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字由来
五河县地处皖东北淮河中下游,因境内淮水、浍水、漴水、潼水、沱水五水会聚而得名。
二、历史文化
五河历史长久。唐代名为虹,宋朝始称五河。境内曾出土全国最完好的十万年前淮河古菱齿象化石,有多处石器时期遗址,霸王城、皇墩庙、汉王台、严小姐墓古韵犹存。民歌《摘石榴》获南宁国际民歌节金奖,以其为代表的五河民歌被列入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顺河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街;严氏墓2013年升级“国度级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三、五河旱船舞
五河县城关镇旱船舞是集多种行船动作、扮演、说唱、锣鼓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扮演艺术。城关镇东与两省三县接壤(即安徽省、江苏省、五河县、泗洪县、嘉山县),西邻头铺镇,南靠淮河接朱顶镇,北与双忠庙镇交界。特殊的天文位置,营造了城关镇共同的环境优势,四通八达的水路旱路,带来了南北不同的文化。正由于如此,城关镇衡台社区的旱船舞经过几代艺人的精心加工,逐渐构成了本人共同作风,旱船舞成为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五河及周边地域广为传播。旱船舞扮演方式多种多样,人物性格鲜明,言语生动生动,扮演者经过撑船、划船、顺流行船、逆流行船、掌舵、晃船、数码头、耍戗等细腻的扮演动作和诙谐诙谐的言语,使旱船舞的扮演活龙活现,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旱船舞是汉族的民间表现艺术,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不时创新,丰厚了旱船舞的扮演方式,在本地域民间艺术方式中占有主要的位置,它是淮河流域优秀的民间扮演艺术之一。
四、钱杆舞
城关镇是五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与泗洪县和嘉山县交界,南临淮河与朱顶镇为邻,西临头铺镇,北临怀洪新河与双忠庙镇隔河相望。由于特殊的天文位置,营造了城关镇共同的环境优势。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带来了南北不同文化的碰撞,孕育产生了民间舞蹈——钱杆舞。钱杆舞的主要表现办法为手握钱杆子中段,绕体打击身体的肩、臂、手、腰、腿和脚等部位。其中有单打、双打、对打和不同的队形变化,边打边唱。整个局面愉快、流利,给人们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享用。钱杆舞既表现出本地域的文化特征,同时也反映了南北文化融合的历史脉搏。它是本地域汉民族较完好、具有典型民间艺术方式的出色代表。
五、五河打铁舞
五河地处淮河岸边,勤劳聪慧的人们依据打造船锚、消费工具等动作创编了打铁舞,其舞蹈动作粗暴有力、节拍明快,充溢阳刚之气,以“打铁”为主要内容,舞蹈的主体动作突出了“打”,双手做的是拍打的动作,在身上打出炫丽的铁花,口里唱得是打铁歌谣,在喜庆歉收的日子里,在农闲时,在节日里,这种古老的民间舞蹈盛行乡里。
扮演时,舞台灯光全灭,演员上身暴露,下穿短裤,每只手指缝里均挟有火煤,双手有节拍地拍胸打肩,此时,火花四溅,令人悦目。该舞富有中央颜色、乡土气息,形象地表现了沿淮男儿打铁为民造福的现象和人们的崇敬之情。
舞蹈共分序幕(外型),起炉,打铁,锻焙,小憩,竞赛(0),庆功,序幕(外型)等八个段落,较好地展示了打铁人既艰辛、慌张,又愉快、热烈的劳动局面,描写出沿淮劳动人民不畏艰辛、奋力拼搏、勇于贡献的肉体风貌。
六、清明庙会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的由来,相传是为留念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介子推的节日,五河清明庙会则是以祭奠城隍、民间扫墓、祭祖、歌舞、民俗活动、商贸活动为主要内容。表现了人们向往与大自然调和相处,生活安居乐业的美妙心愿,传承和开展了淮河文化,推进了当地民歌及各种淮河地域特征文化活动的繁荣,拓展了淮河流域佛教、道教文化及其它民间技艺的生存空间,带动了当地商业经济的开展。五河清明庙会是淮河流域范围较大、历史长久、人数众多和充沛展示民族肉体的庙会。
七、五河民歌
