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勐海县民间占卜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1-24 19:58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勐海县哈尼族丧葬习俗  
1.搓厄厄。哈尼语译音,意为“哭死尸”,是哈尼族的丧俗。哈尼族觉得生命是比较有限的,凡与世长辞的老年人,必须举办“搓厄厄”典礼,哭丧氛围是快乐超过忧愁,而年青的人身亡或意外死亡,则觉得沒有坐享天年,是真实的可悲,故不好搓厄厄。哭丧专业有经过训练的“搓厄厄玛”(即哭丧女),本家女性中有善于此道的,能够无需,一般请别人来哭,意为“我心中的可悲像大山一样大,压着我的嘴巴哭不出来,還是请一个文明行为的人来意味着我表述情意吧。”另一作用则是以便增加快乐繁华氛围,这时候找来的搓厄厄玛就不仅一人只是好多个到十几个。先坐着棺木前哭唱家人的忧伤和逝者的平生,待送葬的人大致集齐,就两手摔一碗酒,轮着向在场的大家(无论男人女人尺寸)端酒,受敬人如不当唱,则两手接到,吸饮一口奉还,若善唱则倒一碗酒,将两个人的酒碗在桌子上放齐,随后进行盘洁性的会话。搓厄厄玛选用固定不动的哭葬歌调为基本,各节之尾增加歌者低沉凄楚的娇吟,另配以涕泪交加的大哭,使活者所有可悲的感情获得酣畅淋漓的表述。男女对唱者既非女性,则无需“嗯一哼”的啄叹饲。男女对唱內容一段从桌子的酒起止,如问:生着七条喉咙的搓厄厄玛你要说一说。这碗酒是什么酒,是以高粱为主要原料還是包谷酒,是快乐酒還是难过酒?最开始制酒的是哪家,最开始饮酒的是哪家?”另一方一一回应。男女对唱进行的范畴不必一切限定,从造天造地、人情世故风俗习惯,直至餐具桌椅板凳、服饰配戴无一不能。在比较庄重的场所(杀的牛多、吊丧者多),那样的对则通常持续几日,乃至逝者已抬着埋藏结束,男女对唱还处在高潮迭起中。搓厄厄玛的酬劳一般是十来块钱,但他们角逐的关键总体目标,是插在献神的鸡身上、代表着歌星信誉的那朵金银花。  
2.搓西八堵。哈尼语义是“送葬”,是哈尼族的丧葬习俗。哈尼族的送葬出葬是大家族内最隆重的聚会,到时候寨内寨外的同宗上家公司组员都须集齐,男人女人一律盛放(灰衣黑裤黑呼和浩特),女人佩戴全部银饰(古时候配戴小贝壳),一人打一把白布幡。一群群,前呼后拥,极为壮观。亲眷中,影响力最尊显的是小舅。主人家人死之后,孩子不记路途近远。要亲身去把小舅背来家里,对他叩头跪下说:“人们并不是不孝敬老年人.他病时请过是多少贝玛退鬼,吃过是多少药看病,想方设法医治.总算失效,悲剧过世、麻蛇大是龙,人是阿舅,请阿舅体悟人们的呕心沥血!”讲完要送数十至几百钱给小舅。逝者女士,则给衣服一件。送葬的亲朋好友务必按亲朋好友水平送祭拜,大多数是猪、鸡、鸭、鹅这类,小舅的礼最大,富者送一至数头,隔日送猪,向下者送鸡。听说百年老之前,丧大门口也要选俩位青年人小寡妇(摩玛学)裸身站起,顾客进门处时,如封建礼教不够,则滚翻在地,边舞边叫,使来人抱惭而退,齐备礼物再说,称“涅哈克腊搓”,意为“鬼(讨帐)的手和脚跳了”。出殡日门口摆齐产夜色来品,白丕均谋生自(为肉恋人吃,年内克吐),不T利宝,均们树帅说广,随后行“嘎玛梅”(睁眼礼)。导向着为贝场,后边是抬治村的队伍,同宗中的男老年人增光添彩卧病地招棺木,知理洁得死的元精。儿子走在一侧,手拿院搞则,不断地在田村上恰好,意为逝者燃气大;宋时广,子孙后代多,这种好车风许多带去;孩子u也则伸开衣袋,按着”儿子扫下的“坏”O这般行驶到产业基地,被下药,埋藏。现如今其程序流程有一定的减略。  
3.诗比那比亚。是哈尼族的占卜风俗习惯,哈尼;吾意指“家往亚润州Z洞”。即人兀R,姿用棉絮将地者的药孔、耳朵里面、咽喉震住,甘子则DJ白布缠裹,两千两湖的拇指用线技好.下颌上面几块班片(古时候放九个小贝壳玛,如今用几块钱RMB替代),堵住洞孔,意为人死之后能够清静地入睡,裹身的白布是逝者该体的衣服,绑住大拇指是叫逝者不必匆匆忙忙上道,酒足饭饱再走,下已上的钱,是给他们到中途买水买红酒买鞋子的。相传,远古传说时住,“作洛搓罗”(恶魔活生生吃人肉的地区)的大魔鬼吃完很多哈尼人,乌木(人头数人)派下了的兄弟查艾夫杀恶魔,艾夫被击败三次,另一个兄凶杀牲了恶魔,但在艾胃功领赏当到了乌木,因他几行没多久。又被可怕一(天魔神的小河边。天魔神的媳妇儿到小河边抬水,以便不许人血环境污染河流,和周野蜜住他的三个创口—一鼻头、耳朵里面和吸咙,铂着贝他恐怖’)模样,就会断下一块衣服羔住他的身于,此后就兴这一乡引。  
二、勐海县布朗族饮茶用茶习俗  
在著名的普洱茶产地勐海县,居住着一个独特的民族——布朗族,他们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也是云南最早用茶的民族。他们把经人工栽培后的野茶叫作“腊”,为后来的傣族、基诺族、哈尼族、拉祜族人所借用,这些民族均称茶为“腊”。布朗族居住、生活的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古就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善种植茶树,茶也是他们重要经济来源。因而,在与茶的密切接触中,逐渐形成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用茶方式。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茶经历了饮用、食用和药用三个阶段,这几个阶段,至今在布朗族的用茶方式中仍有遗留。布朗族的用茶方式可谓多种多样,除了饮用外,仍然还保留以茶入药、以茶入食的古老习俗。  
饮用  
