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字由来
五代十国南唐升元年间(937年—943年),割南陵五乡(延载乡、春谷乡、金峨乡、铜官乡、灵岩乡),复置繁昌县,属金陵府。自此繁昌始专为县,其县名沿用至今。
二、位置
繁昌区位于皖南北部,长江南岸,介于北纬30°57′—31°17′东经117°58′—118°22′之间;纵横36至38千米,面积590平方公里,幅员近似方形。
三、九连麒麟灯会
九连麒麟灯会始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寓居在九连村卧龙墩自然村俞姓族人,每逢歉收喜庆之年自发组织扮演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相传三百多年前,九连村卧龙墩俞姓族人的祖先寓居在江西婺源地域,闲暇之余,俞姓族人的祖先依照古代传说中描绘的麒麟容貌,分离狮子的制造办法,构思制做了一个外形奇特的麒麟,从其外部外形上看,狮头、鹿身、牛尾、马蹄、鱼鳞皮。九连麒麟区别我国传统“南软北硬”狮子的制造办法,全身有形有架,全部由竹篾编织而成,周身用五色条形彩纸作皮毛外衣,再用一些丝绸花布装点,靓丽无比。当地人又称为“四不像”。这个外型奇特的麒麟制造终了后,每逢春节或其他一些庆典活动,俞姓族人的祖先都要举行麒麟灯会扮演,祈求天下安定,希冀麒麟带来丰年、福禄、短命与美妙。九连麒麟灯会以麒麟共同的外形,丰厚多彩的扮演方式,在皖南一带独树一帜。九连麒麟灯会扮演局面非常壮观,参与扮演的有46名队员组成,依照灯会领队、高杆灯队、云牌队、花篮队、锣鼓队、麒麟的次第依次入场。在锣鼓队的伴奏乐曲声中,云牌队10名女童开端扮演,依照编排的规则动作,女童手中的20朵云彩来回舞动,摆出“天下安定”四个文字外型。花篮队的10名女童挑着采摘来的鲜花,围着扮演场地交往穿越,嘴里唱着不祥的歌曲,氛围好不繁华。紧接着,麒麟在6名高杆队员的蜂拥下步入扮演场地中央。舞麒麟由两人扮演,前者双手握麒麟道具戴在头上,扮演麒麟头,后者俯身,双手扶前者腰部,扮演麒麟身。舞麒麟在模拟动作上,有0毛、擦脚、搔头、洗耳以及朝拜东、南、西、北四方。九连麒麟灯会历经300余年的传承和开展,从扎制、彩绘、扮演已构成本人独具特征的范围和体系,具有很高的中央民俗文化研讨价值。
四、群龙朝神山
繁阳镇“群龙朝神山”大型民俗祭奠活动始于元末明初,已有6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新春佳节之际,来朝神山大花娘娘庙祭奠的“龙灯”陆绎不绝,摩肩接踵,局面壮观。此项活动源自一个美丽传说:横山本地一高姓姑娘受仙人点化成“大花娘娘”,后托梦给庙中掌管:不想看戏想看龙灯。于是,龙灯都纷繁前来朝神山大花娘娘庙祭奠,“群龙朝神山”自此构成。当地还有“正月不朝山,龙灯会断腰”的说法。每年正月,全县六个镇的几十条龙灯,和周边南陵县、芜湖县、铜陵县、无为县的龙灯都纷繁前来朝神山大花娘娘庙祭奠。龙灯出灯前,必需举行开光典礼。选择黄道吉日,在灯堂将各家各户的灯板衔接成灯。请来道士做道场,唱道经、诵檄文,杀鸡淋血,村民们手棒篾筛,内放方片糕,鸡蛋、爆竹、香、灯红等,在龙灯前跪拜。开光后的龙灯必需到神山上朝山祭奠,这是方圆百里几百年来兴灯的风俗。出灯时,村民手持龙灯,跨过火盆,以祛除身上污秽。朝山时,人们盛装而出。龙灯上山后,龙头和龙尾并齐,正对供奉的大花娘娘坐像庙门,举行上香、叩拜典礼(原声)。随后,玩龙灯的人依次进庙,给大花娘娘上香、跪拜,许愿。爆竹、烟花齐放,吹起唢呐,敲锣打鼓,龙灯朝大花娘娘再行叩拜,人们在山上尽兴的舞起龙灯,回旋玩耍……本县乡民正月里玩龙灯朝神山的风俗除去特殊历史时期此庙被毁-祭奠活动中缀外,“群龙朝神山”大型民俗祭奠活动历经600年仓桑风雨不断持续至今。
五、繁昌民歌
繁昌是个历史长久的中央,自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春谷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繁昌民歌内容普遍,曲调丰厚,言语质朴、生动、简约、易懂,近似口语而毫无匠气;曲调清爽、流利、淡雅、无饰,可谓随口曲子自来腔。解放后繁昌民歌进入了一个开展的鼎盛时期,搜集民歌,整理民歌,演唱民歌,创作民歌蔚然成风。
繁昌民歌题材非常普遍。消费类民歌触及春、夏、秋、冬四时的各类农活;生活类民歌包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膜拜,对祖先业绩的歌颂与崇敬,对将来幸福生活的想往;爱情类民歌有的直抒情怀,有的互诉衷肠。
