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极县过节习俗:
1,年三十守夜
一个大家族聚在辈份最高,或最年长的家里,一起守夜。各自带上准备好的碗菜。
男人们会谈论接下来一年的婚丧嫁娶。孩子们的学习,外出人的工作。守夜到第二天黎明。女人孩子们会早些回自己的家休息。年三十守夜是过年最重要的仪式。代表一个大家族的团结与兴旺。
2,大年初一看媳妇。
人们会轮流到有新婚的家里去坐一坐。新嫁来的会很快融入到这个大家庭。
3,二月二,炒黄豆。
二月二,无极人有炒黄豆的习俗。当作零食来吃。一边吃一边会说:二月二炒豆,大人孩子一绺。
避免大人孩子吵架打斗的一种寓意。
4,正月十五:元宵节丢病。
天黑后,拿着自己做的各种各样的灯笼,火把,有罩子的蜡烛,马灯,煤油灯,燃烧的木棍,皮条,千奇百怪各式各样。男女老幼大大小小,走出家门,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踏遍村里的角角落落。照遍村里的角角落落。聊聊天说说话。预示新的一年会健健康康。
无极有国家粮仓之称。主要作物是玉米冬小麦谷子红薯。质量属于顶级。纯天然高筋面粉,比那些有添加剂的还要筋道。小米金黄灿烂。颗粒小。口感好,营养价值高于一般谷物。栽种技术严格。
无极人从大到小从里到外,从饮食到村名,都在寻求和谐和睦积极进取。遵从礼仪。除了粑糕荞面饸烙炒黄豆等以食品寓意和睦,北合庄里尚村北侯西侯东侯南侯等村名寓意重团结尊礼仪有出息。所以无极人很少打斗。都和和气气。做该做的事。
无极最具地方特色的食品之一:无极饸饹面。由荞麦粉和小麦粉合成。圆条形的细长面条。有清除肠胃垃圾的作用,它能够降气宽肠,将五脏垃圾排除出体外的功效。无极饸饹不仅是百姓日常的主食,在婚配嫁娶、祈年过节的大典中,无极饸饹亦被列入传统食谱,并赋予了美好的象征意义。旧日,无极县人举行婚礼的前一天(俗称“安棚”),午餐一定要吃饸饹,此谓“安棚饸饹起轿糕”,认为“安棚吃饸饹,白头能偕老”。农历二月二,也要吃荞麦饸饹,俗谓“龙行旧道五谷丰,人吃饸饹运行通”。尤其是每年除夕,家家户户必吃荞麦饸饹,以象征“年经岁末,全家和(饸)乐(饹)”。
二、无极剪纸
无极县地处冀中平原,西倚太行,南临滹沱,北望京畿,古时称苦陉、毋极,唐朝之后定名无极。自古以来,无极农耕兴旺,物流畅通,商贸繁荣,外地文化也随之流传。无极剪纸源于清末民初,当地很早就有每逢佳节或喜庆之日在窗纸贴窗花的习俗,风格受山西和天津杨柳青年画影响,后逐步形成独具一格的剪纸艺术。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古朴大方,纯真完美,作品大多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同时又被赋予时代特色。无极剪纸造型丰富、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在冀中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提高人民的审美素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无极剪纸传承发展
