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永安市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22 14:52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永安市位于闽中偏西,东靠大田县,西邻连城县,南毗漳平市,北与明溪县、三元区交界。地处东经116°56′到117°47′,北纬25°33′到26°12′之间。总面积2931平方公里。市政府驻燕南街道。  
二、文化事业  
2016年,永安市全市共有大众业余演出团队21个,影剧院2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文化文娱场所22处。影剧院、电影工作站放映电影2.12万场次,观众41.96万人次。公共图书馆总藏量41.31万册(件)。年末全市播送电视台1个,基层播送电视站12个,“村村通”率100%,播送人口综合掩盖率为98.58%,电视人口综合掩盖率为98.55%。  
2018年末全市共有大众业余演出团队18个,影剧院2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文化文娱场所19处。影剧院、电影工作站放映电影2.25万场次,观众39.41万人次。公共图书馆总藏量45.09万册(件)。年末全市播送电视台1个,基层播送电视站12个,播送人口综合掩盖率为99.07%,电视人口综合掩盖率为98.80%。  
2019年末全市共有大众业余演出团队18个,影剧院2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文化文娱场所20处。影剧院、电影工作站放映电影2.35万场次,观众39.57万人次。公共图书馆总藏量61.96万册(件)。年末全市播送电视台1个,基层播送电视站12个,播送人口综合掩盖率为99.07%,电视人口综合掩盖率为98.80%。  
三、方言  
闽中话:又称闽语闽中片、闽中方言,永安市运用人口约50万。永安话能够分红四小片:市区片、岭后片、安砂片、罗坊片。  
四、永安安贞旌鼓  
永安市槐南乡南山村安贞旌鼓源于宋代初年,最初是作战时的战鼓,当进攻时,擂打旌鼓,用来鼓舞士气,也用于欢送凯旋的将士,随后也在庆贺打仗成功的宴会运用,加以助兴。随着历史开展,孟二公的后代子孙,就将旌鼓给予衍化开展,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期间,组织全村人员列队绕村敲打旌鼓,以示驱邪和祷告神灵的保佑,祝愿来年五谷丰收、六畜兴隆,同时也添加了节日氛围。  
五、永安贡席制造工艺  
贡席作为永安贡川明清两代进贡朝廷的产品,其历史长久。据传贡川自宋代以来就开端引种席草,到了明代,贡席已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凡定居在贡川的居民都来学做贡席。沿到清代,贡席已构成攀龙、延爽、观成、集凤、水东五大消费基地,其制造工艺各有特征,最著名是下坊席(今观成林),卷起来能挑斗米不弯,摊开来滴水不漏。贡川草席以耐用、吸汗、冬暖、夏凉而出名。  
六、永安大腔傀儡戏  
永安市青水乡大腔傀儡戏是福建省民间傀儡戏原始形态保管最完好的剧种之一。木偶戏,原名傀儡,系用线支持身架,塑以各种面型和着以各种服装,演员以线牵动扮演的一种戏剧。大腔傀儡戏的音乐,系明代弋阳腔与道士腔相分离的初始声腔形态,古朴粗暴,属高腔体系。这种大腔与傀儡相分离的艺术形态极为少见,保管至今的更是百里挑一。其保存有传统剧目30多种,折子戏30个。  
七、永安大腔戏  
永安大腔戏构成于明代中期,是弋阳腔的一个流派,因是“大锣大鼓唱大戏,大嗓子唱高腔”,故称大腔戏。明景泰年间,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并向当地艺人学习弋阳腔,然后分离本地的山歌、小调及道士音乐,创建了大腔戏班。随着熊姓家族局部成员向周边地域的迁移,大腔戏传播到了大田、尤溪、沙县等地。  
永安大腔戏的传统剧目有一百多个,常演的有《白兔记》、《金印记》、《中三元》、《葵花记》、《取盔甲》、《黄飞虎》、《破庆阳》、《三代荣》、《合刀记》、《白罗衫》、《月台梦》、《卖水记》等。大腔戏的声腔字多腔少,粗暴高亢,朴素平直。演员发声以大嗓为主,大小嗓分离,演出中后台不时帮腔,保存着弋阳腔“一人启齿,众人帮腔”的特性。大腔戏的脚色行当分“四门九行头”,“四门”为生、旦、净、丑,“九行头”即正生、小生、副生、正旦、小旦、夫旦、大花、二花、三花,此外还有老旦和贴旦。大腔戏戏班普通由15人组成,伴奏乐器也只要锣、鼓、钹、唢呐和板几种。演出时舞台上仅摆设一桌二椅,演员戏服较为简单,或痛快不穿戏服,只用红、黑、白三色化装,然后挂上别具一格的“须套”,走到桌前扮演。司鼓坐在椅上打鼓,并自始至终不停地干唱,与演员配戏。  