繁昌民歌可分为山歌、号子、小调、秧歌、舞歌、习俗礼仪歌等,普通以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为多,口耳相传,质朴无华,浅显易懂,但也有一局部民歌唱词典雅,比拟考究音韵。民歌构造比拟完好,如消费性民歌会完好地叙说劳动的全过程。不同地域的方言将民歌演绎的多姿多彩。
繁昌民间五月端午有划龙船的风俗,所以划龙船歌和儿童歌曲也有相当数量。
繁昌民歌是中国民歌艺术之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从文学的角度或音乐的角度来审视,繁昌民歌都有极端宝贵的艺术价值和研讨价值。
六、繁昌县中分村徐姓祭祖风俗
徐姓始居中分,约在明永乐年后(1424年后),至今已六百余年。今该村仍遗存有明代徐姓中分始祖徐鉴墓(石穴一棺)、其妻吴老孺人墓,其两子徐环、徐瓘及子墓、宗亲合穴、夫妇合葬、嫡亲同地等不同类别墓群,约有八、九种之多。一村一姓之中,墓葬类别如此完备与集中,可谓集近代中国棺椁墓葬方式之大成。中分徐姓祀祖,祭奠反动先烈,仪礼仪规具有显著的历史特征:一、元旦祀祖贺年,祈祖佑安。元旦子时,村民集中于原徐祠遗址的祀棚内停止。其仪程达九种:献牲(猪头、窖包、公鸡等物);女生献花篮;献烛;族长燃烛、敬香;房长敬香;合族按辈敬香,行叩拜礼;他姓友邻敬贺上香;宣读祭文;分发糖糕等。二、清明上坟祀祖,是徐姓每年祀祖中之大祭,称“做清明”。到时周邻四市、县及远在海峡对岸的中分旅台徐姓宗亲等,都有人来参与,参祭人数多达两千人。这一典礼,分置于先烈墓及各祖茔墓群前举行,仪程是晨间合村先祀新四军先烈墓,再祀祖先。三、中分徐姓为“超度祖先亡灵,祈求福泽”,有六十年一度的会戏。中国自古以来,庶民大范围于茔墓祭奠祖先,文献所记寥寥。中分徐姓对祖先墓群的祭奠传统仪礼浓重,程序完备得体,是封建社会遗留下的汉民族庶民祭奠文化中难以寻觅的“活态”标本;中分徐姓还把祭奠反动先烈与祀祖同等看待,是民间信仰内涵的外延与展拓,具有今天新的时期特征。
七、歌舞
民国时期,春节期间玩灯贺新春,其活动普及繁昌区城乡。圩区多玩“龙灯”、“马灯”、“罗汉灯”;山区多玩“龙灯”;集镇多玩“滚龙”、“狮舞”、“旱地行舟”、“车上轿”、“蚌壳舞”,也有玩“花灯”,灯前伴有玩云和花桃等舞蹈。此外,滨临江河的中央还有一年一度的龙舟赛。至抗日战争开端,赛龙舟、玩灯等活动遂止。
建国后繁昌区各地自发兴灯,1952年,到横山神山朝山的龙灯有100多条。到1953年,因反对封建迷信、反对铺张糜费,对玩灯有所控制。“文化大反动”期间,玩灯被划为“四旧”禁锢多年。1978年玩灯逐渐恢复。1984年春节,各乡镇出灯200多条,区文化馆还在城关地域举行千人灯舞、万家灯会。
建国以来,繁昌区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很多舞蹈。1956年参与芜湖地域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舞蹈有:《捕鱼得龟》、《大头和尚戏刘翠》;1958年参与芜湖市音乐、舞蹈会演的舞蹈有,《风箱舞》、《建炉舞》、《歉收舞》;1960年参与芜湖地域大众业余文艺会演的舞蹈有:《浮河渔歌》、《采药舞》、《庆歉收舞》;1983年参与宣城地域乡村业余会演的舞蹈有:《十把扇子》。
八、曲艺
繁昌区曲艺传播约有60余年历史。城关镇老曲艺人韩源金,1934年到芜湖跟罗瑞香学大鼓,回县开端说话。其后,则有张昌兴、魏守伦、桂玉红(女)等。他们常说唱的是《十二月花名》、《虞美人》等民间曲艺。
建国后,繁昌区正式成立曲艺组织。1951年,区文化馆对繁昌区曲艺人(含瞽目艺人)停止普查注销,计有大鼓艺人2人,评词艺人1人,门歌艺人1人,瞽目艺人110人。1963年区文化馆曾举行曲艺锻炼班,传授《皖南烽烟》等新书目。“文化大反动”期间,曲艺组被解散,乡村曲艺人员回社队参与消费;城关曲艺人员改从它业。1978年后,区文化馆及时恢复曲艺组,许多被迫改行的曲艺人又敲着大鼓、拍着醒木开端说书。各乡(镇)均无固定说书场所,其演唱活动多在街头、农贸市场、晒场等听众容易集中的中央停止。
民间曲艺主要是安徽大鼓,其次是评词、门歌。大鼓曲目有;《十把穿金扇》、《天宝图》、《月唐传》等;评词书目有:《江湖奇侠》、《皖南烽烟》等;门歌节目有:《劝小姑》等。另外,还有依据各时期为中心工作效劳的新编宣传节目。
九、剪纸