剪纸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它是人们通过劳动和生活实践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剪纸重要组成部分的无极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古代,那里就有剪灯花、挂彩纸、剪年福(符)、贴窗花的习俗。明末清初,无极剪纸开始盛行。每逢节日、婚礼,人们都用剪纸这种朴实的艺术形态表达情感。东候坊、南候坊、北候坊等村的家庭妇女都爱好剪纸,她们把剪纸作品贴在窗户和走马灯上互相观赏,逐渐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剪灯花、贴窗花的习俗。建国后,无极县的剪纸艺术取得较快的发展。全县200多个村庄里,村村都有剪纸艺人。到20世纪末期,在无极剪纸艺人谱系中,传统艺人李荣姐的传承已到第六代。新晋艺人牛世民的技艺也得到发展。剪纸的技法和材料也得以扩充。杨素苗、牛士民等无极民间艺人还不断对传统剪纸方式进行创新,创造出叶剪、革剪、布剪等10多个剪纸品种的作品。
无极剪纸艺术特色
民间剪纸实际上是由一个个符号(民间称“花样子”)组成的,这是剪纸艺术的精华和灵魂所在。这些“花样子”是中国妇女千百年来形成和总结的艺术精髓所在。它造型优美、寓意深刻。无极剪纸很好地继承了剪纸这一艺术的精髓。其风格独特,魅力无穷。由于受山西和杨柳青年画的影响,无极剪纸风格表现为题材多样、造型丰富,其中的人物系列个性鲜明、花鸟系列栩栩如生、民俗系列更是到处透着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花鸟鱼虫、珍禽异兽、十二生肖、神话传说、各类人物、蔬菜瓜果及生活所见,世间百态,无所不取,无所不剪。这种简单、质朴、随心所欲或许恰恰是艺术的灵魂。随着时代的发展,无极剪纸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同时又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剪纸艺术的兴盛源自老百姓对美的追求,源于生活的需要。无极剪纸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得以体现,图谱众多。每逢节日、喜庆、祝寿、婚礼、丧葬等都用剪纸这种极为朴实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个人的情感。春节是剪纸艺术流行最广泛的节日,全县城乡家家户户都有贴剪纸的习俗。如:过年剪《鲤鱼莲子》、《富贵有余》、《欢度新春》、《吉祥如意》以表示连年有余,新春快乐之意;正月十一日是旧时的老鼠节,在这一日剪《老鼠娶媳妇》、《猫抓老鼠》等,以表示节粮归仓之意;此外还有正月十五的《金猴闹春》、《舞龙图》、《花灯》;二月二的《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节日之外,婚庆的剪纸更为花样繁多,大红的喜字最为常见,甚至洞房的屋顶、炕厢、嫁妆、茶具和家具都贴上带“喜”字图案的剪纸。如:《荷花莲子》、《蛇盘兔》、《全喜图》、《合碗》、《五子登科》、《石榴》、《葫芦》等,以表示花好月圆,多子多富,早生贵子,辈辈富裕之意。甚至祝寿,丧葬都要用剪纸的形式来表达某种感情。无极剪纸主要以宣纸为原料,属单色剪纸。剪纸主要工具有剪刀和刻刀两种,因剪刀剪受工具和材料的限制,所以剪纸多用刀刻。刀刻剪纸还需要特制的石蜡或橡皮泥底版,制作工艺极其讲究。刻刀是一种特制的刀具,有长、尖、圆、方、三角、月牙等不同形状的刀具十几种。根据图案的不同,利用不同形状的刀具来刻制。无极县具有地方特色的“色纸”就是利用这种刻刀刻制后,再用各种颜料灌点而成。无极剪纸在旧时大部分用纯一色的大红纸为原料。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提高,剪纸所用的材料和色彩也由单一性向多元性发展,剪纸五颜六色,不仅有黑白套色的,还有刻金彩衬的,鲜艳夺目,再加上形态各异的造型,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编辑本段无极剪纸代表人物