在勐海县布朗族居住区,大凡宾客临门,热情好客的布朗人总会端上一杯浓郁香醇的茶水,客来敬茶是布朗人的传统礼节。在长期的种茶、制茶实践中,布朗茶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用土方法制作茶饮方式,虽然没有现代化的精细加工,但却味纯色正,颇具地方特色。  
制散茶:布朗族善于种茶制茶,也很喜欢饮用自制毛茶。他们将采来的鲜叶,在热锅中翻炒杀青,待鲜叶开始变色、变软时,将其放在竹席上用手搓揉成条状,然后均匀摊放于阳光下。晒干后,就制成了布朗人日常饮用的晒青茶。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散茶就是现在制作普洱茶所用的原料——晒青毛茶。用开水冲泡布朗人自制的晒青茶,茶汤黄绿明亮,入口醇厚回甘,满口生津,饮后使人神清气爽。  
制作竹筒茶:将新鲜的茶青放在锅内翻炒,使之散发青草气,趁热塞进香竹筒内,直到填满为止,用笋叶封口后扎紧,然后将竹筒放置于火塘边烘烤,烤时要不停翻动,当竹筒表皮烤成焦状,待其冷却后竹筒茶就做成了。饮用时,剥去外层竹子,取出呈圆柱形的茶柱就可以用沸水泡饮或煮饮了。这种方法制成的竹筒茶,茶香中隐隐透着竹香,且清香持久,茶汤滋味爽口清凉,饮后使人心旷神怡。  
制作青竹茶:布朗族居住地区到处生长着竹子,在过去,布朗族人民还有喝青竹茶的习俗。喝青竹茶是一种方便而又实用的饮茶方法,而就地取材是青竹茶的特点。当地居民在离开村寨务农,在野外劳动或进山狩猎时,想喝清茶解乏止渴,便随手砍下野山竹,截成竹筒,下部削尖,插在地上,当作煮茶器具;或找几块石头堆成临时小灶,把竹筒放在“小灶”上,再向筒内加上山泉水,然后找些干枝落叶,堆放于竹筒四周燃烧。当筒内水煮沸时,将适量茶树的鲜叶放入竹筒内,继续烹煮,将煮好的茶汤倒入事先已削好的小竹杯内,即可饮用。这种“青竹茶”将山泉水与青竹香、茶香融为一体,滋味浓醇、爽口,别具一番滋味。  
制作烤茶:烤茶是把茶摘回来,经锅炒、手揉、晒干以后,把茶放入小茶罐中,在柴火上烤香,然后加入水熬成茶汤来喝,据说喝了这种茶能使眼睛明亮,头脑清醒,不疼痛。他们把烤茶当作常备保健品而饮用。烤茶浓郁香醇,也是布朗人待客之上品。  
食用  
在勐海,说起布朗族食用茶,最具特色的恐怕就是布朗族的酸茶了。酸茶是布朗族独特的茶类产品,这种以茶为蔬,腌而食之的用茶方式较为原始古朴,是布朗族先民用茶方式的遗留。  
制作酸茶所需鲜叶必须选用较成熟的叶片:叶片有光泽,尚柔软最好。太嫩,制成的酸茶会太烂,口感不好;太老,纤维多,难以咀嚼。采摘的叶片不能留梗,否则,不但影响外观,而且还影响口感。将采摘的鲜叶倒入沸水中,并适当搅拌,当叶片煮熟,即可捞出,控水。把煮熟的茶叶趁热装在土罐里,放置在阴凉的地方,需要7-10天不等,发酵时间视气温而定。发酵程度的控制,是决定酸茶滋味和香味的关键。将发酵适当的茶装入新鲜的大竹筒内,边填边压,必须填紧、压实。接着用芭蕉叶塞住筒口,然后用大块芭蕉叶盖住筒口,再用篾片绑紧。最后,把竹筒埋在自家后院中,以土盖实。因地中温度较低,竹筒内的茶不仅不易变质,反而埋在土中的时间越久,茶叶中的苦味会变得越淡,酸味也越浓、回甘也越好。保存得当,埋得越深,时间越长(最长时间可保存3-4年),滋味也越是酸甜可口。  
酸茶是布朗族自食、招待贵客或作礼物的一种腌茶。每当夏季,布朗族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做上许多酸茶。特别是年轻男子提亲订婚,一筒酸茶是送给姑娘家必不可少的礼物。居住在勐海县布朗山乡老曼峨的布朗人,结婚前,男方的母亲就必须制作好酸茶。结婚时,要拿着一筒制好的酸茶到女方家去。酸茶一般不出售,多自用。布朗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山不带饭可以,不带茶不行”。这里指的就是酸茶,布朗人常常会带酸茶到山上劳动时吃,当然也会在家里火塘前吃。在燃烧的火塘前,男女老少围在一起,边闲谈,边取出酸茶嚼食,茶叶酸甜、清香,喉舌清凉回甜,别具风味。  
另外,喃咪茶也是勐海布朗人传统的食茶方式。据相关史料和口碑传说,过去,布朗族在政治上曾处于傣族领主的附庸地位,因而与傣族人民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长期与傣族接触,在饮食、生活上也受到傣族的影响。喃咪茶就是其中的一种。“喃咪”是西双版纳地区对一种独具当地特色的蘸水称呼。“喃咪”是傣族语,“咪”的意思是搅拌或拌合。“喃咪”是用多种材料拌合而成的糊状食物。“喃咪”食用前要拌入辣椒、花椒、大蒜、芜荽等佐料,常用各种生菜蘸食。“喃咪茶”也就是蘸着“喃咪”吃的茶,是打洛、西定等地布朗族以茶当菜的一种吃法,即将新发的茶叶一芽二叶采下,放入开水中稍烫片刻,以减少苦涩味,再蘸“喃咪”吃。有的甚至不用开水烫,直接将新鲜芽叶蘸“喃咪”佐餐。居住在西定的布朗人就喜欢将新鲜的茶叶直接蘸喃咪食用,他们用豆豉、芫荽、辣椒或茄子制成“喃咪”,并把它当作吃饭时的一道菜。  
药用  
千百年来,布朗族人不仅实践总结出一整套制作酸茶的工艺,也总结了一套用酸茶治病疗疾的方法。将酸茶放入口中细嚼慢咽,茶味酸、香间杂、甘爽俱备。这种酸茶具有解渴、提神、健身、消除疲劳等功效。  
在山上劳作时,常会碰到一种当地人称之为“火辣子”的毛毛虫,皮肤一旦接触到它,就会感到火辣辣的疼痛。这时,布朗人就会就地摘几片新鲜茶叶,在口中嚼碎后,敷在皮肤上来减轻疼痛。  
布朗族人日常把茶采下来带在身上,劳累时就把茶稍加咀嚼后放到嘴里含着,用口含茶的方式来消除劳累、保健身体。随着布朗族对野生茶的认识加深,需求量也增加,经过人工种植、驯化、转化成栽培型茶叶后,发展到大面积种植的新阶段。  