繁昌区剪纸方式多样,花卉、飞禽、走兽、人物、昆虫、文字等图案,应有尽有;构图粗暴、质朴,乡土气息浓郁,具有民族作风。题材则有“鲤鱼跳龙门”、“童子拜观音”、“喜鹊登梅”传统故事人物等,项目繁多,盛行繁昌区,代代相传。其中,较有名气的是峨山乡神山村灯节作装饰的剪花,三山、峨桥、平铺、新港的纸扎剪花、窗花、门贴剪花;1930年,中分村60年大会独脚莲花台剪纸,描龙画凤,绘佛图神,远近出名。建国后,手工剪纸运用传统方式,新陈代谢。
十、农事风俗
【浸种】浸种普通在清明前后开端,稻种入浸两天后,起水放在稻箩内发芽,并插上柳枝,名曰“板青”,以期稻子发芽繁茂,肃清虫害。稻子下田后,将柳枝插在秧田旁,哀求不生青苔。稻子下田,留下数斤稻芽,做成芽稻粑粑,拿到田头烧香放鞭炮,请“秧田菩萨”,请后,合家吃芽稻粑粑。建国后,改种双季稻,早稻浸种提早数日,只插柳枝,不敬“秧田菩萨”。
【拔秧】农家初次拔秧为“开秧门”。“开秧门”时,先放爆竹。拔秧时主人先下秧田,依照当年“太岁”方位的反方向开秧门,意为不能在“太岁”头上动土。拔秧人第一次下田必需轻手轻脚,不能发出大水声。传说水的响声大,“秧姑娘”以为拔秧人跌倒,就会前来扶持。一扶持,拔秧人伎俩定会被“秧姑娘”捏肿,致使很长时间不能插秧。
【插秧】第一天插秧,主人发给插秧人每人一双咸鸭蛋,叫“摸墩蛋”。插秧时,谁都不随便抢先下田,相互谦逊一番后,由众人公推插秧能手,常称“秧师”。最后一个下田的亦身手非凡,一前一后,相互竞快。越前者,前者须“让趟”。中间落后者,被前后夹攻,叫“关鸡笼”,引以为耻。抛秧时,不得从插秧人头上抛过;传送秧苗,第一手必需把秧束先丢在田里,由第二者去拿,不得直接接送。现时抛秧不拘旧俗。
【糊仓】秧栽完后,插秧人将田主捉住,抓秧田里烂泥往主人身上涂擦,名曰“糊仓”,意为庄稼歉收,粮食满仓。主人规避,大家追撵,田间嘻笑欢乐。
【灌水】稻田灌水,昔日多用龙骨车,车水时唱“车水号子”,一人唱,众人和。抗旱或排涝时集中排灌,常以“拼车竞赛”,点香计时,鸣锣为号,胜者获奖,败者多出车。
【耘田】耘田时,兴唱“耘田歌”,解劳助兴,说是“耘田不唱歌,秧苗不发棵”。
【打稻】收割时,在田里掼稻,要将掼过的稻草,先扎两把立田中,名曰“风公、风婆”,以取风调雨顺之吉。
【打社】又称“青苗会”。普通在稻子出穗时停止。请道士祈神降福,用红绿纸裁成三角彩旗,杀鸡淋血于旗上,系在田头稻叶上,表示打过“青苗社”,害虫不能作祟,“鬼火不能烧稻”。
【庆歉收】歉收后,每以族中族长或村中长老为首,请道士设坛打蘸,或请戏班子唱戏,连欢数日,繁华十分,费用由村民按田亩分摊。
十一、衣食住行风俗
【衣】清代,男女普通都穿家织土布,颜色主要黑、白、青三色,开襟,布钮扣,系腰带。冬衣裤子折腰,折脚。夏天穷人穿裤头或围大手巾,小孩用兜肚布。冬天普通穿短袄,着套裤。家境殷实者穿长袍,以丝绸、皮毛为衣料。民国时期普通穿机织布,布料有黑哔叽、蓝士林。大襟服式日少,对襟渐多,有中山服,对开襟。富者男穿长袍,女穿旗袍。50年代,大众多穿卡其布、灯芯绒布,款式大部照旧;市民、教员、干部着中山装或列宁装。颜色灰、蓝、黑色居多。70年代后,青年男女穿化纤、混纺布料。1980年后,普通大众多穿化纤、丝绸、呢绒、毛线、羽绒等,西服、套裙、茄克衫盛行,中山装仍为中老年主要服装,青年男女服装不时更新,面料样式日趋新颖。也有女性配以耳环、项链、戒指等金银首饰。
【食】家常便饭:居民以食大米为主;每日三餐,普通一稀两干。农忙时有吃点心的习气。每年“小雪”左右,户户腌咸菜,有腌辣椒、花菜、白菜、腊菜、萝卜等;还有以白菜心加油料香料制成香菜,其味香脆可口,常用以待客喝茶。农历年前,户户兴做炒米糖、喜元(欢团)、糯米团子等。
宴客:婚丧喜庆宴请宾客,由主人先发请帖,然后再次登门约请,“三请四邀”表示敬重与诚意。客人入席则互让首席(进门右边为一、三席,左边为二、四席)。尊长或位置较高者坐首席。但新女婿回门到岳丈家推坐首席,不须相让。酒席普通为十大碗,由主人或代理人执壶敬酒。圆席(上肉圆子为圆席)时,放鞭炮。主客之间,相互劝酒,以劝别人多喝为快,酩酊大醉无妨。席上一盘“冷盘鱼”不吃,以示有余(鱼)。建国后,此习照旧。80年代后,生活改善,酒席丰富,菜肴种类数量日多。除婚丧喜庆外,从军、招工、上大学等,也都流行请客送礼。
【住宅】建国前,乡村农民多住草房,富户多住瓦屋,多数窗户窄小,农户“堂屋不砌仓,房间不开窗”,向南开门。迷信
风水者,建房时要请“阴阳”择地看向,圩区多择高地建房,山区多择山边建房。做房上梁时,需择“良辰吉日”;中梁上顶,鸣爆竹,抛欢团,贴对联;中梁上装饰染脐,挂红绿布条;木工上梁时,多说不祥话。主人当天设宴待匠。新居落成,亲友送对联匾额恭喜。建国后,旧房屋大多更新,1980年以来,多用砖混构造,或三大间,或五大间,或筑楼房不等,室内窗明几净,并注重装潢,以涂料、油漆涂刷墙壁和空中。
