不打结,(以为打结就是打死结),在依照梳头、洗脸、擦身、穿衣等次第停止时,一边哭唱《梳头经》、《沐浴经》、《穿衣经》等,诸事作毕后,将死者移至中堂屋的中间,死者头南脚北脸朝天,胸前撑面镜子,听说避免死者变“僵尸”,足边置盏油灯,给死者黄泉路上照明用。并在死者头后边搭个架子,架子上置有蓝色布作幔帐,正中挂死者的画像,考究之家在遗像两边有挽联,前面放个桌子,上边放供品。晚饭后,将死者生前所穿的旧衣服等整理在一同,与此同时准备“搭撑”和竖“幡杆”,丧家普通都用“鼓手”,停止时显得热繁华闹,旧时“鼓手”主要是指唢呐、海螺(崇明习气称为海波)、号筒等,经济扎实之家还请牡丹亭民乐队,民国后期始行铜管乐(崇明称为“军乐队”)。
不过,诸三事停止时有考究,不论丧家如何富有,房子再多,在“烧床柴”时必需于中堂屋前搭撑,用连子铺在上面,连子数必需是奇数,忌偶数。用连子搭撑意为“恋子得昌”图个好口采。
三事普通以吹奏“响器”开端,亲男女护送死者衣裳等焚浇遗物到燃烧点,同时停止搭撑、竖幡杆(幡杆选用两根统梢的长木头,上边扎柴把,几个柴把表示死者几岁,木梢上扎三角型的小黄旗。朝南宅两根幡杆竖在中堂屋正南两端,朝东宅则竖在中堂屋正东两端。未结过婚的死者不竖幡杆,不过死后牌位能够进祠堂)和哭丧叙事。
崇明丧事典礼普通请道士或通晓相似道教丧礼之人掌管,谓“道士胁扎”,也有请僧尼掌管,谓“和尚胁扎”。三事毕,即行发孝。
孝服
旧时亲男女均穿一身白衣服、白帽子(普通儿子儿媳衣服毛边白衣,女儿一样的都穿白鞋子,女婿穿白鞋子蓝圆口,女婿白扎头上无麻,亲男女须用稻柴绳束腰,头上还要坠两只棉花球(女婿坠1只),并在白帽子和白鞋上缝有夏布(亦有直接用夏布缝帽子),贫穷之家以旧麻袋片代之,即为“披麻戴孝”。孙子和未婚孙女蓝鞋子白圆口,外孙外孙女蓝鞋子蓝圆口,侄男女、外甥男女普通白扎头白围腰,亲男女要穿满3双白鞋子,亲男女如父母还有一个,白鞋子圆口应半只光半只毛,或一只光,一只毛,死者儿子的白围腰如有父无母,应半光半毛,如已全丧全毛,几个儿子的围腰应一样长,如持较短白围腰者以为是被子看不起。晚上还有道士念《指灵经》指引亡灵免走歧路,并由亲子脆着,女儿哭《九千七、二万四》,一边哭一边燃烧长锭,听说九千七是女儿给父母黄泉路上用,二万四是儿子给父母在阴间置地步、屋宅用,旧时哭《九千七、二万四》时燃烧的是用黄纸做成的一串串纸锭,每串纸锭8——10只,每满4串打捆为“100”,再将10捆“100”捆在一同为“1000”,10“1000”“1000”,待《九千七、二万四》哭完,锭也根本燃烧完。
道场和守灵
较富有之家还要置三个桌子,上面设有“道具”,请道士做“牛马过三界”,非常富有之家能够一连做几天,听说“牛马过三界”是生者给死者做的“解法”凡做过牛马过三界”的亡灵在黄泉路上遇到阴府牛头马面能够通畅无阻,晚上燃烧死者局部衣被。
当天晚上亲男女应守灵,在死者前哭七七四十九场,以蚕豆或黄豆计数,哭一场放一粒在碗里,待后下种,听说蚕豆早发芽死者能够早脱生。
大殓(崇明习气称热墓)
当天上午,吊唁人先后抵达,旧时当见到有宾客至,吹唢呐之人转吹崇明特有的长号筒,发出极端悲沉的声音。如死女的,小辈要抢先给女方娘家人付车钱(旧时载客均是木质独轮车,也叫百家车),考究人家特意照顾厨房饭菜要比其别人端正一点,意为注重。小辈要率先迎接,用近礼(叩1个头),意义是要晚辈“照顾”。如媳妇丧父或丧母,马上回家给公婆近礼;如媳妇死公或婆,又同时死父或母,当时重男轻女,允许媳妇先回娘家叩个头,立刻回夫家参于丧礼,晚辈要给幼辈还扎。
如死者是生过孩子的妇女,入殓前,道士率死者儿女停止破“血污”,由儿子手持一根竹竿(名曰“哭丧棒”)转圈停止破“血污”,意为妇女在消费儿女时血污土地,最后,道士念念有词将一根带有钢钎的道家戒具狠狠地往地上一插,让死者儿女喊一声“姆妈出来”!听说经过破“血污”解法,让本人的母亲“脱罪”。
