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烈山区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07 16:35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淮北市烈山区位于安徽省淮北市东南部。  
烈山区地处淮北市南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微倾。山脉主要散布在北部及中部偏东,区境内有龙脊山、鹰山、青龙山、卧龙山、小花山、凤凰山、奶头山、烈山、邓山、卧牛山等十几座山头。龙脊山位于蔡里,最顶峰平顶山海拔362.9米。诸山以青龙山为最大,南起选煤厂,北接小花山,全长2000米,宽缺乏500米,海拔110.4米,山西面悬崖陡坡,东麓坡度较大,山腿伸之较远,峰高123.3米。占空中积22.89万平方米。  
二、历史文化  
截至2013年底,烈山区应用春节前农民工集中返乡的有利机遇,组织2个电影放映队,在春节前后对全区31个村放映62场公益电影,发挥3个综合文化站和31个村的文体指导员的指导带动作用,积极展开健身舞、腰鼓、才艺展现等文体活动。节日期间,区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三、张氏剪纸  
张氏剪纸当前的传承人为张秀珍,她的爷爷和父亲是当地很有名气的木匠,控制有较高的手工雕琢技术,常在家具和木板上雕琢出丰厚多彩的艺术图案,高超的雕琢技术来源于他们深沉的剪纸功底。张秀珍自小热爱剪纸,在祖辈父辈的熏陶和本人的勤学苦练下,练就了一手较高的民间剪纸技艺。她可用剪刀、纸张无需作画就能随手剪出各种图案作品来。  
在剪纸所用的资料上,最早多为普通彩纸,易褪色且不易长期寄存,后张氏剪纸开端运用绫子布作原资料,由于绫子布润滑柔软,不易剪出作品,因而运用绫子布作原料时,须将绫子布停止一次拖裱,拖裱后的绫子布就硬挺一些,很好运用,然后剪出所用图形,再把剪出的图形粘贴在另一张绫子布上,就构成了一幅套色剪纸作品,这样剪出的作品效果好,且易于长期寄存。  
在剪纸工具选择上,张氏剪纸旧时所用的剪刀为乡村日常缝制衣服所用的平常剪刀,剪出的作品较为粗暴,如今所用剪刀依据需求不同规格不同,剪粗暴的作品用的是大剪刀,剪细腻些的作品用的是刀尖细而尖的小剪刀。  
四、殷派面塑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民间老百姓反映生活、酷爱生活的一种丰厚多彩一门艺术。殷铤崴是“殷派面塑”流派,“属安徽面塑艺人的正宗流派,“殷派面塑“构成流派迄今也有400多年历史了。是民间老百姓祈福,讴歌民间传说,恭喜节日,供奉神灵信仰,以及祝寿,庆歉收成,讴歌历史人物的一种民间生活风俗的艺术。特别年节,庆典更能表现“殷派面塑”艺术的活泼性。艺术作品来源普遍丰厚多彩。受中央区域,风俗,传说,时期,市场,的影响,作品独具作风。殷铤崴是“殷派面塑“第七代传承人,自幼七岁跟随其父殷福田从艺,已有三十多年艺术生活。他的艺术流派具有淮北中央性特征,大多数作品都是反映淮北民间风土人情和民俗传说,又受淮北汉文化的影响,正逐渐把“面人殷”艺术,导向更高的艺术层面。殷铤崴(殷派面塑)艺术,在淮北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犹如一株心爱的小草生生不息,绵亘至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变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面人殷”艺术得到淮北广阔人民大众的认可,也得到市政府以及非遗部门的注重和维护。正逐渐走向大中小学校,使这门濒临失传的艺术得到更普遍的传承与开展空间。  
五、立春  
春季的开端——立春之日,普通在春节前后。几千年来,中国以农立国,农耕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位置。一年之际在于春。立春的节俗活动主要有鞭春、咬春等,表现的是劝励农耕、祈求一年歉收的主题。  
汉代在立春日祭春神、农神,造土牛耕夫也是意味性地向人们展现农耕的到来,催劝农耕。唐代之后,巫术行为浸透到节俗之中,呈现“执仗鞭牛”之举,这也就是所谓鞭春、鞭春牛、打春牛。鞭春之外尚有咬春,即吃一些生菜或春饼。烈山区人们在立春这天吃青萝卜,俗称“咬春”。“咬春”可使人全年百病不生,又以为老年人“咬春”能够固齿。  
六、二月二  
俗说“二月二龙抬头”,旧称为祭龙之日,又称“春龙节”、“青龙节”或“龙抬头节”。是日人们祈求天龙及时降雨,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民间称“二月二,龙抬头”,意味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天文学家引见,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渐渐来到了人世,雨水也会多起来,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端。淮北民间谚语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之说,把二月二定为“春龙节”。  
二月二青龙节有一则民间传说:天王老子对女皇武则天胡作非为十分不满,命四海龙王不向人世降雨。有个管天河的青龙王看到人世灾情严重,便偷偷地行起雨来。天王大怒,把这青龙王打下凡来,并劝诫:“待金豆花开才许回来”。百姓们都为青龙王鸣不平。有一年二月初二,有个老婆婆口袋破了,玉米撒了一地,她心里一亮,说道:“黄色的玉米正像金豆,把玉米爆成花,岂不就是金豆开花?”于是大家爆起玉米花来。太白金星老眼昏花,一看遍地金豆开花,便请求天王把青龙王召回宫去。天王明知不是金豆开花,就照顾太白金星的面子把青龙王召回。大约就是这青龙节的来历。从此,每逢二月二,淮北民间享用炒玉米和各种豆类试图用巫术法助龙翻身。  
二月二的清晨,淮北地域的乡村家家早起,在庭院间用草木灰围上大小不等的圆圈,中间挖穴,置放少许五谷杂粮,谓之“围仓”,以示歉收在望。还有人用草木灰撒在屋根、地边上,说是青灰意味青龙,希望青龙及时行雨,永保歉收。有的说这时蛇蝎出蛰,撒草灰能够祛毒驱虫。  