【行】清末和民国初期,主要赖水路,沿江河用小木船乘人载客,圩区用大榨盆、小划子盆载人兼作运输;陆路步行俗称“起旱”,有钱人出门则坐轿,雇人抬。尚有独轮车乘人兼载货。建国后,交通逐步以陆路为主。80年代,机关、企事业单位陆续置办吉普车、小轿车和客货两用车,有的厂矿有接送工人客车;干部、工人上下班,中学生上学,农民进城或下地干活,多骑自行车,水路载客则多系机帆船或大木船。
十二、节日风俗
【春节】俗称“过年”,农历腊月十七或二十七日,户户清扫卫生,名曰掸尘;二十三日晚餐后,烧香、放爆竹送“灶神”;接着办年货、备酒菜;元旦之夜,贴春联(门对),接“灶神”,请“祖宗”,合家聚餐,俗称“分岁”,又曰“吃年饭”。饭后,晚辈给下辈“压岁钱”。通常彻夜不眠,俗称“守岁”。农历正月初一,开门放爆竹,曰“开财门”;大人小孩穿新衣;早餐吃春卷、年糕、五香蛋;晚辈向晚辈拜年。初二开端,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请春酒,出门遇见亲友熟人,多讲吉利话,如“祝贺发财”、“敬祝安康”、“百事大吉”等。正月十五“过小年”,又曰“元宵节”,早上吃糯米元宵,晚间同初一设酒聚餐。乡村玩灯,初四兴灯,十六圆灯(完毕)。建国后,机关团体规则放假三天,节前搞卫生,元旦聚餐,节期拜年,节日玩灯风俗未变。烧香祭祖、拜佛等迷信活动,已渐少见,增加了“拥军爱民”、“拥军优属”、“机关团拜”、“茶话会”、“春节联欢晚会”等新的活动内容。
【清明节】农历“清明”这天,户外插柳枝,上祖坟,标纸钱,宗族在宗祠内办宴席祭奠祖先,谓“做清明”。有些村庄还举行迎神赛会,妇女采荠菜做粑粑。建国后,迎神赛会宗族祭祖等风俗已废,但扫墓习气仍存,机关、学校组织祭扫反动烈士墓活动。
【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日,称端午节。旧俗家家吃粽子、绿豆糕,中堂上悬挂钟馗像和符箓、门口栽菖蒲艾条,中午吃雄黄酒,并在室内洒雄黄酒,以示驱邪除毒,江河圩区常在是日赛龙船。
【六月六】名天节,俗话有“六月六,田公田婆吃块肉”之说。是日农户吃早稻米饭,曰“吃新”,并备酒吃肉。欢庆歉收在即。
【七月半】称“中元节”,又称“上元节”,俗称“鬼节”,昔时居民焚纸化钱,烧“灵屋”给已故者,也有做“盂蓝会”,夜晚到野外焚香化纸,泼粥,施放河灯和做斋打蘸,荐度亡灵,赈济孤魂。
【立秋】立秋吃西瓜,意在可驱肠胃积暑。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亦称团聚节。节前至亲好友互送月饼。早上吃粽子、糍杷,晚上合家聚会赏月,吃月饼、菱角、白藕,此俗因循至今。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乡村有磨糯米粉做汤圆吃习气,并以糊子粉赠亲友。文人雅士登高赋诗,建国后,也有大众爬山登高,锻炼身体。
【冬至】农历冬至日乡村多做甜米酒杀鸡煨水药吃。洲圩乡村有吃南瓜粥的习气。也有迁坟、立墓碑者,在“冬至”前后10天举行,建国后,此风气存。【腊八】农历腊月(十二月)八日,系佛教节日,后演化为民间风俗,民间以米加红豆、红枣、瓜菜等混合煮粥吃,名曰;吃腊八粥”。
十三、婚丧喜庆风俗
【婚姻】旧时,男婚女嫁取决于社会位置和经济条件,择婚须“门当户对”,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礼节繁琐。
说亲:男方请媒人至女方家中求得年庚(即出生年月日时),经女方家长同意后,用红纸书写给男方,请乡绅或
算命先生合婚。如男女“八字”相合,男方遣媒人与女方家长商议聘金。
押庚(即订婚):古称“纳采”,又叫“缠红”。择定吉日,男方办订婚酒,行聘礼。通常礼物有鱼、肉、禽、蛋、欢团、粽子等。还有给女方买衣服、首饰等,女方则需回敬男方鞋、帽,表示亲事已定。
迎娶:男方择吉日,用红纸帖书写迎娶日期送至女家,谓“送日子”。如获女方家长同意,届时男方则备彩礼、抬花轿上门迎娶新娘。每有富户或书香门第,在轿门上贴对联的上半联,要女方家本人或请人去对下半联,对不出,阐明女方姓中没有文人,则引以为耻。民国时期,此举已免,普通轿门改写郡名、堂名,女方也写上郡名、堂名即可。轿子将到女方家,女家姑嫂闩上大门,讨取“开门礼”,门里门外互放爆竹,讨价讨价,直至男方拿出姑嫂称心的香烟、糖果、喜钱等礼品,方开门迎进。
出嫁:女方在出嫁前三天,要办待嫁酒,请祖宗,拜宗堂。临嫁要洗澡、更衣、坐床,花轿临门母亲为女儿哭嫁,哭的全是喜庆之词,女方上轿时脚不落地,由兄弟伯叔背至轿门口。轿门口放筛子,新娘从筛子上进轿。富户租凤冠霞帔给女方穿戴。发轿前,出嫁姑娘站在方桌之上,撒一把筷子,意为留下饭碗给兄弟,发轿时间要到天亮不见娘家屋脊,意在由黑夜走向天亮。