五河民歌是传播于安徽省五河县及周边地域的一种传统民歌方式。有劳动号子、秧歌(田歌)和小调三大类,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最多,也最具有特征。五河民歌的表现以演唱和白口为主,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扮演方式,方式多样,内容丰厚。是淮河流域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典型代表之一。关于丰厚和完善中国民歌宝库和中国音乐史的研讨都有着极端严重的意义。中国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河民歌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1458年(明天顺二年)所修县志。《五河县志·习俗》记载:“元旦前二三日小儿打腰鼓唱山歌交往各村谓之迎年……”;“民间插柳于门断荤腥茹素小儿作泥龙舁之作商羊舞而歌于村市……”;“三月建辰……清明民间祭奠扫墓官祭历坛请城隍出巡百戏竞作纵情欢乐歌舞灯采三日而毕”五河民歌不只志有所述,在治域美景中也打上了民歌的烙印。《五河县志·古迹》记载了历史上精典的五河八景:“……南浦渔歌北原牧唱……东沟鱼唱西坝农歌”。因而,五河民歌在明代从题材、体裁、内容和方式上都曾经具有了丰厚的内涵,特地的祭奠歌曾经存在,民间的儿歌、山歌普及村市。
“五河民歌”的命名和提法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50年代初,以《摘石榴》参与华东地域会演获奖的影响而得名。
散布区域
五河民歌集中散布在安徽省五河、凤阳,蚌埠及周边地域。
五河民歌发源于五河县小溪镇,小溪镇原属凤阳县,故凤阳县也盛行五河民歌,由于五河自古水路通畅,南北文化交流的频繁,盛行区域也在不时地扩展和延伸,五河民歌在淮河中、下游两省十几个县、市普遍传播,远及山东省局部县、市。
根本内容
表现方式
五河民歌品种多,曲目丰厚。据21世纪初的初步普查统计有70余首,类型有劳动号子、秧歌(田歌)和小调三大类,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最多,也最具有特征。五河民歌的表现以演唱和白口为主,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扮演方式,方式多样,内容丰厚。
调式特性
五河地处淮北、淮南、苏北接壤之处,其言语、文化等方面,既遭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也遭到吴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传统民歌同样也是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下产生开展起来的。在五河民歌中,很多反响男女爱情的小调,其节拍平稳,小波浪式的旋律线条,短短的拖腔,构成了抒情性很强的曲调。但因其地处淮北边缘,旋律中又包含着淮北那种侉腔侉调的原素。七度音程的大跳、在《送郎》、《长谈》、《十二月0》等很多小调中,不时的呈现,因此构成了五河民歌在旋律上柔中有刚,刚柔兼济的共同作风。
在调式上,五河民歌多为徵调式。如:《摘石榴》、《四季探妹》、《五更疼郎》等。但其中不少小调的调式,在旋律停止中互相交替。如:《四季颂淮北》开端是宫调式,后来转入徵调式,但最后一句完毕在羽音上,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新颖感。使人觉自得犹未尽、意味深长。这种丰厚的调式颜色,在五河民歌中也构成了其共同作风。
五河民歌中,很多音乐主题,从节拍上、旋律线条上看都有着共同特性,如:《摘石榴》、《四季颂淮北》、《打菜苔》等。但由于用不同的手法表现和产生出来的旋律,使各自又独具特征,分别有着不同的风味。这些歌曲应该视为地地道道的五河当地民歌。也有一些民歌是从外地传播而来,如《八段景》、《虞美人》等。这些歌曲经过长期在五河地域传播、演唱,曾经改动了原来的面目,注入了当地的一些音平特征,被异化为具有五河特征的民歌。
伴奏方式
五河民歌演唱原以清唱为主,以后逐步开展成为有伴奏的演唱,其相关用具可分为拉弹、吹奏、打击3类。
1、拉弹类,主要是二胡,二胡多用蛇皮、黑鱼皮自制而成,俗称二蒙子(土语),个别也有运用自制的柳琴为伴奏工具。
2、吹奏类,主要是唢呐、笛子、笙。
3、打击类,主要以自制的梆子,简单的就以木棒、碟子替代。
根本特征
五河民歌在不时的开展进程中,构成了本人的作风,归结其根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特殊的天文环境,五河民歌在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吴、楚文化的交流中产生和开展,它的构成具有文化的多源性;
2、在民歌的类型和内容上,五河民歌既有当地的也有外来的,并存开展、不时交融,最终构成五河民歌特有的艺术方式,带有明显共存性的特征;
3、五河民歌在消费劳动和民俗活动中不时开展完善,它的构成源于生活,显现了与消费生活依存开展的依存性的特征;
4、在艺术扮演上,五河民歌既有即兴随意的一面,也有随着消费劳动、民俗活动的不同阶段构成固定曲目的程序性的特征;