杨素苗(1908-2000)出生于无极县柴城村的一个耕读世家,从六岁开始就跟随母亲学剪纸。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剪纸艺术也不断提高。未成年时,她的剪纸水平就超过母亲。经过几十年的锤炼,杨素苗的剪纸艺术在河北乃至在全国广为人知。杨素苗的剪纸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不拘泥于现实,善于从各类画种中汲取营养。她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件作品。如:《鸳鸯戏水》、《八仙》、《仙女下凡》、《春》、《夏》、《秋》、《冬》、《螳螂》、《桃花盛开》等,其风格是粗细结合、刚柔相济、节奏和谐、质朴优美。其作品浑厚之中见洒脱,细腻之中见豪放,达到了动与静、虚与实、拙与巧的统一,富有强烈的韵律感,观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限的回味。杨素苗的剪纸《丹风朝阳》、《龙风成祥》、《八仙》等二十余件作品曾在省级和国家大展中,获得佳作奖等荣誉。赴京展出期间一些外国友人争相选购,作为珍贵纪念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河北省农民赴日本考察代表团将其十三幅作品赠送日本友人,受到高度赞赏。另有多幅作品被北京中国美术博物馆收藏。牛世民,无极县西南汪村人,也是个很有名气的民间剪纸艺人。牛世民从小就喜欢剪纸,迷恋剪纸艺术。他的剪纸是用特制的刻刀对色纸进行加工而成。其作品线条流畅,刀工细腻,一张彩纸在他的刀下,或龙或凤、或花或鸟、活灵活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他创造出来的大量剪纸作品,受到专家和外宾的高度评价。其《十二金钗》等佳作,被广为收藏。同时他的剪纸由于实现了批量生产,为民间艺术作品走向市场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三、无极饸饹制作技艺
饸饹,古称“河漏”。是以荞麦面为原料,经特制工具轧制而成的一种面食。无极饸饹一直以来是无极人民普遍喜爱的风味小吃。每逢集日,从乡村来赶集的村民,大都要吃上一两碗飘着香气的无极饸饹。
据清代《无极县志》记载,明末饥荒时,许多关中人逃难来到无极,带来了陕西荞面饸饹的制作方法,从此,无极荞面饸饹在不断吸取外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作方法和特殊口味。无极的饸饹在制作时选用新鲜荞麦现磨、现和、现做,用一种特制的饸饹床子,将荞面压成细而长的圆状条面,捞入碗中,再泼入多味调料的羊肉、猪肉汤,其特点是条细筋韧,挑起来不断条,清香利口。