丰田村的大腔戏平常除自娱自乐外,还常在村里的迎神赛会、祭祖和节庆活动中演出。清代咸丰以后,由于小腔戏在闽西北地域盛行,大腔戏开端走向衰落。到了20世纪20年代,不少大腔戏班先后崩溃,留存下来的戏班活动范围逐步减少。丰田村地处高山密林之间,交通闭塞,故大腔戏这一明代构成的古老剧种得以保管至今,五百多年来不曾中缀。大腔戏的扮演动作、舞台调度、舞美方式等都属于明代戏剧的宝贵遗存,是中国戏曲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讨的第一手重要资料。往常丰田村大腔戏剧团成员缺乏20人,演出范围仅限于本村和本乡。近年来,随着文化生活的不时丰厚,丰田当地大众对大腔戏的兴味逐年递加,大腔戏的业余演出活动越来越少,艺人的年龄也趋于老化,而山区生活的贫穷又使急于改动经济情况的年轻一代无暇去学习继承这一古老剧种。演出市场的萎缩和后继乏人的困境使得永安大腔戏处于濒危状态,亟待抢救和维护。  
八、龙角舞  
龙角舞主要传播在福建省永安市上坪乡和左近乡镇一带,用中央方言永安话创作而成的,最初作为道场的一种扮演方式在民间传播,多半是以祈求生活安康,五谷丰收,天下安定,四乡八邻和睦共处为主要内容。  
龙角舞的步行走法有一整套紧密且共同的动作套路的。它十分考究头、眼、嘴、肩、手、脚之间的谐和和统一,而且整套动作的表现方式与经书上所列的办法相同:当唱词唱到东,身体的正面就必需朝东,说到西就必需朝西,念到南就必需朝南,指到北就必需朝北。龙角舞十分考究舞蹈姿态的巧妙应用,特别是手和脚的舞动,手掌的动作普通以兰花指展示;脚的步法,无论是行、走、绕、跑、蹲、跨、跳的动作幅度有多大,最终都以“丁”字步法落定,整套动作极富舞蹈的欣赏性。  
龙角舞的道具有:一根长1.5米呈月牙型的龙角、一个直径20公分的旌鼓、一面25公分的铜锣、一顶五台山帽、一条红布围裙、一本《龙角舞》经书。“龙角”最初是取山中的变形弯笋来做原资料的。但由于在笋长成竹子之间的取材时间不好控制,所以做出来的“龙角”很容易坏,也不容易保管,因而,后来人们就逐步用锡做原资料,打制成如今这种全长1.5米,两节能够伸缩呈月牙型的“锡角”。  
龙角舞是深深扎根于民间的民俗说唱作品,是永安中央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对永安话的传承和开展有着严重的影响,对民俗学、社会学、舞蹈学研讨有重要价值。  
九、永安“唱花”  
“唱花”是永安外乡的一种将民间说唱与民俗扮演相分离的共同曲种,自明朝末年构成曲种方式以来,“唱花”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目前仍在永安市大湖镇的新冲村传唱。  
“唱花”的根本内容大都是经过对农民口传身授,停止言语文字、农业技术、伦理道德和历史常识等的传播,其还是人们传承农业消费学问的活教材,它把时节与农事有形的分离起来,成为农民农事学问的根本读物。在传唱过程中,采用朗朗上口,简单易记的一问一答式。“唱花”所用的道具极端简单:一本“唱花”手抄唱本、一个直径约35公分的中鼓、一盏手提灯笼、一张四方桌即可停止扮演。  
永安市大湖镇新冲村的“唱花”,本来是在新冲曾姓人氏中传承的一种外乡民间说唱剧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新冲曾氏家族逐步消亡,“唱花”也逐步被迁移至新冲的闽南移民传承、因循下来;因闽南语和永安话属两种不同的语系,闽南人学讲永安话时,都会很僵硬的夹杂着闽南腔,一朝一夕就自然构成了如今这种既不是纯粹的普通话,也不是粗暴毫放的闽南语的共同“四不象”唱腔。“唱花”,就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构成的产物。永安新冲“唱花”传承至今已有五代,书目达500多部,唱腔具有浓郁的永安外乡的中央特征,目前尚存的曲牌有24条目。2000年以来,新冲的“唱花”屡次被市文化部门约请进城登台演出。  
十、燕城文化  
永安市境内九龙溪与巴溪集合于城区西,形似燕尾,故别名“燕城”,市标为“群燕起飞”雕塑,市树为香樟,市花为含笑。明景泰三年(1452年)设县。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会内迁永安达7年半之久,为当时东南抗战文化名城。  
十一、名人  
刘佐成(1883~1943年),字鹰公,又名国云,福建永安汶洲青水池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到延平府应试,考中秀才。与李宝焌同为我国第一代飞机制造家。  
李宝焌(1886~1912年),字焜甫,乳名汉佬。福建永安洋畲(今属贡川镇)人。中国航空先驱,第一代飞机制造家。  
邹韬奋(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原名恩润。中国记者、出版家。曾兴办生活书店(现三联书店),于2009年建国60周年时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奉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张静初(1980年2月2日-),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2005年,以电影《孔雀》开端走红,一度有“小章子怡”之称。2005年取得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2006年取得第三十届开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黄海冰(1973年7月23日-),中国影视男演员。2002年,取得第二届中国电视艺术“双十佳演员”。  
十二、永安市结婚风俗  
福建永安婚俗很复杂!  