5、五河民歌的旋律和调式,交融南北作风构成了本人特征,旋律行进中柔中有刚、刚柔兼济,调式颜色上巧妙转承意味深长、意犹未尽,充沛表现了艺术的兼容性;
6、五河民歌源于传统民间生活,在劳动生活中拉着胡琴、手敲瓷碟表达着歉收的喜悦和情感。然后逐渐开展成为节日、春会、红白喜事和其它礼俗活动不可短少的活动方式,它真正的成为民众的生活寄予和肉体支柱,是大众自娱自乐方式和大众性的歌唱活动。
7、五河民歌的技艺性、扮演性和艺人逐渐“职业化”的特性。使其成为民间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
主要价值
五河民歌是五河及周边地域,乃至沿淮及淮北地域优秀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出色代表,其主要价值为:
1、文化价值。五河民歌是淮河流域苏皖交织地域产生开展起来的较为典型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是沿淮人民天才创作性的典型代表之一,它既表现了五河地域的文化特征,也反映了文化融合的历史脉搏,作为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民间音乐文化的遗产,所蕴储的文化空间、历史风姿、传统民俗文化构成对淮河流域文化的产生开展以及文化构成的研讨无疑是难得的珍贵财富。
2、学术价值:五河民歌是当地汉民族较完好系统的、具有典型艺术方式的传统民歌,是用演唱方式表达复杂心情和人物的传统民间艺术方式之一。五河民歌作为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典型代表之一,是浩瀚中国民歌大系中一颗灿烂的明珠。进一步维护、抢救和开掘五河民歌,关于丰厚和完善中国民歌宝库和中国音乐史的研讨都有着极端严重的意义。
3、适用价值。在县域经济建立中,树立区域形象、打造文化品牌,五河民歌是不可短少的重要组成局部。维护、抢救、开掘五河民歌,对增强肉体文化建立,丰厚沿淮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进步人民大众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调和社会,促进地域经济开展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遗产维护
为维护五河民歌文化遗产,截止2010年,五河县屡次组织民歌手参与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中国原生民歌大赛、安徽省首届农民歌会以及周边省市的约请演出。五河县民歌专家还做客央视承受专访《摘石榴》当场收录进《中国民歌博物馆》。五河民歌两次应邀走进央视,现场演唱《摘石榴》、《打菜苔》、《五只小船》、《八段锦》、《大米好吃要把秧栽》等曲目。此外,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三次到五河县采风,制造的五个专题片二十屡次播放,五河民歌的影响力不时提升。
由于大多以口头传唱来完成,五河民歌的言语艺术、旋律构造均来自大自然和艺人的创作,每首歌因人而异,神韵作风也各有不同之处,对传承人的维护显得尤为突出。为完善传承体系,五河县拨出特地经费对五河民歌老艺人维护、传承人培育,施行五河民歌“一十百千工程”,即有一个全中国知名歌手,十个优秀民歌传承人,100个五河民歌业余演出队伍,1000个业余民歌手。民歌还走进小学生课堂,截止2010年,该县实验小学、五河三小成为民歌小歌手培育基地,2004年开端,连续屡次参与安徽全省少儿文艺会演。每年一届的五河民歌歌会、五河春节联欢晚会、广场文化艺术节、清明传统庙会等,为县内的民歌艺人提供了展现的舞台。
代表作品
小调:《摘石榴》、《打菜苔》、《四季颂淮北》、《五河五条河》、《五只小船》、《姐在塘崖洗白衣》、《花赞》、《虞美人》、《探妹妹》。
号子:《淮河大堤长又长》、《金山银山收到家》、《起秧号子》、《牛号子》。
秧歌:《大米好吃要把秧栽》、《歉收年唱歉收歌》、《往常乡村新事多》。
八、临北狮子舞
五河临北狮子舞,是一种集文娱、武术、杂技、图腾、竞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方式。
临北狮子舞源于清末年间,主要传播于五河县临北乡及周边乡镇。临北狮子舞兼有南北方狮子舞的特性,形神兼备,带有浓郁的淮河文化特征,属中间地带的狮子,颜色以青为主,又称绿狮。舞蹈动作愉快简捷,配器生动流利,经过狮子的扑、闪、腾、挪,把狮子的兽性与灵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舞狮人经过抓痒、亲昵等动作,把狮子的喜、怒、哀、乐喧染得恰如其分,通常有单狮扮演、双狮及4只狮子以上的群狮扮演。
临北狮子舞普通在春节、春会和大的庆典中作广场扮演。根本扮演方式有出山、盘坡、过桥、登峰、产子、献瑞等八段,扮演者用扑、窜、跳、跌等高难度动作,表现狮子的骁勇、灵敏、威风八面,同时又经过追球、扑球、盘球等细腻的表情性动作和舞姿,表现出狮子的温驯、贪玩的一面。
