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勐腊县民间占卜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1-24 19:49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傣族赶摆  
傣族人“赶摆”的涵盖面,远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得多,它不仅仅是集祭祀、集会、百艺、商贸于一体的庙会,因为庙会只是众多节日中的一种,而傣族的节日,尽管名目繁多,却大都叫做“摆”,如摆爽南(泼水节)、摆干朵、摆帕拉、摆拉罗、摆汗尚、摆奘、摆斋等等,而参加这些活动,则都叫做赶摆。  
傣族“摆”的时间长短,一般根据各地有影响的较大奘房(寺庙)的多少而定,很有点轮流坐庄的味道。常规是一个奘房赶一个摆。如芒市,较大的奘房在风平、尖山、广母、芒幸、奘相、奘茂、奘喊七处,故芒市的摆就得7天,而瑞丽、盈江、陇川、梁河,则赶摆3至5天。  
到了赶摆的日子,村寨里的群众一齐汇集到佛寺内诵经,男人们击鼓敲锣,迎请佛像。待佛像一到,身着盛装的女人们立刻献花、供果,焚香燃烛。  
节日里,人们还常常唱傣戏或作其他表演,开展娱乐活动。未婚的青年男女趁此机会互相求爱,寻找意中人。当日,  
“做摆”的主人还要请众人宴饮。按照传统习惯,自己做了一次摆,在宗教上的地位就升为“坦”,二次升为“帕嘎”,三次升为“帕戛勒”,四次升为“帕戛勒相”。地位越高,越得到村人的尊敬,所以民间做摆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  
二、勐罕镇曼听傣族传统文化  
勐罕(橄榄坝)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由曼听、曼春满、曼降、曼乍、曼嘎等5个傣族自然村组成,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曼听行政村管辖。5个村寨紧密相邻,呈扇形分布,从正面看犹如一只开屏的孔雀,分布在勐罕镇的中心。保护区占地101.79公顷,居民318户,1514人,全部为傣族。  
保护区坐落于澜沧江边,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村寨中傣族干栏式民居及竜林、神树、寨心、公主井、孔雀坟寨心、古老的佛寺、佛塔等,使其成为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中唯一保持传统村落文化和庭院风光的典范。村寨附近还保存着大面积的古铁刀林,傣语称为黑心树,是傣族先民从自然界中发现的炭薪柴树种。5个村寨现存的傣族传统“干栏式”竹楼建筑及傣式框架结构木瓦屋面木楼占99.9%以上,既有实用功能,又有审美价值。5个村寨历史悠久,傣族贝叶文化底蕴深厚。傣族人民既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又有自然信仰,既赕佛,也赕世间万物,传统的生活方式、虔诚的宗教信仰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紧密地交融为一体。保护区以村寨为载体,以村民为文化传承人,包含了大量傣族农耕及天文历法等生产知识和建筑技艺及建房习俗、宗教信仰及宗教礼俗、章哈等口头文学、民间歌舞、民间美术、传统工艺等文化信息,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勐罕曼听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近年来用“公司+农户”的运作方式探寻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好评。但由于人口增多,森林减少,现代化进程对传统工艺、传统习俗等造成严重的冲击,保护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  
三、布朗族弹唱  
布朗族弹唱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把布朗族的音乐、舞蹈、民俗、服饰等融为一体,节奏明快,风格独特,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2008年,布朗族弹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乡老曼娥村,布朗族青年男女在表演布朗族弹唱。传流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的布朗族弹唱,把布朗族的音乐、舞蹈、民俗、服饰等融为一体,节奏明快,风格独特,体现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近年来,当地文化部门对布朗族弹唱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方案,通过开设传承点、组织青年男女向老艺人学习技艺等,使之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2008年,布朗族弹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华社记者蔺以光摄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乡老曼娥村,布朗族青年男女在表演布朗族弹唱。