陪嫁:富家陪嫁,满房家具,穷人家陪嫁,普通是梳妆,洗脚盆,子孙桶,名曰“一头一尾”。
结婚:男女双方同在中堂,先拜天地,后拜家堂,夫妻交拜,新郎新娘进洞房,用麻布口袋垫地,由搀亲人轮番传送麻袋,新郎新娘走在袋上,叫做“传袋(代)”,并由搀亲人口念传代祝辞。新郎新娘入房后男左女右,站在床两侧,新郎用秤杆给新娘挑下“盖头”(新娘遮面方巾),由搀亲人念挑盖头祝词,新郎新娘吃交杯酒,再至堂屋,向来宾敬酒,酒后,新郎新娘吃“团聚饭”,结婚之日,亲朋宾客,“三天不分大小”,长晚辈都可到新房中玩笑,要喜糖,谓之“闹洞房”。
回门:结婚三日后,新郎拜见岳父母,叫“三朝回门”。远道也有婚后一月“回门”或至春节“回门”的。
民国时期,受新思潮影响,学问青年对旧婚俗有所更改,倡导男女双方自在恋爱,文化结婚。是时,仍以包办婚姻采用旧礼节办婚事为多。
建国后,青年男女按照国度婚姻法,不再由父母包办。男女到法定年龄后,恋爱成熟,自愿结婚,在中央政府办理结婚注销,领取结婚证,择日结婚。7O年代后,规则男女双方婚前须至卫生部门停止体魄检查,无遗传病者,方可领取结婚证。国度倡导和鼓舞晚婚。婚礼典礼普通有三种:家庭婚礼、集体婚礼、游览结婚。
【丧葬】旧时,采用木棺土葬,富者停放多日出丧;如事前未择好
风水地,先行厝棺,后安葬。贫者只需择上吉日,立刻安葬。丧葬礼俗繁多,普通有送终、回床、进材、停丧、点主、出柩、安葬、复山、做七等。建国后,丧葬停止变革,政府倡导火葬,1972年,县内建火葬场。火化前,出讣告,举行向遗体辞别典礼;火化后,骨灰盒放入灵堂,亲友往吊,或送花圈或送挽幛,亲属臂黑纱,佩白花,开追悼会,寄予哀思。骨灰盒安葬入土,也有寄放在殡仪馆的。80年代,乡村中尚有按旧风俗办丧事。
【喜庆】旧时,凡搬迁、新屋落成、店铺开张、华诞、寿辰、考取功名等,都视为喜事,并以庆祝。
迁居:又曰“搬家”,旧时普通都要择良辰美景,天方破晓时开端搬家具,取吉利义,越搬越亮。迁居后亲友送匾额、对联,表示恭喜,主人办酒答谢。
生育:女儿分娩前,娘家送去营养品和婴儿衣服,谓之“催生”。孩子降生,男方向亲友报喜,赠送喜蛋,又曰“红蛋”。亲朋前往贺喜,赠送营养品或小孩衣帽等礼品,名曰“送祝命”。产妇未满月,不得到人家串门,说是“倒霉”。小孩满周岁,家人和亲友恭喜一番后,举行“抓周”:将桌上摆劳动玩具和文房四宝等物,让孩子去抓,如抓上笔墨,意谓小孩未来可读书成才,如抓到劳开工具,意谓未来小孩是膂力劳动者。
祝寿:老人从5岁起逢十做寿,做寿时,亲友登门恭喜。赠送的寿礼有寿对、寿幛、寿匾等。寿辰前夕,设宴宾客,名曰“暖寿”,寿辰之日,举行拜寿典礼,主人办寿酒,寿面款待。小孩过1O岁,也有祝生辰之举,对前来恭喜者,主人以“红蛋”作为谢礼。
十四、繁昌区饮食风俗与特产
1、虫草甲鱼汤
虫草甲鱼汤含有丰厚的胶原蛋白和微量元素,有滋阴补虚、加强体质的作用。在这冰冷的冬日里,来上一碗,包你从头暖到脚。
2、雪花鳜鱼
雪花鳜鱼,肉质细嫩,滋味鲜美、营养丰厚,老少皆可食用,吃上一口就停不下来。
3、大锅灶红烧肉
肉香流于齿舌之间,肉软糯、丰满、入味,半肥半瘦的口感没有过火油腻,再加上大锅灶上的那一丝烟火气,当真是非常痛快。
4、特征土灶大鱼
土灶大鱼烧法无独有偶、滋味一绝。点燃柴火,淋入菜籽油,放入鱼头,“刺啦”一声、倒入泉水,烹饪30分钟左右即可享用,过程新奇,滋味称绝,体验感满分!
5、中分吊锅土鸡
“无鸡不成宴”,在人的餐桌上少不了这样食材,不只滋味鲜美,寓意也很好,预示着大吉大利,顺顺利利。鸡胸的肉质细嫩,营养丰厚,蛋白质含量较高,很容易被人体吸收,能够加强膂力、补虚健胃。
6、诸侯岭特征老鹅
“常吃鹅,冬不咳”,这是民间的俗话。鹅肉含有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并且含优质蛋白质,滋补养人。关于爱吃肉却又惧怕三高的人来说,鹅肉是绝佳的选择。
7、秘制涮鳜鱼
涮鳜鱼必需选取5年以上的鳜鱼,由于鳜鱼生长在浅滩里,皮老耐受高温,烹炸之后皮脆而有嚼劲,皮厚肉紧食之口感极佳。楠溪秘制酱腌制出来的鳜鱼肉,既入味又不掩盖野生鳜鱼自身的鲜美口感。
8、“鸿运当头”特征大头鱼
“鸿运当头”属于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凭仗鱼头的爽滑深受食客的喜爱,砂锅烹饪出来的鱼头颜色鲜艳,味浓,鱼头肥嫩鲜美,带着浓郁的酱椒味,让人胃口大增。
9、五华老鸡汤
一锅好喝的鸡汤,食材是关键,五华鸡是安徽省芜湖市独一一个国度级优质畜禽中央种类,肉质比普通种类的鸡肉更厚实更香,冬日滋补,先干了这碗老鸡汤。
10、桂花糖排
这道菜端出来像是自带高光,小排晶莹剔透,焦脆可口,酸甜鲜香,带着浓重的桂花香味,特别促进食欲哦!