临北狮子舞是汉族民间舞蹈,经回民演出后,溶入了本民族的文化,丰厚了狮子舞的表现方式,集中表现了当地劳动人民丰厚的文化发明力和艺术想象力,存储了淮河流域回汉人民共同的文化观念,审美情味和民风民俗,是淮河流域优秀的民间舞蹈文化之一。1954年,临北狮子舞被层层引荐选拔参与全国首届民间艺术会演,为党和国度指导人演出。
九、民间艺术
1、泗洲戏
泗洲戏又称“拉魂腔”,来源于苏北一带,是以当地的“安定调”、“猎户腔”和民间音乐为根底,而逐步构成的一个剧种。该剧种在清朝中期从苏北经泗洲传入五河县,又吸收本地民歌小调及“赶车号子”等民间音乐,添加了中央颜色,丰厚了唱调内容。此剧盛行以泗洲为中心的淮北地域,故名泗洲戏。
2、卫调花鼓戏
卫调花鼓戏来源于长淮卫(蚌埠东郊),故谓卫调花鼓戏。民国初传入五河县,盛行以大庄口为中心的临北、沫河口一带。该剧种只用敲打乐器伴奏,演出时,演员在前台唱,其他演员在后台和,以此衬托剧情,渲染氛围。此剧种只用男性演员(其剧中人物不管男女均由男性扮演)。1952年,在发掘整理中央戏时发现。是年,由卫调花鼓戏老艺人陈敬芝等两人,赶排折子戏《打桑》,参与了宿县地域首届文艺会演大会。由于卫调花鼓戏唱腔单调,盛行区域面窄,逐步被泗洲戏所取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无人演唱,趋于淘汰。
3、木偶戏
建国前,五河县的城乡经常可见民间艺人扮演木偶戏。木偶戏艺人扮演时,将本人围在布帷内,木偶露在布帷上面,艺人在布帷内纯熟地支配木偶扮演各种动作。敲锣打鼓(用脚踩踏)、说唱扮演,多是一人所为。少数木偶戏也有两人或多人配合扮演。五河县木偶戏主要剧目多为《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猪八戒背媳妇”,《三国演义》中的片断及民间传说故事等。“文化大反动”开端后,无人演木偶戏。80年代扮演木偶戏的人甚少,在乡村偶见。
十、五河节庆风俗
五河处在中国南北分界限地带,集中国南、北方传统文化之于一体,并揉合南北方文化所长,构成本人共同的风俗,节庆俗就是重多风俗的代表。节庆当中,以年俗为最。
春节是本地最盛大、时间最长的节日,俗称“过年”,从腊月二十三直至新年农历二月二,这期间都算“过年”。迷信的说法,进了腊月,处处有神,说话、办事都要讨个吉利。腊月开端,年味就越来越重了,外出打工、上学和工作的人们陆续回家,家家户户开端置办年货,准备元宵面,腌制腊味,大人小孩添新衣服。
腊月二十三祭灶日,俗称“小年”,这天人们吃扁食(饺子)、元宵,庆贺灶王爷上天为人世祈福纳祥,也就从这天起,“过年”就算开端了。到了二十八九,家家杀鸡,宰鱼,煮肉,扫门庭,蒸馒头。馒头蒸得足够吃十多天,有的家还把馒头里面放上硬币,谁吃到了,谁侥幸,未来能当家,干大事。
三十这天,人们早早起来忙活准备中饭,中饭之前贴春联,放鞭炮,中午一大家人围在一同吃一桌丰富的年饭。大年三十中午吃饭不烧汤,按老辈的说法,“大年三十不泡汤,来年粮食打满仓”,中午要泡汤,来年的庄稼就全“泡汤”了。下午,妇女在家剁馅子、和面,包扁食和元宵,男同志则互相窜门、打牌,赶繁华。晚上吃过扁食、元宵后,家家户户炒花生、瓜子,炸炸果,以备待客和过节自家食用。晚饭过后,一家人在一同守岁(往常都在一同看春晚)到子时。子时一到,家家户户放鞭炮接天神,祈求来年好福、好运气。
年初一,大人小孩穿新衣,家家放鞭炮(家有丧事三年内不放)。小孩挨家挨户向近门的晚辈磕头拜年,各家则将准备好的糖果、花生拿出来待客,每到一家兜里都要添些花生糖果,家庭条件好的晚辈还会给晚辈“压岁钱”。初一这天,家家不动剪刀,不扫地,不涮锅,避免财气、福气被剪刀剪了,扫跑了,涮没了。所以,这天早晚吃扁食和汤圆,中午馏馒头吃剩菜,锅碗都不用涮。
妇女在旧社会最辛劳,一年忙到头,按旧习气,从初一到初六不动针线活。所以,从初二开端,家家户户接姑娘(过门的女儿)。少姑娘初二接,老姑娘初四、初六接。姑娘在娘家不能超越正月十五,超越十五死老公公。
初五这天是“小年”,家家户户又要忙活一天,其三餐丰富水平仅次于大年三十。初六一过,人们渐渐开端忙活了,一些人打点行囊,外出的外出,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花灯节”,人们扎花灯,吃元宵。在五河广阔乡村,晚上吃过元宵,小孩子则将灶台上一年一度快用完刷帚把子,系上细绳,点上火,到村外比着看谁丢的高;这天,乡下还有月下打果树、荡秋千的风俗。大人们在果树丫上系个秋千,小孩子荡秋千,大人则拿根扁担敲打树杆,边打边唱“打一千,砸一万,小车推推,牛拉担担”,祈求果树来年一无所获,多得用小车推,用牛拉担。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五河民间有“正月里剃头死舅舅”之说,所以过了正月,家家户户都忙着为小孩子剃“毛头”、剃“尾巴”。家中小孩娇宠的,逢六岁、九岁、十二岁剃“毛头”和“尾巴”,家中杀猪宰羊,请客办席酒,亲朋好友要去随礼庆祝。二月二这天,乡村人早早起来,炒些杂粮分给家里人吃,还用草木灰在庭院和晒场上围成仓形,中间放些杂粮,俗语说是“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一过,整个年就算过完了,乡村多以这一天为春耕备耕的开端,新的一年又繁忙起来了。