传流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的布朗族弹唱,把布朗族的音乐、舞蹈、民俗、服饰等融为一体,节奏明快,风格独特,体现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近年来,当地文化部门对布朗族弹唱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方案,通过开设传承点、组织青年男女向老艺人学习技艺等,使之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2008年,布朗族弹布朗族弹唱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乡老曼娥村,布朗族青年男女在表演布朗族弹唱。  
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的布朗族弹唱,把布朗族的音乐、舞蹈、民俗、服饰等融为一体,节奏明快,风格独特,体现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近年来,当地文化部门对布朗族弹唱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方案,通过开设传承点、组织青年男女向老艺人学习技艺等,使之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2008年,布朗族弹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瑶族盘王节的传说  
盘王节-西双版纳旅游节日,西双版纳瑶族的盘王节,瑶族的节庆特别多,西双版纳民间有歌谣说,“瑶族节日多,月月有节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目莲节、达努节……,一年12个月,月月都有节。  
盘王节是西双版纳瑶族众多节日当中,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西双版纳瑶族的盘王节的这个节日,无论蓝靛瑶、大板瑶(顶板瑶)、过山瑶、红头瑶等各个支系都要举庆,只是支系不同,住地不同,叫法也不同而已。有的地方叫瑶年,有的地方叫达努节,有的地方又叫瑶娘节。叫法虽然不同,西双版纳瑶族的盘王节日来历却都是来源于人源传说,活动内容也与祭祖、娱祖有关。居住在西双版纳的瑶族,不论是蓝靛瑶还是顶板瑶,都叫这个节日为盘王节,节期也统一在公历12月上旬举庆。  
西双版纳瑶族民间有关人源的传说,主要有两种。  
其中一种传说,讲的是大山传人。远古时候,有两座人形山相互对峙,两座山在一阵惊雷响过之后,同时裂开了口子,走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男人名叫布洛西,女人名叫密洛陀。布洛西与密洛陀走出山口以后,结为夫妻,生下了3个儿女,分别繁衍出汉族、壮族和瑶族。密洛陀告诉瑶族儿孙,她的生日是五月二十九日,她要儿孙在生日期间给她祝寿补粮、敲铜鼓闹场。西双版纳瑶族的有些支系根据这个传说,于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过节,并把这个节日叫做达努节-不忘祖先之节。届时,敲铜鼓闹场。  
西双版纳勐腊县瑶区的蓝靛瑶和顶板瑶则传说,瑶族的祖先是盘护。远古时候,有个评王和高王争战,久战而不分胜负。评王为获得高王首级,在出重金悬赏的同时,还以如花似玉的三公主相许。盘护揭榜出征,经过浴血奋斗,终于打败了高王,亲斩高王于马下。盘护将高王首级献给评王时,评王不仅奖予重金,并将三公主许配给盘护为妻,封盘护为王,授位于南京会稽山十宝殿,被人尊称为盘王。盘王婚后,生下6男6女,繁衍了瑶族12姓。西双版纳瑶族儿孙为纪念始祖,于盘护的降生之日-农历十月十六日为节。  
五、泼水节  
泼水节即傣历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据说,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婆罗门教的宗教仪式,后为佛教吸收。13世纪初经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泼水节是傣族人最欢乐的年节,丰富神奇的活动内容,也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游人。  
泼水节是在傣历年六日(约公历4月中旬)举行。节前家家户户修盖房屋,缝制新衣,酿酒、舂粑粑,杀猪宰鸡,人人都洗身,做好各种准备。  
