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建宁县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22 14:30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建宁县地处福建省西北隅,东接泰宁县,南邻明溪县、宁化县,西北与江西省南丰县、广昌县、黎川县交界,天文坐标介于北纬26°32′至27°06′,东经116°30′至117°03′之间,面积1716.34平方千米。  
二、建宁宜黄戏  
俗称大戏、土戏。由昆曲、西秦腔开展演化而成的。明朝末年由江西抚州传入建宁,盛于清朝。当时,建宁具有同师同祖同声调的戏社五个,普及建宁各集镇。宜黄戏主要以用二换一曲唱到底的《碧玉簪》、《珍珠塔》誉名,次以传统正本戏《龙凤配》、《二度梅》、《下南唐》等二十余个剧目广流于众。宜黄戏声调多唱上线(二换或二簧)拆子戏(俗称杂戏)多于正本。曲调一称下江上线(二换);一称下线(西皮)。演员唱的是土声腔,小旦小嗓,小生半小嗓,道白半官半土。行当配套较划一,有四旦四生四花脸,且有固定脸谱。鼓钹及器乐伴奏六人。乐队练的是工尺谱,以笛定音,低八度,各拉各调。均口镇龙头村业余宜黄戏团至今每年春节及农闲期间,坚持在建宁、泰宁、宁化、清流、明溪等县的偏僻乡村巡回演出。该团在唱腔、扮演艺术上带有浓重的乡土颜色、服饰化装,道具原始古朴,保存了不少明清期间戏的特征、深受人民大众欢送。  
三、建宁通心白莲制造技艺  
建宁素有“莲乡”之称。莲子在建宁已有1000多年种植历史,曾是“贡莲”。据清乾隆《建宁县志》记载:建宁秀山丽水,玉润流馨,香泉道道,十里菡萏,极为旖旎。城西龙山,玉泉水冷,百口莲池,岁产“贡莲”千斤,为吾国第一。建宁通心白莲制造技艺主要散布于建宁、泰宁、将乐、建阳、建瓯等县市。  
建宁通心白莲果实圆大,洁白脆嫩,易烂面沙,质量上乘,除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外,还源于传统的栽培技术和精密的加工技艺。建宁通心白莲制造工艺有1000多年历史,五代梁龙德初(公元921年),金铙山报国寺前已有白莲池,就有莲农栽培、制造建宁通心白莲。每年春分后栽种藕苗,七月下旬莲子成熟,七至九月采收加工,到秋分采收完毕,共可采17道。建宁通心白莲手工加工工艺是纯手工制造,根本上是由18至40周岁的女性来完成,一天只能制造二十来斤,不伤莲肉,工序一道扣一环,包括采摘、脱粒、去壳、去膜、通心、清洗、烘烤、包装。采摘莲子要在晴天清晨太阳未映照之行进行,采收的莲子要当天加工。加工时先去掉莲蓬,破开莲壳,剥去莲膜,用竹签捅去莲心,接着用专用的烤笼加炭火焙烤,这几道工序要在几十秒内完成。莲农说:“做莲子如绣花,手上功夫大。”稍有忽略就会减损色泽的洁白,加工好的莲子则用有内套的纺织或铁皮箱盛好,不与异味的食品并贮,以坚持其味之幽香。  
四、建宁客坊中畲过半年风俗  
建宁县客坊乡中畲村有这么一个奇特的民俗,每年过两个“年”。除了传统的春节外,还在农历六月十八“过半年”。  
客坊乡中畲村位于闽赣两省三县六乡分离部,自古是由赣入闽重要门户之一,是重要的战略要地,至今仍有古寨、关隘遗址。距中畲不远的白云寺,王安石曾在那里苦读数载,留下数十首诗文。  
往常,中畲村辖16个村民小组,有人口2300多人。其中有谢、杜两大姓,人口过千,“过半年”风俗就在这两姓村民中传承。“过半年”的由来  
“中畲村‘过半年’风俗历史长久。”中畲村村书记谢邦庆说,民间传播着两个版本。  