除此之外,五河还有端午节和中秋节比拟盛大。端午节家家户户房门插艾,孩童手脖脚脖系红线,吃粽子,喝雄黄酒,大人用雄黄酒给小孩涂耳朵,祛风避邪。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节日,乡村家家户户炸炸果子,人们晚上月下吃月饼庆歉收。无论是端午节还是中秋节,其节庆气氛和人们注重水平,与过年相比,都差之甚远。
十一、五河人生风俗
五河婚俗普通分为相亲、订亲、聘礼、定婚期、迎娶几个步骤。男女订亲普通双方父母要找媒人合生辰八字,看男女合不合,克不克。男女相中后,男方要为女见拿见面衣、金银首饰等订亲礼物;结婚之前男方要下“盒子礼”、“四水礼”或“折钱礼”;选订的婚期要防止男女双方近亲属的华诞,假如男女双方家庭人口众多,真实避不开,那男女双方就要为与婚期重逢的亲属买衣服等礼物“破灾”。迎娶当天,新郎和两名女性(一已婚一未婚且不能为虎属)带车队前往迎娶新娘,新娘由族人护送,连同嫁妆风风光光前往男家;入洞房后,男方亲朋好友要“闹洞房”,闹得越凶,越喜庆,主家越快乐;洞房里要点“长寿灯”,新郎、新娘要吃“短命面”,陪嫁的被褥不封实,里面要放红枣、花生、核桃、白果,意喻早生贵子;女方过门后,女方家过三天去看一下女儿,过九天女儿、女婿“双回门”。小宝宝出生后,12天,娘家要送“奶糖”,主家要请客办“奶糖酒”或“满月酒”。一个月后,女儿要回娘家为小宝宝“统尿窝”。
五河丧葬风俗。老人死后,先请风水先生选好下葬日子,不管男女,要到女配偶的“娘家”报丧。死者沐浴净身后,穿戴新衣、新帽、新鞋、新袜,脸盖草纸,穿戴终了后移尸于堂屋正中间,然后入棺。棺前设香案、摆灵堂,点长明灯。亲属头扎白布,腰束丝麻,脚穿白鞋,儿孙迎接“娘家人”手持哭丧棒。几天后出殡、下葬(即入土为安)。葬后还有一些礼仪,即初葬之日,每日傍晚于坟前烧纸,其后以死日计每七,“七七”为止,满一百天为“百期”,三周年以内家中不娶不嫁、不贴喜联不放炮。
十二、哭嫁
五河广阔乡村姑娘出嫁,不论嫁给多么如意的郎君,也不管是多么美满的婚姻,临出嫁那天,母女俩都要哭上几声(母亲逝世的,由婶娘或嫂子替代),洒几滴伤心的泪。这一习俗,在五河县民间称为“哭嫁。”
相传,明代洪武年间,泗州城南(古代五河从属泗州)有个叫倪二的男人死了老婆,剩下父女俩相依为命。倪二后又续娶一房,也生了个女儿取名金枝。后娘优待倪二前妻丢下的女儿小草,凡粗、重、赃的活计都让她干,把剩下的饭菜给她吃。而对金枝却百依百顺,让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慢慢地小草已长大成人,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后娘恨不得将小草赶快嫁进来,以免在家碍手碍脚。于是便逼着倪二给女儿找了个穷小子。出嫁那天,后娘假惺惺哭丧着脸,大声嚎啕:“丫头啊,你红鞋去白鞋回,出嫁再莫往家归”(意义是:嫁进来后,不到爹娘死了就别回来)。对小草的狠毒,小草并不计较,便伸手拉住后娘的衣襟哭诉着:“亲娘呀,我小轿去,大轿来,麒麟送子归家来,万望二老活自由。”
小草到婆家后,孝敬公婆,与丈夫和睦相处,第二年就给丈夫生了个大胖小子,又发家致了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后娘给本人的亲生女儿金枝挑七捡八地选了个富家子弟,出嫁那天,嫁妆拉了几大车。临出门,娘还燃放爆竹,喜笑颜开,给金枝说了几大箩筐好听的话。谁知,金枝在娘家养尊处优,到了婆家更是蛮不讲理,翁媳不和,婆媳对骂,夫妻吵架,闹得全家鸡犬不宁。左邻右舍将金枝视为“天狗尾,扫帚星。”在忍无可忍的状况下,丈夫只得把她休了。金枝回到娘家后,侮辱难当,闷闷不乐,不几日,她上吊死了。
后来,后娘和亲爹都年岁大了,小草就将老两口接回本人家中,安享天年。众人听说后,都夸小草心肠好,孝敬。她却笑着说:“我待后娘如亲妈,上轿分手把泪洒;难得娘亲一滴泪,‘金豆’陪送把家发。”
前庄后邻的人们听说她既得龙子又发大财,是由于后娘送“金豆”(即眼泪)的缘故,但凡有女儿出嫁的家庭就模拟着她上轿时的样子,母女抱头痛哭,企盼泪流双眼变“金豆”,能给女儿带来福气。一朝一夕,“哭嫁”便演化成了民间习俗,至今在五河、泗县、灵璧东和泗洪县南一带还有沿用。更可贵的是,小草那贤惠孝敬的美德无时不启迪着一代又一代天井湖两岸的人民的传统美德。
十三、严娘娘封神记
民间传说,五河县化明塘严氏墓(严娘娘)是沿淮一带主佑道路平安、出路功名、婚姻的女神。
元末,朱元璋一次在五河县小溪境内与元军交兵中身负重伤,逃到了一处叫严家楼的小山村,偶遇严小姐,机智地严小姐将朱元璋藏到箩筐下,并骗走了追兵。朱元璋伤势过重,在严小姐家养伤期间两人心生倾慕,养好伤后,严小姐割发相赠,定下终身。朱元璋或许下承诺通达之后,前来迎娶。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想起了与严氏的婚约,大脚娘娘唆使谋臣刘伯温竭力进言:猪(朱)犯盐(严),若将严小姐迎娶,必至明朝天灾人祸。