提亲: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了婚龄,男方家看中女方或往常男女青年相处产生感情,男方就托媒向女方提亲。若女方父母同意,便把女儿的八字由媒人交给男方家长,假如男女双方八字相生,媒人继续穿越双方家庭沟通聘金、聘礼等事宜;要是双方八字相克,或许会被迷信不近道理的男方父母棒打鸳鸯。  
订婚:男女双方家长经过媒人中介传达彩礼数量直到双方家长都能承受后,男方家长、媒人及男方本族亲人一行前往女方定亲,去时为奇数比方9人,回来时连同准新娘10人为偶数;携带礼物用红纸包的冰糖、糖果、花生糖、红枣或黑枣等5包,有籽的枣没收奉回。在女方家双方进一步商谈彩礼,礼金为含3、7等不祥数。现金、银元尾数含3或7;聘礼含布、粳米、猪肉、鸭子、酒、糖果、糖饴(用糯米、糖为原料加工成饼状的一种中央特征小吃,专用于聘礼)。商谈结果写在红纸上,男女双方家长各持一份称为婚约。在女方家,准新郎和准新娘在露天交流信物:男方送女方一枚戒指、一块银元;女方送男方笔、笔记本或影集。男方返回时,女方家给男方家只是意味的礼物:简称糖、芋、葱,糕、苎、线。比方糖寓意爱情甜甘美蜜;苎指苎麻片,可绩纱成丝,苎和线意味爱情如丝、如线一样长。  
迎亲:婚礼前一天上午去迎亲,去时挑聘礼第二天返程时挑嫁妆的人俗称轿夫。去迎亲含媒人、新郎的大伯或叔、挑担的人为单数,回来时含新娘及伴娘成双数。传统迎亲时,新郎没有一同前往,往常受外界的影响新郎才一同去迎亲。  
聘礼:聘礼按订婚时婚约写的数量稍多些美其名曰足足有余,其中老酒两小坛装在竹编的花篓,两坛酒里分别放五个去壳的红鸡蛋、鸭蛋,酒坛封口后盖上红双喜,用针线穿两串桂圆、荔枝干、花生成圆环套在酒坛的脖子上。猪肉连着尾,意为新人有始有终,白头偕老,还贴着剪纸猪的图案。其它聘礼装在礼筐,上面放着和食物相同图案的剪纸,礼筐外套着青色布袋便于挑。挑酒是新郎的大伯或叔,代表男方家长走在去迎亲队伍的最前头。  
礼担:聘礼中有一挑叫礼担也叫四层,既一挑礼品筐,每个筐上下层,每层装的物品成俗统一。装有猪肝、大小肠、鸡等熟食,还有冰糖、花生糖、糖果、红枣、黑枣用红纸包着及米花、糖饴;此外蜡烛、香、鞭炮、红包、灯芯、安全符、庚帖。  
女方收下聘礼后请人整理礼担写回帖。红枣、黑枣放回礼筐奉回,猪肉的尾巴要返回一截脊骨,鸡只取了胸脯和砍去腰一段,再用竹签固定重新吻合成一只鸡,返回给新郎家,入洞房前新郎吃鸡头,新娘吃鸡尾,礼筐不能空,空的礼筐就放一把米粉。  
送嫁:女子出嫁请柬只能写某女于归不能写成结婚,酒宴布置在结婚前一天的晚餐,筵席主桌是亲戚外家,首席母舅,其次是祖舅;次桌是来迎亲的人,首席是新郎的大伯或叔,其次是媒人。酒宴范围小,只请亲戚和本族至亲;饮食质量不像男方结婚酒宴那么考究;宾客赴宴叫送嫁或说去食嫁饭。  
加笄:出嫁日的清早,除了要给新娘化装外还要给新娘举行加笄典礼。加笄时客厅的供桌上点一对蜡烛和一炷香,摆着鸡等三牲;新娘发际系一条黑纱巾,穿白、蓝、青三件上衣,穿白内裤外系紫红色的围裙;坐在交椅上,脸朝客厅内,双脚先踏在米筛边后踏在“七星斗”(“七星斗”米斗点燃一盏七芯灯,米斗上放一块米筛),由“好命婆”梳三下头并口上叨念:“乌巾盖面他人人,梳头绾髻是大人;脚踏米筛边,夫妻会孝心;脚踏四角斗,夫妻会到老。”继而,撑开新娘红伞放在客厅前的露天,然后请宾客食加笄汤圆。  
哭别:整装待嫁的新娘衣着崭新喜庆暖色的衣裳,胸前挂着用针线穿的桂圆、荔枝、花生、辟邪镜、装着安全符的荷包犹如一串项链。旧俗新娘在闺房先哭别母亲,再到客厅依次逐一哭别家人、同族至亲、亲戚,手拉着手难舍难分,诉说分手之情。哭别的对象要给红包,然后拜别灶神。  
换手巾扇:新娘哭别娘家亲人后,在“好命婆”扶持下拿起客厅前露天事前撑开的红伞出门行走到路口停下,新娘的弟弟或哥哥跟到路口与新娘交流手巾和纸扇,俗称换手巾扇。事前把戒指用针线缝在手巾上,在交流过程中,边交流新娘边说:“扇换扇,平平扇(胜);金戒换银戒,两家都欢欣。”在槐南“扇”与“胜”同音,意为祝愿新娘的夫家和娘家人丁兴隆、家庭富有幸福,两家都欢欢欣喜。交流后新娘上花轿或花车上路。  