一是相传南宋年间,天灾人祸,中畲村常受烧杀抢掠的番兵侵扰。为了保一方安宁,中畲村村民自发成立了民间武装组织,并树立稳定的防御体系,顽强对立番兵,战事不断持续到年关。在农历腊月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为过大年繁忙着,涣散了防御。当晚,村子最终被番兵攻陷。第二年春夏,被打散的村民陆续回到村子,村中晚辈提议补过一个“半年”节,庆祝村民安全归来,时间就定在一年的中间,农历六月十八。  
另一个版本是,相传明朝中期,福建广受倭寇侵扰,中畲村杜、谢两姓能人志士率领族人奔赴前线,用鲜血保卫了祖国领土完好。多年后,当将士凯旋,族人广邀宾朋,大摆庆功宴,思索到将士多年未回家过年,遂按过年风俗,每家贴春联、杀家畜、祭祖先。由于当时刚好是农历六月十八,就名为过半年。  
这两个版本终究哪个真实已无从考证,但“过半年”风俗不断传播至今。  
在中畲村,“过半年”在当地村民意中的位置,远远超越传统的春节。在“半年”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会洗刷好家里的墙壁、天花板和桌椅等,对家里停止一番彻底的大扫除,前一天晚上,村里请来的舞龙队到家家户户游龙,寓意平安全安,风调雨顺。  
第二天,天还没亮,家家户户便开端繁忙起来,有的宰猪,有的杀鸡,还有的打糍粑……男主人大声招呼远到的客人,小商小贩大声呼喊采购商品,小山村顿时繁华特殊,年味十足。  
村民杜太宁说,每年“过半年”,在外工作、学习的村里人都会回到家乡,出嫁的女子也会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省亲。走在街上,我们就遇到好多个背着大包小包的年轻人,一探听,都是从外面赶回来过年的。  
“每年只需有时间,就一定会回来。”一毕业就在福州工作的大学生谢华兰说,“过半年”是家乡的风俗,更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她说,假如真实没方法回来,也会在这一天约上老乡、朋友,好好地吃上一顿,当作是过年。  
酷暑里“过半年”  
7月21日,农历六月十八,我们去感受酷暑里“过半年”。  
村民谢文标和家人正在门前贴对联、挂灯笼,为过年忙活着。谢文标是村里的文化人,农家户户的对联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在他家门口,除了贴对联,还贴上了热情弥漫的“迎宾词”,这些诗词常以讴歌盛世、写景抒怀、神往将来为内容。依照村里的风俗,客人进门后,也能够撰写“答谢词”,一旦“答谢词”作成了,主人便会燃放爆竹,盛大地把“答谢词”贴到大门口右壁。  
在谢文标家门口墙壁上,左右分别贴着“迎宾词”和“答谢词”。“迎宾词”内容为:贺嘉节(如梦令)隘上中畲季夏,阡陌井然庄稼,荷花正怒放,红豆翠竹如画,如画,如画,家在五龙山下。“答谢词”内容为:过半年(好春光)山峻翠,水凉长,鸟鸣歆,飘逸荷花随客至,露芬芳,戚友远来集聚,举杯互诉衷肠,畅饮抒怀心已醉,落斜阳。  
两首短词,一下子突显出中畲村深沉的文化底蕴。  
“过半年”这一天,最忙的就属家中的男女主人,但是贵客临门,怎样也不能怠慢。于是,村民们自发出分子钱,约请县艺术扮演队来村里扮演,尽地主之谊的同时,还能添加繁华的氛围。  
除了这些,更让人震动的是长桌宴。在“过半年”当天,有越多人临门就越不祥,所以为了让更多的人莅临,村民们都是在自家门口摆上三五张桌子,等每家每户都摆好后,居然构成了壮观的长桌宴,一眼望去,划一的长桌之上,摆满了各色菜肴。  
中午时分,鞭炮响起。开席啦!大伙开怀畅饮,出了谢家进杜家,虽然放开肚皮,纵情地吃喝。主人们忙得不亦乐乎,那边客人刚走,这边又迎来了新客,于是换上碗筷,端上热菜,举起酒杯,盛情招待新的来客。一天下来,酒量好的人,还在继续喝住,酒量差的人已烂醉如泥……  