布朗族的用茶方式就像一部民族茶文化史,不但记载了布朗族的历史,蕴含了布朗人的智慧,也寄托了布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的勐海,生活着以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为主的等十多个古老的民族。县境内的布朗族主要居住在布朗山、西定、打洛、勐混、勐满等乡镇。布朗族的先民——“濮人”在收集食物和生产劳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可以食用野生茶树的树叶。千百年来,布朗族一直保留着种茶、饮茶的传统习俗,他们每迁徙到一个地方,都会在那里种下茶树,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布朗族寨子或曾经有过布朗族寨子的地方,其附近都有古茶树,这就是“濮人种茶”的现象。  
县境内的哈尼族主要居住在格朗和、西定、勐宋、布朗山、打洛、勐混、勐满等乡镇,属于哈尼族雅尼支系尼人,有饮用“土锅茶”“烤茶”“竹筒茶”的习俗。哈尼人信仰原始宗教,崇拜祖先,每年秋收及节庆时都要多次举行祭祖活动,以祈求祖先护佑。哈尼族称茶叶为“诺博”,从迁至南糯山时期一直沿用至今。  
傣族是县境内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坝子周围。自古以来,傣家人热情好客、礼貌待人,保持着优良的传统。每当有人进入傣家宅院,便会受到主人的盛情接待。主人一面客气地问候和让坐,一面恭敬地为客人端上茶水或递上香烟,用香蕉、菠萝、荔枝、甘蔗等土特产品招待客人。傣族喜欢饮用的茶品主要有竹筒香茶、烤茶等。  
拉祜族主要居住在勐阿、勐满、勐宋、勐往、勐混等乡镇,有制作、饮用“烤茶”“竹筒茶”的习俗,有独特的祭茶仪式。  
世居勐海的布朗、哈尼、傣、拉祜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种茶、制茶、用茶、卖茶,以茶为食、以茶为饮、以茶为聘、以茶为礼、以茶祭祀、以茶易物,创造着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茶文化。同时,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在勐海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彼此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也形成一些相同或相近的茶俗。  
001031-1.jpg  
孔明兴茶: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生于山东,耕读于南阳。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的代表。  
史料记载,茶树本“武候遗种”。相传建兴三年(225)春,蜀汉丞相诸葛亮帅兵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沿哀牢山南进途中,多名军士瘴气中毒,纷纷晕倒,在万分危急之时,得到当地濮人相助,送茶汤解毒而康复,送茶叶含在口中避染瘴气。诸葛亮看到茶叶如此神效,即命手下以当地濮人为向导,收集采购茶籽。南下途中,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他亲率一支军队,继续南进,察看山川河流,体察民情,安抚民心,赠送茶籽和礼物,传授农耕技术,教民预防瘴毒。所到之处无不深受各族酋长、族人的欢迎,并以丞相赐物、赐地名为荣。  
诸葛亮回到成都后,云南各郡、各部落每年都有“象齿矩狗、丹漆茶密纳贡”。为策划北伐中原,再兴汉室,诸葛亮拨出银两,派得力将校和军士随纳贡的云南部落族人到滇西南采购驮运茶叶,以备军需和商贸之用,从而促进了滇西南各地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发展。  
关于孔明兴茶,还有一种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南征,来到此地,士兵们因水土不服,患了眼疾,诸葛亮将拐杖在地上一插,拐杖转眼间变成了茶树,生出翠绿的枝叶,于是摘叶煮水喝,士兵们眼病立刻痊愈。自此,最早有民族先人迁入的南糯山有了茶树,当地住民采此茶树种子在西双版纳等地繁衍出了大片茶林。  
无须考究传说的依据,把发展茶树的功劳归于孔明是后来劳动人民善良的附会。作为中原文明进入西南边地的先驱,孔明在思普一带少数民族心中是中原文明智慧的化身。千百年来,不管历史怎样变迁,孔明在各族人民心中的崇高形象,总是无羁无束的传送着。孔明屯田、兴茶善举,为云南人民赖以生计的农业生产奠定了基本格局,主导了千余年的发展方向,深得各族人民拥护,被尊为茶祖、阿祖、先生。后人通过茶祖会、祭茶仪式、恭读祭文、赏月歌舞、放孔明灯等方式来尊崇祭拜这位开山老祖。  
在茶农心中,茶是圣物。民间以孔明教育当地人种茶饮茶为美谈,奉若神明。茶树为“孔明树”,茶山为“孔明山”,南糯山又称”孔明山”由此而来。  
“采茶拨玛云雾中,南糯白毫香气浓。欲问香气何处来?三国武侯遗古风”。金子般的古茶树,是阿卡人的生命之源,让南糯山沐浴在吉祥幸福之中,迎来了万物兴盛、无比辉煌的时光。这包含了勤劳勇敢的哈尼人千年的沧桑和艰辛,也包含了近百年来一批又一批孔明一样的当代专家学者、科技人员、仁人志士对古老茶山发掘开拓所付出的辛劳奉献。孔明兴茶精神,需要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不懈传承。  
先人栽树,造福千秋。茶祖功德,恩泽万代。  
DSC_0246.JPG  