嫁妆:在迎亲的队伍新郎的大伯或叔用于挂蚊帐用的两根小竹子挑着一对花灯走在最前头,(这种竹子不是圆的而是四方形,两根用红头绳捆在一同。)其后是新娘和伴娘,旧时媒人挑着一对火笼,每个火笼里分别放着用红纸条圈着的两块木炭和一小把用红纸条扎着的松柴,木炭、松柴意味着薪火相传。  
接亲:迎亲队伍到了新郎家院门前路口等候,待到吉时院内鸣炮才进院。进了院门,本族至亲接过走在最前面新郎大伯或叔挑的一对花灯交给新郎的母舅和祖舅,由他们俩各点燃一盏,点燃后走向客厅,同时带着唱腔贺四句祝愿,如“点来明火一色新,五龙含珠去点灯。点得宝灯成双对,千金淑女入家庭”。到了客厅把花灯挂在客厅的天花板,边挂边贺四句:“宝灯挂起一对新,天上麒麟来挂灯。三元及第辈辈有,五子登科发万金”。新郎的家长要马上给点灯、挂灯的人红包以示感激。新娘由男方的“好命婆”扶持着跟在提花灯的新郎舅舅其后,到了客厅前的屋檐下,一对一男一女的儿童双手抬着米斗等候着,新娘在娘方收的红包放进米斗,这对儿童就把米斗抬到新房。新娘在“好命婆”扶持下先后拜祖神和灶神;然后,走进新房把胸前如项链的挂物取下放在床铺上。不盛行如影视婚礼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  
婚宴:婚宴设在中午,首席是新郎的母舅,其次是祖舅,再次一对新人的媒人。酒过三巡由新郎父亲先给宾客敬酒,接着是一对新人同时敬酒;敬酒从首席开端依次按亲戚辈分从长到幼再到本族及左邻右舍。  
散席后,旧俗新郎的母舅要留下来过夜,摆新床、挂蚊帐。  
食鸡头鸡尾:在过去新郎、新娘没有闹洞房和喝交杯酒的风俗,入洞房前新郎吃鸡头,新娘吃鸡尾。寓意自始自终,天长日久。  
满月:婚礼后一个月,新郎要请岳父第一次来做客,在男方家俗称请亲家,在女方家称父亲给女儿做满月。新娘的父亲赴宴携带做女红用的尺、剪刀、针线、锥子、针线匾,五种颜色的布各一小块,还有一把米粉、十个蛋、一套女儿穿的衣裳。满月宴宾客只要岳父,没有别的亲戚,只是叔叔、伯伯等本族至亲作陪。筵席只能开一桌,假如坐不下,由两张或三张桌子并成一长桌。岳父坐的座椅要铺红毯,岳父要落座时掀开红毯一角表示谢坐。在宴席开张前每人先喝一碗甜汤,喝后留下一个红包放在桌上表示感激。东家收了红包后宴席就正式开张,宴席食物考究可谓珍馐美馔。岳父回家时,要让他带一些熟食物给家人分享。  
十三、永安市丧葬风俗  
葬礼是殡殓祭奠死者的礼俗。福安民间葬礼既有社会风俗的特性,也混杂着信仰及迷信的成份。它由送终、停尸、戴孝、守灵、出殡、墓葬几个阶段组成。  
送终停尸  
病人弥留之际,亲属须赶到现场,听取吩咐,送别死者,俗称“送终”。人咽气后,即在大门口贴出白纸讣告,俗谓“门白”,并派人通知有关亲属,叫“报丧”。人死后尸体不经前厅而由左右侧边门并经露厅入后厅灵床安放,俗称“停尸”,经过露厅,须撑雨伞遮住尸体。假如人死在楼上,不能经过楼梯移尸,必需撬开楼板,用绳索吊下死者尸体,按上述规矩移尸后厅。  
整容入殓  
人死后,死者的亲属须到水井或溪河点香烛焚纸钱向龙王买水。按死者年龄倒入相应杯数的水,放入柚叶烧汤,为死者作意味性沐浴,由儿子和媳妇前三后四,拂拭其背,然后换上预制的殓衣(俗称“寿衣”、“老衣”),殓衣上不能有字迹,少则五层布,多至十三层布,取单不取双,穿上鞋袜各一双,整容毕,让死者手握桃枝、以草木灰为实的粽子,口含冰糖,脚朝后天井方向仰卧灵床,在灵床前点起油灯,燃烧纸钱,举家哀哭。除酷热天外,普通停尸三天后即入殓,如遇“重丧”、“三丧”忌日,则不能哭亦不能殓。  
棺木有海棠式和长方形两种,入殓前须用桐油、蜊灰、面粉熬成油灰漆刷,俗称“布柴”。入殓前,孝子须屈膝给收殓者捧上甘草茶、蛋和红包,收殓者将甘草茶倒少许入死者口中,踩破茶杯,拣一碎片放于棺内,并用筷子量死者鼻子,看安放尸体的位置能否端正。然后折断筷子,留取半截,半截夹上瓷杯片放入棺中。接着收殓者将寿被和“荷封”(麻布制成)盖到死者身上,将长出局部剪下,留给遗属作荷包和包鞋戴孝。盖棺后,子女手执哭丧杖举竹篾之类燃起阳火把绕棺材行三圈,叫“环柴”,然后在棺木上点起油灯——俗称“柴头灯”。殡殓才告完毕。  