无极饸饹是一种特色小吃,俗称饸饹面。它是用饸饹床子压出来的,圆条型的细长面。饸饹面是把和好的面投入特制的饸饹床(中间有圆洞,下方有孔,上面有与圆洞直径相差略小的木柱圆形头伸入洞中挤压),将其横跨锅上,用机身压杆用力向下挤压,饸饹面就从圆孔中挤出,下到锅里,待面压到一定长度,用刀从下方把面条截断,即成细长光滑、诱人食欲的饸饹面了,再加入用纯羊油熬制的辣椒和百年老锅汤及新鲜味美的羊肉,辅以八角、茴香、辣椒、胡椒、肉桂、葱花、枸杞等十余种佐料,吃起来不仅味道鲜美,香而不腻,而且有暖胃去寒,滋阴壮阳,保健防病的功能。无极饸饹以荞麦面为主,分湿面与干面两类,湿面可现煮,为手工饸饹,以传统的饸饹床加于锅上,一人轧面一人负责切面、煮面,入锅之后一滚即起浇上卤汤。干面饸饹系用机器轧面,放烘干室烘干后装袋而成的成品饸饹。
无极饸饹不仅是来百姓日常食品,在婚配嫁娶、祈年过节的大典中,无极饸饹亦被列入传统食谱,并赋予美好的象征意义。旧日,无极县人举行婚礼的前一天(俗称“安棚”),午餐一定要吃饸饹,此谓“安棚饸饹起轿糕”,认为“安棚吃饸饹,白头能偕老”。农历二月二,也要吃荞面饸饹,俗谓“龙行旧道,人吃饸饹;龙行旧道五谷丰,人吃饸饹运行通。”尤其是每年除夕,家家户户必吃养面饸饹,以象征“年经岁末,全家和(饸)乐(饹)”。
近几年,在无极县城南、城北都出现了无极饸饹加工企业,人们将无极饸饹制作成各种礼品,畅销全国各地,深受顾客欢迎。1994年,无极饸饹就被作为特殊健康食品送给前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的夫人品尝,并得到了极高的赞誉。现如今无极饸饹以成了闻名省内外的一种地方特色风味小吃。
四、七汲全羊宴技艺
自古以来,全羊宴是堪与满汉全席相媲美的大型宴席。其中菜品的原料均出自羊的身上,并以菜品繁多、口味鲜美、滋补健身为美名传诵。
无极县七汲村的“全羊宴”在河北一带远近闻名,厨师根据羊的各部肌肉、内脏组织的不同,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做出色、香、形、味、各异的各种菜肴,并冠之以吉祥如意的名称,称为全羊宴。一只羊可以做出80多种菜肴。在制作上,刀工精细,调味考究,炸、溜、爆、烧、炖、焖、煨、炒,香而不腻,有的外焦里嫩,有的软香清淡,具有口味适中、脆嫩爽鲜等特点。
全羊宴的菜名很多,根据羊的不同部位,取一些不同的名字,现只抄录其中一部分。主要有烤全羊、羊蝎子、爆羊腰、满汉羊肉、元宝羊肉、五叉羊肉、烤金钱羊肉、炸如意卷、炸羊排、烤酥皮羊肉、香酥羊腿、烤佛手羊肉、烤菊花羊肉、白片羊肉、羊羔肉、五花羊肉、锅爆羊肉、炒荷叶羊肉、肺丝、肚丝、肺弦、羊排骨、单片羊肉、春酥羊肉、大酥羊肉、炖羊肉、锅煮卷羊肉等。
全羊宴的制作工艺很复杂,现以烤全羊的制作工艺为例,烤全羊以整只出售,并配有羊的其他内脏制作的菜肴,深受消费者青睐。目前,烤全羊已成为无极七汲传统名肴。羊是当地产的羔羊,肉质肌美鲜嫩而无膻味。烤全羊外表金黄油亮,外部肉焦黄发脆,内部肉绵软鲜嫩,羊肉味清香扑鼻,颇为适口,别具一格。
在七汲吃全羊,可以单独吃烤全羊,也可将烤全羊配以其他部位制作的羊肉菜肴,就成了一桌丰盛的全羊宴。
五、无极县民间故事
第1篇:无极县城的老包庙民间故事
村村多有土地庙,少见无极包公祠;供奉一个大黑脸,说来稀奇不稀奇——评书艺人来无极说《包公案》,醒木一拍,这几句开场诗,总惹起掌声雷动。包公祠确实少见,天下只有三处:一在其老家合肥,一在其“倒坐南衙”的开封;另一处则在无极县城,坐落于西关街角,被乡亲们称为“老包庙”。无极和包拯有着怎样的关联?本文略说一二。