往常,中畲村的这个“奇俗”有了更丰厚的内涵。客坊乡政府开端发掘“过半年”的文化内涵,把这奇俗向外推介,作为民俗旅游的项目,吸收了不少游客的眼光。村民们惊奇地发现,往常到村里“过半年”多了不少生面孔。原来,他们都是游览社组织来的游客,只为感受“过半年”的繁华氛围。  
五、建宁县元旦守岁风俗  
元旦守岁,辞旧迎新,是我国民间春节时最富神韵的风俗。建宁是泛客家县,因而,建宁人守岁的风俗既有中原神韵,又有客家特征。  
贴岁红  
乡村盛行贴岁纸,就是在家中各神位、门窗及用具上贴一条红纸条的纸钱,长约二十公分,宽约五公分,贴至元宵节火化,实践上也是一种祭奠。建宁人以为万物皆有神,谁也不能得罪,特别是门神门户,岁纸重量较重,有的还特别用纸花,以祈求四季安全。  
包红包  
即包压岁钱,吃年夜饭时,家主给全家人发一个红包,几不限,意为新年发财,大人给小孩压岁钱时,会说:“多多念书,步步高升。”之类的吉利话。旧时,还有给灶神和厅堂的“天地国亲师位”包银元压岁钱的,如今,人多用百元大钞压岁,以祈求繁荣昌盛,新年发财。  
坐彻夜  
即守岁。吃完年夜的“团聚饭”,发完压岁钱后,家家户户点燃“守岁烛”和红香,主妇就会从灶堂里铲好一盆炭火,即“岁火”,供大家烘烤,大家围着“岁火”一边品茶、吃年果,一边话桑麻;会念经的老太婆则坐对灶神诵经书一遍。如今,人们,则烤着“岁火”,围在电视机前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的“民族大联欢”,一边畅谈着一年里的收获和新年里的希望和方案。  
煮岁饭  
主妇用米升量米12下,一年有12个月,寓意为月月有饭吃、年年有余之吉利,煮岁饭普通都是在吃完团聚饭以后煮,最迟不得超越年夜的零时,煮的岁饭是供大年初一全家人吃,岁饭煮熟后即用碗盛好先祀菩萨。  
点岁火  
吃完年夜饭后,除了在厨房的灶君神位和厅堂的“天地国亲师位”面前燃香点烛、鸣炮外,还要在谷仓、猪牛栏、羊圈、柴火房,砻谷间以及各个房间点香燃烛,要从大年夜不断点到正月初三夜,也有点到初二夜的。点岁火,一是过年要明亮之意,二是驱邪以求五谷丰收、六蓄兴隆、四季安全之意。  
煨火种  
建宁的风俗是大年初一同火时不能用火柴之类生火,更不能到他人家去借火种,而应直接用灶膛里的火种一吹即燃。听说,这天的火烧得旺不旺,能够预兆新年里的人财能否旺盛。因而,每年入冬后,家家户户都会砍好煨火种的硬柴,到元旦夜煮好岁饭后,主妇就会将蕴火种的硬柴放入灶膛中熄灭成炭,并用灰煨好,以供大年初一早晨用吹火筒一吹即燃。  
开大门  
不管城乡,家家户户老早就会备好开大门的鞭炮。元旦夜,守岁的男子,一到零时,便洁衣净手,力争上游,焚香鸣炮,开门纳吉,嘴里说着“新年发财”、“万事如意”、等吉利话。此时,村村寨寨鞭炮声此起彼伏,不断响到拂晓。一些乡村,也有按黄历书所示吉时开大门的。“开大门”即开大厅门,也称“开财门”,是很崇高的事,只要男子才干担此重担,届时,家中的男子穿戴一新,敬神供祖祀灶君,再开厨房门,也要鸣爆竹,口说吉利话。  
拜社公  
听说社公保佑一村人的安全福禄。建宁的乡村各村都有社公菩萨,普通坐落于村的水口。开大门以后,家里的男主人就会张罗好祭品、香烛、火纸、鞭炮等去拜社公。有的村庄还全村有组织地还按黄历书示的吉时敲锣打宣扬着唢呐一同去拜社公,以求全村人四季安全幸福。拜社公有个不成文的风俗:即大年初一早晨拜社公只能是家中的男性,女性是在年三十的这天下午去拜社公的。  
六、建宁县旧时婚俗  
建宁县内旧式特殊婚姻方式有招郎、招亲、改嫁三种。  
招郎  
旧俗亲生女及养女招婿入赘,称“招郎”。但有些族规不准亲生女招郎,所以招郎不很普遍。招郎后所生子女随母姓者,女方须付给男方父母“恩养费”。如兼祧男方姓氏者,男方亦担负结婚费用。招郎多有书《议约》。  
招亲  
旧俗夫死寡妇招郎成家,叫“招亲”,要写《招约》。承当后担负家计及原先长幼人口的养教,对女方财富有继承运用权,无典卖权;所生子女,普通长子从女方姓,次子从男方姓,一子则兼祧两姓。  