这天各家除用玉米炸花子,用大豆炒糖豆食用预兆丰年外,早餐不吃下面的饭,说是糊了龙眼无法降雨,只喝“灯汤”,即把正月十五蒸的面灯切成片做成清汤。春节蒸的大馒头,正月十五蒸的龙灯也在这天全家分食。农民这一天不干活,俗话说:“二月二,不干活,蹶着腚,吃大馍”。民间有引钱龙、剃龙头(理发)之举;还有闺中中止针线,恐伤龙目,以及忌磨等忌讳,以此来助龙抬头。二月二处于惊蛰时,百虫都从冬眠状态中醒来,跃跃欲试。民间防虫、除虫的方法有熏虫、咬虫、打扫、烛照、诅咒等许多种。二月二早晨人们醒来后,未起床,先用一件东西敲打床桄,边敲边念(诅咒):“二月二,敲床桄,香大姐(指臭虫),下南乡(意即走得远远的)。”晚上,则取春节点剩下的蜡烛点燃,照遍家中各处及墙壁、墙角,同时口念祷词:“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熏虫就是油煎食物,以其油烟熏燎虫蝎,然后油煎食物家人吃掉;咬虫就是吃炒糖豆、吃麻糖(称“咬蝎尾”)。听说能够免遭虫害和蝎子螫。  
旧时这天,各地庙会香火旺盛,前往寺庙焚香朝拜者纷至沓来。是日,出过嫁的女子不准在娘家过夜,俗说:“二月二吃了娘家的花,死老婆婆啪嗒”。此说因循至今。往常淮北乡村二月二撒灰圈的风俗已消逝,而炸花子、炒糖豆等风俗依然盛行。  
七、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为“曝晒节”,又叫“晒龙袍日”。此时正处三伏天之中,赤日炎炎,骄阳似火,人们应用它来曝晒衣物、书籍及其他物件。六月六的曝晒活动非常普遍,寺院、田舍、宫廷、民间、文人、商家均有曝晒之举。曝晒的有书籍、佛经、衣物、皮货、粮食乃至宫廷的仪仗、皇帝的龙袍。在民间,主要是曝晒衣物、布帛等用品,避免霉烂,所以叫晒霉。这天淮北地域城乡人们习气将衣服、书籍等物拿出来晒一晒。农户人家还要在这天晒粮食。俗话说:“六月六,晒龙衣,湿了龙衣烂蓑衣。”假如这一天下雨,则以为是个涝年。  
农历六月六,旧时为晚辈66岁大寿庆祝之日,至亲好友,多备上酒肉、果品前往祝寿,晚辈则设宴款待。是日,大人们把孩童端午节扎的“长寿缕”剪下,丢于水中,俗说“能成龙”。娇惯的男孩小时戴的“狗脖项”,12岁的今日,请来舅舅剪下,投入井内,意为“望子成龙”。家中请来一切的至亲好友,备上丰富的酒宴,共贺儿子长大成人。  
过去,淮北地域还有在六月六“烧满月”的风俗。这天家里设香案、放鞭炮,敬谢天地神灵,庆贺小儿种痘收工(康复),并以喜馒头答谢送礼物的亲朋,叫做“烧满月”。1983年淮北地域和全国各地一样天花已根绝,不再给小儿种牛痘,其烧满月之风俗,已少见。  
六月夏日,万物阜盛,韵事也多。旧时淮北地域女子六月六沐发,特别是以凤仙花介入甲,乃是夏日闺房消遣韵事之一。凤仙花也叫透骨草,其汁能够浸透到骨中去。古代的妇女上用它包指甲,所以又叫指甲花。宋代有诗咏及此事:“欲染纤纤红指甲,金盆夜捣凤仙花”。到“文化大反动”之前,淮北地域的女子仍喜欢介入甲,近年来,介入甲已用指甲油替代。  
八、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它是中国古代的“女儿节”,又称“乞巧节”。七夕节是现代中国外乡的情人节。七夕节的别称还有双七、兰夜、巧夕、鹊桥会等。  
提起七夕节,人们便不由联想到一个漂亮动人、千古传播的民间爱情传说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牛郎织女,即牵牛星和织女星。早在汉代应邵的《民俗通》中就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描写。汉《古诗十九首》中,也有牵牛星与织女星的拟人化描写。  
南北朝时期呈现乞巧活动和较完好的牛郎织女故事。南朝梁任肪《述异记》写到:织妹为天帝孙女,心灵手巧,能织造云雾绡缣之衣。天帝让其嫁与河西牵牛,织女婚后竟废织纴,天帝大怒,责令其归河东,只准二人每年七夕相会一次。这一神话后在黄淮流域广为传播,至今又有很多变异,较普通的传说为人世牛郎与天上织女结为夫妻,勤劳耕织为生,后因王母(或玉帝的)毁坏,遭到别离。牛郎和织女的遭遇惹起民间普遍同情,逐步加工完善,演绎成为一个漂亮动人的爱情故事,解放后又被搬上银幕,著名的黄梅戏《天仙配》成为民间最喜欢的剧目。各地乞巧活动也愈加丰厚多彩。  
总的看来,七夕节俗指向牛郎的比拟少,人们特别是广阔的妇女们,把同情、爱戴和敬奉简直通通献给了织女。七夕节,妇女除了哀求智巧之外,更要享祀、祭拜织女,以留念这位女性,并哀求她给人带来智巧和美满的姻缘。  
旧时民间七月七之夜,全国各地的女子,都有祭拜织女以及乞巧的风俗。妇女们爱在这天晚上摆设瓜果、设案焚香燃烛,向织女学养蚕、抽丝、织布。这种风俗自西汉构成以来,不断沿习至今。而乞巧之俗则是七夕节最普遍的节俗活动,汉代业已构成。后来,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普遍传播和日趋完善,七夕节俗活动愈加丰厚多彩,乞巧的办法也多种多样,如穿针乞巧。这是传播最广、应用最广的乞巧办法。七夕月下,女子们以丝缕等穿针孔,先穿过的便是“得巧”,落后的则是“输巧”。所穿之针有古代的七孔针、九尾针等,比普通针难穿多了,这正能够检验女子的智巧。还有浮针试巧。办法是在一个容器中盛水,把针或细草漂浮在水面上,看容器底部针影的图案纹样,以验智巧。  
七夕这天晚上,淮北地域的女孩会在这个充溢浪漫气息的夏夜,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哀求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织女能赋予她们聪明的心灵和乖巧的双手,更哀求取得美满的婚姻爱情。  
2006年6月,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维护之中。恰巧这年农历闰七月,一年将过两次“七夕”,一次是公历7月31日,一次8月30日。这让更多的青少年理解了“七夕”的文化底蕴,发扬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九、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鬼节”,是祭祖上坟之日。这天各家都到祖坟焚箔烧纸钱,或以三牲(鸡、鱼、肉)礼品祭奠祖先。它与清明、农历十月一合为三鬼节。  
中元节源于道教。说这天是中元地官的华诞。中国岁时季节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三元依据道教的所谓三官而来。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三官的华诞分别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因而这三个日子也就叫三元。  