11、砂锅甜老鸡
砂锅甜老鸡和接下来的冬至是绝配,这道菜会让你想起小时分,那是来自妈妈的滋味,永久不变的至纯至真的亲情。
12、繁园葡萄
繁园葡萄--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繁昌县庆大葡萄专业协作社位于芜湖市繁昌县荻港镇庆大村,协作社目前基地已开展葡萄种植面积1382亩,年产葡萄1600余吨,产值998万元。主要种类有醉金香、巨玫瑰、美人指、夏黑、红巴拉多、巨峰、阳光玫瑰、东方之星等国内外名优葡萄种类。
协作社自成立以来,先后取得“繁昌县农产品基地创立先进单位”、“繁昌县土地流转先进单位”、“繁昌县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先进单位”、“芜湖市农业科普示范基地”、“芜湖市先进农民专业协作社”、“芜湖市示范农民专业协作社”、“安徽省省级农民专业协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民专业协作社示范社”等荣誉,协作社的葡萄消费基地取得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葡萄产品经过农业部农产质量量平安中心的无公害农产品、中国绿色食品开展中心绿色食品A计产品审定,注册了“繁园”牌商标,并取得了“芜湖市知名商标”称号。
13、繁昌长枣
繁昌长枣为落叶植物,果实呈长柱形,中腰通常有不对称的缢痕,两端多显倾斜。散布于中国安徽省。
繁昌长枣主产安徽省繁昌,数量占当地枣树的95%,有300多年栽培历史。果实长柱形,中腰常有不对称的缢痕,两端显倾斜,均匀单果重14.3克。果皮薄,白熟期果肉绿白色,可食率98.3%,每100公斤鲜枣可制蜜枣78公斤,质量极上。
2形态特征编辑树体高大,结果母枝圆柱形,寿命15~18年,定制后第二年始果,耐旱涝,贫瘠,以壤土和沙壤土最适合。白熟果生育期75天,8月上旬可采收加工。
14、新港茶干
原是旧县镇(现名新港镇)同和祥锅坊老板刘子青先生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兴办的。当时,锅坊有300多工人,为了本厂工人生活需求,常派人徒步去横山购置豆腐干。后来,刘子青先生感到这样做既不便当又不合算,于是便本人开了一个水作坊,制造豆腐、豆腐干,专供工人食用。经过对水作坊停止改造、扩展,“新港茶干”创出了本人的品牌。解放后,刘子青先生将水作坊改名为同和祥酱坊,开端消费酱油、米醋等酱制品,并对茶干制造工艺作了进一步的改良,行将每块茶干放三只虾米,制成虾米茶干,上面还制有“同和”二字,茶干味鲜香甜。
15、平铺草鸡
中心产区为繁昌区平铺、峨山镇。属肉蛋兼用型鸡,据《繁昌县志·1987-2006·第一十三章第三节畜牧业》记载当地农民有饲养平铺草鸡的风俗,经多年的自然和人工选择,构成了如今的平铺草鸡。平铺草鸡体型中等、娟秀、匀称,胫、喙、趾呈青色,少数有胫羽。抗病力强,耐粗饲,适合野外放养。成年平铺草鸡均匀体重:公鸡1890克左右,母鸡1430克左右。初期生长速度迟缓,性成熟较晚。年产蛋较少,420日龄只均产蛋数120—140枚,蛋壳为粉色,无正色斑点,蛋重48克—53克。300日龄平铺草鸡:公鸡胸肌均匀含量15.7%,腿肌均匀含量30.5%;鸡胸肌均匀含量18.5%,腿肌均匀含量27.25%。
十五、繁昌区著名景点
(一)马仁山
马仁森林旅游区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境内,现为国度4A级旅游区、国度级森林公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地质公园、芜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芜湖市科普教育基地。
马仁山东西绵亘20余公里。亿万年来,风雨如刀,雕琢出马仁山梦境般的奇峰、幽谷和绝壁;亿万年来,岁月似水,洗尽浮华和杂芜,显显露马仁山特有的灵秀、宁静与清逸。“马仁峰”、“鲁迅峰”、“仙人摆渡”、“金鸡报晓”、“十八罗汉朝南海”似真似幻,争奇斗巧。难怪明代学者潘之恒在旅游马仁山后,要惊叹它是遗世独立美女、绝尘凌波的莲花,其峭、其幻、其攒、其散、其翕、其张,是黄山的石笋和苏州的天平山所不可比较的。
山因林而秀。楠木林、槠树林、山苍子林、翠竹林,无边无边,莽莽苍苍,构成了马仁山共同的森林景观。漫延150亩的楠木林,是地球上维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原始楠木林。林中富含负氧离子,幽静清新,实为自然氧吧。马仁山文化蕴藏丰厚,自古就出名江南。东晋时著名的孝子何琦,唐代隐士王羽中霄、李晕、陈商,宋代著名学者陈翥,明朝翰林徐杰等,都曾在马仁山中隐居讲学。明清初“姑孰画派”首领萧云从在《安定山水图》里,画有两幅马仁山图:《双桂峰》与《洗砚池》。马仁山还是一座佛教名山。山中马仁寺,始建于唐朝,历经一千余年风云,至今仍然梵钟悠悠。今天的“马仁寺”匾额,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临终绝笔。
马仁山主峰下屹立着一座宏伟壮观的大香炉,高9.9米,重99吨,炉身铸有999个“福”字,不愧“天下第一香炉”的称号。建造“天下第一香炉”,目的是留念“人字洞”遗址发现、祈愿人类战争幸福。“人字洞”遗址,位于繁昌县境内,为距今约220到240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国度重点文物维护单位。香炉顶部建有一个48平方米的展厅,陈列着“人字洞”出土的动物化石和古人类运用过的石器。
马仁奇峰红色珍藏馆,是目前范围最大、最具特征的毛泽东成套像章珍藏馆。珍藏着近万枚毛泽东像章和其他红色历史文物。
三星级旅游饭店,马仁山庄,紧邻景区,随山而建,临水而居,置身山庄,奇峰、奇壁、青山、竹海,尽收眼底。山庄具有温馨典雅的套房、景观标房、美墅100间套,各类大小宴会厅、大型多功用厅、会议室、网球场、健身房、商务中心等设备一应俱全,其中,大会议厅可供350人开会,大餐厅可接待300人同时用餐。举行各类会议,停止商务洽谈,从事拓展培训,观光休闲或亲朋欢聚的理想选择。
马仁山有五大文化:山水生态文化、远古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以五大文化为依托,以建立一流的休闲度假区为开展方向,马仁奇峰在将来的岁月里,必将尽显“祈福源头,休闲胜地”的神奇魅力,迎接八方宾朋!