改嫁  
旧俗有些族规,不许寡妇招郎,只许守节或改嫁。改家要在亭庙内写《嫁约》,寡妇要趁夜溜出村外更衣上轿,俗呼“坐夜轿”,不动鼓乐,不办酒席,尔后不得介入喜事庆典为首活动。离异妇女改嫁同。  
解放后,人民政府贯彻新《婚姻法》,保证妇女合法权益,妇女被歧视现象大为减少。此外,抱童养媳或“招夫养夫”(抱养小男孩为婿)的陋俗也不再呈现。(摘自《建宁县志》)  
七、傩舞  
始源于清道光二年(1822)间。相传当时大地干裂,万物枯萎,虫害成灾。为防止粮食绝收,村民百姓自发组织一支“乞神保收”的民间鼓乐队来哀求五谷菩萨天降雨露,驱除病虫,驱邪镇魔,祈盼五谷歉收,一朝一夕构成如今的民间民俗活动――傩舞。溪源乡大岭村至今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还展开这一富有中央特征的传统民俗活动。  
傩舞的扮演方式是以群众组合而成。主要有七人领头扮演,一人扛百家伞,六人戴六种颜色的面具,即六个扮相,代表双、福、禄、寿、喜、全六位神仙。其中四位神仙肩挑担子,一头是线毯,一头是鼓。当地人把毯喻为“坦”,意即平平整坦,风调雨顺,无病无灾;鼓:比作稻谷丰满,也能用来击鼓助威,增加氛围。百家伞是各家的媳妇和姑娘自作各色布条系上铜钱缝合而成,布条上均写各自姓名、年份、不祥词。百家伞紧随六位神仙其后,一人撑伞,并不停地转动、腾跃,表示给菩萨跪拜。随后是乐队。乐队共有八人组成,鼓、锣、钹、唢呐、笛子。调门不一,吹奏《五谷祭》。  
傩舞的扮演方式有二种,一种是祭奠队伍串村走田埂来到田间路边,旗分二路,中间扮演,随鼓声响起,由观音菩萨(白色面具)引导(手敲木鱼,挥舞须杖)排成纵队(表示福禄寿喜各路神仙降至人世,驱除妖魔鬼怪,保歉收),然后变化成一字形,阴挡鬼怪,驱邪镇魔,并不时击鼓,喊声震天,重复数次。另一种是由白观音引路,按次第福禄寿喜各神在先,百家伞、乐队、竖旗、三角旗其后,边走边喊,绕田埂而行,所走过的田块都能天降雨露,五谷歉收。活动时全村男女老少倾村出动,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二、三百人。扮演时,傩舞威威,喊声阵阵,锣鼓喧天,彩色旗飘动,鞭炮齐鸣,局面极为壮观。  
八、伞舞  
是客坊乡一种民间传统艺术活动方式,仅是每年农历正月,农户用来庆祝新春――“舞龙灯”的一个组成局部。它始从明朝年间的“伞灯”开展成清初的“伞舞”。客坊乡农历正月庆祝新春的民俗活动气势浩荡,它集龙灯、伞灯、花钵灯、打团牌、跳马灯、杂耍及民间小调弹唱吹打为一体的综合性喜庆文娱方式。而“伞舞”尤为出色,更吸收观众。其主要扮演方式如下:  
伞灯为主另有八个少女手执花钵灯,按一个步法随乐而舞,其方式是伞灯居中,收一人执着就地不停旋转,直到整个扮演完毕。伞灯配以花旦小丑说唱方式扮演程序如下:由一支五至七人组成的吹打乐队,一少女手执伞灯居中旋转,一男古装小丑扮相手执马鞭引路,另一妙龄少女古装花旦扮相,由小丑指东道西,手舞足蹈,曲调《小放牛》,其唱腔既有土京剧,又有本地话。“伞舞”一定要有“伞”,这“伞”颇有特征。“伞”以竹制骨架,大约80公分,以红、绿、金等色纸绘制喜、寿花本等图案。“伞”寓意是真龙天子出巡,以保一方安全。乐队由唢呐、二胡、京胡、钹、锣、鼓等七至十人组成,其中年长者师傅为指挥。“伞舞”自80年代以来深为文化部门注重,停止了大胆创新,把“伞”改为铜质凉伞保存了“伞灯”特征,并进一步把一把伞扩展为十把伞,乐队唢呐增至二十把,另钹、锣、鼓恰当增加数人。这种“伞舞”扮演气势大,范围壮观,十个少女手执特别制凉伞既保存了乡土特征,又引人入胜的舞姿和统一着装的烘托,吸收了众多观众。  
九、马灯舞  