七月十五也是一个与佛教有关的节日。佛祖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号称“神通第一”的目连救母的故事,后演化出来盂兰盆会,对中国民间的影响极大,七月十五成了僧俗共同的节日——盂兰盆节。  
旧时淮北地域在七月十五除祭祖上坟外,晚上要举行盂兰盆会,为孝亲之供,请僧人祭坛诵经,超度亡魂。人们常常用纸做荷花灯,点上蜡烛,放在河中,俗称“放河灯”。放河灯的目的,是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宋代放河灯的风俗就已存在。随之开展,其中拯孤照冥的信仰成份到清代慢慢淡化,文娱的、审美的民俗文化成份日积月累。解放后,淮北地域七月十五的各种节俗活动渐被抛弃。  
十、冬至节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大约在阳历的12月22日。在中国,冬至日白昼最短,夜晚最长;自此日之后,昼短夜长开端变化,夜渐消昼渐长。  
冬至的别称很多,“亚岁”是其中之一,意义是冬至亚岁赛年节,和俗谚“冬至大如年”一模一样,是说冬至与年节的礼俗活动相差无几。  
自古至今,祭奠祈祷是冬至的内容活动之一。古代还有夏至祀地、冬至祀天的宫廷之礼。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谚,是说冬至宜吃饺子,夏至宜吃面。淮北地域的风俗是吃“猫耳朵”(饺子形似猫耳朵),俗云冬至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  
冬至是中国传统的尊师节。旧时这一天民间多是礼拜、宴请教师。乡学、私塾均在冬至日放假、讨教习。此外还有“敬惜字纸”即在这天烧字纸的风俗。  
冬至进“九”,每九天为一个时段,这个时段便是与夏季的“伏”相对的“九”,九九八十一天为寒尽。淮北地域传播的“九九歌”大致如下: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凌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  
九九八十一,猫狗躺阴地。  
九九歌全国大局部地域都有传播,各地人们创作时字句略有些不同。如淮北人唱的“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便与上述九九歌有些区别。  
十一、腊八节  
农历的十二月别称是“腊月”,周朝也叫“蜡月”,这不与时令有关,而是与腊祭有关。所谓“腊”,是一种祭祖祭神的典礼。古代冬季祭神祭祖的祭奠活动在十二月举行,所以称十二月为腊月或蜡月。古代腊祭专用十二月八为腊日,后世民间俗称腊日为“腊八”。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典礼)。史前时期的医疗办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往常在中国一些地域仍有留存。民间,家家户户也做腊八粥敬神、祭祖;同时,合家聚会在一同食用,并捐赠亲朋好友。假如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是为本人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设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置信来年多结果实。  
时至今日,淮北地域仍保存吃“腊八粥”的风俗。是日,家家早起,用米豆果蔬等八样东西熬粥,谓之“腊八饭”,现已成为独具风味的季节小吃。  
俗语道:“吃罢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人们为过好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年”,从腊月初八就开端“忙年”,做过年的准备,忙着张罗置办用、吃、看的年货。  
十二、祭灶节  
腊月二十四俗谓“小年夜”,也称“小年节”。节俗活动最突出的是祭灶。祭灶即祭奠敬奉灶神,送灶神上天。灶神也叫灶王、灶君,俗称灶王爷,祭灶习俗古已有之。汉代以前在夏季祭灶,汉以后改在腊月举行。后世则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旧时淮北地域祭灶是“官三民四”,即官家在腊月二十三,民间在腊月二十四,自然是贵族统治者们为了划清与劳动人民的界线,把祭灶君的时间放在百姓们祭灶君时间的前边,以示显贵。民国后已无此区别。  
祭灶这天,要预先请灶君码(即买灶君像),各家各户锅屋灶间都张贴新的灶神画像。画像普通是木板彩印的(红、黄、绿三色印刷),中间有身着官服的灶王爷,身边是灶王奶奶,两边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全”等联语,上额写“一家之主”。是日晚上,家家设供祭灶,普通供蜡烛、焚香、酒糟、饴糖、果品等,敬灶神时全家依次叩拜,同时念道:“灶王灶王,请你吃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不祥”。并用饴糖抹一点在灶君嘴上及灶门上,把锅屋墙上旧的灶君像燃烧,叫送灶君上天,即送灶神醉饱登天门,饴糖抹嘴是让他好话要多说,以为灶王“吃了人家的嘴软”。祭灶二更后收供,全家分吃饴糖、果品等。  
灶王是一家之主,自然不能老住在玉皇大帝的天宫里不回家,因而祭灶之俗便又有迎灶、接灶之举,即在正月初一五更时分放炮竹迎接灶神归来。“文革”后,祭灶风俗已废。  
淮北地域腊月二十四祭灶前,清扫房舍、庭院、几案,粉刷墙壁等,俗称“除尘”、“扫房子”。据《周书·秘奥造宅经》记载,早在尧舜时期,每逢元旦就有“沟渠净通,房屋干净,无秽气,不生瘟疫”之说,从此可知,当时人们曾经晓得考究卫生和防御疾病的关系。因而,扫尘风俗不断传播下来,做到像吴自牧在《梦梁录》一书所说:“十二月尽……不管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年之安。”  
十三、唱社戏  