(二)繁昌窑遗址
繁昌窑遗址位于繁昌县城南郊1公里的箬帽尖和锥子山北坡下的岗丘上,是五代――北宋时期一处专烧青白瓷的大型古窑遗址。柯家村遗址是繁昌窑的主要集中地,龙窑均依山坡而建,山坡下为废弃匣钵、瓷片堆积场,构成东西1公里、南北1公里的遗址散布区,总面积l平方公里。柯家村遗址创烧于五代,废烧于南宋初。
遗址主要烧制青白瓷,次烧白瓷,采取龙窑一钵一器仰烧法,早期有过支钉烧造的过程。青白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呈现出不同的白中泛青泛黄,青中显白的色彩。产品有碗、盏、杯、碟、壶、盆、炉、孟、罐等,外型工整,制造精密。柯家村遗址青白瓷是五代时期南北方制瓷工艺交流而创烧出来的一种新的瓷种,是江南影青瓷的发源地。此外,柯家村窑还创始了二元原料配方的办法,这是五代时期柯家村窑在制瓷工艺上获得的一项严重的技术打破,它标志着我国烧瓷工艺由此跨入改造自然粘土原料制坯的大门,在我国瓷器开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对研讨南方古代窑业史和青白瓷的烧造工艺有着重要价值。
维护范围:繁昌窑遗址为中心线所围合的范围,面积为43公顷。
建立控制地带:维护范围外,北至马仁山路道路中心线,西至锥子山山脊线及延长线,南至峨山山脊线及延长线,东至峨山山脊线及延长线与锥子山山脊线及延长线交汇处。
(三)繁昌县烈士陵园
繁昌县烈士陵园建于1984年,位于芜湖市繁昌县城南峨山头。
烈士陵园占地13万平方米,由烈士留念碑、留念塔、烈士公墓、烈士事迹陈列馆、凭吊台等留念建筑物组成。
总建筑面积982平方米的反动烈士事迹陈列馆为一幢两层楼房。在两层800多平方米的陈列馆大厅里,陈列着各个反动时期的繁昌乃至皖南反动斗争史料;645名烈士遗像及生平事迹引见和局部遗物等。有着抗日战争时期谭震林带领新四军三支队指挥的“繁昌五次捍卫战”史料;有苏托夫、罗锋等遭敌摧残的悲壮事迹;有南繁芜地域军民策应的人民解放军27军300余人的“先遗渡江大队”和“渡江第一船”的史迹;还有建国后繁昌儿女在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回击战中荣耀牺牲的事迹。
繁昌县烈士陵园先后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芜湖市人民政府、繁昌县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被芜湖市旅游局授予AA级景区。
(四)人字洞遗址
人字洞遗址位于安徽省繁昌县境内的古人类遗址人字洞,至今出土了300多件石骨制品,复原了欧亚大陆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活动的冰山一角。
人字洞海拔高度100米,是一处发育在三叠纪岩层中经水溶蚀构成的洞穴,是早期人类较为理想的生息场所。洞穴堆积厚度约30米,宽8至12米,由于洞穴自然剖面呈人字形,故称人字洞,自上而下分为8层。
人字洞遗址发现于1998年5月,经过多年的发掘,考古学家在人字洞发现了7000多件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其中包括大量的大型灵长类的丰厚多样的脊椎动物化石;特别是发现了动物群中还有真马的存在,非常宝贵。此外,在已出土的石骨器制品中,有10多件骨制品有加工痕迹,上面的打击点以至极端细致的修理疤痕都明晰可见。专家推断,这些石骨器应是古人类制造的工具,在距今200万至24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我国长江流域就曾经有古人类的活动了。
据报道亚洲最早古人类遗址繁昌人字洞日前开掘一头完好的乳齿象骨骼化石。据中科院考古专家引见,这是目前亚洲出土的乳齿象化石中最完好的一头。
这头乳齿象年龄在14岁左右,门牙、头骨、脊椎骨和腿骨都相当完好。可能由于长时间堆积或大象死后遭受重压等缘由,这头乳齿象化石曾经呈扁平状。此前考古专家也曾在人字洞屡次发现乳齿象化石,但像这么完好还是第一次。这个发现对研讨古生物学、环境气候学、古天文和埋藏学具相当高的价值。
“人字洞”位于安徽繁昌县瘌痢山。中国科学院“寻觅人类来源及背景研讨”课题组1998年以来中科院对它停止了6次较大范围开掘,出土了大量200至240万年前的灵长类动物化石和古人类石制品,其中包括67种动物,5000件哺乳动物化石,以及若干数量的灵长类化石标本和石制品、骨制品。这些化石经过考证被确以为目前亚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类文化遗物
人字洞遗址作为旧石器时期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名单。
维护范围:以人字洞遗址开掘点为中心,南200米,东、西、北各500米。
(五)土墩墓群
皖南土墩墓群位于平铺镇境内,面积约5平方公里,数以二、三千计,1982年文物调查时发现,为西周至春秋时的大型公共墓地。墓内出土的文物有印纹陶罐、瓿、陶纺轮等。土墩墓平地掩埋、堆土垒冢,是古老吴国的重要文化遗存。2001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周代土墩墓