无极在历史上是个小县,这块土地上的奇事趣闻,只在《聊斋志异》里,有过不足二百字的记述。然而,乡亲们口耳相传的包拯故事,足可整理为一部砖头厚的著作。民间说老包,都与县名相关。一说包公赶考过无极,村民嘲笑其面黑若炭,断言其必定名落孙山,不料包黑子金榜高中,执意来做无极知县,那时无极县名“定远”,现在有许多的商业门店,因此冠以“定远”之名,诸如“定远信用社”,“定远面馆”,甚至土产的老酒,也名之为“龙图醉”。其二在县名的由来,包公卸任时,要在黎明动身,百姓为了挽留,不让公鸡打鸣,于是杀尽了全县的鸡:无极者,无鸡也。其实是无稽之谈:包公从合肥去开封赴殿试,何以绕道无极?再者,定远是安徽县名,与无极从来无涉;如今的无极县名,定于唐代,由西汉置县时的“毋极”沿革而来,无鸡之说,虽然荒唐,却饱含着无极人对老包的亲和与崇敬。
不过,翻开《宋史》,包公确实于无极有关,而且于无极人有恩。皇?四年的这天落
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合州山神庙的民间故事
合州有座山神庙,每逢祭祀的时候,按照惯例都要用整头牛做供品;不然的话,据说神就会降下灾祸。为此,人们每年不知要宰杀多少头耕牛。
有一回,一个叫善晓的西蜀人路过合州,听说这里要用整牛祭祀,便气冲冲地走到山神庙。进了大殿,对着山神和两旁大小泥胎说:“耕牛是庄稼人的命,犁田耕地全靠它。至于你们,原来不过是一堆土,人们把你们捏*形,你们就充起神鬼来,不但天天坐着不干事,还要人们按时供奉,真真岂有此理!”他越说越有气,随手抄起了顶门栓,用力地敲打起来,泥塑的神像挨个都被敲碎了。最后还剩一个,实在太累了,打算喘口气再敲。
庙里的和尚见这情景,纷纷过来求情说:“先头敲的那些都是吃肉的神,唯独这尊是吃素的,您就高高手吧!”善晓听说他吃素,便留了下来。
这一来,全州的人都哄动了,生怕有什么大祸降临。可是过了好多天,也没见什么应验。
从此,人们便不再用整牛祭祀了
未完,继续阅读>
第3篇:县官老爷的仆人们民间故事
有一个县官儿,新上任不多日子。
有一天,他让当差的们去给他捉拿三个人:一个要"*子紧"的,一个要"脾气黏"的,一个要爱占小便宜的。拿了来领赏,拿不来挨板子。
当差的们都傻了眼:"哎呀犝饪赏哪儿去拿呀熕知道这三个人姓什么熃惺裁础熢谀媳呋故窃诒北叨哪"可是,县官儿老爷有令,不去吧又不行,光发愁也办不了事儿呀。头儿张三,就带着三个当差的出了城,东边有集就赶东集,西边有庙就逛西庙,逢人就打听:"哪儿有*子紧的人呐""谁是脾气黏的人呀""哪一个爱占小便宜呀"可是怎么也打听不着。各村都走遍了,集呀庙的也都赶完了,走的道儿也说不清有多少啦,一口气拿了半拉月,也没拿着。当差的们整天哭丧着脸着急,"啧,拿不着人怎么交差呢"
这天,城里赶庙会,可热闹啦,卖什么的都有。张三说:"反正是拿不着啦,挨板子也是挨,咱们赶庙玩儿去吧。"当差的们没精打采地说:"行喽。"
进城到庙上一看,喝牷拐媸侨饶,唱着对台大戏,人山人海到处挤不动,洋布市呀,广货摊儿呀,首饰楼呀,铁器行啊,摆得一趟街一趟街的,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当差的们也没心思买东西,一直奔了戏台底下,台上刚开演《夜战马超》,"咚锵咚锵"地开了"武轴子",人们都踮着脚伸长脖子看得上瘾,连个咳嗽的都没有。
正在大伙儿都看得上劲的工夫,连哭带喊跑来一个小孩儿。拉住个戴塌帽盔儿
未完,继续阅读>
第4篇:丁知县审鹅的民间故事
从前,永嘉县一位新上任的丁知县,他*情刚直,为官清正,办事认真。
一日,丁知县坐在大堂批阅诉状,突然门口传来一阵争吵声,抬头一看,见一个后生和一个乡下人拼死命争夺着一只大白鹅,边骂边走进公堂来。
丁知县喝问道:你们两人为何在此大吵大闹?
那后生抢先说:老爷在上,我住在东门城门头,早上拿米糠在门口喂鹅,这个乡下佬趁我转身进屋的时节,捉走我的大白鹅,被我逮牢了,还不肯还我,请老爷为小民做主。
丁知县又问乡下人:后生说你偷他的鹅,这事是真的吗?