主要是约请民间戏班子唱京戏或中央戏,时间普通是三天三晚,“唱社戏酬神”。要在广场搭两座台,一座台是给演员扮演,一座台是摆设各种神像,是“请神看戏”的神台。唱社戏有其共同的规矩,即先打闹台,接着是跳神,即“天官赐福”、“跳财神”、“跳魁星”,这些都是哑舞。然后是出一场“大赐福”,即生、旦、净、丑、末等全体演员齐化装后上场,齐声唱高腔祝愿。最后才演正式节目,收场前还要加演两场“尾戏”。这种乡村秋收后的文娱活动,远近大众都赶来看戏,既是庆贺歉收,又是劳累之后的休息与享用。  
十四、安全会  
简称“做安全”,每年一次或两年一次,经费由大众按户筹集,出钱多的谓之“纠首”,出钱少的谓“信士”,出钱最少的谓“附香”。“安全会”普通为三天,也有多至四、五天的。全部活动为道士或和尚做“法事”,项目繁多,有“取水”、“安天鹅”、“放河灯”、“燃烛”、“跑方”、“擂台”、“推葫芦”等七、八十个节目活动。内容有传播神鬼因果报应之迷信传说,也有民间演唱、舞蹈、武术等文娱性活动。做“安全会”时,远路大众都集体赶来观看,会场十分繁华。  
十五、庆贺歉收  
农历十月农事已毕,皖西一带乡村和集镇的大众,为庆贺歉收,常常按自然村(或结合几个村)、街道,搞一些文娱活动,既是酬神又是自我文娱。  
十六、扫墓  
农事已毕,粮食归仓,天气已慢慢冷了,人们思念已故的亲人,为之添制寒衣,通常用纸剪糊成冬衣,买些纸钱冥币、纸元宝之类,到祖坟前烧化,并叩首祷告,以表孝心。皖南黟县一带每逢此日,已出嫁的姑娘要回娘家为已故亲人烧钱纸。民间有俗语说:“清明烧前,十月一烧后”。农历十月一日开端扫墓,直到十月十五日下元节为止。故曰“烧后”。有的中央,这天还要到祠堂焚香祭祖。  
十七、出会  
烈山区一带,有“出会”的民俗。“出会”以“中央神”(白无常)为主。从九月一日起,以南门周、侯等姓的“罗汉扫街”开端。接着是南门头的“中央神”(白无常王)夜间出巡,白昼每逢三、五、八、十日“中央神”都要分别进城游街。直到十月初一,各乡“中央神”全部集中城区“出会”。“会”上除“中央神”唱主角外,尚有扮演“总甲”、“介差”、“罗汉”,以踩高跷的文戏方式扮演。四乡强健男青年还扮演“掷叉”等武艺。  
十八、烈山区饮食风俗与特产  
(一)口子酒  
口子酒产于濉溪县,酿造历史长久。早在公元前697年的春秋时期,宋昭公就曾用口子酒与鲁、陈、卫国君“歃血饮酒,会盟于渠(渠:即今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诗经·商颂烈祖》篇中有云:“既载清酩,责我思成。”酩为古代稀薄之酒,阐明此地殷商时期不但有酒,而且有以酒祭祖祈福的习气。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曾来此地周游,著有《宋人酩酒》篇:“宋人有酩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其美,旗帜高悬,顶风招展,酒香四溢。卖酒者为招徕顾客,热情周到,四方童叟怀钱提壶,往复不绝……”足见当时此地饮酒已很普遍。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公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宋元时期,也在渠沟、濉溪口、柳子设“酒监”,以课酒税。明时,酿酒作坊已有10余家,到清末民初,疾速开展到72家,质量也绝后进步。民谣说:“团城七十二,居中尽得法。千瓷皆上品,甘美泉水佳。”其时,共有酿酒技师近千名,发酵池600余条,年产量达300多万斤,其中比拟有名的酒坊有“周协聚”、“允成”、“福泉”、“广益”、“南豫泰”、“小同聚”等。  
濉溪酿酒业绵亘千年,长盛不衰,一些文人墨客,达官巨贾,常聚集于此,或泛舟濉水,饮酒赋诗;或纵吟狂歌,留下众多著名的诗篇。魏晋时,“竹林七贤”的嵇康和刘伶,都生于酒乡,热爱饮酒,常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快。刘伶在《酒德颂》中写道:“捧罂承糟,衔杯醇醪,奋鬓箕踞,枕曲藉糟,无忧无虑,其乐陶陶。”嵇康在《秋胡行》中有“旨酒盈樽,莫与交欢”的诗句,至今有的酒店仍在悬帖“嵇康问道谁家好,刘伶答曰此处高”的对联。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春游濉水》诗中写到濉溪酒:“秋灯夜写联句诗,春雪朝倾暖寒酒。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公元1031年,文学家苏轼在《南乡子·宿州上元》词中写道:“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词中“白酒”即口子酒,那时濉溪口属宿州。明万历年间,翰林戴疆土曾游濉溪口,夜泊濉水,饮酒赋诗,写下“牯徕疑楚泽,沽酒读《离骚》”的诗句。相山隐士任柔节曾以“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赞誉口子酒。  
口子酒以优质高粱、小麦、大麦、豌豆为原料,在汲取传统工艺的根底上,用现代技术酿造,长期陈储,精心勾兑而成,被誉为酒中珍品。视觉上,口子酒有“琥珀色”、“喝不净”的特征。嗅觉上,口子酒具有“透瓶香”、“隔宿香”的特征。味觉上,口子酒具有“双重香”、“入口绵”的特征。功用上,口子酒具有“蕴灵气”、“清神情”的特性。  
口子酒享誉千古,名驰华夏,屡次在重要评选评选中获奖。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口子酒被列为国宴用酒,并作为礼品赠送也门国王。1979年第三届评酒会评为国度优质酒,1984年获轻工部金杯奖,1988年获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及第五届评酒会优质奖,1991年获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金奖,1992年获巴黎国际名优酒展评会特别金奖和曼谷国际名酒博览会金奖。公司主导产品口子牌口子窖酒于2000年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荣获“国度原产地域产品维护产品”;2003年,取得“中国白酒典型作风金杯奖”称号;2005年,更是取得了“中国著名商标”和“首批三绿工程畅销品牌”称号。被2004年首届中国白酒科学技术大会指定为荣誉产品。口子企业也先后被评为省先进企业、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全国5000家直报企业等荣誉称号。公司于2003年以后,陆续经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质量、环境兼容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即食品平安卫生体系认证。在全国白酒行业中的排名也由2000年的第34为疾速攀升至2003年的第12位,并被评定为2003年度中国白酒行业最佳经济效益十强企业。2006年5月,口子窖酒顺利经过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认证。这一认证被业内人士称为高档白酒身份证。2006年公司进入国度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  