濮人种茶:  
布朗族先民”濮人”在收集食物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可以食用野生茶树的树叶,千百年来,布朗族一直保留着种茶饮茶的传统习俗,他们每迁徙到一个地方,都会在那里种下茶树,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布朗族寨子或曾经有过布朗族寨子的地方,其附近都有古茶树,这就是“濮人种茶”现象。据考证,布朗族是最早认识、种植和利用茶叶的民族之一。布朗族发现茶、种植茶、利用茶,最初是作为一种神圣的药品,后来又作为一种食品,再后来才作为一种饮料。布朗族有食用“酸茶”“喃咪茶”和饮用“青竹茶”“土罐茶”的习俗,以茶为聘、以茶赕佛。“酸茶”“喃咪茶”是布朗族受特殊的地理与社会环境、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以茶当菜的生活习俗,是最为原始、古朴的食茶习俗的遗留。  
老曼峨布朗寨,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勐海建寨历史最早、最大的布朗族寨子,这里生活着古濮人的后裔、茶神的子孙。老曼峨古茶园里,从唐朝到清朝各个时期的古茶树均被完好的保存下来,这是“濮人种茶”的历史见证。老曼峨家家户户种茶、采茶、制茶,整个寨子都弥漫着茶香,他们时刻表达着对茶的热爱。  
章朗,一座在迭嶂起伏的山峦里存在了1000多年的布朗古寨,是西双版纳最大的布朗族寨子。布朗族祖先遗留下的古茶树分布在古寨周围的原始森林里,这是“濮人种茶”的传奇演绎。布朗族建筑、语言、服饰、生活习俗在章朗都得以完整的保留,村头布朗族文化博物馆打开了向外界展示布朗文化的窗口,古老而有趣的饮茶习俗透视着先人饮茶的历史。  
布朗族在祭茶仪式上,隆重的摆上贡品,全体下跪祈福时都要牢记祖先濮人的遗训:给你们留下牛羊,你们会吃光的;给你们留下金银,你们会花光的;不如给你们留下茶树吧,让你们永远享用不完......  
千百年来,布朗人牢记祖先遗训并代代相传,他们守护着茶园并持续播撒着茶种,他们与茶共生、相互依存,茶叶成为他们健康的保障,茶树成为他们幸福的源泉。  
DSC_0015.JPG  
诺博文化:  
两晋时期,晋王朝对云南少数民族实行镇压,引起强烈反抗,南中大乱,镇压与反抗形成了新统治的建立,带来了民族的迁徙、扩散。南糯山哈尼族,就是在这个时期由红河、墨江迁入的。哈尼族在南糯山定居,至今已有57代,第一个寨子为姑娘寨,第一个祖先叫松米窝,由于父子联名,列祖列宗清清楚楚,代代都能背诵。南糯山八百多年的茶树王为萨归所有,称“萨归茶王”。  
南糯山的哈尼族称为僾尼人,先民迁徒到南糯山时,山上已有被驱走的蒲满人(即南诏时期的朴子)遗留下的大片茶园了,这些位于南蛮江(今澜沧江)以南地区的古茶园,由于江水阻隔,森林茂密,山高路险,很少有人涉足,古籍均无记载。  
哈尼族在南糯山定居了一千六百多年,种植茶叶一千六百多年。哈尼族的发展史与他们的茶叶文化史处于同一个历史起点,哈尼族的生存发展与茶叶的兴衰在历史长河中,遵从着共同的节律,绵延流长。  
哈尼族称茶叶为“诺博”,从迁至南糯山时期一直沿用至今。哈尼族的茶叶文化,有别于汉民族、日本民族、印度和欧美的茶叶文化,自有独特之处,形成了独立的诺博文化。  
现在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茶叶,不管是何种民族,只要不是原产地域,从语言上讲,对茶的称呼都同出一源,都是从最先认识茶、利用茶的汉语“茶”引用演变而成。唯有原产地带的少数民族先民发现茶以后,因交通不便,并不知道汉族有“茶”的称谓,就自然出现了独立于汉语的命名,把茶叶命名为“诺博”。  
哈尼族称茶为“诺博”,它与汉族的命名有着本质的差别,汉语的“茶”,是这种植物或产品形态性味特征的概括,“茶”原为“荼”,有“艹”字头,有“木”字底,说明是植物,表现了实体的物质意义。而哈尼族的“诺博”,却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虔诚,是一种心愿,代表着祝福吉祥、甘于奉献等诸多的含义。  
哈尼族最重要的节日是嘎汤帕和耶若扎节,而实际上哈尼族一年之中,每个月都有节日,像“若拉”、“阿夕扎”等,多为表示季节转换、祭天地神、祭人物、祝五谷丰登等意义。这些节日,统称“阿培诺”。主要内容就是“诺”,“诺”就是祭奠诸神(天神、地神、山神、家神、祖先等),其次才是探亲访友,欢聚游乐。所有的节日里的“诺”都饱含“祭奠”“奉献”“祈祷”“祝愿”之意。  
哈尼语言中的“博”,原意为很旺盛的“蓬”,含义广泛,有如汉语的发展广大、生机蓬勃、兴旺发达、吉祥如意。表示一种非常美好的状态,即用于对诸神虔诚的供奉颂扬,也可用于各种社会活动的礼仪祝愿和亲朋的服务款待。哈尼族没有文字,汉语中“涝”与“诺”近音,原省茶叶研究所所长张顺高称其为“诺博”,不难理解。把“诺”和“博”两个词连接一起,作为茶叶这个实物的命名,实乃移花接木,赋予了茶叶神物的寓意、高贵的身份和地位。  
哈尼族把茶叶命名为“诺博”,说明茶叶和哈尼文化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同时显示出茶叶在哈尼族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占有极高和极为重要的位置,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茶叶不仅是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物质,又是社会交往的手段,更是哈尼族广泛社会文化活动的媒介和要素。这样命名,超脱了实物的特征特性,而是根据茶叶养生、治病消灾、净化身心的物质功能,采用高度理想化的抽象方式定名。在各民族的茶叶命名中独具特色,独树一帜,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DSC_0149.JPG  