大殓普通放在下午,大殓时辰按生肖和出生时辰由诵经人推算。入殓前,由咏经者“报衣帐”先宣布死者的子女媳婿孙辈名单及弟兄姐妹和他们的子女名单,然后将入殓的衣服“清单”一件一件宣读,咏经者宣读一件,子女应一声:“有的”。死者入殓时由长子捧头,其他类推,由亲子盖上棺材板((旧时,有条件之家,普通先做寿材,寿材质量视经济条件而异,用生漆里外停止颐养),请木匠敲钉,入殓前棺材里边先放一些石灰包吸潮防腐,也有增放木炭,在入殓同时必需放倒幡杆,意为丧事毕,放倒幡杆时,四周人应走开,听说幡杆倒向那里,那里人要倒运。入殓后由儿子(如有数子,则由长子)捧牌位,已定入嗣的侄子应对比亲生父母一样,但已入嗣的在亲生父母大殓衣着同样但不应捧牌位,如两房合一子能够捧。灵枢在中堂屋放三年,贫穷之家薄皮材普通在三七落葬。大殓后普遍设灵位也叫座台,置有牌位。入殓时贴白门对,三年内不能办喜事,落葬后死者画像放在中堂。也有儿女乘办丧事之机,在灵堂成亲,称为并婚。
大殓当天晚上,由纸人和轿子顺着一路荷花灯,引向化库的中央,由死者儿女捧牌位至化库的中央,并由女儿、儿媳一面散哭,同时把死者的衣服等放在芦头扎成由纸糊成的房子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则,朝南宅库的门必需朝北,朝东宅必需朝北,以示阴间与阳间人的向阳习气相反,库点着后,儿媳应向里撒米,然后,将死者躺过那块门板放在火上烫一下,以示丧事了却,实为消毒。
在灵台前每顿饭由亲男女抬饭菜,并叫一声“爹爹吃饭”或“姆妈吃饭”,大殓后一天,烧会亲羹饭,在中堂摆一大桌有菜有酒及水果和糕糖和钱,款待在阴间的老祖宗在此时“聚餐”,待“聚餐”将完,用几根芦苇同灵台衔接称为搭桥,如死者另一方已故,则应拉红线衔接,表示夫妻在阴界正式聚会,然后燃烧黄纸等,待祭奠终了,任在场人抢供品,称为“抢发”,如在抢时碗、杯跌碎,有好口彩,被称为“岁岁安全”,会亲更饭后必需拆撑。
丧事后亲男女不宜串门和走亲戚,为防止不便,普通由本人的亲戚请小辈到饭店里吃一顿,叫做“出孝(灵)堂门”,以后即百无忌讳。
以后逢七(从死之日起计)必祭,其中三七和六七,崇明上沙和下沙不同,上沙由女儿烧六七,下沙则由女儿烧三七,在七七四十九天里,早晨应在座台哭唱,称谓“叫五更”,黄昏亦哭,称为“叫傍晚”,七七即为断七,也叫上灵殿,后还有烧六十日和百日羹饭,至此才正式完毕。丧家三年内被面子和衣服都必需素色,否则听说死者要“出血”。
儿女脱孝(也称脱服)也有考究,如逝者是母亲戴孝二百六十天,而父亲则必需满三年。亲男女要穿满三双白鞋子。
丧葬
如灵柩在中堂屋放三年的,普通放在立春前大寒里落葬。坟穴普通是两个(即一夫一妻),也有多个,如大通、富安纱厂老板杜少如有八个穴(包括其父母和杜少如自己及其五个妻子。崇明坟穴普遍兴“天穴”,坑周围等高并用砖砌好,落葬时将灵柩从上边缓缓放下。但富贵之家亦兴“推穴”,“推穴”与“天穴”略有不同,“推穴”上面至坑底侧面有一个斜度,在落葬时,灵柩下铺了铁棍从侧面缓缓推至“推穴”底,然后在有斜度处重砌砖头。落葬后考究之家在坟前栽柏树,如杜少如原来的坟墓占地足有三亩之多。旧时,崇明亦有少数用大石板和糯米浆拌石灰砌成的坟墓,称为石坑。
在崇明的上沙局部地域有些人家,将灵柩置于空中,用砖头砌个圆弧型的棺材屋,并漆成黑色,在向阳处置有玻璃“明瓦”,阳光能够透过“明瓦”进入棺材屋(棺材屋,民间叫黑苏牛,也叫“材屋”。此遗风可能来自浙江局部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