戴孝守灵  
父母死亡,儿女须戴重孝;夫亡,妻不用戴孝;妻亡,夫不用戴孝;小辈亡,晚辈不戴孝。晚辈死,一切小辈都得戴孝;长孙,长侄要戴重孝。戴重孝者须着麻衣麻鞋,普通戴孝只穿白,束白布条,或佩戴白纱、黑纱,在鞋头嵌一块白布即可。戴轻孝数日后即可脱去,戴重孝头发须留蓄四十九天,有的须“百日”、“周年”或“三年”前方才脱孝。  
人死后,在厅堂设神主牌位,俗称“灵牌”。人亡七日,多请僧道诵经(拜忏)超度亡灵,俗称做道场,又叫“过七”。人亡三年,亲属除灵脱孝叫“做三年”。殷富之家逢“三七”、“五七”、“七七”、“百日”、“周年”都要做追荐佛事。做过道场,就在大厅设神主牌位及帘桌,早晚供祭茶饭,有供四十九日的,也有供百日的,尔后每逢初一、十五日定期上供,直到三年为止。1949年后,随着后厅棺木及时安葬,孝帘供祭的已渐稀少。  
出殡墓葬  
境内旧有停棺三年后出殡之俗。直到民国年间,城乡还随处可见停放棺柩,棺柩停放日久朽腐散裂,极不卫生。故民间有人死后七天内下葬不择日子、不看风水之说。普通穷人家,遇丧事,暂时择地掘一墓室,草草安葬,俗称“做红冢”。待日后再修墓面,或修好新墓后,再捡骨殖重行墓葬大礼。当地坟墓多依传统构筑,由墓室(普通平行两个)、墓碑、墓坪、墓面组成,外观颇似靠背椅。明以前用石,清以后始用三合土砌筑。除“寿坟”外,普通砌好墓室即可下葬,日后安放墓碑,继修墓面。在砌墓室时,须埋下文房四宝、七宝,墓身大小,清以前有规则按品级,民国以后视身份和经济才能自定。  
墓室砌就后,即可择日出殡。出殡时亲属披麻戴孝并于灵柩前设祭品,按亲疏辈份依次上前拜祭,俗称“哭祭”。然后“发引”,前面以带枝叶竹竿上挂蓝白布条(即“引布”、“功布”)下系大锣,由若干人扛着鸣锣开道。继以挽联、挽幛,死者遗像及神主魂轿、香亭、乐队、灵柩、死者遗属、送葬来宾等。灵柩在哀乐声中抵达墓地,停棺墓坪,廉村、赛岐以下有潮水的中央,等候涨潮时辰进葬。没有潮水的中央选择良辰进葬。葬前先用儿子衣服揩拭墓室。封墓门时,须往做墓师傅嘴里塞肥肉,如死者配偶不是同时下葬,则其墓室中,必需挂上八卦钱,点上七星灯,并放入鸡蛋两个,未来开穴,以鸡蛋能否孵化成鸡,视为儿孙能否繁衍兴盛的预兆。葬毕,地师张伞站立坟头,高声拿腔说吉利话,俗称“喝龙”,同时撒上五谷、竹钉、钱币等物,意味五谷丰收,人丁兴隆,财源繁茂。这时儿子们争相捡拾,或由舅舅均匀分给,儿子们将内装有五谷的香火袋,带回家中,挂在楼仓内。  
封过墓门,取下“引布”、“功布”,换上红彩,送葬者脱去孝服换上喜服,妇女则换穿红裙、红袄;儿女媳妇各提马灯一盏,上贴写有“百子千孙、五代同堂、长发其祥”等字样红纸条。同时儿子们分别将点亮的“斗灯”和撒上食盐的烧红炭钵装入箩筐中挑回。斗灯和火钵的数量按儿子的人数定。这时,乐队改奏喜乐,送葬队伍列队回还,俗称“回龙”,亦称“回虞”。到家后,大厅高烧红烛,供起祭礼,亲属来宾分别上前行跪拜礼,号称“虞祭”。祭毕,摆上俗称“搓圆”的汤圆,招待亲友来宾,并设午宴或晚宴,宴谢亲朋,丧葬至此,服满孝除。  
十四、满月  
婴儿生后三日,用菖蒲草药熬汤为之沐浴,俗称“洗三旦”。此前,婴儿父母要送“蛋酒”给外婆和有关亲戚以报喜,外婆家则回送给婴儿衣物,供其洗三旦时穿用,亲戚则送公鸡给产妇。满月那天,须给婴儿剃“满月头”,将剃下来的胎发悬放门户高处,希望孩子未来胆大气壮。富家婴儿满月要摆“满月酒”。普通人家则在满月那天,将婴儿装扮一番,抱出内室与亲友见面,同时煮蛋面招待来宾,并向亲邻分送煮熟的红蛋和糕饼,俗称送“剃头蛋”。亲邻则于满月前后分别送礼物往贺。  
十五、做晬  
小孩周岁,俗称做晬,届时普通人家须办酒席宴请亲邻,亲邻亦以衣物为贺。  
十六、华诞  