泼水节一般为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除夕,是送旧岁的日子,常有划龙舟、放高升等传统节日活动。第二天(或加上第三天)为空日,它不属于旧的一年,也不属于新的一年,而是旧年和新年之间的空日子,所以,这一天(或两天)人们可自由安排活动,或休息,或打猎,或做其他事情。  
第三天为傣历的元旦,也是傣历新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傣家人传说这一天是“日子王到来的一天”。这天清晨,人们便开始了传统的各种节日占卜活动。青年们一大早就身着节日盛装,赶去山上采回鲜花,做好花房,扎好花树,然后去佛寺敬佛。他们还用碗或小箩从河边端来沙子,在佛寺院里堆起几座1米来高的沙塔,插上红绿竹条,然后,人们围坐沙塔四周,听和尚们诵经,祈求佛保佑五谷丰登。到中午时,忙碌的妇女们便担水为佛洗尘(即“浴佛”),求佛保佑傣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为佛洗尘后,欢乐的泼水活动便开始了。  
泼水,这是泼水节最主要的传统活动。人们相互泼水,相互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泼水时人人一只手拿着盛水的小盆、小桶或陶罐,另一只手用一把花束或绿叶树枝,不时蘸水洒向自己的亲明好友。泼水也是青年男女交流感情的好时机,他们个个穿着漂亮的节日盛装,不约而同来到泼水场地。男女青年互相泼水,互相嬉戏,洒水声和欢笑声交汇在一起,传递着青年们真挚的友谊和爱情。中老年人也和青年们一样欢乐,他们用圣洁的节日之水相互淋洒,以示相互祝福。这时,人们把一切烦恼、忧伤,以及一年的辛劳和汗水,都用这吉利的圣水冲得干干净净。沉浸于欢乐中的人们,也把节日的欢乐和圣水洒向远方来客和过路人,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把友情传给四面八方的朋友。  
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还进行多种传统的娱乐活动:青年男女要进行丢包求偶活动;人们还要在澜沧江上进行龙舟竞渡;跳优美动人的孔雀舞和雄壮潇洒的象脚鼓舞;在开阔地上放高升、放孔明灯……  
放高升,这是燃放自制的土火箭。节日前夕,泰上人们便在广场上用竹竿搭起一座座高升架,再用大竹筒装上火药,制成土火箭,然后将火箭拿到佛寺敬过佛,再拿回广场,装到高升架上。放高升时,两个小伙子登上高升架点燃“火箭”,顿时,“火箭”便喷着白烟,呼啸着升上蓝天。这时,人们都聚精会神仰望着高升越飞越高。不一会儿,另一枚土火箭又冲向高空,人们响起热烈的欢呼声……原来,这一枚枚土火箭和高升架子,都是各村寨精心制做的。放高升即是高升比赛,看哪个寨子的高升飞得高。凡是飞得高的寨子,村民都喜出望外,显出格外光彩。别寨人也为之欢呼祝贺。傣家人认为高升飞得高,便是把火神送走了,随之,一切灾难、疾病和痛苦,便全部带走了。  
孔明灯,这是首先用竹篾编扎成一个椭圆形竹架,然后,用48张韧性纸糊成一个巨大的灯笼,高约7米,直径约20米。其实孔明灯不仅是灯笼,它具有气球和礼花的性能。放飞时,人们在灯笼下方的进气口燃起柴火,让烟气熏入进气口,热气充满灯笼而膨胀,并产生升空之力。这时,人们把预先做好的十字架缠上浸满豆油的布条点燃,再把十字架挂于灯下的竹圈上,以祈吉利。于是孔明灯伴着通明的火焰缓缓升上天空,好似一颗硕大的明珠,在漆黑的夜空升腾。有的村寨还在孔明灯下悬挂许多火花球,并用火药线相互牵引串连,当孔明灯上升时,点然线头,让火花球升上空中后相继爆开,有如漫天飞舞的闪闪群星,格外壮观。不过,因孔明灯的飘飞毫无目的,有可能飞到森林上空,难免会有发生火灾的危险。所以,这种古老的节日活动,今已不多见了。  
现在的泼水节,依然保留着原有的既古老又为傣家人所喜爱的活动形式,而且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如文艺表演、体育竞赛、商贸交易、物资交流等等。西双版纳人常在旅游胜地景洪县曼飞龙佛塔和勐海县景真八角亭前欢度这一盛大节日。他们在塔亭同辉的仙境般的地方过节,别具情趣。国内外的许多贵宾与游人都曾到此与傣家人共度欢乐的泼水节,与傣家人结下了长存的友情。  
有关西双版泼水节由来的传说与神话故事很多,其中有两个流传得最多最广:  
古时侯,有七个美丽的少女,她们有七颗善良的心。她们的父亲却是一个十恶不赦的魔王,他的名字叫捧麻点达拉乍。这个魔王经常用他的魔法,给西双版纳人带来灾祸。善良的七姐妹非常同情受苦受难的傣家人。她们一心要为傣家人除去这一祸根,便暗中设下计策,决心杀死魔王,为民除害。哪知当魔王的脑袋落地时,便四处燃起大火,烧毁了傣家人的竹楼和庄稼。七姐妹为使傣家人免受灭顶之灾,她们相互轮流抱着像一个大火球般的魔王的头,它就是罪恶的火种。当她们传抱到第99天时,正逢傣历新年,大火终于被七姐妹制服了。大火熄灭了,傣家人得救了,七姐妹才得以喘气和休息。于是她们相互泼水,冲洗各自身上的脏物,同时也表现了她们的欢乐之情。后来,傣家人为纪念这七个大义灭亲的好姑娘,便在傣历新年时,用泼水来共度节日。傣家人以此表达对造福于后人的七姐妹的敬仰、感激之情,同时表达傣家人在除旧迎新时的相互关心与祝愿。  