天下大定,严小姐日思夜盼皇帝的迎娶,却无半点音讯,郁闷寡欢。那日,在山中乘凉,来一骑驴老儿,身穿道袍,手拿道琴,晃悠悠晃悠悠来到严小姐面前,上前说:“小大姐,你面前的糕点可能给小老儿一顿饱食”。严小姐心生怜惜,把一切糕点都给了小老儿。小老儿说:“小大姐是个心善的好人”。
小老儿食完糕点,又说:“小大姐,见您面善,身着富贵,能否舍我点金银供我明日之餐”。严小姐说:“我也见不得他人困苦,但这半山之中,哪有什么金银,我这金叉耳环还能换点银两,你且拿起,换得几顿温食”。说罢取下首饰给了小老儿。小老儿悻然承受,又言道:“善女子,你多日不食,不久将登仙境,你这身衣裳也值几文钱,不如也舍给小老儿,供我将来之餐”。丫鬟大痛斥责说“你怎样这样得寸进尺,还咒我家小姐”。严小姐拦住丫鬟说:“而已,而已,重八毁我清誉,皇帝无信,我大限将至,舍这衣裳,到也为人世添点温情”。
小老儿接过衣衫,说道“小大姐,你我到有一份善缘,我且问你,这是何般因果”。严小姐说“重八负心汉,毁我清白误我身”。小老儿道“善女子,你救重八,盼他富贵,可达心愿?”。严小姐点头称是。小老儿又说“你这心想事成是好事,还有什么看不开”。严小姐说“来迎娶,皇帝也是负心汉”。小老儿说“迎娶你又能怎样样”。严小姐说“我见不得他人灾难,重八当皇帝,我能借其位,帮天下更多要协助的人”。小老儿哈哈大笑,说:“严家女子听我言,你有善心、有善行、有善愿,有求必应得仙缘,小老儿本是八仙,果老为名列仙班,今奉玉帝之命来度仙,你且随我朝天去,玉帝封神在眼前”。严小姐随即慧根开悟,羽化仙去。玉帝感严小姐之善,册封道场在沿淮,成为主佑道路平安、出路功名、婚姻的女神。
1374年朱元璋闻严小姐羽化成仙,敕令建造严氏墓,因其位列仙班,因恐文字亵渎其神,遂立无字碑。五河民间把严小姐尊称严娘娘,严娘娘怀念朱元璋的眼泪,流在空中上的化成了小溪的黑豆,流入公开的化成了小溪的花生,严娘娘度化成仙的山,也被后人称为女山,你若在此山劳作,口渴之时,及时井就会呈现在你的身边,假设你刻意去寻觅,却永无机遇。
十四、五河民歌《摘石榴》
五河地处淮北平原与皖东丘陵接壤处,淮浍潼漴沱穿境而过,地域内有秧歌、号子、小调、习俗歌、儿歌等,其中以小调类民歌最多,并成为最漂亮动听的精髓局部。
这里历史上中原文化和楚文化都对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它东邻江苏,吴文化更影响着该地域民歌的产生和开展,特别方言愈加明显。因而,五河外乡产生的民歌,侉腔蛮调融和一体,吐字明晰,唱腔婉转而温和,但在宁静、流利的旋律中,因遭到泗州戏拖腔的影响,时而呈现一个八度大跳,显得更别致、漂亮动听。充沛表现出特定的天文历史环境孕育而成的民歌作风。
号子是随同着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带有呼号的歌曲。五河民歌中的号子以农事号子为主,是人们在插秧劳动中演唱的。普遍传播的有秧号子,起秧号子,其构造节拍和旋律平衡规整、质朴、动听。牛号子是在田间劳作驱逐耕牛的一种呼喊声,无详细歌词,只唱衬词。它高亢、响亮、穿透力极强,在劳动号子中独具一格。秧歌不只在水田劳动场所普遍演唱,也在劳动之余、节日欢庆时演唱。歌词以赞誉生活、欢庆歉收为主,演唱方式有领唱、合唱、扮演唱等。
小调主要是在城镇中产生和开展起来的民歌,它数量较多。其开展过程虽遭到乡村民歌影响,但因城镇社会阶级的多样性,直接构成了小调的复杂多样性。有直接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小调,有描绘自然景物的小调,有反映严重历史事情及政治生活的小调。其节拍平稳、旋律起伏不大,以小波浪式的线条推进。如《摘石榴》等。也有些小调从外地流入本地,经过长期交汇,融入了外乡音乐成分,成为本地小调,如《五只小船》。
五河民歌的盛行,有史载见于明代天顺年所修的《五河县志》,清嘉庆和光绪年间又有续编。志书在“习俗”中记载“元旦前二三日,小儿打腰鼓、唱山歌交往各村,谓之迎年——”;“民间插柳于门,断荤腥,茹素,小儿作泥龙,舁之,作商羊舞而歌于村市——”。在“古迹”中记载的“五河八景”就有四景与歌有关:“南浦渔歌”、“北原牧唱”、“东沟渔唱”、“西坝农歌”。据初步统计,五河民歌有70余首,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较多,也最具五河特征。《摘石榴》、《打菜苔》、《四季颂淮北》、《五只小船》等一批优秀曲目广为传播,产生了马流柱、曹新云、张红曼、薛胜友等一批著名外乡民歌手。
民歌《摘石榴》曾获南宁国际民歌节金奖,以其为代表的五河民歌2008年被列入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知名艺术家祖海、张燕、吴琼、王菲菲、阿宝、魏金栋等分别在全国各类大型文艺晚会演出唱五河民歌,使五河民歌影响力大增。(郭学东、阮持银整理)
民歌《摘石榴》
女:姐在南园摘石榴,
哪一个讨债鬼隔墙砸我一砖头,
刚上巧巧,砸在小奴家头呦。
要吃石榴你拿了两个去,
要想谈心随我上高楼,
何必隔墙砸我一砖头呦。
男:一不吃你石榴二也不上楼,
谈心怎样能跑你家里头?
