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泽泥模
泥模是供儿童做泥土手工制作的一种工具。把胶泥压进这些模子,磕出来就会印上与模子相反的图案,模子上凸起的线条,印成泥模将出现凹陷的线条。
泥模产品的形状为圆形的微型浮雕,直径大约8—10厘米,厚大约0.5厘米,图案多为阴刻画面形象,凹进约0.2厘米。
深泽县一带的泥模玩具,据考证始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经民间艺人的世代相传,形成了深泽县泥模的个性风格。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儿童娱乐方式的增多,玩具的多样化,以及民俗民风的不断变化,泥模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深泽县泥模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泥模艺人是王亮。过去从事泥模经营的大多是只会烧制的艺人,而制作模仁(泥模的初版)的艺人非常稀少,需要具有绘画、雕刻技术的专业人才,往往是制作的一个模仁,流传、复制到很多地方的泥模烧制商人。进入本世纪以后,深泽县民间面塑艺人王亮绘制、雕刻了一批模仁,拜深泽县耿庄村泥模烧制艺人纪中锁为师,使这一民间艺术得以再现。其作品经专家评审,入选奥运会“中国农民艺术展”及《中国农民艺术》丛书,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并颁发收藏证书。
泥模线条粗犷、简洁明快,造型简练夸张、生动形象、质朴厚重,突出个性特点,具有较高的浮雕艺术水平,给人既神秘又有力度的艺术感觉。
如今,少年儿童娱乐方式在改革开放后受外来文化冲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泥模的功用已从过去儿童的娱乐转变为收藏、欣赏和玩味。由于市场较小,产品利润低,难以形成产业,此行业濒临灭绝。目前深泽县泥模艺术面临后继乏人,泥模工艺的历史资料和作品亟待整理抢救,泥模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加以抢救和保护。
二、深泽坠子戏
深泽坠子戏是河北省稀有地方剧种,也是全国稀有的地方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东部地区。深泽县是坠子戏的发源地和发展的中心。坠子戏唱腔独特,以真声唱字,口齿清楚,通俗易懂,优美动听,具有传统戏曲的特征,是融歌、舞、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深泽坠子戏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由传统的坠子书衍变而成。在演出过程中,说书艺人为引起广大观众的兴趣,穿戴戏剧服饰,简易化妆上场,分角色表演坠子书,引起轰动,大大提高了观众了欣赏情趣,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从此,由二至三人的打板说书,逐步改变为坠子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形成坠子戏的雏形,逐步发展壮大,五、六十年代达到坠子戏的鼎盛时期,广大群众观赏坠子戏达到了痴迷地步,流传着“卖了被子,看坠子”之说。
深泽坠子戏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发掘、整理、抢救和保护深泽坠子戏,具有较高的价值。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个性,在戏曲史上实属罕见。发掘、抢救和保护深泽坠子戏,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戏曲史,促进燕赵文化的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文化大省将产生重要作用。
三、传统庙会
正月十二是深泽县的传统庙会,历来有民间文艺团体进城展演的习俗。在表演现场,20多支文艺队伍、600多人一齐上阵,个个亮出自己的看家“绝活”。西河花钹、赵庄大鼓、马里杂耍、白庄吹歌、南内堡二鬼摔跤等本地节目争相斗艳,赢得现场观众此起彼伏的场掌、叫好声。井陉花脸社火、保定舞狮、沧州杂技等外地节目也来助兴,让现场气氛更为热烈。
深泽花会进城为群众送上精彩文化大餐
民间花会进城展演活动现场。
据了解,正月十二后,深泽县的优秀电影下乡、象棋比赛、健身球比赛、迷你马拉松等活动,将轮番上阵,让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文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