另一个传说也有些近似。说在很早以前,有一个暴君,他霸占着西双版纳的山山水水,使这里的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他还霸占了12个最美丽的公主为妻。这12个公主受尽暴君的欺凌。有一次,最小的公主打听到暴君的一个秘密,并施计为姐妹除害。她们一日三餐轮流哄着暴君暴饮暴食,每餐都给让他吃一大堆肉,喝一大罐酒,让他在肉足酒醉后死一般地沉睡。这时,小公主偷偷拨下他头上的一根魔发,用它勒住暴君的脖子,眼看暴君的脑袋就落地了。谁知这个万恶的脑袋,就是罪恶的火种,头一落地就起火,它滚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火海。大火烧毁了傣家人的竹楼和村寨。12个公主为了解救傣家乡亲而奋勇灭火,她们与大火奋战了整整一个月,最后终于把大火扑灭。之后,傣家人为永远纪念这12个为民除害、道德高尚的公主,便每年一次相互欢聚泼水,以示永远将人间的痛苦和灾难赶走,用圣洁之水冲去污秽和晦气,保佑傣家老少岁岁太平。  
六、傣族赶摆  
傣族人“赶摆”的涵盖面,远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得多,它不仅仅是集祭祀、集会、百艺、商贸于一体的庙会,因为庙会只是众多节日中的一种,而傣族的节日,尽管名目繁多,却大都叫做“摆”,如摆爽南(泼水节)、摆干朵、摆帕拉、摆拉罗、摆汗尚、摆奘、摆斋等等,而参加这些活动,则都叫做赶摆。  
傣族“摆”的时间长短,一般根据各地有影响的较大奘房(寺庙)的多少而定,很有点轮流坐庄的味道。常规是一个奘房赶一个摆。如芒市,较大的奘房在风平、尖山、广母、芒幸、奘相、奘茂、奘喊七处,故芒市的摆就得7天,而瑞丽、盈江、陇川、梁河,则赶摆3至5天。  
到了赶摆的日子,村寨里的群众一齐汇集到佛寺内诵经,男人们击鼓敲锣,迎请佛像。待佛像一到,身着盛装的女人们立刻献花、供果,焚香燃烛。  
节日里,人们还常常唱傣戏或作其他表演,开展娱乐活动。未婚的青年男女趁此机会互相求爱,寻找意中人。当日,  
“做摆”的主人还要请众人宴饮。按照传统习惯,自己做了一次摆,在宗教上的地位就升为“坦”,二次升为“帕嘎”,三次升为“帕戛勒”,四次升为“帕戛勒相”。地位越高,越得到村人的尊敬,所以民间做摆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  
七、克木人  
克木人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文化群体,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西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他们分布的区域分别属于中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等国家。克木人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就是图腾崇拜,在克木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同一图腾姓氏的人不能结婚。克木人的宗教可以称为一种原始宗教,他们信仰鬼神,信仰自己的祖先。每个村寨都祭“官鬼”,一般是在大树下摆一块画有人像的石头,每年一、二月开发坡地之前,搭一棚子举行祭祀仪式。每个家庭供有祖先灵位,一般在夜间祭祖。祭祖时,人们要模仿本族图腾(如虎或鸟)的动作。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夫兄弟婚、妻姊妹婚相当普遍。保存母系氏族残余,招婿之风盛行,舅父在家中具有重要地位。个别地区还有群婚现象。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使用克木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在中国也有少量克木人,但是为未识别民族。  
克木人是中国一个人口较少的族体,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和景洪市郊区,属于“百濮”群体之一,中国克木人分“达迈老”,“达迈交”和“达迈泐”三支,“达迈老”迁自老挝,“达迈交”迁自越南,“达迈泐”为土著。  
克木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语言,与布朗语、佤语、崩龙语以及柬埔寨的高棉语关系密切,属孟高棉语族。克木人主要从事旱地农业,过去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图腾制度的存在,对规范克木人的通婚范围有很重要的作用,采用外婚制,因图腾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通婚集团,通过婚姻的连结,形成了更大的社会互动网络  
在中国,克木人主要集中于云南省勐腊县南腊河、南亮河、南满河、南俄河两岸,以及景洪市嘎洒乡曼迈村公所的老、中、新寨,总人口现仅2000余人.  