(二)烈山石榴  
石榴:性味甘、酸涩、温,具有杀虫、收敛、涩肠、止痢等成效。石榴果实营养丰厚,维生素C含量比苹果、梨要高出一二倍。针状枝,叶呈倒卵形或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多为橙色,亦有黄色和白色。浆果近球形,秋季成熟。外种皮肉质半透明,多汁;内种皮革质。  
(三)烈山苹果  
吃较多苹果的人远比不吃或少吃苹果的人感冒机率要低。所以,有科学家和医师把苹果称为“全方位的安康水果”或称为“全科医生”。如今空气污染比拟严重,多吃苹果可改善呼吸系统和肺功用,维护肺部免受空气中灰尘和烟尘的影响。  
苹果中的胶质和向量元素铬能坚持血糖的稳定,所以苹果不但是糖尿病患者的安康小吃,而且是一切想要控制血糖的人必不可少的水果。并且它还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  
(四)塔山石榴  
塔山石榴种植迄今已有千年历史,在塔山万亩石榴园内,至今仍有明清时期的古石榴树千余亩。近年来,淮北市烈山区努力开展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壮大石榴产业,被评为全国六大石榴基地之一。其中,“塔仙”牌软籽石榴荣获2007年北京国际林产品博览会金奖,被国度绿色食品开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获“安徽省优质农产品”称号。  
据理解,淮北市烈山区经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不只使过去“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塔仙石榴畅销京、沪、苏、豫、鲁等10多个省市,而且使石榴的销售价钱也比过去翻了几番。大众尝到了开展石榴产业的甜头,种植石榴的积极性日渐高涨。截至目前,烈山区石榴面积已扩展到近6万亩,石榴产业富民支柱产业。  
塔山石榴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宋疃镇、古饶镇3个镇现辖行政区域  
安徽省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塔山石榴天文标志产品维护范围的批复》,淮政秘〔2012〕99号安徽省中央规范:DB34/T307-2002《塔山石榴》  
【1】种类  
软籽1号、软籽2号、软籽3号、青皮甜、塔仙红、大红软、青皮软籽及其优系。  
【2】立地条件  
土壤类型为石灰岩或紫红色页岩,土壤质地为砂壤,pH值为7.0至7.8,有机质含量≥1.5%。  
【3】栽培管理  
1.繁衍:从规则种类的优秀母株上采取一年生强健枝条,扦插繁衍。  
2.栽植:栽植时间为每年3至4月份。  
3.栽植密度:平地每公顷栽植株数≤835株;山地每公顷栽植株数≤1250株。  
4.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每年每公顷施充沛腐熟有机肥≥37.5吨。  
5.环境、平安请求:农药、化肥等的运用必需契合国度的相关规则,不得污染环境。  
【4】果实采收  
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石榴籽粒丰满,呈白色或红色时开端采收。不同种类开端采收的详细时间为:  
1.软籽3号:9月中旬。  
2.软籽1号、软籽2号:9月下旬。  
3.青皮甜、塔仙红、大红软、青皮软籽: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5】质量特征  
1.感官特征:  
感官指标  
种类称号果皮籽粒口感  
软籽1号皮薄,成熟后阳面古铜色包色有红色针状晶体种核软、可食、质量上等。  
软籽2号较厚光亮青绿,红晕明显。籽粒红色,针状晶体明显。种核软、可食、质量上等。  
软籽3号果皮较薄青黄色。籽粒绿白色,可见辐射状晶体。种核绵软、质量佳。  
青皮甜果皮厚、果面润滑、外表青绿色,向阳面捎带红褐色。籽粒鲜红或粉红色、透明。味浓、味甜微酸,汁多。核半软籽。  
塔仙红外表光亮、果皮呈鲜红色,向阳面棕红色,较软,并有纵向红线,条纹明显。籽粒呈水红色、透明。汁多、味酸甜,初熟时有涩味,寄存几天后涩味消逝。  
大红软果皮粉红色,阳面紫红色,有星状果锈。籽粒淡红色,核半软。味酸甜,无涩味,口感好,风味佳,质量上等。  
青皮软籽果皮青黄色,阳面红色或淡红色,皮薄。籽粒马齿状,籽粒大,红白色,核小而软。果汁多,甜味浓,质量上等。  
(五)黄营灵枣  
黄营灵枣是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黄营村的特产。烈山区宋疃镇黄营村的灵枣,皮薄光亮,洪亮爽口,核小味甜,远近出名。  
近年来,烈山区宋疃镇黄营村农民应用荒山开展枣树种植,并成立了农民专业协作社,灵枣种植面积5000亩,产值达7000万元。灵枣树是经野枣树苗嫁接而成,质量高,口感好。受黄营村的辐射,而今,宋疃镇的马桥村、新园村也种起了枣树,初步构成了几百亩的范围。  
“和村苹果黄营枣”,灵枣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近到徐州、宿州,远至南京、温州,不少外地客商主动上门采购,将灵枣运至全国各地。  
(六)和村苹果  
和村苹果是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和村的特产。宋疃镇无公害“和村苹果”规范化示范区被省质监局立为2013年省级农业规范化示范区。  