是在建宁土戏和古乐队根底上开展起来。其扮演方式灵敏多样,动作细腻,漂亮大方,集闽西北山村民间马灯舞艺术之精髓,独具乡土特征。均口镇台田村的马灯舞,历史长久,舞风古朴,被誉为全县马灯舞之首。马灯舞传说源于元朝年间,当时盛行骑马习武的习尚,为了表达骑士出征英勇杀敌的大方壮举,民间艺人就用马灯舞的一文世方式表现出来,把洗马、喂马、训马、出征等动作及舞蹈方式展现,表现了英勇的骑士保护战马及成功归来的喜悦心情。  
马灯舞的扮演方式主要由战马、旗幡、牌灯、凉伞、乐队、马夫等组成。扮演开端后,随着乐曲响起,由一位少女和四位青年分别扮成巾帼女将和英勇骑士,他们骑着五匹马、踩着马步,一手拿缰绳,一手舞马鞭,以飞奔的姿态出场,然后依次扮演“五马出征”、“五马冲锋”、“五马聚会”、“五马凯旋”等动作程序,其队列灵敏多变,动作要洁净利落,姿态要萧酒大方。持旗幡、牌灯、凉伞者应踩着碎步,在马队的两侧,随着五马扮演而及时变换队列。建宁的马灯舞,经过几百年的继承和开展,原来用于庆贺打败敌寇成功后所跳的一种欢乐舞蹈,现已成民间欢度春节和喜庆歉收所扮演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  
十、桥灯舞  
又称桥板灯舞,听说是唐朝末年,由江西传入我县,当时盛行于全县各乡村,如今黄坊乡的毛坊、陈岭、黄坊等村,每逢元宵佳节均有展开这一方式的踩街活动。  
桥灯,望文生义,以板块组成桥,配置于以灯。主要有三部份组成。一是板块:应有统一规格,每板长一点五米、宽二十公分、厚三公分,板两端开凿五公分的圆洞,每板用七十公分长的园木为柄,穿准前后板洞内,榫拴而成桥。二是花灯:用竹蔑扎成的木灯架,形似莲花或灯笼均可,巧剪人物花鸟图案画,裱糊灯架左右两侧,前后空敞,中间可燃点蜡烛,每板三盏。三是乐队:由鼓、锣、钹、唢呐等六至八人组成。元宵节前,桥灯舞活动掌管人(解放前普通由族长担任,现由村民引荐),组织各家各户备制桥板,扎花灯。元宵夜,各户找着自制的桥板,点亮花灯,在指定地点集中,板与板之间用木闩依人头高矮衔接起来,首尾配以龙头龙尾,构成一条长龙。最长为一百二十四板,次之为一百零八板。元宵节夜幕来临之时,掌管人用“神铳”指挥,(民间用铸铁火药制成,圆形一铳有五眼即五响)“神铳”一响,家家户户鞭炮齐鸣,在奏乐声中,身着统一服装的扮演队伍,用同一肩扛桥板,顺一手执柄,急步前行,开端踩街。龙珠引路,龙头龙尾齐舞,在村的主道上游行一圈后,进入广场,还绕圆圈,再走s形,边走边扮演卧龙起舞、游龙寻珠、龙舞升平、龙吟宵叹、龙喷焰火等多种套路。远眺之,似条百米长龙,又如一条闪闪银河、照亮山村,照亮山山水水,映红人们欢乐的笑脸,别具一格,蔚为壮观。  
十一、团牌舞  
是矛和盾两种兵器的对峙组合舞,是一种很有功底的建宁民间传统武术,没有经过一定的根本功锻炼是打不好团牌舞。它始于元朝年间,当时全县大局部乡镇均会打团牌舞,现只传播于里心镇一带。团牌舞由五人组演,现只传播于里心镇一带。团牌舞由五人组演,四人分别右手拿刀,左手持盾牌(盾牌篾编纸裱,直径一米),一人手持兵器(整个演出分别运用棍、叉、大刀),随着紧奏的鼓点引队出场,走圆圈,穿八字,窜篱笆,然后执盾者分站四角,由持棍者分别运用不同兵器与四人开打比赛。采取戏剧武打方式来演,持枪棍者刺杀严密,执盾者抵挡快速,扮演好的见盾不见人,唯听刀棍碰击声,翻腾时,盾不着地。除舞台或大庭广场可扮演外,执盾者可沿路停止翻腾。  
十二、花钵灯舞  
听说明朝末年传播全县各地,现伊家乡的沙洲村,里心镇的新圩村每年春节都有跳花钵灯舞的风俗。花钵灯舞由精工巧扎三十厘米高、三十厘米大的花钵十六个,每钵配纸帛各色花卉果枝,内燃蜡烛,由八少女打扮双手各执钵灯一个,用舞蹈步伐,随着有节拍的锣鼓声和悠扬的乐声轻歌漫舞,队形变换多样,人与灯共翩跹,人花一片集合,一曲告终以灯组字。古时多组“天下安定”、“五谷丰收”等字形,解放后组排“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字形,往常较多组排“新年快乐”、“万事如意”、“齐心奔小康”等字形。字多、曲多、舞步队形变化也多。以里心镇新圩村的花钵灯舞为全县最佳。它钵体大小适中,纸制辣椒、莲花、桃花形真玲巧,扮演时,配曲古雅、舞姿丰美、动作细腻,别有新意。  