不管男女记下降生日期(普通取农历)。以每年这天举行庆贺,即“做华诞”。逢华诞普通只由家人煮线面一碗,蛋两只吃用,线面细长,谐音“长寿”,蛋雅称“安定”,故取其“长寿安全”之意。兙年代前,很少送礼和摆酒庆贺,80年代,独生子女增加后,小孩华诞,父母为其在酒家设宴请客者渐多,青少年过华诞聚餐送小礼物也较盛行。  
十七、庆寿  
人活五十,年已半百,故五十开端做寿,十年一庆,五十岁寿称“做五十”,六十岁寿称“做六十”。境内庆寿不取华诞,一应在春节举行。正月初三到十五为庆寿、请寿酒的佳期。故一到年底,送寿之人不绝于路,亲戚送寿礼须备联幛、贺轴、寿糕、寿桃、绛烛、银丝(豆扣)、寿酒、猪蹄等。遇到岳父母寿庆,女婿须送成套衣物等丰厚寿礼往贺;到春节,岳家举行寿庆之日,还须备办精巧酒席一桌往贺,俗称“暖寿”。拜夀典礼普通“五十”、“六十”较简单。春节间挂寿联请寿酒而已。若是“八十”、“九十”大寿,家庭又较富有的,局面就十分盛大,寿堂之上张灯结彩,悬挂寿序、寿联,点烛供果。拜夀时,寿者端坐太师椅上,男左女右,让儿孙一对对上前跪拜,拜夀毕,寿者给拜夀小辈分发拜夀红包(钱)。请亲邻吃寿面,并设宴庆贺,叫“请寿酒”。  
十八、交际  
福安人称谓晚辈常常加“阿”字,如“阿爹”、“阿嫂”;称谓晚辈加“阿”字,则表示客气,如“阿弟”、“阿姐”。称谓父母又常常加“奴”字,如“奴玛”、“奴奶”。对晚辈,普通直呼其名;对平辈,1949年后直呼其名的越来越多。称谓来源复杂,称父为“阿玛”,源于满族,系受旗人影响的结果,由“阿玛”简单为“玛”,或又加“奴”为“奴玛”。称母为“阿奶”,称“奶”乃其略语。因而,称伯母为“伯奶”,并因产生音变呈现有音无字词的称谓。称夫妻为“翁姆”,乃源于闽南话(闽南方言称丈夫为“翁”,称妻为“姆”)。称妻为“老妈”则是保存唐末光州固始南迁时的叫法,今河南固始仍称妻为“老妈子”。今称伴娘为“伴娘妈”,其“妈”音与老妈的“妈”方言音皆为“马”。  
称父亲为阿玛、奴玛、阿爹、阿。1949年后城镇居民多仿效文化人称爸爸。乡村亦有称父亲为阿伯、阿叔;称继父为阿叔。称母亲为阿奶、奴奶、奶,1949年后城镇居民多仿效文化人称妈妈;称继母为阿婶。  
称祖父为阿公、公、翁,称祖母为阿婆、婆。称曾祖父为太公,高祖父为太太公;称曾祖母为太婆,高祖母为太太婆。  
称伯父为阿伯,伯母为“阿▓”;叔为阿叔、叔,婶为阿婶、婶。称伯父之父为伯公,伯父之母为伯婆;叔叔之父为叔公,叔叔之母为叔婆。再上一辈,加“太”,如太叔公,太太叔公。称姑母为姑姐、姑娘、阿姐、姐哥(天主教徒称姑母为阿大),姑父为姑丈;子辈称姑婆、姑丈公。  
称外祖父为外公、外头,外祖母为外娘、外婆;外祖父之父为娘翁,外祖母之母为娘婆。  
称舅父为阿舅、舅,舅母为阿妗、妗;子辈称舅翁、妗婆。称母亲姐妹为姨,姨之夫为姨丈;子辈称姨婆、姨丈公。  
称岳父为“丈人”,普通按伯父行第称谓或随妻称谓:阿伯、阿爹、阿。妻称夫之父为爹,夫之母为阿奶、奶。1949年后城镇居民多仿效文化人称爸、妈。  
称兄为哥、阿哥,嫂为阿嫂、嫂;弟弟为弟或直呼其名。称姐姐为姐、阿姊、姊哥,襟兄之妻为姨,内兄之妻为嫂。称夫之兄为伯、阿伯,夫之弟为叔。姑表亲、姨表亲与兄弟行第称谓类似,仅前面加“表”字,如表兄、表姑姐等。民国以前称进入村落的陌生来者为客官、人客,1949年后多以同志相称,亦有称人客。出门见到不熟习的,大抵以相应的晚辈来称谓,或阿叔、阿伯,或叔婆、伯奶。年岁不及已者,加“阿”以示客气:阿妹、阿弟。  
十九、永安市过节风俗  
农历一月称正月,各行业均放假,普通以五日为期,从初一到初五,店铺贸易大局部停歇。初一称新年(春节)早晨开门燃放爆竹,开门炮迎新年,吉利、安祥、驱邪。穿新衣。早餐吃年糕(意为年年高)接着走亲眷。拜年:下门亲到上门亲拜年,上门亲请酒。初一这天吃饭肴配应有鱼(意为年年有余),豆芽(小孩吃了聪明,意为豆芽是淋起音同灵)初一至初五普通不干农田活,参与舞龙、走马灯,听唱词,看戏。  
新年初四日夜迎灶神朝天归来,放鞭炮,在灶神前点香烛,称“迎灶神”。  
正月十五日谓元宵,又称上元节,集镇的中央有放灯,乡人结伴看灯,吃埋埋茶(用红豆、绿豆、槐豆等煮成)。  