傣族是擅于用茶的民族:  
傣族人民擅于种茶,在勐海县坝子周围1000多米的丘陵地带,早在300多年前,当地的傣族先民就已经多面积栽培利用茶树。至今,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科学研究所品种山生长的一株300多年古茶树,就是当地曼拉闷傣族先民所种植,勐海镇勐翁村曼派古茶园是傣族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成片古茶园。  
自古至今,傣族人种茶、制茶,也特别喜爱饮茶。傣族贝叶经《游世绿叶经》中记载了傣族烘茶和茶水泡饭的由来:“佛祖游世间,从易武山上下来,在山脚林边,见两位放养骡马的傣家人,他们正做午饭。见佛祖到来,两位傣家人急忙叩拜并向佛祖敬献开水。佛祖见水中无物,白开水喝而无味,便在附近摘来几片绿叶,在火边烘烤,放入盛开水的竹筒中,顿时一股清香溢出。两位傣家人喝下,觉得其味清苦,却又喉中甘润,问佛祖这是什么叶子,有如此清香和甘甜。佛祖说这是天下好东西,是美味的茶叶,不仅能生津解渴,在没有菜时,还能用来泡饭吃。两位傣家人当即尝试,果然味道美,于是记住佛言,每日采来鲜茶烘烤煮吃。”  
也许就是从那时起,傣族烤茶、煮茶,茶水泡饭的习俗就这样传下来,并且不断传承演变,世世代代的傣家人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傣族传统医学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傣族贝叶文化和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多年来,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丰富多彩的诊疗治病经验药方,不断发展成为以傣医为核心的一门科学,为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大贡献。  
边疆民族医药无比神奇,而茶叶充当了重要角色。傣医世家传承人玉煌女士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知识,关于茶养生、茶健康有独到的见解。她将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我们分享:  
茶饮同源:  
1.用茶叶的老叶子和糯米放在锅里一起炒,炒至黄色,放盐少许,饮用后,能治上吐下泻、中暑。经常饮用,排毒养颜。  
2.茶叶老叶子烤至焦黄,放进清水煮好,加盐少许,每天饮用两三次,能治牙痛上火。  
茶药同源:  
1.茶叶鲜叶用嘴巴嚼碎,糊在伤口上能够消炎。  
2.茶叶、艾草、野生藤放在一起煮,放进米醋、盐巴,能医治过敏。  
3.用淘米水、茶叶水、柠檬水放在一起洗头、洗面,头脑特别清醒,头发油黑发亮。  
4.野生茶、野生藤、野生山药放在一起煮,同时放进几片姜,可以口服,可以外用,能治疗风湿,全身疼痛。  
茶食同源:  
1.养饭花煮水泡糯米蒸饭,用茶叶水再来煮饭,经常食用,不但美容养颜,还可以保持一个苗条的身材。  
2.茶叶鲜叶炒鸡蛋;茶叶鲜叶用开水汤一下,切碎做成凉拌;茶叶拌糯米面包烧,这几种茶叶菜不但美味,还有清凉、解热的效果。  
3.茶叶炖鸡等用来与肉食一起煮食的茶叶菜肴,具有解腻解毒之功效。  
茶叶是傣家人养护身体的食材,更是通天地的神物,茶在傣家人的生活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宗教活动、祭佛赕品都离不了茶叶,敬神送鬼的祭品离不了茶叶,定亲嫁娶要包红包、包米、包茶叶,茶叶是必须品。可以说,茶叶浸透了傣家人的生活,为傣家带来了身体健康,生活的幸福和吉祥。傣族人民把茶在生活中的应用发挥到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勤劳,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希望。  
DSC_0597.JPG  
那卡竹筒茶  
很久很久以前,在勐海山区茫茫的林海中,居住着五户拉祜族(倮黑)人家。一天,伙子扎乐被一个奇怪的梦惊醒,他梦见自己的苞谷地旁边,长出了五棵会说话的“腊西”(茶树),他慌忙到地里一看,果有此事。于是他喊上邻居,带上米、鸡、酒等,在神树面前,敬上贡品,嘴里念到:“啊,尊贵的五位神茶树,你们是天神的子、地神的伴、我们拉祜人的宝,我们会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你们,不让任何东西来伤害你们,我们拉祜人永远不会离开你们。啊,尊贵的神茶树,我们把最好的祭品献给你们,我们祈求你多保佑我们在共同的地方永远生活在一起••••••”神树自然会说话,高兴的说:“谢谢你们的看望,以后天天如此,我们会一天比一天多,一年比一年好,只不过,以后来到这个地方,不要带弓带弩,我们和蝴蝶、蜜蜂、山鼠共生,蝴蝶和蜜蜂采花传蜜,山鼠叼着茶籽跑来跑去,茶树就会越来越多,这是你们永远的财富。”众人齐声许诺、连连叩拜。自此,茂密的森林里,随着拉祜人的繁衍茶树越来越多,勐海拉祜山寨的周围,形成了大片大片的茶树林。  
一个美梦成真,一段美丽的神话,这与勐海拉祜寨子周围古茶园的形成、拉祜人爱茶敬茶的生生不息不谋而合,我们善良的附会,应是对拉祜先民的敬仰与精神寄托。  