宋疃镇在1993年树立的以和村、店孜为主的1.1万亩优质无公害红富士苹果基地,于2002年被认证为无公害苹果消费基地,同年“和兴绿丰”牌红富士苹果被认定为无公害产品。2006年被认证为绿色食品,已成为当地的“名片式”农产品,年产量2.5万吨,产值3500万元,畅销省内外,成为当地果农的主要经济来源。  
(七)羊角蜜  
羊角蜜的形态似山羊之角。它是选用上等面粉、蜂蜜、白糖、麦芽糖等为主要原料精心制造而成。它的废品是白色,圆圆的、皮又酥又薄,里外三层,蜂蜜糖浆、角壳、粉屑,吃的时分咬破角壳,蜜浆就流了出来,香甜满口、糖稀又浓又甜,别有风味。  
(八)双堆面鱼  
面鱼并不是鱼,而淮北地域的一种面食,它的外形有几分像鱼,所以人们把它称为鱼面。它是以面粉、鸡蛋等为主要原料制造而成,它可荤可素,荤的普通是以各类肉丁肉丝、动物油为主;素的普通是以青菜、菠菜之类的蔬菜,油是以小磨麻油为主;它的汤是选用猪骨、牛骨、羊架子等炖煮出来的高汤了。  
(九)培乳肉  
培乳肉必需是运用当地酱菜培腐乳的汤汁为辅料,上好的五花肉为主料,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造而成。它比起红烧肉,培乳肉吃起来肥嫩不腻,比起精肉块,培乳肉吃起来更有软嫩感;它有香浓、味纯、滋补等特性,色泽鲜艳、形态丰满、香气四溢。它除了好吃以外,营养也十分丰厚,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  
(十)淮北油酥烧饼  
油酥烧饼是中央风味食品,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是选用面粉为主料,经发酵等多道工序制造而成,它合适各种年龄的人食用。烧饼的色泽金黄、薄层堆叠,吃着内外焦脆、香酥可口,把它放入假如装进食品袋中,能寄存很长时间,不变味,就和刚出锅时差不多。  
十九、烈山区著名景点  
(一)龙脊山景色区  
龙脊山自然景色区位于烈山区新蔡镇,距淮北市中心25千米,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东与宿州市交界,北与肖县相连,最顶峰海拔363米,为淮北海拔之最。龙脊山有较好的人工植被,奇峰俊秀,古木参天,树奇石怪,风光怡人,有千年古檀隐掩下的大方寺遗址,还有龙吟湖、扁泉、观日台、仙人洞、张果老升仙处等景点。  
龙脊山景色区项目方案区平面或者物体外表的大2177公顷,焦点景色游赏区占地5400亩。整个景色区呈椭圆形。这里山势绵亘起伏,景区内的千年紫檀木雄奇险峻,具有原始森林植被七千余亩,树木浓荫遮天蔽日,湖泊清泉,风光宜人。许多传奇景观就散布在这里。  
位于塔山顶西侧,这里岩壁峻峭,涧壑幽静,洞前一片茂密的果林,遮掩洞口。传说张果老食参成仙后,仍惧普善妖术,因而躲藏此洞内苦修,故名“藏仙洞”。  
位于藏仙洞下西南山坡,有一2米多高、底精顶细的大石,可蹲一人。听说神仙张果老曾在这块巨石上端坐清修。当地人称“仙人石”。  
在仙人石上坡,有一片三十多平方米的穷山恶水,这里草木绝生,周围林木丰茂。传说神仙张果老骑的神驴常在这里打滚,所以不长草木,因而叫做“神驴滚地”。  
传说王母当年在瑶池,举行蟠桃盛会,各路神仙都带着奇珍异宝贡献,东海老龙王也兴高采烈地携带海鲜和两个仙参,从东南游向西北,将至瑶池前,发现两个仙参不见了。一时为难,以为愧对王母,遂至长跪不起,化成一座青山。传阐明朝刘伯温斩龙脉时,“一剑斫掉龙须嘴,嗟叹抓出一潭水”(龙吟湖),“二剑斫掉老龙头,断脉伏扁泉流”(滴水泉)。龙吟湖在龙脊山北麓,水色清如明镜,三面环山,特别是万木峥嵘的老龙脊,山入明硝,湖中有仙,景色秀丽,可谓一绝。  
大方寺西北的杏子山坡,有一凳大的石头缝里长出5米高的杏树,精密平均,约有碗口粗,花果累累,真是奇石怪树,人称“山杏出石”。在这里能够尽赏绵亘雄奇蒸腾入云的老龙脊。  
位于大方寺西北,约一华里处。观龙台是龙脊山景色区的中心点,周围山谷,中间为一座孤峰,峰上有一巨石,石上用繁体字刻有“观龙台”三个大字,旁边有一行小字曰“辛巳年杏月”。刻字日期为:蛇年二月,但距今有几年,不得而知。  
景区内的大方寺据记载始建于汉朝,已有2000多年历史,历经唐、宋、元、明、清屡次扩建重修,范围越来越大。寺院环境清幽古朴,树木参天,景色秀丽。每到盛夏,更是清凉宜人,实为皖北少有的旅游佳所。据考,该寺院在其盛时,有房屋50多间,僧人达40多人。前有大雄宝殿、内有五百罗汉堂,佛像俱全。民国时期,寺院一度被土匪占领,寺院中的文物以及所属亭、台、楼、阁遭到毁坏,非常可惜。解放后,寺院交宿县地域林场管理,后经“文革”破四旧,大局部庙舍、钟、鼓文物被破坏殆尽,令人痛心。则今仅存北厢房三间,南厢房四间,残破碑文两块,石桌一面,石鼓两个,占空中积仅约12亩地。后经中央酷爱家乡人士捐助,修复了粗陋的殿堂三间,佛像三座。寺院后有龙云洞,寺院南有60米高的陡石崖,崖石中有小房一间,供武僧打坐练功。小房旁边存有“大佛”字样,陡石崖顶端有练武台,陡石下有仙人洞一个,洞前60米处有小寺一座,寺院西边约150米有老龙山,龙脊背长约800米,登龙脊可尽览龙体山脉。寺院右侧有山泉一处,清泉潺潺,长流不时。  
(二)石山孜遗址  
石山孜遗址位于烈山区古饶镇石山孜村,遗址南依石山,山上纯石无土,峭峰怪石林立。石山四周较为低洼,大雨过后,积水呈现护山河状。据清光绪《凤阳府志》记载:“宿州西北50余里有石山,四周上一里许,纯石无土,介然独峙,层层迭起,嵌空小巧,如雕如画。”故老乡传此山为天庭中的神仙杨二郎担山时掉下的扁担楔子,又称为“飞来峰”。  
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石山孜遗址被文物部门发现。遗址处于石山的北侧,中间有一条宽4米东西向的村路穿过,路北沟内切面处文化层暴露明显,厚约1.5米,上距地表1米。五花土层呈不规则状,内含大量的颗粒状红烧土和各种陶片。路南沟内有大量贝壳堆积层,间有少量陶片和手制纺轮,质地多为泥质红陶,也有少数的蛋壳红陶和黑陶,以及加贝砂灰陶。鼎足、足均为圆锥形,大小长短不一,质松火候低。陶片均无纹饰。  