乡下人胀红着脸,气呼呼说:老爷,这只鹅明明是我从楠溪带到城里给丈人的。我刚从舴艋船上岸,这无赖就过来,硬逼我把鹅卖给他。我不卖,他就抢,还诬告我偷他的鹅。小人讲的句句是真话,求老爷明断。
丁知县问他们有没有旁人可以作*,两人都说没有。
没有?丁知县想了想说:既然没有旁人作*,那就叫鹅自己讲吧!他叫差役拿来张大白纸,摊在大堂上,把鹅放在纸上,盖上箩筐,吩咐两人在旁等候公断。
一会儿,鹅在箩筐下面扑扑拍了几下翅膀。丁知县听见响声,忙叫差役揭开箩筐,看看鹅到底画了什么字。
差役不懂得丁知县说话的意思,揭开箩筐看了一看,就禀告说:鹅什么字也没画呀,只拉了一堆屎。
丁知县皱起眉头,讲:你们当差多年了,还恁糊涂,快再去仔细看来。
差役不敢怠慢,捂住鼻子,凑近鹅屎细细辨认。看了半日
未完,继续阅读>
第5篇:罗知县的民间故事
清乾隆年间,直隶建安县知县姓罗名世德,这位罗知县一上任便敛财如命,他不仅贪赃枉法又想方设法增加苛捐杂税,闹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老百姓对这个官恨之入骨。
有一天,一位老和尚来到县衙门前,请衙役通禀要拜见知县老爷。罗知县知道凡修行多年的老僧人老道士均非寻常之辈,便将老和尚迎入书斋,命人送来清茶。然后问老和尚说:“老方丈不在宝刹诵经,要见本县莫非有什么讼事不成?”老和尚说:“老衲法号圆通,在清凉寺修持佛法多年,因与大人前世有缘,故此前来拜望……”罗知县道:“本县乃世俗之人,不晓前生后世,还望长老指点。”圆通长老道:“待老衲讲给大人,大人便明白了……”
永平府东有一座钟帽山,山上有一座古寺名为清凉寺,此寺乃是京东名刹。雍正十三年圆通长老即为清凉寺主持,至乾隆初年寺院已破败不堪,圆通长老发下宏愿,要重修庙宇,再塑佛祖金身。于是,老和尚便与众徒弟四处化缘。经过几年的募化,修建寺庙的资金筹集足了,但惟独没有找到建大雄宝殿的上好木料,老和尚便亲自到各地寻找。老和尚走遍千山万水却未发现理想的树木,这天,他来到陕西地界,正走着,突然发现前面有一片好大的墓地,苍松翠柏遮天蔽日,每棵树都长得高大笔直,这可正是大殿上好的用材!经打听,这片坟地乃当地大财主刘员外家的祖茔,老和尚就来到刘家化缘。老员外听说从直隶永
未完,继续阅读>
第6篇:骑猪知县的民间故事
从前有个向家庄,庄子里有一户姓向的殷实人家,兄弟两家住在一起。谁料老二夫妻俩坐着驴车走亲戚时,翻到山沟里,双双英年早逝,留下一根独苗名叫向文正,跟着大伯向多金过日子。
转眼,向文正到了启蒙的年龄,得上私塾。向家宗族的私塾在县城边上,离向家庄有段路,孩子们读书就得骑毛驴来去。可是向多金是个惧内的软蛋,老婆吴氏巴不得将向文正赶出家门,好独吞家产,怎么舍得花钱买头毛驴让向文正上学读书?
但是吴氏也担心族人说闲话,就哄骗向文正说:"你看,家里就一头毛驴,两个哥哥还是合着骑一头毛驴上学堂的。要不,你就骑着猪去吧。"
这话本来是挤对向文正的,可是小小年纪的向文正当了真,去猪圈里赶出大肥猪,骑了上去,呵斥着大肥猪赶路。
可那处生怎么会听向文正的?它哼哼几声,猛地一蹿,就将向文正掀倒在地。
向文正爬起来,挠着脑门想了想,慢慢靠近猪,搔着猪的痒处,猪就乖乖地站着不动了。向文正拿来一根竹竿,竹竿头上绑了一棵新鲜蔬菜,骑上猪背。那处生奔着眼前的蔬菜,奋蹄跑去。向文正径直赶着猪去了学堂。
骑猪上学的向文正非常争气,一路科举考试下来,高中第二十七名进士,被分配到*谷县当知县。*谷县是一个小县,向文正到任后,才知道这个地方去年刚刚闹过特大灾荒,老百姓穷苦不堪,需要休养生息。向文正励精图治,鼓励农桑,减轻赋税,希望能让老百
未完,继续阅读>
第7篇:醉县令的民间故事
清朝同治年间,宝应县有个姓张的县令,特别爱喝酒,他平时兜里揣把白锡酒壶,走哪喝到哪,连在公堂审案,也不忘掏出酒壶来喝上一口,把一个人喝得整天晕乎乎的,人称醉老爷。这天,有对同胞兄弟来县衙打官司。这两兄弟哥叫阿木,弟叫阿林,都已娶妻成家,分开单过,本来处得挺和睦,但前不久老父因病去世,留下了五亩地,为了分这五亩地,兄弟俩各持一理,互不相让,连族长也断不了他们的家务事,于是到县衙请醉老爷明断。