那卡是拉祜族语,又称“纳卡”“那卡”“娜卡”,意为“有茶叶的地方”,位于西双版纳州的最高峰滑竹梁子的北侧,是勐海县勐宋乡大曼吕村委会的一个拉祜族寨子,海拔1660米左右。倮黑先民可能很早就有茶叶口感和茶叶品种的追求与取舍,勐宋拉祜寨子的茶叶普遍芽头偏小,毛茶黄亮,茶汤香气高扬且滋味鲜爽,以“香高味爽”而著称。  
那卡寨子周边的茶树林里,生长着一蓬一蓬的竹子,竹拥茶抱,天作之合。那卡甜竹皮厚汁多,火烤之下不容易焦糊,竹筒不易舂破,茶筒紧实适度,久放不易变型,且能增加茶的甘味。拉祜人就地取材,很早以前就形成了做竹筒茶的传统工艺:选取一年足龄的甜竹,锯成一节节的竹筒,一端留竹节封闭,一端去竹节开口。将准备好的晒青毛茶塞满竹筒,放在碳火中或碳火旁炎烤。一边烤一边旋转竹筒,让竹筒中的茶叶均匀充分的吸收竹汁和竹香,茶叶在鲜甜的竹汁滋润中渐渐软化,接着用木棍将竹筒里的茶舂紧,再加入毛茶继续再烤、再舂,就这样三道工序不断重复,直到竹筒里的茶叶塞满,然后在火旁炎烤5-10分钟,竹筒茶的初步加工工序基本完成。  
将烤好的竹筒,经过两三天的时间放在阳光下晒干,并将竹筒表面的竹皮削去,为了防止茶叶受潮发霉,当地人还习惯的在竹筒的中间开一条小槽,或者打几个小孔,这样,竹筒茶就做好了。  
喝过那卡竹筒茶的人称赞它,兰香中带着竹香,浓郁醇厚,香气悠长,韵味独特。  
那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闻名遐迩,过去每年都要贡给车里宣慰司。据说缅甸国王也喜爱喝那卡竹筒茶。  
那卡竹筒茶在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停做。1981年,时任勐海茶厂厂长的唐庆阳先生为了发掘恢复西双版纳的传统茶品,深入勐宋茶区的那卡寨考察,才将那卡竹筒茶重新发掘、整理、制作出来,并取名为“竹筒香”,那卡竹筒茶才得以重见天日,从而扬名天下。  
那卡竹筒茶让那卡茶、那卡当地的竹子,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结合。毛茶装在竹筒里,丰富了茶的口感,使茶叶的储藏,找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方法。那卡竹筒茶是早年勐海茶叶品牌的典范,更是民族与茶共生的历史长河中灿烂的智慧结晶。  
DSC_0245(2).JPG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它源于茶马互市,说起起源,有段历史不得不提。唐贞观15年,藏王松赞干布娶了文成公主,茶叶作为嫁妆进入了西藏,从此这个民族不可一日无茶。藏族占据世界屋脊却不产茶,他们对茶的渴望与日俱增,于是他们走下高原,穿过横断山脉来到了四川和云南,这里的茶叶让他们“疯狂”。藏民以马匹、药材等换取渴望已久的茶叶,于是一条“因茶而盛、以马为生”的悠悠古道成为茶叶史上绚烂的一笔。  
勐海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璀璨明珠,作为优质茶叶的原料基地,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茶叶供应产区。勐海茶叶一方面向北运输到景洪、思茅,通过普洱驿站进京进藏;另一方面向南经打洛通过缅甸进入东南亚。  
遥想当年,内地汉人赶着马帮,从景洪到嘎洒,经过南跶大梁子山到多依寨收购毛茶,几年后泰国、缅甸等地商人知道南糯山有茶叶,通过缅甸小勐拉,经过打洛—勐混—佛海—大疤拉到南糯山进行茶叶交易。这条景洪到缅甸的近道小路,其实形成了最早的茶马古道,由于南糯山的茶叶好,马队到多依寨来,附近寨子的茶叶都会拿来交易,一度形成非常兴旺的景象。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多依寨作为南来北往的茶叶中心集散地,带动和促进了南糯山及周边地区茶叶的交流和发展。  
巴达古茶山布朗族寨子曼迈兑,是布朗王居住的地方。宗教崇拜、佛事交流,促进了以曼迈兑为中心与周边国家同根民族以茶叶和生活用品为主的马帮来往。曼迈兑—色勒—大勐养—景栋—曼谷,这条跨越东南亚最近最直接的茶马古道,由于政治环境、地域经济、宗教信仰,生存状况等多方面的原因,在20世纪末期依然沿用,表现得非常活跃。  
林海苍茫,蹄鸣驮响。浸满着茶香的悠悠古道,不知流淌过多少凄美沧桑的边疆故事,不知承载过多少民族的艰辛和希望。  
民国时期,随着勐海制茶业的崛起,茶马古道的运输逐渐以勐海为中心,有东、南、西、北四条线路。  
东线由勐海镇往东经景洪至思茅。  
南线由勐海镇南下经打洛到达缅甸、景栋。  
西线由勐海镇往西经澜沧、孟连出境到缅甸。  
北线由勐海镇经勐阿、勐往至思茅。  
其中,东线、北线到思茅、普洱后,或往西经景栋、大理、丽江到西藏。  
西线、南线到达缅甸后再转销香港及东南亚各国。  
1921年还开通了由勐海经缅、印至西藏的马帮、汽车、火车、轮船等的运输线。  
打洛系傣语地名,意为江河渡口。打洛江边有傣、哈尼和布朗等世居民族,自古至今都是中缅两国各族边民互市的重要之地。明清时期,打洛就已经是一个重要通道。民国年间,茶商将普洱茶经打洛运销东南亚和南亚诸国。1930年,思茅海关在打洛、曼蚌等地设立海关分卡,管理主要以普洱茶为主的出口贸易。  
一片树叶连接了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贸易,而茶马古道也让东南亚、南亚人民沐浴了茶礼,谱写了一个又一个民族对茶的热爱。无论世时如何变迁,把上好的茶叶运出密林分享给世界,勐海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  