二月二吃芥菜饭,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防生痼痨(一种顽固的皮肤病)盖取清精之义。先把芥菜汆熟去汁,饭煮熟,加料合炒。  
清明是日多数上坟,也有前三后四上坟的。前一日做好馍糍,馍糍用糯米硬米对抄磨粉(都用糯米太粘),有的拌棉菜(一种野菜),有的内中放馅,馅有用筍、五香,菜头喜、头芽、猪肉、咸菜等,贴在柚叶上,也有贴若叶的,放在屉上蒸,也有用煎盘煎的。如今也有用炊糕。再整一桌酒食,祭请祖宗。这也有一定典礼:桌面板要横放(家中吃饭时桌面是直放的)端上酒菜(一定要有馍糍和竹筍),然后点上蜡烛和香,把香插在香炉内,把炉请到桌上,前放酒杯和箸,桌边放橙子。然后把酒洒到杯内(少数),过一会再洒,共三次。然后把折成三角的纸钱焚化,烧几根稻草(意为串钱用),另折三帖梭形纸钱,称佛旨,烧在三根椽下或墙外(意为送钱差官的工钱),再后把香炉请回原处,蜡烛也移在炉边点完。最后,把祭请过的食品端到灶台上(一定要放一下,意为重新烧过)最后就把酒菜散福了。  
三月廿三还红蛋,前有妇女到太阴宫向陈十四娘娘求子,取娘娘鞋子回家,得子后,另做多双娘娘鞋,还于神前,同时煮几十个鸡蛋(有的上百个)用食红粉染红色,摆在神前还恩后,分给在场的人。带些回家分给邻里孩子们。以前有会市。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俗称“重五”,包粽子,用纯糯米淘净后,用箬叶包好,内馅有用咸菜、咸肉、甜枣、槐豆、咸卵黄等的,包成四角状,再用棕榈叶作绳系在一同,放在地端午铫中,参加用草木灰淋成的灰汤同煮,这样的糯子色香味很好,(如今草木灰没有,都用食碱替代)。  
划龙舟:每年端午节前后都有龙舟竞渡之举,一村一船,船身绘龙鳞,船上旗帜和划手服饰皆同一颜色,有红、黄、青、白、黑五色龙船,每船分为十六档,每档2划手,加上挥旗、击鼓、点头、桡手等共40人。  
六月六、洗垢龊,取木槿花,煮汤淋草木灰,称灰汤,再用汤洗头,(娘娘词中唱到,这一天洗头的水不会给在阴司的上辈喝),用草木灰是从前没有洗头液。如逢晴天,多数人家把衣物、书藉等搬出曝晒,防蛀。  
七夕(七月初七):巧食是一种手指状糕饼(现都在店中买)。据记载,古时吃巧是民间女子在庭院中陈列各种瓜果、糕饼,面向天穹穿针引线,向织女哀求智巧,曰乞巧。也有把巧食抛上瓦背,意为酬报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世报喜。是节,翁家给婿家送巧。  
七月半,亦称中元节,俗称鬼节,普通是买些菜蔬,祭请祖先。先做九层糕:就是用早米和槐花水磨,然后用一炊巾放在“海大儿”内,匀上粉水,一层约0.5公分,蒸熟,再匀一层,直至海大儿满。普通不止九层,俗称九层糕。祭祖普通都是一样,七月半就是不能少了九层糕和西瓜。  
二十、永安市饮食风俗与特产  
1、永安粿条  
永安粿条是福建省永安市的特征小吃之一,其滋味鲜美、口感光滑,是外地游客到永安的必尝之美味。  
2、永安叉叉粿  
叉叉粿是永安的特征小吃,不用筷子吃,而是用竹子做的叉子吃,所以叫叉叉粿,要蘸酱油吃。  
3、永安煨豆腐  
煨豆腐是福建省永安市著名的传统小吃之一,通常称之为烫嘴豆腐。其制法是将豆腐块置大铁锅内,加猪脚、排骨、清水等,以炭火久煨,将豆腐煮成蜂窝状,使之入味。煨好后,热豆腐小块蘸酱油、蒜头、冰糖等做成的调料食用,滋味香甜。  
4、永安艾果  
每年的阳春三月,都兴做艾叶米粿,资料是有艾草和大米做成的,工序比拟复杂,永安人的馅最喜欢笋,是不能少的,还有香菇,肉,葱,虾米,能够做成饺子型、圆形。  
5、永安芋包  
软润香滑的永安民间传统小吃芋包的主料为菜芋和木薯粉。其制法是将菜芋和洗净入锅煮熟去皮后,与木薯粉揉搓至软硬适度不粘手,做成芋包坯,包上瘦肉、香菇、笋、虾米、酱油、五香粉炒熟的馅,置入沸水中煮到收缩着浮出水面。再蘸酱油,老酒,猪油,味精,葱花等调料即可食用。  
二十一、永安市著名景点  