十三、龟蚌舞  
它源于“龟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是里心镇新圩等村民间传播的一种民俗活动。每逢春节,里心镇的局部村均有展开这一活动。龟蚌舞普通由龟、蚌、梢公、渔翁、渔女等角色组成。道具有旱船、渔网、渔篓、鸬鹚等。龟、蚌、鸬鹚、旱船均由篾扎纸裱而成,蚌八个由八位少女扮装扮演。乐队有大鼓、大钹、小钹、大锣、虎锣、碗锣,另外唢呐二至四把。音乐具有浓重的乡土特征,曲调平稳,流利而漂亮。  
十四、杖戏  
是一种游街串巷供欣赏的民间艺术。木制一座由四人扛抬、九十厘米高、一点二米见方、四脚落地、上下横贯结实的底座方台,台中上下横档中间,立一根七至八厘粗、四米多高的铁杖,故名杖戏(丈戏)。铁杖顶梢,钳铸出一小块l形坐板,专由幼儿扮演,每出戏中主角被绑扎于铁仗梢人坐板上,其他角色分别站于底坐方台上。由四人抬,二人手拿叉杆掩护,随着吹奏音乐游行。里心镇靖安村的方式别致,除柱式外还有“秋千架”式和水车轮网两种。秋千架式坐二人,车网式的,网在直径二米余,均分四等座,座台上坐二个小孩,随时拨动车网,摇动秋千,让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有胆量的儿童一点不怕,摇晃频笑自如,胆怯儿童简直埋头俯视。  
十五、宴堂乐  
是在婚丧喜庆,祝诞拜寿时为衬托繁华氛围的打击伴坐唱的一种文艺方式。一班五至七人组成,乐器配有锣鼓、弦乐、笛子唢呐。鼓手是指挥,又是主唱者。其别人员既是打击吹拉者,又是分行别当的轮唱者。曲牌节目多与民俗风情严密配合。如寿诞必唱《郭子仪拜寿》,结婚拜堂必唱奏《浪淘沙》加筛锣,晚上闹洞房必唱《十月怀胎》,祝福新郎新娘和睦幸福,遵嘱新婚夫妇孝敬父母。如今乡村婚丧喜庆仍有请“宴堂”之俗。  
十六、建宁县时令习俗  
从公元958年(南唐中兴元年)置县始,建宁就传播着民风古朴的习俗习气。由于社会的进步和政治、经济的变化,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陈规陋俗有所变化或被废除,但至今许多乡村大众还相沿着具有鲜明中央特征、方式繁乡的时令习俗习气。  
1、春节:又叫元日,俗称“大初日”。是日,零点开端就有人早起燃放鞭炮叫“开门”,但门不敞开,鞭炮放完即关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早起,家中人也相互道喜,说吉利话。当天不挑水、不劈柴、不扫地。饭后出门礼拜社稷,曰“出行”。遇人互道“生财”、“添福添寿”,不走亲戚。初二开端走亲访友,至初六止。晚上需放鞭炮“封门”。初三“送渣滓”,每家此日开端清扫全庭院和厨房、过道,把肃清的渣滓装在一提竹箕里或大篮里,带上香纸炮烛,派一个家人担着或二人扛着将渣滓倾倒河边。渣滓倒完后,要在河边拾大小石装入竹箕,名曰“拾元宝”,回家后倒在土地神座下,以图招财进宝之吉利,意为倒去渣滓担来元宝。  
2、立春:“立春”之日,每家摆设香案于大厅前,先日用红纸束好鲜菜一棵,及各色鲜果数碟,全家人顶礼上供“天神”接春,有“新春大似年”之说,“立春”时辰,城乡各地,鞭炮声此起彼落,响遏行云。  
3、元宵节:俗称上元节。挨家挨户宰牲,买新肉,既是供品又是庆元霄佳肴。如有添男丁,须在正厅悬挂彩灯一盏。是日将春节粘贴的“岁纸”撕下焚化。俗云:“烧了上元纸,各个寻生意。”“看了上元灯,各个操营生。”表示新年已过该各从其业了。各地乡村有举行跳灯舞龙等方式多样的大众文化文娱活动。4、清明:家族大开祠宇,具牲醴,祭祖毕,大摆筵席,曰“吃清明”。众乡民具祭品上墓除草、复土、挂纸。解放后,簇伙做清明消逝了,个人上墓祭祖照旧。  