砸砖头为的是约你去遛遛呦。
女:昨个天我为你挨了一顿打,
今个天我为你又挨了一顿骂,
挨打受骂都为你小冤家呦。
男:听说你挨骂我心难受,
屡屡挨打如割我心肉,
你不如跟我一道下扬州呦。
女: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
打一个包袱跟你一道走。
女: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呦。
男: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呦。
十五、沱湖渔家风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渔民根本上家家是木帆船,吨位较小。造船要择良辰吉日,烧香、放鞭炮,顶礼膜拜后才拉锯行斧,断、砍、刨、削……造起船来。渔船形成了,又要择良日下水。渔船下水前,造船匠选用红布和绿布把船头扎起来,再在船头摆上牛、羊、猪等三牲祭品,然后举起斧头,大声祝愿:“顺风驾船哟人丁旺,顺水撒网哟鱼满仓……”船主及前来贺喜的渔民紧接着大声喝彩。祝愿礼毕,放万响鞭炮,新渔船冉冉下水。此时欢声雷动,氛热烈。
俗话说:水火无情,终年在波山浪谷中生活的渔民谁不希冀平安全安?因而,渔民在消费生活中就衍生许多“忌讳”。譬如,渔民忌讳“翻”和“沉”字,而把“帆”说成“蓬”,在席间吃鱼时,把鱼翻一下身,不能说“翻过来”,而是说“掉舵”;把“盛饭”说成“装饭”。再譬如,渔民的住家大船涨水靠岸时,船头不能对着陆地,而是与岸边线倾斜或平行,图的是个吉利,由于只要渔民办丧事时,船头才冲岸。
渔民的饮食很朴素,白昼忙于捕鱼,早餐和午餐简单,只要晚餐才丰富一些。鱼是主菜,渔民煮鱼滋味特别鲜,他们杀鱼时,一开端就将鱼洗得干洁净净的,剖肚将内脏摘除后即可下锅,不需再清洗,渔民说再洗鱼的鲜味就少了,腥味越重,煮出的滋味才越鲜。渔民煮鱼滋味鲜美还有一个缘由,就是“河水煮河鱼”,渔民用水从湖中采集,提早放在一个大缸里,用明矾净化后,水清洌甘美,河水煮出的鱼鲜美无比。渔家的干靠鱼、干鱼皮、咸鸭蛋是一年四季的“储藏粮”,干靠鱼沿船头船尾一串串挂着,晒得油亮亮的,成为渔家一道共同景色,闻着嘴馋;渔家的咸鸭蛋,色、香、味与众不同,船上鸭子全部采食湖中野生的小鱼、小虾、小螺,鸭蛋腌出后,蛋黄油红,入口流香。渔民终年出没风云,常常要用酒来驱风散寒,不管男女普通都能饮酒,而且酒量很大,至今还坚持着用大碗喝酒的习气。
渔民的捕鱼工具普通有簖、网(丝网和撒网)、罩、钩、叉、卡、笼(方笼和地笼)、小花篮、篾蹬子等。簖是主要渔具,其次是丝网、地笼、方笼、钩、卡,目前罩、小花篮和篾蹬子用的很少。簖和地笼以捕蟹为主,方笼、篾蹬子以捕虾为主,网、罩、钩、叉、卡、小花篮则是捕鱼工具。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渔民有“年关放生”的风俗。农历元旦之夜,渔民吃年夜饭之时,将所张之网的袋绳子全部解开,任鱼儿游走。待举家吃完年夜晚后,再将网袋重新扎起,这样做,是希望来年能捕到又多又大的鱼。
正月初一,渔民给渔船披红挂彩,在船头摆上猪头、大公鸡等供品,然后放鞭炮、焚香、敬财神,祷告来年安全好运。正月初五是“王凤头”,这天,渔民敲锣打鼓放鞭炮祭拜河神,然后唱起嘹响亮的“渔歌”边行船,边开网,把鏊子放在船头敲得“咣咣”响,“睡”了一个冬天的鱼儿便被响声惊得四处游动,被网捕个正着,从此以后渔民就开端繁忙新的一年了。
世易时移,而今渔民的风俗也发作了变化,生死水平也江河日下。机动船替代了木帆船,船上也“现代化”了,渔民船上装上了风力发电机,用上了电灯,新婚的小青年人手一部手机,家家船上有电视机、影碟机、液化灶、电饭煲,局部条件好的还装了电脑,深居简出,可知天下事。
十六、五河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1、沱湖螃蟹
沱湖螃蟹,安徽省五河县特产,国度天文标志产品。
沱湖螃蟹“青壳、白肚、金爪、褐螯”,体色纯粹,体魄强健有力。成蟹壳肉盈实,膏脂丰腴。蟹肉微甜、味鲜,蟹壳簿而脆钙质含量高。其所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A等营养成分尤为丰厚。
2009年12月28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沱湖螃蟹”施行农产品天文标志注销维护。
2、五河小刀面
一碗正宗的小刀面能让每一个五河人对兰州拉面和山西刀削面说一句“不过如此”。小刀面还是数顺河老街的那家最棒,张记小刀面也很不错。
3、五河小豆饼
来五河不得不吃小豆饼,每个出门在外的五河人最想念的肯定是这一街头巷尾最常见的吃食了,不论是在五河的大酒店还是小排挡都少不了它。
4、烧饼夹里脊
觉得整个蚌埠都喜欢这种吃法,软糯香甜的卷饼里,包裹着满满的里脊,一口下去超级满足啊,好吃到停不下来。
5、天井湖银鱼
五河天井湖银鱼是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天井湖的特产。五河县天井湖盛产银鱼,久享盛誉。该鱼个体较大,全身洁白无瑕,晶莹碧透,具有共同的金眼圈。天井湖银鱼无鳞、无刺、无腥、鲜嫩、细腻,鲜冻或晒成银鱼干,可烧制多种名菜。如:银鱼清汤、银鱼蛋丝汤、芙蓉银鱼等,人们百吃不厌,实乃名不虚传的佳肴珍品。
6、沱湖千头鱼
沱湖千头鱼是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沱湖的特产。沱湖千头鱼滋味鲜美,具有强肝、明目的成效,是款待嘉宾的美味佳肴。