DSC_1127.JPG  
祭茶  
祭茶、祭茶祖,实际上是祭祀茶树。生活在勐海的古老民族认为茶树是祖先灵魂的化身,祭茶树是在呼唤茶祖、呼唤茶魂,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与崇敬,祈求幸福平安、风调雨顺。  
哈尼族信仰祖先崇拜,崇拜祖先和以万物有灵的神明,哈尼族至今保持着祭茶的古老传统。每逢春茶、秋茶发芽或开采之际,都要祭拜茶树,祈求茶叶生长旺盛,感恩祖先功德,庆祝茶叶丰收。  
祭茶过程是隆重而虔诚的,首先由族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手托酒水、米等祭祀贡品,怀里抱着一只高冠红颜的纯洁公鸡,身边环伺着盛装的族人,祭祀队伍隆重的从寨子里出发。  
族人到早已选好的茶树旁,饱含敬意的围坐在茶树前,把祭祀品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竹篾编织成的礼品台上。而后开始杀鸡仪式,公鸡绕茶树一圈,鸡毛飞扬起来,飘在族人的头顶,鲜红的鸡血飞溅在古老的树干上。敬上酒水,长者口中念念有词,生命在一片盎然中感到了时间的召唤。大家齐唱古朴、沧桑的祭茶歌,感恩祖先、赞美生活、祈求丰收,庄严而神秘。  
哦---  
神圣无比的茶树王如今是您最吉祥的日子  
七旬老者带着一群兴高采烈的儿女  
来到您那枝繁叶茂的身前  
哦---  
碧绿无比的茶树王您那让人起敬的身躯  
就像一个魁梧的神宇站立在那里让人充满崇仰无限的情怀  
哦---  
神圣的茶树王哈尼人心中的“绿色银行”  
只因有了神仙明艳播撒的您只因有了孔明先生精心培养的您  
您的叶子成为我们幸福的源泉您的汁液成为我们健康的丹药  
如今  
族人把最香甜的食品供奉给您祈求您安康吉祥  
此刻茶树已经被赐予了神意,对于茶树飘香为现实生活神话的种茶民族来说,每一棵茶树都充满了无限的神意,祭茶仪式成了生命经过忧伤与狂喜之后一次次面对面的心灵倾诉。  
勐海不同的民族在祭茶的仪式上各有迥异,这恰恰是勐海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的体现。彩云之南让多少人因民族服饰而炫彩夺目,多少人因时而悠扬婉转、时而豪情奔放的歌声所吸引,多少人因神秘而奇特的古老仪式所感染,浓郁的民族风情总是带给人无限的遐想。  
DSC_0259.JPG  
青竹茶  
勐海各个民族都有饮用青竹茶的习惯,主要是因为在远离山寨的劳动时,它是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的一种简便而实用的饮茶方式。  
在野外劳动之中,或长途行走之后,随手用山野中的山竹,用刀截成竹筒,下部削尖,插在地上,成为一个个奇特的高脚茶杯,然后把一只大竹筒装满清清的泉水,放在火堆旁烧烤,取几片茶的老叶子,在火上燎烤至焦黄,放进竹筒,再煮上几分钟至水沸腾,青竹茶就煮好了,然后将茶水倒入插在地上的茶杯中,即可拔起饮用。  
山野之中,竹林小溪,风生水起,顿生情趣。青竹的青香、山泉水的清甜和茶的醇香融为一体,十分爽口爽心。  
DSC_6100.JPG  
土罐茶  
土罐茶是最传统的制作方法之一,先将土茶罐放在火塘里烧得滚热,取适量的茶叶放在手中轻揉几下,使其大小均匀,放入茶罐,然后端起茶罐缓缓抖动,边抖动边观察茶叶的脆黄程度,感觉火候刚好的时候,迅速把滚烫的开水倒进土罐中,只听见“噗”的一声响,翻腾的泡沫随之溢出,根据习惯,一般第一道茶水不能饮用,这时需要把灌口的泡沫刮去,将罐中的水倒掉,再加满开水煮至沸腾,用小竹签刮掉泡沫,一罐满屋飘香的土罐茶,就可以细细的品尝,和家人和客人分享了。  
勐海的傣族、布朗族等民族都有制作土罐茶、饮用土罐茶的习惯,根据自己的口感爱好需要,有的人家还在土罐茶里加上盐、米、姜等,口感更加丰富,香气格外浓郁。  
家家都有不熄的火塘,时刻都有滚烫的开水,火塘边除了长烟锅、土烟筒,就是土茶罐。独特的民族饮茶习惯,沁人心脾的土罐茶香,让人回味无穷。  
DSC_0896.JPG  
布朗族酸茶  
布朗族称茶为“腊”,有吃生茶和口含“腊”、吃酸茶、吃喃咪茶等饮茶习惯。日常会把“腊”(茶)采下带在身上,劳动时累了就把“腊”(茶)放到嘴里含着,用口含“腊”的方式来解除劳累,保健身体。  
打洛等地的布朗族,喜爱一种拿茶当菜的吃法,叫喃咪茶。“喃咪”是勐海各民族都爱食用的菜酱,不同地域、季节的菜花果皆能成酱,食前放入辣子、花椒等佐料,适合各种生菜蘸食。将新发的茶叶一芽二叶采下,放入开水中焯一下,就可以蘸喃咪吃了。他们认为茶叶与喃咪的结合,滋味浓醇,是最好的食物。  
酸茶是布朗族自食、招待贵客或作为礼物馈赠的一种腌菜茶。布朗族酸茶,根据地理环境气候的特征,制作方法风格迥异。西定章朗、曼迈兑等布朗族村寨,酸茶的制作是这样的:一般选取夏秋茶的老叶作为原料,把茶叶放在锅里蒸或煮片刻捞出,放入较粗长的竹筒中,一边舂紧,一边继续放茶叶,舂紧之后加入淘米水。淘米水能使茶叶加速发酵,让其味道更加的酸甜。然后拿芭蕉叶将竹筒封紧封口后放在家里,存放二十多天后即可食用。  
布朗山、勐混一带的布朗族,他们将封口后的竹筒糊上泥巴,再埋入房前屋后干湿适度的土堆里,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然后取出,真正的酸茶才算做好了。  
布朗族喜爱吃酸茶的习俗非常古朴,从竹筒中取出酸茶,放入口中慢慢嚼食,味道苦中有酸,酸中有甜,具有解渴、提神、健身和消除疲劳等功效。据老人们讲,经常食用酸茶,眼睛明、头脑清晰、牙齿特别好。  
布朗族信奉小乘佛教,每个村子都有缅寺,布朗人每年都要多次到缅寺进行赕佛等宗教活动,颂经祈福,祈求风调雨顺、茶粮丰收、家人平安,茶叶、酸茶都是赕佛活动中的主要赕品。  