5、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数日前,各家陆续包裹粽子,亲友互相馈送。是日,一切门窗悬草蒲插艾条,贴钟馗像、八卦太极神符,以示驱邪避鬼,人人必饮雄黄酒。中午出外采草药曰“采节茶”。城区有龙舟赛。  
6、“中天贶节”和“尝新”。定为农历六月初二,除有“中贶节”风俗地外,其他村落农民为庆歉收,在早稻吐穗时,择辛卯日,摘回未熟谷穗插于神座和土地厨香炉中,宰鸭捕鱼一并供拜,邀亲请友会餐,预庆歉收。  
7、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七月节或鬼节。此日,为追祭行人之日,家家户户必大量点蜡焚香烧纸,做“碱糍”。  
8、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或之前即便是偏远村庄,也得早日往集市买好“月饼”。各乡村有吃“月饼”习气。俗云:“五月节裹掉,七月节烧掉,八月节柄(饼)掉”。  
9、重阳节:为九月初九,又叫“登高节”。各家改善生活,扎纸鸢供小孩嬉放。城区有登高、滚坝王窠等习气。  
10、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有些乡村称此日叫做“十月朝”。一年辛劳,宣布秋收完毕,于是打糯糍,设简筵会友聚亲,以庆歉收。  
11、冬至:时日设供,合家跪拜祭祖敬祖,曰“拜冬”。群居氏族,大开祠堂,设牲醴供祭,群拜祖先。  
12、腊月: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俗称为灶君上天之日,于是家家户户晚饭后,设供祀灶。祈求上天奏好事。持续到正月初三,设供恭请灶君下凡,祈愿下地保安全。腊月择日停止大妇除,俗曰:“扬尘”,在过小年前,各家各户将门窗厨桌板壁等洗刷一新,庭院上下,扎帚扫刷。把庭院、房前屋后清扫得干洁净净。  
13、元旦:俗称“三十夜。”是日,家家张贴对联,大小门窗贴上红纸扎好的岁纸,设盛馔,先祀社神祖先,后合家吃团聚饭,给小孩包压岁钱,晚上放炮请年辞岁,守岁封门。  
十七、名人  
陈岩(849年—892年),字梦臣,汀州黄连镇(今建宁县)人。官至福建察看使。  
应必达(—1353年),元代建宁里心人。元代福建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首领。  
甯文龙(1603年—1661年),建宁县均口半寮人,明末清初抗清将领。  
张际亮(1799年—1843年),字亨甫,号华胥大夫、松寥山人,建宁县溪口镇渠村人。清代爱国诗人,其诗作主要辑录于《松寥山人集》、《娄光堂稿》等。  
陈纲(1902年—1925年),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担任军校学生排排长,在沙基惨案中,以身殉国。  
十八、建宁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1、南霞泥鳅粉干  
正宗南霞泥鳅粉干,考究嫩、香、软、滑、鲜。依照现代营养学的观念,泥鳅是高蛋白、低脂肪、多营养素的上佳食品。每百克鲜泥鳅含蛋白质18.4克、脂肪3.7克、钙38毫克、磷72毫克、铁0.9毫克,还有丰厚维生素和烟酸。  
2、宝玉鱼唇  
宝玉鱼唇是特性是韧而不硬,酸辣爽口。正宗的鱼唇,系鲨鱼的口唇,唇皮柔厚洪亮,味尤纯美,乃鱼食珍品。但正宗鱼唇不能多得。福鼎民间就用鲨鱼(包括白糊鲨、小生鲨、朝鲨、剑鲨、锦访等)的鱼皮替代鱼唇。  
3、建宁笋干  