7、沟东酥梨
沟东酥梨生态园位于五河县城关镇沟东村苏皖接壤处,有近万亩的梨园。五河县是皖北有名的水乡,由于靠近淮河的缘故,沟东村土质松软,透气保湿,早在20世纪80年代,沟东村就有种植酥梨的历史,沟东酥梨种类在原有砀山酥梨、七月酥、八月酥根底上,还胜利引进日本水晶梨、韩国黄金梨停止了高位嫁接换头,从而到达酥梨的质量愈加优秀,经过了农业部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沟东村荣获“全国林业千佳村”之佳誉。
8、小白沙花生
小白沙是小溪镇特产,主产于小溪山镇丘陵山区战争原一带。小白沙花生籽仁丰满,果皮洁白,皮薄果仁细腻,香脆可口,出油率高,营养丰厚,宜于储存,质量优秀。小溪镇人民很早就有种植花生的习气,种植历史长久,有丰厚的种植技术和消费经历。花生是小溪镇镇仅次于玉米等的大宗经济作物,也是安徽省花生主要产地之一。全镇花生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年总产2000—2500万公斤以上,占小溪镇镇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的20%以上。
9、五河芡实
芡实,为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多生于池沼湖塘浅水中,芡真实五河被大面积种植,成为特征水产品之一。申集镇已成为蚌埠市最大的芡实种植基地,年产量达70万公斤左右。芡实其花果形似鸡头,又名鸡头米、鸡头莲、鸡头荷。植株具刺,又称刺莲藕、假莲藕。叶片宏大,呈圆盘状平铺于水面之上,极为壮观,可作为水景园的欣赏植物。申集镇芡实销到广东、福建、深圳等珠三角地域,以及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域。
10、申集雁鹅
申集雁鹅是中国鹅灰色种类中的代表类型,耐粗饲,抗病力强,生长快,肉用性能好;但产蛋量较少。申集雁鹅肉作为绿色食品于2002年被结合国粮农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开展的绿色食品之一,鹅肉脂肪的熔点很低,质地柔软,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鹅肉鲜嫩松软,幽香不腻。能够煨汤,也可熏、蒸、烤、烧、酱、糟等。
十七、五河县著名景点
1、韩庄遗址
位于夏集乡韩庄东北0.5千米处。面积25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从地表采集石器标本3件。(均为消费工具),陶质鼎、鬲足52件,灰、红陶片多件。陶器片上纹饰多为绳纹,附加堆文、划纹,为县级文物维护单位。
2、台李庄遗址
位于申集乡台李村西300米处,面积7050平方米。1985年3月7日调查时,采集标本有灰陶器的腹和口沿,夹砂红陶鼎足,灰陶鬲足等,列为县级文物维护单位。
3、台子山遗址
位于小圩区沱西乡甄集集南1千米处,面积1.3万平方米。上层为商、周文化层,下层为新石器时期文化层。1981年11月4日调查时,采集标本有陶纺轮1件,磨光黑陶豆柄5件,夹砂红陶鼎、鬲足、灰陶鼎多件。为县级文物维护单位。
4、泗河遗址
位于申集乡泗河村东800米处的沱河中,水涨时,遗址大局部没入于水中,面积1.8万平方米。1985年3月14日调查时,采集标本有红烧土、红陶片、灰陶片、鬲足、豆柄等物。
5、霸王城遗址
位于钟阳集东南2千米,旧城址上瓦砾堆积层厚达2米以上。采集的标本有汉瓦当1件,汉砖多件,陶壶口沿、釉陶器腹、红陶纺轮等物,陶器纹饰多为方格纹、印纹、弦纹。
6、上店集旧城址
位于小圩乡聂圩村东南1千米、浍河北岸边,面积20万平方米。1984年3月调查时,采集明代砖雕1件,青花瓷片多件,为明代旧城址。
7、大巩山
大巩山,距县城5千米,位于104国道东侧大巩山区,东西均匀宽0.7千米,区内长3千米。有林面积7020亩,林木茂密,树种以黑松为主,兼有刺槐、侧柏、栓皮栎、乌桕等。2001年被列为国度公益林试点范围。北接8000亩樵子涧水库,相依于山涧之间;南邻化水塘严氏墓,杨再兴墓;东与高山顶柿园相靠,林区中百亩大水库座落在明朝古矿洞旁,明洪武年间古刹遗址犹存,动植物品种繁多。
8、沱湖湿地景色区
沱湖是五河县境内面积最大的一个湖泊,盛产鱼虾,沱湖中华绒蟹于04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蟹。沱湖形如一手掌形,呈南北走向,南起五河北郊,北至五河与泗县之间的南沱河和北沱河入口处,长约25千米,其北段狭窄,最窄处东西只要0.5千米,向南逐步开阔,最宽处东西约3.5千米,中心位于东经117°49′,北纬33°12′。湖面约为40平方千米。
9、化明塘严氏墓
化明塘严氏墓位于五河县小溪镇化明塘村东南500米处,104国道旁。间隔蚌埠市约70千米。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是明朱元璋未婚而卒的夫人严氏墓,属明代一品规格葬制,占空中积1500平方米,现存在神道30米,无字墓碑1个,石翁仲、石虎、石羊、石马、望柱各1对。墓地座北朝南,处于大巩山南端,它紧靠山岗,南面开阔,是一处风水宝地——“箕地”,具有典型的明代葬制作风。著名的景观有严家楼遗址、无字碑、大巩山森林、古黄金洞、围山湖、樵子涧等多处人文和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