1987年安徽省考古研讨所对该遗址停止复查,肯定遗址东西长370米,南北宽350米收细毛孔的面膜,实践面积近12万平方米。1988年,安徽省考古研讨所对石山孜遗址组织第一次考古开掘,勘察面积100平方米;1992年、1993年又停止了两次考古开掘,开掘面积350平方米。三次考古开掘共清算灰坑395个,墓葬16座,房屋遗址15处,出土陶、石、骨、角器等文物近500件。1989年,石山孜遗址被安徽省人民0发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经过对出土文物的碳十四年代测定,石山孜遗址所处时期距今约7000年前。分离考古开掘各类出土文物遗存综合判别,石山孜遗址具有面积大、堆积厚、文化内涵丰厚、出土器物特征明显的特性,时期明显早于临近区域所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同中国早时期的新石器文化代表裴里岗文化遗址时期相近,但是文化内涵与裴里岗文化遗址又互相独立。因而,石山孜遗址作为皖北区域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对深化研讨皖北地域早期文化的来源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维护范围:以遗址正中为基点,向西100米,向南80米,北至陈赵路路基南端,东至飞来峰西路路基西端。  
(三)塔山景色区  
塔山景色区塔山村位于淮北市烈山区新蔡镇,是著名的软籽石榴基地,和宿州市五柳景色区仅一山之隔。塔山景色区有数万株石榴树,从村边望去,全村宅前屋后、沟旁路边,满眼都是石榴树。塔山在明清时期就有石榴栽种的历史,现存明清古石榴园700亩,具有浓重的历史神韵。每年6月份,满山遍野火红的石榴花把青山打扮的面目一新,吸收大量游人前来赏花。除此之外,塔山景色区还有参井、毛驴打滚处、张果干练功洞等景点。  
(四)化家湖水库  
化家湖水库具有山区及水面积20多平方公里,构成水面近万亩,湖底深处约7米,库容1330万立方米。施行“引闸入化”、退耕还林工程后,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呈现了蓝天、青山、碧水为一体的秀丽风光。该区域临近合徐高速入口处和市东外环,随着城市根底设备延伸到左近,已成为我市及周边地域旅游业新的亮点。  
(五)洪庄生态园  
洪庄生态园是烈山区洪庄村与厦门客商协作开发的高科技生态园,采取高档花卉无土栽培技术培育了蝴蝶兰、大花蕙兰、一品红、金边瑞香等20余种类欣赏花卉,年销售收入100多万元。  
(六)淮北南湖湿地公园  
安徽淮北南湖国度城市湿地公园位于淮北市烈山区,是十大国度城市湿地公园之一,也是全国首个在煤矿开采构成的塌陷区上建立而成的湿地公园,该公园占地370公顷,其中湿空中积210公顷。南湖公园水面开阔,风光秀丽,沿湖岸边杨柳依依,绿草茵茵,鲜花怒放,在这里,冬赏梅、夏观荷、秋看菊,往常,南湖公园已成为了人们旅游、欣赏、休闲文娱的胜地。  
(七)四季榴园景区  
季榴园旅游景区依托榴园村打造。榴园村是典型的皖北山地型村落,以石榴产业为主,为全国六大石榴基地之一,中国软籽石榴基地,至今还保管明清古石榴园千余亩,“塔山石榴”2012年被国度质检总局命名为天文标志产品。榴园村先后取得全国文化村、全国特征景观旅游名村等荣誉称号。  
榴园村历史长久,文化底蕴深沉,旅游资源非常丰厚。中国第一座石榴博物馆、现代化的游客中心、大型生态停车场为景区添加新的生机。这里是张果老故里,至今仍保存许多关于张果老的遗址——升仙台、丹井、参井、仙人洞、聚仙台、观景台、炼丹炉、驴打滚等。景区在建立过程中,注重发掘乡土文化,以“二十四孝”中的蔡顺“拾葚异器”故事发掘孝文化;以塔山寺遗留的佛教遗址发掘释文化;以张果老的传说发掘道文化;并将儒、释、道三种文化的并存共荣凸显出来,表现榴园文化的共融性。  
参差有致的山地村庄、碧波荡漾的湖面、心旷神怡的景点、比比皆是的石榴树和憨厚勤劳的村民,构成了榴园村漂亮的山水画卷。众多游客的到来,促使村民自发建成一批农家乐、家庭旅馆、手工作坊、土特产专卖店等旅游效劳设备。四季榴园景区现已成为皖北地域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八)淮北青龙寺  
青龙寺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马桥街东南1公里处青龙山南麓,依山而建,座北朝南。此山为徐州山峰余脉,东与虎山对峙,山有九峰,状若莲花,又名九朵莲花山。遥看青龙寺,雨雾旋绕如龙腾空吞云吐雾,虎山状似猛虎,虎视眈眈摩拳擦掌,自然构成生龙活虎之势。脊沟河环绕于东,闸河蜿蜒于西,依山傍水得天独厚,山环水绕巧妙交融,风光无限令人沉醉,尤让人恋恋不舍。整个寺院以大雄宝殿为轴线呈阶梯式,构造严谨,参差有序,上下对称,搭配得体,不愧是古建筑中的杰作,让人叹为观止,素有“佛教圣地、人世仙境”之佳誉。  
青龙寺历史长久。传说初为三国时期蒋干后嗣祠堂。现寺后平地上有十余座坟丘叫蒋家林,至今尚有痕迹。现存碑文记载,青龙寺建于前明时期。据史料记载:明代,青龙寺有地150亩、房舍29间、神像35尊、经卷5部、法器8件,僧众14人。大清乾隆四十五年,嘉庆十九年,道光七年、十五年,光绪九年,民国三十二年分别重修一次。由于历代高僧衣钵相传,青龙寺戒律严谨,佛教底蕴深沉,大清、民国年间相继培育出三位方丈,分别在青龙寺、徐州云龙寺、清江慈云寺为住持法师,慈云寺了六方丈并兼淮阴佛教协会会长(民国三十二年)。故此青龙寺名噪一时,深受社会名流、贤达所敬重。农历二〇〇二年二月初二,陈庆侠居士发心重修青龙寺院。二〇一二年六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维护范围:建筑本体及-20米。  
建立控制地带:维护范围外50米。  
(九)磨旗山捻寨遗址  
位于宋疃镇后周圩村东的奶奶山出产磨石,传说樊哙曾在此竖旗招兵,至今仍有旗杆石眼,故名“磨旗山”。  
1985年采集生铁1块,发现重修奶奶庙碑1块,刻“磨旗山旧有碧霞宫,后有菩萨明楼,前有阎君两厢,再下有山神祠,西峰有三官、火神、灵官、华祖诸殿阁。又有朝阳二洞,洞中有玄帝达摩、自汉唐以迨我朝千余年矣。咸丰中遭兵燹。庙楹拆毁、神像倾颓……”此碑系清光绪年间所立。  
据清光绪《宿州志》记载,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捻军大战符离集,收磨旗山。捻军占领此山后,便安营扎寨,屯兵扼守,切断清军粮道。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六月,知州英翰率领团练至高皇山。命奸细赵克常打入磨旗山,洋装助捻,里应外合,迫使捻军焚寨西走,转战于萧、宿、永边缘地带。磨旗山捻寨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60米。现为一片废墟,四处可见用薄板石垒成的寨墙,但规划很不规整,残垣断壁高约1米。  
(十)廻龙寺  