醉老爷持酒升堂,衙役们吼完堂威,醉老爷瞧瞧哥俩,问:“父亲遗下的田地,你们两人平分就是,为何又起纷争?”阿木说:“我爹两年前就私下把地许给我了,有字据在此。”阿林急忙说:“我也有爹写的字据,那地他早许给我了。”说着,两人都呈上了字据,醉老爷接过细看,两张字据字迹相同,都无涂改,全都真实有效。
醉老爷喝了口酒,说:“这么看来,定是当年你们的爹怕你们不尽孝,这才一地暗许二主。由此看来,你们的爹是个老滑头,为老不尊,致使你们兄弟不和。三班衙役听命,马上前去刨坟劈棺,把那个老人鞭尸二十,*示世人。”
兄弟俩听老爷这么判,惊愕不已,急得磕头如捣蒜,说:“大老爷开恩,万万使不得。如果我们打官司打得让爹受如此惩罚,我们哪还有脸面活在世上?”
醉老爷点点头,说:“那好,你们俩既然有这等孝心,那就替你们的爹受罚吧!”随后
未完,继续阅读>
第8篇:三月三逛庙山民间故事
庙山位于诸城市枳沟镇,内有有仙人洞,也叫桃花洞,里面供奉着玉皇大帝、泰山佬姆、王母娘娘、太上老君、庙山山神等五位神祗。三月三庙山会是诸城历年流传下来的规模较大的庙会活动,每到这天,当地的男女老少就准备妥当,高高兴兴的赶庙会来了。拜拜佛,烧烧香,祈求今年的日子更加顺畅,年轻的姑娘则希望自己能嫁个如意郎君。
相传明朝时,三月三的一个上午,有一对姐妹出来游玩,到庙山神仙洞烧香拜神。当她们到了洞中时,只见烟雾缥缈,香火馥馥,着实一片旺盛的场景,旁边的功德箱塞满了*祈求的祝福钱。观完了洞中的塑像,姐妹两个就拿出随身携带的香烛金钱焚化了,然后各自在神像前许了一个小小的愿望,之后恭恭敬敬的就欲离开。可是奇怪的事发生了,不论姐妹二人怎么走,就是出不去仙人洞的洞口,好像洞口被一股神秘的煞气阻挡着,姐妹二人尝试很多次,依然不能走出去。
可是别人来上香的,很容易就能走出去。就在姐妹二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从旁边走将来一位老者,满头白发,身穿素袍,对姊妹俩说,你们只知道来上香求神,却怎么忘了磕头啊?你们要是不磕头,他们老人家是不会让你离开的。说完,那老者就不见了踪影。听老者这么一说,姊妹俩顿时大悟,的确自己只顾烧香,没有磕头,随后,姊妹两个虔敬的磕了三个头,之后起身就离开了。后来有人说,那个白发老者乃是当地的土
未完,继续阅读>
第9篇:小民女巧斗大县官的民间故事
终于*了。在宜阳百姓心目中,*了就是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脚,县令改称县长。
故事发生在这年春天。宜阳是小县,县城更小,就一条鸡肠小街,比不上现在一个镇。刘家大湾紧邻县城,比县城小不到哪儿去。这天,县衙无事,宋师爷建议新任县长王尚之踏青春游,就去附近的刘家大湾,那儿的女人长得俊俏。王尚之欣然同意,去了解一番风俗民情,也是县长分内之事。
出得县城,进得大湾,但见鹅黄着柳,鸭绿生波,果然是春光明媚,一番好风景。刘家大湾的首富刘大辫子,他所居的刘家大屋位于大湾东边一隅。屋后茂林修竹,围以一条大山沟,沟内灌水,深数丈,以防盗贼。屋前是一方大地坪,供晒谷子用。这天,有几个小女人在地坪上踢毽子,欢声笑语,大有一番*了解放了的新气象。
须知,妇女解放是*了的一个新标识。
县长王尚之是一个十分新派的人物,开口“三义”,闭口总理遗嘱;戴白礼帽,着白西装,打红领带,穿黑皮鞋甩文明棍,白白净净,风度翩翩,经纶满腹,一介儒生。踢毽子的女子中就数小莲踢得最好,左脚右脚花样翻新,宋师爷偕王尚之在一旁看得眼花缭乱。小莲没有介意两个大男人,踢得兴起,猛一脚将毽子踢向空中,不偏不倚落在王尚之的礼帽上。王尚之却不知毽子落在自己的礼帽上,但见几个小女人个个花枝乱颤,羞怯怯笑弯了腰,也便心旌摇荡,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小莲倒
未完,继续阅读>