孟宗笋业有限公司创立于1995年,位于中国福建武夷山脉,国度生态示范县,千里闽江正源头的建宁县。公司立足于本地丰厚的竹笋资源,是集基地培育、开发作产、销售效劳为一体的专业化从事笋干深加工的企业。公司研发作产的“孟宗”笋干系列独具特征,是几百年来传统笋干的晋级换代产品。它改写了几百年来传统笋干质量良莠不齐,食用非常不便的历史。  
4、碧玉卷  
碧玉卷以大米和韭菜为原料,将二者混合磨浆,用油烙成薄饼,卷入香菇、熏肉、笋丝、豆腐干等馅料,煎成筒状,油软光滑,色香味俱佳。民间用“报春淑女收画卷”的佳句来形容碧玉卷的美好。  
5、建宁猕猴桃  
猕猴桃,又名奇特果、人参果,营养极端丰厚,人们称它“水果之王”。具有滋补强身、清热尿、生津润燥、祛风活血、化瘀消肿、健胃催乳、醒酒提神之成效。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维生素缺乏症。近代医学发现猕猴桃对防治癌症有宏大作用。我县现有猕猴桃种植面积3000多亩,年消费400多吨猕猴桃饮料,畅销全国各地。  
十九、建宁县著名景点  
1、福建闽江源国度级自然维护区  
福建闽江源国度级自然维护区地处建宁县东南部,东至泰宁县界,南至均口镇台田村三洋浆,西至伊家乡兰溪村汪家铺,北至金溪乡顶峰村平坑。天文坐标为东经116°46′41"~116°59′24",北纬26°35′47"~26°49′56"之间。总面积13022公顷,其中中心区4902公顷、缓冲区4673公顷、实验区3447公顷。  
2、金铙山  
金铙山原名大历山,又名太弋山,位于福建省建宁县境内,海拔1858米,在中国东南仅次于台湾玉山和武夷山主峰黄岗山,因闽越王无诸校猎于此,丢失金钹一面而得此美名。金铙山绵亘300余里,共有84峰,峰峰险峻,主峰白石顶把山分为东西二麓,东麓多为悬崖绝壁,西麓多为奇峰峻岭。金铙山以“奇、绝、秀、幽”著称,有“八闽第一峰”之称,海拔1858米。该景区内建有福建省海拔最高,长度最长(2.1千米)的金铙山客运索道。  
3、报国寺  
报国寺位于福建金饶山半山腰,又称金饶寺。建于梁龙德年间(921年),早于建宁置县,为建宁县最大的寺院,是佛教界被称为“弥勒应世、玄奘再生”的慈航大法师之故里。报国寺建筑范围庞大,建筑构造共同新颖,气势雄壮壮观,主体建筑分三个层次,由山门、牌楼进入依次为天王殿、天井、大雄宝殿、法堂,两旁为隶属建筑、左边为地藏殿、客厅等,右边观音殿、客厅、藏经楼等,又建有居士林、游客中心及高达9.8米的滴水观音。寺院占地三千多平方米,有禅房、厅堂64间,分前后殿。  
4、修竹荷苑  
修竹荷苑位于建宁县均口镇修竹村,总面积达1000余亩,2016年12月被评为国度3A级景区,是一个以盛夏赏莲和建莲文化体验为主的景区。公园内的八卦莲池种类园引进种植国内外珍惜种类,包括子莲、花莲、睡莲三大类121个种类。修竹荷苑除了种植10余种荷花供游客欣赏,还修建了咏荷诗词石雕、观荷亭、九曲廊桥及建宁县莲文化展现馆等配套措施。  
5、建宁县红一方面军指导机关原址暨反“围歼”留念馆  
建宁县红一方面军指导机关原址暨反“围歼”留念馆包括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原址、《红军颂》大型青铜群雕、中央苏区反“围歼”陈列馆、中央苏区民俗陈列馆等。1985年10月,建宁县红一方面军指导机关原址暨反“围歼”留念馆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1997年6月被福建省委肯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5月21日,红一方面军指导机关原址暨反“围歼”留念馆获批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