相传廻龙寺始建于唐末。修复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原名龙泉寺。因寺中有廻龙古洞(俗称“-洞”)而得名。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更名为廻龙寺)。当时,该寺有地千余亩,建楼阁佛堂30余间。相传这里的-能救人灾难,观音送子,无不灵验。又有历代高僧衣钵相传,致使数百年香火不时。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为该寺传统香火庙会。其时,商贾云集,摊棚林立,赶会者多达数万人。“文革”期间,廻龙寺遭到毁坏,变得旷费萧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廻龙寺起死回生,先修缮了观音殿,后又修建进寺山路、龙泉洞、僧房等,新建了大雄宝殿,使千年古刹又得以以崭新的相貌迎接八方宾客。  
走进寺门,上99个石阶,便见“廻龙禅寺”金字匾额悬于殿门。禅院内新修建的地藏殿,富丽堂皇,宏伟壮观,堪于九华山地藏殿媲美,为千里淮北佛寺建筑所稀有。  
地藏殿东南10余米,石壁上有一古洞,门口朝向西北,洞体凹凸不平,回环迂回,由宽逐渐变窄,向东南方向的山顶延伸数百米,有九曲十八弯之说。洞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传说战国时期的毛遂,自荐胜利之后,隐居此处炼丹。因之此洞又名-洞。  
古洞洞门高可进人,入洞几米,路右侧有一滴泉,名曰廻龙泉,上有石缝渗水,终年不时滴入池中,可供几十人餐饮之用。再向里行,可见岩壁凸起一石,状若木鱼,击之声响如磬。再前行数米后,亦有石床、石枕、石鼓等奇迹。  
进入二进山门,有观音阁,阁内塑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宝像,常有信佛之人到此顶礼膜拜,祈求观音送子。出观音阁,踏芳草野花,穿古树丛林,登上山顶,东北可望龙脊山群山奔涌,西瞰闸河环绕入练,田原村落,一览无余。  
廻龙寺独处山坳中,花围树绕,静谧清幽,夏日清凉快快,空气异常清爽。此一方净土,正是当今闹市中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十一)华家湖遗址  
华家湖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化家湖行政村化楼村西约1000米。遗址位于湖心略偏东南,呈馒头状地势,散布面积约33000平方米。遗址中间有几座现代坟茔和一明代石碑。遗址外表随处可见陶片,鼎足,鬲足,石器残片及红烧土等。陶器有夹砂和泥质两种,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扁凿形鼎足较常见,石锛、石斧也有发现。该遗址保管较好,文化层较厚,内涵丰厚,持续时间较长,为淮北地域大汶口文化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遗址,这对研讨本地域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实物材料。2004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遗址三面环山,位于华家湖中心偏东南。处于温带大陆性季习尚候,其北为化楼西山。西北为洗脸盆山。四周山上山草繁茂,树木稀少。  
(十二)大方寺  
大方寺,古名芳岩寺,又名五佛金光寺。位于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蒋疃行政村龙脊山南山谷中,据《濉溪县志》载:大方寺始建于东汉。民间传说该寺曾为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少年出家修行处。这里四面环山,林木遮天蔽日,有原始森林,面积近1000亩。寺北门外有一棵千余年青檀古树。清末民初,寺院尚占地50多亩。清末和民国后期,寺院被土匪侵占,毁于战火,历经风雨,现仅存石基、石桌、石鼓、石柱,灵塔及古碑数块。今人在原庙的根底上重修大方寺,现占空中积850平方米,院子长30米,宽27米。三间大殿,七间厢房。为安僧办道,修行-,甚佳之地。大方寺遗址为淮北地域一处不多见的古寺庙遗址,对研讨淮北佛教文化具有严重意义。  
该寺院在清末和民国后期被土匪侵占,佛像遭毁,寺院也遭战火毁坏,后又由于风吹雨打,年久失修,最终招致破坏仅存墙基。寺内古碑文革时期曾被-毁坏,局部碑文被凿掉。建筑构件中有字的石柱也被砸断一个。今人又在庙址上重建了大方寺。  
(十三)赵集二级扬水站  
赵集二级扬水站位于烈山区古饶镇赵集社区西200米处,东面有十里长山。1976年开工兴建,1977年竣工。扬水站呈东西走向,由雕凿的石块和水泥砌筑的二级调水渡槽上下石拱排成一排,绵亘1000余米。主体建筑由一级提水渡槽、蓄水池、二级提水渡槽、过山渡槽、二级提水机房等局部构成,两段高架渡槽共1015米。相对空中高度最高处达15米,宽1.4米。孔径为10米、5米、3米的石拱以及上下层大大小小的复孔,共计170孔,其中10米大跨的就有26孔,这在当时的淮北市及左近县区水利工程以至桥梁史上都少见。扬水站至今完好保管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立社会主义”的标语和东方红拖拉机图案。  
赵集二级扬水站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发现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点,是“农业学大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期特征,表现了中国人民改造自然的聪慧。  
(十四)烈山窑址  
烈山窑址位于淮北市烈山区,年代为宋、金。  
2019年,烈山窑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十五)古饶赵氏宗祠  
古饶赵氏宗祠位于淮北市烈山区,年代为清。  
2019年,古饶赵氏宗祠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十六)榴园村石榴园及乡土建筑  
榴园村石榴园及乡土建筑位于淮北市烈山区,年代为明清—现代。  
2019年,榴园村石榴园及乡土建筑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