第10篇:金*王疯老爹与乔知县民间故事
明朝天启二年的元宵节,乔知县上街赏灯时,突然有个脏兮兮的老爹拦住了他,让他赏口饭吃。
乔知县心想,老爹就是讨口饭吃,吃饱了肯定抬脚走人,他就把老爹领入县衙。谁承想,请神容易送神难,酒足饭饱的老爹赖在县衙不走了。
正在他发愁时,街上传来了一阵叫喊声。他忙竖耳细听,疯老爹却捣起乱来,一个劲地嚷着没吃饱。
听不清外边的叫喊,他只得派随从去看。随从回来后,慌张地说:“有人说石板桥上两伙妇女在打架,打得头破血流。”
明朝时,冠县有个习俗,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晚上,妇女们都会三五成群结伴过桥,取“过桥度厄”之意,为的是消灾除秽。所以石板桥上起争端的事时有发生。
乔知县一向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听说妇女打架,乔知县忙说:“本县看看去。”
要出门时,疯老爹一把抱住了他。这会儿,县衙的丁壮大都退衙回了家,乔知县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他费了近一个时辰,才摆脱了疯老爹。
到了石板桥后,乔知县大喝道:“哪些妇女在此打斗?”
听了这话,几个妇女围了过来:“哪有妇女打斗,倒是一伙拿着*棍的壮汉霸着石板桥,这会儿刚走……”
乔知县正要详细询问时,疯老爹又出现了,他抓下乔知县的官帽,撒腿就跑。官帽丢不得,乔知县也顾不上再问,急忙追疯老爹去了。
疯老爹一口气跑到了破败的仿禅寺,兴许是跑累了,竟躺在寺外睡着了。
追到仿禅寺,乔知县突然
未完,继续阅读>
六、刘琨的传说
刘琨(271-318年),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文学家、音乐家和爱国将领。在其一生中留下了闻鸡起舞等四个成语典故,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刘琨少年时即有“俊朗”之美誉,以雄豪著名。在刘琨身上体现着“慷慨悲歌”的燕赵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闻鸡起舞、枕戈待旦、先吾著鞭和多难兴邦等成语典故即源于刘琨。其中闻鸡起舞在我国具有广泛的传播。
在刘琨的故里无极,人们世世代代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传颂着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在无极民间,还流传着刘琨胡笳退敌、借骑救母、木刀沟巧胜石勒等许多故事传说。
与刘琨有关的成语典故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先吾着鞭、多难兴邦。在无极流传的民间传说有:清萧退敌、胡笳退敌、木刀沟巧胜石勒、刘琨借骑救母。与刘琨有关的故事小说有:长篇小说《闻鸡起舞》。
传说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后来两人都成为文武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从1999年起,无极县政府加大了对刘琨闻鸡起舞等民间传说的保护,在县城文化中心建起了闻鸡起舞书法长廊,收录国家领导人、著名书画名家、社会各界名流等“鸡起舞书法作品近200余件。无极作家还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创作了以刘琨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闻鸡起舞》。无极刘琨文化研究会也于2010年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