克木人信鬼神,祭供祖先,崇拜图腾。多住山坡,村寨稀疏。长期过着游耕生活,以玉米、薯类和豆类为主食。主要农具为打塘点种的尖棒,长达5米,一端包铁尖,另一端装响器,播种时,在“乐声”中边跳舞边掘塘。运输工具主要是用大型背篓。  
勐腊的克木人村落,集中地分布在南腊河以南与老挝毗邻的地区。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翠竹成林,是热带、亚热带典型的雨林区。历史上的克木人种早地,兼狩猎。生产水平低下,耕作粗放,工具简陋,人民生活贫困。近百年来,由于受到傣族的影响,生产、生活上有了较大的改变。  
八、关门节  
“关门节”傣语叫“豪瓦萨”,是傣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傣历九月十五日(在农历六月中)。  
节日来源子古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中原佛教的“结夏”。从关门节这天开始至“开门节”结束的3个月时间,为小乘佛教的安居斋戒期。这段时间,憎侣去佛寺净居修学,接收供养,禁止外出巡游;傣族多信佛教,民间信徒也常去佛寺静坐参佛,听佛爷讲经传法,每隔一周用食物、鲜花、腊条、银市或纸币敬佛一次。从关门节开始,傣家人关上爱情和婚姻之门,全力投人生产劳动,准备用辛勤的汗水去夺取全年主要农作物的丰收。  
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6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关门节开始后,也就进入农事繁忙季节,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劳动,人们定下许多戒规:禁止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和嫁娶活动;和尚不得随便外出;进奘拜佛的人不能远离家庭或到别家去过夜;任何人不得进佛屋,上佛台,拿佛的东西等。直到3个月后,即开门节时,人们才又恢复关门节前的一切正常活动。  
关门节那天,傣家村寨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蒸彩色糯米饭和制作糕点,赕佛或馈赠亲友,备办酒席会餐。  
在关门节的三个月期间,民众到佛寺里听高僧讲经是一项主要活动。高僧讲授的内容少不了成佛者的故事,并以此来教化众生立志成佛。从关门节至开门节的三个月期间,傣家人不举行婚礼,不建盖新房,不出远门,要集中精力搞生产,定期到佛寺拜佛、赕佛,虔诚信佛的长者,自觉戒斋,穿白衣服,包白布头巾,有的还到寺内住宿,每隔七天举行一次拜佛活动,届时,信众们带上食物、蜡条供祭佛祖,聆听寺内高僧颂经,讲解教规、戒律、佛经故事。还要举行一次称为“赕坦”(献经书)的重大活动。三个月的关门节日期届满,即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便举行开门节庆祝活动。信众们像参加关门节庆祝活动一样,带上纸花、蜡条、花树、食物、钱币来到佛寺,举行隆重的赕佛和颂经活动。也像关门节一样吃施舍饭、僧众聚餐,和关门节一样的热闹与欢乐。夜里,在佛寺内燃放火花、放高升、点孔明灯、跳舞、并舞灯环游各村寨,庆祝安居斋戒期结束,表示已从关门期进入开门期。这个夜晚之后,傣家村寨又恢复往日的多情浪漫的生活,僧侣们即可以走出佛门,信众可以出远门,傣家可以盖新房,小伙子们可以串姑娘,恋人可以举行婚礼。  
傣族的关门节在七月中旬,这时正是农忙季节。举行关门节就是禁止人们外出,禁止青年谈情说爱,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在这期间,信奉佛教的也要进行宗教活动——赕佛。  
关门节持续了三个月,开门节也就来到了(十月中旬)。这时,农忙已经过去,人们可以外出,青年人也可以谈恋爱了,可以成婚了。开门节以后,傣族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多起来了。  
九、赶塔  
傣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名族,他们生活在西双版纳这篇热土上。虽然我是个汉族,但自小生活在美丽的西双版纳,也自然而然的被这种文化所熏陶传染着。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傣族的赶塔。赶塔是傣族民间重要的佛事活动,傣族信仰的是小乘佛教,在西双版纳地区只要有傣族居住的地区,基本村村寨寨都有寺庙和佛塔,每一个寨子的赶塔活动都是根据时间的规划每村轮流赶塔,赶塔是傣族的一种祈福活动,同时中间也穿插了赶集文艺等活动。赶塔非常的热闹,不仅可以进到寺庙祈福,同时也可以在赶集活动中品尝到傣家的风味小吃。在你参加赶塔活动中同时也是有禁忌的,女人在来列假的时候是不能够进入寺庙里进行参拜的,这是一种不尊敬的行为,所以要主意哦。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