布朗族姑娘订亲与否,取决于是否接受了男方的酸茶。出嫁的时候往往把茶叶作为陪嫁品带到婆家。过去,甚至还把一块块的茶园、一棵棵的大茶树作为陪嫁品划归婆家。  
酸茶是布朗族待客最好的食品,互相赠送酸茶是最高的礼仪,走亲串戚、定亲结婚、祭祀祭祖、起房盖屋都离不开酸茶,这说明了酸茶在布朗族的日常生活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茶叶记载了布朗族的历史,历史证明了布朗族是真正爱茶的民族。  
8.JPG  
哈尼族煨酽茶与土锅茶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煨酽茶是哈尼族最古老的饮茶方法,将土质陶罐洗干净烘干,抓适量的茶叶放入陶罐内,陶罐放在火塘边烘烤一段时间。当茶叶散发出阵阵清香时,舀清水入罐,再把土罐置于火塘边煨煮,时间可长可短,罐中水剩一半时色泽和口感最佳,这时的茶汤色泽深黄带紫,有烟味,有苦涩,再喝回甘。  
“土锅茶”是聚居勐海各山区僾尼人的家常饮茶方法,又称待客茶,是一种古老而方便的饮茶方法。将盛有清泉水的土锅支在或石或铁的三脚架上,待土锅内的水烧开沸腾后,再放入新鲜茶叶煨煮,要不断的加水,至少煮二至三道方可饮用。茶煮好后,将茶水倒入竹茶盅内待客。茶汤味鲜而浓烈,刚喝觉苦,再喝回甘。饮后能助消化,解油腻,除宿食,也可以放干毛茶或七子饼茶入锅,煨煮半小时左右,即可倒入茶杯饮用,茶汤金黄明亮,滋味浓醇,生津回甘,回味绵长。  
5.JPG  
傣族香竹筒茶  
竹筒茶属于紧压茶类,是勐海傣族、哈尼族、拉枯族等少数民族一种独特的茶产品。勐海各地农贸市场,茶叶商铺随处可见。  
各民族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竹子,除了用竹子建房,做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外,还喜欢用竹子来烧竹筒饭、竹筒菜、加工竹筒茶。  
用来加工竹筒茶的竹子有香竹和甜竹两种。香竹又叫糯竹,高达6-10米,节间长30厘米-40厘米,皮薄内空,竹膜清香浓郁,是做香竹筒茶的上好材料。  
香竹筒茶,一般选用直径为3厘米-5厘米的香竹筒,一端带节备用,把采回来的茶叶鲜叶在铁锅内杀青,待茶叶变软,颜色深绿时,倒在竹席上反复揉捻,在把揉捻好的茶叶装入竹筒中用一根木棒舂实、压紧,最后用青竹叶把竹筒口堵上,在火塘边均匀烘烤15-30分钟后取下凉放,待冷却后,破开竹筒,即做成了一筒香香的竹筒茶。  
香竹筒茶,呈棒状,白豪特多,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并有馥郁的茶香和独特的竹香。  
如果选用直径在5厘米-7厘米的香竹筒和直径超过10厘米以上的甜竹筒来做的竹筒茶,就要选用比较老的鲜叶或者用晒青毛茶做原料加工而成。这类竹筒茶汤色相对较暗,但滋味浓郁、回甘持久、香气亦佳。  
竹筒茶贮藏两三年仍然能保持原有的品质,贮藏多年的竹筒茶,能演变形成独特的汤色、香气、滋味等品质特征。  
DSC_0896.JPG  
拉枯族烤茶与火焯茶  
拉祜族古语说:“不得茶喝会头疼”,“可以一日不吃饭,但不可一日不饮茶”。烤茶是拉祜族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式,先将土罐放在火塘上烤热后,放进茶叶边抖边烤,等茶叶烤至焦黄时,冲入开水煮至沸腾,即可饮用。  
火焯茶和烤茶一脉相承。火焯茶是拉祜族最喜爱的饮茶方法;用土锅烧水,取毛茶若干放在土锅锅盖上或瓢中,从火塘里取出几颗灼热的火炭放入茶叶中,然后快速的抖动,当茶叶滋滋飘香时,拣出火炭,把茶叶放进土锅中,煮至沸腾,一边煮,一边饮用,还要不断加水,来调节茶汤的浓度。  
如果夜晚作息之前,茶汤依然厚重,加上水让其自然慢煮,第二天早上土锅里的茶水汤稠香浓,木瓢舀起,竟然丝丝涟涟,出工劳动之前,饮一碗浓浓的茶汤,在劳作过程中,让人不断体会到生津解渴、充满力量,不觉劳累。  
茶与火,茶与水,张扬的是温度,体现的是“猎虎的民族”勇敢的风格,浸透着拉祜人刚烈的性情。  
DSC_0128.JPG  
茶歌茶舞  
勐海少数民族茶农能歌善舞,他们以茶入歌入舞,既有代代相传的古老的采茶山歌、祭茶调和采茶舞,也有即兴现编现唱的采茶歌和情歌对唱。  
傣族有首《采茶歌》歌词是:  
喂喏!采茶的姑娘心高兴,采茶采遍每座茶山,就像知了远离黏黏的树浆,无忧无虑好开心。我们要以茶为本,年年都是这样欢欣。  
喂喏!青青茶园歌声飞扬,歌声伴着笑声朗朗,笑声是这样喜悦和甜美,声声在茶林中回荡。姑娘的歌声哟,让采茶的人们心欢畅!  
哈尼族有首即兴的采茶情歌唱到:  
女:茶树茶芽等人采,阿妹长大盼哥来;阿哥想采茶一片,翻过山坡这山来。  
男:阿哥采茶上山来,不采茶叶采妹心;好茶要用开水泡,哥的痴心日子磨。  
拉祜族采茶山歌:  
唉~贺开山上古茶林么,阿苏者尼乔哟,  
老树弯弯树叶清么,西苏者尼乔哟。  
这山连着那山坡,阿苏者尼么乔哟,  
千亩茶园万树金,西苏者尼么桥哟,阿哈嗨。  
唱支茶歌给你听,茶歌唱出拉枯情,  
山高路远那朋友来,一杯清茶哟,一片情,阿哈嗨。  
《请喝一杯普洱茶》《茶谣》《唱只茶歌给你听》《茶花飘香》《贺开山上茶树林》《南糯放歌》布朗弹唱《金花银花,开在茶山》《茶王在勐海》,这些勐海各民族的茶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此类采茶歌、山歌,要么赞美茶树赐予人们的幸福,要么以茶传情,男女对唱,犹如天籁之音,委婉动听。歌舞声中,茶芽发了,茶花开了,歌声伴着茶香,香飘四海。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