永安具有4A级景区国度重点景色名胜区桃源洞、鳞隐石林、国度级自然维护区天宝岩、国度级文物维护单位安贞堡等许多景点。  
鳞隐石林:国度重点景色名胜区鳞隐石林位于福建省永安市区西北13公里处的大湖镇境内,由鳞隐石林、洪云山石林、十八洞等景区组成,总面积1.21平方公里。这是一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了众多的怪石、奇峰和异洞。鳞隐石林富有特征:地上石林,公开迷宫。景区内屹立着石芽、石锥、石柱、石笋400多座,最高36米。怪石拟人状物,绰约多姿。主要景点有:三鼎岩、望天星、八戒照镜、接笋峰、石猿抱桃、黑熊护笋、石龟探洞、接吻石、鳞隐书院等50多处。  
天宝岩自然维护区:天宝岩总面积11015余公顷,位于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的过渡带,位于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永安市境内,包括天斗山和九龙壁景区,海拨14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6座,主峰达1604.8米。2003年6月,天宝岩被国务院列入国度级自然维护区。  
桃源洞:在永安市北10公里、紧靠着205国道的栟榈山中,面积37平方公里,因景区内有桃花涧而得名。宋李纲有诗云:"栟榈百里远沙溪,水石称为小武夷",故又有"小武夷"之称。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已辟为旅游区,筑亭台楼阁10余座。1994年,被评为第三批国度重点景色名胜区。  
永安龙头国度湿地公园:位于永安市西北部的安砂镇,地处闽江干流上游、九龙溪中游,是以水库为主体的海西地域独一的库塘型湿地公园。公园触及安砂镇的安砂村、坑口村、罗丰村、青村和新建村,总面积达3073.8hm2,其中湿空中积1032.7hm2,湿地率为33.6%。  
永安安贞堡: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位于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又名池贵城,为当地乡绅池占瑞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造,历时14年竣工。占空中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  
贡川古城:贡川古城位于距桃源洞景色区10公里处的贡川镇。贡川具有省级文物维护单位明代城墙、会清桥、笋帮公栈、陈氏大宗祠。笋帮公栈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笋业同业公会会址。镇内古城墙保存较好,它建于明嘉靖年间,原长约3100多米,现遗留1300米左右,高约7米。明末城堡内建有书院,藏书十万册。城墙外的胡贡溪上建有会清桥(廊桥的一种),建于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  
北陵:位于永安市西南5公里处,集古代文化、抗战文化、佛教文化、吉山酒文化于一体,具有丰厚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摩崖石刻、竹筏旅游、春谷山庄、沙滩烧烤、抗战遗址、清代民居、自然泳池、宝应寺等10余个景点和休闲垂钓、旅游马车项目。  
甘乳岩景色区:地处小陶镇大陶洋盆地的西陲,位于永安到连城205线中段,距国道8公里。现已开发可供欣赏的有众多的溶洞群和小石林群,长百米的大石厅可包容千人集会,公开河潺潺流水,七级瀑布为同类溶洞所稀有。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