该土墩墓群特性是:占有较高地势,沿河流两岸的丘陵岗峦散布,一墩一墓,不见尸骨或仅见少量骨屑,随葬品置墓中心,普通1至8件,亦发现没有随葬品的空墓,以印纹陶盛器,夹砂陶炊器和原始青瓷器为主,铜器少见,常见铜器为鼎、剑、戈等,其形制大致与中原相同,纹饰有变形兽面纹、云雷纹、弦纹等,少数图形为本地所特有,如一铜鼎上铸有三翅蝴蝶花纹,这种纹饰其它地域均未发现,具有重要研讨介值。
(1)繁昌县万牛墩土墩墓群。
维护范围:以五华山溪水系分为南北两片。南片以新牌和寒塘两行政村为中心,东至马村、曾家泊,西至栗树冲、朱家冲,南至杨山沿燕塘冲沟溪东侧,北至繁(昌)新(淮)公路以北50米。北片以五华和马塘两行政村为中心,东至碾屋基,西至学屋、王家村,南至马塘冲、东坝,北至茶冲沟溪。
建立控制地带:同维护范围。
(2)南陵县千峰山土墩墓群。
维护范围:东南至界山行政村乌边冲南坡,东北至南(陵)泾(县)公路,西南至官洲行政村的老村戴、谢家园自然村,西北至千峰行政村的新塘、安村。
建立控制地带:同维护范围。
(六)章家祠堂
【章家祠堂】位于安徽省繁昌县孙村镇章村,始建于明末,清中期停止过大修。该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约446平方米,局部建筑饰有缕雕精巧图案,整个建筑保管较完好。
(七)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原址
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原址位于芜湖市繁昌县,年代为民国。
938年12月,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由南陵沙滩角移驻本县中分村。司令部设于村南徐家淦宅,副司令员谭震林住在司令部对门徐崇道家。建国后,徐家淦、徐崇道两户房屋已改建,三支队练兵的操场尚存。
1938年11月26日,日军占领了铜陵县城及大通、顺安等地,后又占领了大半个铜陵县。国民党守军撤离后,国民党第三战区将皖江抗日的前线铜陵、繁昌、南陵四区划归新四军防区。12月,第三支队奉命从南芜宣地域逐渐移防到铜南繁地域,支队司令部驻在南陵的沙滩脚,政治部驻铜陵的燕子牧,第五团团部驻凤凰山。后因对日军作战需求,军部又先后调一支队一团、二支队三团来铜繁前线,这样在铜繁前线统归三支队指挥的新四军共有2000余人。1939年4月,为便于指导和指挥三支队在铜繁地域的活动,三支队司令部、政治部和五团团部迁驻中分村,直到1940年4月转移到铜陵桥头杨。他们在铜南繁地域不断战役到1941年1月皖南事故发作前夕。
2012年,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原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维护范围:建筑本体,十四座指导人故居及庭院。
建立控制地带:分为四块。区块一东至徐建春房屋,西至淮九路,南至徐有托家房屋,北至李宝国房屋。区块二东至谢才友房屋,西至徐敏家房屋,南至徐文锦房屋,北至村内土路。区块三东至徐有贺房屋,西至徐新荣房屋,南至黄英房屋,北至村内水泥路。区块四东至距何志远故居约30米,西至沈自根房屋,南至徐文通房屋,北至徐修宏房屋。
(八)阮墩遗址
阮墩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商周时期台型文化遗址,位于繁昌县城西北20公里的新港镇东圩行政村东北1.5公里处,它北靠长江,周围为古河道洋泥河所环抱,台墩高出地表4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具有江南水乡共同的自然环境。
阮墩遗址自1983年以来的屡次调查和试掘,发现了大量商周时期的陶片,器形有鬲、甑、罐、瓿、豆、壶、钵等,此外,还发现众多石器、原始瓷、铜器和铜矿渣。阮墩遗址文化层深度有4米,遗址周围的断面均暴显露大面积的红烧土及厚厚的灰层,这一切标明古代先民们曾在这里有过频繁的活动。
阮墩遗址的调查和试掘标明,该遗址是商周时期安徽沿江地域十分重要的遗址,该遗址面积大,保管情况良好,地层遗物丰厚。在70年代,农民曾在阮墩边上的墓墩上挖出一百多公斤的铜块。据此现象剖析这里很有可能是当时的古城遗址,该遗址为研讨江南地域商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材料。
维护范围:遗址本表现有范围,面积为11037平方米。
建立控制地带:维护范围外,东20米至洋泥河,南50米,西50米,北40米至洋泥河。
(九)柯家村遗址
柯家村遗址位于安徽省繁昌县城郊。
以城南郊的柯家冲窑和城西郊的骆冲窑为代表昌盛于五代末及北宋早期,北宋中期后渐趋衰废。遗址主要烧制青白瓷,次烧白瓷,采取龙窑一钵一器仰烧法,早期有过支钉烧造的过程。青白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呈现出不同的白中泛青,青中显白的色彩。产品有碗、盏、杯、碟、壶、炉、盒等,外型工整,古朴大方,有较浓的中央特征和时期特征,上品可与景德镇青白瓷相媲美,产品畅销长江中下游各地,以至外销。